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纹样范文
彩陶纹样范文(精选8篇)
彩陶纹样 第1篇
一
在我国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中, 最早含有彩陶的考古学文化是距今约8000年70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该文化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 这一特大型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共有五个文化层, 延续时间大约有三千余年。其文化类型包括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和常山下层文化。大地湾文化特指该遗址的一期文化及其类型。大地湾遗址各文化层普遍发现彩陶, 无疑, 彩陶是大地湾文化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大地湾文化彩陶一般以红色为主要装饰色彩, 在陶器的口沿或内壁饰以色彩, 如在红色陶器的口沿上绘以紫红色宽带纹, 有着色彩鲜明的装饰效果。在红彩还没有被发明之前, 陶器一般均是素陶, 在早期的素陶中我们发现有些陶器颈部有一圈剔刺纹或划线纹, 另一些陶器口沿有乳钉纹, 这些陶器象母亲的乳房, 乳钉纹在则非常象女性的乳头, 它们都明显地带有母系社会中母性和生殖崇拜的痕迹。这样看来, 最初的宽带纹也许就是对早期口沿乳头的替代, 是彩陶纹饰的起源。这一时期的彩陶, 同后来发现的彩陶相比较, 虽然数量较少, 质地上也显得比较粗疏、简单, 但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彩陶, 它不仅是后来仰韶彩陶文化的源头, 同时也是整个中国彩陶文化的渊薮, 它可以说基本上确立了后来中国彩陶装饰色彩以红色为主、纹饰以某一形式为主又灵活多样的风格, 无论是对后来中国彩陶文化的图案的造型, 还是对整个中国装饰艺术风格的形成, 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类型主要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因在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 它是承袭“大地湾文化”等中原新石器早期文化发展而来的陶器时代最重要的文化类型。由于分布区域广泛、绵延时间久长, 所以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其大致发展序列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和西王村类型, 此外还有后岗类型、秦王寨类型、大河村类型等。在长达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陶器不仅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且彩陶呈现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化表征, 故学术界曾以“彩陶文化”或“彩陶时代”作为这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命名。[1]
最早的彩陶仅仅是把口沿的一周涂红, 严格地讲, 这不能称作图案。仰韶文化虽然不是最早的彩陶, 但将纹饰图案化却是仰韶文化的先民们伟大的艺术创造, 古朴而精美的各类图案由此诞生。常见花纹为几何形纹饰, 主体图案大多以圆点、直线、弧线、圆圈、三角纹构成, 其中三角纹的使用贯穿始终;动物形纹饰有鱼纹、鸟纹, 蛙纹和鲵鱼纹等, 其中时代最早、频繁使用的图案就是鱼纹。
鱼纹是仰韶文化早期最为常见的彩陶图案, 一直延续使用到仰韶中期, 时间长达千年之久。在仰韶中期之后的各支彩陶文化中, 鱼纹就只是零星或偶尔出现了, 不再作为主题图案。半坡类型彩陶的鱼纹, 不仅延续时间长, 还清楚地呈现出由写实的自然形纹样演变为示意的几何形纹样的变化过程。早期鱼纹, 大多数为单独纹样、形象写实, 常以细而匀的直线画出鱼纹, 也有少量的鱼纹被处理成黑色的影像。早期鱼纹多选取侧面, 这是表现扁平状的鱼的最佳角度, 还完整无遗地画出鱼的头、鳃、上鳍和下鳍、身、尾等部分, 反映出表现鱼的形象时求全的心理。经过长期的演化, 鱼的画法逐渐程式化, 造型愈来愈规整, 鱼的各部分被概括成几何形, 表现手法十分简练概括。发展到半坡类型晚期, 彩陶出现了愈来愈多的变体纹样, 鱼纹头部的变形程度最大。在鱼纹的各种变体样式中, 最特殊的是将整个鱼纹分解成各个局部的纹样, 用鱼的具有特征的某一部分示意性地表现鱼。半坡类型晚期的彩陶图案中, 还出现了以两个以上的相同鱼纹的同一部分重置而形成的双关纹, 有的以两个鱼头共用一个鱼身, 成为左右对称的鱼的变体纹样;有的分别以鱼的各部分演变成几何形花纹, 再组合成几何形图案。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彩陶大盆上的鱼纹, 堪称晚期鱼纹的典型样式, 鱼头已变得抽象, 只突出鱼嘴上颌和下颌, 整个鱼纹成为上下对称的纹样。这些由鱼纹经过分解和复合而成的几何图案, 不以真实描绘鱼的形象为目的, 乃是通过彩陶上的鱼纹来表示一定的含义, 彩陶上的鱼纹只是载体。可见我们的祖先在当时就已经有了抽象思维, 懂得用三角形、菱形和圆形等几何图案, 描绘自然界的鱼, 这些原始简单的图案, 折射出人类艺术创造思维发展的历程。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花纹以鸟纹为代表。早期鸟纹为写实的单独纹样, 有侧面和正面的鸟纹, 还有展翅的飞鸟纹, 分别表现出由写实到写意的发展过程。庙底沟类型晚期, 还以变体的正面、侧面鸟纹和展翅飞鸟纹综合成勾羽圆点纹, 以多变的图案格式突破了对称的图案格式, 用高度意向化的手法表现出飞鸟的形象。
分布在中原地区的大河村类型, 彩陶图案也以鸟纹为主, 但以长翼的变体多足鸟纹和“S”形飞鸟纹为特点。变体多足鸟纹还常和太阳纹画在一起, 使人联想起太阳和鸟寓合为一的远古传说。如《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一日方至, 一日方出, 皆载于乌。”[2]大河村类型彩陶上的鸟和太阳相结合的花纹, 也许是崇拜太阳而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徽纹在彩陶上的表现。汝州洪山庙遗址出土的彩陶缸上, 绘着载日的变体阳乌纹, 乌头长着尖喙, 乌足生有四个爪指, 腹部为圆形的太阳, 可视作乌驮载太阳的原始的阳乌图纹。在一件庙底沟类型彩陶片上, 绘着姿态优美的侧面鸟纹, 鸟的嘴张开者, 作鸣叫状;尾羽上翘, 作展翅飞翔状, 在飞鸟的上方有一大圆点为太阳纹, 圆点之上为圆弧线。古人心目中天是圆的, 太阳之上的圆弧线, 正是无穷无尽的苍穹。由黄河彩陶纹样中升腾而起的阳鸟纹, 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图案的经典纹样。
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 但当时的原始人类, 还没有总结出历法节气等有助于掌握农耕时令的规律, 不过, 每天的日出以及寒暑交替、季节变化都给了他们很多启发, 而鸟类特别是候鸟的飞翔迁徙, 能准确地反映出时令的变化, 这对从事农耕的远古先民来说, 无疑是农事活动的重要信号, 这就很自然地使我们的祖先将鸟的活动规律和太阳联系在了一起, 如此看来, 彩陶纹饰中的鸟纹和太阳纹已不仅仅是单纯地为了装饰和美观, 而是具备一定的象征意义。
这些彩陶上的鱼纹、鸟纹, 经过千年的演进, 反映出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象表现到意象表现、从依照摹拟到设计创造的发展进程。
三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因最早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马家窑文化, 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 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 东起渭河上游, 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 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 南抵四川省北部。目前, 普遍认为马家窑文化经历了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延续发展的文化类型, 从距今约5000年开始到距今约4000年结束, 持续时间长达1000多年。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 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 彩陶纹饰继承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彩陶艺术风格, 但表现更为精细, 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 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 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 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马家窑类型彩陶多为橙黄色, 彩绘花纹大都为黑彩, 最大特色是许多器物在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里面都绘有优美的纹饰。花纹中几何纹主要为漩涡纹、水波纹、菱形纹、网纹、四大圆圈纹。动物纹主要为蛙纹、蝌蚪纹和神人纹。蛙纹在仰韶文化半坡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上曾出现过, 蛙的图像较为朴拙。马家窑类型彩陶纹样中的蛙纹较多, 早期蛙纹粗壮有力, 较为写实, 造型弧圆, 后期蛙纹的特征鲜明, 夸张地表现了鼓凸的蛙眼和阔大的嘴, 身子被概括成圆形, 身上饰网格纹线, 成为左右对称的图案纹样, 蛙纹的装饰性增强。随之还出现了蛙纹的变体纹样, 出现了奇特的无头蛙纹, 仅有躯干和作游动状的四肢;还有形体加以省略的蛙纹, 仅有叶状的身子和前后划动的肢爪, 它们似乎与大肚子蛙纹形象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 它们四肢的形态却明显地像是蛙类动物, 这些变形的蛙与人有相似之处, 但与真实的人又颇为不同, 这种纹样应是人格化的动物纹, 是人和动物合为一体的神人纹。
神人纹是半山和马厂类型彩陶中最具特征性的纹饰, 也有学者把神人纹称为蛙纹。早期的神人纹描绘比较具体, 有表现人形整体的, 也有只表现面部的。半山时期神人纹较为抽象, 头部以圆圈代表, 面部没有具体的五官, 身体以宽带代表, 四肢多以两节折带代表, 向上斜伸。到半山晚期, 神人纹出现变异, 头部变大, 无五官, 内填各种纹饰, 上下肢都向上折曲, 四肢的肢端有数目不等的指爪。发展到马厂时期, 神人纹演变得更为抽象, 有的仅以局部的变体纹样表现, 完整的神人纹已少见, 大多以各种变体形式出现, 代表头部的圆圈变得更大, 有的将代表头部的圆圈省略, 以罐口或壶口代表, 在器物的上腹部只绘肢体, 下肢由两节变为三节。到晚期头部被完全省略, 四肢有的从顺向曲折演变为反向成直角曲折;有的不仅将头部省略, 连代表身体的宽带也被省略, 演变为肢爪纹, 有的演变为三角折带纹。神人纹最后演变为几何纹样。
蛙具有强大的生殖繁育能力, 一夜便可孕育出成群的幼体。绘制在彩陶上的蛙纹在形象上都十分强调蛙类浑圆的腹部, 这实际上是古代生殖崇拜的反映。对于因生产力低下, 人的生育成活率极低而又渴望获得更多劳动力的原始人来说, 蛙类旺盛而又强大的生殖繁育能力对他们有着无法理解和不可消除的神秘, 这极容易引起他们的惊讶和钦慕, 因此也就必然地引发其生殖崇拜的观念。
在作为彩陶文化萌芽兴起和陶器时代到来的甘陕交界处, 不仅发现了大量的早期的文化遗存, 同时还有着大量的传说。属于甘肃东部渭河中游的天水地区, 史书记载中称之为“羲皇故里”, 这里至今仍然在民间有着大量的关于伏羲造八卦、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3]《说文》曰:“古之神圣女, 化万物者也。”从女娲乃是整个母系氏族社会劳动女性形象汇合体这一角度上讲, 正是女娲氏创造了世界, 创造了人类及其文明。[4]从“造人”为“女媒”来看, 女娲就是生殖、繁衍族类的祖先神。蛙图腾是中国远古演进凝结成的表征符号, 除了体现人类演化的一般规律, 更体现了中国文化自身的特点。蛙纹在中国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母题, 除彩陶外, 还出现在岩画、青铜器、帛画、画像石以及现代民间艺术的剪纸、刺绣等艺术载体中。它作为一种具有神性的图腾, 演绎着中国文化中神性与人性的深刻含义。张自修先生说:“由女娲图腾脱胎产生的蟾蛙题材在民间久经沧桑、历劫不灭, 最古老的原始艺术的灵魂不断地在现代民间美术血肉之躯中获得新生, 论其传统之悠久, 生命力之顽强, 影响之深广, 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是罕见的。”[5]甘肃正宁县的刺绣耳枕中, 有一件以腹部为人面而两边为蛙头的蛙人和甘肃出土的马厂类型的两端为蛙面的提梁红陶篮的形态颇为相似。可见这一地区的人们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 认为人与万物组成了偕一的整体,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相互托寓, 从而绵绵不绝地孕生出不灭的生命。
马家窑文化进入马厂时期后已呈衰退的态势。这时齐家文化开始勃然兴起, 其领域之广泛, 内涵之丰富, 尤其是大量青铜器的出现预示了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更为灿烂的文明期, 这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基本规律。
中国的彩陶文化前后沿袭了长达数千年, 历史学家把没有文字记载历史的时代称为史前, 而谁又能否认, 彩陶虽然没有直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历史, 却也在以它独特、夸张而抽象的纹饰, 悄悄传递着古老的文明信息。
摘要:彩陶是中国保存最早的以彩绘纹样和立体造型相结合的工艺品, 全面地代表着中国原始艺术在工艺、立体造型、图纹等方面的成就。绘制在彩陶上的纹饰所包含的信息不仅折射出创造者们的物质生活状况, 也能反映出人类内在的精神奥秘, 具有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彩陶纹样,文化,图腾
参考文献
[1]林少雄:《洪荒燧影——甘肃彩陶的文化意蕴》[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9年.
[2]陈成:《山海经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
[3]李润强:《旷古逸史——关于伏羲、女娲、皇帝和西王母的传说》[j],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4年第4期.
[4]许慎:《说文解字》[M], 上海:中华书局, 1963年.
试论原始彩陶的装饰纹样 第2篇
关键词:原始彩陶;装饰;纹样:文化
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用矿物质颜料赭石和氧化锰作为主要呈色元素进行描绘,捕绘完成后再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体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装饰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彩陶作为我国原始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是史前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曾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代表了史前艺术的最高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常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并不为过。对丁原始彩陶而言,其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器物造型和装饰纹样两个方面,而原始彩陶的装饰纹样经历了简单几何纹样、象形纹样和抽象纹样几个阶段,本文将从装饰纹样的类型及其发展对原始彩陶进行研究。
l 原始彩陶装饰中的简单几何纹样
陶器是人类第一次改变了物质的化学成分而创造的物品,或许是在狩猎牛活中的野火中偶然发现烧硬的泥土能够储水,然而,对丁原始人类来说,陶器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农耕牛活的开始,从此人们开始定居牛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两河流域出现了艺术性更强的原始彩陶,相比丁早期的陶器,彩陶器物造型更加多样,并在器物表面出现了大量的装饰纹样。原始彩陶装饰纹样题材十分丰富,既有简单的几何纹样,又有较为具象的自然纹样和经过自然纹样演变而来的抽象纹样。现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彩陶文化是距今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的老官台文化,据文献记载,这一时期彩陶数量较少,彩陶纹饰较为简单,以红色宽带纹和网状绳纹为主。这种宽带纹和绳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感,可以说是简单几何纹样的较为成熟的代表形式。其实,在老官台文化之前稍早的河北武安磁山考古发掘中就已经出现不少简单几何形的纹样泥质陶器,主要有划纹、剔纹、绳纹、乳钉纹等几何纹饰。不难想象,这种简单的几何纹饰刚开始或许是无意识的,但后来可能成了具有一定意义的记号。
原始彩陶装饰中的简单几何纹样更多的起到一种符号的功能,尽管老官台文化中的少数彩陶纹饰具备了一定的美感,但这种美感仍然是原始先民们无意识的创造。“这些纹饰虽然带有很多工艺制造时的工具痕迹,但它已显示出一种精心加工装饰的意向,显示了一种装饰发展的必然趋向。”因此,在文字产牛之前,原始先民们用符号来进行标记,这些彩陶上的几何纹饰尽管简单,但具有一定的意义。
2 原始彩陶装饰中的象形纹样
象形纹样主要包括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形纹样以及动植物和人形的组合纹样等。象形纹样的出现距今约6000年,以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原始人类的牛活从狩猎开始,原始初民在直接的牛存需要驱使下,只有努力猎杀动物。因此,原始先民们接触的最多的、最熟悉的就是各类动物,原始彩陶装饰中出现大量的动物纹样就不足为奇了。原始彩陶上的动物纹样主要有鱼纹、鸟纹、蛙纹、鹿纹和兽纹等,先民们为什么要把这些动物纹样绘制丁彩陶的表面,学者莫衷一是,我们认为大量动物纹样的出现是先民们渴望一种超白然力——巫术,巫术是原始初民自然崇拜的集中体现。为了祈求获得更多的食物,先民们将动物形象绘制丁彩陶之上。另外,多数学者认为彩陶上的鱼纹、蛙纹与先民祈求生殖繁衍有关:“远古人类为了将青蛙的繁衍能力传递到自己身上,曾经实行过一种模仿巫术,即以人体四肢模仿蛙体和蛙肢之形,久而久之,这种‘蛙形姿势便成为表达人的牛育力的一种同定格式。”在蛮荒时代,人类的繁衍是神秘而又紧迫的事,因而对丁鱼纹和蛙纹的崇拜就变得不难理解了。
原始彩陶中的植物纹样相比丁动物纹样要少得多,这与原始先民以狩猎为主的牛活方式相关,但随着原始农业的不断发展,人们与植物的关系变得密切,因此,在原始彩陶上…现了以花瓣纹、花叶纹为主的植物纹样。花瓣纹是仰韶文化的主要植物纹饰,主要使用在器型较大的陶盆腹部,是富有中期特点的纹饰。形似绽开的花朵,一类是由彩绘实体纹组成,花瓣如半月形或橄榄形,南中心向周围展开;另一类是由多个弧边三角纹相接而形成空白的组成。植物纹样相比较丁动物纹样更易丁描绘,也更有利丁组合成各种装饰图案,而植物纹样也往往取植物最富有特征的局部加以表现。原始彩陶中单独的人形纹样较少,最著名的便是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彩陶“舞蹈纹彩陶盆”,彩陶盆的外壁和口沿以较为简单的黑色线条作为主要装饰。盆的内壁装饰由三组舞蹈图组合而成,图案上下均饰弦纹,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间隔。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于拉着于,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人物的头上都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斜向饰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每一组中最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臂膀在不断频繁地摆动的样子。
3 原始彩陶装饰中的抽象纹样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先民们利用最简单的几何划纹、剔纹和绳纹等作为标记来代替文字表达一定的意义,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彩陶纹饰还很难说具备一定的审美性。但随着仰韶文化的彩陶大批被发现,向世人展现了极其辉煌的彩陶艺术,仰韶早期大量象形纹样的运用赋予了彩陶一定的精神功能,这些纹样在多数场合是作为民族图腾和牛殖崇拜而存在的,这一时期的纹饰以对自然界中动物的模拟写实为主。而抽象纹样正是在这种对自然牛物大量捕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是抽象纹样的大量应用使得原始彩陶的装饰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原始彩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抽象纹样是“人面鱼纹盆”,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日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
我们从原始社会晚期彩陶的大量抽象纹样中不难发现彩陶上各种纹饰所具有的节奏、韵律、对称、均衡、连续、间隔、重叠、粗细、疏密、交叉、错综,令当今艺术家为之倾倒和赞叹。这一时期彩陶纹样由写实到抽象,由具象到简化成图案,由单个图样到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多种形式。抽象的纹样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题材之丰富,样式之繁多,构成之巧妙,于法之奇特,迄今人们都在沿用几千年前先民创始的这种抽象图案样式,原始先民创造的这种彩陶文化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构成法则 第3篇
一、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基本造型元素
1. 装饰纹样中的形态组合。
“形态”是造型要素之一,在类别上分为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从原始彩陶的装饰纹样上看,丰富的纹饰图案,不仅有具象的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而且有抽象的几何纹、编织纹,这些图案匀称、流畅,十分精彩。在原始的彩陶盆上出现过各式各样的鱼纹、鹿纹、鸟纹、蛙纹等,形态各异,组合形式多样。抽象的装饰纹样,是利用直线或斜线、三角形、圆点及波折状的线条等四种主要元素组成几何图案花纹的。例如半坡装饰花纹,一般均以直线组合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2. 装饰纹样中的点、线、面构成。
原始彩陶上的装饰纹样作为最早的绘画艺术,也是极其简单的绘画,但却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生活和社会存在。运用基本的点、线、面,构成了一个个简易清晰的图案。半坡村的原始艺术家把一条鱼的侧面分割为鱼头、鱼身、鱼鳍几部分,用直线、孤线、三角形和圆圈等来表现,点、线、面相结合,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创造。其中有一件鱼禾纹陶盆,外腹壁一面中间刻一对兽目,其上画有一带冠状的弓形,两侧刻鸟纹,另一面中间刻茁壮成长的禾苗,两旁各有一条游鱼,点、线、面的恰当运用,反映了整幅画的丰盛成果。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构成要素中,线条的运用是最灵活也最普遍的。线条最主要的作用在于组成,从简单到复杂多样的变化形态,构成多种写实的图形和抽象的纹样。原始先人借助点、线、面,记录着原始社会生活的状态和历史。
二、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形式美法则
任何美好的事物都必须遵循美的法则,在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造时,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的法则的特定表现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欲求的形式效果,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适用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适合需要的形式美。其中变化统一是总的构成法则,没有变化就没有创新的发展,没有统一就会杂乱无章,达不到纯属的境界。而在变化统一的基础上,产生了对称和均衡、对比和调和、节奏和韵律、夸张和对比的形式美法则。我们对原始彩陶的装饰纹样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这些法则存在其中。随着原始先民对客体的审美感受和积累,表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特别是彩陶装饰艺术中,已经形成了一些有明显特点的审美观念。
1. 对称、比例的审美观念。
自然界中到处可见对称的形式,如鸟类的羽翼、花木的叶子等。所以,对称的形态在视觉上有自然、安定、均匀、协调、整齐、典雅、庄重、完美的朴素美感,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例如,人面鱼纹中的人面成圆形,头顶上三角形发髻高耸,额头涂黑,嘴衔两鱼,人面两侧耳部亦有两条小鱼簇拥着,在人面之间还有两条大鱼同向追逐,对称感极强。陕西临潼姜寨出土的葫芦形鸟鱼组合纹陶瓶,其纹饰就是充分对称的,不仅主要部位的鸟鱼组合图,甚至连两幅鸟鱼组合图之间的写实性鱼图形和抽象化鱼图形也都是对称的。又如,大汶口遗址出土的深腹盆形豆和深腹盆等,有的腹部饰以两两对称的八角星纹,有的饰以左右连续对称的几何纹或花朵纹。这里所说的对称和比例事实上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对称和均衡。
2. 对比和调和。
宇宙万物,尽管形态千变万化,但它们都各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存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装饰中,最突出、最值得注意的就是那些有情节的原始绘画,虽然粗拙,但却是当时最高艺术水平。这些绘画运用大对比、小调和,即总体对比、局部调和;或是大调和、小对比,即总体调和、局部存在对比等形式,深刻地表现了直观的形象和巧妙的构图。统一与对比两者之间不是乏味单调或杂乱无章的。在地处渭河流域的陕西姜寨出土的一件仰韶仰韶文化彩陶瓶上的“鸟鱼组合纹”,无论是鸟或鱼,都以变形图案的形式处理。一边为两条头部相向的鱼的写实图形,一边为两组多条鱼的简化图形,在总体对比格局的基础上出现局部的调和。
3. 节奏和韵律对应视觉流程的动态过程,借用的是音乐的概念。
节奏本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节奏这个具有时间感的用语在构成设计上是指以同一视觉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感。生活中也有节奏,每天的活动、四季的变化、进行的脚步等都是节奏的呈现。韵律原指音乐(诗歌)的声韵和节奏。诗歌中音的高低、轻重、长短的组合,匀称的间歇或停顿,一定地位上相同音色的反复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韵同调的音相加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就是韵律的运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发掘的马家窑型彩陶盆上的舞蹈纹,就有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舞蹈纹画在彩陶盆的内壁,画面是每组五人,三组共十五个人物,互相拉着手,作欢快的舞蹈状。民之初生,舞蹈所兴。原始先民总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中,但那不断的运动并不是舞蹈,只有那些遵循着一定的节奏,又表达情意的人体动作,才能称为舞蹈。舞蹈纹描绘了一些面部朝向一致的人物,其头部均有一条类似飘带的饰物甩向一边,两腿之外还画了一条斜线,大概是表示穿的裙子在跳舞时飘动起来,给人一种动作感和节律感。这里展示的原始舞蹈尽管非常简略,但那明朗质朴的动作,仍然透露着原始人纯真的感情和炙热的情绪。在半坡出土的彩陶中较为稀有的是植物装饰纹样,其纹样类似于麦穗或树枝的两例,在主干两旁各伸出四个向上的枝杈,像植物的自然生长状。植物纹与几何纹的组合,给人以明显的动态节律。
4.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中大多数都是夸张的变形形象,将图形简化了。
原始人将真实而具象的形象描绘成抽象的图形或纹样,去除繁琐细节的干扰,但却保留了总体的特征;或者将写实的人物或动物用极为夸张的线条、图形来描绘。马家窑的彩陶漩涡纹瓶上的漩涡纹就是用最简单的线条分布,生动地反映了河水流动的生生不息。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庙底沟型彩陶上的漩纹同样是用简化了的几何线条,以及点作为穿插装饰,其组合富有弧线的美。大溪石雕人面,正反两面都刻有人面像,面部呈椭圆形,鼻部与眉部一线相连,张口瞪眼,夸张又写实的面部表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彩陶纹样 第4篇
关键词: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现代视觉传达;视觉图像;视觉象征
在现代设计中,视觉传达设计成为伴随人们生活的、也可以说是为人们生活做指引的的主要设计种类之一。当我们走进商场,好的展示设计可以让我们心情愉悦;当我们走进超市,好的包装可以增加我们的购买欲望;当我们拿起一本书准备阅读,好的印刷设计能帮助我们识记;当我们打开电视,有趣的广告能让我们得到快乐。这就是视觉传达设计在当下的重要性。因此,现代视觉传达调动了所有的视觉语言,进行海量的信息传达,并使观众得到视觉及心理的满足。当今社会,我们有一系列的视觉传达的设计流程,并追求一定的美感、有一定的象征性,但是如果我们追溯其根源,那么就不得不想到原始彩陶上的装饰纹样。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仰韶文化彩陶装饰纹样或许正是人类最早视觉传达的形式,但它与当代视觉传达最大的区别或许就在于这种禅达是一种近乎无功利的自然的描绘。原始社会的视觉传达,既然不是一种功利的传达,那么它所表现的、所传达的讯息是什么呢?与现代视觉传达一样,原始人类也懂得欣赏视觉美感,也有追求美的本能,这些装饰纹样也同样具有视觉象征。首先,对于原始装饰艺术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巫术说、表现说、游戏说、原始宗教说等等,并且大部分学者认为原始装饰艺术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而并不是仅仅为了审美或其它目的。原始人类在实用器彩陶上绘制图案也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与当代视觉传达的发展进程一样。原始人类最初的器物都是没有装饰,或者说没有刻意的进行装饰。它是原始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无意中在器物上留下一些极简单、自然的纹缕,最后发展为能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生活面貌及社会现实的装饰纹样。这些纹样大都借物寓意,也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与感情,这种感情或许是同伴受伤后的痛苦,或许是劳作后的愉悦,或许是受天灾后的恐惧,这些情感需要有正确的宣泄途径,因此原始人类选择了绘画,选择了彩绘。同时,他们所描绘出的各种情绪也可以被同类释读,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去。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同样是通过视觉系统,将信息传播出去。各种广告、图像、标识、各种产品及包装设计,都包含了交流的信息。与彩陶传达信息不同的是这种交流更具有全球化,规则化。例如色彩对于人们的感知,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不同反应,全世界的消防栓无不采用红色,因为红色具有危险的心理暗示。这种传达无需语言,但彩陶上的纹样颜色由于技术和材料的限定,会具一定的意义,但较之全球化的今天来说,其在彩陶装饰纹样中的作用远不如今天。因此现代视觉传达具有更强的连接性——连接人与物、人与人,这是原始彩陶纹样所达不到的。当今,视觉传达的方式相较之前,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发达,借助含有不同信息量的形态、空间、光色、肌理及其相互间的组织关系,潜移默化的传达信息。设计师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视觉心理,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接受者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受纳器,而是一个具有积极主动的内驱力的主体,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有关视觉心理的知识之后,才能更好地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各种现代制作技术的优势。其中,观者的视觉经验对视觉信息的准确传达起着重要的作用,设计者应根据观者的视觉经验充分调动观者视觉心理的能动反应,使其“所看”与“所知”同时发生感觉,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设计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之中,让观者通过欣赏与设计者的审美体验相沟通,以此来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这点与彩陶纹样相似。
如果我们抛开两者都具有通过形象、颜色、符号等元素传达不同信息的共同点之外,细究原始彩陶装饰纹样与现代视觉传达之间的联系,那么装饰性的产生自然也是他们所具有的另外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是以人类文明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为基础而创作与设计的,都是文化存在的一种方式。在进行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时,最好的方式就是传承与借鉴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当然也包括中国原始彩陶纹样。充分的研究原始彩陶纹样及其内涵,必定会为当代视觉传达的设计提供更大的空间,产生更多的可能性。因为当代艺术设计必须具有文化内涵,也要研究考虑到设计品使用的文化环境与背景,所以很多优秀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大都是体现了民族文化内涵,适应大的文化背景的,这样它将会更快更充分与更直接的将信息传达给大众。综上所述,原始彩陶装饰纹样与现代视觉传达之间存在着若隐若现但又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是现代与传统的联系,又是民族与世界的联系,只有了解这种联系,才能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 兰州城市学院)
试析彩陶纹样的演变过程及形式 第5篇
一、彩陶纹样演变中的“源”
(一) “源”于自然形态
原始彩陶纹样直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自然形态, 因为所有的艺术形式都要以自然的范本为基础[2]。首先, 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以狩猎为主, 因此, 在彩陶中有一部分反映动物的纹样。随着狩猎技术的不断提高, 捕获的动物种类越来越丰富, 彩陶纹样中的动物纹饰也日渐丰富, 如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纹样中有鱼纹、鹿纹、羊纹、猪纹、蛙纹和鸟纹等形象 (如图1) 。其次, 水是生命之源, 因此, 水波形状的纹样在各地早期文明中就已经出现, 如马家窑类型时期由于水的流动而产生的涡旋纹 (如图2) 。人们对水纹的描绘使其对周围事物的认识逐渐从狂野发展到柔美, 这一转变使彩陶上出现了反映农作物的纹样, 其中有的像稻谷、有的像叶子、还有的像花瓣等, 它们均源于原始祖先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和体味 (如图3) 。
(二) “源”于社会生活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 彩陶中产生了一些反应社会活动的纹样。如马家窑型的彩陶盆 (如图4) , 纹饰图案由五个手拉手跳舞的小人构成, 给人强烈的空间节奏动感, 巧妙地再现了原始人类集体生活的生动画面。“没有被反映者, 就不能有反映”[3], 这样生动的场景似乎可以让我们想象出原始人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彩陶纹样的创作源于生活却超越生活, 祖先们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巧妙地运用到彩陶纹样的描绘创作中。
(三) “源”于图腾信仰
原始社会时期, 不同的部落有着各自不同的图腾信仰, 认为图腾有着超乎自然的灵性。他们把图腾绘于陶器上, 在陶器的使用过程中图腾符号有着一种超凡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他们共同的信仰, 用来支撑他们团结生存、抵御外敌。图腾符号有的是自然界中的动、植物, 有的是具象或抽象的物像, 如人与动物的结合体、人与植物的结合体, 或几种不同动、植物的混合体等。如马家窑时期的人面鱼身纹盆 (如图5) , 在翻唇浅腹盆的内壁绘一条由人面和鱼身结合的变体人面鱼身纹, 突出强调人本身和鱼的结合, 两者合二为一。这些纹样以图腾或符号的形式表现在彩陶上, 表达了远古时期人们对天、地、植物、动物、生殖、生产等各方面的崇拜。
二、彩陶纹样演变中的“序”
彩陶纹样的发展“源”于自然形态和社会生活, 那么, “序”的体现则是在“源”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它体现了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序”是在相异或相同的事物或元素中建立次第结构, 使每一个个体在这个结构中有自己相应的位置, 确定主次先后, 避免混乱[4]。“序”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通过观察彩陶的器型, 我们不难发现彩陶大多是圆形、半圆形的。当我们的祖先离开洞穴来到广阔的天地间生活时, 之所以首选圆形作为创作原型, 是因为在他们的意识和过往的经验里圆形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他们把这种意识和经验延续到未来的生活创作中。
彩陶纹样的出现是从摹写自然开始的, 人们把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人、事、物直接描绘到彩陶上, 物象原型特征明显, 几近写实。世间万物任何事情都是需要发展的, 都是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单一到丰富的变化过程。比如把鱼的形态抽象概括成三角形, 把花瓣概括成圆形, 把流水概括成旋涡形等, 这些造型变化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 是其不断探索的结果。似乎任何一件事物的发展都会经过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任何一件事物其本身都不会长期保持同一形态, 因此, “变”便成为“序”的一种合理的辩证否定形式。
三、彩陶纹样演变中的“变”
一切图形、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源”和“序”的基础上抽象演变的。中国彩陶纹样中的“变”这一法则受到古代中国人认识结构的影响, 他们通过悟性思维和辩证思维, 对社会生活中的自然形态及社会生产活动进行简化和抽象。因此, “变”的发展是在“序”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体现了人类智慧和意识的进步。
(一) 从写实到几何图形的“变”化过程
彩陶纹样图案最早的绘制手法是对自然界中原型事物的临摹。例如半坡型鱼纹, 来“源”于自然形态中的鱼, 后来经过人们对鱼的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对鱼体进行分割和重新组合, 使其逐渐演“变”得头部和鱼体的形象越来越简单, 最终通过抽象化、几何化、样式化的手法演变成了横式的直边三角形和线条组成的几何纹样 (如图6) 。
(二) 从直线、曲线到面的“变”化过程
线是最早也是最丰富的几何纹样, 它始终占据重要的位置, “直线应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创造, 因为在图形出现之前, 它就已存在”[5]。如半坡型彩陶上的鱼纹一般为直线勾勒, 庙底沟型彩陶上的花瓣纹出现了曲线线条, 到马家窑型才开始出现螺旋纹、同心圆。对面的认识则晚于曲线, 通过对直线、曲线进行封闭、填充等方式的处理最终形成面的形式, 这在半山型彩陶纹样的绘制中被普遍运用 (如图7) 。
(三) 从单一到丰富的“变”化过程
从直线到折线、平行线再到曲线、弧线、面等, 人类不断地运用节奏、韵律、对称、均衡、重复等形式美法则在有限的特定空间内进行创作。如马厂型彩陶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纹饰 (如图8) , 是由半山型的单一旋纹演“变”而来的, 这种纹饰由四个大圆圈紧密排列组成, 非常规整, 圆圈内填满常见的几何纹样, 如菱格纹、网线纹、折线纹等, 这些构成手法使几何纹样越来越丰富完善。在有限的空间内对几种基本几何图形的灵活运用, 使彩陶的纹样从单一发展到丰富多样, 这样的变化为我们呈现出几何化风格的无限魅力。
四、结语
“艺术和社会处于一种连锁反应般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 还不仅表示它们总是互相影响着, 而且意味着一方的任何变化都与另一方的变化相互关联者, 并向自己提出进一步变化的要求。”[6]这样的关系同样反映在彩陶纹样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彩陶纹样的发展是在摹写本“源”的物质基础上进行“序”和“变”的辩证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序”的思维处于主导地位, 它体现了前后有序的规律, 注重纹样在发展过程中的传承。这种对“序”和“变”的认识是一种生活的悟性和思维的辩证。“源”、“序”和“变”的思想对彩陶纹样形式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彩陶纹样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赖小娟.探索彩陶纹样中点线面的应用技巧[J].中国陶瓷, 2009
[2]罗静.半坡彩陶典型纹饰人面鱼纹与中国原始图腾巫术之渊源[J].山东陶瓷, 2010
原始彩陶纹样设计的起源和发展 第6篇
通过全球考古发掘和研究分析的实物就可以足以证明,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陶器和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恩格斯多提出来的:“创造陶器是因为在编制或木制的器具上涂抹粘土而为了提高耐火性才产生的。原始人类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形成了粘土单独制成容器, 还可以达到使用不同目的, 因而启发了原始人类而发明和制造了不同种类的陶器。原始彩陶的使用功能不仅仅对人类的文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更加重要的是出现在陶器上的各种图案纹样, 造就出了具有我国古代艺术特色的宝贵财富, 在内涵和形式上都对现在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二、我国原始彩陶纹样的发展
在出土的彩陶上所刻画的各种纹样形式都是非常丰富的, 每一个一个都表现出了制造着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向往, 彩陶不仅仅有原始的艺术和文化内涵, 也随时间到现代变为后世人类文化发展的样本和通过独特的外型风格, 同时也影响了我国各个民族原始的审美概念, 文化传承思和维模式产生尤为深远的影响。我国原始彩陶艺术来源于制造着原始的生活, 也来源于人们的多彩变化和劳动实践的装饰图案, 不但美化生活, 也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人们的审美意识、自然观、宗教观等等, 还从很多个方面反应了我国历史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原始社会的艺术传承。
原始彩陶艺术为我们创造了巨大的艺术价值, 在艺术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他就像一颗璀璨明亮的钻石闪闪发光。从纵向时间来看, 原始彩陶可以分为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五个重要时期;原始彩陶的的装饰纹样风格各异, 从横向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是指抽象的几何纹样, 主要包括有方、三角、圆、菱形等构成;另一类是自然纹样, 主要是指人物、动物或植物类的形象;这些彩陶纹样都蕴涵着丰富的美学价值。自然纹样, 主要是指人物、动物或植物类的形象;另一类是自然纹样, 主要是指人物、动物或植物类的形象。
三、原始彩陶纹样的不同特点
全球很多考古专家的研究都指出, 我国原始陶器的发展是跟随着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为而发明产生的。发现原始彩陶最为集中的地区是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 主要是有黄河下游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彩陶, 其它流域地方也有彩陶出土, 如东屈家岭文化以及南沿海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还有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等等, 在这里面主要是以马家窑文化彩陶和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有考证表明在我国的新石器时期, 陶器制造业比较发达的迹象的情况下, 往往都是当地农业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域。
半坡型彩陶属于仰韶文化的, 纹饰以动物纹和几何纹为特色。动物纹以人面纹、鱼纹和鹿纹为主, 而又以鱼纹最有特色, 他从最初的细致描绘有鳞片的鱼到“便化”为抽象的鱼形图案, 其间运用了多种装饰手法。而几何纹饰则包括三角纹、曲折纹、菱角纹、网纹、麦纹、平行纹等。究其根源, 这些纹饰其实是动物、植物、编织纹抽象发展的结果。
仰韶文化庙底沟型彩陶最常见的是植物纹, 少量有动物纹纹饰。最普遍的纹样当然还是植物纹, 主要是叶纹和叶纹单叶为母题, 卷草纹联系组合成的图案。卷草纹展现的是放射状, 一般是使用二方连续的组成环绕器身。其母题简单易安排故经过组合的图案千变万化.例如将其放入方格内的对角安置一叶为单位, 也有部分将其放在方格中部横置为单位的方式, 当然也有放于方格形成斜对角联合组成部分, 当然也少不了有以圆点为中心在其周围展现出花叶瓣状为单位的构成。动物纹如鸟纹, 蛙纹比较常见, 纯粹的几何纹及少见。
马家窑类型彩陶就主要以黑色彩纹纹饰为主, 底色大多黄色其表面精细较为光滑, 这类彩陶给人视觉享受, 不仅表现技法熟练而且装饰纹样也丰富多彩。这类出土的彩陶纹样大多以漩涡纹, 卷草纹, 蛙形纹, 圆心, 鸟纹, 波形, 和玄纹为典型。马家窑类型彩陶大多纹样环绕器身全部, 给人饱满华丽的感受。纹样构成上方式上多为弯曲, 平行, 漩涡形和同心圆等形状加以组合。
半山彩陶装饰, 非常精致而富丽, 无论是俯视还是平视的方位, 每每都构成了完美匀称的视觉效果, 富有韵律和节奏的美感。它的装饰纹样以几何化的构成倾向为主, 主要包括锯齿纹、菱形方格纹、旋涡纹、网格纹、弦纹、方格纹、圆圈纹、葫芦纹、水波纹、花叶纹、贝纹、折线三角纹、动物纹以及抽象符号。纹样图案构成的方式主要以旋涡纹、三角折线纹和菱形网格彼此连接间隔而成, 形成连续、流畅和富有变化的图案样式。
马厂型的彩陶纹样, 常见的有折回纹、弦纹、网格纹、方格纹、线纹、三角纹、蛙纹和垂叶纹, 其中, 蛙纹以其自身具有强有力的视觉效果以及独立特色从而格外吸引人关注, 在纹样整体构造上也似乎比之前的蛙纹体现出了更为简约粗犷的形式特征。而且在图形结构的构成处理方面, 总体展现出的是庄重、刚健、粗放的格调, 给人以刚劲简练的风格特色。所以说马家窑文化是原始社会彩陶文化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纹样装饰上, 总体的情况是马家窑体现了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情。
四、总结
装饰风格的多样性和彩陶纹样的精美对我国现代的艺术创作乃至世界艺术创作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原始彩陶制造过程中所展现的平面构成法则, 更是对全球的艺术设计产生了极其的的影响。可以这么说原始彩陶纹样是我们人类最早的装饰艺术绘画, 它不单纯的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认识, 抒发了他们的发自内心情感, 表现出了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无限热爱, 也为我们现如今了解当时原始社会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摘要:原始彩陶纹样的艺术形式与传统美学的内涵, 如同一颗耀眼的钻石嵌在我国传统装饰纹样的艺术史上璀璨明亮, 为我国现代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原始彩陶纹样具有简洁流畅, 多姿多彩的特点, 每一个纹样都充满着现代感与现代气息, 渗透着早期朦胧的装饰意识, 不断向人们传递着原始人类赞美生命, 追求美感的炽热情感。同时它在造型、纹样装饰等各个方面取都得了非常卓越的艺术成就, 加快促进了传统艺术以及现在艺术的发展, 从而形构成了艺术基本的审美标准和美学念, 很好的展示了我们东方文学艺术的巨大的魅力。
关键词:原始彩陶,纹样,起源,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789:62.
彩陶纹样 第7篇
关键词:石器时代,彩陶,纹样,文化
一、大地湾文化
在我国的考古史上发现最早的彩陶出现在距今7000年到8000年的大地湾时期, 在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发现, 因而被称为大地湾文化。大地湾文化所指的主要就是大地湾遗址当中的文化和类型, 在这一时期的遗址当中发现最多的就是彩陶, 彩陶因而成为大地湾文化的主要特征。
大地湾文化彩陶的主色调是红色, 陶器的内壁和口沿上都会绘制上色彩来进行装饰, 不同的红色搭配在一起, 例如红色的陶器, 口沿上搭配紫红色的宽带条纹, 陶器整体鲜艳明亮, 非常漂亮。在染料没有被发明的时候, 陶器一般都是烧制泥土本身的颜色, 这时候会有刻纹或者划线来对其进行装饰。有的陶器口沿上会刻有圆形纹络, 这些陶器的形状很像女性的乳房, 而这些圆形纹络的存在就非常像是乳房上面的乳头, 因此被称为乳钉纹, 很明显地表现出了当时母性的重要和对生殖的崇拜, 其母系社会的痕迹很浓重。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想的话, 红色染料被发明之后, 陶器口沿上的宽带纹很可能就是早先乳钉纹的替代, 也是彩陶纹饰最早的样子。
大地湾时期的彩陶和后来相比, 数量是比较少的, 在做工和质地上是偏向于简单、粗糙, 但是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彩陶, 是后来彩陶文化的起源。仰韶文化便是吸取大地湾文化的内涵, 慢慢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大地湾文化是整体彩陶文化的根基, 后来中国彩陶的主色调、纹络以及整体设计风格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定, 同时大地湾文化还对中国彩陶的图案造型、中国装饰风格形成都起到了很深远的影响, 影响深远, 意义深刻。
二、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当中具有代表性地位的一种考古文化类型。1921年考古学家在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发现这一段文化, 并以发现地的名字来给这段文化进行命名。仰韶文化是承袭了大地湾文化等早期文化而慢慢发展形成的一段文化, 它也是中原陶器时代中很重要的一种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非常广泛, 延续的时间也比较久长, 文化的内涵也非常丰富。仰韶文化的发展顺序大致可以划分为半坡文化类型、史家文化类型、庙底沟文化类型和西王村文化类型, 除此之外还有后岗文化类型、秦王寨文化类型以及大河村文化类型等。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 陶器慢慢被广泛应用, 已经遍布到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彩陶文化就成为呈现这个时期文化的重要载体, “彩陶文化”和“彩陶时代”等学术名词的出现就足见彩陶的重要地位。
在大地湾文化时期, 彩陶还只是在陶器口沿的地方涂上一圈红色, 在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能算是图案。而到了仰韶文化时期, 已经能够将一些有装饰作用的图案绘制到陶器上面了, 这无疑是先民在艺术领域的一次伟大创作。古朴精美的图案开始出现, 最常见的就是以圆点、弧线、三角、直线、圆圈等简单图形相互组合而成的图形, 其中被一直使用的是三角纹络。除了几何图形之外, 还有动物形纹饰, 比如鱼纹、蛙纹、鸟纹等, 其中出现最早并使用次数最多的动物纹络就要算是鱼纹了。
在仰韶文化早期的时候彩陶上最常见的纹饰图案是鱼纹, 它一直被延用到仰韶文化的中期, 历时有千余年之久。过了仰韶文化中期, 彩陶文化出现了很多分支, 但是在这些分支当中已经很少能看到鱼纹的身影了, 此时鱼纹只是偶尔以配角出现在陶器上面, 不再是主要的彩陶图案了。在半坡文化类型中, 彩陶上鱼纹图案的延续时间非常长, 并且还展现出了动物纹样由写实逐渐转变成为几何的示意纹样的过程。早期的鱼纹一般是单独的纹样, 形象写实, 以纤细而均匀的线条勾勒出来, 还有一些以黑色影像的形象出现。鱼纹的绘制方位一般是侧面, 这个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鱼的扁平形状, 同时还能把鱼的头部、腮、身体、尾巴以及上下鳍全部绘制出来, 完整展现鱼的特征, 这反映出了先民在绘制鱼图像时力求完全的心态。之后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 画鱼开始变得比较程式化, 鱼纹造型也变得比较规整, 并逐渐演变成了以几何形态展现鱼身体各部分的方式, 表现手法也变得简练而概括。到了半坡文化类型晚期的时候, 彩陶开始演变出多种纹样, 其中要数鱼纹的头部变化最大。在变化之后的各种样式之中, 最有意思的是把整个的鱼纹拆解成了局部样式, 用鱼的部分特征来代表鱼的形象。半坡文化类型晚期的时候, 出现了双关纹, 它是重复鱼纹的某部分而形成, 比如一个鱼身两个头。这些抽象化的鱼纹已经不再是为了描绘出鱼的真实形象了, 而是在深层次上给鱼纹赋予了一些内涵, 而鱼纹仅仅是一个载体了。这些都体现出先民在当时便有了抽象思维, 能够用各种几何图形来描绘鱼, 同时反映出人类创造以及艺术思维的发展过程。
在后来的庙底沟文化类型以及大河村文化类型当中, 彩陶开始以鸟纹为主。庙底沟时期主要是写实的鸟纹, 后来也开始往写意方面转变。到庙底沟晚期的时候, 鸟纹开始以变体正面、侧面和展翅鸟纹等组合的勾羽圆点纹为主, 用非常意象化的方法表现飞鸟的样子。大河村文化类型时期的鸟纹中出现多足鸟纹和扭曲飞鸟纹, 并和太阳绘制在一起, 很有鸟和太阳愈合为一古老传说的韵味。后来在黄河彩陶纹样里发现的阳鸟纹, 慢慢发展成为了传统经典的纹样。鸟随季节而迁徙, 鸟的活动经常能够反映出时节的变化, 先民将鸟和太阳结合到一起, 也便不只是为了美观, 而更有了象征含义了。
三、马家窑文化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 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被命名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分布地区主要是甘肃中南部以及陇西的黄土高原。马家窑文化主要经历了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以及马厂类型三个时期, 自五千年前开始, 延续了一千多年。在马家窑文化时期, 彩陶艺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从彩陶数量上就能看出马家窑彩陶的重要地位。此时的彩陶艺术继承了之前的仰韶文化艺术风格, 但是手法上变得更加精细, 图案绚丽之中透露着典雅, 艺术已登峰造极, 代表了我国陶艺的辉煌成就。
马家窑类型文化中陶器上主要是以橙黄色为主, 而彩绘的花纹主要是黑色,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陶器口沿、外壁以及大口径陶器的内部都被绘制了优美纹饰。几何纹饰当中以漩涡纹、菱形纹、四大圆圈纹、水波纹、网纹为主。动物纹饰里面主要就是蛙纹、神人纹和蝌蚪纹。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蛙纹, 当时蛙的图像还比较简单, 而到了马家窑文化时期, 蛙纹开始频繁出现, 早期偏向于写实, 蛙纹粗壮有力, 后期的蛙纹开始出现明显特征, 比较突出蛙眼的鼓凸和嘴的阔大, 身体抽象成为圆形, 身上布满网格状纹线, 图案多是以左右对称的形式出现, 其装饰性开始增强。后来蛙纹由写实逐渐转变成为了写意, 比如说奇怪的无头蛙纹, 只有躯干和运动着的四肢;有的形体上加上省略的蛙纹, 只有叶子状的身子和游动状的肢爪, 看起来它们和大肚子青蛙的形象已经没有了必然的联系, 但是从形态上看来却还是有很明显的蛙类特征。变形后的蛙纹和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但从根本上又不大相同, 是把人和动物融合到一起形成的图案, 也就是人格化了的动物纹, 被称为神人纹。
神人纹是马厂类型和半山类型彩陶中最有代表性的纹饰。早期的神人纹是比较具体的, 有的表现出了人性的整体, 有的却只是表现出了棉布。到半山时期的时候, 神人纹开始变得比较抽象化了, 纹络的头部用圆圈表示, 面部没有五官, 身体则用宽带来表示, 四肢是两条折带并向上倾斜。到了半山晚期的时候, 神人纹又开始出现变化, 其头部变大, 五官全无, 里面绘制上许多纹饰, 四肢都向上弯折, 四肢末端有数量不固定的指爪。等发展到马厂时期的时候, 神人纹就变得更为抽象了, 有的只是用局部的特征来表现, 完整意义上的神人纹已经很少见了。神人纹当中的头部圆圈开始变大, 或者是直接就省略掉了而用罐口或壶口来代替;晚期时头部就完全被省略掉了, 四肢由之前的顺向曲折变成直角曲折;更有的不光是将头部省略掉了, 还将表示身体的宽带也一并省略掉了, 只剩下肢爪, 演变为肢爪纹和三角折带纹。神人纹最后也是抽象化成为了几何纹样。
马家窑文化到马厂时期已经开始衰退了, 此时齐家文化开始发展起来, 覆盖领域非常广泛, 内容也很丰富, 很多青铜器开始出现了。这些都预示人们进入到了新的、灿烂的文明时期, 展现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彩陶文化长达数千年, 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被称为了史前, 但是彩陶却用独特的方式记录了那段文化, 传达出当时的文明信息。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人们都很少去探究民间艺术的灵感来源, 彩陶也一度被人们所忽视。不同样式的彩陶只是满足生产生活中的不同需求, 但是绘制在表面的纹样更体现出了当时人类在物质基础上的精神追求, 彩陶便是其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彩陶纹样或抽象复杂, 或朴实自然, 但无不寓意无穷、精美绝伦, 简洁的线条或者普通的图形共同达到一种诡异的效果, 也给我们露出一角来窥探远古社会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张自修.骊山·女娲风俗与关中民间美术[A].陕西省群众艺术馆.
[2]李润强.旷古逸史[J].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4 (4) .
[3]王大有.图说中国图腾[M].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彩陶纹样 第8篇
关键词:中国彩陶纹样,现代,室内设计
一、彩陶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征
1. 彩陶纹样的特征
在彩陶装饰纹样中几何纹是运用最多的, 其次是动物纹、植物纹和人物纹。许多几何图案是由动物、自然物甚至是工具由写实到抽象成几何纹的演变, 如半坡类型中由鱼纹演变而来的一些几何图案。几何纹饰中较典型的有旋纹、水波纹、花瓣纹、锯齿纹、曲折纹、四大圈纹等。彩陶中的几何纹样在其表达出的视觉效果之外, 还有其自身的含义。许多几何图案是由动物、自然物甚至是工具由写实到抽象成几何纹的演变, 如半坡类型中由鱼纹演变而来的一些几何图案。庙底沟型的鸟纹, 马厂型的人体蛙纹以及各种水纹、水波纹等均能找到这种由写实到抽象、有内容到形式的变化证据。在许多地方, 制造陶器是用编制或者木制的, 为了使其能够在火上面烧的时间长, 就在其表面涂上一层土。所以有一部分几何图案是受到编织物的影响。如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编织物标本, 其纹饰优美, 种类繁多, 织造方法多样。
当时渔猎经济的反映, 体现在彩陶装饰上的动物纹样。植物纹样的应用, 说明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已比较普遍。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 呈现出独特的简单、积极和热情的风格, 用线舒畅, 颜色纯正, 轻松, 明快协调, 反映了中国远古祖先的性格, 一向都是纯朴和积极向上的, 也反映出当时是一个没有剥削的社会, 人们共同劳动。彩陶纹样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是中国文明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
2. 彩陶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运用在几何纹样中至关重要, 因为它要通过由抽象的点、线、面及其所构成的诸如虚实、对比、反复、连续、对称、重叠、疏密等形式因素以及由此产生的节奏和韵律来表达内容和感染官者。
半坡类型早期陶器中, 在边缘部分有一个分隔, 通常会用线分为四个一样的部分, 在每格中间部位都有装饰纹样, 在腹壁上的主体纹样也注意用过渡纹样来间隔, 如“人面鱼纹盆”中的人面纹与鱼纹重复排列。除间隔外连续、黑白、正反等形式因素的运用, 体现在几何纹样中的间隔形成简单的二方连续排列和正反三角形的排列组合。
到庙底沟型彩陶, 二方连续的表现形式被普遍应用到彩陶装饰纹样中, 有二个单元纹样的反复排列, 有成单独纹样的连续排列。由于是在定点连线基础上构成, 黑白对比的形式非常突出, 产生出一系列生动的黑白双关效果图案。如庙底沟型的“花瓣纹”, 空白部分的“花瓣”是由黑色的弧线三角形分割而成, 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衬托。有些纹样还能在双关效果的基础上利用黑白两种相似形的逐渐变化产生出有节奏的动感与现代设计中的渐变手法极为相似。
仰韶文化彩陶和马家窑文化彩陶更出现了两个以上单元的连续排列。在构成中不仅注重水平排列中的节奏和韵律, 还注重顶部纵向排列中的节奏和韵律。彩陶纹样的表现形式是相互融合、交叉应用的。
二、彩陶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文化内涵
彩陶装饰中, 几何纹样是出现的最多、使用最广泛、沿续时间最长的图案类型。现代室内装饰中的装饰纹样表现手法大多延续新石器时期彩陶纹样的表现形式, 反复、对称、均衡、统一、对比等。在彩陶装饰中, 手绘的几何形纹饰除结构上的对称或符合构成原理外, 都存有一种活力和魅力, 都具有一种勃发的生命精神。这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几何纹样是从生命体变来的, 或者说是真实生命体的抽象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可以说原始初民们通过自己的手工绘制和创作, 在严整的图案结构和几何形纹饰的表现中取得了一种艺术的乃至心灵和情感上的表现自由, 线无论曲直、点无论方圆, 面无论大小皆绘饰自如, 一笔到底, 朴实而无雕饰。
彩陶装饰纹样的设计是原始初民心里深处的情感寄托。彩陶在当时集中了整个氏族、部落群体的智慧和创造力, 有着深厚的历史文明的积淀。通过不断用新的形式乃至符号形式所创造表现出来的东西, 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表现。彩陶文化, 不仅作为一种造型文化, 一种造物文化, 更重要的是我们透过其装饰纹样的符号化过程, 看到其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的深刻性。它以符号化的文化方式表达和浓缩着几乎整个民族群体的智慧和创造力。彩陶纹样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 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其装饰效果给人以热情、奔放、爽朗、自由的审美享受。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能够起到丰富室内环境、引领审美追求的作用。
三、彩陶纹样在现代室内中的装饰形式
1. 摆设装饰
当前, 在人们经济条件有很大提高的情况下, 在室内设计中对于家居装饰中的摆设装饰追求越来越高。现代人追求空间中的彩陶艺术品, 是追求它几千年的文化内涵, 它的装饰图案所体现的形式美。彩陶装饰纹样给人以热情、奔放、爽朗、自由的审美享受。如图一中, 某酒店摆设用彩陶作为花盆装饰于餐桌上, 起到烘托餐厅环境, 提高审美追求的效果。
2.地面装饰
在彩陶装饰中, 几何纹样是使用最广泛、延续时间最长的图案装饰。几何纹样结构上所体现出来的均衡、反复、对称等美感, 具有一种活力和魅力, 一种勃发的生命精神。以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旋涡纹彩陶瓶”为例。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 最具代表性的是旋纹, 这种旋纹在视觉上富有强烈的动感好似奔腾的江河, 酣畅痛快。旋纹在室内地面上的应用如 (图二) , 能够营造出独特的室内氛围, 给人以舒畅、欢快的视觉享受。
3. 家具装饰
在现在这样一个轻装修重装饰的时代, 家具在室内设计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彩陶纹样富有韵律美和节奏美, 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彩陶纹样自然地成为家具装饰图案的选择之一。
四、彩陶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情景展望
我国的彩陶纹样, 源远流长, 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彩陶装饰纹样艺术是我们民族艺术宝库中第一颗璀璨的明珠, 也是世界艺术史上一页绚丽的篇章。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 传统文化在流逝。中国彩陶纹样的传承和发展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现代经济的高度发达, 人们更多的是追求有品位、有深度、有内涵、有艺术感的室内环境。彩陶纹样具有几千年悠久的文化积淀, 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形式。彩陶纹样表现出一种纯朴、浑厚和爽朗的风格, 这正是当代生活在极大压力下的人们所需要的。彩陶纹样本身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彩陶纹样在现代室内中的应用, 可以直接应用, 也可以结合现代创作元素进行再创作。在开发彩陶纹样显性价值的同时, 还可以开发其隐性价值。如对彩陶纹样造型和肌理的借寓。使彩陶纹样能更好被应用到室内空间中, 从而做好对彩陶纹样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卞宗舜.周旭, 史玉琢.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
[2]张孝光.彩陶与彩绘陶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3]吴山.中国历代装饰纹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4]古月.中国传统纹样图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5]李砚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张绮曼.潘吾华.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彩陶纹样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