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检测范文
常规检测范文(精选12篇)
常规检测 第1篇
1 水质检测
1.1 水质检测目标
水资源与我们息息相关, 因此水质检测质量的标准在水应用中占据着必不可缺的地位。水质的好坏与环境的优劣相辅相成的, 水质的变化优劣也会直接导致我们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总之, 常规水质检测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我们的生活的用水提供保障, 最终目标更是为了环境的管理以及科学研究提供依据与数据。水质检测, 就是监视与检测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 以及各种污染物的变化趋势, 同时也是一个用以上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水质检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不仅包括工业排水, 还包括未被污染的天然水等。常规水质检测不仅可以评判饮用水的水质, 还可以客观评价水质情况。总之, 水质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
1.2 水质检测方法的影响因素
(1) 来源因素。来源因素主要指水质检测过程中, 工作人员如果混淆了被检测的水质来源情况, 就会直接导致无法正确提供解决水质问题的方法。因此, 工作人员做好水质检测, 是获得水质准确结果的关键因素。
(2) 类别因素。水质检测人员必须根据不同的水质, 采取不同水质检测的方法。可能因为不同水质检测方法与地下水质检测方法不同, 尤其是对地下工程的应用来了解污水、排污等情况进行水样的收集。如果检测人员不同正确区别水质的差别, 就直接导致影响到水质检测的因素之一。因此, 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才能有效保证水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行, 才能大大提高水的质量水平。
2 常规水质检测方法
(1) 颜色与透明度。天然水可以充分表现出各种颜色, 而透明度就是水体透明程度的指标。常规水质检测主要根据水质颜色来推测出水肿杂志的种类与数量。比如:粘土使水成黄色, 硫化氢氧化析出的硫可以使水呈蓝色, 各种水藻分别呈现出黄绿色以及褐色等。而水质的透明度表明水肿杂志对透明光线的阻碍程度。如果透过水层腐蚀一方面白色或者黑色相见的圆盘, 并调节圆盘深度直到能看到为止, 这个时候圆盘所在的深度与位置标明其透明度。因此, 可以通过标明的透明度来判断水质的状况。
(2) 微量成分。水质的微量成分主要以水质检测仪器来分析。其中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 气、液相色普法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系统了解各种水质指标的含义具有非常关键性意义。对于任何水生生态系统环境都是通过严格选择的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的。总之, 水质的微量成分必须通过这些仪器进行检测。
(3) 氧化还原与电化学法。常规水质检测方法中最典型的就是氧化还原与电化学方法。有水的电导率, 氧化与还原电位以及包括PH在内的离子选择电极的各种指标, 比如许多金属离子等。多为溶解量以及氯离子含量为指标。
(4) 加热与氧化剂分解方法。该方法主要将含有生物体在内的有机化合物以及分解时候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或者分解时候消耗氧气的含量等作为水质检测的指标。
(5) 温度与中和方法。其中温度是最常用的水质检测方法之一。因为水的许多物理特征以及水中进行的化学过程中与温度都息息相关。水源不同, 其温度也不同, 但是地表的温度与当地气候条件有关, 其变化范围在1—30℃, 而海水的温度变化范围在2—30℃;中和方法主要包括水体的酸度或者碱度进行水质检测。
(6) 固体含量。天然水中所含物质大部分属于固体物质, 经常有必要测定器含量作为直接的水质检测标准, 各种固体含量标准可以分为三类:其一, 悬浮性固体。将水样过滤之后残留物烘干之后残存的固体物质量, 也就是悬浮物质的含量。其二, 总固体。水样在一定温度下可以蒸发干燥残存的固体物质总量, 这可以作为常规水质检测标准之一。其三, 统计性固体。溶解性固体主要包括荣誉水的有机物质以及无机盐, 总固体含量是悬浮固体与溶解性固体之和。另外, 各种固体含量的测定都是以重量进行的, 测定的之后蒸干温度对结果的影响非常大。因此, 在一般情况下, 不能得到满意水质检测结果, 该水质检测方法的结果不够精确。
结语
常规水质检测方法还存在一定不足, 导致调试时无法得到理想的试验结果。常规水质检测方法是可靠性有理论依据的, 但是还不够精确, 如果想得到准确的数据还需要取样进行实验室的化验与分析, 选择水质检测标准, 从而可以为工业用水以及饮用水等提供各种水质检测的服务。总之, 水的问题关乎着民生, 其水质检测占据着重要地位。水质检测是为了对水处理工艺过程的控制提供依据, 并有效保证处理之后水质达到预期的要求以及水质标准。只有掌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状况, 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才能有效保证水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行, 才能提高水质。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环境保护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水是自然环境的重要资源, 但其污染问题逐渐严重, 常规水质检测方法逐渐兴起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规水质检测一般是使用在现场水质检测设备, 并对检测设备要求检测数据现场以及反映速度, 使用简单、方便携带等。本文介绍了常规水质检测的目标与方法, 指出了水质检测的影响因素, 针对常规水质检测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常规,水质检测,工业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志刚, 刘文清, 张玉钧, 李宏斌, 赵南京, 司马伟昌, 肖雪, 刘建国.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 2006.
[2]封光寅, 吕金城, 崔效松, 李宏斌, 赵南京.水量与水质结合评价丹江口水库水质方法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暨2006年水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水文水资源新技术应用) [C], 2006.
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 第2篇
主要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发作性疾患,如癫痫、意识障碍、睡眠相关疾病等。
2、癫痫外科手术前致痫区定位。
3、围产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危重病人监测(ICU)。
6、脑死亡的辅助判定。
1.设备
(1)脑电图仪标准:选择符合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联盟(IFSECN)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脑电图国家标准并经国家计量局检测规程认可的脑电图仪。目前使用16导程或以上脑电图仪进行常规记录。有条件的实验室或出于特殊需要,可以应用更多导程记录。
(2)电源标准:交流电的接线应该滿足所在地系统标准要求,所有的交流电插座必须提供可靠的地线,以避免交流电干扰或触电的危险。要接专用电源线,电源电压为220V。应用交流电子稳压器时,需待电压稳定后方可打开脑电图仪的电源开关。
(3)辅助设备:应该包括一个能够产生节律性高强度闪光的刺激装置。
2.电极及其放置
理想电极应具有导电良好、易于安置和固定、无创性、耐磨损、无明显信号衰减信号(0.5-70Hz)的特性。
(1)头皮电极:包括盘状电极、针电极和柱状电极。盘状金属(银质)电极记录效果较好,推荐在临床工作中常规使用。特殊需要时可使用一次性针电极,若用可供重复使用的电极,应确保严格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2)特殊电极:包括蝶骨电极和鼻咽电极。主要用于记录特殊脑区(如颞叶底部或内侧)的异常电活动,临床上常与头皮脑电图配合使用。疑及颞叶内侧放电而头皮脑电图无异常发现时,可考虑加用蝶骨电极。推荐使用针灸毫针作为常规脑电图蝶骨电极使用,长时间监测时应使用柔软的线型植入式蝶骨电极。鼻咽电极目前已很少使用。由于安置特殊电极具有微创性,需要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生或技术人员来完成。
(3)电极固定:短时常规监测可使用电极帽及导电膏固定,长时间监测时推荐使用火棉胶固定头皮电极。
(4)电极的清洁、消毒:电极必须保持清洁。在记录完疑为或确诊为传染病病人后,应采取高压消毒或销毁等有效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5)电极安放:推荐使用国际通用的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电极数不应少于18~21个(16~19个记录电极,2个参考电极)。电极至少需覆盖前额区、中额区、中央区、顶区、枕区、前颞、中颞和后颞区,有条件时还应包括额、中央、顶区的中线部位。新生儿因为头围小,可适当减少电极数目,但应尽可能安放颅顶中央(Cz)电极,以便发现颅顶正相尖波。建议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①电极位置:应根据颅骨标志经测量按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加以确定。
②电极命名:包括两部分:(a)电极所在头部分区。按头部解剖部位“额、颞、中央、顶、枕、耳垂”等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F、T、C、P、O、A”等来表示。(b)国际上以阿拉伯数字的奇数代表左半球,以偶数代表右半球。接近中线的用较小的数字,较外侧的用较大数字。中线部位为英文小写字母“z”.举例:A1代表左耳垂参考电极,T6代表右后颞区,Pz代表顶区中线。
(6)电极阻抗:待电极安装好后应测定电极与头皮之间的阻抗,一般要求不超过5KΩ。当记录中出现可能为电极导致的伪差时,应重新检测电极阻抗。3.导联组合
导联组合是指用不同的导联方式连接电极。常用方法有两种:参考电极导联法和双极导联法。各个实验室根椐需要可采用不同的导联组合法。合理组合方式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1)至少有8导程,尽量使用10-20系统法中的全部21个电极;(2)导联组合要简洁明了,能清楚显示电位的空间走向;(3)双极导联电极间距应相等;(4)导联排列顺序,应从前向后、先左后右;(5)在一次脑电图检查中,至少应该各有一段如下组合的记录:参考电极导联、纵向双极导联、横向双极导联。并在记录过程中,明确标明导联组合方式(数字化脑电图在回放时应以上述多种导联方式显示和分析);(6)至少主要导联组合方式与其它实验室的应相同,以便于不同实验室之间的交流。
数字化脑电图仪常设置Cz为虚拟的公共电极,但置于Cz和头皮其他部位的电极均不能作为真正的参考电极,回放时应转换为平均参考电极或耳电极阅图。
对于较多导程的脑电图仪(如目前大多数的数字化脑电图仪),可酌情增加心电、肌电、眼动、呼吸等其它生理参数的记录。
4.记录参数
(1)校准电压(定标):在记录前需要方波定标和生物定标。方波定标时,推荐尝试不同滤波设定状态下记录并测量校准电压。定标电压应该调到敏感水平,全部记录笔尖均应在零位并应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生物定标是指各导联同时记录同一部位电位波形、波幅、位相应完全一致。
(2)敏感度:常规记录时,敏感度一般设置于7μV/mm或10μV/mm(成人)、10μV/mm或20μV/mm(儿童),可酌情及时调整。
(3)滤波:常规记录时,高频滤波不应该低于70Hz,多设定为70Hz。低频滤波不应该高于1Hz,多设定为0.3Hz或0.5Hz(对应时间常数分别为0.4s或0.3s)。
(4)走纸速度:常规记录速度设为3cm/s。1.5cm/s速度可用于长时间描记。
(5)描记时间:常规脑电图应至少记录20分钟清醒状态下的无干扰图形。
(6)诱发试验:睁闭眼、闪光刺激及过度换气应作为常规诱发试验,癫痫病人应尽可能进行睡眠诱发。进行诱发试验时,均需相应增加记录时间。
①睁闭眼试验:在受检者清醒、放松闭目状态时,每隔10秒左右嘱其睁眼3-5秒,反复睁闭眼2-3次,并标记每次睁闭眼的时间点。
②闪光刺激:闪光刺激器置于受检者眼前约30cm,在闭目状态下并面向闪光刺激器中心。刺激器发光亮度为10万烛光(﹥100Nit),刺激脉宽0.1~10ms,刺激频率在1~60Hz可调。每一频率刺激持续时间为10秒,间隔10秒,再用另一频率刺激10秒钟。一般采用由低频逐渐递增至高频刺激。举例:1Hz—3Hz—6Hz—9Hz—12Hz—15Hz—18Hz—21Hz—24Hz—27Hz—30Hz。在闪光刺激过程中如出现临床发作,应立即停止刺激。
③过度换气:过度换气描记应至少持续3分钟,深呼吸频率为20-25次/分。在过度换气之前及之后,均应在不便换导联组合条件下记录至少1分钟。下列情况不应进行过度换气:严重心肺疾病、脑血管病、高颅压、镰状细胞贫血及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
④睡眠诱发:应记录到入睡过程和浅睡期(非快速动眼睡眠Ⅰ、Ⅱ期)图形。5.围记录期注意事项:
(1)检查前应和受检者充分沟通,消除紧张与疑虑,以配合检查。
(2)检查前一天受检者应洗头,洗后不用发脂、发胶等,检查时头部应清洁干燥。
(3)对正在服用抗癫痫药物的病人,常规检查一般不应减停药物。特殊情况下,如需要获得发作期脑电图,应在患者和家人知情同意情况下谨慎减停药物,检查后及时恢复用药。
(4)睡眠脑电图检查以自然睡眠描记最为理想。可在检查前进行适当睡眠剥夺。如果不能获得自然睡眠,可以采用药物诱导睡眠。多选择起效时间快、作用时间短、对睡眠影响小的药物(如戊巴比妥、水合氯醛等)。亦可通过动态脑电检查获得睡眠期的记录。
(5)用记录纸记录的脑电图上必须注明受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描记日期、住院号/门诊号、使用药物名称及剂量、受检者的意识状态、操作技师姓名等。
(6)脑电图记录期发生的重要事件应该实时清晰的标记。主要包括:导联方式的更换、记录参数的调整、各种来源的伪差、意识状态的判断、受检者出现的症状等。
二、脑电图报告书写规范
脑电图报告应包括四方面内容:1.受检者一般情况;2.脑电图记录的描述;3.脑电图结论(正常或异常及其严重程度的判定);4.脑电图结论的解释。
1.受检者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利侧手、体位、临床诊断、使用药物名称和剂量、意识状态、配合程度、记录时间、病历号等。
2.脑电图记录的描述
包括对脑电图特征进行客观全面的描述。应描述各种记录状态下(清醒、睡眠、各种诱发试验)出现的各种正常及异常脑电特征。描述既要客观全面,又要简洁明晰。这部分内容是判定脑电图正常与否或异常程度的依据。
3.脑电图结论(正常或异常严重程度的判定)
是指对一次发作间期脑电图检查结果的综合判定。对成人和儿童可采用不同的判定分级方案。为了方便其他医生阅读报告时掌握重点,更有效的读懂脑电图结果,对于异常脑电图,除了标注异常程度之外,建议应同时描述最能够体现该异常程度的主要异常发现。
举例: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1)左前颞区频繁棘波、尖波,仅出现于睡眠期。(2)左前、中颞区为著持续性、不规则、中等波幅δ活动。
4.脑电图结论的解释
即对本次脑电图结论的临床提示意义做出解释。这部分内容对于不太熟悉脑电图的临床医师有帮助。但是,合理解释应该在综合分析临床和脑电图资料的基础上谨慎给出,这需要丰富的临床及脑电图经验,只适用于判读脑电图的临床医师。
应注意:
(1)由于脑电图主要反映脑功能状态而缺乏病因特异性,在脑电图报告中不宜作出临床疾病的诊断。
举例:高度异常脑电图
(双侧弥漫性慢的棘-慢波综合,可诊断Lennox-Gastaut综合征)(错误)
(2)对于相对有特征性的异常脑电活动,可以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提示可能出现该异常电活动的常见临床情况,供临床医生参考。例如持续出现广泛性约每秒一次(或1Hz)周期性三相波发放,而临床又有进行性疾呆、肌阵挛等症状时,可以提示临床医师有无Creutzfeldt-Jakob病的可能。
举例:a.高度异常脑电图
(弥漫性三相波,可见于代谢性脑病、肝肾功能衰竭、脑缺氧等)
b.高度异常脑电图(弥漫性爆发-抑制脑电活动,提示弥漫性大脑功能障碍,可见于缺氧性脑病、低体温、药物中毒、癫痫持续状态等)
C.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左前颞见频繁癫痫样波发放和较多δ慢波活动,提示左前颞区局限性脑功能异常,可能存在有潜在致痫性病灶)
(3)脑电图异常对于癫痫的发作分类诊断很有意义,可以作出提示供临床医生参考。
举例:a.中度异常脑电图
(可见双侧对称同步高波幅3Hz棘-慢波综合节律长程阵发,提示全面性癫痫发作,失神发作可能)
b.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睡眠中左侧中央中颞反复出现高波幅尖波及双相尖波,提示部分性癫痫发作,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CCT】可能)
(4)对于在同一实验室复查的病人,应与上次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作出是否好转、恶化或无变化的结论。
(5)除脑电图书面报告外,应附图(包括EEG的背景及主要异常所见)。
脑电图记录的描述内容
1.α(alpha)节律:应描写α节律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调节和调幅及双侧对称性,是否在全部安静描记中为主要频率。
2.β(beta)波:应描写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及双侧对称性,散在还是成节律,并应估计在全部描记中所占比例。
3.θ(theta)及δ(delta)波:应分别描写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及双侧对称性,单个散在还是成节律,并应估计在全部描记中所占比例。
4.睁闭眼:描写睁眼后脑电图的变化,是否出现异常波及其部位,以及闭目后恢复情况。
5.过度换气:描写过度换气后脑电图的变化及其出现时间、持续时间。过度换气恢复至过度换气前背景的时间,如出现异常波应描写波形、部位以及出现方式,即单个散在还是成节律。
6.闪光刺激:描写闪光过程中及闪光后脑电图的变化。如有节律同步化应注明出现部位及刺激频率,如有异常波应描写波形、部位及出现方式。
7.睡眠:除描写背景活动外,应描写睡眠波(顶部尖波、睡眠纺锺、K复合波)的出现部位,双侧是否对称;睡眠纺锺的频率及波幅以及每次出现的持续时间;还应对睡眠分期作描述,如睡眠中出现异常波,应描写出现于那一期,出现部位及出现方式。
8.异常波(癫痫样波):应描述波形、波幅、出现方式、部位、持续时间、同步性、对称性、出现于何种状态。
9..临床发作:如果在监测过程中出现了临床发作,应对发作的具体表现及发作期脑电图特征进行描述。成人脑电图诊断标准
根据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与否以及异常程度,可分为正常范围、边缘状态、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高度异常和局限性异常等6种。参照临床资料做出诊断时必须谨慎。中度不正常以上的脑电异常有较明确的临床意义。
一、正常脑电图
符合下列所有各项时为正常脑电图:①脑波分布有正常的部位差别,左右基本对称;②清醒状态全头部α波频率差不超过2Hz;主要分布在双侧枕区;双侧枕区α节律的波幅最高,调幅最好,生理反应最明显;③β活动在20%以下,波幅不超过20μV,以额、颞区为主;④θ活动不超过5%,波幅不超过30μV;⑤全部记录中偶见δ活动,波幅不超过50μV;⑥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等诱发试验无异常反应;⑦生理性睡眠波顺序出现,睡眠周期正常;⑧无异常阵发性电活动。
二、边缘状态
正常背景活动的轻度量变。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边缘状态:①α波频率变化范围超过2Hz;②α波幅两侧不对称超过30%;③α波波幅增高超过100μV;④β波增多,数量超过40%或波幅达30~50μV;⑤额部低波幅散在θ波稍增多,超过10%~15%;有时其波幅超过枕部α波;⑥低波幅δ活动稍增多;⑦出现某种临床意义不明确的波形;⑧睡眠周期紊乱等。
三、轻度异常
背景活动的改变较为明显。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轻度异常:①α波频率范围超过2Hz,两侧频率不对称,8Hz波增多,两侧波幅差超过50%,生理反应性不明显或不对称;②β活动明显增多,波幅可达50~100μV;③θ波明显增多,波幅可达50~100μV,呈阵发性出现,主要在额区;④δ波轻度增多。
四、中度异常
背景活动的量变加上波形的中等度改变。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中度异常:①α频率变慢,以8Hz为主或α消失;②α频率及波幅明显不对称;③额颞部有阵发性高幅α节律,而枕部较少(α前移),或α泛化;④中波幅θ节律占优势;⑤中波幅δ波成组或持续出现;⑥有较多异常波;⑦正常生理性睡眠波在一侧或双侧消失,或正常睡眠周期消失。
五、高度异常
背景活动高度的量变和质变。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重度异常:①α波消失,或仅有少量频率很慢的α波,如8Hz波散在;②波幅和频率无规则,完全失去节律性;③广泛性中、高波幅θ节律或δ节律,其间夹以高波幅β波;④异常病理波呈节律出现或反复爆发出现;⑤周期现象或爆发-抑制;⑥持续低电压或电静息状态。
六、局限性异常
一侧或某一局部导联的尖波、棘波、尖-慢波综合、棘-慢波综合或慢波并有位相倒置。有时也表现为局限性的快波甚至波幅抑制。
小儿脑电图诊断标准(供参考)
一、正常小儿脑电图
小儿(不包括新生儿)脑电图符合下列各项表明时为正常脑电图:
1.背景活动的频率、波幅、节律性、调节性和分布符合相应的年龄范围;
2.左右半球相应部位基本对称,波幅差不超过50%,婴幼儿期颞区可有轻度不对称;
3.在其年龄段应该出现的生理性波形如期出现(如睡眠纺锺、顶尖波等),在其年龄段应该消失的不成熟波形如期消失(如δ刷、枕区插入性慢波等);
4.可存在与年龄相关的图形(如思睡阵发性慢活动、颞区轻度不对称等);
5.过度换气没有明显的慢波提前出现和(或)延迟消失;
6.生理性睡眠波顺序出现,睡眠周期正常;
7.各种状态下没有阵发性异常放电。
二、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
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多数为正常变异,和正常小儿脑电图的临床意义基本一致。在正常小儿脑电图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时为正常范围脑电图:
1.脑波频率范围轻度增宽,调节、调幅欠佳(仅指年长儿);
2.过度换气时有轻度的慢波提前出现和(或)延迟消失;
3.出现少量临床意义不确定的波形。
三、界线性小儿脑电图
界线性小儿脑电图可为正常变异,也可见于轻度脑功能障碍小儿,临床不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在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时为界线性脑电图:
1.脑波频率轻度落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慢波轻度增多,调节调幅不良(仅指年长儿);
2.出现少量不典型棘波、尖波;或出现较多临床意义不确定的波形。
四、异常小儿脑电图
小儿脑电图出现以下情况属于明确的异常。异常小儿脑电图不再分度,但需要具体指明主要异常表现。
(一)背景活动
1.背景脑活动发育延迟,清醒时基本脑波频率明显落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基本节律慢化),该年龄段应出现的脑波未正常出现(如枕区α节律),或应消失的脑波未如期消失(如δ刷形放电、TA波形等);
2.脑波分布无正常部位差别(如无枕区优势频率);
3.两半球对应区域明显持续不对称;
4.广泛或限局性的持续慢波活动;
5.出现高度节律紊乱、爆发-抑制、周期性波、低电压或电静息;
6.睡眠周期或睡眠结构异常,或在长时间的睡眠记录中生理性睡眠波在一侧或两侧恒定消失。
(二)诱发试验
1.过度换气时诱发出癫痫样放电或出现两侧慢波明显不对称;
2.闪光刺激诱发出癫痫样放电或出现光搐搦反应。
(三)癫痫样放电
1.在任何状态及任何背景下出现明确的癫痫样放电,包括棘波、多棘波、棘-慢复合波、多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棘波节律或快节律等;
2.任何明显有别于背景的阵发性波或节律(在排除干扰伪差的前提下)。
新生儿脑电图诊断标准(供参考)
判断新生儿脑电图时应首先了解胎龄(GA)、检查当天的出生后日龄并准确计算出受孕龄(CA)。
轻度异常
1.背景活动成熟轻度延迟,即与实际CA相比,交替图形(tr á ce alternant,TA)或非连续图形(tr á ce discontinuous,TD)轻度不连续;
2.与CA相适应的波形或节律轻度缺乏(如枕区δ活动、枕区或颞区θ活动、或δ刷轻度减少);
3.局灶性电衰减;
4.在正常或轻度异常背景上的少量局灶性或多灶性放电。
中度异常 1.与实际CA相比,背景活动中度不连续(爆发间隔时间在CA30周以下早产儿30秒以上,或在CA30周以上超过20秒,但均不超过60秒;
2.与CA相适应的波形或节律缺乏;
3.半球间持续不对称和(或)不同步,不超过整个记录的50%;
4.持续普遍性电压降低,在所有状态下背景活动低于25μV;
5.单一节律发放或其他形式的电发作,不伴重度背景异常。重度异常
1.与实际CA相比,背景活动明显不连续(爆发间隔时间超过60秒);
2.局灶性或一侧性周期性放电;
3.半球间过度不同步和(或)不对称,占整个记录的50%以上;
4.频繁出现Rolandic区或中线区正相尖波,﹥2次/分钟;
5.严重低电压(在所有状态低于5μV);
6.爆发-抑制
建筑用钢材常规检测问题分析 第3篇
【关键词】钢材;常规检测;拉伸
前言
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全国各地都展开了各种基础设施的施工,而建筑用钢材的适应面是非常广的,施工工程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建筑用钢材。建筑用钢材面广量大,主要有碳素结构钢,热轧圆盘条,变形钢筋,热轧光圆、带肋钢筋,冷轧带肋钢筋,冷轧扭钢筋以及角钢、槽钢、钢板等型材。下面文章将根据钢材涉及的标准约有100个,根据我们多年检测经验,发现在检测时有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此提出,与同行探讨。
1.钢筋计算用原始横截面积
钢筋原始横截面积的计算公式是πD2/4,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留意,并非所有钢材都是按照一个标准来计算的,在实际检测时,检测人员必须先认清钢材的型号,如果混淆了就会产生各种问题严重的问题。例如对JJG3046-1998《冷轧扭钢筋》中的I型与II型的原始横截面面积的计算,都是不能按照常用钢材原始横截面积一览表中的数值来进行的,其钢筋公称面积的的计算应该按照表1的规范来执行,并且还有一点是应该引起试验检测的高度重视的,如表1所显示的,I型与II型即使直径相同的,其公称横截面面积都还会有所区别。
2.原始标距
按照公式L0=K 计算,可以得出比例试样标距,在这条公式里面,K这个系数的值一般都是11.3或者5.65,其中前者是长试样,后者则是短试样。长试样的标距L0为11.3 或者10d0,而短试样的标距L0为5.65 或者5d0。我们在实际检测中,要按照规定来进行,在进行比例试样原始标距的计算时,对于短比例试样的计算要把值修约到最接近5mm的倍数;而对于长比例试样的计算,应修约到10mm的倍数,如果是中间数值则应该向较大的一方修约,这是GB228-87《金属拉伸试验方法》的第5.2.2条规定的。
3.热轧带肋抽样检测
3.1根据上海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对全市钢筋送样检测结果的统计,2005年钢筋力学性能送检不合格率为.045%。从表面来看,其质量似乎在人们预期的控制范围内,但数据的背后却隐藏着弊端。同样在2005年,由市建材质检站接受本市工商和技监等部门委托抽样检测的钢筋,其钢筋力学性能不格率为23.6%。是送样检测情况下的52.4倍。
在委托抽检被判力学性能不合格的钢筋中,有80.2%的钢筋尺寸偏差不合格,同时有80.2%钢筋重量偏差不合格。反过来也可以这么说,凡尺寸偏差和重量偏差均不合格的钢筋其力学性能指标往往不合格。原因是负公差轧制,减少了钢筋断面尺寸,从而出现小规格钢筋理论重量较实际重量差异增加,甚至于超出标准规定的重量偏差;由于断面减少,而试验方法是采用公称断面来测算性能,从而直接导致了部分钢筋的力学性能指标检测不合格。
3.2在钢筋密度取7.85妙耐、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允许偏差为士7%,钢筋在允许重量偏差范围内,loookg中10mm热轧带肋钢筋支数可相差25支。
3.3在钢筋密度取7.85砂耐、允许内径偏差为士.04的情况下,钢筋在允许内径偏差范围内,10O0kg中10mm热轧带肋钢筋支数可相差29支。负偏差之外的钢筋,相差支数将更多。
4.热轧带肋存在问题
4.1钢筋产品供货渠道复杂,中间环节众多,为缺乏约束,质量责任未能真正落实,在管理上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和缺陷。
4.2有些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未按产品标准和政府规定对进场的钢筋进行进货检验。
4.3为了骗取合格数据、突破事关建筑安全的复检,有些施工单位和钢材供应商互相包庇或者恶意串通,其购买的是劣质钢筋,而送检的则是另行准备好的“专用”钢筋试件;有的则要求检测单位出具大数量的合格检验报告。而有些检测单位迫于行业竞争压力,对假试件置若周闻,加倍复检时更是格外照顾。对于上述行为,部分监理、建设单位往往心照不宣,甚至一并参与。正是这样一些情况的存在和发生,铸就了送检与抽检之间巨大的质量反差。
5.有关建议
5.1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加强施工现场热轧带肋钢筋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证明书、产品表面标志和产品标牌一致性的检查,生产许可证标一记和编号、炉(批)号等应能相互印证。
5.2产品标牌是钢筋的合格证,无标牌的钢筋产品不得进人工地,已使用的钢筋其标牌必须收集并妥善保存。
5.3应加强施工现场钢筋的检测,凡尺寸偏差和重量偏差均不合格的钢筋要坚决予以清退出场。
5.4施工单位对所购热轧带肋钢筋委托复检时必须截取带有产品表面标志的钢筋试件送检,并在检测委托单上填写钢筋表面标志等内容。对送检不合格的钢筋,应立即封存。不合格钢筋退场前,由该工程的监理单位会同施工单位即时对其喷涂不合格色标。钢筋不合格标识完成后,由监理和施工单位对现场不合格钢筋进行清点并做好退货记录,才可将该批钢筋清退出现场。质量监督部门或相关评估事务所可按不合格检测报告及现场退货记录,对钢筋的去向进行跟踪。
5.5对取样员和见证员不按规定取样送样或更换试件的,其取、送的试样无效,并可按建设部所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实施处罚,情节严重的撤消其取样员或见证员资格。
5.6检测单位应有专人接收钢筋试件,接收试件时应查验送样人的证件、核对取样员和见证员签字,并对照检测委托单检查钢筋表面标志,核查无误后方可接收试件。对非该工程取样员和见证员送样、试样无表面标志或表面标志与检测委托单内容不符的钢筋试件应予拒收,不合格热轧带肋钢筋加倍复检所抽检的产品,其表面标志必须与企业先前送检的产品一致。
热轧带肋钢筋检测报告除原有内容外,还应添加钢筋表面标志,无法打印的可以手工填写并加盖检测专用章。试验结果不合格的,应记人检测单位不合格台帐,并在24小时内报告质量监督机构及送样委托单位。
检测单位不按规定接收钢筋试件和出具检测报告的,其检测报告不能作为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资料,质量监督机构将对该检测单位的不良行为进行记录,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6.结束语
在建筑用钢材的常规检测中,原始标距要根据每一种具体钢材,它应该遵照的产品标准中的规定,来计算出正确的结果,绝对不能马虎;要准确地控制拉伸速度,且在符合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的前提下标示其力值。
参考文献:
[1]丁百湛.建筑用钢材常规检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1,(02)
[2]刘玉.建筑用钢材标准汇编[M].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11)
锅炉检验的常规检验检测方法分析 第4篇
关键词:锅炉检验,内容,检测方法
锅炉一般使用煤炭、天然气等作为燃料进行运作, 锅炉在运行的过程接受热力、传递热力, 水的加热过程也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 各项运作加热活动和水蒸气活动对锅炉的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特殊复杂的运作环境也对锅炉运作产生影响。做好锅炉的常规检验检测过程有利于减少重大锅炉故障的发生率, 避免发生操作安全事故, 保障锅炉的高效化、 安全化运作。
1锅炉检验的重要性
锅炉作为一种承压设备, 在运行过程中, 受压元件会一直受到高温高压的水蒸汽的影响和作用, 加上外部高温火焰辐射以及高热烟气的冲刷, 很可能会出现腐蚀、变形、磨损、泄露等故障和问题, 还可能出现结渣、 堵灰等现象, 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处理, 很可能出现爆管或者爆炸事故, 不仅会造成设备的损坏, 还可能威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而通过锅炉的常规检验, 可以将锅炉生产中的危险性降到最低, 确保锅炉生产的安全。
2锅炉检验的内容
为了不影响正常的生产, 一般来说, 锅炉的检验需要在合适的时间进行, 而检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1内部检验
内部检验, 主要是针对锅炉内部设备的检验, 是指在锅炉停炉、放水以及冷却、通风后, 对其进行的的一系列检验工作。检验的内容, 主要是对可能影响锅炉安全运行的因素进行判断, 如是否存在过热、泄露、裂纹、变形、过度磨损等。在检验前, 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如拆除可能对检验造成影响的给水装置、排污装置、汽水挡板等, 并且准备相应的照明电源。 如果锅炉体积较大, 需要搭建脚手架, 则应该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看护, 以保证检验的安全性。对于发现的问题, 相关技术人员要充分重视起来, 出具相应的检验报告, 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 对于故障较为严重的锅炉, 要根据实际情况, 判断其是否应该停止运行。
2.2外部检验
外部检验可以在锅炉的运行过程中进行, 主要是针对锅炉本体以及安全附件等的检验, 如查看手孔处是否存在漏水、漏汽现象, 气阀门以及水阀门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安全附件是否灵敏等。同时, 要落实岗位责任制, 切实保证锅炉的安全运行。在充分保证锅炉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 通过宏观的检验方法, 对锅炉的运行状态进行判断, 得出相应的结论, 确保锅炉的有效运行。
2.3水压检验
从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看, 我国对于锅炉的各项参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锅炉的水压设计必须能够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 对锅炉内部受压部件的强度以及严密性等进行检验。水压检验的主要内容, 包括压力值的设置、检测环境要求、处理意见等。
3锅炉检验检测的常用方法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 锅炉检验中常用的检验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3.1目测观察法
目测观察法是指直接利用人的肉眼, 对锅炉的外观进行检查, 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如磨损、裂纹、变性、腐蚀等。这种方法是锅炉检验中最为简单, 同时也是最为直接的方法, 但是对于检验人员的工作经验要求较高。在观察中, 如果发现锅炉壁板中出现了细小的裂纹, 可以使用砂纸对其进行打磨, 然后取10%左右的硝酸溶液进行浸蚀, 擦拭干净后, 再进行观察。如果怀疑板边锈蚀位置存在缺陷, 可以清除表面的水沟与铁锈, 使用干净的抹布擦拭, 然后利用放大镜观察。
3.2锤击检测法
锤击检测法, 是指使用利用重量约为0.5kg的小锤, 敲击锅炉表面, 通过敲击的声音、锤体的振动情况等, 对锅炉的金属缺陷、松动现象以及裂缝等进行判断。小锤应该为一侧圆头, 一侧尖头, 木料手柄。在检测时, 利用小锤敲击锅炉的锅筒和炉胆, 如果敲击声音清脆, 则表示锅炉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如果敲击声音浑浊、迟钝, 则表示锅炉内部可能出现腐蚀;如果敲击声音沉闷, 则说明锅炉内部水垢堆积较为严重, 或者存在夹灰或者夹层的现象, 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3.3白粉煤油检查法
在利用锤击法判断出锅炉中存在金属裂缝后, 为了明确裂缝的位置、 长度等, 可以利用白粉煤油检查法。在检查之前, 需要利用砂纸或者纱布等, 将裂纹表面擦拭干净, 取10%的硝酸溶液或者硫酸溶液进行侵蚀, 待其自然干燥后, 在表面涂抹一层煤油, 等待约20-30min, 然后将煤油擦拭干净, 在裂纹附近涂抹一层白粉。最后, 利用小锤敲击金属裂纹的位置, 如果裂纹中的煤油透过了白粉, 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裂纹的长度和走向。
3.4灯光检查法
灯管检查法主要是沿金属表面, 利用灯光进行照射, 如果存在腐蚀现象, 则灯光下会出现黑色的斑点;如果金属表面存在鼓包现象, 则鼓包位置在灯管下会产生极高的光亮度;如果金属表面存在裂纹, 则在灯光的照射下, 会呈现出一条黑线。因此, 利用这种方法, 可以及时发现集箱、锅筒以及管道中存在的不均匀腐蚀问题, 并对是否存在变形、裂缝等缺陷进行判断, 然后针对检验的结果, 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做到防患于未然。
3.5超声波检测
利用超声波探伤技术, 可以及时发现锅炉表面存在的缺陷, 或者焊缝中是否存在裂纹等。从目前来看, 超声波检测属于一种较为先进的检测方法, 虽然成熟度相对较低, 但是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 为了避免对锅炉的影响, 需要合理选择超声波探伤的时间、方法以及频率等, 假如工件不符合检验的条件, 则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 对耦合方法和耦合剂进行合理确定, 提高超声波探伤的灵敏度和精确性, 得出准确的探伤结果。
3.6磁粉检测技术
主要是利用磁现象, 对铁磁性材料以及锅炉工件的表面进行缺陷检测, 尤其是在对工件表面的气孔、夹渣、裂纹等, 具有更佳的检测效果。但是, 这种方法不能对工件表面的划伤、针孔式缺陷等进行检测, 也不能对奥氏体不锈钢材料或者非铁磁性材料进行检测。因此, 需要结合锅炉的实际情况, 对检测方法进行合理选择和利用, 做好缺陷的评定, 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
结束语
总之, 做好锅炉的检验工作, 不仅直接关系着锅炉的运行安全, 保障了锅炉的运作安全, 而且可以提高锅炉的热效率, 延长锅炉的使用寿命, 减少锅炉故障的出现, 减少检修程序, 确保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实际检测中, 应该对检测方法进行合理选择, 确保锅炉检测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邢国良.锅炉检验的重要性、检验基本内容与常用检测方法[J].科技创业家, 2013 (20) :219.
[2]曲渤, 周恒洋, 于业伟.分析锅炉检验的内容以及常用的检测方法[J].企业导报, 2013 (5) :295.
[3]徐培强.锅炉的检验内容与检测方法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2) :140.
常规心电图检测技术操作规范 第5篇
适应症 操作步骤演示 1.I适应证
(1)胸痛、胸闷、上腹不适等可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者。
(2)心律不齐可疑期前收缩、心动过速、传导阻滞者。(3)黑矇、晕厥、头晕可疑窦房结功能降低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
(4)了解某些药物对心脏的影响,如洋地黄、奎尼丁及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5)了解某些电解质异常对心脏的影响,如血钾、血钙等。(6)心肌梗死的演变与定位。
(7)心脏手术或大型手术的术前、术后检查及术中监测。(8)心脏起搏器植入前、植入后及随访。(9)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监测、随访。2.Ⅱ类适应证(1)Ⅱa类适应证
①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②心血管以外其他系统危重症病人的临床监测。
③对心脏可能产生的影响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呼吸、血液、神经、内分泌及肾脏疾病等。④运动医学及航天医学。⑤正常人群体检。
⑥心血管疾病的科研与教学。(2)Ⅱb类适应证
①大面积的皮肤感染、烧伤。
②某些全身性皮肤疾病,如全身性重症银屑病、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恶性大泡性红斑等。【心电图机的分类】
1.按功能分类 普通单一功能心电图机、多功能数字化心电图机(计算机自动测试分析报告存储等)。
2.按采集、描记导联数量分类 单导联、双导联、多导联(3导联以上)心电图机。WHO、国际心脏节律学会等推荐应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3.按记录方法分类 热笔式、热振式、计算机打印等。4.按电源分类 交流、直流、交直流两用心电图机。5.按机型分类 便携式和台式心电图机。【基本技术参数标准】
1.安全性 按照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的要求,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医用电器设备的电源与信号采集、放大部分之间应有一定的安全隔离措施,根据隔离的安全程度可分为3级(B、BF及CF)。心电图机应符合最高安全级别——CFO级,可用于记录心腔内心电图。
2.灵敏度 标准灵敏度为(10±0.2)mm/mV;最大灵敏度≥20mm/mV;至少提供5mm/mV、10mm/mV、20mm/mV 3个档位,转换误差<±5%。3.噪声 <15μV。
4.输入阻抗 不小于2.5MΩ。5.频率响应 0.05~100Hz,≥3dB。6.时间常数 ≥3.2s。7.共模抑制比 >80dB。
8.走纸速度 至少提供25mm/s、50mm/s 2个档位,转换误差<±5%。
9.交流漏电 <10μA。
10.滤波器 交流电滤波器(50/60Hz)和EMG过滤器(25/35Hz)。11.滞后 记录系统的滞后不超过0.5mm。
12.耐极化电压 加土300mV极化电压,灵敏度变化不大于土5%。13.记录笔偏转幅度 ≥土20mm。
14.外接输出灵敏度 为1V/mV土5%,输出阻抗≤100Ω,输出短路时不能损坏机器。
15.外接直流信号 输入灵敏度为100mm/V土5%,输入阻抗对地不小于100kΩ。
16.多导联数字化心电图机应具备以下条件(1)采样率:≥500sample/s。
(2)频率响应:0.05~150Hz,≥3dB。
(3)共膜抑制比:≥110dB。(4)热阵打印:Y8点/mm,X16点/mm。
(5)A/D转换器:16位以上。(6)显示屏分辨率:≥320×240dot。
(7)其他:多导同步采集、传送及存储心电图、建立数据库、自动分析诊断、测量、联网及统计学分析等。【操作流程】
1.由临床医师根据需要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脏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临床初步诊断、申请理由、检测要求(如附加导联、特殊体位)等。2.患者办理相应的确认手续(紧急情况除外)。3.心电图室按临床要求执行心电图检测。4.出据心电图检查报告。【检测要求】
1.室温不得低于18℃,检查室远离大型电器设备,检查床宽度不小于80cm,如果检查床一侧靠墙,附近的墙内不应有电线穿行,如使用交流电操作,心电图机必须有可靠的接地线(接地电阻<0.5Ω)。
2.工作开始前检查心电图机各条线缆的连接是否正常,包括导联线、电源线、地线等。
3.认真阅读检查申请单,快速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以及临床对检测心电图的要求,描记心电图标准12导联和(或)附加导联、特殊体位。4.除有精神症状、婴幼儿等不能配合者需用药物镇静外,被检测者应在醒觉状态下,休息5min后仰卧接受检测,检测时要求患者全身放松、自然呼吸。
5.电极安置部位的皮肤应先做清洁,然后涂以心电图检测专用导电介质或生理盐水并应浸透皮肤,以减少皮肤电阻,保证心电图记录质量。
6.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准确放置标准12导联电极,包括3个标准肢体导联(I、Ⅱ、Ⅲ)、3个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和6个心前导联(V1~V6)。女性乳房下垂者应托起乳房,将V3、V4、V5导联电极置于乳房下缘的胸壁上。
7.可疑或确诊急性心肌梗死首次检查时必须做18导联心电图,即标准12导联加V7、V8、V9、V3R、V4R、V5R导联,检测后壁导联时患者必须仰卧,检测电极可使用一次性监护电极。8.心电图记录每个导联至少描记3个完整的心动周期。9.记录心电图时标定标准电压为10mm/mV,走纸速度为25mm/s,并做标记。10.其他要求
(1)心电图室应远离电梯及其他大型电器设备。
(2)工作完毕后,应切断电源、盖好机器防尘罩,清洗、消毒电极。
(3)交直流两用心电图机应定期充电,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4)同时使用除颤器时,不具有除颤保护的普通心电图机应将导联线与主机分离。
(5)心电图机属度量医疗器械,应按规定定期接受相关部门检测。
【正常心电图的分析】 1.P波
(1)形态;P波位于QRS波群之前,形态呈圆钝型,可伴有轻微切迹,在Ⅰ、Ⅱ、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2)时限(宽度);P波时限不超过0.11s,双峰型者两峰间距<0.04s。
(3)振幅(电压);不超过0.25mV,小于同导联R波的1/2,V1<0.2mV。
(4)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0.04mm•s。2.PR间期 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3.QRS波群
(1)时限:<0.11s。
(2)形态:QRS波群主波通常在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V1、V2导联向下。Q波无切迹,振幅小于同导联R波的1/4,以R波为主的导联时限<0.04s。
(3)R波振幅:工导联不超过1.5mV,aVL导联不超过1.2mV,aVF导联不超过2.0mV,aVR导联不超过0.5mV,V1导联不超过1.0mV,V5,或V6导联不超过2.5mV(女性不超过2.0MmV),Rv5十Sv1不超过4.0mv(女性不超过3.5mV)。胸前导联R/S比例逐渐增高。3个标准肢体导联或3个加压肢体导联的QRS波群峰值不得同时低于0.5mv。
4.ST段 ST段应与等电位线平行一致,但允许轻度抬高或降低,抬高一般不超过0.1mV,下降不超过0.05mV。
5.T波 圆钝型、无切迹,一般无明显的起始点(上升支缓慢),Ⅰ、Ⅱ、aVF、V5、V6导联必须直立,aVR导联倒置,T波的方向应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6.U波 应与其T波方向一致。振幅不超过同导联T波振幅的25%,最高不应超过2.0mV。
7.QT间期 0.32~0.40s,QT间期与心率有关,心率较慢时可以相对延长(不长于0.44s),心率较快时可以相对缩短(不短于0.30s)。为消除心率对QT间期的影响,可用校正QT间期(QTc),其公式为:QTc=QT/RR(单位为s),或采用Bazett公式计算:QTc=k•,k为常数(男性0.37,女性0.39)。
常规检测 第6篇
关键词:采血;直接法;间接法;血常规
【中图分类号】R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92-01
临床对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常需要配合血常规的检测值结果,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由此可见血常规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1]?血常规所需额的血液样本的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采血法,另一个是间接采血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血常规的测定可由化验室用自动化的血液检测仪完成,对于护士来说间接采血法既可以减少穿刺次数且患者的依从性较高,但间接采血方法采集的血液样本不能与抗凝剂及时混合,可能对血常规各项指标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随机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我科室收治的患者中需要进行采血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血后对两组的血液样本和血常规值进行检测,并进行观察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我科室收治的患者中需要进行采血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女23例,男20例;年龄为27~80岁,平均年龄为(45±3.5)岁;观察组女19例,男24例;年龄为31~82岁,平均年龄(47±4.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情況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直接采血法,选用真空负压采血系统对该组的43例患者进行直接采血?对患者抽取1mL血液标本,采血完毕,轻轻翻转5~l0次,有利于血液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匀,然后马上送检,送检途中应保护标本,尽量避免标本剧烈震荡[2]?
观察组:采用间接采血法对对照组43例患者采血,先连接输液管上头皮针与一次性注射器,尽量排空管内气体,穿刺成功后固定头皮针,然后抽取1ml血标本后,连接输液管;与此同时将1ml血标本注入标本瓶,缓慢轻轻的晃动使血液与抗凝剂混合均匀后,立刻送检?
1.3观察指标
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标本与抗凝剂混合时间长?
1.4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均在SPSS17.0软件上统计,其中计量资料用( ±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2检验,检验标准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随机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我科室收治的患者中需要进行采血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采用直接采血法,观察组患者采用间接采血法;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及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组,血标本与抗凝剂混合时间长于对照血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血常规常常是很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因为血常规能够及时并准确的反应患者的病情变化[3]?对患者采血得到的血液样本的来源有两种采集途径,一是直接采血法,另一个是间接采血法?近些年来,在采血的过程中护士更倾向于间接采血法,因为间接采血法不仅可以减少穿刺次数而且患者的依从性较高?但间接采血方法采集的血液样本不能与抗凝剂及时混合,可能对血常规各项指标产生一定的影响?血常规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对医生诊断疾病和判断病情转归等方面是非常必须的,所以这就要求在采血过程中要规范,了解两种不同采血方法的适应证,尽量减少误差,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医生对患者病情判断的准确性?
本研究随机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我科室收治的患者中需要进行采血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及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组,血标本与抗凝剂混合时间长于对照血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由于间接采血方法采集的血液样本不能与抗凝剂及时混合,会导致血小板在凝固前可能已经发生质和量的变化,进而导致检测结果数据发生浮动,所以间接采血法的适应症是不具有血小板疾病的患者,而且医生所需的血常规数据为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等[4];间接采血法的优点是可以减少穿刺次数且患者的依从性较高?直接采血法的适应范围则包括具有血小板疾病的患者,由于血液样本可以很快的与抗凝剂结合,且不会激发凝血因子,可以有效避免血液凝固对血小板检测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建平,钟国权.直接与间接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测值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6(31):99-100.
[2] 黄艳辉,戴艳芝,杨梅青.两种方法采血对血常规检测值影响的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1):113-114.
[3] 吴红霞,戴金莲,权玉玲,等.4种不同状态下静脉采血对血常规影响的研究[J].河北医药,2010,39(3):369-370.
浅谈常规检测样品采集注意事项 第7篇
1 样品接收登记表/抽样单的填写
1.1 常规抽样单的填写 (常规抽样单需要填写一下信息)
(1) 受检单位名称及地址 (详细到村、户) 、联系方式。 (2) 畜禽种类、代次、日龄及存栏量。 (3) 所采集样品的名称、数量及编号 (编号为上一级单位下发号段, 如无要求, 应保持全年流水编号、不重复) 。 (4) 检测项目的填写 (事先熟悉采样文件, 按照文件要求填写, 也可以采样完毕后回单位填写) 。 (5) 免疫情况 (根据所采畜禽种类及检测项目填写免疫项目、疫苗名称、生产批号、生产厂家、免疫次数、末次免疫时间) 。 (6) 抽样人签字、受检单位签字、抽样日期。 (7) 临床表现及用药情况。
1.2 屠宰场抽样单的填写
(1) 屠宰场名称、地址、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2) 所采集样品的来源 (详细到省、市、县、乡、村) 、检疫证号。 (3) 所采集样品的名称 (血清、拭子、污水、粪便、脑、全血、心、肝、脾、肺、肾、环境样品等) 。 (4) 所采集样品的数量及编号 (编号为上一级单位下发号段, 如无要求, 应保持全年流水编号、不重复) 。 (5) 抽样人签字、受检单位签字、抽样日期。
样品接收登记表/抽样单用水性笔或钢笔填写, 字迹清晰可辨。保证样品信息真是可靠。
2 检测样品的采集
2.1血液样品采集前一般禁食8h, 根据采样对象、检测项目确定采样部位及采血方法。血清应澄清透明、不溶血、不呈胶冻状, 用1.5m L或2m L离心管保存, 用油性记号笔编号。血清量要求:禽血清>1m L, 畜血清>1.5m L。当天做实验的可保存在冰箱4℃, 如需长时间保存, 应-20℃~-80℃保存。做免疫效果监测时, 应在动物免疫后14d, 随机采集同群动物的血清样品。
2.2喉棉拭子采集时, 插入喉头深处转动3~4圈, 取出后, 存放于事先加入1m L含青霉素、链霉素各2000IUp H为7.0~7.4的PBS的2m L离心管中, 剪去露出部分, 添加PBS至2/3刻度, 盖紧瓶盖, 用油性记号笔编号。泄殖腔拭子采集后需存放于事先加入1m L含青霉素、链霉素各10000IUp H为7.0~7.4的PBS。
2.3血液凝固不良、鼻孔出血病死的动物, 应先耳尖采血涂片, 排除炭疽, 炭疽病死的动物严禁解剖。
2.4采集的病料必须具有代表性, 采集的组织器官应病变部位明显。采取病料时应根据不同的疫病或检测目的采集相应的脏器、肠内容物、分泌物、排泄物或其它部位。死亡动物的内脏采取, 最迟不超过死后6h (尤其是在夏季) , 否则, 尸体腐败, 难以采到合格的病料。采样时要做到从胸腔到腹腔, 先采实质器官做到无菌, 避免污染, 后采污染组织, 采集的病料应装在50m L离心管中, 盖紧瓶盖, 用油性记号笔编号。当天做实验的可保存在冰箱4℃, 如长时间保存, 应-20℃~-80℃保存。
汽车自动变速器常规故障检测维修 第8篇
1.1 故障现象
起步时, 选档手柄从P或N挂人D或R位时, 汽车振动大;行驶中, 自动变速器升档瞬间产生振动。
1.2 故障原因
发动机怠速过高;节气门拉线或节气门位置传感器调整不当, 主油路油压高;升档过迟;真空式节气门阀真空软管破损;主油路调压阀故障, 使主油路油压过高;减振器活塞卡住, 不起减振作用;单向阀球漏装, 制动器或离合器接合过快;换档组件打滑;油压电磁阀故障;电控单元故障。
1.3 排除方法
检查发动机怠速;检查、调整节气门拉线和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检查真空式节气门阀的真空软管。路试检查自动变速器升档是否过迟, 升档过迟是换档冲击大的常见原因。检测主油路油压。如果怠速时主油路油压高, 说明主油路调压阀或节气门阀存在故障;如果怠速油压正常, 而起步冲击大, 说明前进离合器、倒档及高档离合器的进油单向阀损坏或漏装。检查换档时主油路油压。正常情况下, 换档时主油路油压瞬时应有下降。若无下降, 说明减振器活塞卡住, 应拆检阀体和减振器。检查油压电磁阀的工作是否正常;检查电控单元在换档瞬间是否向油压电磁阀发出控制信号。如果电磁阀本身有问题则应更换;如果线路存在问题则应修复。
2 自动变速器打滑故障的排除
2.1 故障现象
起步时踩下加速踏板, 发动机转速上升很快但车速升高缓慢;上坡时无力, 发动机转速上升很高。
2.2 故障原因
液压油油面太低;离合器或制动器磨损严重;油泵磨损严重, 主油路漏油造成主油路油压低;单向超越离合器打滑;离合器或制动器密封圈损坏导致漏油;减振器活塞密封圈损坏导致漏油。
2.3 排除方法
检查液压油油面高度和油的品质;若液压油变色或有烧焦味, 说明离合器或制动器的摩擦片烧坏, 应拆检自动变速器。路试检查, 若所有档都打滑, 原因出在前进离合器。若选档手柄在D位的2档打滑, 而在S位的2档不打滑, 说明2档单向超越离合器打滑。若不论在D位、S位的2档时都打滑, 则为低档及倒档制动器打滑。若在3档时打滑, 原因为倒档及高档离合器故障。若在超速档打滑, 则为超速制动器故障。若在倒档和高档时打滑, 则为倒档和高档离合器故障。若在倒档和1档打滑, 则为低档及倒档制动器打滑。在前进档或倒档都打滑, 说明主油路油压低。此时应对油泵和阀体进行检修。若主油路油压正常, 原因可能是离合器或制动器摩擦片磨损过度或烧焦, 更换摩擦片即可。
3 自动变速器不能升档故障的排除
3.1 故障现象
行驶途中自动变速器只能升1档, 不能升2档及高速档;或可以升2档, 但不能升3档或超速档。
3.2 故障原因
节气门拉线或节气门位置传感器调整不当;调速器存在故障;调速器油路漏油;车速传感器故障;2档制动器或高档离合器存在故障;换档阀卡滞或档位开关故障。
3.3 排除方法
电控自动变速器应先进行故障诊断。检查调整节气门拉线和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检查车速传感器;检查档位开关信号。测量调速器油压, 如果车速升高后调速器油压为0或很低, 说明调速器有故障或漏油。如果控制系统无故障, 应拆检自动变速器, 检查换档执行组件是否打滑, 用压缩空气检查各离合器、制动器油缸或活塞有无泄漏。
4 自动变速器升档缓慢故障的排除
4.1 故障现象
汽车行驶中, 升档车速较高, 发动机转速也偏高;升档前必须松开加速踏板才能使自动变速器升入高档。
4.2 故障原因
节气门拉线或节气门位置传感器调整不当;调速器存在故障;输出轴上调速器进出油孔的密封圈损坏;真空式节气门阀推杆调整不当;真空式节气门阀的真空软管或真空膜片漏气;主油路油压或节气门油压太高;强制降档开关短路;传感器故障。
4.3 排除方法
电控自动变速器应进行故障诊断。检查、调整节气门拉线或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测量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电阻, 如不符合标准应更换。采用真空式节气门阀的自动变速器, 应检查真空软管是否漏气。检查强制降档开关是否短路。测量怠速主油路油压, 若油压太高, 应通过节气门拉线或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予以调整。采用真空式节气门阀的自动变速器, 应用减少节气门阀推杆长度的方法进行调整。若以上调整无效, 应拆检油压阀或节气门阀。测量调速器油压, 调速器油压应随车速的升高而增大。将不同转速下测得的调速器油压与规定值比较, 若油压太低, 说明调速器存在故障或调速器油路存在泄漏。此时应拆检自动变速器, 检查调速器固定螺钉是否松动, 调速器油路密封环是否损坏, 阀芯是否卡滞或磨损过度。如果调速器油压正常, 升档缓慢的原因可能是换档阀工作不良。应拆卸阀体检查, 必要时更换。
5 自动变速器无前进档故障的排除
5.1 故障现象
倒档正常, 但在D位时不能行驶;在D位时汽车不能起步, 在S、L位 (或2、1位) 时可以起步。
5.2 故障原因
前进离合器打滑;前进单向超越离合器打滑;前进离合器油路泄漏;选档手柄调整不当。
5.3 排除方法
检查调整选档手柄位置。测量前进档主油路油压。若油压太低 (说明主油路油压低) , 拆检自动变速器, 更换前进档油路上各处密封圈。检查前进档离合器, 如果摩擦片烧损或磨损过度应更换。若主油路油压和前进离合器均正常, 应拆检前进单向超越离合器。
6 自动变速器无超速档故障的排除
6.1 故障现象
汽车行驶中, 不能从3档升人超速档;车速已达到超速档工作范围, 采用松加速踏板几秒钟再踩下加速踏板的方法, 自动变速器也不能升人超速档。
6.2 故障原因
超速档开关故障;超速电磁阀故障;超速制动器打滑;超速行星排上的直接离合器或直接单向超越离合器故障;档位开关故障;液压油温度传感器故障;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故障;3-4换档阀卡滞。
6.3 排除方法
对电控系统自动变速器应进行故障诊断, 检查有无故障码输出。检查液压油温度传感器电阻值;检查档位开关和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档位开关, 信号应与选档手柄的位置相符,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输出电压应与节气门的开度成正比。检查超速档开关。在ON位时, 超速档开关触点应断开, 指示灯不亮;在OFF位时, 超速档开关触点应闭合, 指示灯应亮。否则检查超速档电路或更换超速档开关。检查超速档电磁阀的工作情况。打开点火开关, 不起动发动机, 按下O/D开关, 超速档电磁阀应有接合声音。若无接合声音, 应检查控制电路或更换电磁阀。用举升器举起车辆, 使四轮悬空。起动发动机, 使自动变速器在D档工作, 检查在无负荷状态下自动变速器升档情况。如果能升人超速档, 并且车速正常, 说明控制系统工作正常。如果不能升人超速档是因为超速制动器打滑, 所以在有负荷情况下不能升人超速档。如果能升人超速档, 而升档后车速提不高, 发动机转速下降, 说明超速行星排中直接离合器或直接单向超越离合器故障。如果在无负荷情况下不能升人超速档, 说明控制系统存在故障, 应拆检阀体, 检查3~4换档阀。
7 自动变速器无倒档故障的排除
7.1 故障现象
汽车在D档能行驶而倒档不能行驶。
7.2 故障原因
选档手柄调整不当;倒档油路泄漏;倒档及高档离合器或低档及倒档制动器打滑。
7.3 排除方法
检查并调整选档手柄位置。检查倒档油路油压。若油压太低, 说明倒档油路泄漏, 应拆检自动变速器。如果倒档油路油压正常, 应拆检自动变速器, 更换损坏的离合器或制动器摩擦片或制动带。汽车自动变速器的结构较为复杂, 故障原因涉及面广, 在常见的故障诊断中, 液压试验是故障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机理分析是正确诊断的前提, 熟知结构是正确诊断的关键。一旦确定引起故障的原因, 再找出排除故障的具体方法即可。
参考文献
血常规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第9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的门诊健康志愿者180例,对各项不良指标进行排除。志愿者中包括男性100例、女性80例,人员年龄17~45岁,平均年龄为(32.45±7.78)岁。
1.2 方法
1.2.1 仪器
选取Sysmex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本次研究血常规状况进行技术检查,选取积水医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ST系列一次性使用真空采血管和广州阳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人体末梢血样采集容器进行血常规样本采集。
1.2.2 检测方法
在进行检测的该过程中要由专业人员严格依照采样标准进行操作。通过真空采血法收集肘部静脉血4ml,将采取血样分装在两支专用血常规抗凝管中。分装过程中要将血样颠倒均匀,防止出现溶血状况。通过同样方法采集左手食指或无名指内侧的末梢血,将血均匀混合。血球计数仪操作的过程中选取另一名专业人员实施检测操作,测定前要使用同一质控物校正一起,提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采血与仪器技术决不可由同一人完成。
对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在室温下(18~22度)在0min、30min、2h、6h对血常规差异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分析的过程中选取SPSS14.0统计软件包进行资料分析、整理、处理。计量资料使用(mean±SD)表示,组件比较时使用F或q进行检验。当统计学P<0.05时,资料之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部位血常规检测对比
在本次检查的过程中,末梢血检测中的白细胞(WBC)、红细胞(PBC)和血红蛋白(Hb)的检测值均明显高于静脉血,两者之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末梢血检测中的血小板计数(PLT)状况明显低于静脉血,两者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除此之外,静脉血和末梢血在中间细胞百分比(MXD)中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1。
2.2 不同时间血常规检测对比
对静脉血不同时间血常规指标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静脉血白细胞(WBC)、红细胞(PBC)、血红蛋白(Hb)指标在测定后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计数(PLT)指标较放置前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间细胞百分比(MXD)指标较放置前明显升高,差异P<0.05,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主要是这对血液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的检查,依照血液中有效成分的变化适时的指标控制。当前血常规检查指标主要为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三个系统。上述三个系统血液在人体循环系统中流动,参与到机体代谢的每一项生命活动,对当前机体新陈代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血常规通过对上述指标进行观察,依照仪器标准要求,从根本上提升了各项指标变化的控制效果,提升了诊断的有效性及准确性。但是血常规检查非常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导致检查的质量大打折扣。当前导致血常规检查准确性降低的因素主要包括人为因素、生理因素、仪器因素、试剂因素等。
3.1 人为因素
3.1.1 血样标本选取
血常规检验中主要是对末梢血和静脉血的检测。相关资料显示:末梢血由于自身血管较为狭窄,循环容易受阻,导致局部温度降低,血液成分积累,会导致细胞计数状况发生明显转变。在本次检测的过程中,末梢血检测中的白细胞(WBC)达到(6.33±0.84)×109/L、红细胞(PBC)达到(4.34±0.68)×1012/L、血红蛋白(Hb)达到(13.28±1.02)g/L,各项检测值均明显高于静脉血,两者之间差异P<0.05。除此之外,在进行血常规检测的过程中由于末梢针刺的深度不够也会造成血样标本采集出现差异,造成PLT聚集,导致血液样本检测稀释,导致PLT检测指标出现明显降低。末梢血重复性及稳定性均明显低于静脉血,其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及准确性非常容易受到限制。因此,在血常规检查的过程中要最好选取静脉血,对静脉血指标进行全方位分析,提升操作的质量及效果[2]。
3.1.2标本的保存、运送及检测时间
在进行血常规检查的过程中要对标本进行明确标记,对各项申请单内容进行对比,由专人转送。要尽快对标本进行送检,防止在采血过程中抗凝剂与采血血样均匀混合,提升标本的采集及检验效果。血细胞代谢活动较为频繁,因此,检验时间越短,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较高。本次检验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静脉血白细胞(WBC)、红细胞(PBC)、血红蛋白(Hb)指标在测定后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血小板计数(PLT)指标与中间细胞百分比(MXD)指标发生明显转变。血小板计数(PLT)指标检验6h以后明显低于0min时,中间细胞百分比(MXD)指标检验6h以后明显高于0min时。
3.2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原因。活动状况、精神状况、年龄、性别、种族、药物、季节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前的检测指标。人体内的白细胞数目、血小板状况、嗜酸性粒细胞数目状况等随着时间的转变会发生波动。尤其是在服用药物后,不同药物对白细胞数据及血小板状况等影响各不相同,可以造成血常规指标发生明显转变,造成血常规检测结果准确准确性大打折扣。
在对血常规血样进行采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明确患者没有服用明显干扰检验的药物,避免患者进行骑自行车、跑步等剧烈运动。当处于冬季是要适当提升外部环境温度,确保患者暖和后再进行采血。
3.3 仪器因素
血细胞分析仪非常容易受到配套仪器的影响,尤其是在血细胞分析仪没有相关配套校准物的情况下。当实验室缺乏相关配套校准物时,标准血液分析仪校准非常容易产生差距,导致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可比性及准确性受到严重制约。除此之外,自动化仪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实验室仪器指标出现差异。在对结果进行对比的过程中,自动化仪器可以明显提升检验操作的工作效率,降低人为误差[3]。
3.4 试剂因素
血常规检验样本在进行采集的过程中要对抗凝剂进行合理选取。当前抗凝剂中,EDTA盐可以明显降低对白细胞形态及血小板状况的影响,可以明显提升血常规检查的有效性。当血液比例过高时抗凝剂非常容易出现差异,导致检验指标受到影响,血液比例降低时,很容易出现抗凝剂过剩,导致指标检验结果出现严重影响,造成血液比例指标降低。试剂浓度非常容易受到血常规检验及血细胞技术的制约,导致中性粒细胞肿胀,导致检验有效性降低。
参考文献
[1]朱健.比较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5):17-18.
[2]何萌.静脉血样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4):114-115.
不同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6~12 月在辽宁省义县人民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测的200 例结果为健康的体检者, 男104 例, 女96 例, 年龄11~72 岁, 平均年龄 (38.12±11.29) 岁。按照随机对照法分为冷藏组[设定温度 (4.0±0.5) ℃]和室温组[设定温度 (25.0±0.5) ℃], 各100 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检测者需空腹>8 h, 通过真空采血管抽取3 ml静脉血, 进行EDTA-K2 抗凝处理, 使用深圳迈瑞BC-2900区自动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两组均在保存0.5、12、24、48 h时检测[2,3,4]。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室温条件下保存的血液标本12 h各项成分总体变化不明显, Hb和WBC没有显著的变化, 原因可能是溶血素将包细胞溶解后导致细胞质流出、体积减小。与冷藏组相比, HCT、PLT变化明显 (P<0.05) , 数值与时间成正相关性。冷藏组保存24 h的准确性很高, 比室温组变化显著缓慢 (P<0.05) , 可见红细胞在低温下代谢速度更慢, 仅需少量的能量便可维持自身形态和渗透压平衡。温度越低血液标本检测合理时间的范围越大, 临床工作中尽量在4℃冷藏保存标本。见表1。
注:两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血液是非常重要的机体营养运输介质, 肩负了运输养分、激素、生物活性物质和废物的作用, 对机体新陈代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组织器官通过血液的作用吸收营养、排泄废物从而调节了自身的功能。血液中的各项成分指标可以反映人体的机能变化, 因此, 血常规检测最常作为临床诊断依据和重要的检验内容, 要想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首先要获取符合标准的血液标本, 然后才能准确诊断疾病, 避免误诊漏诊[5,6]。
本次研究探讨了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 结果显示, 在室温条件下保存的血液标本24 h和48 h内各项成分总体变化不大, 但HCT、PLT变化明显, 数值与时间成正相关性, 其原因应该由于血小板随时间延长聚集并且发生肿胀, 自身结构有了变化而引发细胞毒性作用。冷藏组保存48 h的准确性很高, 比室温组变化缓慢, 可见红细胞在低温下代谢速度更慢, 仅需少量的能量便可维持自身形态和渗透压平衡。所以, 低温条件下血液标本检测合理时间为48 h, 室温条件下为24 h, 温度越低血液标本检测合理时间的范围越大[7]。
影响血常规检测准确性的因素很多, 要想提高准确率、降低误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检测工作:① 任用高水平、技术过硬的检验人员维护、使用血常规标本, 必须要具备牢固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 掌握常见血细胞的临床意义, 熟知仪器原理、准确判读检验指标, 掌握检测指标反映的临床现象。② 当采集标本完毕后尽快进行检测, 尽可能缩短保存时间, 若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血细胞自身消耗过多和微生物降解明显而降低了标本的质量。若标本无法尽快送检, 应该在进行抗凝血处理后在室温条件下保存24 h以下或冷藏条件下保存48 h以下。③ 目前临床应用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速度快、结果精确, 受到了广泛推广, 但需要注意血液的稀释倍数, 若稀释倍数太小则会导致细胞排队重合, 若稀释倍数太大则会导致某容量内的血细胞锐减, 因此稀释倍数一定要适当。④ 检验仪器同样会干扰检测结果, 因此, 需要经常对仪器进行保养维护, 检验人员应依照操作规范清洗校准仪器, 清洗掉管道中残余的血液标本, 再对空白试剂开展检测[8,9,10]。
影响血常规检测准确性的因素很多, 要想提高准确率、降低误差需要对每个环节慎重规范操作, 大幅度减少人为误差和过失误差, 避免过多的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如果感觉检测结果存在疑问之处要探查原因, 进行纠偏降低检验误差。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 为临床检测血常规提高准确性, 作为以后诊断疾病的参考依据。方法 200例血常规检测的健康体检者, 按照随机对照法分为冷藏组和室温组, 各100例。比较分析两组血常规参数变化。结果 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计数 (WBC) 、红细胞计数 (RBC) 、血红蛋白 (Hb)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 室温组保存12 h与冷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两组的红细胞化积 (HCT) 、血小板计数 (PLT)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血液样品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保存会影响检测结果 , 因此, 临床应用中要在4℃下进行检测。
关键词:温度,血常规检测,影响
参考文献
[1]侯克祥.浅析温度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 :102-103.
[2]韩秋青, 王爱玲, 韩风杰.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当代医学, 2010, 16 (1) :85-86.
[3]贾茗茗.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23) :3252-3253.
[4]马俐.许鑫, 黄凤霞, 等.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 :58-59.
[5]龚庆辉, 银广悦, 张龙, 等.不同温度和时间对血常规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吉林医学, 2012, 10 (25) :754-756.
[6]徐爱蕾, 何学贤, 王为, 等.血常规检测的重复性和一致性研究.临床军医杂志, 2011, 14 (3) :111-113.
[7]陈国, 梁荣伟.对比试验分析凝血四项检测的影响因素.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19) :2369-2370.
[8]李兰云.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健康之路, 2013, 12 (10) :251-252.
[9]张春平, 唐小平, 钟亚玲, 等.全血标本不同保存温度和时间对Sysmex XE-2100测定血细胞参数的影响.西部医学, 2010, 22 (7) :1312-1314.
常规检测 第11篇
【关键词】CRP 高敏CRP 血常规 儿科
急性感染性类的疾病是儿科中的高发病,其病理机制主要为炎症反应。在临床诊断中多采取外周血液白细胞计数(WBC)的检测值进行初步诊断,但血常规检测可受生理状态、年龄、是否治疗以及应激反应等多种因素干扰1。C反应蛋白(CRP)是经白介素-6诱导由肝脏合成的,是一种典型的急性时相蛋白2。为提高临床检测的准确性,本院将CRP与高敏CRP联合血常规化验应用于儿科,取得了较好的检测效果,现将详细内容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入选资料为本院儿科、急诊、呼吸科门诊、发热门诊于2011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200例患儿,其中男124例,女76例;患儿年龄为1~11岁,平均5.78±3.21岁。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全部患者均采取CRP与高敏CRP联合血常规检测,CRP与高敏CRP使用自动检测仪,采取荧光免疫干式定量法对患儿进行检测,一次性读取CRP与高敏CRP数值。血常规检测使用五分类血液细胞检测分析仪实施检测,全部使用试剂均与仪器配套,完全符合质控要求。
不同检测方式与确诊结果统计对比表n(正确率%)
1.2.2诊断标准。高敏CRP以计数>1.0mg/L为阳性,CRP以计数>5.0mg/L为阳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以数值>10×109/L为阳性,联合检测以任意一项呈阳性为阳性。1.2.3统计学处理。以卡方检验各项检测结果及联合检测结果与确诊结果间的统计学差异性,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数据计算。
2結果
高敏CRP检测准确率为85.50%,CRP检测准确率为59%,WBC检测准确率为67.50%,与确诊结果间均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性,P<0.01;联合检测准确率为97.50%,与确诊结果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性,具体数据见下表:
检测方式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肺炎心肌炎其他疾病合计
确诊结果8556211622200
高敏CRP82(96.47)49(87.50)18(85.71)11(68.75)11(50)171(85.50)
X2 31.2668
P <0.01
CPR57(67.06)34(60.71)13(61.90)72(43.75)7(31.82)118(59.00)
X2 103.1447
P <0.01
WBC66(77.65)39(69.64)14(66.67)8(50)8(36.36)135(67.50)
X2 77.6119
P <0.01
联合85(100)56(100)21(100)14(87.50)19
(86.36)195(97.50)
X2 3.2405
P >0.05
3讨论
上世纪50年代时有学者发现在细菌性感染的患者血清当中存在有一种,可与肺炎链球菌荚膜C多糖产生沉淀性反应的蛋白,这种蛋白就是CRP。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界认识到CRP是因炎症因子刺激,而由肝脏快速合成的一种典型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当机体发生炎症或有组织出现损伤时,CRP可出现升高,并且其升高与下降均比WBC或者血细胞的升高、下降更加敏感。坏死肿瘤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1均对CRP的生成具有调节功能3。正常情况下CRP每天合成量约为1~10mg,而机体发生急性炎症时则每日约合成1000mg左右。通常炎症发生6~12h后便可检测到CRP异常4。当机体受到外伤、感染、肿瘤或理化因素的刺激后约5~8h时可发生迅速升高,半衰期约为5~7h左右,其24h内的峰值可达正常计数值的数百倍左右,当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CRP可于24~48h左右之内出现明显快速的下降,约1周左右可恢复至正常值。CRP的主要生物特表现为可与真菌、细菌等的体内多糖物质发生结合,于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生成复合物,将补体系统激活,释放出炎症介质,增强细胞间的黏附与吞噬细胞的反应能力,将靶细胞溶解。高敏CRP是敏感度更高的急性时相蛋白。
鉴于高敏CRP与CRP检测操作简便、快速,并且属于一种可靠的甄别细菌性、非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指标,目前临床中已将CRP、高敏CRP联合血常规检测作为了儿科中一项常规检测手段。CRP、高敏CRP联合血常规检测还可为儿科临床用药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临床治疗中对于CRP、高敏CRP及WBC计数均升高的患者可采取抗生素进行治疗;而对于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的患儿则可不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有效降低抗生素的使用率;对于高敏CRP升高但CRP未见升高或WBC计数无异常的患儿应加强随诊观察,或根据其临床表现特征给予相应处理。因此CRP与高敏CRP联合血常规检测应用于儿科中有效的避免了过度应用抗生素所致的不良后果。
本次研究中单纯CRP、高敏CRP或血常规检测与确诊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1。而联合应用的检测结果与确诊结果间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CRP、高敏CRP与血常规检测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补性,可有效提高临床检测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权艳秋.CRP联合血常规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2011,24(2):290-291
[2] 周祖发,蔡仪术,杨荣敢.CRP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2):482-482
[3] 吴薇.CRP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6):72-72
[4] 范卓凡.快速CRP血常规联合检测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9):4978-4978
姓 名 张丽学性 别 女
工作单位枣强县妇幼保健院医院级别 二级
所在科室 儿科学 历 本科
研究方向 儿科
需晋职称 副主任医师
邮寄地址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中学 王福勇收 13932846151我的电话
电 话13932846151邮 编 053100(作者邮编)
邮 箱 Wfy5665@163.com
代写要求
代发要求
常规检测 第12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病例组:随机观察2008年912月我院门诊发热(37~40℃)的患儿213例(未进行药物治疗),男116例,女97例;年龄1~16岁,平均7.50岁。其中1~3岁组28例,4~6岁组71例,7~11岁组63例,12~16岁组51例。选择健康查体儿童200例为对照组,男113例,女87例;年龄1~16岁,平均8.20岁。
1.2仪器与试剂
(1)美国Ames公司的C 1initekAtlasTM型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2)日本东亚公司的Sysmex UF-1000i型流式细胞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3)日本OLYMPUS公司的OLYMPUSCX 31光学显微镜。仪器使用前做质控均在控,原装质控品批号为UF-A 7017、AtlasP0050107A。
1.3测定
取2组观察对象的随机尿50ml,充分混匀尿液,分别进行尿液干化学定性、尿沉渣定量和直接镜检法测定,每份尿样在30min内及时完成检测,并记录尿蛋白、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管型结果。尿干化学项目阳性判断以机测结果为准,尿蛋白正常参考值为阴性。尿沉渣主要成分参考值[1],直接镜检法:RBC 0~偶见/HP,WBC 0~3个/HP,管型0~偶见/LPF;尿沉渣定量分析仪:RBC 0~12个/μl,WBC 0~12个/μl,管型0~1个/μl。显微镜检查与尿分析仪相结合,相互补充,以镜检结果为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依据[2]。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 213例发热儿童尿液检测结果
尿蛋白、WBC、RBC、管型指标总阳性检出率23.94%(51/213),不同年龄组尿常规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16,P<0.01),其中7~11岁组阳性检出率38.10%(24/63)占首位,其次为4~6岁组阳性检出率23.94%(17/71)。各组发热儿童尿液分析阳性检出率见表1。
2.2病例与对照组儿童尿液检测结果比较
200例健康查体儿童尿液阳性检出率为6%(12/200),与213例发热儿童尿常规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91,P<0.01),2组阳性检出率见表2。
2.3 213例门诊发热儿童病因分类
呼吸系统疾病占发热儿童的62.44%(133/213),居第1位;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6例,支气管肺炎14例和气管及支气管炎53例。其次是胃肠道感染为28.64%(61/213)。泌尿系统疾病占7.04%(15/213),居第3位;其中急性肾小球肾炎4例、肾病综合征1例、泌尿道感染1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
3讨论
最近几年儿童肾脏疾病的发病有上升的趋势。可能与人们对肾病的认识不足,防治欠缺有关。另外,生活环境、空气质量、食品卫生等方面出现问题也会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进而引起肾病的增加。如不及时治疗最终会发展为肾功能紊乱,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分在体内堆积,引起水分及电解质紊乱,患儿必须接受透析治疗。我们对来自2008年912月期间门诊213例不同程度发热儿童的尿液进行检测,正常小儿的尿液中可出现少量白细胞、红细胞和偶见透明管型,尿蛋白为阴性。调查结果显示7~11岁发热儿童尿蛋白、白细胞、红细胞、管型的总阳性检出率为38.10%,居第1位;其次是4~6岁发热儿童总阳性检出率23.94%,1~3岁和12~16岁儿童较低。学龄和学龄前儿童发热均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健康儿童与发热儿童尿常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热儿童尿检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健康儿童阳性检出率为6%,低于成年人健康检查水平[3],可能与成年人生活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免疫力下降等有关。213例发热儿童病因分析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居前2位,泌尿系统疾病为7.04%,占第3位。张斌等[4]在100例发热待查的临床分析中显示呼吸道感染占首位,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6%。笔者调查期间正值秋冬季节,腹泻等消化道疾病高发,因此,消化道疾病占居第2位。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急性肾小球肾炎4例,为5~10岁儿童;1例肾病综合征,为学龄前儿童;10例泌尿系感染分布于各年龄段。造成小儿大量泌尿系统感染的原因与小儿生理特点和尿路结构有关[5],小儿尿道免疫功能较成人差,不能控制排便,男婴包茎,女婴尿道短及大便后擦拭方法不当。调查中发热儿童显示11例尿蛋白阳性,其中2例患儿为发热性蛋白尿,蛋白含量较低,是一种功能性蛋白尿[6],多见于急性发热早期,伴随发热的减退而消失,小儿常见,与发热本身有关。即使这样,我们对发热的患儿也要连续监测尿常规变化,感冒发热常常是蛋白尿、血尿反复出现和加重的重要诱因,不可疏忽。
小儿发热时伴有尿频、尿急、排尿痛、血尿等泌尿系统症状时,要检查尿常规,如尿中有较多白细胞可能为泌尿系感染。但肾脏疾病临床表现相对隐秘,不像呼吸道感染等具有明显特征,由于小儿取样不方便,易被医生和家长忽略。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均为儿童泌尿系统常见病,起病前常有前驱症状,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其次是皮肤链球菌感染史。夏天天气炎热,儿童易患扁桃体炎、咽炎、脓包疮等链球菌引起的疾病,秋冬季节机体对链球菌毒素发生变态反应,很多儿童患上呼吸道感染,如不及时有效的治疗,几周后可能由于链球菌感染诱发泌尿系统疾病。因此,要改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预防链球菌的感染和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发热对肝脏、肾脏和内分泌系统都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害,感染性发热时,肾脏往往会发生实质性病变,尿中会出现蛋白、管型。建议每一位发热患儿到医院检查时做一个简单、快速的尿常规检测,不仅能反映人体各个系统的变化,特别是为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及时、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5.
[2]丛玉隆.血液学体液学检验与临床释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3]莫非,崔华,陈继荣,等.贵阳市1315例健康体检尿常规检测结果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0):3012-3014.
[4]张斌,张晓洁.100例儿童发热待查的临床分析.小儿急救医学,2005,12(6):489-491.
[5]黄绍良.小儿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86-589.
常规检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