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服务观范文
读者服务观范文(精选10篇)
读者服务观 第1篇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服务为中心、极端注重服务的经济体系中,服务与伦理道德有着日渐密切的关系。服务首先是一种经济行为,有其特定的经济目的;服务同时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包含着特殊的道德追求。作为经济行为,服务者通过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获得物质报酬;作为道德行为,服务者通过为他人、为社会提供物质或精神的服务,感受精神上的愉悦,提升精神境界,实现道德价值。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客观伦理关系的建立已成为构建服务型社会的道德保障。作为现代社会的伦理主题,服务体现着时代的发展趋势和道德精神,服务的研究期待着一种对其历史底蕴与时代精神的道德哲学把握。马克思的经济服务观具有深刻的伦理内涵,已经具备了一种潜在的服务伦理理论视域,这一理论视域对于当今服务型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马克思经济服务观的主要内容
1.服务是以活动形式存在的特殊使用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经济领域的一般范畴,服务是一种商品,是一种以活动形式存在的特殊使用价值。他说:“服务这个名词,一般地说,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就像其他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价值一样;但是这种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在这里取得了服务’这个特殊名称,是因为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的,可是,这一点并不使它例如同某种机器(如钟表)有什么区别。我给为了你做,我做为了你做,我做为了你给,我给为了你给,在这里是同一关系的、意义完全相同的几种形式”。[1]这就是马克思对服务这种人类行为的经济定位。马克思关于服务的这一界定首先肯定了服务是使用价值,可以进行市场交换;其次指出了服务是一种以活动形式存在的特殊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除了与一般商品所共有的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和体现社会财富之外,还可以节约社会劳动时间、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同时,与一般商品相比,服务还是一种运动形态的使用价值,是以活动形式提供使用价值,这种服务的运动过程就是服务劳动者的生产过程。这表明,服务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以活动的形式提供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劳动,它只是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的表现,因为服务不是作为物而有用,而是作为活动而有用。
2.服务缘于社会分工并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而发展。
服务源于社会分工,并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而不断地变化发展。服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它的内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最原始的交往实践活动中,人们之间的协作与互助,还不以服务的形式出现。尽管这里面已有服务的萌芽,但还意识不到这里已有服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之间交往的扩大,出现了社会分工,人们分别进行不同的劳动,在不同行业中进行不同的操作,彼此为对方提供服务,这就出现了最广泛意义上的服务。这时不管人们认识与否,这种广义上的服务都已经客观存在。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一部分人从工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只为他人提供非工农业产品的效用或有益活动,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服务。在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中,服务从属于分工体系并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突显其在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和工场内部分工“这两种分工是齐头并进地向前发展的、通过相互作用而相互产生”[2],他还说:“制品或者是由各个独立的局部产品纯粹机械地组合而成,或者是依次经过一系列互相关联的过程和操作而取得完成的形态”。[3]而完成这些过程和操作的劳动,不仅包括完成产品原材料的加工、组合、提炼的生产劳动,而且包括工程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各类辅助人员如修理工等的服务劳动。此外,机器的使用扩大了社会内部的分工,增加了特殊生产部门和独立生产领域的数量。“这不仅将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革,而且会促成新的产业和新联系方式的诞生”。[4]
3.服务的发展将带来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虽然服务还不够发达,但是马克思预测了服务的社会发展趋势。由于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大批劳动力便从工业生产领域中逐渐游离出来,从而带来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马克思指出:“假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以前是2/3人口直接参加物质生产,现在只要1/3人口参加就行了”。现在国民用在直接生产上的时间少了,“如果平均分配,所有的人就都会有更多的非生产时间和余暇”。因此,物质生产劳动者的人数按绝对量来说虽可能会随着人口的增长而不断增加,“但是相对地,按照同总人口的比例来说,他们还是比以前少50%”。他们接受非物资生产劳动者所提供的服务。马克思还预见到:非物质生产劳动者“一般会有比以前高的教育程度;并且,特别是报酬菲薄的艺术家、音乐家、律师、医生、学者、教师、发明家等等的人数将会增加”。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中介人的人数会增加”,“农业工人的人数同工业工人的人数相比会减少”,而工业工人中更多的人从事中间产品生产,“而不从事产品本身的再生产”。“最后,从事奢侈品生产的工人人数会增加,因为收入已经提高,现在会消费更多的奢侈品”。[1]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大批从物资生产领域分离出来的劳动力开始流入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各类新兴的非物资生产领域,从而促进了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马克思经济服务观的伦理内涵
马克思的经济服务观强调服务是一种活动形式的特殊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消费和生产的需要;同时也阐释了服务与社会分工以及劳动生产率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它们共同指向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核心主题。
1.以商品形式满足人的需要是服务的基本伦理内涵。
马克思认为服务作为商品,作为人类的劳动产品,也与其他商品一样可凭借其特殊的使用价值满足不同人的需要。这是服务的基本伦理价值内涵。正因为服务产品具有这种属性,“工人自己可以购买劳动,就是购买以服务形式提供的商品,他的工资花在这些服务上,同他的工资花在购买其他任何商品上,是没有什么不同的”。[1]马克思还认为:“对于提供这些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但是对买者来说,这些服务只是使用价值”。[1]在马克思看来,服务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它提供的各种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包括消费需要和生产需要)的特殊的效用。在满足人们的生产需要方面,运输服务是最明显的。马克思把运输业列入物质生产部门。他说:“除了采掘工业、农业和加工工业以外,还存在着第四个生产领域这就是运输业,不论它是客运还是货运。在这里,劳动对象发生某种物质变化空间的、位置的变化。至于客运,这种位置变化只不过是企业主向乘客提供的服务。如果我们就商品来考查这个过程,那么这里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对象,商品,确实发生了某种变化。它的位置改变了,从而它的使用价值也起了变化,因为这个使用价值的位置改变了,商品的交换价值增加了,增加的数量等于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发生这种变化的劳动量”。[1]在马克思看来,运输服务特别是旅客运输业所提供的东西,就是场所的变动。它产生的效用,是和运输过程即运输服务商品的生产过程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效用只能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费,而效用的消费本身就是处于运输中的商品的一个生产阶段。虽然服务业在当时经济上并不十分重要,但是服务业和旅客运输业的本质特征是一样的:以人为对象,不能被占有,生产的是效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不可分离的结合在一起。
2.促进一般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是服务的核心伦理内涵。
马克思认为,作为社会分工的直接结果的服务,其主要的社会职能和伦理价值就在于它能“促进一般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这充分显示出服务的核心伦理内涵。马克思注意到,服务能起到节约劳动的作用,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他说:“它们节约劳动,并且使产业资本家’或者生产工人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的劳动,由于别人代替他们去完成价值较小的劳动,他们就能完成价值较大的劳动。从而促进一般劳动生产率的发展”。[1]显然,从节约社会劳动时间、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来看,服务具有明显的伦理价值内涵。马克思认为:“如果每个人本来不得不既完成生产劳动,又完成非生产劳动,而由于两个人之间实行这种分工,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都能完成得更好”[1],那么,这类服务就是“由于分工而成为必要”的、节约劳动、节约时间的服务。马克思写道:“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费用的最低限度和降到最低限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5]很显然,在马克思看来,作为社会分工的一定部门的“真正节约劳动”的这类服务的存在和发展,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说,就是促进了“一般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就等于发展生产力”。
3.促进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服务的终极伦理内涵。
从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个人的充分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反作用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来看,促进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服务的终极伦理内涵。马克思认为:“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的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节约劳动时间可以看作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5]什么是人本身?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可以证明所有人的关系和职能,不管它们以什么形式和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都会影响物质生产,并对物质生产发生或多或少是决定的作用”。[1]从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因而创造性的劳动,当然也包括服务劳动,是人自我实现的手段,其终极价值目的是生成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在马克思看来,诸如教育、医疗等服务,在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就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马克思说:“有一些服务是训练、保持劳动能力,使劳动能力改变形态等等的,总之,是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或者仅仅使劳动能力保持下去的,例如学校教师的服务(只是他是产业上必要的’或有用的)、医生的服务(只要他能保护健康,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能力本身)这些服务应加入劳动能力的生产费用或再生产费用。在任何情况下,医生的服务都属于生产上的非生产费用。可以把它算入劳动能力的修理费”。[1]马克思的上述论述,指明了教育医疗等服务在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们能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能力本身。
马克思还认为“社会为生产小麦、牲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所赢得的从事其他生产,物质的或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就越多。正像单个人的情况一样,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6]当“剩余劳动不再是发展一般财富的条件”时,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发展”。[5]显然,在马克思看来,“真正节约劳动”的这类服务的存在和发展,能为人们赢得更多的“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实质上就是部分地促进了人的解放,从而促使人们向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道德境界不断迈进。“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7]
三、马克思经济服务观的启示
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旨归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是马克思终生理论探索和在实践上为之奋斗不息的核心主题,他的经济服务观不仅有助于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也给当代服务型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以深刻的启示。
1.马克思经济服务观揭示出服务是经济价值和精神道德价值的统一。服务是社会分工体系中人类生产劳动的一种必要的特殊状态,它能够直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生产和消费需要。服务具有经济价值是很显然的,它具有服务主体在经济方面所肯定的服务效率、服务利润等经济价值;同时,服务还具有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和道德需要的伦理价值。当然,服务的伦理价值是以经济价值为基础的。根据马克思关于“服务是运动形态的使用价值”的看法所揭示的服务的特征可知,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往往是同一过程,在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服务生产者和服务消费者往往是直接接触的,相互作用的,或者说,服务是不以物为中介的经济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性使得服务不仅能够直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和道德需要。
人的需要一般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服务活动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生活必需品,能满足人们衣食住行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如缝纫服务、饮食服务等。从满足服务消费者精神和道德需要方面来说,首先,服务有助于消费者素质(包括道德素质)的提高,例如旅游服务可以增长见识,增加精神食粮,增强环保意识。其次,人们在享受实物商品和物质服务时,往往也离不开服务的精神性方面。例如人们在外出就餐时,不仅要享受美味佳肴,而且还要享受一流的服务和优美的就餐环境。最后,某些服务活动还能直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和道德方面的需要。如心理咨询服务、健康的影视娱乐服务等。
总之,服务不仅能够满足人们一定的物质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服务的精神性需要包含着人的伦理道德的需要。人的伦理道德需要是人的多层次需要中的一种高级的需要,是人作为一种有理性的社会动物的精神规定。人的精神道德需要的满足是人走向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看来,服务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具有物质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还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精神价值和伦理道德价值,是经济价值和精神道德价值的有机统一,它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2.马克思经济服务观提供了一种理解现代服务观的辩证法视野和一个构建服务型社会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经济服务观深刻把握住满足人的需要这一服务的基本伦理内涵,突显了促进一般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这一服务的核心伦理内涵。这种关于服务能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一般劳动生产率的发展的思想启示人们,服务具有一种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伦理价值理念,它是一种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展示,向人类昭示出一种日益进取的时代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正确理解现代服务观的一种辩证法视野,是构建服务型社会的方法论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服务是社会分工的直接结果,服务的存在和发展就是促进了“一般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就等于发展生产力”。无疑,服务既缘于社会分工,又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而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大分工促使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带来了服务的大繁荣,这种螺旋式的辩证法推进在当代社会表现得尤为明显。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新科技的发展,使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生产力极大提高,从而带动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设施不断改进,同时,服务的不断完善又使其扮演着推动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角色。
尽管马克思所论述的服务范畴含义颇为繁杂,但他主要是从“运动形态的使用价值”这一角度来谈的,服务是由劳动提供的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要的运动形态的使用价值。这一意义上的服务包括一般的社会生活服务以及脑力劳动者的服务,一般的社会生活服务将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导致的家务劳动的社会化而发展,而脑力劳动者的服务将随着生活资料中享受和发展资料比重的增大而逐渐扩展,这两种服务形式的发展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当然,人们也应当看到马克思关于服务范畴的划分是建立在其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划分生产性劳动还是非生产性劳动有失偏颇。马克思强调了生产劳动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大量的非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而且在生产技术变革的条件下,现代社会有些生产活动反而脱离资本主义生产组织独立出来,这种经济活动在经济服务中尤其明显,诸如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咨询服务等多种经济服务形式,在现代经济服务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马克思的区分可能将一大部分人类的有用劳动分割在非生产劳动领域,而削弱“生产劳动”这一概念本身的意义。当然,我们也不能由此就抹煞马克思试图对不同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质进行区分的理论意义。
从服务本身的历史发展来看,在马克思时代,服务的总体数量还很少,所占的比重也很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受信息化、全球化的作用和影响,当代服务劳动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劳动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物化劳动比重大幅下降、服务劳动大发展的格局下,我们应该立足于马克思服务观所提供的辩证法视野,根据服务的变化特点以及产业结构的演进变化,来确定服务的性质,并把握服务的伦理发展趋势。我们应该看到,现代意义上的服务逐渐呈现出社会化与公共化、个性化与人性化的伦理特征,并开始了由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由物质服务到知识服务和精神服务的伦理转向,这是服务型社会构建的必由之路。
3.马克思经济服务观提供了一个解决服务型社会构建中存在的双重基本矛盾关系的理论视域。马克思经济服务观启示人们,可以从人的自由发展的视角来解决服务型社会构建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基本矛盾关系。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服务的终极伦理价值,也是服务型社会的终极价值追求。在当代服务型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一方面,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主体、互为客体的相互服务的和谐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又都是发展的主体。他们的关系是平等、互动、互补、互助与合作的关系。在这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人的发展是为他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他人的发展同样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也就是互为对方创造条件,体现出一种相互协作、相互服务的伦理关系。
另一方面,在服务型社会中,个人的发展是在社会共同体中实现的,通过社会共同体个人才能获得和控制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有个人自由。个人是发展的主体和目的,社会共同体是个人发展的形式和条件。个人的发展就是一个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过程。服务和奉献社会,为满足他人或社会的需求,力求尽善尽美,是服务型社会的崇高境界。
摘要:马克思的经济服务观包含着以服务产品的形式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一般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以及促进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三重伦理内涵,它揭示出服务是经济价值和精神道德价值的统一,给人们开启了一个理解现代服务观的辩证法视野,并提供了一个解决服务型社会构建中存在的双重基本矛盾关系的理论视域。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服务观,伦理内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5、218-220、436、149、444-445、310-311、178、300、159-16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57.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79.
[4]李相合.马克思服务经济理论及其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05(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5、218-21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读者服务观 第2篇
游仙区卫生局、游仙区经济试验区中心站、社区居委会:
游仙观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为中心,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按照六为一体的工作要求,相应开展了一些工作,得到了当地镇府及居民的好评及欢迎,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游仙观社区卫生服务站于2005年10月由游仙社区卫生局颁发具有医疗执业许可,符合医疗资质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站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卫生站建筑面积250平方米,使用面积220平方米,目前在岗工作人员8人,执业医师5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执业护士2人,药师1人,设置中医、内科、妇科、口腔科、康复理疗室、药品管理室、治疗室及观察室(内设观察床9张),承担着游仙观社区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游仙观社区卫生服务站位于游仙区城乡结合部,辖区面积2.8平方公里,人口12400人,其中游仙观社区居民人口2272人(855户,男998人,女1274人)。游仙观社区居民居住条件一般,自建房屋居多,绿化面积较少,卫生环境较城区差,知识结构偏低,除外出务工或做生意者外,大部分常住居民每月只有170元的基本生活费,弱势群体占多数,社区内有商店、学校、诊所、药店、居住最远的居民距 游仙观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行约15分钟的路程。
基本功能:
1、社区诊断:
目前游仙观社区筛查出重点人群143人,其中0-7岁儿童98人,孕产妇孺8人,60岁老年人190人慢性病人52人(其中高千血压39人,慢支炎22人,糖尿病19人,冠心病8人),残疾人43人,低保及困难人群62人,重点人群建档率81.67%,初步实现微机化管理。2,家庭全同式健康服务:我社区于今年开展了家庭有偿健康人同式服务,做到真正为社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
3、儿童系统化管理:我站对辖区内常住户系统管理,协助防保站对我站辖区内需要计免的儿童进行登记、建卡、预约通知工作,以督促保证社区儿童能按计免程序接种。儿童系统管理发现,我社区未发现严重体弱儿,儿童营养及生长发育基本正常。
4、孕产妇管理:我站配备具有职业医师、妇产科专业资格的职业医师1名,开展婚前、婚后卫生指导,计划生育服务咨询指导,开展产前检查,产后访视等服务,凡在我站咨询检查孕产妇均建立孕产妇系统保健卡,尽量系统全程掌握孕产妇的基本健康状况及胎儿发育情况,指导产后避孕。
5、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我游仙观社区现有慢性病人136人,病种依次为高血压、慢支炎、糖尿病、冠心病、肿瘤、肝炎、脑卒中等,其中排在前4位的是高血压、慢支炎、糖尿病、冠心病,通过下社区检查、主动服务、义诊咨询、电话随访、来站检查等方式,随时掌 握我社区慢性病人及就诊情况,逐将进行微机化管理,作为我社区重点预防与控制的非传染行病,针对不同人群积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开展疾病三级预防,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多种形式,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
6、健康教育:我服务站以全社会居民为对象,利用大众媒介开展健康教育。站设有健康教育室,室内配有健康教育视听器材及健康材料,并设健康教育咨询台,每天定时播放健康教育碟片;室内摆放健康教育处方,知识手册,宣传报纸等材料,每位医生诊室也放有 针对性健康教育处方,以供社区居民阅读、索取、咨询。根据我社区的社区诊断,疾病构成,居民健康需要,疾病发病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采用义诊、宣传展板、病床教育,门诊一对一等多中形式;每月举行并协助中心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一次,截止目前已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十期,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十期,发放各种健康教育资料1万多份。我站健康教育工作以专人负责牵头,站内全体工作人员协同完成,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渗入到社区居民中。烟、饮食、防病、运动锻炼、卫生、心理问题都作为健康教育内容。
7、医疗服务方面:在做好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工作同时,积极做好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工作。建立急救制度,积极推广惠民医疗服务,对低收入人群全面实行“十二免三减半”,发挥社区医疗服务优势,降低居民医疗消费。我站的医、护,技、药工作人员,能熟 练掌握医疗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每季度不定期由中心或站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并实行签到制。今年派出一人参加今年四川省高血压、糖尿病适宜技术省级培训班学习,并取得合格证书,所有工作人员均参加了游仙区卫生局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知识培训班及传染病知识培训班学习。日常病历书写合格率91%,处方合格率95.5%、90%以上都能对社区常见临床问题进行正确的诊断、正确治疗或适时的转诊。今年一季度为社区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为空巢老年人困难及人群送医送药。
8、康复工作:在社区康复工作中,我们重点加强了老年人慢性病尤其是心脑血管后遗症的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能为居民提供物理疗法,心理治疗等服务,并按需要上门服务指导。对社区残疾人管理,有计划地指导残疾人,鼓励其参加到社会活动中,并积极发挥了中 医药服务。
9、计划生育工作:我站开设计划生育指导服务,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咨询服务,并记录在案;通过到卫生服务站及义诊活动,按居民需要免费发放、领取避孕药及优生优育宣传资料;同时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
10、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依法执行疫情、公共卫生事件“零报告”制度;加强学习了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及程序,具备了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三、管理制度:
根据有关政策、法律及卫生部相应法规,建立完善了我站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及技术服务操作规程,并部分张贴上墙,在工作中严格实施。
四、存在的问题:
1、社区卫生工作强度较大,事务繁杂,收入与劳动不成比例;
2、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而周围居民又多为低收入弱势群体,需要更好条件,更大力度保证卫生资源。
3、自身医疗队伍建设极需提高、扩大、完善,以保证基本医疗发展。
五、今年的发展方向:
1、继续加强社区卫生的服务功能,加强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建设和谐、文明社区。
2、加强卫生服务站人才队伍建设。
不解“民为贵”,难有“服务观” 第3篇
后来看到店里的墙上贴着一纸选拔“模范店员”的公告,候选人须具备好几项条件,其中之一是“不打骂顾客”。美国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的国家,“顾客永远是对的”已深入社会人心。当时看到“不打骂顾客”是北京选拔“模范店员”的基本条件,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
20年过去了,大陆惊天动地的改革进步,不必细说了,但在各行各业的服务上,仍有不少可叫人“挑剔”之处。
退休后,我常自台湾来大陆短暂居留。台湾很多人想回来长住,但人没有不生病的,一想到大陆的医疗服务品质,辄废然而止。
在台湾,不论是大大小小的医院,要去看病,都可在一周前打电话预约。到了当天,根据你挂的号码次序,在适当的时间到医院就行,不必早去枯候。
医生对你望闻问切,如需要做心电图、超音波、照x光等,会开单子要你去做。等你做完了,回到医生处,这些诊断资料已经传输到医生的电脑。医生在电脑上为你开药,处方你拿去缴费,副本已传至配药房。你缴完费,到取药处,你的药已经等着你了。即使在“尖峰时段”,你也不会候很久。
我在北京曾到一家有名的中医院求诊,早晨6点赶去挂号已经算迟到了。其间排队、缴费、等候,种种折磨,不忍细话。终于拿到医生的处方,要排队送处方给配药处,再排队领药,再排队送煎。如果上午晚了,要下午甚至明天才能煎好,你要等候或者再来。医生还给我开了三味成药,我要到两个窗口去领。当然都要排队。
我也曾在一位朋友的协助下到北京一家顶级西医院看过病。排队是省了,但是那个“菜市场”的格局,仍然叫人心悸。
台湾大企业家王永庆在台湾各地分设“长庚医院”,规模、设备和医术均为一流。他生前极希望在北京、上海投资医院,为大陆同胞服务,但均未成事实。台湾大医院如到大陆开业,不仅能促进大陆的医疗水平。也必能“带回”很多台湾居民到大陆长住。对两岸的和平与发展有益。
因为常来北京停留,不能不在银行开户。银行职员和顾客之间是用各个封闭的大玻璃窗隔开的,只在下方留一个进出钱的小老鼠洞,你要跟银行职员讲话,就必须“俯首帖耳”从那个小洞口与他沟通。银行为什么要这样防范呢?不就是怕你偷它抢它吗?存款人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他们这样侮辱顾客不是很荒唐吗?
这样的银行,台湾也有,不过是三四十年前的旧事了。今天客人和银行职员隔桌面对面坐着,有平等才能亲切。如果你办的事较多较麻烦,则请你去一个房间慢慢来。
前些天我去北京一家银行办事,走完“老鼠洞程序”,抬头看到墙上挂着红布幅,上写“北京分行储蓄存款已突破5000亿”。对照他们“防范设备”所代表的经营心态与办事方法,其实只需拿出5000亿中的一点“毛毛雨”,用于改善服务,即可大大提升这家银行的美誉度。
这家银行已是世界大银行之一了,他们的高管必定去过欧美、台港澳,看到人家银行是怎么做的,他们难道不想奋起直追,领先国内同侪?现代国家的政府部门,与人民接触最多的应属“户政机关”。在台北市。进了户政事务所的门,服务人员立即笑脸相迎,问明来意,把你领到办事人员桌前坐下,奉上香茶。你若行动不便。用轮椅伺候你。你年纪大了,忘记带老花眼镜来,他们备有各种度数的眼镜供你使用。办公室全部进入数位化,务期节省你的时间。
我因常来大陆短期居留,按规矩要到管区派出所登记。第一次由朋友陪去,他和警员同志就发生了冲突。因对方语言、态度都不得体,把人民依法来办事看成找他麻烦一样!至于手续之无条理,时间之冗长,犹余事也。
我亲身感受的这些服务上的问题,其实都不难解决。像医院电话挂号,银行拆掉玻璃窗,简化户政机关办事程序,一道命令就可改了,比经济翻几番、建浦东、办奥运,容易多了。可见,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而不为的受害对象。是13亿百姓。
“民为贵,社稷次之。”认识了民为贵,才能建立服务观念。如何让公私部门尽早而又普遍地建立服务观,要靠仁人志士集思广益,找出一条捷径来。
摘自《南方周末》
读者服务观 第4篇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 到80, 90年代发展迅猛, 本世纪渐成主流。认知语言学研究了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 强调人自身对世界的经验及感知 (李福印, 2008:14) 。认知语言学重要代表人物George Lakoff赞同Roman Jakobson关于语言处于人类活动中心位置且包罗万象的观点。Chomsky则持有相反的观点, 他认为语言是完全独立存在的系统, 是由一串串符号组合而成, 这些符号组合的顺序又是受到语法的约束。Lakoff不赞同Chomsky的这种观点, 并反驳了转换生成学派在语言研究上的形式主义传统, 肯定意义在构建语言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高远, 李福印, 2007:1-3) 。Lakoff举例说, 英语语法规定关系代词who用来指人, 而which则用来指物, 所以人们可以说The man who I saw或者the bicycle which I saw, 但是The man which I saw这样的表达却是不正确的。然而对于My cat who/which weighs ten pounds这样的句子, who和which的选择则由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来决定。如果说话人很喜爱这只猫, 将其拟人化, 则可以用who;反之用which也并无错误 (高远, 李福印, 2007:6) 。在197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的语言学夏令营活动中, 他听了四个重要的讲座, 这这四个重要讲座中的思想挑战了传统语义研究的这种观点。例如, Paul Key做的色彩研究的试验, 证明了所谓的客观存在的“颜色”并不是真地客观存在, 而是建立在人类的生理基础之上的, 我们所看到的颜色是人的认知系统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换句话说, 青草并不是绿色, 它的绿色来源于草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高远, 李福印, 2007:xi) 通过介绍这四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研究, 莱考夫教授旨在说明人类自身的生理基础、经验体验等在意义的构建与理解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并就此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2 注重读者认知感受的翻译策略
什么是翻译?有人认为只要具有良好的双语水平就能胜任翻译工作, 即在源语与目标语之间找到“对等”。但奈达不认为翻译中存在绝对的对等, 不可能在目标语中找到与源语言一一对等的字词, 例如, 在英语中重复某个单词通常意味着强调, 但在Bahasa Indonesia中, 则表示该词的复数形式 (Nida, 1993:1) 。所以他认为翻译应真正地将源语言中所传达的信息及内涵准确地表述在目标语中, 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感受, 而不只是简单机械地将源语言中的语言结构翻译到目标语言里。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 强调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感受, 这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是相似的, 两者都强调人自身的认知系统、经验感受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同一个事物, 有不同认知体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例如, 很多人将“龙”翻译为“dragon”, 然而“龙”和“dragon”并不对等, 因为他们所蕴含的意义对中西方读者来说是不一样的。由此可见,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是密切联系的, 用认知语言学来指导翻译实践, 树立起注重不同读者认知感受的翻译观, 有助于译者真正地做好翻译工作。
3 文化共核与差别
谚语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是“群众生活经验的结晶。”所以通过分析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的谚语可以大体了解到来自不同群体的人们的认知方式的差异, 并在翻译中引起译者的注意。
1)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You can lead the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may not make him drink it.)
2) 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大王 (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
3) 说曹操, 曹操到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4)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There's a skeleton in every closet.)
以上几组例子都反应出了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共核, 在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来自两种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得到的相似的认知体验, 然而, 译者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 想当然的把源语言中的谚语成分字对字地翻译到目标语言中去, 如把“There's a skeleton in every closet”直译为“每个衣橱里都有一具骨架”, 如果每个衣橱里都有一具骨架的话将是一件十分骇人的事情。或者是把“说曹操, 曹操到”译为“Talk of Cao cao and he will appear”, 因为西方多数西方读者不知道Cao cao是谁。
4 原型理论与范畴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 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个道理上采用的方式是不同的, 如第二组谚语中“老虎”在对应的英文版本中变成了“Cat”, 而“猴子”则变成了“Mice”。究其原因, 就需要引入原型理论及范畴。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存在着种类繁多, 属性千差万别的事物, 然而人类却可以根据某些事物的属性将事物归类。如把事物分为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 有生命体又分为动物和人, 动物又分为哺乳动物非哺乳动物, 人又分为男人和女人, 根据属性范围的不同, 分类还可以继续被细化下去。这种分类的心理过程被称为范畴化。维特根斯坦认为范畴各个成员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 即范畴成员有时总体相似, 有时则是细节相似, 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互相重叠、交叉的相似关系的网络 (Wittgenstein, 2011:27-28) 。Rosch提出了“原型”这一术语, 认为原型是范畴中的典型成员, 是与同一范畴成员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实例, 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 (Ungerer&Schmid, 2008:41-42) 。原型理论认为原型位于范畴结构的中心, 但是范畴的原型并非固定不变, 它受诸如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也便是第二组谚语里中英两个版本会采用不同的“原型”来说明同一件事情的原因。再如, “cat”在西方文化中具有许多的负面的原型, 如black cat常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 “cat in the pan”指的是叛徒, 所以在翻译有关“cat”的句子时, 译者也需认真分析它具体的原型指的是什么, 弄懂源语言所要表达的真正涵义。
5 隐喻
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映射。人们通常用较为熟悉的具体概念域中的词汇来描述另一个抽象的或不太熟悉的概念域 (王扬, 熊小灿, 2009:88-89)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 在翻译实践中也常常需要翻译这些隐喻, 更重要的是, 不同的隐喻方式体现了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体验。这就需要引起译者对隐喻的足够重视, 考虑目标读者的认知感受, 妥善地来处理隐喻的翻译。以李煜的《虞美人》的翻译为例, 在翻译“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时, 刘国善等编译的历代诗词曲英译赏析中的翻译为“When’d be an end to spring florescence and autumn moon?With them, what masses of memories up in my mind would loom!”.在丁祖鑫的译文中则是:
Spring blooms.
The autumn moon.
Year after year:how soon!
How much I can still recall
The past events, the bygone days.
“春花秋月”是隐喻, 因为其代表春季和秋季里美好的事物, 作者用这些美好的事物来映射自己以前的美好的帝王生活。然而第二种版本仅是在英文中找到“春花秋月”的对应“Spring Blooms”及“The autumn moon”, 这样就不能把这两个隐喻所蕴含的意义表达出来。相比之下, 第一种版本的翻译要妥帖的多。不仅进一步挖掘了“春花秋月”的含义, 并且通过“With them”就交代清楚了“spring florescence and autumn moon”与作者愁苦的“what masses of memories up in my mind would loom!”的关系。
6 结束语
语言学被认为是构成翻译学的三大主干学科之一, 对翻译学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分析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引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诗词中的隐喻等实例, 再次说明了语言学, 尤其是认知语言学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并呼吁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实践中使用起动态对等的翻译策略, 树立起注重不同读者认知感受的翻译观, 深入挖掘源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 用目标语读者所能接受的认知方式, 在目标语中正确再现源语言的意义。否则, 采用僵化的“对等”策略必然导致误译。
摘要:该文通过介绍认知语言学及翻译的相关理论, 并引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诗词中的隐喻等实例, 说明认知语言学对翻译实践的重要作用, 并呼吁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实践中树立动态对等、注重不同读者认知感受的翻译观。
关键词:翻译,认知语言学,动态对等,认知感受
参考文献
[1]F Ungerer, H–J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 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2]Ludwig Wittgenstein.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2001.
[3]Nida, Eugen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4]高远, 李福印.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by George Lakoff[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5]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6]刘国善.历代诗词曲英译赏析[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9.
[7]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 2005, 26 (5) :15-20.
读者服务观 第5篇
2012年中医工作总结
为了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我站在区卫生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下,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开展中医药工作,现将我站中医药创建工作的现状、取得的成效、相关经验与体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下步工作设想及意见建议总结如下:
一、中医药工作基本情况:
(一)到2012.10月底,我站中医药工作中医门诊数量7占全院门诊数量比例的6096以上,中药房药品(含中药饮片)数量占全院药品数量药比例为30%。
(二)至2012年10月底,我站全年门诊40201人次,其中中医诊断室、中医针灸理疗室累计接诊门人27336次,占2012年全院门急诊总人次比例的68%。
(三)我站主要的中医药特色优势领域有:
中医针灸理疗:我站于2012年购置了颈腰椎治疗机,开设了中医针灸康复理疗室,较好地运用传统中医诊疗手法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尽管起步较晚,经过2年多的努力,中医针灸康复理疗取得长足发展,绝大部分颈腰椎骨质增生、颈性眩晕、颈椎病、坐骨神经痛患者通过颈腰椎牵引缓解了疼痛,提高了生活质量。
(四)将中医药服务全面应用于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家庭医生团队在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过程中,运用中医药知识,对所管理的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生活行为方式的指导,并能获得良好效果。截止2012年10月,公卫人员服务团队共发放中医健康教育处方和健康教育宣传资料攻击3000余份。
(五)我站大力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如针灸、推拿、按摩、药熨等等,截止目前,可开展各类适宜技术共15种。
二、对中医药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我站对中医药工作高度重视,狠抓中医药工作,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业务指导。
(二)采取派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单位进行短期中西医结合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我站中西医结合科目水平。
(三)在中药饮片的管理工作方面,科学拟定购药计划、严格从正规渠道购入中药饮片、在药晶入库时严把质量关、加强库存中药饮片的管理,确保向患者销售合格的、无霉变、质量上乘的中药饮片,保障用药安全。
三、经验与体会:
我站的中医药工作的经验与体会是:在继承祖国传统医学精髓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进行创新,使得我站中医药工作在不断探索中取得进步。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医药工作硬件设施薄弱,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在规划项目中未把中医药硬件设施建设纳入长期规划。
(二)中医药类人才匮乏、不能及时补员。
(三)缺少规章制度的具体实施措施。
五、下一步工作设想及意见建议:
(一)下步工作设想:
1.不断加大中医药硬件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争取支持,增加资金投入,引进中药煎药机等设备,选派业务骨干到市级中医院进修。开展中医骨伤康复、中医痔瘘等诊疗科目。使中医科成为我站又一特色科室、新的业务收入增长点。
2.加强对高层次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及时补充新鲜血液。
(二)意见和建议: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一个奇葩,是需要继承和不断发展壮大的。
读者服务观 第6篇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所谓“目的”是写作者的意图,所谓“对象”就是文章的“读者对象”——阅读你的文章的人。这也就是说,写作时心中要存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作者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隐在读者”(Implied Reader)。这一“读者”存在于作者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实际上,它是“读者的需求或审美期待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是读者的存在与作用内化生成于作家心中的一种意识”。
一、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写作教学没有对学生进行读者对象意识教育的要求。或者说,教师意识和考试意识,就是写作的“目的”“对象”或“需要”。除了应付老师和考试拿分,学生不明白自己写作文到底是为了什么,缺乏写作的动力和写作的热情,养成不了认真为文的习惯。学生作文的读者只有语文教师或者阅卷教师,学生在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时,无须考虑针对的读者,无须考虑应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这样就抹杀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严重制约了学生真正意义上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此,提倡有目的的写作、强化“读者意识”的写作教学观,对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写作热情
按写作的逻辑顺序,写作前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写”的问题:为什么写?写给谁看?写了做什么用?如果赋予写作社会交际功能,学生心中有了读者、有了表达的欲望,那么他就会想获得外部的赞许或认可,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写什么”的问题,进而去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而一旦获得了读者的认可或尊重,学生的写作动机更得以强化。
(二) 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作文习惯的养成
要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学生写作时必然会以假想读者为阅读对象,并以符合读者能接受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写作,进而对自己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提出相应的要求。因为面对不同的阅读群体会产生不同的写作目的,而目的不同写作的内容自然不同,甚至文体也不同。这样,学生就要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和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而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随着读者范围的扩大,学生就会对自己不断地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教师可以就同一材料、同一写作对象,让学生或从不同角度思考,或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或根据不同的场景写一组作文。这样的训练可以逐渐培养学生自觉、自能、自动写作的习惯。
(三)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以假想的读者为对象,在假设的场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态度,需要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所以,在假设的情景中进行写作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有利于沟通写作和生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促使他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四) 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展示、评改作文的意识和习惯,提高独立修改作文的能力
“读者意识”中的“读者”包括“为自己写作”的“自己”和“为不同的读者写作”的“他者”。学生本身都是具有听者或读者意识的,只要教师创设情境,唤醒听者和读者意识,那么就可以让学生在作文评改时相互充当“假想读者”,并“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产生的成就感,并以此为内驱力增强他们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而且能够引导作文修改的方向,促使学生努力使作品从整体构思到细节设计、从材料选择到语言表达都能为“理想的读者”所认可和接受,从而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
二、 教学案例及解读
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
——“食在龙泉”写作教学案例
1. 导入。教师:“我们的家乡龙泉地处浙西南山区,山色苍翠,绿水如璧,民风淳厚,文化悠远。对城市人来说,正是他们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好去处。正值市政府提出‘打造浙江绿谷胜地,发展生态旅游’方针政策之时,每一个龙泉人,都有义务为龙泉旅游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家说对不对?”
学生齐声回答:“对!”
然后教师以征文的形式设置写作情境。
征文启事
为更好地向外界介绍龙泉、宣传龙泉,以推动龙泉旅游业的发展,龙泉在线网站欲制作“龙泉旅游——吃在龙泉”网页,以吸引更多外地游客,现向广大市民广泛征集关于龙泉美食的文学作品。
征文内容:介绍龙泉美食,展现龙泉美食文化。
征文要求:体裁不限,题目自拟;语言通俗、生动。
截稿日期:××年×月×日
龙泉在线网站
××年×月×日
教师:“我们这次写作要起到有效包装和推销商品的作用。这里的‘商品’就是龙泉的美食,所谓‘有效包装和推销’,就是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选择最恰当角度和方法,介绍龙泉的美食,展现龙泉的美食文化。这可是当今社会最热门最实用的一门学问哦!”
2. 教师:“……为了使调查工作更具科学性,使调查结果更直观明了,我们先设计一份调查表,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各组比较,确定最佳方案。”
学生设计调查表。
教师:“同学们在调查表中设立了‘制作方法’项目,我建议大家从调查的美食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两样,亲自下厨烹制,然后细细品尝。当然,这个工作最好得到家长的支持。大家先一块起草一份致家长的公开信。”
3. 教师:“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对龙泉美食的特点进行了综合研究,可以从哪些方面分析龙泉美食的特色?”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果:材料来源;制作过程;营养价值。
(1) 制作材料极普通。有自家养、自家种的,有山上捕、河里捞的,更有田埂路边野生的。反正是房前屋后随处可见、伸手可得的。
(2) 制作过程极简易。煎、炒、蒸、煮,简简单单,谈不上烹调,却注重原汁原味,一把普普通通的紫苏和辣椒,却是山里人点石成金的法宝。
(3) 营养价值极丰富。首先,制作原料大多是野生的,“绿色”健康,没有污染;即使是自家养殖也多以粮食为饲料,所以味道甜美而营养丰富;其次,制作过程简易快速,不会破坏食物的营养成分;再有,讲究荤素搭配,比如鱼头煮黄瓜、猪脚煲竹笋等,不仅口味清爽,而且营养成分搭配合理。
4. 教师:“那么从什么角度去介绍和推销龙泉的美食,才符合食客的心理、吸引游客呢?请再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形成本组的‘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必须说明从什么角度推销龙泉美食(产品定位)和从这个角度推销的理由(可行性分析)。”
班级交流各小组的可行性报告。大部分小组都将龙泉美食定位为“健康美食”或“绿色美食”。理由主要是:现代人,特别是现代城市人越来越讲究生活的品质,注重饮食的健康,特别喜欢富有营养的绿色食品,而龙泉的美食刚好具备这样的特点。其中一个小组在报告中提出“吃平常美食,品家的温馨”的推销口号。理由是龙泉美食大多都是“家常食品”,比不得城里的“山珍海味”,但是“山区人是非常热情的”,食物虽然平常,但“我们的热情却能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感觉到家的温馨”。
教师:“我们已确立了两个基本的宣传推销角度,至于如何表现龙泉美食的‘绿色’‘健康’,如何表达‘吃平常美食,品家的温馨’以吸引广大游客,那就要靠大家的妙笔生花了。我期待着你们精彩的作品。”
(本案例由赵伟荣老师提供)
为什么写作?写什么?怎样写?上面这个案例以突出目的性和对象性为特色,体现了“实用”“互动”“交际”的写作教学理念,其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明确写作目的,建构动力系统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教师将学生的写作活动与社会生活的要求以及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联系了起来。课堂的导语和紧接着的“龙泉在线征文”的情境设计,不仅向学生展示了写作课题的相关信息,而且让学生体味到他们所进行的研究与写作活动,是当今社会极为热门且对家乡的旅游发展极具意义的工作。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也一直在强调这种写作活动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整个教学试图运用“社会期待”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心理机制,建构一种生成性的动力系统,并以此为写作学习活动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力。从实际效果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维持着较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肯定和赞扬作为外部动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创设写作情境,唤醒“读者意识”,进行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训练
教师通过写作情境的创设,确立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巧妙地设置了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训练活动。比如在第二个环节讨论活动方案时,设计表格和给家长写一封信;第三个环节从材料的来源、制作过程、营养价值三方面介绍龙泉美食的特点时,对说明性文字的运用;第四个环节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可行性报告;最后要求用生花妙笔进行创作。这样的教学过程,强化了学生的“读者意识”,并训练了他们在一定目标要求下,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的技能。
(三)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给学生有力的引导和帮助
读者服务观 第7篇
网络课程教学作为有别于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教学形式, 以其平台开放、资源丰富等特点, 在当今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素质教育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针对网络课程教学特点的教学评价, 是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正日益受到该领域研究者的重视。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科学的网络课程教学评价需要正确的教育理念做指导, 不同教育理念下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评价立场、方法和效果。除一般普适的教育教学评价理论之外, 作为本文论述的核心理念———教育服务观, 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如下。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论述
马克思认为:服务是以一定活动形式存在的消费品, 就像一切其他商品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价值一样, 其本身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所不同的是, 这种劳动不是作为物品, 而是作为活动来体现。同时, 他在剩余价值理论指出:教育活动, 是一种提供服务性的劳动。教师的服务可“训练劳动能力”, “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化”, 只要它是“产业所必要的或有用的”, 这种服务“应加入劳动能力的生产费用或再生产费用”。也就是说, 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劳动形式, 和其他服务一样, 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二) 第三产业论
西方现代经济学将国民经济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产业指农业, 包括畜牧业、渔业、林业;第二产业指制造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业、信托业在内的以提供非实物的服务产品或服务为特征的各部门。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985年4月关于一、二、三次产业的划分:提供服务劳动的部门包括四类, 其中明确将教育、文化、卫生等为居民生活服务的部门涵盖在内, 将教育定位于第三产业, 即广义上的服务业。
(三) 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于1994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提出, 是指以质量为中心, 以全员参与为基础, 以过程管理为保证, 以持续改进为发展, 最终使顾客满意、本组织成员、供方、合作伙伴及社会共同受益的管理模式。该理论自产生以来在企业管理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 教育领域的研究者认识到:该理论所倡导的“顾客满意”、“服务质量至上”等观点同样是对传统教育观向教育服务观转变的有利启示和指引。
(四) 各家学者观点
古今中外不乏学者将教师比喻成从事不同服务行业的人员。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学说把教师比喻成助产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把教师看作是学生的帮促者;杜威的儿童中心说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师仅是学生的看护者;龚自珍在其《病梅馆记》一文中把施教者比作“养花人”等。这些观点皆渗透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观点。
二、对基于教育服务观的网络课程教学评价的界定
教育服务观认为, 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更接近于“服务者”和“消费者”的关系, 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 而是对其“消费者”提供的教育服务, 这是社会本位论向个人本位论的转变。教育的关注焦点完全是学生, 通过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需要, 提供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服务, 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 学生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决定了服务提供者和提供机构的生存与发展。诚然,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服务形式, 是有别于简单的“保姆式”服务活动的, 对其质量的保障有赖于科学的教育理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运用。
笔者对基于教育服务观的网络课程教学评价界定为:从教育服务观的视角, 对网络课程教学活动的内涵、参与人员及各环节进行重构与解析, 在获得相应的原则和标准后, 据此对影响其教学过程和质量的各要素逐一开展定量或定性的价值判断与考量, 最终起到提升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的作用。其中, 各要素应紧密围绕教育服务的直接消费者———学生, 重视其学习体验和感受, 核心评价内容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基于教育服务观的网络课程教学评价的特点
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教育目标、课程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学评价的一般性依据。在此基础上, 对网络课程教学的评价, 要突出体现网络教学的特点。此外, 基于教育服务观的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还要体现其核心指导思想的理论精髓, 即学生作为教育服务的“直接消费者”, 其感受和需求应成为整个评价过程的“焦点”。因此, 与传统网络课程评价相比, 基于教育服务观的网络课程教学评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评价由关注课程设计和开发转向关注课程实际应用
传统网络课程评价, 更多关注的是对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的意义, 大到由权威信息化教育机构提出的各类网络课程评价标准, 小到由各学校自主制定的网络课程评价体系, 大都是从网络课程的框架结构到平台模块提出了建设规范。在初期建设阶段, 这些评价标准的出台, 有力推动了我国网络课程的建设进程。然而, 随着网络课程发展的深入, 关注与改善实际应用效果应成为评价的主要目的。这直接决定了“顾客”对“教育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是判断一门网络课程良莠的关键。
(二) 评价的核心内容由课程本体转向课程与教师教学的融合
不可否认, 在以往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 教师和其他网络课程开发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追求工具新、奇、特的“以技术为中心”的心理。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一部分来源于教师自身对新兴技术、工具的探索欲, 一部分源于评价这把标尺的引导。通过调研笔者发现, 将“课程中是否包含Flash、三分屏、流媒体技术……”、“课程架构是否依托于XX技术平台”等单纯的技术手段、参数作为评价指标, 甚至加分项的评价不乏其例, 至于应用这些技术所表现的教学内容和效果则鲜有问津。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理查德·E.迈耶在《多媒体学习》一书中说道:“我认为导致这些令人沮丧的结果的原因就是在于倡导者们采用了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取向, 他们不是让技术去适应学习者的需要, 而是迫使学习者去适应这些最新技术的要求。”教学中, 再“抢眼”的技术只是为学习者服务的工具与手段, 优良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理念、方法、技术、艺术甚至个人魅力深度融合的结果, 对网络课程教学的评价不应“唯技术至上”, 应更多考查教师教学理念和应用技术的契合效果, 终究是对教师教学而非课程本体的评价。
(三) 评价由宏观评价转向关注评价主体对服务质量的微观感知
教育服务观主张教育要切实满足学生的需要。根据这种要求, 评价最重要主体无疑是教育服务的直接顾客———学生。通常情况下, 网络课程教学评价大多依据标准化的规范, 对教学的各环节进行相对宏观的描述和判断, 评价标准往往出自领域专家或资深教师之手, 即便在评价环节邀请学生参与, 限于其知识经验的匮乏, 对评价当中某些专业化的描述及指标内涵的理解不到位, 甚至出现误解、扭曲制定者原意的情况, 最终使这类评价看起来“高大上”, 但实际操作起来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对此, 网络课程的评价内容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体验, 对各评价指标的描述也应更加接近学生的微观感知。借鉴美国学者刘易斯 (Lewis R C) 和波姆斯 (B H Booms) 在1983年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概念的描述和1985年帕苏拉曼 (Parasuraman A)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差距分析模型”等理论的启示, 在评价设计时应积极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初对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的预期待与完成学习后实际体验之间的差距, 最终将这些心理感受通过一系列的正向表达形成评价的要素指标。
(四) 评价主体还应包含教育服务的间接顾客———用人单位和社会
学生是教育服务最直接的顾客, 是网络课程教学评价最具资格的评价者。与此同时, 当一条新的产业链发生作用, 即学生作为“人才产品”向外输出之时, 用人单位和社会就成为了教育服务的间接顾客。为保证评价效果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良性循环, 评价主体除学生外, 还应包括用人单位和社会, 得到他们最终认可的教学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五) 评价应是基于过程的, 有利于多向反馈的闭环系统
根据教育服务观的观点, 一切影响到服务过程和质量的影响因素都应纳入评价的范畴。因此, 评价不应局限为一种单一的、对最终结果的总结性评价。针对网络课程的整个教学进程, 应适时选择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评价形式。更为重要的是, 应在每个评价环节设置畅通的信息出入口, 使评价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和有效处理, 实现对网络课程的动态改良, 提升改善教学质量的效率。
四、基于教育服务观的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要素分析
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内容及评价策略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评价系统。根据教育服务观, 各要素应如何进行选择, 相互之间应保持一种怎样的关联, 才能使这一评价系统对改进教育服务质量起到最大的效用呢?
(一) 评价主体
如上所述, 学生作为教育服务最直接的顾客, 是网络课程最具资格的评价主体。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中“教师中心说”、“学生产品论”及“社会本位论”等理论的影响, 学生在学校和教师面前长期处于绝对服从的心理弱势地位, 不免会对担当“评价主体”这一角色缺少必要的信心和准备, 即便是被要求完成评价, 也时常会出现因“畏惧教师权威”或认为“学生评教师就是走过场, 没有实际意义”等原因草草了事的现象。这样一来, 不仅违背了评价的初衷, 也严重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因此, 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 首先要积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加强组织引导, 在评价开始之前, 向学生正确解析评价的意义、目的及其所处的地位, 使其本着“对自身的‘消费’权益负责”的态度, 严肃、认真地完成评价。而针对学生这一评价主体, 评价应通过“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来呈现, 即获得学生对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观感觉、认识、描述与判断。
此外, 学生就业后, 其表现好坏会对用人单位的效益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此一来, 用人单位和社会便为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服务“间接买单”, 成为教育服务的“间接顾客”。同时, 为保证人才培养始终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用人单位和社会也应成为不容忽视的评价主体。当然, 与学生评价不同, 不同的评价主体所面对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也大不相同, 要立足于各自的需求角度进行设计和安排。
(二) 评价客体
按照教育服务观的理解, 教育服务的体现形式即教学质量。一方面, 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施教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其对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和应用的质量;另一方面, 网络课程教学作为有别于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教学形式, 对如硬件、技术、设施等条件也有相应的要求, 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这些保障性服务一般是由学生所在的学校提供和完成。因此, 评价客体应包括网络课程的施教教师和学校两方。根据各自提供服务内容的不同, 对教师的评价应着眼于其教学水平及其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质量, 对学校的评价则应立足于对网络课程硬件、技术和设施等条件的提供及支持等保障性服务及其对教师教学的组织服务上。
(三) 评价内容
德国学者鲍尔·海曼 (P Haimann) 和赫尔马·弗朗克 (H Frank) 的课堂教学系统的六维空间结构模式认为, 影响课堂教学的六大因素可以用六维坐标系表示。六大要素分别是:B (教学系统怎样施教?) 、L (用什么教材施教?) 、M (用什么教学媒体施教?) 、P (对谁施教?) 、S (在什么情况下施教?) 、Z (为什么施教?) 。基于教育服务观的网络课程教学学生感知评价的内容可表示如图1。
1. 学习者分析 (为谁服务?)
正如某项产品在设计、研发、投放市场前有必要的市场调研、消费者分析一样, 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 对所施教学生的学习态度、期待、初始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认知风格的准确获知应成为课程和教学设计的航向标。针对“教师对学习者分析”这一内容进行评价, 能有效引导和促进教师有的放矢,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 教学内容 (提供什么服务?)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和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 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呈现和组织。遵循“精炼实用”的原则, 加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构建学生原有知识、新知识和实践应用之间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方法 (怎样服务?)
网络课程教学同课堂教学一样, 固然是“教无定法”, 但“贵在得法”。教师应利用网络教学超时空的优势, 抓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 与学生一道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在评价这部分内容时, 要重点考查教师对网络教学方法内涵的理解和所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把握。
4. 教学环境 (在什么情况下服务?)
网络课程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组织为学生创设的“软环境”和教师、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硬环境”。“软环境”主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更为细化的内容进行评价。“硬环境”则要通过对教师所设计、开发的网络课程本身的一些参数来评价, 如技术、工具是否有效, 界面是否友好, 资源是否可用等。此外, 对由学校提供的相应保障性服务也要进行评价, 如网络平台的稳健性、信息的安全性、软硬件的更新频度等。
5. 教学支持 (有哪些服务支持?)
基于教育服务观的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与传统的网络课程评价相比, 最大的不同在于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网络课程教学“异步性”特征决定了保证学生学的效果的最关键环节就是要为教与学提供丰富、有效的服务支持手段。对教学支持的评价应本着操作便利、功能实用、效果显著的人本化原则进行考查。
6. 教学互动 (服务对象如何互动?)
这里的教学互动包含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内容。显性互动是指学生间互动、师生间互动、人机互动。对显性互动的评价相对容易, 通过考查各类人群、人机之间的交互频次、交流记录、回访反馈便可对互动的频度和效果加以判断。对于隐性互动, 主要指师生间的情感交互, 需要借助更为深入的指标对学生的微观感知进行评价。
以上分别从学习者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支持和教学互动等方面对基于教育服务观的网络课程教学学生感知评价的内容进行了论述。对于另外的评价主体———用人单位和社会, 根据其实际需求和操作条件, 评价主要依靠学生就业在岗后所表现出的知识储备水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未来时间能为所在组织带来的潜在效益等内容实现考查。
(四) 评价策略
教育评价按评价基准、评价主体、评价对象的度量方式、评价对象的存在状态、评价考查的范围和评价的功能可划分出多种不同的评价类型, 相应地有多种不同的评价策略。全面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 (Deming W Edwards) 曾说:检验产品已经太迟了, 如果员工能制造无缺陷的产品, 就应该废弃最后环节检验产品的规定。把教育作为服务产品来看, 教学过程如生产过程一样, 是一个庞大、缜密的系统工程, 每一环节的“输出”都将作为“零件”成为下一环节的“输入”。就单一一个教学周期而言, 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仅在教学结束时对效果进行评价势必是一种“迟到”的评价。因此, 基于教育服务观的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主张进行复合式的过程性评价。网络课程教学开始前, 教师可对自身教学水平和网络课程的质量进行诊断性预评价, 一方面可再次审视教学的准备情况, 另一方面, 这一阶段的评价结果可与学生终期评价的结果进行比较, 发现“预期”与“实际”的差距, 更准确地做到“知己知彼”。在网络课程教学进行过程中, 对各教学环节的“关键性节点”进行形成性评价, 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完成诊断、反馈和调节控制等步骤的循环往复, 直至问题得以解决。网络课程教学结束后, 进行总结性评价———对整个过程的完成质量做出判断和鉴定, 将这一结果与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 分析差距和存在问题的原因, 总结改良措施, 据此对网络课程做进一步的优化。
摘要:从基于教育服务观网络课程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内涵界定及特点等方面论述入手, 对教育服务观视阈下的网络课程评价各要素——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内容及评价策略进行阐释和分析。
关键词:教育服务观,网络课程,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全集 (第2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435.
[2]理查德·E·迈耶.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26.
[3]南国农.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57.
[4]苏伟伦.戴明管理思想核心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13.
[5]江庆翘.教育的产业性质及其服务观[J].机械职业教育, 2001 (1) :8.
[6]李宇杰, 等.ISO9000族标准培训教材理解与实施要点[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2.
[7]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4.
[8]何玉海.试论教学质量评价转型:教育服务观的视角[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02 (3) :26.
[9]Lewis R C, B H Booms.The marketing aspects of service quality, in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services marketing[J].American Marketing, 1983:99.
读者服务观 第8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新闻事业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不断与世界接轨。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操作方式一方面激发了我国新闻事业的生机与活力, 但同时也受到了传媒“拜金主义”的影响, 消解着人民主体性。我国新闻报道中“有偿新闻”、“媒介审判”、“虚假报道”等现象屡禁不止, 传媒从业人员的价值观也十分混乱, 这种现象着实可怕。我们一直在提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知道, 软实力一刻也离不开它所依附的精神价值, 缺乏精神价值, 软实力真就成为一个软趴趴的东西。面对复杂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形势, 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新闻事业?答案只有一个, 那就是毛泽东1945年在重庆《大公报》的题词——“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与马克思“人民精神千呼万应的喉舌”, 北宋儒学大家张载“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是一致的, 为人民服务是新中国新闻业的灵魂与命脉。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韬奋精神”、解放战争时期《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以及《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都向我们证明了, 不论是近代新闻事业的文人论政, 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 都在为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福祉和利益而服务。
然而, 比照现实, 一些人为何会将“为人民服务”与宣传手段和宣传符号联系起来?为何会认为这是一句空话套话?我想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一种理论若只是纸上谈兵, 纵使舌灿莲花, 却对实际丝毫无所裨益, 那只能是“银样镴枪头, 中看不中用”。现在的新闻媒体似乎在为公众报道每一个有价值的新闻, 无论是智能手机的日常推送, 还是电脑屏幕右下角的新闻速递, 在这个网络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 我们绝不缺少新闻。然而, 对于某个具体的新闻事件, 如“快播涉黄案”、“携程假机票事件”, 我们似乎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 新闻已然成为速食品。一个新闻事件的生命周期似乎越来越短, 对于某些负面新闻的当事人, 他们的选择似乎并不是承诺向公众负责, 立即整改, 而是只需等待下一个负面新闻的出现, 这难道是媒体为人民服务的表现么?公众在经过一波接一波的密集信息的狂轰滥炸之后, 真正需要的是对事件的后续关注, 而媒体却只注重新闻的时效性而忽略新闻的深度以及背后的故事, 这不得不说是新闻媒体责任感的缺失。试问这样一个不替人民着想的媒体如何得到人民的信赖?如何担当起它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陈丽丹教授曾说:“现在是新闻最多的时代, 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
我国的新闻业从建国初期全面学习苏联的新闻理念和办报经验, 到部分纠正新闻事业中的背离马克思主义方向的错误做法, 经历过“文革”十年的动乱与艰难发展, 到改革开放以后舆论监督的恢复, 新闻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正如中国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国新闻事业也一波三折, 但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我们不必用一些小的困难和错误来否定我们自己的新闻理念, 须知无论世事如何白云苍狗,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们必须始终遵循的, 这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有些媒体宣讲自己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报道客观、真实, 但其虚假报道则信手拈来, “大学生掏鸟窝事件”, 为了追求耸人听闻的效应, 将一个猎捕野生珍稀动物的案件错误报道, 误导人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首要的原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 在经济利益充斥的当下, 崇高原则与现实利益的斗争并不鲜见, 沧海横流, 方显英雄本色。在遇到矛盾冲突的时刻, 更加能够显示出一家媒体的责任感与道德节操, 所以, 不是我国新闻事业理论规范不完善, 而是我们没有真正将之付诸实践。新闻事业理论建设永远在路上, 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也不能成为一个“口号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
翻开中国新闻事业史, 我们的精神标杆却也说不完、道不尽, 近代有范长江万里跋涉, 采写了大量通讯报道, 真实记录了我国西北地区人民的苦难生活, 抗日战争爆发后, 他更是不惧艰险, 身赴前线, 其经典的战地报道足以让人心潮澎湃, 真可谓“手无寸铁兵百万, 力举千斤纸一张”;外有“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诺, 冲破国民党重重封锁, 甚至生命遭到威胁, 仍奔赴中国贫穷的西北, 向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生活和主张,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不愧为传世佳作, 斯诺其人其文足以为吾辈楷模, 足以让所有中国人民敬仰;今有《皮里村蹲点日记》、《一水激活万水流》等优秀作品。毋庸赘言, 为人民服务绝不是一句套话空话, 我们只是需要更多将它付诸实践的人, 我国新闻界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所呼唤的正是“脚底板下出新闻”这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精神与实践。
二、结语
我们应该认识到, 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脱胎于三权分立的政治土壤, 自然要求独立于党派之外, 且不说新闻专业主义在西方屡屡遭遇理论与实践的悖论并遭受到质疑与批评, 就其独立性而言, 绝不符合中国新闻业的党性与人民性的要求。我们不必妄自菲薄, 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表明, 西方新闻理论中的合理因素这一“他山之石”是为了服务于中国自身的使命与任务。
习近平同志说, “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对于新闻事业来讲, 一个新闻理论的合理性与生命力不在于是否陈意甚高, 而在于是否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是否能够真正为广大人民的利益而服务。当下, 我们应该端正为人民服务的态度, 踏踏实实地做为人民服务的新闻, 用《皮里村蹲点日记》记者何盈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做一个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新闻事业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虚假报道、有偿新闻。我们一方面大谈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强调为人民服务, 但现实当中的新闻业又经常忽视人民需要, 一个切实为人民服务的新闻原则往往束之高阁, 让位于经济利益。本文结合现实事例, 提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在实践。
知识观·媒体观·教学观 第9篇
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看做是确定的、唯一的、静止的和分割的, 认为写在书本上的、教师可以通过语言传授给学生的才是知识。其实不然。知识具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知识具有可编的特点, 被很多人“曲解”为是知识的全部。隐性知识却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实践证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方面, 隐性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例如, 在教室里给学生上一堂游泳课。教师从游泳的定义、分类、注意事项等讲起, 之后问学生听懂了没有, 学生会表示“我听懂了, 但是我不会”的确, 学生是听懂了, 但游泳不是靠教师传授的, 而是需要学生体验、实践。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 学习就是把教师所讲的东西忘掉而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就是思维、方法、能力。如何取得知识, 包括如何选择和理解知识, 无疑比拥有某些具体知识更为重要。
受传统知识观的影响, 媒体主要被认为是承载、传递信息的工具。许多教师单纯地从提高形象性和感觉效果等方面来运用媒体, 其结果是用形象思维简单代替了抽象思维。教学中“照网宣科”、“照片宣科”的现象屡见不鲜。新的知识观决定了媒体的作用不再只是承载和传递知识的工具, 而更应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媒体的功能也不仅仅是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 更重要的是要为教师创设情境、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潜能这些教学目的服务。观念决定行动, 观念决定媒体使用的效率和效果。技术本身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应用。这种有效应用取决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态度。
知识与信息的迅猛增长, 使人们意识到教学中仅靠教师的传授已不太可能。人们习惯用桶水与碗水的关系来比喻教学。信息化社会, 学生不只需要一碗水, 教师也不能只有一桶水, 而应是长流水。因此, 我们对教学应有更新的解读教学便是教师这条小河与学生这条小溪的交汇。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学更强调参与、分享、交流与创新。知识在本质上是鲜活的、流动的、融合的, 因此, 教师应把主要任务从单纯传递知识转向处理与转换知识,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高效的学习方法、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等方面。
读者服务观 第10篇
一、全新的课程观与评价观
新课程首次引入了课程模块设置概念, 首次引入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而且选修课程又包括顺序选修 (也就是选修6到选修11) 和任意选修 (包括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欣赏类) 。由此可以看出, 课程设置开始摆脱以往封闭传统的学科逻辑, 凸显出很大的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为适应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改变了原来的以考试尤其是以高考为准的终极性评价标准, 引入过程性和多元化评价体系,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并首次引入学分制来描述课程修习状况。这有助于学生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这些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的变化, 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为他们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条件。
二、全新的教学观与学习观
新课程理念与目标的设置, 不仅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全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也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 应该明确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身上, 要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很多老教师在评讲课上, 特别是在完形填空的评讲中, 都有碰到过“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尴尬。有时, 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语感或是参照答案, 觉得某个选项是正确的, 另一个选项是不对的, 但又没有确切的解释。这时候, 很多教师可能会解释说“这些是固定用法或者东西方思维习惯、表达习惯的不同”。且不说这种解释是否牵强, 有一点是明确的:英语作为一种活的语言, 很多知识是教师无法完全从语法的角度来解释的, 有很多思维的、感性的东西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 在此基础上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主体意识, 把自己的教真真切切地转变为学生的学, 概括地说, 就是改变原来的知识传授性教学为导学式教学。
说到教就必须联系到学, 因为二者的关系绝对无法割裂开来。那么, 学生要学什么, 怎么学呢?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含五个维度: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听、说、读、写只是五个维度之一的语言技能的内容。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 发展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美国的学术界在1969年做了一项关于不同学习方式的效益的研究, 研究结果利用美国教育学家艾德格戴尔设计的“学习金字塔” (The Cone of Learning) 展示出来。“学习金字塔”表明, 阅读和听讲 (属于被动参与) 是效率最低的学习方式, 实际操作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通过模拟实际经验是第二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实际操作和模拟实验 (属于主动参与) 包括:马上运用或教别人;实际演练或操作中学;小组讨论和示范演示等。所有这些活动都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参与, 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一直以来, 英语教学主要是通过最没效率的阅读和听讲的方式进行。教师一直在用错误的方式教, 学生一直在用错误的方式学, 其结果是教师苦不堪言, 学生毫无兴趣, 其原因就是我们完全违背了学习规律。课标下的学, 是注重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的体验学习,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总之, 过去认为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或一缸水。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师要做一个促进者、引导者, 这不是要给学生一桶水、一缸水的问题, 而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能力, 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设法找到水源或开凿水井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做的, 是教会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然后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学习, 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读者服务观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