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痤疮/中医药疗法论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01

痤疮/中医药疗法论文(精选7篇)

痤疮/中医药疗法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女性寻常性痤疮患者124例,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62例。实验组年龄17~38岁, 平均年龄 (18.5±8.9) 岁, 病程2个月~2年, 平均病程 (12.6±7.5) 个月, 根据Pillsbury分类法进行分级, 其中Ⅰ度18例, Ⅱ度28例, Ⅲ度15例, Ⅳ度1例;对照组年龄18~38岁, 平均年龄 (19.3±8.8) 岁, 病程3个月~2年, 平均病程 (12.5±7.2) 个月, 根据Pillsbury分类法进行分级, 其中Ⅰ度17例, Ⅱ度29例, Ⅲ度14例, Ⅳ度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治疗方法为中医单一疗法, 即给予中药治疗, 内服处方:连翘4钱、金银花4钱、丹皮3钱、当归3钱、丹参3钱、黄芩2钱。采用加减治疗的方式, 并以患者皮肤损害情况为依据, 增加牡蛎、枸杞子、白芷、莬丝子、泽泻、茯苓、大黄等, 可增加其中多种或一种, 每个月进行连续7天服药;外用处方:王不留行30 g、苍耳子30 g、硫磺6 g、大青叶20 g、马齿笕20 g、黄柏20 g、明矾9 g、苦参15 g。经过煎汤放疗后在患处进行外敷, 30 min/次, 2~3次/d, 共进行4~8周的治疗[1]。

1.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综合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 (1) 耳穴疗法, 常规消毒耳穴后, 采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 每个穴进行1 min按压, 3次/d; (2) 挑刺疗法, 酒精消毒单侧大肠俞、胃俞、肺俞穴, 并行挑刺, 并对其进行拔罐, 进行20 min的留罐。上述操作完成后, 对皮肤进行清洁, 并将创口贴贴上, 每3天进行1次, 且脸部两侧的穴位要交替进行治疗; (3) 面膜疗法, 将赤芍、丹参、黄柏、石膏、黄芩、当归、金银花、皂刺、连翘、白芷、白花蛇舌草研制成末, 并且经过筛及灭菌处理后, 用白蜜和白醋进行均匀搅拌, 皮肤应用75%酒精进行消毒, 将痤疮中的皮脂清除, 将中药面膜进行外敷, 时间为30 min, 之后对脸部进行清洗, 每2天敷1次[2]。

1.3 评价指标[3]

对两组患者的皮疹进行总评分, 主要包括皮疹数量评分和皮疹类型评分, 其中皮疹数量评分为:0分为无皮疹, 2分为皮疹数量在30个以下, 4分为皮疹数量在31~50个, 6分为数量在51~100个, 8分为数量100个以上;皮疹类型评分为2分为存在粉刺无皮疹, 4分为同时存在脓疱、丘疹、粉刺;6分为同时存在结节、丘疹、粉刺;8分为同时存在囊肿、结节、丘疹、粉刺。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评分和皮疹总评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相比于对照组, 实验组总评分明显下降 (P<0.05) 见表1。

3 讨论

在青春期常会发生寻常性痤疮, 其属于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疾病, 常发部位为胸背、前额和面颊, 因为这些部位存在丰富的皮脂腺, 同时会溢出皮脂[4]。痤疮可反映五脏, 关系到五脏六腑的功能, 中医看来, 其发病原因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在临床上采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 由于耐药性和不良反应造成疗效不佳, 而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可避免这些弊端, 尤其是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 以辨证施治为原则, 首要目标为消痈散疖、清热解毒, 使其机体阴平阳秘状态尽早恢复。本研究结果中显示, 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耳穴疗法、挑刺疗法和面膜疗法, 对机体内分泌系统进行调整, 对局部血液循环进行改善, 同时对皮脂腺活动进行有效控制, 调节性激素, 修复毛囊, 对结节组织再生进行抑制, 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5]。

综上所述, 在女性寻常性痤疮治疗中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具有较为明显的疗效,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锋利.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寻常性痤疮165例[J].中国美容医学, 2013, 22 (15) :1639-1640.

[2]Nitee Sagar RAMBURN.性激素-达英35治疗女性寻常性痤疮的疗效观察[D].大连医科大学, 2013.

[3]李琳.甘露消毒丹治疗湿热型寻常型痤疮验案两则[J].中国民间疗法, 2013, 21 (12) :42-43.

[4]梁静, 焦园园, 魏祎, 等.丹参酮联合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3, 33 (5) :2655-2656.

痤疮/中医药疗法论文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面部痤疮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3例。观察组患者中, 女23例, 男20例, 年龄22~30岁, 平均 (25.5±2.3) 岁;对照组患者中, 男22岁, 女21例, 年龄23~32岁, 平均 (26.5±2.3)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中医疗法, 观察组患者在中医疗法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 对照组患者在中医疗法基础上进行常规护理, 具体如下。

1.2.1 中医疗法

首先, 将甘莲草20 g、黄柏12 g、黄连10 g、蒲公英15 g、知母12 g、女贞子20 g、丹参15 g、生地黄15 g、甘草5 g等中药煎600 ml, 每次口服300 ml, 2次/d, 连续服用1个月;其次, 对患者的面部进行基本消毒后, 在其血海穴、三里穴各注入2.5 ml肘静脉血, 每3天1次, 连续治疗7次[1];最后, 应用针灸疗法对患者的三阴交、足三里、曲池等穴位进行治疗, 每2天1次, 连续治疗10次。

1.2.2 常规护理

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注意脸部清洁, 禁止涂抹任何化妆品[2];注意休息与多饮水等。

1.2.3 综合护理

(1) 加强对患者面部痤疮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 使患者可全面了解自身的疾病情况, 治疗依从性以及配合度得以提升; (2) 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面部清洁; (3) 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以促进面部状况的恢复。

1.3 疗效判定标准[3]

痊愈:面部痤疮无复发, 痤疮分布面积明显缩小、结痂时间明显缩短;好转:临床各项指标相较于治疗前明显改善;无效:临床各项指标相较于治疗前无改变, 甚至恶化。总有效率 (%) = (痊愈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 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70~89分;不满意<69分。总满意度=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面部痤疮是一种常见于20岁左右人群的皮肤病, 俗称青春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作息的改变, 面部痤疮不仅常见于青年人, 在其他人群中也会出现。另外, 面部痤疮有较多类型, 有些痤疮会出现脓疱, 导致患者面部遗留瘢痕, 因此, 需及时对面部痤疮进行干预, 以避免出现痘印增加治疗的难度。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面部痤疮与患者自身日常作息以及饮食规律有密切关系, 例如化妆品使用不当、生活不规律、面部清洁方法不正确、内分泌紊乱、遗传、长期神经紧张、睡眠不足等。当面部出现痤疮后, 将会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严重影响, 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 因此, 需及时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案进行干预, 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以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疗法治疗方案中, 丹参、黄柏、黄连等药物物具具有有杀杀菌菌、、抑抑制制少少数数病病毒毒滋滋生生的的功功效效[[44]], , 而而整整体体药物的应用能起到排脓消肿、活血祛瘀、清毒解热等作用, 除此之外, 可有效帮助患者调节内分泌紊乱, 抑制皮脂腺分泌。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可得以明显改善, 帮助其走出疾病阴影[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总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应用综合疗法联合综合护理治疗面部痤疮患者临床疗效明显, 且护理满意度明显提升。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疗法联合综合护理治疗面部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86例面部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中医疗法, 观察组患者在中医疗法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 对照组患者在中医疗法基础上进行常规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5.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中医疗法联合综合护理治疗面部痤疮患者临床疗效明显, 且护理满意度明显提升。

关键词:面部痤疮,中医疗法,综合护理,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夏明静, 曹煜, 杨捷, 等.22种抗菌消炎中药有效成分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3, 11 (6) :93-95.

[2]周何强, 徐华, 魏运辉, 等.212例舌鳞癌的手术及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C].天津: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二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2.

[3]于小兵, 吴晓金, 桑旭东, 等.对痤疮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3, 12 (13) :131-132.

[4]鞠强, 石继海, 辛燕, 等.面部寻常痤疮患者生活质量的初步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2, 11 (12) :126-127.

“针刺三联疗法”治疗痤疮36例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均来自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病例。其中男11例, 女25例;年龄最小16岁, 最大31岁;病程最短6个月, 最长13年。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痤疮的诊断标准: (1) 初起毛囊口呈现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 也可发展为脓疱, 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 严重者可形成硬结性囊肿; (2) 多发于男女青春期面部、胸背部, 并伴有皮脂溢出; (3) 常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感受外邪等诱发,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4) 青春期过后, 多数患者可自然减轻。

1.3 纳入标准

(1) 根据本病发病特点, 确定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15~35岁患者; (2) 治疗前30天内未使用过与本病相关的药物, 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与本病相关的药物; (3) 能够按照计划疗程坚持治疗, 并愿意配合本研究者。

1.4 排除标准

(1) 年龄在15岁以下或者35岁以上或药物性痤疮患者; (2) 合并有脑血管、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 糖尿病或精神病患者; (3) 符合纳入标准, 但未按计划疗程治疗和 (或) 在治疗中使用与本病相关的药物而无法判断疗效者; (4) 由于其他原因而不能坚持配合治疗、随访致使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及安全性判断者。

1.5 治疗方法

36例患者均采用针刺、刺络拔罐及耳穴贴敷综合方法治疗。

1.5.1 针刺疗法

主穴:攒竹、太阳、颧骨、面岩、颊车、合谷、曲池、足三里, 并在皮损密集部, 沿丘疹、疱疹、结节囊肿的下缘向根部刺入。辨证配穴:肺经风热证者配风池、尺泽;脾胃湿热者配阴陵泉、隐白、内庭;血瘀痰凝者配血海、三阴交、丰隆。操作方法:面部腧穴用1寸毫针浅刺, 其余穴位用1.5寸毫针常规针刺, 局部消毒后, 采用平补平泻法, 得气后留针30min, 隔日1次, 10次为1疗程, 每个疗程之间间隔3天, 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于治疗中脓疱、结节或囊肿已成脓者, 可局部消毒后, 用三棱针或注射器针头点刺, 挤尽脓液, 待挤出血液1~2滴后, 疮口处再次用碘伏消毒予以治疗。

1.5.2 刺络拔罐疗法

主穴:大椎、肺俞 (双) 、膈俞 (双) 、肝俞 (双) 、胃俞 (双) 及大肠俞 (双) ;每次选取3组穴位 (均不与上次选取的穴位重复) , 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再用闪火法拔罐, 留罐10min, 隔日1次, 10次为1疗程, 每个疗程之间间隔3天, 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3 耳穴贴敷疗法

主穴:内分泌、皮质下、肾上腺、面颊、肝。睡眠欠佳者加贴神门, 皮脂溢出严重者加脾, 肺经风热重者加肺、大肠。操作方法:两耳交替, 每次治疗选取1耳, 常规消毒后, 贴压王不留行籽, 嘱咐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 每次每穴按压3min, 隔日1次, 10次为1疗程, 每个疗程之间间隔3天, 连续治疗2个疗程。

1.6 注意事项

(1) 治疗期间少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 生活规律, 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熬夜等; (3) 保持皮肤清洁, 预防炎性病变, 切忌用热水烫洗患处, 应常用温水、硫磺肥皂洗涤颜面; (4) 禁止用手挤压, 以免炎症扩散, 遗留凹陷型疤痕; (5) 治疗后期可配合使用中药类美白型面膜, 以消除痘印, 勿滥用化妆品。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痊愈:皮损全部消退, 仅留有色素沉着, 无新起皮疹, 无油腻感及痒感;显效:皮损消退80%以上, 新起痤疮皮疹少于5个, 油腻感明显减少, 稍有痒感;有效:皮损消退30%~79%, 新起痤疮皮疹少于10个, 油腻感及痒感略有改善;无效:皮损消退29%以下, 或无明显变化, 甚至加重。

2.2 治疗结果

36例患者中治愈11例, 占30.56%;显效15例, 占41.67%;有效9例, 占25.00%;无效1例, 占2.78%;总有效率达97.22%。

3 典型病例

李某, 女, 19岁, 在校大学生, 因面部反复丘疹、脓疱1年余, 经多方治疗, 疗效均不明显, 遂于2010年9月6日来我院针灸科门诊就诊。诉平日自感学习压力较大, 纳差, 饮食及睡眠均欠规律, 大便多干结, 1~2日一行, 月经规律, 量较多。病起自感面部瘙痒难忍, 偶有抓挠。视诊见前额、两颊、口周以及下颌有大量丘疹集簇发生, 部分融合成片, 偶见散发疱疹, 痤疮色红, 高于肤面, 并有少许陈旧性色素沉着斑。皮温正常, 根脚较深、硬。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寻常型痤疮, 中医诊断:粉刺, 证属脾胃湿热。依上述疗法治疗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1个疗程后, 患者面部红色渐退, 痤疮根脚逐渐变软, 皮损减少, 3个疗程后, 面部皮损基本消失, 脸色红润光泽。随访半年, 未复发。

4 讨论

痤疮是发生于颜面、胸背等部位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通常和性激素分泌失调、皮脂分泌亢进、毛囊角化过度和毛囊内微生物生长过度等因素有关, 属祖国医学“粉刺”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是由于过食肥甘辛辣之品, 助湿化热, 湿热互结, 上蒸颜面;或素体阳热偏盛, 复感风邪, 风性上扬, 挟热上熏面部而发红色栗疹;或脾气不足, 湿浊内停, 郁久化热, 湿热瘀痰凝滞肌肤, 致使皮疹扩大或局部出现疱疹、结节。

现代医学认为针刺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 从而改善痤疮的炎性病变环境。徐老师在临床中以针刺治疗为主, 局部取攒竹以疏通局部气血, 太阳疏泄头面部风热, 颧骨、面岩均为头面部经外奇穴, 针刺选此二穴, 可更好地发挥其疗颜面痤疮之功效;颊车为足阳明胃经经穴, 可疏通局部经络, 促进气血运行, 局部浅刺的意义在于通调面部气血, 改善局部循环, 同时也不致使毒邪深陷。循经主穴合谷、曲池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和合穴, 合用可泻热驱邪, 通行气血, 通腑排毒, 足三里补脾胃之虚, 促进脾胃运化水土, 取阳经循行处之腧穴, 可调理阳经之气, 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化痰祛湿。此外, 针刺丘疹、疱疹、结节囊肿等皮损处, 有改善局部循环, 软坚消痤之功效。肺经风热者加尺泽、风池以疏风清肺;脾胃湿热者配阴陵泉、隐白、内庭以运中焦、化湿滞、泻胃火;血瘀痰凝者配血海、三阴交、丰隆以养血活血, 祛湿化痰。

刺络拔罐疗法是依据“凡治病, 必先去其血”、“血实宜决之, 宛陈则除之”的理论, 点刺腧穴以祛瘀排毒, 调气和血, 配合拔罐增强疏通经络之力。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刺血疗法有促进血液循环障碍改善, 促使组织再生和修复的作用。大椎乃督脉经穴, 为诸阳之会, 是清热要穴, 可泻诸阳经气血之瘀热, 背俞穴点刺放血, 并加拔火罐, 可泻相应脏腑之邪热, 有活血解毒化瘀之功效。

《灵枢》中记载:“耳为宗脉之会”, 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行于耳。故刺激耳部穴位, 可调整相应经脉、脏腑的功能, 以治疗疾病。现代医学认为, 耳穴贴敷可间接刺激面部神经末梢, 促使面部血管扩张, 改善血液循环后加快皮损区更替, 促进其新陈代谢, 调节皮脂腺的分泌。耳穴贴敷皮质下具有消炎之效, 贴敷内分泌、肾上腺可调整机体的内分泌功能, 从而使皮脂分泌降低, 皮脂排除减少, 面颊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同时治疗相应部位的疾患, 肝可活血化瘀, 调节脏腑气机。

三法配合使用, 针刺疗法通过刺激腧穴, 调整经络, 改善脏腑功能而达扶正祛邪之效, 佐以刺络拔罐疗法针对痤疮的病因予以治疗, 配合耳穴疗法以增强刺激量及针刺后效应。针刺三联疗法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标本同治从而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临床实践证明, 此疗法具有安全、经济、疗效肯定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82.

痤疮/中医药疗法论文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皮肤科2008年12月~2010年12月门诊寻常性痤疮患者78例, 其中男性46例, 女性32例。年龄在19~32岁之间, 平均25.6岁;病程2个月~6年, 平均2.7年。所有患者无严重的其他躯体疾病, 不包括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并且不对阿奇霉素或四环素过敏。最近1月内未使用抗生素及维A酸类药物, 2周内未外用药物。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阿奇霉素分散片 (辉瑞药业有限公司) 口服, 0.5g/次, 每日1次, 每周连服3d后停药4d。对照组给予四环素片 (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 口服, 0.25g/次, 每日3次, 4周后改为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给予维A酸乳膏 (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外用, 每晚1次。疗程8周, 治疗期间不加用其他药物。

1.3 疗效评价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4、6、8周随访计算皮损变化, 定期查患者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以皮损的消退情况评价疗效, 皮损全部消退为痊愈, 皮损数量减少>70%为显著进步, 皮损数量减少40%~70%为进步, 皮损数量减少<40%或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版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 分类指标的描述以例数及百分数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分组资料中计量资料及治疗前后配对资料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78例患者中有21例出现红斑、干燥、瘙痒等反应。阿奇霉素治疗组39例有3例出现腹泻, 5例出现轻度恶心呕吐。未进行特殊处理, 不良反应逐渐消失, 患者未因不良反应中断临床试验。

3 讨论

痤疮是一种易发生于青少年的皮肤附属器炎症疾病好发于面颊、前额、胸背等皮脂腺较丰富部位。其发病主要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痤疮丙酸杆菌及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此外化妆品使用不当造成毛囊口的堵塞, 精神因素所致的内分泌紊乱等均可加重或促发其病情[2]。寻常性痤疮是最常见的类型, 另外还有聚合性、暴发性、药物性等类型。寻常性痤疮的原则是去脂、溶解角质、杀菌及消炎及调节激素水平[3]。由于病原微生物痤疮丙酸杆菌在其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内服抗生素在寻常性痤疮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4]。

四环素是治疗痤疮的经典药物, 其应用已有半个世纪[5]。近年来, 由于痤疮丙酸杆菌对其耐药性的产生及四环素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使四环素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限制。阿奇霉素是具有15元环的新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口服吸收快、组织分布广、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细胞内游离浓度高、不良反应轻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治疗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及沙眼支原体等病菌引起的感染;此外阿奇霉素还能显著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6~8]。已逐渐用于治疗寻常性痤疮及其他类型的痤疮[9,10]。

本研究用阿奇霉素间隙疗法结合外用药物治疗寻常性痤疮, 与四环素治疗相比见效快, 整体疗效优于四环素而且少见不良反应。间隙疗法减少了患者的服药次数, 减轻患者痛苦和负担的同时减少了耐药的发生。综上, 阿奇霉素间隙疗法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肯定, 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高。

摘要:目的:探讨阿奇霉素间隙疗法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 治疗组给予阿奇霉素分散片间隙口服, 对照组给予四环素片口服, 两组患者均给予维A酸乳膏外用。在治疗4、6、8周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阿奇霉素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阿奇霉素间隙疗法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肯定, 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高。

关键词:寻常性痤疮,阿奇霉素,间隙疗法

参考文献

[1]李仰琪, 梁碧华, 邓景航.寻常性痤疮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9 (22) :5537~55382Kraft J, Freiman A.Management of acne[J].CMAJ.2011;183 (7) :E430~435

[3]曹冬梅.寻常性痤疮的治疗与护理[J].延安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8;6 (1) :58~59

[4]高启发.痤疮药物治疗进展[J].九江医学, 2009;24 (4) :87~89

[5]左政, 姜云武.自血疗法配合小剂量四环素治疗痤疮[J].针灸临床杂志, 2009;25 (12) :28~29

[6]马燕.阿奇霉素联合克拉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0;16 (30) :106~107

[7]李新杰.阿奇霉素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 2011;9 (7) :23

[8]贾玉梅, 栾宏焕.16例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 (6) :971-972

[9]李春萍, 肖生祥.阿奇霉素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09;15 (10) :96~97

痤疮/中医药疗法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红蓝光,中、重度痤疮,疗效

痤疮是一种常见于青少年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皮肤病,临床中发生率为70%~80%,就现阶段治疗痤疮的主要方式是口服或者外敷药,但其疗效一般,且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1]。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疗法,可以对增生旺盛的细胞起到杀伤性作用,不会对周围组织产生影响。近年来,我院对于收治的中度与重度痤疮患者采用了光动力疗法与红蓝光疗法,成效理想,现将治疗措施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中、重度痤疮患者纳入到本组研究中,男51例,男41例,年龄为18~25岁,平均年龄为(24.4±2.1),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92例患者分为光动力组(n=46)与红蓝光组(n=46),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皮损情况等一般资料上等方面来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会影响治疗结果。排除标准:①1个月内有激素、抗生素用药史;②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③恶性肿瘤患者;④妊娠期与哺乳期患者;⑤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⑥瘢痕体质者。

1.2 治疗方式

光动力组:使用ALA散配置为5%的乳膏,叮嘱患者在常规界面之后,将乳膏涂于面部,1h之后用清水洗净,使用光动力机进行红光照射,时间维持20min,能量密度设置在48J/cm2,1次/周,共计治疗4次,在治疗2周、4周、8周进行随访;

红蓝光组:使用红蓝光进行照射,时间共计30min,照射距离患者皮损5~7cm,每周2次,共治疗4周,采用红光、蓝光的交替治疗方式,对于结节以及炎症严重患者,主要采用红光疗法,光斑设置为19.4、6.0、5.0cm,治疗蓝光波长峰值为410mm,红光波长峰值为630mm。对于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禁止食用油腻、辛辣食物与甜食,避免焦虑、紧张,禁烟禁酒,多吃水果、蔬菜,避免便秘,叮嘱患者避免用手挤压皮疹,防止感染。

1.3 疗效评估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GAGS分值来评估疗效,改善情况为(治疗前GAGS评分-治疗后GAGS评分)/治疗前GAGS评分100%。疗效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四种,痊愈即患者皮肿积分减少超过90%,显效即患者皮损积分减少60~90%,好转即患者皮损积分减少20~59%,无效即为达到上述标准。根据痊愈、显效例数来计算治疗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治疗2周、4周与8周,光动力组治疗有效率均优于红蓝光组,在治疗结束后,光动力组治疗有效率为91.3%,高于红蓝光组的80.4%,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光动力组、红蓝光组治疗2周、4周、8周治疗效果对比示意表详见表1:

3 讨论

痤疮的发生与炎症反应、细菌感染、毛囊管堵塞、皮脂腺分泌异常有关,其中,痤疮丙酸杆菌对于痤疮的发生起着决定性作用,该种细菌是格兰阳性厌氧菌,其繁殖与氧气压、PH值等因素相关,在有氧环境下,采用可见光、红外线光、紫外光进行辐射治疗可以破坏细菌的胞膜,有效控制炎症。光动力疗法属于新型治疗方式,红蓝光治疗仪光源为LED,可以发出高纯度窄波红光与蓝光,蓝光波长为415nm,红光波长633nm,红蓝光交替疗法可以直达人体面部毛囊,改善组织内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患者皮肤组织的修复,可以杀灭痤疮丙酸杆菌,见效迅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2,3]。

光动力疗法属于治疗痤疮的新型手法,可以利用自由基以及单态氧达到治疗目的,该种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杀灭患者面部的痤疮丙酸杆菌。抑制毛囊角质化,在光敏剂与特定波长的双重作用下,选择性破坏患者面部的病变组织,由于应用了外源性光敏剂,因此,与红蓝光疗法相比,该种治疗方式的效果更加理想[4]。在使用光动力疗法治疗的过程中,离不开光敏剂、光源与氧。由于光动力疗法是新型治疗方式,很多患者并不了解这种治疗方法的优越性,为了提升治疗效果,在治疗前后需要为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让患者戒烟戒酒,在饮食上注意配合[5]。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2周、4周与8周,光动力组治疗有效率均优于红蓝光组,在治疗结束后,光动力组治疗有效率为91.3%,高于红蓝光组的80.4%,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对于中、重度痤疮效果,采用光动力疗法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该种疗法安全无创、操作简单,应用前景好,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玲芳,周永红,张敏,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14,4(6):70-71.

[2]Wiegell SR,Skiveren J,Philipsen PA,et al.Pain during photodynamic therapy is associated with protoporphyrinⅨfluorescence and fluence rate[J].Br J Dermatol,2008(19):23-25.

[3]易文娟,梁虹,蔡桂容,等.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系统评价[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9(07):62-63.

[4]Leyden James,Thiboutot Diane M,Shalita Alan R,Webster Guy,Washenik Kenneth,Strober Bruce E,Shupack Jerome.Comparison of tazarotene and minocycline maintenance therapies in acne vulgaris:a multicenter,double-blind,randomized,parallel-group study.Archives of Dermatology,2011(19):120-122.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现状 第6篇

1中草药内服法

辩证治论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临床常见以下几种症型:肺经风热型, 治以宣肺清热, 用批把清肺饮加减。胃肠湿热型, 用黄连解毒汤加减。肝经郁热型, 用丹桅逍遥散加减。痰热癖结型, 用六君子汤加减。肝肾阴虚、冲任失调型, 用二至丸加减。刘久利[2]等研究202篇文献, 共筛选出治疗痤疮的方剂234首, 用药167种, 用药频次2485次。其中用药频次前四位的分别是黄芩、甘草、丹参、生地;167种中药分属于22类, 以清热药最多;四气、五味分别以寒、苦为主;药物归经肝经居十二经之首。

2中草药外治法

杨氏[3]用颠倒散加味 (大黄、硫磺、芦荟等量, 轻粉1/10) , 外敷治疗342例, 总有效率为83.92%。张亚丽等[4]自制药方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等) 用文火煮沸0.5h, 患者将面部置于中药蒸气上方, 治疗35例, 总有效率达82.7%。甄新现等[5]用复方颠倒散面膜 (升华硫、大黄、黄柏、苦参、芦荟等) 治疗寻常性痤疮32例, 丘疹性痤疮31例, 脓疱性痤疮28例, 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80.65%、82.14%。刘芳等[6]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三黄凝胶 (由大黄、黄芩、黄柏等药组成) 治疗痤疮46例, 总有效率为91.3%。刘俐等[7]制备6%茶多酚乳膏组治疗60例, 总有效率为83.33%。樊明等[8]用复方痤疮洗剂 (升华硫磺、雷锁辛等配成) 治疗102例痤疮患者, 总有效率为84.31%。石氏等[9]利用中药 (生晒参、枇杷叶、甘草等煎熬取汁) 雾化吸入法治疗痤疮35例, 总有效率100%。曲永红等[10]在紫外线负离子蒸汽下行中药 (当归、白芍、苦参等) 湿敷10min。将胶原贴敷料贴敷于面部至完全吸收。治疗120例患者, 总有效率85%。

3穴位法

3.1耳穴放血、贴压及面部拔罐[11]

耳尖穴点刺放血, 主穴选肺、胃、心等。配穴选大肠、脾等。用王不留行籽对准所选耳穴贴压。针刺痤疮较大部位, 火罐迅速拔在点刺部位, 治疗30例, 总有效率为90%。

3.2局部 (痤疮部位) 火针配合刺络拔罐

郑雪梅[12]局部火针配合心俞、肺俞等, 均为双侧点刺出血后, 施于火罐。治疗110例, 总有效率为97.1%。

3.3埋线联合刺络拔罐[13]

主穴选大椎、肺俞、膈俞加减, 1段1cm羊肠线埋入穴位1.5~2.0cm。选取上背部的大椎、肺俞、膈俞, 以三棱针点刺后拔火罐。治疗20例, 总有效率为90%。

3.4走罐、耳尖放血、刺络拔罐加火针治疗[14]

取俯卧位后背部涂液体石蜡油, 沿督脉及膀胱经第一、二侧线行走罐5~10遍。耳尖放血及刺络拔罐大椎穴加减。用细火针迅速刺入脓疱、结节或囊肿, 将脓血、皮脂等内容物挤出。治疗87例, 总有效率97.7%。

3.5蜂疗配合拔罐[15]

全国名老中医余伯亮教授临床经验, 选双侧心俞、大椎、双侧肺俞。消毒后用活的野生中蜂尾刺进行蜂针治疗, 每穴各用1只蜜蜂。留针3秒后立即拔出;然后取大椎、双侧肺俞穴进行闪火法加以拔罐。治疗30例, 总有效率为93.33%。

3.6小针刀加刺络拔罐[16]

取背部双肺俞、双心俞、大椎为主穴, 在穴位及相应的第3、第5胸椎棘突旁寻找压痛结节后, 予小针刀切开再行纵行疏通, 横行剥离2~3次出针。针刀3天后, 选大椎、肺俞、膈俞等反应点, 梅花针叩刺加拔火罐。治疗寻常性痤疮26例, 总有效率为92.4%。

3.7自血疗法

王远庆[17]用自血疗法与刺络拔罐加穴位注射三法同用, 治疗80例, 总有效率为97.5%。

3.8穴位注射

祁原婷[18]等选双侧足三里, 辨证偏于血热者选用丹参注射液;辨证偏于血虚血瘀者选用当归注射液配维生素B12注射液各等分。每个穴位注射1m L药物, 以得气为准, 治疗150例患者, 总有效率为98.7%。

痤疮/中医药疗法论文 第7篇

关键词:痤疮,4%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异维A酸胶囊

痤疮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多发于青少年人群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皮肤表面存在结节、囊肿、丘疹、脓疱、粉刺等[1],其对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给予痤疮患者有效的治疗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对穿刺患者实施4%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的效果作分析,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100例痤疮患者,随机将这100例痤疮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年龄16~41(22.36±3.62)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1.23±0.85年,男女患者比例为23/27。对照组年龄14~40(22.39±3.75)岁,病程2个月~5.5年,平均1.3.1±0.82年,男女患者比例为22/28。经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病程、性别等)相比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50例接受异维A酸胶囊治疗,即患者每天用药治疗2次,每次用药剂量为10mg,用药方法为口服,每8周为1个治疗疗程。试验组50例接受4%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将乳膏基质与5-氨基酮戊酸调配成4%5-氨基酮戊酸乳膏,将其涂抹在患者的患处,并使用保鲜膜进行封包,药膏在涂抹1.5h之后,使用面巾将其擦除。使用艾拉光动力治疗仪,将功率密度调整为75m W/cm,照光距离为11±1cm,治疗时间调整为20min,患者经艾拉光动力治疗仪照射结束之后,继续采用冷喷机冷喷20min。患者每个10d接受治疗1次,共计治疗4次。检测仪器为CBS检测仪,患者使用温水清洁皮肤,在湿度为45%、温度在24℃的环境下休息10min,之后接受皮肤指标检测。取患者鼻翼左右两侧约1cm处以及其左、右下颌关节、前额处的皮肤作为测量点,取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主要的测量指标为p H值、角质层含水量、皮肤油脂等。

1.3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同时对两组痤疮患者的皮肤生理指标进行比较观察。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痤疮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的效果以及皮肤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将患者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这4个等级。治愈:患者的痤疮面积消退超过90%;显效:患者的痤疮面积消退在60%~89%之间;有效:患者的痤疮面积消在20%~59%之间;无效:患者的痤疮面积消退在19%以下[2]。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4统计学处理本文研究数据均严格录入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试验组50例痤疮患者经4%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其治愈率、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异维A酸胶囊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皮肤生理指标4%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的实验组痤疮患者,其皮肤油脂的检测值明显小于异维A酸胶囊治疗的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痤疮患者在皮肤p H值、角质层含水量检测相比,并不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导致患者出现痤疮的原因很多,主要与饮食、生活习惯以及遗传因素有关[3],其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常会使患者出现自卑的心理,因此,给予痤疮患者有效的治疗十分必要。

异维A酸胶囊和抗生素是治疗痤疮的常用方法,但是患者长期服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较易出现耐药性以及诸多并发症,同时还会对患者的生育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4]。

5-氨基酮戊酸是光敏制剂的一种,其是血红蛋白合成的前身物质,在人体细胞内的含量比较低,在外源给药的情况下,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患者的上皮细胞以及毛囊皮脂腺吸收,将其转变成内源性的光敏剂,并且可储存[5]。储存患者的皮肤经过照射,内源性卟啉(痤疮内)就会被激活,同时内源性的光敏剂也会被活化,这样就可以将痤疮丙酸杆菌杀伤,达到治疗的目的。4%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可以对患者的皮脂腺造成损伤(可逆性),导致患者的皮脂腺出现萎缩的情况[6],致使其油脂的分泌量减少。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痤疮患者经4%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其治愈率、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异维A酸胶囊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的皮肤油脂的检测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痤疮患者在皮肤p H值、角质层含水量检测相比,并不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

综上所述,4%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痤疮的效果较好,可明显减少患者皮肤的痤疮面积,且对患者的皮肤生理指标影响较小,对改善痤疮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慧贤,牛悦青,仲少敏,等.4%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痤疮疗效分析及对皮肤生理指标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8):693-697.

[2]梁晓红.4%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痤疮疗效分析及对皮肤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10):39-40.

[3]刘科峰,孙波,吴丹丹,等.光动力疗法与红蓝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比较[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11):999-1001.

[4]孙兆圣,陶迪生,朱凤,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丹参酮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2(5):319-320.

[5]王秋枫,张昊,谢晓森,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胶原蛋白贴治疗中重度痤疮效果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7):83-85.

痤疮/中医药疗法论文

痤疮/中医药疗法论文(精选7篇)痤疮/中医药疗法论文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女性寻常性痤...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