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理念英语教学
ESP理念英语教学(精选12篇)
ESP理念英语教学 第1篇
一、涉外护理教学
由于涉外护理的服务对象为外国国籍人员, 所以涉外护理的培养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到有关护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熟练掌握护理专业英语, 更好地了解涉外护理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国家与世界的接轨, 社会对涉外护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学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人才的主要源地, 涉外护理教学自然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我国涉外护理专业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开设涉外护理专业的时间并不长, 在关于涉外护理的发展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就目前状况来看, 我国涉外护理的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单一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
许多高校在涉外护理的英语教学中还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停滞不前, 没有得到相应的更新。教师只管自己讲解, 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不能很好地调动课堂的气氛。教师学生都好似成了课堂的机器,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自然不能高效率地吸收课堂知识, 更不用谈将英语应用到护理专业的学习中。如果这种教学模式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与更新, 根据学生需求与就业需要有目的性地设置课程, 就不能满足社会人才的职业需要, 也无法供应社会所需要的涉外护理人才。
(二) 教材多而杂乱, 不具有专门性
随着涉外护理专业的兴起, 市场上有关涉外护理的英语教材也是层出不求, 但高质量的英语教材却寥寥无几。大部分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材都涉及了很多的医学内容, 有的甚至与护理并没有多大的关联, 这种太过随意、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教材无疑增加了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难度。很多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中都反映课本的文章比较长, 信息比较多, 而且与护理紧密关联的内容并不多。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编写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教材, 让涉外护理的英语教学能顺利地开展。
(三) 基础设施落后, 师资队伍不大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高校的教学设施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完善, 教育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关于涉外护理的英语教学都是由英语专业的教师完成的, 然而国内的英语教育的人才并不充足, 熟悉护理知识的英语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由于地域上的差异, 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对一些专业术语并不能全面地解释给学生听, 从而使涉外护理的英语教学达不到很高的水平。所以把完善教学的基础设施和强大师资队伍放在涉外护理专业教学中的首要地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 生源良莠不齐, 制约教学进程
由于英语教育的普遍滞后, 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大部分都比较薄弱, 尤其高校在扩招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之后, 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整体的英语水平更是急剧下降。可见常规的英语教学已经满足不了涉外护理专业的需求, 缺乏针对性的课程限制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涉外护理中的专门用语也与常用英语在句型和表达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别, 这对学生对用英语表达时清晰和准确的要求就更高了。
三、涉外护理英语教学中引入ESP教学理念的未来发展
(一) ESP教学理念的内涵
ESP是相对于通用英语的一种教学理念, 它根据学习者特定的目的和需要开设对应的英语课程, 与传统英语教学不同的是, 它更多的是关注学习者应用英语能力的培养, 是传统英语教学的一种延伸。它具有以下特点:
1.
把社会需求作为导向, 紧密结合职业, 以学生为中心, 对学生的现有能力和知识水平进行详细的了解, 并以此为基础, 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以保证学生学有所用, 能够在将来最大限度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2. ESP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教师需要准备充足的资料, 运用“任务式”“合作式”“案例式”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3. 具有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
教师需要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像听音乐看电影一样沉浸在英语学习的氛围中。有真实的语言环境, 加上学生的积极参与会,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二) ESP教学理念应用在涉外护理英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设置英语课程时要紧密结合专业, 突出涉外护理的专业特色。
根据市场上涉外护理的职业需求, 选择合适的英语教材, 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用。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容小觑, 因此要根据护理行业的标准, 优化课程内容, 将中西护理文化差异的内容也纳入课程中。
2. 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壮大。
要想ESP英语教学能有效地展开, 必须要有合格的教师。而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 英语专业的教师不懂涉外护理知识, 而涉外护理专业的教师的英语水平又不高。对此, 可以成立相关组织, 鼓励英语专业和涉外护理专业人才之间的交流。
3.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中的一种手段, 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同样在不同的学习时段也要有不一样的教学方法。
四、结束语
英语课程建设是涉外护理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发展好涉外护理专业就要重视英语课程的改进与调整, 明确职业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为社会培养相关人才, 这样才能达到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彭薇.ESP教学理念下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6) :55-58.
[2]廖亚辉.高职涉外护理英语口语课程内容设置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5) :65-68.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开展ESP教学 第2篇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开展ESP教学
英语课程是高职教育阶段必不可少的基础课,也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工具.高职英语教学需要合理定位和新的教学途径.ESP教学模式正是以其职业性、实用性的特点,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本文就ESP教学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期达到通过ESP教学,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高职高专学生成为能够自如运用英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作 者:鲍秋红 许锬 作者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9)分类号:H3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ESP) 实用性 职业性
ESP之秘书英语教学 第3篇
【关键词】秘书英语多学科多领域点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64-02
On Secretary English Teaching Briefly
Zhang Enhua
【Abstract】Although secretary English is also an ESP, i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ESP. Other ESP only relate to one or two subjects, but secretary English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multi-subjects and fields of our social life. So when we teach it, the combination of particular points with entire area is important. Teachers should instruct their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knowledge of all kinds of subjects and fields.
【Key words】secretary English multi-subjects and fieldscombination of points and entire area
1 秘书英语与其它ESP 的不同
“秘书”一词历史久远,据说始于汉朝。 在现代社会中秘书更是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工作人员。秘书因其工作需要必需要有多学科多领域的基本知识。因此秘书英语教学也就不同于其它特殊用途英语的教学,比如象“饭店英语”教学;“会计英语”教学;“医学英语”教学等等,其只涉及一两个学科的知识,这些学科的教学专业性比教强,一般教学的重点都是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特殊词、汇术语就可以了。可是,虽然秘书英语也是一种特殊用途英语,但与其它特殊英语相比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不同主要表现在秘书英语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
2 秘书英语——学科领域的多样性
我们选用的《〈 秘书英语〉》一书,(王 毅 主编刘树森 刘世生 李佐文 主审)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此书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秘书专业的首选教材。其涉及到外交、 宗教、 礼仪、 国际商务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其涉及到的具体的学科领域的知识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秘书英语》所容纳的学科领域的知识是非常之多的。但作为秘书是否只需掌握这些知识就足够了呢?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对秘书从业人员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3 结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一本《秘书英语》涉及到多个学科多种领域的知识。其中有好几个学科或领域的知识是分在几个单元学习的。比如英文书信的知识、商务礼仪的知识、外交知识、写邀请信的知识、基都教及伊斯兰教的知识都是分在两个单元进行学习的。
在讲授中我们要点面结合。所谓点就是此书的难点,比如商务术语、商务合同、进出口单证的知识,主要在第十三单元和十五单元。所谓面就是不太难而秘书又必须了解的常规知识。比如档案管理、英文书信写作,商务礼仪等知识。
因为此书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所以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的特殊术语也就比较多。比如:佛教中Theravada(小乘佛教)、 Mahayana(大乘佛教、)nirvana(涅槃);伊斯兰教中的Ramadan(斋月) 、Gabriel(加百利);书法中的篆书(seal character)、 隶书(official script) 、楷书(regular script) 、 行书(running hand) 、草书(cursive hand)等等。
所以在秘书英语教学中,不但要充分注意对其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掌握不同学科领域的特殊术语。讲授中要做到点面结合,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在需要时能够用英语流利地完成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毅主编.刘树森,刘世生,李佐文,主审. 秘书英语[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2] 叶淑霞.秘书英语[M].外文出版社,2000/4
ESP理念英语教学 第4篇
关键词:护理程序,ESP教学理论,护理英语
1 概述
1.1 护理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护理英语是一门以护理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专业英语课程。目前很多学校的护理专业开设该课程, 特别是英语护理和涉外护理方向。通过学习护理英语, 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使有一定水平的学生可以选择到国外工作或涉外医院工作。正是基于对就业的促进, 护理英语教学被大家所重视。但是通过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护理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1.1 师资问题
在绝大多数学校承担护理英语教学的教师是外语专业教师, 虽然他们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但是护理专业知识相对匮乏, 往往不能很好地解释或讲授比较专业的护理英语课程。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还时常沿用传统的英语授课方式, 把护理英语课讲成了大学英语课。而现在课堂教学大多为大班授课, 教师除讲授外, 很少采用其他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培养, 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只会看不会说、不会听“哑巴”英语现象。因此, 要改变教学现状就必须从师资入手, 让英语专业教师学习专业知识。但这种方法很多学校都尝试过, 其结果并不理想, 毕竟专业知识不是短时间可以掌握的。
1.1.2 教材问题
目前国内的护理英语教材种类繁多, 很多教材编写质量非常好, 内容涵盖了听说读写等环节, 但是学生通过学习, 通过国外用人单位笔试的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 很多护理英语教材选用的是一些科普性文章, 所涉及问题几乎与大学英语教材类似, 没有深入到专业内容去提问。而国外用人单位在招聘考试时多采用国外护士资格考试试题, 如CGFNS (美国外国护校毕业生国际委员会) 的试题。国外护理在理念和处理护理问题时的方法步骤与我国护理专业内容有一定差别, 学生想出国就业, 就必须去专门的机构培训。这样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又增加了其经济负担。所以, 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达到就业要求的重要内容。
1.1.3 课程标准问题
课程标准是规定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较详细、明确, 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所谓课程标准, 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与表述, 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课程标准通常包括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 主要有内容标准 (划定学习领域) 和表现标准 (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同时, 对不同程度同一课程的标准也应不同。但目前很多学校在护理英语教学中, 主要依据教学大纲, 而课程标准即便制定也是根据教材, 完全失去了课程标准的意义。一个合适的课程标准要针对所教授的对象制定, 因材施教, 教材讲授的内容应与课程标准一致, 通过教师的各种授课方法和手段, 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制定的目标。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只有经常与学生交流才能了解其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以便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1.2 护理程序
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符合逻辑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及工作方法[1], 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步骤和行动, 实行系统的、全面的整体护理, 并且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与反馈功能的过程[2]。
1.3 ESP教学理念
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即专门用途英语,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50多年中它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发展非常迅速。ESP强调从专业的需求出发, 探求一种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式。ESP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 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与学习目的和需求相统一。
2 护理程序与ESP教学理念结合在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1 师资和教材方面
为提高护理英语教学效果, 选择学校英语水平较高的护理专业教师教授护理英语课程, 并且重视对教师的培养, 包括选派教师外出进修, 开展内部教研讨论, 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同时, 根据课程标准和行业需求编写适合的教材。
2.2 课程标准的制定
我校护理英语课程针对护理专业英语方向学生开设, 课程设置和普通护理专业有所不同, 学生在校期间, 英语开设有大学英语听说、大学英语精读和泛读课程。护理专业课采取双语教学, 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各项能力相对较好。护理英语开设在第四学期, 每周2学时, 共32学时, 其中理论24学时, 实践8学时。基于学生基本情况我们制定专门的护理英语课程标准, 内容涵盖听、说、读、写4个方面, 将学生所达到的标准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理论教学涵盖医院的认识和入院、基本解剖和生理学知识、常用护理技术、常见疾病的护理及出院指导等内容。实训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模拟, 针对一些对话较多的授课任务展开, 如入院评估的交流, 健康指导时的交流, 护理操作前的交流以及交班等。另外, 实训包括写作实训, 内容为护理工作过程中常用的表格书写, 如入院护理评估单、护理记录单、生命体征记录单等。通过执行课程标准, 希望学生掌握基本的医院交流用语, 能用英语进行护患、医护交流, 能看懂护理专业论文并能进行文献检索。通过课程标准的实施, 获得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2.3 实施方法和过程
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其中护理程序与ESP教学理念结合就是比较成熟且得到较好评价的教学方法。
(1) 护理程序, 有一定护理专业知识的学生对其都不陌生, 护理专业课基本上是按照“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5个步骤讲授的, 这个程序是处理疾病最科学的方法。而以往的护理英语专业文章都是很笼统地介绍某个疾病, 更像一篇科普文章, 不适合专业学生学习。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美国注册护士考试、国外医院招聘考试等所涉及的疾病, 选择出如冠心病、高血压、肺癌、糖尿病等多发病作为授课的主题, 教师参照国外的专业书籍把这些内容按照护理程序进行编排, 形成一篇非常专业的阅读文章让学生学习。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 学生可以完成课后作业。课后习题选择CGFNS的试题和NCLEX-RN (美国注册护士资格考试) 中相关内容供学生练习。通过教授课文, 学生学到专业知识, 并通过护理评估过程学会信息的收集, 此时, 我们还设计了情景模拟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后专业习题练习及教师讲解, 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这就是护理程序应用于护理英语教学中的优点。
(2) ESP教学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已被广泛研究, 说明它在行业英语教学中有一定优势, 同样也适合护理英语教学。英语对话能在英语课本中找到不同情形下发生的各种各样的, 但是对学习护理专业英语不一定都适用, 如何能在较少的授课学时内让学生应用行业英语交流是个挑战。ESP教学理念为这个挑战提供了捷径。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的交流是有一定特点的, 所接触的人群也比较固定, 那么如何与这些人群交流就成为针对性的学习内容。首先护理工作中接触较多的是患者及其家属、医生及其他护理人员。总结发现, 护理工作主要交流内容是:与患者交流收集患者的主观资料和一般信息, 给患者指导用药及讲解药物的有关知识, 进行健康指导;与医生讨论患者的病情和治疗;与其他护理人员进行交班。针对总结的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为学生编排了专门用途的对话, 让学生练习听说, 使学生能在工作中进行交流。
总之, 我们针对学生特点、授课内容和课程标准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护理程序与ESP教学理念结合是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总结出的较为实用的方法之一。
3 教学方法实施效果评价
(1) 我校在2011级护理专业英语方向学生中开始实施护理程序与ESP教学理念结合教学法, 并与采用传统教学法的2010级学生进行成绩和教评对比, 结果见表1、表2。
4 讨论
4.1 学生反馈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制订教学计划, 并采用护理程序与ESP教学理念结合教学方法在护理专业英语方向护理英语教学中实施以来, 通过表2学生对教师的教评结果对比可以看出, 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喜欢。首先, 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 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ESP教学理念的引入更是让学生受益匪浅, 在涉外单位招聘中我校英护班学生对答如流, 表现出较强的交流和口语能力。其次, 以护理程序为主线的护理英语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模式与国际接轨, 尤其是CGFNS和NCLEX-RN习题的涉足, 使很多学生参加涉外医院招聘的笔试信心满满, 成绩良好。我校先后有多名学生通过招聘考试赴国外就业。
4.2 效果反馈
将2011级与2010级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 成绩包括期末笔试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由表1可以看出, 2011级学生成绩明显好于2010级。证明我们采用的这种教学方法是有效的, 能促进学生学习护理英语, 知识掌握更好。
4.3 其他效果
该教学方法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增强了师生间互动, 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效果起到促进作用。此外, 实施该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大量备课, 通过教学, 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魏彦芬, 沈宁, 赵书元.对6所医院护士运用护理程序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1996 (31) :605.
ESP理念英语教学 第5篇
摘要:因为现在利用ESP进行教学的方法越来越多,所以这类教学方法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该文通过对医药类院校任务型教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解析,并进行课堂举例,进而论述ESP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有何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医药类院校;ESP教学
根据调查了解,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我国的医药类学院教学的方法一直都是以EGP为主,而教学课程的一个安排和设置也是比较简单化的,主要是以培训学生的语言和技能为主要,并没有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学习到的医药专业理论结合在一起。所以,在这种实际的情况下,现在很多的医药院校都已经改变了过去的EGP的教学方法,现在普遍的都倾向于用ESP的教学方法对学习进行教学,即运用专门化的英语进行尝试教学,开设了很多的课程,比如医药英语、护理英语等,这些课程也受到了很多的学生的热爱,学生能够对这类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这种课程要想顺利的完成开设并且顺利地完成教学的任务,还有很多的难点需要克服。
比如,教师需要更新自身对ESP这类教学方法的认识,要及时地更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观点等,这些都是目前比较困难的地方。要想暂时性地减少这种缺点带来的困难,在上世纪中产生的一个重任务型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弥补了这些困难的不足之处。
一、任务型教学的产生以及定义
任务型教学法是源自于在20世纪80年代时期流行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个方法的核心内容就是“任务”。即课堂上老师通过让学生完成各种各种的任务学习,并在学生对这些任务进行完成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教学。在任务型教学的方法中,特别强调地是“操作学习”[1]。另外,这个教学法中理论基础认为,想要学习并掌握一门语言,不能仅是单纯的语言对话练习,而是需要语言学习者在不断地活动中进行学习的。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有效引导者,通过对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地同时能够学习到新的知识。比如可以语言形式将任务的内容过程进行表达出来,最后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任务型的教学方法囊括了过去很多的优秀的教学方法。
老师运用任务型的教学方法,通常都能够达到让学生去协同合作,共同学习目的。合作学习向来是能够让学生迅速成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能还会激发出学生的一些潜在的能力,进一步地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目的。除此之外,老师在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时候,因为学生是在一个被老师引导的情况,这样能够激发出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让学生保持住一个自主参与学习的心态,进而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任务型教学的定义,英国的的学者认为应该分为三个基本的环节:进行任务前环节、执行任务时环节以及完成任务后环节。在进行任务前的环节,主要是先由老师对任务进行一个设置和分配讲解,让学生能够为任务做一个提前的准备;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学生要注意根据老师给的相关提示进行合作探究,在完成任务后要讲一下个人的观点,并在课堂上对个人的观点进行一个有效的阐述;而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需要对其进行一个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这时候老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其过程中知道学生战胜困难的知识点。
二、在教学中的实用性
(一)与教学原则相匹配
在ESP课堂上有三个主要的教学原则,即真实原则、分许原则以及“以人为本”原则。真实原则,通常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进行ESP教学,那么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情况进行结合,必须要体现出一个实景的真实性。所以,在ESP课堂上中运用任务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第一就是先由老师根据知识点设计一个实况的任务,然后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
分析原则首要强调的就是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能分析出学生一个学习的目标之外,还需要分析出学生需要哪方面的学习,进而根据需求选择出一套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显然的就是任务型的教学方法更加得到学生的青睐。“以人为本”原则中的“人”即学生,这就要求了在ESP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始终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同时也是符合了任务型教法中的一个优势特点[2]。总之,通过以上的三个原则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在进行ESP教学的过程中,任务型教学的方法能够在ESP课堂上发挥其极大的作用。
(二)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
时代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创新”一词的期待性也变得越来越高。除此之外,创新也是国与国之间一个发展的竞争。社会在不断地变化,传统型的医药行业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正是在这种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背景之下,需要对我国的医药类院校进行教学的改革,也变得极为紧迫。但是,想要对医药类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个改革创新,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实现的。
对教育进行创新,这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项目更称,其中任何的一个环节出了错,都会影响到后面的发展,影响到人才的培养的效果。所以,想要对医药类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首先的第一点就是先要从教学的观念、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让创新的理念始终地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ESP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主体,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要的任务,为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知识水平和具有高度团结合作的学生为教学的目标。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鼓励学生要学习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这些都符合我国培养创新型医药类人才的要求。
三、实例说明
根据目前医药类学院在ESP课堂上会使用到的教材《医学英语》(临床医学)中第12单元RespiratorySystem作为一个讲解的例子,详细地说明在实施任务型教学的一个方法和步骤:
(一)进行任务前环节
(1)首先由老师对任务的问题进行一个引入。(2)在提出问题引入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个填词的游戏,这样能够快速地帮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个了解。需要把握在这一章中可能会使用到的词汇。(3)老师需要对这章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Prepareatwotothreeminutepresentationononeofthefollowingtopicsthatyourinstructorassignstoyou。Youareencouragedtosearchforadditionalinformationpertinenttothetopicinothersources。Youaresupposedtodeliverwhatyouhavepreparedinclass,andyourpresentationwillbeintegratedintothediscussionofthetext。①Introductiontoairway②Anatomyofthelungs③Commonsignsandsymptomsseeninrespiratorydiseases④Pneumonia⑤Tuberculosis⑥(4)将大概的内容讲解完之后,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一组为学习单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最后做成PPT演示报告,由老师进行评分。
(二)执行任务时环节
学生在课堂上听完老师分配的任务之后,就需要选出主要的组长,由组长对组员进行一个任务的分工,比如资料的查询、视频的收集、制作PPT、以及演讲人等。资料可以利用互联网渠道,组员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由探讨的方式进行选择,将材料选出来之后就制作PPT,最后由演讲人进行讲解。
(三)完成任务后环节
当各个小组都完成了作业的演讲之后,先让各个小组对其进行评分,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最后再由老师进行评分和总结。在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利用任务型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更使得整个课堂的学习都变得更为活跃和紧密[3]。除此之外,学生还能够学会了自主的思考,能够与身边的人进行知识的互动和交流,这样也会使得整个的教学效果变得更为成功。但是,因为医药类院校的ESP的课程上,很多的知识点都是有着专业的术语的,而且整个课程内容的发展背景也比较深远,很多的术语不能够一时就学会的。所以,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而老师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的挑战。只有老师有效地把握住学生的当前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一套合适的教学方案,才能够充分地利用其任务型教学方法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合理化的任务。
四、结论
基于ESP理论的中职英语教学改革 第6篇
关键词:ESP;教学模式;中职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39-01
一、引言
中国的英语教学大体分为通用英语(Englishfor GeneralPurpose,EGP)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Purpose,ESP)教学。ESP与EGP的主要区别在于EGP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实际需求是不明确的,而ESP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实际交际需要而著称,后者的针对性显然更强。从这个角度看,ESP与EGP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学习者们对英语学习的两个重要方面,即专业与通识。ESP与EGP教学的主要差异集中在内容上,前者与学习者的职业、专业等关联性更大,故其教学中的策略、语法、交际技能及词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词汇,往往具有针对某一专业和领域的特殊涵义。总的来说,ESP和EGP教学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且难以割裂的。
二、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现状
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的性格特点变现为基础差的较多,他们自学能力差,组织性和纪律性差,抵抗诱惑能力差,并且他掌握的知识不灵活、太死板,,在课堂上学习时,注意力不能集中。主要表现为:
第一、中职新生的英语水平在中职学校中,有些热门专业:例如护理专业招的学生,他们的成绩较好,有些甚至达到普高的分数线;有些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给优等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让成绩不好的所谓的差生放任自流。在进校时,根据他们的英语中考成绩,呈现出两极分化较大的趋势,甚至最高的分数与最低分相差几十分;特别在英语课堂教学时,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在教室里睡觉甚至不进教室,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有的学生甚至畏惧英语和英语教师,同样地教师对他们也没有好感,认为他们睡觉或不来对课堂教学是件好事,无需为管理课堂记律而费劲,像这样久而久之便造成恶性循环,这给中职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第二、学生个体行为之间的差异。中职学生来不同的地方,而教育存在地区差异。不同地方的学生他们在基础知识方面、认知能力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会影响着学生的英语成绩。由于中职学生有客观的差异,所以农村学生的英语成绩要比城市学生的成绩差,男生的成绩要比女生的英语成绩差,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听不懂的对于一部分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可能导致听不懂,跟不上;而一部分暂时学习好的学生可能会吃不饱,无法提高学习兴趣与成绩。让大多数同学能够掌握学习的内容上实施教学,是教师教学目的。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方法,老师上课教授的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是不可能的。
第三、专业ESP教学师资力量匮乏。有的学校是由基础英语教师担任ESP的课程讲授,这些教师大都懂英语,但缺乏专业领域的知识;有的学校则是由专业老师担任ESP课程的讲授,这部分角教师懂专业知识,但又不懂语言教学的规律和技巧。专业的ESP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无法有效满足现实教学的需要。
三、基于ESP理论的中职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第一、实施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分层教学就是把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对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实施教学。由于每个学生处在不同的位置,在实施中,要考虑到每个层次学生真正的水平和接受认知能力,然后制定不同培养方案、计划、目标和管理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反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辅导,练习,评估,讲授和检测方面,让分层得到充分体现。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均有效发展是分层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非常适合分层教育,因为分层教育对教学条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都比较强,形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也是非常利于此类院校的现状。传统的授课要求所有的学生,“千人一面”。有的校长把这当作“一件衣服让所有的学生穿”。而学生的能力结构,个性发展和个人兴趣爱好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根据社会需求是多方面的、有技能的人才多层。在分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人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课程的层次和任务,能较好地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不管哪一门学科的某一层次的教学管理是,都要采用“动态管理”每一学期进行一次调整。
第二、重视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推行“任务型项目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动力、手段和目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获得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任务型教学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情景中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中职英语的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满足真实生活中的社会交际需要,而任务教学法正符合中职英语工具性和实用性特点,因为利用任务教学法可以把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全过程分解到各个教学任务中,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完成一个个任务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结合高职英语教学,就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把“听”“说”设置为一个个感谢、告别、简历、名片等日常交际情景和业务交际情景;把“写”设置为一个简历、一篇邀请函等实用应用文,然后以“任务”“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通过对专业知识的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任务化、项目化和真实化。
参考文献:
[1]程世禄,张国扬.ESP 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51-54.
[2] 刘润清.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3]Hutchinson,T.,&Waters,A.(1987).Engliah for specific purpose.London:Cambriage University Press
ESP理念英语教学 第7篇
1 理论基础
1.1 CBI教学理念
CBI, 全称为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即内容依托式教学理念, 是指将语言教学建立在某个专业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 把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 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 促进其语言水平的提高[1]。Leavers&Stryker归纳了依托式外语教学的四个显著特点: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内容, 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 学习新信息和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2]。戴庆宁、吕晔将CBI归纳为主题模式、课程模式、辅助模式和专题模式四种[3]。
1.2 ESP课程
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即专门用途英语, 是为了有效地解决语言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问题。Hutchinson&Waters将ESP定义为:ESP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in which all decisions as a content and method are based on the learner’s reason for learning[4].而Strevens也总结出了ESP的四个区别性特征 (absolute characteristics) :ESP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要设计的;在内容上与某些专业和职业有关;词汇、句法和语篇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与EGP明显相对[5]。Dudley-Evans&St.John则根据职业领域将ESP分为职业用途英语和学术用途英语:学术用途英语主要以学术研究目的;而职业用途英语分为行业用途英语和专业用途英语, 其中行业用途英语包含用于求职面试的前行业英语和用于特定行业或岗位语言交流的行业英语, 而专业用途英语则是用于较高层次的行业交流与研究[6]。国内学者中, 蔡基刚建议采用Jordan的分类, 将ESP分为学术英语、专业英语和行业英语[7]。以上研究为高职ESP课程准确定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也是准确定位的前提。
ESP课程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针对某专业职业岗位要求的听、说、读、写的英语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专业词汇、句型的不断重复教学、操练和模拟, 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英语的使用, 提高高职英语的应用能力。但是, 由于明确的教学设置参考标准、教材、教师和考核标准的缺失, ESP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实施并不理想, 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 对高职ESP课程进行准确定位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2 ESP课程的定位
2.1 ESP课程定位研究综述
秦秀白认为我国ESP教学尚未进入成熟阶段, 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好ESP在高校英语中的定位问题;而秦教授将ESP课程定位为“大学阶段的前两年, 学生应该学习‘学术英语’, 其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训练都应围绕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到了高年级阶段, 学生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更高层次的‘专用学术英语’;硕博士的英语教学则应定位在‘职业英语’上”[8]。雷蕾将ESP课程定位为语言实践, 采取宽角度专业覆盖, 语言知识与相关职业实践紧密衔接, 并随时吸纳新的职业需求及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适应性、调整教学重点并完善培养方向[9]。蔡基刚则认为大学英语应该分类指导, 方向是学术英语[7]。
综上研究, ESP课程的定位主要有以下两个局限性。第一, 教学对象不同。定位都是针对本科院校而设计的, 所以不适用于高职院校的ESP课程教学。本科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好, 学习能力相对较强, 学习兴趣相对较高;但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 学习动机不强, 从而难以保证学习效果。第二, 所设计的英语课程开设时间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高职学生在校进行两年半的学习, 最后半年进行顶岗实习, 而英语课程开设时间更短, 一般为一年至一年半。定位为四年甚至更久的ESP课程无法适应高职英语教学。
2.2 高职ESP课程定位
根据高职的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 我们按照Dudley-Evans&St.John的分类方法, 将高职ESP定位在职业用途英语 (EOP) 上, 即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职业活动相关的英语。而这一职业用途英语又包含前行业英语、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三方面的内容[6]。为了符合市场的需要, 学生必须掌握求职、应聘、面试、信函报告等英语知识和技能, 这是前行业英语的内容。学生还应该了解职业岗位相关的背景知识、概念、基本理论、常用话题、问题等, 在一般社交场景和职业环境中能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 这是行业英语的要求。此外, 学生还需要掌握专业英语的内容, 如英语产品说明、业务单据、技术图表等。
基于此定位, 高职ESP课程设置要充分分析学生的需求, 采用地道真实的语言素材, 创设真实有效的职业场景, 合理处理前行业英语、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的关系,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和职业岗位知识技能。
在对高职ESP课程准确定位之后, CBI理念到底能否对高职ESP课程进行指导?两者能否相互融合?下面主要从CBI和ESP的相通性、互补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分析基于CBI理念的高职ESP课程的可行性。
3 基于CBI理念的高职ESP课程的可行性
3.1 相通性
目标的相通性。ESP课程是为了满足学习者需要利用语言进行专业交流而设计的, 它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探求一种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式。而CBI教学也是以特定学科内容为载体, 将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学科知识紧密联系。语言成为学科知识获取的工具, 而学科知识获取的同时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
需求的相通性。ESP课程充分分析学习者的需求, 了解学习者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以及职场场景, 而设计满足学习者特殊需要的课程。而CBI教学设置必须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 把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职业岗位等因素进行分析后, 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等。
资源的相通性。ESP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为将词句、语法、语篇等置于特定专业或职业相关活动中进行运用。教学资源必须是真实的专业语料, 教、学、练等教学活动也需要真实的职业情景, 这才能达到ESP教学的效果。CBI理念也需要“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来学习新信息, 保证教学过程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
3.2 互补性
ESP课程体系仍不成熟, 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主要学习内容为专业词汇、句子和语篇, 采用传统甚至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只注重学生专业相关知识的培养, 未注重强调培养学生基于工作流程的语言实践能力, 较多高职院校甚至还套用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 或作为选修课, 无完整的课程体系。
CBI教学强调的是ESP课程应围绕所涉及的职业工作知识, 而不是语言本身, 语言成为辅助工具;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 多重方式的输入,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进行语言的输入, 从而提高专业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CBI教学中采用的小组讨论、同伴活动、集体学习、辩论、学生互评纠错等合作学习模式来完成职业情景任务, 可以提高专业语言实践能力和专业学科知识水平。
3.3 有效性
基于CBI理念的高职ESP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从而爱上英语学习, 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 同时提升专业知识水平。而这种课程可以形成分层教学模式, 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CBI模式进行学习, 教师和学生都容易取得进步, 获取成就感。基于CBI教学理念的ESP课程教学, 对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 以及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均有帮助, 也为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4 结束语
高职ESP课程的准确定位, 对于确定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而CBI教学理念对高职ESP课程的指导和相互融合的可行性分析也给了我们新的启发。但是, 基于CBI教学理念的高职ESP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资源开发等问题,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以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外语水平高的专业人才而努力。
摘要:该文迎合高职英语改革发展的契机, 以CBI教学理念、高职ESP教学等理论为基础, 对基于CBI教学理念的高职ESP课程进行定位, 并对CBI教学理念指导高职ESP课程从两者的相通性、互补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CBI教学理念,高职ESP课程,定位,可行性分析
参考文献
[1]袁平华.依托课程内容进行外语教学之理据及教学元模式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3) :31-36
[2]Leaver B.S&Stryker.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89, (3) :269-275.
[3]戴庆宁, 吕哗.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 2004 (4) .
[4]Hutchison T,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er-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5]Strevens 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A].In Tichoo M. (ed.) ESP:State of the Art[C].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1988.
[6]Dudley-Evans, T, &St John.Developments in ESP: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7]蔡基刚.综合芙语还是学术英语——一个必须正视的方向性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 :94-96.
[8]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79-83
ESP理念英语教学 第8篇
关键词:CBI教学理念,高专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模式,旅游英语
一、CBI教学理念的内涵
CBI是基于内容的语言教学,它把语言与内容融会贯通,通过英语将专业知识中的主题或特定的学科知识进行表达和阐释,从而将语言教学和学科知识教学有机结合,以此提高教学水平。
二、CBI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的情况,基于内容的CBI语言教学理念主要包括课程教学模式、主题教学模式、专题教学模式和辅助教学模式几种形式。
1. 课程教学模式
专业教师既要了解语言的应用,又要对各种专业知识内容灵活掌握,以便进行专业讲解,更要选择学生专业和语言知识能力下的课程资料,使学生拓宽视野并较全面地掌握知识内容。
2. 主题教学模式
语言教师借助语言让学生得到丰富的知识,其从源语言资料中选择满足学生要求并吸引学生的形式多样的主题,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不断提升自我。
3. 专题教学模式
专业教师或语言教师通过选择来自相关学科范围的教学材料,使用目标语展开专题讨论和研究,以此促使语言技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4. 辅助教学模式
由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共同授课。语言教师要掌握专业知识,其与专业老师相互取长补短,在同种课程中共同合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同时也发展语言能力。
三、旅游英语课程ESP的教学模式主题模式的应用
结合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旅游英语的性质,在教学中采取主题教学模式,强调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中心,帮助其独立确定和发挥主题内容。老师指导学生以小组模式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建和完成主题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情境操练中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从而进一步形成团队精神。CBI教学模式,特别是主题教学模式对旅游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CBI主题模式的含义
这一模式是CBI教学理念在各个层次教学普遍采用的模式,其通过设定主题及由此延伸的话题内容进行拓展教学。结合CBI的主题模式,在旅游知识传授过程中借助英语交际实景操练,环绕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主题组织教学,将酒店和景点等专业知识有机融入语言活动中。一般采用讨论、辩论、情景操练、展示、角色扮演等语言活动来进行语言教学,学生通过体验与实践,参与评论等来习得语言。
2. CBI主题模式的主要特征
主题模式是CBI教学理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式,其特点有:
(1)以满足学生要求为目标,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材料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能学以致用。
(2)作为目标语的资料内容保证其纯正地道的语言真实性,让学生能领略英语的独特魅力。
(3)一切教学活动围绕主题展开,突出主题在旅游英语中的中心地位,语言习得只是获得知识的手段和媒介。
(4)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展示主题讲解时结合自身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评价和核定,更容易产生自豪感和自我满足感。
四、CBI教学模式对旅游专业英语教学构建的启示
CBI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内容,将旅游专业学习和英语习得相互融通,通过各种学科交叉运用,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断提高,它对旅游英语的教学模式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旅游英语的教材设置应注重合理性
选择高质量的旅游英语教材应注重教材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分析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注重提高其英语实际操作和口语表达水平,使涉外旅游学生能尽快适应行业要求,体现职业性和合理性。
当前旅游英语专业教材有以下方面需不断完善:(1)教材语言应规范、地道而准确。在情境教学中利用英语掌握基础语用知识,让学生旅游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得到同步发展。(2)教材的选用难度控制不当,具有较大随意性。教材内容要不简单要不复杂,与学生实际掌握水平不符,不能让其自由表达,使学生在涉外英语实际交际中个人特点和自我价值不能充分彰显。(3)教材内容没能将旅游专业知识和英语习得有机融合。旅游英语专业ESP教材要循序渐进,注重学生语言基本技能的巩固,行业特色职业内容和基础英语相互渗透,以及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培训和提升。
2. 旅游英语课程设置要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针对旅游行业特征和对从业人员适应不同需求的灵活变化性,旅游英语课程设置应采用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主导的方式,一方面迎合社会职业发展要求,一方面将强化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旅游专业知识结构,以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相结合。学生凭借学习动机和兴趣在具有实际意义和挑战性的环境中提升自我。课程设置中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实训项目相结合,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侧重主题模式教学应用,满足涉外旅游活动工作中的特殊要求。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实训项目相结合,在主题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团队化和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性,以此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在这种结合CBI理念下的ESP学科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培养旅游实用型人才的职业化、实践性和多元化。
3. 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师要成为“双师型复合人才”
当前,英语教师大多采用知识结构单一的语言内容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而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则要求教师既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又较全面地掌握旅游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其成为“双师型复合人才”,利用一切资源;如多媒体等网络平台不断提升自我,虚心好学,语言教师加强专业内容补充,专业课教师有效学习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两者融会贯通,采取合作式方式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4. 主题教学策略的实施
(1)课程内容设计以学生兴趣为中心。
课程内容设计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并根据学生具体的要求和兴趣开设CBI选修课,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基础英语知识。
(2)设定主题合作学习。
在以内容教学为依托的理念中拓展学科知识,通过设定的主题内容,学生自由组合小组,采取角色扮演、实景讲解、主题演讲等各种形式,在完成任务中相互协作,在个人需求与小组需求的矛盾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提高个人的交际与协作能力,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教学手段多样化。
CBI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利用声音、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利用多媒体等网络资料大大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实施主题、专题和辅助模式等,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和交际学习中进行多元化、跨学科的渗透教学,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4)创设教学情境,凸显真实应景性。
旅游专业英语教学在授课内容、授课形式和学生需求上充分体现了真实性和社会性。在ESP教学中为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选设真实主题,尽量根据“原景重现”的原则,将真实的旅游情景通过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其能结合课堂中所学的英语技能应对各种实际涉外旅游活动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创设情境教学能促使学生将知识与现实生活很好融合。情境对话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英语的听说水平,通过在现实语言交流和社会实践的氛围中感知中外文化的差异,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迅速适应行业需求。
5. 考核方式的多样性
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评定方式应针对授课目标和学科内容,考查学生基本的分析和思考技能,对教学指令和教学过程的清晰理解能力等。在CBI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评定依据应注重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是否结合了自身的爱好特长,彰显个人特点;能否应对变化多样的各种涉外旅游活动;强调专业英语学习中实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多元化的全面考核方式避免了只注重结果的形式主义,与学生的职业需求相契合,对实践专业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结语
ESP的旅游英语教学,应该以CBI理论作为指导,教师合理运用CBI主题式教学模式,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满足目标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由此可见,在旅游行业英语学习阶段实施CBI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主题模式在旅游英语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编写,以及师资培养、教学策略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仍需不断加强。CBI主题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新思路,是进行开展旅游英语教学的新思路,它对旅游英语教学水平提高和效果的增强能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娟.CBI模式及其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长沙大学学报, 2007 (4) :147-148.
[2]陈冰冰.关于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J].外语教学, 2005, (5) :75-78.
[3]蔡坚.第二语言习得与CBI教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3) .
[4]陈冰冰.关于ESP教学的几点思考及建议[J].温州大学学报, 2004 (3) :9-12.
ESP阅读教学浅探 第9篇
关键词:ESP,阅读,教学
ESP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指的是专业英语课程或专门用途英语。目前, ESP课程在大学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进行ESP阅读教学研究的却不是很多。笔者通过中国知网, 选中数据库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查询范围为 “全部期刊”, 匹配为 “模糊”, 搜索了19942011年的 “ESP阅读教学”, 检索到相关的论文仅为65篇。可见, 对ESP阅读教学的研究已势在必行。
一、ESP阅读教学的现状
1.学生兴趣不浓厚
目前英语功利化的学习使得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目的就是考级考证, 以利于以后的就业, 从而导致了他们对专业英语学习兴趣不浓, 没有高涨的热情。有的在通过了四、六级之后甚至就完全放松了英语的学习, 因而也忽略了ESP课程的学习。有些学生认为除了ESP课程就是在EGP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专业术语或专业词汇, 从而忽略了ESP课程阅读等系统的学习。
2.课程设置不当
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ESP课程的教材一般都是英文原版的, 而且内容深、难度大, 这对老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都要求较高, 因此教师教起来费力、学生学起来吃力, 不利于教和学的提高。另外, ESP课程课时安排偏少, 很多院校由于种种原因会缩减英语课时, 在部分高职高专院校, 英语教学甚至会被边缘化, ESP课程得不到重视, 更不要说对阅读教学进行系统的研究了。ESP课程的考核一般也只是考察学生的翻译能力, 不侧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 这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3.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 缺乏“双师型”教师也是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困境, 有些院校的专业英语课由专业教师担任, 这些教师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 但英语能力可能就有所欠缺, 也没有经过专门的语言教学的培训, 因此不太了解语言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有些院校的专业英语课由英语教师担任, 这些教师对语言教学很熟练, 但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有的教师往往认为ESP课程教学就是简单的翻译和专业词汇的解释, 授课形式往往以翻译为主, 简单地翻译一下课本, 把专业课变成了翻译课, 从而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质量。
二、ESP阅读教学的改进措施
1.激发浓厚的专业兴趣
要学好ESP课程, 首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 要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的作用和意义, 要让学生知道不要到真正需要的时候拿不出手时才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多看专业性的英文杂志, 将ESP学习融入生活中, 培养他们对ESP课程的兴趣。
2.合理设置ESP课程
课程内容安排上要做到先易后难, 并考虑到与EGP课程的合理衔接。比如教材可以先安排与EGP联系较多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专业水平、教学目标、教学进度等自行安排教学内容。ESP的阅读教学可以先选择难度较小并且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 然后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来选择精读课文, 最后紧扣所学专业知识选择ESP的文章, 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学习需要进行挑选, 由泛到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文章的阅读水平。
3.提高师资力量
学校可从多方面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首先, 对教师实施培训, 对专业课教师的基本语言技能以及英语教学方法进行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口语等水平。也可让英语教师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 提高专业水平。其次, 成立专业英语教研组。教研组定期举行教研活动, 对教学情况进行检查, 举行示范课等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教学心得和方法有利于整体水平的提高。第三, 转变授课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教师讲授为主, 这往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收集相关资料等做成课件, 以情景表演、分组分任务等方式进行训练。
4.扩大EGP词汇量
EGP即基础英语课程或通用英语, 很多ESP词汇由它而来。如下表:
通过上表的对比不难发现, 这些ESP词汇的词义是由EGP词语专业化形成的, 这是ESP词汇的主要来源。一些EGP词汇通过词义的扩大、缩小、深化、转移等具有了ESP词义。如表中“tank、hold”等词汇即所指范围的扩大;“section、schedule”等所表示的词义比演变前的词义范围小即词义缩小;“drive”是普通词义进一步的引申, 具有了专业英语术语的特征和词义, 即词义深化。词义转移表示一种事物的普通词汇转移为表示另一种事物, 常常是普通词汇转移为英语术语, 如人们通过“How do you read me?” (您收听我的信号强度怎样?) 开始高频通话。“read”在这个句子中由“读”的意思迁移为“听” (祝学庄、于文娟, 2002) 。总之, 通过词义演变很多EGP词汇具有了ESP的意义, 可以总结为下图:
笔者对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1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测试, 通过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词汇量与阅读理解能力之间存在相关性, 词汇量对阅读理解存在很大的影响 (周春艳, 2008) 。Laufer, 张学宾、邱天河等人对词汇与阅读成绩作了大量研究, 都表明词汇与阅读成绩存在高度正相关。因此扩大EGP词汇量对提高ESP阅读成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熟悉专业语体
ESP是供特定的社会群体所使用的语言, 是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有些ESP英语也有其特殊的文体, 阅读此类文章还须熟知此类专业文体。在理解ESP专业文章时, 不能望文生义, 更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在ESP阅读过程中, 要注意EGP词汇与ESP词汇的衔接与辨析, 要结合专业知识, 正确理解ESP的词汇含义。
ESP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已越来越突出, 学校、英语教师、专业教师都应该投入ESP英语教学研究中来, 让ESP英语的教学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学宾, 邱天河.词汇量、词汇深度与阅读的关系[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
[2]祝学庄, 于文娟.航海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语义学原则[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2002, (1) .
[3]周春艳.多层次学生对多义词的阅读理解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ESP教学 第10篇
一、ESP的定义与特点
专门用途英语 (ESP) 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 通过ESP教学可以使学习者具备在该学科内使用英语的交际能力。它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在需求分析和教育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学方式, 学习者因工作需要而产生学习动机, 并以学习者达到实际运用为首要原则。
从使用的目的来看, Jordan将ESP分为职业性专门用途英语 (EOP) 和学术性专门用途英语 (EAP) ;按照学科内容划分, 英国语言学家Waters把其分为科技英语 (EST) 、商贸英语 (EBE) 和社会科学英语 (ESS) 。
ESP和EGP (通用英语) 是一组相对独立的概念, ESP不是一种特殊种类的英语, 相对于EGP是一种新的教学途径。而传统的EGP仅把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课程, 教学内容主要是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不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范谊认为,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的路子, ESP和EGP既可以是并列的关系, 也可以是接续的关系, 即在发展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之上, 再通过教学, 进一步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 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也就是说, ESP和EGP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相反它们有很强的互补性。
二、ESP教学探讨
1. 高职英语教学为什么要引入ESP教学模式。
(1) ESP教学模式符号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以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从事某种领域的工作为目标的教育类型, 定位于“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管理技艺型人才。”其教学核心是“能力本位”, 强调对职业或行业所要求的能力的对应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加入WTO、更紧密地融入世界经济的今天, 利用英语这个工具来获取消息和进行交流, 已成为职业教育“高等化”的客观要求和重要的人才特征。
ESP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可借鉴的观念和工具。ESP教学模式的灵魂就在于不是提供一种由低到高的英语基础知识、能力的渐进式训练, 而是把“目标情景”分析或称“需要分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中心, 提炼出与职业或学术领域相适应的英语应用能力, 然后整合词汇、语法、教法等教学因素, 形成一个针对性特别强、以实用能力训练为中心的教学途径。
(2) ESP教学模式适合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高职学生无论是普高学生还是对口学生, 其英语水平不可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同日而语。尤其是应用能力, 更是参差不齐。高职学制三年, 用于英语教学的时间总共才180课时左右。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 要培养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能力, 真可谓“一鸟学五艺, 样样都朦胧“。于是重点突出, 有所侧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就显得十分必要。
ESP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用中学, 学中用, 学用统一”。它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客观实际。
(1) 它可消除学生“高职英语与高中英语无甚区别”的感觉, 英语学习不再是语言知识的积累, 而是与专业紧密相联的实际应用。
(2) 由于不是“全面出击”, 要求“五艺俱全”, 而是有所侧重, 突出一面, 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 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 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 学英语的同时, 也开阔了专业视野, 学生能直接感受到外语的用途, 促使其从外部需要向内部动机的转化, 为克服学习困难提供内在动力。
2. ESP教材建设。
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 ESP教材因专业学科的不同而不同。Carver (1983) 对ESP课程特点做如下归纳:真实的语料;基于目的和以自我学习为导向。真实语料是所有ESP课程教材的共核。尽管现在已经有许多ESP教材, 但随着各领域专门化的日趋细分, ESP教材的编写出版远远赶不上社会需求。例如, 我们现在有了会计英语、商贸英语、餐旅英语等教材, 但还缺乏专业认可度高、适合作高职教材使用的水利工程英语、戏剧英语等方面的教材。此外, 无论教材采用的语料如何来源于真实场景, 在教学中总感到赶不上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作为辅助教学用的资料更是相当匮乏, 配套的操练材料和试题也严重不足, 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 ESP教材建设除了应当有严肃的高质量的基本教材之外, 还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如建立ESP语料库, 既具有专业的分类和统一的标准, 又有利于相关专业的横向参考和借鉴。与此同时, 还应充分地利用广播、电视、杂志及互联网等各种手段辅助教学, 不断充实和丰富ESP教材, 这样才能使ESP教学更加实用化、时代化。
3. ESP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及师资培训。
尽管ESP强调以学习者的自我学习为主, 但是教师的作用仍然是极其重要的。在任务型教学的各个阶段, 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尽相同的。
在前任务阶段,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习者商议选定任务、确定主题;进行语言知识教学及介绍相关背景;整理收集大量的语料和实时信息并将其呈现给学习者。
任务执行阶段也是以学习者自我学习为中心的阶段。学习者以小组讨论、模拟及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学习, 以口头或书面报告的形式结题。此时, 教师则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在后任务阶段, 教师要做好评估与总结工作, 确保学习者准确、流利、得体地完成交际任务。
仅仅认识到教师的角色, 摆正教师在ESP教学中的地位还远远不够。高职的特点强调职业化, 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非常高。在商务英语中, 教学任务可能是模拟一次商务谈判, 进行广告策划或市场调查;在工程英语中, 学生可能被要求就某项水利工程编写或翻译文献资料;社科英语又可能涉及戏剧台词的互译。然而, 我们的英语教师大多没有相关的职业背景。虽然对于英语语言的掌握驾轻就熟, 也能够从语篇上或语域特点上分析某些专业文章, 但毕竟缺乏实战经历和经验, 往往只能是“纸上谈兵”。而教材的局限性又要求教师了解各专业最新的发展方向, 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因此, ESP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搞好ESP教学, 教师不仅要从书本中获得新的知识, 还应该到相应的行业中去学习;而学校则需要对教师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定期培训, 如邀请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来校进行教师培训, 以充实教师的专业知识, 丰富其真实语料来源, 使他们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更高效地组织教学。总之, 每位ESP教师都应是“双师型”人才。
三、高职ESP教学的特点
1. 打好语言基础。
没有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 就谈不上语言运用能力。高职生源质量决定了高职英语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基础这一关。目前高职主要是三校生和高考分数较低的普高生。这些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强调打好基础非常重要。因此, 高职ESP课程开设在一、二年级基础英语之后更合理。
2. 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英语。
高职ESP教学和大学专业英语教学定位不同, 将ESP分为EAP和EOP。EAP学术性强, 而EO P实用性强。EO P又有经验前课程和经验后课程。大学专业英语教学属于EAP, 而高职ESP教学的定位应是EO P。高职英语教学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高职生不需要像大学生那样获得较高的外语语言造诣或很强的阅读翻译能力, 只需具备基本的外语交际能力即可。
3. 在听、说、读、写、译能力培养的共性基础上, 突出口语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 能够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涉外场合进行基本的语言交际。高职ESP教学除了实用性外还要“特长化”。即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职业类别, 在英语听、说、读、写、译诸项能力中, 选择1、2项侧重培养, 使之相对“特长化”。对于大多数高职生来说, 突出听、说能力能够使他们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四、结束语
如今, 高职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具有与传统大学不同的职责─让学习者获得就业技能。高职课程正面临着改革与调整, 一方面是因为高职教育区别于精英类大学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就业压力使得高职课程不得不走向实用性, 强调针对市场培养人才。ESP教学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明显的实用性和行业特点使它成为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摘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式势在必行。ESP教学模式以其职业性、实用性的特点, 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的。文章就高职英语教学为什么要引入ESP教学模式、ESP教学的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和高职ESP教学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 (ESP) ,高职英语教学,特点
参考文献
[1].范谊.ESP存在理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3)
[2].Carver D.Some Propositions about ESP[J]The ESP Journal, 1983 (2)
[3].陈群, 蔡兰珍.专门用途英语与高职英语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4].文军.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论著[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2)
[5].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ESP理念英语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专门用途英语(ESP);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一、高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的现状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高职英语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促进学生完成从基础英语学习阶段过渡到英语应用提高阶段的任务,培养学生能顺利阅读专业的英文文献资料,并且能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遗憾的是由于客观条件制约,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仍处于各专业自发的、零散的阶段。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1.教学学时少、教学安排不够合理
与高职基础英语相比,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学时太少(以我院为例,会计专业英语仅为36个学时),大大影响了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效果,造成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目的难以实现。再有教学安排上也不合理,部分低年级学生某些会计专业课尚未学过就匆匆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因为对教材中的许多会计专业知识不了解,给他们阅读和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使他们对会计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2.对专门用途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社会上用人单位多看重的是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因而学生普遍重基础英语而忽视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在专门用途英语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不及基础英语。
3.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中,由于受学时的限制,任课教师一般过于侧重阅读和翻译,讲解比较多,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另一方面,由于会计专业色彩浓厚,任课教师由会计专业课老师担任,他们对教学内容能很好得掌握,但是在口语表达和教学手法上不及英语老师。根据近几年教学实践和期末考核的反馈结果,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质量令人担忧,许多同学觉得,学完以后专门用途英语的应用能力提高不明显,特别是专门用途英语的听说能力,几乎没什么进步。
二、高职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要求
《高职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作了新的阐述:“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
1.熟悉和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
词汇是影响阅读速度、听力理解和口头、书面表达的要素之一。因此,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熟悉专业词汇的构词方法。一般要求领会式掌握1000~1500个本专业及与本专业有关的常用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300~500),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并具有按照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
听:能听懂与本专业有关的、内容比较熟悉、语速为每分钟150~170词的英语讲课、会话、谈话、报道和讲座,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并抓住要点。
说:能用英语进行有关专业内容的一般性会话,经过准备,能就与本专业有关的问题作简短报告和讨论。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写:能在阅读专业文献和有关专业资料时,用英语做笔记、写提纲、写论文摘要和论文简介等,并能用英语在半小时内写出150~180词的有关专业内容的短文和信函。文理基本通顺,表达思想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
译:借助词典能将有关专业的英语文章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译速为每小时350英语单词。借助词典能将内容熟悉的有关专业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译文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译速为每小时300~350汉字。
三、对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1.学生方面
(1)使学生了解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的重要性。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意向和动力,则再好的教师、再好的教材也无济于事。为了让学生具体了解专门用途英语的实用意义,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举出许多实例来加以证明。如准备去外企迎接挑战性的工作等都会用到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会越来越频繁,专门用途英语将成为学生步入社会走向成功的有用工具。
(2)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的兴趣。专门用途英语既然是基础英语的继承,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就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做到情况明了,心中有数。
2.教师方面
(1)专门用途英语对教师有非常高的要求。一位合格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而且还要懂语言教学的规律并能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师应具有高度责任心,非常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及现有的教学条件。
(2)具备良好专业素质和外语素质的教师是搞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必然要求。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侧重专业知识的提高,而不是普通英语语言水平的提高。只有具备一定英语水平更兼备专业素质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考虑到对专业教师的英语语言素质培训要比培训英语教师掌握专业更为容易些,可对专业老师进行英语听、说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
3.教学方法方面
(1)严格把好预习关。要想保证课堂进度,需要学生事先认真预习并达到初步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上课时可就某些段落采取提问方式,由学生轮流将其译成中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和更正,对于普遍性的疑问和内容,教师详解。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领会情况,个别未预习的学生也会被发现。
(2)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要求学生自学,就会迫使他们不得不查阅资料,综合地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对问题解答,以此提高他们的专门用途英语的阅读能力,扩大他们的阅读领域。当然,在要求他们独立完成这项工作前,教师要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和进行必要的提示,以使学生少走弯路和增强学习信心。
(3)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相结合。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目的强调专业信息交流,教学中宜将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相结合。教学中,既要训练学生的听读能力,又要训练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课堂教学主要为学生提供示范性的、真实的语言材料,让学生熟悉该专门用途英语文体的表达。课外,主要由学生进行英语语言实践,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总之,无论是课内、课外,要创造浓厚的实践英语的氛围。
(4)掌握单词方法灵活多样。实践教学表明在上新课时领读单词的习惯做法效果并不明显。较好的方法是要求学生先预习,对单词形成初步印象,然后上课时直接进入课文,遇到意义难以辨析的生词重点介绍,下次上课开始时先复习重点词汇和短语。
(5)培养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习惯。专门用途英语毕竟还是一门语言课,尽管学生事先已学过了基础英语,一些学生的语音语调仍需纠正。在课堂上,只要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反复进行大声朗读,这样做非常有助于学生大胆开口讲英语。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科学的考核结果可以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反馈。专门用途英语课主要考核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专业信息的能力,即考核学生就专业进行阅读、听、说、写、译的能力。所以,其考评方式应该是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既要考评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又要考核学生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在考核的时候,可以增加平时学习成绩的比重,这样做会对学生起到鼓励和督促的作用。
参考文献:
ESP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 第12篇
经过8年教改之后, 大学英语仍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在教育部高教司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的同时,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也制订发布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按这一标准培养的高中毕业生, 英语水平逐年提高, 入学时已基本达到《课程要求》中的一般要求水平, 掌握的单词量已达3500个, 直逼大学四级英语水平。在此情况下, 用类似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重复学习在高中已经掌握的内容, 不仅费时低效, 也浪费学校的教学资源, 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也普遍感到厌烦和不满。
对复旦大学120名已完成大学英语学习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调查显示, 相比英语选修课程, 认为大学英语综合课程对自己帮助更大的只有11.5%;认为英语选修课对自己英语学习帮助更大的占88.5%;45%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综合课程效率不高, 可以自学;39.7%的学生认为上课形式和高中差不多;17.3%的学生认为课文内容和高中重复[1]。如此多的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不满, 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从单纯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转向结合内容、结合专业知识学习英语的模式。
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对外交流逐渐扩大, 英语已成为国际交流必备的工具, 整个社会需要既懂专业、外语又好的人。学生学习外语, 大多出于毕业后进入跨国公司、考研或出国学习等实用性目的。因此, 无论是社会还是学习者, 都迫切需要以内容学习为主的专业用途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进行课程内容改革, 从以往的单纯培养基础语言转向培养实用能力, 包括与专业有关的英语能力, 由基础英语教学转向专门用途英语 (ESP) 教学。
一、专门用途英语 (ESP) 定义和基本特点
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 也称专业英语, 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 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培养目标或特殊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2], 主要包括学术英语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和职业英语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EAP包括学术英语、科技英语、英语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等;EOP课程有外贸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等。
1964年Halliday最早提出了ESP的概念:“English for civil servants;for policemen;for official of the law;for dispensers and nurses;for specialists in agriculture;for engineers and fitters.”[3]
到7080年代, 论文和专著不断出现, ESP的定义也不断充实, 其中被普遍引用的是Strevens的定义:“Broadly defined, ESP courses are those in which the aims and the content are determined, principally or wholly not by criteria of general education (as when English is a school subject in school) but by functional and practical English requirements of the learner.”[4]按照这一定义, ESP和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语) 是一对相对立的概念, ESP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交际需要;而EGP只把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课程来教。
Strevens认为ESP应包括四个本质特征和两个可变特点: (1) 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要求; (2) 课程必须在内容上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及活动有关; (3) 重点应放在使词法、词汇、篇章结构与那些特定活动相适应的语言运用上; (4) 必须与通用英语 (EGP) 有鲜明的对照。两个可变特点是: (1) 可以只限于某一种语言技能的培养 (例如, 只限于阅读技能或言语识别等技能的培养) ; (2) 可以根据任何一种教学法进行教学 (尽管交际法通常被认为是最适合ESP教学的, 但ESP并不只局限于交际法) [5]。
Robbinson提出, 需求分析是ESP课程设计的核心部分, 即根据学生的目的和原因来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融学习于使用之中, 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就是说, 有什么样的SP, 就有与之相适应的E[6]。因此, 根据学生的交际需求和学习需求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ESP教学的核心。
二、ESP教学的现状和必要性
2001年教育部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 更要先行一步, 力争三年内, 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7]。
此后, 国内多所重点院校积极开设ESP课程, 有些大学称之为双语课程。同济大学早在2001年就已开设数量不少的ESP课;浙江大学规定每个专业至少开出3门双语课程, 有些专业, 如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要开出5门以上, 并且有的专业还采用了原版教材[8];复旦大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有101门用全英语开设的专业课程[9]。笔者所在的深圳大学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根据专业需求, 开设科技英语、电子通信英语、医学英语、艺术设计专业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课程, 以及财务会计学、公共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经济学等使用原版教材的专业课程, 由外教或外语好的专业教师任教, 全英文授课。
相比而言, 学界对ESP教学的理论探讨走在ESP教学实践的前面。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 国内学者在不同时期相继发文, 介绍研究ESP教学的理论、实践及最新发展。像杨惠中[10]、张义斌[11]、邓海[12]、范谊[13]、秦秀白[14]、王蓓蕾[15]、蔡基刚[16]等学者都先后发文介绍并推动国内外语教学界对ESP教学的认知, 强烈呼吁大学开展ESP教学。近年来, 学界深入探讨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 而且将ESP与双语教学联系起来, 探讨EGP、ESP和双语教学之间的依存关系。
外语教育界专家普遍认为大学英语的主要方向是ESP。例如:刘润清认为, “将来英语学习的一个重大变化可能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 以后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多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 或者说, “与另一个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 专业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17]。章振邦曾说:“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普通英语教学太长, 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高校英语教学迟迟不与专业挂钩, 怎能要求学生毕业后走上需要专业的工作岗位能够胜任愉快?”[18]蔡基刚指出:“大学的基础英语教学应适时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转移, 学术英语应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19]
学界众多专家的呼声, 反映出随着大学和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行, 学生英语水平大幅提高之后, 在大学阶段进行ESP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三、ESP教学未来发展方向和定位
目前,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将从模式转为内容已成为学界的共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用ESP课程替代大学英语, 将专业学习和英语能力结合起来, 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首先, 应理顺ESP和EGP的关系。ESP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后续和延展, 是在学生完成基础英语学习, 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专业需求, 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环节。也就是说, ESP是在EGP基础上的更专业、更深入的教学活动, ESP不能取代或削弱EGP教学, 二者并不是对立的, 而是互为补充并存的, 是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两个先后不同的层面。
基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先有EGP, 后有ESP, 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体现这一关系。对英语基础好的学生, 可安排入学后进行ESP学习;对基础弱的学生, 大学阶段应以EGP学习为主。就地区而言, 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 学生英语基础较好, 可在大学阶段以ESP为主;而对于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教学资源有限的内地高校, 应以EGP为主。就学校而言, 普通院校以EGP为主, ESP作为辅助或选修;重点大学应“逐渐转向不设公共英语课, 学生入学后直接接受双语教学的方式”[20]。
在课程设置方面, 可参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标准, 如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一般要求”, 可进行ESP学习, 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对普通院校来说, 目前比较合理的课程设置是灵活压缩大学英语学分, 将学分从16减少到612分, 前三个学期是EGP教学, 第四个学期进行ESP教学。假如学生第一学期可以参加四级考试, 第二学期参加六级考试, 第三和第四学期就可以学习ESP课程。对于重点院校, 可参照浙江大学的做法:新生进校后, 如通过一个相当于四级水平的过关考试, 可免修大学英语, 直接进入选修课学习。
另外, 鉴于不同地区和不同高校之间在生源、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各校可在这个总体框架下为本校的英语教学适当定位。总之, 学校应对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进行内容方面的改革, 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个性化、具有专门特征的英语教学。
从宏观上来说, 从国家整体教育改革和长期发展规划的角度来看, 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 应将大中小学教育通盘考虑, 统一规划, 中小学英语教学应定位在EGP上;高校英语教学应该定位在ESP, 特别是EAP上。陆俭明曾说过:“鉴于小学、中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重复, 建议对各学段的英语教学重新定位。中小学英语教学应定位在打基础上, 而大学和研究生英语教学则应定位在偏重于学术或者特殊目的需要的英语教学上。”[21]
目前, 大学英语教学之所以具有EGP的某些特征, 主要是没有将大中小学英语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连续体来考虑, 没有解决好大中小学英语教育统筹安排的问题, 使得在中小学阶段应解决的语言问题不得不放到大学阶段解决。章振邦曾明确指出:“需要对我国外语教育作战略性的调整, 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 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22]
总之, 在这一轮新的教学内容改革中, 应统筹规划, 解决好英语教学在不同阶段的定位问题, 制定出符合国情且行之有效的大中小学英语教育“一揽子”规划, 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和社会发展需求, 为ESP和EGP教学正确定位, 根据不同类型的高校, 制定出不同类型的英语教学大纲, 促使英语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十多年前, 刘润清教授曾预言“大学ESP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主流”[23]。目前大学英语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 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根据目前英语教学的现状, 对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统筹规划, 利用现有条件, 理顺ESP和EGP的关系, 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 在高校开展ESP教学, 这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未来之路。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将从模式转向内容, 已是业界的共识。本文主要介绍ESP的定义、特点, 国内ESP教学发展状况, 并结合学生英语水平, 提出ESP将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出路所在。目前我国ESP和EGP教学是互补共存关系, ESP是EGP的后续课程, 二者不是对立的;国家应统筹规划大中小学英语教育, 在中小学进行EGP教学, 大学开展ESP教学, 以深化我国的英语教育改革。
ESP理念英语教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