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草莓灰霉病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01

草莓灰霉病范文(精选5篇)

草莓灰霉病 第1篇

1 危害症状

灰霉病危害的叶片和果柄, 病部产生褐色或暗褐色水渍状病斑, 有时病斑略具轮纹, 湿润时叶背出现乳白色绒毛状菌丝团。花瓣变为暗褐色。果实发病, 病菌先侵害小果, 与土面接触的果面先发病, 后沿果梗蔓延到花序梗, 干腐枯死。侵害已转色的果实时, 初期出现油渍状褐色小斑点, 湿度大时迅速扩大, 浆果腐烂, 果肉变软, 密生灰霉。另外, 病菌还能在被害植株上形成扁平形, 或不正形黑色鼠粪状的菌核。

2 发生规律

灰霉病的致病菌为半知菌亚门, 灰葡萄孢属的灰霉菌。病原菌以菌丝体、菌核、分生孢子的形态在病组织中越冬。借风力和雨水传播侵染。在气温20℃, 相对湿度60%以上, 连阴雨或灌水过多、地膜积水, 施氮过多, 栽植过密, 棚内通风透光不良等, 均可诱发该病。在保护地栽培中, 温度在12~13℃以上湿度大的白天容易发病, 夜间温度在10℃以下时不易发病。发病初期一般在2月上旬, 3~4月达到高峰;露地草莓在果实采收期的5月份达到发病高峰。

3 防治方法

灰霉病的防治, 应从多方面下手, 以农艺防治为主, 化学药剂防治为辅。

(1) 农业防治。避免过多地施用氮肥和灌水过多, 增施磷钾肥, 适当稀植, 控制植株过旺生长, 保证通风透光良好;保护地采用高垄滴灌栽培管理技术可降低发病率。选用抗病品种, 进行地膜覆盖或果实垫草, 防治果实与地面接触, 越冬前和越冬后各进行1次去底叶工作, 把老叶、枯叶清除干净, 集中烧毁。药剂处理土壤, 定植前每667 m2撒施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6 kg耙入土中防病效果好。

(2) 生态防治。保护地栽培, 可在开花和果实生长期加大放风量, 使棚内湿度降至50%以下, 将棚室温度提高到35℃, 闷棚2小时, 然后放风降温, 连续闷棚2~3次, 除了防治灰霉病等病害外, 对白粉病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3) 药剂防治。花序显露至开花前, 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等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1000倍、10%世高水剂1500倍、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5%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等, 每隔7~10天喷1次, 连续2~3次。

草莓灰霉病 第2篇

关键词:设施草莓;灰霉病;综合防治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2004902中图分类号:S436.639文献标识码:B

草莓结果快、成熟早,果实色泽鲜艳、柔软多汁、酸甜适口、香味浓郁、营养丰富,通过设施栽培,可实现周年供应。但设施栽培由于室内高温多湿,为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灰霉病是草莓较易发生的病害,发病快,爆发猛,危害重,是当前制约草莓生产发展的主要病害。为了寻找防控草莓灰霉病的有效方法,我们在永城市草莓种植基地经过两年的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防治经验,现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1草莓灰霉病发病条件

草莓灰霉病是真菌半知菌亚门灰霉胞菌浸染所致,病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最适气温18~25 ℃,相对湿度90%以上,气温20 ℃左右的连阴雨条件下发病严重,在温度较高空气干燥环境下发病轻。设施栽培多年连作,病叶病果等病残物多,偏施氮肥,草莓生长过于茂盛,栽培密度过大,整畦不合理,设施内通风不良都会导致发病较重。

2草莓灰霉病症状

草莓灰霉病全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花器、果实果柄、叶片叶柄。一般是开花后发生病害。

花器染病时,花萼上初呈水渍状针眼大的小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较大病斑,并由花萼逐步延伸到子房及幼果,最后导致幼果湿软腐烂,设施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褐色霉状物。叶片叶柄染病,先是靠近叶柄部的叶基发病,初呈褐色水渍状病斑,后不断扩展,叶及叶柄病斑无定型,湿润时迅速腐烂并长出霉层,叶背产生白色绒毛状菌丝,干时褐色干腐,发病后期萎蔫、干枯、脱落。果实染病,常从果实基部近萼片处发病,染病初期呈褐色水渍状病斑,水烫状,后逐渐扩大成边缘棕褐色、中央暗褐色病斑,最后全果变软腐烂,湿度高时上面产生灰色霉状物。病果一般不脱落,相互间感染较快。

3综合防治技术

要防止草莓灰霉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好以下几点。

3.1合理轮作

设施草莓栽培进行轮作可以减轻灰霉病的发生,草莓可以与十字花科蔬菜、豆类轮作,尽量不与有共同病害的茄类作物轮作,如黄瓜、番茄等。

3.2选用抗病品种

草莓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不显著,但一般欧美系品种硬果型抗病性强,而软果系品种抗病性稍差,易感病。通过栽培对比,红颜、章姬两个品种综合表现较好,适宜永城本地栽培推广种植。

3.3合理施肥

根据测土配方及草莓生长势和草莓生长发育所需的氮、磷、钾数量,按比例进行肥料供应,适度施用氮肥,多施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

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在植株迅速生长期每667 m2追施磷酸二铵15~20 kg,开花结果期每667 m2追施含氮、磷、钾的复合肥25~30 kg即可,不单施氮肥,以防止植株生长过旺。

3.4调控设施内温湿度

草莓灰霉病是一种低温高湿条件下的易发病害,严格掌控设施内的温度、湿度是防止灰霉病发生的主要措施。做到上午晚放风、下午延长放风,降低设施内湿度。上午设施内温度达到35℃开始放风,白天温度在20~25 ℃时、夜间温度在8~15 ℃时,适当延长放风时间,使设施内湿度保持在70%以下,防止设施内出现低温高湿状态。

3.5采用高垄、地膜全覆盖栽培,合理密植

实行高垄栽培,垄宽55 cm、沟深35 cm、沟宽25 cm,每垄栽两行,株距15~20 cm。适当调节叶果比,合理疏花疏果,保持每株3~4个花序,每花序6~7朵花,以利于养分集中,提高草莓抗病性。覆盖全地膜可以增加地温,减少设施内相对湿度,同时可以避免果实与土壤直接接触,降低病原菌侵染的几率。

3.6及时清除病残体

对病叶、病果和病枝及时摘除,带出设施外集中处理,防止病菌再次侵染。草莓收获后彻底清理,焚烧病残体,减少菌源。

3.7药剂防治

草莓灰霉病的发生及防治 第3篇

1 病原及症状

1.1 病原菌

草莓灰霉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的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

1.2 症状

主要为害草莓的叶、花、果柄、花蕾及果实。在叶上发生时,病部产生褐色水渍状病斑,有时病部微具轮纹,干时褐色干腐,湿润时叶背出现乳白色绒毛状菌丝团。花蕾及柄发病变暗褐色,后扩展蔓延,病部枯死,由花萼延及子房和幼果。果实被害时最初出现油渍状淡褐色小斑点,进而斑点扩大,全果变软,上生灰色霉状物,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另外,病菌还能在被害植株上形成扁平形,或不规则形黑色鼠粪状的菌核。

2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菌核,分生孢子的形态,在被害植物组织内越冬,孢子由空气传播蔓延。栽植过密、氮肥多、植株通风透光不良或湿度过大时发病重。特别是南方露地栽培情况下,在多肥、密植,下部叶子和病果没有摘除,枝叶繁茂,株行郁闭,再加上阴雨绵绵,湿度过大时发病快。此外,连作田,重茬口和感病品种宝交早生、达娜等发病重。

3 防治方法

3.1 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丰香、法兰地等抗病性较好。

3.2 土壤消毒

药剂处理土壤,定植前撒施25%多菌灵5~6 kg/667 m2后耙入土中或用氯化苦每20 L/667 m2熏蒸消毒,施药后以塑料薄膜覆盖7~10天后揭膜,再晾3~5天后栽植。

3.3 农业防治

实行2~3年水旱作物轮作,定植前深耕,并作高畦地膜栽培。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增育健壮秧苗,及时摘除老、病、残叶、残枝及感病花序,剔除病果,集中园外深埋。

3.4 药剂防治

草莓灰霉病 第4篇

一、草莓灰霉病的病原及当前症状

草莓灰霉病的病原。草莓灰霉病是主要由无性态的灰葡萄孢菌引起, 在被害植株上形成的灰白色霉层, 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加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为灰色有隔膜、呈树枝状分枝, 顶端膨大, 其上有小突起, 大小为 (290~540) um (10~14) um, 分生孢子簇生于孢子梗的顶端, 单孢近圆形或椭圆形, 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单生、顶生, 无色至淡褐色, 单胞, 大小11~15 um。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4~32℃, 萌发适温为13.7~29.5℃, 较低温度更有利于草霉灰霉病菌繁殖。另外草莓灰霉病有性态为富氏菌核菌一般很少产生, 菌核生于腐烂果中, 黑色, 不规则形。病菌还能在被害植株上形成扁平形或不规则形黑色鼠粪状的菌核, 病菌除危害草莓外, 还危害黄瓜、西红柿、茄子、韭菜、莴苣、葡萄等多种植物。

二、草莓灰霉病当前主要症状

草莓的灰霉病主要为害果实, 以花期侵染为主。病菌侵染花瓣后呈淡褐色病斑, 病斑迅速扩大至全瓣并扩及萼片, 萼片发病又扩及幼果。若遇潮湿时发病部位产生霉状物。生长期果实发病多从花萼包裹处或边缘开始, 形成淡褐色、水渍状、稍凹陷的不规则形病斑, 随着果实膨大, 病斑逐渐扩大, 侵染大部分果面;病果软化并在病部密生灰色霉状物。果实着色前发病, 病部很少形成分生孢子;成熟后发病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叶片发病极少, 病斑水渍状, 不规则形, 褐色, 多在叶缘发生, 叶背生有灰色霉状物。

三、草莓灰霉病的发病规律

草莓灰霉病菌主要以菌丝及菌核在病残体和病株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 随风雨传播。病菌以花器侵染为主, 可直接侵入, 也可从植株伤口侵入。在适温条件下, 伤口侵入发病速度快且严重。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及病果间的互相接触引起再侵染。

草莓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不显著。但一般欧美系品种硬果型抗病性较强, 而软果型品种较为感病。温湿度是影响草莓灰霉病发生程度的关键条件。草莓在促成、半促成栽培环境中生长, 持续12~13小时低温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和繁殖, 不利于草莓的生长, 烂果尤为严重。相对湿度为64%, 病果率低于10%;相对湿度在80%以上连续7天, 烂果率可高达30%以上。所以温度适宜时, 湿度是导致灰霉病发生的主导因素。另外, 偏施氮肥发病也较重, 栽植过密、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旺、室内光照不足、土壤排水不良等, 均适于病害发生。果实着色初期至中期抗病力最弱, 最容易感病。

四、草莓灰霉病无公害综合防治的措施

近年来本地区草莓种植户采用连作方式, 且单一依靠化学防治, 又因当地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草莓灰霉病的发生, 故近年来草莓灰霉病的发生较为严重。如何有效防治草莓灰霉病, 笔者认为因采用以下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无公害综合防治措施。

1. 生物防治

草莓灰霉病的防治在应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还应注重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防治, 病原菌不产生抗性, 不污染环境, 且防治效果与化学防治相当。

(1) 利用木霉T5防治草莓灰霉病。木霉T5对灰霉菌有竞争作用和重寄生作用, 木霉菌丝生命力强, 生长快, 能够与灰霉菌竞争营养, 从而抑制灰霉菌的生长, 直至灰霉菌停止生长或逐渐死亡。木霉菌丝以缠绕生长, 紧贴生长, 穿入病菌菌丝内生长方式重复寄生, 吸取营养, 导至灰霉菌丝逐渐失活, 内容物减少, 菌丝断裂, 直至完全解体。利用木霉T5防治温室大棚草莓灰霉病试验结果表明:木霉孢子悬浮液孢子含量为5106个/毫升和3106个/毫升对防治草莓灰霉病的防效均达80%, 基本与多菌灵500倍液相当。

(2) 应用丁香芹酚防治草莓灰霉病。丁香芹酚是一种纯植物源杀菌剂, 具有无药害, 无污染, 无残留的特点。通过丁香芹酚防治温室大棚草莓灰霉病的试验表明:600倍的丁香芹酚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 优于传统的杀菌剂。

(3) 应用两种植物源复配杀菌剂20%乙蒜、丁子香酚WP和12.5%暗罗丁子香酚WP 400倍液防治草莓灰霉病经小区试验和大区试验对比, 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与其他参试植物源杀菌剂25%暗罗素WP、40%乙蒜素EC、0.3%丁子香酚SL400倍液以及化学药剂50%速克灵1500倍液的防效差异均极显著, 同时对草莓生长安全, 是替代灰霉病菌已产生抗性的化学药剂的理想产品。此外苦小檗碱黄酮水剂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它是根据我国几千年来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以天然植物为主要原料, 采用科学方法提取有效成分的复方制剂, 该产品克服了一般化学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及作物抗药性的弊端。中国农大对该产品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该杀菌剂不但具有直接杀菌作用, 而且主要通过提高植物自身对病害的免疫力, 达到抗病目的。在农药中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化学, 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植保技术概念, 改变了以往几乎所有杀菌剂都遵循的直接杀菌原则。经过四川省农药检定所、南京农业大学、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二年四地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该产品不仅可防治由真菌引发的多种病害, 还对病毒有很好的疗效, 是一种兼具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的广谱杀菌剂。

2. 农业防治

(1) 合理轮作。草莓灰霉病菌以菌丝体, 分生孢子, 菌核潜伏在土中、病残体、并借风雨传播。合理轮作能有效减少病原菌基数, 从而减轻灰霉病的发生。轮作可与禾本科植物, 不可与黄瓜、番茄轮作;切忌连作。

(2) 选用适合本地区的抗病品种, 如:童子一号、早交宝生。

(3) 合理密植。采用垄高30~35厘米, 每平方米栽植10株。

(4)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灌溉:多施有机肥增施P.K肥、控制氮肥。合理疏花疏果:保持2~3花絮/株, 5~6朵花/花絮, 以利养分集中;及时摘除病叶、病果;控制棚内温湿度, 防止出现低温高湿状态。

草莓灰霉病 第5篇

1 发病症状

草莓灰霉病主要侵染草莓花蕾、浆果, 也侵染叶片及叶柄、果梗等处。花器染病后变成黄褐色, 初期在花萼上呈现水浸状针眼小点, 后不断扩展, 并由花萼延及子房、果柄。果实染病, 受害后产生油浸状浅褐色小斑点, 后逐渐扩大到整个果实, 并向果内扩展, 使果肉腐烂变软, 果实易脱落。叶片发病极少, 病斑水渍状, 不规则或近椭圆形, 褐色, 多在叶缘发生, 叶背生有灰色霉状物。保护设施中的草莓灰霉病多发生在果实成熟期, 浆果刚着色时就开始发病 (严重的青果时期也可侵染灰霉病) 。湿度大时, 侵染处都产生灰褐色霉状物, 发病特重的草莓植株枯死。

2 发病原因

病菌在被害植株上越夏或越冬, 条件适合时形成孢子, 随雨水和风传播蔓延, 也可随浇水、耕作等农事操作传播。低温、高湿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1]。若遇寒潮频繁、植株生长过茂、偏施氮肥、栽植过密、光照不足、通风换气不良、田间积水、杂草过多等, 病情扩展迅速, 都会加重该病的发生和蔓延;尤其密度大、枝叶茂密的田块发病重。果实着色初期至中期最容易感病。另外, 发病程度也与品种有关, 一般硬果型品种抗病性较强, 而软果型品种较为感病。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3.1.1 清除病残体。

注意选择茬口, 最好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尽量不选择黄瓜、番茄等作前茬。如果是草莓老棚在定植前要认真清园, 把上茬的草莓病残株、杂草等清除干净, 带出棚外, 远离栽培区, 减少初侵染源。在生育期间, 对于病叶、病花、病果等要及时摘除, 并装入塑料袋带出作业区深埋或集中烧毁等处理, 减少病原菌的再侵染。

3.1.2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 如杜克拉、图德拉、红实美等品种较抗病, 其突出特点是植株紧凑、通风透光性好、商品果实硬度较大。一般品质好、甜度较高的品种, 其抗灰霉病的能力较差;而品质较差、酸度较高的品种, 其抗灰霉病的能力相对较强。因此, 选择品种时要格外慎重, 不可草率行事。

3.1.3 确保适宜密度。

。由于经济利益驱动, 不少草莓生产户盲目采用加大栽植密度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结果造成植株郁蔽, 通风透光不良, 棚内湿度增大, 给病原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一般温室适宜保苗在13.5万~15.0万株/hm2。

3.1.4 高垄做畦。

要改变原来平畦种植习惯, 每畦宽为80~85 cm, 畦面宽60~65 cm, 畦高25 cm, 每畦间距20 cm, 每畦栽2行, 小行距25 cm。高畦栽培可提高土壤温度、降低植株周围湿度、增强草莓的抗性。

3.1.5 地膜覆盖及定向栽培。

采用地膜覆盖, 既可提高地温, 降低棚内的空气湿度;同时也可防止果实与土壤接触, 避免感染病害[2]。栽植时, 草莓苗弓背朝向畦外一侧, 使果实置于垄沟通风透光条件下, 增强抗病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田间管理。

3.1.6 科学管理温湿度。

应加强通风变温管理, 上午晚放风, 保持较高的温度, 当棚温升至35℃时放风;下午延长放风时间, 降低棚内湿度;夜间适当增温, 保持在15~17℃, 避免叶片结露。草莓进入开花期至果实膨大期, 白天温度在20~25℃以上, 夜间在8~12℃以上时, 尽量延长放风时间, 使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当外界气温白天在20℃左右、夜间不低于8℃时, 应昼夜不关闭放风口[3]。浇水次数和用量要科学安排, 采用地膜下滴灌技术为宜。开花前后少浇水, 浇后及时放风排湿, 降低小气候湿度, 增强草莓的抗病能力, 控制灰霉病发生的环境条件。

3.1.7 配方施肥。

在科学施足农家肥的基础上, 按照草莓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氮、磷、钾肥比例进行施肥, 提高草莓植株抗性。对易感病的品种, 要控制氮肥的施用量, 注意增施磷、钾肥[4]。在草莓植株迅速生长期追施磷酸二铵300 kg/hm2;开花结果期追施45%硫酸钾复合肥450 kg/hm2, 分3~4次追施, 一般不单施氮素化肥。

3.2 化学防治

3.2.1 土壤处理。

定植前对土壤撒施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90 kg/hm2[5]。也可用氯化苦土壤消毒, 其杀菌彻底, 效果好, 但成本高, 且要注意操作人员安全。

3.2.2 药剂防治。

草莓花期长, 分期结果不明显, 果实采摘的间隔期短。因此, 草莓灰霉病的药剂防治, 应以花期为重点。防治的最佳时期是草莓第1级花序有20%~30%以上开花, 第2级花序刚开花时;或发病率达到1%时, 就要开始用药防治, 及时控制发病中心, 防止病菌扩散。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等药剂, 隔7~10 d喷1次, 共喷3~4次。药剂防治时, 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 减缓抗药性的出现。防治保护设施草莓灰霉病, 还可采用6.5%甲霉灵超细粉尘剂、速克灵烟雾剂、百菌清等[6,7]。

参考文献

[1]柳让.设施草莓灰霉病的识别与防治关键技术[J].现代农业, 2011 (11) :33.

[2]巩淑贤.辽西北地区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1 (9) :51.

[3]韦受爱, 韦中定.草莓灰霉病的发生及防治[J].广西热带农业, 2010 (5) :69.

[4]比列克孜.马木提.保护地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村科技, 2010 (5) :30.

[5]李婷, 韩艳娥.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09 (6) :29, 31.

[6]朱孔华, 李本良, 廖开志, 等.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 2009 (9) :215.

草莓灰霉病范文

草莓灰霉病范文(精选5篇)草莓灰霉病 第1篇1 危害症状灰霉病危害的叶片和果柄, 病部产生褐色或暗褐色水渍状病斑, 有时病斑略具轮纹,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