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排序专项训练
高考语文排序专项训练(精选6篇)
高考语文排序专项训练 第1篇
关于高考语文诗歌专项训练
[答题策略]
1.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高考是初步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特点进行思考作答,无需引经据典,用它作品比较。
2.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3.品评技巧,品味语言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4.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5.文学理论,适量点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理性语言要恰当地运用上,可以使答案显得厚实,有深度和力度,技高一筹。
[诗歌鉴赏练习]
阅读下面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燕然:内蒙古的燕然山。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曾采燕然山石,勒石记功而返。
1.试简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景物的特点。
2.“将军白发征夫泪”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3.试分析前两句中修辞手法所起的作用。
4.本诗前两句与后两句均为写景,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点?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5.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6.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什么的艺术手法?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7.“人醉”句中“醉”字的.含义是什么?
8.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认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9.词中“尘暗旧貂裘”的意思是什么?
10.“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应是词眼所在,请从结构和题旨两方面加以分析。
[双调]折桂令
中 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11.“嫦娥”句用了典故,诗中指中秋之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2.这首元曲重点写的是中秋夜的月光,请你说出作者运用的两种描写方法并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排序专项训练 第2篇
[规范提醒] 1.合理分配时间。考场做散文阅读题用时大约在20~25分钟。先行阅读用近10分钟个别文本如较难理解,可用10分钟多一点,做题用近15分钟。先读懂文本,读懂文本是做题的前提;要舍得在读文本上花时间。切忌只读一遍大致了解就开始做题,往往最后再读一遍极为重要。,2.文本阅读要求。先粗略浏览一遍包括注释、试题,再细读文本,勾画出关键词语并概括段意,尤其要圈出议论抒情的语句。最后读题目,明白答题要求后,细读文本,根据文本依次答题。,3.审题、答题要求。审题:读懂题干,结合文体特征,辨明题型,圈出题干核心词语。答题:有几问就要答几问;答题有层次,最好用序号标明;建议用“关键观点+阐释说明”式;学会因分赋点。,下面的训练以两篇散文为一组,每组用时为40~50分钟。
综合练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豆 腐 汪曾祺
豆腐最简便的吃法是拌。买回来就能拌,或入开水锅略烫,去豆腥气。不可久烫,久烫则豆腐收缩发硬。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以南豆腐为佳)同拌,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头只卖得数日,过此则叶绿梗硬,香气大减。
其次是小葱拌豆腐。北京有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可见这是北京人家家都吃的小菜。拌豆腐特宜小葱,小葱嫩,香。葱粗如指,以拌豆腐,滋味即减。我和林斤澜在武夷山,住一招待所。斤澜爱吃拌豆腐,招待所每餐皆上拌豆腐一大盘,但与豆腐同拌的是青蒜。青蒜炒回锅肉甚佳,以拌豆腐,配搭不当。
烧豆腐里的翘楚,是麻婆豆腐。相传有陈婆婆,脸上有几粒麻子,在乡场上摆一个饭摊,挑油的脚夫路过,常到她的饭摊上吃饭,陈婆婆把油桶底下剩的油刮下来,给他们烧豆腐。后来大人先生也特意来吃她烧的豆腐。于是麻婆豆腐名闻遐迩。陈麻婆是个值得纪念的人物,中国烹饪史上应为她大书一笔,因为麻婆豆腐确实很好吃。
“汪豆腐”好像是我的家乡菜。豆腐切成指甲盖大的小薄片,推入虾子酱油汤中,滚几开,勾薄芡,盛大碗中,浇一勺熟猪油,即得。叫做“汪豆腐”,大概因为上面泛着一层油。用勺舀了吃,吃时要小心,不能性急,因为很烫。滚开的豆腐,上面又是滚开的油,吃急了会烫坏舌头。我的家乡人喜欢吃烫的东西,语云:“一烫抵三鲜。”乡下人家来了客,大都做一个汪豆腐应急。高邮周巷汪豆腐很有名。我没有到过周巷,周巷汪豆腐好,我想无非是虾子多,油多。近年高邮新出一道名菜:雪花豆腐(用盐,不用酱油)。我想给家乡的厨师出个主意:加入蟹白,这样雪花豆腐就更名贵了。
北京的豆腐脑过去浇羊肉口蘑渣熬成的卤。羊肉是好羊肉,口蘑渣是碎黑片蘑,还要加一勺蒜泥水。现在的卤,羊肉极少,不放口蘑,只是一锅稠糊糊的酱油黏汁而已。即便是过去浇卤的豆腐脑,我觉得也不如我们家乡的豆腐脑。我们那里的豆腐脑温在紫铜扁钵的锅里,用紫铜平勺盛在碗里,加秋油、几滴醋、一点点麻油、小虾米、榨菜末、芹菜(药芹)末。清清爽爽,而多滋味。
不知道为什么,北京的老豆腐现在见不着了,过去卖老豆腐的摊子是很多的。老豆腐其实并不老,老,也许是和豆腐脑相对而言。老豆腐的佐料很简单:芝麻酱、腌韭菜末。爱吃辣的浇一勺青椒糊。坐在街边摊头的矮脚长凳上,要一碗老豆腐,就半斤旋烙的大饼,夹一个薄脆,是一顿好饭。
干丝是淮扬名菜。大方豆腐干,快刀横切为片,刀工好的师傅一块豆腐干能片十六片;再立刀切为细丝。这种豆腐干是特别的,极坚致,切丝不断,又绵软,易吸汤汁。旧本只有拌干丝。干丝放入开水略煮,捞出后装高足浅碗,浇麻油酱醋。青蒜切寸段,略焯,五香花生米搓去皮,同拌,尤妙。煮干丝的兴起也就是五六十年的事。干丝用母鸡汤煮,加大虾米,火腿丝。我很留恋拌干丝,因为味道清爽,现在只能吃到煮干丝了。干丝本不是“菜”,只是吃包子烧卖的茶馆里,在上点心之前喝茶时的闲食。现在则是全国各地淮扬菜系的饭馆里都预备了。我在北京常做煮干丝,成了我们家的保留节目。北京很少遇到大方豆腐干,只能用豆腐片或百页切丝代替。口感稍差,味道却不逊色,因为我在煮干丝的汤里下了干贝。煮干丝没有什么诀窍,什么鲜东西都可往里搁。干丝上桌前要放细切的姜丝,要嫩姜。
中国豆腐的做法多矣,不胜记载。作家高缨请我们在乐山的山上吃过一次豆腐宴,豆腐十好几样,风味各别,不相雷同。特别是豆腐的质量极好。掌勺的老师傅从磨豆腐到烹制,都是亲自为之,绝不假手旁人。这一顿豆腐宴可称寰中一绝!(有删改)1.文章第一段画线部分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特色?(3分)答:
答案 视觉描写、嗅觉描写与动作描写相结合,写出了选料之讲究、香气之浓郁、制作过程之精细。
解析 文中第一段的画线句子介绍了香椿拌豆腐的做法,句子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运用了视觉描写、嗅觉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细致地写出了选材及制作的过程。
2.第二段画线部分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3分)答:
答案 ①借林斤澜对拌豆腐的喜爱写拌豆腐之可人,具有情致;②承接前文“葱粗如指,以拌豆腐,滋味即减”,进一步阐明拌豆腐时选料的重要性。解析 画线部分介绍了作者和林斤澜在武夷山的经历,说明了林斤澜对拌豆腐的喜爱。画线句的前面讲小葱拌豆腐的选材,以小葱为佳,拌以大葱就会少了滋味。画线句承接上文,说明拌豆腐配搭青蒜更不合适。
3.文章第四段,围绕“汪豆腐”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答:
答案 ①汪豆腐的烹饪方法。②汪豆腐的得名缘由。③汪豆腐的吃法。④家乡人喜欢吃汪豆腐的原因。⑤做汪豆腐出名的地方。
解析 第四段介绍了作者家乡的汪豆腐,主要从烹饪方法、得名缘由、吃法等方面来说明,文段中的思路很清晰,考生也较容易概括。
4.关于文人谈吃的散文,现当代作家中,周作人重考据,林语堂雅致,请结合本文,分析汪曾祺谈吃散文的特点。(5分)答:
答案 雅俗共赏,见识渊博,将饮食与民俗相结合,写了南北各地的风俗人情;语言细腻生动,生活气息浓,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
解析 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可从语言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概括。
5.请探究文章中蕴含的丰富情感。(5分)答:
答案 ①对家乡美食的喜爱、留恋。②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赞美。③对劳动人民创造才能、高超烹饪技艺的赞美。④对一些传统美食消逝的惋惜。
解析 本文全篇都在介绍豆腐的各种吃法,看似关乎吃,其实更关乎情。豆腐是中华美食中的传统材料,豆腐的各种吃法包含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杰出的烹饪技巧;其中对家乡美食的介绍则显现出了浓浓的乡情;对一些传统美食的消逝感到惋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江南春 叶德成
①春迟迟,暖风拂面。草萋萋,万木葱茏。不知不觉,春天又一次来到人间。此时百花怒放,并蒂串连,把春风的多彩多姿展现得淋漓尽致,可算是“春天交响曲”。此情此景,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慷慨给予的春光和绚烂,收获一种时光沉淀下来的沉静与安详。
②春意渐浓,人流如潮,踏春而来,足音轻叩,行走在江南斑斓的春天里。杏花、桃花、樱花,层层叠上,多情姿媚,流香四溢,芳馨袭人。漫山遍野的花仙子楚楚动人、美艳多姿,株株花繁似锦,红的灿若蒸霞,绿的娇嫩含羞,像一首抒情的诗,像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蜜蜂乐了,蝴蝶乐了,游人乐了。“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不知是春风醉了江南,还是江南醉了春风。“赏花开自在,寻恋之芳踪”,眼中漾着淡淡花香。也不知我的脚步是否惊扰了千年繁华的“吴越春梦”。
③江南宝地、太湖之滨,江南地区矗立着一座座山水兼得、人文荟萃的城市。二十几年前大学毕业不久,年少不更事的我辞去优越的政府机关工作,从闽南只身踏上江南这块热土打拼,历经万难千险闯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创出了一番天地,现在回想起来感慨万千。如今我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更爱上了这里的江南风光。
④蠡园是江南名城无锡的一个著名游览胜地,与范蠡、西施的故事有着很深的渊源。传说当年范蠡与西施就是隐居于此,因范蠡、西施泛舟湖上而得名的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东北岸的一个内湖。三面环水,远眺翠嶂连绵,近闻长浪拍岸;南堤春晓,桃红柳绿;枕水长廊,步移景换;假山耸翠,曲折盘旋;亭台楼阁,层波叠影。后人在蠡湖之滨又建造了蠡园,园以湖名,湖因园胜,曲岸枕水,秀丽明媚。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咏有佳句:“欲识蠡园趣,崖头问少年。”蠡园的假山就水而叠,因水而活,尽显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无限情趣。
⑤这里还有江南独秀的太湖鼋头渚,有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梅梁胜迹,有乾隆皇帝下江南钦命的“天下第二泉”,有江南名园“寄畅园”、惠山祠堂群、惠山古街、龙光塔等数不胜数的胜迹,堪称“露天历史博物馆”。古城墙下的花红柳绿,荡漾着盎然春意,成为春日里踏青的最好去处。
⑥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江南的太湖风光,融淡雅清秀与雄奇壮阔于一体,碧水辽阔,烟波浩渺,峰峦隐现,气象万千。独占鳌头的江南太湖风景鼋头渚,山清水秀,天然胜景。赵朴初赞道“鼋头渚景色胜天堂”,一代大师的瑰丽诗句,更使鼋头渚的风韵名扬境内海外。春风吹来,吹开了鼋头渚畔的万树樱花,长春桥两旁的百余株单瓣早樱,远望如雪花飞絮,近看浓淡相宜,花枝水影,相互映衬,美不胜收。从山下俯视,感觉那阵阵春风吹皱了湖水,吹绿了山野。在春日姹紫嫣红中,在苍翠绵延的山峰里,忽见樱花的粉红、雪白,铺天盖地缀满枝头,那种明快的青春气息和撼人的气氛,让人屏住呼吸,让人心潮涌动,让人过目难忘。
⑦醉在江南的旖旎风光之间,坐下来喝茶聊天让人醉意更浓。“太湖翠竹韵飘香,壶中清友自芬芳。”最美江南,春茶最好。江南茶品种很多,除了太湖翠竹还有洞庭碧螺春、无锡毫茶、西湖龙井、安吉白茶、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等。“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太湖洞庭山所产的碧螺春集吴越山水的灵气和精华于一身,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这套茶艺共12道程序,碧螺春沉入水中后,杯中的热水溶解了茶里的营养物质,逐渐变为绿色,整个茶杯好像盛满了春天的气息。太湖毫茶外形纹紧而卷曲,肥壮翠绿,身披茸毫,香高持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明亮,茶汤晶莹隐翠,叶底嫩匀。冲泡后白毫显见,汤色碧绿澄清,别具风味。若以二泉水冲泡,相得益彰,则更得毫茶之真味。
⑧在这高速旋转的生活节奏中,不妨独坐春山,一壶茶、一卷诗,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细细感受一下春的诗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过激、不当真、不生气,调心安适,通透人生,处处美景也。(选自《华夏散文》,有删改)6.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
答案 文章第①段描绘了一幅万木葱茏、百花怒放、多姿多彩的绚烂春景图,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又为后文具体描写江南春天做了铺垫。
解析 赏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内容上:描绘了一幅“万木葱茏”“百花怒放,并蒂串连”“多彩多姿”的“绚烂”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情——喜爱。结构上:巧妙地引出下文对“江南春”的描写。
7.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举两例并简要赏析。(3分)答:
答案 比喻,“株株花繁似锦,红的灿若蒸霞„„像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漫山遍野众花盛开、花繁似锦的场面。拟人和排比,“蜜蜂乐了,蝴蝶乐了,游人乐了”将物拟人化,且运用排比,写出了蜂蝶与游人的快乐。引用,引用“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诗句,说明了江南春风的醉人和花开时节的繁华,增添了文句意蕴,丰富了文章内容。
解析 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些,具有怎样的特点,能起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然后回到原文,分析文章具体内容,根据题干要求选择两例进行分析即可。除了所给答案中所举例子,“远望如雪花飞絮”等句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文章引用的诗句还有“欲识
蠡园趣,崖头问少年”“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等。8.文章为什么讲述关于范蠡和西施的传说?请简要分析。(4分)答:
答案 点明了蠡湖名字的由来,表明江南的春天自古以来就美丽迷人,所以他们才会隐居于此;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江南春天神奇迷人的色彩,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天的热爱之情。
解析 作答本题,可以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入手。内容上——一是点明了蠡湖名字的由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美丽;二是丰富了文章内容。情感上——借范蠡和西施对江南春天的喜爱,表达了自己对江南春天的喜爱。
9.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5分)答:
答案 ①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很多人拼命工作,这种透支身体、透支未来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应该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给自己享受生活的时间。②人心浮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至关重要。有了良好的心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人生处处皆美景。
解析 理解文中的句子,首先要理解句中的重要词语,然后根据语境,理解句子的含意。句中“高速旋转的生活节奏”“让生活节奏慢下来”说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应让自己慢下来。“独坐春山,一壶茶、一卷诗”说的是人们应享受生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处处美景也”强调心态的重要。
10.概括文章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5分)答:
答案 主旨:珍爱春天,热爱生活。
看法:①春光难觅,值得珍惜。我们应该珍爱春天,热爱生活。②自然的春天易逝,生命的春光应该永驻奋斗者的年华中。③生活中,不要汲汲于功名利禄,要学会偶尔,停下自己匆忙的脚步,去体味自然和人生的春天的美好纯净,去顿悟生命的可贵,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境界。
高考语文排序专项训练 第3篇
一、这几个关节的组织结构分析
1. 膝关节:
膝关节由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髌骨后的关节面以及半月板构成, 由内外侧副韧带、髌骨韧带、交叉韧带加固。膝关节的柔韧主要发展腿部后面肌群 (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 的伸展性;发展屈膝能力主要发展腿部前面肌群 (股四头肌、缝匠肌、胫骨前肌、姆长伸肌) 的伸展性。
2. 胯关节:
由球形的股骨头与胯骨的胯臼构成。由于胯臼较深, 并有软骨形成的关节盂加大与股骨头的紧屈适应, 虽然它是球窝关节, 但运动幅度受到限度。它的加固由髌骨韧带及股圆韧带加固。
3. 踝关节:
由距骨上关节面、胫骨内踝关节面、胫骨下关节面及腓骨外踝关节面构成。踝关节前后韧带薄弱, 而两侧的内、外侧副韧带较强。踝关节主要发展背屈和背伸及内翻外翻的能力。
二、训练方法探究
结合自己平时训练的实践, 笔者总结了一套有效可行的方法:
1. 课前热身
在做各种柔韧素质训练之前, 慢跑是最有效的热身活动。它能够让身体的各个关节温度迅速上升, 防止在柔韧素质训练的时候出现运动损伤。在做完热身后, 首先就是进行有针对性的压腿。压腿的时候选择面对肋木站立的正压腿, 侧对肋木的侧压腿及背对肋木的后压腿, 还可以采用跨栏式压单侧压腿。在垫上做跨越栏架时的空中动作, 身体要前倾向下压, 可以采用先动力性拉伸和静力性拉伸相结合的方法, 即下压到身体有麻木或疼痛的感觉的时候在那个位置坚持住30秒之后放松。而后就是踝关节和足背的柔韧训练采用的跪立身体后坐压, 接下来便是行进间足尖步正踢腿、侧踢腿和后踢腿两手臂侧平举在音乐的伴奏下有节奏地两腿交替四拍一踢。这样不仅可以发展腿部及足踝的柔韧性,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2. 练习步骤
(1) 纵劈叉的练习步骤
第一阶段, 学生的韧带伸展性较弱, 采取三人一组一人练习两人帮助。让帮助者站在练习者的两侧架住两肩膀, 练习者两腿一前一后向下压, 脚尖膝盖绷直, 当两腿的内侧有明显的紧绷感的时候, 停止在这个位置上, 坚持住30秒后慢慢起立放松, 两腿交换重复以上动作;
第二阶段可以利用树作为辅助器材。两手抱住树桩, 一腿前一腿后下纵叉, 随着两腿的分开身体重心下降, 两手慢慢地向下移动, 当腿部有麻木或疼痛感时, 停止在这个位置坚持住30秒, 之后身体慢慢地起立放松;
第三阶段以墙作为辅助器材。三人一组, 练习者背对墙站立, 辅助者分别站在练习者的两侧。练习者举一腿, 一人用膝盖抵住练习者的支撑腿膝盖, 另一位用手托住练习者另一腿, 慢慢地向上抬, 当练习者感觉麻木或疼痛的时候, 坚持在这个位置上30秒钟后, 腿慢慢放下, 另一腿重复以上动作。
(2) 侧扳腿平衡的练习步骤
第一阶段是在做完基本的热身及韧带拉伸后做侧对肋木的侧压。练习者身体侧对肋木站立, 支撑腿脚尖外展膝盖绷直, 身体慢慢地侧向下压, 当下压到感觉疼痛时候, 控制在那个位置15秒;
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控腿基础上, 由两位帮助者将其搭在肋木上的腿托起, 将身体的重心慢慢地转移到支撑腿, 用自己的同侧手臂抱住同侧抬起的腿, 坚持住30秒后放松;
第三阶段是利用墙作为辅助器材。练习者侧向靠住墙站立, 由两位帮助者将其靠墙外侧腿慢慢地搬起。注意:两腿的膝盖要伸直, 支撑腿脚尖要外展, 被抬起腿脚尖要绷直。当抬起到身体感到疼痛的时候, 由练习者用同侧手抱住一侧的腿, 帮助者用手托住腿部控制住坚持30秒后放松。
例说2008年语文高考排序题 第4篇
排序题是近几年来高考题中常见的语言知识运用类题型。虽然常考,但这道题得分率一直不高。究其根源。与此题题型的时常变化不无关系。纵观近几年高考排序题,题型主要是两种,下面结合2008年高考排序题讲讲这类题的解题方法。
一、排列式
这类题没有上下句可参照。只能从给定的句子身上寻找解题方法。我们一般可以先通读要求排序的句子。明确每个小句子的大意,判断写作对象是否唯一:在此基础上接着分析这些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或总分,或转折,或时间……照此关系将它们化零为整分成若干小句群;然后再寻找句群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首尾句、过渡句、观点句、结论句等;最后化整为零依次确定顺序。
如广东卷第4题: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禹贡》主要以山脉、河流和海洋为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九州。不受当时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阐述九州的山川、湖泽、土壤、物产等,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
②此后,主要论述疆域、政区建制沿革的著作不断涌现,除正史有地理志外,各省、府、州、县也多编有地方志。
③《山经》以山为纲,综述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的自然条件。
④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疆域地理著作。
⑤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是战国前后出现的《山经》和《禹贡》。
A、⑤③①④②B、⑤③①②④
C、④②③⑤①D、④②③①⑤
我们先通读这五句话。会发现句⑤和句①句③是总分关系,按句⑤中“《山经》和《禹贡》”的说法可以确定这三句话的顺序是⑤③①;剩下的句②句④中有一个照应词是“疆域”,再根据句②的“此后”和句④的“第一部”,可以确定句④是句②的论据,可确定顺序为②④;是⑤③①在先还是②④在先呢?句⑤的“最早”“战国前后”、句②的“此后”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B。
再如浙江卷第22题: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分)
奥林匹亚的废墟之美,究竟属于哪种美呢?
①因而残垣断壁失去部分的构图。也就容易让人通过想象获得。
②也许废墟和残垣断壁本身就是美。这种美与其整体建筑结构左右对称有关。
③不论是帕台农神庙还是厄瑞克特翁庙。我们推想它失去的部分时。不是依据实感。而是依据这种想象。
④我们的感动。就是看到残缺美的感动。
⑤这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
这种自主排序题难度最大,一句不慎就会分数全失,所以在排序时更要全面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此题整段话给出了首句。内容是“废墟美属于哪种美”,接着的内容应据此展开,或在首句或在尾句要明确废墟美的类型。而综观五句话只有句④属于结论性质的话,所以单独隔开来。再观察剩下的四句话,句①句③句⑤都提到了“想象”这个词,所以它们三句应属于一个部分;再看剩下的句②,它顺承首句提到了废墟美,所以我们将这五句话分成了三个部分,然后判断部分之间的先后关系。句①句③句⑤的核心意思是说当建筑出现残缺时,人们往往是根据建筑结构左右对称的特点去想象其完整的样貌。并由此获得喜悦和陶醉,据此,我们可以确定②①③⑤的顺序,而句④是整段话的结句。所以答案是②①③⑤④。
二、嵌入式
这种题由于给出了上下句,所以我们在寻找句间关系时还要注意它们与上下句的照应。
如四川延考卷第4题: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建成后,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还将负责建立中华古籍保护网。在网上及时发布、定期更新全国普查成果。
①并组织专家对全国珍贵古籍进行定级②同时汇总古籍普查成果③负责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④形成全国统一的中华古籍目录⑤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
A、③④①⑤②B、③②⑤④①
c、⑤③④①②
D、⑤④②①③
首先通读这五句话。都与古籍有关,但又各有侧重。句①说的是定级,句②说的是汇总成果,句③说的是登记,句④说的是形成目录,句⑤说的是建立数据库;而③②说的是普查方面,所以我们可以先确定先③后②的顺序,再分析剩下的三句话,句①说的是珍贵的古籍,句④句⑤说的是汇总方面的内容,所以很明显,句④句⑤和句③句②从内容上来看属于一类;再分析给出的上下句。我们会发现“将”“还将负责”的词语。按照照应法则,空中的第一句应该出现“负责”这个词语,即句③,而如果选择句①,“将”与“并”连用不通顺,所以也可以确定句③是首句。接着按照先登记再汇总和先普遍再特殊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确定出③②⑤④①的顺序,选B。
再如海南卷第21题: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3分)
明式家具,崇尚简约、天然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牢固结实;不过多地进行装饰,不过多地渲染技艺。不过多地雕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结构全不用钉②以木材天然纹理和色泽为美③加工工艺精密④简洁而典雅⑤用榫铆接合得天衣无缝⑥符合中国“道法自然”的传统审美情趣
这道题有两个分句。每个分句空了三句话要求选句填空。我们先分析题干,第一个分句侧重家具的简约牢固结实,第二个分句侧重装饰的天然。我们再分析给出的六句话。句①句③句⑤属于家具结构方面。应属于第一个分句,句③领起句①和句⑤;句②照应分号后的“不过多地进行修饰”“不过多地雕琢”排在第二个分句的开头,句④是对这种注重天然的装饰的效果的评价,句⑥是对这种装饰理念的评价,作为结句。所以得出本题答案:③①⑤/②④⑥。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 第5篇
辰州途中
沈从文
小船去辰州还约三十里,两岸山头已较小,不再壁立拔峰,渐渐成为一堆堆黛色与浅绿相间的丘阜,山势既较平和,河水也温和多了。两岸人家越来越多,随处可以见到毛竹林。山头已无雪,虽尚不出太阳,气候干冷,天空倒明明朗朗。小船顺风张帆向上流走去时,似乎异常稳定。
但小船今天至少还得上三个滩与一个长长的急流。
大约九点钟时,小船到了第一个长滩脚下了,白浪从船旁跑过快如奔马,在惊心眩目的情形中小船居然上了滩。小船上滩照例并不如何困难,大船可不同一点。滩头上就有四只大船斜卧在白浪中大石上,毫无出滩的可能。其中一只货船,大致还是昨天才坏事的,只见许多水手在石滩上搭了棚子住下,且摊晒了许多被水浸湿的货物。正当我那只小船上完第一滩时,却见一只大船,正搁浅在滩头激流里。只见一个水手赤裸着全身向水中跳去,想在水中用肩背之力使船只活动,可是人一下水后,就即刻为激流带走了。在浪声哮吼里尚听到岸上人沿岸追喊着,水中那一个大约也回答着一些遗嘱之类,过一会儿,人便不见了。这个滩共有九段。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
小船上第二段时,河流已随山势曲折,再不能张帆取风,我担心到这小小船只的安全问题,就向掌舵水手提议,增加一个临时纤手,钱由我出。得到了他的同意,一个老头子,牙齿已脱,白须满腮,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光着手脚蹲在河边那个大青石上讲生意来了。两方面都大声嚷着而且辱骂着,一个要一千,一个却只出九百,相差那一百钱折合银洋约一分一厘。那方面既坚持非一千文不出卖这点气力,这一方面却以为小船根本不必多出这笔钱给一个老头子。我虽立即答应了不拘多少钱统由我出,船上三个水手,还是一面与那老头子对骂,一面把船开到急流里去了。见小船已开出后,老头子方不再坚持那一分钱,却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自动把背后纤板上的短绳,缚定了小船的竹缆,躬着腰向前走去了。
待到小船业已完全上滩后,那老头就赶到船边来取钱,互相又是一阵辱骂。得了钱,坐在水边大石上一五一十数着。我问他有多少年纪,他说七十七。那样子,简直是一个托尔斯泰!眉毛那么长,鼻子那么大,胡子那么多,一切都同画相上的托尔斯泰相去不远。看他那数钱神气,人快到八十了,对于生存还那么努力执着,这人给我的印象真太深了。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
小船上尽长滩后,到了一个小小水村边,有母鸡生蛋的声音,有人隔河喊人的声音,两山不高而翠色迷人。许多等待修理的小船,一字排开斜卧在岸上,有人在一只船边敲敲打打,我知道他们正用麻头与桐油石灰嵌进船缝里去。一个木筏上面还搁了一只小船,在平潭中溜着。忽然村中有炮仗声音,有唢呐声音,且有锣声;原来村中人正接媳妇。锣声一起,修船的,放木筏的,划船的,无不停止了工作,向锣声起处望去。多美丽的一幅画图,一首诗!但除了一个从城市中因事挤出的人觉得惊讶,难道还有谁看到这些光景矍然神往?
(原出自沈从文《湘行散记》,转引自叶圣陶
《文章例话》,标题为叶圣陶所加。略有删改。)
4.在作者看来,在第二个长滩上碰到的老纤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作具体阐述。(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部分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全文,怎样理解文中第五段“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这句话?(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是一篇旅行记,在文章结尾,作者描写了一幅小小水村如诗如画的生活景象。从全文看,这样安排有何好处?作者的描写有何特色?(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1)体格健壮,生命力旺盛。他年近八十“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在干冷的天气里光着脚谈生意;“见小船已开出后”,“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三个例子任意举出两个即可)
(2)对于生存努力而执着。他冒着寒冷同掌舵水手讨价还价,希望多挣钱;在讨价还价无望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要求,自动拉纤;数钱时神气活现。(三个例子任意答对两个即可)
5.画线部分记叙的是一个水手的意外死亡,这本是一件非常悲惨的事情、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但作者的叙述语言却冷静客观,不渲染,不夸饰,与所叙内容的悲剧色彩和带给读者的心理震撼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一方面与下文“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相呼应,另一方面,将水手的生活状态更如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了体悟和思索的空间。
6.这句话既写出了弄船人因生活境遇之悲惨,已经对生活的苦难习以为常,并不觉得年近八十的老人这样卖命地拉活有什么不合常理,甚至连自身的意外死亡也被视作平常之事。也写出了作者对他们的悲苦生活状态的深切同情和对他们漠视生命意义的委婉批判。
7.(1)作者在文中主要记叙了一位水手意外身亡和一位老纤手执着于生存的故事,重点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苦难、沉重,结尾转而对一个典型的水村风物进行描绘,重点写出水村生活美丽的一面,这样写不仅使文章点面结合,摇曳多姿(或:显得手法灵活),也更全面地反映了辰州途中的生活面貌。
(2)作者的描写主要从声音这一角度切入,着重写了自己所听到的各种声音,并结合眼前所见,虚实相生,生动地写出了水村生活的恬静的一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1~3题。(20分)
大美之美
阿 敏
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5 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土壤与碎石。
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可是,从我一脚踏上岗巴拉的时候起,我就发现我错了。天下其他所有的山的确都该葱茏蓊郁,而唯独这里的山就应该是裸露的,骨感的,刚健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让人放心在世界屋脊上撑起我们头顶这片蓝天的大山,难道不应该是一身雄风、力挺万钧的样子吗?我甚至想,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让青青翠翠的山为我们擎天,太秀气了,会让人担忧它的柔弱,难以承受天的重荷。仅仅看了一眼,我几乎就被这雄奇之美击倒,一时之间竟无法释怀,喉咙有一种噎堵的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到,美到了极致让人产生的窒息感。
真的,即使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相信造物主能把那片土地打造得如此神奇。站在岗巴拉山顶,就能领略到这精彩的一幕。藏语里意为“珊瑚湖”的羊卓雍错,在岗巴拉的脚下,弯弯曲曲,绿宝石般熠熠生辉。湖的两侧皆为濯濯童山,罡风扯着白云从它们的顶上飞掠而过。碧水的映衬,使这些貌不惊人的山,顿显神采,成了宏大画卷中不可替代、不能拆分的部分。湖的那一端,是连绵的皑皑雪峰,在高原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把远方蓝得能掉下汁液的天幕切成锯齿形。美,被一层层的大山扩展到天的尽头,无疆无界,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用了。
水因山而生,山为水而存。羊卓雍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教科书上说,它由冰川堰塞和包括岗巴拉在内的山上的雪水汇聚而成。这种解释是科学的,也是冰冷的。来到它的跟前,我发现绿宝石般的颜色变成了湛蓝,露出了海的韵味。它要容纳那么多的膜拜、那么多的礼赞,同时又要在膜拜、礼赞中满足人们心愿上的索取,自然有海一样的情怀。
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山,岑寂、肃穆;这里的水,端庄、圣洁,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美,使人绝然不敢生出丝毫的狎玩之意,惟恐崇敬不足。在它们面前,你的躯体虽是直立的,但魂魄实际早已匍匐在地。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藏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信仰与神山圣水组合在一起,在它们面前,堆放玛尼堆,扯挂经幡,旋起转经筒,一遍遍地把自己的五体投向大地。是的,这样的地方若非神灵栖居之处哪里还是呢?
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只好来个“意”浴,默默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选自《人民`报》 11月版,编者有改动)
1.请以山峰为例,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文章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主要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审美的角度看,文章为什么说西藏的山水是“大美之美”的?请分点说说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8~11题。(20分)
悲悯的月光
张佐香
①有人问托尔斯泰,如果你看见一个坏人,正举起一个小孩,要往地上摔,唯有对那个家伙射击才能挽救小孩的无辜生命。这时,你射击还是不射击?这个命题集中体现了人类在伦理和精神上的矛盾。俄罗斯女青年薇拉查苏利奇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并且慷慨陈述选择的理由。
②1877年7月31日,被囚禁的进步大学生波古柳波夫因在彼得堡市市长特列波夫面前没有行脱帽礼,遭到毒刑拷打。薇拉愤慨至极,她朝那个灭绝人性的射出了一颗子弹,并当场被捕。审判席上,薇拉再次指控特列波夫惨无人道的暴行:“迫使一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再次接受鞭笞和酷刑,这是多么残忍我觉得绝不能也不应该让这件事无声无息地过去。如果保持缄默,特列波夫依旧会有恃无恐地一次又一次滥施淫威。我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向世人证明:绝不能让这个残酷凌`人类个性的人逍遥法外举起手来,向一个人开枪这是可怕的,但我意识到必须这样做。”薇拉射击并非出于私心和复仇,而是为了另一个人的思想和名誉。她的动机中有一种正直而崇高的热忱。这个少女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毅然决然地弯下食指,制止践踏凌`人类尊严的行动。她的食指,担负起了整个时代的职责。在辩护律师据理力争下,薇拉幸运地得以释放。
③薇拉的行为蕴藏着惊人的力量和决绝的信念。她是真理和道义的承载者。她对犯罪个体的射击表达了她对人类苦难最大的悲悯和承担。我的目光抚摸着“悲悯”一词,品味着它的硬度和光亮。
④德国的舒和兄妹汉斯和索菲,为了阻止希特勒的暴行,散发反纳粹传单,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妹妹索菲在笑赴刑场时说:“如果我们的行动能唤醒千百万人民,那么我们虽死何憾?”哥哥汉斯在临死的一刹那,高呼“自由万岁!”青春而高贵的头颅随着黑亮的铡刀落下,定格成为一种永恒的背景。他们炽热殷红的鲜血在阳光中洒向历史深处。
⑤人类之所以浸泡在连绵不绝的战争、迫害、屠杀、腐`的血海与黑暗中,还能焕发出如此迷人的光彩,就是因为我们有薇拉和舒和兄妹,还有那个“流血请自嗣同始”的人等,天下兴亡,干我甚事?!大多数人是这么做的。但是铁肩担道义的他们却永远也不会这么去想,明知以卵击石,却依然奋勇出击替天行道。他们甘愿为世界上每一个热爱自由和平幸福的人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不分肤色不分种族。
⑥月光静静地悄悄地走来,洗礼着不洁的凡尘慰藉着苦涩的心灵。薇拉们奔涌的血性和不屈的灵魂就像这洒满人间的月光;他们吞咽着人间的苦难和罪孽,让生命洒下无边无际亘古如斯的悲悯之光。上帝把月光交给少数平凡而又真正伟大的人,像那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望着滴落的鲜血,仍用悲悯的目光眷顾尘世。有了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份黑暗和凄凉,多了一份慰藉和希望。
(选自《散文》.11)
8.文章第①段,作者说:“俄罗斯女青年薇拉查苏利奇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并且慷慨陈述选择的理由。”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薇拉给出的“答案”是什么?从哪些角度陈述了“选择的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第③段,“我的目光抚摸着悲悯’一词,品味着它的硬度和光亮”一句,在修辞上有何特点?结合上文来看,“硬度”和“光亮”分别指什么?(5分)
(1)修辞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硬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亮”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试分析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除了描写薇拉的行为外,还列举了德国的舒和兄妹以及中国的谭嗣同的事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1)射击。向那个灭绝人性的射出了一颗子弹。
(2)对受难者同情迫使一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再次接受鞭笞和酷刑,非常残忍;对事件的态度不能对滥施淫威者保持缄默,宁可牺牲自己,也绝不能让残酷凌`人类个性的人逍遥法外。
9.(1)运用了通感(移觉)的修辞。
(2)硬度:薇拉的行为蕴藏着惊人的力量和决绝的信念。光亮:薇拉的行为表达了她对人类苦难最大的悲悯和承担。(意思对即可)
10.全句含意是薇拉们奔涌的血性和不屈的灵魂就像这洒满人间的月光吞咽着人间的苦难和罪孽。有了悲悯之光的照耀,世界就少了一份黑暗和凄凉,多了一份慰藉和希望。
高考排序题专项测试 第6篇
2014年高考排序题专项测试
1.(2013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中5月综合测试)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仿建复古商业街,不仅会造成城市历史文脉的割裂,最终也会形成千城一面的平庸景致。
②破解城市发展中新与旧的难题,关键是需要更多的因地制宜,需要对文化的真心热爱。
③许多文物保护专家对城市化进程中对文物的“大拆大建”有过担忧和提醒。
④如果把文化底蕴深厚的旧城仅当作消灭的对象,是一种观念错位、“最没文化”的表现。
⑤“拆旧”与“仿古”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
⑥但同时也应该承认,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进行一些重建、仿建未必是坏事。
A.⑤③⑥④②① B.⑤③④①⑥②
C.③⑥①④⑤② D.③⑥⑤②④①
2.(2013广东省梅州市总复习检测)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是否充分?____________。因而,不了解世界,或者理解上有错位,就往往会误解我们自身的文化与艺术。
①事实上,我们即使是对西方文化艺术的把握,也有明显的不足
②而中国艺术是否属于“非理性”一路,也大可怀疑
③但我们今天对世界的了解显然还是以西方为中心的
④比如对非洲文化,甚至亚洲文化,往往就不甚熟悉
⑤不要忘记,西方是有非理性主义传统的,并非所有西方艺术都是“理性”的
⑥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了解和包容世界的
A.⑥④③①②⑤ B.①③④②⑤⑥
C.⑥③④①⑤② D.①②⑤⑥④③
3.(2013黑龙江省哈九中第四次模拟)选出下列各项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男孩子从小就知道“长大辛勤劳动,赚钱养孩子老婆”的道理。
②日本现在有个词“草食男子”很流行。草食男子是指对恋爱、结婚不太积极的男子,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并自得其乐。
③古时候,为了传宗接代的需要,男女到了适婚年龄都会选择配偶。
④但是,随着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男女地位的平等却被慢慢改变了。
⑤女孩子也认为将来嫁入婆家,相夫教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⑥男性的“男子气概”渐失,女性则越来越显示出她们强悍的一面。
A.③②①⑤④⑥ B.②③①⑤④⑥
C.③①⑤④⑥② D.②③④⑥①⑤
4.(2013河北省正定中学第三次模拟)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儒、道、易、玄、佛、禅、理等诸家思想,历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中国审美文化史有可能以上述思想史为纵贯线而得到架构。
①由于中国古代思想学说浑整、互洽的特点,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流变往往不是受到一家一派思想的影响
②但对于当时的审美文化总是起着深层次的调控和统合作用
③而是与各家各派都有关系,形成非常复杂的源流关系
④它们产生和形成的时间有早有晚
⑤而后者也总是如影随形地与之同流转、共起伏
⑥譬如,起初往往出现“一源多分流”的景象,到后来则常常形成“众源汇一流”的格局
A.⑤③①⑥④② B.⑤③④⑥②①
C.④②⑤①③⑥ D.④⑥②①⑤③
5.(2013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中适应性训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表明,人人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放弃的事物。
①一旦别人代替自己做出选择
②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
③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
④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
⑤而不愿意做被人控制的傀儡
⑥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
A.①⑥②③④⑤ B.③⑤①⑥④②
C.④①②③⑤⑥ D.⑤①⑥②③④
6.(2013吉林省吉林市三模试题)请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信用卡交易可分为凭密码交易和签字交易两种形式,在办理卡片时可以自主进行选择
②但是也要注意不要设置生日、身份证号码、家庭电话等过于简单的密码
③除了通过密码进行安全保护外,许多细节也不可遗漏
④多数银行让持卡人自行设定输密最低限额,在限额之下通过签字方式就可以完成交易
⑤相比之下,凭借密码进行交易的方式则更加安全,盗刷难度较高
⑥虽然方便,但在安全保障方面却有所欠缺
⑦如在刷卡消费时应认真核对单据上的卡号、交易日期以及交易金额等信息是否正确
A.④⑥①②⑤③⑦ B.①④⑥⑤②③⑦
C.⑤④⑥①③⑦② D.③⑦①④⑤⑥②
7.(2013黑龙江省哈三中第四次模拟)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石板路在南方可以说是习见的。普通人家自大门内凡是走路一律都是石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仅够行走。
①即使在小村里也有一条石板路
②贫家自然只是泥地
③房内用砖铺地
④但凡路必用石
⑤或用大方砖名曰地平
⑥阔只二尺
A.⑥②⑤③①④ B.②④③⑤①⑥
C.⑤③②④⑥① D.③⑤②④①⑥
8.(2013黑龙江省大庆一中第三次模拟)将下列带序号的句子合理排序,与上文衔接最紧密、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一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部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个非常精彩的乐段__________。
①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于平直简约
②把整个一座古镇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
③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可见其对水的依逐
④古镇的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挨挨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的一条
⑤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连着大街,一头曲曲折折地延伸过去
A.⑤②①④② B.④③①⑤②
C.⑤①③②④ D.④①③②⑤
9.(2013广东省中山一中高考模拟)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作家应当具有明辨力,要担负起义务与责任,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
②只有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唤起对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的时候,丑才能有审美价值。
③审丑是新词汇,有人把它看作“审美疲劳”的产物,也有人认为它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
④而审丑的泛滥,过分渲染人性的阴暗丑恶,颠覆了以往文学作品中对人性充满真善美的叙写。
⑤但对于不少中国作家而言,他们常常局限于对审丑这一形式的借用,在审丑的背后所蕴涵的对人性的深刻批判,对小人物的关怀很少。
⑥当今文学作品中的`审丑应当与审美相结合,并且以审美为最终目的,只有这样,审丑才会走出欲望痛苦的泥淖,化丑为美,焕发出新的生机。
A.③①②⑤④⑥ B.③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⑤⑥④③ D.①③②⑤④⑥
10.(2013湖北省黄梅一中最后一次综合测试)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竹筏掠过一列比城墙还光滑和高耸的峭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乎把前来接受洗礼的远方游子,都变成了潇洒而又多情的诗人。
①也许是千军万马都无法将它们攻克。我真想朝着这雄伟的岩壁长啸一声,还没有等自己发出声音。
②这高亢的男声,这悠扬的女声,像箭镞似的一起射向平坦的岩壁,又立刻被弹拨了回来。
③却已有许多乘着竹筏的游人,争先恐后地叫喊起来。
④只见那些硕大和壮丽的暗红色巨石,绵延着横在小溪之滨,约有半里之遥的路程,巍然屹立着。
⑤多么秀丽和神秘的山水。
⑥这些回音融会在一起,像一曲交响乐似的,充满了欢乐的向往和惊讶的赞叹。
A.④①③②⑥⑤ B.③②①⑤④⑥
C.④①②③⑥⑤ D.⑤④③①②⑥
11.(2013吉林省长春市第四次调研测试)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其实一切艺术到精妙处都必有诗的境界
②“诗”字在古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制作”
③一切艺术都可以叫作诗
④我们甚至说一个人、一件事、一种物态或一片自然风景都有诗境
⑤所以凡是制作或创造出来的东西都可称为诗,无论是文学,是图画或是其他艺术
⑥我们常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A.①④⑥③②⑤ B.①⑥③④②⑤
C.③④①⑥②⑤ D.③⑥①④②⑤
12.(2013辽宁省五校协作体第二次模拟)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的和平崛起当然包括“海洋崛起”,中国必将走向陆海兼备的强国,这既是________,也是________;既是________,也是________。
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②维护海外利益、确保海上通道安全、开发海洋资源能源的正当诉求
③中国全面走向世界、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大踏步“走出去”的必然
④中国捍卫海洋领土主权这一“核心利益”的必然要求
A.④②③①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④①③②
13.(2013河南省第三轮适应性考试)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站在前台时,我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并且和草木虫鱼诸物都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无非是因为人们希望造物主待他们应该比草木虫鱼更优厚。
①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他人痛苦,就是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看的比其余的人重要
②而人类则在生老病死以后偏偏要加上一个“苦”字
③比如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居然成了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
④一只小虫让车轮轧了,或者一朵鲜花让狂风吹落了,虫和花自己都不计较或留恋
⑤比如生死,这又是多么简单的事,无数人和无数物都已生过来死过去了
⑥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是因为人类把自己看的比其他物类重要。
A.①③④②⑤⑥ B.①⑥③⑤②④
C.⑥③⑤①④② D.⑥①③⑤④②
14.(2013山西省康杰中学第四次模拟)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华民族就其主干而言,挺身站起于黄河流域。__________________。南京的怪异,应归因于这条大河。
①北方是封建王朝的根基所在
②南京当然也要领受黄河文明
③情景自然就变得怪异起来
④但它又偏偏紧贴长江
⑤一到南京,受到楚风夷习的侵染
⑥这条大河与黄河有不同的性格
A.①⑤③②④⑥ B.②④⑥①⑤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①②④⑥⑤③
1.B(该语段的中心是谈城市发展中对古文物“拆”与“建”的问题,分为两个层次。⑤首先提出两大现象,③承接现象讲专家的担忧提醒,④①分别是专家对于“拆旧”和“仿古”的具体看法。此为第一个层次。第二层次承认重建的合理性,所以接⑥,②是解决问题,谈如何进行重建。)
2.C(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C(注意前后照应。)
4.C(根据代词:④中的“它们”指的是已知句中的“儒、道、易、玄、佛、禅、理等诸家思想”,所以④放句首。根据关联词:②中的“但”转折的是④,所以④②挨着。根据关联词:“不是”“而是”①③挨着。根据叙述内容一致性:③⑥都在说“源”“流”,③是概括,⑥是举例,所以③⑥挨着。)
5.D(“都希望”之后可以顺承解释,也可以转折对举。由此可知,④⑤均有起始机会,但是④①②③⑤⑥中③⑤⑥无法在逻辑上建立关系,可知⑤①⑥②③④正确。)
6.B(注意逻辑顺序。)
7.D(注意前后语境。)
8.B(注意空间顺序。)
9. A(注意逻辑顺序。)
10.A(④句写山的绵延高峻,正与“光滑和高耸的峭壁”相衔接,①句对此发出赞叹,③句续写竹筏上游人的欢呼,②句用比喻写回声之快,⑥句用比喻写回声之美,⑤句总写山水之美,具有小结作用,恰与“几乎把前来接受洗礼的远方游子,都变成了潇洒而又多情的诗人”合为一体。)
11.D(结合材料语境,注意前后语句的承接关系和对应关系。)
12.B(注意几个句子之间的关系。②④肯定应归为一组,因为都涉及海洋,只是谁先谁后的问题;自然,①③两句为另一组了,两句也有一个先后问题。)
13.D(注意逻辑顺序。)
高考语文排序专项训练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