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销形势范文
产销形势范文(精选8篇)
产销形势 第1篇
1 2008年全国蚕茧生产情况
根据对全国19个省市区的统计, 2008年全国的桑园面积为1320.83万亩, 与2007年相比, 减少1.64%;发种量为1805.58万张, 同比减少15.38%;蚕茧产量为68.24万吨, 同比减少15.84%;综合均价为818.28元/50公斤, 同比下降6.23%。
在2008年的蚕茧生产收烘工作中, 国家相关部委对收烘工作进行了及时的指导, 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商务部、农业部发布了《2008年度全国桑蚕种桑蚕茧桑蚕丝生产指导性计划》,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做好2008年蚕茧收购价格及加强收购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08年秋茧生产与收购工作的通知》, 这些措施对保护蚕农利益、稳定蚕茧生产和收购价格,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各省市区主管委、厅对蚕茧收烘工作十分重视, 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和各地的具体情况, 下发了相应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同时, 各级行政管理部门, 对蚕桑生产的适度发展和维护良好的收购秩序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8年蚕茧生产收烘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1.1 全国蚕茧产量减少
2008年初, 我国气候异常, 南方遭遇大范围冰雪灾害, 发种时间推迟。5月12日发生汶川大地震, 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灾区蚕桑业遭到很大的破坏。2007年下半年以来, 茧丝价格持续走低, 影响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发种量明显减少。2008年蚕茧产量较上年减少13万吨, 同比减少15.84%, 蚕茧生产严重滑坡。主产区中, 广西减产3.4万吨, 同比减少16.7%;广东减产3.28万吨, 同比减少31.71%;浙江减产1.96万吨, 同比减少23.36%;四川减产1.51万吨, 同比减少18.07%。山西、云南、贵州、湖南、宁夏、新疆的产量有少量增加。
1.2 蚕茧质量中等偏下
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影响了桑树的生长, 6月份部分产区遭遇长时间阴雨天气, 引发了桑园病虫灾害。一些主产地区, 家蚕上蔟期遭遇高温闷热天气, 导致蚕茧质量下降。根据中国纤维检验局对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等部分蚕茧主产区域的质量监督执法检查情况, 平均上车茧率为86.5%, 平均干壳量为9.3克, 核定蚕茧等级为12级, 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山东、江苏、云南的干茧平均质量等级较高, 浙江、广西蚕茧质量有所下降。
1.3 收购价格下降
由于2007年蚕茧生丝价格回落, 持续在中低位徘徊, 市场行情持续低迷, 2008年春茧价格延续了这一趋势, 比上年同期略有下降。进入夏秋季以后,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丝绸制成品出口量严重下滑, 丝绸工业企业遭受严重打击, 很多小企业被迫关闭, 导致蚕茧收购价格大幅下跌。2008年全国大部分产区蚕茧收购价格均比上年明显下降。从统计上看, 2007年春茧收购价普遍在每50公斤750~950元之间, 最低为重庆744.50元、最高为山东1230元;夏秋茧价普遍在每50公斤720~820元之间, 最低为浙江631.66元, 最高为山西1000元。全年蚕茧收购综合均价为818.28元。
1.4 蚕茧生产收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08年是蚕茧生产面临诸多困难的一年。市场低迷、原料需求减少, 使鲜茧收购企业资金压力很大。有些地方出现了鲜茧收购企业缺少资金, 无力收购, 或对蚕农打白条的现象, 极大地伤害了蚕农的利益, 也打击了他们从事蚕桑生产信心。
2 2008年丝绸产品出口情况
2008年, 我国丝绸产品出口量下降明显, 产品单价上升, 出口金额比上年小幅下降。据海关统计, 2008年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34.93亿美元, 同比下降3.26%。
前几年, 我国茧丝市场价格波动, 对国际市场丝绸产品出口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2006年茧丝价格高位运行导致印度对蚕丝类产品进口减少, 2007年在茧丝价格回落并趋于稳定的情况下, 对印度市场的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有较大程度的恢复。2008年, 国内茧丝价格较为稳定, 但由于人民币升值、美元、印度卢比贬值等因素, 使出口成交时产品单价不得不有所提高, 导致丝绸原料产品出口量的小幅下降。
印度是我国蚕丝类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也是世界第二大丝绸生产国。美国是中国丝绸制成品出口的最大客户, 同时也是印度丝绸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8年,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 使美国等传统丝绸消费市场的订单不仅对中国削减, 也在极大地影响到印度丝绸制成品的对美出口, 从而也抑制了印度对我国蚕丝原料的需求。
目前印度政府正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蚕丝生产, 但印度本国生产的丝绸工业原料无法满足生产缺口, 仍需从中国进口大约20%的原料, 从2008年开始, 印度卢比对美元贬值, 有利于扩大对美国的出口, 从而带动对中国的丝绸原料进口。此外, 我国对欧洲市场的丝绸产品出口较为稳定, 并有小幅增长,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希望。
3 茧丝产销形势分析及建议
3.1 出口折丝量、蚕茧生产量与真丝产量对比
根据海关出口统计数据匡算, 2008年1~12月我国丝绸全商品进出口相抵后的净出口折丝量约为6.65万吨, 同比减少13.98%。主要原因是对美国的丝绸制成品出口数量大幅下降。根据2008年净出口折丝量以及丝绸商品内销需求量测算, 2008年蚕丝需求量是8.87万吨。按照2008年全国19个蚕茧生产省 (区、市) 的蚕茧产量68.24万吨计算, 折合茧丝供应量约为11.21万吨。而据工业方面的统计显示, 2008年全国真丝产量达到9.86万吨, 同比下降9.0%。
虽然去年全年的蚕茧产量大幅下跌, 但从上述数据可见, 不管是丝绸工业产能相对丝绸出口, 还是蚕茧产量相对于丝绸生产能力, 依旧呈现出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3.2 国际、国内市场形势展望
1) 客观判断国际市场的需求
目前,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短期内难以结束, 加上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 对产业经济的消极影响还将长期存在。但对国际市场形势的判断也应客观。在2009年2月份在香港召开的中国丝绸春季交易会上, 出口成交总额达到1609.71万美元, 这一成绩不仅超过去年交易会成交额的三倍 (2008年成交额不足500万美元) , 也好于出口形势较好的2007年 (成交额1411.12万美元)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际市场对我国丝绸产品特别是丝绸原料的需求量总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
2) 继续扩大内需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于茧丝绸行业来说, 既是一个挑战, 同时也是一个机遇。去年茧丝原料的生产虽然呈现下降趋势, 但是, 近年来由于丝绸商品出口持续疲软, 茧丝原料还有一定的存量, 如何扩大国内需求、拓展消费空间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话题。年初, 国家茧丝办举办了“茧丝绸产业应对危机扩大内需”论坛, 各地茧丝办负责人、企业代表和专业观众就当前我国茧丝绸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展开了热烈讨论, 纷纷表示要坚定信心, 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确保增长”的政策, 调整产品结构, 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 加大营销力度, 争取早日走出困境, 掀开茧丝绸行业发展的新篇章。
3) 国家支持纺织企业渡过难关
2009年2月4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 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国家对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进一步提高, 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 并加大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 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 减轻纺织企业负担。还要求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厂丝收购力度。国家厂丝储备制度的建立, 对稳定丝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政策的出台将有利于丝绸加工、出口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有利于整个丝绸行业的稳定发展。
3.3 对2009年春茧收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 合理安排生产, 稳定茧丝价格
2008年以来, 全国蚕茧价格持续下跌走势, 蚕茧生产量减少, 2009年的春茧生产因价格普遍不看好, 预期减产已成必然。但如果盲目减产, 势必造成新一轮的供求不平衡。
建议各地蚕茧管理部门按照商务部、农业部下达的《2009年度全国桑蚕种、桑蚕茧、桑蚕丝生产指导性计划》, 合理安排生产规模, 合理控制桑园面积, 做好生产管理工作, 从而稳定茧丝价格, 避免产量骤减而引发茧丝价格的大起大落。
2) 做好2009年春茧收购工作
2008年, 由于蚕茧收购价格降低、养蚕成本增加, 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下降, 蚕农对蚕茧生产缺乏信心, 很多地区的农民开始刨桑、弃桑, 改种粮食作物, 不愿意订购蚕种, 蚕种生产企业也面临诸多困难, 出现了制种人才流失、资金亏损等问题。
建议各级蚕茧管理部门针对去年的问题, 加强领导、研究对策, 制定措施鼓励蚕农订购蚕种, 帮助蚕种生产企业渡过难关。对春蚕订种、发种工作实施督查, 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同时, 加大生产管理, 科技培训, 提高蚕茧质量, 防止大面积病虫害发生。
3) 进一步规范蚕茧市场收购秩序, 确保春茧收购平稳有序进行
2008年, 部分蚕茧收购经营企业, 由于干茧滞销、资金回收困难, 导致无力收购, 对蚕农的利益造成了直接的损害。建议各级茧丝绸管理部门对蚕茧收购企业进行全面审核, 坚持鲜茧收购资格准入制度, 淘汰不符合条件的茧站。在春茧收购期间, 建议各政府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 维护好蚕茧收购秩序。也希望政府部门也能积极研究对策, 帮助蚕茧收购企业克服一时的困难, 进而切实保护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产销形势 第2篇
为全面了解2011年全省牛羊肉产销情况,近期青海省农牧厅对西宁市和湟中、循化、民和、刚察、海晏县的5家屠宰场、4家加工企业和15户规模养殖场(小区)、散养户进行实地调研,基本掌握了全省牛羊肉产销形势,具体情况如下:
生产情况
2011年青海省牛羊生产呈增长态势,出栏呈持续增加势头,全省牛羊产销形势良好。从目前形势判断,2011年全省肉类总产量可达32.37万吨,较2010年增加1.2万吨,牛羊肉生产再上新台阶,特点:使草食畜生产基础坚实,牛羊繁活实现增加;牧业生产设施不断完善,成畜损亡进一步减少。牛羊肉价格持续走高,拉动出栏增加。
销售情况
2011年青海省牛羊肉市场供应充足,各级市场未发现供应断档、无肉可卖的现象。由于近年来本省加大了对牛羊肉等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的推介宣传,在省外大市场价格的拉动作用下,销往省外的牛羊肉量大幅增加。特点:一是主产区就地屠宰加工和外销量增加。随着各州县屠宰加工企业的逐渐增多和屠宰加工能力的提升,州县屠宰市场的逐渐规范,内地牛羊肉收购商已逐渐改变了在西宁市场集中收购牛羊肉的习惯,到牧区牛羊主产区就地收购牛羊肉,使本省产地屠宰加工量迅速增加。二是牛羊活体外销呈快速增长态势。由于青海省牛羊肉价格相对较低,近年来以活体形式销往新疆、甘肃等地牛羊数量快速增长。三是西宁市屠宰加工量呈相应减少趋势。由于牧区牛羊肉就地加工销售和活牛、活羊大量外销影响,改变了以往牛羊集中到西宁屠宰后返销产地的格局,西宁市牛羊屠宰加工量呈逐年减少趋势。
产供关系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虽然青海省牛羊肉产量呈持续增长态势,但由于外销量增加较快,本省市场供应仍呈现出逐步下降趋势。分析本省牛羊肉供给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价格因素。全国牛羊肉平均价格,特别是周边省份牛羊肉价格普遍高于该省,在大市场、大流通的市场格局和价格因素下,青海省牛羊肉外销增加趋势明显。
二是本省生产增量不能弥补外销增量。虽然该省不断加大农区肉牛、肉羊规模养殖扶持力度,强化牧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本省牛羊肉产量持续增加,但由于政策扶持力度仍然较小,农区生产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牧区受自然条件制约增长空间有限,在外销量持续增长的形势下,本省牛羊生产增量已不能弥补外销增量,造成本省供应量仍有小幅下降。预计,今年该省牛羊肉产量将达到21.62万吨,较上年增加0.88万吨以上。而外销量将达到5万吨以上,比去年增加1万吨以上,本省牛羊肉实际供应量将减少1200吨。
三是农区规模养殖场(小区、户)等待观望情绪造成一部分牛羊压栏。通过调查,目前全省规模养殖场(小区、户)牛羊存栏普遍较上年同期增加20%以上,其中部分规模养殖场(小区、户)由于受幼畜收购价偏高、饲料价格等成本上涨和牛羊肉价格持续走高等原因影响,目前尚处于压栏观望、待价出售阶段,也是造成出栏增加有限、市场供应量有所减少的原因之一。
2012年产销形势预计
2012年,全省牛羊肉预计可达22万吨。牛羊肉生产面临减畜后产量增加压力,牛羊出栏率比同期有所上升,同时受价格长期高位运行因素影响,农区出栏数量将会增加。节日期间价格仍会有不同程度上涨,年底价格有可能再创新高。牛羊肉如不遇到特殊情况,总体销售情况不会有大的问题。
五征农业装备产销形势喜人 第3篇
2013年以来, 五征不断加快农业装备产品研发步伐, 积极拓展市场, 产销形势喜人, 18月, 实现销售收入11.64亿元, 产销各种农业机械5.9万台 (套) , 同比分别增长25.8%和8.7%。2 0 1 3年初, 五征农业装备研究院就组织技术力量, 对玉米收获机械进行优化提升, 针对不同地区作业要求, 开发了中原式两行自走机、东北型两行自走机及三行、五行自走机等四大机型, 丰富了产品谱系, 预计全年将产销玉米收获机产品4 000台左右, 同比增长83.8%。
据研发部门负责人介绍, 2012年立项的烟叶生产全程作业机械研发项目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从烟田整治到烟叶收获全过程的12个研发项目, 实现了烟叶种植过程中整地、起垄、铺膜、移栽、浇水、中耕、喷药、打顶、采摘及秸秆清理等全程机械化。到目前, 除秸秆清理项目以外已全部试制完成并在各大烟叶合作社投入使用, 2013年初步计划生产200台 (套) 。
产销形势 第4篇
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进一步盘整,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国内需求偏弱,各传统产业均不同情况遇冷。相比其它农产品行业,茶叶行业调整幅度有限,动力转化过程中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三大需求中,消费增长稳中有忧,投资增速趋缓,出口止跌回升。
为帮助全行业及时掌握茶叶产销整体形势,了解产业变化趋势,研判未来发展方向,推动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最新调查基础上,结合农业部、统计局、海关总署等政府部门的数据,形成了《2015全国茶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具体如下:
一、生产情况
根据综合分析,2015年全国茶叶生产继续保持稳定,茶园面积增幅下降,产量继续增加,产品结构调整,提质增效明显。1茶园面积低幅扩大
2015年全国18个产茶省茶园面积共计4316万亩,同比增长175万亩,增长率4.2%;采摘面积3387万亩,同比增加228万亩,增长7.22%。茶园面积与采摘面积均较之去年增长速度放慢。部分省份如湖北、贵州、陕西、四川省大力发展茶产业,茶园面积增加明显,分别达到466万亩,689.1万亩,215.9万亩,481.6万亩。茶叶产量小幅增加
全国干毛茶产量227.8万吨,比之去年上涨18.6万吨,增幅达8.9%。其中,以贵州省为代表主产茶省份继续增产增收,贵州增产4万吨,福建、四川、云南各增产2万吨以上。
3茶叶产值中幅增加
全国干毛茶产值1519.2亿元,比上年增加170.1亿元,增值12.6%,较之去年回落6.47个百分点。贵州、四川、浙江和陕西干毛茶产值分别增加49.8亿元、27亿元、18.6亿元和16.5亿元。
4名优茶产量、产值赶超大宗茶
与2014年不同的是,2015年名优茶在产量、产值双双增长,赶超大宗茶。名优茶产量99.3万吨,增加9.1万吨,增幅达到10.1%,比之去年上调0.34个百分点;大宗茶产量128.5万吨,增加9.5万吨,增幅8.0%,下降2.75个百分点。名优茶产值1038亿元,增加145.4亿元,增16.3%;大宗茶产值481.2亿元,增加24.7亿元,增5.4%,大宗茶产值增幅明显放缓。名优茶与大宗茶产量占比分别为43.6%,56.4%,与去年变动不大;产值占比,名优茶为68.3%,大宗茶为31.7%。上升或下降2个百分点。5六大茶类普遍增产,结构优化
绿茶增产9.97万吨,达到143.8万吨,增长7.45%。主要是贵州省和陕西省增产3.5万吨,1.29万吨;黑茶增产3.6万吨,达到29.7万吨,增长13.85%,主要是云南省和四川省分别增产1.1万吨,1.09万吨;红茶增产2.96万吨,达到25.8万吨,增长12.95%,主要是云南省增产1.12万吨;乌龙茶增产1.34万吨,达到25.9万吨,增长5.46%,主要是福建省增产1.25万吨;白茶增产6480吨,达到2.2万吨,增长率属六大茶类最高,达到41.77%,主要是福建增产5400吨;黄茶增产362吨,达到3472吨,增长11.64%,主要是依靠湖南省和安徽省增产224吨,200吨。
在六大茶类占比中,2015年绿茶、乌龙茶比例略有下调分别为0.84%和0.36%,白茶、红茶、黑茶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分别为0.22%、0.41%、0.57%。生产水平和效益双提高
全国茶叶单产水平稳中有升。按采摘面积计算,采摘茶园平均亩产量达67.2公斤,比上年提高1公斤,亩产值为4484.88元,比上年增加215.23元,增5%;按茶园面积计算,平均亩产达52.77公斤,比上年提高2.26公斤,亩产值为3519.6元,比上年增加262.2元,增8%。除海南省、江苏省效益下降外,其他省(区、市)效益均上升。茶叶质量及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茶园结构优化,无公害茶园面积2771.8万亩,同比增加317.6万亩,增长12.94%,占比为64.22%,比例提高4.96个百分点;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为2436.9万亩,增加148万亩,增幅6.47%,比例提高1.2个百分点,占比达到56.6%;有机茶园面积267.5万亩,增加24.4万亩,增幅10.05%,比例提升0.3个百分点,达到6.2%。
在中国茶叶农业产值20年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各地反映当前保持茶叶持续健康发展的压力逐步增大。一是产销平衡压力增大,全国未投产幼龄茶园仍达900万亩,潜在的产能释放巨大;二是茶农持续增收压力增大,生产成本增加,市场量价收紧,剪刀差效应明显;三是确保质量安全压力加大,国内外质量标准趋严的同时,社会关注度高、容忍度低的现状未发生变化。四是茶园季节性用工矛盾凸显,人力问题日益严重。
产销形势 第5篇
1 全国柑橘产销形势分析
全国柑桔预计产量同比减产15%左右, 且品种和地区存在差异, 呈现以下特点:
1.1 生产省份严重减产
受2011年丰产和2012年春夏连续阴雨天气的影响, 柑桔主产省市2012年大幅减产。江西、广东、福建、湖南等减产较多, 四川和浙江稍微减产或持平, 仅湖北略有增产。
1.2 不同品种差异大
脐橙、南丰蜜桔、椪柑、沙糖橘以及琯溪蜜柚减产较多, 减产幅度20%~40%。温州蜜柑产量总体持平或略有增长。早熟柑桔类产量与2011年基本持平;中晚熟柑桔类均出现减产, 减产幅度较大。
1.3 质量品质提高
着色均匀, 果实大小均一, 果面光滑。将是一个小丰产优质年。
1.4 价格小幅上升但幅度不大
受全国减产影响, 柑橘价格将小幅上涨。但从可预期的来看, 全国柑橘总面积和产量将较长时间维持现有水平, 柑桔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据专家分析, 2012年柑橘销售总体将出现“先高中平后高”的趋势, 据各地果品批发市场信息显示:9月1日至10月20日各地果品批发市场柑橘销售量同比增16.5%, 价格涨31%, 柑桔减产价高, 将出现减产增收现象。据分析, 蜜橘价格提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2011年后期柑桔价格趋高的烘托;二是温州蜜橘主产区2012年稍有减产, 导致供需关系发生较大变化, 致使价格上扬;三是其它农产品价格上扬的带动;四是柑橘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 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 从而提高了销售价格。
2 新余蜜橘生产形势分析
据新余市果业局调查分析, 2012年全市新余蜜橘生产情况总体良好, 果形均匀、果皮发亮, 品质好于2011年。预计总产量将近8万t, 比2011年增长25%, 。增产提质的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
一是挂果面积继续增加, 同比增加667hm2以上;二是2011年丰产增收, 提高了果企 (农) 生产积极性, 标准化管理加强, 投入增加, 技术措施到位, 优质果率提高;三是2012年是新余蜜橘结果大年, 挂果树比例和单株坐果率基本稳定;四是2012春季和夏季雨量均匀、温差大的天气有利于果实降酸和品质提高。
3 新余蜜橘销售形势分析
2012年新余市新余蜜橘的产量和质量同步提高, 产销形势十分有利, 预测2012年新余蜜桔销售继续保持高价畅销, 具体表现为前期出口大果开局良好、中后期优质果销售趋势平稳、价格稳中再升的良好趋势。
3.1 开局良好, 价格高于去年同期
从新余市各地果园了解的情况看, 新余蜜橘总体销售形势良好。一是2012年新余蜜橘大中小果订购价普遍较高, 订购量已突破80%以上, 销售压力锐减。二是出口大果价格稳中有升, 中小鲜果订单趋于饱和, 价格稳步上升。目前, 新余蜜桔出口大果已进入采摘高峰, 产地销售价格突破2.0元/kg, 涨幅16.7%, 出口销量高出去年的15%以上。三是新余蜜橘中小果订购价稳定在2.8元/kg以上, 比2011年高出1.0元/kg, 价格上涨21.7%。中小果将于11月初成熟开采、集中上市, 目前大量的客商已云集新余等待供货。
3.2 科学引导, 继续保持高价畅销
主要包括4方面原因:一是品质整体较好。外观光滑、果形扁圆、着色好、风味浓、含糖量高, 品质明显上升。二是名牌知名度明显提高。由于加强了品牌建设和宣传推介, 并享有“中国蜜橘之乡”盛誉, 新余蜜橘品牌知名度明显提高, 客商慕名而来, 销售市场不断扩大。三是果品继续畅销。2012年全国柑橘产业形势对新余蜜橘销售较为有利, 南丰蜜桔、沙糖桔、芦柑大幅减产, 有效减轻新余蜜橘的销售压力。四是销售网络进一步扩大。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半数省市, 出口量增加, 外销渠道拓展, 销量所占外地市场份额正逐年增加。
3.3 适销对路, 出口形势较好
2012年的新余蜜橘对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的出口量呈现大幅增加, 预计通过不同渠道出口的新余蜜橘销量可达2.5万t, 同比增长25%。一是新余蜜橘大果在东南亚市场很受欢迎, 出口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外销渠道得到拓展。二是大果出口量的增加和价格的高位运行将对中小果价格起到有利的支撑作用。三是中小果对俄罗斯边贸出口的订单量猛增, 相比2011年的200万kg增长了2.5倍。
4 促进柑橘销售对策措施
将丰收的果实以合适的价格尽快卖出去, 是果业增收的重头戏, 是当前各级政府和果业部门的重要任务。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新余蜜橘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 新余市果业部门采取5项重点举措狠抓新余蜜桔销售工作, 以确保新余蜜桔快销、销好, 全面实现果农增收。
4.1 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
统一进行品牌宣传和策划, 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提高新余蜜橘市场竞争力。一是已成功申报新余市“中国蜜橘之乡”, “新余蜜桔”证明商标注册工作已进入国家工商总局的审批程序;二是11月上旬将继续在中央电视台进行“新余蜜橘”专题宣传报道;三是强化报刊、电视、网站等媒体宣传平台的功能效应, 提高市场信息服务质量, 集中力量正面宣传推介;四是印制“新余蜜橘”品牌标志的标贴20万个免费发放, 黏贴在外销果品的包装上, 通过全国各地客商及出口商带到各自的市场, 传遍四面八方。
4.2 大力开拓销售市场
近几年来, 新余市果业部门在新余蜜橘品牌销售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开辟了北京、上海、山东、辽宁、黑龙江、内蒙、河北、河南、安徽、浙江、广东、江苏等12个省市主销市场, 建立了11条国内外“产销对接”营销渠道、40多条“农商”对接营销渠道和3条“农超”对接营销渠道, 涉销城市达到15个, 销售市场逐年稳固, 销售网络进一步延伸, 逐步形成新余蜜橘自主营销体系, 为新余蜜橘连续4年的畅销和增收奠定了基础。
2012年, 市果业局还将继续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 通过办会参会等活动, 促进产销对接。10月下旬组织召开“新余蜜橘品牌推介会暨中国蜜橘之乡’授牌仪式”活动, 期间将邀请40家以上的全国各地客商及出口商参会;11月份在淄博、沈阳办好2场“新余蜜橘品牌推介会”;组织参加9月南宁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优质水果推介活动”、11月北京的“第八届中国国际果蔬博览会”、12月上海的“江西名优农产品 (上海) 展示展销会”及赣州脐橙国际博览会等展会活动。
4.3 健全柑橘果品市场信息网络
通过对各地果品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通过手机信息平台、果业信息专栏和新余蜜橘网上宣传展示平台, 及时准确地传递各地柑橘市场信息资料, 为新余蜜橘生产企业、广大果农和果品经销商做好参谋, 科学引导销售, 鼓励桔农适时适价销售, 促进销售工作顺畅进行。
4.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引导现有的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从重生产向重销售转变, 培育一批懂经营、会经营、善经营的管理人员, 从政策、项目、资金上, 加大对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重点扶持营销、加工等环节, 充分调动其营销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鼓励其开辟果品销售渠道。培养以金秋果品销售有限公司为首的一批专业营销企业队伍, 通过现代营销手段, 加强与大型销售商、中间商、社会团体等联系, 获取订单, 培养长期稳定客户和重点客户。加快创建首家新余蜜橘自营出口营销合作企业, 力争实现新余蜜橘品牌自营出口的重大突破。
4.5 重视标准化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
通过定期技术指导和培训, 下发《新余蜜橘产业标准化技术指导手册》2000份, 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管理, 确保上市果品质量安全。全面实行质量标准、适时采收、分级包装上市、规范使用标识和开拓市场等“五统一”, 强化新余蜜橘采后贮藏、加工、保鲜等商品化处理意识, 延长市场供应期, 提高果品质量和档次, 增强市场竞争力。
52012年新余蜜橘销售工作的建议
2012年的销售形势对新余市新余蜜橘十分有利, 销售压力大减, 但我们也应看到, 一些不利因素给新余蜜橘销售带来压力:全国柑橘产量增长, 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精品意识普遍还不强, 整体营销水平和实力有待提升, 市场开拓力度不大, 尤其是9月底至11月期间, 湖北温州蜜柑、南丰蜜橘生产比重大, 上市时间过于集中, 果实质量较好, 其销售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夹在中间时间段的新余蜜橘销售。因此, 销售压力是相对存在的。鉴于今年新余蜜桔着果情况以及往年的一些营销经验, 向广大桔农提出3点建议:
一是建议广大橘农密切关注市场行情, 抓住时机, 能卖则卖, 不要待价惜售。
二是规范采摘, 适时采收, 分期分级销售, 坚持“一果两剪”, 不要恶性早采、野蛮采摘, 保证果品质量, 做到优质优价。
产销形势 第6篇
会议总结分析了2009~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茧丝绸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一是蚕桑生产基本平稳。2009年, 蚕桑生产呈现出减产增收的特点, 蚕茧收购价格的回升保护了蚕农利益, 蚕农生产积极性有所恢复, 2010年全国蚕桑生产总体基本平稳。尽管云南、广西等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旱灾, 但由于广西蚕桑生产地区受灾较轻, 云南地区不是蚕茧主产区, 加上各级农业部门采取多项措施抗旱保生产, 全国蚕桑生产整体受干旱影响不大。预计全年蚕茧产量会有一定幅度增长, 原料供应偏紧的状况将会得到逐步缓解。二是出口形势仍不明朗。据海关统计, 2010年1~3月, 真丝商品出口金额6亿美元, 同比增长0.15%, 这是自2006年出现负增长以来出现的正增长, 表明丝绸出口已有初步止跌迹象。从2009年以来出口同比情况看,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逐渐走稳, 丝绸出口降幅逐月收窄, 进而到2010年2月份首次出现同比正增长, 出口形势逐步向好。但由于国际市场消费依然低迷, 加上生丝价格短时间内上涨过大, 部分客商仍处于观望状态, 以至于2010年1月和3月出口数量相应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表明丝绸出口并未完全企稳, 波动风险仍然存在。三是行业经济效益回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10年1~2月份, 生丝产量21430吨, 同比下降0.33%, 绢纺丝7445吨, 同比增长12.40%;绸缎9901万米, 同比增长25.43%。丝绸工业实现总产值252.34亿元, 同比增长25.47%;利润7.12亿元, 同比增长108.71%, 增长幅度高于纺织工业总体74.59%的平均水平, 行业利润实现稳步增长。但丝绸行业亏损面仍达38.6%, 高于全国纺织行业35.4%的平均水平, 行业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稳固。
会议强调, 2010年我国茧丝绸行业面临的形势将会更加复杂难测, 行业经济复苏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一方面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后实现触底, 已经呈现景气回升趋势, 国内宏观经济整体上仍然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内需保持旺盛, 衣着类和家纺类产品需求消费实现加速增长, 有利于拉动丝绸相关产品消费市场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要看到, 国际市场需求仍存在波动风险, 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依然存在, 各国积极刺激政策退出可能引起市场波动。特别是丝绸主要出口市场国虽然经济出现企稳回升, 但仍不同程度地面临着高失业率、债务危机、通货紧缩等问题的困扰, 其市场消费需求抑制因素并未明显减少, 国外客商信心不足, 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等, 都将继续影响我国丝绸产品出口。另外, 随着原料价格逐步回升至高位, 劳动力及能源成本不断攀升, 成本上涨对企业盈利的挤压作用将更加突出, 多数企业亏损局面仍将延续, 行业经营环境压力未减。
产销形势 第7篇
辽宁省肉鸡收购价格在2012年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肉鸡产业在微利、保本甚至亏损状态下经营。
1.1肉鸡价格
2012年肉鸡收购价格全省平均为9.3元/kg, 同比下降5%。其中2012年1、2月份肉鸡收购价格全省平均达到9.14元/kg, 3月份肉鸡收购价格开始上涨, 3、4月份全省平均达到9.66元/kg, 其中3月份肉鸡收购价格更是达到了9.81元/kg, 5月份肉鸡收购价格开始逐渐下降, 并且低迷行情一直持续到11月份, 5~11月份肉鸡收购价格全省平均达到9.20元/kg, 其中7月份肉鸡收购价格更是降到了8.99元/kg, 为2011年以来最低价格, 12月份肉鸡收购价格开始回升至9.67元/kg, 肉鸡生产呈现微利或保本状态。
1.2 鸡雏价格
2012年肉鸡雏全省平均价格为2.49元/只, 同比下降29%。2012年肉鸡雏第一个月全省平均价格为2.38元/只, 2~5月份肉鸡雏价格保持较高价位, 这4个月全省平均价格为3.4元/只, 6月份肉鸡雏价格开始下降, 并且一直持续到11月份, 这6个月肉鸡雏全省平均价格为1.89元/只, 其中9月份肉鸡雏全省平均价格更是降到了1.69元/只, 12月份肉鸡雏价格有所回升, 全省平均价格达到了2.56元/只。
1.3 配合料价格
2012年肉鸡配合料价格仍在高位运行, 全省平均价格为3.04元/kg, 同比上涨12%。肉鸡配合料价格从2010年末至今一直保持较高价位,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全省平均价格达到2.87元/kg, 其中2012年前6个月肉鸡配合料价格比较平稳, 全省平均价格为2.94元/kg, 7月份肉鸡配合料价格开始上涨, 并且一直保持到年末, 2012年后6个月肉鸡配合料全省平均价格为3.14元/kg, 其中9月份肉鸡配合料全省平均价格更是保持在3.20元/kg的高位, 肉鸡生产仍然是在较高饲养成本状态下运行。
1.4 肉鸡效益
如果按肉鸡出栏体重2.5 kg、成活率90%、防疫费1.0元/只、水电费0.2元/只、人工费0.4元/只、料重比2.1:1, 饲料、鸡雏、肉鸡收购价均按平均价格, 即3.04元/kg、2.49元/只、9.3元/kg计算, 则平均每只肉鸡可获利0.87元, 肉鸡生产呈现微利或保本状态, 养殖户一旦饲养管理跟不上或出现疾病便会在亏损状态下经营。
2原因分析
2011年对于肉鸡养殖业来说是收入颇丰的一年, 肉鸡高峰行情维持时间较长, 养殖户2011年年末进雏较为积极, 导致2012年1、2月份集中出栏肉鸡较多, 尽管赶上春节效应, 肉鸡收购价格还是保持了较低的行情。春节期间养殖户补栏低迷, 3、4月份肉鸡市场供应过剩现象得到缓解, 肉鸡收购价格出现回升。3月后天气回暖, 肉鸡饲养难度减低, 养殖户补栏热情较高, 导致2012年5、6月份集中出栏肉鸡增多, 虽然五一、端午节日的到来使居民消费需求有所增加, 但还是没有造成肉鸡收购价格的大幅上涨, 反而保持了较低迷的行情。同时从2012年5~11月份猪肉价格的持续低迷更是带动了肉鸡收购价格的低迷, 尽管中秋、十一节日的到来仍然没有改变肉鸡收购价格低迷的行情。进入2013年随着元旦、春节节日的到来, “速成鸡”事件的淡化及肉鸡存栏量的减少, 市场供应量不足, 白羽肉鸡收购价格迅速回升。肉鸡收购价格出现了回暖势头, 呈现了明显的上涨态势。
3 2013肉鸡产销形势预测
从饲料方面看, 预计我国2013年依旧保持通胀形势, 玉米等农产品价格将会保持较高价位, 肉鸡配合料也必然保持较高价位, 肉鸡生产仍然是在高成本状态下运行。从肉鸡雏方面看, 养殖户目前进雏还算积极, 但养殖户补栏越来越趋于理性, 因此出现肉鸡雏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从肉鸡行情方面看, 2012年肉鸡行业的长期低迷, 再加上“速成鸡”事件, 使白羽肉鸡产业链全线遭遇重创, 造成在白羽肉鸡种鸡没人买, 雏鸡价格严重下滑, 部分父母代场淘汰种鸡, 商品肉鸡养殖户持观望态度, 不敢进雏, 肉鸡存栏量下降。随着“速成鸡”事件关注度的淡化, 加上2013年辽宁省全运会的召开, 预计2013年猪肉价格将会有所回暖, 必将带动鸡肉需求量的增加, 鸡肉收购价格会有所上涨。但是受全球经济危机和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 预示着肉鸡生产行情不会太乐观。
综上, 预计2013年肉鸡价格将处于调整阶段, 期间会有季节性小幅震荡。
4建议
产销形势 第8篇
1 2011年蛋鸡上半年形势回顾
1.1 鸡蛋价格
据统计, 2011年上半年全省平均鸡蛋价格为8.27元/kg, 同比增长26%, 环比增长3%。其中前2个月全省平均鸡蛋价格较高, 为8.73元/kg左右;春节过后3、4月份鸡蛋价格开始下降, 全省平均达到7.6元/kg;5、6月份蛋价开始大幅上涨, 全省平均达到8.48元/kg, 6月份全省平均鸡蛋价格达到了8.91元/kg。
1.2鸡雏价格
据统计, 年上半年全省平均蛋鸡雏价格为2.89元/只, 同比增长42%, 环比增长24%。其中前2个月全省平均蛋鸡雏价格比较平稳, 在2.6元/只左右;春节过后养殖户进雏较为积极, 补栏意愿较高, 鸡雏价格开始上涨, 全省平均达到3.03元/只;6月份全省平均蛋鸡雏价格达到了3.26元/只。
1.3 配合料价格
据统计, 2011年上半年蛋鸡配合料全省平均价格为2.39元/kg, 同比增长10%, 环比增长4%。蛋鸡配合料价格从2010年末就一直保持较高价位, 平均达到2.39元/kg, 6月份全省蛋鸡配合料平均价格达到2.44元/kg, 蛋鸡生产仍然是在较高饲养成本状态下运行。
1.4 蛋鸡效益
按照2011年上半年的饲料价格及目前辽宁省蛋鸡的饲养管理水平, 每千克鸡蛋的成本价约为6.7元。因此, 2011年上半年平均每千克鸡蛋可盈利1.57元。
2 原因分析
2011年1、2月份由于春节效应加上整体农产品以及饲料的高价位运行等综合因素, 推高了鸡蛋价格水平。春节过后, 3、4月份居民消费需求明显下降, 同时春季鸡蛋供应量增加, 加上猪肉价格下降, 鸡蛋价格出现正常回落。5、6月份随着五一、端午节日的到来居民消费需求增加, 以及全国物价的普涨, 特别是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 加上南方干旱、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造成当地养殖困难, 辽宁省北蛋南运, 鸡蛋价格开始大幅上涨。
3 2011年下半年蛋鸡形势预测
从饲料方面看, 蛋鸡配合料价格居高不下, 特别是受南方干旱、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造成当地养殖困难, 辽宁省北蛋南运以及全国物价普涨, 蛋鸡配合料不排除出现上涨的可能, 蛋鸡生产仍然是在高成本状态下运行。从蛋鸡雏方面看, 养殖户目前进雏较为积极, 但养殖户越来越趋于理性, 且2010年8月份以后养殖户随着鸡蛋价格的上涨, 补栏意愿较高, 蛋鸡雏已补栏较多, 因此出现蛋鸡雏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从节日效应来看, 2011年下半年中秋、国庆节日的到来, 势必保证鸡蛋价格平稳或上涨。从蛋鸡行情方面看, 2011年下半年我国将保持整体较高的物价水平, 食品类商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的坚挺, 预示着蛋鸡生产会有一个不错的行情。同时按照蛋鸡生产三年一个运行周期, 2011年鸡蛋价格也应处于一个持续上扬阶段。
但是2010年8月份以后蛋价逐渐上涨, 随着鸡蛋价格的上涨, 养殖户开始积极补栏。雏鸡一般在5~6个月以后进入产蛋期, 去年8月份补栏的雏鸡陆续进入产蛋期, 所以2011年下半年进入产蛋高峰的蛋鸡数量会有所增加, 对鸡蛋价格的上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产销形势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