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十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第十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1篇
这节课是复习克与千克的有关知识,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智慧迷宫闯关的教学思路设计的一系列练习,题型多样,难易结合。
学生的头脑中已形成了克与千克的概念,对于一些基础的知识已经掌握,能够很好的衡量一些物体的重量适合用什么质量单位,能进行克和千克的单位换算,并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比较单位之间的大小。为了使孩子有更好的感性认识我让孩子在填写单位之前先将自己熟悉的物体重量作一个参照和比较,如在讲“一个桃子重”时,先问学生的体重,学生的回答差不多是20、30千克左右,以此做比较:如果填千克的话梨比人都重,肯定不可能,所以告诉学生在做题时要学会类比,把类比的数学思想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同样也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会看称,极少数的同学看第二个称时弄不清单位,这里要重点引导。等量代换中要找准物体之间的联系实际小组讨论,让孩子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解决第二题时要求学生先讲步骤,第一步换算,第二步计算,第三步解答。有了这样明确的思维过程,很多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难题迎刃而解。
这节课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的克与千克的概念更加清晰。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并在活动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
一节课下来,时间较紧,不能做到松弛有度。感觉语言不够精炼,在这方面有待提高,不断学习。
第十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2篇
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操作的实践活动,在观察中发现特点,使学生认识平移与旋转现象,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玩一玩中认识图形的平移及旋转现象,在学一学中感受其特征,再说一说中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在做一做中不断深化体验,同时,我给出有启发性的提问,如你发现了什么等,以便在操作中落实教学目标,避免低效的活动。
另外由于修订后的教材与实验教材相比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在教学时,我把握好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第十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3篇
一、主题切入———问题
师:上节课, 我们就聊到这个单元的主题为什么引用“大”与“小”这样一组反义词,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不是概括了内容就可以的, 我们必须深入文本去读, 看看这三篇课文中的“大”与“小”分别体现在哪里。
【设计意图:单元主题导入, 开门见山, 问题聚焦, 整节课的学习目标清晰明了。】
二、自读思考———方法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默读, 并用笔勾画, 看一看这三篇课文中的“大”“小”分别体现在哪里。勾画完毕,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目的明确的学习要求, 充裕的自读时间, 给予了学生真正的思考空间。】
三、分享品味———路径
1. 品《“ 扫一室”与“ 扫天下”》
师:第一篇课文《“扫一室”与“扫天下”》, 请一个小组与大家分享对“大”与“小”的理解。
生:我觉得从这篇课文的题目就能看出, “扫天下”与“扫一室”就是“大”与“小”的对比。虽然陈蕃的房间非常脏, 但是他喜欢读书, 把时间都花在了读书上面, 我觉得这也值得, 他是用读书奠定干轰轰烈烈大事业的基础。
生:即使把很多精力都放在读书上了, 也必须抽出一些时间来整理书房, 要不然有时也会把“大事业”给搞乱的。
师:老师问的是“大”与“小”分别体现在哪里。你们的问题, 我们随后再解决好吗?现在有关“大”与“小”的体现, 你们还有要说的吗?
【反思:在课堂上, 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很重要, 但是教师也应分辨学生的发言, 迅速作出判断。当学生的发言偏离主题时, 教师应果断停止。这充分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所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
(其他小组学生进行补充)
生:我觉得扫一间屋子是小事, 扫天下是大事。
生:我觉得可以在文中找一找:“年轻人, 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 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这句话中“小小的屋子”是“小”, 而“天下”是“大”。
生:这和我说的意思一样。
生:题目就可以体现出来。
生:我觉得题目并不能说明问题, 能说“一室”就是“小”, “天下”就是“大”吗?
生:一间房子是很小的, 天下是很大的。
师:要解决你提出的问题, 可以从文本中找句子读一读。
生 (读) :“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 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师:还有呢?
生:“连小事都不愿意做, 怎么能做成大事呢?”
生:“大丈夫活在世上, 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 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
师:你们的问题可以解决了吗?
生:可以。
【反思:教师的一句“从文本中找句子读一读”, 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这是“用教材教”的最好例证。】
师:在文章中, 课题就已经能说明问题了。在这一小组的分享以及其他同学的补充当中, 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课题中出现了两个“扫”字, 你觉得两个“扫”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师板书:“扫一室”与“扫天下”)
生:我觉得第一个“扫”是“打扫干净”, 第二个“扫”是“扫除”的意思。
生:第二个“扫”是“扫除天下不平之事”的“扫除”, 就是“消除”或“消灭”的意思。
师:很显然, 两个“扫”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反思:在分享中, 我适时抓住“扫”字辨义, 小事与大事, 生活习惯与理想追求, 这是单元主题的升华, 同样也是语文味的体现。】
生 (齐) :不一样。
师:看来我们的课题没那么简单, 而是有深刻的含义, 所以我们这里用了引号。
(师在“扫一室”与“扫天下”上面加上了引号。)
【反思:词义辨析, 标点、课题的学习就这样完成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分享中悄然而现, 彰显了语文本色。】
师:我想问问, 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在大事和小事之间作选择?
生:先把小事做好, 再做大事。
生:我觉得我们的小事是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做家务。
师:你的意思是生活中实际上没有那么多大事。
生:我认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
生:做大事业要难一些, 可是成就感很大, 做小事很轻松但是成就感很小。不过我还是觉得应该从小事做起, 因为你连小事都做不好, 又怎么做大事呢?
生:我觉得在教室拖个地都很困难, 所以要扫天下更难。
师:要切合实际。
生:做好小事, 别人对你才会很信任。
师:我觉得你们比陈蕃厉害, 你们已经一语中的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了出来, 甚至把薛勤对陈蕃的教导也表现出来了。我们来齐读这句话。
生 (齐) :“年轻人, 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 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师指导学生将这句话读得很有感情)
师: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 (齐) :年轻人, 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去扫, 是不可能扫天下的。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 阅读教学亦是学生与自我生活体验的对话过程。】
2. 品《井底之蛙》
师:读一读这篇课文, 说一说文中的“大”与“小”分别指什么。
生:我们觉得《井底之蛙》的“大”就是鳖说的“海”, “小”就是青蛙说的“井”。“海”, 有千里之遥不能形容的辽阔, 千仞之高不能形容的深度;“井”, 我们可以参照生活中看得见的井, 不足一米宽。
生:我觉得课文中有表现井很小的句子, 就是青蛙跳入井水中, 井水刚刚浸没到它的两腋。
师:这两位同学都强调了井和海给人的直接印象所表现出的大小, 仅仅如此吗?
生:课文是《伊索寓言》里的故事, 所以有一定的道理。人们常用井底之蛙来指那些目光短浅的人。
师:我来纠正一下, 这不是《伊索寓言》中的故事, 而是《庄子》里面的内容。
生:青蛙觉得自己很渺小。
生:课文中有一个大与小的对比。
师:到底是用什么与什么作对比?真正的“大”和“小”到底是指什么呢?
生:在鳖没有来到井里之前, 青蛙感到自己的满足、幸福、快乐。
生:自从鳖来了, 我感受到了青蛙和鳖有两种不同的快乐。青蛙的快乐就是自己霸占了一口小小的井, 而鳖的快乐是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玩耍。
师:如果我们把鳖的快乐概括成一种“大海之乐”, 那么你们觉得青蛙的快乐应该是什么呢?
(师板书:大海之乐)
生:小井之乐。
生:浅井之乐。
生:井底之乐。
(请学生板书:井底之乐)
【反思:顺学而导, 抽丝剥笋, 事半功倍。站在高处, 深入解读, 才能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穿梭;落到实处, 放眼学生, 方能点拨学生运用精练的语言表情达意。】
师:面对这两种快乐, 你们会选择哪一种?
生:大海之乐。在大海中, 我们不是一个人, 而是会有很多朋友, 这样很好。
师:你觉得朋友多就会很快乐。
生:我觉得两种快乐各有优点。在大海中, 我们不会寂寞, 而在井底, 我们则可以享受安静的快乐。
生:我认为生活在井底不用担心会被人吃掉。
师:你认为井底更安全。
生:在井底, 青蛙可以开开心心地过安全的生活, 而鳖生活在大海中却时刻面临着危险。
生:我会选择大海, 大海很辽阔, 很自由, 而浅井太小了, 有的时候感觉像被困在其中。
生:我觉得要看自己的喜好, 喜欢住在哪里就住在哪里。
生:假如我是青蛙, 会觉得在大海中生活很幸福, 很温暖。井可以用来休息, 却不能当作家, 住在里面太寂寞。
生:生活在井底, 想吃东西还得去外面, 大海里有很多好吃的, 还可以看到很多好东西。
师:老师听出来了, 人各有志, 你们会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 但是别忘了“井底之蛙”是用来指目光狭隘的人, 眼界不开阔的人。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你们会怎样选择?
生 (齐) :我们会选择大海。
师:这样比较, 青蛙会觉得自己很渺小, 因为在大海, 视野会更开阔。所以我们不去讨论谁对谁错, 这个问题要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去作选择。
师:现在我们把这两种快乐都读出来。
(生练读, 读好两种不同的“乐”。)
【反思:此时的分享品味交流, 再一次印证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我不得不佩服四年级学生的思辨能力。当学生尽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 教师又进行了点拨, 让学生豁然开朗。此外, 对比朗读建立在充分感悟课文的基础上, 学生读得有目的, 有层次, 语感在读中自然生成。】
3. 品《“三颗纽扣”的房子》
师:对于《“三颗纽扣”的房子》这篇课文, 你们是怎么理解“大”与“小”的?
生:我们组认为这篇课文中的“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 但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这一句体现了“大”与“小”, 有些人心胸狭窄, 心胸宽广的人是容得下全世界的。
生:我补充一下, 可以换一种说法, 好人的心就是宽容心和包容心。
师:他们的说法你们支持吗?
生 (齐) :支持。
(师板书:心容全世界、心拳头大)
师: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文章中的句子的第一个心指的是心脏, 第二个心指的是包容心, 不是普通人的心。
生:应该是胸怀。
生:我觉得可以将“三颗纽扣”的小房子比作好人的心, 因为房子很小但容得下那么多的人……”
生:我觉得两者之间是不能比的。
生:正是因为“三颗纽扣”的心胸宽广, 才让一个女人和她的三个孩子进来躲雨的。
生:如果“三颗纽扣”没有包容心, 房间是容纳不下这么多人的。
师:如此说来, 好人的心可以容纳世界, 那么“三颗纽扣”为什么可以被称为好人?
生:让别人躲避了雨。
师:由此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善良的人。
生:宽容的人。
生:心胸宽广的人。
生:大方的人。
师:大方体现在哪里呢?大方的人是怎样的呢?
生:有这么多人进他的很小的屋子……
生:有包容心的人。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心”指的是——— (指板书:心容全世界)
生:心胸。
师:还可以指什么?
生:大度。
生:胸襟、胸怀。
师:那么这个“心”呢? (指板书:心拳头大)
生:心脏。
【反思:我用了一个中心句, 串起学生对整篇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感悟文章主旨的能力逐步提升, 在此过程中他们咬文嚼字的能力也在提升。】
【设计意图:我围绕一个大问题让学生分享交流品味, 学生既感悟了语言文字的含义, 又学习了语言文字的应用。在此过程中, 我顺学而导, 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得意又得言。】
四、承上启下———提升
师:至此, 我们已经把三篇课文的“大”与“小”都找出来了。每篇课文中的“大”与“小”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 我们下节课再讨论。下课!
【设计意图:结课时的问题又将引领学生再一次徜徉在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中。】
第十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4篇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写秋雨,实写秋景。本文结构严谨,采用了典型的“总-分-总”结构,首句以总起句,结构以排比句的形式呈现,作者用充满童心的语言娓娓述说着一幅幅秋天诗意般的画卷: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二、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笔者主要设计以下环节:一是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呈现纷飞的秋雨、各色的秋叶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二是主次有别,直奔重难点。文章篇幅较长,不可能句句说、段段讲,这篇课文重点段是第二自然段,重点词是“五彩缤纷”,内容是动植物过冬的准备,简单易懂,笔者主要让学生自学,不作重点讲解。三是品词品读,解文悟情。学生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32彩缤纷”,换词辨析、拓展文本、说说写写。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扇、枚、邮、爽、柿、仙、梨、菠、萝、粮、紧、杨"12个生字并会运用,会读“钥、匙、趁、柿、菠、喇、衔、裳”8个字。
2.知道课文是通过颜色、丰收、过冬的准备等描写秋天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课文是通过颜色、丰收、过冬的准备等描写秋天的景色。
2.难点:作者是如何通过修辞手法、被艺术化的语言表达秋天的美景。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观察、收集秋景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播放秋天雨景图)
师:瞧,秋天的雨来了,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板书:秋天的雨
是 一把 钥匙
有 一盒 颜料
藏 许多 气味
吹 金色 小喇叭
(学生复核课文的同时,教师依次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就用秋雨这把钥匙打开秋天的大门,细细欣赏秋天的颜色、气味、动植物过冬所做的准备。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笔者播放生动直观的秋雨视频把学生带入秋景中,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同时把本课重点内容用板书的形式写下来,有效促进学生怀着强烈的学习兴趣进人课文的学习中。
(二)精读课文,欣赏秋关
师:首先我们来欣赏五彩缤纷的颜色。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这些颜色分别给了谁?
课件出示:黄黄的——银杏树
红红的——枫叶
金黄色的——田野
橙红色的——果树
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菊花
师:这么多的颜色,课文用了哪个词来表示?
师:表示颜色多的词语还有哪些?
师:课文为什么用“五彩缤纷”,而不用“五颜六色”和“五光十色”呢?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注意画“——”的动词)
课件出示: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邮来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麗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田野中的稻谷刚开始是绿色的,秋天来了,慢慢变成淡黄色、黄色、金黄色。有时吹起秋风,田野的稻谷还会翻动,像海洋的波浪一样一层赶着一层。
课件出示秋天里、柿子、橘子、稻田的图片。
师:作者实在太爱秋天了,所以作者观察得很仔细,在他的眼中秋景就像人一样会唱歌、会跳舞,还会欢笑。瞧,枫叶的红色、田野的金黄色、果树的橙红色,所有美丽的颜色都是慢慢变成的,它们是会动的,有的是晃动,有的是扇动,有的是摇动,所以“五彩缤纷”这个词一是表示颜色多,二是颜色生动,颜色是会变化的。
[设计意图]如果说语文是一座高楼,字词则是筑楼的一块块砖,字词教学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经之路,笔者抓住关键词“五彩缤纷”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辨析了“五彩缤纷”与“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等词的区别,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三)自读自悟,合作探索
师:这么多种颜色,你最喜爱哪一种呢?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喜爱它?
(根据学生的回答,全班交流自己喜爱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重点交流:
1.多音字:扇shan(扇动),shan(扇子)。shan扇,表示动词;shan扇子,表示事物的名称。
2.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一边做“扇”的动作,一边读出秋天凉快的感觉。
师:“橙红色是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果树变成橙红色说明果子成熟了,我们就可以吃上甘甜可口的水果了。
师:“你挤我碰”是什么意思?(分发给学生橘子、柿子图片,让他们上黑板贴画,贴出果树“你挤我碰”的丰收秋景)
重点交流:
课件出示:菊花仙子得到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根据学生的问题,课件依次呈现菊花的紫红、淡黄、雪白)
师:在生活中,你发现菊花还有哪些颜色?(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呈现表示颜色的词语)
师:是啊,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实在太多了,多得写不完,课文用什么符号表示?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采用读、画、想、说等方式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颜色,再细读描写这种颜色的句子,分享喜爱的原因。由于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的阅读更自由,感悟更深、更真实。
(四)回顾反思,领悟表达方法
1.课件出示:
(1)教师引读,学生跟读,注意与作者说话的语气是否一样。
(2)在“——”处补充一句或是一段话。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邮来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菊花仙子得到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作者用不一样的语气让我们听起来不单调,而且富有情趣,像起伏的音乐,像五彩缤纷的颜料一样。同学们要慢慢读、细细品,你就能品出语文的味道来。
师:除了作者介绍的这些,你发现秋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在‘‘_”处补充。
[设计意图]教学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词至句、从句到段,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首先是填词,引导学生在“菊花仙子得到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一句中发挥想象,补充表示颜色的词语。其次,把整段话重新排列,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体会同一个意思,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取得奇妙的效果。
2.师:秋天的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好多好闻的气味呢!请浏览第三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课件出示:在( )中填上表示气味的词语。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 ),菠萝( ),还有苹果( )、橘子( ),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设计意图]一节课由于时间有限,教学内容若是面面俱到,学生所习得的语文知识就不扎实。因此,笔者可以根据本课特点采用补充内容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师:伴随着秋雨我们走到了深秋,它告诉大家(老师做吹喇叭的动作):冬天快要来了。(学生朗读后半部分)
师(分别出示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的头饰):这些小动物是如何过冬的?课文介绍得很少,你能告诉同学们吗?(请几名学生戴上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的头饰,分别向同学们介绍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过冬所做的准备)
[设计意图]巧用小学生爱表现、爱模仿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读出角色应有的感情和表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五)课外积累,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秋的诗句和文章,读一读。
2.观察家乡的秋景写一写。(可选一处场景写—个片段,也可以是几个场景写一篇完整的习作)
[设计意图]课外拓展文本练习让学生触类旁通,既符合小学中年级习作的规律,体现了习作训练的层次,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消除习作的恐瞑感,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5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40分钟有限的时间里让自己的教学更具实效性,不仅要充分研读教材,还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教案。所设计的游戏要为突破重难点服务,不能仅仅为了活跃气氛而设计无效的游戏,否则课堂上会看起来热热闹闹,而实际学生掌握不佳。预设的游戏要简单易于操作,并且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操练过程中的游戏参与面要广,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游戏中去才能达到巩固的目的,不能让课堂成为少数优等生的表演舞台。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预设教案,不能按部就班的按着预设流程一步步牵引学生,要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有选择的使用适合学生的预案
本课以话题为纲,交际功能为线,兼顾结构,运用英语完成任务为目标。即 话题——功能——结构——任务对话教学(Let’s talk
Pair work Group work)
成功之处:一 搭建“平等的对话,心灵的交通”的舞台
通过问句What can you do?展开与学生开放式的沟通与交流,尽量使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能真实全面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他们的情感.从我坦诚的提问到学生无拘无束的回答,再到我进一步的引导,无不在增加师生间的亲和力,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师生平等共处,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
二、创建“生生交流,互相促进”的平台Pairwork活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其心理素质,展示其才艺,同时也能检测出两个学生的语言掌握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学生的合作者和裁判者.三 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最后一个任务,我让学生小组合作,看谁的家务活做得最精彩,谁的生活最有意义,然后让小组上台表演,尽情展示各组的合作成果,最后做出评价,评选出每组的最佳人选,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更丰富的语言,能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也是对整节课的总结和提升。
第十一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第6篇
黎雪梦
本组教材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本组教材还围绕专题安排了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从这个安排,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詹天佑》时,我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詹天佑的爱国?哪些内容体现了他的杰出?然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进行阅读理解、感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亲自动手的手段,让学生画出平面图,从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与伟大。《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教学《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时,我从题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干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 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然后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学生们分成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最后以读促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我让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等词语,自己读句子,谈感受,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在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教学《彩色的翅膀》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战士建设海岛的决心和行动中让学生体会战士对祖国的热爱,并举父母改变家园的例子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叫学生想象自己在荒岛上的想法与战士们进行对比。
教学《中华少年》时,我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感 情朗读为学习方式,运用多种的朗读方法,引导学生读出乐趣。并把学生分组进行配乐的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文本的情感氛围之中。
第十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7篇
第七单元《文具的家》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文具的家》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文具的家》这篇课文内容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所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来教学,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因此,开课伊始,我就出示学生们丢失的文具引起他们的注意,以让他们帮助文具找家的方式引入课文,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出示妈妈说的话,让他们结合自身的情况来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妈妈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要爱护文具,养成将物品收拾整齐的良好习惯。最后举行一场整理书包的比赛,从言到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亲身感受将文具收拾好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从而巩固所学。
第十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8篇
所谓教学反思, 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策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 由此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教学后反思作为最后一步, 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最常见、最实用、最有效的一个必要环节。它既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 又是下一个教学过程的开始;它有助于教师完善教学过程, 积累教学经验, 提高个人业务水平。那么运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反思呢?瑞士苏黎士大学的学者曾尝试以课堂录像为素材, 组织教师对他人的教学行为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 观察和反思教学录像能有效加深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认识, 提高运用某种教学方法的意识, 修正或避免不正确的教学行为[1]。还有研究证明, 基于课堂录像的教学反思是深入认识课堂教学微观层面的有效手段[2]。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大学毕业前我们每个师范生都要经历的教学模拟录像。因此, 笔者决定借学校的录像设备, 将自己所上的部分英语课录下来, 再进行教学后反思。
一、教学后反思的实践
为了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自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 江苏省职业学校统一使用新编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以下是笔者以新教材英语第二册第五单元“Danger and Safety”第一课时为例, 在观看课堂录像后进行的教学后反思。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危险与安全的话题, 要求学生能够分辨日常生活中的危险情况, 并且学会应急处理。这个主题贴近学生生活, 容易激发兴趣, 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单元共八课时, 本案例选取了第一课时。
(二) 学情分析
药学专业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听力和口语更差, 但是对图片、视频和游戏比较感兴趣。如果问题难度不大, 该班学生能够参与课堂互动, 但主动发言的积极性不高。
(三) 课堂录像实例
Step1:Lead-in
1.Play a video and ask“Why did this accident happen?”
笔者希望通过交通事故———生活中最常见的危险来引出话题, 借助一个闯红灯酿成车祸的短片来启发学生思考交通信号灯的作用, 从而导入安全标志这一概念。这个环节通俗易懂, 学生们都能异口同声的作答。
2.Show some pictures of different safety signs and ask students to name them.
笔者希望借助这些生活化的安全标志图引起学生的共鸣, 并且由浅入深地普及安全知识。一些常见的安全标志学生都能表达出来, 但是其余的要么不认识, 要么不知如何表达。
Step2:Warm-up
1.Do activity1 on the textbook:Match the safety signs with the correct warnings in the box.
这个活动很简单, 只要选择正确的答案和图片匹配起来, 所以指定起来回答的几位同学都答对了。
2.Brainstorming:What can you do in case of the following emergencies?
A quiz:There are 9 emergency cases on PPT.Ask 2 students to go to the blackboard to give their choices, and other students write down their answers on a piece of paper.Then check the answers.
笔者希望学生不仅会分辨安全标志, 还会在没有安全标志的情况下学会应急处理。因此设计了一个测试, 通过9种不同的紧急状况或突发事件, 给出不同的处理方法, 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来选择正确的答案。学生们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 课堂气氛很活跃, 师生互动良好。
3.Do activity2 on the textbook:Read the given advice and complete the table about how to deal with the following emergencies.
这个活动不难, 都是一些应急处理的常识问题, 所以指定起来回答的几位同学都轻松解决了。
Step3:Listening and speaking
1.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think about“Why is Lily calling for help?”
听完录音后, 学生们都能异口同声的回答这个问题。
2.Listen again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some language points.
3.Explain some language points in the conversation.
到了讲解语法点这个环节, 学生们兴趣锐减, 课堂提问失败, 课堂气氛沉闷。
(四) 教学后反思
1. 教学成功之举
笔者在设计导入的时候, 考虑到这个班的学情, 因此运用了视频和大量图片,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发他们的思维沿着“危险———交通事故——闯红灯———交通信号———安全标志”这条主线展开, 非常自然的引出安全标志这一概念, 为下一环节的活动作好了铺垫。通过录像显示, 学生在看视频和图片时全神贯注, 边看边互相讨论, 兴趣浓厚。在接下来的头脑风暴的测试游戏中, 学生的积极性被更大的调动起来。笔者所设计的9种不同的紧急状况或突发事件都是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例如脚踝扭伤、流鼻血、烧烫伤、雷击、止血、窒息、溺水、切伤、哮喘发作等等,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这些情境学生都很熟悉, 甚至有些可能亲身经历过。学生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来答题, 有些不确定的地方就互相讨论, 而两位上黑板测试的同学也时不时的听听下面同学的建议,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等到公布答案的环节, 学生们讨论得更加热烈, 师生互动也更加频繁。可以说, 整堂课的导入和热场较成功。从这个班的学情出发, 笔者投其所好, 用视频、图片和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 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也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 拓展了课外知识, 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2. 教学败笔之处
笔者在设计安全标志图片的时候, 安排了17张图片, 涉及交通、生活、生产各个方面。但学生的词汇量有限, 有些图片用中文会说, 用英文就不知如何表达了。因此在录像中, 学生们有时候会齐声回答, 有时候就会出现冷场。在进入听说任务之后, 整个课堂就逐渐降温, 直到最后一个环节———讲解语法点时, 课堂气氛也降到冰点。整个教室变成笔者一个人的舞台, 老师唱独角戏, 学生们则等待下课。虽然听力任务顺利完成, 学生们也把语法点记录下来, 但理解和掌握的效果很不理想。
3. 教学机智
在头脑风暴环节, 第一个情境是脚踝扭伤如何处理。两位上黑板的同学都选择了用加热垫而不是冰袋。笔者认为如果再补充一个需要热敷的情境, 也许有助于学生区分冷敷和热敷。第七个情境是看到有人溺水或突发心脏病, 应该怎么做, 学生们都很清楚, 因为他们刚接受过学校统一组织的急救培训, 里面就包括CPR (心肺复苏) , 所以毫不犹豫的选择了CPR。笔者提醒他们回忆一下培训时老师强调的第一步, 这时很多人才意识到第一步应该是呼救并打120求助。也许事先在first上强调一下, 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在听力任务中, 书上只提出了一个问题, 学生听完第一句对话, 就能找出答案, 因此很多学生注意力就转移了。笔者觉得如果再多设计一些跟对话有关的问题, 也许就能抓住学生, 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整篇对话。在讲解语法点的时候, 单纯的宣讲可能没有通过PPT呈现来得直观, 学生也会觉得不重要甚至游离出课堂。所以笔者想到可以在PPT上把重要的语法点罗列出来, 突出这是重点, 也方便学生记笔记。听力任务完成后, 在第二节课会展开说的任务, 所以如果时间宽裕, 可以让学生先练习这篇对话, 这样既能加深理解记忆, 又能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4. 学生见解
有一张安全标志图是禁止明火, 学生们都以为是禁止吸烟。笔者认为有必要把两张图放在一起来区分以加深印象。还有try to do sth和try doing sth的区别, 笔者之前已经讲过, 可是被提问的学生还是答错了。这时应该当堂剖析, 举例说明, 以确保学生真正掌握。
5. 再教设计
在step1的安全标志图中删除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英文表达或生活中不常见的标志, 加入一张禁止吸烟的图片。在step2的应急测试中, 增加一个如何缓解风湿、关节炎疼痛的情境, 用来对比冷敷和热敷疗法。step3改动如下:
(1) Describe the three picture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guess why Lily is calling for help.
(2)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check the prediction.
(3)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gain and think about three questions“What caused the fire?Whom is Lily worried about?Whom do you think is Lily calling for help?”
(4) Ask thre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5) Go over some important language points quickly via PPT.Give some examples if necessary.
(6) Ask some students to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
二、结束语
教学后反思是一个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再认识、再思考的过程, 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要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摸索规律、培养教学机智、提高业务水平, 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录像设备也变得触手可及, 甚至一个智能手机就能完成拍摄任务。笔者认为, 不妨多录一些课堂实例, 这样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反思。通过反思, 把那些经过矫正和内化后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新颖的教学设计, 独特的教学方法, 现代化的教学技术, 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以及值得回味的经典瞬间等, 一一记录下来, 供以后的教学与研究借鉴, 以便从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教学规律, 并在实践中建构教育教学理论;反过来又用理论指导实践, 切实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 达到教学与教研双赢的目的[3]。
参考文献
[1]Lehtinen, E.2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Desires, promises and obstacles[A].In T.Downes (Ed.)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in Education:Learning in a Networked Society[C] (pp.311-328) .Boston:Kluwer.
[2]Ulewicz, M.&Beatty, A. (Eds.) .2001.The Power of Video Technology i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第十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59-01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新词。
2.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明白“跑得快的是云彩”。
3.品味文中的重点词语,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云彩比月亮跑得快。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情景图,播放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师:我们在前面已经学过了《夜色》这篇课文,今天老师再一次带同学们欣赏美丽的夜空。瞧!天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月亮在云彩中穿行,多美的夜晚哪!快看,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他们对着天空指指点点地说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师:瞧,月亮姐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复习生字,学习新词
出示生字、新词(点击课件)
师:原来月亮姐姐给我们带来的是知识的礼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师:月亮姐姐还想考考大家会不会读这些词语。(点击词语)月亮姐姐给大家带来了多么宝贵礼物啊!看来小朋友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咱们就继续来学习课文。
(三)朗读和感悟
1.整体感知课文。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读课文,(课件出示)同学们读完了课文后都知道了什么?
2.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月亮在云彩里穿行时是什么样的?
①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穿行”意思,如小鹿在树木里穿行。
②演一演:让三名学生做云彩,一名学生做月亮,演示月亮穿行的过程。
③课件演示月亮“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课件出示句子)
a、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b、为什么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④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2)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图)
①师:小朋友对着天空指指点点在说什么?
②师:请同学们边读边画张大勇和李小文说话的句子,再分角色读。
③师:大家一开始相信小文说的话吗?小文会有怎么样的表情呢?会说些什么?
④师:当别人不相信你的话时,你会怎么办?
⑤师(过渡):到底谁说得对,他又怎样证实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3)学习第四自然段
(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画李小文用什么办法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
(课件出示句子:李小文说得对,云彩确实比月亮跑得快)
①理解“确实”:的确,和事实相符。
(齐读第四自然段)
②师:你喜欢李小文吗?你觉得李小文是个怎样的孩子?
(四)总结全文
1.师: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师:生活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希望大家像李小文那样,留心观察生活,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多动脑筋来解决。
三、教学反思
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出示、视频演示、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如“穿行”一词,通过“演一演”的形式,让三名学生做云彩,一名学生做月亮,演示月亮穿行的过程。学生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自然明白了“穿行”的意思,笔者再说出词义,加深了学生对该词的理解。此外,学生通过自读、分角色朗读对话、男女生赛读等形式,领悟了“是云彩走得快,而不是月亮走得快”,理解了课文内容;懂得了李小文是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事实真相,在看问题和认识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采取一定办法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在朗读指导上不够到位与深入,有些关键词句如“一会儿明,一会儿暗”“是……不是……”等学生读得不到位时,笔者没有及时引导读好,今后可以通过范读等形式来指导学生朗读。
第十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10篇
本组教材围绕着“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展开的。共安排了四篇课文,有《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认为这几点教成功。
首先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因为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很远,因此,课前我让学生扫及清朝末年的相关资料,在理解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修筑京张铁路时,我让学生相互交流,学生就很容易的理解了这部分的课文内容。
然后再学习表现詹天佑的杰出创新才能时,书上例举了“开隧
道”、设计“人”字行线路,两个经典事例,如果借助多媒体教学,总感觉学生学得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教学时,我假设同学们是詹天佑的小助手,帮他设计图纸,并给大家汇报设计意图,在冠以“工程师小助手”的诱惑下,同学们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画的画,讲的讲,演的演。每个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设计图纸是最佳的,在他们激烈的讨论中,课堂成立他们彼此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乐园。
第十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11篇
本节课主要学习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What can you do ? PartA Let’s learn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句型“What can you do?I can ...” 询问他人和表达自己的能力,并能够听、说、读、写sing English songs , dance , play the pipa , do kung fu , draw cartoons 。教学重点难点是掌握五个单词或词组以及熟练运用句型“What can you do?I can ...” 。这是一节词汇课,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全身动作反应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方式,与教师一起享受充满活力的英语课堂。但是,这节课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本节课由一首自编chant开始,复习已学动词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I can... 的运用。接着通过歌曲、图片、视频、画画等方式导入新知。而后设计一个TPR游戏和一个找单词游戏达到巩固单词的目标。再者要求学生做一个调查活动,调查其他人会做什么,并拓展She/He can ...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拓展。课后总结这个环节,由学生自主总结今天学到了什么,并回到课文自主读单词和句子。最后一部分是布置作业和课堂评价。
成功之处: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丰富,有学生喜爱的音频、视频、歌曲、游戏等,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不足之处:1、导入部分:
1)在导入sing English songs这个词组时,我唱几句英文歌,让学生猜:What can I do ? 然后直接导入词组。但这是一个稍长的词组,学生很难去掌握。应该将sing和English song分开来学习。同时也应该拓展sing Chinese songs 。
2)draw cartoons 同样也需要分开学习,应先简单画出一幅画,让学生理解动词draw,而后用简笔画描出一歌卡通人物。
3)I can ...这个句子应该在学习每一个单词或词组的同时引出来,如在学习sing English songs时,教师应该及时说:I can sing English songs . 学生很快就能理解I can ...是用来表达自己的能力。
2、操练和巩固部分时间分配不均,前部分花了太多时间,以致后部分仓促结束,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头重脚轻。
3、各环节连接不够紧扣。
4、整个教学活动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说、去做。
5、设计Do a survey 这个环节,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去调查其他同学会做什么,从而达到人人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去。而不是只选几个代表去调查。
6、作业的设计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性。
7、活动性指令不够清晰。
8、板书方面不够规范,存在个别书写错误。字体略小。
9、情感目标没有及时渗透给学生。
改进措施:
1、读透教材。要对每一课的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掌握透彻。
2、合理分配各环节需要的.时间。
3、板书必须做到规范、清晰、突出重点。
4、教学新知的过程从简单过渡到难。方式多样、贴进学生的生活、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
5、设计各环节要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6、教学活动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以做。
7、新知呈现部分应该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导入。
第十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12篇
陈柔镁
学号:***7
一、关于教材 1﹑对教材内容的认识
我所教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购物“Go shopping”,相应的语法现象是how much引导的问句。新目标明确把它列为话题项目之一。本单元出现了服装鞋帽的大量单词,渗进了颜色﹑大小长短等形容词,还涉及数词,词汇量大,需围绕中心目标进行,合理安排,以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提高效率,学以致用。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用how much对物品价格提问,谈论物品颜色,对物品喜欢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英语购物的。语言实践性很强。
2﹑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运用Can I help you? Yes,please.How much„?Can I help you? Yes,please.提问价格及大于进行购物,达到熟练自如地应用。②技能目标: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进行购物。③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懂礼貌的意识,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询问价格,礼貌地进行购物。掌握运用Can I help you? Yes,please./No thanks.I want a/an„ I’ll take it.等相关句子。难点:⑴名词单复数与be动词正确搭。⑵运用流畅的语言进行购物。
二﹑关于教法
我采用了从听入手→机械训练→实践运用这条主线。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会购物语言并运用得当,在复习了相关词汇及价格的问题回答后,从听入手,让学生通过听对话整体感知有关购物的句子,然后要求学生对本节课新接触的句子进行重点模仿、强化训练,让他们尽快熟悉句子,进入情景。接着进行分组看图,替换单词练习。学生在此活动中,合作意识进一步增强,语言目标更加凸显。最后进入模拟购物现场,进行各小组内部、组别之间的交流,此时语言在运用中进一步拓展,运用语言的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课前,学生准备了一些具体实物,按单词分为食品组,衣帽服装组,蔬菜组,体育用品组等。学生对此兴致很高,还自觉地收集了一些熟悉但没出现的单词做准备,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发挥。
其中设计的单复数名词的用法较难,有意识地体现,引起学生注意并强化训练,从而达到正确运用的目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情况适当穿插提供一些与购物相关的补充内容,如:May I help you?No, thanks.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有能力的同学运用更多的语言。三﹑关于学法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学习兴趣。课前,我让学生完成两个作业:一是让他们把所学单词按Food,Vegetables,School things,Clothes,Sports things归类并添加一些新单词,学生在归类过程 中,自学意识增强,从所学单词中获得成就感,为下一步学习奠定了精神基础。另一个是让他们在家进行商品价格调查,要求写出句子,可涉及单复数,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以便巩固上节内容。
在学习中,学生通过模仿语言,进行机械替换训练,熟悉有关购物句子,在最后的真实情景中模拟练习,置身其中,易激发情趣,引起共鸣,学生的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会提升,因而更以愉悦心情积极吸取语言信息,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四﹑教学结构程序
本课采用复习,引出新知识,操练,扩展,巩固五步展开活动。1﹑复习,通过检查学生的两个作业(单词归纳,调查物价)来进行,一为唤起学生的自学意识,二为本课顺利进行做铺垫。2﹑从听入手引出相关句子,突出了重点内容。3﹑看图做相关机械训练,进一步熟悉句子。
4﹑扩展内容,通过模拟现场购物,在真实情景中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难点得以突破。
5﹑填空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句子,区分单、复数。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有它成功的一面,也有需要我反思改进之处。总的来看,以下几方面较为突出:
1、学生课前搜集相关单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让他们体验到了一点成就感,学生都希望展示自己的成果。带着愉悦的心情上课,为顺利进行教学铺就了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
2、教师在语言设计过渡上自然,简洁,明了,亲切,学生感觉清楚,亲近,随和,便于接受知识。教师鼓励性语言多,学生积极性高
3、中心任务明确,围绕一个对话进行教学,课堂活动充实。
4、注重对知识的扩展,让优生更优,符合新教材理念。不足之处有以下方面:
1、时间分配应再紧凑些,为第四环节模拟购物腾出时间来,让更多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
2、激励评价做得还不够好,及时性评价较好。大班教学中,面向全体做得较差。如检查其中一组学生,应调控好另外的学生,可给他们布置听、评、找错、做记录等任务,而不是坐着等和无目的地观望。
3、在句型单复数训练上估计不充分,以为只要点到为止,实际上学生在这一点上有困难,重复和强化做得欠缺。
第十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13篇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语, 正确书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角色对话, 能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的知识, 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 培养爱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对话, 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对话。
【教学难点】了解“地心引力”的作用。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新课;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 果园里的桃树结了很多桃子。哪个小朋友能把它们摘下来? (读生字, 摘桃子)
2.真能干, 老师再奖励你们几个大桃子。 (读词语)
3.我们的课文里啊也有一些桃子成熟了, 这回可是地球爷爷的大手帮助摘下来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球爷爷的手》。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一年级下册识字应是重点, 课一开始笔者就和孩子们一起复习生字、词语, 但是一味的读会有些枯燥, 因此笔者创设摘桃子的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聚焦对话, 朗读体会
1.地球爷爷的手真是神奇, 小猴和小兔非常疑惑。现在请大家赶紧读读课文, 找找小猴、小兔和猴爸爸的对话吧!看看他们的对话藏在课文的第几到第几段呢?
2.用不同的记号画出小猴、小兔和猴爸爸的话。
3.交流:谁来读小猴的话?谁找到了小兔的话?猴爸爸是怎么说的?找到了吗? (课件依次出示)
【设计意图】如何在长长的文本中寻找和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是一种读书的本领, 但一年级孩子找句子容易盲目, 所以笔者先让他们找对话在哪几段, 缩小范围, 再开始找句子。
4.好好地读读他们的对话, 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我知道会读书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要说话了!
预设:
(1) 很有礼貌。
谁很有礼貌?从哪些词语你读到小动物很有礼貌? (请、谢谢、您)
谁能有礼貌地读读小兔和小猴的话? (指名, 评价———你一定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
小朋友在生活中有没有用“请”和别人说话呢?你是怎么说的?看来大家和小猴、小兔一样都很有礼貌。
引读:听了小猴和小兔的对话, 猴爸爸亲切地说——— (齐读)
(2) 很奇怪。
从哪两句话看出小动物很奇怪?
仔细观察这两句话,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句子中都有个什么呀? (问号) 怎样才能把问句读好呢?自己试试看!
是啊!猴爸爸的话让小猴和小兔的脑子里产生了一个大问号, 谁来带着奇怪的语气读读小猴子和小兔的话?
指名读, 评价:“你把奇怪的语气读出来了。看来你一定也很奇怪。”
小朋友真会读课文, 我们已经把他们的对话读通了, 也读明白了, 真棒!我们一起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好吗?
5.指导分角色朗读。读之前先请小朋友看看, 这两个句子写了猴爸爸和小猴说话时的样子。 (课件出示)
猴爸爸 (笑着) 说:“别谢我, 这是地球爷爷帮的忙。”
小猴 (奇怪地) 说:“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啊?”
小猴对正在树上的猴爸爸 () 地说:“爸爸, 请您给我们摘几个桃子, 好吗?”
小兔 () 地说:“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呢?它又没有手。”
你们能不能也模仿着这两句话来说说下面的句子?读出这个小动物的语气。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相应角色的语气。如读小猴子的话, 用欢快、有礼貌的语气;读小兔的话, 用惊奇的语气;读猴爸爸的话, 用慈祥、和蔼的语气)
师:这样一说句子就更加生动具体了。接下来,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分角色读这篇童话中的对话。比比哪一组读得最棒。 (全班分组读, 师生分角色读, 让全班都动起来)
【设计意图】在前一环节中, 孩子们已经能够体会到小动物说话时的语气, 让他们试着填一填语气词, 是在引导他们如何把句子说完整, 也是在为分角色朗读打基础。在内化语言的同时, 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读出角色的语气。
三、研读难点, 实验解疑
1.是啊, 别说小兔小猴了, 就连我们也觉得奇怪呀!地球爷爷的手到底是什么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第十段, 找一找地球爷爷说的话, 把它画下来。
2.小朋友想一想地球爷爷的手到底是什么?
3.你找到地球爷爷的手了吗?集体交流:
(1) 地球有地心引力。过渡:原来地球爷爷的“手”就是我们看不见的“地心引力”。这手的力气是很大很大的。
指导朗读:读好“很大很大”。
评价:地球爷爷的力气真的很大。还有谁能读出力气大的感觉?
(2) 那什么是“地心引力”呢?我们请一个小朋友来做个实验大家就明白了。
请你拿着回形针慢慢靠近磁铁。请你告诉小朋友, 做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是的, 当回形针靠近磁铁时, 就被磁铁吸引过去了, 这就叫“引力”。
(3) 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 而且它的引力比磁铁要大很多很多, 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事物, 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 (课件图文展示)
(4) 这地心引力的作用可大啦!谁来读好这个句子? (指导朗读, 评价:地球爷爷的手真了不起!)
4.我们的地球爷爷, 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地心引力”, 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地球爷爷真了不起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5.大家想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 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自由想象说) 是啊, 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 那么这个世界将变得乱七八糟。 (拓展图片, 教师讲解)
6.看来地球爷爷的手还有很多作用呢, 你从课文中的哪个标点发现了? (省略号) 那么地球爷爷的手还有什么用呢?你能来说一说吗? (同桌说, 全班交流)
口头句式训练:地球爷爷的手能让__, 能让__。
【设计意图】在理解了什么是“地心引力”以后, 笔者让学生进行句式训练, 但是孩子们的知识有限, 在这个基础上笔者补充图片, 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四、补充儿歌, 写字回顾
1.有个小朋友也和我们一样发现了“地心引力”的神奇力量, 他写了一首拍手歌, 可是有几个字他不会, 所以写了拼音。小朋友自己把它读一读。看看你能帮他吗?
你拍一, 我拍一, 地球爷爷有法力。
你拍二, 我拍二, 能让táo儿落下来。
你拍三, 我拍三, 能让松鼠tiào下来。
你拍四, 我拍四, 能让shù叶飘下来。
你拍五, 我拍五, 能让qiú儿掉下来。
你拍六, 我拍六, 能让雪花飞下来。
你拍七, 我拍七, 什么法力大无比。
你拍八, 我拍八, 地心引力大无比。
第十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1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案例描述;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91-1
一、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来到了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九寨沟,你们想去看看吗?(课件出示九寨沟图片)
一进入景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出示“一进入景区,就……”的句式回答)
“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教师随机板书:童话世界。
师:下面我们就跟随导游一起去欣赏这一神奇的童话世界。
(二)默读感悟,集体交流
1.你找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教师随机板书:雪峰、森林、瀑布、湖泊。
教师总结:这些都属于什么?板书:自然风光。
2.作者究竟是怎样具体描绘这些风光的呢?指名说,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借助图片理解“直插云霄”“峰顶银光闪闪”,说一说雪峰有什么特点。
出示:()的雪峰总结(高)
指导学生朗读。
观赏完了雪峰,我们来到了九寨的沟谷中。
出示:“大大小小的湖泊……五彩斑斓。”
师:看图解释“五彩斑斓”你感受到什么?(美)“大大小小”“颗颗”说明了什么?(多)你还能找出湖泊的什么特点?出示()的湖泊(清)
师:你能读出它的美吗?指导朗读。
出示:“每当天气……‘五彩池’。”看图解释“五彩缤纷”。
师:为什么这儿有这么多颜色呢,会形成“五花海五彩池的独特景观呢”?[因为蓝天、白云、绿树、雪峰都倒映在湖水中]。(出示图片)你有什么感受?(美)学生评读。
九寨沟的森林又有什么特点呢?出示句子“从河谷至……森林”
指名说,教师总结:“多”从哪里可以看出来?(遍布)指导朗读 集体读。
师:由于河谷的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形成了一道瀑布。
出示:“由于……蔚为壮观。”指名读,学生欣赏图片。解释:白练腾空。
师:如果你此时此刻就站在瀑布脚下,你会想到用哪些诗句来赞美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总结:九寨沟的瀑布真是壮观啊!出示(壮观)的瀑布谁来读一读?
师:九寨沟除了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之外,更有着稀世的野生动物,下面我们就跟随导游向森林深处走去,看能不能找到你感兴趣的动物。
(三)小组研读,互动探究
自读第四自然段,你最喜欢那种动物,好好读读,说说它为什么惹你喜爱?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二、教学反思
1.平等对话——从师生关系中“寻美”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师生间的民主与和谐。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力和求知欲是不能用强制的办法激起和维系的。所以,教师必须开放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构建师生之间多边的、立体的互动结构,留给学生“交往”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做,才能闪现出探究智慧的火花,激起无穷的兴趣。
2.合作探究——从学习方式中“寻美”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组合搭配,组成4~6人为一学习单位的合作小组。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具有一定合作价值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与交流,并推荐学习水平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组织活动。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及反馈能够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小组成员互相沟通,真正互动起来,从而达到互相激励,促进自主学习,高效实现目标的目的。
3.激励探索——从评价手段中“寻美”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学生的想法,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老师,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这才能让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不断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去充分体验“再创造”的快乐。
4.开拓创新——从教学资源中“寻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保持下去,终生不弃,教学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天文、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这就要求教师要挖掘教育资源,重组教学信息,找准切入点,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
第十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