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舞风格范文
采茶舞风格范文(精选3篇)
采茶舞风格 第1篇
一、采茶舞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元末明初开始出现《采茶舞》, 《采茶舞》鼎盛于清、民国, 一直流传至今。在每年的元宵佳节上都要举行采茶舞的活动, 来进行欢庆, 并且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采茶舞是一种集歌、舞于一体的民间舞蹈。史籍中, 有关我国采茶舞蹈的具体记载很少, 以茶事为内容的舞蹈, 发轫甚早, 在数百年前, 祖辈辛勤劳作, 山下山上, 山湾山岗, 地边角落, 坑边岩档, 甚至路边都种上茶叶, 还有山湾名曰“茶园湾”, 故此采茶舞应运而生。在我国南方各省的流行“茶灯”或“采茶灯”。茶灯是过去汉族比较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茶灯在江西, 还有“茶篮灯”和“灯歌”的名字。我国有些民族盛行的盘舞、打歌, 往往也以敬茶和饮茶的茶事为内容, 也是一种茶叶舞蹈。国家在1980年开始实施“百家争鸣”的方针后, 采茶舞又重新恢复生机。在每年过年、过节的时候, 乡村的采茶舞蹈队, 便大放异彩, 为节目增添了节日的喜庆。
二、赣南采茶舞的特点
(一) 赣南采茶舞服装的特点
采茶舞的服饰非常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典型的民俗风格特点, 男舞蹈演员一般头戴黑色彩绣头圈, 腰缠红腰带, 脚穿黑布鞋, 女舞蹈演员戴红色彩头圈, 脚穿绣花鞋。不同角色穿不同颜色不同样式的服装, 男舞蹈演员有穿着白色对襟上衣配白长裤或蓝长裤的, 上衣有时候也会是红背心或黑背心等, 衣裤背心都会镶上各色彩线。女舞蹈演员的上衣穿着淡黄色壮族斜襟上衣或也有穿红色大襟衣, 下身青色长裤, 红色百褶裙等。
(二) 赣南采茶舞之中茶歌的音乐体现
采茶舞的伴奏乐器以二胡 (土制二胡) , 通常用两把。一把反旋、一把正旋。唢呐只是在音乐中间偶尔在音乐伴奏下试用, 弹拨乐器和竹笛有时候也会加入, 一般赣南茶歌中的打击乐为民间的锣鼓、梆子、皮鼓、饶钹、大锣、工锣等。茶歌那清纯的小合唱、明快活泼的节奏、旋律婉转抒情、加上茶舞优美的舞姿, 还有田园山野风味, 因此广泛受到了民间乡亲邻里的喜爱。在音乐曲式结构来看, 一般茶歌是由五声音阶加变宫组成的羽调式。打击乐器的锣鼓点也有戏曲特征, 节奏感强。
(三) 赣南采茶舞的道具
采茶舞使用的道具并不繁琐:采茶舞用的道具比如有花篮 (多为竹编) 、花伞、彩扇、铜钱、麒麟、凤凰等。一副锣鼓, 两把胡琴, 用四根粗竹篾做骨架, 在骨架的四周糊上白纸, 上面写上“茶”“福”等不同字的茶篮。茶篮里面放上一根蜡烛, 在晚上进行演出时点燃里面的蜡烛, 会把台下照的五彩缤纷, 非常的好看。而彩扇是可以拟作任何生活工具的, 他是煽情之物, 用于舞蹈动作的延伸, 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这些道具都是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 和劳动人民的想象。赣南茶舞的民间舞中彩扇和花篮为常见道具, 向麒麟、凤凰一般在舞台上是看不见的, 它们多半只有在过年、过节时赣州附近的乡下才会进行表演。
(四) 赣南采茶舞不同的表演形式
赣南是客家文化发祥、发展与发达之福地。赣南采茶舞做为一种表演形式在当地广为流传, 赣南茶戏较完整的表现了歌舞剧的样式, 它歌舞并重, 戏角并茂。赣南茶舞主要的发源地是在赣州, 发展地是龙岩并且在梅县开始发达。可以说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是赣南采茶舞的见证;客家文化在民间的文化可以在采茶舞上进行体现。赣南采茶舞是以歌舞形式进行表演的, 在表演时, 先站好, 只要一听到打鼓吆喝的声音, 舞蹈舞蹈演员就要排好梅花形队列, 而且在每一唱节舞蹈演员们都要变换队形。过程中站在上首的男演员是扮演相公的, 他要拿着扇子, 边唱边舞。站在两边的姑娘都是扮演小姐、妹妹、丫环。在她们每个人身前还摆着茶篮做着要摘茶的手势, 边做边唱。整个采茶舞分为三个部分, 从月采、贩茶、劝茶。内容最丰富的要数月采了, 而贩茶就是生动的说唱, 劝茶就因人而异了。
(五) 赣南采茶舞主要的动作形式
1. 单袖筒
赣南采茶舞中, 只有一个左袖有袖筒, 耍袖子的动作极多, 并且每一种的动作都有它不同的含义。舞者的右手舞扇, 不舞扇的左手为舞袖, 一般单袖筒动是男丑的服装。由于气候潮湿的赣南生活、生产人们的手上离不开毛巾, 扇风的扇子, 而这些常用的东西都在舞蹈中进行了转化。在过程中扇风的扇子就变成了彩扇, 察汗的毛巾就演变成了长长的袖子。要想甩动袖子, 就必须要从抓袖子、搭袖子、背袖子等不同的舞蹈动作进行学习。艺人们对单袖筒总结为, 站时吊马腿, 走过象游蛇, 挥舞象狗尾, 龙头又凤尾。
2. 矮子步
矮子步的要求是, 步履轻盈, 手形柔和, 头部有神韵, 腰部有丰韵,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矮子步的特色美感。矮子步的基部步伐有高步、矮步、矮步交叉步、惊步、摇磋步等。而矮子步中又有分类, 分为高桩、中桩与矮桩。全部的动律都在膝盖上, 内在丹田发力, 必须和唱词为一套。在现在看来, 矮子步被誉为“东方芭蕾舞”是正确的, 矮子步动作来源于上山曲腿, 挑担压肩时的形体创造的。湖南的矮子步是开脚八字步。是从挑担中演变而来的;而江西赣南的矮子步则是蹲着采摘树叶中逐渐形成的。这在戏曲中是非常罕见的。艺人们总结出练习矮子步的方法:腰部稳住, 下身行如风, 双手轻柔, 老虎头腰似鲤鱼, 膝头定三步。
3. 扇子花
扇花有“单扇花”, “双扇花”。扇子花是在汉族民间舞蹈中比较常见的。扇子花多为丑、旦的基础动作。在中国的传统舞蹈中, 上层文人雅士所舞多为袖、剑之舞, 其表现为文武相济、刚柔互补, 而民间市井则时兴扇、绢之舞。民间有“南扇北绢”、“男扇女绢”之说。“采茶”舞蹈中所使用的扇子花, 其摹拟形态的方式与别的民俗舞蹈非常相像。相似得有遮阳, 避风、戏蝶, 闻花等30多种动作。但在其扇花指法上与其它民俗舞蹈又有所区别, 比如二指、三指直至五指的甩法就不尽相同。且其扇子花动作有很多赏心悦目的名字, 比如说心悦风车扇、自豪腰花扇、恭敬见礼扇、水中照影扇等等。这些扇子花的动作要诀是:“耘、按、抓、抖靠肚面, 二指花摇胸前, 三指花打四边, 四指花头朝前, 五指花头朝天。”
赣州市客家民系, 是客家文化孕育、形成、发展的摇篮, 也是客家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之地, 赣南采茶舞则成为了客家文化的代表。许多人可以通过赣南采茶舞来窥视出客家文化的渊源, 体会到客家文化的多彩, 更能了解到客家人独有的精神风貌。
摘要:赣南采茶舞是赣南民间舞的四大民间歌舞之一, 是江西民间舞的代表舞种。通过对赣南采茶舞的特点认识, 学习赣南茶舞的三大表演技巧, 希望让人们能对采茶舞进行更多的了解。本文从历史起源、艺术特点和现状与发展三方面来剖析了赣南茶舞的艺术魅力。
采茶舞风格 第2篇
1.1理论大于实践。在我国目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理论大于实践。虽然,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相关的课程教材数不胜数,可是,它却没有成为指导学生体育训练的利器,也没有起到真正的教学指导作用。而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老师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公共体育课对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整个教学课程变得枯燥和无味。从考试的结果上来看,试卷的分数远远要比实践课的分数高得多,这种偏向会让学生不自觉地将自身的精力都放在课本上,而没有加强对于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体育实践课程设置不多的情况下,高校的学生对于公共体育的兴趣也越来越淡薄。
1.2单一的教学模式。在目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学生获得实践的机会本来就不多,却仍然受到了教师教学模式的影响。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中,不少高校的体育老师都是由兼职的社会人士担任的,他们并不讲述公共体育运动的来龙去脉,也不会特意的向学生传达良好的体育精神,而只是将单一的体育动作教给学生。在单纯的模仿中,学生无法学到体育运动的技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高科技的教学工具也没有被较好地利用起来,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率。高校对公共体育认识的不足都会严重阻碍高校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因而,就算是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体育器材的缺乏,他们也无法得到全面而又系统的训练,更没有可以施展的平台和机会。
2采茶舞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意义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许多具有民族印记和民族传统的事物反而变得弥足珍贵。当我们能够深刻的意识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们的民族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中,采茶舞的引入像温暖的阳光重新唤醒这片沉闷的领域,让公共教育课程焕发出新的生机。具体而言,将采茶舞引入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2.1采茶舞可以补充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内容。在目前的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中,虽然已经涵盖了大多数的体育知识,但是由于老师的不专业,他们在讲解知识时通常十分笼统。采茶舞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不仅给了茶叶良好的生长条件,也孕育了当地别具特色的茶文化。他们将辛劳与汗水,将一段段采茶故事都编织在采茶舞中,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舞蹈体系。因此,将采茶舞引入到高校公共体育中能够极好的补充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内容。而从采茶舞中,高校的学生也能够学习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礼节,这无疑也能够弥补目前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体育精神的欠缺。
2.2采茶舞可以提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整体的内涵。采茶舞不仅是采茶者辛勤劳作的记录,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编排都经过舞蹈家的仔细揣摩,而那些美好的精神品质也让采茶舞变得更加迷人。这些无不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展现。因而,将采茶舞引入到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之中,能够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增加新的光辉。从饱满的精神文化和优美的舞蹈动作中,我国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就像是坐上了通往艺术世界的列车,踏上了一趟既传统又高雅的艺术之旅。
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演变 第3篇
1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起源与发展
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产生于赣南这个较为封闭的自然区域, 由于赣南山区山高林密, 被称为“瘴气”之地, 客家的祖先便创造出了用于疾病预防、强身健体的民俗体育活动, 它具有浓厚的赣南地方特色, 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汉文化的延伸和拓展, 赣南客家采茶舞便是当地劳动人民在采茶的劳动中所生成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在表现的内容中包涵了茶农们采茶、做茶、茶商们买卖的场景, 最初, 采茶舞在当地被人们认为意味着风调雨顺、茶叶丰收, 多用于当地的祭祀风俗。当“采茶舞”开始之时, 一人手提茶灯, 要大声喝喊祭祀、节庆的溢美之词, 由四位采茶女子手提茶蓝灯, 表演四季采茶舞, 再摆设成“天下太平”的字样。而在节庆之时, 领头的呼赞人则要将祭祖的赞词修改成节庆的贺词。这是一种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衍生而成属于当地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
由于赣南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 适宜于茶树生长, 在此处栽种的绿茶茶叶香气高, 滋味浓郁而耐泡, 所以客家人在当地开垦出大片的茶园, 用于生产品质上乘的茶叶, 采茶舞便是在人们的山居生活和采茶劳作中, 应运而生。在阳春三月的明媚时节, 春茶采收, 客家妇女上山劳作采茶, 便会唱起茶歌, 跳起茶舞, 作为消遣之乐。
赣南客家的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发展, 历经几个朝代, 主要表现为:一, 明朝中叶时期。在明朝年间, 采茶歌谣盛传江南采茶区域, 出现了坐唱形式的“十二月采茶歌”, 后来在客家人的传唱中揉入了采茶动作, 演变为“采茶舞”, 当地山民用于接待茶商以及当地的祭祀节庆活动。二, 鼎盛的清代年间。在清康、乾年间, 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尤为盛行, 在当时的“南安吟”中便有极为详尽的描述, 表达了普通群众对于采茶舞的喜爱之情。三, 陷入低谷的“文革”时期。中国的“十年浩劫”使客家的采茶舞也受到了摧残, 它被视为“封、资、修”的产物而被取缔。四, 恢复时期。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以来, 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获得了新生, 一些传统的剧目进行了整编, 进入了繁荣的创作时期, 如:《花灯仙子》、《莲妹子》等。
2 客家民俗体育项目“ 采茶舞” 内容的演变
2.1 “ 采茶舞”表现形式的演变
在客家采茶舞的起源来看, 它最初是山野之中传唱的山歌, 还没有配以音乐, 在时代的演变下, “采茶歌”发展成了联唱形式的“十二月采茶歌”, 然后, “采茶歌”演变而成“采茶舞”, 由清唱变为了以勾筒为主要乐器伴奏的表现形式, 加入了混声, 增强了表现力, 增大了音色上的变化, 这就为“采茶舞”增添了浓厚的渲染气氛。到现在, “采茶舞”的音乐之中还揉入了多声思维, 在丰富的和声、复调、唱腔的旋律和打击乐、弦乐的配合之下, 显现出更为成熟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
另外, 从“采茶舞”的服装演变来看, 起初的“采茶舞”的服装是茶农的便服, 当“采茶舞”发展到鼎盛时期, “采茶舞”的服饰变化多样, 精彩纷呈, 如:女演员会头插花、带耳环、胸前系围裙等;男演员会头戴“罗帽”, 身穿大襟, 腰系“堂布”等。
2.2 “ 采茶舞”动作特点的演变
在明朝初期, “采茶舞”的动作特点较为单一, 动作元素较少, 幅度也较小, 主要是一些当地采摘茶叶的动作, 没有更多的创作内容。而伴随着“采茶舞”的盛行, 它获得了历代艺人的加工和提炼, 衍生出乡土气息浓厚、动感强烈、极富趣味的艺术表演动作, 它融合了“矮子步”、“扇子花”和“单袖筒”三种独特的舞蹈艺术动作。如:“矮子步”可谓是丑中见美, 它是男角的基本舞蹈动作, 这个舞蹈动作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当地茶农采茶的动作, 在客家山区, 茶农上山下坡、茶丛中摘茶、低矮的茶棚中炒茶等, 都要弯腰屈膝, 艺人便将这些生活中的采茶动作创作成了独特的“矮子步”。“扇子花”的动作也是源于客家当地茶农的采茶动作, 由于当地茶农在摘茶时, 要一手摘茶一手用扇子不停地扇风, 以免茶叶藏熟;还有就是茶农在炒茶的过程中, 要一手搓茶, 一手要通过大蒲扇扇风, 使茶叶保持纯真的味道, 而不被烫坏。“扇子花”便在对生活动作的改编中进行了创新, 创新出独特的装折扇、遥望扇、扑蝶扇、闻花扇等, 再将千姿百态的“扇子花”配以服饰, 表现出抒情、表意、仿物、拟人的不同情境, 从这唯美的“扇子花”中体现出较高的技术性和观赏性。“单袖筒”这个动作是由茶农的腰带演化而来, 在当地山区茶农采摘茶叶、炒茶的过程中, 会用腰上的长腰带来擦汗、扇风等, 在“采茶舞”中, 艺人为了丰富表演形态, 将茶农腰上的长腰带加工成左边的长袖, 成为了别具一格的“单袖筒”, 在表演者一手甩袖、一手“舞扇”的动作中, 生成了别有特色的抓袖、搭袖、遮阳袖、绕肩袖、凤尾袖等动作, 显得分外潇洒。
2.3 “ 采茶舞”曲目和功能的演变
在初期的客家采茶舞民俗体育活动是为了消除茶农们的劳作辛苦, 也是为了表达茶农们丰收的喜悦之情, 它通常用于在人们的祭祀和节庆活动之时, 为了祈求神灵和祖宗的保佑, 祈求风调雨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 客家采茶舞也成为了社会交际的一种人们用于娱乐、缔结婚姻的表达方式。在现代, 客家采茶舞更增添了身心健康的意蕴, 成为人们健身的重要表达方式。如:在伴奏音乐《斑鸠调》、《牡丹调》中跳健身操;校园里将采茶舞与校园的体操相融合, 改编成简易而优美的采茶健身操等。
3 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传承与发展
3.1 开发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的旅游资源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于休闲旅游的热情高涨, 客家的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可以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 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景点, 如, 赣南被誉为“橙乡”, 并且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宋代古石窟、古城墙、古浮桥、古瓷窟;红色故都;客家围屋等, 这些旅游景点可以与客家采茶舞相整合, 赋予客家采茶舞新的活力, 可以通过采茶舞独具魅力的表演形式, 向游客介绍和演绎当地历史和风俗文化, 使旅客与客家“采茶舞”产生强烈的共鸣, 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品牌, 以推动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发。
3.2 将“ 采茶舞”纳入全民健身系统
在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的趋势下, 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休闲、娱乐功能, 在客家“采茶舞”表演形式的基础上, 添加时代性的内容, 还可以借鉴现代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运动技战术等内容, 使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成为一种全民健身的活动形式, 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活动之中, 成为增加人际交流、抒发人们情感的健身方式。
3.3 将“ 采茶舞”中的动作融合现代元素
在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之中, 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表现形态, 在现代意识的融合下, 要将现代舞编舞技法融入到客家“采茶舞”之中, 它打破了传统的“采茶舞”动作元素单一、不够立体的视觉效果, 而更注重对客家“采茶舞”的动作规整性、流动性的创新, 在时、空、力的现代元素运用下, 显现出更为强烈的心理期待特点, 使观众欣赏到变幻莫测的新型客家“采茶舞”。
客家的“采茶舞”还可以与时尚的现代手法相结合, 将原生态的客家“采茶舞”与现代舞相结合, 进行整合和重构, 创造出更具有时代感、立体感的舞蹈形象, 打破传统“采茶舞”中舞台层次感不强的缺陷, 替代以现代超凡的感悟力和艺术想象力, 实现对民族的根的强化。如:新创作的现代舞蹈《云南印象》就融合了客家“采茶舞”与现代审美内容, 充满了时代的活力。还可以将客家“采茶舞”与体育运动相结合, 与健身操、啦啦操相结合, 使之成为集体育美和舞蹈美于一体的新型“采茶舞”。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在时代的演变之下, 不断繁衍出新的内容和形式, 在民俗体育项目内容不断推陈出新的演变之下, 揉合种茶、采茶、炒茶的动作, 成为宜歌、宜唱、载舞的体育活动形式, 具有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休闲养生的多重功效。
摘要:赣南是客家人的集聚地及其文化的发祥地, 赣南采茶舞是赣南采茶文化的典型代表, 是集民间舞蹈、灯彩为一体的民俗体育形式, 它历经四百多年的传承和演变, 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间舞蹈, 生动有形、技高有决、极具张力和艺术表现力, 在角色创造的过程中, 赣南客家人的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成为了具有象征意义的角色符号, 在“且歌、且舞、且戏”的采茶舞表演之中植入了丰厚的人文意蕴。本文就着重讨论了采茶舞的演变历程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展望。
关键词: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
参考文献
[1]兰玉珊.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形成、演进与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2015.
[2]王娜.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研究[D].南昌大学, 2014.
[3]岳艳丽, 王军.梅州客家传统体育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05:121-123+147.
[4]吴玉华, 任海.赣南客家村落传统体育的结构与功能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42-45.
[5]吴玉华, 陈海琼, 汪淑玲.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表演的源流、形式及特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 03:111-114.
[6]陆航.苏南地区民俗体育的文化传承与保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9:134-136.
采茶舞风格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