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电力架起致富路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电力架起致富路(精选5篇)

电力架起致富路 第1篇

“要想村民致富, 架好电力线路。”谈起电力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长木村村委会主任曾云胜体会颇深。他说:“农村电网改造前, 长木村电力线路严重老化, 供电设备陈旧, 加上线径细, 供电半径长, 每家每户只有一个灯泡能派上用场, 比点煤油灯亮不了多少。”2001年, 邵阳电业局对长木村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 使该村用电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用电有了保障, 长木村开始走规模养殖的路子, 建起了配套设施齐全的养殖小区。目前, 该村有养殖户80多户, 全村近两年养殖收入达300万元以上。长木村还办起了砖瓦厂, 年产砖120多万块, 年纯收入达100多万多元。2008年, 长木村全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7850元。村里通了有线电视, 用上了自来水和沼气, 90%以上的农户有了冰箱、洗衣机、电饭锅, 40%的农户家里装起了空调, 越来越多的家用电器走进了农家小院。2009年初, 国务院启动了“家电下乡”工程, 长木村好多农户一口气就添置了空调、电脑、电热水器、电磁炉、电饭锅、电炒锅等家用电器。村民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随着村里经济的发展, 用电量逐渐增大, 1台50kVA的变压器已经不能适应该村发展需要了。2007年, 长木村又被列入邵阳电业局的第一批农村电气化改造村。曾云胜谈到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就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笔者, 在这次电气化建设中, 电业局给村里免费安装了3台80k VA的配电变压器, 新建3座标准化配电房, 安装3台新型落地式配电柜, 改造10kV线路2km、400V线路3km, 敷设电缆120m, 调换接户线6km, 安装表箱96个、电表260块。

在村子里转悠的过程中, 笔者看到, 新架设的线路整齐美观, 低压线杆上的导线和入表箱的下户线均采用PVC管穿越, 部分下户线使用集束导线, 走径规范。电杆上悬挂着的“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建设电气化示范村, 服务和谐新农村”等宣传标语格外引人注目。规范的电力线路与整洁的村容村貌融为一体。

“不久前, 省政府还在长木村召开了新农村建设现场观摩会, 他们连连称赞村里电力线路的工艺好、标准高、规划科学, 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随行的邵阳城东供电局副局长王锦文高兴地说。

电力架起致富路 第2篇

第二作业站优势畜牧产业是生猪养殖,畜牧养殖协会是根据农场畜牧兴畜富民的发展思路、由养猪大户自发组建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协会成立于2000年3月。四年来,在农场非国有办的重视和畜牧科的指导下,协会不断发展壮大,会员由成立之初的30户发展到现在的51户。面对机遇和挑战,协会不断深化服务,严格管理,促进了农场畜牧业发展。现有存栏母猪610头,后备母猪180头,年可出栏肥猪5600多头,全年畜牧业产值可达800万元,实现纯利润260万元,人均畜牧业收入可占到6300元,为了降低生猪饲养成本,增加养殖效益,作业站积极鼓励职工建设玉米楼子,目前,作业站玉米楼子可存放玉米4300吨,每年每吨可增值400元,可为职工增收80万元。占玉米种植面积的60%,职工还自发购买了扒皮机和输送机五台套,仅此一项便可增值70万元。通过合作社规定从产、防疫、进料、销售实行统一管理,为各养猪户节省资金2万多元,为合作社大规模、高效益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做法是:

一、强化内部管理服务,为闯市场奠定基础

为了适应新形势,协会进一步健全了会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制定了章程,完善了“三会”制度和管理制度。全心全意为会员办实事、办好事。尤其在良种、饲料、防疫和饲养管理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协会管理人员各把一关,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灵活的运行机制、严格的监督机制、一是良种仔猪、引种和生猪人工授精到位。凡是会员

所养的猪、都是协会提供引种地点,母猪配种全部实行人工授精;二是优质饲料廉价供应到位。协会供给会员的养猪饲料比市场价低3%左右,降低了养殖成本;三是防疫指导到位。按季节和防疫程序要求,定期对会员进行防疫指导,提供可靠的防疫药品;四是科技培训到位。定期组织举办科学养殖技术培训或手把手现场指导,改过去的粗放饲养为标准化饲养;五是营销信息联系到位。通过协会销售部联系场内外部市场,为会员提供准确的市场价格信息。

二、着力提高饲养水平,为闯市场赢得优势

为了更好地开拓市场,实现品质调优、效益调高的目标,协会主要抓好优良品种和科学饲养两个关键环节。首先从思想观念上不断更新。及时为会员们学习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提供资料;其次坚持淘汰劣质品种、引进优良品种。协会在认真考察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协会先后从佳木斯、双鸭山地区购买纯种基础母猪和40头优良种公猪20头。再次加强圈舍建设。畜牧业走上了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之路。

三、抓机遇培植大户,以点带面促发展

2013年,在农场党委、工会和管理区帮助和支持下,工会帮助共富资金20万元,积极从养殖大户入手,充分发挥他们的典型带头示范作用。每年组织会员到佳木斯、畜牧科等地学习参观和技术培训,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发展畜牧产业的积极性。截至目前,畜牧协会在董事会、张大邦、陈庆河、刘世军,养猪大户,培养姜炳仁、李忠勤、梁文胜等养猪户。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养殖户发展畜牧业热情高涨、信心倍增。

如:梁文利2011年是家庭最困难的时候,他是当时以租

种土地为主业,一年下来算帐只剩生活费,日子过得很紧。在农场畜牧科帮扶下,送去两只基础母猪,2012年协调工会共富免息资金20000元钱加入畜牧协会,种了8垧玉米,一年夫妻俩从春忙到秋。当时粮价也很低,年底算帐土地没有带来效益,但是两头母猪纯挣8000多元,夫妻俩有了笑容。静下心来商量,明年地不种了,改变产业,以养猪为主业,搞自繁自育,发展养猪业,2013年把挣来的钱拿出来又买了10头母猪,仔猪全部自育,经过精心饲养和管理,当年出栏肥猪120头,纯利润26000多元,靠用“滚雪球”办法发展养猪业。

四、加大技术服务力度,保证产业健康发展

四年来,协会充分发辉自身的优势,聘请佳木斯畜牧专家教授和农场畜牧科传授技艺,大力开展疾病防治、技术培训、巡回指导活动,既解决了生产过程中一系列技术问题,也使会员掌握了科学饲养技术。截至目前,协会所有会员饲养的畜禽未发生类似性疾病。

经过四年的科学运作,协会的服务基本涵盖了整个畜牧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实现了“四统一”,即统一提供良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饲料供应、统一联系销售。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全站畜牧业走上了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之路。

第二作业站

沽源县:蔬菜产业架起致富桥 第3篇

沽源县充分挖掘农业“金矿”的潜力,把蔬菜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瞄准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和智能化建设方向,重点打造了闪电河、五里桥、长梁沟3个节水示范区,大西洼、黄盖淖、二龙山3 个高效节水片区,全县高效节水面积发展到11 700 多公顷,每个乡镇都建成了1个高效节水示范园。

沽源县是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农产品被称为“出自最佳生态环境的绿色食品”,现已形成集育苗、种植、良种推广、交易市场和出口加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并先后打造了“金莲川”“闪电湖”“三河源”“塞北青”和“翡翠绿”等蔬菜优质品牌。同时,通过“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企业与北京市农业企业、蔬菜市场和超市进行对接,成立了“京张协作蔬菜产业联合会”,特邀北京知名企业搭建起了“京沽”蔬菜产业协作平台,使沽源农产品成功对接北京市场。“沽源菜”也凭借高质量、无公害、耐储运等优势,畅销全国20 多个省市,并且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等地。●

电力架起致富路 第4篇

一、搭建增收平台, 实现促农增收

水稻专业合作社把水稻种植户组织了起来, 从而提高了组织化程度, 解决了群众卖粮难的问题, 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使所生产的水稻卖上了好价钱, 提高了粮食就地转化率, 为农民增收搭建了平台。2013年每市斤水稻比市场价多卖0.10元, 年加工水稻在800万斤以上, 为当地农民增收100多万元, 户均增收560多元, 2014年第一季度至现在一个加工周期, 就加工水稻2000多吨, 每吨为农民增收100多元。

二、加速土地流转, 促进劳动力转移

现已入社土地面积20000亩, 现已流转土地8600亩, 占土地面积的43%, 现有劳动力1310人, 现已转移劳动力524人, 占劳动力总数的40%, 其中:去韩国出劳务19人, 占转移劳动力36%, 出国的劳务人员把土地转移给了在家种地的合作社成员, 由于加强了合作, 使组织起来的农民形成了合力, 抵御了市场风险, 不但使走出去务工人员增加了收入, 也使在家种地的合作社成员富了起来, 互利双赢, 起到了走一户富两户的效果。

三、强化扶贫帮困, 引领共同致富

为了扶持贫困户共同走上富裕道路, 合作社在新建之初, 就把李刚等17户贫困户吸收到合作社搞水稻加工生产, 年人均收入6千~8千元以上, 使这些贫困户不但种地能得到收入, 在加工厂又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实现了一年包扶当年脱贫, 走上了致富道路, 深受贫困户和广大群众的欢迎, 树立了合作社的良好形象, 赢得了信誉。

四、规范运作合作社,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竹帘水稻种植专业生产合作社建立了组织和各项规章制度, 达到了有章程、有牌匾、有活动记录、有证照, 坚持了经常性的活动,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已经步入了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并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使农村经济良性发展。

1. 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

由于合作社的成立, 为米业加工提供了足够的生产原料, 使加工业能正常运转生产, 解决了原料不足吃不饱半年闲问题, 过去只能加工两个月, 再没有生产原料了, 现在能正常开机, 原料有了保障, 促进了米业加工的发展。

2. 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

合作社的成立, 不但使加工业活了起来, 加工出的稻糠又转化为饲养鸡、鸭、鹅、猪的饲料, 带动了周边几个村的养殖业发展, 使产业链条延长加大, 推动了经济增长。

3. 带动了劳务产业的发展

合作社的成立, 土地流转有序, 解决了外出劳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我们很多户在外省和韩国有亲属朋友, 利用亲缘优势, 纷纷出省出国去务工, 加速了土地向合作社成员手中流动, 由于我们认真落实国家“一免两补”政策, 直补归原承包者所有, 良种补贴归现种地者所有, 理顺了土地流转渠道, 解决了务工人员在土地流转、家中留守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等一些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使他们没有牵挂放心大担的, 专心致志的出去务工创收, 进而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 土地向合作社流动, 劳务产业也得到了同步发展。

4. 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水平

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土地向合作社成员手中集中, 使合作社成员土地占有量加大, 更加适应大型机械作业, 我们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都组织合作社成员使用大型农机具进行深翻, 旋耕稻地, 达到整平耙细, 待插秧状态, 在插秧季节里, 大多数合作社成员都采用机械插秧, 到了秋季采用大型机械收割, 加大了机械投入力度, 提高了机械化耕作水平。

五、加强科技培训、提高科技种植水平

每年都不定期举办4~5次科学种植技术培训班。同时举办水稻新品种推介交流会、新技术推广会及病虫草害防治研讨会。聘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业专家授课讲解。

通过科技培训、参观学习及县农委、经管局、扶贫办、科信局的大力帮助下, 签订了富硒优质米订单。并且订单价格每市斤高出市场价5分钱, 而且全部回收。使合作社成员平均每户增收560余元。合作社的5000余亩富硒米打入了福建省厦门市场。5000余亩销售给广东省湛江粮油贸易公司。10000亩销售到鹤岗、伊春、佳木斯、哈尔滨等地。并与尚志市黑龙宫果酒厂签订了山葡萄种植基地200余亩, 与汤原食品厂冷库签订了绿色粘玉米订单400多亩地的种植合同, 每亩地为农户增收150多元。同时与东北农业大学的教授结成了帮扶对子, 合作开发了富硒米, 富铬米及富锌米等10余多个品种。使合作社的广大社员学到了新技术, 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六、建立科技园区, 提供科普平台

通过汤原县科技信息产业局的扶持, 争取到院县共建示范项目, 先后派多名社员到省、市农科院进行培训。建立了500亩的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小区, 示范区全部采用科学种植、科学管理。其中泰香型、粘香型、优质长粒型、长黑粒型占据整个园区, 并且采用了宽窄行、机插深施肥、钵育摆栽等新技术。还设立了高产公关区、稻鸭共育区、有机绿色米推广种植区、3414水稻肥效试验区。使合作社种植面积扩大到了2万多亩。

七、强化基础设施、做大做强产业龙头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奋斗, 合作社现有办公室140余平方米, 成套的化验设备, 高级验钞点款机和电子秤, 并筹建精制米加工厂, 目前前期厂房已经完工, 有效面积500平方米。

电力架起致富路 第5篇

汤王庙村是丘陵地区, 适合水果生产。过去农民种植习惯是小麦和玉米, 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正常年份, 粮食亩产量均在500千克以下, 遇到干旱年份, 产量就在250千克以下或绝收;上世纪80年代末, 孟州市提出了三个的宏伟规划, 其中一个就是在孟州市的西部丘陵区发展苹果6 667公顷。村委以此为契机, 按照孟州市委, 市政府的规划要求, 立足本村实际, 提出了苹果发展规划。为保证果树品种的优新, 村里统一组织, 购买优质苹果苗木, 为全村果树的规范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水果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果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果品价格下跌, 水果滞销, 很多地方未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砍树毁园屡见不鲜, 几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在市场低谷期, 村的干部群众始终团结一心, 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心态, 坚持“有高峰就有低谷, 低潮时发展, 高峰时受益”的原则。在低谷期积极引进种植新技术、改良新品种, 推广先进生产技术, 尽量降低生产成本, 以此来应对市场的考验。为此, 他们成立了苹果协会, 在协会运作下, 当时农户不仅没有砍掉一棵苹果树, 还有许多农户在大力种植, 现在, 老村复耕地也全部种上了果树, 2007年随着形势和市场发展的需要, 村委会在原技术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高端岗苹果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 十分注重果农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果树新技术的示范应用。2008年注册了“明珠”商标, 2009年申请成为孟州市国家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核心示范区建设主要基地, 在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重点完成了苹果无公害产品的申报。建立了农资统一供应部, 实现全示范区的物资统一管理、供应。建立了田间记录, 详细、真实记录水果生产过程中的施肥、用药等情况。完善了检测室建设, 2009年新购置农药残留检测仪1台, 固定人员开展产品抽检工作, 并做到检测记录完整, 保障了果品安全。经常开展标准化技术培训, 建成了“捅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技术培训中心”和“图书资料室”。2009年以来, 建立标准化技术培训例会制度, 每月召开一次技术培训会议。通过聘请省市专家现场讲课、订阅“果业专刊”、印发技术资料、组织果农外出学习等形式普及果树标准化生产技术, 全区果农科技兴果意识大大增强, 技术操作水平明显提高。新品种、新技术全面普及。在果树新技术应用方面, 合作社坚持与郑州果树所、山西果农报社、山东烟台海阳县王家山后村、北京中日友好果园等省内外果树种植、科研部门保持联系, 在孟州市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率先引进果树新品种及新技术。目前人工授粉、壁蜂授粉、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树下铺膜、果园种草、物理杀虫、微喷灌溉等果树标准化生产先进技术已在全区普及应用, 2009年引进的纸加膜套袋技术使全区果实商品率明显提高。

合作社运行过程中, 实现了“六统一”管理:即统一土地规划, 统一果树技术指导, 统一果树病虫防治, 统一物资供应, 统一果品包装, 统一果品销售。

核心示范区建成后, 在高端岗苹果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 全区大力推广苹果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 效益显著。核心示范区三年来的苹果品质逐年提高, 产量及效益逐年增加。2008年苹果苹果亩产2 500千克左右中, 亩纯收入3 000元左右;2010年达到亩产2 800千克左右, 亩收入5 000元左右。另外, 在生产过程中, 由于采取的物资统一供应、产品抽样检测等措施, 确保了食品安全。

2006年获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2008年九月苹果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2009年被评定为河南省首批“省级示范性合作社”, 注册了“河阳明珠”牌商标, 2009年经河南省农业厅及有关专家验收并推荐合作社园区为首批 (创建) 国家标准化园区之一。

电力架起致富路

电力架起致富路(精选5篇)电力架起致富路 第1篇“要想村民致富, 架好电力线路。”谈起电力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长木村村委会主任曾云...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