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时镇痛对产程的影响
产时镇痛对产程的影响(精选4篇)
产时镇痛对产程的影响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7月~2008年7月我院足月、单胎、头位、临产并自愿选择分娩镇痛的初产妇208例, 无产科并发症及合并症, 随机选取同期分娩、无产科并发症及合并症的阴道分娩孕妇207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 年龄21~35岁;妊娠37~42周。年龄及孕周方面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入院时均进行分娩镇痛相关内容的宣教。
1.2 方法
208例要求分娩镇痛者, 在宫口开达2 cm时, 若产妇有合并症或孕周>41周时, 则先行人工破水, 常规行胎心监护CST (-) , 给予腰-硬联合麻醉镇痛, 取L2~3或L3~4间隙, 穿刺入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流出时, 一次性注入麻醉剂2 ml (3 mg罗哌卡因+10~25μg芬太尼) 于蛛网膜下腔, 远端接镇痛泵 (含芬太尼2μg/ml, 0.1%罗哌卡因100 mg) , 待蛛网膜下腔麻药镇痛作用逐渐减弱, 根据孕妇自觉疼痛又有给药要求时, 接硬膜外镇痛泵自控, PCA为6 ml, 镇痛时间为15 min, 疼痛时由产妇自行给药, 持续注入镇痛, 至宫口开全时停止给药。
1.3 观察指标
由专人对镇痛组208例产妇采用疼痛分级来评估镇痛程度, 分4级 (Ⅰ级表示无痛或稍感不适, Ⅳ级表示最痛) , Ⅰ级:疼痛或稍感不适, 活动自如, 无汗或微汗;Ⅱ级:轻微疼痛, 可以忍受;Ⅲ级:中度疼痛, 难以忍受, 查体欠佳;Ⅳ级:重度疼痛:不能忍受、叫嚷不安。Ⅰ、Ⅱ级为镇痛有效, Ⅲ、Ⅳ级为镇痛无效。
专人观察所有产妇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和胎心, 宫缩、宫口扩张及胎头下降情况。对宫缩乏力者, 给予小剂量催产素加强宫缩, 同时根据产程图记录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及产后出血量。207例对照组产妇除未采用腰-硬联合镇痛外, 处理和观察项目同镇痛组。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
208例产妇经硬膜外给药10~20 min后均无腹痛, 产妇意识清醒, 表情自如, 可安静入睡或正常进食, Ⅰ级占76%, Ⅱ级占24%, 镇痛效果明显。
2.2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
镇痛组产钳助产率和剖宫产率均较对照组略有下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44, P=0.197) 。见表1。
2.3 两组产妇产程和产后出血比较
镇痛组的第一、二产程时间, 产后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Apgar评分>8分;镇痛组产妇无头昏、背痛等特殊不适情况。具体结果见表2。
2.4 两组产妇剖宫产指征比较
胎心监护异常或者羊水污染等即胎儿宫内窘迫, 持续性枕后位造成第二产程停滞和活跃起停滞产程异常。镇痛组胎儿宫内窘迫率明显降低 (P<0.01) , 而持续性枕后位与活跃期停止, 与对照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424) 。见表3。
*精确概率法
3 讨论
3.1 分娩镇痛的必要性
分娩疼痛可以使产妇产生焦虑、恐惧, 不能很好地与医护配合, 还可能诱发机体的心理应激反应, 产生紧张、血管痉挛, 导致胎儿低氧, 出现胎儿宫内窘迫[1]。通过硬膜外置管, 患者自控镇痛技术, 产妇可以根据疼痛程度, 自己启动镇痛泵, 以减轻疼痛。宫缩痛消失后, 恐惧感消失, 保持了体力。同时, 由于麻醉剂的松弛作用, 松弛子宫平滑肌, 加速了产程的进展。但有研究认为, 在镇痛的同时, 子宫平滑肌也受到了抑制, 进而会影响胎头的内旋转, 使产程的活跃期及第二产程延长[2], 会增加剖宫产率和助产率。本资料显示第一、二产程无明显延长, 可能是笔者对产程严密观察宫缩情况、产程进展;适时应用催产素, 避免宫缩乏力引起的产程延长;分娩过程中专人陪产, 采取直立位, 保持良好的宫缩, 减少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发生[3]。本研究选用0.1%罗哌卡因+芬太尼注入到蛛网膜下腔———应用腰-硬联合阻滞镇痛分娩方法, 在产程进展良好而自觉疼痛可以耐受的情况下, 是否进行镇痛应尊重产妇的意见, 而不应该将镇痛归到常规处理内容。对要求镇痛的产妇, 可进入活跃期后再开始镇痛, 而对在潜伏期即觉疼痛无法耐受的产妇则实施潜伏期镇痛, 可更好地降低产痛, 同时将可能存在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3.2 腰-硬联合麻醉镇痛的优点
用药后起效快, 置管成功后10~20 min产妇已感觉疼痛消失, 由于麻醉剂量小, 仅为剖宫产的1/10, 所以对胎儿的影响极小。本研究结果中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为减少产后出血, 本研究常规在前肩娩出后给予缩宫素10 U入壶[4], 及时发现胎盘剥离并娩出, 每半个小时按摩子宫一次, 避免宫腔积血, 所以镇痛阻滞麻醉产后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 无明显增多, 严密观察产程及时处理降低了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两组剖宫产原因分析表明, 胎儿窘迫可能与分娩镇痛放松产妇紧张情绪从而减少胎儿宫内低氧有关[5]。
3.3 医护人员的相互配合
医护人员在产程中要进行人文关怀[4], 向产妇讲解分娩的相关知识, 分娩的重要性, 医务工作者要了解产程镇痛的优点及其注意事项。产程中严密观察产妇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能够熟练处理发生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对减轻疼痛效果显著, 经过严密的产程观察, 避免了宫缩乏力所致的产程延长;第三产程及时娩出胎盘, 及早使用催产素, 预防产后出血;产程中严密观察胎心监护, 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 及时娩出胎儿。所以, 腰-硬联合麻醉不失为减轻分娩疼痛的好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对分娩的影响。方法:2007年7月~2008年7月于我院分娩的208例足月单胎、头位、无产科并发症及禁忌证和麻醉禁忌证的初产妇, 按孕妇意愿对其进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镇痛分娩, 随机选取孕周相似、无产科并发症、无镇痛分娩要求的产妇207例作为对照组, 对产程时间、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多个项目进行比较。结果:镇痛组镇痛效果确定, 胎儿宫内窘迫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1) ;经阴道助产率和剖宫产率、产程方面与对照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产后出血无明显增加 (P>0.05) 。结论:该联合麻醉方法镇痛效果好, 降低分娩及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镇痛,产科,分娩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11.
[2]张渺, 杨慧霞, 史彗星, 等.腰麻硬膜外联合镇痛产程进展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5, 6 (1) :32-33.
[3]陈治军, 田玉科, 张成伟.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可行走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可行性[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1, 21 (12) :727-729.
[4]李渝男, 马维芳.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4) :472-473.
三种镇痛分娩对产程的影响 第2篇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水中分娩,镇痛仪
分娩疼痛是影响产妇生理及心理的重要因素。目前, 产科镇痛的方式主要有硬膜外麻醉阻滞、水中分娩、镇痛仪三种, 本文旨在观察产科镇痛的三种方式中产程干预, 产后出血, 新生儿窒息及中转剖宫产几率的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2月~12月在本院产科住院分娩未采用镇痛干预的孕妇70例作为对照组, 同期行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的孕妇70例作为麻醉组, 志愿要求水中分娩的孕妇70例作为水中分娩组, 志愿要求使用镇痛仪的孕妇70例作为仪器组。入选条件:单胎、足月、初产头位, 无胎儿窘迫, 排除妊娠并发症及内科合并症者, 骨、软产道正常, 孕期B超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行产科检查均可经阴道分娩。四组孕妇年龄、身高、体重、孕周、胎儿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分娩方法
1.2.1 持续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
需签署《硬膜外镇痛分娩同意书》, 当宫口开大2~3 cm, 给予硬膜外麻醉, 若宫口开大9 cm则停止注药。当宫口开全后, 取截石位常规上台接生, 视情况是否予会阴切开。
1.2.2 水中分娩
需签署《水中分娩同意书》, 宫口开大4~5 cm后入水, 入水前常规会阴消毒, 半躺于分娩缸截石位接生。接生时均不给予会阴切开术。如有裂伤予常规缝合。
1.2.3 导乐仪
将导乐仪的传导贴按操作说明粘贴于相应位置。按治疗参数调整电流强度以引起肌肉微微颤动为宜。待宫口开全后, 常规上台接生。
1.3 观察指标
四种分娩方式中产程时间, 产程干预 (静脉滴注缩宫素或人工破膜) , 产时侧切, 产后出血, 新生儿评分及中转剖宫产几率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四组中水中分娩产程时间最短, 同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麻醉组时间最长, 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麻醉组使用缩宫素的比例高于其他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水中分娩组使用缩宫素的比例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麻醉组的侧切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四组产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中转剖宫产的几率水中分娩组最低, 与其他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新生儿评分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a表示进行χ2检验
3 讨论
分娩镇痛是目前产科阴道分娩的主流, 如何安全有效的降低分娩疼痛是众多产科医师关心的重点, 也是有效降低社会因素导致剖宫产的措施之一。
本研究发现, 麻醉组的产程时间显著性长于水中分娩组, 但同对照组及仪器组无显著性差异。在临床工作中也发现部分行硬膜外阻滞镇痛麻醉的个体会出现宫缩间隔时间延长, 持续时间缩短, 强度减弱的情况, 这可能是导致产程时间的延长, 产程干预比例升高的原因[1,2]。但同时行镇痛麻醉的个体在精神放松, 镇痛效果出现的时候, 宫颈软化程度及宫口扩张速度也会加快, 作者所在医院在宫口开大9 cm后则停止注药, 减少了麻醉对第二产程的影响, 所以产程时间虽有所延长, 但仍在正常范围内, 同对照组相比, 并未显著性增加产程时间[2]。因麻醉对会阴区有一定镇痛扩张的效应, 其会阴侧切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本研究表明, 镇痛仪在有效镇痛的同时, 未显著性增加对产程的影响, 其产后出血及中转剖宫产率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无创, 适合在基层单位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吕小燕, 黄小鹏.持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子宫收缩和产程特点.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6 (11) :1563-1567.
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的影响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 单胎头位, 无明显头盆不称, 无椎管内麻醉的禁忌证, 随机选择其中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患者29例作为观察组, 另外随机选择同时期上述条件一致未实施任何镇痛措施的产妇30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产妇年龄、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1。
1.2 镇痛方法
观察组采用0.1%罗哌卡因+1μg/ml芬太尼混合液100ml进行连续硬膜外镇痛。当产妇宫口开大2~3cm时开始实施硬膜外麻醉, 选择第1~2或2~3腰椎间隙穿刺硬膜外腔, 穿刺成功后, 先给2%利多卡因3ml+20μg/ml肾上腺素1ml配成的混合液3ml, 观察5min, 确认无全脊麻、局麻药中毒的症状, 平面在有效范围内, 再注入硬膜外镇痛液8~10ml, 接一次性使用镇痛泵 (驼人CBI型) 输注镇痛液, 维持5ml/h, 期间若产妇疼痛单次给硬膜外镇痛液5~8ml, 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 宫口开全或接近开全时停止给药, 胎儿娩出后从硬膜外给2%利多卡因8~10ml, 产妇离开时拔除硬膜外导管。对照组未实施任何镇痛措施。两组全程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胎心率、宫缩。
1.3 观察指标
两组产妇产程, 镇痛前、镇痛后、缝合会阴时VAS评分及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VAS (视觉模拟评分法) 评分标准:0分为无痛, 1~3分为轻微疼痛, 4~6分为中度痛, 7~9分为重度痛, 10分为剧痛难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行t检验, 非正态曲线分布数据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痛对产程的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第二产程有所延长 (P<0.05) , 第一、第三产程没有明显的影响 (P>0.05) , 见表2。
2.2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
两组产妇在镇痛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用镇痛泵后, 缝合会阴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3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
观察组 (9.52±0.57) 分, 对照组 (9.47±0.63) 分。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有许多因素影响妇女在分娩过程中所体验的疼痛程度, 包括心理准备、分娩过程中的情感支持、过去的经验、患者对生产过程的期望以及缩宫素的作用。胎位异常可能也会促使早期的分娩痛更剧烈。然而, 毫无疑问的是对于大多数妇女来说, 分娩和剧烈疼痛是相伴的, 并且往往超出预料。事实上在McGill疼痛问卷调查中有报道分娩痛是妇女所能体验到的疼痛当中最剧烈的一种, 并且典型的比牙痛、背痛以及深度裂伤所致疼痛更糟糕[1]。观察组产妇给予连续硬膜外镇痛后, VAS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进行连续硬膜外镇痛。罗哌卡因是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其化学结构与布比卡因相似, 但具有低毒性和对运动神经阻滞轻微的特点, 对子宫胎盘血流无明显的影响。用于分娩镇痛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而且运动阻滞小, 为可行走的分娩镇痛提供可能。脂溶性阿片类麻醉药芬太尼较其他阿片类药起效快、效能强、心血管稳定性高, 对新生儿呼吸、循环均无影响。将两药并用可减少各个药物的剂量, 缩短起效时间, 且对产妇功能及胎儿的正常生理均无干扰。本文在分娩过程中全程监测胎儿胎心, 未发现对新生儿有不良影响,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于麻醉药物的应用, 部分产妇及产科医生会担心给药后会不会对产程造成影响。本文表明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使得产妇的第二产程延长, 对于第一、第三产程没有明显的影响。虽然分娩镇痛使得产妇的第二产程延长, 但还是在正常范围。陈丽娟[2]等的研究认为分娩镇痛使得产妇第二产程延长, 考虑这可能与施行麻醉镇痛后, 产妇对子宫收缩的敏感性有所减弱, 另外麻醉阻滞了骨盆肌肉、直肠的感觉神经, 肛提肌感觉迟钝, 使得宫口开全后产妇便意不强, 不能及时配合使用腹压有关。卢月琴[3]的研究中发现镇痛组第一产程明显缩短。这可能与分娩镇痛过程中缩宫素的使用量及使用时间有关。
综上所述, 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虽然使产妇第二产程延长, 但对新生儿没有不良影响, 其明显减轻了产妇的痛苦, 值得在产科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自愿接受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29例为观察组, 同期未用分娩镇痛的产妇3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于宫口开大23cm时行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观察两组产妇产程, 镇痛前、镇痛后、缝合会阴时VAS评分及新生儿出生1min 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第二产程为 (50.1±32.6) min较对照组 (38.9±18.3) min有所延长 (P<0.05) , 而两组第一、三产程无明显差异;两组VAS评分镇痛前无明显差异, 镇痛后、缝合会阴时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使产妇第二产程延长, 但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能明显减轻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痛苦, 提高产科质量。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产程,VAS
参考文献
[1]米勒, 主编.米勒麻醉学〔M〕.第6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2322.
[2]陈丽娟, 强平.自控镇痛分娩初产妇100例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11 (7) :92-93.
产时镇痛对产程的影响 第4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于我院生产的150例产妇,均为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年龄21~35岁,无产科合并症。产妇进入产程后,根据镇痛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0例在宫口开致3cm前开始镇痛,对照组60 例不进行分娩镇痛。两组产妇年龄、体重、孕周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等,开放静脉通路,侧卧位,观察组在宫口<3cm进行穿刺,取L2~3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3~5cm。 首剂给予0.1% 罗哌卡因和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3ml作为试验,5min后测定麻醉平面确定导管位置正确后再给予混合剂10min,30min后将硬膜外导管连接自控镇痛泵PCA,采用相同试剂,剂量6ml,锁定时间间隔20~30min,可由病人自行给药。宫口全开时停止PCA镇痛,分娩完成后拔除导管。 对照组在整个产程期间均不进行镇痛。
1.3 评价标准(1)疼痛评分:采用VAS视觉评分法进行评价[1],0~10分,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强;(2)产妇和胎儿状况:产程中每隔半小时记录一次产妇生命体征和胎心。(3)记录产程时长、转剖宫产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生命体征和胎心均稳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对比见表1;两组各产程时间、器械助产率和转剖宫产率数据见表2。观察组发生低血压、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11 例(12.22%),对照组7 例(11.6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出血量为(157.6±25.3)ml,对照组为(166.7±22.9)m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潜伏期进行分娩镇痛仍处于争议阶段,有学者认为,潜伏期进行分娩镇痛会使产妇肛提肌和腹肌处于松弛状态,影响产妇正确使力[2],最终导致产程延长,不利于生产。但亦有研究显示,硬膜外阻滞镇痛可降低体力消耗,能更好的积蓄能量,同时提高产妇信心,使分泌更加顺利,不会延长产程。
是否行剖宫产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产科医师在产程中的决策分析和管理、产妇的心理状态等,本文结果显示,潜伏期镇痛不会增加剖宫产率。分析可能的原因:(1)镇痛的早期介入可以减轻疼痛,缓解产妇紧张、恐惧等情绪,同时可避免过多的能量消耗;(2)分娩镇痛的实施让疼痛耐受程度低的产妇不会过早的放弃自然分娩;(3)可以有效抑制疼痛的诱发性应激反应,改善大脑皮层对中枢的调节作用[3],放松肌肉,利于宫口的扩张。
中外文献中对于潜伏期分娩镇痛对器械助产率的影响尚不明确[4],但本文显示潜伏期镇痛器械助产率高于非镇痛分娩组,可能的原因:(1)罗哌卡因存在轻微运动阻滞;(2)镇痛时间过长,产妇在第二产程时下屏气减弱[5]。
由于硬膜外阻滞镇痛可能减弱子宫收缩,因此更需要助产护士的全程护理,在发现宫缩减弱时及时进行处理,在宫口全开时应立即停止镇痛,并悉心指导产妇如何在宫缩时正确用力,产妇正确运用腹压是控制第二产程时间的关键。
综上所述,潜伏期实施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不会延长产程和提高剖宫产率,安全可行,同时能有效降低产妇疼痛,满足了产妇对分娩舒适度的要求,提高其满意度。
摘要:目的:探讨孕妇在潜伏期行硬膜外麻分娩镇痛对产程长短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近两年于我院诊治的150例初产妇,根据镇痛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潜伏期行硬膜外阻滞镇痛,对照组不接受分娩镇痛。记录两组的产程时间、剖宫产率、术后出血、不良反应等情况,采用VAS系统评价孕妇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各产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略长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伏期行硬膜外阻滞镇痛可以降低产妇疼痛和剖宫产率,提高满意度,且对产程无显著影响,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分娩,潜伏期,产程,硬膜外阻滞镇痛
参考文献
[1]陆香珍.导乐陪伴分娩联合硬膜外麻镇痛对阴道分娩率提升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39):481.
[2]谭郁葱.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7):148-149.
[3]王俊霞,马丽娜.心理护理在实施硬膜外麻无痛分娩术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4,1(6):158.
[4]罗宝蓉,吴优,李玲,等.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9):1514.
产时镇痛对产程的影响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