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英语阅读答题技巧(精选6篇)
初中英语阅读答题技巧 第1篇
新疆叶城县第二中学 熊燕
【摘要】现在的中考英语试题,考查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阅读理解题(包括阅读选择题、阅读回答问题、综合阅读题)对于测试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初中英语阅读答题技巧 第2篇
从近几年的中考阅读理解情况看,短文体裁多样,题材各异,文章涉及科学知识、社会文化、政治历史、人文环境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充分体现其时代性、实用性。短文难度逐年加大。常见题型有主旨题、细节题、推断题、猜测词义题和正误判断题。
做阅读理解练习应先看问题,弄清考点。在阅读短文之前,快速浏览问题,以便在阅读短文时做到心中有数,快速、准确地捕捉所要信息。先易后难。做题时不必拘泥于书中所呈现的语篇顺序,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如可先做细节题再做推断题,因为细节题大多能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而推断题则需对短文进行深层理解,再作判断。
(一)主旨题
主旨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短文中心思想或作者意图的掌握。做此类题时,应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充分理解主题句的意义。短文往往围绕主题句展开,主题句通常出现在短文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二)细节题
细节题是用来进一步表达主题,体现中心思想的,往往针对短文某个细节来设题。做此类题时,应快速捕捉信息,可能是一些事例、数字等,阅读时要有针对性。
(三)推断题
推断题就是根据某个事实推断结论,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推断力。这类推断通常包括:数据事实推断、常识推断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态度和倾向等的推断。做此类题时,应根据短文中的相关语句,对与事实有关的细节加以分析,找出线索,悟出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比较,从而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
(四)猜测词义题
猜测词义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正确判断灵活变化的词义能力。一般情况下,推断词义的题目中所出现的单词,大多数是学生未曾见过的生词,学生需要在该词出现的上下文中去寻找线索。通过阅读上下文,断定该词的真正含义,然后将这个释义代入文中,检查是否贴切,仔细比较直到得出该词的确切的含义。
(五)正误判断题
初中英语阅读答题技巧 第3篇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阅读的方法。
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方法。如, (1) 略读:通过整体粗读, 领略内容大意, 寻找主题句, 找出每段的主题。 (2) 跳读:带着明确目的寻找特定信息, 忽略无关的内容。跳读适用于细节检索式问题。 (3) 细读:分段细读, 注意细节, 注意语言结构, 处理语言点, 抓住主要事实、关键信息。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 帮助深化理解。
2.培养学生限时阅读的能力。
限定阅读时间, 进行限时阅读训练。限时阅读是训练速度的有效方法,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材料, 能使学生加快阅读节奏, 有效地获取信息,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速度训练的初始阶段, 速度提高的同时会导致正确率下降, 但坚持一段时间后, 正确率会逐步上升。
3.培养学生从上下文中猜测词义的能力。
不少学生在阅读文章时, 每遇生词必查词典, 因此, 阅读效率不高。猜词悟意包括利用上下文中的同义关系猜测词义, 利用上下文中的反义关系猜测词义, 根据整个句子的意义猜测词义以及利用语法知识、构词法知识等猜测词义。
4.培养学生从段落中找主题句的能力。
每段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段落与段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一般说来, 一个段落只有一个主题思想, 每个段落都有一个句子表达这个段落的主题思想, 其他句子则围绕主题句进行说明和阐述。因此我们往往可以通过阅读文章的首、尾句来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
5.培养学生明事理、抓主线、理顺文章脉络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大意的基础上, 采用多种方法操练,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线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人物之间的关系等, 以便更清楚地掌握文章内容。如: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细节;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根据语言情景和交际情景, 进行补全对话练习;做词性转换练习, 培养学生猜词义的能力等。
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答题技巧
1.先读问题, 明确目的。
阅读短文前应先参阅短文后面的试题, 明确目的与要求, 带着问题去阅读, 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提高答题效率。
2.跳跃阅读, 速读课文。
阅读速度也是答好阅读题的关键。因此, 阅读时, 速度应放快, 视野应放宽。留心句型的结构和特点, 从整句中搜索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注意, 除非是十分有把握的题目、可直接从文中找出答案, 否则暂不忙于答题。同时, 我们也知道, 英语词汇分为实词与虚词, 实词具有实际意义, 在表达思想上起主体作用, 虚词只起辅助作用。因此, 在阅读时应把重点放在实词上, 而虚词只需一扫而过。这样, 既能提高阅读速度, 又可做到心中有数。
3.细读课文, 整体理解。
阅读时一定要开动脑筋, 发散思维, 并注重理解句子、段落及全篇的整体含义。也就是说, 首先, 应抓住文章的中心。一般说来, 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 议论文的论点和论据, 故事的线索、情节及结尾等, 都是学生应抓住的关键。其次, 应联系上下文及语法, 分析生词、难句。可借助构词法、逻辑推理等方法来分析。最后, 应注意文章的深层含义。有的文章常常通过一些简单的事实先说明一个道理, 阐明一个深刻的含义,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章的寓意。
4.理清思路, 解答问题。
阅读结束后, 便开始答题。答题时要搞清文章的体裁和篇章结构, 在理清其来龙去脉的基础上, 再按问题顺序, 从文章中寻找答案。如果有的问题不能在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 就要考生在把握全文中心和线索的前提下, 进行概括、推理归纳乃至计算得出答案。
5.复读全文, 验证答案。
答完题后, 应该逐题核对答案。有的答案从局部看是对的, 但从全篇看却不对。因此, 核对答案时, 一定要纵观全篇, 注意整体理解。对没有把握的答案, 可根据上、下文的理解来重新考虑, 做出最后判断。同时, 阅读理解由于难度大、费时, 故应把其他类型的题目做完后再做。这样, 就不会因时间紧张而造成心理上的慌张和恐惧。
总之,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语说得好: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因此,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 就必须多考、多记、多练、多问。
参考文献
[1]杨振明.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J].甘肃日报, 2007.
[2]王志全.如何做英语阅读理解[J].英语学习报 (初中教师版) , 2007.
浅析初中英语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理解 答题技巧
阅读理解主要是考察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分析、加工的能力,逻辑思考的能力,客观上反映了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和准确性。所谓“得阅读者得天下”,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阅读理解题的重要性。由于其在英语考试中所占分值较大,因此,提高做阅读理解题的正确率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很多同学都表示阅读理解题很难,每次都错的很多,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英语的兴趣,甚至在做英语题的时候,根本不看原文,就胡乱选择,这样作对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如此循环往复,有的同学甚至达到了厌学的程度。有些同学认为阅读理解不好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很多单词不认识。这就是词汇量的问题了,词汇量的多少的确是影响学生是否读通和读懂文章的关键所在,假如一篇文章150个单词,你有一半的单词都不认识,自然就读不懂了,由此可见,学生要想做好阅读理解题,第一步就是掌握应有的单词量。那么怎么样才能记住如此多的单词呢?仅仅只记得书本上的那些单词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同学们还需要阅读大量的英语文章,比如,英语杂志,英语报纸等,读这些英语文章不仅可以增长见识,增强语感,还可以在具体的语境中掌握大量的生词,久而久之,同学们就能够记忆很多单词了。
第二,不理解句子的结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有些英语句子是倒装句,有些是省略句,以至于学生可能会找错句子的主谓宾等。有些学生因为不会分析句子的结构而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分析句子很简单,当我们看到一个英语句子的时候,首先要找到该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其他的成分就是修饰语了。
鉴于以上的原因,閱读理解题成为了很多学生的瓶颈,本人在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几点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方法,希望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
一、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考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英语试卷,因此,每一部分的试题答题时间都应该得到良好的规划,尤其是阅读理解题。第一是因为阅读理解题分值大,第二是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考生要尽量在40分钟内完成20道左右的题目,这样速度就成为了关键,学生要在保证正确率的基础上提高做题的速度,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就不失为是一个好办法。与此同时,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把与题目有关的单词、句子或者是段落做重点标记,这样有利于之后的做题,还能够排除与题目无关的内容,在无形之中又提高了做题的正确性。带着问题阅读文章,也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做阅读理解题产生了兴趣,对于提高英语成绩是至关重要的,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既可以节约时间还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速度
阅读理解题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如果不理解,那么要想做对题是完全不可能的。然而,理解的准确性和阅读速度貌似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对于学生们来说,追求速度,就没办法达到理解的透彻性和准确性,反过来说,要想达到理解的准确性,速度就会慢下来。想要调解这组矛盾,就需要学生在平时多练习阅读理解,就像在考场上一样严格的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阅读理解题。首先要保证阅读质量,在阅读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再追求阅读速度,因为没有了理解的准确性,速度再快也没有任何意义。学生应该每天都坚持做一篇或两篇阅读理解,最好保证正确率不低于70%。阅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处理好精度和泛读的关系。有些文章,比如说阅读英语杂志等,学生不需要力求弄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只需要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就行,泛读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些阅读,学生可以掌握大量的词汇、句法、句型等,增长见闻,培养语感等。对于那些有一定难度并且写的比较好的文章,学生需要做深入的剖析,力求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不认识的单词都应该弄明白具体的含义,分析文中的长句和难句,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论点、作者的态度等,要带着学习的态度去精读这些文章。
三、找准文章的主旨句
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就是文章第一段的首尾句或者是文章的最后一段的首尾句。考生明确了文章主旨句就等于明确了文章作者的态度,找准文章的主旨句考生就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向,如果不明白作者的态度,考生很可能会采取错误的解题思路。一般情况下,文章其余各段的第一句话是每段的中心句,考生先读文章的主旨句和中心句,可以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带着问题阅读全文,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可以提高做题的准确性。
四、重点标记文章中的转折词
文章中的转折词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把握住这些转折词,对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情感态度,文章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些转折词包括:but、however、yet等,比如有些题会问作者对某件事情的态度,文章的布局通常是这样的,作者先列举其他人的观点,在这些观点之后,文中会出现一个转折词,转折词之后才是作者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转折词之后是理解作者态度的关键句子所在。
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很多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喜欢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实际上这是很不好的阅读习惯,试想在考场上怎么办呢?考官不可能让我们拿着字典进入考场的,所以,学生在平常的练习中要学会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该生词的意思,推断词意这种类型的题在考试中是很常见的,因此,学生很有必要学会这一方法,改掉查字典的坏习惯。除此之外,有些学生力求解释每一句话的意思,实际上这是完全不需要的,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不仅浪费时间,对于做题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学生只需要弄懂文章的主旨句、中心句,以及和细节题有关的段落就足以做好考题了,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误导学生的判断。
六、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就不可能做到大量的阅读实践,更不可能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这既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寻找学习的兴趣点,同时也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英语的学习。
总之,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做大量阅读练习的结果,是坚持不懈的结果,学生们只有在正确方法的指引下,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第5篇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2、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初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2 第6篇
初中散文阅读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考点4艺术表现手法
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 象征 衬托 对比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4.反问:加强语气;5.反复:强调;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四)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角度去分析。
3、题目的作用:行文的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抒写对象。
开头段的作用: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定下全文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结尾段的作用: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五)、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六)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七)、品味语言
(1)语言风格:
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2)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3)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4)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5)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①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八)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一、阅读《羚羊木雕》,完成1-7题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我轻轻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万芳„„”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我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这时,她的妈妈从屋里出来了。看见我手里的小刀,又看看我们的样子,立刻明白了:“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
万芳看了我一眼,跑进屋去。过了一会儿,她拿着那只羚羊出来了。她妈妈接过来一看说:“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她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呆会儿揍她!”
我把小刀递到她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跟我好了„„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1、给下列加横线字词注音(2分)攥着()寒颤()
2、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3、上文中“我”说话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2分)
4、简析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我“止不住流下了眼泪”,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泪水?(3分)
6、从上文中万芳对这件事的处理可以看出,万芳是一个怎样的小伙伴?(2分)
7、选文中最后一句“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是应该怪我?还是父母呢?你认为应该怪谁呢?说一说理由。(3分)
二、阅读《再塑生命的人》选文,回答1-5题。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二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l),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
(2)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
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字,譬如“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老师”(teacher)等。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1.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
(1)A.跳动B.激荡C.回旋D.徘徊
(2)A.启示B.启事C.启蒙D.启发
2.请概括出以上选文的主要内容。
3、“这是生平第一次”这句话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4、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5.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题目《再塑生命的人》的理解。
6、请结合文段内容和自身学习经历谈谈,促使海伦·凯勒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三、阅读《春》选文,回答1-4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
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的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作者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你对
春风有什么感受?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2、文章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
3、仿照例句,说说下边加点的词好在哪里。(A、B两句任选一句)[例]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这个词,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征,很有感情。)
A、„„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初中英语阅读答题技巧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