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财务战略类型论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财务战略类型论文(精选9篇)

财务战略类型论文 第1篇

一、企业财务战略的定义及特征

在最近十几年来,财务战略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项有效的财务战略往往可以独立于企业生产或市场决策而增加企业价值。财务战略的重要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对财务战略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令人遗憾的是,西方学术界没有将财务战略这个概念进行定性,没有将财务战略进行系统化地研究,只是从投资、筹资、风险这些方面单独进行阐述,而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却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企业财务战略》一书中,作者把财务战略看成是一个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在《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一书中作用认为财务战略是对企业总体的长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财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我们对财务战略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着不同的认识。综合以上成果,笔者认为财务战略的定义应为: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它既具有一般战略的某些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性。科学地界定财务战略的本质,既要反映其“战略”共性,又要揭示其“财务”个性。

财务战略的“战略”共性体现在:(1)全局性和长期性。财务战略是以整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的全局性工作为对象,根据企业长远发展需要而制定的。它是从财务的角度对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所作的描述,是企业未来活动的行动纲领和蓝图,对企业的各项具体财务工作、计划等起着普遍的和权威的指导作用,并且财务战略一经制定就会对企业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财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2)导向性。财务战略规定了企业未来较长时期内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它是企业一切财务战术决策的指南,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都应该围绕其实施和开展。

财务战略的“财务”个性体现在:(1)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企业战略具有多元化结构的特征,它不仅包括企业整体意义上的战略,而且包括职能层次上的战略。财务战略作为企业职能战略之一,其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不再只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附属职能,而是有其特定的相对独立的内容;财务活动并非总是企业的“局部”活动,而是有着许多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内容。(2)财务战略的从属性。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服从和反映企业战略的总体要求,应该与企业战略协调一致,并为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提供资金支持。(3)财务战略谋划对象的特殊性。财务战略要解决风险与收益的矛盾、收益与成长性的矛盾、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的矛盾、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矛盾等,这一系列矛盾都是由财务战略谋划对象的特殊性引发的。

二、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的重点应是筹资战略、投资战略、收益分配战略及财务结构战略。

1. 筹资战略。

筹资战略就是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适应企业整体战略与投资战略的要求,对企业的筹资目标、原则、结构、渠道与方式等重大问题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谋划。筹资目标是企业在一定的战略期间内所要完成的筹资总任务,是筹资工作的行动指南,它既涵盖了筹资数量的要求,更关注筹资质量,即既要筹集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及发展所需资金,又要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以增强筹资的灵活性,努力降低资金成本与筹资风险,不断增强筹资竞争力。筹资原则是企业筹资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低成本原则、稳定性原则、可得性原则、提高竞争力原则等。此外,企业还应根据战略需求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对筹资结构进行合理搭配,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进行最佳组合,以构筑既体现战略要求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筹资战略。

2. 投资战略。

投资战略主要解决战略期间内投资的目标、原则、规模、方式等重大问题。它把资金投放与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结合并要求企业的资金投放要很好地理解和执行企业战略。投资目标主要是实现企业整体战略,创造竞争优势。它包括收益性目标,这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证;发展性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投资战略的直接目标;公益性目标,主要是为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和提升企业形象。投资原则主要有:集中性原则,即把有限资金集中投放,这是资金投放的首要原则;准确性原则,即投资要适时适量;权变性原则,即投资要灵活,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对投资战略作相应调整,做到主动适应变化;协同性原则,即按合理的比例将资金配置于不同的生产要素上,以获得整体上的收益,在投资战略中还要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式作出恰当的安排。

3. 收益分配战略。

本来企业的收益应在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包括债权人、企业员工、国家与股东,然而前三者对收益的分配大都比较固定,只有股东对收益的分配富于弹性,所以股利战略也就成为收益分配战略的重点。股利战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股利战略目标、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问题。从战略角度考虑,股利战略目标主要是为了促进公司长远发展、保障股东权益、稳定股价、保证公司股价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稳定。

4. 财务结构战略。

结合企业经营的状况,拟定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资本结构,并在安全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中寻求最佳结合点。

三、企业财务战略的类型

1. 扩张型财务战略。

它是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为了实施这种财务战略,企业往往需要在将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大量地进行外部筹资,更多地利用负债。随着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张,也往往使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水平。扩张性财务战略一般会表现出“高负债、高收益、少分配”的特征。

2. 稳健型财务战略。

它是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稳健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将利润积累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为了防止过重的利息负担,这类企业对利用负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的扩张往往持十分谨慎的态度。所以,实施稳健型财务战略的企业的一般财务特征是“适度负债、中收益、适度分配”。

3. 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它是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防御性财务战略,一般将尽可能地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地增加现金流入作为首要任务。通过财务削减和精简机构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支出,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用于企业的主导业务,以增强企业主导业务的市场竞争力。“低负债、低收益、高分配”是实施这种财务战略的企业的基本财务特征。

四、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1. 财务战略的制定。

大多数战略管理学者都认为战略管理的一般程序为:外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企业战略制订实施与控制。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子系统,财务战略的制订除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外,还要着重考虑企业整体战略要求,故其程序可为:战略环境分析企业总体战略财务战略制订。从上述程序可以看出,制定财务战略首先要对财务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即要收集内外环境的信息及其变化过程与规律,分析预测环境的未来状况及其对资金流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如影响的性质、程度、时间等;其次要分析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编制、设计具体财务战略方案;最后通过对各战略方案的评价,选出满意的方案。因此,在制定财务战略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企业财务战略选择要与经济运行周期相适应。所谓经济运行周期,亦称资本再生产周期,是指资本再生产过程中从一次危机到另一次危机之间的时期。正如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每一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潮四个阶段一样,反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活动,也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因此,从财务的观点看,社会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经济也会处在上升和下降的无限循环之中。我们在制定和选择及实施企业财务战略时,必须要顺应经济周期的过程和阶段,并要尽可能做到与经济运行周期相配合。当经济处在复苏阶段时,企业应采取增加厂房设备和劳动力,实行融资租赁,提高产品价格,开展营销筹划的财务扩张型财务战略;当经济处在繁荣后期时,企业应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当经济处在衰退阶段特别是低谷时期时,企业应采取停止扩张,出售多余的厂房设备,减少雇员,停止不利的产品生产,停止长期采购的防御型财务战略。(2)企业财务战略选择要与产品生命周期相适应。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都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时,必须正确把握本企业的发展阶段及其每个发展阶段的阶段特色,如在企业初创期,其财务特征主要表现为资金短缺,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这时财务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如何筹措资金,通过企业的自我发展来实现企业成长;在企业成长期和成熟期,其财务特征主要表现为资金相对充裕,规模相对较大,核心竞争力已基本形成,这时财务管理的重点应考虑通过并购实现其向外部发展;在企业衰退期,其财务特征表现为销售额、利润额已明显下降,支付能力显著不足,这时财务管理的重点应考虑通过重组、改制,实现其企业的蜕变和重生。由此可见,在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可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在成熟期可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而在衰退期就只能采取防御型收缩财务战略。(3)企业财务战略选择要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经济增长一般表现为粗放和集约这两种方式,但粗放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又是客观的要求和必然的趋势。为推动这种转变的实现,企业财务战略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调整企业财务投资战略,加大基础项目的投入力度和规模,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为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加大财务制度的创新力度,强化集约经营,推行技术创新,以效益最大化和本金扩大化为目标进行资源配置,限制高投入、低产出对资源的占有和利用,实现企业经营集约化和高效率。

2. 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宝洁公司战略类型 第2篇

多元化战略:

单一品牌延伸策略便于企业形象的统一,资金、技术的集中,减少营销成本,易于被顾客接受,但单一品牌不利于产品的延伸和扩大,且单一品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多品牌虽营运成本高、风险大,但灵活,也利于市场细分。宝洁公司名称P&G宝洁没有成为任何一种产品和商标,而根据市场细分洗发、护肤、口腔等几大类,各以品牌为中心运作。在中国市场上,香皂用的是“舒肤佳”、牙膏用的是“佳洁士”,卫生贴用的是“护舒宝”,洗发精就有“飘柔”、“潘婷”、“海飞丝”3种品牌。洗衣粉有“汰渍”、“碧浪”、“洗好”、“欧喜朵”、“波特”、“世纪”等9种品牌。要问世界上哪个公司的牌子最多,恐怕非宝洁公司莫属。多品牌的频频出击,使公司在顾客心目中树立起实力雄厚的形象。

优点:

1、协同效应:

宝洁的产品组合具有广泛的功能。在日化领域,从洗发水,护肤品,香皂,沐浴露,牙膏,洗衣粉,到食品,饮料和纸巾等,宝洁的产品几乎可以满足消费者在日常生活的所有需求,而且,在每类用品中,宝洁提供的各个品牌的产品,也几乎涵盖了各种不同的功能。例如,在洗发护发领域:宝洁的飘柔具有使头发柔顺的功能;潘婷为头发补充维生素B5,令头发更健康亮泽;海飞丝的功能是去除头皮屑;而沙宣则为头发补充水分和营养,具有专业的美发功能。

2、分散风险:

宝洁公司经营的多种品牌策略不是把一种产品简单地贴上几种商标,而是追求同类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包括功能、包装、宣传等诸方面,从而形成每个品牌的鲜明个性。这样,每个品牌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市场就不会重叠。从根本上降低了投资的风险。

3、增强市场竞争力:

掠夺性价格:为了遏制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宝洁采取了新的低价战略—“价值低价”战略。一方面,宝洁开始取消大多数过去提供给经销商的较大促销折扣;另一方面,宝洁还把产品的每日批发价目表价格削减10%~25%,将促销资金收回自己手中进行管理。新的系统使宝洁对它的产品营销具有更大的控制权,但减少了零售商和批发商低价的灵活性。宝洁试图通过价值定价重新将价格掌控在自己手中,断绝分销商和消费者对折扣低价的依赖性,增强的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保护品牌的完整性。

4、有利于公司持续增长:

财务战略类型论文 第3篇

一、企业财务战略的类型

企业财务战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 扩张型财务战略。

它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 以企业高负债、高效益、少分配为特征。企业要实施扩张型财务战略, 一般情况是需要在将企业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 还要大量地进行对外筹资, 更多地利用负债。由于扩张型战略所具有的特征, 必将随着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张, 使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水平。

2. 稳健型财务战略。

它是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 以企业一般表现出适度负债、适中收益、适度分配为特征。企业在实施稳健型财务战略时, 往往会尽可能地把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作为首要任务, 将利润积累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 对承担较重利息的负债经营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3. 防御型财务战略。

它是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 以企业低负债、低收益、高分配为基本财务特征。企业实施这种防御型财务战略时, 一般会在尽可能把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作为首要任务的同时, 通过采取精简机构、压缩中间管理层次, 以削减不必要的财务费用, 通过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开支, 以集中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和物力, 提升企业的主导业务和增强企业主导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财务战略选择与运用

农业企业在选择财务战略类型的过程中, 须重点考虑以下三个“相适应”

1. 企业财务战略选择要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适应。

资源代表着企业的资产和能力, 企业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企业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及其在特定的竞争环境中资源匹配方式的基础之上, 从而影响企业战略和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管理, 实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活动, 没有战略管理的企业, 往往依靠政治或个人因素来分配资源, 从而做出了超越企业经营资源能力界限的举动, 表现为盲目扩张, 这必将给企业带来发展乃至生存的困难。

2. 企业财务战略选择要与经济运行周期相适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发展与运行带有一定的波动性, 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这种波动性大体上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的循环, 这种循环称为经济周期。它对财务战略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国经过若干次投资膨胀、生产高涨到控制通货膨胀、紧缩银根到通货膨胀的发展过程, 给企业的财务环境带来很大的变化, 企业的筹资、投资和资产运营活动都受到这种波动的影响。我们在制定和选择及实施企业财务战略时, 必须要顺应经济周期的过程和阶段, 并要做到尽可能与经济运行周期相配合。当经济处在复苏阶段时, 企业应采取增加厂房设备和劳动力、实行融资租赁、提高产品价格、开展营销筹划的扩张型财务战略;当经济处在繁荣后期时, 企业应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当经济处在衰退阶段特别是低谷时期时, 企业应采取停止扩张、出售多余的厂房设备、减少雇员、停止不利的产品生产、停止长期采购的防御型财务战略。

3. 企业财务战略选择要与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相适应。

企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都要经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时, 必须正确把握本企业的发展阶段及其每个发展阶段的阶段特色。如在企业导入期, 其财务特征主要表现为资金短缺、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 这时财务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如何筹措资金, 通过企业的自我发展来实现企业成长;在企业成长、成熟期, 其财务特征主要表现为资金相对充裕、规模相对较大、核心竞争力已基本形成, 这时财务管理的重点应考虑通过并购实现其向外部发展;在企业衰退期, 其财务特征表现为销售额、利润额已明显下降, 支付能力显著不足, 这时财务管理的重点应考虑通过重组、改制, 实现其企业的蜕变和重生。由此可见, 在企业的导入期和成长期, 可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 在成熟期可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 而在衰退期就只能采取防御型财务战略。

摘要:企业财务战略主要有扩张型、稳健型、防御型三种类型。农业企业在选择与运用财务战略类型的过程中, 须重点考虑三个“相适应”:企业财务战略选择要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适应;与经济运行周期相适应;与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相适应。

财务管理学 计算题类型总结 第4篇

计算题:风险与收益、股票的内在价值、资本成本、现金流量(2012.1)

计算题:资本成本、现金流量、财务杠杆系数、财务分析相关指标(2011.10)计算题:现金流量、货币的时间价值、EBIT、财务分析相关指标(2011.1)计算题:货币的时间价值、折旧、债券的价格、财务分析相关指标(2010.10)计算题:风险与收益、销售量的计算、货币的时间价值、财务杠杆系数(2010.1)计算题:货币的时间价值、财务杠杆系数、现金流量、EBIT(2009.10)计算题:资本成本、EBIT、债券的发行价格、财务分析相关指标(2009.1)计算题:货币的时间价值、成本、财务杠杆系数、现金流量(2008.10)

计算题:股票的估价、EBIT、现金流量、风险与收益(2008.1)

(1)货币的时间价值的计算

1.华丰公司正在购买一建筑物,该公司已取得了一项10年期的抵押贷款1000万元。此项贷款的年复利率为8%,要求在10年内分期偿付完,偿付都在每年年末进行,问每年偿付额是多少?(PVIFA8%,10=6.710)

解答:假设每年偿付额即年金为A,则

A× PVIFA8%,10=1000 A=1000 / 6.710 =149.031 万元

2.某人准备购买一套住房,他必须现在支付15万元现金,以后在10年内每年年末支付1.5万元,若以年复利率5%计,则这套住房现价多少?(5分)(PVIFQ5%,10=7.722)

解答:房价现值=150000+15000×7.722=265830 元

(2)风险与收益的计算

3.假设华丰公司准备投资开发一件新产品,可能获得的报酬和概率资料如下:

市场状况 预计报酬(万元)概率

繁荣 600 0.3

一般 300 0.5

衰退 0 0.2

若已知产品所在行业的风险报酬系数为8%,无风险报酬率为6%,计算华丰公司此项业务的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

解答:期望报酬额=600×0.3+300×0.5+0×0.2=330 万元

标准离差= =210

标准离差率=210/330×100%=63.64%

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系数×标准离差率=8%×63.64%=5.1%

投资收益率=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6%+5.1%=11.1%

风险报酬额=330×(5.1% / 11.1%)=151.62 万元

(3)资本成本的计算

4.华丰公司现有资本总额3000万元,其中长期债券(年利率9%)1600万元,优先股(年股息率8%)400万,普通股1000万元。普通股每股的年股息率为11%,预计股利增长率为5%,假定筹资费率均为3%,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要求:计算该企业现有资本结构的加权平均成本。

解答:债券成本=9%(1-33%)/(1-3%)=6.2% 普通股成本=11%(1-3%)+5%=16.3%

优先股成本=8%/(1-3%)=8.2%

加权平均成本=6.2%×(1600/3000)+16.3%×(1000/3000)+8.2%×(400/3000)=9.8%

5、华丰公司准备筹集长期资金1500万元,筹资方案如下:发行长期债券500万元,年利率6%,筹资费用率2%;发行优先股200万元,年股息率8%,筹资费用率3%;发行普通股800万元,每股面额1元,发行价为每股4元,共200万股;今年期望的股利为每股0.20元,预计以后每年股息率将增加4%,筹资费用率为3.5%,该企业所得税率为33%。该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为多少?(7分)

解答:长期债券资金成本=6%(1-33%)/(1-2%)=4.102%

长期债券比重=500/1500×100%=33.333%

优先股资金成本=8% /(1-3%)=8.247%

优先股比重=200 / 1500×100%=13.333%

普通股资金成本=(0.2 / 4)/(1-3.5%)+4%=9.181%

普通股比重=4×200/1500=53.334%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4.102%×33.333%+8.247%×13.333%+9.181%×53.334%=7.363%

6、华丰公司现有资金200万元,其中债券100万元(年利率10%),普通股100万元(10万股,每股面值1元,发行价10元,今年股利1元/股,以后各年预计增长5%)。现为扩大规模,需增资400万元,其中,按面值发行债券140万元,年利率10%,发行股票260万元(26万股,每股面值1元,发行价10元,股利政策不变)。所得税率30%。计算企业增资后:(1)各种资金占总资金的比重。(2)各种资金的成本。(3)加权资金成本。

解答:(1)债券比重=(100+140)/600=0.4 股票比重=(100+260)/600=0.6

(2)债券成本=10%×(1-30%)=7% 股票成本=1/10+5%=15%

(3)加权资金成本=0.4×7%+0.6×15%=11.8%

(4)营业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和总杠杆系数的计算

7、华丰公司资本总额2000万元,债务资本占总资本的50%,债务资本的年利率为12%,求企业的经营利润为800万元、400万元时的财务杠杆系数。

解答:经营利润为800万元时的财务杠杆系数=800/(800-2000×50%×12%)=1.18

经营利润为400万元时的财务杠杆系数=400/(400-2000×50%×12%)=1.43

8、华丰公司资金总额为5000万元,其中负债总额为2000万元,负债利息率为10%,该企业发行普通股60万股,息税前利润750万元,所得税税率33%。计算(1)该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和每股收益。(2)如果息税前利润增长15%,则每股收益增加多少?

解答:(1)DFL=750/(750-2000×10%)=1.364

EPS=(750-2000×10%)×(1-33%)/60=6.15(2)每股利润增加额=6.15×15%×1.364=1.25 元

13、某产品预计年销量为6000件,单件售价150元,已知单位税率为5%,预定目标利润为15万元,计算目标成本应多大。

解答:目标成本=6000 × 150 ×(1-5%)-150000=705000 元

15、某产品预计销量可达8000件,单位售价12元,单位变动成本7元,固定成本总额25000元。计算:(1)可实现利润额;(2)保本点销售量;(3)利润增长1倍时的销量。

解答:(1)可实现利润额=8000×(12-7)-25000=15000元

(2)保本点销售量=25000 /(12-7)=5000 件

(3)利润增长1倍时的销量=(25000+15000×2)/(12-7)=11000 件

16、华丰公司生产甲产品,每件售价15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00元,固定成本为400000元,税后目标利润为335000元(已知所得税税率为33%)。请回答:(1)为获得税后目标利润,企业至少应销售多少件产品?

解答:(1)税前利润=335000/(1-33%)=500000

保利销售量=(400000+500000)/(150-100)=18000 件

(5)存货的经济批量的计算

9、华丰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每生产一件该产品需A零件12个,假定公司每年生产品15万件产品,A零件的每次采购费用为1000元,每个零件的年储存保管费用为1元。(1)确定A零件最佳采购批量;(2)该公司的存货总成本是多少?(3)每年订货多少次最经济合理?

解答:(1)A零件最佳采购批量=60000

(2)该公司的存货总成本=12×150000/60000×1000+60000×1/2=60000

(3)订货批次=12×150000/60000=30(6)现金流量的相关计算

11、华丰公司准备买一设备,该设备买价32万元,预计可用5年,其各年年末产生的现金流量预测如下:

现金流量 单位:万元

年份 1 2 3 4 5

现金流量 8 12 12 12 12

若贴现率为10%,试计算该项投资的净现值和现值指数,并说明是否应投资该设备。

解答:净现值=8×0.909+12×(3.791-0.909)-32=9.856﹥0,方案可行

现值指数=「8×0.909+12×(3.791-0.909)」/32=1.308﹥1,方案可行

38.某公司准备新增一条生产线以开发新产品,该生产线共需要投资3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垫支流动资金50万元,以上投资均于建设起点一次投入。预计该生产线使用寿命为6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使用期满有净残值12万元,同时可全额收回垫支的流动资金。该生产线当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使用期内预计每年可获销售收入为125万元,每年付现成本为25万元。若该公司的资金成本为10%,所得税税率为25%。

已知:PVIFAl0%’5=3.791;PVIFA10%’6=4.355;PVIF10%’6=0.565 P289-298 要求:(1)计算固定资产年折旧额;

(2)计算项目年营业净利润和各年的净现金流量;(3)计算项目净现值,并评价该项目的可行性。(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38.(1)固定资产年折旧额 =(300-12)/6 = 48(万元)

(2)该项目年营业净利润 =(125-25-48)*(1-25%)= 39(万元)第一年年末净现金流量 = 39+48 = 87(万元)第二至第五年年末净现金流量 =第一年年末净现金流量 = 87(万元)第六年年末净现金流量 = 87+50 = 137(万元)

(3)该项目净现值 = 87* PVIFA10%’6 + 50* PVIF10%’6 – 350 = 87*4.355 +50*0.565–350 ≈ 57.14(万元)因为净现值大于零,所以可评价该项目可行。

(7)债劵的发行价格的计算

26、(1)华丰公司发行优先股面值100元,规定每股股利为14元,市价为98元。要求:计算其投资报酬率。(2)华丰公司发行面值为100元,利息为10%,期限为10年的债券。要求:计算①市场利率为10%时的发行价格。②市场利率为12%时的发行价格。③市场利率为8%时的发行价格。

解答:(1)投资报酬率=×100% =14.58%

(2)①当市场利率为10%时,发行价格为:发行价格=100元

②当市场利率为12%时,发行价格为:发行价格=88.61元

③当市场利率为8%时,发行价格为:发行价格=113.42元

(8)财务分析相关指标的计算

19、华丰公司1998年流动资产利润率为28%,流动资产周转率为4次,销售收入15000万元。计算:(1)销售利润率;(2)1998年的销售利润;(3)1998年流动资产平均数额。

解答:(1)1998年流动资产平均数额=销售收入/流动资产周转率=15000/4=3750 万元

(2)1998年的销售利润= 流动资产平均数额 × 流动资产利润率=3750 ×28%=1050万元

(3)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 /销售收入=1050 / 15000 × 100%= 7%

20、华丰公司19×7资产、负债的财务数据如下:

单位:元

项 目 金 额 项 目 金 额

现金 12,000 短期借款 500,000

银行存款 320,000 应付票据 80,000

应收票据 280,000 应付帐款 1200,000

应收帐款 980,000 应付工资 1000,000

固定资产 2320,000 预提费用 98,000

累计折旧 380,000 应交税金 48,000

原材料 600,000 长期借款 600,000

产成品 880,000 其他应付款 164,000

要求:计算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并按目标标准进行简单的评价。(长期负债中不含一年内到期的债务)

解答:流动资产 =(12,000+320,000+280,000+980,000+600,000+880,000)=3072000

流动负债=(500,000+80,000+1200,000+1000,000+98,000+48,000+164,000)= 3090000

速动资产=3072000-600000-880000=1592000

即付资产=12000+32000=44000

资产总额=3072000+2320000-380000=5012000

负债总额=3090000+600000=3690000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 / 流动负债=3072000/3090000=0.994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 / 流动负债=1592000/3090000=0.515

现金比率=即付资产 / 流动负债=44000/3090000=0.014

资产负债率=负债 / 资产=3690000 / 5012000 =0.736

该公司短期偿债能比较差,长期偿债能力也比较差,该公司可能会面临债务危机。

21、某人以15000元购进华丰公司债券,两月后以16000元售出,购入和售出时分别另支付手续费60元和68元。计算本债券投资收益额及持券期间的收益率。(5分)

解答:债券投资收益额=16000-15000-60-68=872 元

持券期间收益率=872 /(15000+60)×100%=5.79%

22、华丰公司濒临破产,现宣告破产清算。已知清算过程中,发生清算费用35万元,财产变现损失为60万元。该企业变现前财产价值为755万元,负债为800万元(其中有担保债务240万元,无担保债务为560万元)。计算无担保债务的偿还比率。

解答:无担保债务的偿还比率=(755-35-60-240)/ 560×100%=75%

25、华丰公司1994利润总额为116,000元,资产总额期初为1017,450元,其末数为1208,650元;该企业实收资本为750,000元;销售收入为396,000元,销售成本为250,000元,销售费用6,5000元,销售税金及附加6,600元,管理费用8,000元,财务费用8,900元;所有者权益年初数793,365元,年末数为814,050元。

要求:计算企业该:(1)资产利润率;(2)资本金利润率;(3)销售利润率;(4)成本费用利润率;(5)权益报酬率。

解答:平均资产总额 =1113050元 资产利润率=×100% =10.42%

资本金利润率=×100% =15.47% 销售利润率=×100% =29.29%

成本费用总额=250000+6500+6600+8000+8900=280000

成本费用利润率=×100% =41.43%

企业物流战略类型选择的实证研究 第5篇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看,实施有效的物流战略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和财力,更大程度上满足顾客的需要,促进物流系统的一体化和高效性,使物流绩效大大提高。世界上许多跨国公司,如IBM、戴尔(Dell)、海尔等公司,通过科学的物流战略获得由物流绩效带来的显著提高而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处于明显的竞争优势。

所以,无论是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改善我国企业物流战略管理状况的角度,我们都应该加强对企业物流战略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一方面,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物流战略的研究仅着重于以物流功能为基础的具体的操作层的物流战略内容的研究,本文从竞争战略理论视角,提出了与企业竞争战略相匹配的物流战略类型的重新分类及界定。另一方面,物流绩效问题得到国内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但仍未有以“企业物流战略与物流绩效”的关连视野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从企业物流战略类型的选择,考察其通过物流绩效而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为提升企业的物流绩效提供理论的依据。

1 研究框架

1.1 企业物流战略是指针对企业内部物流目标、任务和方向而制定的相对具体的部门政策和措施,

企业物流战略是企业为了更好地开展物流活动而制定的更为具体、操作性更强的行动指南[1]。由于企业的物流战略是微观层面的战略,其内容比较具体、易于操作,并会涉及到企业物流活动的全部环节。总结董千里[2]、谢庆红[3]、赵启兰[4]等人的研究成果,企业物流战略的内容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物流战略总体目标;(2)企业物流战略中的库存管理;(3)企业物流战略中的运输配送管理;(4)企业物流战略中的时间管理;(5)企业物流战略中的信息管理;(6)企业物流运作过程管理目标。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就当前企业物流战略的内容特征进行调查,以期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因子分析,找出它们与企业竞争战略的吻合部分,并在新的物流战略类型下研究与物流绩效的关系。

1.2 物流绩效的理论、实践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见诸于相关书籍、文献的资料还很少。Chowet al提出物流绩效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应从12个方面来考虑:销售量的增长、工作条件、客户满意度、产品利用率、成本、利润、社会责任、及时送货、遵守诺言、损坏比率、资源价格、灵活性[5]。对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物流评价体系的研究在学术界还不是很多。在企业界,虽然一些顶级公司建立了自己的评价制度,但并未形成系统。本文物流绩效指标综合选取了目前常用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主要由物流成本指标和物流服务质量指标两项构成。其中物流成本指标包括企业物流总投资、运输成本(包括装卸搬运成本、包装成本等)、仓库成本、存货成本(包括库存物资占用资金利息、风险成本、缺货成本、在途库存成本等)、采购成本(包括采购准备成本、采购价格高位变动率等)、订单处理和信息成本、企业内部配送费、物流人事费;物流服务成本指标包括对上下游企业的单证准确率、对上下游企业问讯回应速度、对生产部门的支持率、采购物品质量、满足企业内、外运到期限的要求、能够提供跟踪查询、理赔、投诉等和回收物流处理及时、破损率低、提前期短等。

1.3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

有市场就有竞争。李清忠、刘威[6]认为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竞争战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物流规划作为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也关系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兴衰存亡。郑芬芸[7]也认为企业物流战略的制度可以给企业带来包括物流绩效在内的种种收益,这些潜在的利益会驱使一些管理人员去尝试这种战略的实施。波特[8]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可通过5种基本活动即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和4种支持性活动即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的过程而形成。在企业中,内部后勤、外部后勤以及采购都属于物流的重要过程,生产经营过程中也都包含物流过程,企业的竞争优势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物流绩效带来的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因此为培育和充分发挥企业的物流竞争优势,首先要明确不同物流竞争战略定位。于是提出本文的命题假设:企业物流战略类型的选择对物流绩效有显著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的研究框架可用图1来表示。

2 研究方法

2.1 测量工具

调查问卷包括企业目前物流战略内容特征、物流绩效指标两部分。物流战略内容特征是根据赵启兰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征询和焦点访谈的方法开发的。初始问卷编制后,首先在部分企业进行小范围的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和对被测人员的访谈情况,对问卷的题项经过反复的修订、增删,最后形成目前的调查问卷。正式问卷中包含6类24项物流战略内容特征。另外,物流绩效指标体系主要由物流成本指标和物流服务质量指标2类构成,其中每类又分别包括8项和10分项组成。问卷以利克特5点式量表形式设计。

2.2 调查样本

为了更广泛客观地获得调查所需信息,问卷的搜集工作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笔者在南京和无锡各级物流培训课堂上进行的,由于目前物流培训分为初、中、高级等层次,而每一层次的受听群体都是针对不同的工作经验和学历层次需求的,这些课堂上的学生很多来自江苏的各类企业,在企业中的位置也处于从基层到中层乃至高层管理者,而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从事物流及相关工作的,这样基本保证了样本的企业性质、管理层次上的覆盖面、及有效样本的针对性;第二阶段,笔者通过参加现代物流报及南京某知名专业物流培训公司组织的物流管理沙龙,对某些企业进行了重点搜集;第三阶段,通过网络,QQ传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在江苏物流网,浙江物流网、上海物流网对在线的物流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尽量在行业和地区上补充前面的缺口。通过三个阶段的样本采集,一共发放问卷200余份,回收186份,有效问卷162份,剔除的无效问卷多数属于问卷回答不充分,缺失信息过多,且相关填写人不愿对这些信息进行适当补充。

3 研究结果

3.1 信效度分析

本文参照Churrchill(1979)与Gerbing and Anderson(1988)所建议的方法,在整理回收问卷后,运用Cronbachα及探索式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来检验问卷的信度与结构效度分析。

本文运用Cronbachα系数检验问卷内容的信度结果显示,企业物流战略(S)的信度检验值为Alpha=0.4725,企业物流绩效(P)的信度检验值Alpha=0.8471。这两个构念及其所包含选项的信度检验值都大于0.3,所以问卷是可信的。本文对问卷调查的效度检验,采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各分量表的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进行检验。计算结果表明,企业物流战略(S)的KMO值为0.545,Bartlett值检验的Sig.为0.000。企业物流绩效(P)的KMO值为0.556,Bartlett值检验的Sig.为0.000。可见问卷的效度符合统计学的要求。

3.2 战略类型的因子分析

本文的问卷调查中就企业物流战略的选择给出了24个特征问题,根据回收的问卷,对这些物流战略特征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整理后的结果发现在公共因子F1上有较高负荷量的6个变量都说明企业看重物流的反应速度,即对时间有着比较敏感的要求,将F1因子命名为“反应式物流战略(ST)”;公共因子F2上有较高负荷的6个因素都说明企业看重对顾客需求的满足,因此将F2命名为“基于顾客的物流战略(SG)”;在公共因子F3上有较高负荷量的6个变量,都说明企业更看重物流的成本方面,将F3因子命名为“基于成本的物流战略(SC)”;公共因子F4上有较高负荷的6个因素都说明企业对物流战略没有明显要求,因此可以将F4因子命名为“无战略(SN)”。根据上述的因子分析,可以将企业物流战略类型分为4种,即反应式物流战略、基于顾客的物流战略、基于成本的物流战略和无明确战略。

3.3 不同物流战略类型对企业物流绩效的回归影响分析

对不同战略类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战略类型之间的Pearson Correlation值都小于0.5,所以可以认为他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可以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通过对4种物流战略类型对物流绩效的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回归方程为:

P=63.348+0.343SC+0.137SG+0.175ST-0.747SN

其中P为因变量,其它为自变量。从统计分析的各项统计指标来看,代表方程对现象解释率的R=0.720,根据统计学对回归方程反映社会基本规律的要求,可认为基于成本的物流战略各特征要素与物流绩效之间不存在上述回归方程所示的线性关系。F检验中的Sig.<0.05,说明方程的显著性较强(注:方程显著性Sig.较强与方程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解释率R之间没有统计上的必然联系)。对自变量的回归系数的T检验的Sig.均小于0.05,根据Sig.<0.05的统计规律,说明物流战略类型对物流绩效的影响是显著的,即说明物流战略类型与物流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是明显的,但这种关系并不体现为如方程所示的线性关系。

回归方程中无战略(SN)的系数为负数,说明企业在物流管理中如果没有明确的战略选择,对企业物流绩效的影响是负面的,没有明确物流战略企业的物流管理绩效也会比较低,因此,无物流战略类型得分越高,物流绩效得分就会越低。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物流战略的选择与物流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关系不是线性的相关关系,这是因为除了物流战略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因素会对物流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使得物流战略与物流绩效之间没有呈现线性的相关关系,而是一种非线性的相关关系。

3.4 不同物流战略类型对企业物流绩效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首先按企业选择的不同战略类型对所有问卷进行聚类分析,划出选择4类物流战略类型的企业群类,以便进行差异性分析。经逐步聚类分析后(所谓逐步聚类分析就是先把被聚对象进行初始分类,然后逐步调整,得到最终分类),可得到选择基于成本的物流战略、基于顾客的物流战略、反应式物流战略和无物流战略4类企业。聚类分析后需要进行方差分析,确保聚类的有效性。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每个类别的Sig.均为0.000,满足类别间距离差异的Sig.<0.001的要求,聚类效果良好。

对不同物流战略类型对企业物流绩效影响进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One-Way ANOVA,又叫方差分析或均值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由于F检验值的Sig.为0.000,表明不同战略类型对企业物流绩效的影响有显著差异,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分析。下面对不同战略类型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显著性进行两两分析,使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法)两两进行检验,以分析不同战略对物流绩效影响的差异性(见表1)。

Dependent Variable:F*The mean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反应式物流战略对物流绩效的影响略高于基于成本的物流战略和基于顾客的物流战略;但这三类物流战略对物流绩效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差异;反应式物流战略、基于成本的物流战略和基于顾客的物流战略对物流绩效的影响均显著高于无物流战略的企业。

摘要:文章对物流功能为基础的操作层战略内容进行调查,通过因子分析,提出了与企业竞争战略相匹配的物流战略类型的重新分类:基于成本的物流战略、基于顾客的物流战略、反应式物流战略及无物流战略。在对物流绩效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差异性分析,得出企业物流战略类型对物流绩效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物流战略,物流绩效,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Michael A.McGinnis,Jonathan W.Kohn.Logistics Strategy Revisited[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2(2):87-89.

[2]董千里,闫敏.物流战略管理研究[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7(1):91-94.

[3]谢庆红.论现代企业的物流战略[J].渝州大学学报,2002(3):22-24.

[4]赵启兰.企业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Thomas A.Foster and Helen L.Richardson.Cooke JA Knowing the score[J].Logistics.Feb,1999(3):51.

[6]李清忠,刘威.面向客户需求的企业物流战略制定策略[J].价值工程,2006(12):56-58.

[7]郑芬芸.制造企业物流战略联盟经营模式探讨[J].企业活力,2006(11):84-85.

财务战略类型论文 第6篇

1 战略风险类型

提高战略实现的成功率, 企业在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的过程中首先应识别以下四类战略风险:需求风险、竞争风险、组织能力风险、执行风险。

1.1 竞争风险与市场需求风险

在客户层面, 存在激烈的竞争风险和时刻变化的市场需求风险。组织战略基本分为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当企业采取低成本战略以避免需求风险时, 却不得不冒其它竞争对手也采取同样的战略而带来的竞争风险。当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 (如蓝海战略) 以避免竞争风险, 却不得不冒企业的差异化价值主张不被目标顾客接受或接受程度较低的需求风险。竞争风险和市场需求风险对于企业是个两难的选择, 商业活动之所以具有风险性, 根源就在于此。

1.2 组织能力风险

内部层面主要包含运营管理流程、客户管理流程和创新流程这三个内部流程。内部流程决定了企业如何向目标顾客传递客户价值主张, 主要存在是否能够向目标顾客传递企业客户价值主张的组织能力风险。运营管理流程涉及的组织能力风险表现为运营绩效改善风险, 即企业没有能力以比竞争者更高的质量、更低的价格以及更快的速度向目标顾客传递顾客价值主张, 从而导致顾客可能拒绝购买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客户流程管理涉及的组织能力风险表现为客户关系建立风险, 即企业不能够与目标顾客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从而导致许多顾客可能拒绝重复购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创新流程涉及的组织能力风险表现为发展趋势把握风险, 即企业不能够向目标顾客提供符合时代变迁或技术发展的新产品或服务, 从而导致企业可能因产品或服务过时而彻底出局。

1.3 执行风险

顾客价值主张决定了企业做什么事, 内部流程决定了企业做事的方式, 而企业员工的执行则决定了实施与计划的符合程度。员工的执行力取决于员工的态度和能力, 如果员工能力是执行力的基础, 那么态度则是执行力的前提, 因此员工的态度比能力更为重要。战略事关全局, 在实施过程中关乎组织每一名员工的切身利益。新的战略通常要求组织成员进入模糊而不可知的世界, 放弃已熟悉的一切, 包括过去赖以成功的想法和做法。因此新的战略往往会遭遇企业成员本能的抵制和排斥。转变员工的态度和员工态度转变的难易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成员对企业的信任程度, 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又由企业成员与企业的共识程度决定, 而共识程度则取决于企业成员与企业的沟通的方式决定, 沟通方式则取决于企业的文化。员工的态度和能力、信任、共识、企业文化以及信息沟通同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 而无形资产的积累是一个缓慢而且脆弱的过程。一旦由于某种原因, 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任遭到破坏, 为了重建这种信任, 企业将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由于执行力取决于员工的态度和能力, 因此执行风险又表现为态度风险和员工能力风险。

2 战略风险内生根源识别

企业在制定战略时通常都会以某种战略理论为依据, 由于这些战略理论关注焦点的差异, 各种战略理论在解决企业所面临的战略问题表现不尽相同, 某些战略理论擅长解决企业的长远问题, 而某些战略理论更适于解决企业眼前的问题。因此当企业决定以某种战略理论作为依据时, 就必须识别该理论固有的缺点所导致的战略风险。根据企业战略理论战略决策模式和关注焦点的差异, 可以把它们分为四个学派:定位战略理论、执行战略理论、核心能力战略理论和适应战略理论。

2.1 定位战略理论内生风险识别

定位战略理论的核心是创造并保持一个独特的定位进行差异化竞争, 从而避免陷入价格战中。定位战略理论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竞争风险, 但由于只有少数人乐于接受新生事物这一客观事实, 企业创造的独特定位未必被大多数目标客户接受, 所以定位战略理论存在较高的市场风险。定位战略通常呈现“自上而下”决策的特征, 由于战略由高层推动, 所以在组织结构以及流程改变、人员、资金、设备等资源配置方面能够得到有效保证, 所以定位战略能有效降低绩效改善方面的风险。然而由于“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很大程度依赖于行政命令去推动战略的实施, 倘若缺乏有效的沟通, 员工对新战略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够可能导致员工的抵触心理, 因此定位战略存在较高的执行风险。同时由于员工的消极态度, 很可能还将导致顾客服务质量的下降, 从而影响良好客户关系的建立。奉行定位战略理论的企业试图在目标客户的心智中创造一个独特的位置, 但大部分定位战略在获得短暂的成功后便急速衰落, 如“他”与“她”饮料。只有少部分定位战略能获得长期的成功, 如脑白金。无论商品还是艺术, 流行与经典的本质区别在于触动人性的程度。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 尽管大众对脑白金的广告广为诟病, 然而脑白金的“礼品”定位恰到好处的挠在了人情社会的痒处, 所以它独领风骚十余年也就不足为奇。因此定位战略理论在趋势把握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 特别是当企业获得初期的成功后更容易放大这种风险。

2.2 核心能力战略理论内生风险识别

核心能力战略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将资源集中于企业擅长的某个领域, 不断巩固企业在该领域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核心能力战略虽然能够通过在某个领域人才、技术和知识产权方面的绝对优势降低竞争风险, 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目标顾客需求的变化很可能使核心能力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 如柯达在感光胶片方面建立起来的巨大优势被数码时代的潮流在转瞬间冲刷殆尽。奉行核心能力战略理论的企业由于一切业务流程都围绕核心能力的打造进行建设, 因此其内部流程相对简化因而高效。同时由于其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所建立起来的品牌声誉易于在企业内部树立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认同感。因此在企业创造的顾客价值主张被目标客户接受的前提条件下, 奉行核心能力战略理论的企业面临的风险较低, 战略成功的可能性极高。但是一旦由于技术和顾客需求的改变, 企业原来创造的顾客价值主张不被目标客户所接受, 奉行这一战略的企业又将面临极高的风险。

2.3 执行战略理论内生风险识别

执行战略理论的核心是通过持续的努力使员工与流程协调一致, 不断减少运营浪费, 提高产品质量, 为目标客户提供相对竞争对手价格更低或质量更高的产品。执行战略理论虽然能够通过向目标客户提供客户价格更低或质量更好的客户所需的产品以降低需求风险, 但可能由于未能向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主张, 导致客户忠诚度较低, 易于面临以“价格战”为特征的竞争风险。执行战略格外重视运营绩效的改善和提高, 因此在短期内, 执行战略的优越性较为明显。但由于执行战略在客户关系建立和发展趋势把握方面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局限性, 在中长期内, 执行战略将显现出其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中期内, 虽然企业在内部运营成本方面有明显的改善, 但由于客户忠诚度不高, 企业很可能不得不在市场方面加大投入, 以使市场占有率维持在一个规模生产必需的水平上, 而在市场方面增加的投入很可能大大高于企业内部运营改善所节约的资金。在更远的未来, 施行执行战略的企业很可能要面对尽管产品质优价廉, 但由于客户需求的转移, 产品不再有需求的尴尬境地。

2.4 适应战略理论内生风险识别

奉行适应战略理论的企业由于实行较为彻底的分权管理模式, 使一线的员工拥有更多和更大的决策权, 因而在员工激励和响应市场变化速度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优越性, 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足。组织存在某种程度的刚性, 刚性程度因企业的规模大小、企业文化的历史长短而异, 但不可能完全消除组织刚性。当企业因客户需求发生改变进行内部变革时, 组织架构、组织流程和组织文化的改变需要时间, 即使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 也很难在短时间内使新的组织架构、组织流程和企业文化产生协同效应。因此, 由于组织刚性的客观存在, 施行适应战略的企业很可能会面对较高的绩效改善风险。绩效风险的存在使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能在价格或质量上无法与该市场原有的竞争者竞争, 从而因竞争力不够而不得不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

3 结语

很多人把外部环境变化所导致的风险视为企业最主要的风险, 因此战略风险防范主要针对外部环境风险。然而企业难以抵御的、黑天鹅般的极端事件毕竟是极少数, 高达90%的组织战略失败很难归咎于外部环境, 企业战略失败的风险更可能来源于组织自身。市场需求风险、竞争风险以及组织能力风险是显性的, 较为明显, 相对容易判断及处理, 员工执行风险则由于与人力资本、信息资本以及组织资本这类企业无形资本有关, 不但容易被企业忽视而且即使发现了也相对难以解决。定位理论、核心能力理论、执行理论和适应理论这四类企业战略理论, 在企业的战略实践中都被证明具有巨大的作用, 受到企业界的普遍欢迎。然而这世上不存在完美的理论, 企业必须清楚这四种战略理论固有的缺点所导致的战略风险。21世纪的战略赢家将是那些熟练驾驭复杂商业模式的企业, 因为他们比竞争对手更加能够洞悉战略风险, 更擅长驾驭战略风险!

摘要:本文从企业客户层面、内部管理层面以及学习与成长层面分别研究了需求风险、竞争风险、组织能力风险和员工执行风险的特点和成因。对目前企业界应用最为普遍的定位战略理论、核心能力战略理论、执行战略理论和适应战略理论因固有的缺点所导致的战略风险类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组织,战略风险类型,内生根源识别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 2005.

[2]罗伯特.卡普兰.战略地图[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5.

财务战略类型论文 第7篇

关键词:产品类型,供应链,战略

小米公司正式成立于2010年4月, 是一家智能手机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公司以小米手机、MIUI、米聊为三大核心业务, 以“为发烧而生”为产品理念, 并首创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

小米公司从成立至2012年6月7日, 销售小米手机超过300万台。于2012年8月23日开始销售小米1S, 于2012年9月22日开始销售小米2工程纪念版, 10月30日小米2首轮开放销售, 于2013年4月9日首轮开放销售小米2S。从小米的销售中, 可以得出小米的更新速度较快, 并且销售量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占的比例较大。

1 小米手机产品类型分析

1.1 产品类型与供应链战略类型相匹配的原则

根据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特征进行分类, 可以把产品分为功能性 (Functional Product) 和创新性产品 (Innovative Product) (Fisher, 1997) 。功能性产品包括可以从大量零售店买到的主要商品, 这些产品满足基本需求, 需求稳定且可以预测, 并且生命周期长。创新性产品指满足特定需求而生产的产品, 企业在产品样式上或技术上进行创新以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这两类产品的特征对比如表1所示:

在此基础上, 一些学者对产品的类型进行了一些扩充, 扩充后的类型如图1所示。

根据产品的这种分类, 产品类型与供应链战略的匹配如表2所示。

1.2 小米手机产品类型分析

根据以上所描述的功能性产品与创新性产品的市场特征表现, 由于小米手机是为满足特定需求而生产的产品, 企业在产品样式上或技术上进行创新以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 小米手机的生命周期短, 需求具有高不确定性, 产品边际收益高 (较日常的生活用品) , 产品脱销的可能性大等特征, 所以小米手机属于创新性产品。根据小米手机产品类型, 可以得出小米2S的成本———响应性效率边界曲线如图2所示:

注:———表示匹配中性。

2 小米2S不确定性特征分析

2.1 产品需求供应的不确定性与战略类型相匹配的原则

产品需求不确定性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二是隐含需求的不确定性。

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对隐含需求不确定性的影响如表3所示:

根据 (Lee, 2002) 提出, 在考虑需求的不确定性的同时, 考虑供应链能力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是极其重要的。表4显示供应能力的各种特征是如何影响供应的不确定性的。

从需求供应的不确定性分析, 考虑的是客户需求特点, 若客户潜在需求变化大, 则要建立强调反应速度的供应链;若客户潜在需求变化不大, 则要建立强调应不确定性与供应链战略类型的匹配如表5所示:

2.2 小米2S不确定性特征分析

根据以上所描述的顾客需求、隐含需求及供应需求的特征表现, 由于小米手机的生命周期短、更新速度快等因素, 可以得出小米手机的不确定性特征如表6所示。

3 小米手机供应链战略选择

根据小米手机属于创新型产品, 其生命周期短, 及其需求的不确定性特征, 可以得出小米手机的战略匹配如图3所示。

从小米手机的战略匹配图中, 可以得出, 与小米手机应匹配的供应链战略应是高响应性供应链。因为手机的更新换代快, 如果小米手机不实施高响应性供应链, 小米将会被市场淘汰。

4 小米手机库存、运输、信息、设施策略确定

根据小米手机产品类型、产品不确定性特征以及其供应链战略的选择, 制定小米手机的库存、运输、信息化、设施等策略如表7所示:

由于小米手机的供应链战略为响应性供应链, 该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对需求做出快速的响应。相应地, 小米手机库存、运输、信息化、设施策略也应满足快速响应供应链的需求, 具体化以上四个策略如下: (1) 库存策略。由于小米的销售特点是提前预约, 于指定日期发布每轮可供销售数量, 且小米的生产能力有限, 所以小米应维持一定量缓冲库存 (安全库存) 来应对需求或供应的不确定性。小米手机需求不是完全可预测的, 且小米产品的更新速度快, 小米需要低周转库存。由于小米供应能力有限, 小米一部分客户的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 目前来说, 小米产品可获性水平 (较其他品牌手机) 不高。今后小米应提高其产品的可获性水平。 (2) 运输策略。由于小米手机属于创新性产品, 产品时效性强, 销售以网络渠道为主, 所以小米的运输方式主要采取航空与公路联运, 随着动车和高铁逐渐发展, 小米也可采取高铁 (动车) 与公路联运方式进行运输。 (3) 信息策略。小米的信息应采取推拉相结合的方式, 小米生产信息一方面来自客户订购信息, 另一方面来自小米对市场的预测。小米需要EDI (电子数据交换) 、ERP (企业资源计划) 、SCM (供应链管理) 软件、RFID (射频识别技术) 等为支撑技术, 实现小米信息共享与协调, 预测和综合计划的实施等。 (4) 设施策略。对小米而言, 目前应主要解决的设施问题是产能问题, 因为目前小米的供应能力有限, 这可能会导致小米错失一部分市场, 所以小米应增加一定的产能 (具体增加多少需要对市场进行相对准确的预测, 因为产能过剩会增加成本, 产能不足会难以应对市场的波动需求) 。

参考文献

[1]Fisher, Marshall L.What Is the Right Supply Chain for Your Produc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 (3-4) :83-93.

[2]Lee, Haul L.Aligning Supply Chain Strategies with Product Uncertaintie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2, 44:105-109.

财务舞弊类型与审计解码 第8篇

财务舞弊按其对财务报告的隐蔽性不同,分为直接对财务报告舞弊和间接对财务报告舞弊两种,而间接对财务报告舞弊又分为对财务报告的形成起点、过程、技术、判断舞弊四种。

(一)直接对财务报告舞弊

直接对财务报告舞弊,表现为通过数据替换直接对报告结果的篡改或凭空捏造行为,属于“开门见山”型的表层舞弊,审计难度较小。

(二)间接对财务报告舞弊

间接对财务报告舞弊,表现为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间接影响财务报告结果的指挥行为,属于“犹抱琵琶半遮面”型的羞羞答答舞弊。具体行为如下:

1.对财务报告的会计起点舞弊,表现为异常经济活动操纵,尤其多见于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属于预谋策划的深层舞弊,审计难度很大。

2.对财务报告的会计过程舞弊,表现为异常会计处理操纵,属于深思熟虑的浅表层舞弊,审计难度不大。

3.对财务报告的会计技术舞弊,表现为变更会计政策或方法操纵,属于见风使舵的浅深层舞弊,审计难度较大。

4.对财务报告的会计判断舞弊,表现为滥用会计估计操纵,属于老谋深算的底层舞弊,审计难度最大。

二、不同类型财务舞弊的审计

(一)虚假财务报告审计

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企业在报告编制、汇总或合并等环节直接通过篡改、凭空捏造财务数据和报告附注信息而进行的故意作弊活动。这种舞弊形式没有复杂的中间环节,无根无据,简单易做,属于低级表层、一步登天型舞弊手法,一般容易被发现或识破。

1.审查单个企业财务报表编制的真实性:通过审阅、核对企业账簿和财务报表(账表核对),关注账簿数据与报表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正常,验证账簿数据与财务报表的直接或间接对应数据是否相符,不符理由是否公允。

2.审查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真实性:通过审阅、核对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与各分支公司和集团本部的财务报表(表表核对);关注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汇总合并方法是否合法,与各分支公司和集团本部的财务报表的各个项目数据之间的对应汇总关系是否正常;验证合并财务报表合并数据与各分支公司和集团本部财务报表的对应汇总数据是否相符,企业集团各分支公司和集团本部的财务报表数据与其会计账簿数据是否相符。

3.审查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完整性、公允性:通过审查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信息质量和数量;关注附注中主观色彩浓厚表述的信息,会计账目自身无法充分反映的信息;验证披露的事实是否客观,理由是否公允,内容是否完整、清晰。

(二)虚假经济交易审计

做虚构经济交易之表,行操控财务数据之实,是企业进行经营业绩舞弊的常见手法。可以说,它对财务结果数据的影响显著而隐蔽,非常值得审计师关注。

因关联企业之间能够利益相通、配合默契,往往成为虚假经济交易倍受“青睐”的领域。关联交易按现金流方向的不同分为利益输入型和利益输出型两种形式。利益输入型关联交易是指被审计企业捞取关联企业利润“撑门面”的交易舞弊,一般发生在被审计企业经营业绩不景气状态之下,以在短期内人为地扭亏为盈,避免被“炒鱿鱼”。利益输出型关联交易是指被审计企业转移利润到关联企业“不露富”的交易舞弊,一般发生在被审计企业经营业绩暴富状态之下,以在短期内实现合理避税或“储蓄多余利润”,为日后以丰补歉积蓄。对两种类型的审计分别解码如下:

第一,审计操作与细节

1.审查经济交易的关联性、虚假性:

审阅接近报告期签订的交易合同或协议;函证银行、律师、担保人、代理商等与交易相关的人员与机构,了解交易条件、金额;调查并比较关联方有关信息,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偿债能力、信用等级。

关注经济交易是否签订合同,合同条款是否过于简单、含糊随意;关联方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是否较强;关联方与被审计企业记录的信息是否一致。

分析交易相关资料是否不真实,记录是否不恰当;交货收货时间和条件、款项收付方式和条件、担保条件、交易的已划拨金额和未结算金额是否不明确具体;重要或大额业务是否发生在与财务状况、偿债能力、商业信用欠佳的客户之间;是否明知是一桩“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买卖还偏要执着地去做成,如是,则初步认定有发生关联虚假交易的可能性,再进一步鉴证其现实存在性。

2.审查利益输入型关联交易的公允性:

通过审阅企业的年度业务计划,调查企业组织结构和资本纽带关系,了解企业所有关联企业的经营业务范围,把握往年被审计企业与其关联企业发生经济业务的交易频率与内在规律。

关注本期所发生的商品交易、资产交易、股权交易、租赁、提供或接受劳务等经济交易:业务是否属于本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事项是否在年度业务计划之内;交易是否经常发生,是否签订购销合同;价格是否公允、公平,是否明显高于或低于本行业平均水平;付款日期、现金折扣等条件是否异常优厚,预收货款是否长期挂账不做清理;涉及标的金额是否较大或超乎寻常。

验证被审计企业是否向关联企业低价收购原材料;被审计企业的成本费用是否下放到关联企业报销;被审计企业是否无偿占用关联企业的资金,是否收取大量货款却迟迟不发货,进行“真融资,假销售”;被审计企业是否向关联企业高价推销产品;被审计企业接受关联企业的转让或赠与资产是否超低价或无偿;被审计企业的经营贷款是否由关联企业提供担保等,如是,则认定记录企业利用关联方之间的非公允性购销、资产重组等手法将关联方利润转移至被审计企业的行为和金额。

3.审查利益输出型关联交易的真实性:

审阅股东会、董事会的会议纪要中的重大投资等交易;复核会计账簿资料;函证银行和其他债权债务单位。

关注重大交易的授权、批准等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并得到有效执行;接近报告期末或在报告期末确认的大额交易是否异常;往来账项及其购销、担保关系是否真实。

验证被审计企业是否向关联企业收购高于市场价格的原材料,或者采用预付货款方式采购市场上并不紧俏的商品,或者大量收购生产经营并不需要的材料或已经滞销的商品;被审计企业是否承担报销关联企业的成本费用;被审计企业是否高价借用关联企业的资金,或者定期向关联方支付预付货款;被审计企业是否低于市场价格向关联企业销售产品,而后再由关联企业转手卖出“储备盈利”;被审计企业接受关联企业的转让或赠与资产是否超高价或者劣质;被审计企业是否为关联企业的经营贷款提供担保等,如是,则认定记录企业利用虚假往来和银行账户与关联方进行非公允性购销、担保、资产重组等手法转移利润至关联方的行为和金额。

第二,审计思考与启示

1.借助虚假关联交易舞弊,涉及面越来越大、标的金额越来越大、方式越来越隐蔽和多样化,这并非是财会部门能独立完成的事项,它的成功运作,须有企业高级管理层的整体掌控、指挥、协调,具体安排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形成上下左右联动机制,有时还需要设计更多关联企业配合,共同推进。因此,该行为需要事前策划,整体配合,以达到“假戏真唱,夫唱妇随”之效。

2.设计虚假关联经济交易只是塞满经营业绩“理想数值与实际数值”之间空洞的“填充物”,在火烧眉毛之时,只能看重填充之形式,赶不上注重填充内容。它重形式是为了掩人耳目以求蒙混过关,轻内容则是无奈先捞稻草而后从长计议。因此,虚假交易一般是临阵磨枪的无奈之举,是拆东墙补西墙的缓兵之计,大多与企业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联。

(三)异常会计处理审计

利用会计处理进行财务舞弊,无论在单个企业,还是在企业集团审计均较常见,这种手段对财务报表各项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不符和矛盾,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需审计师警惕。会计处理舞弊按其阶段不同,可分为账务初始记录舞弊和账务后期调整舞弊两种。

第一,审计操作与细节

1.审查会计处理舞弊的迫切性和可能性:

通过调查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其内外生存环境;了解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员的知识结构、职称层次等业务素质;审阅企业“期间费用”账户中的咨询开支。

关注企业生存环境的不利因素是否较多,主要高层管理者压力是否较大,如经济危机、上级考核指标等;高管人员中是否具有会计专业的高级职称;费用账户中是否有曾经向会计中介机构或相关会计精通人士支付过咨询费用的记录。

分析企业是否具有为了荣誉“摘星”或者为了防止“摘帽”,进行大幅度会计处理舞弊的迫切动机;企业是否具有精通会计业务的能够依靠自身能力或者再借助外界会计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士的“智慧”,来进行人为操控经营业绩的能力,如有,则须进一步审查会计处理的合法性、恰当性。

2.审查账务初始记录的准确性:

通过审阅会计账簿及其凭证资料,复核会计处理的科目对应关系。关注会计科目间的对应关系是否异常;此类会计处理方式是否经常发生。验证异常账务处理的背后是否存在“猫腻”;备抵类账户是否充当着调节利润的“蓄水池”角色,如是,则认定记录企业利用异常会计处理手法来操纵经营业绩的行为和金额。

3.审查账务后期调整的客观性:

通过审阅会议记录和临近会计期末结账日的相关会计处理业务;调查并对比企业历年账务调整惯例。关注临近结账日进行账务调整的理由是否正当充分;涉及的金额是否较大;此类会计处理方式是否经常发生。验证账务调整的结果是否直接或间接显著影响到本期经营业绩等敏感指标,如是,则认定记录企业利用异常会计处理手法来操纵经营业绩的行为和金额。

第二,审计思考与启示

通过会计处理手段来进行财务舞弊,一般不易从财务报表本身的勾稽关系中发现问题。但这一操纵利润的行为,通常是需要上下联动,即上层有动机且发出指令,下层才能去执行运作,唯有如此,下层“生产出的产品”才能符合上层的“胃口”。正因为上下联动,也为审计师捕捉舞弊的“蛛丝马迹”扩大了范围,增加了成功率。

(四)变更会计政策或方法审计

第一,审计操作与细节

企业利用会计政策方法的运用变更进行经营业绩操纵,因其具有专业技巧性和操作隐蔽性的特点,一般客户发现难度较大,故此成为常见的舞弊形式之一。

1.审查财务报告附注中作了披露的会计政策变更的合理性:

通过审慎地阅读财务报告中的附注,关注附注中披露的会计政策或方法变更理由表述是否具体清晰且充分必要,是否存在表述含糊其辞,隐瞒实情的情况,验证变更后的会计政策或方法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财务会计规章的规定,是否更加科学合理,如否,则认定记录企业利用变更会计政策或方法的手段来影响本期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行为和金额。

2.审查财务报告附注中未作披露的会计政策变更的违规性:

通过调查了解、复核企业历年来所一贯采用的会计政策或方法的运用情况;审阅、对比企业过去几年的敏感领域的关联会计账户的财务数据。

关注以往年度会计政策或方法是否存在变更,如有变更其理由是否合理、充分、公允;以往年度与本期相关敏感账户财务数据之间的对比关系及变化趋势是否正常、合理。

验证本期损益及与损益“交相呼应”的其他相关敏感账户的数据的巨额升降的成因是否因为本期会计政策或方法变更所致,如是,则认定记录企业采用蓄意变更会计政策或方法且隐瞒披露的手法来影响本期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行为和金额。

第二,审计思考与启示

1.企业为达到人为巨额调节重要财务数据的目的,往往会同时变更多种会计政策或方法,这多种政策变更显著作用财务数据的方向也会“异曲同工”地呈现趋同性。

2.企业会计政策或方法的选择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经营目标或欲望正相关。如高管好大喜功,他就会偏好“冒进型”会计政策;如高管积极稳妥,他就会偏好“谨慎型”会计政策,他们不会选择不利于“人为经营数据”实现的会计政策或方法。因此会计政策或方法的变更不是一般会计人员所能左右的,应该具有预谋性,有动机、有行为、有结果。

3.随意变更会计政策或方法,是违背会计一贯性原则的。企业明知这一点,他们对运用会计政策或方法变更手法舞弊,会有两种态度:一是避重就轻,按规定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或者刻意渲染变更的合理性,或者对变更实情瞒天过海、含糊其辞以蒙混过关;二是装聋作哑,不按规定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静等“火眼金睛”识破,识不破赚一回,识破了认倒霉。

(五)滥用会计估计审计

会计估计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主观性,加上缺乏刚性的判断标准,其舞弊审计难度较大,一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审查被审计单位滥用会计估计的可能性:

通过复核被审计单位做出会计估计所依据的数据、假设、使用的公式和计算过程,比较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对估计事项事前做出的会计估计与其事后发生的实际结果;分析历年的会计估计是否经常随意变更,会计估计变更真相是否与虚假经济交易事项相关联,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做出的会计估计与其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幅度是否较大;判断会计估计对本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是否重大;如是,则推定记录企业有滥用会计估计的可能性,而后进一步证实企业采用滥用会计估计的手法操控期末财务报表的行为和金额。

2.审查被审计单位做出会计估计的合理性:

审计师通过亲历涉及会计估计领域的现场,运用独立估计方法,或由审计师自行做出独立估计,或从专家等其他渠道获取独立估计,将独立估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做出的会计估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者是否一致;验证被审计单位做出的会计估计是否合理及其合理程度,如否,则推断认定企业采用滥用会计估计的手法,用以操控期末财务报表的行为和金额。

3.审查被审计企业变更会计估计的合法性:

财务战略类型论文 第9篇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绝大部分企业是私人所有制,因此,传统的组织管理和战略管理理论都没有充分考虑所有者类型对环境战略匹配模式的可能潜在影响。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体中,通常是多种企业组织形式并存,比如在我国大致就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四种形式(Tanand Li,1996)。不同类型的企业不但面临不同的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environment)与任务环境(task environment),而且具有不同的制度优势与劣势(Shenkar and Von Glinow,1994)。政府在制定管制措施时,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也往往是区别对待(Boisotand Child,1988)。9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由计划经济加速向市场经济转型,企业可以自由选择企业组织形式,很多私营企业为了获得政治庇护和拓展资源空间,纷纷转制成集体企业,很多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则为了获取体制优惠,纷纷转制成中外合资企业,(Tan,1999)指出,在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战略性地利用所有者类型去经营发展企业。因此,企业所有者类型是否会影响环境战略匹配模式,也就是,在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中,环境战略匹配模式是否存在差别,这是转型经济条件下,组织管理和战略管理理论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市场结构不发达、财产保护机制不健全、体制不确定性较高的转型经济特征下,不同所有制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经营战略以应对各自面临的不同环境(Nee,1992;Tanand Litschert,1994)。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来研究企业所有制类型对环境战略匹配模式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中国实行的经济改革,将一个完全由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计划经济体系转变成当前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并相互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了统一标准,本文采用股份比例来区别不同企业形式,在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类型代表该企业所有制特征,共分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控股企业四类,而外资控股企业主要以中外合资企业为研究对象。下面部分拟将所有样本按照以上划分标准分为四个子样本,考察企业所有者类型对环境战略匹配模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

(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成熟市场经济下有关放松管制环境的研究显示,放松管制后,环境复杂性和动态性都将升高,这会导致企业采取短期和低风险战略(Birnbaum,1984)。转型经济下,企业经营环境变化较快,国有企业管理者创新意愿不足,追求风险规避(Shama,1995;Tan,2001b)。他们通常由政府任命,并表现得“额外的保守”(De Mente,1989)。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报酬通常不与企业绩效挂钩,大部分的购买、生产和营销活动都受政府控制,企业经营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有关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研究显示,他们普遍对职位保障感到忧虑,因此在面临不确定性环境时,尽量避免激进措施和冒险决定(Adleretal.,1992;Tan,2001b)。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这些人心理的真实写照。Jefferson et al.(1992)在研究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行为时也发现,当面临复杂和动态变化的环境时,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较之私人和集体企业,风险规避意愿更强烈,这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的竞争地位、原料供给、产品销售和管制环境都有中央政府的制度保护,而他们的竞争对手私人和集体企业却没有。另外,当环境威胁性上升,企业通常会采取缓冲措施降低不确定性以保护技术核心(Pfefferand Salancik,1978;Thompson,1967)。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会将更多精力放在短期目标实现上,而相应放弃一些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的项目(Tanand Litschert,1994)。因此假设:

H1:转型经济下,国有企业采取防守型战略应对环境不确定性

(2)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等竞争对手相比,私营企业在投资决策时表现的更加积极、奉献爱好和富于创新性。所有者企业家(owner entrepreneurs)不存在委托代理问题,且在制定战略时不受第三方约束,因而更富有战略弹性。私营企业家与企业的利益高度一致,他们无须激励就会努力工作。由于缺少政府保护、自负盈亏,私营企业通常面临着严重的资金不足,因此当环境出现动荡时,他们通常不得不采取激进策略,以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Boisotand Child,1988)。他们结构简单,规模偏小,当环境变化时,他们能快速做出反应,有针对性地部署调整措施,走在竞争对手的前列,“船小好调头”被认为是中国民营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缺少政策保护,私营企业较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等竞争对手,通常面临着最为恶劣的管制环境和最为激烈的行业竞争,为了寻求市场机会,只能主动出击,并承担相应的风险。私营企业在关键稀缺资源方面,如原材料、市场渠道、资本和人力资源,会受到不同程度地限制,因为在政府优先发展对象里面,他们排在最后面。这种状况使得他们唯有创新和主动出击才能在“夹缝中求生存”(Byrdand Lin,1989)。因此假设:

H2:转型经济下,私营企业采取进攻型战略应对环境不确定性

(3)集体企业。集体企业从属于当地政府,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是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混合物。其与当地政府相互依存,一方面集体企业税收是当地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政府为集体企业提供融资、资源和风险分散等帮助。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不仅降低了集体企业这种准市场组织的交易成本,并减少了其经营环境不确定性。与此同时,集体企业通常需要雇请当地人员,为当地政府分担就业压力,其管理者报酬函数包含一些社会指标,加上相对较严的预算约束,这使得企业管理者必须同时追求安全与效率。根据战略选择理论,这种二元导向正是分析型战略的典型特征(Milesand Snow,1978)。Jeffersonetal.(1992)发现集体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具有创新性和适应性,但却没有私营企业积极主动和具有开拓精神。他们认为,一方面,由于中央政府大力发展国有企业,将集体经济放在第二位,这使得集体企业的制度环境不确定性较国有企业要高;另一方面,由于有当地政府的支持,集体企业较之私营企业又拥有更加友好的任务环境。这种组织间的比较优势使得他们的经营更富有弹性,在经历环境时,适应的更快(Luoetal.,1998;Nee,1992;Tan,2001a)。此外,很多集体企业是行业市场领导者的重要生产分包商,因此也分享了市场领导者的优势地位,这进一步有助于他们效率与安全兼顾。因此假设:

H3:转型经济下,集体企业采取分析型战略应对环境不确定性

(4)中外合资企业。根据合资企业战略行为理论,企业设立合资公司是为了通过市场扩展提高企业市场地位进而最大化企业利润(Harrigan,1988)。合资企业通过合作伙伴的协同,规避市场准入壁垒而获取正外部性。Shama(1995)发现,美国投资者广泛地进入前苏联、波罗的海和东欧国家,开拓当地市场。而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外资引入迅速增加,1991底年还只有外资企业37215个,投资总额717.83亿美元,而截止2007年底,共有外资企业286232个,投资总额21088亿美元(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已经成为国外资本投资的热土。在转型经济中,外国投资者通常被限制在那些放开管制的、面临高度竞争行业中生产经营,因此,如果采取防守型战略可能太过于保守,无法打开当地市场。然而,转型经济自身复杂性、动态性和威胁性的环境特征又意味着高度创新和积极进取的战略不合时宜。从理论上看,国际合资企业本来就是为了规避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而设立的(Harrigan,1988)。实证研究也显示,在中国这样一个环境复杂并且动态变化的转型经济里,合资企业通常会将他们大部分的资源配置在相当稳定环境里,同时又会在有限的市场区域里进行积极市场扫描活动(Luoetal.,2001)。他们密切注意东道主国家的市场环境变化,谨慎地推广总部产品和创新措施,小心翼翼地维持这对合资企业的控制。为此,可以预期,在转型经济下,合资企业会采取与分析型战略一致的战略导向。因此假设:

H4:转型经济下,中外合资企业采取分析型战略应对环境不确定性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考察转型经济下环境战略匹配模式以及所有制类型对这种关系的调节作用。随机抽取400家中国制冷企业,采用邮寄方式向这些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发放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212份。

(三)变量定义

根据研究假设,本文设置如下研究变量:(1)环境变量。在研究企业环境变量时,相关的理论文献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即信息不确定性和资源依赖性。信息不确定性认为环境是企业获取信息的源泉,强调企业对这种信息不确定性的主观认识(Duncan,1972;Tung,1979)。而资源依赖性认为环境是企业之间相互争夺的稀缺资源的来源(March&Simon,1958;Pfeffer&Salancik,1978),当企业面对更大的环境不确定性时,企业管理的主要目地在于,通过减少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或提高对所需资源的控制能力来应对恶劣的环境,来保持组织的有效性(March&Simon,1958)。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Tanetal.(1994)第一次提出将组织环境分成3个基本的维度:动态性(Dynamic)、复杂性(Complexity)和威胁性(Hostility)。本文也是利用这三个维度来进行分析的。环境变量主要是通过8个问题来度量环境,然后通过这8个问题提炼出环境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威胁性。采用的变量如下:竞争者(竞争者的数量、竞争者行为的可预测性);顾客(零售商、批发商、终端客户等);供应商(劳动力以及原材料资源的供应者);技术(新技术创新与研究成果);管制(政府各级规章制度);经济(诸如市场与经济增长因素);社会文化(社会价值、职业道德、人口统计);国际(世界经济进口及外汇。(2)战略变量。Miles&Snow(1978)将组织战略分为进攻型(Prospector)、防守型(Defender)以及分析型(Analyzer)战略3种类型,这种分类方法也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Tan和Litschert(1994)以及Tan和Tan(2005)年的文章中均采用了这样的分类。下面对这三种战略维度进行简单介绍:首先,进攻型战略(Prospectorstrategy)是指面对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应该试图通过战略导向来主动寻求和创造一个能够有利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并由此获取竞争优势。其次,防守型战略(Defenderstrategy)强调企业对环境的被动适应性,通过积累性学习,企业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来强化在已有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种战略将外部环境视为给定的外生变量,企业的关键问题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跟踪和识别,并更多的体现了企业的短期行为。最后,分析型战略(Analyzerstrategy)是指除了进攻型和防守型的战略之外,其他的战略决策理论如权变理论,赞成一种相机抉择的战略思想,认为有效的战略取决于组织领导者对环境的估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形成分析型战略。基于进攻型和防守型两种典型的战略,分析型战略体现了组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战略的调整和组合(Miles&Snow,1978;Tan&Litschert,1994)。本文用积极性、风险性和未来性三个维度的问题组合在一起对战略变量进行测度。(3)调节变量及其检验方法。本节主要检验所有制类型对环境战略匹配模式的调节效应。所谓调节效应是指预测变量(X)对准则变量(Y)的影响依赖于第三个变量(M)(Venkatraman,1989b),数学语言直观表示为Y与X的关系是变量M的函数,M被成为调节变量,这种有调节变量的模型一般地可以用(图1)来反映。Arnold(1982)指出,在预测变量和准则变量都是显变量情况下,权变变量的调节效应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检验:(1)要么在原有预测变量与准则变量的关系函数中,加入预测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即假设Y与X有如下关系:Y=f(X,M)+e;(2)要么对总体进行分层分析(subgroupanalysis)。交互项形式可以直接检验预设关系,而分层分析能揭示权变变量对预设关系的影响强度。在本文中环境、战略都是多维建构,以检验四种不同的所有制类型对三种环境维度(复杂性、动态性和威胁性)与三种战略维度(进攻型、分析型和防守型)之间多维关系的影响。如果采用交互项检验,相对于主效应个数,需要引入的交互项个数太多,这使得最后的理论解释变得很困难,而且反复使用预测变量去产生交互项还可能引起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基于这些原因,本文将采用分层分析法来检验交互效应。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得到样本企业描述性统计信息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212家样本企业中,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占21.1%,集体企业只有13.4%,私营企业26.8%,中外合资企业比例高达38.7%。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比例较少,是由于制冷业是中国改革开放放开管制的最早几个行业之一,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迅速发展,原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纷纷改制,企业数量大为减少。有关企业规模,当前衡量有三个指标:企业资产总额,企业年销售额和企业员工人数,这三个指标都显示中国的制冷行业主要以中大型规模为主,小型企业较少而且经营状况惨淡。按照所有制类型将总样本分为四个子样本,所有制类型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表2)反映了各子样本变量的基本情况。观察各子样本变量均值可以发现,国有企业感知的环境不确定性水平最高,不管是复杂性、动态性还是威胁性,国有企业子样本都具有最高均值。此外,国有企业具有最低的进攻型战略均值和最高的防守型战略均值,私人企业具有最高的进攻型战略均值,集体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具有较高的分析型战略均值。单从变量均值大小来看,如假设H1、H2、H3、H4的内容是初步一致的。

注:预测组变量与标准组变量对应的数据都是交叉负载系数

(二)Scheffe检验

为了更精确检验各子样本主效应变量的差异,对各子样本的环境和战略变量进行Scheffe检验,结果显示各子样本之间在环境三个维度和战略三个维度上都具有显著差异。为了进一步各子样本的整体差异程度,对样本总体进行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如(表2)最后两列所示。数据显示,4个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子样本在环境复杂性、动态性、威胁性和进攻型战略、分析型战略以及防守型战

略上具有显著的整体差异(所有的P值都小于0.001)。

(三)相关性分析

本部分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检验不同所有制类型下的环境战略匹配模式,将应用对象从样本总体变成了四个子样本,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来进行研究。不同子样本下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由于交叉负载系数大于0.3时才认为是具有解释力的,交叉负载系数大于0.63(方差解释比近40%)时,对另一组典型变量的解释力是相当强的。四个子样本典型相关分析都分别得到三对典型相关函数,但维度递减检验结果显示,只有第一对典型相关函数达到显著性水平,并对总体方差具有相当解释力,因此其他两组典型相关函数不作考虑。如(表3)所示,国有企业组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0.45,在四个所有制类别中是最小的,集体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的第一典型相关系数达到了0.72和0.71,表示环境变量组典型变量与战略变量组典型变量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以初步判断环境维度和战略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匹配效应。(1)国有企业的环境战略匹配模式的调节效应分析。在国有企业子样本中,进攻型战略与环境变量组典型变量之间的交叉负载系数为-0.69,超过了0.63,其解释力良好,负值表示进攻型战略与环境三个维度都是负相关,即环境复杂性、动态性和威胁性提高时,企业战略进攻性下降。而同时防守型战略与环境三个维度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交叉负载系数为0.77),预示着环境不确定性上升时,国有企业倾向于采取防守型战略,假设H1得到支持,但这一假设支持强度不够,显著性水平高于通常认可的5%水平,然而本文属于探索性质,相对于现有文献而言,这一结论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此外,还可以发现,对国有企业而言,环境复杂性和威胁性对战略选择影响较大(交叉负载系数分别为0.71和0.83),而动态性则几乎对企业战略选择没有影响(交叉负载系数仅为0.03)。(2)私人企业的环境战略匹配模式的调节效应分析。与国有企业相反,私人企业展现了截然不同的环境战略匹配模式。从表3可以看出,对于私人企业,环境三维度与分析型战略和防守型战略都是负相关(交叉负载系数分别为-0.21与-0.51),其中分析型战略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不具有解释力,由于本文未对私人企业分析型战略和防守型战略作出假设,这里也不过多评论。但是环境三维度与进攻型战略却是显著正相关,交叉负载系数达到了0.88,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这一结论支持假设H2,即环境不确定性上升时,私人企业会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战略,以图在激烈的环境中捕捉市场机会,博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从显著性水平来看,这一结论也得到强效支持,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从对战略选择的影响力来看,动态性占据支配性地位(交叉负载系数高达0.94),复杂性和威胁性的影响很小,这与国有企业又是完全相反的。(3)集体企业的环境战略匹配模式的调节效应分析。对于集体企业则又展现了另外不同的环境战略匹配模式。数据显示,环境三维度与进攻型战略负相关(交叉负载系数为-0.68),与防守型战略正相关(交叉负载系数为0.39),但解释力不够强,考虑到所作假设H4c,在本文最关心的分析型战略上,如预期那样呈现了显著的高度正相关性(交叉负载系数为0.82),假设H3由此得到支持,显著性水平达到了更苛刻的1%水平。在环境变量中,复杂性对战略选择的影响最大,动态性和威胁性的影响几乎为零,这又是不同的发现。(4)中外合资企业的环境战略匹配模式的调节效应分析。中外合资企业的情况则与集体企业比较相似。环境三维度与进攻型战略负相关,与防守型战略正相关(防守型战略的解释力依然是最低的),但与分析型战略显著正相关,假设H4由此得到支持,即环境不确定性上升时,中外合资企业倾向于采取分析型战略,显著性水平也达到1%的严格标准。环境变量中,复杂性的影响最大,动态性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威胁性的影响很小,基本可以忽略。

综上所述,有关所有制类型影响环境战略匹配模式的四个假设都得到了数据的支持,四类不同的企业展现了三种显著不同的环境战略匹配模式,这表明所有制类型确实在环境战略匹配结构中扮演了调节变量的角色。主要结论见(表4)。

四、结论

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对中国212家制冷企业的大样本调查研究发现,在转型经济下,不同所有制类型对企业的环境战略匹配有显著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调节效应。为了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有完全不一样的战略选择。具体而言,国有企业采取防守型战略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私营企业采取进攻型战略应对环境不确定性、集体企业采取分析型战略应对环境不确定性、中外合资企业采取分析型战略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究其原因在于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管理决策自由度具有很大差别,而管理者对其组织类型来说面临的环境复杂性、动态性和威胁性的主观感知会影响企业战略决策时的创新意向、风险取向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因此,不同所有制类型应该有不同的环境战略匹配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兰云、张金成:《环境视角与战略适应》,《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第2期。

[2]Lukas,B.A.,Tan,J.J.& Hult,G.M.,Strategic fitintransitionale conomics:Thecase of China’selectronicsindustry.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

[3]Peng,M.W.,Institutional Transitions and Strategic Choic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

[4]Tan,J.&Litschert,R.J.,Environment-strategy Relationship and its Performance Implication: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Chinese Electronic Industr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

[5]Tan,J.& Peng,M.,Organizational Slackand Firm Performance During EconomicTransitions:Two Studies fromand Emerging Econom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

财务战略类型论文

财务战略类型论文(精选9篇)财务战略类型论文 第1篇一、企业财务战略的定义及特征在最近十几年来,财务战略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