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传热学简答分析题总结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传热学简答分析题总结(精选4篇)

传热学简答分析题总结 第1篇

名词解释

ICP环状结构: 在高频感应电场或磁场下开成的等离子体涡流具有“趋肤效应”,此效应使得等离子体涡电流集中于等离子体表面,形成一环形加热通道,即ICP环状结构。

AES基本原理:待测原子的外层电子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电子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在高能态不稳定,迅速返回到低能态,并辐射出具有特征波长或频率的谱线。通过测定特征谱线的波长或频率进行定性分析;通过测定谱线的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轫致辐射:电子通过荷电粒子(主要是重粒子)形成的电场(或库仑场)时,受到加速或减速引起的连续辐射。

自吸效应:激发态原子发出的辐射被其基态原子所吸收,从而使谱线强度下降的效应。

最后线:当渐渐减小待测元素的含量时,该元素产生所有特征谱线中最后消失的谱线。它一般是元素的最灵敏线或共振线。(或称持久线。当待测物含量逐渐减小时,谱线数目亦相应减少,当c接近0时所观察到的谱线,是理论上的灵敏线或第一共振线。)

灵敏线:激发电位较低的谱线,常为原子线(电弧线),或离子线(火花线)。与实验条件有关。

共振线:从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所产生的谱线。由最低能级的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称为第一共振线。一般也是最灵敏线。与元素的激发程度难易有关。

分析线:在进行元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时,根据测定的含量范围的实验条件,对每一元素可选一条或几条最后线作为测量的分析线。

自吸线:当辐射能通过发光层周围的蒸汽原子时,将为其自身原子所吸收,而使谱线强度中心强度减弱的现象。

自蚀线:自吸最强的谱线的称为自蚀线。

光栅闪耀特性:将光栅刻痕刻成一定的形状通常是三角形的槽线,使衍射的能量集中到某一个衍射角附近激发电位:(Excited potential)原子外层电子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需要的能量,以eV表示。每条谱线对应一激发电位。

Doppler变宽:由于原子热运动引起的谱线宽度增加,又称为热变宽

偶合常数:两种核的自旋之间产生的相互干扰称为自旋耦合,相互干扰的大小用耦合常数表示。趋肤效应:又叫集肤效应,当高频电流通过导体时,电流将集中在导体表面流通,这种现象叫趋肤效应

基体效应:样品中除待测物以外的其它组份称为基体,指试液基体成分在测定分析时对被测元素响应信号所造成的影响。

Stokes效应:荧光线激发能大于荧光能,即荧光线波长大于激发线波长的非共振荧光。

简答题

1、为什么要以峰值吸收代替积分吸收进行原子吸收分析?峰值吸收的测定,对光源发出的谱线有何要求?为什么空心阴极灯能满足这些要求。(15分)

因为原子谱线半宽很小,现在还没有一种极高分辨率的光栅可以分辨该半宽的谱线,并对此峰面积进行积分,因此须以峰值吸收代替积分吸收。

对光源要求(Walsh两假设):当光源发射线半宽比吸收线半宽小得多(锐线),且二者中心频率一致时,可以用峰值吸收代替积分吸收。

空心阴极灯的灯电流小---热变宽(Doppler)小;灯内充低压惰性气体—压变宽小。由于使用待测元素制作元素灯,发出的谱线是待测元素的共振吸收线,即二者中心频率一致,故。。。

2、实际上的红外吸收谱带(吸收峰)数目与理论计算的振动数目要少。解释原因。(5分)

1)对称振动分子的偶极矩不为零;2)能量简并(振动形式不同,但振动能级一样);3)仪器分辨率不高或灵敏度不够。

3、列出影响荧光强度的主要因素,并分别作出说明。P90

1)跃迁类型:通常,具有—*及n—*跃迁结构的分子才会产生荧光。而且具—*跃迁的量子效率比n—*跃迁的要大得多(前者大、寿命短、kISC小)。

2)共轭效应:共轭度越大,荧光越强。

3)刚性结构:分子刚性(Rigidity)越强,分子振动少,与其它分子碰撞失活的机率下降,荧光量子效率提高。如荧光素(大)与酚酞(=0);芴(=1)与联苯( =0.18)。

4)取代基:给电子取代基增强荧光(p-共轭),如-OH-、OR、-NH2、-CN、NR2等; 吸电子基降低荧光,如-COOH、-C=O、-NO2、-NO、-X等; 重原子降低荧光但增强磷光,如苯环被卤素取代,从氟苯到碘苯,荧光逐渐减弱到消失(为什么?),该现象也称重原子效应。

5)溶剂效应:  溶剂极性可增加或降低荧光强度(改变—*及n—* 跃迁的能量);  与溶剂作用从而改变荧光物质结构来增加或降低荧光强度。

6)温度:温度增加,荧光强度下降(因为内、外转换增加、粘度或“刚性”降低)。因此体系降低温度可增加荧光分析灵敏度。

7)pH值:具酸或碱性基团的有机物质,在不同pH值时,其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因而荧光强度将发生改变;对无机荧光物质,因pH值会影响其稳定性,因而也可使其荧光强度发生改变。

8)内滤光和自吸:体系内存在可以吸收荧光的物质,或荧光物质的荧光短波长与激发光长波长有重叠,均可使荧光强度下降,称为内滤光;当荧光物质浓度较大时,可吸收自身的荧光发射,称为荧光自吸。

9)荧光猝灭:碰撞猝灭;静态猝灭;转入三重态的猝灭; 电子转移猝灭;自猝灭。

何为基体效应?基体改进剂的作用如何?P13

5基体效应是指试液基体成分在测定分析时对被测元素响应信号所造成的影响。在试样中加入基体改进剂,使其在干燥或灰化阶段与试样发生化学变化,其结果可能增加基体的挥发性或改变被测元素的挥发性,以消除干扰。

为什么原子吸收光谱法只适用于定量分析而不用于定性分析?P126

一般来说,定性分析的激发光谱必须是连续光谱,通过测定样品对特定波数光谱的吸收或发射来定性。而原子吸收光谱的激发光谱为线光谱(空心阴极灯)。

从AAS的过程来看,我们是选确实了所要定量的元素,之后再选择这种元素的空心阴极灯做锐线光源,发出半宽度远小于吸收线半宽度的线光谱。如果不如果所测元素,则不能确实用哪种元素的空心阴极灯,AAS也就不可以进行了。

2.请简述谱线的自吸与自蚀现象。P109

自吸:中心发射的辐射被边缘的同种基态原子吸收,使辐射强度降低的现象。

自蚀:元素浓度低时,不出现自吸。随浓度增加,自吸越严重,当达到一定值时,谱线中心完全吸收,如同出现两条线的现象。

3.结合您学习《仪器分析》这一门课程, 试述“仪器分析”是怎样的一类分析方法? 体包括哪些方法?P

2仪器分析是通过测量表征物质的某些物理或化学性质的参数来确实其化学组成、含量或结构的分析方法。常用的仪器分析法可以分为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法、质谱法和热分析法等。

4.在有机化合物的鉴定及结构推测上, 紫外吸收光谱所提供的信息具有什么特点? 紫外吸收曲线中有哪些作

为定性的参数?

适用于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尤其是共轭体系的鉴定,以此推断未知物的骨架结构。但是分子或离子对此外光的吸收只是他们含有的生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的特征,而不是整个分子或离子的特征,故,只靠一个紫外光谱来确定一个未知物是的结构是不现实的。

定性参数:最大吸收波长λmax、最小吸收峰波长λmin,吸收峰的数目、位置、拐点以及εmax。

在目前你所学的仪器分析方法中,列举至少三种可用于有机物结构分析的方法,并简明扼要地说明它们各

自利用了分子的什么信息来进行结构剖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利用有机分子中的共轭结构。

红外光谱法:利用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吸收相应红外光谱。各官能团有都特征吸收频率。

核磁共振波谱法:氢原子核在强磁场下能级分裂吸收光子而能级跃迁。氢原子的位置、环境以及官能团等使化学位移不同,故可以进行结构剖析。

光谱定性或定量分析,经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单色器狭缝宽度。为什么?P14-1

5单色器的分辨能力(有效带宽S)应由下式决定:S=DW

D=倒线色散率;W=狭缝宽度。狭缝宽度与分辨率成反比,与灵敏度成正比。

狭缝宽度的选择原则

 定性分析:选择较窄的狭缝宽度—提高分辨率,减少其它谱线的干扰,提高选择性;

 定量分析:选择较宽的狭缝宽度—增加照亮狭缝的亮度,提高分析的灵敏度;

 应根据样品性质和分析要求确定狭缝宽度。并通过条件优化确定最佳狭缝宽度。

 与发射光谱分析相比,原子吸收光谱因谱线数少,可采用较宽的狭缝。但当背景大时,可适当减小缝宽。

FAAS中,原子化器火焰背景干扰通常采用哪些方法克服?分别做出解释。P136

1)邻近非共振线背景校正参比线与测量线很近(保证二者经过的背景一致),待测物基态原子不吸收参比线。参比线是待测原子的非共振线或光源内惰性气体元素的谱线。

共振线(此时为分析线)的总吸光度AT包括基态原子的吸收A和背景吸收AB,即AT=A+AB

通过测量共振线旁的“邻近线”的吸收,得到AB

此时得到净吸收度A=AT-AB

2)连续光源背景校正法连续光源的吸光度即为背景吸收,将锐线光源吸光度值减去连续光源吸光度值,即为校正背景后的实测元素的吸光度值。

3)Zeeman效应背景校正法根据磁场将(简并的)谱线分裂成具有不同偏振特性的成份。对单重线而言,分裂成振动方向平行于磁场的  线(波长不变)和垂直于磁场的  线(波长增加或降低,并呈对称分布),由谱线的磁特性和偏振特性来区别被测元素吸收和背景吸收。两次测量之差就是背景吸收后实测元素的净吸光度值。

为什么电热原子化方法比火焰原子化方法的灵敏度高?何为石墨炉平台技术?P133-13

4火焰原子化中气动雾化效率比较低,只能达到约5%~15%,大量试液没进入火焰而被排走,严重影响火焰原子化法灵敏度。而石墨炉原子化法中,试样原子化是在惰性气体中和强还原性介质内进行的,有利于难熔氧化物的原子化,自由原子在石墨炉吸收区内停留时间长,约可达火焰法的1000倍,故此原子化效率高,灵敏度高。

石墨炉平台技术:在石墨管内平放一个放样品的石墨片当管温度迅速升高时,样品因不直接受热(热辐射),因此原子化时间相应推迟。或者说,原子化温度变化较慢,从而提高重现性。

UV和IR光谱均为分子吸收光谱,但其仪器各组成部分和排列顺序有所不同,请说明。

UV-Vis: W灯、氘灯—光栅或棱镜---吸收池---光电倍增管(检测器)

IR:硅碳棒或Nernst灯---样品池---光栅或Michelson干涉仪---真空热电偶

分析:

对于UV-Vis,我们要先确实测量波长,之后再让特定波长的电磁波通过吸收池,测定样品在此波长的吸光度,再应用Lambert-Beer定律定量。故此,先用单色仪(光栅或棱镜)分光,再让特定波长的电磁波通过吸收池。(这个解释本人觉得会有问题。)

对于IR,我们要做的是测定样品在某一带状(频率连续变化)光谱内的吸收,得出红外光的百分透过率比与波数关系的光谱。故此,用硅碳棒或Nernst灯发出连续光谱,让连续光谱通过样品池,通过光栅分光,使不同波长的光都通过真空热电偶,测定其百分透过率。

2.请画出一条乳剂特性曲线,并标出曲线不同部分及惰延量、反衬度、雾翳黑度和展度。P116

荧光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有何异同?为什么说分子荧光光谱分析比分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灵敏度更高?(6分)P86

激发光谱和吸收光谱可以说是一样的,改变激发波长,测量在荧光发射波长处的强度变化,以激发波长对荧光强度作图可得到激发光谱。

发射光谱即荧光光谱。一定波长和强度的激发波长辐照荧光物质,产生不同波长的强度的荧光,以荧光强度对其波长作图可得荧光发射光谱。(异同就上面分析一下就可以了)

荧光是从入射光的直角方向检测,即在黒背景下检测荧光的发射。所以说分子荧光光谱分析比分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灵敏度更高。

选择波长对的原则是什么?选择参比波长为什么比选择测量波长更重要?

原则:

混浊试液中组分测定:一般选择待测组分的最大吸收波长为测量波长(λl),选择与其相近而两波长相差在40-60 nm范围内且有较大的ΔA值的波长为参比波长。

单组分的测定:进行单组分的测定,以络合物吸收峰作测量波长,参比波长的选择有:以等吸收点为参比波长;以有色络合物吸收曲线下端的某一波长作为参比波长;以显色剂的吸收峰为参比波长。

双组分的测定:待测组分在两波长处的吸光度之差ΔA要足够大,干扰组分在两波长处的吸光度应相等,这样用双波长法测得的吸光度差只与待测组分的浓度成线性关系,与干扰组分无关,从而消除了干扰。因为参比波长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吸光度差只与待测组分的浓度成是否成线性关系,即是否可用Lambert-Beer 定律。

请阐述ICP炬的形成过程。与其它使用经典光源的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相比,为什么ICP-AES分析具有基体效应小、校正曲线动态范围宽、精密度和灵敏度高的优点。(10分)P11

21)Tesla 线圈→高频交变电流(27-41 kHz, 2-4 kW)→交变感应磁场;

2)火花→氩气→气体电离→少量电荷→相互碰撞→“雪崩”现象→大量载流子;

3)数百安极高感应电流(涡电流,Eddy current)→瞬间加热→到10000 K→等离子体→趋肤效应→内管通入Ar 形成环状结构样品通道→样品蒸发、原子化、激发。

ICP光源特点

1)低检测限:蒸发和激发温度高;

2)稳定,精度高:高频电流----趋肤效应(skin effect)---涡流表面电流密度大---环状结构---样品引

入通道---火焰不受样品引入影响----高稳定性。

3)基体效应小(matrix effect): 样品处于化学隋性环境(Ar)的高温分析区---待测物难生成氧化物----停留时间长(ms级)、化学干扰小;样品处于中心通道,其加热是间接的----样品性质(基体性质,如样品组成、溶液粘度、样品分散度等)对ICP 影响小。

4)背景小:通过选择分析高度,避开涡流区。

5)自吸效应小:试样不扩散到ICP周围的冷气层,只处于中心通道,即是处于非局部热力学平衡;

6)分析线性范围宽: ICP在分析区温度均匀;自吸及自蚀效应小。

7)众多无素同时测定:激发温度高(70多种);

不足:对非金属测定的灵敏度低;仪器昂贵;维持费高(Ar消耗大)。

苯的各种卤原子取代产物的荧光量子效率分别为:0.16(氟苯)、0.05(氯苯)、0(溴苯)。可见,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荧光强度减弱,甚至完全猝灭?哪种取代苯的磷光最强?(5分)P89

这是因为在原子序数较高的原子中,电子自旋和轨道运动间的相互作用变大,更有利于电子自旋的改变,增大了系间跨越的速度,而使荧光减弱,磷光增强。故很明显,溴苯的磷光最强。

根据Boltzmann分布定律解释:为什么原子发射光谱分析(AES)中光源温度对分析的影响较大?而原子吸收光谱(AAS)中原子化温度对分析的影响相对较小,为什么?(10分)

当在一定温度下处于热力学平衡时,激发态原子数与基态原子数之比服从 Boltzmann 分配定律:

NigikTe N0g0

温度增加,则 Ni/N0 大,即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数增加;且Ni/N0随温度T 增加而呈指数增加。尽管原子的激发电位和温度 T 使Ni/N0 值有数量级的变化,但Ni/N0值本身都很小。或者说,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数远小于处于基态的原子数!

实际工作中,T 通常小于3000K、波长小于 600 nm,故对大多数元素来说Ni/N0均小于1‰,Ni与N0 相比可勿略不计,N0 可认为就是原子总数。

在AAS中,测定的是基态原子的数目N0。所以说,AAS 对 T 的变化迟钝,或者说温度对 AAS 分析的影响不大!

AES 因测定的是激发态原子发射的谱线强度,故其激发态原子数直接影响谱线强度,从而影响分析的结果。也就是说,在 AES 中须严格控制温度。

填空题:

1.在光电直读光谱仪中,使用凹面光栅为分光器件,该器件的好处在于它既有分光作用(色散作用)又有聚焦作用。

2.AAS中使用Zeeman效应扣背景时,在空心阴极灯上施加一磁场的方法称为 光源调制法;在原子化器上施加磁场的方法称为吸收线调制法。后者的应用更广。

3.当散射粒子与分子尺寸相当并发生弹性碰撞时,发生Rayleigh散射;当散射粒子与分子尺寸相当并发生非弹性碰撞时,产生 Raman 散射。

4.随着有机分子中取代基电负性的增加,其红外吸收峰将发生 蓝 移。

5.NMR分析中,要求处于磁场中的样品高速旋转,主要是为发消除因磁场不均匀而造成的“谱线展宽”效应,从而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

6.有机分析中的所谓四大波谱是NMR、MS、IR和UV。

7.化合物Cl2CHaCHbBr2中Ha和Hb质子吸收峰在高场出现的是Hb质子。

8.MS仪器中,单聚焦质量分析器只实现了方向(角度)聚焦,而双聚焦质量分析器除具有单聚焦质量分析器的聚焦功能外,还实现了 能量(速度、动能)聚焦,因而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9.与C2H6相比,C2H4分子的磁各向异性效应使其四个质子化学位移值增加(增加或降低)

10.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有三种光谱背景校正法,即邻近非共振线,氘灯(或连续光源)和ZeemannE

效应扣背景。

11.分别列出UV-Vis,AAS及IR三种吸收光谱分析法中各仪器组成(请按先后顺序排列):

UV-Vis: W灯或氘灯—单色仪---吸收池---光电倍增管等

AAS:空心阴极灯(无极放电灯)--原子化器---单色仪---光电倍增管IR:Nernst灯(或硅碳棒)---试样释池----单色仪(光栅或Michelson干涉仪)--热电偶或Te-Cd-Hg检测器或热 电检测器

12.双波长分光光度分析的特点是:可测多组份试样、混浊试样、而且可作成导数光谱、不需参比液(消除了由于参比池的不同和制备空白溶液等产生的误差)、克服了电源不稳而产生的误差,灵敏度高。(答出两个特点即可)

13.据Woodward-Fieser规则计算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max(全部正确才能得满分3分)

14.用线将相关联的概念连接起来:(每错一个关联扣1分,扣完为止,共5分)

以上仅是个人理解,此文档仅供参考!多谢!冯小峻

传热学简答分析题总结 第2篇

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结合自己体会谈。(★)

1)威信效应:威信效应即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2)名片效应:所谓“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3)“自己人”效应: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若干相似之处,则会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由“自己人”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接受。4)好感效应: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相反,若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反感,他们就会拒绝教育者的观点。

三种教学水平(★)

1.尝试式教学——没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是盲目的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知道该“教什么”而不知道“如何教”;

2.因循式教学——学过教育理论,受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识,知道“如何教”,但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知道“教什么”、“如何教”,但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教。

3.策略式教学——不仅知道:“教什么”、“如何教”,还可以根据主客观的不同,有效的教。是优秀的教学水平。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两高一实践”

1)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两自一结合”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1.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3.教学应遵循的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4.提倡发现学习: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内容

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

2.学生观:强调每个人头脑中有不同的知识经验,所以强调学习者的个体性。

3.学习观: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不是被动刺激,老师不能替代。

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曲线(倒 U)(★)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家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尝试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人的基本需要: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先满足底层次需要才能满足高层次的需要,顺序不能变)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

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简答或论述★★)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适合的学习目标。(例如,学习数学,结合动机期望理论);

2、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如设置悬念,使产生自我探研的愿望);

3、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和效果率相呼应);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个体之间以及集体间、自身的竞争);

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

6、正确知道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归因理论)。一方面,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每个学生过去的一贯成绩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

1)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是学生清晰感知,主要指相对强度。音量、板书、教师光线等。2)差异律:对象与北京之间的差别的知觉规律。3)活动律:活动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感知。多采用活动教具、模型或视听传媒。4)组合律:感知对象时空上接近、形态上相似都容易被知觉为一组对象,教学中直观材料和教学内容在时空上有意义或有规律,便于学生整体知觉。板书布局合理、位置顺序排列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5)对比律:在性质或强度上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他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与感觉器官时,能是学生对他们的差异感知更清晰,从而提供感知效果。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1,审题(分析课题);2,课题归类(在审题基础上,通过思维把握知识的关联,把课题与过去所学的或所经历过的相关的知识信息发生联系);3,重现知识(对课题进行归类后,需要到长时记忆系统中去寻找解决这一类课题的有关知识,提取出来,使他们从长时记忆转入工作记忆中来,为下一步解题做准备);4,解题(根据重现的有关知识,在对课题进行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实现)。▲ 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学科基本结构)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应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原则。同时,应遵循“综合贯通”原则,加强概念、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强调整体、协调性。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可能简答题或对某一点的理解)1)问题表征:说明问题在头脑里是如何表现的,反映对问题的理解程度。2)情绪状态:高度紧张和过度焦虑等消极情绪抑制思维,适度愉快的积极情绪为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好的情绪背景。3)动机迁移:动机适中,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越复杂的问题,动机强度适中点越偏低。4)定势作用:定势是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5)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6)原型启发:在其它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有心人,经验 社会学习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为代表

基本观点:1)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2)这一认识过程的实质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3)社会学习的过程经历4个阶段——1.注意、2.保持、3.再现、4.动机;4)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如果能控制这样一些因素,提供良好的榜样,奖励恰当的行为,就有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5)研究方法为实验室实验,社会学习论注重实验室实验,较有代表性的实验有模仿学习实验、抗拒诱惑实验、言行一致实验等。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质仍是行为主义的,忽略了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以及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对其道德发展的影响。

对教师启发:1)教师应注重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2)榜样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信、可亲、可敬;3)提高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4)净化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 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及教育策略(★)

1)态度定势的形成:道德教育内容本身和对道德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态度定势或积极态度;2)道德观念的确立: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涉及两个因素:了解道德规范和进行道德评价。3)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反映人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通过具体道德情景培养知觉道德情感;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道德情感;通过说理培养伦理道德情感。4)道德信念的形成:是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是个体对自己要遵循道德观念的确信;5)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过程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和诱惑,需要进行道德抉择和行为调节,这就是道德意志的体现。6)道德行为的养成:掌握道德行为技能,训练道德行为习惯3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1.全面认识自我:1)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2)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3)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4)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5)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1)积极评价自我;2)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3.努力完善自我:1)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2)努力提高实现自我。

▲ 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悦纳的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有:1.相似吸引: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相似性的,如经历、兴趣、家庭背景等相似相互之间的人际吸引。2.互补吸引:当交往双方的需要满足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的吸引程度也会增加。3.仪表吸引:仪表包括个人的容貌、穿着、风度等因素产生的吸引。4.人格吸引:人格吸引的产生主要是人格魅力,这是人际吸引最本质的因素。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1)交互性原则(2)社会交换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情境控制原则 ▲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建立:(“一往情深”)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主动交往;

3、移情:是指人们情感的相互联系,包括相互理解、同情、共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等。

维护:1)避免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知 情 行;自我独立;人际适应;人格)

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2.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3.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4.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5.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6.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等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1.环境适应教育2.智力发展教育3.人际关系和谐教育4.健康恋爱观教育5.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

性格特征分析(结构)(★★★)

性格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是由多种性格特征构成的有机整体。性格的结构是由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四个方面组成的。1)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是性格中最重要的部分。2)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包含哪些内容?

传热学简答分析题总结 第3篇

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论述题(1*20)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与政策.2012

四、简答:简述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不超过500字。

答案:(1)需求调节政策,a支出增减型政策,政策、货币、收入等政策,b支出转换型政策,汇率、税收、配额等,不改变总需求,通过改变价格等改善支出结构来调节国际收支;(2)供给调节政策:a科技政策b产业政策c制度创新政策。

五、论述:请结合2008年我国政府实行4万亿投资财政政策论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不少于500字。

答题思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双松双紧”和“一松一紧”4种模式。

08年用的是双松,抵抗经济衰退。

这一模式对抗衰退是非常有效的,但不可避免的要带来通胀(因为流动性过剩„„)。所以抗击衰退之后,就需要收紧货币政策。

从去年到今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路上调,货币政策今年从积极转向稳健,就是对当时“双松”模式的负面影响的处理,是08年的事的延续。是从“双松”向“一松(财政)一紧(货币)”转变。

2011(2010年11月)

简答:

1、简述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2、今年6月19日,中国人行对外宣布,进一步推进人

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弹性,请你简述人民币汇

改重启的影响

论述:简述最优货币区理论及欧元形成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意义,并评述此次欧洲债务危机与欧元制度的关系

2010

简答:简述消费需求规律及其特例

如何利用利率敏感型缺口模型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进行有效管理

论述: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基本判断及应对举措

2009

简答:影响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简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及主要内容

论述:在美国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手段的选择

2008

传热学简答分析题总结 第4篇

1、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是什么?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是什么?

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4、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是什么?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质,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5、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五个领域指的是什么?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6、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五个领域目标里,各个领域目标又包含哪些方面?

运动参与目标:

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运动技能目标: 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身体健康目标:

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心理健康目标:

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社会适应目标: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7、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强调的是运动量、运动强度和技术动作系统性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活动强调的是学生健康,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不过分地追求提高课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二是不过分地强调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8、新课程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指的是什么?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9、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健康第一

10、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共有多少级?各级目标的名称是什么? 三级目标体系。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11、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设计上,体育与健康课程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其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以目标引领学习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目标,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得到体现,而新课程以目标引领学习内容的做法,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可以以多途径来实现教学目标。

12、传统的体育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传授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倡的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式指的是什么? 启发式教学方式。

13、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许多教学方式中,出现了一种“老师与学生”共练的现象,这样的教学形式其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什么是自主学习?请设计一个案例加以说明(时间控制在2分钟)。

自主学习。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给学生足够自主 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进行学习,鼓励学生自己设置学习目标,发展学习策略,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愉快的体验。案例: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阶段:水平四 学习目标:

1.提高投篮准确性;

2.体验参与篮球活动的乐趣和成功感;

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内容:不同方法的抛球和接球、投球练习学习步骤:

1.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我设定一分钟投中的次数,如一分钟3次。2.学生思考如何投准的方法。3.进行练习和体验。

4.自我测评。

5.达到目标者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制订新的的目标进行练习;未达到者进行反思,并改进练习方法。

本案例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在练习投篮的过程中,自主设定每分钟投篮成功的次数,思考投准的方法并进行练习,从而提高投篮准确性,体验篮球活动的乐趣和成功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5、什么是探究学习?请设计一个案例加以说明(时间控制在2分钟)。

探究学习。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确定问题,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探究学习强调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如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只提要求,让学生进行尝试学习。

案例:在体育活动中培养探究意识和能力 学习阶段:水平四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正确地完成跨栏跑的方法

2.提高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力。3.发展学生的速度能力、协调能力

学习内容:跨栏跑

学习步骤:

1.设问:教师提问:“怎样才能提高跨栏跑的速度?” 2.提出完成跨栏跑的假设: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地提出完成跨栏跑的假设:提高栏间跑的速度;跨过栏架,以减少人在空间滞留的时间等。

3.将对跨栏跑的假设应用于练习:一个同学进行尝试练习,其他同学分别在起跑处、起跨处观察记录。

4.讨论分析动作完成情况:小组内对照假设对每个同学完成动作的情况进行自我分析与相互分析,进一步寻求有效的练习方法。

5.练习与提高:根据讨论中提出的练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6.比赛:设置一定的栏高与距离跨栏跑练习,进行组内展示与比赛,看谁进步快,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完成跨栏跑的结论。

本案例设计思路:是教师创设跨栏跑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和练习,将学习跨栏跑的正确动作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并将发展速度能力、协调能力融于学习与练习过程之中。

16、什么是合作学习?请设计一个案例加以说明(时间控制在2分钟)。

合作学习。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要求小组中的每位学生能够承担完成共同任务的个人责任,并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有效解决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小组共同的目标。同时,小组中的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发展交往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案例: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阶段:水平三 学习目标:

1.掌握跳长绳的方法,提高水平; 2.提高动作的协调能力; 3.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和练习。学习内容:跳长绳

学习步骤:

1.教师提出学习任务:提高连续跳长绳的总次数。2.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跳长绳练习。

3.找出影响本组跳绳成绩的原因,包括各人的跳绳技术,同伴间的协作配合等。4.集体讨论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可请教师帮助指导。5.技术好的同学帮助较差的同学改进和提高跳绳技术。6.安排适当跳绳的顺序和方法,并再次集体练习。

7.小组间比赛。本案例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跳长绳的练习,使学生在相互指导和帮助的过程中提高跳绳技术并学会合理安排跳长绳的顺序,在掌握合作跳绳方法、提高跳长绳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17、体育与健康课程实现了运动技术教学方式的转变,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而不是以竞技运动技术传授为宗旨。

18、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重视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的状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更多地考虑学习运动技术对什么有促进作用?使这 种运动技术与什么相联系?

健康,学生生活实际。

19、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教学评价方式,在及时评价方式中,教师更多地是评价其特点,给予表扬和肯定,通过这种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什么目标? 自尊与自信。

20、新课程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是指哪两方面的转变? 教师行为的转变,教师语言的转变。

21、健康的概念是什么?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

22、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三维健康指的是什么?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23、按照标准的篮球架高度,小学生很难将球投进,无法体验得分的乐趣。为了让小学生充分体验投篮和扣篮的乐趣,有效的教学手段是什么?

降低篮球架的高度。

24、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倡教师以“五者”的身份来组织教学活动,这“五者”的内容指的是什么?

指导者、帮助者、关心者、服务者、参与者。

25、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行三级管理,这里的“三级”指的是什么? 国家、地方、学校。

26、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以什么为中心来组织教学?

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

27、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过去有明显的变化,这种教学设计变化的具体表述形式是什么?

依据课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一定情景→通过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主动学习方式→获得成功的体验→达成学习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观念。

28、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构建了一个三级目标管理体系,由谁来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

29、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当务之急。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道德素质、语言素质等。

30、教师的思想素质内涵较广,它决定了一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和其行为,思想素质包含哪些方面?

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方面。

31、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观念是以什么为中心来组织教学?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来组织教学。

32、转变教育观念应从哪些方面去理解和体现?

教育为全体学生服务;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33、如何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怎样体现? 促进学生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关注个体差异。

34、在对待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教师应从哪三方面去理解和体现? 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互动与互补(即“零距离”的接触);能尽力的都是好的。

35、传统的衡量一个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具体标准有二个“一”,这里的二个“一”指的是什么?

“一专多能”、“一技之长”。

36、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一个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围绕“如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来进行,用“三维健康”的标准来衡量。

37、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功能是什么? 促进学生的健康。

38、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以来,体育教师在教育观念转变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具体有哪些方面的转变?

一是由“教材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二是由“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主体论”的转变。三是教学方式由“传习式”向“学导式”的转变。四是学习评价由“统一标准论”向“关注个体差异论”的转变。五是由“内容衍生目标”向“目标引领学习内容”的转变。

39、以健康为中心,是否就是“增强体质”或“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为什么?

不是。因为现代人对健康的概念早已超越了人体的生理范畴,早已不再是“没有疾病”,而是一种全新的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整体健康观。以健康为中心,明确地告诉我们,新课程的本质功能是促进健康,而不仅仅是“健身”。

40、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的地位与角色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教师从绝对的主导地位转换成了学生学习的“六者”,这“六者”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内容的提供者、学生学习困难中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方法的策划者、学生学习疑难的启发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知心者。

41、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是“传习式”教学方法,与之对应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42、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传习式”教学方法比比皆是,请举例说明。

如篮球的教学,从熟悉球性开始,然后是运球(原地高运球、低运球、抬头看前主的运球、看教师的手指并能报数运球、弱侧运球、体前换手运球、体侧前后运球);

又如教快速跑,直线跑、中速跑、加速跑、追逐跑、跑的各种专门性练习(高抬腿跑、后蹬跑、小步跑)、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终点冲刺。

4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课程实施中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指的是什么?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4、新课程倡导“学导式”教学方式,“导”可因人而异,“导”也可因材施教。“学导式”讲究的从什么入手?从什么选取学习内容?从什么开始引申教材?

从体验入手,从生活实际经验来选取学习内容,从学生最熟悉的内容开始引申教材。

45、传统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是“统一内容”和“统一标准”。新课程倡导要“关注个体差异”的评价方式,请举例说明。

让学生自己选择一项或多项动作学习后最有收获的内容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效并给予评价。

46、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哪些方面? 人力资源的开发、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等六方面。

47、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哪几个原则?

第一,对于教材中那些“难、繁、偏、旧”的内容必须改造。第二,选择的内容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第三,选择的内容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第四,内容的选取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

第五,内容的选取应该符合学生该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水平。

48、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几种?

友伴型分组、合作型(帮教式)分组、自由分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选项式分组、兴趣爱好分组等

49、传统的体育教学强求课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与密度,并扣着一条生理负荷曲线进行教学。由于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的教学应从什么角度出发设计教学? 从学生的健康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

50、新课程的教学并不强调一节课的即时效果,讲求的是什么样的兴趣培养和观念更新? 可持续性

5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系统中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宏观方面来讲,可以是解决整个水平阶段的教学目标分解、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单元安排等重要问题,从具体方面来讲,也可以是单指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和构思。

5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与学的设计思路、组织方法(教学组织)等。可分为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

5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相比,具有什么特点?

第一,目标引领学习内容。

第二,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考虑的是:“用什么教材来实现学习目标”。第三,观察角度有了极大的变化。考虑的是“教学手段能否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第四,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关注的是如何创设“激发兴趣点”、“拓展点”和“质疑点”。第五,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设计的渐进性和连续性。

第六,新课程的教案没有统一规格,百花齐放。

54、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内容资源包括哪五个板块? 第一是促进健康取向的内容板块,第二是对旧的竞技运动教材进行改造的内容板块,第三是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内容板块,第四是时尚运动内容板块,第五是创新内容板块。

55、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一般采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解惑”? 一般采用“错误动作纠正法”、“示范讲解法”、“保护与帮助法”、“辅助练习法”、“强化练习法”等手段来达到“解惑”的目的。

56、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教师一般采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解惑”? 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启发法”、“提示法”、“类比法”、“指导法”、“观察法”、“思索法”、“发现法”、“合作法”、“探究法”等方法帮助学生“解惑”。

57、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中可以允许出现不及格的现象,这种及格与不及格的表述是与学生的健康不相关的,为什么?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关注的是技术难度和教学水平,而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掌握的问题,这是新旧体育教学的本质区别。

58、传统体育教学的运动技能教学,是按照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进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运动技能教学是怎样进行的?

新课程的运动技能教学是从“体验、尝试、实践”开始的。通过“从体验入手”的教学,突破了运动技术的教学系统化的规律,超越了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简化了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

59、在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会固有知识两方面中,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现代教学认为培养学习兴趣比学会固有的知识重要。因为有了兴趣,人就会自己想方设法地去钻研他所需要的知识。所以,教学中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是强调固有知识的传授。

60、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不是简单进行复杂技术的传授,而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举例说明。

参照《与体育教师谈心》一书P111案例

二、P113案例

四、P139案例三。

61、如果将全班统一“学习篮球体前变向运球过人”改为“学会一种实用的运球过人方式”,所体现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什么基本理念?

体现的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理念。62、在“前滚翻”的教学中,通常用的是“滚球模拟”、“抱腿”、“腿夹物体”、“直线滚翻”等手段,这种教学过程的目标指向是什么? 技术动作的掌握。

63、“只有掌握了技术才能最终获得健康”是否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符合哪一条? 不符合。

64、如果一个学生某项技术动作做得并不好,虽然他积极地、努力地练习,但是最终他还是没有把这个动作做得很完美,是否这样的运动就是无效的?是否体育课就没有促进他的身心健康?为什么?

不是。一个人积极地、努力地练习,身体得到充分活动,增强了体能,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伙伴的合作学习等,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发展,因此,这样的运动是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65、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转变有什么特点? 从系统化教学向兴趣性教学的转变。

66、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跳出了系统化教学的成人教育规律,举例说明。

跑的教学从合作跑开始,通过游戏进入教学;技巧运动教学从造型开始,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球类教学从体验开始;武术教学从生活实际切入等。67、“篮球的行进间运球上篮”动作的教学设计是徒手模仿练习、跳起从同伴手中拿球后上篮练习、自抛自接的模拟练习、跑动中从同伴手中拿球后上篮练习、完整动作练习。这种教学的设计依据是什么?

设计依据是“掌握完整的运动技术,对竞技运动技术动作的分解教学,认为掌握了运动技术后才能很好地练习”。

68、体育与健康课程倡导各地要积极发掘有地方特色运动的教材,地方特色运动有两类,一类是前人已有的,而现在却被湮没或基本失传的项目,经发掘、整理,使之重现的运动;另一类则是现在盛行于某一些地区,是当地民风、民俗的特征性活动内容。广东有什么地方特色运动项目?

舞狮、南拳等

69、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时代性,提倡课堂教学要引入时尚运动。适合青少年年龄和身心发展特征的时尚运动有哪些?列举说明。

街舞、自由搏击、跆拳道、女子防身术、健身操、踢踏舞、踏板操、定向跑、拓展运动和攀岩等

70、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全体学生都会玩,请利用这个游戏设计一个教学活动。还有其它来自学生生活的游戏吗?

如武术的马步练习、篮球的运球练习等

71、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韵律操的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哪些因素?

关注学生情绪的表现、个人情感的体验,对动作的表现力比动作的质量更为注重。

72、根据“目标引领学习内容”的思想,在促进身体健康方面,为达成“发展灵敏、协调和

平衡能力”(水平二)和“发展速度和灵敏性”(水平四)水平目标,可选择什么教学内容?举例说明。

水平二:重点放在“越过一定的高度或远度”上面,采用“越过小河、小溪”、“越过矮墙”、“穿过窗框”等。水平四:“上垒跑”、“快跑接球投篮”、“快速向前跑定点球射门”、“快速运球投篮或射门”等。

73、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什么?

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7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性和„„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里所指的“关系”和“两性”是什么?

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75、在技能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动作模仿阶段,单纯地按照教师布置的练习内容机械地照搬。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建立在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

76、根据“自主学习”的原理,设计一个教学案例。

如进行“发展投掷能力”教学时,设置问题“怎样才能投得远?”,让学生回答:“越用力就投得越远”、“投得越高就投得越远”等。教师给学生两样教具:橡皮筋和羽毛球。让学生通过用这两样教具来说明“怎样才能投得远”。学生一是“先比谁的力气大”利用羽毛球进行,二是把橡皮筋绑在柱子上,不继地升高高度来投掷,探究“究竟升到什么高度才能投得最远”。77、发现学习的特点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给学生的学习留有较大的空间,使学生在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或集体的探索,寻找出一些新的知识与技能。请设计一个教学案例。

见《与体育教师谈心》一书P118案例五。

78、“合作与交往”属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哪个领域目标?

社会适应 79、“合作与交往”对学生在今后在社会上的生存、生活有重大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突出地、重点地考虑学生的合作与交往。“合作跑”是达成其目标的有效内容,“合作跑”的练习手段和内容有哪些?

如“骑马”、“舞龙”、“舞狮”、“开火车”、“蚂蚁跑”等。

80、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终结性评价中,为什么不应该出现不及格的现象?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是针对绝大数学生而制定的目标体系,它的特征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都能够“达到所有的目标”。所以,不应该出现不及格的现象,否则就不是“使每一个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都能达到目标”这个概念。

81、“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属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哪个领域目标? 心理健康

82、“发展速度”属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哪个领域目标? 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

83、“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属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哪个领域目标? 运动技能 84、“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属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哪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

85、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该跟健康改善效果挂钩,评价时应该反映出个体健康状况改善上的努力结果,用什么表达方式来描述其进步的快慢幅度? 如“进步显著”、“进步很快”、“略有进步”、“尚需努力”等表达方式。

8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推荐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评价的表达方式是哪种? 口头评价方式或评语式评价。

87、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推荐的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学习评价的表达方式是哪种? 评语式评价与等级制评价相结合。

88、在小学水平一阶段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口头评价”时的用语有哪些? 如“你真棒”、“你的进步真快”、“我知道你能行”、“你真勇敢”等。

89、在采用“评语式评价”时,评语的语言应该简要、准确,重点是要反映学生哪些方面的状况和出色表现?

反映学生健康改善状况和学生情意、合作与行为等各方面的出色表现。重激励,忌写缺点。90、体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所评价的是学生的运动成绩而不是健康改善状况,运动成绩可以有“优”与“差”,而一个人的健康改善状况绝不能用“优”和“差”来武断地概括。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中,采用什么表述方式来区分等级呢?

如“进步显著”、“进步较快”、“有一定的进步”和“有了进步”来区分等级。91、下列评价内容属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哪个领域:“①能认真上好体育课,并乐于参加各种游戏;②能做出一至两种简单的运动技术动作;③能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④能正确对待成功或失败;⑤能关心尊重别人”。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9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有哪些方面的异同?

1、学习目标的异同

2、学习内容的异同

3、学习方法的异同

4、教学组织形式的异同

5、课程资源的异同

6、评价方法的异同

93、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完成? 新体育课程强调要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渗透到体能的练习与运动技能的学习中来实现完成。

94、有一种观点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不对,《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领域;新体育课程强调的是“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色彩”; 95、体育与健康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运动量有什么要求?如何才能达到健康的运动量?

新体育课程反对对运动量提出统一的要求,提倡适宜运动量,运动量要因人而异。新体育课程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体育活动中去,运动量自然达到; 96、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的指导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对运动技术的指导方面。还体现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97、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习评价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为绝大数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课程目标而制订的,它的基本精神是“努力达到学习目标”,而不是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如何。

98、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生学习评价由哪几个板块组成?

由“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种种过程性评价和阶段的体质健康测试报告组成的评价内容”二个板块组成 99、“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是否就是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结果?为什么?

不是。它反映的是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体育学习之后,健康水平提高的状况。100、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生学习评价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

101、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只考虑运动技术的传授、运动技能的形成和运动成绩的获得,并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首先应该关心的是学生的什么是否得到促进,其次是学生的什么是否得到激发?

身体健康是否得到促进,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传热学简答分析题总结

传热学简答分析题总结(精选4篇)传热学简答分析题总结 第1篇名词解释ICP环状结构: 在高频感应电场或磁场下开成的等离子体涡流具有“趋肤...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