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精选8篇)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中, 男性25例, 女性18例, 年龄25~68岁, 平均年龄59.2岁。其中42例是在例行体检中检出肾囊肿, 另1例在高血压诊断中检出。按压腹部未扪及包块, 经腹部B超检查, 可见肾囊肿的直径为4~11.5cm, 平均直径7.4cm, 且均为单纯性肾囊肿。囊肿部位:左侧23例, 右侧20例;肾上极10例, 中部11例, 下极22例。所有患者均同时行CT检查, 结果与B超结果一致。
1.2 治疗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 术前预先放入导尿管, 患者健侧向下卧位, 抬高腰桥。取腋后线第十二肋下缘点作一纵向切口, 长度约3cm。钝性逐层分离肌肉层、肌膜以及腰背部的筋膜, 直到腹膜的后腔。伸入示指推开腹膜, 置入一个球囊, 形成腹膜后腔。向球囊注入少量空气 (500~600m L) 进行扩张, 3~5min后拔除。通过示指的引导在腋前线肋缘下穿刺5mm Torcar, 以及在腋中线髂嵴上方的2cm位置穿刺10mm Trocar, 然后置入腹腔镜。向后腹腔内注入CO2, 使压力稳定在12~14mm Hg, 探查腹腔是否有腹膜和脏器等损伤, 确认符合手术要求后作腹腔的解剖标记。以纵向的方向分别打开肾周筋膜、脂肪囊直到肾脏表面。结合CT检查结果找到囊肿的位置采用钝锐结合的方法分离肾实质, 充分暴露肾囊肿及其周边的实质部分。当囊肿体积过大时, 可先游离一小部分囊壁, 切开吸取囊液, 然后再提起囊壁游离剩余部分, 当距离肾实质约0.5cm时作环形切除囊肿, 切缘止血。取出切除后的囊肿壁, 降低腹压至3~5mm Hg, 检查止血是否完全, 留置腹膜后引流管, 结束手术。切除下来的囊肿壁送病理科分析检查。
2 结果
本组4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过程, 其中1例在术中肾实质受到损伤而转为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0min, 平均出血量40m L, 平均住院时间4d, 未有明显术后并发症。病理检查均为单纯性肾囊肿。随访6~12个月, 平均10个月, 无患者复发。
3 讨论
肾囊肿是泌尿外科临床常见疾病, 通常囊肿较小或未出现症状者可不予处理, 只需临床随诊。但如果单纯性肾囊肿的直径超过4cm时, 将会压迫肾实质及集合系统, 对正常肾功能造成影响。尤其是肾囊肿患者合并有高血压、发热、腰痛, 应立即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去除囊肿[2]。传统的开放手术尽管疗效可靠, 但手术创伤大、患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 且伴有多种术后并发症。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弥补了开放手术的不足, 不仅手术切口小、患者恢复期短, 而且疗效可靠, 术后并发症少, 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3]。
总结手术过程, 我们有如下体会: (1) 为了确保手术取得预期效果, 应全面详细掌握后腹腔的解剖结构, 并具有足够的开放手术经验, 可以应对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由于手术在腹腔镜下完成, 应具备扎实的腹腔镜操作技术。 (2) 手术初期, 可优先选择肾下极的囊肿, 待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开展肾上极的囊肿进行手术。 (3) 囊肿壁的切除应在距离肾实质边界0.5cm处切除, 以免造成肾实质操作。本组1例因切除距离过近导致转开放手术。 (4) 患者麻醉清醒后, 后适当以患侧斜卧位休息, 以便引流液从腹腔出流出, 同时还起到了压迫止血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旭.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5.
[2]周利群.经腹腔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09, 3 (3) :63.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 第2篇
关键词 腹腔镜 肾囊肿 肾囊肿去顶术
近年来,我院采用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34例,其中1例转开放手术,其余全部成功,疗效满意。同时,我院行开放性肾囊肿手术15例,现将两者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后腹腔镜手术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40~78岁,平均58岁,术前囊肿位于左侧23例,右侧11例,囊肿直径4~12cm,均无患侧肾脏手术史。开放性手术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42~75岁,平均53岁,术前囊肿位于左侧10例,右侧4例,肾盂旁1例,囊肿直径4~13cm。
临床表现:患侧腰背部胀痛31例(64%),肉眼血尿6例(12%),腹部腫块1例(2%),体检偶然发现7例(14%),其他4例(8%)。所有患者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检测均正常,无肾血管疾病等病史。术前均经彩超、IVU或双肾CT扫描及增强证实为单纯性肾囊肿并明确囊肿位置、大小及与周围血管、肾集合系统关系。
手术方法:①后腹腔镜手术操作方法:完善各术前准备后采用全麻。取健侧卧位,腰部对腰桥并抬高腰桥,于腋后线与第十二肋下缘交点处切开皮肤约1.5cm,用血管钳钝性分离肌肉、腰背筋膜达腹腔后间隙,手指游离推开腹膜后放入自制气囊,注气500~1000ml,保留3~5分钟,建立腹膜后间隙,取出气囊。在手指的引导下分别于腋中线与髂嵴上方2cm、腋前线与肋弓交点切开,分别长约1cm、0.5cm,分别插入Trocar,自髂嵴处通道置入观察镜,另两通道置入操作器械,通气建立气腹。CO2气体气压维持在10~15mmHg。直视下仔细辨认腰大肌、腹膜返折、膈肌角和肾周脂肪囊等标志,剪开肾周筋膜及脂肪囊,显露囊肿,充分暴露囊肿边缘,切开囊壁,吸净囊液,边切边电凝止血。仔细检查创面后留置引流管,关闭穿刺孔。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②开放性手术方法:按传统手术方法进行。一般作经第12或11肋间切口,游离囊肿,距肾实质0.5cm处切除囊壁,囊肿边缘均用可吸收线作锁边缝合止血,腹膜后放置引流管。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
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总天数。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X±S差表示,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软件包。各组组间比较t检验。
结 果
后腹腔镜手术中1例因过于肥胖术中转开放手术,开放手术组均全部成功。后腹腔镜手术组与开放性手术组比较,手术时间分别为80±30分钟、90±25分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0.4±25.8ml、102.5±32.6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15±8小时、76±27小时,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60±22小时、80±18小时,住院总天数分别为7.5±1.5天、10.5±1.5天,后腹腔镜手术组均少于开放手术组(P<0.05)。开放手术组有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切口处皮肤麻木或疼痛,后腹腔镜组无明显并发症。
讨 论
一般认为,囊肿直径超过4cm、肾实质或肾盂肾盏明显受压,或下极囊肿压迫输尿管导致梗阻,患者有明显症状,即可以采用囊肿去顶减压术治疗。B超、CT引导下行囊肿穿刺抽液后注入硬化剂治疗创伤小,简单易行,但据报道使用硬化剂仅有33%~44%囊肿消失,同时也有较高复发率;且受囊肿位置限制,对于肾中部及靠近集合系统囊肿有硬化剂渗入肾实质引起严重损伤的危险[1]。
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作为一门微创外科新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基层医院。比较我院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与传统的开放手术发现,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在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等方面均低于开放手术,同时由于腹腔镜的放大作用,术中止血效果好,出血少,手术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少,感染机会少,住院时间大大缩短;而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因为手术时间与术者的经验及操作熟练程度有关,随着术者经验的积累及操纵熟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后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将进一步缩短。故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可作为肾囊肿治疗的首选推广。
后腹膜腔空间小,缺乏明显标志及立体感,手术关键是成功寻找到肾脏。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术前根据彩超、IVU、双肾CT扫描及增强等检查结果,明确囊肿位置、大小、数量及与周围血管、肾集合系统关系。②对于解剖关系不易识别,特别是肥胖患者,“一肌二线三带”[2]的方法可给予帮助。③对于囊壁,分离时要尽量要保持其完整性,便于将囊肿完全显露;切除时应尽量去除游离的囊壁,以防囊肿复发;且切除时应距离肾实质约0.5cm,以免发生难以控制的肾实质出血。④对于肾盂旁囊肿,应注意鉴别囊肿和肾盂,防止误伤肾盂。挤压肾盂,肾盂会变空虚,囊肿则无变化;其次穿刺囊肿向内注水时,囊肿明显膨胀,水不易注入。⑤止血时,囊壁边缘可电凝,但囊底部不宜电灼或分离,以免损伤集合系统导致漏尿;而且术中因气腹压力高可压迫静脉暂时不出血,故在手术结束前应将气腹压力减至7.5mmHg后观察创面有无出血。
综上所述,腹腔镜经腹膜后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可取代开放性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值得临床推广。但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如合并心肺严重并发症、囊肿并感染、局部粘连严重、怀疑囊肿有恶性病变等时不宜采用此方式。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718.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0年7月—2009年l2月我院收治单纯性肾囊肿病人行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92例, 男62例, 女30例;年龄32岁~70岁;左侧52例, 右侧35例, 双侧5例;囊肿数1个~5个, 直径4 cm~14 cm;术前均行B型超声、CT确诊为单纯性肾囊肿, 均行静脉尿路造影 (IVU) , 囊肿均与肾盂不相通;伴腰部酸胀不适16例, 体检发现76例;21例因囊肿位于肾前内侧、肾顶部及同时处理两侧而采用经腹腔途径。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全身麻醉。经后腹腔者采用侧卧位, 腰部垫高, 取腋中线髂嵴上2 cm插入1 cm第1工作套管, 插入腹腔镜观察, 证实为后腹腔, 早期插入自制水囊, 注水约400 mL扩张;后期直接用腹腔镜分离, 成功后在腹腔镜监视下于肋缘下腋前线、腋后线相应位置置入0.5 cm的第2及第3工作套管。分别插入电钩和吸引器, 以腰大肌为标志向上分离, 打开肾周筋膜及脂肪囊, 钝性游离直到将整个囊肿及周围肾皮质游离出来, 于囊肿中心灼开一小口, 吸引器伸入囊内吸尽囊液, 提起囊壁, 距肾皮质约0.5 cm处切除囊壁, 切除的囊壁送病理检查。经腹腔者采用平卧位, 于脐下缘插入插入1 cm第1工作套管, 插入腹腔镜观察, 在腹腔镜监视下于脐与剑突间及锁骨中线平脐水平处分别置入0.5 cm的第2及第3工作套管, 于结肠肝脾曲分别打开侧腹膜, 将结肠推向内侧显露肾周筋膜。余同经后腹腔, 留置引流管, 取出腹腔镜及器械, 缝合伤口。
1.3 结果
92例病人均一次手术成功, 手术时间30 min~120 min, 平均52 min, 术中均未输血。术后1 d~2 d拔除引流管, 术后16例腰部酸胀不适病人症状消失, 术后3 d~5 d出院;随访6个月~12个月, 无一例复发。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肾囊肿病人多是由体检发现前来就诊, 由于病人对疾病缺乏了解, 多认为可能是肿瘤, 普遍存在焦虑、紧张等心理。因此, 护士应耐心向病人解释肾囊肿是良性病变, 讲解该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 告诉病人手术的必要性, 向病人讲明手术采用腹腔镜的方法, 是一种微创方法, 具有安全、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恢复快、不易复发等优点, 介绍医院开展这类手术的情况, 以消除病人的顾虑, 使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
2.1.2 术前准备
做好术前常规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胸部X线片及心电图等。对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要控制好血压、血糖。术前1 d上午对病人进行会阴部、脐部及腰部备皮, 服用泻药进行肠道清洁, 嘱病人洗澡。晚上嘱病人22:00之后至术前禁食、禁水, 夜间如睡眠不好可给予镇静剂口服。
2.2 术后护理
2.2.1 常规护理
病人术后采取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以防止舌后坠及分泌物吸入气管导致吸入性肺炎。术后应常规给予吸氧, 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 6 h后血压平稳改为半卧位。术后病人有肛门排气后可进食, 从流质饮食到半流质饮食, 最后过渡到普食。应鼓励病人早下床活动, 以促进肠蠕动功能恢复, 避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病人有排尿困难者可采用听流水声、热毛巾敷下腹部等方法, 效果不佳时可扶病人站立排尿, 否则只有导尿。留置尿管病人应每日进行膀胱冲洗及尿道口清洁, 前列腺增生病人拔管前应口服α受体阻滞剂。
2.2.2 切口及引流管观察
术后应仔细观察切口有无渗血以排除有无继发出血, 若有切口敷料渗湿应及时更换, 避免切口感染。避免压迫、弯曲、折叠引流管导致引流管引流不畅, 如果有血块堵塞引流管应及时挤压使其通畅, 必要时生理盐水低压冲洗以保证引流管通畅。同时观察引流液颜色、量, 如果引出血性液体较多, 考虑继发出血的可能;如果引出的液体为淡黄色, 且量较多, 考虑尿瘘的可能,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2.3 呼吸道护理
病人因采用全身麻醉, 插管过程中可能损伤呼吸道黏膜, 所以术后应鼓励病人早期起床活动, 及时将痰咳出, 清醒后早期给予雾化吸入等, 以避免肺部感染。
3 讨论
单纯性肾囊肿是泌尿外科一种常见病, 当囊肿大于或等于5 cm, 产生压迫症状或并发出血、感染、结石、血尿、高血压、肿瘤等则需要进行治疗[1]。自1992年Gaur[2]报道气囊扩张法应用于腹膜后腹腔镜手术以来, 后腹腔镜技术在我国取得了极大发展。目前, 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已成为治疗肾囊肿的首选方法, 具有安全、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恢复快、不易复发、同时可以处理双侧囊肿等优点[3,4,5]。杨海涛等[6]报道,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同期胆囊切除术7例均获成功。
总之, 腹腔镜是一种与传统开放手术不同的微创手术, 许多病人并不了解, 认为不如手术彻底, 所以术前的心理护理很重要, 应让病人充分了解腹腔镜手术的优点及医院开展这一手术的情况, 以消除病人的顾虑, 使其积极配合医生手术。同时应采取有效合理的护理措施, 以保证病人痊愈出院。
摘要:[目的]总结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病人的护理。[方法]对92例单纯性肾囊肿病人行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 同时加强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及术后常规护理、切口及引流管观察、呼吸道护理。[结果]92例病人均一次手术成功, 术后3 d5 d出院;随访6个月12个月, 无一例复发。[结论]加强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病人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腹腔镜,单纯性肾囊肿,护理
参考文献
[1]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718.
[2]Gaur DD.Laparoscopic operative retroperitoneoscopy:Use of anewdevice[J].J Urol, 1992, 148 (4) :1137-1139.
[3]贾利, 薛慧英.36例肾囊肿病人行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3A) :612.
[4]冯月华, 志英, 孙桂芝.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3B) :711.
[5]陈春玉.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的护理配合[J].全科护理, 2009, 7 (8B) :2108-2109.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后腹腔镜组:13例, 男7例, 女6例, 年龄23~65岁, 平均年龄42岁。左肾5例。右肾6例, 多囊肾2例。术前均行B超、IVU及CT检查, 明确为单纯性肾囊肿或多个囊肿及其囊肿部位, 囊肿直径4.0~10.0cm。
开放手术组:21例, 男12例, 女9例, 年龄12~60岁, 平均年龄40.5岁。左肾囊肿11例, 右肾囊肿7例, 双侧多囊肾3例。术前均行B超、IVU及CT检查, 明确为单纯性肾囊肿或多个囊肿及其囊肿部位, 囊肿直径5.0~12.0cm。
1.2 方法
1.2.1 后腹腔镜手术操作方法
全麻。患者取患侧朝上侧卧位, 与腋中线骼嵴上方2cm处切开皮肤约1.5~2cm小切口, 用血管钳钝性分离腰背筋膜及肌层进入后腹膜间隙。用手指伸入钝性分离腹膜后腔, 可触及肾脏位置。并在手指引导下分别与腋后线肋缘下及腋前线肋缘下穿刺各置入5mmTrocar, 骼嵴上方切口置入10mmTrocar并缝合筋膜及皮肤密闭切口与固定Trocar, 骼嵴上方Trocar连接气腹机注入CO2气体。使压力达1.33~2.0kPa插入腹腔镜, 建立工作通道。于腰大肌表面切开Gerote背筋及肾周脂肪囊, 沿肾表面游离肾脏显露肾囊肿, 囊肿壁完全显露后, 用电钩或电剪剪开囊壁, 吸净囊液, 在距离肾实质边缘约3~5mm处切除囊壁, 囊壁创缘出血则用电凝止血。若是多囊肾, 除肾蒂外游离整个肾脏, 然后用电剪剪除大的囊肿壁, 小的囊肿就用电钓一一钓破囊壁。生理盐水冲洗术野吸尽、腹膜后放置引流管。
1.2.2 开放性手术方法
连硬膜外麻醉, 12肋缘下切口, 切口长15~20cm, 切开腰背筋膜、背阔肌、下后锯肌, 切开肾周脂肪囊、游离囊肿, 在距离肾实质边缘约2~3mm处切除囊壁, 囊壁边缘用可吸收钱作锁边缝合止血, 腹膜后放置引流管。
2 结果
经后腹膜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13例手术全部成功, 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45~120min, 平均用时70min, 手术耗时长短与囊肿部位、患者肥胖及有无粘连有关, 刚开展时费时偏长, 随着操作技巧的熟练程度提高而逐渐缩短, 无血管损伤出血及其器官损伤。术后12~24h下床活动, 24h内肠功能恢复给予进食, 术后5~7 d出院。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统计结果:手术时间9 0~120min, 平均用时105min, 术后均需用止痛剂, 术后72~96h下床活动、24~48h肠功能恢复进食。2例切口脂肪液化延迟愈合, 术后住院天数9~12d, 术后4例感觉切口隐痛麻木不适。
3 讨论
肾囊肿是一种常见病, 若囊肿增大压迫肾实质导致肾功能损害。kissane报道了50岁以上病人尸解结果[1], 一个或多个肾囊肿的发生率超过50%, 单纯性肾囊肿一般为单发, 也有单侧多发, 但双侧同时发生的较少见, 好发年龄40岁以上。一般认为对体积不大的囊肿, 若直径小于3cm, 无症状的肾囊肿可观察随访, 无需处理。对于3~5cm大小的肾囊肿可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硬化剂治疗。而直径超过5cm体积较大有压迫症状, 就要采用手术治疗。在腹腔镜技术应用之前, 有症状肾囊肿多采用开放性手术治疗, 但创伤大, 术后恢复慢, 住院时间长, 术后遗留较长术后疤痕影响美观, 需要3~6个月才恢复体力劳动。我院采用后腹膜途径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 与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相比在对患者创伤、肠道功能、治疗时间及体力恢复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经后腹膜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操作中值得注意的几点: (1) 首先要有熟练掌握普外科腹腔镜操作技术的技巧和基本功。 (2) 要有成熟的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的基础。 (3) 患者患肾若有手术史或体外碎石术及外伤史, 肾周易导致组织纤维粘连, 肾脏表面及囊肿壁不易分离, 可能导致囊肿壁破裂手术难度增加。 (4) 明确囊肿的位置与周围的关系。肾实质内囊肿或肾盂旁囊肿, 为避免损伤临近肾蒂血管大出血或肾实质造成出血, 初开展经验不足的操作者该术式采用应慎重为宜。 (5) 在游离肾囊肿壁表面时一定要操作轻柔、仔细, 否则囊肿破裂, 影响手术分离[2]。 (6) 在游离肾脏及切除囊壁时注意勿损伤肾实质, 避免肾实质出血。 (7) 囊肿基底部不要电灼, 否则可能导致出血及损伤集合系统, 导致术后尿外渗。 (8) 腹膜后创面放置引流管, 因为将囊肿壁切除时囊液尤其是囊肿并发感染的囊液污染伤口。因此放置引流管有两个方面的好处: (1) 引流后腹腔创面残留的囊肿液, 渗液及渗血污物。 (2) 观察集合系统是否损伤导致尿瘘, 可作重要引流途径。所以放置引流管有一定价值。
经后腹膜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与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相比其优势是: (1) 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手术时间长, 而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时间明显缩短。 (2) 开放性术中损伤较大, 切口长15~20cm, 切断腰背筋膜、背阔肌及下后锯肌等组织, 而后腹腔镜术仅打洞完全避免。 (3) 后腹腔镜术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低, 肠道恢复较快, 能较早进食。 (4) 后腹腔镜术避免腰部长切口, 切断腰部肌肉, 术后能尽早下床活动, 恢复快、痛苦少。 (5) 后腹腔镜术避免了术后遗留较长的手术疤痕, 不但影响皮肤美观, 而且伤口胀痛麻木。 (6) 后腹腔镜伤口不用缝合拆线, 感染机会减少, 术后住院时间缩短, 患者精神负担减轻并乐意接受。不足是:手术操作医生必须具备腹腔镜的操作基本功和技术, 若腹腔镜的操作技术尚不熟练时, 可能导致手术失败, 而转为开放手术。
我们认为:经后腹膜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与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均能达到治疗肾囊肿的目的, 疗效相似, 但是后腹腔镜去顶术与开放性手术相比, 前者是一种微创且安全有效的术式。对患者创伤、痛苦、肠道功能及体力恢复、术后住院时间、后遗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开放性手术。因此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是肾囊肿治疗的理想术式选择, 特别适宜农村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新, 周祥福.微创泌尿外科手术与图谱[M].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7:309~312.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 第5篇
关键词:后腹腔,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
治疗肾囊肿的方式有经皮肾囊肿穿刺抽吸注入硬化剂、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等。目前认为,腹腔镜是治疗肾囊肿的最佳方法[1]。我院2009年-2014年采用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14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5例病例中73名女性,72名男性,年龄13-81岁,平均52岁。其中56例有腰痛表现,36例有镜下血尿,73例为单发,72例为多发,44例位于肾上极,51例位于肾下极,14例位于肾中部,14例位于肾中上极,22例位于肾中下极。全部患者术前均行泌尿系彩超、IVU(静脉尿路造影)、肾脏CT平扫及增强等检查,确定囊肿大小、数量、位置及与肾盂的关系。常规检查心、肺功能,无手术禁忌者。病例选择标准:囊肿直径≥5 cm,腰部酸胀或囊肿合并感染。
1.2 手术方法
经后腹腔途径手术。全身麻醉,健侧侧卧位,腰桥垫高。第1个穿刺孔在第12肋下缘2 cm与腋后线交界处,横形切开1.5cm,在腰背筋膜下与腹膜后脂肪间用血管钳分出一腔隙,用手分离扩张腹膜后腔隙,将腹膜推离前腹壁,插入自制的水囊扩张器(无菌乳胶手套,敞口处放入F16橡胶尿管,7号丝线结扎封闭),置入自制水囊扩张器于后腹腔,用注射器注气400-600ml,持续3-5 min后放出,插入12 mm trocar。注入CO2,压力12-15 mmHg (1 mm Hg=0.133 kPa)。置入腹腔镜,直视下插入第2个10 mm trocar,位置一般选在髂棘上缘或髂前上棘内上方2 cm与腋中线交汇处。第3个穿刺孔位于腋前线与肋弓下2cm交界处,置入5 mm trocar。直视下仔细辨认腰大肌、腹膜反折、膈肌角、肾周脂肪囊等标志,按术前定位,超声刀分开相应部位的肾周筋膜及脂肪囊,显露肾囊肿,充分暴露肾囊肿边缘,切开囊壁,吸净囊液,用超声刀或电刀边切边电凝止血。后腹腔留置引流管。检查手术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后结束手术。术后肾囊肿壁标本送病理检查。
2 结果
144例肾囊肿顺利行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75例行左侧去顶术,68例为右侧去顶术,1例行双侧手术,仅1例因术中肾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改为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5-125 min,平均33mhu术中出血量5-60 ml,平均35 ml。住院天数2-7天,平均5.5天。16例术后应用曲马多或盐酸哌替啶止痛。145例病理报告均为符合肾囊肿壁良性病变。全部病例随访半年-五年,1例术后6个月超声复查见囊肿复发。
3 讨论
随着腹腔镜的广泛应用,对后腹腔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已成为治疗5cm以上肾囊肿的首选术式。虽然后腹腔镜肾囊肿学习曲线相对较短,但对于特殊位置的囊中手术仍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的经验体会如下:
腹腔镜Trocar的置入和位置对手术操作也有很大影响,对后腹腔镜入路的解剖学研究表明(2),经腋后线与第十二肋交界点入路,到达肾脏下级的距离最短,仅0.46-2.64厘米,较短的距离有利于手术器械到达肾脏的任何解剖部位。对于肾上极囊肿,放置腋中线髂嵴上Trocar时不能与髂嵴太近,对于肾下极囊肿,放置肋缘下Trocar时与肋骨不能太近,否则髂骨和肋骨可能阻挡手术器械影响手术操作。
从腋后线肋缘下切口伸入手指应尽量向前方推开腹膜,以免贯穿腹腔,可以引导其他点的穿刺。用手指将肾周脂肪囊打开,可不必过多游离肾脏而直达囊肿部位,从而缩短手术时间(3)。在后腹膜间隙,打开Gerota’s筋膜之前,腰大肌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明确各脏器和腰大肌的关系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密切相关。辨认腰大肌后,在腰大肌腹侧的脂肪组织中分离,就可以顺利找到肾脏,通常肾脏位于十二肋尖端的正下方。
在初期实行后腹腔镜手术时,因对其入路的解剖及较大的管道解剖位置不熟悉可能造成解剖入路向前、上方过度延伸,出现腹膜或膈肌损伤。(1)手术中一旦损伤腹膜,可适当扩大腹膜破口,以避免气体单向缓慢进入腹腔,影响腹膜后有效操作空间的维持,同时减少术后肠梗阻发生的几率。
总之,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上已取代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成为肾囊肿外科手术治疗的金标准术式,总结探讨该手术的技巧,有益于避免或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宇军,王国民,孙立安,等.后腹腔镜肾囊肿切除术180例分析.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3):136—137.
[2]王国民。后腹腔镜入路的解剖学基础及技术.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3:134—136.
[3]赵杰,毛和平,郭国营,等.腹腔镜技术治疗肾囊肿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沈阳医学院学报,2002,4(2);82—83.
[4]罗波,刘文泓,卢振权,等.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囊肿.实用医学杂志,2009,25(9):1453—1454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 第6篇
关键词:腹膜后间隙,腹腔镜下,肾囊肿,手术配合
传统外科开放式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减压彻底,但具有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患者恢复慢等缺点[1]。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内镜技术的发展,研制成了电视腹腔镜下进行腹膜后间隙肾囊肿去顶术,其创伤小、痛苦轻、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日短等优点得到大家认同[2]。在一定程度及一定范围内,腹腔镜手术能提供一个更清晰更直接的手术视野,因此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已逐步成为标准术式[3]。通过对临沂市人民医院25例肾囊肿患者的手术配合,均取得很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5例患者,男19例,女6例,年龄23~74岁,其中单发性肾囊肿21例,多发性肾囊肿4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泌尿系B超,静脉肾盂影,肾脏CT扫描,MRI检查明确囊肿大小、位置、数量及与肾脏合系统的关系。病例选择标准:单纯性肾囊肿,囊肿直径>4.0cm或伴有腰疼痛症状,无后腹腔手术史。
1.2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下患者取健侧卧位,与腋中线髂嵴上方2cm处切开皮肤1.5~2.0cm小切口,用血管钳钝性分离腰背筋膜及肌层进入后腹膜间隙。用手指伸入钝性分离腹膜后腔,可触及肾脏位置,并在手的指引下分别与腋后线肋缘下及腋前线肋缘下穿刺各置入5mm Trocar髂嵴上方切口置入10mm Trocar并缝合筋膜及皮肤密闭切口与固定Trocar,髂嵴上方Trocar连接气腹机注入二氧化碳(CO2)气体,使压力达到1.33~2.00k Pa插入腹腔镜,建立工作通道。于腰大肌表面切开Gerote背筋膜及肾周脂肪囊,沿肾表面游离肾脏显露肾囊肿,囊肿壁完全显露后,用电凝钩或者电剪剪开囊壁,吸净囊液,在距离肾实质边缘3~5cm处切出囊壁,囊壁创缘出血则用电凝止血。若是多囊肾,除肾蒂外游离整个肾脏,然后用电剪剪除大的囊壁,小的囊肿就用电钩钩破囊壁,检查无活动性出血,清点手术用物无误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术野、吸尽,腹膜后放置引流管,固定缝合切口。
1.3 护理配合
1.3.1 术前护理
(1)患者准备:巡回护士于术前1d到病房进行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患者的不安、忧郁和恐惧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和伤口愈合。巡回护士应与患者耐心交流,回答患者的各种疑问,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鼓励家属给予患者精神支持,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使患者对手术充满信心,平静地接受手术治疗。向患者介绍该手术的优点和医院泌尿外科的技术力量,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体位、手术情况,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稳定情绪,增强信心,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开导和宣教,消除患者焦虑及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手术。(2)器械准备:常规手术器械、腹腔镜器械1套。(3)仪器准备:高强度光源系统、摄像仪、录像机、显示器、高频电刀、负压吸引器。
1.3.2 巡回护士配合
(1)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保持患者的有效循环量,以保证发生意外时在最短时间内快速补液和抢救用液。(2)协助麻醉师的工作:协助做好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及监测工作,并在术前留置导尿。(3)安置体位:体位的摆放根据患者的手术部位而定,左侧或者右侧卧位,患侧朝上,腰部置于腰桥中心处与腰部对齐,患侧下肢伸直,健侧髋关节及膝关节屈曲,双下肢之间垫一软枕,防止受压,骨盆用约束带固定,摇起腰桥。固定牢靠,头及下肢放低以展开患侧腰部,健侧上肢摆放于手托垫上,患侧上肢置于床旁手架上,保持侧卧,保证术中躯干的稳定性,防止约束带过紧或过松,维持呼吸循环功能通畅。(4)正确连接摄像显示系统:将显示系统推至手术台前适当位置,接通电源,检查仪器处于良好功能状态,准确无误连接管道。(5)术前配合:术前与器械护士共同清点物品,备齐所需用物。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1.3.3 器械护士配合
(1)提前30min刷手上台,将普通器械和腔镜器械分别放置于两个器械台上,防止器械相互碰撞,利于腔镜器械的安全使用,并能在手术配合中准确快速的选取所需器械。(2)用无菌生理盐水将腔镜浸泡器械反复冲洗。(3)与巡回护士配合,检查、连接、调节腔镜摄像系统、二氧化碳气腹系统、电切割系统。用0.5%碘伏涂擦镜头,以增加镜头亮度。(4)递球囊扩张器时要向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800~1000m L,停留5min放出液体,取回球囊扩张器。(5)严密观察显示器和手术医师操作,及时准确传递器械,以达到最佳配合。(6)处理残端后,用生理盐水冲洗,递吸引器头,吸净液体,放置负压引流。(7)与巡回护士认真清点物品数量,递海绵钳夹0.5%碘伏消毒皮肤,敷料覆盖切口,术毕整理术后器械。
1.3.4 仪器及器械的保养
腹腔镜设备,器械较昂贵,仪器相对精密,器械的养和清洗显得尤为重要,应专人负责,术后器械一定要按水洗-酶洗-冲洗-干燥程序进行处置,器械清洁后擦干,润滑剂保养,保持轴节灵活。术后设备的各旋钮应恢复至零位,冷光源导线微型摄像头电极线用湿布擦干净后绕直径为15cm圆圈放好,避免对折,弯曲,镜面用专用擦镜纸擦干净后置入箱中。保养过程中要做到轻拿轻放,防止坠地,建立专人负责保养并做好保养登记工作。
2 结果
所有手术均在后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95min,平均55min。术中出血量15~46ml,平均25m L。术中吸出囊液170~360m L。1例穿刺失败的患者行后腹腔镜手术吸出脓血性液体140m L。1例腹膜损伤,未做特殊处理,其余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均未使用镇痛剂,均于术后6~12h拔除尿管。术后第1天开始下床活动并进食。术后住院5~9d,平均7.5d。全部病例报告均为良性病变。随诊1~24个月,平均15.5个月,除1例失访外,其余患者健在,经B超检查肾囊肿无复发。
3 讨论
通过25例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的配合,体会到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需要手术室护士具有娴熟手术配合技能,能够熟练使用手术仪器。(1)参加手术人员相对固定,熟练腹腔镜设备及器械的使用操作及保养方法,熟练手术步骤,做到心中有数,集中精力,配合默契,及时准确传递器械,缩短手术时间[4]。(2)各项设备应于手术前摆于适当位置,并事调整,以利手术顺利进行。(3)必须熟练掌握各种腹腔镜手术特器械的使用方法及了解各种器械的性能。(4)加强腹腔镜各种备的保养和保管。(5)密切观察手术中患者的情况,以防术中伤。(6)腹腔镜属于精密器械,使用时要轻拿轻放,避免碰撞,要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减少戊二醛残留,在术中更换器械时及时将血渍擦净,以免血迹干后清洗困难,造成器械损伤,要注意保持光导纤维自然弯曲状,切勿折曲,以防损伤光导纤维束。只有具备以上各种条件,才能很好配合手术。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与开放手术相比,在对患者创伤、肠道功能及体力恢复方面均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由于腹腔镜的放大作用,术中止血效果好、出血少、可不留引流管[5],该手术患者损伤小,康复快,安全有效,术后疼痛和并发症少,手术和麻醉时间短,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必将成为肾囊肿的主要治疗方法,同时也可熟悉腔镜下的腹膜后径路,为开展后腹腔镜下其他的泌尿外科手术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绍兴,陈仕平,李启镛.后腹腔镜去顶减压术治疗成人型多囊肾[J].中国内镜杂志,2006,12(10):1070-1072.
[2]薛波新,单玉喜,阳东荣等.后腹腔镜术治疗肾上腺肿瘤23例[J]中国内镜杂志,2006,12(5):515-517.
[3]Wei H,Liu SJ.Surgery Nursing[M].2nd ed.Beijing:People's Military Medical Press,2005:718.
[4]王玉霞,刘秀英.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手术配合[J].中国内镜杂志,2006,12(10):1091-1092.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将于2007年8月至2011年8月入住我院的120例肾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性患者为67例, 女性患者为53例;年龄为24~73岁, 平均年龄为 (52.2±6.9) 岁;肾囊肿的具体位置为:位于左侧患者数为61例, 位于右侧患者数为59例, 肾囊肿的直径为4.3~11.4cm;病史为5d~3年, 平均病史为 (1.1±0.2) 年。将本组患者随机地均分为A与B两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肾囊肿的具体位置、囊肿的大小以及病史等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将本组患者随机地均分为A与B两组, A组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 B组行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
A组 (n=60) :使用SPORZ腹腔镜手术器械, 在手术之前行常规式的检查, 手术之前晚灌肠。对患者进行全身性的麻醉, 健侧卧位, 抬高腰桥。主要行常规的“三点法”穿刺, IUPU法建立腹膜后腔, 将脂肪囊打开, 于肾表面游离至囊肿处, 腹腔镜下囊肿呈现蓝色, 完全显露囊壁, 采用电钩或是电剪将囊壁剪开, 将囊液吸尽, 距离肾实质5mm处将壁囊加以切除, 囊肿边缘电凝止血。静脉注入美蓝2 mL, 观察5~10 min证实囊腔无排蓝, 结束手术。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放置引流管[2]。
B组 (n=60) :一般作第12肋下或第11肋间切口, 游离。肾囊肿, 距肾实质5~10mm处切除囊壁。边缘用可吸收线锁边缝合止血, 腹膜后置引流管[3]。
1.2.2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之中所出现的一切数据均由Microsoft Excel以及SPSS17.0两个软件加以统计、处理以及分析, 所有出现的均值均以“”的形式加以表示。运用卡方检验 (χ2检验) 对数据进行检验, 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指标
对A、B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以及治疗费用进行观察。
1.3.2 生存质量评价标准
本研究中使用的患者生存质量评估标准为:总共为144分,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项目:患者的自觉症状、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心理情绪状态以及躯体生理功能状态等。严格按照上述几个项目, 对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分。
2 结果
2.1 两种去顶术比较
对A、B两组患者去顶术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得出了如下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以及治疗费用分别为 (1.32±0.22) h、 (55.7±12.8) mL、 (31.2±6.6) h、 (126.5±6.7) h、0例、 (5200±1200) 元, B组分别为 (1.86±0.28) h、 (112.8±18.2) mL、 (54.1±7.2) h、 (253.3±12.2) h、4例、 (4500±1100) 元。具体见表1。
由表1所示可以得知, 腹腔镜与开放性囊肿去顶术在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P<0.01) , 在并发症及治疗费用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两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对比
根据1.3.2节中的患者生存质量评价标准得出如下结果:A组患者术后得分为 (137±9) 分, B组患者术后得分为 (112±7) 分, 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具体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结论
单纯性肾囊肿为泌尿外科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病变, 随着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 肾囊肿的检出率呈现逐年升高的发展趋势, 单纯性肾囊肿由于其发展速度较慢, 对肾脏的损伤程度较小, 因此大多数肾囊肿患者无须进行治疗。然而, 对于直径>4cm的肾囊肿而言, 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压迫症状, 或者并发感染、出血以及高血压等症状, 此时则应该注意对其采取强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疗。经皮穿刺以及硬化剂对单纯性肾囊肿的治疗, 其创伤性较小, 但是囊肿的复发率较大, 临床统计数字显示, 复发率高达40%。还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如肾周出血、血胸、血气胸、动静脉瘘、感染、损伤性尿液囊肿和广泛肾损伤等。传统开放手术经腰部切口, 创伤大, 恢复慢, 患者难以接受。近几年腹腔镜手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我们的研究表明, 应用腹腔镜行肾囊肿去顶治疗与传统的开放手术比较, 患者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在手术时间, 术中平均出血量, 术后肠功能恢复等方面均低于开放手术, 同时由于腹腔镜的放大作用, 术中止血效果好, 出血少, 可不留置引流管, 伤口不用缝合拆线, 感染机会少, 住院时间大大缩短, 故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是肾囊肿治疗的最佳选择[4]。
由本研究结果显示, 腹腔镜与开放性囊肿去顶术在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P<0.01) , 在并发症及治疗费用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与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后, 前者患者的生存质量要高于后者, 且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 临床疗效显著, 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应该在临床上治疗肾囊肿之中加以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郭世弘, 赵英占, 陈立牛, 等.基层医院后腹腔镜与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的临床对比分析[J].河北医药, 2010, 32 (8) :959-960.
[2]刘振湘, 白志明, 张冲, 等.腹腔镜与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的I隘床对照分析[J].海南医学, 2004, 15 (7) :1-2.
[3]涂忠, 潘铁军, 饶作祥.腹腔镜与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的临床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8, 29 (1) :133-135.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 第8篇
1 临床资料
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 我们共施行腹腔镜腹膜后肾囊肿去顶术84例, 其中男52例, 女32例, 年龄在28~70岁, 平均年龄52岁。术前均经彩超、CT定位检查, 均诊断为单侧单发肾囊肿, 肾囊肿直径在4~10cm, 平均直径为6cm。均在全麻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腹腔镜腹膜后肾囊肿去顶术, 随机将其分为肾下极筋膜内美蓝染色标志实验组和非美蓝染色标志对照组, 每组42例进行对照研究。研究内容有:寻找分离肾周筋膜及肾囊肿的准确度;腹膜、脏器损伤并发症发生率;助手和术者术中配合和谐度;显露肾囊肿的时间;手术完成时间及出院时间。84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平均住院时间5d。随访1~5年无肾囊肿复发。
2 手术方法
(1) 患者健侧卧位, 腰部垫高, 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实施手术。 (2) 自制水囊扩张器的制作:将手套的袖口用7号丝线结扎, 将手套中指剪除, 经手套中指放入普通导尿管, 向人工水囊内注水, 观察有无渗漏。 (3) 腹膜后腔的制作:肋缘下切口1.5~2cm, 手指钝性扩张肾周间隙, 将手套置入肾周间隙, 向人造水囊注水, 持续扩张5min后放出水囊内的水, 取出自制水囊扩张器。 (4) 在手指引导下向肾下极肾周筋膜内注入美蓝0.2~0.5mL染色。 (5) 腹腔镜器械的置入。10mm截卡1个, 5mm截卡2个。 (6) 以美蓝染色为标志对肾脏上下极、前后方、内外侧面定位, 正确分离寻找肾周筋膜并显露肾囊肿。 (7) 提起囊肿壁, 用电凝剪刀距肾实质5mm处环形剪除囊肿壁。 (8) 冲洗囊腔壁、切口、放置引流管。
3 结果
(1) 寻找分离肾周筋膜的准确度:分离1~3次找到者为准确, 分离≥4次者为不准确。实验组准确度95.2% (40/42) 对照组71.4% (3 0/4 2) 。 (2) 腹膜、脏器等损伤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腹膜损伤导致气腹1例, 其发生率2.4% (1/42) 。对照组:腹膜损伤导致气腹6例, 脾下极损伤出血2例。降结肠和升结肠后壁挫伤出血各1例 (共2例) , 其并发症发生率23.8% (10/42) 。 (3) 助手和术者术中配合和谐度:助手1~2次准确钳夹显露组织者为配合和谐, ≥3次钳夹显露组织者为配合不和谐, 实验组和谐度97.6% (41/42) , 对照组和谐度:62% (26/42) 。 (4) 显露肾囊肿的时间:实验组:5~15min;对照组:10~30min, 还与患者的肾囊肿大小、位置及肥胖程度有关。实验组平均显露肾囊肿时间比对照组缩短15min左右。 (5) 手术完成时间:实验组:30~60min, 对照组:45~90min。与患者囊肿大小、位置及肥胖程度有关。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缩短30分钟左右。 (6) 出院时间:患者术后24~48h拔出切口内引流管, 术后3~7d出院, 平均住院时间为5d, 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术后随访1~5年无肾囊肿复发。
4 讨论
4.1 经腹膜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的优点、缺点
过去以开放式肾囊肿去顶术为主,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外开始采用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 国内1994年首次应用[2]。该技术完全可以在微创条件下达到开放式手术的治疗效果。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可径腹腔途径或腹膜后途径进行[3]。经腹膜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优点是无需气腹, 对腹压、呼吸、脏器和组织影响小, 比经腹腔途径腹腔镜手术创伤更轻, 恢复更快。其缺点是“腹膜后腔”并不是真正存在的空间, 而是指腹膜后潜在的腔隙。该间隙狭小, 视野不清, 操作困难。还有“腹膜后腔”不像生理性腹腔那样有解剖学标志, 给术者造成对肾脏、腹膜后腔方向性定位困难, 有时找不到正确的肾周间隙, 偏离肾脏分离, 误伤腹膜脏器, 甚至损伤肝、胆、胰腺和结肠, 导致出血、胰漏和肠漏等并发症。这也是早期经腹膜后腹腔镜手术多失败的原因。
4.2 经腹膜后腹腔镜手术带来的缺点可以通过创新克服
1992年印度医师Gaur应用气囊扩张腹膜后间隙形成腹膜后腔, 提高了腹膜后腔镜手术的成功率。我院自2002年开始用无菌手套和导尿管制成水囊扩张腹膜后间隙形成腹膜后腔, 不但成本低节省医用费, 同样达到了扩大腹膜后腔手术空间的目的。同样, 我们术中行肾下极筋膜美蓝染色, 以此为标志行肾脏上下极、前后方、内外侧方向性定位, 克服腹膜后腔无解剖学标志的缺点, 增加了助手和术者的术中配合和谐度, 能及时准确地找到肾囊肿, 避免或减少偏离肾脏分离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4.3 术中美蓝染色标志的应用将促进腹膜后腹腔镜手术的发展
腹膜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项术美蓝染色标志的术中应用研究结果表明, 美蓝染色标志能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缩短手术麻醉时间、提高手术效率。该项研究成本低廉, 操作简单, 术中发挥作用大, 它不但用于腹膜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 还可用于腹膜后腹腔镜肾肿瘤、肾上腺瘤切除等手术。该项研究将使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更加完善, 将进一步促进经腹膜后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经腹膜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因损伤轻、恢复快、优于经腹腔肾囊肿去顶术, 术中应用美蓝染色标志是克服腹腔镜手术腹膜后腔无解剖学标志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克服腹膜后腔无解剖学标志致腹腔镜手术方向性定位困难的方法。方法将84例经腹膜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患者分为肾下极筋膜内美蓝染色标志实验组和非美蓝染色标志对照组, 每组42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实验组在寻找分离肾囊肿的准确度、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手术完成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术中应用美蓝染色标志是克服腹腔镜手术腹膜后腔无解剖学标志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镜肾肿瘤、肾上腺瘤切除等手术。该项研究将使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更加完善, 将进一步促进经腹膜后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经腹膜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因损伤轻、恢复快、优于经腹腔肾囊肿去顶术, 术中应用美蓝染色标志是克服腹腔镜手术腹膜后腔无解剖学标志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腹膜后腔,美蓝,腹腔镜,手术
参考文献
[1]胡三元, 等.腹腔镜外科手术彩色图谱[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75.
[2]萧荫淇.腹腔镜在临床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4, 14 (11) .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