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高频超声
多普勒高频超声(精选10篇)
多普勒高频超声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8例, 男190例, 女18例, 发病年龄3~13d, 发病部位以右侧多见, 右侧125例, 左侧50例, 双侧15例。208例腹股沟疝小儿都经手术证实, 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1.3%。
1.2 仪器
使用西门子ANTARES及飞利浦IE33彩超仪, 探头频率5~1 3 M H z。
1.3 探查方法
患儿取平卧位必要时取站立位, 并嘱患儿咳嗽或做Valsalva动作[2], 对不配合患儿镇静后检查, 直接将探头置于腹股沟区腹壁上, 对两侧腹股沟进行横切及纵切扫查, 观察有无疝内容物回声及内容物的活动情况。CDFI观察疝内容物血流情况, 并按以下分类: (1) 无血供; (2) 少血供或较正常减少; (3) 多血供或正常血供。
2 结果
2.1 208例高频超声检查中190例表现为腹股沟区或阴囊内混合性回声, 其中5例合并有隐睾, 10例合并有鞘膜积液
208例均行疝内容物回纳及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2.2 小儿腹股沟疝内容物不同, 其声像图表现不同
疝内容物经内环、腹股沟管、皮下环至阴囊局部形成异常回声区, 纵切呈条状, 横切呈圆形, 边界尚清, 内部回声若为肠管则可见肠内容物气体、粪便、肠腔液体并可见肠管活动;若为大网膜则呈强回声混杂不均匀, 疝囊内多可见液性无回声区;若为卵巢则呈中低回声, 内可见一个或数个卵泡回声.平静呼吸及探头加压时疝内容物可部分或全部回纳入腹腔, 腹腔加压时疝内容物范围增大。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几乎都是先天性解剖异常, 由于胎儿在发育过程中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 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 造成发生腹股沟疝的可能。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 鞘突闭锁也较迟, 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本组男性190例, 右侧125例支持此观点。当小儿腹壁薄弱及腹内压增高时, 疝内容物 (小肠、大网膜等) 被挤入未闭锁鞘突时即形成疝, 多数出现在婴儿期, 即腹股沟区出现一侧或双侧有弹性的可复性包块, 当小儿剧烈哭闹、咳嗽、用劲时包块即出现增大, 平卧时缩小或完全消失。
CDFI显示:若为肠管或卵巢可见较丰富的红蓝色血流, 有时可见血流由肠系膜进入肠壁, 若为大网膜则可见星点状血流.虽然CDFI对疝内容物的血流显示有一定作用, 但是它只提示血流信号的多少, 缺乏定量指标, 故CDFI有一定的局限性。
鉴别诊断:需与鞘膜积液、隐睾等疾病鉴别:阴囊肿大, 睾丸周围被无回声区包绕为睾丸鞘膜积液, 液体位于睾丸上方精索部位, 上下为盲端, 与睾丸有隔膜分开为精索鞘膜积液;CDFI示积液内无血流信号。隐睾大部分可在腹股沟区找到, 位置表浅, 可有移动, 回声较正常偏强, 均质, CDFI示血流信号明显减少。
总之, 高频超声和CDFI检查是对小儿腹股沟疝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最简便而且有效的影像技术方法, 它远较CT、MRI等其他检查优越, 所以说应用好此项检查及掌握好小儿腹股沟疝的声像图特点对小儿腹股沟疝的诊断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 (CDFI) 对小儿腹股沟疝的声像图特点。方法 对208例经高频超声和CDFI的腹股沟疝小儿进行检查。结果 腹股沟区或阴囊内混合性回声是小儿腹股沟疝的声像图特点。结论 应用高频超声和CDFI是诊断小儿腹股沟疝的首选方法, 此项检查廉价、准确、迅速、可反复、安全无损伤, 对临床很有实用价值, 尤其是优于CT及MRI检查。
关键词:高频超声,CDFI,小儿腹股沟疝,超声诊断
参考文献
[1]吴晔明, 施诚仁, 蔡威, 等.小儿外科原则[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463.
[2]黄澄如.实用小儿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07.
[3]李正, 王慧贞, 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25~537.
[4]夏焙, 吴瑛.小儿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多普勒高频超声 第2篇
【中图分类号】74 A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86-01
视网膜脱离是眼科常见疾病 ,也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之一,也是眼科超声诊断的重要内容。随着人群中恶性高血压、高度近视、眼外伤等疾 病的发病率的不断升高,视网膜脱离的病例也在逐年 增加,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显像在临床上的应用普及,视网膜脱离临床上可借助眼底镜、三面镜或裂隙灯等检查确诊 ,但当眼屈光间质混浊而无法窥见眼底,困难而受到限制,时,尤其在复杂玻璃体疾病和视网膜脱离准确地鉴别时,。此时超声显像则显示出独特的显著的诊断价值, ,现已成为眼屈光间质混浊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的必要检查之一。
1研究对象收集与方法 : 1,1:研究对象收集;2009年七月至2012年六月经我院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诊断视网膜脱离的病例,诊断的33例视网膜脱离患者均为后来的手术治疗所证实, ,其中男性 19例 ,女性 16例 ,年龄 7~ 82岁 ,平均 49.2岁。左眼 16例 ,右眼 19例 ,双眼 1例 ,共 36只眼。病程1天~ 4年。所有病例经后来手术所证实。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测,仪器采用ALOKA SSD-4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12MHz,L12-5MHz。患者取仰卧位 ,双眼轻闭 ,闭眼直视天花板 ,在探头或闭合的眼睑上涂耦合剂 ,。首先,用高频超声探测,探头轻置于眼睑上作横、纵等多方位。多切面扫查眼球,适当调节图像增益 ,, 在扫查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眼内结构,层次是否清晰正常,观察玻璃体内有无光带及无膜状强回声,膜的起始位置,与视乳头及眼球壁的关系, 及光带的 位置、形态、厚度及两端的附着点。并嘱患者上下左右转动眼球,观察其运动情况, 并与健侧眼对比观察,然后加以, 彩色血流显像,观察膜状回声内有无血流信号并测量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
1.2,结果。视网膜脱离具有特征性声像图 ,即玻璃体腔内强回声带呈“ V”形、“ Y”形、“ T”形、弧形、倒“人”字形以及短光带浅脱离等 6型。膜状回声后端连于视乳头,前端连于眼球壁或锯齿缘。如为浅脱离,则呈短膜状回声,后端可不连于视乳头,此切面探查可知此回声际是膜状物断层像,光带与球壁之间为液性暗区,眼球运动时,膜状回声运动幅度较小,或仅可见轻微颤动。本组36只眼网膜脱离的超声诊断符合率94.4%(34/36),误诊率为5.6%(2/36)。视网膜脱离声像图特征分为以下6种类型。
.1。2..1“v”型脱离18只眼:玻璃体暗区显示强光带呈“v”字形,宽口向前,窄口向后,光带前端与锯齿缘相连,尖端与视乳头相连,眼球运动可呈轻微上下飘动。探及血流信号17只眼。
1.2.2“Y”,”T”型脱离5只眼:”y”,”T”形垂直光带指向乳头区,此种脱离是“v”形脱离的发展,“T”形说明脱离的漏斗已封闭,往往提示陈旧性脱离。此类光带比较厚,而且厚薄不一,可呈草绳状,其后端连于视乳头,两端分别连于锯齿缘,缺乏眼球运动。“Y”形脱离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检测到血流信号只眼。
1.2.3 弧形光帶脱离9只眼:光带凹面向眼球中心,一端与乳头相连,另一端连于球壁另一侧,或表现为两端与球壁两侧相连,眼球运动可呈现轻微上,下飘动。只在脱离区切面上显示,可定位,定高度。探及血流信号8只眼。
1.2.4 倒“人”字形脱离3只眼:玻璃体暗区后部见倒“人”字形光带,后端于视乳头相连,两端连于眼球壁,光带连于球壁间隙小,眼球运动差。检测出血流信号2只眼。
1.2.5短光带脱离1只眼:隆起之光带接近球壁,与球壁间隙小,呈扁平脱离,光带细短,本组病例最长为13mm,无眼球运动。检测到血流信号1只眼
多普勒高频超声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1例, 均为女性, 为2002年6月2009年12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 全部患者行乳腺肿块手术切除并做病理学检查。良性组 (30例) 年龄最小22岁, 最大年龄58岁, 平均年龄34岁;恶性组 (11例) 年龄最小34岁, 最大年龄65岁, 平均年龄48岁。
1.2 仪器及检查方法
采用SIEM EN S G 5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10 M H z.选用乳腺常规检查程序, 所有受检者仰卧位, 充分暴露前胸, 以乳头为中心分四个象限采用直接接触法多切面扫查双侧乳腺、腋窝和邻近组织, 并进行双侧对比。先通过二维实时显像扫查乳腺实质, 观察有无肿块和肿块的边缘、形态、大小、侧方声影、内部回声、有无钙化、纵横比、筋膜回声等, 以及病灶附近异常表现, 并观察腋窝、锁骨下淋巴结是否肿大等, 再观察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 对病灶内可能存在的彩色血流信号进行最佳显示, 最后用多普勒频谱测定血流参数。
1.3 病理学检查
41例患者在乳腺超声及其他相关检查后, 行术中冰冻或术后大体病理标本检查, 得到确定病理诊断。
2 结果
2.1 乳腺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点
典型乳腺癌的声像图特点: (1) 肿瘤边缘不光整, 无包膜, 边缘呈“毛刺状”或“蟹足状”改变; (2) 内部多呈不均质、实性低回声, 中心有液化坏死时, 可见液性暗区; (3) 肿块后方回声衰减; (4) 如果有皮肤筋膜浸润, 则局部皮肤连续性回声中断。彩色多普勒检测90%以上可检出血流信号。疑为乳腺良性肿瘤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肿块形态多呈椭圆形, 边界清楚、光滑, 有较薄的包膜回声, 常见到侧方声影, 多数肿块内部呈均质低回声, 肿块后方回声正常或增强, 多无钙化。彩色多普勒检测仅30%左右可检出血流信号, 且血供较差。
2.2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 FI) 血流特征
良、恶性肿块CD FI血流分级:恶性肿块组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主要为Ⅱ~Ⅲ级, 而良性组主要为0~Ⅰ级。
2.3 乳腺肿块的病理类型 (括号内为超声检出例数)
良性肿块为30例:病理类型为乳腺结构不良 (含乳腺组织增生、乳腺腺病、乳腺囊肿病等) 和瘤样病变18例 (16例) 、炎性包块3例 (3例) 、乳腺纤维瘤8例 (7例) 、乳腺脂肪瘤1例 (1例) , 共检出27例, 检出率为90%.乳腺恶性肿块为11例:病理类型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5例 (4例) 、硬癌3例 (2例) 、乳腺髓样癌2例 (2例)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1例 (1例) , 共检出9例, 检出率为81.8%.
3 讨论
乳腺疾病是妇女常见疾病, 近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现已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其恶性程度高, 易早期发生转移, 因此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检查乳腺疾病中具有无创性、无放射性的特点, 能够早期发现较小的乳腺肿块, 且可以显示肿块内部的细微结构, 结合彩色多普勒的应用, 给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影像学依据[2]。
本组病例良性肿块以乳腺结构不良最多 (18/30) , 其次为纤维腺瘤 (6/30) ;恶性肿块中以浸润性导管癌最多见 (5/11) 。由于良性肿瘤各种病理类型的声像图特征性强, 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 多数可作出病理类型诊断。乳腺恶性肿瘤各种病理类型之间声像图无明显差异, 较难进行进一步的病理类型的诊断。本组11例病理证实乳腺恶性肿块患者中, 超声诊断假阴性率达18.2% (2/11) ;良性病例中有3例误诊为恶性, 假阳性率为10%.因此检查乳腺肿块时应综合考虑, 正确鉴别诊断。大多数学者认为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特征: (1) 形态轮廓; (2) 边缘; (3) 边界回声; (4) 内部回声; (5) 侧方声影; (6) 后方回声; (7) 纵横径比; (8) 浅筋膜浅层结构[1]。二维超声检查准确率达85%, 尤其是侧方声影, 良性达78%, 恶性为13.6%;纵横径比, 良性<1者达82%, 恶性>1者达73%.这两项指标对鉴别良恶性有较大的诊断意义。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肿块的血供情况是鉴别肿块良恶性的一种良好方法。本文恶性组11例中有9例患者可检测Ⅱ~Ⅲ级血流信号, 良性组30例中有12例患者可检测到0~Ⅰ级血流信号。多数学者认为乳腺恶性肿瘤中血流阻力指数 (R I) 较高, 多以R I≥0.70作为诊断乳腺癌的标准。恶性组82% (9/11) 的患者R I≥0.70, 因此, 认为R I对诊断乳腺癌有较高的价值。
腋窝下肿大淋巴结特征有利于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 乳腺癌转移的淋巴结一般较大, 直径>1 cm, 多为多发性, 呈聚集状或有融合现象, 淋巴结内血流信号较丰富。而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多单发或散在分布, 内部回声一般无明显变化, 淋巴结内血流信号较少。
综上所述, 高频二维和CD FI显像检查对乳腺肿块的诊断正确率高, 良恶性乳腺肿瘤的声像图有显著特征, 易于分辨。因此, 超声检查可作为诊断乳腺肿块的首选方法, 也可作为乳腺癌的筛查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3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390.
多普勒高频超声 第4篇
【关键词】高频彩色多普勒;肠系膜淋巴结;腹痛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83-1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过去由于检查仪器条件限制,肠系膜淋巴结炎所引起的腹痛常常被忽视。高频彩色多普勒是目前所有检查中被认为对淋巴结最为敏感及特异的检查。现将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儿童门诊腹痛小儿的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对我院1040例以腹痛为主诉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肠系膜淋巴结的门诊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60例,女480例,年龄2~14岁,7岁以下(包括7岁)860例,7~13岁180例。平均年龄6.9岁。临床诊断标准[1]:(1)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2)发热、腹痛、呕吐伴有腹泻或便秘;(3)反复腹痛,疼痛间隙活动如常,经解痉、驱虫、保护胃粘膜无效者;(4)腹痛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右下腹及脐周多见,压痛部位不固定;(5)白血病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6)腹部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
1.2仪器与方法采用东芝Powervision-6000-SSA-370A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仪,探头频率根据不同状态为3.5-6mHz或6-9mHz。患儿仰卧位,常规全腹扫查,重点检查脐周及右下腹区域肠系膜有无肿大淋巴结,对肿大淋巴结行纵、横、斜多切面扫查,必要时可稍加压。观察淋巴结大小、形态、数目、内部结结构及血流分布等,测量其纵径、横径,并计算其纵横比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
1.3诊断标准凡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直径>1.0cm或短轴径>0.5cm、纵横比>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加均视为肿大[2]。
2结果
1040例患儿中有940例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呈椭圆形,以低回声为主,皮髓质分界清晰,髓质回声略增强,L/S>2,淋巴结多为成簇存在,彼此无融合现象,CDFI:淋巴结内部可见丰富血流信号。肠系膜淋巴结分布以脐周部、右下腹为主占84%,上腹部及左下腹占16%。经临床证实肿大淋巴结中930例为肠系膜淋巴结炎,10例为阑尾炎合并阑尾周围淋巴结肿大。
3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Brennemann综合征,好发于少年儿童[3]。小肠系膜含丰富的淋巴结,多沿肠系膜血管走行排列,以回肠末端及回盲部的淋巴结最丰富。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所以呼吸道、胃肠道的细菌、病毒等感染常累及肠系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4]。它的发病一般认为因链球菌的血行感染所致,也有人认为与肠道炎症和寄生虫感染有关[5]。病理表现为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临床症状为脐周、右下腹不同程度的腹痛、可伴有发热、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因无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相对困难。若未及时治愈,病情迁延,患儿常导致间断性腹痛、食欲不振,甚至影响小儿日常生活及生长发育。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可以显示肿大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分布、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方便易行,可重复检查,无创伤、无痛苦,小儿容易接受并配合检查[6]。在诊断本病过程中常需与以下病变相鉴别:(1)急性阑尾炎:可见右下腹低回声管状结构,形如手指,横切呈强弱相间的环形回声;有时阑尾炎可合并淋巴结肿大,但肿大淋巴结数量大多少于3枚,因此在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应仔细观察阑尾是否增粗。(2)肠套叠:肠套叠是小儿外科急诊常见病之一,其声像图表现为横断面呈“同心圆”征,纵断面呈“套筒”征或“假肾”征,结合临床患儿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腹部扪及包块等,较易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相鉴别。(3)肠系膜淋巴结核:亦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但淋巴结核包膜不完整,或有融合,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可见液化区及后方伴声影的强回声光点、光团,可合并腹水、肠管粘连等改变。(4)恶性病变的转移性淋巴结:在超声上表现为肿大淋巴结趋向圆形,淋巴结门部强回声消失或偏移,而良性淋巴结门强回声规则存在[7],纵径/横径<2;恶性淋巴结可有融合,中心坏死,点状钙化[8],CDFI示血流信号多呈不规则的紊乱信号,为小动脉和小静脉组成的杆状血流,与肠系膜淋巴结炎有明显区别。
总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较明显的超声改变,高频彩色多普勒对肿大的淋巴结定性、定位准确,并能对急性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及恶性淋巴瘤、肠套叠提供鉴别诊断依据,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方法,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62.
[2] 孙斌,陶静,初洪钢,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超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1):679.
[3] 李灿霞,李丽.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8(5):291-293.
[4] 张素桂,盖志敏.小儿胃肠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8.
[5] 姜伟.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J].中华全科医学,2008,6(9):972-973.
[6] 叶长空,吴嗣泽.高频彩超在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6):648-649.
[7] 彭季兰,杨通明,唐石初,等.浅淋巴结病变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14):17-18.
多普勒高频超声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2月至2012年11月在我科接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体表肿块患者67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7例,年龄8~70岁(平均年龄40.5岁)。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脂肪瘤20例,窝囊肿15例,纤维瘤7例,腱鞘囊肿7例,坐骨结节囊肿6例,血管瘤5例,神经鞘膜瘤3例,皮脂腺囊肿3例,脂肪坏死1例。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Toshiba SSA-240A及Philipshdi 5000实时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5~10)MHz。根据病变部位采用适当的体位,探头置于包块表面做多切面连续扫查,二维超声观察肿块形态、大小、位置、边界、内部及周边回声。并在检查过程中探头适当加压,观测肿块的受力形变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血供[2]。
2 结果
2.1 高频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67例接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脂肪瘤诊断准确率为95%,纤维瘤诊断准确率为88%,血管瘤诊断准确率为80%,神经鞘膜瘤诊断准确率为67%,对皮脂腺囊肿、腱鞘囊肿、窝囊肿、坐骨结节囊肿、脂肪坏死的诊断准确率均为100%。
2.2 体表肿块的临床征象及超声图像表现
2.2.1 脂肪瘤:
声像为皮下脂肪层,内部多呈中高回声,质软,其特征性表现为内有纤维样条状强回声,内部回声均匀,有包膜,后方回声无变化,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CDFI)显示其内未见血流信号。
2.2.2 纤维瘤:
声像为皮内呈圆形的实质性均匀回声区,质较硬,边界清,内部回声多呈低回声,后壁回声稍增强。CDFI显示内未见血流信号。
2.2.3 窝囊肿:
包块质硬,由膝关节滑膜带状疝出或腓肠肌-半膜肌滑液囊异常扩张所形成。声像为膝关节后方充满滑液的囊性无回声区,横切声像图特征性表现为囊性无回声区呈弯豆形包绕腓肠肌内侧头,纵切呈椭圆形,边缘清晰光滑[3],CDFI显示其内未探及血流信号。
2.2.4 皮脂腺囊肿:
囊肿部位常见一个黑褐点位于皮肤表面,发生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内,常有皮肤炎症病史为其特征,和周围组织粘连,开始常为酒米状,后逐渐增大。声像图为内部无回声,病变位于皮肤层,呈圆形,边界清,当角化充满整个囊腔,其内可见点状低回声,后壁回声增强,伴有侧方声影,CDFI显示其内无血流信号。
2.2.5 腱鞘囊肿:
发生于手、腕和足部的肌腱周围和关节,腱鞘囊肿常突出于表面,位置固定,质硬如石头。声像为位于肌腱旁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壁光滑,后方回声增强,CDFI显示其内无血流信号。
2.2.6 坐骨结节滑液囊肿:
声像图特征为位于坐骨结节处椭圆形无回声肿块,特征为内可见网状或蜂窝状强回声分隔,包膜厚,边界清,CDFI显示隔上可见少量血流信号。系坐骨结节部位反复、长期压迫和摩擦,滑膜水肿、增厚、充血、滑液增多而形成[4]。
2.2.7 神经鞘膜瘤:
又称雪旺瘤,来源于神经鞘,临床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物,圆形或卵圆形,质地坚韧。本组3例肿瘤均为低回声,肿瘤内均有血流信号,后方回声均增强,1例为血流信号丰富,2例可见瘤体与神经相连,神经鞘膜瘤易发生囊性变性及出血,肿块内部常出现液性无回声区,可作为神经鞘膜瘤声像图表现的特征之一[5]。
3 讨论
体表肿块可起源于皮肤、皮肤附件及皮下组织等[6],由于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易行,对浅表软组织具有特殊的分辨力,可根据肿物的形态、回声、位置等鉴别肿物的性质,使其在体表良性肿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肿块周围及内部的血流情况,因而诊断符合率更高。随着探头频率不断地提高以及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对浅表软组织的分辨率也将得到不断提高;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组织深部肿块情况可清晰显示,同时结合超声声像图特征及临床病史,对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有很大作用。对某些疑似病例,可以在超声引导下行病理活检穿刺,创伤少且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有效性。超声检查能明确肿块的大小、形态、组织来源、肿块位置、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神经和血管的关系等,有利于外科决定手术治疗方案。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还可以追踪观察判断临床治疗的效果,以及有无复发病灶等。某些病变有其特征性的超声表现,如脂肪瘤、神经鞘膜瘤等。
高频超声对体表局部肿块的正确诊断,还需要对来源于各种信息的综合分析。例如,由于神经鞘膜瘤等良性肿瘤内部常可见少量血流信号,不能单纯只通过内部可见血流、肿块边界不清而武断地诊断其为恶性肿瘤。需结合病史,追踪观察。
由于对其他体表肿块如侵袭性纤维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等的定性诊断结果尚不满意,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总之,在体表良性肿块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中,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准确、无创、方便、可重复的检查手段,具有很大价值。
参考文献
[1]臧晓红,郑建勋.彩色多普勒及B型超声对体表肿物的诊断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9):708-710.
[2]刘薇,钟毓东,陈琴,等.多普勒超声检查浅表软组织肿块的应用价值.实用医技杂志,2009,16(8):810-811.
[3]张缙熙,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73-193.
[4]李镇超,荣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肢体局部肿物定性诊断的应用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9):1126-1128.
[5]俞清,袁锦芳,齐清,等.超声对颈部神经鞘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1):27-28.
多普勒高频超声 第6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乳腺癌患者为2002年8月~2007年8月在我院外科住院的女性患者, 年龄24~72岁, 平均42岁。全部经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日本东芝SSA-240、250型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线阵高频探头, 频率7~13 MHz, 患者取仰卧位, 双臂上举, 充分显示双侧乳腺及腋窝, 采用直接检查法, 于乳腺各象限作纵横切扫查。在病灶位置重点观察肿块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钙化灶、后方回声、组织浸润等, 然后观察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情况, 按Adler分级:0级:病灶内未见血流信号;I级:少量血流, 可见1~2处点状血流信号, Ⅱ级:中量血流, 可见一条主要血管 (长度超过病灶半径) 或几条小血管。Ⅲ级:丰富血流, 可见四条以上血管或血管互织成网。频谱形态分型标准:峰值前移指峰值出现在收缩期前1/3时段, 峰值居中指峰值出现在收缩期中1/3时段, 峰值后移指峰值出现在收缩期后1/3时段;舒张期始波在中点以上指舒张期起始波出现于收缩期下降波的中点以上, 始波在中点以下指舒张期起始波出现于收缩期下降波的中点以下;同向血流指舒张期末期血流频谱方向与收缩期血流频谱方向相同, 反向血流指舒张期末期血流频谱方向与收缩期血流频谱方向相反, 无血流指舒张期无血流频谱[2]。
2 结果
48例乳腺癌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对照, 符合诊断者44例 (符合率44/48) , 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4例、导管内癌8例、单纯癌5例、髓样癌3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黏液腺癌1例、腺癌1例、误诊4例, 其中误诊为纤维腺瘤2例, 病理结果为浸润性导管癌, 误诊为囊肿1例, 病理结果为导管内癌, 误诊为乳腺增生1例, 病理结果为浸润性导管癌。
48例乳腺癌声像图特征与病理类型对照, 见附表。
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0级4例, Ⅰ级6例, Ⅱ级26例, Ⅲ级12例, 收缩期流速峰值 (PSV) (18.54±8.30) cm/s, RI (0.72±0.18) 。
动脉血流频谱形态46例表现为收缩期峰值前移, 上升波和下波陡直, 舒张期始波在中点以下, 末期常无血流或出现反向血流频谱, 2例表现为连续低速的血流频谱。
3 讨论
高频超声检查乳腺疾病, 目前已被临床广泛认可和使用, 每当临床触诊乳腺有肿块或怀疑有肿块时, 首先考虑使用超声乳腺, 肿块在1 cm以上者, 一般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 在2 cm以上者则更易显示。但问题在于超声检查发现肿块后如何判定病灶的良恶性。因此严格掌握好乳腺癌超声诊断标准尤为重要。首先乳腺癌二维声像图的特点: (1) 肿块边缘形态不规则, 表现为“角征”, 毛刺征或蟹足状, 这是由于恶性肿瘤浸润性生长所致, 本组68%具有这一特征, 与傅俊峰[3]等报道相似。 (2) 肿块内部为低回声多不均匀。 (3) 癌肿多半有砂砾样钙化, 后方无声影, 被认为是乳腺恶性肿瘤的特征, 因恶性肿瘤影响局部钙磷代谢而形成, 其发现率较低 (本组6/48) , 一旦发现, 提示恶性的可能性极大。 (4) 肿块前后径与长径之比, 该临界为0.77或1, 其理论依据是恶性肿瘤的生长常常脱离正常组织平面而导致前后径增大[4], 并有癌肿越小此比值越大的趋势, 本组为46例纵横径比值>0.77, >1者有11例, 本组2例肿块直径<1 cm, 边界清晰规整, 仅纵横径比接近1, 诊断为纤维腺瘤, 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 提示在小乳腺癌中纵横径比值值得参考。 (5) 肿块周围高回声环厚度多为2~4 mm, 其病理基础是肿瘤向周围浸润以及肿瘤引起周围组织纤维化, 胶原增生[5]。本组68% (33/48) 有该特征。但本组误诊为纤维腺瘤的2例浸润性导管癌, 因病灶较小 (<1 cm) , 其瘤环规则菲薄, 误以为良性肿瘤的完整包膜, 提示“周围高回声环”对小乳癌的诊断价值不高。
其次乳腺癌彩色多普血流图像特点:癌肿以Ⅱ级、III级血流为主, 多为高速高阻血流, 这是由于癌肿能释放血管生长因子, 导致肿瘤组织产生新生的毛细血管, 但是当肿块直径2 cm时, 由于滋养血管增多, 血流速度加快, 即使良性肿瘤, 血流也很丰富, 相反<1 cm的癌肿, 新生血管相对较少, 管径细, 以及仪器灵敏度的局限性, 以致细小血管的低速血流难以显示, 本组4例小腺癌误诊, 说明彩超对小乳癌的诊断有局限性。
再者, 癌肿动脉血流频谱形态常表现为收缩期峰值前移, 上升波和下降波陡直, 舒张期始波在中点以下, 末期常无血流或出现反向血流频谱。病理基础可能为癌肿在生长过程中, 器官及组织遭到破坏。宿主局部的微血管大部分被摧毁, 癌肿通过释放血管生成因子, 刺激新生血管生长, 并从四周嵌入内部[6], 加之癌细胞对血管浸润, 在血管内形成癌栓和血栓, 癌肿内缺少淋巴网, 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表现为高阻力血流状态, 而出现上述血流频谱形态的改变[7]。
总之, 高频彩色多普勒显著提高了乳腺癌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对肿瘤的二维超声图像分析, 结合肿瘤的血动力学分析,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乳腺肿块存在良恶性交错现象, 超声也有其局限性, 特别是小乳癌的误诊率较高, 因此临床实践中超声发现肿块均应密切随诊或手术活检。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48例乳腺癌患者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 分析内容包括二维超声形态学指标, 肿块内血流信号等级、动脉血流频谱形态。结果典型乳腺癌声像特征为外形不规则, 边界不光滑, 呈毛刺状或蟹足状, 内部回声不均匀, 砂粒样钙化, 后方回声衰减, 组织浸润, 纵横径比值>0.77, 血流信号等级以Ⅱ级、Ⅲ级为主, 动脉血流频谱形态常表现为收缩期峰值前移, 上升波和下降波陡直, 舒张期始波在中点以下, 末期常无血流或出现反向血流频谱。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乳腺癌,高频彩色多普勒
参考文献
[1]任天泽, 徐光炜.肿瘤学[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1996:13501351.[1]REN TZ, XU GW.Tumor[M].Shengyang:Liao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1996:13501351.Chinese
[2]王娟, 杨洁, 吴艳秋, 等.高频彩色多谱超声在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症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肿瘤防治研究, 2008, 35 (9) :654.[2]WANG J, YANG J, WU YQ, et al.Value of Highfrenquency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Breast Cancer and Breast Hyperplasia[J].Cancer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2008, 35 (9) :654.Chinese
[3]傅俊峰, 曹小丽, 殷伟红, 等.乳腺小肿块的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J].中华超声医学杂志, 1997, 6 (1) :166168.[3]FU JF, CAO XL, YIN WH, et al.High 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 and Ultrasonic Doppler Technique in the Diagnosis of Small Mammary Tumor[J].Chinese Journal of Ultrasonography, 1997, 6 (1) :166168.Chinese
[4]张缙熙, 姜玉新, 主编.浅表器官组织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124.[4]ZHANG JX, JIANG YX, editor in chief.Ultrasonography of Su-perficial Organ[M].Beijing: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00:124.Chinese
[5]夏罕生, 刘利民, 顾勇生, 等.乳腺肿块灰阶超声图像分析[J].上海医学影像杂志, 2002, 11 (3) :183184.[5]XIA HS, LIU LM, GU YS, et al.Ultra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breast nodules[J].Shanghai Medical Imaging, 2002, 11 (3) :183184.Chinese
[6]唐杰, 董宝玮.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89.[6]TANG J, DONG BW.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y of Abdomen and Peripheral Vascular[M].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9:189.Chinese
多普勒高频超声 第7篇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腺高频超声检查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 近年来, 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 因此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已成为医学影像界关注的热点及研究重点, 随着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的应用, 使乳腺超声检查以其简单易行、安全无创等无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已成为早期诊断乳腺疾病的首选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7年12月, 来我院就诊的乳腺肿块患者, 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115例, 其中女114例, 男1例, 年龄28~76岁, 平均年龄52岁, 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其中左侧70例, 右侧45例, 浸润性导管癌96例, 浸润性小叶癌6例, 导管内癌4例, 黏液癌6例, 腺癌2例, 硬癌1例, 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43例。
1.2 使用仪器和方法
采用ALOKA-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7.5~13MHz, 患者取仰卧位, 手臂上举, 以充分暴露乳房, 对乳腺各象限分别做纵向、横向及放射状切面扫查 (对较小病灶可先用手指固定肿块后再行扫查) , 先行二维高频超声检查, 记录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有无沙粒样钙化灶、纵横比及周围组织关系, 腋窝有无淋巴结肿大等, 然后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仔细观察病灶内部及周边供血情况, 选择粗大血管行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分析, 并测量其最大血流速度 (PSV) 、阻力指数 (RI) 等指标, 病灶内的血流丰富程度依照[1]Adler半定量法分为4级:0级:病灶内未见血流信号;I级:少量血流, 可见1~2处点状血流信号;Ⅱ级:中量血流, 可见一条主要血管或几条小血管;Ⅲ级:丰富血流, 可见4条以上血管或血管互织成网。重点观察有无穿支血管, 选择彩色显示粗大明亮的血管进行频谱多普勒分析, 测量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 (PSV) 及阻力指数 (RI) 。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115例乳腺癌患者术前检出乳腺癌98例, 超声诊断符合率达85.2% (98/115) 。超声误诊17例, 其中误诊为乳腺增生结节7例, 纤维腺瘤6例, 炎性病变4例。
2.2 病理类型
浸润性导管癌96例, 浸润性小叶癌6例, 导管癌4例, 黏液癌6例, 腺癌2例, 硬癌1例, 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43例, 均经病理证实。超声误诊为乳腺癌的17例中有7例低回声结节误诊为增生结节, 6例误诊为纤维腺瘤, 4例误诊为炎性病变。
2.3 二维声像图表现
见图1。边界不清95例, 占83%;边界尚清20例, 占17%;形态不规则96例, 占83%;形态尚规则19例, 占17%;内部回声为低回声93例, 占81%;后方回声增强20例, 占17%;后方声衰减95例, 占83%;有沙粒状钙化灶者46例, 占40%;纵横比>1者51例, 占44%;病灶<2cm者18例, 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43例, 占37%。
2.4 彩色多普勒血流及频谱特征
见图2。病灶内血供丰富 (Ⅲ级) 17例, 占15%;较丰富 (Ⅱ级) 52例, 占45%;不丰富 (Ⅰ级) 30例, 占26%;无血流 (0级) 16例, 占14%。频谱多普勒测量, 阻力指数RI (0.74±0.15) , 其中高阻力指数者 (RI>0.70) 75例, 占65%;收缩期峰值流速PSV 20.0cm/s以下50例, 占43%;20.1cm/s以上38例, 占33%。
3 讨论
乳腺癌是乳腺导管上皮及末梢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 目前占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 仅次于子宫癌[2]。早期患者多无任何症状, 常因体检或因患者无意间发现乳房肿块而就诊, 分析我科近年来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诊断的115例乳腺癌患者, 98例患者与病理检查相符, 超声诊断准确率较高 (85.2%) 。本组患者二维超声多表现为边界欠清, 形态不规则, 凹凸不平, 边缘呈毛刺状, 呈“蟹足状”或“分叶状”特征, 无包膜或包膜不清, 内部回声多呈弱回声, 分布不均;后方回声衰减, 与有关报道相符[3];纵横比在小乳癌的诊断中有较高诊断价值, 其理论依据是恶性肿瘤的生长常常脱离正常组织平面, 而导致前后径增大[4];沙粒样钙化灶是指大小为100~500μm的钙化, 后方无声影, 这种微小钙化属于营养不良性钙化, 是恶性肿瘤组织变性坏死和钙盐沉着所致, 故认为乳腺肿瘤的坏死与恶性程度具有恒定关系, 恶性程度越高, 其坏死程度越明显, 钙化显示就越多, 这种钙化多呈沙砾状或簇状, 多无声影, 微小钙化被认为是乳腺癌的特征之一, 一旦发现, 提示恶性的可能性越大[5];另外, 由于乳腺组织含有丰富的淋巴网, 乳腺癌早期可经淋巴道发生远处转移, 本组病理中43例乳腺癌患者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占37%。因此, 常规扫查腋下淋巴结对临床医生手术方式选择及对患者的预后估测有较大意义, 如果超声见到腋窝淋巴结肿大, 特别是淋巴结形态失常, 多呈类圆型, 皮质、髓质分布不均, 或髓质消失, 即便乳腺肿块声像表现不典型也要高度警惕乳腺癌的可能性。彩色多普勒血流方面, 乳腺癌也具有较典型特征, 乳腺癌可刺激机体生成一种瘤血管生成因子, 刺激肿瘤组织产生新的毛细血管, 从肿瘤四周嵌入内部, 形成丰富的血管网络, 这些血管数目多、不规则、粗细不均, 易形成动静脉瘘, 据报道[5]良性肿瘤中血流信号检出率为17%~75%, 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为60%~100%, 而多数情况下, 出现丰富血流信号能提示恶性肿瘤可能, 本组患者中病灶内见Ⅱ~Ⅲ级丰富血流的占60%, 阻力指数RI>0.70的占65%, 收缩期峰值流速20.1cm/s以上占33%, 提示恶性肿瘤多血供丰富, 且多为高阻力型血流频谱, 本组病例收缩期峰值流速无显著特异性。
总之, 高频超声检查乳腺肿块具有敏感、简便、无创、无痛、无辐射、可反复检查等优点, 根据其二维声像, 结合彩色多普勒频谱特征、有无腋窝淋巴肿大等综合分析, 可做出较准确的超声诊断。但由于癌肿种类不同, 所含组织成分不同, 而声像图表现也不尽相同, 本文115例乳腺癌尽管多参数综合分析, 仍有17例非典型声像图被误诊, 其中误诊的17例乳腺癌中包括肿块直径小于2cm的10例, 因肿块较小, 形态较规则, 内部为均匀低回声, CDFI检测未及血流信号而误诊为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增生结节, 由于小乳癌肿块较小, 而当尚未向首位组织浸润或以膨胀性生长为主时, 内部组织结构较均匀, 声像图不具备典型乳腺癌声像特征, 易被误诊。因此操作中需超声医生更加细致观察, 多参数综合考虑, 必要时行超声定位对病变组织细针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Adler DD, Carson PL, Rubin JM, et al.Doppler ultrasound colorflow imagine in the study of breast cancer:preliminury findings (J) .UL Trasound Med Biol, 1990, 16:553.
[2]李佩文, 邹丽琰.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学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3.3.
[3]李建军,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中的进展 (J) .中华超声医学杂志, 2003, 4:238-241.
[4]张缙熙, 姜玉新.浅表器官组织超声诊断学 (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395.
多普勒高频超声 第8篇
关键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男性,乳腺疾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男性乳腺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本文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期间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35例男性乳腺疾病患者的超声声像表现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并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男性乳腺疾病患者, 年龄12~81岁, 平均48岁, 患者主要以乳房增大、胀痛或自觉乳腺包块就诊。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Philips IU22、Philips HD1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0~12.0MHz。患者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双侧乳房及腋窝, 以乳头为中心做扇形及纵横扫查, 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回声、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并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观察病灶的血流情况。然后观察双侧腋窝有无肿大淋巴结。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 对常规超声与病理结果对比行χ2检验, 并对二者一致性做Kappa检验。Kappa值越接近1, 一致性越好。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35例男性乳腺疾病经手术或病检证实, 男性乳腺发育31例, 男性乳腺脂肪瘤2例, 男性乳腺癌2例。
超声诊断的敏感度100%, 特异度93.9%, 正确率94.3%, 误诊率6.0%。高频超声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好 (Kappa=0.639) , 见表1。
2.2 男性乳腺疾病超声表现
男性乳腺发育超声表现:以单侧多见, 乳头下方或乳晕周围增厚的低回声、等回声, 边界清, 形态欠规则, 无包膜, 与周围脂肪组织分界清晰。若肿块较大, 乳腺腺体层弥漫性增厚, 类似青春期女性腺体层回声 (图1) 。彩色多普勒示其内血流信号不丰富。
乳腺癌超声表现:以单侧乳房外上象限多见, 超声显示为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 内部回声不均匀 (图2) , 部分回声内可见沙粒样钙化强回声光点, 边缘毛糙, 呈蟹足样浸润, 病灶周围组织分界不清。CDFI示团块内部或周边见丰富的穿支血流或绕行血流信号 (图3) 。患侧腋窝扫查可探及肿大淋巴结。
乳腺脂肪瘤超声表现:显示乳房脂肪层内见椭圆形稍或类圆形的高回声光团, 边界清楚, 无包膜, CDFI示内部及周边无血流信号。
3 讨论
男性乳房解剖特点与女性比较有明显的不同, 内部的腺体基本处于不发育状态。故男性乳腺疾病发病率较女低。有研究表明男性乳腺良恶性病变中, 以男性乳腺发育多见占65%, 乳腺癌占25%, 其余良性包块占10%[1]。
男性乳腺发育又称男性乳腺增生, 是指各种因素导致体内雌激素相对水平升高或者乳腺组织对雌激素敏感性升高, 引起男性乳腺组织异常发育、乳腺结缔组织及脂肪组织异常增生的一种临床病症。它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及特发性男性乳腺发育症。原发性男性乳腺发育最常见于新生儿期、青春期及老年男性[2], 继发性男性乳腺发育至少与19种因素有关[3], 较常见于睾丸或肾上腺肿瘤、甲亢、重症肝炎、肝硬化、性腺功能减退以及长期服用雌激素者。特发性男性乳腺发育目前病因不明, 其各种激素水平均正常。男性乳腺发育的年龄分布呈双峰:青春期16~2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 其次是壮年期36~40岁[4]。本组研究中年龄分布以青少年及青壮年较多, 符合其规律。高频超声能清楚地显示乳腺各解剖层次, 不同的乳腺增生方式其图像特征具有特异性。目前有研究将声像图分为三型[4]: (1) 类女性乳腺型:最常见, 其大小及回声均与成年女性相似; (2) 结节型:边界清晰或不清晰的低回声区; (3) 树根型:少见, 表现为条状低回声与中等回声相间, 并向乳头汇聚。本组研究声像表现主要为类女性乳腺型和结节型, 彩色多普勒示血流信号不丰富。树根型误诊为乳腺癌, 这与对本型认识不足导致有关。根据上述声像结果, 当腺体层厚度≥3mm且声像符合增生者, 可诊断为男性乳腺发育症[5]。
男性乳腺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 多见于老年人, 发病率约为女性的1%, 预后差。流行病学报道BRCA2突变、雌激素水平紊乱与男性乳腺癌相关。老年男性乳腺癌中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超声声像特征为边缘毛糙, 内部回声不均, 以低回声为主, 可见钙化, 肿块后方伴声衰减, 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血流丰富。多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肿块浸润皮肤、脂肪及胸大肌, 可出现皮肤破溃、出血。男性乳腺脂肪瘤多见于肥胖的男性, 是由正常的脂肪细胞聚集而成。超声声像见脂肪层内呈高回声的团块, 边界清晰, 形态规则。该病要与单纯性脂肪增生鉴别。
高频超声的分辨率高, 操作简单、无创、可重复检查, 能清楚地显示乳腺解剖层次, 有无异常结构, 并可测量男性乳腺腺体厚度或者肿块大小, 为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以作为乳腺检查的首选方法,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徐荣祥.当代外科新进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8:403-405.
[2]懒瑞青, 黄洁玲, 蒋志坚, 等.高频超声诊断男性乳腺疾病[J].上海医学影像, 2010, 19 (2) :115-117.
[3]Daniels IR, Layer GT.Gynaecomastia (Review) [J].Eur J Surg, 2001, 167 (12) :885-892.
[4]赵海娜, 彭玉兰, Parajulyy SS, 等.男性乳腺发育症的超声表现和诊断评估[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14 (6) :409-411.
乳腺健康体检应用高频超声分析 第9篇
【关键词】 乳腺;健康体检;高频超声;临床价值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76-01
乳腺疾病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疾病[4],主要包括乳腺炎、乳腺纤维瘤、乳腺增生、乳腺癌以及乳腺囊肿等,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时会出现病变,甚至导致死亡,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5]。对乳腺疾病进行早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乳腺疾病的治愈率,降低乳腺疾病患者的死亡率。随着医疗技术以及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高频超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效果显著[1]。现在对我院在2010年01月到2013年01月收治的150例乳腺健康体检者使用高频超声诊断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在2010年01月到2013年01月收治的150例乳腺健康体检者使用高频超声诊断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体检者的年龄在24-65岁之间,体检者的职业有教师、公务员、工人、科研人员、退休人员、个体人员等。150例乳腺健康体检者均使用高频超声诊断进行检查,探讨乳腺健康体检应用高频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1.2 方法
1.2.1 150例乳腺健康体检者均使用高频超声诊断进行检查,选择探头频率为10-12MHz、GE-400型彩超,指导患者取侧卧或者平卧位置,让乳房、腋下充分暴露出来,高频超声在诊断过程中速度不要太快,力度要轻,进行多切面、交叉重复扫查。高频超声检查时要和临床紧密结合,了解主诉以及临床体检发现,若出现肿块或者硬结区要进行重复扫查,并给予标记。检查过程中对体检者身体是否出現病变进行确定,之后判定病变时局限性或者是弥漫性,对肿块的位置进行描述,通过时钟定位和象限定位的方法对肿块的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以及有无浸润和钙化等进行描述。
1.2.2 对诊断结果进行判定,主要包括乳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在形态上较规则,呈圆形或者椭圆形,边界较为清晰,少数有包膜,很少见钙化灶,内部的回声较均匀,出现弱回声现象,血供和动脉频谱不丰富;恶性肿瘤在形状上表现为蟹足状或者分叶状,边界多表现不清晰,没有包膜,钙化灶比较多见,内部回声出现不均匀的弱回声,淋巴结肿大,血供和动脉频谱较丰富。
2 结 果
150例乳腺健康体检者经过高频超声检查显示,乳腺癌患者占1例,乳腺纤维瘤患者占12例,乳腺囊肿患者占7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占1例,乳腺增生占55例。乳腺肿块经过手术证实,符合率为97.5%。
3 讨 论
乳腺疾病在妇科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乳腺疾病进行早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乳腺疾病的治愈率,降低乳腺疾病患者的死亡率[6]。随着医疗技术以及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高频超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效果显著。高频超声具有无创、经济、安全、方便等优点,能够多次反复进行检查,成为了乳腺疾病重要的检查方法[2]。高频超声检查对于软组织具有较好的分辨率,能够对乳房的各个层次机构进行显示,不管哪层出现病变,都能够通过超声显像进行定位,了解肿块大小、生长部位、个数以及周围组织,同时也能够对腋窝饿锁骨上是否出现淋巴结进行检查[7]。
乳腺癌的诊断主要根据肿块边缘是否光滑、清除、活动度以及肿块硬度等,但是对于肿块较小以及位置较深的肿块容易出现漏诊症状[6-8]。高频超声能够对临床关注区域是否出现乳腺肿块进行判定,能够对肿块的实性、良恶性等进行鉴别,对于乳腺肿块细微结构的观察更为准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乳腺癌的检出率[3]。上述结果显示:150例乳腺健康体检者经过高频超声检查显示,乳腺癌患者占1例,乳腺纤维瘤患者占12例,乳腺囊肿患者占7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占1例,乳腺增生占55例。乳腺肿块经过手术证实,符合率为97.5%。说明了高频超声检查在乳腺健康体检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操作简单,不会对患者造成损害,具有无创性以及可重复性,能够提高临床诊断和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方法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左京华,袁凤兰,张英杰,韩东,李武.乳腺健康体检应用高频超声757例分析[J].中国肿瘤,2009,15(6):404-405.
[2] 谭静,张文军.高频超声及CDFI在乳腺体检中的临床应用体会[J].四川医学,2011,32(10):1639-1640.
[3] 施春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健康体检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11,31(10):96-96.
[4] 杨敬英,王建华,王淑敏,徐霞,李汇文,丰乃奇,王金锐.健康体检中高频超声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通讯,2003,07:49-50.
[5] 杨敬英,王建华,王淑敏,徐霞,李汇文,丰乃奇.健康体检中高频超声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04,S1:268-269.
[6] 郭宏,郭春霞,王晓慧,张莹.高频超声乳腺健康体检41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32:7954.
[7] 刘增强,李国政,薛海燕,孙志山.高频超声在甲状腺健康体检中的应用1243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09:2149-2150.
[8] 杜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作为乳腺健康体检常规检查价值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06:116-117.
多普勒高频超声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54例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甲状腺癌患者。其中男11例, 女43例。年龄26~69 (37.4±7.8) 岁;其中≤40岁患者37例, >40岁患者17例;病程4个月~4年, 平均13.4±3.8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颈前部结节肿块。
1.2 诊断仪器和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 探头频率8~13MHz。患者取仰卧位, 颈部下垫软枕, 头部后仰, 颈部充分暴露。于探头涂抹耦合剂, 于甲状腺纵向、横向和多切面进行探头扫描探查, 观察并记录结节肿块的形态、位置、大小、数量、回声、边界、包膜有无、钙化病灶和淋巴结情况。随后利用CDFI重点观察记录结节周围和内部的血流信号, 并按以下标准评定等级:0级:结节和周围均无血流信号;Ⅰ级:结节周围有血流信号;Ⅱ级:结节内部和周围有血流信号, 但<1/2区域;Ⅲ级:结节内部和周围有血流信号, 且≥1/2区域。同时记录结节内部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 (PSV) 和阻力指数 (RI) 。
2 结果
2.1 高频彩超诊断结果
本组54例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甲状腺癌, 共切除癌性结节65个, 其中乳头状肿瘤43例 (79.6%) , 滤泡状肿瘤6例 (11.1%) , 髓样肿瘤3例 (5.6%) , 未分化肿瘤2例 (3.7%) 。高频彩超术前成功诊断甲状腺癌患者48例, 诊断准确率88.9% (48/54) 。误诊6例, 其中5例误诊为甲状腺腺瘤, 1例误诊为甲状腺结节性肿块, 误诊率11.1%。
2.2 甲状腺癌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特点
甲状腺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征:结节部位呈现不均匀性回声, 绝大多数患者以低回声为主, 另有少数患者表现为等回声、高回声或混杂回声。多数癌性结节的边缘不规整, 边界不清, 无包膜, 结节内部常可见砂砾样微钙化病灶, CDFI表现主要为Ⅱ级和Ⅲ级血流信号, PSV和RI明显增高, 分别达到40.5±21.3和0.7±0.2cm/s。多数结节后方无回声不变, 少数结节后方伴有回声衰减。甲状腺癌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高频彩超特征见附表。
3 讨论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增高和年轻化的趋势, 特别好发于40岁以下的中青年女性。本组54例患者中40岁以下患者占68.5%, 且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3.9倍, 与文献报道相一致[3]。目前临床上用于甲状腺癌的影像学诊断手段较多, 超声以其经济、重复性好、操作简便、无创等优势逐步成为甲状腺癌的首选方法[4]。随着高频彩超技术的成熟, 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的准确性也在逐步提高。本研究的结果证实, 高频彩超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与其他手段相互借鉴能够满足临床需求, 且甲状腺癌的高频彩超图像具有以低回声为主、后方回声衰减、无包膜、结界内可见砂砾样微钙化病灶、CDFI等级较高等特征, 诊断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综上所述, 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癌临床诊断方面准确率高, 其二维图像特征和血液分布情况均具有一定特异性, 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可作为甲状腺癌术前诊断的首选方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雷, 郑荣寿, 王宁, 等.2010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与死亡情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4, 48 (8) :663-668.
[2]陈晶, 原韶玲, 徐恩伟, 等.误诊为甲状腺癌的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声像图特征与病理表现[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5, 12 (5) :413-418.
[3]杨春燕, 刘润, 张若青.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 2014, 36 (10) :1499-1500.
多普勒高频超声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