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考古代官职变迁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高考古代官职变迁(精选6篇)

高考古代官职变迁 第1篇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例说

(一)、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①举(举荐)

辟(招用)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②征(征召。特指君招臣)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二)、表示任命官职的。①拜(授予官职)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三)、表示提升官职的。①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②陟(提升,提拔)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③升(提升)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四)、表示降低、罢免官职的。①谪(贬官,降职并外放)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②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③黜(罢免官职)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者事》)④夺(削去、罢免)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五)、表示官职调动的。①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②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张衡传》)③调(调动、调迁)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袁盎传》)④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⑤放(京官调任地方官)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⑥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为什么说印绶是古代官职的标志?

西汉的时候,苏州有个平民朱买臣,以砍柴、卖柴为生,但他爱好读书,精通文史,能读《楚辞》。后来,朱买臣在会稽太守府里当士卒,常寄居在一个小官吏家吃饭。有一次太守到长安去汇报工作,朱买臣跟着去当差。一到京城长安,在朝廷做官的同乡严助见他才学好,就向皇帝推荐朱买臣。皇帝召见了他。他讲述《春秋、《楚辞》,很受皇帝的赏识。于是,皇帝就封他为中大夫,在朝廷做官。后来,皇帝又任命他为会稽太守。但他到会稽郡城(今浙江绍兴市)时,仍旧穿着贫贱的破旧衣服,而把刻有“会稽太守”字样的官印藏在怀里,下车步行到会稽郡的衙门里去。当时,官吏们正在饮酒作乐,谁也不看他一眼。朱买臣走到后堂,见到了早先让他寄居的小官吏。那小官吏还不知他已做了宫,只是顾念旧情招待他吃饭。朱买臣吃饱饭想解开衣襟透凉时,不小心露出了官印上的带子。那小官吏一见就知道他当了官了,顺手去拉住带子,一下就把官印拉了出来,一看是光灿灿的“会稽太守”印章,大惊失色,连忙叫嚷着奔向前堂。当时官吏们正喝得大醉,听了都不相信,怪小官吏“胡说”、“吹牛”。那小官吏说:“谁不相信,可进去看官印。”那些平时瞧不起朱买臣的人都挤进后堂,一见真的是颗官印,于是大家从醉酒中惊醒了过来,纷纷排好队列,站在堂前庭院里,等候拜见。不一会儿,朱买臣捧着官印走到前堂,接受属官们的拜见。为什么人们一见到朱买臣的官印,就承认他真的当了大官呢?原来,在古代,官印就是官员的凭证。在春秋战国时代,国君任命官吏,就发官印为凭证。那时国君和官员的印都叫玺,有用玉刻制的,也有用金、铜刻制的。后来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用的印才称玺,用玉刻制,其他官员的只能叫官印,用金、铜刻制。从此,玉玺就成为代表皇帝的身份和权力的标志;金、铜制的官印是官员的身份和职权的凭证,当然这个凭证千万不能丢失,丢掉官印也就丢掉官职。

古代的玺印,底部是四方的,刻着篆文,上面是龙头或虎头形的印纽,印纽上有个孔,系上丝带子,这带子叫绶。所以皇帝的玉玺又叫玺绶,官员的(金)铜印又叫印绶。古代官员上任或外出视察时,常怕官印丢失,总是把官印藏在怀里,把绶带系结在腰里。所以,《史记·范睢列传》说:“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那时丞相等大官的印是黄金刻制的,绶带是紫色的,所以常称大官为“金印紫绶”。古代官员如果调任免职或犯罪撤职时,必须把官印交出来。一颗官印,关系十分重大。所以当会稽郡的小官吏们见到朱买臣的官印,就知道他真的当大官了。

《西游记》第九回描写唐僧的父亲陈光蕊考取状元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带了官印与夫人殷氏一起赴任。不料途中被强盗刘洪打死,推下水去。于是刘洪穿了陈光蕊的衣服,带了官印和殷氏夫人一同到江州上任。当时殷夫人正怀身孕,为了让孩子生下来,将来可为父报仇,她忍辱偷生。儿子生下后,她把小孩放在筏子上顺长江水下流,流到镇江金山寺,孩子被寺内和尚收养,后来做了和尚,这就是玄奘。玄奘长到18岁,终于与母亲定计禀明朝廷,杀了刘洪。一个强盗凭一颗官印,竟做了18年的州官,充分说明在封建社会的官场里,是只认官印不认人的。《西游记》虽是模拟神话的小说,故事是虚构的,但说明官印的作用却是真实的。

高考古代官职变迁 第2篇

我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高考古代官职变迁 第3篇

师:同学们,《张衡传》这篇课文篇幅虽然不长,但是难度比较大,原因之一就是较多地使用了官职变迁方面的词语,这些词语概括了张衡一生的官场变化脉络,也表现了他的为人品质和情操。

师:在我国现代官场上,显示职务变化方面的词语十分简单,无非是任命、免职、调离、辞职等,但是在古代,这种词语非常丰富,仅就本文就达17个之多。这是因为古代官场职务的变化要比现在复杂得多,用词自然也就丰富很多。

师:刚才我们对全文内容进行了大概的梳理,对课文主要意思已经基本清楚。下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看,本文哪17个词语表现了官职变迁情形,它们在文中各表示了什么意思,体现了张衡怎样的品质?

生:“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这句话中有两个官场变化用词,一是“举”,二是“辟”。“举”是举荐、推荐的意思,“辟”是征召、应征的意思。

生:注释中的“召”,就是文中下面“累召不应”中的“召”,也是古代官职专用词语,与下段“征”的意思相同,“征”也是官场职务用词,都表示征召的意思,所以征召是可以合用的。

师:你们说得很对,这个“举”意思是当时地方官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去当官,此后张衡又面临着“连辟公府”,接着又多次征召他到三公府去任职,这对当时身份低微的张衡来说,无疑是天降福音。结果怎样呢,张衡去了吗?

生:“不行”,说明他没有去。

生:“不就”,说明他不去上任。

生:“不应”,说明他不予理睬。

师:这“三不”告诉我们,张衡与一般人就是不一样,他为什么不去呢?

生:因为他不想当官。

生:因为他“无骄尚之情”。

生:因为他性格“从容淡静”,不喜欢出头露面。

生:因为他觉得当官是一种俗事,而他的特点是“不好交接俗人”,情操高洁。

师:说得很好。这个“举”在现代还有古代那种举荐的意思吗?

生:有,如“举贤荐能”。

生:如“举头望明月”。

生:这句诗的“举”是“抬”的意思,表示抬头,与官职任命关系不大吧?

生:意思差不多呀,举荐你不就是抬举你嘛!

生:那么“举国上下”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举国上下”的“举”是全部的意思,即全国上下,与“举家迁徙”一样。

师:说得很对。这个“举”的意思已经十分清楚,那么“辟”和“召”在现代还保留着古代官场的意味吗?

生:“辟”在现代主要是“开辟”的意思,如打开、开垦、开拓等,已经没有了古代官场用词的痕迹了。

生:“辟”还有通假为“僻”“癖”的用法。

师:是啊,“辟”的通假字还有擗、避、譬、噼、甓,我们要注意这个字的通假现象。

生:“召”的古代官场意味,在现代也基本上消失了,与之组词可以有号召、召集、召唤等。

生:如“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个“召”应为“招”。

生:我认为,实际上现代的这个“召”字仍然含有古代官职变化意思,如召之即来,召来为我所用,为朝廷服务,为国家出力嘛。

师:是的,从“召”的本义生发来看,古代的这个意思仍然有所保留。“征”字与“召”字合用,组成“征召”。那么在现代,“征”字还有官场意味吗?

生:没有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句诗中“征”的意思现在基本照用,如南征北战、能征善战、旁征博引等。

生:“旁征博引”中的“征”当寻求讲,是有古代官场影子的,寻求、征求,就是在寻找人才、为我所用,如“求贤若渴”。

生:对,我同意你的看法,现在的“征兵”就具有这个意思,就是被应征入伍,为保卫祖国而离开父母、家乡,远征边疆,这也含有古代官职变化意味。

师:可见,就举、辟、征、召这四个词来看,除“辟”字之外,其他三个字的古代官职变化意味仍然保留到现在,实际上这是它们的延伸意义。

二、课堂展开

师:本文这种官职变迁词语还有哪些?

生:还有,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这句话中有三个,一是“征”,前面已经见到,二是“拜”,三是“迁”。这里的“拜”就是授予官职。

生:郎中是什么官职,不是俗称中的医生和卖药的人吗?

师: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汉代的郎中是皇帝左右亲近的官职,相当于幕僚参谋之类,属于给皇帝出谋划策的人,司马迁就曾经担任过郎中。

生:那为什么用“拜”呢?

生:“拜”应该是表示尊敬的一种礼节,如下拜、跪拜、拜年、焚香礼拜、顶礼膜拜、八拜之交等。

生:就是说这个“拜”也是官场用词,表示给予的意思,如登台拜将、拜将封侯,这个官场用词含有隆重和尊敬的意味。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对,这个拜也可以组词为“拜托”“拜给”“擢拜”等,这个“擢”字也是一种官职用词,表示给予、提升选拔、举荐和授给的意思。如白居易《有木》诗云“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

师:再看这个“迁”字,怎么理解?

生:迁升的意思,就是两次提升官职,升为“太史令”了。

生:太史令是多大的官?

师:太史令属于奉常领导,奉常是一种官名,为九卿之一,主要掌管宗庙礼仪,职位并不高,但却是实职。所以用“迁”,表示提升的意思。这说明张衡一开始进入朝廷是从小官做起的。司马迁及其父亲也都曾经担任过太史令。这个“迁”现在还有古代提升的意思吗?

生:有,如乔迁之喜、升迁等。

生:升迁这个词现在也还用呀,如升迁之路、连迁三级等。

生:迁还有移动、转换的意思,就是调动工作,如迁移、迁徙、见异思迁、时过境迁、迁怒等。

师:是的。应该说,迁的本义是移动,在官场上就是职务的变化,变化当然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职,三是贬职。于是就出现了“左迁”与“右迁”的现象,你们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生:古代右为尊,右为大,右迁就是升官,如王维的诗都选自《王右丞集》,说明王维当过右丞相,也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生:与此同理,左为次,左为小,左迁就是贬职,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里的“左迁”就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写诗安慰他。

生:《琵琶行》中也有“左迁”一词,如“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师:说得很对,如果在“迁”字前面加上“左右”之类的词,说明官职变化趋向是明显的,但是仅仅用一个“迁”字,则一般表现为升职,如本文张衡“再迁为太史令”就是升官。

生:照此推之,本文后面的“后迁侍中”也是升职?

生:当然是升职,“侍中”是多大的官呀?

师: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职位高于侍郎和郎中,常代表皇帝与公卿辩论朝政。说明张衡的官职也在慢慢上升呀。

生:《出师表》中有“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句子,据史载,郭攸之先任黄门侍郎,后迁侍中,说明侍中比侍郎的职位高。

师:这位同学对历史知识很熟悉呀,但三国时的侍中职位要比东汉时的权力大,正三品,是名副其实的朝廷大员了。

师:同学们,单独一个“迁”也有当贬职用的呢,你们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是《岳阳楼记》中的句子,这里的“迁客”就是指被贬的官员。可见,这个“迁”字已经有升职、平调和贬职等三种意思。究竟怎样判断其具体情况,就要根据人物的人生经历来确定。此后张衡的官职有没有新的变化了?

生:有,第三段又出现了几个官职变迁词语:转复、徙、去、还。

生:“转复”就是转而恢复官职,说明张衡其间曾经间断过此职,或被免,或自辞,或平调,不得而知。

生:“徙”实际上也是“迁”,不是有“迁徙”一词吗?如北方大批的动物迁徙到南方来过冬,徙就是调动,不徙就是没有调动,说明张衡当太史令时间较长,多年没有变动。

生:“去”就是辞去、离开,不当太史令了。这里可以看出,张衡对自己在这个位子上呆的时间太长了,也感到不满。

生:“还”就是还原的意思,胳膊拧不过大腿,不当太史令怎么行呢?没办法,只好又回到原来的位子上。可见张衡当太史令的时间又增加了。

师:你们说得很对,是的,张衡当太史令时间先后达14年之久,其间曾经遭到宦官的排挤,所以他在朝廷为官也并不称心如意,中间的“去”官肯定与此有关。可见,读文言文要善于从中触摸到人物的心迹和事情的原委,你们已经做到了这一点,这很好。

师:课文第三段文字很短,但是却涉及五个官职变化词语,对张衡来说,说明这个时期是他的过渡期;对本文来说,这里也是过渡段,因而一笔带过,只是简单交代有关情况而已。那么,本文还有关于官职变迁词语吗?

生:还有,“出为河间相”,这个“出”就是出任的意思,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的句子。

生:在古代,有“出仕入仕”的说法,这“出仕”就是出来做官。

师:是的,如楼钥在《送袁恭安赴江州节推》一诗中说:“处事条理亦为政,知君出仕当有声。”出仕是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主要目的,也是他们的最高追求。范进、孔乙己都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师:这个“出”字现在也仍然有古代的这种意思,如成语“进退出处”就概括了官场仕途升迁、降职、出仕和退隐等四种情况。进与退、出与处是两两相对的。还有成语“出人头地”,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很赏识,他曾对老友梅尧臣说:“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就是“出人头地”成语的来源。意思是说,自己应给这位有才华的青年让路,让他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这个成语现在仍然用为古代的意思。

生:是啊,《岳阳楼记》中有“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的句子,这里的“进”就是在朝廷做官,“退”就是隐居江湖,它们都是表示官职变化的词语。

师:是的,说明同学们对这种特质词语已经有所意识和记忆。但是这里的“进”一般是用于对较高职务的追加。庆历三年,范仲淹担任朝廷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所以职位较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这也是《岳阳楼记》中的句子,范仲淹写此文劝他,可是第二年他自己也被贬。这里的“谪守”也是官职变化词语,就是被贬职远调的意思。

生:我明白了,这里的“进”就是加官晋爵的意思,“退”是退隐江湖的意思。

生:“衡下车”中的“下车”注释为官吏初到任,也是官职变化词语。

生:这“下车”明明是一种交通术语,怎么会变成任职呢?

生:我能理解,因为到一个地方去任职必然要坐车去,而一旦下车了,就等于到职了。

生:可能是这个意思,古代以车子为官职到任的凭证,现在以文件任命为证,这很形象呢。

师:呀,你们这是望文生义呀,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就是官职初到任的意思,如《隋书,刘行本传》:“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它就是官职专用术语,你们的解释则没有依据呀。

生:古代的“下车”也有现在下车的意思,如《陈太丘与友期》中写道:“友人惭,下车引之”,这里的“下车”就是走下车子,与我们现在的用法是完全一致的。

生:结尾一段的“视事”注释为“官员到职工作”,这也是官职变化词语,它表示张衡在河间相的职位上坐了三年时间。他已经担任了丞相,官职比较大了。

师:但是这个“相”并非整个汉朝的宰相,河间是当时的一个郡,他是去当河间王手下的相,相当于一个郡的第二把手。

生:这里的“视事”相当于审视、察看、考察的意思,实际上是在这里当官任职的说法,就是在这里管事的。

生:是的,不然他怎么会能够“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呢?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权力呢?

师:“视事”就是管事的,这里的“视”有主管、管理的意思,如刘禹锡在《罢郡归洛途次山阳,留辞郭中丞使君》诗中说:“视事画屏中,自称三癖翁”,“视事”就是说主导自己画屏之事。

生:“乞骸骨”也是一种官职用词,课文解释为“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叫做乞骸骨”,就是请求辞还自己的身体,回家养老。“乞”是请求的意思,“骸骨”是指自己的身体。

生:古代当官也有退休制度呀?

师:古代当官退休有大致的规定,明清前要达70岁,明清后要达60岁,张衡逝世时是62岁,按说还不到退休年龄,他为什么要早早退休呢?请思考。

师:古代提前退休有三种情况,一是“告老还乡”回避权力斗争,二是无心于官场“告老还乡”,三是客观条件如体弱多病等。那么张衡属于哪种情况呢?

生:我认为他三种情况都有,他是一个“从容淡静”的人,对官场早有厌倦之感。不如早点离开朝廷,离开纷争,离开这是非之地。

生:永和初年是公元136年,视事三年就到了139年,即他62岁,说明他身体不怎么好,不如早点回家养老,他退休当年就离世了。

生:他向来不与俗人“交接”,在朝为官为俗多年,还是早点离开官场吧。

师:是的,你们说得都对。他逝世前官职做到“尚书”,这里的“征拜”也是官职变化词语,它们与前面已经出现过的“征拜”意思相同。

生:尚书是多大的官呢?

师: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西汉时官职较低,到东汉张衡时代,尚书已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可见,当时朝廷对张衡是比较重用的。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三、课堂总结

师:到了这里,本文涉及的关于官职变迁词语已经全部梳理完成,包括重复运用的总共达17个之多。如把这些词语放到一起,就是张衡为官一生的简历,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含有这些官职变迁词语的句子连到一起,就可以构成一篇极为精短的人物传记。

生(读):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师:很好,是的,如果我们给张衡重新写一个小传,根据这篇短文就够了,这里总共122个字,其中有17个字属于官职变迁词语,它们合在一起,概括了张衡为官一生的经历,也是古代官职变迁现象的一个缩影。那么,除了本文这17个官职变迁词语之外,与这17个不同的官职变迁词语还有一些,你们还记得吗?

生:《鸿门宴》中的“未有封侯之赏”的“封”,表示君主授予官职。

生:《五人墓碑记》中的“赠谥美显,荣于身后”的“赠”,也是君主授予。

生:《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陟”,是上升、提升的意思。

生:《屈原列传》中“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放”,表示“流放”。

师:好的,我们再来考虑一个问题,《张衡传》全文700多字,实际上体现标题“传”的主要就这122个字,作者为什么将张衡官职的变化写得这样简略呢?

生:因为张衡在当官方面并没有什么超出常人的建树,对国家、民族、社会建设功绩也没有什么显著的成就。

生:因为本文的重点是表现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第四段记叙了这个过程,就达200多字,写得很翔实。

生:因为张衡首先是一个科学家,而后才是朝廷命官,既然是科学家,当然要以他在科学上的贡献为重点,这是为了突出重点的需要。

生:因为张衡的历史地位主要是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官场上职务的变迁都是次要的,他也不会把官职的升降放在心上,因为他的志趣都在他专注的科学研究上。

生:张衡在科学事业上的贡献还有很多,不仅是地动仪,还有浑天仪,侯风仪,土圭(日影器)等,所以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师:是啊,本文这样安排详略是很有道理的,为人物作传,抓住其主要贡献是第一要务,至于人物的其他方面,都可以略写或者不写,像本文这样处理就符合传记要求,所以本文又是传记的典范作品。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张衡传》,了解和掌握了很多关于古代官职变迁方面的词语及其用法,这对我们阅读古代作品是很有帮助的。

古代官职名选讲 第4篇

随着现代生活远离古代社会,诸多常识性的文学知识也日渐生疏,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错记、错写、错解一些文史知识,所以“文史管窥”栏目重在将常见常用的文史知识归类呈现给大家,以备大家学习之需。

(文思)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博。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丈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迥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古代文化常识介绍—古代官职 第5篇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

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

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

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

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古代官职(高一选修) 第6篇

开放分类:官职、历史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职方

太师 太傅 大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国 庶长 令尹 柱国 公主 驸马 三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将军 洗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议郎 令史

尚书 六曹 合阁 仆射 侍中 内史 刺史 州牧 别驾

主薄 郡守 太守 长史 从事 督邮 县令 县尉 三老

亭长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台 都督 录事 护军 可汗

六部 三馆 学士 总管 元帅 留守 判官 巡检 提刑

提辖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内阁 厂卫 太监 都司

知府 亲王 总督 巡抚 监司 州判 知县 提督 总兵

参将 散官 流内 流外 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台

大司马 郎中令 大司农 大将军 执金吾 中郎将

尚书省 尚书令 结事中 京兆尹 左冯翊右扶风

关内侯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秘书省 枢密使

员外郎 著作郎 国子监 节度使 招讨使 都点检

观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学土 宣政院 集贤院

军机处 翰林院 钦天监 内务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税务司 资政院 咨议局 国务院 枢密院

三闾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 绣衣直指 监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翰林学土 中书舍人 都指挥使 钦差大臣 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 总税务司 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古代秘书官制简介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三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乐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隋、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尚书省长官的制度,这样尚书令就不是主管文书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

丞相: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重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说左右丞相,不久即废,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职掌传宣诏令。曹丕即位后设中书监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只存中书令。

中书监: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

中书省:魏晋以后,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中书令所代,开始以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至梁、陈时,中书省内部事务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

中书舍人:唐、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官职。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官阶从七品。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是轻者之官。

秘书令:汉末曹操为魏王,初置秘书令,掌机要文书。曹丕即位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等级与管理权限: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高考古代官职变迁

高考古代官职变迁(精选6篇)高考古代官职变迁 第1篇古代官职变动用词例说(一)、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①举(举荐)辟(招用)永元中,...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