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方式范文
存储方式范文(精选10篇)
存储方式 第1篇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所接受,同时高级关系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大量信息的存储成为可能,于是越来越多的信息被不断存入数据库中,日积月累,大量数据混杂在一起,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不断膨胀。但与此同时,用户往往又只会对某个特定时间段内的数据感兴趣,其他的历史信息对用户而言就变为了庸余数据,而大量庸余数据的存在,占用了大量的系统资源,降低了数据库分析处理有效数据的效率,增加了错误出现的概率。于是人们开始定期备份数据库,使数据库只保存某一段时间内的数据,但由于每个用户感兴趣的时间范围不一致,当多用户同时访问数据库时,有要求数据库中存储有所有的数据。
在满足多用户访问的同时,又尽可能的提高访问的速度,因此本文在大量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oracle存储过程的分段数据存储方式。
1 设计思路
本文认为对于那些数据量随时间线性增长的业务而言,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内,数据量的增长是一定的,因此完全可以按照事先约定的某种规则(如按时间长短,实验次数)把数据分别存在不同的用户下,按照一定的命名规则予以区分。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操作数据的效率,在每个用户下面建立对数据操作的存储过程,这样当用户后续需要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分析时,首先遍历用户表,查找所有以特定规则命名的用户名,通过用户名确定感兴趣的数据时间段,进而通过调用存储过程对数据进行高效率的操作,最终获得满意的分析结果。
采用上述方式,将带来如下的好处:
(1)提高检索速度。将业务数据按照时间分层次存储,使存储更加清晰,用户可以快速的对数据进行粗定位,极大的缩小检索数据的范围。
(2)易于数据的横向比较。为了获得某两次或几次业务数据的对比结果,用户可以同时分别以不同的用户身份登陆数据库,读取指定时间段的业务数据,并行处理数据,而不必将所有的数据完全遍历以后才可获得上述结果。
(3)提升数据处理效率。通过在oracle后台运行的存储过程直接数据进行分析,减少了用户程序读取,操作数据的工作量。同时,通过存储过程对数据的过滤,返回用户处理后的数据,最大限度的减少了网路负载。
(4)可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通过存储过程可以使没有权限的用户在控制之下间接地存取数据库,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通过存储过程可以使相关的动作在一起发生,从而可以维护数据库的完整性。
2 案例实现
为了清晰地阐述上述存储方式的实现过程,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加以描述。
某单位有一套大型系统运行在野外环境中,在白天时对周围的环境信息进行实时的采集,天黑以后采集的环境数据需要以天为单位送到后方的实验室进行分析,获得当前环境的具体状况,同时还要与前面若干天的数据进行对比已发现异常的状况。
图1的场景是在日常业务中经常碰到的情况,下面以oracle11g为例,看看上面的业务需求是如何实现的。
第一步,野外采集系统中数据库的配置。野外系统的数据库只需建立一个用户,在此用户下面建立采集数据所需的所有数据表以及操作数据所需的所有存储过程。当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使用oracle11g自带的expdp命令将用户以带数据的方式完整导出,数据导出后将此用户下的数据清空,保证每天系统写入的是一个空的数据库,而数据导出时,仅仅包含当天的数据。至于清空数据库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为调用事先写好的存储过程将所有的数据表truncate;二种为将用户删除在重新建立的方式。这样,就在避免采集系统空间急剧膨胀的同时,又防止了多天数据混杂可能带来的干扰。
Expdp导出命令形式为:expdp username/password@orcl directory=dump_dir dumpfile="′date+"%Y%m%d%H%M%S"′".dmp"
第二步,将数据导入实验室数据库。将野外环境采集的dmp文件带回实验室后,并不急于导入,而是要先以sys用户登录在数据库中建立符合一定命名规则的用户并附以一定权限,如建立名称为Data_20110522的用户并带有DBA权限。接下来就要使用impdp命令将从野外环境带回的dmp数据,导入新建立的Data_20110522用户下。上述过程可以事先写在脚本中,这样每次用户仅仅执行一次脚本,就可达到上述目的。
Impdp导出命令形式为:impdp Data_20110522/password@orcl directoty=dump_dir dumpfile=20110522.dmp remap_schema=message:Data_20110522 transform=oid:n
注意:加入transform=oid:n的目的为保证用户Schema下的用户自定义类型重新分配OID号,而不会使用导出文件中所使用的,以便使数据类型顺利导入。
第三步,数据使用及分析。绝大多数业务的本质就是对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得有价值的分析结果。本文使用上文的存储方式快捷有效地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使用存储过程遍历DBA_User表,此表存储所有的用户信息,通过检索此表获得所有以Data开头的用户,再通过Data_后面的时间信息确定自己要分析的数据。
确定了待分析的数据后,下面的工作就主要需要由用户的存储过程来完成了,用户根据自身业务需要,事先编写各种用途的函数与过程,如加载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等,存放在存储过程中,提供调用接口(如OCI,OCCI接口)供应用程序调用。各应用程序在加载oracle提供的调用接口后,便可并行的对野外环境数据进行处理,每个分析终端根据自身当前需求调用相应接口加载不同的环境信息,如在A台位加载,分析处理野外气象信息的同时,B台位可以并行对采集的土壤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第四步,处理结果保存。各个系统终端最终的分析处理结果,调用存储过程提供的接口写入数据库中,予以保存,实现数据分析结果的共享,同时,用户可以直接加载多日的数据分析结果,对多天环境数据的纵向比较,避免多次对数据的重复分析,极大的提高分析的效率。
综上所述采用以上方式对信息数据进行采集,转存,分析与处理,有效的解决了数据日积月累带来的检索速度急剧下降的问题,理顺了数据的存储层次,减少了数据处理中的重复操作,提高了检索效率。
同时本方法的缺点也较为明显,如:
(1)需要用户需求相对稳定,否则频繁改动需求,会带来对存储过程的频繁维护,增加维护工作量。
(2)移植问题,数据库端代码当然是与数据库相关的。但是如果是做工程型项目,基本不存在移植问题。
(3)本方法主要针对那些数据量随时间保持线性增长的业务需要。
3 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数据膨胀带来多种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种基于Oracle存储过程的分段式数据存储方法。本方法在那些数据量随时间线性增长的项目工程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以极大地提高数据分析处理的效率。
摘要:随着社会对信息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规模正在不断的成倍增长,如何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存储,以便高效的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就成为横亘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基于oracle11g数据库,设计了一种基于存储过程的分段式数据存储方式,有效解决了对于数据量随时间线性增长业务系统数据的存储问题,极大的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
关键词:海量数据,分段,存储过程,数据库
参考文献
[1]黄国睿.事务存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2):335-340.
[2]汪维富.基于存储过程的高性能数据库应用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10):2573-2575.
[3]庞维翰.用OCI封装类进行数据库间应用系统的移植[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29:177-179.
存储方式 第2篇
1 ,使用SharedPreferences存储数据 2, 文件存储数据 3 ,SQLite数据库存储数据 4 ,使用ContentProvider存储数据 5, 网络存储数据 今天就简单介绍下第一种存储方式:使用SharedPreferences存储数据。 ---------------------------使用SharedPreferences存储数据-----------------------------------------------------
SharePreference 是一个轻量级的存储机制。只能存储一些基础类型,以xml文件为载体。文件存放路径为data/data/包名/share_prefs/文件名.xml存储的时候类似于Map,key-Value值对。存放数据的时候需要调用到SharePreference接口的一个editor属性,通过editor进行数据添加,移除等操作数据,而且必须调用editor的commit方法。
xmlns:tools=“schemas.android.com/tools”
android:id=“@+id/LinearLayout1”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match_parent”
android:orientation=“vertical” >
android:id=“@+id/input_edt”
android:layout_width=“fill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hint=“请输入保存内容” />
android:id=“@+id/save_btn”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text=“保存数据” />
----------------存取数据操作----------------------------------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implements OnClickListener {
/**内容输入框 */
private EditText inputEdt;
/**保存按钮 */
private Button saveBtn;
/**SharedPreferences*/
private SharedPreferences mSharedPreferences;
/**Editor*/
private Editor mEditor;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SAVE_FILE_NAME = “save_spref”;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SAVE_FILE_KEY = “save_key”;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findViewsById();
mSharedPreferences = getSharedPreferences(SAVE_FILE_NAME, MODE_PRIVATE);
mEditor = mSharedPreferences.edit();
/**如果要取得对应的值*/
String getContent = mSharedPreferences.getString(SAVE_FILE_KEY, “”);
inputEdt.setText(getContent);
}
private void findViewsById() {
inputEdt = (EditText) findViewById(R.id.input_edt);
saveBtn = (Button) findViewById(R.id.save_btn);
saveBtn.setOnClickListener(this);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lick(View v) {
if (v.getId() == R.id.save_btn) {
String content = inputEdt.getText().toString();
mEditor.putString(SAVE_FILE_KEY, content);
}
}
/**
* mSharedPreferences=getSharedPreferences(SAVE_FILE_NAME, MODE_PRIVATE);//
方法的第一个参数用于指定该文件的名称,名称不用带后缀,后缀会由Android自动加上;
方法的第二个参数指定文件的操作模式,共有四种操作模式,
四种操作模式分别为:
1. MODE_APPEND: 追加方式存储
2. MODE_PRIVATE: 私有方式存储,其他应用无法访问
3. MODE_WORLD_READABLE: 表示当前文件可以被其他应用读取
4. MODE_WORLD_WRITEABLE: 表示当前文件可以被其他应用写入
*/
存储方式 第3篇
【关键词】信息存储 英语表达 单词或词组
【中图分类号】H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09-01
1.前言
书面英语表达能力直接表现着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学习效果,调查显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主要由重组学习效率,储存知识的效能以及储存内容决定。其中,英语语言知识储存方式主要由三种内容组成,即单词、词组与短语、多个词组与短语,其中单词属于最简单的语言信息知识,词组与短语属于稍难的语言信息知识,多个词组与短语属于较难的语言信息知识。[1]通常情况下,学习者的信息储存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2.英语语言信息常见的储存方式分析
大学英语材料中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从英汉对应角度而言,学生每学习一篇文章大约会接触到700个左右的单词,两个以上的单词会组成一个词组和短语,这属于最简单的信息储存方式,这种储存方式是最为无味的,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即必须要记住这些词组的组合。而直接使用词组和短语进行记忆,学习每一篇文章只需要记忆180-450个单词即可;如果使用多个词组或短语进行记忆的方式,只需要记住55-140个词组即可。[2]
3.英语语言学习沉寂阶段
学生在学习大学英语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时,并非一朝记忆就能够掌握所有的知识,任何知识,包括语言的学习都是存在一个沉寂阶段的,这种沉寂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以及语言的充足效率有着极大的影响。沉寂期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信息储存量逐步减少的一个阶段,根据语言的学习内容,学习沉寂期可以分成相对学习沉寂期与绝对学习沉寂期两种情况,在前种情况下,学生以往接触过的语言知识会逐步的减少,但是英语语言知识的储存过程是不会停滞不前的,在后种情况下,学生以往接触的英语语言知识开始停滞,如果在这一时期不注重巩固和积累,必然会影响后续的学习效果。
研究显示,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沉寂阶段主要由三个因素所造成:
第一,学习的知识内容过多,学习压力大所造成。
第二,学习生活过于平静,缺乏刺激所造成。
第三,刚刚度过假期,还沉浸在假期的兴奋中,没有学习的紧张感。
在大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循序渐进增加的,在刚刚开始时,学习压力最小,在开学第三周,各类学习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此时学生需要出巡大量的信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们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只为了应对每日必须要学习的知识忽略了英语知识的储存,将主要的精力放在马上要交给老师的课后作业以及课堂提问上。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来讲属于学习信息的优先选择,学生往往会选择难度低、需求迫切的学习信息。
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学生学习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需要储存的知识也很多,与高中阶段相比,大学期间生词的学习难度陡然增加,在大学阶段,语言信息知识的储存并不是最重要的,在该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开始步入语言知识的沉寂阶段,沉寂阶段的持续时间是存在差异的,如果学生一直未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往往会严重影响他们终身学习的开展。此外,还有一部分学习无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周旋在各科学习之间,疲惫不堪,这也严重压缩了他们储存英语信息知识的时间。
4.不同信息储存方式与英语语言信息储存情况的关系
上文提到过,英语语言知识的储存是存在一个沉寂期的,沉寂期时间越长,那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会越差,反之,沉寂期时间越短,学生能够及时巩固,那么往往不会对他们的而语言表达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学生进入了绝对信息沉寂期,那么他们英语语言信息的学习就会步入到沉寂阶段,书面英语表述能力是无法得到提升的。
学习方式不同,那么英语语言能力的储存会出现极大的差异,进入沉寂阶段的时间与结果也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存在差异,学生书面英语表达能力往往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显示,学生学习沉寂阶段对于他们的语言充足率、语言储存效能以及语言储存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在表述一个110个单词的书面信息时,使用最简单的信息储存方式,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储存效果,采用该种方式时,学生是难以掌握点状语言知识的,在学习压力的增加之下,他们很容易进入到沉寂阶段,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学习信息。在他们开始重组相关的学习信息时,以往接触过的点状信息知识会也不会完整的呈现在他们的眼前,在学生需要调动以往的学习信息时,往往是无法实现的。
如果使用词组或短语的信息储存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将他们以往接触过的信息使用单元集合的模式呈现出来,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英语信息知识的储备量,但是,如果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学生会自动选择现阶段需要应付的信息进行学习,于是,他们会进入到相对学习沉寂期,这也是不利于他们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的。
如果采用多个词组或短语的信息储存方式,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及时学习压力大,各个学科的学习内容都很多,学生也可以保持一定的信息储备量,即使学生进入到相对学习沉寂阶段,这些沉寂阶段的时间也很短。尽管随着学时的进展下,学生需要储存的信息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但是采用这种储存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以多元化集合的模式接收信息,即使学习内容复杂,也可以帮助他们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如果学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那么英语语言信息会以多元化集合的形式出现在他们的头脑中,因此,他们可以很好地表达出需要表述的内容。
5.结语
总而言之,英语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高中英语知识相比而言,大学英语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更多,单词量也越来越大,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就必须要让他们掌握高效的学习方式,而最为理想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多个短语和词组作为学习单位来储存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注意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缩短学习沉寂阶段,及时将所学内容应用出来,提升学生的储存效能,帮助他们重组相关的知识,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潘国豪.英语语言信息输入与输出活动的良性互动[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51-152,166.
存储方式 第4篇
一、数字档案信息存储需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
档案信息数字化包括档案目录数字化和全息化原文数字化。要想通过局域网和广域网对其利用, 目录数字化存储则需要采用支持网络化系统运行的关系型数据库;而全息化原文数字化存储则可选择数据库存储或文件存储方式的任何一种。如选用文件存储方式, 则需要考虑全息化原文信息的存储和命名规则;如选用数据库存储方式, 则要求有存储容量足够大的数据库服务器。此外, 需长期保存的数字档案信息, 还应注意维护档案信息的完整、准确和长期可读性, 以及防止其被非法修改、破坏等。因此, 档案信息数字化存储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 可靠性
对数字档案信息存储载体而言, 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莫过于在断电、部件故障、随机错误甚至地震、火灾、人为破坏等情况下的数据安全。
(二) 可扩展性
不仅要求数字档案信息存储载体容量的可扩展性, 而且还要在当前端应用快速扩展, 不断需要调整, 数据量快速增长时, 其平台支持、应用功能、连接性、容量、性能等应能全方位扩展。
(三) 性能
应用类型不同, 对存储载体性能要求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如对需要大容量文件传输, 则要求对存储载体的带宽较高;当重要数据被提取做分析与编辑应用时, 对存储载体的每秒操作数、响应时间指标要求较高。
(四) 兼容性
数字档案信息存储载体对各种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应用系统应兼容。
二、国家对档案信息数字化存储的相关规定
目前, 除国家档案局颁布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外, 国内尚无其他有关数字档案信息存储载体选择的推荐标准。该规范的7.5.3条对需要长期保存的数字档案信息存储载体作了相应的规定。即:“本标准推荐采用的载体, 按优先顺序分别是:只读光盘、一次写光盘、磁带、硬磁盘、可擦写光盘等。禁用软磁盘作归档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载体。”三、目前档案信息数字化存储载体与存储方式
(一) 直接存储
直接存储技术是目前大多数数字档案馆的数据存贮技术, 主要包括只读光盘、一次写光盘、磁带、硬磁盘、可擦写光盘、光盘塔技术和磁带库技术等。采用光盘塔和光盘库作存储设备是一种比较广泛的数字档案信息存储方式, 能够实现几十张或几百张光盘的系统管理、大容量存储、网络化多光盘同时刻录及跨盘检索等功能。其特点是:投资低、读取速度慢;资料可供同时读取的人数少;且检索光盘时, 内部机械手臂容易出故障, 光盘容易磨损划伤等。
(二) 网络存储
网络存储技术是海量数据信息存储的实现方式, 包括直接附加存储 (DAS) 、网络附加存储 (NAS) 、存储区域网络 (S AN) 、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i SCSI) 等。四种网络存储技术的特点分别是:
1.DAS具有成本低、直接访问存储数据块、数据传输速度快、安全性高、实施简单、无网络传输协议;但基本无扩展性、备份效率低, 且对服务器依赖较强和对其性能要求较高以及资源利用率较低。
2.NAS具有成本较低、以文件方式访问、即插即用、存储设备位置灵活、存储部署简单、管理容易、使用TCP/IP作为传输协议;但数据传输速度慢、安全性与可靠度不高、扩展性较低、备份效率较低、前期投入较高。
3.SAN具有直接访问存储数据块、数据传输速度极快、备份效率高、易于扩展、安全性与可靠度高、使用Fibre Channel作为传输协议;但成本高、管理较复杂。
4.i SCSI具有直接访问存储数据块、数据传输速度较快、备份效率较高、最易扩展、使用TCP/IP作为传输协议;但成本较高、安全性低。
此外, 作为第三代存储设备的IP-SAN磁盘阵列, 除具有FC-SAN可扩展性强、传输效率高、传输延迟极小、安全性高等特点外, 同时还具备IP网络开放、自适应性强、高性能、易管理等特点和良好的容灾特性及远程数据复制, 并可实现应用网络与存储网络的无缝连接;且没有容量限制、价格合理、维护成本低、升级扩容简单方便。
四、选择档案信息数字化存储载体与存储方式的建议
在进行档案信息数字化存储载体与存储方式选择时, 既要考虑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规范要求, 还应考虑档案信息的生命周期、存储载体的自身因素、单位的具体情况及经济承受能力等。因此, 建议如下:
(一) 用于档案数据交换的临时存储载体
由于CD-ROM、移动硬盘以及U盘具有便宜、便于携带和通用性强等特点, 因此, 可作为档案数据交换的临时存储载体。
(二) 用于档案信息的存储载体与存储方式
应根据数据的存储量与重要程度、安全管理要求、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经济承受能力, 以及访问的速度等因素进行选择。常见的有光盘塔、磁带库、磁盘阵列、网络存储设备等。如:小型网络及地理位置分散的网络使用单位, 可采用简单的DAS。中小型企业、医疗、教育等单位, 可采用NAS。而对于大中型企业, 如果对系统性能要求高, 且希望使用的存储服务器相对集中, 如电信、金融、证券和超大型企业, 则可考虑采用SAN;但如对性能要求不是很高, 且希望使用的存储服务器比较分散, 则可考虑采用i SCSI。对于以图像或动态图像视频为主的海量数字档案信息存储, 可采用NAS或SAN存储技术方案。
(三) 用于备份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载体与存储方式
一般的数据备份可采用MO光盘、光盘库、磁带及磁带库等。对档案数据量备份较少的单位, 可采用MO光盘、WORM光盘或移动硬盘等进行备份。对于档案数据量备份大, 且数据需要进行实时访问的单位, 建议使用WORM磁带、MO光盘库或SAN进行备份。对有海量档案数据需要备份的单位, 可选用磁带或选用IP-SAN磁盘阵列进行备份。对于NAS, 虽然其相对性价比高, 但其传输速度慢、安全性与可靠度不高, 因此只能用于普通或临时性数据备份, 不能用于档案数据长期备份。
五、结语
数字档案信息长期保存与存取与纸质档案一样, 与其依附的载体材料和存储方式有关;而几种存储方式各有优势, 互相补充, 相互共存。因此, 在选择档案信息数字化寄存载体和存储方式时, 不仅要考虑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规范要求, 还应考虑档案信息的生命周期、存储载体的自身因素、单位的具体情况及经济承受能力等, 来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具有安全可靠性大、存储时间久、占用物理空间小、形成和使用成本低的存储载体与存储方式。
摘要:面对各种大容量存储载体与存储方式不断涌现, 通过对如何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存储载体与存储方式作为档案信息数字化存储载体与存储方式进行分析, 提出了选择存储载体与存储方式的建议。
关键词:档案,信息数字化,存储,选择
参考文献
[1]GB/T 18894-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S].
[2]陈柯明.谈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存储技术应用发展[J].图书馆界.2004.6 (2) :20-21.
存储方式 第5篇
基于存储共享的双机热备是双机热备的最标准方案。
对于这种方式,采用两台服务器,使用共享的存储设备(磁盘阵列柜或存储区域网SAN)。两台服务器可以采用互备、主从、并行等不同的方式。在工作过程中,两台服务器将以一个虚拟的IP地址对外提供服务,依工作方式的不同,将服务请求发送给其中一台服务器承担。同时,服务器通过心跳线(目前往往采用建立私有网络的方式)侦测另一台服务器的工作状况。当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另一台服务器根据心跳侦测的情况做出判断,并进行切换,接管服务,
对于用户而言,这一过程是全自动的,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从而对业务不会造成影响。由于使用共享的存储设备,因此两台服务器使用的实际上是一样的数据,由双机或集群软件对其进行管理。
对于纯软件的方式,则是通过支持镜像的双机软件,将数据可以实时复制到另一台服务器上,这样同样的数据就在两台服务器上各存在一份,如果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可以及时切换到另一台服务器。
云存储正改变生活方式 第6篇
信息容量的巨大化, 信息储存需要的成本巨大化, 调用和分享的方便性以及存储的安全性都是当今社会存在的储存问题, 而云储存系统是一个网络的虚拟系统, 它的大容量性, 方便快捷性, 隐私安全性, 费用低等优点已经被大部分人认可, 并且在储存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 它将会是今后促进快生活节奏的主流之一, 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什么是云存储系统
1.1 云存储的概念
在云计算的基础上, 通过一些其他的系统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就是云存储, 它是云计算系统的延伸。要想让云存储具有其相应的存储功能, 就需要有相应的计算程序和相应的设备, 因此我们可以将云存储理解为一个以数据存储和管理为核心的云计算系统。它是通过计算机的虚拟化技术, 将网络或者其他存储设备作为信息载体进行协同工作的超级分布式计算模式, 它通过自身的计算机程序, 实现了智能自动化的虚拟存储空间, 可以方便进行动态可伸缩、按需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一个云计算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存储和管理, 就是通过其内部计算机不断的进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在云存储平台使用大量有利和高效的底层存储软件技术和设备。
1.2 云存储的结构
云存储简单来说就是基础设施层, 管理层, 接口层, 用户层四个层次。我们多数只会涉及到用户层, 我们最常使用的对象存储可以为存储网络建立自我管理, 我们只需要通过用户层把接口相连, 就可以把我们要存储的对象存储到虚拟硬盘当中, 它将较低级别的功能如空间管理移动到存储设备本身, 并能通过一个标准接口访问数据对象, 在其结构中, 必不可少使用的就是虚拟化, 它的作用是把计算机空间虚拟化。虚拟化具有很多优点, 例如简化基础设施、系统和软件等计算资源的表示、访问和管理, 并为这些资源提供标准的接口来接收输入和提供输出。
2. 云存储的优点
2.1 生活方式的便捷性
云存储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是把我们纸质的, 易丢失的信息或者大量的不容易保存的信息, 通过上传至网络存储中心进行统一的管理, 并且运用一定的安全措施保障每一位用户隐私性的一种系统。我们将大量的信息放在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 他们会负责管理和维护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转, 保证足够强的计算能力和足够大的存储空间供用户使用, 防止出现错误的代码导致信息的丢失或者转换。被授权的用户只要他需要曾经上传的文件,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可以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都可以访问这些服务, 而且由于其系统本身的安全性, 不必担心电脑上数据丢失、病毒入侵、内存空间不够、硬件不够先进、U盘或者纸质文件丢失、软件是否需要更新等问题。这极大的便捷了个人的信息存储, 而且无论是服务器使用的人数有多少, 多少人公用一个存储空间, 都不会影响前端用户的使用。
2.2 利用领域的多样性
云存储具有网络安全性、全民共享性、用户通用性和低成消费投入的特点和优势, 旨在让用户从繁琐的存储资源和计算资源管理中解脱出来, 尽可能让服务器端承担尽量多的计算机功能, 以实现云存储计算的资源集中, 并通过虚拟化技术提高IT硬件设备的利用率, 低碳环保而且降低硬件投资成本等价值。就是由于这样的方便快捷的原因, 使得云存储系统得以快速的发展, 大量的领域, 包括企业和个人, 都不断地认可了云存储技术, 并且是当今网络上的一种流行, 比如一些百度云盘, 手机终端备份, 防盗追踪等等。除了上述的优点使得其覆盖领域广泛, 它的平台安全性也是云存储的核心, 云存储都是由专业人员建设和维护的, 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可以为广大用户和企业提供应有的隐私保障。而且对于平台自身而言, 也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和可伸缩性, 可以实现按需分配计算资源。云存储主要是实现对指定目录数据自动同步, 确保用户关键数据的安全, 其次是满足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同时, 支持移动办公方便用户便捷利用等功能。根据以上的多种理由, 我相信, 不断进步的云存储系统将会慢慢替代U盘等其他移动设备, 应用到更多的领域。
3. 云存储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3.1“快捷奏”生活方式的推进
近几年, 随着云计算的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选择使用云存储保存自己的资料, 尽管有一些人不接受这种新兴的存储方式, 即使有些授权用户对把自己重要的数据储存在云存储表示不能百分之百的放心, 但这只是由于大家对于云存储环境的安全性存在怀疑。尽管云存储要长期稳定地发展, 需要建立更加高效、可靠的安全云存储系统, 并在保证用户数据和访问权限信息安全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提高系统效率, 但是其应用所带来的优点让人瞩目共睹, 云存储是一项新兴的技术, 是解决企业单机数据安全的有效手段, 从它的出现以来, 就以迅猛的速度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云存储用户的不断增加, 这种便捷式存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你可以在几分钟就完成自己想要利用的东西, 即便身在别处, 也可以基于网络的云存储快速的拿到你想用到的东西, 用户可以实现数据随时随地的访问, 在无限的空间进行存储, 并且可以利用一些云端共享资源, 随时随地搜索到想要的文件。企业中的私有云存储可以满足像油田公司之类的对特定数据有着安全疑虑的公司和机构部署云, 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人们生活的“快捷奏”。
3.2 分享娱乐, 丰富生活
应用云存储技术, 用户可以随时共享你想要的应用。喜欢网游的人可以通过云存储快速下载自己想要的游戏。喜欢电影的人也可以随时通过共享平台下载自己想要看的电影, 当然音乐, 图书等都是可以通过云存储系统完成下载的。云存储技术还用在许多电器上, 例如云电视可以看海量电影, 手机也可以随时发布消息。随着政策和各项技术的成熟, 云产品的种类会更多, 带给我们更加方便快捷的生活。
结语
经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 云存储尽管有一些方面还没有得到所有用户的认可, 但是以其使用方面的巨大化, 生活方面的便捷性, 娱乐功能等多样性, 云存储必将会引领一个新的社会潮流, 将不断的改变我们原本的生活方式, 这种与时俱进贴合时代的产物, 发展了经济, 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摘要:由于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等多种因素, 社会信息量必然出现不断增长的情况, 这无论是对个人还是集体来说, 信息量的增大, 必然引起如何进行有效的提取, 方便的储存, 安全的使用等这一类的问题, 而这一些恰恰就是影响我们生活方式的关键。
存储方式 第7篇
1 实现非线性编辑的方案
根据我台节目制作的现实需求,我台的非线性网络前端编辑应用系统由高速千兆以太网(Ethernet)组成,后台服务器存储系统采用SAN的iSCSI技术存储区域网络(IPSAN),下面仅就我台iSCSI存储技术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1.1 选择ISCSI存储技术。
目前的存储技术很多,有光纤FC、SCSI、iSCSI、NAS等多种存储方式。我们做一个对比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1)我们看到非编网络应用的稳定性依次为:“FC、SCSI、iSCSI、NAS”,而NAS存储方式“一般”,仅就这一点我们就排除了NAS存储方式,因为高度的稳定性是电视台非编系统的先决条件。
2)其次以连接距离和扩展性来看,显然SCSI存储方式为“20米”距离太短,而且最多支持6台机器共享,也极大束缚了使用规模。
3)最后,从我台的实际情况出发,作为一个县级电视台,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缺乏专业的存储工程师,在经济能力上,与苏南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考虑到经济成本,FC存储方式目前并不适用。
综合以上几点,iSCSI存储在各个方面都有不错表现,是一种性价表极高的存储系统,显然它最适合我台的实际要求,因此,我们配置了iSCSI存储作为系统的中心存储系统。
1.2 设备选择上,我们选择美国ODYSYS公司i SCSI 400L存储系统
我台非线性编辑后期栏目制作网规模较大,全系统共有4个有卡站、4个无卡站点,要实时访问共享存储中心的数据,对存储区域网络的存储容量要求也非常高,目前需存储1200小时左右的节目素材,存储容易需求15TB以上。我们选用美国ODYSYS公司i SCSI 400L磁盘阵列系统来构建本系统的存储子系统。ODYSYS公司i SCSI 400L是一款基于iSCSI协议开发的存储系统,提供了在IP网络应用SCSI存储的功能,充分利用了现有IP网络成熟性和普及性优势。它的具体特点如下:
1)可将ODYSYS iSCSI产品直接在IP网中即可进行管理和使用。
2)可支持多台SERVER以及BLOCK I/O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3)利用冗余回路和通道绑定技术实现高可用性,并具用负载均衡和fail-over功能。
4)它支持设备共享,可在LAN上实现数据库级应用。
5)该系统极易扩展,增加路由设备即可与SAN网相联。
6)客户端通过LAN可实现高速访问。
2 i SCSI存储方式实际使用几点体会。
2.1 方便灵活
ODYSYS iSCSI采用iSCSI协议,在IP网络上传输SCSI命令,充分利用了IP网络的普及性,摆脱了传统SCSI线缆连接小于15米的距离限制,使得地域上相隔很远的设备之间都能够相互访问,提高了设备的复用性。
2.2 高可用性
利用了冗余回路和通道绑定技术,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连接均采用冗余回路,一条回路失效时,冗余回路自动化代替失效回路工作。网卡绑定提高了主机的存储带宽,服务能力大大增强。客户端能自动做到负载均衡和fail-over。系统盘阵支持热插拔、冗余电源和热插拨磁盘驱动器,搞灾能力强。
2.3 良好的性能
ODYSYS公司iSCSI 600L能达到220MB/S的读写性能,并行的向外提供4千兆以太网口的并行数据流,具备优秀的并行数据处理能力。
2.4 可管理性
ODYSYS iSCSI提供图形化的控制台操作界面,用户容易查看系统的运行情况,并对系统进行相应的设置。
基于IP的设备映射规则,具有磁盘和主机两级LUN Manager功能,可以自定义磁盘的使用权限和用户屏蔽等功能,设置灵活多样、支持复杂的组网环境。
3 系统的总结说明
(1)存储系统采用iSCSI存储技术构建,具有较高性能价格比。
(2)系统存储部分由一台ODYSYS i SCSI 400L磁盘阵列来构架,每台ODYSYS iSCSI 400L具有两个千兆以太网接口。
(3)ODYSYS i SCSI 400L具有4个千兆以太网接口,通过千兆以太网接口与核心交换机连接,具备优秀的并行数据处理能力。
4 结论
自从我台采用了iSCSI存储方案后,制播稳定,从未出现过重大安全播出事故,因此iSCSI存储是一套十分成熟的系统后台存储,其高适用性,以及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必将作为技术发展方向,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网络化、一体化已经成为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方向。实现后期节目编辑、制作和管理的自动化,提高后期节目编辑播出质量和效率,建立非线性编辑制作网,已成为现代节目编缉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非线性,编辑,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昆.较劲数据存储[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7(17):28-29.
[2]曹强,谢长生.网络存储系统中I/O请求响应时间的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3,40(8):1271-1276.
存储方式 第8篇
关键词:云存储,生活方式,影响
1 云计算下的延伸云存储技术
1.1 云计算的相关内容
现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互联网往往被比喻成云。而云计算的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理解。狭义概念上的云计算通常指的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交付及其使用模式, 即在网络上通过按需、易扩展等方式来获得自身需要的某些资源。广义概念上的云计算指的是互联网服务上的交付及使用模式, 即在互联网上通过按需以及易扩展等方式来获取自身所需的网络服务。
1.2 云计算延伸下的云存储
云计算逐渐发展起来之后, 延伸出了一些其他的技术, 云存储就是其延伸之一。所谓云存储指的是通过对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进行集合, 然后把网络中存在的、各种不同且大量的、具有不同类型特点的存储设备通过一些适当的应用软件联系起来, 共同为互联网的存储设备服务, 进而对用户提供数据存储以及业务访问功能的一项应用技术。
1.3 传统数据存储系统的特点
通常, 云存储技术应用之前的存储系统被称为传统的存储系统。传统数据存储系统具有的特点是无分布式的文件系统, 因此不能把所有访问的压力平均分配到多个存储节点, 这就造成了存储系统与计算系统之间传输瓶颈的存在, 因为这样也带来了类似单点故障等的多种网络后续问题。正是因为传统数据存储系统存在这些缺点, 云存储的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2 新时代下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
2.1 改革开放之前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无疑是我国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的转折点。在改革开放前, 我国属于经济短缺的国家, 这时的商品供应都十分匮乏, 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如果要买衣服必须凭布票来换取, 并且当时服装的颜色十分单调, 款式也十分单一;在吃上, 对于城市居民是每月凭一定额度的粮票和、油票来换取日常生活的粮食制品和食用油, 而农村的人们连温饱都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大多数人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在住房上, 人们的居住条件也是十分落后的, 住房拥挤、狭小、设施落后是最常见的现象, 并且, 在当时, 大多数农村人住的都是土坯房或茅草房。
2.2 新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好起来。科技在生活中渗透的越来越深入, 计算机网络、手机、蓝牙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居家或工作品。人们在衣食住行上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今, 电话、手机、数码相机、MP3播放器等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也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秀才不出门, 便知天下事”是对当今网络信息时代最好的诠释。
3 云存储对当今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3.1 云存储对人们工作方式的影响
目前, 我国大多数的工作要求还是人们要在特定的时间到特定的地点从事特定的事务, 但是有许多领域已经实现了网络办公, 即使不出家门也可以完成工作内容, 这不仅节省了人们的时间, 也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而云存储技术就是这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工作形式的多样化, 对工作数据的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网络的存储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工作数据存储对存储设备的需求。而云存储是集多种网络存储设备为一体的存储技术, 其存储数据的容量相当大而且存储方便, 因此, 得到了许多工作族的认可, 大大的影响了人们工作的方式。
3.2 云存储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
云存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网络技术进步的又一标志性技术, 它能够支持多种应用方式, 包括云备份、云数据共享、云资源服务等, 此外, 云存储还也以提供标准化的接口给其他网络服务使用。这种高端科技的开发, 大大影响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这就像计算机网络一样, 它是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技术, 它们对人类最深刻、也是最根本的影响就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
3.3 云存储对人们的教育意义
云技术的发展, 推动了通信业务的“云化”, 而这种改变对人们的教育意义是深远的。人们将会从云技术的优缺点中提炼出精华, 来用于今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延伸中。云存储系统中所采用的存储及服务器设备均是性价比较高的设备, 这也教会人们在科技的研发中要学会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
云存储将大量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软件集合起来共同协调工作, 对用户提供数据存储的服务。该服务一经推出, 就受到了许多人的推崇, 这是因为, 我们当今生活这个科技力量发达, 生活节奏快速的时代, 更多的人对工作中的数据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普通的U盘等存储形式一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数据存储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 云存储技术就应运而生。云储存的存在,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数据存储形式, 加快了人们现代生活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周平, 张超.《云计算及云存储的管理技术》[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第26卷第5期2010年10月.
存储方式 第9篇
当前,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检验检测机构普遍采用计算机软件对特种设备的基础信息和业务流程进行管理, 这种“人-电脑”交互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特种设备数量的剧增和社会对特种设备安全需求的提高的需求, 需要一种能够实现“人-设备”交互的特种设备实时动态监管新模式。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特种设备的实时动态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特种设备监管中应用物联网技术, 可以把相对分散的特种设备与监管中心连接起来, 既可以对特种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 还可以对特种设备监察、检验、作业过程的实时、远程管理。射频识别技术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 (交变磁场或电磁场) 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中的信息存储部件为电子标签。电子标签具有全球唯一、不易被破坏、不易磨损、不可以复制、非接触式读写、读写速度极快等特点, 还能穿透雪、雾、冰、涂料、尘垢和条形码无法使用的恶劣环境, 能够适应特种设备的工作环境, 非常适合特种设备及特种设备作业单位、作业人员的身份的唯一性标识及自动识别。
2 标签的选型
目前定义电子标签产品的工作频率有低频 (从125KHz到135KHz) 、高频 (工作频率为13.56MHz) 和超高频 (工作频率为860MHz到960MHz之间) 的频率范围内的符合不同标准的不同的产品[1], 其中高频电子标签由于易于制作抗金属标签[2], 读取距离1米左右, 且价格适中, 因此适合在特种设备监管中应用。本文采用ISO/IEC ISO15693标准卡的电子标签, 研究用于特种设备监管的电子标签的数据存储格式和读写方法。
3 标签的功能分类
在特种设备管理中使用电子标签, 利用电子标签的全球唯一、不易被破坏、不易磨损、不可以复制、阅读速度极快等特点, 可以在特种设备现场对电梯、作业单位和作业人员的身份及资质进行快速识别, 能够大大提高监管效率。
目前对特种设备的标识普遍采用纸质和钢制的标牌, 需要用肉眼来读取, 读取的效率低, 而且容易出错。纸质和钢制的标牌还无法长期保存, 尤其是在恶劣的环境中使用时, 很容易退色或磨损, 导致特种设备注册编号无法识别, 给监察、检验工作带来很大麻烦。在现场操作时, 无法有效地对作业人员 (特种设备监察人员、检验员、作业人员) 的资质进行检查, 作业单位可能使用未取得上岗资格证书的人员非法上岗操作, 会给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埋下重大隐患;作业单位在监察部门和检验机构办理相关业务时, 需要输入检索条件定位到相关单位, 这种手工输入方式效率低, 延缓了业务的处理速度。
因此, 特种设备管理中使用的电子标签主要分为三类:设备标识电子标签、单位标识电子标签和人员标识电子标签。
4 数据存入格式及读写方式
标准ISO/IEC 15693标签采用64位的Unique identifier (UID) 作为唯一标示符, 标签有内有256个Block的可寻址物理存储空间[3], 每个Block有4个字节。汉字存储编码:根据GB2312编码规范, 一个汉字 (全角字符) 占两个Byte;一个英文字母、数字 (单脚字符) 占一个Byte。对所有信息都按照分类码和字符串结合的方式进行编码, 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存储空间存储足够多的信息;标签内数据读写按照Block为最小单位, 对于不足整数个Block的字段补零到整数个Block。
设备标签中存入的数据包括发卡信息、设备注册信息、设备制造信息、设备地址信息、设备安装监督检验信息, 详见表1。其中RFID卡片种类代码, 区分特种设备<00>、从业单位<监察10, 检验11, 生产12, 使用13>、从业人员<安全监察人员:21, 鉴定评审人员:22, 检验检测人员:23, 作业人员:24>。
单位标签中存入的数据包括发卡信息、单位信息, 其中单位作业证书项目按照特种设备许可证编号方法 (质检锅函2003第51号) 的规定共分8种, 设备代号分10类, 则共有80个可能组合, 要80位二进制数标识, 10个Byte, 占用3个Block。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管理办法》表述,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分为A类 (专业技术类) 和B类 (管理类) , 安全监察人员资质需要占2个Bit进行区分, 即占用1个Byte, 1个Block。按照《TSG Z0003-2005特种设备鉴定评审人员考核大纲》规定, 鉴定评审人员共有12种资质项目, 需12个Bit进行区分, 占用2个Byte, 1个Block。根据《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执业注册管理办法》规定:特种设备种类包括锅炉、压力容器 (气瓶) 、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厂 (场) 内机动车辆、游乐设施、客运索道, 检验人员级别包括:高级检验师、检验师、检验员, 这样就有24种组合。《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同时规定, 无损检测人员项目包括:RT、UT (TOFD) 、MT、PT、AE、EMT, 无损检测人员级别包括:Ⅲ级、Ⅱ级, 这样就又有12种组合。所以检验人员项目, 共计36种组合, 需要36个Bit进行区分, 占用5个Byte, 2个B l o c k。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有12个作业种类, 53个作业项目, 需要53个Bit进行区分, 占用7个Byte, 2个Block。
5 实际写入效果测试
利用所选择的电子标签, 按照设定的设备标签、单位标签、人员标签, 在特种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中编写程序进行测试, 测试程序源代码如图1所示, 测试系统为采用J2EE标。
测试结果表明:采用ISO15693标准卡的抗金属标签标识特种设备, 在特种设备的现场环境下, 读写成功率高于99%。采用按照分类码和字符串结合的方式进行编码, 只用256个字节的存储空间, 就可以存储所有的绝大多数对特种设备监督管理需要的信息;采用Block方式读写电子标签存储器, 读写信息的编码和解码相当方便, 读写速度快, 其中识别速度小于0.1s。
6 结语
采用ISO15693标准卡标签标识特种设备, 性能稳定、读写速度快、容量满足使用要求;本文全面地规定了写入数据格式及读写方式, 可以作为今后建立特种设备电子标签规范的参考资料。
摘要:从电子标签的选型、功能分类、数据存入格式、读写方式四个方面, 对应用于特种设备监管的电子标签进行了设计。测试结果表明:采用ISO15693标准卡标签标识特种设备, 读写稳定、容量满足使用要求;按照分类码和字符串结合的方式进行编码, 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存储空间存储足够多的信息;采用Block方式读写电子标签存储器, 使得读写信息的编码和解码相当简便。
关键词:电子标签,特种设备,存储格式
参考文献
[1]王宏.RFID自动识别设备的分类及选型初探[J].微计算机信息, 2005 (1) :79-80+36[1]王宏.RFID自动识别设备的分类及选型初探[J].微计算机信息, 2005 (1) :79-80+36
[2]赵光平, 王瑞峰.RFID在金属环境中的应用[J].丝网印刷, 2011 (5) :29-32[2]赵光平, 王瑞峰.RFID在金属环境中的应用[J].丝网印刷, 2011 (5) :29-32
存储方式 第10篇
电信运营商IDC在集中提供云服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为在IDC中可以提供的云服务有很多, 从最基本的资源云服务, 到业务层面的应用云服务。所谓“万丈高楼从地起”, 数据是所有信息的根本。资源云中的存储云服务是运营商可以提供的非常重要的服务, 然而, 只有采用合适的云存储构建合适的存储云服务, 才能为未来的“高楼”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业内云存储存技术存在多个种类, 这些云存储可以建设并提供不同类型的存储云服务, 要让存储云服务落地, 需要按阶段来, 循序渐进。
云存储概念需理清
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辨析一下业内常常混淆了的云存储、存储云以及存储云服务几个概念。首先, 云存储是站在设备的角度, 符合云存储特征的存储设备。其次, 存储云站在资源的角度, 使用云存储设备建设出来的一到若干“朵”用于存储访问的云, 有时因为耦合度和应用目的的不同, 云朵之间可能是隔离的。最后, 存储云服务则是站在服务的角度, 把若干存储云动态、灵活、按需地提供给租户, 实现提供优质的存储访问的服务的目的。现代的存储由于分层存储概念的出现, 在云存储本身就支持数据的透明归档, 因此本质上称为“存储归档的云服务”会更为恰当, 但是为避免歧义, 本文还是简称为存储云服务。
有句俗话, 一鞋不能适千足。云存储也是有不同的种类, 用于应用在不同的云服务环境。从数据的存储和访问的方式来区分, 云存储包括三种类型:数据块级云存储、文件级云存储和对象级云存储。这三种类型是由我们所熟知的存储局域网SAN、网络附加存储NAS和内容访问存储CAS分别发展而来。
那么数据块级云存储、文件级云存储、对象级云存储和原来的SAN、NAS、CAS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云存储具备的属性特征, 传统存储设备并不具备。云存储具备以下的属性特征:分布式的并行扩展架构、虚拟化感知、分层存储、智能空间分配。
云存储分三大种类
具体而言, 数据块级云存储、文件级云存储、对象级云存储分别有哪些特征和应用?
数据块级云存储是指提供高速的直接的数据块存储访问服务。前端的计算节点通过光纤网络访问协议访问存储, 获得高速、稳定、有保障的数据访问。这种模型源于在关键业务系统中久经验证的存储局域网SAN模型。不过在云存储的时代, 改为分布式的并行扩展模式, 并增加了以上讨论的其它云存储特征。由于此模型采用的是高带宽、低延迟、可靠的光纤网络存储访问协议, 前端计算节点独享或少量共享存储内容的数据结构, 因此, 和前端的计算节点是属于紧耦合的关系, 性能是最优的。这一类型的云存储有EMC的VMAX系列。
文件级云存储是通过网络文件系统访问协议提供文件级的存储访问服务。这种模型源于网络附加存储NAS的模型, 计算节点通过以太网的协议, 在其上构建区域内相对快速、安全、可靠的网络文件系统来获得文件的访问服务。不过在云存储的时代, 文件级云存储突破了传统NAS访问空间的局限, 提供了高达PB级的全局命名空间的访问能力, 和以上讨论的其它云存储特征。这种模型和前端节点是C/S的模型, 二者采用树状的文件系统结构来存储和访问数据, 属于中耦合的关系, 在区域内性能有足够的保证。这一类型的云存储有EMC的i Silon、HP的IBRIX等。
对象级云存储通过广域网的面向对象的访问协议来获取对象级的存储访问服务。对象和文件既有相似之处, 也有区别。对象通常改动较少, 并且拥有许多的属性, 而且为多租户使用。这种模型源自于早期EMC推出的CAS存储系统。但是, 在云存储时代, 突破了访问地域的限制, 借助于面向对象的访问协议, 用户可以在全球任何地点访问对象级存储云中储存的对象内容。对象级云存储面向的是海量的各种尺寸、不同格式的对象内容, 为提高访问效率, 前端计算节点并不关心对象级云存储内部的存储方法和数据结构的模型。属于松耦合的关系。这一类型的云存储有EMC的Atmos、华为的OceanStor等。
三类云存储满足IDC不同访问需求
利用以上不同类型的云存储, 可以针对性地建设、提供不同的存储云服务, 以满足IDC内不同的存储访问的需求。那么IDC里需要什么样的存储云服务呢?
一是面向高速事务处理的存储云服务。IDC不可能只是提供一个数据存储的地方。任何的数据如果不利用, 都是没有价值的。所以, IDC第一类需要的存储云服务是面向高速事务处理的存储云服务。这类存储云服务目的是为IDC内提供的云主机服务提供高速、可靠、灵活、安全的存储云服务。通常, 面向高速事务处理的存储云服务采用数据块级云存储来建设。
二是面向海量文件处理的存储云服务。在IDC内存储的数据, 80%是属于非结构化数据, 其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是需要频繁进行访问和改变的, 因此, 构建面向海量文件的处理型的存储云服务是非常关键的。这一方面满足在现代的宽带互联网时代, 面对的是海量的中大尺寸的影视音频图像文件的突发性热点访问的需求;另一方面, 满足未来新型的高性能计算的业务需求, 比如个人租用多台计算主机对家庭的影视资料进行后期渲染加工制作的信息业务等等。这类型的面向海量文件处理的存储云服务适合采用文件级云存储进行建设。
三是面向海量内容储存的存储云服务。IDC中另外的一部分非结构数据主要是以储存为主。比如个人消费者的个人文件、图片等等。访问频度、更改可能都相对很少。这部分的数据采用面向内容储存型的存储云服务就比较合适。例如IDC中的网盘业务。这里类型的存储云服务通常采用对象级云存储进行建设。
改善传统IDC“粗犷”运营方式
IDC是信息的集散地。运营商在IDC的建设和运营当中占有先天的优势:一方面, 站在云端用户的角度, 运营商拥有通信网的资源, 所有云端范围的访问都将通过各种网络直接联系到在IDC中的云计算服务器端, 从而获得最佳的服务体验;另一方面, 站在具体的业务和应用层面的云服务供应商的角度, 租用运营商的各种基础云服务, 而不是自己建设数据中心, 可以有效地降低业务开展的门槛, 把资金有效地使用到业务运营上, 而且把精力、资源集中在自身的业务发展当中, 从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占据市场发展壮大, 并且当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时, 可以更快捷、更经济地动态应对。
比如网上订火车票, 如果铁道部门租用运营商的云服务, 那么无论服务器的资源还是网络的带宽都将得到很好地提供服务, 而春运过后, 这些临时动态租用的资源就可以释放掉。无论从哪个角度, 这都是三赢的局面: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订票体验, 铁道部获得更高的服务提供的评价, 而运营商则获得额外的营业收入。
在传统的IDC运营当中, 受限于运营管理的手段和水平, 运营商并不能很好地发展IDC的业务, 增加IDC的业务品种, 提升IDC的价值, 可以说是属于低层次的粗加工方式。
而借助于云计算的理念和实现的手段, 在IDC构建各个层面的云服务, 可以发展成为云IDC, 从而提升IDC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并把IDC的资源和精力释放, 集中开发更高层面的云服务, 充分发挥运营商在通信、计费、网管等多方面的优势, 整合整体生态链, 领导整个产业的发展。
那么在云IDC中, 运营商可以构建哪些云服务呢?IDC中可以提供的云服务是多个层面的。从底层向上, 可以依次提供以下的四个服务。
一是Telco 1.0 (资源云服务) , 即提供主机云、存储归档云、备份云、安全云等云服务。二是Telco2.0 (平台云服务) , 即提供如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平台云服务。三是Telco 3.0 (应用云服务) , 即提供针对业务、针对应用的云服务。四是Telco 4.0 (社区云服务) , 即针对行业提供一体的整体IT服务的云服务 (如图1) 。
其中资源云服务是最基础的服务。存储云 (准确说, 具备了分层存储能力后, 应该是同时具备存储和归档能力的云, 简称存储归档云, 不过在本文为避免歧义, 还是简称存储云) 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因为信息的载体数据是保存在存储云中, 信息的处理需要计算云从存储云中获取数据来进行。没了数据, 计算就是无根之木, 而且存储云的效率直接影响着计算的效率。限于篇幅原因, 这里只对存储的云服务建设进行探讨。
存储云服务需分阶段构建
根据上述的描述, 云IDC中的存储云服务将需要使用三种云存储 (数据块级云存储、文件级云存储、对象级云存储) 来提供三种类型的存储云服务 (面向高速事务处理的存储云服务、面向海量文件处理的存储云服务、面向海量对象储存的存储云服务) 。这三种存储云服务建设是存在先后次序的, 可以按照以下的计划分三阶段进行。
阶段1是建设面向高速事务处理的存储云服务。IDC不可能上来就直接提供诸如网盘、网邮等业务给公众, 因为这些服务是需要服务器来提供的, 因此, IDC的建设第一步会最终归结到计算云和面向高速事务处理的存储云建设当中。
计算云的建设需要使用虚拟机的技术, 面向高速事务处理的存储云适合采用数据块级的云存储。这种架构可以参考V C E联盟 (VMware+Cisco+EMC) 的VBlock模型来建设:计算云采用基于x86平台的无盘刀片服务器, 网络采用FCoE技术的混合网络简化布线和网络拓扑, 存储采用数据块级的云存储设备, 虚拟机采用VMware获得企业级可靠的虚拟机服务。
面向高速事务处理的存储云和计算云属紧耦合关系。通过阶段1的建设, 运营商可以逐步开展Telco1.0和Telco 2.0的云服务。这种服务将替代原来IDC中的基础服务, 取而代之的是提供类似Amazon的计算云和存储云服务。
阶段2是建设面向海量文件处理的存储云服务。第一阶段的存储云服务建设完毕后, IDC可以开始进行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出租服务。租户可以租借这些云资源来实现大部分的业务需求。但是在面对海量的文件服务时, 阶段一的面向高速事务处理的存储云服务并不是最优的选择。比如影视音频的富媒体服务需要更强大的动态服务支持的能力。这时, 云IDC中可以开始建设并提供第二阶段面向海量文件处理的存储云服务。
面向海量文件处理的存储归档云服务侧重于对文件的处理, 和云IDC中计算云属中耦合的关系, 尤其适合发展许多诸如影视、音频、图片、文档、GIS相关的业务。这个平台有助于云应用服务商研制许多的增值应用服务。
通过阶段2的建设, 基本上整体的云IDC的架构就完善了, 我们可以发展Telco 3.0和Telco 4.0的业务了。
阶段3是建设面向海量对象储存的存储云服务。前两阶段的存储云服务侧重面向中小企业的用户, 还有相对小部分的需要基础云服务的个人用户, 比如学校搞高性能并行处理的研究的学生, 或者尝试建设自己网站的个人等等。
对于广大的消费者, 他们更需要的是内容上的一些更为直接的云服务, 比如网盘用于免费或者廉价地保存自己的数据, 还有免费的邮箱用于个人邮件的长期保存等。这些需要的是面向海量对象存储的存储云服务。
面向海量对象储存的存储云和云IDC中计算云属松耦合的关系, 因此甚至可以跨数据中心来建设, 从而形成跨数据中心的存储云服务。
阶段3的云服务往往更加侧重于增强客户的兴趣度和黏度, 而不是营业上的收入, 在SLA上的考量也就相应降低许多。用户对于这种SLA的区别也是拥有心理预期的。因此适合在第三阶段进行。
“云”尚在发展中
云计算的技术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 其内涵和外延逐步得以明晰, 不再像以前那样云山雾罩、虚无缥缈的。任何技术不可能脱离现有的技术现实而存在, 即使这么热火朝天的云计算, 撕开那绚丽的外衣, 本质上许多东西其实是我们早就在过去尝试过、见识过的技术存在。不过, 就像苹果公司的成功一样, 云计算的成功其实更在于理念的创新, 而并不是技术的创新。
今天, 云计算的这波IT浪潮已经从远处真正地袭涌到我们身边, 及时地领先一步, 将使我们成为新时代的领导者。而要做到及时地领先一步, 就要拥有全局观、整体观, 切忌盲人摸象, 以为摸到的某一个部位就代表了大象的全部。云计算还是一个在不断发展的事物, 因此, 运营商结合自身IDC的商业和业务目的, 适时选择正确的技术来建设发展运营商的云IDC才能够让自己始终及时地领先一步。
存储方式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