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路在手下
初中作文:路在手下(精选9篇)
初中作文:路在手下 第1篇
启蒙作文,路在何方
冯娜娜
摘要:启蒙作文指导,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平日里多积累阅读当中的精华,打造坚实的写作功底。对社会的洞察力和周边事务的好奇心,可使我们培养观察能力,处处留心皆学问,用探寻的心态去发现真、善、美,评判假恶丑。相信作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使我们内心真实的写照和对自我心路历程的切实反映。做生活有心人,畅抒心中所愿。
关键词:自身感受 阅读积累 读写结合 家校结合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刚接触作文,不知如何把握。其实,作文无论什么题材,都是自身感受的真实体现,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想,把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但是,有不少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甚至有害怕写作文的心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无从下笔。这让老师烦心,家长担心,学生忧心。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方法进行教学。
如何写作文,首当其冲的是了解作文格式。小学三年级作文围绕写人、叙事为主题。一般作文要有题目、正文。题目的格式以“长的空四行,短的写中间”为原则。正文如何书写,文章大都以段落的形式布局。每段起始空两格。标点也应该注意,在多次批改作文的过程
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将顿号、逗号、句号放在一行的开始,这是坚决不允许的。除此之外,标点符号也要占格。
作文题目,即题眼。对于一篇作文来说,至关重要,也是习作成败的关键点。我们看一本书,首先看扉页的目录。电影、电视则看海报。哪个吸引眼球看那个。比如笑话《“公鹅”下蛋》就很新颖。那么,如何拟题目呢?题目可以用文章的一句话来拟,如《最后一个杀我》;以文章线索来拟,如《掌声》;以主题来拟,如《我不能失信》;以文章的主人公来拟,如《陶罐和铁罐》;以某种事物的象征实物来拟,如《海燕》、《白杨树》„„力求精辟、幽默、寓意深远„„...正文是作文的一大构成部分,必须围绕中心来写。所以在积累素材、选材是一定要精当,即使内容再好,背离主题的素材必须删。能够突出文章中心的的典型素材才是可取的。这是作文的基本要求,切记不可文不对题。如何让作文独树一帜、脍炙人口?
一、激发习作兴趣,培植习作自信,学生若不喜欢作文,没有写的欲望,就写不出好的文章;若产生了写作兴趣,就会把作文当朋友,就会有好的追求,就会有写出好文章的希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习作就是写话,就是把自己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能写好。而且要不断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使这种浓浓的兴趣得以长久地保持。从小学生学会写字那天起,就鼓励他们写话。
人们往往对知道一些,并不完全了解的事感兴趣,就从小朋友熟知的事物入手,如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围棋少年》„„小朋友爱看的电视剧《家有儿女》、《快乐星球》、《西游记》„„试着让同学们写出对这些形象的看法,有主题的写下来,要求有真情实感。
随时随处去写,留住身边美好奇特的瞬间。读了课文,有感而发就写,经历了高兴的、难忘的事就写,触景生情就写,只要有想说、想记的话就写。这样,学生还会觉得习作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吗?作文时还会冥思苦想硬“作”吗?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习作和读书、游戏、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需要、生活学习需要的自然而然的事,就会对习作有浓厚的兴趣,对习作充满自信。如果每个学生都如此,习作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
即使想到些什么,不会用恰当的语言组织,这也是作文的一大障碍,除了多练之外,还要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才行。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只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而不注意积累。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广撷搏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定能笔下生辉。
现在的书五花八门,绚丽多彩。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中,脑筋急转弯、卡通漫画所占的比例较大。有些家长则选择小学生作文书,小考作文100分„„我认为名著更为好些,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精装版的中国四大名著„„
三、指导学生观察,学习有效的习作方法。
小语大纲指出;“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要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由此可见,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是启迪儿童智力的指明路灯。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前提,也是作文起步的必由之路。
对于周边事物的新发现,可以向同学们发问:我们的身边发生了什么事?环境有什么变化?习作采取早一周布置,而不是当堂,让学生有时间带着问题去观察,而不是凭空捏造。
四、注重读写结合阅读是采蜜,写作是酿蜜。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认识,丰富学生词汇,还可以学习写作方法,因为大量阅读材料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范例,只有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交错训练,才能把从读中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形成技能,才能使学生读和写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读写结合要多阅读和多练笔。一是要多读书。既要广泛猎取知识,也要对优秀的篇章段落多读,达到能理解消化,甚至能熟读成诵。
通过琢磨咀嚼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地解决“怎样写”的问题。二是要善读。读与写的联系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必须使阅读达到善读的水平,养成善读的习惯,才能使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语言表达方面,通过阅读学习积累运用好词佳句,学习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接段成篇的写作规律。在思想表达方面,通过阅读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表情达意的方法。从而达到增长见识,扩大眼见,陶冶情感,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将其写作技巧自然地运用到写作之中。三是要多练笔。小学阶段的作文,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写,又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逐步形成良好的写作技能。无论写什么都要求能够表达准确、清楚。所以读和写是可以相辅相成。因此,大可写出心中所想,围绕中心,搜集典型材料,自圆其说。日积月累,从反复练写中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锻炼写作水平。
总之,读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感,拓展视野,增加知识面,成熟我们对事物更客观的认识。在我们写作时,才思敏捷,行文流畅,准确表达内心感受。所以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续。
五、注重家校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不是语文教师一人的任务。所以,教师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引起家长的重视。让家长和老师携起手来共同担负指导、帮助孩子写作的责任。比如外出吃饭,教孩子读菜名,以此来识字;逛街时欣赏广告牌;游玩时注意观察优美的风光;唱歌是留意一下歌词;遇到某些社会现象时,和孩子一起剖析其本质,让小孩明辨是非„„.要写好作文除了有扎实的语文功底之外,还应该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做生活的有心人,相信你的作文水平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薛晓玲.怎样教三年级学生写作文[C].2010.10
[2]魏国胜.启蒙作文.[C].2010.11
[3]朱艳芳.探寻小学低段习作训练的有效途径 [C].2010.12
初中作文:路在手下 第2篇
在作文上的路程,我与别的同学大都相同,刚刚接触作文,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难”,难在作文的素材、文章的结构、语句的衔接、词语的恰用。我至今仍清晰记得,那时为“编造”而抓耳挠腮的情景,经过一番苦苦思想之后,还是无奈地找来作文书誊抄了一篇,当然,其后果不言而喻(语文老师还是很严的)。
到后来,经验决定了一切,随着阅读量的大大提高,我的作文水平也有明显的变化,至少不会为它而冥思苦想了。这时,一次又一次的作文竞赛,又为我的作文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可遗憾的是,人外有人,我仍是文海中的一滴不起眼的水珠。为此,我仍绞尽脑汁,拼命提升文章的水平,多练,多写,将阅读量又加大,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一次竞赛中拿到了不错的成绩。其实,经过年华的流逝,经验的沉积,对于作文,我的认识与总结,逐渐的由复杂变简单,也逐渐的变得明晰:作文题材,来源于生活;文章结构,来源于生活;语句衔接,来源于练习;词语恰用,来源于积累。
作文诉说的是生活的辛酸,道念的是人生的感慨,向别人展示的是自己、他人的实在情感。
我的作文路,永无尽头!
敢问作文路在何方 第3篇
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软肋。每逢作文,学生常常是搔首挠耳,冥思苦想。写出的文字要么干瘪晦涩,词不达意,要么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老师为了学生能妙笔生花,也是绞尽脑汁,用心良苦。老师困惑:学生读了十几年书,怎么连一篇流利的文章也写不出来呢?教了十几甚至几十年书,怎么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呢?学生困惑:读了十几年书了,怎么感觉文章还那样难写呢?老师教的方法怎么越来越不管用了呢?
作文是一种言语表达活动,需要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强化练习的动因,获得持久的动力。而浓厚的兴趣,正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学生对写作训练有浓厚的兴趣是教学的最大成功。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没有写的欲望,却偏要写、硬要写,心里一片空空的,那怎么能写好呢?我们遇到的问题也许就是这样的问题。
我觉得让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有以下原因。
1.封闭的环境让学生脱离实际生活。目前,许多学校是封闭式管理,学生每周只有一天或半天自由走出校门的时间,缺少和社会接触的途径。相当部分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能适应这种模式,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写,导致学生“举一”有余,“反三”不足。此类奉命作文,学生的思想受到牵制,个性遭到制约,只得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依样画瓢,无论是选材立意、安排结构还是语言特点,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
2.阅读面小,视野狭隘。大部分高中生一入学就过上了朝六晚九甚至是朝五晚十的生活,一天坐在教室的时间在十二到十四个小时。除了上课和完成作业之外,几乎没有自己的阅读时间。即使偶尔有点空闲,也被限制只准看教参资料或高分作文之类。学生没有深厚的积累,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维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谈不上作文的兴趣了。
3.老师要求过高,学生难以达到。作文能力离不开知识积累、认识水平这些基础,两者之间是同步发展、循序渐进的整体。目前在分数的压力下,作文教学常追随高考指挥棒,讲求“近期效益”。作文教学“超纲”、“拔高”的现象极为普遍。教师往往拿高考高分或满分作文来示范,让学生觉得自己作文一无是处、写作“高不可攀”,严重地反冲了作文教学应有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学习作文的情绪就会受到挫伤,对作文的兴趣也越来越低。
4.鼓励不及时,学生没有成就感,丧失信心。学生学习写作有一定的艰苦性。学生辛辛苦苦地写完了,却得不到老师的及时批改作文。等到教师忙忙碌碌把作文评完,至少三四天已经过去,学生的好奇心理已经消散,急迫心理已经失去,再见到自己作文时可能仅仅看看老师评语或者分数,而后束之高阁。更有甚者,老师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将更使学生觉得无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于是他们会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或一蹶不振的自卑感。
5.反馈交流渠道单一,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回应又仅仅是一个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当然提不起作文的兴趣。
在这诸多的限制之下,我们不由得询问:学生写作“趣”在何方?
二、“趣”在“情”中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成功的作文,无不强调一个“情”字。可以这样说,学生作文“趣”就在“情”中。
1.廣辟渠道,轻松心情。若学生能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生活丰富了,接触的事物多了,见识就会增加,视野就会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充满信心,心情轻松,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2.充分发掘课本资源,从课本中寻找素材,调动热情。课本是丰富的写作宝库,教师从课本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发掘课本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使课本成为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若能这样,把课本和写作联系起来,学生的写作兴趣会大为高涨。
3.创造成功机会,多给学生以鼓励,引发写作激情。心理学研究表明,追求成功的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尽可能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
4.双边批改,面批面改,增加反馈,让学生充分表达感情。学生作文完成后,适时使学生展示情怀。可以采取师生互相交流批改的方法,以增加作文兴趣;或先由学生互批,再由教师进行检查性批阅。两相交流,对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个别或集体评讲。这样做,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表达情感的机会,都能弹起自己的心弦,在纠改自己问题的同时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得以提高。
心情轻松,热情高涨,激情四溢,展(示)情充分,就能激起学生的无限兴趣。敢问作文路在何方?路在“趣”中,“趣”在“情”中。
(作者单位:河南省灵宝市第一高级中学)
初二作文路 第4篇
从家到学校的路程需要十五分钟,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一日之计在于晨,在晴朗的日子里,拿上一本书。任车子在人流里穿梭,经过一个个红绿灯,停停顿顿,读读背背。
但这一段时间不会太长。经过了布满高楼的街市,过了高桥,路两边出现了翠路的林木。
树木疗养心身,头顶如水般清澈的蓝天清清爽爽,一行鸟儿行色匆匆,划破天际,随着排排后退的林木湮没在视野中。
绿色逐渐褪去,路两边的低矮楼房映入眼帘。这是乡下的砖瓦房,与城市的水泥钢筋建造出的大房子大相径庭。这些乡下模样的房子都有一个小院子,院里种了些花啊草啊,还有果树和蔬菜,与小巧别致的房屋相应成趣。不由得让人猜想:住在这里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路继续延伸,学校出现在眼前。
太阳在空中慢慢西下,一天的学校生活很快过去了。带着满身疲惫和装满书的包,我走出了校门。
门口车辆堵塞,覆盖在路上。夕阳的余晖给天空染上了颜色,天空像小姑娘的脸,红扑扑的。回家的路如披上了一层淡粉色的薄纱,暖暖的。
回家的路上,一路经过的楼房格外安详沉静,楼上的爬上虎在落日下也格外柔和温馨。
路两边高大的树木浸润在阳光里,叶片也染上了暖色。
高一作文路500字 第5篇
看着这些蚂蚁的最后结局,或许我们的第一个反应是“笑”,是的,笑蚂蚁的无知,笑蚂蚁的愚蠢,“救命稻草”就近在眼前,却也“视而不见”。可转念一想,其实,那些蚂蚁的行为不也是我们一些人的人生轨迹吗?纵观历史长河,一个错误的“地心说”竟然为人们所接受了那样漫长的一段时间,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前,竟无人质疑。这样的事例也许屡见不鲜,却给我们带来了深思,“追”,是否一定能通往成功之路?
相信前人、走别人走过的路,这都是“追”的表现,有人说,这正是最好的成功之径,无须费力,不用受伤、流血。但其实不然,成功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他们的成功,
都是经过思考与奋斗得来,而并非盲目地追从前人之路。这些成功者多数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勇于踏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条路,是他们经过理智地判断做出的选择,或许里面有着别人的经验,但更不可少的是他们自己的想法。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独特的想法,才铸造了一段又一段与众不同的成功之路。如果圆盘中的蚂蚁,有一只能够勇敢地果断地爬出盘外,放弃这毫无意义地追逐,它就能挽救自己的生命。不过,庆幸的是,身边有许多的人“爬出盘外”,打破“追逐”的囚笼,用行动在驳倒“走别人的路才能成功”的观点。是的,是的,越来越多的人在开凿属于自己的路,用自己的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高一作文路700字 第6篇
小时候学走路,妈妈一直牵着我的手,让我脚蹬前踏后,全仰仗我亲爱的妈妈给我掌控平衡。我“练习”了许久,早就想叫妈妈让我放手一搏了,在鼓足“勇气”后,我身子一扭、手一晃,----我当时还只会用肢体来表达意愿。妈妈在一旁“苦苦相阻”,可我依然“不领情”,硬是要挣脱这束缚我的障碍物-----妈妈的手,结果妈妈刚一松手,我就后脑着地,摔了个四脚朝天,我感到很疼,我甚至有几分害怕,可是这是我咎由自取,我不能哭。在面对分叉路时,我勇敢地选择了尝试。
刚上小学一年级时,我不明白为什么看不清老师黑板上写什么。爸爸猜想到应该是近视了,要去配眼镜,最终在老爸的两个大嘴巴子的震慑下屈服。老板给我的眼睛做好检查,并配好了一副眼镜,我犹豫不决,到底戴,还是不戴?班级都没有人佩戴眼镜,这样我将成为一个怪物,成为同学们取乐的对象,不戴,我的知识将在我模糊的世界里堆积、掉队。于是,我经历了一番心理斗争,权衡利弊,选择佩戴。在面对分叉路时,我学会了评判孰重孰轻。
上了高年级后,知识的难度也在随之不断增大。老师课堂上提了一个问题,正当班里同学都在“沉思”时,我脑子里已经有算式了,可信心不足,只能将我原本该举起的手收了回去,开始反复验证。有些同学已经跃跃欲试,准备“炫耀”一番。我依然畏畏缩缩,时而举手,时而放下。结果答题机会被抢了,答题同学被老师大大表扬一番,于我,真是“苦不堪言”只能暗下决心。在面对分叉路时,我学会了承担后果!
漫漫作文路,上下求索中 第7篇
一、书海酣畅游,下笔如有神
很多学生说话头头是道,写起作文却像“茶壶里煮饺子” ,就算绞尽脑汁,作文还是三言两语、平淡如水,究其原因是词汇匮乏。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都道出了积累的重要性。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没有一定数量的美句名篇储备,腹中空空,毫无写作素材而硬要挤出几百字的作文来,那只能是缘木求鱼了。我们经常向学生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平时我要求学生每天挤出半个小时的时间阅读课外文章, 并做读书笔记,摘抄优美句子或写写读后的感受。值日生每天在黑板上抄写一句名言或一句优美的句子,班里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名言背诵比赛。长此以往,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使学生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
二、寻源头活水,唤写作欲望
叶圣陶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学生写作文感到“无米可炊”,其实是没有发现,没有留心。寻找生活的源头,才会找到真实的水源。我在教学中也随时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和感受美,在生活中体会作文的乐趣,唤起写作的欲望。学生也只有将“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思,情之所感”自然地流露,才能拨动写作的心弦,提高写作水平。
如有一天,我漫步在操场上,无意间瞥见操场南边的白玉兰花已经含苞欲放,当时又惊又喜,感叹春天不经意间已悄然而至。于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寻找“眼中的春天在哪里”,写一篇小日记。放学后学生纷纷跑去观察,有的兴奋地围着柳树叫着跳着,有的聚集在草坪上三五成群地讨论,对此很感兴趣。第二天交上来的作文出乎我的意料——写得特别好:不但描写细致,想象力也特别丰富。有的学生观察到嫩嫩的草尖,有的学生把目光停留在郊外的野菜上……
学生例文:
那天从树下经过,不知出自谁的手笔:阳光给树镀了层金似的,花儿悄然绽放,阵阵花香让我突然惊醒,原来春天已经到了。
树并不高,树上三三两两聚成一小簇,像片片白雪,细看才发现,原来是朵朵花儿,洁白的花小巧玲珑,像蝴蝶在树上歇脚,悄声诉说着春的消息。花蕊是白中带些粉红的,好像天边的云霞,绯红缠绵,又像少女羞红的小脸,白皙透红。远远望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却也成真了。
伴着清晨的雾气,轻轻触碰,沁凉透心,那是春天的生机勃勃,柔软的感觉,好像一碰就会羞涩地合拢。花瓣好像没有一点瑕疵,接受着阳光的温暖、春风的抚摸与雾气的亲吻,散发着花香阵阵,在每个人耳边低声呢喃着“春天来了”。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开始有写不完的话,谈不完的感受。这对于师生来说,是一次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碰撞。长此以往,学生克服了对写作的畏惧感,自然而然地爱上了作文。
三、“读”“写”两不厌,更上一层楼
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作文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虽然它们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作文教学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而应该是与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
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辅助进行写作教学,为学生写作拓展新思维。如在教授《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就可以结合已学过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引导学生就人物肖像描写集中进行比较阅读,揭示写作规律。接下来,引导学生选择本班的一位同学或某一位任课老师进行外貌描写,力求传神。因为前面有了铺垫,学生就可以把握观察的顺序与描写的重点,做到有物有序,绘声绘色。
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让学生多关注自己的父亲,或者是那双有力的大手,或者是深邃的目光,或者是宽阔的双肩,回想自己的父亲有没有让自己难忘的一幕;当我们学习胡适先生《我的母亲》时,就可以写写时常为我们掖被角,为我们包饺子的妈妈;学习《俗世奇人》时,就搜集自己身边的“奇人”来展示一下;学习《吆喝》时,鼓励学生走向菜市场观察市井百态,聆听叫喊声,将自己家乡所特有的民俗风情写出来……
在教授《唐雎不辱使命》时,笔者鼓励学生深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士”这个阶层,学生娓娓道来,思路非常清晰。当天晚上的小作文题目是《士的故事》,一些学生博古通今,见解深刻而又独到,让我大开眼界。
学生例文:
〖JZ〗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因为亲手设计害了自己引荐的人——韩信,萧何背上了千古骂名。
可又有谁看到,他不过是同诸葛亮一般的忠臣呢?他引荐韩信,是因为他的确有一代名将的风范。萧何信他可以帮助刘邦打败西楚霸王,一统江山。
亲手谋害韩信又何尝不为忠君呢?韩信即将谋反,江山要收归他人手中,他怎能任他而为呢?如果可以,他也不愿意亲手策划这一切。可偏偏巧了,他是引荐韩信的人,是韩信最信任的人。若他不接受这个任务,难道就是道德了吗?
看着自己引荐的人夺了皇上的权,这才是所谓的道德仁义吗?所以他不得已向韩信下了杀手。
他不过是忠君爱国罢了,有什么错呢?
这样,就跟作文教学相结合了。阅读教学不但要使学生了解内容,达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境界,而且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奥秘。
四、知己又知彼,携手共提高
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让学生结对子或以小组为单位评改自己的作文,学生的兴趣很浓。于是我就试行了,事先做好指导。讲评课上,让学生朗读自己的好作文、好段落、好句子、好词语,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也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高二作文路八百字 第8篇
在凹凸不平的小道上,一年级时我的笑颜浮现脑海。雨后的地面满是积水,我和表姐在路上踩水嬉戏,银铃般的笑声透露出无忧无虑的自在和欢喜。长长的路上只有两个小小的孩子在左摇右摆地跑来跑去,小脚用力一踏,水花四溅。迈着小而紧密的步子,气喘吁吁地、你追我赶地不停向前方奔去。回到家后,浑身脏兮兮的我们少不了遭一顿指责和批评,但仍掩不住那份欢乐和兴奋。
现在的我,脚步是那么沉着、平稳,小心翼翼地绕开泥泞的水洼,再也找不到从前天真活泼。
走过昔日的上学路,回想起那时的顽皮可爱,不由得感叹这一路上的成长和变化。在摇摇晃晃的公车上,四年级时我的脸庞恍若眼前。手里捧着小小的手抄单词本,嘴里默背着单词,双眼盯着本子,还不时地抬头瞥一眼站牌,注意着下车的时间。那时已渐渐开始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重要性,不愿像从前那样无所事事、浪费时光,就利用上、放学路上的空余时间来背诵。平日里,一旦见到不懂的单词就记到小本子上,这个好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走过昔日的上学路,回想起那时的惜时如金,不由得赞叹这一路上的成长和变化。
走在人来人往的马路上,六年级时我的身影似在身边。因为学业繁重,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我放下了单词本,用路上短短的几十分钟来放松,也关注身边,为语文写作收集素材。
在这条路上,我看到了许多充满温暖和爱的事情:小朋友冒冒失失地冲向马路,行人出手拦下;交警冒雨指挥交通;学生为旅客指路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不由得感叹自己以前为何从未留意身边,同时也抬笔记下这一件件暖心的事。无意间我已经在中记下了四十几篇,而我自己也深受感染,慢慢地加入这些人的队伍中,尽可能去帮助他人。
走过昔日的上学路,回想起那时的温暖传递,不由得惊叹这一路上的成长和变化。
这条横跨半个厦门岛上学路,我走了六年。如今,走过昔日的上学路,物是人非,心中满是酸涩,是回忆。感叹时光毫不留情,带走了我的调皮天真,但也带来了我的成长和改变。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过往的日子已离我们远去,也许我们心中会有遗憾、不舍和留恋,但它们都已牢牢刻在从前,封存在昔日的上学路上。而当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珍惜眼前,不负时光。
高一作文路800字记叙文 第9篇
那里原本并不这样热闹。原先也只是条极宽阔的水泥路,灰白的路面,虽然干净,却和所有路一样生硬无趣。只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它渐渐变了―两边不断地有不知名的野花交替着开放,不断地有野草开始蔓延。到如今,竟绘成了世外桃源的模样。
每每走过这里,双脚便像被什么缠住了一样,再难向前迈进一步。那些挥动着翅膀的小生命,在半空中绘出最绝伦的画作;跳出最动人的舞蹈。这样的盛景,即便每天都在上演,却依旧夺人心魄。
有时候,我总忘了自己不是她们中的一员,情不自禁地想靠近她们。可是,她们那样敏感。那颗蠢蠢欲动的心才有了亵渎的想法,已经把她们惊得逃离了现场。这样的疏离,多少让人有些受伤。可是转而,又会被她们缠绵的双人舞给感动得无能自已。
初中作文:路在手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