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初中物理科技创新教案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01

初中物理科技创新教案(精选7篇)

初中物理科技创新教案 第1篇

电阻

【教学目的】

1、理解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比例系数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2、理解金属导体的电阻由自由电子与金属离子碰撞而产生,金属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教学重点】

理解电阻定律

【教学难点】

电阻率的概念

【教学媒体】

干电池组,电键,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丝若干条,导线若干

【教学安排】

【新课导入】

直接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电阻的大小不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而是由电阻本身决定的。那么到底是电阻的哪些因素影响电阻的大小呢?又是什么样的函数关系呢?这一节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新课内容】

1. 实验探究

(1) 猜想:学生提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材料/长短/粗细等等(要求给出猜想的感受或理论依据,并对其函数关系做定性判断)

(2) 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1:实验中有很多的物理量,应采用什么方法?应怎么选择待测电阻丝?

用控制变量法;所以要选择几根电阻丝,其中A、B、C是同种材料,横截面积依次为1:2:4。每根电阻丝可选择接入电路的长度。D是另一种材料的电阻丝,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以改变温度。

提出问题2: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由于长度、粗细都可以用倍数的关系,所以主要要测量读数的就是电阻值了。

提出问题3:要如何测定导体的电阻?(请同学设计电路)

可用万用表的欧姆档,但这样的测量太粗略。所以最好使用欧姆定律,利用电压和电流间接测量电阻值。电路如右图。

提出问题4:实验中如何减小读数时的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可通过多次测量减小,即应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压和电流,求其比值的平均值。

(3) 实验操作:按电路,依次将A、B、C、D三段电阻丝分别接入电路中,利用R=U/I测出三段电阻丝电阻,并加以比较。教师演示,学生读数并记录表中,控制变量完成操作。

(4) 数据分析:先定性观察:R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后根据数据表格推理得出电阻与横截面积成反比;与电阻长度成正比;与电阻材料有关。 ,其中K代表了材料对电阻的影响。我们用电阻率来表示它,符号换成 。即 。电阻率 ,即当导体有1m2截面积,长1m时的电阻值在数值上等于电阻率。

电阻率的单位为欧姆米( )阅读书P52/表格,感受一些材料的电阻率,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电阻率上的差别。

强调:ρ的大小由导体材料决定。 这个公式也非决定式,因为电阻率是由材料决定的。同时,ρ的大小与温度有关,一般ρ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演示实验:把单独一根电阻丝接入前图所示电路中,测出电阻来,用酒精灯加热。再看电压表、电流表读数,可以计算出电阻,从而判断电阻增大了。

阅读书P52/内容,知道金属导体的电阻率通常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小温度变化范围内呈线形关系。而绝缘体和半导体的电阻率则随温度升高而呈非线性的减小。,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电阻率上的差别。某些合金如锰铜和康铜的电阻率则几乎不随温度改变。不同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物尽其用。常用的电阻温度计是用金属铂做成的,锰铜和康铜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常常用来制作标准电阻。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会突然减小到零。超导体有很奇妙的特性,如磁场无法渗透到它内部。演示课件:超导现象以及磁悬浮。

(5) 得出结论并板书:电阻定律: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导体电阻跟它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电阻定律的巩固训练:

例:书P53/例题了解一定形状的导体电阻还与其接入电路的方式有关。

例:手册P54/例1

3、身边的电阻:

电阻有固定电阻和可调电阻(电位器)。其中可调电阻如电位器、滑动变阻器主要是通过改变电阻接入电路的长度来调节阻值的大小的。阅读书P54/信息窗学会辨别色环电阻。

【课后作业】

书P54/3、5,教材全练P36-37

初中物理科技创新教案 第2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会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集体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用伏安法测电阻是电学中的一种基本测量,属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提供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根据课题设计实验电路图,掌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本节的重点,根据电路图进行实物接线并且排除接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故障是难点所在.

教法建议

本节拟采用先讨论,后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的方法进行学习.

考虑到中学生的思维特点,由浅入深地加以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出下面的几个问题:

(1)怎样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值?电路图是什么?

(2)需测哪些物理量?

(3)怎么算出电阻?这个算出的值有误差吗?

(4)怎么减小误差?

(5)怎么才会取得多组数据.

按以上思维过程,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变用器去改变待测电阻中通过的电流及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变阻器也就呼之欲出了,突出了变阻器在此实验中的中心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情况并按下面的实验报告加以纠正.

实验目的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

实验原理变形

实验器材学生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待测电阻、单刀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实验电路图

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2)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s,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3)其出三次R的值,求出R的平均值.

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

1

2

3

实验记录表格

待测电阻R的平均值

2.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时提示学生

①开关要处于断开位置.

②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电阻值的位置.

③电源电压选用4V.

④电压表选用3V量程,电流表选用0.6A

⑤注意认清电压表、电流表的“+”、“-”接线柱.

(2)指导学生连接电路时强调:

先连“主电路”即由电阻R、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单刀开关、电源组成的串联电路,检查无误后再接电压表.

3.进行分组实验

(1)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分组实验的情况,及时解决实验中发生的问题.

(2)指导学生正确读出电流表、电压表上的数值.

(3)注意观察,尽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操作.

(4)掌握实验进展,记录下实验做得好的小组.

4.实验总结

(1)选几组汇报实验结果.

初中物理课堂创新教学 第3篇

一、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 初中生刚入门, 很多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很抽象, 为了使学生感兴趣又能牢固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结论。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探究实验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自己找相关实验器材, 设计实验表格, 自己动手做实验, 然后填写实验记录, 分析论证, 最后总结出规律。例如在2009年10月份的一天中午, 秋高气爽, 阳光灿烂。我带0905班的学生到教室外做了一个干草自动燃烧实验。实验器材包括:足够的水, 透明塑料薄膜, 支架, 干草。那么, 如何利用所给器材, 点燃干草?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学生运用学过的凸透镜光学性质, 设计了实验方案。用塑料薄膜装水放在圆形支架上, 便制作成了一个简单的大型凸透镜。让透镜对着太阳光, 并在这个简易凸透镜下放干草, 移动透镜, 使它在干草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十分钟后, 干草终于自动燃烧了。这个实验的成功制作, 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实验的极大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课堂中开设创新平台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过去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和教师的包办,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对课堂教学大胆改革创新。在上每一节课时, 将全班学生分成12组, 每组一个组长及记录员, 每一节课用6分钟时间预览有关内容, 提出问题和假设, 让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 然后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 分析论证, 最后教师用5分钟概括本节内容。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让学生自主学习, 真正掌握系统的知识。例如, 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 全班12个组进行探究实验, 器材的组织、实验的设计、进行实验和分析论证等过程, 都是由学生亲自组织安排, 动手动脑分析, 最后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这样, 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很自然,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终身学习的愿望。

三、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

在义务教育阶段, 物理课程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注重将物理知识的新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介绍给学生, 还重视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自主创新精神。在学习家庭电路时, 我带学生到新的教学楼安装线路。由电工师傅指导, 从安装电表, 总开关到教室灯管, 再到插座的安装都由学生亲自动手安装完成。这样, 学生不仅学会了家庭电路的组成, 还学会了进行安装, 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 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在优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物理创新教学中,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教学的设计都要进行优化, 并利用优化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使其发展成为科学真理的追求和探索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教学。首先, 运用直观教学, 由学生亲自做实验, 使他们观察或操作中理解概念, 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演示出来, 这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我还运用电脑白板教学, 充分利用全国各省市优课资源进行教学。例如, 学习《物态变化》中的熔化、沸腾及条件, 汽化现象, 电流的形成, 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 热机工作过程, 核聚变和裂变等内容, 我都充分利用电脑白板教学,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物理教学中, 我打破了传统的应试教学, 对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的填鸭式教育, 大胆改革, 敢于创新。这样,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 学生就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 自觉主动地学习。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报告 第4篇

篇一:初中生物理实验创新 初中生物理实验创新能力培养与学生终生发展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 新课程总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在实践中可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因此在学生中开展物理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对课堂上的物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以及物理实践活动的延伸和发展。我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多年,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数孩子进入高中后对物理学习感到很不适应,觉得难度偏大,一时难以适应;而我作为老师觉得孩子们缺乏物理思维,只会拼凑答案。现在有幸从事初中物理教学,从中也找到了一些原因,初中老师更强调学生记忆和直观的观察,而不去理会现象隐藏的实质。如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学习,初中孩子记住了电流表相当于短路,电压表相当于断路,到高中学习电流表构造原理以及电表的改装时,学生很难接受。还有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我听了一节市级公开课,老师很动脑筋,在空瓶子里充满烟,在清水里撒一些粉笔灰,用激光笔照射结果孩子们就观察到光的传播径迹,来说明光在气体中在液体中沿直线传播,实际稍想一想就知道光没有射向眼睛而眼睛看到光了,这是光不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浸泡了两年,来到高中课堂怎么去培养严谨科学的思维。我校是焦作市马村区知名学校,如何使学生获得物理学习后续发展的能力,为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我们课题组成员多方考证后认为造成初高中物理学习脱节的原因有: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而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复杂的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提出“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的 1 研究”。因为初中阶段正是良好习惯塑造时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学会学习,使之获益终身,同时也为高中后续学习提供稳妥的支撑。正值南水北调工程接近尾声,我们学校与河道干渠一墙之隔,而文昌路段干渠工程总深度近100米,毗邻的山门河暗渠工程,是南水北调总干渠河南段范围内洞径最大的一座隧洞,河南段中挖深、挖宽最大的标段。学校安全教育迫在眉睫,我们带领孩子对马村区城区段桥梁结构和山门河暗渠工程进行了考察,既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关联,又消除了河道的神秘感和新鲜感,也为通水后的安全教育准备好素材。为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焦作市教育局关于开展第十四届全市优秀自制教具暨中小学生科技创新 小制作 小发明展评活动的通知》,我们积极响应,积极准备参加河南省第十四届优秀自制教具暨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小制作、小发明展评活动。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各种实际现象,与现实生活及高新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的物理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用其应用结合起来,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十四届全省优秀自制教具暨中小学生科技创新 小制作 小发明展评活动的通知》(教技装【2014】188号文件)和焦作市教育局《关于开展第十四届全市优秀自制教具暨中小学生科技创新 小制作 小发明展评活动的通知》精神,经过学校推荐、县(市)区审核、装备管理中心初评等程序,我们课题组共有3件作品参加市级决赛。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激励广大中小学生学科学、用科学,2 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和科学实验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育实验型、创新型科学人才,根据《2014年关于举办焦作市中小学第四届科学实验创新大赛的通知》。我们课题组充分筹备,积极参加作市中小学第四届科学实验创新大赛马村区的初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考察南水北调焦作马村段桥梁和山门河暗渠的结构; 2.组织学生参加河南省优秀自制教具、河南省中小学优秀科技创新、小制作、小发明活动马村区预选赛; 3.调查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主要从厨房和汽车两方面进行; 4.组织学生参加河南省优秀自制教具、河南省中小学优秀科技创新、小制作、小发明活动焦作市决赛; 5.组织学生参加焦作市中小学第四届科学实验创新大赛马村区初赛; 6.组织学生网络学习中华古诗文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并进行一次男女生擂台赛。

三、课题研究采取的方法与具体措施: 组织实验探究小组、调查研究、网络学习、勇于实践、集中讨论、评估反馈。

初中物理科技创新教案 第5篇

第30卷第8期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Vol.30No.86月JOURNALOFSHAOXINGUNIVERSITYJun.

Ξ在物理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魏西莲 傅式洲 曾溯源 孙德志

(聊城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山东 聊城252059)

摘 要:为培养高年级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文章介绍了在基础和开放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实践表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受到了普遍欢迎.

关键词:物理化学实验;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0)08-0051-03 随着科技发展的巨大变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而科技和教育是这一战略的两大支柱,,高校应是培养创

1〕新人才的主要力量〔.

,对、掌握专业知识到具有创新意识的训练.尤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发.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的进行深化改革.以满足将来新形势下科技高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对于一个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应该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合作精神、高素质的应用型和开发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加强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打下基础,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宽阔的视野和解决新问题所必需的理念与技能.

近年来,在物理化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实验教学正在加大改革力度.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朝着化学与生物、材料各学科之间的结合,物理化学与无机、有机和分析化学的综合与融合的方向进行改革.因此,通过多年的实验教学,我们深深感到,在过去以验证性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改变为多层次教学模式以及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还要深入开展开放性和科研性实验的探索.在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开放性、创新型和科研型的实验课题,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以及物化实验基本操作的前提下完成课题的实践,以拓展知识面,加深知识细节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后再将这些课题深化凝练总结成文,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训练过程.培养学生自身的务实精神,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养成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的良好习惯,培养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逐步

2〕缩小我校和名牌大学毕业生之间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

几年来,我们物化实验教研室,在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经我们教研室老师指导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在“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竞赛中连续三届获得特等奖1次、一等奖3次和三等奖1次等.一些学生独自完成和参与的开放性课题有很多文章发表在“日用化学工业”“山东理工大学学报”“应用化学”“信阳师范

3-5〕学院学报”“聊城大学学报”等杂志上〔.尽管如此,但是由于每年教学任务重,学生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也

安排的较紧张,虽按评估的标准,学校也经常要求各个学院开展开放性和科研型实验课题,但老师的工作

Ξ收稿日期:2010-05-12

基金项目: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学改革资助课题(JX201004)和聊城大学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基金资助课题.

作者简介:魏西莲(1958-),女,山东聊城人,教授,主要从事表面活性剂合成和性能研究.

任务重,正常的教学任务和开放性科研型实验有些冲突,几年实践下来,只有少数学生得到一些老师的科研创新指导,大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据了解一些大学在一、二年级已在导师的指导下做研究课题.因此我们考虑如何在正常的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设备资源,调动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利用基础实验和节假日时间,将开放性和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型实验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平时的实验过程中,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和药品完成开放性、创新型和科研型实验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又能正确处理正常的教学任务和开放性科研型实验的冲突问题,为此我们申请了学院的实验教学研究课题并得到了资助.同时也指导学生申请了学校大学生具体内容如下:

(一)在规定的实验教学课时内完成多层次实验教学.

(1)学年的开始,由一名教师负责进行理论知识的讲座,学时为16-20.

(2)在基础实验教学中第一学期完成9个实验题目.按不同的专题内容,将9个实验分成三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三个实验,9个实验同时进行.每个实验室内的学生在本室内完成三个实验后再进入下一轮的实验.因此在小循环的实验过程中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在开始的第一周老师讲解三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在讲解过程中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针对每一个实验题目根据要测定的物理参数,提出为什么使用该类仪器的依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论应用问题.而后进行每个实验仪器的操作指导,而是,,教师在旁边进行操作要领的关键步骤指导,.,.由学生互相指导讲解操作,.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断的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

通过本方案的操作,旨在改变学生实验过程中被动听讲进行操作的模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讲课的学生有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通过讲解可以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条理性,听课的学生也是带着挑剔的眼光,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指出讲解人的不足和缺陷,因此通过此步骤可使学生的`操作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3)第二学期完成11个实验题目.和第一学期同样,但分两个大循环进行.在教学中将每个实验内容进行拓展和加深,如将“碳钢在碳酸铵溶液中极化曲线的测定”实验拓展为复杂体系中极化曲线的测定,以讨论钝化区域的变化情况.“燃烧焓的测定”实验,将测定固体样品的燃烧焓拓展为液体样品的燃烧焓的测定.“差热分析”实验将固体样品熔化热的测定拓展为有机化合物样品纯度的测定等.这使一些学生颇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在做完基础实验后,课余时间还要继续进行实验.由于实验仪器和方法已经熟悉,只要求学生在理论上进行加深,不用老师讲解即可完成.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基本操作,又开发了学生的思路,为下一步进行开放性、科研性和综合性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物理化学实验理论讲座开始,将综合性、开放性和参与教师的科研性的建议实验题目(约50个)进行公布,让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挑选(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题目),学生在平时的实验过程中可以进行文献查阅,资料积累,准备实验药品和仪器,设计好实验方法和详细的实验步骤等.然后和指导教师进行交流,进行可行性论证.如方案可行,可在任意时间进行实验操作,最后结果可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上交作为实验考试内容.由于学生参差不齐,该方案只在本科化学及化工专业的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中进行.其他的学生可以在学期末进行正常的已做实验的抽签操作考试.

(三)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学院规定从大一开始实行学士导师制,即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随时联系老师参与自已喜欢的老师的科学研究课题,实验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晚上及节假日.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研究课题拟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题目,实验仪器可以根据指导教师的签字暂时借用.同时也可以将这些题目作为毕业论文题目进行深化研究.使这些学生在大学4年有一个系统的科研训练,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经过前几年试探性的进行少量的开放性和科研性的实验,由于一些实验题目新颖有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大多数学生都愿意以此方式做为考试内容,而后进行研究论文的初步训练.如“几种活血化淤中药注射液的表面活性研究”,学生可以根据掌握的表面张力测定技术,研究中草药中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的

一些性质,了解这些药物的活性成分以及药理作用.在实验中学生可以和生物学院的学生一起探讨,以增加生物方面的知识.该课题已经由07级两位同学申请到了聊城大学科技文化创新基金项目资助,并已经测定的数据整理成文发表在聊城大学理科学报第4期上.

“市售蜂蜜的真假判断”,是学生在正确掌握了旋光仪操作,了解利用物质的旋光性进行相关测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该课题也有07级的3为同学成功申请到了聊城大学科技文化创新基金项目资助.

“表面活性剂稀溶液的活度系数的测定”和“具有表面活性的离子液体稀溶液的活度系数的测定”是在学生掌握了电导率仪的正确使用后,将热力学、胶体化学和溶液化学的理论知识综合实验的例子,该课题已经由06级一位同学做出大量数据,并独自整理出论文发表在聊城大学理科学报20第4期上.

“氧化铁基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水污染处理中的应用”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课题,这对化工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工作时有很大帮助,该课题也由06级两位同学申请到了聊城大学科技文化创新基金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胡建华.大学科学研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2 XWei,DSun,YDi,JLiu.TheReformationofTChemistryExperi2

mentation,TheSatelliteMeetingI-posiumonPhysicalChemistryEduca2tionand(3 巩孝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17,

96-98.

4 任丽慧,傅式洲,魏西莲.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稀溶液的活度系数〔J〕.聊城大学学报,,22:41-

44.

5 栾国庆,桑克花,魏西莲.几种活血化瘀重要的表面活性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2009,22:45-47.

CultivationofStudents’InnovativeAbility

inPhysicalChemistryExperimentTeaching

WeiXilian FuShizhou ZengSuyuan SunDezhi

(SchoolofChemistryandChemicalEngineering,LiaochengUniversity,Liaocheng,Shandong,252059)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第6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体会

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法思想,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木块、铁块、铝块、铜块、一杯水、一杯糖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

学生回答出颜色。(还有其他答案)

继续引导两杯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

学生回答出味道。

继续提问:除了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分辨物质的方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等都是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情景导入:昨天我买了一枚金戒指,想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同学们帮我鉴别一下。

启发:显然以上的方法都不好区分,今天同学们会学到一种有效的鉴别物质的方法,也就是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

引言:那么什么是密度呢?下面我们就从已学的质量和体积入手,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1)出示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铁块,谁的质量大?谁的质量小?

学生回答:铁块质量大,铝块质量小

接着问:你知道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总结:因为组成它们的物质不同,所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以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出示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哪个质量大?

学生回答:体积大的木块质量大

总结: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不同,质量也不同。

2、猜想与假设: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记录表:

物理量

物质

质量m/g

体积V/cm3

质量/体积(g/cm3)

铝块1 5

铝块2 10

铝块3 10

铝块4 20

采集实验数据,并由学生分析数据

4、分析论证

通过探究,分别计算每个铝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在图象上表示出来。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入密度的概念。

有质量/体积若体积是 1m3,1dm3,1cm3等单位体积的话,就有质量/体积=质量,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的质量。

(二)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根据速度定义,引导学生讨论说出密度的定义式。

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ρ= m/v

注意:(1)ρ的读法和写法。(与p的区别)

(2)密度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

展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相同物质的密度相同,与其质量和体积无关。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单位: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是复合单位。

有:千克/米3 kg/m3 (板书)

讨论说出“kg/m3”这个复合单位的读法及物理意义。

若质量的单位为g,体积的单位为cm3,则密度的单位是:g/cm3(板书)

展示:单位换算1 g/cm3=1000 kg/m3

学生练习做题。

学生查看小资料,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说明它们表示的物理意义。(记住水的密度)

学生讨论交流:如何鉴别金戒指的真伪?

(三)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V =m/ρ

2、看例题,然后出示变式习题:

展示:例题

学生做题,讲解,点评学生做得情况。

【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启发,提示一下学生)

判断金属球是实心还是空心。

展示:例题(时间问题,可以课后做)

三、小结

以板书内容为纲,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它是这章最重要的一个物理量,我们经过实验知道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等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正好反映了某种物质的一种属性,什么属性呢?就是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的属性,这对于区分不同的物质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把这个比值定义为密度。其公式、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都是由此概念延伸出来的。

四、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2、5、6

板书设计:

密度

1、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2、公式:ρ=m/V

3、单位:kg/m3、g/cm3等。1kg/m3=10-3g/cm3。

4、密度的应用

(1)鉴别物质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创新 第7篇

一、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将教学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物理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 将教学内容同生活中的疑问联系起来。比如讲“汽化和液化”的内容, 可以举例从冰箱里拿出一瓶汽水, 过一会儿, 就看见瓶体上附满了小水珠, 对于这种生活现象, 很多学生不清楚, 这时, 物理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疑惑引入“液化”的知识。又如讲“参照物”的知识, 可以让学生回忆:当我们坐在疾走的车上看外面时, 感觉路边的一排树会走动, 并且一直往后面走,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通过回忆身边熟悉、神奇的小事, 引起他们的求知欲, 接着学生就会自主认真地学习。另一方面, 物理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例如讲“惯性”的时候, 先让学生回想自己做公共汽车时, 没有位置而站着, 当车转弯、刹车或启动时, 站着的乘客分别是怎样的反应, 然后分析各种现象的原因。学习之后, 总结以后站在车上遇到车转弯、刹车或启动的时候, 我们应该怎样才不至于那么容易就倒向一边。这便是将生活常识同“惯性”知识的学习联系起来,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

二、重视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物理教材十分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因此在教材中设置了很多小实验。教师讲课时如果能够灵活使用小实验来导入新课, 效果会很好。例如在教“压强”的知识时, 可以让学生做个压强实验。物理教师让学生拿出铅笔, 用两手食指顶住两端 (铅笔一端已经削尖了, 一端是平的) , 稍加压力, 观察两食指上留下痕迹的深浅。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实验, 但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他们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由此自然地进入学习当中。又如在讲声学方面的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将文具作为实验工具进行实验。学生将直尺 (或钢皮尺) 压紧在桌子上, 一部分伸出桌面, 用手拨动伸出桌外的一端, 使直尺振动, 通过这个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学生探究学习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之后, 又会提出问题, 怎么有的同学拨动尺子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快、有的慢?接着, 教师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家的操作情况, 这时就会发现同学把尺子伸出桌面的部分长短不一, 然后让学生认识到“振幅”的相关内容。再如讲到人的眼睛的物理成像时, 如果教师只是讲事物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实像, 学生会感到很模糊, 或者是教师展示图画, 学生依然会很困惑, 没有亲眼看见眼球中的晶状体的成像, 就难以理解。这时若改变教学策略, 利用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这一特点, 使用凸透镜做成像的实验, 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很明显, 教学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三、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从两个方面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一方面,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 由学生带来一双筷子分别插入一个空杯子和盛水的杯子里, 盛水的杯子里出现筷子似被折断的现象。通过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感受折射现象的美妙,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另一方面, 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探究物理的事例, 这样可以起到“榜样学习”的作用, 如给学生讲杨振宁解决物理问题的故事。通过让学生了解故事, 激发他们向杨振宁爷爷学习的动力, 进而提高探究物理的兴趣。

四、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 自己成为教学的配合者, 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这种教育理念应用到初中物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上,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例如教师在教《凸透镜》一章时, 以前, 教师会准备光具座、蜡烛以及一盒火柴, 然后物理老师自己做实验给学生看,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实验东西, 但是将具体的操作和探究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探究“u>2f”的凸透镜的具体成像规律, 具体了解蜡烛移到大于凸透镜2倍焦距的位置时, 沿直线移动光屏, 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实像的这一物理规律。通过将课堂还给学生,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方面知识的印象。又如在教“欧姆定律”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电学实验器材, 让学习探讨电流、电压以及电阻之间的管理。在这个实验过程中, 教师起的作用是指导而不是包办。通过电学实验, 学生了解到功率=电流×电压的道理。

五、重视学生合作学习

初中物理科技创新教案

初中物理科技创新教案(精选7篇)初中物理科技创新教案 第1篇电阻【教学目的】1、理解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比例系...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