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产品决策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01

产品决策范文(精选11篇)

产品决策 第1篇

某企业生产三种产品, 其成本资料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 丙产品为亏损产品, 由于生产这种产品使企业利润减少了7500元。从这一点出发, 似乎取消这种产品的生产是理所当然的。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如果取消了丙产品的生产, 丙产品负担的固定费用60000元就要转给甲、乙两种产品来负担。假若原由丙产品负担的固定费用由甲、乙两种产品各负担50%, 就会出现以下情况:

由此可见, 若企业取消丙产品的生产而不增加甲、乙产品的生产, 就要使销售利润从75000元降于22500元。因此, 在甲、乙两种产品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多生产就销售不出去或生产能力已满负荷) , 而丙产品又为市场需要的情况下, 还要保留下来继续生产为好。因为丙产品虽然是亏损产品, 但它可以提供52500元的边际贡献, 从而减少了甲、乙两种产品的固定费用负担, 增加了企业销售利润。

产品决策 第2篇

任何一个产品人员,要理清产品的分析和决策思路,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产品。产品的核心价值,是用户使用该产品的终极意义。例如军大衣和比基尼都是用来穿的,但是前者的核心价值是御寒,后者的核心价值是性感。手机虽然变化多端,但核心价值是语音沟通,所以如果通话音质不行的话,这个手机再炫再酷,也会被用户舍弃。

互联网产品也是同样道理。很多产品在外表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深挖的话,用户为什么要用?最根本的好处是什么?答案是非常迥异的。例如一个是百度知道,另一个假设是在线购物网站的疑难问答平台,产品形式可以相似,但本质完全不同。前者的核心价值在于“让人们更便捷的获取信息,找到所求”,而后者则应该是一种高效的在线客服手段。这个本质差异就导致了很多要点和细节上的产品决策差异。

所以对一个产品进行分析之前,首要问题,便是弄清楚用户为什么要用这个产品,它带给用户最根本的好处是什么。

要解答这样一个问题,并不容易,很多失败的产品在一开始就没弄明白用户用它的理由,注定了后面的失败。在产品研发前,百度搜索引擎产品人员首先要解答这个问题。

百度的产品决策原则

搜索引擎产品部门在招聘产品人员时,应聘人员尤其是对互联网充满热情的学生常常积极地抛出自己的各种想法,却没有仔细分析为什么做?该不该做?

外界也常常有人提出一些疑问,为什么百度不做这个产品?为什么百度不做那个产品?

在《李彦宏的百度世界》里,阐述过百度的产品决策原则:“无论百度推出什么产品,总是遵循三个原则:有需求、有优势、有收益。”

首先是需求导向。无论是客户需求还是用户需求,归根到底都是需求。先有需求,才再有动作。借用一个经典小故事,有两个卖鞋的人去岛屿上开拓市场,一个回来后跟老板说:“那里没有市场,根本没有人穿鞋。”另一个回来后跟老板说:“那里市场可大了,大家都还没有鞋。”这个问题如果放在产品决策上,应先问需求,先摸清楚对于这群用户来说,他们穿鞋的好处、不穿鞋的好处,再决定下一步。

其次,在有效满足需求方面,我们有无优势。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对于用户的终极需求的满足,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视频搜索”这个想法在搜索引擎产品部很早就有考虑和接触,但早期互联网资源非常有限,资源的下载是一个致命的瓶颈,搜索做得再好,对用户最终获取并观看这个视频并无多大的帮助,因此当时没有介入;到了后期,由于专业视频分享网站的兴起,用户视频体验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且资源众多,从用户搜索关键词里很容易能发现大量视频搜索需求,百度在搜索方面的优势能为找视频的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便利,而网页搜索通用搜索解决方案并不能完全满足视频搜索的特殊需求,因此视频搜索诞生的时机到了。后续经过产品设计、产品研发,成为一款大量用户使用的搜索产品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最后是要符合百度使命,专注于搜索,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且推动搜索领域更深远的发展。现在大家看到,百度网页搜索、MP3搜索、图片搜索、知道、贴吧、百科等每一款产品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并互相关联、互相促进这并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百度为了整合产品而做的整合,而是它们的诞生恰恰就是为了有效地满足用户需求的,它们本身构成了搜索引擎的整体架构,也是百度最核心的产品竞争优势。

对产品的正确决策

产品经理或产品设计师的责任就是保证产品的成功,从产品的决策到产品是否能符合预期地完成开发上线,当然最核心的是在前期需求,解答一个产品为什么做和做成什么样子。

产品人员在把握产品决策原则的基础上,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还得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第一,他自己就是产品的忠实用户。百度产品部门的每位同事,对互联网应用充满热情和兴趣,主动地成为相关产品领域最熟练的一线用户,带着真实的使用目的,能和用户站在一起,而不是带着审视检查的角度,后者往往当局者迷,不能洞悉真正的需求。比如贴吧的产品人员在学生时代不是骨灰级论坛潜水者就是知名论坛的风云人物;网页搜索的某位产品人员搜索引擎爱好者,进入百度前就热衷于发现各种搜索引擎妙用。

第二,他必须能站在大多数普通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百度产品部门不要求任何专业背景、技术背景,只要你能精确地把握和尊重普通用户的体验,在这一点上的要求近乎苛刻。你不能因为你懂得各种搜索技巧,就期望普通网民像你一样。当设计常用功能时,这样的思考是被拒绝的:“如果用户不明白,可以去看帮助文档”“这个问题用快捷键去解决”而实际上面临的判断要难得多。

当然,搜索引擎作为信息获取的入口点,汇集千千万万网民的需求和使用习惯,百度的产品人员更能通过直接的数据来分析用户的行为,从他们比较集中的搜索请求中发现产品问题和产品诉求。这也是制胜的法宝之一。

产品的创新思路

为什么要创新?李彦宏说过,“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需求,不为创新而创新”。产品和技术部每天都在进行着创新的尝试,但新技术、新功能、新概念只是工具或手段,产品设计更关注“为什么创新”。

百度产品体系的重大创新是搜索社区,百度的贴吧、知道、百科、空间等,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搜索社区体系,我们回顾一下当年贴吧上线时首页的那句话:互联网上的信息,和人脑中的信息相比,只是沧海一粟百度过去几年的经验证明,类似贴吧这样的搜索社区模式,在将人们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借以提升搜索引擎的核心价值方面,是极其成功的。所以,贴吧是一个伟大的创新,相对全球而言更是独一无二的,而贴吧所代表的搜索社区的产品创新模式和不懈实践探索,更是百度对搜索领域做出的杰出创新贡献。

有些人认为横空出世的东西才是创新,只有推倒重来的东西才是创新,但是不要忽略一点,有些创新是“润物细无声”的,有些创新是细节的,但它们至关重要,同样推动着某一领域的进步。

比如在图片搜索领域,很多人都会觉得以图搜图、颜色筛选、人脸识别这些内容识别技术看起来很新颖,认为只有提供了这样的功能才是创新。在百度产品部的图片搜索组,早期几乎每一位新同事都对这些服务好奇,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用户行为分析和思考,才能理解使用筛选功能并不一定是有效解决用户问题的最好方法,应用各种用户需求识别技术、图片识别技术优化搜索结果排序,将用户更需要的图片直接排列在用户的眼前,这也是重要“润物细无声”创新。

有很多不明白互联网产品工作的人问:“怎么保证你的想法是客观的?”“怎么保证你需要的就是大众需要的?”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让人想到去做调研,调研的方法很容易让人想到是问卷调查。但实际上,产品设计和改进的很多方面是你没法通过直接问用户得到你想要的答案的,就像你没法通过直接询问用户的每一次搜索需要什么来指导搜索结果更准确。其实,用户实际的行动已经实实在在地告诉了产品人员,比他自己说得更多、更真。当互联网产品的用户群体达到一定规模,他们的行为数据具备统计意义时,会比纯粹的市场调研行为更加可靠和直接,那是非常珍贵的财富。

产品决策 第3篇

创新是产品的生命

这次参展,北人不仅带来了商务印刷、包装印刷、书报印刷、标签及票据印刷、印后装订五大解决方案,而且还推出了国内速度最快的BEIREN105-5+L对开五色平版印刷机、BEIREN300A-1+L+C对开单色多功能平版印刷机、北人-TSK TOPAZ智能型自动高速无线胶订机等多种新产品。

据陈邦设介绍,BEIREN105-5+L对开五色平版印刷机作为国家发改委立项、“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产品,不仅具备16500张/时的最高速度和720mm×1050mm的大幅面对开纸张设计,而且采用数字化平台并在后工序添加了UV上光的工艺,非常适合包装印刷等高端印刷需求。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持续创新的能力,没有新的产品研发出来,那么企业还能干什么?在展会上又拿什么宣传?”陈邦设强调,“产品是企业的生命,创新是产品的生命。没有好的产品,企业的工作也就没有依托。”

三大会场同期展示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北人参展采取了“双线”出击的策略,分别在展馆的E2-040展位和旗下工厂设立了北人单张纸分会场、北人卷筒纸分会场,实现了三大会场同期展示的效果。

陈邦设表示,决定以这种方式展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设备太多没办法都搬到展馆来,但又希望让客户看到北人所拥有的完整产品线。他形象地比喻道:“这就好比有钱的人可以买奔驰、宝马,而不想花那么多钱的人可以买帕萨特一样。北人具备完整的产品线,客户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不同价位的产品。”二是展会展示的不仅仅是北人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北人的新形象。“我们要展示北人员工的精神面貌,北人人的“精气神”,所以一定要到工厂才能感受到。”陈邦设相信,3个分会场的设计一定会获得非常好的展示效果。一方面,他希望客户、经销商和合作伙伴在看到北人的新变化和员工的“精气神”之后,增强与北人合作的信心;另一方面,员工看到有这么多人都在关注北人,与北人有合作的意愿,也会大大提升团队士气。

明确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使命

实际上,在去年参展德鲁巴展会时,北人还没有推出这么多新产品。因此,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北人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推出这么多新产品?对此,陈邦设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北人有非常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技术积淀,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技术团队的能力也都非常强,这些是研发新产品的基础;北人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过去更多的是追求产品的速度、配置等,现在则提升到“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使命。

“如果我们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那么我们就没有价值。”陈邦设解释道,“怎样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那就是提供客户需要的产品,而且这些产品还必须满足当下对节能、环保、人性化的需求。”正如北人最新推出的C平方工艺,很好地将设备性能和客户需求结合到了一起,不仅可以替代原来的烫金等工艺,而且非常环保。

陈邦设将北人推出的新产品称为“新生的孩子”,我们从他的言谈之中感受到了那种由衷的自豪。但他仍谦虚地表示:“来北人股份工作一年多,其实我个人没有什么本事和能耐研发出这么多新产品,我的职责是怎样把这个团队带动起来,把大家的热情激发出来,把任务和目标明确下来。现在的北人在新产品开发时特别强调3句话:决策一定要准,行动一定要快,产品一定要精。”

深入了解北人的“大营销”

“北人现在正在做‘大营销’,这正是北人携旗下北人集团、北人股份、北人富士、陕西北人以统一形象亮相的重要原因。”陈邦设表示,北人的品牌资源是共享的,所有子公司和产品线都丰富了整个北人的品牌内涵。如今,北人既可以为客户提供平张纸胶印机和卷筒纸胶印机,也可以提供服务于软包装的凹印机和柔印机,服务于票据市场的表格机,服务于包装市场的窄幅柔印机,还有印后装订设备和为新材料领域服务的涂布机等。北人的宗旨是为客户提供门类最全、水平最高的一体化服务。

谈到营销,陈邦设一直秉承两个原则:一是销售要向营销转变,因为营销不是单纯的“钱货两清、交易结束”的销售,而是把产品卖给客户之后,还要帮助他们创造价值,并且把后续的服务做好。二是营销要深入调查市场需求,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通过新技术引导客户需求,持续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此外,陈邦设认为,营销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是全员的概念。这次参展,时间紧、任务重,很多员工放弃了节假日,甚至顾不上自己家中的事情,把所有精力都全心全意投入到了产品开发上。“拥有这样一支想干事、想干成事、有能力、不服输的团队,那么即使摔倒了也会很快爬起来继续战斗。”

转型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

如今,整个印刷业都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巨大压力,需要转型的不仅仅是印刷企业,还有像北人这样的印刷设备供应商。

陈邦设强调:“面对客观环境的变化,大家都走到了转型发展的历史关口。北人也在做新的选择,但我们转型最重要的基础和要素是转变观念。”他认为,转型不能忽视两大观念:一是市场观念。树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使命,提供客户需要、客户满意且自己能做的产品;主张集成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引进、吸收、消化后再创新。二是效率和效益观念。企业要有效益,才能改善员工的生活,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面对未来的发展,北人在转型过程中也有非常明确的态度,陈邦设表示:“我们已经以坚定步伐地迈入了包装领域,但绝不会放弃原有的市场,同时在数字印刷方面也会继续研究和跟进。”

在这次采访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从陈邦设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激情和感染力,更看到了北人在61年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上打造出来的“团结、求实、夺魁、奉献”的企业精神。对于北人来说,他们展出的是产品,但输出的是理念和技术,传递给广大业界人士的是北人“决策准、行动快、产品精”的新形象。

产品组合优化决策方法分析 第4篇

一、两种产品共用两种资源的产品组合优化决策

假设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 有关资料如表1所示。

假设一车间加工能力为30 000小时, 二车间加工能力为24 000小时。

则:甲、乙两种产品所需一车间工时=2 50010+2 0004=33 000 (小时) >30 000小时

甲、乙两种产品所需二车间工时=2 5004+2 0008=26 000 (小时) >24 000小时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 一车间、二车间生产加工能力是有限的, 满足不了最大销量条件下同时生产甲产品2 500件、乙产品2 000件的需要。

接下来, 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探讨甲、乙两种产品的最优生产组合。

(一) 逐次测算法

首先计算单位资源贡献毛益, 如表2所示: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

甲产品在一车间单位工时贡献毛益<乙产品在一车间单位工时贡献毛益

甲产品在二车间单位工时贡献毛益>乙产品在二车间单位工时贡献毛益

从单位资源贡献毛益的角度无法判断应优先满足哪种产品的生产, 因此可以用逐次测算法来安排生产。

(1) 若优先满足甲产品的生产, 用剩余的生产资源生产乙产品, 则产品组合如表3所示:

(2) 若优先满足乙产品的生产, 用剩余的生产资源生产甲产品, 则产品组合如表4所示:

从“贡献毛益”这个指标可以看出, 应优先满足乙产品的生产, 用剩余的生产资源生产甲产品, 即甲产品、乙产品各生产2 000件。

但是有没有生产组合可以使两种产品的贡献毛益之和最大化, 但甲、乙两种产品的生产量都没有满足最大销售量呢?下面我们用图解法来研究这一问题。

(二) 图解法

上例中, 假设生产甲产品x件, 生产乙产品y件, 根据约束条件可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如下:

约束条件:

目标函数:S=10x+8y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根据约束方程画出几何图形:

L1, L2, L3, L4四个方程的直线围成一个可行区域, 即图1中阴影部分, 满足约束条件的方程解必定位于阴影区域内, 即可行解区域。

目标函数S=10x+8y可转化为:y=-1.25x+0.125S, 当S为一定值时, 这是一条等利润线, 那么目标函数就是一簇等利润线。随着S的变大, 等利润线上移, 这一簇等利润线和可行解区域只有一个交点时, 这一交点所对应的x, y值, 即是使目标函数最大的点, 这一交点的横坐标x值即是甲产品的产量, 纵坐标y值即是乙产品的产量。而随着等利润线的上移, 和可行解区域的最后一个交点只可能是可行解区域的凸点 (除去x=0或y=0的点) , 也即是图中的A、B、C三点有可能成为使甲、乙两种产品贡献毛益之和最大的点。接下来, 我们比较A、B、C三点的贡献毛益, 如表5所示:

由上表计算可见, C点是使甲、乙两种产品贡献毛益之和最大的点, 即最优的甲、乙两种产品产量的组合是甲产品生产2 250件, 乙产品生产1 875件, 此时甲、乙两种产品贡献毛益总额最大。

(三) 逐次测算法和图解法的结合

从逐次测算法和图解法的结果可以看出, 两种方法求出的最优的甲、乙两种产品的组合不一致。不难看出, 图解法的结果是最优的组合。那么, 逐次测算法是不是一种错误的方法呢?肯定不是。

我们可以将逐次测算法和图解法结合起来得出产品的最优组合:当两种产品 (以甲、乙产品为例) 共用两种生产资源, 而生产资源都有限时, 我们首先计算单位资源贡献毛益。

(1) 如果甲产品的单位资源贡献毛益都大于乙产品的单位资源贡献毛益时, 我们则首先满足甲产品的生产, 用剩余的生产资源生产乙产品, 此时不必用逐次测算法和图解法求最优组合。

(2) 如果甲产品的一种单位资源贡献毛益大于乙产品的该单位资源贡献毛益, 而甲产品的另一种单位资源贡献毛益小于乙产品的该单位资源贡献毛益, 此时我们通过计算单位资源贡献毛益不能判断出应优先满足哪种产品的生产, 此时应将逐次测算法和图解法结合: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 (1) 若L1, L2的交点在L3, L4组成的矩形范围内, 则A、B、C三点都有可能称为最优组合点, 此时逐次测算法的结果和图解法的结果可能不一致, 而图解法的结果肯定是最优的组合, 此时我们只需要比较A、B、C三点所对应的甲、乙两种产品贡献毛益之和; (2) 若L1, L2的交点在L3, L4组成的矩形范围外, 则只有A、B两点可能称为最优组合点, 此时逐次测算法的结果和图解法的结果肯定一致, 我们只需比较A、B两点所对应的甲、乙两种产品贡献毛益之和, 即是逐次测算法的结果。

二、两种产品共用三种资源的产品组合优化决策

假设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 甲产品单位贡献毛益4元, 乙产品单位贡献毛益8元, 各产品所需资源及其限制条件如表6所示:

甲产品预测市场销售量最大为50件, 乙产品预测市场销售量最大为20件。

首先计算单位资源贡献毛益, 如表7所示。可以看出, 从单位资源贡献毛益的角度, 我们无法判断应优先满足何种产品的生产。下面用逐次测算法和图解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这一问题。

假设生产甲产品x件, 生产乙产品y件, 根据约束条件可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如下:

约束条件:

目标函数:S=4x+8y

首先, 把L1、L2、L3化为等式, 两两求解。

(1) 根据L1、L2求出第一组解:x=42, y=16。

将第一组解代入L3:442+616=264>240, 故第一组解为非可行解。

(2) 根据L1、L3求出第二组解:x=30, y=20。

将第二组解代入L2:830+420=320<400, 且0x50, 0y20, 故第二组解为可行解。

(3) 根据L2、L3求出第三组解:x=45, y=10。

将第三组解代入L1:45+310=75<90, 且0x50, 0y20, 故第三组解为可行解。

我们将可行解代入目标函数:

第二组解代入目标函数:S2=430+820=280

第三组解代入目标函数:S3=445+810=260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 在可行解中, 第二组解使目标函数最大, 所以第二组解为所求的最优解, 即最优产品组合应为甲产品生产30件, 乙产品生产20件。

三、两种产品共用多种资源的产品组合优化决策

通过上述计算, 我们可以得出两种产品共用多种资源的最优决策方法。假设两种产品共用n种资源, 则:

首先计算单位资源贡献毛益, 若通过单位资源贡献毛益不能判断应优先满足何种产品的生产, 则应建立目标函数和相关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即是两种产品的贡献毛益之和, 约束条件是通过资源限制条件和市场销售限制条件建立n+2个不等式, 然后将根据资源限制条件建立的n个不等式变成等号, 两两求解, 找出可行解。最后把所有的可行解代入目标函数, 使目标函数最大的可行解即是最优解, 也即是最优的产品组合。

通过以上研究, 当两种产品共用多种生产资源, 而生产资源又是有限时, 我们可以将逐次测算法和图解法结合求出产品的最优组合, 使两种产品的贡献毛益之和最大化。

摘要:产品组合优化决策研究的是多种产品共用一些生产资源, 而这些生产资源又有限时, 如何安排产品生产的最优组合的问题。本文以两种产品共用有限的生产资源为研究前提, 首先采用逐次测算法、图解法、逐次测算法和图解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两种产品共用两种资源的产品组合优化决策问题, 然后采用逐次测算法和图解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两种产品共用三种资源的产品组合优化决策问题。

关键词:产品组合优化决策,逐次测算法,图解法

参考文献

[1] .孙茂竹, 文光伟, 杨万贵.管理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产品决策 第5篇

摘要:南京工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考虑零售商的公平关切行为特征,研究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最优订货决策问题。引入公平关切度和参考依赖因子,构建基于零售商公平关切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订货决策模型。理论分析与数值算例表明:分散式决策中,零售商考虑公平关切时的订购量少于其无公平关切时的订购量,批发价随着公平关切程度的上升而下降;批发价契约下考虑公平关切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无法实现协调,但订购量、供应链成员的利润均随着公平关切程度的上升而减少。

关键词: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公平关切;批发价契约

鲜活农产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包括“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和新鲜的肉蛋奶等 5 类农产品”。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鲜活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运输成本及损耗大,供需不平衡等问题时有发生。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鲜活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 25%~30%,每年物流链上约有1200万吨水果、1.3亿吨蔬菜的浪费,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另外,鲜活农产品生产过程极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鲜活农产品的供给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如何解决鲜活农产品供需矛盾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当前,关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为数不多。但斌和陈军在构造了新鲜度衰减函数的基础上,分别定量考察了价值损耗对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协调的影响。林略等考察了收益共享契约下的鲜活农产品三级供应链的协调问题。但上述文献皆基于参与人完全理性假设,未考虑供应链成员的公平关切特性。

本文充分考虑鲜活农产品的新鲜度和运输损耗特性,以及供应链成员的公平关切特征,研究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成员的决策和供应链协调问题。

一、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模型分析

(一)基本模型。以下构建两级单周期供应链模型,考虑鲜活农产品的新鲜度和运输损耗特征,零售商R在销售季节来临前有一次订货机会。二级供应链的决策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二级供应链模型

假设条件:

1、供应商向零售商供应商品,由于鲜活运输过程中存在损耗,定义一个与运输相关的有效因子,当零售商订购时,供应商为使利润最大化将供给,定义为新鲜度因子(),产品新鲜度对零售市场的需求有一定影响,对同样的零售价格而言,产品新鲜度越高,市场需求越大。

2、假设零售商R面临的市场需求为不确定性需求乘积形式的需求函数,其中是市场需求,是对市场规模的一个度量,是产品的零售价格,是一个均值为1的连续分布的需求随机扰动因子,其概率密度函数和累计分布函数分别为和,表示需求对零售价的弹性指数,假设。

3、假设供应商和零售商的信息公开且对称,供应商的单位生产成本及零售商的单位边际成本分别为和;由于鲜活农产品具有较强易腐性,假设销售期结束时的残值为0,并假设零售商不存在缺货损失。

符号说明如下:

:新鲜度因子,

:运输有效因子

:零售商确定的单位产品销售价格

:零售商的订购量

:供应商出售给零售商的批发价

:供应商的单位生产成本

:零售商的单位产品边际成本

:售商的期望销售量

:零售商对供应商的转移支付

():供应链的整体利润(效用)

():零售商的利润(效用)

:供应商的利润

(二)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基本模型

根据以上假设,得到零售商、供应商和供应链总利润分别为:

(1) (2)

(3)

这样,销售量可表为:

(4) 令

(5)

则。

引理1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即最优库存因子(记为),由如下方程确定:

(6)

若關于x递增,且,则最优库存因子是唯一确定的,其中。

由引理1可知最优“库存因子”的确定与q无关,且由式(6)可得:

故,令,因为, ,故,则。

零售商、供应商以及供应链整体利润可化为下式(7)、(8)、(9):

(7)

(8)

(9)

令表示供应链最优订货量,则对(9)式关于求一阶偏导可得

(10)

由此可得,且,因为,所以,即为的严格凹函数,存在唯一最优解使得最大,则为供应链最优订货量。

由可知,当供应商的单位生产成本和零售商的边际成本上升时,订购量将会下降,而当产品新鲜度上升时,订购量上升,鲜活农产品在旅途中的损耗率越低,即有效因子越高,订购量越大。故应提高保鲜和运输技术,此举可促进零售商订购量的提升,以此形成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供应商和零售商的边际成本,再促进订购量的上升,形成良性循环。

二、数值分析

本节运用数值算例分析公平关切度对批发价格契约的影响。假设在“农超对接”农产品供应链中,,其中,,,,,,,,则。

根据公式可得系统的最优订购量为196.443,此时供应链为协调状态,总利润为1023.570。

(一)分散式供应链下零售商公平关切度对供应商批发价的影响。假设零售商的参考依赖因子,将所有参数值代入式(17)中可得图2。

图2 零售商公平关切度对批发价的影响

由图2可知分散式决策过程中批发价随着零售商公平关切度的上升而下降。当零售商的公平关切度时,随着零售商公平关切度的增大,供应商的批发价迅速降低;而当零售商的公平关切度时,随着零售商公平关切度的增大,供应商的批发价降低速度减缓。由此可见,零售商公平关切度为0到2之间时,对供应商的批发价决策的影响更大。

(二)批发价契约下公平关切对零售商订购量及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进一步考察零售商公平关切度对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如图3所示。零售商的利润,效用,供应商利润,供应链整体效用皆随着零售商公平关切度的上升而下降。

图3 对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

假设批发价契约参数,零售商的参考依赖因子,令公平关切因子取不同的值。

根据公式(7),(8),(12),(15)得出表1:

上述分析以供应商的利润直接作为零售商效用的参考,下面分析参考依赖因子对零售商订购量及供应链的影响,假设,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对订购量的影响

随着参考依赖因子的上升,零售商订购量不断下降,供应链成员各自的利润,零售商及供应链整体效用不断下降。

(三)批发价对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

假设公平关切度,,分析批发价对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如表1所示:

表1 批发价对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

分析表1可得供应商的批发价越低,零售商的订购量越高。当=4.2时,供应链利润最高,系统可协调,但此时供应商利润为0,此时批发价契约无法达成。当时,随着批发价不断上调,零售商的利润和效用、供应链利润和效用都不断下降。但供应商的利润随批发价上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原因可能是,当供应商设置一个较低的批发价时,零售商的订购量较大,适当增加批发价,供应商利润提升。但当其批发价高过一定价位后,由于零售商具有公平关切,订购量减少,此时供应商利润减少。由此可见,批发价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综合考察零售商公平关切度和批发价对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可以看出,零售商公平关切度和供应商的批发价越低,订购量越高。当时,供应链的利润达到最大化,此时供应链能够协调,但当时,供应商利润为负,故批发价契约下考虑零售商公平关切的供应链无法实现协调。

三、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南京工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应用公平关切理论和博弈论构建了零售商公平关切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模型,综合考虑鲜活农产品的特性和零售商公平关切特征,对分散式决策和批发价契约下供应链订货决策和协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鲜活农产品零售商的公平关切因素能够影响零售商的订购量和供应商的批发价决策,从而影響供应链成员的利润。因此,在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中,考虑公平关切因素,有助于参与者更好做出决策,有助于缓解供应链供需矛盾,利于鲜活农产品整体效益的提高。

今后的研究将进一步考虑将新鲜度其作为随着时间变化的变量引入模型中,使其更符合现实情况;将模型拓展为三级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模型,研究各参与者的公平关切对供应链协调的影响;考虑更多契约下公平关切对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魏光兴,覃燕红,蒲勇健.联合契约: 基于公平心理偏好的行为博弈分析 [J]

系统工程, 2006, 24(9) :32-37.

[2]Cai X Q, Chen J, Xiao Y B. Coordination of manufacturer and distributor in a fresh product supply chain with uncertain transportation delays [R]. Working paper,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2005.

[3]但斌, 陈军. 基于价值损耗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 [J]. 中国管理科学, 2008, 16(5):42-49.

[4]林略,杨书萍,但斌.收益共享契约下鲜活农产品三级供应链协调[J].系统工程学报,2010,25(4):484-491.

清洁产品营销渠道系统决策研究 第6篇

1.1 研究目的

随着全球化浪潮和规模经济的出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作为每年产值达3200亿元的清洁产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卓越的营销渠道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清洁产品的营销渠道进行分析,提出如何改进清洁产品的营销渠道策略,并指出在进行渠道决策时应考虑的因素和风险,从而给清洁产品的营销渠道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营销渠道的研究著述颇多,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渠道的效益、渠道组织体系及渠道模式、渠道行为、渠道的新型关系、网络与渠道创新等方面。

国外关于渠道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渠道结构、渠道行为和渠道关系。渠道结构是渠道理论最早的领域,对渠道理论产生重大影响,是指为达到分销目标,为产品或服务设定一组渠道成员的关系和任务序列。营销渠道行为理论认为渠道由一组专业机构组成,劳动分工广泛,每个成员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其他成,如果某个成员对其他成员的依赖性较大,那么后者将更有权力;如果一个成员对渠道的承诺减少,那么渠道的其他成员影响他的能力将降低。营销渠道关系理论指出渠道关系是指组织间的关系;渠道关系经过知晓、探索、拓展、忠诚和衰退及解散等生命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可能进入一个相互忠诚的阶段;联盟是渠道关系中最高、最好的形式。

在清洁产品的营销渠道研究领域,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者也有论述,主要是结合营销渠道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

1.3 研究方法及预期成果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与实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查找相关资料和文献,全面了解所需研究的课题,深入了解清洁产品营销渠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帮助课题的研究;分析当前清洁产品营销渠道系统决策的营销因素和应考虑到的风险,进而提出改进方法、得出结论。

营销渠道作为市场营销中4P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市场控制和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现代营销渠道理论和方法,对清洁产品的营销渠道进行分析,提出应该从采用新的清洁理念增强渠道号召力、进一步维护传统的营销渠道、开拓网络营销渠道、加强与行业组织及社会机构的合作四个方面改进当前的清洁产品营销渠道系统决策,从而对清洁产品的营销渠道决策者提供参考。

2 关于清洁产品及营销渠道

2.1 清洁产品简述

中国清洁业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过程:传统清洁、近代清洁及现代清洁。传统清洁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了,主要是围绕日常生活进行的,持续的时间比较长;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出现、建筑材料的转变以及人们环保意识和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近代清洁才开始兴起,虽然中国近代清洁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进入21世纪,一系列关于清洁的词汇进入我们的视野,如绿色清洁、科技清洁等,于是以清洁投资和清洁机械为代表的现代清洁开始了。

中国新兴的清洁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横跨工业和服务业两大领域的产业,产值达3200亿元,并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清洁产品具体包括清洁机械、清洁工具和清洁制剂。清洁机械包括超声波清洗机、高压清洗机、扫地机、洗地机、结晶机、吸尘器等;清洁工具包括尘推、拖把、清洁布、垃圾箱、玻璃刮、分配器、净化装置等;清洁制剂包括地面养护剂、地毯清洗剂、浓缩洗涤剂、除臭剂、洁厕剂、消毒剂等。

清洗是一种与人们生活实践关系十分密切的劳动,人类从远古时期就开始从事这种劳动。由于传统清洗工艺操作简单,或只是作为一道工序依附于生产过程中,因而没有被引起广泛关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化大分工的日趋精细,清洗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工艺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相关各行业才开始了解、熟悉并愿意接受清洗服务,中国清洗行业揭开了正式发展的序幕。它的发展不仅能为全社会的节能降耗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而且是企业安全文明生产和人民物质生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有关清洗的科技论文越来越多,一些专家和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中国清洗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论述。

2.2 营销渠道的概念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营销渠道是指某种货物或劳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时,取得这种货物或劳务所有权或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所有企业或个人”。国内学者一般认为营销渠道就是商品和服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的具体通道或路径。

从经济系统的观点来看,市场营销渠道的基本功能在于把自然界提供的不同原料根据人类的需要转换为有意义的货物搭配,市场营销渠道对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所必须完成的工作加以组织,其目的在于消除产品(或服务)与使用者之间的差距,市场营销渠道的主要职能有如下几种:

(1)研究,即收集制定计划和进行交换时所必需的信息。

(2)促销,即进行关于所供应的货物的说服性沟通。

(3)接洽,即寻找可能的购买者并与其进行沟通。

(4)配合,即使所供应的货物符合购买者需要,包括制造、评分、装配、包装等活动。

(5)谈判,即为了转移所供货物的所有权,而就其价格及有关条件达成最后协议。

(6)实体分销,即从事商品的运输、储存。

(7)融资,即为补偿渠道工作的成本费用而对资金的取得与支用。

(8)风险承担,即承担与从事渠道工作有关的全部风险。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产品已经步入同质化时代,各个企业只有通过高效合理的市场营销渠道,才能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以及适当的价格将产品供应给消费者,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渠道与产品:产品需要依靠最终消费者对其有效的使用或消耗才能使其功能得以实现,如果没有渠道的分销活动,产品将无法到达消费者手中,并且企业需要分销渠道所反馈的市场需求信息来进行产品设计、销售策略等方面的调整,以保证产品功能的顺利实现。

渠道与价格:产品分销效率、产品分销环节的多少以及渠道模式等都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分销成本,进而影响到产品的终端销售价格的高低,企业通常需要根据产品的分销速度、顺畅程度来对产品的价格水平与策略进行调整。

渠道与促销:在产品分销过程中,分销主体的选择、渠道模式的确定,都将直接对促销规模、方式、时机以及目标顾客的确定产生重大的影响。

2.3 清洁产品营销渠道现状

国内的清洁产品营销渠道展现出“产品多样和渠道多样”的特点,具体见表1所示。

在工商业清洁产品领域,采取区域代理模式进行销售的企业比较多,但也有企业采用直销的模式进行销售,比如蓝星在加油站展示玻璃清洗剂,力奇先进向特定客户供应自己的产品等。

在清洁工具和家用清洁产品方面,营销渠道的选择更为多样,但采用批发商、代理商和超市渠道的仍然是市场主流。

3 对当前清洁产品营销渠道系统决策的分析及改进

3.1 对当前清洁产品营销渠道系统决策的分析

除了“产品多样和渠道多样”的特点外,当前清洁产品的营销渠道还有以下特点:

3.1.1 渠道同一化

清洁产品的营销渠道表现出了很强的统一性,很多代理商都同时代理了两个以上的品牌产品,这对生产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企业要尽量避免和竞争者使用相同的销售渠道,还要使自己的渠道商保持高度协同。同时,要调查研究市场上代理商的规模大小、采购数量大小与竞争状况,将这些情况与企业的生产量和生产周期进行比较,选择协调性好、适应性强的销售渠道。

3.1.2 客户对渠道的影响越来越大

由于产品同质化、信息的日益透明和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客户在购买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清洁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客户寻求更合理的价格,寻求更低难度和更低风险的交易方式,寻求更丰富的品类及一站式购买,寻求更加可靠的购买伙伴,要求更完善和周到的服务。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价值型渠道正在兴起,面对客户需求的变化,无论是知名厂商还是各区域有实力的渠道,都在调整自身的策略,用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3.1.3 渠道商与品牌商的矛盾加剧

渠道管理对很多清洁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难点。一方面,中间商已经不满足于仅仅赚取产品的价差,而希望企业对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例如经销商培训、产品定制等,这对企业的渠道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很多服务都需要渠道的帮助或其亲自完成。而另一方面,渠道冲突、自有品牌经营、窜货、信用风险等管理问题时刻考验着企业的渠道管理。如何加强对中间商的管理,也是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3.1.4 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渠道系统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得全球化不仅仅在企业经营管理层面影响着企业,而且也对企业的营销渠道产生重大的营销。对进入中国的跨国清洁企业以及走出去的中国清洁企业而言,全球化意味着需求信息是来自全球的。需求个性化、竞争全球化、供给全球化的过程直接推动企业营销全球化,要求企业的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内达到最优化状态。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之一,国际性清洁企业的营销渠道体系必须从全球高度进行重新设计,以能够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在全球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

3.2 对当前清洁产品营销渠道系统决策的改进

进行营销渠道系统决策是需要考虑企业因素、产品因素、市场因素、客户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下面结合这些因素和以上分析对当前清洁产品营销渠道的系统决策提出改进思路。

3.2.1 采用新的清洁理念增强渠道号召力

近些年来,清洁行业的发展已经有了质的提升,尤其表现在市场成熟度、产品种类、客户体验等方面;渠道商也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数量和规模上。清洁产品制造商除了在价格优势、产品培训、物流配送等方面吸引渠道商之外,还应注重品牌影响力、绿色环保、客户体验、智能化、产品更新等。

3.2.2 进一步维护传统的营销渠道

清洁企业做好对渠道成员的维护工作,能进一步坚定渠道商的信心。对营销渠道成员的维护主要采用渠道激励、渠道风险管理、渠道客户关系管理等方式进行。渠道激励是指渠道领袖对其他渠道成员激发鼓励、调动其热情和积极性的行为;进行营销渠道风险管理,可以有利于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用最小的渠道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通过满足渠道客户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实现缩短销售周期、降低销售成本、增加收入和市场扩展,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竞争力。

清洁企业通过渠道维护,会缩短与渠道成员之间的距离,加强了渠道商对企业的信任度,更提高了渠道成员的合作精神。

3.2.3 开拓网络营销渠道

网络营销渠道是利用互联网提供可利用的产品和服务,以便使用计算机或其他能够使用技术手段的目标市场通过电子手段进行和完成交易活动。

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互联网市场,庞大的网民群体,形成了巨大的网络消费群体和网络营销空间。从09年到2011年,淘宝的个人清洁产品增幅为3396%,家庭清洁的增幅为247%,这个增速是非常快的,同时远远高于淘宝全网的增幅,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渠道的巨大优势。目前,中国的清洁行业已经形成了很多清洁产品门户网站,企业应该抓住机遇,结合自身发展适当地开拓网络营销渠道。

3.2.4 加强与行业组织及社会机构的合作

联盟是渠道关系中最高、最好的形式,企业应加强与行业协会、认证机构、公益组织以及展会和论坛等的联系。国外的清洁行业组织形成较早,其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清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行业组织还没有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通过加强与行业组织及社会机构的合作,企业可以获得更全面、更专业的行业信息,同时增强了自己的渠道能力。

4 结论

本文运用现代营销渠道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清洁产品行业的现状,对清洁产品的营销渠道进行分析,指出对当前清洁产品营销渠道存在渠道同一化、客户对渠道的影响越来越大、渠道商与品牌商的矛盾加剧、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渠道系统的特点,并提出应该从采用新的清洁理念增强渠道号召力、进一步维护传统的营销渠道、开拓网络营销渠道、加强与行业组织及社会机构的合作四个方面改进当前的清洁产品营销渠道系统决策。

参考文献

[1]李敬.营销渠道手册[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2..

[2]Philip Kotler.Marketing Management[M].USA:Prentice-Hall,Inc,2000:235-250.

[3]赵会宁.消费品行业营销渠道研究与策划[J].中国集体经济,2011,4(上):92-94.

[4]张庚森,陈宝胜.营销渠道决策系统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0,1:22-25.

[5]周新超.清洗与中国清洗行业近十年发展的几个特征[J].清洗世界,2010,26,(9):21-25.

[6]郭彤梅.中国工业清洗剂市场营销中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清洗世界,2006,22,(4):33-37.

机械产品装配过程质量控制决策研究 第7篇

关键词:机械产品,装配过程,质量控制,决策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机械产品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相应的制造和装配技术难度越来越大, 致使过程运行状态和控制因素更具复杂性、综合性和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 在装配生产开始前就能够对装配过程质量控制策略进行客观准确的决策, 对于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真正做到“主动预防”。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装配质量事前预防控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装配质量特性关键程度采取不同程度的质量控制策略 (这也是目前实际应用较为成熟的质量控制方式[1]) ;基于分析产品复杂度与装配不合格率之间的关系, 预测装配不合格率[2];通过对装配活动进行FMEA (failure mode effect analysis) 风险分析, 找出可能发生故障的工序, 用帕累托图和风险顺序系数对失误划分等级, 并提出预防控制策略[3]。上述研究为装配过程的潜在质量损失分析、预测和度量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法和结论。

但上述研究仅仅从某一个方面考虑对装配质量的影响, 缺乏从设计角度和装配过程影响两方面综合考虑对装配过程质量控制决策的影响。本文基于上述原因, 首先对衡量装配过程潜在质量损失的“装配质量熵”概念进行了介绍,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装配活动关键程度和装配质量熵值的“综合装配指数”指标, 给出了基于“综合装配指数”的装配过程质量控制决策方法, 并以某型喷油泵装配过程为例对决策过程进行了介绍。

1 装配质量熵

1.1装配质量熵概念

在申农提出的“信息熵”的基础上[4], 文献[5]将“熵”引入质量工程领域来描述产品被失去的质量, 提出了“产品质量熵”概念。产品质量熵是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质量特性自身状态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 即质量损失的一种度量。“装配质量熵”是在产品质量熵基础上对由于参与装配的零部件设计制造缺陷、装配活动缺陷或过程因素影响而对活动输出质量所造成质量损失的可能性度量, 是产品质量熵在装配阶段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简言之, 装配质量熵表示由于参与装配的零部件质量和装配活动影响因素而使装配产品质量失去或消减的大小, 它综合反映了装配活动中的实物质量损失和非实物潜在质量损失。如果装配活动输出质量的影响因素有N个, 其中第i个的状态概率 (质量度) 为Pi, 则该装配活动的装配质量熵定义为

Q=-Κi=1ΝΡilnΡi (1)

式中, K为比例常数, K=1/ln N

根据熵的性质, 如果某装配活动的装配质量熵越大, 则输出产品装配质量的不确定性、无序度就越大, 装配发生质量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亦然。因此, 装配质量熵是对因参与装配的零部件质量和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失去或消减的“质量”的度量, 是对装配活动潜在质量损失的一种度量。

装配质量熵可作为装前准备阶段对产品装配过程潜在质量损失的度量, 是进行主动预防控制的信息基础。计算得到的装配生产线上的各装配活动的装配质量熵值, 是装配过程质量控制决策的重要依据。

1.2综合装配质量熵

综合装配质量熵是考虑了各影响因素综合权重后的装配质量熵, 它更能反映在决策中获得信息的多少和质量[6]。其算法思路是:先分析确定影响装配质量熵的主要信息因素集合{F1, F2, , Fi};进而对其主要信息因素的质量状态进行评定, 给出其质量状态值{MF1, MF2, , MFi};计算主要影响因素的熵值{EF1, EF2, , EFi};按照相关算法得到装配活动的综合装配质量熵值EAi

1.2.1 确定影响主要信息因素的集合

本文通过广泛调研后认为, 针对每一个装配活动:①参与装配的零部件质量体现了加工质量对装配质量的影响;②装配操作者水平体现了完成活动的主体对装配质量的影响;③装配工艺规划质量揭示了完成活动的方法对装配质量的影响;④类似装配活动历史上发生质量问题的频数体现了重复发生质量问题的可能性对装配质量的影响。上述因素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装配活动潜在质量损失的影响因素, 本文暂以上述4项因素来进行综合装配质量熵的度量, 当然也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并非一成不变。

1.2.2 对主要信息因素的质量状态进行评定

按照文献[7]中给出的参考评定标准和相关方法可对主要信息因素的质量状态进行客观评定, 限于篇幅, 在此不赘述各信息因素的具体评定方法。按照装配质量熵的性质, 根据其质量状态好坏给予0~10分范围内的评分值, 以为后续计算提供基础数据信息。

1.2.3 确定装配活动影响因素的装配质量熵

由参与装配的零部件、操作者技术水平、装配工艺规划质量和类似装配活动质量问题历史发生频数的质量状态评价分值组成原始数据集合:D′={di}, i=1, 2, 3, 4。di为装配活动Ai (i=1, 2, , n) 的第i个影响因素的质量状态数据。采用量纲一化的方法对D′进行标准化处理, 这里采用直线型量纲一化方法中的极值法[8]对D′进行标准化处理, 处理后的数据集合为

D={di}i=1, 2, 3, 4di=di-mindimaxdi-mindi (2)

di的状态概率为

Ρi=dii=14dii=1, 2, 3, 4

由此, 根据装配质量熵的定义, 第i个影响因素的装配质量熵Ii (定义) 为

Ιi=-1ln4ΡilnΡii=1, 2, 3, 4 (3)

规定当Pi=0时, PilnPi=0。因为0Pi1, 所以0Ii1。

1.2.4 计算影响因素的综合权重

(1) 计算影响因素的熵权。

按照熵思想, 人们在决策中获得信息的多少和质量, 是影响决策精度和可靠性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某个因素的熵越小, 说明其值的增减程度越大, 提供的有用信息量越多越有利于作出优劣性的判断和选择, 在综合评价或决策中该因素所起的作用越大, 其权重 (熵权) 越大;反之亦然。可见, 熵权代表影响因素提供有用信息量的多寡程度[8], 其具体确定方法如下:定义偏差度wiwi=1-Ii, i=1, 2, 3, 4。通过对熵权计算方法的改进[9], 给出第i个影响因素的熵权αi的定义:

αi=wi4- (Ι1+Ι2+Ι3+Ι4) i=1, 2, 3, 4 (4)

(2) 给出影响因素主观权重。

对上述影响因素使用专家法[10], 得到其权重λi (i=1, 2, 3, 4) 。λi为决策者对影响因素的主观判断信息, 反映了不同行业不同过程的具体特点。

(3) 确定影响因素综合权重。

αiλi的基础上, 得到的第i个影响因素的综合权重[8]为

Wi=λiαij=14λjαji=1, 2, 3, 4 (5)

1.2.5 确定装配活动的综合装配质量熵

(1) 确定影响因素的综合装配质量熵。

对于影响因素{F1, F2, F3, F4}, 其综合装配质量熵值EFi分别为

EF1=MF1W1EF2=MF2W2

EF3=MF3W3EF4=MF4W4

(2) 确定装配活动的综合装配质量熵。

根据信息熵的“可加性”性质[4], 装配活动Ai (i=1, 2, , n) 的综合装配质量熵为

EAi=EF1+EF2+EF3+EF4 (6)

2 综合装配指数

“综合装配指数” (synthesis assembly index, 记为S) 定义如下:装配活动Ai的关键程度等级值 (key value of activity, 记为VAi) 与该装配活动综合装配质量熵值 (synthesis assembly quality entropy, 记为EAi) 的乘积为该装配活动的综合装配指数值, 即

SAi=VAiEAi (7)

在此, 对不同的关键程度赋予一定的数值, 以下是参考值:如果某一装配活动Ai的关键程度为关键, 则该活动的关键等级值为VAi=1.2, 如果为重要, 则VAi=1.1, 如果为一般, 则VAi=0.9。

装配活动综合装配指数指标综合考虑了从设计角度和装配过程影响角度两方面对装配活动的影响, 将面向装配过程的装配活动关键程度和潜在质量损失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进行基于主动预防的装配过程质量控制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

3 装配过程质量控制决策方法

本文采用综合装配指数指标进行装配过程质量控制决策的主要原因, 是因为综合装配指数综合反映了设计需求和过程实际状况两者对装配过程质量控制的影响。如果某一装配活动的综合装配指数值越大, 则该装配活动的质量影响信息的度量就越大, 表示该装配活动拥有的影响输出质量问题的信息就越多、越关键, 即越具有发生质量问题的可能性, 且发生以后的严重性越大 (关键程度高) , 应该采取较为严格的质量控制策略;反之亦然。因此, 采用综合装配指数来进行装配过程质量控制决策是合适的。

3.1确定每个装配活动综合装配指数值

(1) 从装配工艺文件中获取每个装配活动的关键程度情况, 并确定相应的关键等级值VAi

(2) 按照前面给出的算法, 计算每个装配活动Ai的综合装配质量熵值EAi

(3) 按照式 (7) 计算每个装配活动的综合装配指数值SAi

3.2建立综合装配指数值均值图 (Ι¯图)

借鉴统计过程控制 (SPC) 思想, 以每个装配活动的综合装配指数值为样本数据, 建立改进的综合装配指数值均值图, 实现对整个装配过程的装配活动质量控制策略的客观决策。

(1) 在各装配活动Ai (i=1, 2, , n) 的综合装配指数值SAi已知的基础上, 计算综合装配指数值均值图 (Ι¯图) 的中心线 (CL) :

CL=Ι¯n=i=1nSAin (8)

(2) 计算各装配活动Ai (i=1, 2, , n) 的综合装配指数值SAi的方差:

Sr2=1r-1i=1r (SAi-Ι¯r) 2r=1, 2, 3 (9)

其标准差可近似表示为

σ=Sr=1r-1i=1r (SAi-Ι¯r) 2 (10)

(3) 确定上下控制线 (ULLL) :

UL=CL+δ LL=CL-δ (11)

式中, δ为控制偏差。

对于服从于正态分布的统计结果来讲, δ=±3σ。但各个装配活动的综合装配指数值并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 所以其确定方法需要在传统SPC上下控制线确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具体改进如下[9]:设上下控制线分别为

UL=CL+ξ σ LL=CL-ξ σ (12)

由相关决策人员根据产品特点、具体的装配过程情况和整体控制策略的严宽程度, 确定修正系数ξ, 以能够更科学地确定上下控制线。如整体控制策略趋严, 则ξ取值偏小;若整体控制策略趋宽, 则一般来讲ξ取值偏大。ξ参考取值范围为0<ξ3。根据各装配活动的综合装配指数值的标准差和修正系数, 可以确定控制偏差δ=ξ σ

(4) 以Ai为横坐标, 以SAi为纵坐标, 并以直线段顺序连接各坐标点 (Ai, SAi) , 建立图1所示的装配过程综合装配指数值均值图 (Ι¯图) 。图1的优点在于能够整体考虑整个装配过程的整体情况, 使所有装配活动在统一标准下进行决策, 不会因为人为因素而导致决策结果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3.3装配过程质量控制决策

(1) 各装配活动控制严格程度决策。图1体现了装配生产线上所有装配活动综合装配指数的总体变化状况:①超出上控制线的点, 对应的装配活动具有较大的综合装配指数, 按照综合装配指数的定义, 需要对它们采取严格控制措施;②在下控制线下方的点, 对应的装配活动具有较小的综合装配指数, 一般不需要对它们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③位于上下控制线中间的点, 对应的装配活动的关键程度和潜在质量损失综合衡量处于中间水平, 是控制策略决策的主体。通过对该部分的装配活动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后可以知道, 下控制线以上到上控制线以下整个范围都有分布, 其分布并不是始终处于中心线附近, 因此, 还需要对这部分活动从成本、时间、效率等方面考虑采取合理的质量控制策略。本文给出的处于上下控制线中间的装配活动的控制策略决策规则为:按照上下控制线范围内综合装配指数值的分布状况和质量控制策略分级情况, 可对其细分为3个子类{SC1, SC2, SC3}, 每一个子类范围为上下控制线范围G的三分之一。即:第一个子类SC1表示下控制线以上G/3区域, SC1=[LL, LL+G/3) ;第二个子类SC2表示上控制线以下G/3区域, SC2=[UL-G/3, UL) ;其余部分为第三个子类, 即SC3=[LL+G/3, UL-G/3) 。对每个子类采取相同的策略, 具体如下:①对于第一个子类, 其综合装配指数值相对较小, 说明从设计角度和生产实际状况综合考虑该类活动采取的质量控制策略为一般程度的质量控制;②对于第二个子类, 其综合装配指数值相对较大, 属于重点控制的一类装配活动, 因此, 该类活动采取的质量控制策略应是较为严格程度的质量控制;③对于第三个子类, 其综合装配指数值适中, 所以采取的质量控制策略可是中等程度的质量控制。

(2) 各装配活动检验规划决策。综合装配指数对于检验规划的制定同样具有较大影响。综合装配指数较大的装配活动其发生质量问题的可能性较大, 需要用较严格的检验规划来保证其输出质量特性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被发现。因此, 在各装配活动质量控制程度决策结果的基础上, 还需要对各装配活动的检验规划进行决策。根据前述严格、中等和一般的三类质量控制策略制定的三类质量控制策略对应的装配活动检验规划决策规则如表1所示。

4 案例

以某型柱塞喷油泵开装前的质量控制决策为例, 对决策方法进行介绍。该产品的三维模型如图2所示。

4.1计算各装配活动综合装配指数值

首先, 确定各装配活动的关键等级值。从装配工艺文件中获得各装配活动的关键程度, 确定其关键等级值, 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其次, 计算各装配活动的综合装配质量熵值。以装配活动1为例, 其综合装配质量熵值的算法如下:

(1) 得到该活动影响因素的质量状态评定值。按照文献[7]给出的方法, 得到该活动影响因素的质量状态评定值为M={2, 10, 4.8, 4}。

(2) 计算各影响因素的装配质量熵。由影响因素评分值组成的原始数据集合为D′={2, 10, 4.8, 4}, 按照标准化处理方法处理后的数据集合为D={0, 1, 0.35, 0.25}, 计算的各项影响因素的状态概率为P={0, 0.625, 0.219, 0.156}, 则各项影响因素的装配质量熵值为I={0, 0.212, 0.240, 0.209}。

(3) 计算各影响因素的熵权。按照前述方法, 计算的各影响因素的熵权集合为α={0.314, 0.247, 0.238, 0.248}。

(4) 计算各影响因素综合权重。由专家法给出的该活动的4个影响因素的权重为λ={0.2, 0.3, 0.25, 0.25}, 则各影响因素的综合权重计算结果为W={0.243, 0.286, 0.230, 0.240}。

(5) 确定得到的影响因素的综合装配质量熵为EF={0.486, 2.860, 1.104, 0.960}。

(6) 计算得到的该装配活动的综合装配质量熵为EAi=EF1+EF2+EF3+EF4=5.410。

同理, 按照上述算法可以计算得到各装配活动的综合装配质量熵值 (表2) 。按照式 (7) 计算的各装配活动的综合装配指数值如表2所示。

4.2建立综合装配指数值均值图 (Ι¯图)

在表2数据基础上, 计算的所有装配活动综合装配指数值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

CL=Ι¯=i=1nSAin=i=122SAi22=5.391

σ=Sr=1r-1i=1r (SAi-Ι¯r) 2=1.063

根据喷油泵产品特点和总体控制策略的严宽程度, 这里取ξ=1, 则可确定喷油泵综合装配指数值均值图的上下控制线分别为

UL=5.391+1.063=6.454

LL=5.391-1.063=4.328

Ai为横坐标, 以SAi为纵坐标, 并以直线段顺序连接各坐标点 (Ai, SAi) , 建立图3所示的喷油泵综合装配指数值均值图。

4.3装配过程质量控制策略决策

(1) 各装配活动质量控制策略决策。在图3中, 超出上控制线的点对应的装配活动为2、7、14, 需要对它们采取严格程度的控制策略;下控制线下方的点对应的装配活动为6、13、16、18、22, 需对它们采取一般程度的控制策略。将上下控制线间的范围细分为3个子类{SC1, SC2, SC3}, 即:第一个子类SC1表示下控制线以上G/3区域, SC1=[4.328, 5.037) ;第二个子类SC2表示上控制线以下G/3区域, SC2=[5.745, 6.454) ;其余部分为第三个子类, 即SC3=[5.037, 5.745) 。装配活动1、15、19、20属于第一个子类, 采取一般程度的质量控制策略;装配活动4、5、8、9、12、17属于第二个子类, 采取的质量控制策略应是较为严格的质量控制策略;装配活动3、10、11、21属于第三个子类, 采取中等程度的控制策略。

综合上述3个子类控制策略, 得到控制策略决策结果如表3所示。

(2) 各个装配活动检验规划决策。根据喷油泵各装配活动质量控制程度的决策结果, 可以对每个装配活动的检验规划进行决策, 检验规划决策结果如表4所示。

按照决策结果在产品装配过程中对各装配活动进行质量控制, 经批量统计, 产品“一次装配合格率”由实施控制决策前的94.6%提高到实施质量控制决策后的98.7%, 有效提升了企业的主动预防控制能力, 改善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5 结束语

本文在衡量装配活动潜在质量损失的装配质量熵基础上, 将装配活动关键程度和其潜在质量损失两者有机结合, 建立了装配活动综合装配指数指标, 并以此为理论和数据基础对装配过程中每个装配活动的质量控制策略进行客观决策, 给出了基于综合装配指数的装配过程质量控制决策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开装前的主动预防质量控制能力, 为研究和开发面向装配过程质量控制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何益海.基于关键质量特性的产品保质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2]Shibata H, Cheldelin B, Ishii K.Assembly Quality Methodology:a New Method for Evaluating AssemblyComplexity in Globally Distributed Manufacturing[C]//Proceedings of I MECE’03, 2003ASME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ngress and Ex-position.Washington, D.C., 2003.

[3]徐光华, 郭伟, 于鸿彬, 等.混合装配线防错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工业工程, 2006, 9 (6) :122-125.

[4]王永涛.熵权法在房地产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6.

[5]王彬.基于知识的机械产品概念设计过程防错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

[6]刘煜, 郑恒.基于熵的新产品开发决策方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2) :155-156.

[7]王波.机械产品装配过程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

[8]罗良清, 王静.熵权法在企业统计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4, 19 (6) :5-7.

[9]王静.应用熵学对产品综合质量控制方法的改进[J].工业计量, 2004, 14 (5) :6-8.

基于需求可替代的产品生产决策研究 第8篇

关键词:需求可替代,生产决策,最优解

近些年来,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竞争市场中产品更替的频率空前之高,产品间的替代问题成为供应链领域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Pastemack and Drezner[1](1991)给出了基于两种产品可完全替代的最优厍存水平的一些有意义的性质。Bassok,Anupindi and Akella[2](1999)研究了一个基于产品可完全替代的库存问题,证明了基本库存策略是最优的,并且给出了求解最优库存水平的一个算法。Rajaram and Tang[3](2001)研究了一个单周期的基于需求相关的部分替代的产品库存问题,文章给出了求解最优库存水平的启发式算法。最近,Yang and Schrage[4](2001)证明了在某些条件下增加替代将导致库存水平的增加,同时讨论了一些有关风险组效应的有趣结果。

本文在现有关于更新产品和替代产品的研究工作基础上,对更新产品和替代产品的生产(库存)决策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两种产品生产量的最优解的隐式表达式。最后针对均匀需求分布函数给出了制造商的最优生产决策的表达式,同时给出了一个数值算例。

1 问题描述与符号定义

考虑如下的采购库存生产模型,假设有一个制造商同时制造销售两种产品,一种是旧产品,一种是旧产品的更新换代新产品,新产品的性能优于旧产品,并且价格高于旧产品,新产品与旧产品需要不同零部件,且新产品所需零部件的成本高于旧产品所需零部件的成本。两种产品同时在市场上进行销售,在旧产品生产量不足以满足市场对其的需求量,并且新产品的生产库存量有剩余的时候,制造商可以利用新产品的剩余库存量来替代旧产品不足的库存量去满足顾客对旧产品的需求并以规定的两种产品的折中价格出售,以使得生产获得更大的销售效益并最终获得更大的利润。

假定市场对两种产品的需求是随机的,制造商必须在某一时刻(记作t1时刻)前做出产品生产与零部件的采购决策并发出订单,并且制造商只能进行一次产品零部件的采购决策,在做出决策后就不允许再修订任何一种产品的零部件的采购数量。因此,制造商根据自己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上游零部件供应商给出的单位零部件批发价格,以自己期望利润最大为目标来做出两种产品的零部件的采购决策并同时给零部件的供应商发出订单。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记作Di(为随机变量),i=1代表产品1;i=2代表产品2,誗D=誗D1,D2誗,Di的分布函数为Fixi22,相应的密度函数为fixi22,制造商在时刻t1对产品i的零部件的采购数量记作Qi(决策变量),假设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在时刻t1之后的某一时刻t2(本销售周期末)到来,制造商根据t1时刻的零部件采购量Qi,以及需求Di的具体实现值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以求实现自己利润最大化的目标,ci为产品i的零部件的单位采购费用,假设c1>c2。此时,假设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不对制造商进行惩罚,但是所有未被满足的需求将损失掉,假设在时刻t2剩余产品的单位处理收益都为零,产品i的单位销售价格为pi,p0为产品1替代产品2销售时的单位价格,假设p1>p0>p2>0,假定两种产品的销售都能使制造商获得正的单位收益,产品1的单位收益大于产品2的单位收益,并且制造商采取替代策略时也能获得正的单位收益,即:p1-c1>p2-c2>p0-c1>0。

为了简化模型,本文还做如下假设:

(1)制造商除购买零部件外的其它生产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2)假设制造商首先用产品i的生产库存量去满足市场对产品i的需求,然后在产品1的生产库存量剩余,产品2的生产库存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顾客愿接受制造商的替代策略,以两种产品的折中价格p0购买产品1来代替产品2满足需求。

2 建模与求解

根据前面对模型的相关假设可得,制造商首先分别用产品1的库存量去满足市场对产品1的需求,用产品2的库存量去满足市场对产品2的需求,然后在产品1的生产库存量剩余,产品2的生产库存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制造商再以两种产品的折中价格p0将产品1代替产品2去满足顾客对产品2的需求。由此可以得出销售活动结束后,制造商的利润函数如下:

式中pi·min 2Qi,Di2项为产品i的销售收益i2=1,22;max 2D2-Q2,02项为产品2自身不能满足的需求超额量;max 2Q1-D1,02为产品1满足顾客对自身需求后的剩余库存量;min 2max 2D2-Q2,02,max 2Q1-D1,022项为产品1以折中价格p0替代产品2销售给顾客的数量;p0·min 2max 2D2-Q2,02,max 2Q1-D1,022项为产品1以折中价格p0替代产品2销售给顾客所获得到的收益;ciQi为生产产品i的生产成本费用i2=1,22。

利用式(1)可求得制造商的利润函数的期望值如下:

此时制造商的最优决策问题为寻找两种产品各自的最优生产量(分别记作:Q1*,Q2*)使得式(2)值达到最大,即:

定理1由式(3)所定义的制造商的最优生产量Q1*,Q2*,满足如下条件:

证明:利用(2)式可以求得E2D 2φQ21,Q2 22关于变量Q1和Q2的一阶偏导数如下,由于式子比较复杂,在此本文采用分段求导的方法。首先令:

利用式(6)所定义的符号可以改写为:

再由式(7)同时利用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可得:

由式(8)、式(10)、式(11)和式(12)式可得:

类似于式(10)、式(12),可得:

由式(9)、式(14)、式(15)和式(16)式可得:

令一阶导数式(13)、式(17)等于零,同时求解方程即可得到由式(3)所定义的制造商的最优生产量Q1*,Q2*满足由式(4)与式(5)所定义的方程组,定理1证毕。

由定理1可知,同时求解方程(4)与(5)即可得到由式(3)所定义的制造商的最优生产量Q1*,Q2*的值。但是很难对于一般的需求分布直接利用一阶条件式(13)、式(17)等于零求出生产量Q1*,Q2*的显式解。

3 数值例子

本部分针对需求分布为均匀分布时的情形,求解制造商的最优决策值Q1*,Q2*。假设两种产品的需求分布函数都是均匀分布函数,即随机变量Di服从区间乙ai,b i乙,i=1,2上的均匀分布。由此可得随机变量Di的概率分布函数Fi2xi 2和密度函数fixi2 2的表达式分别如下:

考虑到本文前面对参数的相关假设同时为了计算的方便,本文所用参数进行如下取值:p1=90,p2=50,p0=60,c1=45,c2=25,a1=0,a2=0,C=400,b1=30,b2=20。利用定理1可求得结果Q1*=8.3103,Q2*=8.6206。

参考文献

[1]Pasternack,B.,Z.Drezner..Optimal inventory policies for substitutable commodities with stochastic demand[J].Naval Research Logistics,1991,38:221-240.

[2]Hsu,A.,Bassok,Y..Random yield and random demand in a production system with downward substitution[J].Operations Research,1999,47:277-290.

[3]Rajaram,K.,C.S.Tang..The impact of product substitution on retail merchandising[J].EJOR,2001,135:582-601.

客制化产品材质意象决策支持模型 第9篇

Eastwood[1]提出的大量客制化的定义是:为每一个顾客提供符合他或者她独特要求的产品。材质改变带来的产品差异是产品创新的一个范畴, 因此很多学者致力于产品材质认知的研究[2,3,4,5,6]。基于现有研究成果, 本文应用感性工学理论与模糊层次分析法, 构建产品材质意象决策支持模型, 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产品材质风格因子, 将意象词汇作为评价准则, 采取定量的模式来描述消费者的感性意象与产品材质的对应关系, 准确呈现消费者对产品材质意象的偏好。

1 产品材质意象描述

产品材料的感觉特性由材料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形成。根据Berger[7]的研究, 人类获取的资讯的80%来自视觉。材质意象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对视觉触觉复合感官知觉有支配性, 对触觉有替代性。在应用层面来看,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产品意象的感受是比较依赖视觉的, 对已经熟悉的材料, 即可根据以往的触觉经验通过视觉印象判断该材料的材质, 从而形成材料的视觉质感。产品材质感性意象是指, 消费者凭借自身感官对产品的材质所产生的直觉联想。人们用形容词对材料质感进行描述, 不同的材料产生不同的感觉意象。

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材质意象决策支持模型

2.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 (factor analysis) 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 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本研究应用因子分析法从意象形容词变量中获得重要的产品风格因子。通过检验意象词汇变量的相关性, 将变量分组, 以帮助解释风格因子的潜在结构。每个潜在的因子代表一个独立的产品风格, 将与每个独立风格相对应的意象词汇作为评价准则。每个因子代表一组相关的意象词汇, 顾客对产品要求的细微差别能通过不同的意象词汇映射, 从而对应不同的客制化产品。

2.2 模糊层次分析法

2.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是将与决策相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AHP引入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计算得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通过随机的一致性比率 (consistency ratio, CR) 来判定, 当CR之值小于0.1时, 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2.2.2 模糊集合理论

模糊集合主要指具有某个模糊概念描述属性的对象的全体。

设给定论域U, U到[0, 1]的任一映射

其中, μA为模糊子集的隶属函数;μA (y) 为yA的隶属度。论域U上的模糊子集A由隶属函数μA (y) 来表征。μA (y) 取值范围为[0, 1], μA (y) 的大小反映了y对于模糊子集的从属程度。

本项研究基于模糊集合理论, 三角模糊数通过三维向量参数化来表征评价准则的重要程度。因此, 每个评价准则的相对贡献率在临近上界为渐增的和连续的, 并且更加准确地表征了候选方案和评价准则的关系。

三角模糊数的基本理论如下:

定理1 记F (R) 为R上的全体模糊集, 设三角模糊数MF (R) , 有

(1) ∃x0, 使得μM (x0) =1;

(2) ∀λ∈ (0, 1) , Mλ={x|μM (x) ≥λ}是一个凸集;

(3) M的隶属函数μM:R[0, 1]表示为

式中, lu分别为M所支撑的下界和上界;mM的中值。

三角模糊数可记为 (l, m, u) 。

定理2 设M1、M2是两个三角模糊数:M1= (l1, m1, u1) , M2= (l2, m2, u2) 则有

(1) 加法运算♁法则

(2) 乘法运算法则M1 M2= (l1, m1, u1) (l2, m2, u2) = (l1l2, m1m2, u1u2) (3)

2.3 模糊层次分析方法与产品材质意象

材质意象是指客观材质在人脑中的主观再现, 是人的感觉器官对材质的物理特性的抽象概括反映, 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传统AHP虽然简单实用, 但无法解决决策过程中伴随的不精确和模糊性, 因此需要将模糊理论与AHP相结合。van Laarhoven等[8]对AHP进行了改进, 提出模糊层次分析法 (FAHP) 。该方法根据定理1确定三角模糊数。本文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 用模糊数来表征评价标准并构建模糊判断矩阵。候选方案的得分用模糊数来表示。模糊层次分析法在本文中的应用步骤如下:

(1) 建立最优材质意象层次结构。将每个风格的最优材质搭配放在最高层;将评价准则放在中间层, 文中评价准则指最优材质搭配的意象词汇;最底层为材质搭配候选方案。

(2) 构建模糊判断矩阵和权重向量。模糊判断矩阵J是由变量和评价准则构成的矩阵, 权重向量W由评价准则构成。用三角模糊数来表征模糊判断矩阵和权重向量的元素, 例如1˜3˜5˜7˜9˜它们的隶属函数被定义为 (1, 1, 3) 、 (1, 3, 5) 、 (3, 5, 7) 、 (5, 7, 9) 、 (7, 9, 9) 。另外, 模糊数能够反映顾客对评价标准的接受程度。在本文的研究中, 意象词汇和模糊数的关系见表1。

(3) 比较候选方案来确定最优的材质搭配方案。FAHP的最终方案使用模糊数来代表每个可选方案的最终数值。为了确保最优的方案, 要建立解模糊化模型。解模糊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①计算可选方案的最终模糊数。假设权重向量W由评价准则构成, 表示为 (w˜k) 1q, 模糊判断矩阵J由可选方案[N1N2 Np]构成, 评价准则表示为[j˜i k]pq。最终可选方案的解S能够用模糊判断矩阵J计算出来。S的计算方式描述如下:

S=JWΤ=[j˜11j˜12j˜1qj˜21j˜22j˜2qj˜p1j˜p2j˜pq][w˜1w˜2w˜q]=[j˜11w˜1j˜12w˜2j˜1qw˜qj˜21w˜1j˜22w˜2j˜2qw˜qj˜p1w˜1j˜p2w˜2j˜pqw˜q]=[s˜1s˜2s˜p] (4)

式中, w˜k为第k层评价准则的相对重要程度, k=1, 2, , q;j˜ik为第i层候选方案Ni的相对重要程度, 与第k层的评价准则相关联, i=1, 2, , p;s˜i为候选方案Ni的最终得分。

②实施解模糊化和最终模糊数总排序。在多目标决策过程中, 候选方案的最终值是由模糊数来表征的, 为了方便选择最优化方案, 要清晰地表示所有模糊数的排序。采用模糊均数和铺展法[9]进行解模糊数和对模糊数进行排序, 通过模糊事件概率来对模糊数进行排序。假设s˜i是三角模糊数 (l, m, n) , 它的模糊均值x˜ (s˜i) 定义为

x˜ (s˜i) = (l+m+u) /3 (5)

模糊数的排序能够确立最优方案的排序, 模糊均值越大, 越接近理想的选择。

3 实例

为了减少其他因素 (如造型、色彩) 对材质意象研究的影响, 选择造型较为简单但在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座椅为实验对象。因子分析法提取17个意象形容词, 并将产品意象风格分为4种类型, 用于帮助顾客选择座椅最优的材质搭配, 以说明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3.1 产品意象语意选定

邀请5个有经验的室内设计师使用焦点座谈法选择了5个座椅样本和30个典型意象词汇。邀请32名受试者参与本次实验, 22人为浙江大学在校学生 (10人有设计背景, 12人无设计背景) , 10人为杭州市普通消费者。该群体被邀请观看5个座椅样本的图片并用李克尺度法来表明风格类型与意象词汇的吻合程度。主成分分析将变量 (5个座椅样本与32个受试者产生160个变量) 减少到少数几个因子。用特征值大于2的因子作为表征座椅风格的意象词汇。选取因子载荷绝对值大于0.7的17个意象词汇分组, 并命名为不同的风格 (表2) 。分组的词汇将帮助顾客确定一个合适的风格, 然后顾客从这个风格中选择意象形容词, 这样就能确保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17个变量占总变量总数的90.51%。

3.2 探索最优材质组合

3.2.1 座椅材质样本挑选

根据椅子的结构特征可将椅子的材料分为两类:主体材料和座面材料 (图1) 。

材质所涵盖的研究范围很广, 由于时间与资源限制, 在参考简丽如[2]以及柯超茗[10]相关研究后, 挑选出7种在座椅与家具中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材质, 如表3所示。本研究所指的材质仅指座椅的表面材质 (不考虑内部材料) , 并且忽略材质更细微的质感与表面处理, 也避免特殊人为加工颜色处理。

由于本研究着重于使用者对于产品材质的视觉印象, 两个任意材质的搭配通过图像合成技术展现在消费者面前, 使消费者在电脑上可以直观看到材质的组合。

3.2.2 评价标准

因子分析确定了4个风格。当消费者选择了一个风格, 意象词汇就作为评价标准。例如, 一个顾客需要一个高贵和典雅的座椅, 一旦座椅风格已选定, 则意象词汇 (典雅的、华丽的、优美的) 也已选择并作为最优材质组合的评价标准。

3.2.3 建立最优材质组合层次

本研究的目标在于确立座椅意象的最优材质组合, 将最高层设为最优材质组合。因子分析将产品风格分为4类, 因此本研究有4个独立的最高层, 每个最高层下面是由不同的意象词汇组成的评价标准, 最低层为42个候选方案, 以获得最终的目标, 如图2所示。

3.2.4 建立模糊判断矩阵

质朴风格的意象词汇 (实用的、朴素的、大众的、坚固的、传统的、深沉的) 是质朴风格的评价标准。将42个候选方案的评价结果转化为量化的均值, 如表4所示。根据意象词汇取值范围所对应的模糊数 (表1) , 各候选方案的均值可转化为模糊数值 (表4) 。质朴风格的模糊判断矩阵JT可表示为

注:A.亮面不锈钢, B.透明玻璃, C.黑色小牛皮, D.柚木, E.白色亮面亚克力, F.白色棉布, G.棕榈藤。

3.2.5 建立权重向量

基于因子分析的结论, 将座椅的意象分为4种风格。每个顾客根据自己的喜好给予评价标准不同的权重。评价标准的权重分为五级:1、3、5、7、9。例如, 质朴性风格意象词汇包括实用的、朴素的、大众的、坚固的、传统的、深沉的, 这6个词汇是质朴性风格的评价标准。顾客根据自己的喜好赋予评价标准不同的权重。如果一个顾客更倾向于“实用的”和“朴素的”类型, 而不喜欢“深沉的”, 该顾客就会给予“实用的”和“朴素的”以较大的权重, 而给予“深沉的”以较小的权重。通过模糊层次分析之后, 该顾客就能得到他喜好的座椅材质搭配。评价标准的权重1、3、5、7、9分别对应模糊数1˜3˜5˜7˜9˜

3.2.6 模糊数排序

模糊数排序可以使用模糊判断矩阵和权重向量, 质朴性风格的模糊排序向量的计算方法见式 (4) 。模糊运算最终的步骤为解模糊数。s1、s2、、s42根据模糊均值x˜ (s˜i) 的计算结果来确定最优的候选方案。根据式 (5) , 得到三角模糊数的均值 (l, m, u) 。模糊排序向量的结果如表5所示。

3.3 本文方法验证

为了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我们应用李克尺度法对质朴性风格5种座椅材质搭配方案进行问卷调查, 邀请30位受试者 (5名设计师和25名消费者) 参与此次问卷调查, 结果如表6 所示。分析问卷结果并整理后得到各样本在感性意象语意下的平均值, 按平均值大小排序并将其与本文提出的决策方法进行比较 (表7) 。对比表6、表7可以看出, 本文方法所得结果与问卷调查的排序结果基本一致, 证明该材质决策模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4 结语

本文应用感性工学的理论架构, 基于FAHP法, 构建了产品材质意象决策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将FAHP应用于产品材质设计领域, 采用定量的模式来描述消费者的感性意象与产品造型材料的对应关系, 通过座椅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 该模型能够较明了地反映决策者的偏好, 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后期工作可根据此模型建立计算机辅助材质意向决策系统, 以帮助顾客有效选择产品材质。

摘要:基于大量客制化的背景提出一种产品材质意象决策支持模型。该模型应用感性工学的理论架构,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产品材质与消费者感性意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产品材质风格因子, 将意象词汇作为评价准则, 采用模糊一致关系实现了模糊推导, 使用模糊一致矩阵实现动态自适应。通过求解模型得到每个方案的排序值, 方案排序结果最大程度地反映了决策者的偏好。通过座椅案例验证了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客制化产品,材质,意象,模糊层次分析

参考文献

[1]Eastwood M A.Implementing Mass Customization[J].Computers in Industry, 1996, 30 (3) :171-174.

[2]简丽如.产品之材料意象在感觉认知之研究——以桌灯为例[D].台中:私立东海大学, 2002.

[3]Choi K, Jun C.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Kan-seifactors of Tactile Sense Regarding the SurfaceRoughness[J].Applied Ergonomics, 2007, 38 (1) :53-63.

[4]孙凌云, 孙守迁, 许佳颖.产品材料质感意象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09, 43 (2) :283-289.

[5]许渊智.塑料质感应用于产品设计之探讨——以滑鼠为例[D].台北:台湾科技大学, 2008.

[6]Werner G, Edwin L, Stefan T.Associating VisualTextures with Human Perceptions Using GeneticAlgorithms[J].Information Sciences, 2010, 180:2065-2084.

[7]Berger A.Seeing Is Believing:an Introduction toVisual Communication[M].Palo Alto, CA:May-field, 1989.

[8]van Laarhoven P J M, Pedrycs W.A Fuzzy Exten-sion of Saaty’s Priority Theory[J].Fuzzy Sets andSystems, 1983, 11 (1/3) :199-227.

[9]Lee E S, Li R L.Comparison of Fuzzy NumbersBased on the Probability Measure of Fuzzy Events[J].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nd Applications, 1988, 15 (10) :887-896.

产品决策 第10篇

关键词:消费者产品关系;消费者购买决策;手段-目的链

企业利润源自于以钱作为媒介的双方交换行为,因此,长期以来交易关系一直被认为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主要关系。而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市场信息的透明化,消费者面对的选择越来越多。简单的将客户与产品的关系定义为交易关系已不符合新的市场规则,无益于企业建立长久的持续的竞争力,引发了以建立消费者-产品关系来增加企业竞争力的思考。显然,为了与客户建立密切的关系,企业必须深入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生理及心理感受,掌握消费者心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本篇文章的目的就是通过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来分析消费者行为,并提出建立消费者与产品亲密关系的建议。

一、理论概述

1、消费者购买决策模型。消费者购买决策模型(图 1)是由Kotler 和 Armstrong于2001年提出的,它将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分为了五个阶段-发现问题、信息搜索、信息评估、购买和后购买。描述了消费者从感知自身需求到购买使用产品,并对其产生满意、不满意等态度的全过程。

图1

2、Means-end Chain。手段-目的链描述了产品属性及功能与消费者生理心理认知之间的关系。手段-目的链阐述了产品属性、产品功能、心理认知及个人价值四个方面的内容。产品属性包括物理属性和抽象属性。产品功能和心理认知分别描述的是产品满足的功能价值和心理价值。个人价值包含了辅助价值和最终价值。辅助价值是行为的首要驱动力如渴望被认同,最终价值是已经获得的心理认知价值如自我尊重。简单地说,属性会导致功能和心理后果,然后功能和心理后果则会催生个人价值。

二、购买决策过程中的消费者产品关系

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动机是消费者认为所购买的产品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发现问题”、“信息搜索” 和 “信息评估”阶段来解释。问题识别与产品属性高度关联,特定的属性才能解决特定的问题。信息评估是产品利益与个体需求的匹配过程。通过分析手段-目的链和购买决策进程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消费者行为,有利于消费者-产品关系的建立。

1、基于消费者需求的消费者产品关系。需求不仅指生理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它们与产品的物理属性及心理属性相关。消费者或是在接触产品之前发现其需求,或是在产品接触之后创造需求。第一种情况是客户主观发现需求,这种需求一般是由身体和精神的不舒适性触发的,如肥胖和自卑。消费者产品关系建立的基础则是基于产品的可以减少消费者身体及心理不舒适性的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这被称之为消费者导向关系(图2)。而第二种情况是产品刺激消费者产生需求。这就需要考虑消费者的情感与认知。例如,彩色的海报建议消费者在情人节与爱人拥有一个浪漫的晚餐,“彩色”吸引消费者,而 “和爱人的浪漫晚餐'促使消费者仔细思考产品细节以及能带来的产品利益,于是消费者增进与情人的关系的需求被激发,新的产品消费者关系开始建立,称之为产品导向关系(图3 )。这就要求企业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图2 消费者导向关系

图3 产品导向关系

2、基于信息搜索的消费者产品关系。客户通过搜索信息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判断方法的可行性及可靠性。这是一个客户丰富产品知识的过程。找出消费者搜索信息以及渠道获取信息的影响因素是本阶段建立消费者产品关系的关键。产品涉入程度及情感状态极大地影响消费者搜索信息的态度,产品涉入程度是消费者对于产品与自身相关性及重要性的认知。通常情况下,如果产品与消费者的相关度越高,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参与程度则越高,消费者也越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消费者一般从个人来源、商业来源、公共来源和经验来源四个途径来获取信息。消费者开始信息搜索就是开始与产品建立联系。信息搜索阶段是建立消费者产品关系的开端,也是建立关系的渠道。

3、基于信息评估的消费者产品关系。在信息评估阶段,消费者基于具体信息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其需求。这个阶段是消费者将产品属性、功能及心理利益加工联系的过程,一是对产品属性的评估,二是对功能及心理利益的评估。产品属性的评估标准包括产品的客观属性如价格、品牌和产品的主观属性如质量、 设计。由于消费者更容易熟悉产品的品牌,所以品牌在评估产品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功能及心理利益的评估方面,消费者能容易地将产品的属性与功能连接,但很难将产品的属性与心理利益连接,这就要求企业能为消费者提供心理价值如环境友好、社会认同。信息评估是消费者产品关系事实成立的决定性阶段。

4、 基于购买行为的消费者产品关系。购买是消费者使用货币兑换产品的过程。首先,购买行为的发生需要货币的可实现性,包括货币载体与货币交付渠道的可实现性。其次,购买渠道是购买行为产生的场地,购买渠道的可到达性决定了购买行为的发生,更容易买到的产品更容易与消费者建立关系。再次,产品的可接触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购买行为的发生,可接触的产品更容易建立产品信任。购买行为的发生标志着消费者产品关系的现实确立。

5、基于购后行为的消费者产品关系。消费者在购后行为阶段判断对产品的满意程度。对产品满意的消费者会继续使用该产品,但是对产品的忠诚度并不强烈,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捕获。对产品不满意的消费者会解除与产品建立的关系。愉悦的消费者能与产品保持高度忠诚的关系,这使口碑传播成为可能。购后行为表现差异决定了消费者产品关系的可持续性。研究发现,有效的交流被视为营销的首要目的,同时也是消费者产品关系的可持续性的关键。

三、结语

消费者产品亲密关系的建立是增强品牌黏度的关键。理清消费者决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消费者-产品关系有助于企业明确阶段性营销目标,制定阶段性营销方案。本文通过分析消费者决策过程中心理行为,明确了各个阶段的消费者-产品关系,希望有助于企业理清消费者-产品关系建立的关键因素,帮助企业维系老客户捕获新客户。(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参考文献:

[1] Kotler and Armstrong.Principles of Marketing[M].Pearson Education.2005;

[2] J. Peter, O. Peter.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 involvement and product knowledge[J,]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2008(20):P977-997;

[3] Gutman.J Means-End Chains as Goal Hierarchies,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1997(14): 545-560;

产品决策 第11篇

项目 (Project) 一词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过描述和解释, 目前, 较为广泛使用的描述为:项目是一个专门组织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 在一定约束条件下, 所开展的一次性活动或所要完成的一个任务, 以形成独特的产品或服务。

而工程项目是较为常见也较为典型的一种项目, 工程项目是以形成固定资产为目的的一次性任务或事业, 其对象是建设工程实体。

项目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对项目管理的定义是: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 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 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的过程。项目管理是对一些已成功地达成一系列目标相关的活动 (譬如任务) 的整体监测和管控。这包括策划、进度计划和维护组成项目的活动进展。

2 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

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亦称全寿命周期, 简单通俗地来讲, 就是一个项目从“生”到“死”的过程。工程项目建成后即形成了一个产品, 而产品总是有终点的, 或是报废或是被淘汰。

这也就是说, 工程项目有一个生命周期, 而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一般划分为项目决策阶段、项目建造阶段 (包括设计和施工) 、项目使用与维护阶段、项目拆除阶段。

不同的工程项目由于类型、规模的不同, 其生命周期的长短一般也会不同, 但是项目建设过程一般大致是相同的, 可分为策划、立项、设计、施工、交付使用等。

3 项目投资控制

投资 (Investing) , 在经济学上的概念, 一般是指经济主体为获取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而垫付货币或其他资源用于某些事业的经济活动过程。简单地理解, 投资就是为了获取一定的效益而预先投入的资本。

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 工程项目投资 (Project Investing) 是指某经济实体或政府为获取工程项目将来的收益而垫付资金用于工程项目的经济活动。工程项目投资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其投资主要构成如图1所示。

最直观地讲, 项目投资控制的目的是降低项目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说, 任何一个带有商业性质的或者说盈利性的项目, 投资者都需要考虑投资控制。

显然, 投资控制不能只着眼于实际建设施工期间产生的费用, 更需要从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角度考虑所有产生费用的过程以进行投资控制, 使得工程项目在整个建设过程的总费用最小。

4 决策阶段与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必须贯穿建设的全过程, 而这里将对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作出分析, 这是因为建设的不同过程对投资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应重点抓住影响较大的阶段。各个阶段大致的影响程度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 项目的决策阶段对工程建设投资的影响程度最大, 其次是设计阶段。而从图3可以得到, 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 但节省投资可能性最大的却是在设计阶段。这一点不难理解, 只有在资金未真正投入前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控制, 而设计阶段正是主要资金投入前的阶段。

4.1 决策阶段

工程项目的决策者在作出方案选择时, 其最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便是投资估算。在已知项目各阶段投资情况下, 全寿命周期投资估算的模型如图3。

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 (1) 重点加强投资估算工作, 提高估算的准确度。投资估算的管理是对资金项目的超前管理, 对投资控制的影响十分显著。第一, 估算的内容必须从实际出发, 否则不仅容易影响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更容易在施工过程中引发合同纠纷, 引起更大的损失。第二, 明确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各类指数、标准等必须参照最新发布,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所涉及的资金往往数额较大, 在计算过程中一点小小的偏差可能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必须保证各类编制依据的准确性。 (2) 合理确定建设地点、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及各类设备、资源。审慎考虑各个要素对投资的影响及其相互之前的影响。例如, 建设地点若选择不合理, 可能会因违反城市规划等原因使得项目提前拆除, 从而造成巨大浪费, 同时, 建设地点与资源供应地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材料运输费等。又如, 建设标准若选择过高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 过低又会造成安全隐患等问题, 同时, 不同建设规模需要用不同的建设标准。所以认真分析这些要素对做好投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4.2 设计阶段

简单来讲, 设计阶段主要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找到技术与经济两者相结合的最佳点, 即同时具有技术的先进性又具有经济的合理性。目前, 较为广泛采取的具体办法如下。

采取限额设计。限额设计, 顾名思义, 就是在限定金额的前提下进行设计, 先“算”再“画”, 按照这种顺序设计就不容易超出预算范围, 因此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控制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功能实现的保证, 不能只顾着不超出事先拟定的资金额度而忽略了目标功能的实现。

标准设计。所谓标准设计是指经国家和地方批准的建筑、结构和构建等整套标准技术文件和图纸。简单举个例子, 建造一幢公寓, 其中的门窗部分是一种构建, 且重复性较高, 原本需要设计人员的设计, 但可以直接利用已有的标准设计中的规范、图纸来施工, 不再需要设计人员专门去专门设计门窗部分, 这样既节省了设计费用也提高了安全性。相类似的还有许多, 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标准设计, 可以较大地节省费用。当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标准, 必须严格按照对应行业或领域的标准来参照。

另外, 也可以采取设计竞赛或设计招标的方式, 形成竞争, 这样可以获得控制设计费用的主动权。

而对于施工阶段, 重点需要关注工程变更。工程项目不同于其他项目, 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 比如地质勘测的误差、临时天气的改变等, 因此发生变更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而工程变更也会进一步带来索赔等问题, 这样一来, 会对合同费用和合同工期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 在施工阶段要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5 结语

总而言之, 对于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 首先必须立足于建设全过程, 其次对于每一个阶段都要有相对应的措施和办法。而具体的措施和办法, 有些是已经成熟, 可以直接付诸于实践的, 而有些还有待更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顾丽丽.浅析建筑工程造价有效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12)

[2]欧阳红祥, 简迎辉.项目计划与控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5.

[3]王卓甫, 杨高升.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0.

产品决策范文

产品决策范文(精选11篇)产品决策 第1篇某企业生产三种产品, 其成本资料如下:从上表可以看出, 丙产品为亏损产品, 由于生产这种产品使...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