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精选8篇)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汇总
在文言文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④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⑤名词用作状语
下面就初中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现象作如下归纳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B.项伯杀人,臣活之。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B.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A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2、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B.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C.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简析]A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B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C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A.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C.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3、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B.遂王天下。(就称王于天下)
C.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③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B.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
B.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
C.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⑥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B.秦伐韩,军于阏与。[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⑦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B.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4、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
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
②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B.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由上看来,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③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④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例如:
A.六王毕,四海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B.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5、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比喻。例如:
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
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D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C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⑤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A.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儿啼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
B.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例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①表示每一。例如:
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B.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A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B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
②表示渐进。例如:
A.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B.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简析]A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B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③表示往昔。例如:
A.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B.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简析]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简析]A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B句的“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边(西边)投靠,向左边(东边)投靠。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 第2篇
名词活用作动词
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扎(《烛之武退秦师》)
伯说,与郑人盟 盟:结盟(《烛之武退秦师》)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穿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帽子(《荆轲刺秦王》)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朝服:穿上朝服(《荆轲刺秦王》)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左右既前,斩荆轲。 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沛公军霸上。 军:驻军(《鸿门宴》)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于项羽曰: 言:告诉(《鸿门宴》)
沛公欲王关中。 王:为王、称王(《鸿门宴》)
不可不语 语:告诉(《鸿门宴》)
吾得兄事之。 事:侍奉(《鸿门宴》)
籍吏民。 籍:登记(《鸿门宴》)
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鸿门宴》)
刑人如恐不胜。 刑:施加肉刑(《鸿门宴》)
道芷阳。 道:取道(《鸿门宴》)
仕宦于台阁 仕:任官(《孔雀东南飞》)
头上玳瑁光 光:发光(《孔雀东南飞》)
映带左右 带:环绕(《兰亭集序》)
一觞一咏 觞:喝酒(《兰亭集序》)
歌窈窕之章 歌:歌唱。(《赤壁赋》)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攻占;东:向东进军(《赤壁赋》)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打渔砍柴(《赤壁赋》)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筑舍定居。(《游褒禅山记》)
以故其后名之曰: 名:取名(《游褒禅山记》)
由山以上五六里 上:向上走。(《游褒禅山记》)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识其本名(《游褒禅山记》)
名词活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 夜:在夜里(《烛之武退秦师》)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向东(《烛之武退秦师》)
秦将王翦破赵,,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北:向北(《荆轲刺秦王》)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用匣子(《荆轲刺秦王》)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上:向上(《荆轲刺秦王》)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箕:像簸箕一样(《荆轲刺秦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鸿门宴》)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的翅膀一样(《鸿门宴》)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在夜里(《鸿门宴》)
头发上指。 上:向上(《鸿门宴》)
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间:抄小路 (《鸿门宴》)
孔雀东南飞 东南:朝东南(《孔雀东南飞》)
手巾掩口啼 手巾:用手巾(《孔雀东南飞》)
卿当日胜贵 日:一天天(《孔雀东南飞》)
晚成单罗衫 晚:在晚上(《孔雀东南飞》)
西望夏口 西:向西(《赤壁赋》)
东望武昌 东:向东(《赤壁赋》)
有泉侧出 侧:从旁边(《游褒禅山记》)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敝:损害(《烛之武退秦师》)
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鸿门宴》)
高余冠之岌岌兮 高:加高(《离骚》)
长余佩之陆离 长:加长(《离骚》)
固前世之所厚 厚:推重(《离骚》)
千万不复全 全:保全(《孔雀东南飞》)
正襟危坐 正:调整(《赤壁赋》)
渺沧海之一粟 渺:渺小得像(《赤壁赋》)
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露出白色 (《赤壁赋》)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游褒禅山记》)
火尚足以明 明:照明。(《游褒禅山记》)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定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远:远方(《荆轲刺秦王》)
群贤毕至 贤:贤士(《兰亭集序》)
少长咸集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兰亭集序》)
死生亦大矣 大:大事(《兰亭集序》)
不知老之将至 老:年龄老的时候(《兰亭集序》)
入之甚寒,问其深 深:深度。(《游褒禅山记》)
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惑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动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留待作遗施 遗施:遗施之物,纪念品(《孔雀东南飞》)
往往有得 得:心得。(《游褒禅山记》)
而其见愈奇 见:见到的景象。(《游褒禅山记》)
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游褒禅山记》)
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游褒禅山记》)
副词活用作动词
极视听之娱 极:穷尽,尽情享受(《兰亭集序》)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游褒禅山记》)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1、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亡:使灭亡(《烛之武退秦师》)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听到(《荆轲刺秦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鸿门宴》)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鸿门宴》)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止,制止(《鸿门宴》)
樊哙侧其盾以撞 侧:使斜侧着(《鸿门宴》)
引以为流觞曲水 流:使流(《兰亭集序》)
所以游目骋怀 游:使纵展;骋:使开畅(《兰亭集序》)
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赤壁赋》)
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赤壁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足以荣汝身 荣:使荣耀(《孔雀东南飞》)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错误,弄错。(《游褒禅山记》)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以此下心意 下:使委屈(《孔雀东南飞》)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于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于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用于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数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于意动。用于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认为晚(《荆轲刺秦王》)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认为奇怪(《荆轲刺秦王》)
齐彭殇为妄作 齐:把看作相等(《兰亭集序》)
2、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当作边邑(《烛之武退秦师》)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以为王,称王(《鸿门宴》)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赤壁赋》)
3、数词的意动用法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例说 第3篇
关键词:文言文,词类,活用,例说
古汉语里, 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 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状语, 动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 等等。由于仿古的关系, 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 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一、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 名词是不能直接带宾语的, 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 这就是把名词用作动词。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我们怎能知道某一名词用作动词呢?这是由上下文决定的。就一般情况来说, 代词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肘之”“面之”) , 因此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副词, 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遂东”“不君”) ;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作动词 (“能水”“欲刃”) 。此外还有一些辨认的方法, 比如说, 肯定了宾语以后, 就会知道宾语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脯鄂侯”“手剑”) 。
二、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 形容词也常常被用作使动,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中的“正”字用作使动, 意思是“使其衣冠正”。
前面我已经叙述过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在古代汉语里, 名词也偶然用作使动。例如:
(1) 吾见申叔,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2)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第一例“生死”与“肉骨”为对。“生死”不是并列结构, 而是动宾结构, “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 意思是使死者复生;同样, “肉骨”也不是并列结构, 而是动宾结构, “肉”字是名词用作使动, 意思是使白骨生肉。正因为“生死”“肉骨”是两个动宾结构, 所以中间能用“而”字连接。第二例“国”字是名词用作使动, 意思是使异姓立国。
三、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而是主观上认为它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关于形容词用作使动和意动, 有两点值得注意:
1. 我们衡量形容词用作动词 (使动、意动) 和衡量名词用作动词, 其标准大致相似。就一般情况而言, 代词前面的形容词一定用作使动或意动, 因为代词是不被形容词所修饰的, 代词前面的形容词只能用作动词。此外, 肯定了宾语之后, 就能知道宾语前面的形容词用作动词。
2. 同一个形容词在句中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 常常是靠上下文来分辨的。
四、名词用作状语
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 是针对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直接修饰、限制谓语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例如:学而时习之。 (《论语·学而》) “时”名词作状语, 意思是“按时”。
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比喻, 就是拿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
怎能知道某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呢?用作状语的名词和用作主语的名词一样, 其位置都在动词 (谓语) 的前面, 因此, 就一般情况说, 凡动词 (谓语) 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 就可以认为是用作状语。根据同样的道理, 有些名词性词组, 它们在句中的作用实际上和用作状语的单个名词大致相同。
五、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状语的情况颇为罕见。用作状语的动词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但是动词用作状语之后, 用“而”字 (或“以”字) 和谓语动词连接, 这种情况就比较多了。例如:坐而假寐。
至于动宾词组作状语, 那就更多了。它们多数是表示行为方式的, 有一些是表示时间的。有时加“而”字 (或“以”字) , 有时不加。例如: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也。
动词 (或动宾词组) 用作状语, 在词序上和连动式一样, 但在意思上不同。连动式一般表示一前一后的行为, 不分主次。
在文言文中, 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 这时“之”具有名词的特点。
六、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 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 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 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2006.
初中文言文之词类活用现象 第4篇
【关键词】文言文;词类活用;分类;举例
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等等。由于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下面就自己近年来的认识和理解简单谈一下:
一、文言文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3)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4)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8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9.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二、文言文词类活用举例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每至晴初霜旦(《三峡》)“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2)妇抚儿乳(《口技》)“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3)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4)其夫呓语(《口技》)“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5)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6)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2.名词作状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是“天天”。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是“向西”的意思。
(3)下见小溪(《小石潭记》) “下”是“向下”的意思。
(4)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
(5)犬牙差互(《小石潭记》)“犬牙”是“像狗的牙齿一样”。
(6)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
3.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
(1)攘除奸凶(《出师表》)“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凶之人”。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3)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
(4)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奔”,动词转化为名词,“飞奔的马”。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动词转化为名词,“产出”“收入”。
(6)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故”“新”,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旧知识”“新收获”。
4.意动用法
(1)父异之(《伤仲永》)“异”是“以之为异”。
(2)邑人奇之(《伤仲永》)“奇”是“以之为奇”。
(3)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
(4)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是“以我美”。
(5)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是“以之为异”。
5.使动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乱”“劳”是“使耳乱”“使形劳”。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劳”“饿”“空乏”等都是使动用法。
(3)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生”,“使之生”。
(4)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息”,“使心息”。
总之,对于词类活用的判断与解读,我们应当增加自身的古文阅读量,提升古文素养。此外,我们还应当以历史的眼光,站在古代汉语的角度去学习、解读古代汉语,古今对照,慎用词的活用说。
参考文献:
[1]王政白.谈谈文言特殊句式的教学[J].安徽教育。1980年02期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第5篇
初中语文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何为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温故
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
2、妇抚儿乳 《口 技》 .
3、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 技》 .
4、邑人奇之 《伤仲永》 .
5、鞭数十,驱之别院 《闲请记趣》 .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 ..
7、潭西行百二十 《小石潭记》 .
8、心乐之 《小石潭记》 .
9、凄神寒骨 《小石潭记》 ..
10、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 ..
11、其一犬坐于前 《狼》 .
12、陈胜王 《陈涉世家》 .
13、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
14、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 .
15、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
1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湖心亭看雪》 .
17、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
18、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苦 使------痛苦 劳 使------劳累 饿 使------饥饿 空乏 使------穷困 乱 使------颠倒错乱 动 使------惊动 忍 使------坚韧 使动用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知新
自己归纳各种词类活用(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训练 句子训练
一狼洞其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策之不以其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以光先帝遗德。公将鼓之 朝服衣冠
人恒过,然后能改 面山而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将军身被坚执锐。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吾妻之美我者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闻寡人之耳者 作则飞砂走砾。作则飞砂走砾。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课外文言文训练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节选自《鸿门宴》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选自《宋定伯捉鬼》
年轻的国旗
①这是由陈九[注]先生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小镇只有一所大学,不大,但哪个国家的学生都有。中国来的一共五名,巧了,全是女生,名付其实五朵金花。珍妮是她们的头儿。五朵金花同吃住同进出,....像一家子出来的。其实本来就是一家子。
③学校每年春天搞一次隆重的国际街坊节。在小镇主要街道、广场上,让各国来的师生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当街展示自己国家的食品和工艺品。到那天,各界名流与方圆多少里的男女老幼都会来凑热闹,在此欢歌笑语,尽情玩乐。
④五朵金花耐不住好奇,头天就跑上街看街坊节的准备情况。她们要挑选有利地形,来个穿旗袍炸春卷,外加毛笔字,够中国的吧?几个姑娘这儿走走那儿看看,嘻嘻哈哈,踌躇满志。突然,一个姑娘说,好像,我好像没看到中国国旗。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广场上空飘满各色国旗,赤橙黄绿青蓝紫,她们一面面数过,就没中国的,咋回事?
⑤姑娘们一下懵了,她们此刻感到国旗对自己竟如此重要。珍妮的脸涨得通红,跟国旗那么红。现在只有一个办法,找校长当面问清楚。找校长?对。珍妮拔腿要走,等等,咱们一块儿去。姑娘们捆成一捆儿,碧草蓝天,斜阳映着她们匆匆的背影。
⑥白发苍苍的校长先生面对为何别国的国旗都有,却偏没中国国旗的提问,很显窘迫。是吗?让我了解一下,保证尽快答复你们。好,珍妮说,明天是街坊节,我们就在这儿等。五朵金花走出办公室,在门前的草坪上坐下来。天角渐渐泛红。⑦春日黄昏那么短暂,像脸盆里的水,洒洒就没了。当校长走出办公室,夕阳已在天边闪烁。校长对姑娘们说,校董们大都同意悬挂中国国旗,并为这个疏忽向中国同学道歉。明天一早,你们会在广场上看到中国国旗的。真的吗?真的。⑧那本该是个安详的夜晚,人在心愿满足后睡得最甜。万万没想到,珍妮她们突然接到校长秘书的电话。秘书说,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一面中国国旗——我只是说,我找不到中国国旗。如果我借你一面你会挂吗?珍妮问。你有?对,我有。当然,当然挂。好,一言为定,明天一早广场上等我。
⑨你有国旗?姑娘们把珍妮围起来。咋不早说?害我们紧张半天,死多少细胞!珍妮红着脸低下头,憋了好一会儿才说,对不起,我没有。可我不信就找不到一面国旗!姑娘们立刻打电话到北京,到纽约,到所有可能有国旗的地方,最后终于联系上位于波士顿郊外的哈佛大学中国同学会。怎么给你们?电话里的人问珍妮。麻烦你把国旗放在你家门前的信箱里,我这就去取。珍妮,你疯了?珍妮笑笑,开车单程五小时,争取九小时赶回来。你们明儿一早直接在广场上等我,别忘帮我带好旗袍和化妆盒儿,咱广场见。
⑩不知那一夜姑娘们是如何度过的。特别是珍妮,迷过路吗,吃没吃罚单,饿不饿,打盹儿了没有?可以确定的是,太阳升起时,广场上的中国姑娘是五名,一个也不少。珍妮把鲜红的中国国旗交到校长手里。就在校长秘书升旗的瞬间,姑娘们一字排开,请校长为她们在国旗下合影。一,二,校长喊着。等等!珍妮挽起身旁两位姑娘的手臂,接着,她们每个人都相互挽起手臂。现在可以了,校长先生。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11)清晨很美,像一支奏鸣曲,随风飘荡。【注】陈九,华裔作家,现为纽约市政府资深雇员。
1.第②段加点词“名付其实”中的错别字是,正确的写法是。(2分)2.请具体说明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1)(2)
3.第⑦段的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3分)
4.珍妮两次“脸红”的原因各不相同:第⑤段中“珍妮的脸涨得通红”,原因是
;第⑨段中“珍妮红着脸低下头”,原因是。(4分)
5.从全文看,对标题“年轻的国旗”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A.年轻的姑娘们让国旗在异国的小镇上第一次升起 B.年轻姑娘们的行动表明她们就像那面飘扬的国旗 C.国旗在小镇的清晨升起,为小镇增添了勃勃生机 D.国旗是祖国的象征,寓示着伟大祖国的勃勃生机
6.姑娘们为国旗所付出的努力,哪一点最令你感动?说说它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启示。(80字左右)(8分)
一回首,能看到灯的海洋
郭文斌 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①一个人一生能够碰到几位好老师,也许就是福分吧。
①我的恩师刘富荣,虽然他任我的班主任时,已经是初三了,但我依然认为他是我最重要的一位启蒙老师。
③这天的数学课上,班长让大家自习,说刘老师回老家做新郎官去了。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不想就在这时,刘老师从教室门外进来了,就像是刚从蒸笼里出来的一样,头上身上都在冒汗,那双黄色的军用鞋都湿透了。
④后来去过老师的老家之后,我做了一个估计,从老师家到学校,步行至少需要六个小时。
⑤刘老师教了我们两年,居然没有换过外衣。有一次上课,在黑板上写字时,露馅了。老师打着补丁的旧衣服下面,居然是一件新衣服!仔细一看,旧领子下面确实有一个新领子,因为风纪扣系得很严,刚进来我们都没有发现。再仔细观察,我们发现老师在那一周之内很害羞,原因是穿了一件新衣服。此前,他都是周六把衣服洗掉,晾干,周一再穿。
⑥要毕业了,每位同学收了两毛钱,给每一位任课老师买了一个洋瓷盆子,上面写着“将台中学八二级初三二班全体同学留念”。但给刘老师的却无法送到他手中。他知道我们要送礼物,一直不开宿舍门。后来另一个老师在窗外给他说,马上要毕业典礼了,学生们都在等你,刘老师才开了门,收下盆子。
⑦却提了一个条件,说你们稍稍等我一会儿,我会接受你们的礼物的,然后跑步出去了。一会儿回来,我们已经排队准备开往操场参加毕业典礼了。老师气喘吁吁地站在我们面前,右手提着一大摞毕业证,左手攥着一大把钱,新崭崭的一沓钱,不知从哪儿换来的。他说,同学们的礼物我收下,但是这两毛钱你们必须收下。大家说怎么可能啊,这是我们给老师的一份心意。老师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是这两毛钱你们必须收下。我们当然不能收这两毛钱。但最后老师拿出了杀手锏,好,你们不收这两毛钱,我就不发毕业证。大家就只好抹着眼泪把那两毛钱收下了。
⑧随着岁月的流转,这个细节在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每每想起就一阵心痛。
⑨2007年,我忝列鲁迅文学奖,从绍兴领奖回来,我第一时间到老师任教的西吉县平峰中学看望老师。一进老师的宿舍,我的眼泪就下来了。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间,一边是办公桌,一边是床,一边是灶,一边堆着炭,门后立着一个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破旧的自行车,轮胎上沾满了泥。这么一个仅可容身的小房子,既是他的办公室,又是卧室,又是厨房,但老师却是一脸的快乐。
⑩过了一会儿,老师把抽屉拉开,说你看你写给我的信我都保存着呢。
厚厚的一沓信在老师手中错落开来,那是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写给老师的信。既有在邮局买的信封,也有印着不同单位名称的信封,散发着过去岁月的气息。
在我的印象中,老师是通才。语文老师紧张他教语文,数学老师紧张他教数学,化学老师紧张他教化学,政治老师紧张他教政治,美术老师紧张他教美术,全听学校安排。
在我的印象中,老师没有批评过哪位学生,但学生都十分尊敬他,也怕他。班里有几位捣蛋的学生,在别的老师上课时,老是不安生,但在刘老师的课上却是乖孩子。
记得有次在课上打盹,被刘老师叫起来,当时自己都紧张坏了,不想老师却无比和蔼地说,昨晚没睡好?我惭愧地点了点头。老师笑了笑说,背哪一篇?我说,《岳阳楼记》吧。
这就是刘老师,在他的数学课上,学生开小差或者打瞌睡,处罚方式却是让那位同学站起来背一段古文。
送走我们后,刘老师也调到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可是不到两年,他就坚决要求调回平峰中学,在那里过且耕且教的生活。周六周日回家种地,周一至周五教学。
点亮孩子心灯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做这样的老师是幸福的,拿着火种,不停地去点燃那些灯,想想看,到了晚年,一回首,能看到一片灯的海洋。1.文章写了关于刘老师的许多事情,请阅读相关段落,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2.联系上下文,探究下面问题。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1)第③段划线句子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2)第⑦和⑨段中写到“我”两次流泪,请说说这两次流泪蕴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3.具体分析第⑧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4.题目“一回首,能看到灯的海洋”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基础知识 第6篇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例: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亡,使灭亡 。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病梅馆记》)
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
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桓晋文之事》)
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
王,使做大王。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温饱。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弱,使削弱。
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弱,使变弱。
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
危,使危险。
5、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传》)
完,使完整无缺。
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尊,使尊贵。
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勾践灭吴》)
耻,使受耻辱。
8、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
辱,使受辱。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
美,认为美丽。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
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耻,以为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
羞,以为羞耻。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名词用作动词
除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两种用法外,名词在其他情况下还可以作谓语动词。例:
1、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勾践灭吴》)
女,嫁女。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師》)
军,驻扎。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師》)
鄙,把当作边邑。
4、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師》)
盟,结盟。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衣,穿。
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衣,穿;王,称王。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游泳。
8、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
襟,连带。带,环绕。
9、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师,学习。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师,学习。
1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礼,礼遇。
12、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屠慧褒始舍其址。(《游褒禅山记》)
舍,盖屋。
13、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游褒禅山记》)
名,命名。
14、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
名,说出。
15、德何如则可以王?(《齐桓晋文之事》)
王,称王。
1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齐桓晋文之事》)
衣,穿。
17、魏其,大将也,衣赭色,关三木。(《报任安书》)
衣,穿。
18、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传》)
舍,安排住宿。
19、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廉颇蔺相如传》)
衣,穿。
20、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廉颇蔺相如传》)
嘻,发出嘻的声音。
21、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传》)
刃,杀。
2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屈原列传》)
祖,效法。
23、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目,看。
24、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伶官传序》)
函,用盒子装。
2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焦土,成为焦土。
2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前赤壁赋》)
下,攻下;东,向东。
名词用作状语
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可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作状语。
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一)、表示方位或处所
1、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廉颇蔺相如传》)
前,上前。
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第一册《勾践灭吴》)
庙,在庙堂上。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上,向上;下,向下。
4、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过秦论》)
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5、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廷,在朝廷上。
(二)、表示工具或依据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席,用席子。
2、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传》)
间,从小路。
(三)、表示比喻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像云一样。
2、雄洲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
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3、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翼,像翅膀一样。
(四)、表示对人的态度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
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形容词做动词
形容词可做谓语,但是不能带宾语。当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时,它活用为动词。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好,喜欢。
2、方是时也,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游褒禅山记》)
明,照明。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老,尊敬;幼,爱护。
4、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传》)
严,尊重。
5、使上官大夫短屈平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短,揭短。
形容词做名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烛之武退师》)
乏困,缺少的东西。
2、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
明,视力。
3、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
甘肥,甘美的食物;轻,轻快的衣服。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 第7篇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形容词或者数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刃”即“以刃杀”,用刀杀)
②沛公军霸上。(“军”,驻扎)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谨”,重视/认真从事)
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
二、活用为使动词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骨”即“使骨肉”,使白骨生肉)
②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称王)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存活)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小”,使变小)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昂”,高,即“使其值昂”)
4.数词的使动用法。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使二三)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三、活用为意动词
1.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把看作/当作/以为)
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渔人甚异之。(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
③大将军邓骘(zhì)奇其才,累召,不应。
3.数词的意动用法。
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四、活用为状语
1.名词作状语。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以兄长之礼)
②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像蛇一样)
③(秦王)卒廷见相如。(在时/上,当时候)
④(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于是项伯复夜去。
2.动词作状语。
①儿惧,啼告母。(哭着)
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五、活用为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②国无盗贼,道不拾遗。(丢失的东西)
③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所见到的景象)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地方)
②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的铠甲,的兵器)
六、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
①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为而死)
②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
巧妙把握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第8篇
很多学生遇到词类活用就犯迷糊, 有些老师在教学时又将词类活用分了很多类, 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其实, 词类活用并不复杂, 下面, 就个人管见, 结合文言文句子, 谈谈如何巧妙地把握词类活用。
一.结合语法, 掌握词类活用。
常见的活用现象主要有4种:作状语、作动词、作名词、使动或意动用法。这四种活用都和句子结构息息相关。所以, 我们要把握常见的句子结构。
句子成分 : (定语) 主语「状语」谓语 (定语) 宾语
词性: (形容词) 名词/代词副词、介宾短语动词名词/代词
通过句子结构, 我们可以发现以下3个规律:
1形容词置于名词和代词前, 副词或介宾短语置于动词前, 起修饰作用, 构成偏正短语。
2名词置于动词的前后, 构成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 名词置于介词后, 构成介宾短语。
3动词一般出现在名词前面或后面以及状语的后面。
所以, 当有些部位的词性确定下来后, 前后位置的词性也基本确定了。若有些部位的词性不符合结构要求, 活用就发生了。
二.结合活用现象, 掌握词类活用。
1.活用为状语:
状语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表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多表示比喻:像……一样;表动作行为的对待态度:像……一样;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和方式:用……, 拿……, 把……, 凭借……, 依据……;表动作行为的时间;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过秦论》
解析:文言中, 动词之前的成分按原来的词性或解释翻译不通, 考虑是否活用为状语。加点字解释为名词均不通, 活用为状语。
2.活用为动词:
例1: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解析:名词 (代词) 前后的成分按原来的词性或解释翻译不通, 考虑是否活用为动词, “目”解释成原来的词性显然不对, 应该活用为动词。
例2:唐浮图慧褒, 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解析:副词后面和状语 (介宾短语) 前面的成分按原来的词性或解释翻译不通, 考虑是否活用为动词。副词后面跟动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状语 (介宾短语) 的前面为什么也是动词呢?因为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 所谓后置, 就是状语调到了动词后面, 所以, 在文言文中, 状语的前面往往是动词或动词短语。“舍”解释为“建房子”。
例3:足之所履。《庖丁解牛》
去今之墓而葬焉, 其为时止十又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解析:有些结构对词性有特殊的要求, 如“所”“者”字结构、能愿动词后、连词“而”字前后应该加动词。第一个是“所”字结构, 该结构中, “所”加动词构成名词短语, “者”字结构也一样。第二个例句中, “而”做连词表前后关系时, 常见的有: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 连接状语与中心语。除了修饰关系前后词性不一样外, 其他几种关系下, 词性应该相同。此处的“而”表承接关系, “葬”是一个动词, “墓”翻译成名词不通, 活用为动词。第三个例句中, “欲”是能愿动词, 后面应该跟动词。
3.活用为名词:
例: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解析:文言中, 动词前后, 形容词、表归属的代词后, 数词后, 介词后出现的词语按原来的词性翻译不通, 考虑是否活用为名词。“学”是动词, “小”解释为形容词显然不通, 应该解释为名词“小的方面”。
4.使动或意动:
例:项伯杀人, 臣活之。《鸿门宴》
解析:谓语一般由主语实施, 但在古汉语中, 谓语由宾语实施或表宾语的属性, 考虑是否使动或意动。例句中, 是“之”所代的“项伯”活, 而不是主语“臣”活下来了, 所以, 可以考虑使动或意动用法。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