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大学问听话的智慧
处世大学问听话的智慧(精选3篇)
处世大学问听话的智慧 第1篇
处世大学问听话的智慧
智慧启引:在汉语世界里,做人做事,听话听音。听人说话信一半,那是精明;知道哪一半可信,才是聪明。对什么人说,比说什么事更重要。有时候,说者身份比说的内容更重要。怎么听、听谁的?处事大学问。当不能辨别知识,那就服从常识。
处世大学问:听话的智慧
在汉语世界里,做人做事,听话听音,朋友冲着你说:“侬还有啥格闲话讲!”褒贬在于语调:读升调,那是夸你;读降调,那是锉侬!
上海人有句老话:“讲一半、藏一半。”依据说出的上半句,揣测不说的下半句。“老实讲”,往往是“不老实”的开场白;“摊开讲”,往往还有“摊不开”的;“有话好说”,通常是自己理亏;“有话直说”,通常是别人理亏;“凭良心讲”,通常是亏心后的心虚;“有啥闲话不好讲?”那是心虚准备放软档。
“听人说话信一半,那是精明;知道哪一半可信,才是聪明”,前提兼诀窍:对什么人说,比说什么事更重要。
倘若你是老板,“好话,一定言过其实;坏话,一定添油加醋。”你得明白:你拥有决定别人利益的权力,那么听到的坏话一定比分配的好处多。
倘若你是伙计,老板对你突然礼貌说话,那是解除劳动合同的前奏曲:朋友侬就走远了。有时候,说者身份比说的内容更重要。“钱是身外之物”,如果是李嘉诚说的,那是真话;如果是李小二说的,可能是气话。领奖人说:“成功了,对不起旁人;不成功,对不起家人。”不是谦虚,而是发嗲。
魏征上谏唐太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的“心得”:听好人说好话,往往偏听,因为话里含着安慰、照顾,容易受骗;听坏人说坏话,那是兼听,反而洞察黑暗,不掉陷阱。培根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欧洲刚刚脱离中世纪的黑暗,那时社会识字率极低,谁有知识谁就有力量。在互联网的今天,知识泛滥,是最大的苦恼:不知道哪些知识有用。鉴别有用的知识,比掌握不懂的知识更难。在“知识就是力量”的惯性引导下,如今迷信知识的越来越多,热爱劳动的越来越少。在今天,“知识就是力量”应该反过来理解:“没有知识,就没有力量。”如同氧气,拥有未必健康,没有肯定死亡。
知识泛滥的特征:博士多、教授多、专家多,结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真理只有一个,那么观点越多,分歧越多,错误率就越高,就像投放广告:“我知道有一半无用,但不知道是哪一半?”
倾听房产专家,结果耽误了投资机会;倾听经济学家,结果看不懂身边的物价。因为书斋人物看重知识,看不起常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最近告诫给他祝寿的中国学者:“坏的经济学就是黑板经济学。”“黑板经济学”往往是虚构的,经不起常识的验证,属于书斋里的知识,缺乏针对性。
人总是要死的,这是常识,哪一天死,那是知识,但基本说不准,谋杀例外。怎么听、听谁的?处事大学问。当不能辨别知识,那就服从常识。
论庄子处世智慧的现代启示 第2篇
一、重自然。
《庄子》整本书中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重自然, 现代社会中, 人们每天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学生面临升学压力, 职员面临工作压力, 尤其在面临当下中国高房价、高物价的种种处境, 人们的生存显得异常的艰难。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可以从《庄子》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已而为知者, 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 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 可以保身, 可以全生, 可以养亲, 可以尽年。1 (《养生主》)
《庄子》认为, 我们不能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事物, 这是徒劳的, 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顺着虚静的自然之理, 以此为原则, 可以保护身体, 可以保全天性, 可以培养活力, 可以安享天年。按照《庄子》的逻辑来分析, 在现代社会巨大的压力之下, 我们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 而是努力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用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养生主》中众所周知的“庖丁解牛”的故事也教我们应当顺应自然的发展。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 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日:“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批大郤, 导大窾, 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 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数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 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 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 视为止, 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己解, 如土委地。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 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
故事中的“庖丁”在遵从牛自然的生理结构, 劈开肉筋的间隙, 导向骨节的空隙, 顺着牛本来的构造下刀, 因而他“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 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就连文惠君都啧啧称赞。《庄子》中所说的顺应自然并不是教人们完全放弃个人努力, 而是认为个人的努力是不应该逆自然而上。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 命也;其一, 義也。子之愛親, 命也, 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 義也, 無適而非君也,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 不擇地而安之, 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 不擇事而安之, 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 哀樂不易施乎前,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德之至也。為人臣子者, 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惰而忘其身, 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 (《人世间》)
这里说“命”和“义”是两大戒律, 父母子女只爱是自然之命, 这是不可解除的, 国君臣子之义是不可逃避的, 从事内心修养的人, 不受哀乐情绪波动的影响, 知道这些事无可奈何的, 就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 这就是德的极致, 这些都是自然的法则。
《大宗师》中对顺应自然也做了一定阐述, 文中说道:“知天之所为, 知人之所为者, 至矣!知天之所为者, 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 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 是知之盛也。”文章认为知道自然的作为, 又知道人的作为, 这种人已经达到极致了!知道自然的作为的人, 就明白一切都是源于自然;知道人的作为的人, 就会以他所知的部分去保养他所不知的部分。
生活在现代社会, 人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产生一些违逆自然的行为, 最终的受害人还是人们自己, 从大处说, 人们砍伐森林、破坏植被, 导致环境恶化, 威胁人类生存。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 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取消了。”他还说,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因此, 把人类和自然对立起来, 是荒谬的、反自然的。”2人们在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以后开始深深的思考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
二、淡名利。
《庄子》中许多篇章谈到名利问题, 态度也是很明确的。
尧让天下于许由, 曰:“日月出矣, 而爝火不息, 其于光也, 不亦难乎!时雨降矣, 而犹浸灌, 其于泽也, 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 而我犹尸之, 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 天下既已治也, 而我犹代子, 吾将为名乎?名者, 实之宾也, 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 不过一枝;偃鼠饮河, 不过满腹。归休乎君, 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 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逍遥游》)
文章认为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外物是有限的, 无需贪图太多莫须有的东西, 名利就是其中之一。《让王》中的几个小故事也可以给人以启示。第一个故事是尧把天下让给许由, 许由不肯接受。又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 子州支父说:“让我做天子, 也还可以, 不过我刚好患了重病, 正准备要医治, 没有时间去治理天下。”舜把天下让给善卷, 善卷说:“我出身于宇宙中, 冬天穿皮毛, 夏天穿细麻;春天耕种, 形体得以劳动;秋天收割, 身体得以安养。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在天地间逍遥, 心满意足, 自得其乐。我要天下有什么用?”然后便不知去处了。舜把天下让给石户之农, 石户之农说:“国君的为人勤奋努力, 真是个劳碌的人啊!”他认为舜的德行还不够完美, 于是夫妻二人背起家当, 带着孩子隐居海边了。
第二个小故事是鲁君听说颜阖是一位得道的人, 就派人送些钱财去致意。颜阖住在陋巷中, 穿着粗布衣服正在喂牛。鲁君的使者来时颜阖亲自接待。使者说:“这是颜阖的家吗?”颜阖说:“是的。”使者送上钱财, 颜阖说:“恐怕你听错了。将来让你受到责备, 不如问个明白。”等使者回去查问清楚, 再来找他, 却已经不知去向。
想颜阖这样的人是厌恶富贵的, 名利不是人生存所必须的条件, 很多人为了追逐名利丢了自己的性命、人格, 这是很可悲的事。
第三个小故事是说楚昭王弃国逃亡时, 有一个名叫说的屠羊人跟随昭王出走。昭王回国复位后, 要奖赏跟随他逃亡的人, 于是找到了他。他说:“大王丧失国土, 我失去屠羊的工作;大王回国复位, 我也回来继续屠羊。我的爵位利禄已经收回来了, 还有什么可奖赏的!”昭王勉强他接受, 他说:“大王失去国土不是我的错, 所以不敢接受惩罚;大王回国复位, 不是我的功劳, 所以不能接受奖赏。”昭王说:“叫他来见我。”屠羊人说:“楚国的法令规定, 一定要受重赏、立大功的人才能见大王。现在我的智力不足以保存国家, 勇敢又不足以消灭敌人。吴军攻入郢都时, 我害怕危险而逃避敌人, 并不是有心追随大王。现在大王要破坏法令约定来接见我, 这不是我愿意传闻于天下的事。”后来昭王又让他担任三公的职位, 屠羊人说:“三公的职位, 我知道它比屠羊的铺子尊贵许多, 万钟的俸禄, 我知道它比屠羊的收入丰富的多, 但是我怎么可以贪图爵位利禄而让国君蒙上随便封赏的恶名呢?”最后他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谓颜回曰:“回, 来!家贫居卑, 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 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四十亩, 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 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 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 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 今于回而后见之, 是丘之得也。” (《让王》)
道德高尚的人从不把名利放在心里, 就算是“天下”也无法让他们动心。因为他们想要的生活已经达到, 没有必要牺牲健康等自己所必须的东西去追求“名利”这个毫无用处的东西。导致了现在中国很难再出大师, 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那庄子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身体力行的呢?《秋水》记载:
惠子相梁, 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 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 曰:“南方有鸟, 其名鹓雏, 子知之乎?夫鹓雏,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非梧桐不止, 非练实不食, 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 鹓雏过之, 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列御寇》记载: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 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太庙, 虽欲为孤犊, 其可得乎!”
另外,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
楚威王闻庄周贤, 使使厚币迎之, 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 重利;卿相, 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 衣以文秀, 以入大庙。当是之时, 虽欲为孤豚, 岂可得乎?子亟去, 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 以快吾志焉。”
庄子看待名利就像看待腐鼠一样, 他看重的是生命本身, 而不是生命的附加物, 这是最明智的。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王公大人们不能器重庄子, 正符合庄子的心意。他‘学无所不窥’, 他‘属书离辞, 指事类情’, 正因犯着有用的嫌疑, 所以更不能不掩藏、避讳, 装出那‘其卧徐徐其觉于于, 一以己为马, 一以己为牛’的一副假痴假呆的样子, 以求自救。”3
三、无为与有为
《庄子》书中的生存智慧给我们的启示当然不仅仅于此, 书中关于的“无为”与“有为”的思想阐述也是非常精彩的。《人世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木匠前往齐国, 到了曲辕的时候看到一颗奉为神树的栎树, 这颗栎树非常大, 能遮蔽几千头牛, 树干有百尺粗, 围观的人挤得像集市一样。但是木匠却两看都不看一眼, 徒弟问其原因, 他说:“那是一颗无用的散木, 用它坐船船会沉, 做棺材会腐烂, 做器具会破坏, 做门窗会流出汁液, 做梁柱会生蛀虫。那是不成材的木材, 没有一点用处, 所以能这么长寿。”晚上栎树出现在木匠的梦里, 它说:“你要拿什么与我先比呢?你要拿我与有用的文木相比吗?像山楂、梨、橘、柚之类的瓜果, 果实熟了就会被摘下, 摘下就会被扭折。大枝被折断, 小枝被拉走。这就是因为有才能而让自己受苦, 以致无法过完自然的寿命, 在中途就夭折了, 这是自己招引世俗的打击。万物无不如此。再说, 我期许自己无用已经好久了, 曾经几乎被砍伐。现在我能保全自己, 这就是我的大用。如果我是有用之材, 能长得这么大吗?并且你与我都是万物中的一物, 何苦要互相对立竞争呢!”这段话是对无为最好的阐释。
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最典型的就是每年的高考, 万人争过独木桥,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一个好大学, 所以凡是能考上大学的学生都似乎在无形之中比别人高一等, 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或者是没有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最常听到的一句责骂便是:“你怎么这么没用?”那么, 我们应该把“能否考一个好大学”当做衡量一个人有用没用的标准吗?没有考上大学以及重点大学的人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吗?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口号喊了很多年, 也确实做了很多努力, 收到了一定成效, 可是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人们思想的变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散木因为无用所以存活了几千年, 这就是它的大用, 庄子认为, 有用和无用之间并没有绝对界限的, 一个人的短处也许恰恰是他的长处, 我们不能把他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做比较, 这是不可取的。
当然, 一种学说的产生是不可能获得所有人的支持与赞同, 庄子的生存智慧也有一些研究者持反对态度, 比如崔大华先生认为:“在庄子的无为论的社会批判中, 能动的、社会‘人’完全被寂静的、自然的‘天’所吞没。”4在此, 我们不做对与错的讨论, 只辩证的看待问题, 无论反对者的理由是什么, 庄子的处世智慧所产生的影响和现代意义是不可否定的。对于博大精神的庄子思想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不断探索。
摘要:《庄子》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早在几千年前便提出了众多富有哲理的思想, 这些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愈发显得珍贵。其中的处世智慧在现在社会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中的大智慧。那么, 在今天我们学好《庄子》中的处世智慧有何重大意义, 这些处世智慧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关键词:《庄子》,重自然,淡名利,现代启示
参考文献
[1]、本文所引《庄子》原文均据傅佩荣著《解读庄子》, 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7月第1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 第519页.
[3]、《闻一多学术文化随笔》,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9月北京第一版, 第40-41页.
处处避嫌的处世智慧 第3篇
对于郭子仪的这种做法,他的子女很不理解,认为老爸身居高位,府第却让普通人自由出入,太没威严了。郭子仪便解释道:“朝廷给了我1000名卫兵,500匹马,我们如果整天高门闭户的,人家不知道我们在里面干什么,便会造一些谣言。谣言一出,皇帝也难免会怀疑我们,那样一来,祸事不就不远了吗?”子女一听,这才明白老爸的真实意图。
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国藩领导的湘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南京被攻陷后,清军为了庆祝这一胜利,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功宴,还请了戏班为宴会助兴。戏唱到一半,换了新的剧目,内容是司马懿逼宫。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臣,执掌兵权,权势渐大,后来便起了反心,准备废掉皇帝,自己取而代之。台上开唱这出戏时,别人都没多想,但曾国藩却立即警觉起来,因为这出戏太敏感了,自己现在的实力,与当年的司马懿极为相似。如果传到朝里,引起皇帝怀疑,那就麻烦了。所以,他立即叫停了这出戏,让戏班换了另一出戏。后来,曾国藩因平定太平天国受到了朝廷的隆重表彰,为他加官晋爵,并为他重修了府第。曾国藩搬入了新的府第没几天,发现每天回到家里时,总能听到一种“砰砰”的声音,他找来管家,让他去查一下到底是什么声音。管家很快就查明了,原来附近有一家铁匠铺,“砰砰”的声音,就是打铁的声音。曾国藩听说是个铁匠铺,第二天,他亲自去那家铁匠铺,找到老板,和老板商量,自己出一些钱给老板,让他把铁匠铺搬到别处去。老板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很快将铁匠铺搬走了。家人以为曾国藩是因为怕吵才让铁匠铺搬家的,可曾国藩却解释说:“我身为朝廷重臣,家附近日夜有打铁的声音传出,如果朝廷怀疑我在打造兵器,那就说不清了!”
郭子仪虽然身居高位,却安安稳稳地活到了85岁;曾国藩从镇压太平天国起家,几十年苦心孤诣,终于成为一代名相。这两人之所以能得到善终,是因为他们处世小心谨慎、即使是在细枝末节的小事方面也处处避嫌。可见,处处避嫌实在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处世智慧。
处世大学问听话的智慧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