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囊肿的诊治体会
胆总管囊肿的诊治体会(精选7篇)
胆总管囊肿的诊治体会 第1篇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 34岁, 因反复腹痛、腹胀伴恶心1月余, 加剧3天于2010年10月2日收治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 为间歇性, 伴有腹胀, 以进食后明显, 伴有恶心, 曾到当地医院就诊, 按“胃炎”治疗, 具体用药不详, 症状有所好转, 但反复不愈。3天前症状加剧, B超诊断:胆囊结石并胆囊炎, 肝门处肿物待查。查体:BP 100/62mmHg, 体重38kg, 精神差, 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 皮肤干燥、松弛、无弹性, 右上腹可扪及8cm×4cm范围肿块, 质地稍硬, 压痛 (+) , 反跳痛 (-) , 肝区叩痛 (+) , 墨菲氏征 (+) , 血液检查示:总蛋白45g/L, 白蛋白24g/L。入院后予抗炎及纠正贫血治疗, 营养不良明显改善, 于2010年10月8日在气管插管全麻+连硬外麻下行先天性囊肿切除+肝门部胆管空肠Roux-Y吻合+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示:慢性胆囊炎, 胆总管单纯性囊肿。术后继续予抗感染、护胃、护肝、营养支持治疗。患者住院41d, 伤口甲级愈合, 无并发症发生, 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营养失调护理
患者因胆汁引流不通畅致肠道胆汁减少, 影响消化吸收, 以及反复腹痛引起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白蛋白摄入严重不足。针对患者的营养状况, 术前遵嘱输注血浆, 维生素K1, 护肝治疗。启用《营养护理单》, 制定营养护理计划。
2.1.2 腹部症状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1) 启用《疼痛护理单》, 评估患者腹痛的程度、部位、性质、持续时间。 (2) 卧床休息, 取舒适的半卧位。 (3) 禁止腹部热敷, 以免血管扩张、囊肿破裂或出血, 如患者出现剧烈腹痛后腹部肿块突然变小, 则应疑有肿块破裂可能, 应及时通知医生, 积极完善各项术前准备, 拟行急诊手术[1]。
2.1.3 肠道准备
预防术后吻合口的感染, 消化道的准备非常重要。术前3d进流质饮食, 并口服甲硝唑片0.2g tid, 诺氟沙星0.1g×2 tid, 术前一天冲服番泻叶水, 术前晚及术晨行清洁灌肠。
2.2 术后护理
2.2.1 营养的护理
患者手术创伤大, 吻合口多, 需较长时间不能以消化道摄取食物, 必须给予全静脉营养, 根据叶任高[2]报告提出热卡的需要量决定于病人的基础代谢和病情需要, 一般成人热量需要为20~25kcal/kg·d, 在应激状态下一般不超过30kcal/kg·d。
2.2.2 管道护理
患者术后留置胃管、T型管、肝下缘引流管、尿管, 各引流管注意妥善固定, 避免发生曲折、受压、脱落, 及时观察引流液量及性质, 对引流管相关护理进行床边查房。
2.2.3 补钾护理
患者持续胃肠减压丢失大量消化液及大量输液致细胞外钾移入细胞内而引起低钾, 术后第2天测血钾2.4mmol/L。
护理措施:遵嘱予胃管注入及静脉补钾。 (1) 静脉补钾量应根据患者血清钾浓度和尿量而决定[3]。 (2) 选用微泵输液, 输入钾量应控制在20mmol/h以下。动态监测血气分析及电解质, 根据血清钾浓度随时调整输液速度。3d后患者复测血清钾4.0mmol/L。
2.2.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出血:主要表现为术后3~5d胃管引流出血性液或咖啡样液, 呕血或排柏油样大便。患者术后第3天使用开塞露自解暗红色水样便1次, 术后第4天自解柏油样大便3次, 大便常规检查:潜血及红细胞均为阴性, 未发现真菌孢子, 病人生命体征及血常规检查均正常, 无诉特殊不适, 考虑:术中吻合口渗血及结扎止血术后部分粘膜缺血、坏死而脱落进入肠道所致。
护理措施: (1) 遵嘱静脉使用止血剂及维生素K1。 (2) 观察大便量, 颜色是否由黑变红, 稀薄, 血压、脉搏不稳定, 血红蛋白、细胞计数有继续下降等情况, 以监测是否有消化道出血、胆道出血。 (3) 保证T管引流通畅, 防止引流管的堵塞导致胆汁返流, 刺激胆总管产生炎性改变[4]而引起胆道出血。蒋江营[5]报告, 90%的胆道出血都是因胆道结石并发感染造成的。因此, 术前术后的抗感染治疗及保证重建胆道的通畅尤为重要。
3 小结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肝门部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是一项较复杂创伤较大的手术, 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提高手术效果, 促进病人康复至关重要。经过对本例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体会如下:实施整体护理理念, 术前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制定并落实营养护理计划, 输注血浆、维生素K1、护肝治疗, 纠正患者的贫血状态, 对提高其手术的耐受性有着重要作用;术后注意准确安全地输入静脉营养液, 注意各引流液颜色、量的观察, 做好引流管护理, 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另外, 护士拥有高度的责任心, 细致、准确的病情观察能力, 娴熟的专科护理技术对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起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清凤, 张万玲.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5) :696-697.
[2]叶任高, 杨念生, 陈伟英, 等.补液疗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411.
[3]滕艳玲, 何全英, 黄平芳.补钾相关护理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 2009, 7 (5) :18-19.
[4]闵素娟, 陈秀兰.胆道出血的护理与预防[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4, 11 (18) :1596-1597.
胆总管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第2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4例, 女16例, 年龄5岁~48岁, 其中成年患者20例, 占66.67%.
1.2 临床表现
28例有右上腹疼痛, 23例有黄疸, 21例有腹部肿块, 22例伴间歇畏寒、发热。3例合并肝硬化, 23例有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既往在外院曾行胆囊切除1例, 囊肿外引流术1例。行B超检查30例, CT 26例,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MRCP) 5例,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3例。本组术前确诊24例, 胰腺假性囊肿1例, 肝囊肿1例及胰头部占位性病变1例。
1.3 术中所见
20例合并结石, 4例合并胆囊结核, 5例并胆汁性肝硬化, 19例切除胆囊病理报告均为慢性胆囊炎。按TODANI分类法[1], 属Ⅰ型27例, ⅣB型3例。囊肿直径5 cm~20 cm, 30例中25例胆总管下端合并狭窄, 占84.62%.
1.4 手术方式
(1) 囊肿外引流术2例, 1例3个月后改行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 另1例5年后因胆石症行胆管探查术, 发现为右肝管癌。 (2) 囊肿、空肠Roux-Y吻合术9例。其中1例因术后间歇性右上腹痛伴畏寒发热2年, 再行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 (3) 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19例。
1.5 治疗结果及并发症
经手术治疗30例, 死亡1例, 病死率为3%, 死亡原因为肝肾综合征。术后并发症5例, 其中肝2例, 肺部感染1例, 肝肾综合征1例, 切口感染1例。随访26例, 1例囊肿切除术后偶有上腹部轻微疼痛不适, 1例囊肿空肠Roux-Y吻合术后有时症状复发, 但较术前轻, 保守治疗可缓解, 其余24例情况良好。
2 讨论
2.1 胆总管囊肿的诊断
胆总管囊肿临床表现多不典型, 三个典型症状为腹痛、黄疸和腹痛肿块, 即“三联征”, 具有典型“三联征”者并不多见, 易造成误诊, 主要靠B超、MRCP及ERCP等诊断, 本组术前确诊率为80%.B超为一种无损害、无痛苦检查, 它可准确显示胆总管囊肿, 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B超可以多部位、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检查, 对囊肿性病变多有特征性回声图像, 此外检查费用较便宜。B超对胆总管囊肿的确诊率为67.9%~94%, 差距如此之大可能与B超医师的经验有关, 在发现可疑病例后应该反复复查B超, 有利于提高确诊率[2]。本组B超确诊率为73.48%.CT能完全显示囊肿大小、形态和范围, 并能显示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以及由囊肿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本组CT检查准确率为100%.MRCP可显示囊肿并提示梗阻部位。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PTC) 为创伤性检查方法, 其诊断价值肯定, 可以显示肝内、外胆管的全部影像, 对胰胆管合流异常的确定有重要意义, 但是儿童患者常难以配合检查, 影响成功率和造影效果。MRCP无创, 但显示胰胆管合流异常没有ERCP精确, ERCP有一定并发症。本组MRCP及ERCP诊断准确率均为100%.
2.2 胆总管囊肿的治疗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一旦确诊, 即使目前无症状, 也要及早行根治性切除术, 以防急性胆管炎发作不能控制, 勿忙急诊手术[3]。如手术拖延过久, 胆管炎反复感染, 胆汁淤滞, 淤胆性肝硬化, 增加手术并发症及病死率。胆总管囊肿的手术方法如下。
2.2.1 囊肿切除胆管重建术
由于切除了囊肿, 消除了产生并发症的病理基础, 囊肿切除后, 消除了囊肿癌变的后顾之忧, 癌肿发生率和再次手术率均明显降低。本组17例, 效果满意。本组囊肿切除均采用“囊内切除法”:囊肿一般在前、右侧粘连不多, 先在前壁中部横形全层切开, 吸净内容物, 将切口向两侧扩大, 达左右侧及后侧, 锐性加钝性分离内外层之间, 上至胆总管或肝总管可留1 cm~2 cm囊壁成喇叭状, 使吻合口足够大。下方剥离至末端进入十二指肠及胰腺处结扎切断, 由于可能存在胰胆管合流异常, 要注意避免伤及胰腺及胰管。胆管重建:本组均采用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 此术式易行, 远期效果满意。间置空肠与十二指肠吻合术, 吻合口形成一矩形瓣, 可防反流。从理论上解释, 此术式符合解剖生理要求, 但患者食物反流者多, 并伴有胃窦炎, 虽加做抗反流措施如套叠或人工瓣膜等均未见明显改善, 长期随访, 与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比较, 未见明显优越性, 且手术较为复杂。目前囊肿切除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是胆总管囊肿的首选术式。
2.2.2 囊肿内引流术
囊肿空肠Roux-Y吻合术是至今公认较为理想的内引流术, 本术式具有操作简单, 适应范围广, 引流效果好, 并发症少, 疗效较好等优点。但保留囊壁后, 囊壁已增厚纤维化并失去弹性, 腔内胆汁潴留易反复发作感染;感染后囊壁细胞脱落或细菌集结而形成结石;原有的胰胆管合流异常未加处理, 胰液胆汁仍未分流, 囊壁、胆管及胰腺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发生癌变, 常使部分患者症状复发需再次手术治疗。本组再手术率为14.29% (1/7) , 未发现癌变者。
2.2.3 囊肿外引流术
在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严重阻塞性黄疸、肝功能明显受损及恶病质时, 患者无法耐受上述手术者, 可暂时先行囊肿外流术以抢救生命, 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做囊肿切除胆管重建术。本组发生2例。
参考文献
[1]Todani T.Carcinoma related to choledochal cysts with internal drainageoperations[J].Surg Gynecol Obstet, 1987, 164 (1) :61.
[2]赵桂兰, 刘颖斌, 彭淑牖.胆总管囊肿的诊断与治疗[J].肝胆外科杂志, 2001, 9 (4) :273-174.
胆总管囊肿CT诊断分析 第3篇
关键词:胆总管囊肿,CT
胆总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 多见于婴幼儿, 成人胆总管囊肿占先天胆总管囊肿的15%~20%[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992年以来20例成人胆总管囊肿的CT表现, 以提高其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1992-2004年有完整CT和临床资料的成人胆总管囊肿20例, 其中男4例, 女16例;年龄21~49岁, 平均年龄 (30.1±35.43) 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肿块、黄疸和发热者5例, 腹痛、肿块和黄疸共存者6例, 仅有肿块者4例, 黄疸并肿块者1例, 腹痛并黄疸者1例, 腹痛一次性发病者2例, 多次发病者12例。20例中曾按其他肝胆疾病行非手术治疗15例, 有胆道手术史者2例。
1.2 CT检查方法
本组均接受至少1~3次CT和超声 (US) 检查。CT常规平扫加增强扫描。CT扫描机为GE/HISSPEED CT/I 、螺旋CT扫描层厚5mm, 螺距1.2~1.5, 扫描时间为30s, 扫描条件为120kV, 240mA, 让患者口服60%泛葡胺10ml加水300~500ml, 口服10~15min后扫描, 对结构不清者行CT动态扫描, 并参照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2结果
20例中, 胆总管囊肿或梭形扩张 (Ⅰ型) 12例, CT表现为肝门区见一呈均匀的囊状低密度影, 胆囊及胆囊管无异常, CT值为2~8Hu, 囊壁薄而均匀, 边缘光滑, 病灶邻近组织、器官有压迫移位, 肝内胆管轻度扩张, 增强扫描后见囊壁均匀, 边缘光滑, 无强化。胆总管单发性憩室 (Ⅱ型) 1 例, CT表现为胆总管外侧壁见囊性低密度影, 密度均匀, 边缘光滑, CT值为5~15Hu, 部分胆总管见有弧形受压移位, 胆囊及胆囊管无异常征象。多发性囊肿 (Ⅳ型) 3例, CT表现为肝内胆管及肝外胆管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囊性扩张, 密度较均匀, 囊壁光滑, CT值为3~16Hu, 胆囊无异常征象。单发或多发肝内胆管囊肿 (Ⅴ型) 4例, CT表现为胆总管囊状明显扩张, 肝内胆管扩张, 胆囊及胆囊管显示正常, 扩张的胆总管密度均匀, CT值为4~14Hu, 边缘光滑, 壁薄而均匀, 邻近组织、器官有压迫移位, 肝内见散在的多个囊状低密度影并与胆管相通, 囊状低密度区内有小点状高密度影, 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 ( 系肝内门静脉分支影) , 其中合并结石2 例,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1 例。
3讨论
3.1 成人胆总管囊肿特点
它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 发病率约为1∶10 000~150 000, 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男女之比约为3~4∶1, 约15%~20%成年被发现[2]。成人胆总管囊肿症状多不典型, 且多合并有胆总管结石, 有的以胰腺炎为首发症状, 极易被误诊。因此要提高对成人胆总管囊肿的认识, 对疑为胆总管囊肿的病例, 有条件者可以行MRCP检查。对术中发现胆总管内径>2cm, 其下端很细且难以通过的患者, 均应考虑有成人胆总管囊肿可能, 此时可应用术中胆道镜检查。胆总管囊肿自发破裂穿孔比较罕见, 其发生率在胆总管囊肿中约占1.8%[3] 。小儿和成人均可发生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有较高的癌变率, 尤其对既往行囊肿内引流的患者, 其癌变率更高, 约为44%~49%[4]。成人胆总管囊肿的实质是婴幼儿或儿童时期的部分胆总管囊肿症状的隐匿, 病程迁延的结果, 于成年后症状开始显现。
3.2 CT诊断征象
根据囊肿形态、部位、范围等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可分5型[5]:Ⅰ型多见, 本组占60%, Ⅰ型CT征象, 胆总管呈囊状、梭形和节段扩张。肝内胆管轻度扩张或不扩张, 密度均匀, 囊壁薄光滑, 无强化, 对邻近组织有压迫移位, 胆囊及胆道无异常改变。Ⅱ型为胆总管单发憩室, 多发生于胆总管外侧壁, CT表现为胆总管囊状扩张, 胆总管呈弧形受压移位, 胆囊及胆囊管无异常。Ⅲ型为胆总管下端十二指肠壁内段囊状扩张, 囊突入十二指肠肠腔内, 胆囊及胆囊管无异常改变。Ⅳ型为多发性囊状扩张, 肝内和肝外段囊状扩张或肝外段多发囊状扩张。Ⅴ型为单发或多发肝内胆管囊状扩张, 即先天性胆总管扩张, 肝内见多个大小不等囊状低密度灶, 囊状低密度区见有小点状高密度影, 增强后囊状低密度灶及扩张的胆管内见有点状强化。
3.3 鉴别诊断
综合分析梗阻部位、程度、扩张肝总管和胆总管的外形变化以及有无肿块等以鉴别梗阻原因。当胆管囊肿发生在肝外胆管, 须与肾上腺囊肿、肾囊肿、肠系膜囊肿鉴别, CT与MRI因能显示囊肿的周围组织结构, 鉴别一般无困难。值得强调的是, 成人胆总管囊肿易合并胆总管结石, 结石可引起梗阻, 胆管扩张不那么明显, 胆管外形正常[3]。有时胆管囊肿需要和胰腺头部的假囊肿和胰腺的囊腺癌、淋巴管癌鉴别。对于晚期的癌肿病例, 下端胆总管癌的梗阻与胰头癌和壶腹癌CT鉴别困难, 甚至手术病理也难于确定肿瘤组织来源。对于等密度结石, 小的肿瘤及炎症等无特征性表现者, 需要结合临床、ERCP、US、MR、MRCP进行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1]石美鑫.实用外科学 (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020.
[2]彭卫军, 张蓓, 周康荣, 等.CT诊断成人胆总管囊肿合并胆道系统囊肿 (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0, 15 (12) :738.
[3]Ueno S, Hirakawa H, Yokoyama S, et al.Emergent biliarydrainage for choledochal cyst (J) .Tokai J Exp Clin Med, 2005, 30 (1) :126.
[4]Visser BC, Suh I, Way LW, et al.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sin adults (J) .Arch Surg, 2004, 139 (8) :855-860.
胆总管囊肿的诊治体会 第4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15例,男37例,女78例;年龄36 d至12岁;1岁以内32例;患儿均经B型超声或CT检查确诊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全组病人均在气管内麻醉下行胆总管囊肿切除术、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术后出现腹腔内出血2例,胆瘘4例,胆道感染8例,粘连性肠梗阻12例,肝性脑病1例,因胆瘘或粘连性肠梗阻而行第2次手术5例,因肝性脑病死亡1例,其余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营养护理
由于患儿胆汁引流不畅致肠道胆汁减少,影响消化吸收,同时脂肪的摄入刺激胆汁分泌加重腹痛,且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常伴有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因此术前应给予高糖、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护肝治疗,输注维生素K1,必要时输血、白蛋白、血浆,提高机体全身营养状况,增加机体对手术的耐受力,降低术后可能发生的切口裂开、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本组病人5例术前有贫血现象,经输血后改善。
2.1.2 控制感染
本病由于胆汁引流不畅引起反复胆道感染,患儿常出现高热,应严密观察体温变化,高热时积极予降温处理,可予冰敷、温水拭浴、安乃近滴鼻等,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本组患儿6例术前出现高热,经处理后能如期手术。
2.1.3 皮肤护理
患儿合并梗阻性黄胆时,由于胆盐潴留,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而引起皮肤瘙痒,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天予清水沐浴,避免使用肥皂等碱性沐浴露。给患儿穿棉质宽松衣裤,勤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婴幼儿要选用质量好的纸尿片,及时更换,以防大小便刺激皮肤。本组患儿无因瘙痒而抓伤皮肤。
2.1.4 疼痛护理
发生疼痛的原因主要是胆汁引流不畅致胆道感染、囊肿扩大压迫周围神经和脏器。应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多与患儿交谈,让家长在旁陪伴,给患儿听音乐、讲故事,分散其注意力,降低疼痛的阈值,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诊断明确的可按医嘱使用镇痛药。若患儿突然出现剧烈疼痛,大汗淋漓,腹部肿块变小,则应疑有囊肿破裂的可能,应马上报告医生,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本组患儿8例术前有疼痛,2例使用镇痛药,其余6例可忍受,无发生囊肿破裂。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理
本组患儿均行气管内麻醉,患儿返回病房后即进入重病监护室,持续心电监护及经皮测血氧饱和度,低流量吸氧,0.5 h~1.0 h观察血压、脉搏、呼吸1次,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因机体吸收热,术后3 d内体温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由于患儿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了避免加重肝脏负担,降温措施尽量采用物理降温,慎用药物降温。本组患儿19例术后体温超过38.5 ℃,其中16例采用物理降温后体温能逐渐下降至低热,另3例要予安乃近滴鼻后才能下降至低热。
2.2.2 呼吸道管理
手术患儿留置胃管及气管插管是术后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2]。婴幼儿咳嗽排痰能力差,使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术后予吸氧24 h,雾化吸入,每天2次,连用3 d,2 h翻身、叩背1次,促使呼吸道分泌物被动排出。年长患儿指导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另外,做好口腔护理及加强病房空气消毒,保持空气清新也是避免术后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本组患儿未发生肺部感染。
2.2.3 胃肠道护理
有效的胃肠减压是缓解术后腹胀、保证吻合口愈合和防止吻合口漏的重要措施。由于该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又加上禁食使胃酸分泌增多,术后易诱发应激性胃溃疡,常规应用胃酸抑制剂奥美拉唑行静脉注射,进行预防性用药3 d~5 d。选用粗细适宜的胃管,插入长度以胃管到达胃底部为宜,采用低负压引流瓶连接胃管,容量为500 mL的负压瓶最大压力为12 kPa。保持胃管通畅,每2 h轻轻挤压负压瓶1次,使其下陷1.0 cm~1.5 cm即可,避免用力过大,以防损伤胃黏膜引起出血。妥善固定好胃管,年幼不合作者要约束四肢,避免患儿自行拔管。同时要准确记录24 h胃液量、性质、颜色。一般3 d~4 d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后夹胃管,试饮糖水20 mL~30 mL,3 h 1次,观察有无腹胀、腹痛、呕吐等,次日拔除胃管,进食流质饮食,逐渐过度到半流质饮食再到软食。
2.2.4 腹腔引流管护理
由于胆总管囊肿切除剥离面积大且吻合口多术后有发生渗血和吻合口漏的可能,所以大多数患儿留有腹腔引流管,应妥善固定引流管,适当约束患儿,严防自行拔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防受压、打折、扭曲,2 h离心挤压引流管1次以防血块堵塞。观察并记录引流液性质、量及颜色,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引流袋应低于切口位置,以防止引流液反流而引起逆向感染。
2.2.5 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2.2.5.1 腹腔内出血
术前患儿凝血机制不佳、术中止血不完善等均可引起腹腔内出血。术后1 d~2 d腹腔引流管引流液为淡红色血性液体,每日量<100 mL,如发现引流液突然增多且呈鲜红色,脉搏增快,血压有下降趋势,血红蛋白下降,表明腹腔内有出血,及时报告医生处理[3]。可行输血及补充止血药,多能自愈。本组患儿发生腹腔内出血2例,经补充止血药后出血自行停止。
2.2.5.2 胆瘘
术前营养状况未改善,胆道感染未控制,术中胆肠吻合不严密,术后吻合口裂开等均可引起胆瘘。术后3 d内,腹腔引流管有绿色胆汁流出或切口处有大量胆汁流出,患儿伴有发热、腹胀、腹肌紧张,有压痛及反跳痛的临床表现应高度怀疑胆瘘。由于胆汁的丢失,若不及时补充,会引起脱水、酸中毒,发生胆瘘时应以保守治疗为主,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注意观察记录每日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做好液体和电解质的补充,纠正酸中毒;禁食,保持胃肠减压通畅,给予肠外营养以供给足够的能量和营养,输白蛋白或血浆;加强抗生素的治疗,有效控制感染;及时更换切口敷料,以防胆汁刺激腹部皮肤引起皮肤潮红,甚至糜烂。胆瘘多于术后7 d~10 d自行愈合,如术后仍有胆汁从腹腔引流管流出,患儿全身情况恢复,可行手术探查及修补术。本组患儿发生胆瘘4例,其中再次手术1例。
2.2.5.3 胆道感染
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原因主要是术前胆道内感染控制不满意,手术使感染扩散;吻合口狭窄使胆汁引流不畅,胆汁潴留;反流使肠内容物及细菌带入胆道。术后患儿发热不退、腹部压痛、腹胀、腹痛、黄疸等提示有胆道感染,及时报告医生,加强抗感染、利胆治疗及对症处理。术前积极控制感染,术中做好防反流瓣膜是预防术后胆道感染的重要措施。本组患儿发生胆道感染8例,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
2.2.5.4 粘连性肠梗阻
近期粘连性肠梗阻为纤维渗出性。术后5 d~7 d仍未有肛门排气,胃肠减压液仍较黏稠,或拔除胃管后反复出现呕吐、腹胀、腹痛等提示有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能,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并静脉肠外营养、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多能缓解,保守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不能缓解或有病情加重应考虑手术松解粘连,解除梗阻。本组患儿发生粘连性肠梗阻12例,有4例行手术松解。
2.2.5.5 肝功能恶化
由于手术打击、出血、输血、抗生素的应用等均可加重肝胆损伤,术后患儿出现反复发热、腹胀、黄疸及肝功能检查异常等均提示肝功能恶化应加强病情观察,尤其是意识方面,早期发现肝性脑病,在术前、术中、术后注意保肝治疗,少用或不用有损伤肝脏的药物。
3 出院指导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清淡、易消化、少脂肪为宜,忌暴饮暴食;出现腹痛、呕吐、黄疸,应立即回院检查;定期复查B型超声,了解有无结石、胆管癌等肝内胆管病变。
参考文献
[1]李正,王慧贞,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60-1067.
[2]马燕兰,吴坚,韩忠福,等.全麻开胸术后病人呼吸道细菌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176-178.
胆总管囊肿的诊治体会 第5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收集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的CT资料16例,其中男3例,女13例,男女比例约4:1;年龄最大14岁,最小1个月,平均年龄4.3岁。临床症状与体征有右上腹部包块15例,黄疸9例,腹痛7例,营养不良4例,发热、呕吐及其他消化道症状4例。16例中同时具有腹痛、腹部肿块和黄疸3个基本症状的患儿5例,6例出现肝功能异常。
1.2 检查方法
采用东芝Asteion VF螺旋CT,层厚5~10 mm,螺距1.0,不能合作患儿检查前口服10%水合氯醛0.5 mL/Kg体重。全部病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数据进行层间距1~2 mm重建后,传输至VP3D图像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及多组织重建。
1.3 病变分型方法
采用Todani 5型分类法[1]。
2 结果
2.1 病变分型
根据Todani分类法,16例中,Ⅰa型胆总管囊性扩张10例,占63%,Ⅳa型肝内外胆管囊性扩张6例,占37%。
2.2 CT征象
平扫:Ⅰa型中9例为单发囊肿,表现为肝、肾、胰头之间边缘光整的圆形囊性低密度影,囊肿对周围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推移。1例为多发,表现为腹腔内多发囊性低密度影,边界清楚,但大小不一;2例囊肿体积巨大,囊肿下端达到盆腔,直径大于13 cm;2例出现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及周围水肿的征象。Ⅰa型在增强扫描时囊液无强化,囊壁呈环形薄壁均匀强化(见图1);Ⅳa型扩张的胆总管囊壁强化,扩张的肝内胆管无强化,仍表现为低密度影,与伴行的肝内血管对比明显(见图2A,2B,2C)。Ⅳa型表现为肝门区及肝内囊性低密度影,3例左右肝管扩张明显(见图3)。
2.3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应用
得到应用的螺旋CT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多组织重建等。16例中,有10例运用MPR,SSD和多组织重建对病变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显示。MPR法10例均显示了扩张胆管的冠状、矢状位影像、伴行肝内血管影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见图2C,2D,图4)。5例运用SSD法重建了胆总管的三维影像,其形态与胆道造影基本一致(见图5)。
本组16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胆总管囊肿。
3 讨论
3.1 病因
胆总管囊肿的病因还存在争议,一般认为与胆总管远端梗阻、胆总管发育不良、神经分布异常、胆、胰管合流异常等因素有关。发病性别比女多于男,约4∶1,发病平均年龄约3岁。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肿快(≥90%)、黄疸(50%~70%)和腹痛(≈60%)。但这三大临床症状同时出现的病例仅占15%~30%[3]。
3.2 分型
该病的分类方法较多,有Alonzo-leg分类法、Ohto分类法和Todani分类法。目前多采用Todani分类法[4],这种方法将胆总管囊肿分为5型8个亚型,统计发病率以Ⅰa型胆总管囊肿为最高,约80%~90%[2,5]。
3.3 CT表现
在评价胆总管囊肿方面,CT能直接观察囊肿的形态、范围并显示与肝内外胆管的关系。Ⅰa型的CT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即肝、肾、胰头之间边缘光整的圆形囊性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时表现为典型的囊性病变的强化特征。胆总管往往具有近端突然扩张呈囊状,下端扩张突然终止的特点,左、右肝管扩张,而外周胆管不扩张,因此,可与获得性胆管阻塞相区别。继发性者外周胆管扩张是其典型表现[5]。Ⅳa型表现为肝门区及肝内囊性低密度影,左右近端可以明显扩张。增强后扩张的胆总管囊壁强化,扩张的肝内的胆管无强化,仍表现为低密度影,与伴行的肝内血管对比明显。在鉴别诊断上,主要与后天继发性的胆管扩张、肝囊肿及腹部囊性病变相鉴别。
3.4 螺旋CT对胆总管囊肿的诊断价值
应用多平面或三维重建的影像有助于显示扩张胆管的形态、范围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也有可能在CT上明确囊肿的类型[5]。在胆总管囊肿的诊断中,最常用的后处理技术包括MPR,SSD和多组织重建。MPR不仅可以重建出胆道系统、血管系统的冠、矢状位和任意曲面影像,而且可以对任何兴趣区进行逐层重建和显示,这种技术不但可以显示病变的整体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而且还可以显示病变内部情况和病变的细节,包括一些在断面图像上可能不易发现的问题。SSD可以重建出病变的三维影像,因而能够直观反映囊肿的立体形态,产生仿生学效果。如果扫描时采用胆影葡胺作为对比剂,胆道系统的显示会更加清晰。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胆总管囊肿诊断中的应用,改变了CT诊断该病时只能观察组织结构和病变的断面图像的局限性,使病变能够全面、完整和直观地显示出来,因而使螺旋CT对胆总管囊肿的诊断更准确,更具价值。
摘要:目的评价螺旋CT诊断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能力。方法16例手术证实的胆总管囊肿患儿(3名男孩和13名女孩,年龄1个月至14岁,平均4.3岁)均经CT平扫与增强扫描。10例又经图像后处理。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的CT资料,并按Todani法分型。结果按Todani分类法,本组Ⅰa型10例,Ⅳa型6例。Ⅰa型CT平扫表现为肝、肾、胰头之间边缘光整的圆形囊性密度影,增强后,呈薄壁环形均匀强化;Ⅳa型CT平扫表现为肝门区及肝内多发囊性低密度影,增强后,胆总管囊壁强化,扩张的肝内胆管不强化,仍呈现低密度影;图像后处理(MPR,SSD)更清晰地显示了扩张胆管的形态与范围,并利于囊肿分型。结论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螺旋CT可为诊断本病提供可靠信息。
关键词:儿童期,胆总管囊肿,先天性,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增强扫描
参考文献
[1]Popovici A,Mitulescu G,Hortopan M,et al.Cystic dilatation of main biliary tract[J].Chirurgia,2000,95(2):139-155.
[2]Tarcoveanu E,Niculescu D,Georgescu S,et al.Congenital cystic dise-ase of the biliary system[J].Rev Med Chir Soc Med Nat Iasi,2003,107(4):817-821.
[3]潘恩源,陈丽英.儿科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61-662.
[4]Madjov R,Chervenkov P,Madjova V,et al.Carolis disease.report of5cases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5,52(62):606-609.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72例临床分析 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4年11月2009年6月收治的72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8个月~48岁, 平均年龄为28.2岁, 其中男性26例, 女性46例。患者平均病程为3个月。
患者出院后通过定期复诊或电话随访, 观察记录患者的身体恢复及疾病复发情况。
1.2 临床诊断
对于胆总管囊肿患者的诊断手段, 临床行常规B超及CT检查, 且对患者的病理检查发现存在4~6cm的梭状囊肿。因受到溃疡形成的影响, 文中多数病例的黏膜上皮表现为斑块状, 患者囊肿壁的表面存在厚度约为0.25~0.80cm的肉芽组织。
1.3 患者分型
自1977年以来, Todani[3]通过修订Alonso-Lej法, 临床上按照不同特征将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分为5种类型:其中I型为囊状扩张;Ⅱ型为憩室样扩张;Ⅲ型为胆总管末端囊肿;IV型为肝内外胆管多发囊肿;V型则是肝内胆管囊状扩张 (Carohs病) 。据临床统计患者以I型胆管囊肿的发病率为最高, 甚至可以达到全部病例的90%以上。
本组72例患者, I型患者63例占87.5%, Ⅱ型患者3例, Ⅲ型患者1例, IV型患者5例, V型患者为0例。
1.4 治疗方法
72例患者均临床行胆总管囊肿根治性切除手术, 其中66例患者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6例行胆总管囊肿十二指肠肠吻合术。在处理囊肿上端时需切除肝管与囊肿交界处狭窄环。术中行囊肿造影必须了解囊肿与肝管及胰管的关系以确定吻合方法, 以免对主胰管造成损伤。
3 结果
72例患者均临床确认属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临床上均未发生吻合口狭窄或者胰漏等情况, 患者未发现伤口开裂或者感染等临床并发症, 经手术后平均11天出院。出院后对64例患者进行了1~3年的随访, 8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失访, 整体平均随访时间2年。随访发现其中有6例患者发生上腹部疼痛, 但均经针对性治疗后疼痛消除或缓解。患者中有56例进行了返院复查, 均无吻合口狭窄以及癌变等现象发生, 恢复情况良好。
4 讨论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常见的一种胆道缺陷疾病, 虽然其临床病因尚不明晰, 但较多的专业人士认为它的发生与胆道的解剖变异存在相关性[4]。具体表现为囊肿远端与胰管汇合的共用路径过长, 导致对胆道口括约肌失去了控制, 从而致使有胰液逆流进入胆管, 导致反复发作的胆管炎、上皮脱落、管道变薄、局部凸出, 使得胆管扩张。同时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如下观点, 认为主要的致病原因是由于胆管的神经节细胞缺乏以及胎儿胆管缺乏弹力纤维, 最终致使胆总管逐渐扩张而形成球形囊肿[5]。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多发于婴幼儿, 尤其以女性最为常见。其发作的临床典型表现主要包括腹痛、黄疸和腹部包块。对此病使用超声检查具有无创、经济、可重复检查的优点, 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确诊率可达93%;而ERCP检查确诊率高, 并且能显示胰胆管及血流异常, 但受到可能诱发胆道炎等的影响限制了其使用领域。对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应该一经发现即立即诊治, 只要患者条件许可,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均应选择胆总管囊肿根治性切除术, 以免囊壁残留导致恶变。
摘要:目的:总结探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与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2004年11月—2009年6月收治的72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及护理, 并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临床上均未发生吻合口狭窄或者胰漏等情况, 未发现伤口开裂或者感染等临床并发症。术后平均11天出院。出院后对64例患者进行2年随访, 其中有6例患者发生上腹部疼痛, 但均经针对性治疗后疼痛消除或缓解。结论: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应该一经发现即立即诊治, 只要患者条件许可,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均应选择胆总管囊肿根治性切除术, 以免囊壁残留导致恶变。
关键词:先天性胆管囊肿,胆总管囊肿根治性切除术,囊壁残留
参考文献
[1]王锋, 李龙, 黄柳明, 等.45例腹腔镜辅助胆总管囊肿根治术[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5, 26 (1) :20-23.
[2]刘颖斌, 王许安, 彭淑牖, 等.胆道先天性疾病—成人胆总管囊状扩张的外科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 2007, 15:221-222.
[3]TODANI T, WATANABE V, NARUSUE M, et a1.Congeni-tal-bileductcysts[J].Am J Surg, 1977, 134:263-269.
[4]蒋力生, 王挺, 彭其芳.先天性胆管囊肿的诊断与治疗[J].华西医学, 2003, 18 (2) :171-172.
胆总管囊肿的诊治体会 第7篇
关键词:胆总管囊肿,手术治疗,成年人
胆总管囊肿是指肝内、外胆管单独或联合先天性发育异常,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 女性较为多见;常于婴幼儿期发生症状。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发现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其症状多不典型, 给诊断带来困难。随着影像学的发展, 临床已不罕见。我院2004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76例, 采用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式吻合术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76例, 男21例, 女55例, 男女之比1∶2.62。年龄18~61岁, 平均38.4岁, 病程5个月~18年。主诉上腹疼痛、不适73例, 反复发热、黄疸16例, 腹部包块14例, 典型三联征9例, 合并胆管结石23例, 囊肿恶变4例, 既往有胆道手术史9例。术前均行B超检查、CT和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 (MRCP) 明确诊断。患者囊肿的最大直径平均为7.3cm (2.6~21.4 cm) , 按TODANI分型[1]:Ⅰ型63例, Ⅱ型5例, Ⅲ型7例, Ⅳ型1例。术后均经病理切片证实为胆总管囊肿。
1.2 术前准备
本组病例术前均常规行术前常规检查, 常规行肠道准备, 补充维生素, 包括维生素K。纠正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贫血及水和电解质紊乱。
1.3 手术方式
本组76例均行择期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囊肿完整切除、胆囊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式吻合术, 肝叶切除, 囊肿切除加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切除范围上界至正常肝管与囊肿交界处上方1.0~1.5 cm, 下界达狭窄部总胰管上方, 远端完全切除囊肿组织。在十二指肠悬韧带下10.0~15.0 cm处切断空肠及其系膜。将空肠远侧端自横结肠后上提, 与肝总管或左右肝管接近, 并与之行端侧吻合, 吻合口大小2.0 cm左右, 再将空肠近侧端与远侧空肠袢做端侧吻合。两个吻合口相距40.0~60.0 cm, 缝闭横结肠系膜及空肠系膜孔隙以防腹内疝的发生。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得病理证实。术中出血量150~950 m L, 1例患者术中输血。术后住院时间9~21 d, 平均13.5 d。术后无腹腔大出血发生, 无严重切口感染及腹腔感染。术后并发胆漏2例, 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定期随访, 行B超、肝功能等检查, 76例手术患者中获随访72例, 随访6个月~6年, 平均36个月, 良性患者情况良好。癌变患者中, 2例行胆管癌根治术患者失访, 其余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工作, 无一例发生癌变。
3 讨论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的胆道畸形, 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胆总管壁薄弱和远端胆总管梗阻。大多数学者认为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胆管过度增殖、空泡化有关, 或为胆总管壁上神经节细胞减少和缺乏、胆总管远端狭窄阻塞、胆总管远端神经肌肉发育不良、胰胆管合流异常、孕期巨细胞病毒感染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3]。胆总管囊肿通常是婴儿和儿童期的外科问题[4]。成人少见, 约占20.0%, 以TODANI-I型最常见, 国外发现率约为74.0%[5]。
成人胆总管囊肿病程长, 由于受长期胆胰反流的影响, 囊肿易发生恶变, 成人胆总管囊肿恶变率达2.5%~15.0%, 是正常人群的20倍, Ⅴ型 (Caroli氏病) 恶变率更高, 是正常人群的100倍[6]。成人胆总管囊肿因症状的间断性性和非特异很难早期发现和诊断, 临床多表现为伴发疾病的症状, 如胆管炎、胰腺炎、胆管结石等。因此, 容易延误诊断[7]。本组病例以反复右上腹痛、不适 (占96.0%) 为主, 合并症以急性胆管炎、胆管结石多见, 其次是胰腺炎;出现典型腹痛、黄疸、腹部包块三联征者9例 (占11.0%) 。
本病分型方法较多, 尚无统一标准, 目前TO-DANI分型在临床上应用较多, 其分5型[8]:I型为囊状扩张;Ⅱ型为憩室样扩张;Ⅲ型为胆总管末端囊肿;Ⅳ为肝内外胆管多发囊肿;V型为肝内胆管囊状扩张 (Carolis病) 。以TODANI-I发病率最高, 占85.0%~90.0%。
近年来,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 胆总管囊肿的术前诊断已不困难。目前还没有一个针对胆总管囊肿本身的特异性生化指标。对胆总管囊肿的诊断均主要依据胆管成像检查, 目前临床上主要依据B超、CT、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PTC)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 等检查诊断。目前诊断的金标准是MRCP, 它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不需要造影剂就能清晰地显示胆管扩张程度及胰管形态, 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部位、形态、数目、范围以及是否合并结石均可清晰显示。有学者[9]认为:MRCP是术前诊断和评估胆总管囊肿的首选方法, 为明确病变类型及手术方式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 (PTC) 和ERCP可直接显示胆胰管系统, 明确分型, 在诊断胰胆合流异常方面有价值。但两者均为侵袭性检查方法, 易发生出血、胆漏、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 危险性较大, 且受技术条件的影响, 如果怀疑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IV型和V型时, 应禁止使用ERCP检查[10]。本组61例行B超检查, 准确率96.0%;43例行CT描, 准确率100.0%;33例行MRCP检查, 准确率100.0%
近年来大宗病例经验总结, 认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且手术方式已较为统一, 金标准为: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端侧吻合。此手术从根本上解决了胆汁淤滞和癌变的问题, 大大减少了术后胆管炎的发生, 同时正常的胆肠吻合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吻合口的狭窄和吻合口瘘, 由于其显著的临床疗效, 已被列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术式[11]。它适合于I型、Ⅱ型、Ⅲ型的患者作择期手术。本组共72例行此术式, 术后随访无癌变发生, 效果满意。此外, 常用于胆总管囊肿的手术方法还有有囊肿外引流术、囊肿局部切除和囊肿内引流术。目前不主张应用单纯囊肿空肠吻合内引流术, 因该术式未去除囊肿, 术后易出现胆肠液反流、吻合口狭窄、结石形成、囊肿恶变等并发症。
笔者的体会是: (1) 注意保护肝门部主要血管。由于成人胆总管囊肿病史时间较长, 术前反复感染, 囊肿与周围组织及重要血管紧密相连。如强行切除会伤及血管引起术中大出血; (2) 防止吻合口狭窄及反流性胆管炎。吻合口要足够大, 无张力且血供良好。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时空肠袢的长度以40~60cm为理想; (3) 囊肿应尽可能完全切除, 对于未能切净的囊壁, 可剥除其内膜或予搔刮后以碘酒、乙醇处理破坏其黏膜; (4) 切断胆总管远端时, 不能盲目钳夹切断, 应充分注意囊肿远端和胰管开口关系, 以防损伤胰管。最好在直视下进行操作; (5) 置引流管, 对肝管近端肝门区解剖出一段肝管后, 将一细“T”管经吻合口上方肝管戳口牵出, 并让一“T”臂通过吻合口, 这样处理, 既能让引流管易于固定不致滑脱, 又能通过“T”臂的支撑使吻合口不造成狭窄。
总之, 临床医生应该重视胆总管囊肿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虽然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操作复杂, 只要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和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其疗效还是肯定的。
参考文献
[1]TODANI T, WATANABE V, NARUSUE M, et al.Management of 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 with intrahepatic involvement[J].Ann Surg, 1978, 187 (3) :272-280.
[2]AMMORI JB, MULHOLLAND MW.Adult type I choledochal cyst resection[J].J Gastrointest Surg, 2009, 13 (2) :363-367.
[3]YAMASHITA H, OTANI T, SHIOIRI T, et al.Smallest Todani's type II choledochal cyst[J].Dig Liver Dis, 2003, 35 (7) :498-502.
[4]LI Z, WANG HZ, JI SJ.Practical Pediatric Surgery (Volume 2) [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1:1061-1062.
[5]MARTNEZ-ORDAZ JL, NI譙O-SOL魱S J.Choledochal cysts in adults[J].Cir Cir, 2010, 78 (1) :57-61.
[6]TODANI T, WATANABE Y, TOKI A, et al.Carcinoma related to choledochal cysts with internal drain age operations[J].Surg Gynecol Obstet, 1987, 164 (1) :61-64.
[7]LI JS, WU MC.Operative surgery[M].Beijing:Peoplecs Military Medical Press, 1996:710-716.
[8]TODANI T, WATANABE V, NARUSUE M, et al.Comgenitalbile ductcysts[J].Am J Surg, 1977, 134:263-269.
[9]LIU CL, FAN ST, LO CM, et al.Choledochal cyst s in adults[J].Arch Surg, 2002, 137 (4) :465-468.
[10]HUANG ZQ, HUANG XQ.Hepatobiliary and pancreatic surgery focusing[M].Beijing:People’s Military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5:323-327.
胆总管囊肿的诊治体会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