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病危重比例
儿童手足口病危重比例(精选4篇)
儿童手足口病危重比例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4年1月我院儿童医院院区收治的118例危重症HFM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90例,女28例;发病年龄4个月~8岁,平均(2.8±0.6)岁;其中≤3岁97例,>3~<5岁14例,≥5.0岁7例;临床表现方面:均有发热反应,热程2~18 d, 平均(7.2±2.90) d,其中高热患儿78例,中度发热患儿35例,低热患儿5例;均有皮疹现象,皮疹分布情况如下:手口足部均有的42例,手足口和膝部均有的6例,手足口、臀部和膝部均有的33例,手足口、臀部均有的24例,手足、臀部和躯干部均有的3例,手足口和躯干均有的6例,口部和肘部均有的2例,单纯是足部分布的2例;皮疹性状方面:均为近圆形的疱疹,疱内液体较少,周边伴发炎性红晕,口腔黏膜有小溃疡或疱疹。另外,重叠症状可按重复计算,其他症状、 体征及其相应病例数为: 精神差和惊跳各为45例, 烦躁65例,抽搐33例,嗜睡11例,呕吐58例,头痛和强迫头位各7例,颅神经受累和眼球震颤各为12例, 右侧偏瘫3例,肌张力增高和降低分别为55例和8例, 肢体无力39例, 双膝反射亢进和减弱各为61例和5例;血压升高40例,末梢循环不良(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 s)62例;呼吸节律不规则(包括呼吸加速或过缓)115例,肺出血和肺水肿各32例和16例。 所有患儿家属均自愿接受本研究中各项检查, 并签署自愿承诺书, 本研究符合广州市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
1.2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次研究中所有患儿的临床特征资料,并对其进行血常规、血糖、胸片、心电图、脑电图、 心功酶等多项常规检查,以及头颅CT或MRI、脑脊液、经颅脑血流多普勒、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甚至病原学等辅助检查, 根据上述检查结果采取相应治疗,治疗方案如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和甲基泼尼龙,前者每次剂量为1 g/kg、每天2次,后者每次剂量为20 mg/kg、每天1次,疗程为5 d。值得注意的是,遇循环不良情况下可静脉滴注剂量为20 m L/kg的生理盐水作扩充血容量用, 然后每隔20 min静脉注射1次东莨菪碱,剂量为0.08 mg/kg;颅内高压患儿给予静脉注射甘露醇1次/3h,剂量为1 g/kg,必要时加以呋塞米和白蛋白注射液。 整个治疗过程施加物理降温、镇静,加强护理,同时计算24 h的液体进出量,仔细观察并详细记录全部患儿的生命体征和检查结果, 必要时给予呼吸机机械通气;随访1年,观察并记录其转归情况。
1.3诊断标准
依据2008年版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指导原则,针对循环功能障碍、神经系统受累和呼吸障碍的发生情况, 以及患儿血常规和血糖的检查结果,脑脊髓磁共振、脑电图、脑脊液、胸部X线和超声心动图的辅助检查结果是否出现异常等因素,将本研究中 “危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定义如下:1呼吸困难且短促;2患者出冷汗且面色苍白,心率呈现与发热程度不对应的变速;3末梢循环不良。 凡是具有上述三项中的一项者即收入ICU救治。
2结果
2.1常规检查结果
所有患儿均完成各项治疗时血常规、血糖、心功酶、肌钙蛋白等四项常规检查结果如表1所示。
2.2辅助检查结果
所有患儿均完成各项治疗时脑脊液等八项辅助检查项目结果详见表2。
2.3病原学检查
检查方法主要包括两种:采集粪便和咽拭子,77例患儿的脑脊液标本以肠道病毒作引物进行Rt-PCR分析,结果发患者标本阳性率为61.0%(47/77)。
2.4治疗与转归情况
本研究全部患儿中,110例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机械通气,原因如下:1喉梗阻(3例);2中枢性呼吸衰竭(69例),3肺出血和肺水肿(分别为22例和5例); 4顽固性休克复苏不理想(41例)。 同时,结果发现:2、3和4症状兼有其中两项者共有14例;三项均有者8例。
转归情况:经过积极治疗后,本研究的105例患儿痊愈或好转出院,转归率为89.0%(105/118),好转患儿随访1年后均未见显著的智力衰退、肢体瘫痪或继发性癫痫;其余的13例患儿均在治疗过程中死亡, 其中2例为治疗中途由家属决定主动放弃,离开呼吸机后死亡。
3讨论
3.1危重症HFMD尽早采取干预治疗的必要性
HFMD发病一般集中低于3周岁的年龄段。 1998年我国学者蒋心华等[1]首次发现柯萨奇病毒A16(又称为CA16)为HFMD的其中一种致病源。随后,国外内学者渐渐发现这种肠道病毒还有诸如4型、5型、9型和10型等亚型[2,3]。 另外,其同名B组的2型和5型肠道病毒亦能导致HFMD。 直至1969年, 肠道埃可病毒71型即EV71得以分离纯化,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才有了共识:EV71为HFMD的最主要致病源。 该病毒危险度极高,除了作为HFMD的触发源外,同时其他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而并发症中又以脑方面的损伤最为常见[2,3,4]。 早在1998年国内学者Huang等[5]对台湾地区HFMD高发季节的44例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感染的患儿进行了详细分析,脑干脑炎依据神经系统受累程度被划分为三个等级:Ⅰ级的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和肌震颤, 不到5%的患儿留下永久损伤后遗症;Ⅱ级则表现为颅神经受累和肌震颤,留下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后遗症的患儿比例上升至20%左右; Ⅲ级则表现为心肺加速衰竭,超过75%的患儿导致死亡,存活儿均留下永久损伤后遗症。 上述分级特点表明,HFMD患儿一旦表现出神经系统受累等并发症时,病情随时急转直下且预后极不理想。 因此,笔者认为,尽量早地识别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并且对其加以个体化干预治疗,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重症HFMD致残率和死亡率的至关重要环节。
3.2本文研究成果及其特点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118例危重症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发现,年龄≤3岁的患儿所占比例大,且13例死亡患儿临床特征共同点为:1高热持久不退;2神经系统损伤主要包括烦躁、精神不振和肢体震颤;3呼吸节律不齐、心率急速、血压、血糖偏高且末梢循环不佳,时长超过3 s的毛细血管充盈,外周血WBC大于12.0×109/L。 因此,结合上述危重症病例的临床特征, 笔者认为危重症HFMD病例的早期征象可归结为以下9点:1年龄在3岁以下;2高热持久;3神经系统损伤主要包括惊跳、烦躁、精神不振和肢体震颤;4呼吸急促甚至困难,节律不齐;5末梢循环不良;6心率异常增快;7高血压、高血糖;8外周血WBC超过正常范围上限;9胸片示肺内有渗出性病变。 该研究结果与国内学者秦金环等[6]和陈智锋等[7]相一致。
国外学者Nolan等[8]发现,急性肺水肿和心肺失代偿的本质是由于脑干血管舒缩中枢被破坏,触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肺水肿。 从这一个角度上看,尽量早地识别脑干受累,对HFMD患儿的个体化干预治疗和预后评估相当关键。 不尽人意的是,尽管MRI检查定位准确, 但是HFMD患儿的神经系统受损后恶化速度实在太快,临床治疗上根本不具备充分的检查时间,甚至没有合适的检查时机。 为此,笔者认为,分析患儿临床症状的特点,以及通过对相应的患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辅助检查去识别早期的脑干受损,具有更大的可行性。 国内学者陈贤楠等[9]发现,患儿发生高血糖或肢体无力即提示脑干病变的开始,戴标等[3]和段昙冰[4]则认为肢体震颤也是一定程度的脑干受损的提示。
本研究中,笔者观察到垂直眼球震颤(脑干病变的专属性病征)、舌肌震颤,以及眼球不能外展等颅神经损伤的典型特征,然而此类观察对临床医师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的要求略高,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和推广。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重复性强、准确度高的神经系统电生理检测方法———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通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手段, 结果中出现Ⅲ~Ⅴ波异常即提示脑干受损。 本研究中,97例患儿进行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异常者有50例,占51.55%,表明该方法检出率比较高,提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作为脑干是否受损的一种可靠筛选手段。
3.3危重症HFMD的治疗手段探讨
目前, 危重症HFMD的治疗原则已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 大剂量激素协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作冲击治疗、兼顾呼吸循环作支持治疗,以及脱水降颅压作辅助治疗[10,11,12,13,14]。 本次研究所有研究对象中,若患儿发生“2.4项下”四种情况时,笔者立即给予患儿施行呼吸机机械通气措施。 结果表明,118例患儿中共有110例行呼吸机通气, 除2例家属主动放弃治疗、 11例因双侧肺出血或心功能衰竭死亡外, 其余的105例患儿均治愈或好转出院,转归率高达89.0%;随访期为1年,未发现明显的智力落后、继发性癫痫及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研究结论与国内相关学者的报道相吻合[15,16,17,18]。
严密观察HFMD患儿的病情变化过程, 通过对患儿的临床症状特点分析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尽早识别危重症HFMD的高危要素并对患儿施以个性化干预治疗,对最大限度地降低患儿致残率和死亡率及改善预后起着关键作用。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危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研究早期干预治疗措施。方法 选择2011年8月2014年1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医院院区收治的118例危重症HFM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表现特征,对其进行血生化、血常规、心电图、胸片、头颅MRI或CT、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BAEP)等辅助检查,以及积极的早期干预治疗措施,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随访1年,观察并记录其转归情况。结果 危重症HFMD临床特征:大部分患儿年龄小于3岁,发热严重;神经系统病症方面,主要表现有:精神差、肢体震颤、烦躁和惊跳,伴随高血糖和高血压等现象;BAEP和头颅MRI检查表现异常;110例患儿需给予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转归率为89.0%(105/118),随访1年后,好转患儿均未发现显著的智力衰退、肢体瘫痪或者继发性癫痫;13例患儿死亡,其中2例为家属放弃治疗。结论 严密观察HFMD患儿的病情变化过程,通过对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归纳分析及施行相关的辅助检查,及早识别该疾病的高危因素并采取积极的早期干预治疗措施,对缩减危重症HFMD患儿严重后遗症、最大限度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以及改善其预后起着关键作用。
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病例均为我院收治的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 其中, 男37例, 女25例, 年龄为0~6岁, 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血糖增高、发热、精神差、惊跳、血压不稳定、疱疹和末梢循环差等, 经临床诊断, 均被确诊为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 住院后均进入PICU病房。
1.2方法:
对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给予临床护理干预, 其中, 最基本的护理措施为进行消毒隔离和皮肤护理。患儿确诊入院后, 应立即对其进行隔离, 脱去患儿所穿衣物, 装入医疗垃圾袋中, 消毒之后重新清洗。医护人员接触患儿时, 每天应穿戴隔离衣帽并消毒。如医护人员看护患儿时, 应穿戴隔离衣帽, 并佩戴口罩, 穿手套和鞋套。消毒手时, 可应用0.05%含氯制剂。每天都应对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仪器进行擦拭, 可用0.1%含氯制剂擦拭, 并每天应用0.1%含氯制剂浸泡体温表。如一些物品不适宜浸泡, 可应用紫外线进行消毒。清理患儿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时, 也应先用0.5%含氯制剂浸泡, 然后倒入卫生间。同时, 护理人员应每天对患儿病房进行通风, 每天可定时3次开窗, 并定时对空气消毒机进行3次消毒。另外, 可每天应用紫外线对医院人员办公场所和走廊进行消毒。
保证患儿衣服和被褥等的清洁也十分重要, 患儿床铺的平整干燥, 可最大程度降低对患儿皮肤造成的刺激。每次用奶瓶之后, 都应立即进行清洗, 并进行30 min的煮沸以消毒。护理人员应剪短指甲, 如患儿皮疹和疱疹出现破裂现象, 护理人员可应用聚维酮碘进行涂擦, 结痂后, 不能强行撕脱, 应自行脱落。
1.3 观察指标:
对患儿血糖、尿量、心电监护、血压和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 并24 h进行详细记录。
2 结果
对62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积极抢救治疗, 同时给予精心护理, 治愈58例, 占93.5%, 死亡4例, 占6.5%, 具有较好护理效果。
3 讨论
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年龄相对比较小, 病情发展也比较迅速, 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表现进行观察, 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3.1 神经系统观察:
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对患儿是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进行密切观察, 如发现异常, 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医师报告, 并积极配合医师对患者进行脑电图和腰椎穿刺检查[2]。另外, 护理人员应准确、及时的执行医嘱。护理人员可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在30 min内给予患者20%甘露醇进行快速滴注, 还可给予患者糖皮质激素和速尿进行快速治疗, 有效预防患者出现脑水肿和颅内压现象。
3.2呼吸系统观察: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治疗中的呼吸情况, 观察患儿是否出现梗气样呼吸及三凹征, 并判断患儿是否出现呼吸肌疲劳, 血气分析患儿是否存在呼吸衰竭, 护理人员可配合医师进行气管插管, 应用呼吸机对患儿进行辅助治疗以通气[3]。根据患儿血气分析随时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节, 持续对患儿胃肠进行减压, 留置导尿管, 并对24 h出入量进行认真记录。
3.3 发热观察:
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过程中, 如患儿体温超过38.5℃, 护理人员应用药物降温或者物理降温方法。如患儿持续高热, 护理人员可应用降温毯降温, 同时注意对患儿面色和出汗情况进行认真观察, 避免患儿因出汗过多, 导致虚脱, 并对患儿体温进行及时测量和准确记录。
3.4 循环系统观察:
护理人员应对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 对患儿进行抽血化验, 以分析患儿的心肌酶和血气, 并仔细观察患儿血压、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看患儿是否出现四肢发凉、皮肤出现花纹、面色苍白和指趾端是否发绀等。发现异常后, 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医师报告, 如患儿出现循环障碍, 可谨遵医嘱, 给予患儿0.9%氯化钠注射液扩容。改善患儿微循环时, 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为多巴胺和山莨菪碱[4]。而应用多巴胺丁胺强心、维生素C、米力农和果糖等, 可营养患儿心肌, 留置导尿, 并对其24 h出入量进行记录, 以全面了解患儿重要器官的循环情况。
3.5 镇痛护理:
患儿治疗过程中, 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感, 需给予镇痛镇静护理。护理人员可谨遵医嘱, 给予患儿力月西镇静, 并给予芬太尼进行镇痛, 以减少诊治操作或者疼痛对患儿产生的刺激。应用力月西时, 护理人员在停用30 min后, 可唤醒患儿, 对患儿神经系统状况进行探查。实现对患儿的镇痛和镇静护理, 可为患儿的治疗提供良好的保障, 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 对危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 可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 具有较好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为危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对其实施临床护理的效果。方法 对62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施临床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干预、饮食护理干预和口腔护理干预等。结果 62例患者, 治愈58例, 占93.5%, 死亡4例, 占6.5%, 具有较好护理效果。结论 对危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 可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 具有较好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危重症,临床护理,手足口病患儿
参考文献
[1]张郡楠.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治疗初探[J].河北医学, 2014, 20 (7) :1196-1198.
[2]李雅军, 江敏.危重症手足口病35例机械通气辅助治疗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 2013, 42 (9) :71264-1265.
[3]李文红, 郭莹, 付莹, 等.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护理策略[J].河北医学, 2013, 19 (12) :1897-1899.
儿童手足口病危重比例 第3篇
关键词:神经源性肺水肿,手足口病,重症,救治
手足口病是一种婴幼儿常见急性传染病, 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 (EV71) 最为常见。自1974年Schmidt等首次报道EV71引起死亡的病例以来, 澳大利亚、瑞典、日本、保加利亚、匈牙利、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内地等先后有类似病例报道。此病近几年在我国大部地区时有流行, 局部呈爆发趋势[1], 好发于婴、幼儿童, 危重型患儿多集中在年龄1~3岁, 病程5d内。临床症状以不规则发热, 伴有口腔、手、足及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丘疹、小疱疹, 大小不等, 周围有红晕, 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或发热。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 预后良好。但近年来, 少数患儿可出现严重并发症[2], 危重症患儿逐年增多, 死亡率极高, 严重危害了儿童的健康。近期我院收治了1例手足口病危重患儿, 除有上述典型症状外, 继发了呼吸困难、心动过速、高血压、高血糖、肺水肿、颅内高压, 伴外周循环衰竭等症状。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出院。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性, 2岁2月, 商丘本地散居留守儿童。发病期间前3d以不规则发热为主, 最高体温达39.6℃, 伴有口腔、双手、足及臀部疱疹, 大小不等, 周围有炎性红晕, 部分胞内含有液体;发病第4天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肢体抖动, 并呕吐数次, 呈非喷射状, 呕吐物为咖啡色胃内容物;入重症监护室前1h出现频繁抽搐伴偶有双眼凝视上翻, 精神极差, 面色苍白, 口唇青紫, 呼吸短促, 偶有叹气样呼吸, 病情进行性加重。既往健康, 居住肠道病毒感染高发区, 手足口病接触史不详。入院查体:体温39.6℃, 心率180次/rain, 呼吸45次/min, 血压160/100mmHg (1mmHg=0.133kPa) 。精神极差, 神志模糊, 双手、足及臀部均可见大小不等疱疹, 中间有少量液体, 周围存在炎性红晕。双眼偶有凝视上翻, 面色苍白, 双侧瞳孔对光反射较迟钝, 口唇青紫, 咽腔红, 口腔内见散在大小不等疱疹, 扁桃体可见I度肿大。颈抵抗明显, 呼吸短促, 节律不稳, 偶有叹气样呼吸, 两肺可闻及大量粗湿啰音, 心率180次/分, 心音低钝, 腹软, 肝肋下2cm。四肢末端凉,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5s。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 双膝腱反射正常, 双侧巴氏征阳性。
1.1 辅助检查
血常规提示血白细胞24.5×109/L, 淋巴细胞16.8%,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9%;血糖15mmol/L;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正常;脑脊液检查正常;心肌酶:a-HBDH 557U/L, LDH 318 U/L, CK 300 U/L, CK-MB 105U/L, CRP 405mg/L。床边X线胸片提示:双肺纹理增粗模糊, 两侧肺门部可见渗出片状阴影, 以右下肺为主;大便检查分离出肠道病毒EV71型。
1.2 临床诊断标准
参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3]及肠道病毒71型 (EV71) 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 (2011年版) [4]诊断标准。
1.3 治疗经过
入院后立即给予气管插管 (插管成功后见大量血性液体从气管插管内涌出) , P-SIMV模式辅助通气。同时给予抗感染:利巴韦林10mg/ (kg·d) , 头孢地秦100mg/ (kg·d) 分2次应用;降颅压减轻脑水肿;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 (甲泼尼龙每天15mg/kg体质量, 共3d) 。维持各脏器功能稳定;丙种球蛋白针应用 (每天1g/kg体质量, 共2d) 。降颅内压治疗:甘露醇联合甘油果糖交替使用 (均按每次2.5mL/kg, q4h) , 逐日减量;控制肺水肿及血压:呋塞米针应用 (1mg/kg/次) ;维持改善循环:米力农、多巴胺等药物应用;营养脑神经药物:神经节苷脂;保护心肌药物:磷酸肌酸钠;控制液体低速在 (1h2.5~3mL/kg) ,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相关的对症处理:辅以非甾体类 (布洛芬混悬液) 、亚低温治疗控制高热;胰岛素控制血糖;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 预防及治疗应激性胃肠道溃疡出血。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 (P-SIMV模式, PEEP (10cmH2O) ) 5min后 (咪达唑仑持续泵入镇静中) , 患儿出现抽泣样呼吸, 人机对抗, 临时给予维库溴胺应用, 1min后抽泣样呼吸消失, 两肺粗湿啰音逐渐减少。间断调整呼吸机参数,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上机6h复查床边胸片提示两肺渗出阴影明显减小, 逐渐调整呼吸机参数, 锻炼呼吸功能, 上机第4天撤除机械通气。继续同上治疗, 直至第16天患儿病愈出院。
2 病例讨论
手足口病多发于婴幼儿, 以散居留守儿童为主, 春季为多发季节, 商丘地区为多发区, 传染性较强,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 此病可能与患儿自身体质有关, 存在个体差异, 大部分患儿 (普通病例) , 不需住院治疗, 1周内痊愈, 预后良好。但有极少数病例病程进展极为迅速, 病情凶险, 并发各种脑炎、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等常见严重并发症, 危及生命。
患儿感染本病后, 若出现高热症状未及时处理, 可短时间进行性加重, 高热伴发全身炎症反应可引起炎性介质释放 (如儿茶酚胺) , 儿茶酚胺可致外周血管收缩, 引起血压升高, 循环障碍致肺循环压力增高诱发肺水肿, 气管插管成功后多可见粉红色及血性泡沫样分泌物通过插管由肺内涌出, 加重呼吸循环衰竭, 另外全身应激性反应引起机体激素水平改变, 同时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引起血糖不稳定, 胃肠道出血等。及时给与呼吸机辅助通气及合理调整呼吸机参数 (高PEEP) , 可明显减轻肺水肿, 同时加强气道管理, 在维持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5%以上的前提下, 逐步将吸入氧浓度降至35%左右。12h后, 结合床边X线胸片, 逐渐下调PEEP至6 cmH2O, 并根据患儿状况随时调整相关参数。
值得一提的是, 在治疗过程中, 通过临床观察, 大多数危重症患者在机械通气5min后 (咪达唑仑持续泵入镇静中) , 出现抽泣样呼吸, 可能与急性期炎症反应致颅压增高, 引起脑水肿致脑干受损严重, 进而脑干驱动受制, 出现患儿自主呼吸功能紊乱, 膈肌痉挛, 而一般镇静药物 (如:咪达挫仑) 又难以控制, 导致人机对抗, 这一阶段是控制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重要阶段, 此时的人机对抗可加重患者两肺渗出, 使肺出血难以控制, 延误病情, 从而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循环功能。我们发现, 临时给予维库溴胺应用, 1min后能有效打消抽泣样呼吸, 改善心肺循环, 两肺粗湿啰音逐渐减少, 故及时有效地避免人机对抗同时给予积极脱水降颅压是病情出现转机的关键所在。
患儿病情进展迅速, 入院时存在意识障碍、高热、高血糖、高血压、呼吸节律不稳, 呕吐咖啡样胃液、易惊及肢体抖动等症状。及时降低颅内压和改善循环障碍刻不容缓, 高血压、肺水肿、高颅压均为有效循环血量增高引起, 及时应用改善循环、利尿、降颅压药物可有效缓解上述症状, 同时危重症患儿存在四肢末梢凉, 甲床毛细血管充盈度>5s, 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 故中枢性高热患儿应及时给予亚低温治疗同时兼顾四肢末梢物理保温。针对心功能衰竭, 米力农是一种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可有效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改善左心室功能, 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无明显影响, 同时及时有效地调整多巴胺剂量, 可有效地改善循环。及时检测体温、血糖、血压的变化, 采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抬高床头可有效降低颅内压, 胃肠道应激性出血, 给与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等综合治疗均可有效地缓解上述症状, 提高了治愈率。
综上述, 手足口病危重型患儿病情凶险, 进展迅速, 并发症多, 病死率极高, 及时发现疾病, 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及早的甄别, 抢救治疗时争分夺秒, 在正规综合治疗的同时, 我们体会到及时降颅压、避免人机对抗是阻止病情进展的关键所在,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从而提高了本病的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王彦霞, 孙建伟, 郭万申.2005~2007年河南省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9, 27 (1) :35-38.
[2]刘京涛, 彭丹, 官旭华, 等.重症71型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治疗12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10, 48 (1) :24-2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 [S].2004-04-22.
儿童手足口病危重比例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选取2011 - 02 ~ 2014 - 02 到我院进行就诊的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140 例, 年龄3 个月~ 13岁。其中男86 例, 女56 例, 平均年龄 ( 1. 88 ± 2. 08) 岁。所有患儿中, ≤1 岁35 例, 1 ~ 3 岁66 例, 3 ~ 6岁28 岁, ≥6 岁11 例, 所有患儿病程为0. 5 ~ 3d, 平均病程1. 3d。经确诊后, 均满足《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 2010 版) 》中对于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 且均属于危重型手足口病。该140 例患儿作为观察组, 另外选取同期诊断为轻型手足口病的患儿140例为对照组, 男88 例, 女54 例, 平均年龄 ( 1. 98 ± 2.13) 岁, 平均病程1. 9d。
1. 2 方法
1) 一般治疗: 将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病房隔离, 在皮肤以及口腔等进行加强护理, 并给予利巴韦林抗毒治疗。
2) 对症治疗: 针对不同病症的手足口病患儿进行针对性治疗, 如神经系统症状的采用甘露醇进行颅内压降低, 并用人血丙种球蛋白以及甲基强的松龙进行炎症的缓解治疗; 对出现高热反应的患儿则进行物理性的降温治疗; 对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的患儿进行呼吸机通气控制治疗等。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病症特点以及治疗情况和治疗后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的系统包括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呼吸系统, 检查的项目有白细胞计数、血糖、脑脊液、磁共振、X线、心电图、肌钙蛋白。另外对患儿的治疗效果情况进行统计。判断标准: 治愈 ( 即患儿体温基本恢复正常, 精神良好, 未再出现皮疹、肢体抖动等) 、好转 ( 即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基本好转, 体温持续一天不超过37. 5℃, 无呕吐及惊跳发生) 、死亡。治疗总有效例数= 治愈数+ 好转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 0 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 ) 表示, 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 ± 标准差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 χ2检验 ( 或者采用t检验) ; 以P < 0. 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和病症观察可以发现, 观察组患儿平均年龄小于对照组, 但两组患儿的手足口病一般表现均为: 发热、手、足、口腔、臀部出现疱疹、口腔黏膜等, 这些表现的发生率两组基本无差异, 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呼吸系统异常的发生率情况上, 观察组明显要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上述检查的项目中, 如白细胞计数、血糖、脑脊液、磁共振、X线、心电图、肌钙蛋白等异常情况发生率情况上,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在治疗效果上, 观察组患儿死亡例数为26 例, 好转出院例数为31 例, 治愈例数为83 例, 总有效率为81. 43% 。
3 讨论
手足口病在3 岁以下儿童中常发, 发病率较高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很容易向危重症型方向发展。手足口病的发病与儿童体内的抗体水平有关, 年龄越小的患儿, 体内抗体水平越低, 患手足口病的纪律也越大, 转化为重症手足口病的几率也越大。引发手足口病的多是肠道病毒, 大约为20 多种[3], 常见的有柯萨奇病毒A组和B组, 近年来,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以EV71 为主, 因此, 以该种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病患儿多会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如脑炎、脑膜炎、记性迟缓性瘫痪等, 成为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 死亡率大大增高。当手足口病患儿出现以下三种病症时, 很有可能在短期内转化为危重型手足口病病例, 主要病症表现如下: 1) 患儿精神差、嗜睡; 2) 患儿出现心跳加快、心率明显增快;3) 患儿出现持续性的高热不退。当患儿出现以上病症时, 需要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对患儿进行血压的稳定和液体入量的限制, 保证内环境的稳定, 阻断交感亢进、肺心损害, 避免循环衰竭的发生。
危重型手足口病临床特点[4]主要有: 1) 皮疹。危重型手足口病皮疹一般呈多形性分布, 发生部位为: 手、足、口腔、臀部, 偶尔发生于四肢和躯干。2) 发热。大部分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出现高热和超高热的情况。3) 神经系统异常。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也常出现神经系统异常, 主要表现有: 呕吐、惊跳、惊厥、颈阻、肢体震颤、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病理征阳性等。4) 呼吸系统异常。危重型手足口病对患儿的呼吸系统也产生重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 肺炎、肺出血、肺水肿、呼吸衰竭等。5) 循环系统异常。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在病程约为 ( 3. 69 ±1. 65) d时, 就会出现循环系统的异常。表现为: 心率加快、血压升高。6) 其他检查指标的异常, 如白细胞计数、血糖、脑脊液、磁共振、X线、心电图、肌钙蛋白等检测项目[5]出现异常。
本文的研究也表明, 与轻型手足口病患儿对比发现: 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也出现: 发热、手、足、口腔、臀部出现疱疹、口腔黏膜等一般表现, 这些表现的发生率上基本无差异, 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及检查项目: 白细胞计数、血糖、脑脊液、磁共振、X线、心电图、肌钙蛋白等的异常情况发生率情况上, 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发生率明显要高于轻型手足口病患儿,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对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除了一般性的抗病毒隔离治疗, 还需要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本文的研究也表明, 该种治疗方法总有效率为81. 43% 。
参考文献
[1]熊小雨, 刘春峰, 王丽杰, 等.危重症手足口病的循环障碍特点及其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 (6) :435-439
[2]刘琦, 陈益平.气管切开术治疗危重症手足口病的作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4, 21 (7) :419-422
[3]阮菁如, 梁英, 黄佳峰, 等.危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2, 28 (8) :857-860
[4]韦蓉, 阮毅燕, 牟静飞, 等.高渗盐水治疗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疗效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16) :2653-2654
儿童手足口病危重比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