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持续注射论文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01

持续注射论文范文(精选8篇)

持续注射论文 第1篇

1 一般资料

我院心内科共有护士21人, 均为女性, 年龄22岁~47岁, 平均28.1岁;职称:护士12人, 占57.14%, 护师5人, 占23.81%, 主管护师4人, 占19.05%;学历:大专11人, 占52.38%, 本科10人, 占47.62%。

2 方法

2.1 学习和掌握CQI的理论和方法

首先护士长组织培训, 内容包括:持续质量改进的概念、内涵、原则、CQI的工作方法及应用, 全体组员要明确持续质量改进必须遵循过程改进、持续性改进、预防性改进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前瞻性管理, 将终末监控行为转变为系统安全监控和前瞻性干预[2]。

2.2 成立CQI质控小组

2013年7月成立质控小组, 由护士长担任组长, 责任组长任副组长, 全科护士均为组员。小组通过讨论, 制定了CQI计划, 负责进行过程性、持续性、预防性的全面管理。并建立持续质量改进登记本, 每月集中开会讨论2次, 针对质量改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并共同商讨解决发现的问题。

2.3 微量注射泵管理现状分析

我科共有LP215、220微量注射泵14台, CQI小组对微量注射泵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护士操作规程不规范:科室2013年新进低年资护士6人, 对微量注射泵操作程序和故障排除不熟练, 不按程序进行操作。微量注射泵的管路发生回血时, 直接采用按快进键处理回血或用生理盐水加速推注, 致使短时间内进入患者体内的药量过多, 产生不良后果。 (2) 护士责任心不强:因微量注射泵有灵敏的自动报警提示, 护士在情况过程中对报警产生了依赖心理, 对使用中无报警提示的非正常情况观察不够细致, 以致微量泵延长管与输液针头连接处脱落、输液部位肿胀等都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3) 专业知识和药物知识缺乏:科室5年内的低年资护士较多共12人, 占57.14%, 低年资护士存在专业知识薄弱、临床经验欠缺、心理素质较差等弱点, 导致她们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失误[3]。低年资护士对患者使用药物的原因及目的不能充分理解, 对药物作用机制知识缺乏, 不能根据患者的病情、药物作用机制及时正确调速。 (4) 微量注射泵医嘱管理不规范:患者连续使用微量注射泵时, 医生医嘱开具不及时、不规范, 护士转抄医嘱时未认真核对医嘱或直接转抄原有的治疗卡, 导致医嘱有变更时执行错误。 (5) 微量注射泵管理不完善:仅科室仪器设备管理员每月对所有的微量注射泵进行清洁、检修等, 微量注射泵每天无专班专人进行管理, 使用后未能及时清洁维护, 日常管理中存在漏洞, 造成机械故障而不能正常使用。

分析出现以上微量注射泵管理缺陷的原因包括:低年资护士培训不足, 微量注射泵管理制度及流程不完善, 无微量注射泵的医嘱管理制度, 微量注射泵使用的监控力度不够等。

2.4 改进措施

2.4.1 规范微量注射泵的管理制度, 完善使用流程

科室制定了微量注射泵的医嘱制度, 并对全科医生和护士进行统一培训, 严格按制度规范开具微量注射泵医嘱, 护士严格按照医嘱制度执行。完善了微量注射泵使用流程, 具体到药物的更换流程、故障排除流程、静脉炎的处理流程。建立了微量注射泵药物使用登记交班本, 每班对患者使用的微量注射泵药物按照医嘱进行登记, 必须医嘱、治疗卡、药物登记交班本三相符。

2.4.2 制定微量注射泵培训计划

对新进和低年资护士由护士长或业务学习组长进行微量注射泵使用及管理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微量注射泵的操作及故障排除, 微量注射泵常用药物知识, 静脉炎相关知识及处理流程, 微量注射泵管理制度, 微量注射泵管理缺陷的案例分析等。新进护士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单独上岗, 平常工作中由责任组长和护士长进行日常质控, 发现问题及时指出予以改进。

2.4.3 每天固定班次对微量注射泵进行管理

除仪器设备保管员每月定期对微量注射泵进行清洁、检修调试外, 每天固定班次对科室所有微量注射泵进行清洁维护及检查, 并且每班必须对所有微量注射泵进行交接, 如出现故障, 悬挂设备故障标识及时维修。

2.5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CQI小组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在科室公示, 并组织培训考核;责任组长每天对微量注射泵医嘱、微量注射泵药物交班本及微量注射泵的使用进行监控, 并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解决, 并记录于持续质量改进登记本上;护士长每周不定期对微量注射泵管理进行质控;每月CQI小组组织持续质量改进报告会, 报告CQI实施情况, 全体护士进行讨论,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重新修订整改措施, 进入新的改进循环, 逐步完善微量注射泵的管理规范,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2.6 效果评价

由CQI小组统计CQI实施前 (2013年1月—6月) 和实施后 (2013年7月—12月) 微量注射泵使用次数中出现微量注射泵管理缺陷例数。

3 结果

实施CQI后, 微量注射泵管理缺陷例数比实施前下降, 具体结果见表1。

4 讨论

心血管内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 治疗时多使用多种血管活性药物, 需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 微量注射泵使用简单、精确度高, 在心血管内科疾病治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4]。由此可见, 微量注射泵的管理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基础。实施CQI活动后, 为了规范微量注射泵的管理, 减少微量注射泵缺陷发生, 小组成员收集资料, 找出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制定改进措施予以解决, 并建立了可持续的长效管理机制, 制定了微量注射泵医嘱制度, 微量注射泵的药物交接登记本, 微量注射泵的培训计划, 提高了护士的操作技能和专科知识, 降低了微量注射泵的管理缺陷, 保证了护理安全, 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 在实施CQI的整个过程中, 全科人员积极参与, 调动了护士的主动性, 每位护士都有阐述自己观点、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从而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 提高了护士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意识[5]。科内全体护士在质量持续改进中既是管理者又是实践者, 形成了重环节、重实效的科学的护理管理文化, 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 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心内科微量注射泵规范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组织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 分析微量注射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主要原因, 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 微量注射泵管理缺陷下降。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能规范微量注射泵的管理, 提高护士参与护理质量管理意识, 降低微量注射泵管理缺陷的发生。

关键词:心内科,心内微量注射泵,管理,缺陷,持续质量改进

参考文献

[1]潘红梅, 杨晓晴, 谷卫芬, 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儿科血标本溶血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7A) :55-57.

[2]彭刚艺, 陈伟菊.护理管理工作规范[M].第4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1:95-115.

[3]蓝惠兰, 夏纯, 黄惠根, 等.ICU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及考核方法的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 2011, 25 (12) :3393-3394.

[4]黄洁.微量泵在心血管内科使用中的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J].吉林医学, 2013, 34 (28) :5923-5924.

持续注射论文 第2篇

【关键词】 皮牵引,桡骨, 骨折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3~58岁,平均47岁。病程:3小时~5天。16例中,Collis骨折8例,Smith骨折2例,Barton骨折5例。5例Barton骨折同时合并桡腕关节脱位,1例为开放性骨折。

1.2 治疗方法及术后处理:在患者床旁设计一滑动悬吊皮牵引装置,嘱患者平卧床,上肢轻度外展,自腕关节以远做悬吊皮牵引,肘关节屈曲90度,在行皮牵引前患者骨折断端在局部麻醉下手法复位:两名助手一名双手分别牵引患者拇指及示中环指,另一名固定上臂并做对抗牵引,持续牵引约2-5min后,术者根据骨折移位的具体情况进行手法复位,恢复桡骨轴线及掌倾角。随后在两骨折端周围适当挤压以复位骨折碎块及下尺桡关节。观察外形满意,骨折端触无台阶感,腕关节夹板固定后实施持续悬吊皮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为1-2kg. 牵引后定期x线片复查,分别于第一周2次、第2周1次、第3周1次,可根据情况调整骨折端掌倾角、尺偏角及关节面的平整。3周后去除皮牵引,4-6周去除夹板,加强腕关节及掌指、指间功能锻炼。

1.3 治疗结果:本组16例,随访时间3个月~5年,骨折复位及愈合良好。5例合并桡腕关节脱位者,骨折与脱位同时获得整复,未发生骨折再移位,术后外形及功能均满意。

2 讨论

2.1 治疗原理: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由于腕部伸屈肌的收缩活动,尤其是肱桡肌的作用,易发生再移位。而且目前传统使用的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均不能有效地防止骨折再移位,结果多遗留有畸形、腕关节肿胀时间长、功能恢复差、晚期并发症较多等情况。我们采用自制悬吊皮牵引,经手法复位后配合夹板外固定,通过悬吊缓慢牵引,不仅使严重移位的骨折获得整复,而且由于悬吊牵引作用持续存在,克服了前臂肌肉的作用,断端软组织通过自身张力作用维持位置,有效地防止了骨折再移位;配合夹板外固定能使骨折复位后更加稳定;不需做骨折内固定,不干扰骨折断端,不破坏骨膜及周围软组织血运,减少感染机会,促进骨折愈合,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完全符合BO理念。

2.2 适应证的选择:适用于任何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例如严重粉碎性Colles骨折、Smith骨折、单纯Barton骨折等。

2.3 術中注意事项:1)在行皮牵引制作时,皮牵引正中插入一扩张方木,自方木两端牵引,一般情况下牵引方木的桡侧端偏高,使其在持续牵引过程中腕关节保持尺偏的作用力,有利于骨折复位。2)影响关节功能恢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掌倾角、尺偏角及关节面的平整。[1]3)牵引时可行指间关节功能锻炼,3周时去除皮牵引,4-6周去除小夹板,加强掌指、腕关节功能锻炼。

2.4 该术式优点:通过持续悬吊皮牵引,骨折断端周围的肌肉张力、关节囊和桡腕掌侧韧带、桡腕背侧韧带和尺腕掌侧韧带的约束作用可起到约束骨折片、复位骨折断端的目的,配合夹板外固定能使骨折复位后更加稳定;且操作简单方便,消肿特别快,减少患者的痛苦,能够缩短病程,降低经济成本,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汪新民,钟世镇,赵卫东,等.桡骨远端骨折掌倾角改变的三维运动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2003,34(2):147-149.

持续注射论文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均符合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标准,即反复频繁发作所导致持续规律性癫痫状况或癫发作持续时长>30min,且发作期患者神志意识不清,或2次发作间期意识不能恢复正常者[2]。把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20~56(38.45±10.34)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11.35±4.97)月,SE持续时间26~100(52.13±12.45)min;观察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21~55(37.98±9.89)岁,病程7个月~1.5年,平均(11.46±5.02)月,SE持续时间24~100(52.98±13.14)min。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SE的持续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于以祛除病因,保持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测,密切检测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血压变化、心率波动、血氧饱和度等,并积极保护脑细胞、减轻脑水肿等对症支持治疗与处理。对照组给予以10~15mg/kg丙戊酸钠注射剂(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400mg/支)静脉注射,然后以0.5~2mg/(kg.h)持续静脉滴注1~3d,根据病症情况调节药物滴注速率与滴注天数。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无锡济民可信山禾药业有限公司),将20ml注入生理盐水250ml中,并充分混合后静脉滴注,1次/d,连续3d。

1.3疗效判定标准[4]根据患者的病情控制与意识清醒时间及情况,疗效划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等。显效:患者在24h内癫痫发作完全控制且意识清醒,以后发作次数减少75%以上;有效:患者在24h内癫痫发作基本控制且意识较为清醒,以后发作次数减少26%以上;无效:患者患者癫痫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1]。总有效率是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其公式: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控制发作例数、起效时间、意识基本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0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为78.79%;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1,P=0.024)。见表1。

2.2两组的控制发作例数、起效时间、意识基本恢复时间比较观察组的控制发作例数高于对照组,而起效时间与意识基本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见表2。

2.3不良反应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SE是一种神经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其可造成患者脑组织的耗氧量快速升高,加速神经毒性物质的合成速率与分泌,并大量积蓄在脑组织部位,并致使水电解质紊乱,造成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或脑组织严重的损伤,导致永久性脑损害。该病症的进展较为迅速,其致残率、死亡率均极高。因此,临床上需及时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药物的抗癫痫症状药理作用较强,要能够可迅速吸收进人血液循环,以便快速控制SE病症。在治疗过程中可采用经静脉和肌肉等途径注射药物治疗。本文就是采用静脉和肌肉等途径,以便使得药物快速发挥药效,及早控制患者的癫痫症状,符合该病症的治疗原则。

丙戊酸钠是一种广谱抗癫痛药物,其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能够有效抑制γ氨基丁酸转化酶与丁醛酸脱氢酶,减少γ氨基丁酸降解,增强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并能够提高脑中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转化酶的水平,从而明显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程度而起到抗惊厥作用[3]。醒脑静注射液是由“安宫牛黄丸”提取精制而成的,是一种新型的水溶性复方中药制剂,该药经静脉给药后经血液循环到到脑部后,也可直接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醒脑静注射液可通过抑制损伤区神经细胞的钠、钙的增高,减轻脑组织水肿,清除病灶处的自由基,减轻炎性反应,增强耐缺氧能力,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而起到全面保护脑细胞及组织的作用。另外,醒脑静注射液还可以通过降低体内啡肤水平,从而具有催醒复苏作用。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37%;而对照组的为78.79%;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与控制发作例数高于对照组,而起效时间与意识基本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这提示,在丙戊酸钠在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效果更有,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病症,增强对病症的控制。在不良反应上,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在丙戊酸钠在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的治疗安全可靠。因此,醒脑静注射液可作为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辅助药物。

参考文献

[1]焦杨,王睿.丙戊酸钠治疗癫痛持续状态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21):25-26.

[2]李沛.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癫痫持续状态28例疗效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11,41(11):17-18.

持续注射论文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就治于市一医院住院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100例, 男60例、女40例, 平均年龄 (49±10) 岁, 排除伴发肝肾功能损害等其他严重并发症。随即将100例目标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病例病情程度、年龄、性别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00例目标患者需保持饮食规律1~3d, 此时记录患者的原始数据包括:空腹血糖水平 (mmol/L) , 血红蛋白量 (g/L) , 3d后开始观察实验。 (1) 观察组:方法:采用CSⅡ疗法;使用药物:诺和灵R;途径:皮下填埋留置针头, 使用胰岛素泵 (美国美敦力) BXK5-712E, 将胰岛素日总量分为2:1分别用作基础用量和餐前追加用量, 根据血糖水平波动情况调整胰岛素量。 (2) 对照组:方法:采用MSⅡ疗法;使用药物:诺和灵R;途径:多次皮下注射;每日早、中、晚三餐前30min各一次, 根据血糖水平波动情况调整胰岛素量。每天5个时间点对上两组患者进行微量血糖仪检测血糖浓度, 以空腹血糖 (FPG) <6.1mmol/L, 餐后2h血糖<9mmol/L, 保持2~4h为血糖监控目标, 记录血糖水平降低至正常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胰岛素用量。两组治疗均为4周/疗程。

1.3 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所有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完成。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1个疗程治疗后, 两组患者血糖均得到有效控制, 均无其他明显不适和并发症出现。根据临床统计数据显示, 经CSⅡ疗法治疗后患者表现为血糖控制稳定、迅速、持久、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发生概率下降 (试验中有3名患者出现低血糖, 及时胰岛素纠正后缓解) 、因注射产生损伤少, 从而减轻患者对于本病长期治疗产生的心理负担, 临床接受度较高。而相比之下MSⅡ疗法产生综合效价比略低, 试验中有11名患者出现低血糖, 及时胰岛素纠正后缓解。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观察组比较, χ2=13.6, 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生活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双重结果, 表现为多基因遗传性, 病变机制为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使之成为一种进展性疾病, 所以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成为治疗本病的关键[1]。2型糖尿病的危害在于血糖大幅度波动引起的靶器官功能损害进而带来严重的伴发症状, 因此及时检测血糖和血红蛋白量, 迅速改善患者持续波动高血糖状态成为有效保护靶器官、改善胰岛残存B细胞功能的第一步。

实验获得令人欣喜效果, 对观察组患者在适当运动和控制饮食的基础上联合CSⅡ疗法不仅可有效平稳持续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且起效迅速, 同时可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 降低清晨及餐后高血糖发生概率, 减少因血糖波动对患者靶器官的损害性。胰岛素泵的原理在于效仿人体胰岛素微量、持续的基础释放率、使给入的胰岛素更符合正常人体生理需要, 更加规范、合理化, 其最大生物学优势在于可随时随地根据患者的病情所需情况异同, 制定合理、高效的胰岛素输注方案, 保持患者体内血浆胰岛素水平处于平稳、正常的平台。根据本实验随访显示胰岛素泵还可避免因反复、大剂量、多种类胰岛素注入体内产生的叠加效应, 缓和体内胰岛素的波动幅度, 降低细胞毒性[2]。CSⅡ疗法具有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减少尿酮体转阴天数, 迅速、平稳、持续控制血糖水平的临床效应, 同时还可以有效解决糖尿病患者长期大量输注胰岛素产生胰岛素抗药性的问题[3]。

综上所述, 临床采用CSⅡ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胰岛素使用量少, 尤其降低餐前胰岛素量, 血浆胰岛素含量稳定, 血糖控制水平平稳、持久, 尿酮体转阴天数减少, 低血糖发生率低的特点, 可以降低或避免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使伴发症状的出现时间延缓发生长达十年以上, 延长寿命五年以上[4]。在安全性上, 与传统方式比较, CSⅡ疗法具有给药方法方便快捷, 提高患者靶器官功能恢复, 缩小注射范围, 降低注射部位的感染概率、皮肤损伤范围, 减少来院次数, 缓解心灵创伤, 增加了糖尿病患者进食的自由, 使生活方式更加多样、灵活, 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长期疗效理想, 为广大2型糖尿病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秩序带来巨大影响, 具有深远意义[5]。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采用胰岛素泵持续注射 (CSⅡ) 胰岛素与传统多次注射胰岛素 (MSⅡ) 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过程中的血糖控制和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100例目标患者 (2型糖尿病患者) 分配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 观察组分给予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 对照组给多次注射胰岛素, 4周/疗程。根据采集数据和随访结果, 对比两种治疗方法产生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 显示CSⅡ和MSⅡ两种方法均可有效地控制目标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 但经CSⅡ治疗后发现患者血糖水平控制稳定且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CSⅡ疗法较MSⅡ疗法更迅速、平稳、持久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 且胰岛素用量较低, 疗效显著, 是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胰岛细胞,持续皮下注射

参考文献

[1]黄裕明, 李建文.胰岛素两种给药方式对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效果比较[J].现代医院, 2011, 5 (1) :23-24.

[2]于桂娜, 孔磊, 董静.三餐前速效胰岛素联合早餐前甘精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临床研究[J].山东医药, 2006, 46 (4) :56-57.

[3]武晋晓, 吕肖峰, 刘福平.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5, 2l (3) :276-276.

[4]李雯.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入控制高血糖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 2010, 17 (2) :44.

持续注射论文 第5篇

关键词:静脉炎,酚妥拉明,微泵注射,马铃薯片,护理

酚妥拉明因其对血管平滑肌α1受体的阻断作用和直接舒张血管作用,使肺内血流量减少[1]而常用于肺结核咯血伴高血压患者,但由于持续微泵静脉注射的应用,其外周血管长期处于舒张状态,容易导致静脉周围组织潮红、水肿、疼痛等静脉炎样症状。我科对静脉泵入酚妥拉明患者行静脉炎观察护理并给予新鲜马铃薯片外敷进行预防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7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肺结核咯血伴高血压患者154例,均使用静脉留置针给予0.9%NS48mL+酚妥拉明20mg,2~8mL/h持续泵入,咯血停止后慢慢减量继续应用3~5天,使用时间为72小时~7天。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7例,其中观察组男56例,女21例,年龄31~86岁,平均58.3±3.2岁;对照组男53例,女24例,年龄35~81岁,平均58.5±0.3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时间、泵入速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静脉炎程度采用美国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2],即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为Ⅰ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为Ⅱ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为Ⅲ级。观察组Ⅰ级59例,Ⅱ级11例,Ⅲ级7例;对照组Ⅰ级25例,Ⅱ级31例,Ⅲ级21例。

1.3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穿刺和留置针护理。观察组采用马铃薯薄片(1~2.5mm),自静脉留置针穿刺处沿静脉走向贴敷8~10cm宽,局部红肿明显部位则给予马铃薯薄片全覆盖并加贴膜保护,根据薄薯片的干湿度和局部水肿消退情况调整更换贴片的频率,24小时内最少更换3次;为降低对皮下组织的损伤范围,留置针穿刺均采用一针见血式,即不采用先入皮下运行一段距离再穿刺血管方式,而是直接穿刺入血管再送针,以减少渗出机率;同时,为减少酚妥拉明对外周静脉血管通透性作用所出现的反应,在同一泵入酚妥拉明的留针静脉上点滴其他液体,以稀释外周静脉的血药浓度,缓解局部水肿。

1.4效果评价显效:局部皮肤无红、肿、疼痛,血管弹性好,沿静脉走向无条索状红线;有效:局部皮肤轻度红肿,有压痛,无条索状红线;无效:局部皮肤处理后仍出现红、肿、疼痛、血管变硬或沿静脉走向有条索状红线。

1.5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 0.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3.1酚妥拉明微泵注射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酚妥拉明静脉注射能使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对静脉和小静脉的作用比小动脉强[3],导致静脉周围容易产生水肿,其特有的组织胺样作用增强了毛细血管通透性,更易致局部皮肤潮红,加上酚妥拉明因可使血压下降,不能突然停药,需缓慢减量才能停用,致使静脉血管被药物持续72小时以上的循环舒张刺激,增加了药物的渗出机率。本组中有7例患者,均为老年人,伴轻度动脉硬化,每天微泵注射酚妥拉明均出现局部红肿,检查留置针无滑脱移位,更换穿刺部位继续注射,6小时后新的注射部位又出现轻度红肿,需要每天更换注射部位和应用穿刺技巧以应对;并用其他输液在同一留置针点滴以稀释,经处理后渗出有减轻,但顽固反复,最后直至咯血症状缓解停用该药后,才消除穿刺静脉周围的红肿疼痛现象。但原红肿部位经马铃薯薄片敷贴后很快消退,可见酚妥拉明微泵注射所致浅静脉炎发生快,处理后消退也快。

3.2留置针穿刺与护理技巧的效果对比观察组针对药物的特殊作用,留置针穿刺均采用“一针见血”式,统计留置针更换周期为1~4天;对照组为常规留置针穿刺方法,留置时间为3~7天。观察组静脉炎程度相对较轻,以Ⅰ级为主,Ⅲ级较少见;对照组则Ⅰ、Ⅱ、Ⅲ级均常见,可见减少留置针周围组织损伤和缩短留置时间可降低浅表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观察组静脉炎发生后用马铃薯薄片处理,其不适和局部症状会很快消失;而对照组的恢复时间则需要延长。观察组静脉炎的发生多在长期输液完毕,单用酚妥拉明微泵静脉注射时出现,说明其他液体的稀释对减少酚妥拉明所致静脉炎有一定作用。

3.3马铃薯薄片治疗酚妥拉明微泵注射所致静脉炎的效果分析马铃薯主要成分包括胡萝卜素、维生素、淀粉及快茎素等,具有抗感染、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贴敷后患者感觉清凉舒适。马铃薯内含有大量淀粉,具高渗作用,能加快注射部位渗出物质的吸收,达到缓解局部肿胀、疼痛等静脉炎症状的目的;同时马铃薯含有维生素B12,对黏膜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均具有修复再生功能;含有的维生素C可增加毛细血管致密度,降低其通透性[4]。马铃薯薄片成分含有的一系列功效,恰巧对抗了酚妥拉明对外周静脉血管的静脉炎样作用,故而效果较佳。本组18例患者中,有多次出现穿刺点周围红肿渗出的情况,但经用马铃薯薄片持续敷贴后,红肿疼痛症状很快缓解,感觉舒适,且多次应用均有效,患者对此简单方法很满意。马铃薯薄片对皮肤无刺激、无痛苦,取材方便,经济实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理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文芝清,夏姿奇,刘颖.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当代护士,2011,(7):130-131.

[3]陈仕琴,廖谦.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静脉输液泵泵入治疗60例肺结核咯血的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8(17);199.

持续注射论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住院接受治疗的83例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所有患者符合WHO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甲亢诊断标准,出现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血清促甲状腺素水平降低,年龄低于65岁,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将对本研究不配合、不符合诊断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排除,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试验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22~56岁,平均(37.34±2.66)岁。病程1~10年,平均(3.65±0.32)年。对照组41例,男27例,女14例;年龄23~57岁,平均(37.89±2.57)岁。病程1~10年,平均(3.69±0.4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皮下多次注射胰岛素,早、中、晚3餐前30 min皮下注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诺和灵R,睡前皮下注射重组甘精胰岛素,剂量从小剂量0.4~0.5 U/(kg·d)开始,根据血糖检测结果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治疗2周。试验组给予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采用胰岛素泵行皮下持续注射,持续皮下注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诺和灵R,剂量从小剂量0.4~0.5 U/(kg·d)开始,其中,基础量占43%,餐前大剂量占57%,监测患者血糖,根据血糖结果调整剂量,治疗2周[2]。

1.3 观察指标

(1)2周血糖达标率;(2)低血糖率、餐后高血糖率、甲亢高代谢率;(3)患者血糖控制时间、胰岛素总用量、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2周血糖达标率相比较

试验组2周血糖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为75.61%,试验组为9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血糖控制时间、胰岛素总用量、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相比较

试验组相比于对照组血糖控制时间更短、胰岛素总用量更少、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低血糖率、餐后高血糖率、甲亢高代谢率比较

试验组低血糖率、餐后高血糖率、甲亢高代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胰岛素泵也称为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输注器或人工体外胰岛,其可对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进行模拟[3],或根据血糖变化制定个体化注射剂量,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属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糖尿病合并甲亢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传统用常规皮下多次注射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无法实现平稳、快速降糖,减少低血糖、甲亢代谢症和糖代谢紊乱等的发生[4]。

糖尿病合并甲亢病情互相叠加和互相影响,其发病跟自身免疫缺陷有密切关系,甲状腺素可促进肠道糖吸收能力的增强,加速糖的分解和异生速度,抑制胰岛素释放,刺激胰高血糖素释放,从而导致血糖升高。糖尿病、甲亢这两种疾病均属于消耗性疾病,传统干预应注意避免饮食控制过于严格,需增加总热量摄入水平,另外,在短期内还需要通过胰岛素用药有效控制血糖。

与常规皮下多次注射胰岛素比较,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是通过胰岛素泵进行注射,可预设不同时间段胰岛素的注射剂量,跟人体生理状态更符合,且可实现在24 h输注基础量,在三餐前输注负荷量,并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剂量,实现稳定降糖目的。因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可模拟正常生理胰岛素分泌,持续注入基础胰岛素,可避免因两餐之间胰岛素水平上升所引发的低血糖风险,也可对应激状态提供持续胰岛素支持。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相比于对照组2周血糖达标率更高,低血糖率、餐后高血糖率、甲亢高代谢率更低(P<0.05);试验组血糖控制时间更短、胰岛素总用量更少、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更低(P<0.05),这与肖复茜[5]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其研究显示,经治疗,2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良好(P<0.05);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对餐后血糖的控制情况比常规注射好(P<0.05);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时间、住院天数、胰岛素用量、并发症发生率等均比常规注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短期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能有效控制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血糖、减轻甲亢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另外,李贵红的研究也显示,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的血糖控制时间少于常规注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常规注射,胰岛素用量少于常规注射,说明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能够缩短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的血糖控制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提高血糖控制水平,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快速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减少低血糖率、餐后高血糖率、甲亢高代谢率,提高2周血糖达标率,对患者预后有益,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住院接受治疗的83例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皮下多次注射胰岛素;试验组给予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结果 试验组2周血糖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低血糖率、餐后高血糖率、甲亢高代谢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相比于对照组血糖控制时间更短、胰岛素总用量更少、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更低(P<0.05)。结论 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快速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减少低血糖率、餐后高血糖率、甲亢高代谢率,提高2周血糖达标率,对患者预后有益,值得推广。

关键词: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糖尿病,甲亢,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肖复茜.短期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19):15-16.

[2]王进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169,189.

[3]高林竹,杨莉.地特胰岛素注射液的临床效果和经济学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0(3):41-46.

[4]陈协生,黎桂雁,伍秉翔,等.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5,21(2):63-64.

[5]肖复茜.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8):41,43.

持续注射论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61例由经颅多普勒检查, 大脑中动脉 (MCA) 血流速度异常增高, 伴有血流频谱紊乱 (频窗消失、涡流伴杂音) , 脑血流评分 (TIBI) 为Ⅳ级的病人。排除代偿性血流速度增快、动静脉畸形等引起的血流速度增快, 有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 不能使用活血化瘀药物的病人及颞窗闭合而需要经过眼窗检查的病人。

将病人根据入院顺序, 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 男15例, 女14例;年龄63岁~81岁, 平均66岁;38条病变血管。治疗组32例, 男17例, 女15例;年龄61岁~79岁, 平均67岁;41条病血管。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病例诊断标准

国际上通过比较TCD检查与血管造影结果建立了TCD诊断标准[2]。TIBI使用TCD进行评价, 共分为6级[3]。0级:无血流信号 (不能发现节律性脉动血流信号) ;Ⅰ级:微弱血流信号 (收缩峰时间和流速变化, 无舒张期血流信号) ;Ⅱ级:钝的血流信号 (收缩峰上升平坦, 舒张期存在血流信号, PI<1.2) ;Ⅲ级:衰减血流信号 (收缩峰上升正常, 舒张期末有血流, 平均血流速度比对侧降低>30%) ;Ⅳ级:狭窄血流信号 (平均血流速度>80 cm/s并且比对侧增快>30%) ;Ⅴ级:正常血流信号 (平均流速差<30%, 波形与对侧相似) 。

1.3 研究方法

使用设备:Delica经颅多普勒脑血管病诊断/监护系统。产品型号:EMS-9EA-2P;2 MHz的监护专用超声探头;专用固定头架。 对照组予红花注射液 (成都天台山有限公司生产) 20 mL加入5%的葡萄糖250 mL静脉输注, 1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持续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 1次/日, 静脉输注过程中给予病变的大脑中动脉持续经颅多普勒监测30 min, 选择500%的功率, 14 d为1个疗程。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 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S/D下降 (P<0.05) ,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 P<0.05

3 讨论

持续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是一种有效的无创伤性的检查, 能反映颅内外各血管及分支的血流动力学状况[4]。通常只被当做一种检查和监测手段, 忽视了它的治疗作用和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 持续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本质上是一种对血管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超声波照射。

有资料表明, 亚洲缺血性卒中患者以颅内血管狭窄多见, 在狭窄的颅内血管中以大脑中动脉 (MCA) 狭窄最为多见[5], 早期干预治疗对降低发病率、致残率有重要的意义。经颅多普勒监测联合药物治疗具有对病变血管针对性强、疗效明显增强的特点。超声波对药物作用的增强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可能主要是超声波能引起组织内物质运动, 使离子和胶体的通透性增强[6];增强组织细胞半透膜的弥散作用、细胞代谢[7], 达到增强药物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斑块消融及溶栓等作用, 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 本项目通过应用超声波的振动效应、空化作用、温热效应等理化作用, 对病变血管产生压力梯度, 使更多的药物分子进入病变组织, 而且体外超声能加速血液中溶栓药物向血栓内渗透[7], 增加活血化瘀类药物在病变血管的结合点和作用点。除温热作用、机械振动作用可改善循环、提高代谢、促进病理产物的吸收消散, 增强组织细胞半透膜的弥散作用、细胞代谢及其活力以外, 对组织也有良好影响[7]。目前, 与之相关的一项动物实验已经有了结果[8]。用兔的股动脉闭塞模型, 将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使用tPA加经颞骨骨片超声, 对照组只使用tPA,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再通率分别为66.7%和16.7%, 实验组再通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动物实验证实, 低频、低强度超声可增强药物溶栓效果。而体外低频高强度超声可以消融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钙化斑块和致密纤维斑块, 而不损伤正常的血管壁[9]。Lauer 等[10]认为超声波能刺激吞噬细胞向病灶聚集, 故其疗效也可能与吞噬细胞功能改善有关。在治疗过程中还发现, 超声波的功率、颞窗闭合情况及治疗时间与治疗效果有密切的关系, 这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Alexandrov AV, Demchuk AM, Felberg RA, et al.Intracranial clotdissolution is associated with embolic signals on transcranialdoppler[J].J Neuroimaging, 2000, 10:27-32.

[2]Alexandrov AV, Demchuk AM, Wein TH, et al.Yield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in acute cerebral ischemia[J].Stroke, 1999, 30:1604-1609.

[3]Demchuk AM, Burgin WS, Christou I, et al.Thrombolysis in brainischemia (TIBI) transcranial Doppler flow grades predict clinical se-verity, early recover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J].Stroke, 2001, 32:89-93.

[4]方圻.现代内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3543-3555.

[5]Pattern of 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in Hong Kong Chinese.Severityin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vessels[J].Stroke, 1993, 24:779-786.

[6]杨子彬.超声技术在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 (生物医学工程分析) , 1981 (3) :2.

[7]郭志英.超声治疗学[M].第1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41-108.

[8]ALexandrov AV, Demchuk AM, Felberg RA, et al.High rate ofcomplete recanalization and dramatic clinical recovery during tpAinfusion when continuously monitored with 2-WHz transcranialdoppler monitoring[J].Stroke, 2000, 31:610-614.

[9]Emst A.Feasibility of recanalization of human coronary arteries u-sing high intensity ultrasound[J].Am J Cardiol, 1994, 93:126.

持续注射论文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 在该院门诊部方便选取100例鼻窦开放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该研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采取抛掷硬币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年龄31~49岁, 均值 (40.17±7.62) 岁;观察组:男28例, 女22例;年龄30~50岁, 均值 (40.29±7.86) 岁。两组患者就基线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鼻窦开放手术, 采取气管插管全麻, 麻醉诱导前, 先给予0.04 mg/kg咪达唑仑 (生产单位: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1037;规格:2 m L:10 mg) 静脉滴注和0.5 mg阿托品 (生产单位:西安秦巴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61020370;规格:2 m L:1 mg) 肌肉注射, 对心电图进行监护;再进行麻醉诱导, 静脉泵入0.3 mg/kg依托咪酯 (生产单位: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2992;规格:10 m L:20 mg) 、0.4μg/kg舒芬太尼 (生产单位: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4256;规格:5 m L:100μg) 以及0.6mg/kg罗库溴铵 (生产单位: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3188;规格:2.5 m L:25 mg) ;手术过程中, 以每分钟0.1 mg/kg、0.1μg/kg的速度持续泵入丙泊酚 (生产单位: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282;规格:20 m L:200 mg) 、瑞芬太尼 (生产单位: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197;规格:1 mg) 。给予对照组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 (生产单位: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0870001;规格:5.0m L/支) , 给予观察组盐酸右美托咪定 (生产单位: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0085;规格:2 m L:0.2 mg) , 均在麻醉诱导前开始泵入, 直至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 每小时泵入剂量均为0.4μg/kg。

1.3 观察指标

于麻醉恢复期, 对比两组患者的呛咳评分、躁动评分、镇痛评分以及镇静评分。呛咳评分为0~3分, 得分越高, 说明呛咳越剧烈;躁动评分为1~4分, 得分越高, 说明躁动程度越剧烈;镇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 总分为0~10分, 得分越高, 说明疼痛越剧烈;镇静评分采用Ramsay评分评定, 分值为1~6分, 得分越高, 说明镇静效果越好[2]。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进行χ2检验、t检验, 表示为[n (%) ]、 (±s) 。当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呛咳评分、躁动评分、镇痛评分均明显更低 (P<0.05) , 镇静评分明显更高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鼻窦开放手术是一种耳鼻喉科常规术式, 通过鼻内镜对鼻窦内病灶进行清除, 尽可能保留鼻窦黏膜的完整性, 从而达到改善鼻腔通气、恢复鼻窦生理功能的目的[3], 具有微创性的优点, 但由于鼻腔血供较为丰富, 手术后拔管时可能会出现再出血, 因此, 鼻窦开放手术后患者通常需要保持较好的镇静状态, 以减轻拔管时的应激反应, 避免出现呼吸抑制、鼻窦再出血等情况[4], 故采取何种措施来达到减轻麻醉苏醒期应激反应的目的是当前鼻窦开放手术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盐酸右美托咪定是一种常用的辅助麻醉药物, 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和特异性的α受体激动剂, 对α1受体、α2受体均具有选择性的亲和力, 能够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 对交感神经的活性进行抑制, 具有显著的稳定镇静效果, 减轻术中应激反应,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5];同时, 由于右美托咪定的泵入剂量较小, 其镇静作用稳定, 而正是由于这一种药理作用, 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减轻手术结束后麻醉苏醒期的躁动、呛咳等应激反应[6,7]。

王琦等人[8]为了研究右美托咪定对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的作用, 特对40例在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的患者进行研究, 该研究发现, 在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中预防性的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辅助麻醉, 可有效减少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呛咳、躁动等应激反应。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呛咳评分、躁动评分、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分别为 (0.56±0.29) 分、 (0.84±0.63) 分、 (1.94±0.92) 分、 (5.09±0.87) 分, 均优于对照组的 (1.85±0.52) 分、 (2.51±0.89) 分、 (3.69±1.28) 分、 (3.92±0.54) 分 (P<0.05) , 说明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减轻麻醉恢复期的应激反应。该研究结果与王琦等人[8]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在王琦等人的研究中, 右美托咪定应用后患者的呛咳得分为 (1.2±0.5) 分, VAS评分为 (1.9±0.5) 分, 躁动评分为 (1.2±0.4) 分, 该研究未对镇静评分进行评估, 且其评分未进行分组对比, 客观性不及该研究。

综上所述, 在鼻窦开放手术中持续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 可减轻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应激反应, 使患者平稳度过麻醉恢复期。

参考文献

[1]褚天, 江伟航.右美托咪定用于鼻内窥镜手术对控制性降压和麻醉后恢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9) :153-155.

[2]袁小华, 徐小智, 万明卿, 等.右美托咪定在鼻内镜鼻窦手术麻醉苏醒期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22) :3452-3453.

[3]黄晓霞, 乐新会, 杜光生, 等.右美托咪定用于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的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14, 16 (1) :69-70.

[4]张佳雷, 武杰, 韩元福, 等.右美托咪啶用于局部麻醉下鼻窦开放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 :19-21.

[5]李梦良, 纪宇, 胡志向, 等.鼻窦内窥镜手术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啶对患者术后苏醒期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5, 38 (7) :529-530.

[6]喻剑萍, 张槐根, 胡真真, 等.右美托咪定2种给药方法对鼻内镜术全身麻醉苏醒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3 (7) :28-30.

[7]李也牧, 张亚健.右美托咪定对鼻内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期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 2014, 35 (24) :47-49.

持续注射论文范文

持续注射论文范文(精选8篇)持续注射论文 第1篇1 一般资料我院心内科共有护士21人, 均为女性, 年龄22岁~47岁, 平均28.1岁;职称:护士1...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