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测试终端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01

测试终端范文(精选7篇)

测试终端 第1篇

CMMB终端各式各样, 但是归结起来, 功能上都是基于一个CMMB解调接收模块。这个模块首先解调从接收天线输入的RF信号, 然后送给CMMB解码模块, 在各类其他信息 (比如业务信息) 的辅助下为用户呈现各类节目。一个CMMB终端的性能取决于各个相关环节:高频头、解调处理模块、解码处理模块以及整机性能。因此, 对应的测试也就涵盖:芯片、器件和整机3个大的环节。

综合起来考虑, 整机性能的质量认证测试涵盖的测试内容最多, 也是最齐全的, 因为整机性能测试需要考虑各个模块的性能, 是一个整体反映。由于目前CMMB终端大多基于UHF波段, 而且利用地面无线传输为主, 因此CMMB终端目前需要测试的主要参数包括:

1) 信道参数测试;

2) 接收灵敏度;

3) C/N门限测试;

4) 数字邻频干扰 (上下邻频) ;

5) 模拟邻频干扰 (上下邻频) ;

6) 动态多径下的移动速度;

7) 抗脉冲噪声性能;

8) 抗单频干扰。

就实际应用而言, CMMB测试分为研发测试、生产线测试、一般功能性验证和生产线大规模测试几个类型, 本文依照这几个类型分别进行测试方法介绍。

2 CMMB研发/质量认证测试方案

如图1所示, 左侧显示出为了实现CMMB功能测试所需的功能模块和设备, 如果每个模块都由一台设备实现, 那么这个系统比较松散, 会带入多次的插入损耗和信号干扰, 从而引入了测试不精确性。R&S的CMMB测试设备以最大的紧凑度实现了左边的功能模块。

实现测试功能模块的设备由两台组成:一台是广播电视测试系统SFU, 另外一台测试发射机SFE100。这两台设备之间实现了很好的信号互通。如图2所示。

R&S SFU具备数字I/Q输出接口, 可以把I/Q数据传输给SFE100, SFE100通过内部的I/Q调制器把接收到的I/Q信号实时调制输出。这么一个组合就可以实现同邻频干扰测试。

R&S公司的广播电视测试系统SFU功能强大, 可以把不同位置的I/Q数据输出, 也可以加入多种信道模拟, 为了明晰SFU/SFE100构成的系统所能完成的测试任务, 用如图3所示的框图来作说明。

从这个框图中, 可以看出SFU和SFE100或SFE配合后可以完全替代如图1所示的左边功能模块, 而且内部高度精确的信号互连保证了测试的一致性和最大精确度。

SFU可以实现如下的CMMB功能:

1) 内部发生CMMB PMS流, 或接收外部输入的CMMB复用流;

2) 对接收到的或发生的PMS流进行实时信道编码;

3) 可以实现20/40路Fading模拟 (包括高精度Fading模拟) ;

4) 可以在信道加入多种噪声 (高斯、相位和脉冲以及混合) ;

5) 可以输出和输入IQ信号;

6) 可以进行IQ失真模拟;

7) 可以实现频率和电平的精确控制, 同时满足宽的测试范围;

8) 可以内部以ARB方式产生CMMB非实时信号 (利用ARB播放器) ;

9) 可以尽心BER环回测试;

10) 可与SFE/SFE100配合实现所有的数字同邻频干扰测试、单频干扰测试和模拟同邻频干扰测试。

而且, 利用SFU进行CMMB测试, 操作非常简单, 各个参数设置一目了然。如图4所示的GUI可见一斑, 所有跟CMMB相关的参数可以直接从左边树图选择, 设置快捷。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SFU内部可以自己产生ARB模式CMMB信号, 因此利用图4所示GUI左侧树图的INTERFERER选项可以实现数字同邻频干扰测试, 如果配合SFU的预设模拟信号选件还可以自己进行模拟同邻频干扰测试, 这种情况下无需SFE/SFE100的支持。当然, 如果配置SFE/SFE100未来还可以支持其他的任何数字标准的测试, 不仅仅局限于CMMB标准。

3 CMMB简要功能验证测试

在一些简单的场合, 只需要测试CMMB接收机能否收到一个正常的信号, 解调解码输出图像和声音。这个时候, 只需要进行功能验证测试即可。

如图5所示, R&S公司提供了最灵活的解决方案。

不仅仅是广播电视测试系统SFU、广播电视测试仪SFE、测试发射机SFE100, 还是手机综测仪CMW500以及通用信号源SMU/SMJ系列都可以产生CMMB信号, 对应可以测试CMMB芯片、高频头、整机以及电脑用接收器等CMMB产品。

需要说明的是:SFU、SFE和SFE100既可以实时发生CMMB信号, 也可以利用ARB播放器发生CMMB信号, 而且提供了CMMB码流库。对于CMW500和SMU/SMJ系列产品, R&S公司推出了基于ARB播放器的CMMB发生功能, 对于手机厂商和研究单位而言, 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测试设备实现CMMB功能验证测试。

4 CMMB生产线测试

如图6所示, 可以利用单独的测试发射机SFE100, 或者利用CMW500、SMU/SMJ系列信号源来发生CMMB信号, 也可以利用R&S公司推出的完整集中信号源来实现CMMB生产线测试信号。利用独立设备的方式最多地是在小批量生产环节, 而利用集中信号源则是在大规模生产时需要考虑的。利用集中信号源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CMMB信号供给网络, 给每个需要测试CMMB功能的测试平台所需的测试信号, 而这一切可以通过R&S公司免费的控制软件遥控实现。

摘要:分析了CMMB终端目前需要测试的主要参数, 对CMMB研发/质量认证测试、简要功能验证测试、生产线测试等几个类型的测试方法, 分别进行了介绍。

CMMB接收解码终端性能测试 第2篇

CMMB是中国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电视(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的简称。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于2006年10月颁布了我国自主研发的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广电行业标准,该标准从2006年11月1日起实施。它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套面向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多种移动终端的系统,利用S波段卫星和地面广播可以实现“天地”一体覆盖、全国漫游,支持25套电视节目和30套广播节目。

2008年6月,广电总局向北京奥组委赠送了1000台CMMB终端,目前,全国37个省会级城市的CMMB网络覆盖工作已全部完成,CMMB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移动多媒体广播转播奥运赛事的里程碑。而在主管部门的推动下,中国移动在启动的第三批TD终端招标计划里,要求TD手机都要加载广电CMMB手机电视功能。

2008年7月18日,为规范CMMB接收解码终端的技术质量,保证CMMB奥运服务能力,广电总局科技司决定自2008年7月21日正式开展CMMB接收解码终端入网认定工作:在7月21日~8月8日期间,广播电视规划院入网认定受理中心将设立CMMB接收解码终端认定申报的快速通道,并免费为申报CMMB接收解码终端入网认定的单位,提供入网检测服务。

广播电视规划院电磁兼容与安全检测实验室具体承担了上述CMMB终端入网检测的测试工作。测试主要参考了2008年5月13日发布的GY/T 220.72008《移动多媒体广播第7部分:接收解码终端技术要求》,及GD/J019-2008《移动多媒体广播接收解码终端测量方法》,测试项目主要包括:业务支持要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用户界面要求,以及外接模块要求等。

在本次CMMB终端入网检测的所有项目当中,对终端的性能测试是检测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其中特别涉及到整机性能的要求,与以往在实验室中搭建闭路环境进行的终端测试不同,对终端整机性能参数的测试是一种开路测试:利用电波暗室模拟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终端性能表现,得出相关测试指标,其结果从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该款终端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情况,从而规范了CMMB终端的技术质量,确保了CMMB服务奥运的要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磁兼容与安全检测实验室利用电波暗室,开展对CMMB终端整机性能测试工作的有关内容。

2 CMMB终端性能测试项目

移动多媒体广播终端是指具备接收、处理和/或显示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的设备。移动多媒体广播终端可实现不同的业务,如电视广播、声音广播、电子业务指南、紧急广播、数据广播、条件接收等业务。移动多媒体广播终端的逻辑结构分为信号处理模块、条件接收模块和应用模块,逻辑框图见图1。信号处理模块负责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射频接收、解调制、解复用及相关功能;条件接收模块负责移动多媒广播的信号解扰、解密、用户授权及相关功能;应用模块负责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电视广播、声音广播、电子业务指南、紧急广播和数据广播等业务的处理。

本次CMMB接收解码终端入网认定工作,测试项目主要包括:

*业务支持要求

*功能要求

*性能要求

*用户界面要求

*外接模块要求

其中,性能要求又包括一般性能要求和整机性能要求,本文将主要讨论整机性能的测试。

3 CMMB终端整机性能测试

CMMB终端入网检测整机性能测试主要项目如下:

*整机最低接收场强

*整机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载噪比门限

*整机在静态多径信道下的载噪比门限

*整机在静态等强两径信道下的载噪比门限

*整机在动态多径信道下的载噪比门限

*整机抗同/邻频CMMB数字干扰

*整机抗同/邻频地面数字电视干扰

*整机抗同/邻频模拟干扰

进行整机性能参数的测试,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所有的测试项目中,如何保证测试环境的稳定,以避免受到其他干扰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

(2) 最低接收场强测试项目中,如何得到被测终端处的场强值?

(3) 被测终端没有数据环回,如何评判失败门限?

(4) 如何保证测试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测试结果的可重复性?

广播电视规划院电磁兼容与安全检测实验室,利用电波暗室建立起来的稳定、纯净的电磁环境,可以满足检测环境的要求,下面以整机最低接收场强测试为例,讨论详细的测试方案。

3.1 整机最低接收场强测试

整机最低接收场强测量步骤如下:

a) 如图2所示连接测量系统;

b) CMMB信号源发送CMMB射频信号,承载测试图像序列的业务逻辑信道配置为符合GY/T 220.1-2006规定的工作模式;

c) 关闭干扰信号源,旁通高斯噪声源和信道仿真器,使用终端进行频点搜索并接收承载测试序列的业务,确认终端正常工作;

d) 以适当步进调整CMMB信号源输出RF信号电平,直至终端达到失败判据;

e) 使用频谱分析仪测量并记录RF中心频率±4MHz频带内的接收信号电平,记为C (dBm),根据电波暗室场强校准曲线换算得到最低接收场强E (dBμV/m) ;

f) 改变CMMB信号源射频输出频率,重复步骤b)~e)。

需要指出的是,为展开CMMB终端检测,前端测试系统需要配置的参数很多,如:时隙数、调制方式、外交织模式、扰码模式、封装模式、LDPC编码、RS编码等,这些参数配置可以有很多组合,为保证测试系统的一致性和典型性,同时保证CMMB试播期间服务奥运的宗旨,我们目前主要基于北京的实际试播系统来配置测试系统参数开展入网检测工作。

此外,必须声明的是,测试过程需要保证远场测量,一般认为距离D需要满足:

其中:

λ是天线工作频点的波长,单位为米;

f是天线的工作频率,单位为MHz;

n取3~10时视为远场,实际测试中,一般5倍波长即可算为远场。

对于CMMB,其目前的工作频道处于UHF频段,也即470MHz~798MHz,以470MHz的5倍波长为3.2米计算,本次检测时的测试距离D取3.4米,因而能够满足远场的要求。

3.2 场强校准曲线

在3.1节中第e) 步的场强校准曲线是这样得到的,参见图3。

(1) 首先调整发射天线和标准接收天线高度为1.5m,顶端相距3.4m,且均为垂直极化;

(2) 按照图3连接各仪器、设备,检查线缆无误后,关闭暗室滑动门;

(3) 开启CMMB信号源,以1dB为步进调整其功率;

(4) 同时观察并记录两个频谱分析仪FSU、E4407B的读值,建立起发端FSU功率值(记为T,单位为dBm)与E4407B功率值(记为R,单位为dBm)的关联;

(5) 在欲测试频道,分别校准由E4407B到标准接收天线的电缆衰减A;

(6) 查得标准接收天线在该测试频点的天线系数K;

(7) 则标准天线处的场强应为E (d BμV/m) =R+107+A+K;

8) 以T为横轴,E为纵轴,画出发端功率对应收端场强的曲线,如图4。

3.3 电波暗室的作用

广播电视规划院电磁兼容与安全检测实验室(图5)于2007年9月完成建设,是集电磁兼容与安全特性检测、标准研究与制定、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实验室配备有标准5米法(涵盖3米法)电波暗室、屏蔽室、控制室、放大器室和数据办公区,具备有国际先进的EMI、EMS、安全可靠性等试验测试系统,可以满足广播电视系统设备电磁兼容特性、安全可靠性等方面试验、检测、认证、科研等工作的要求。实验室所具备的EMI检测能力包括:

*GB 13837: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干扰特性允许值和测量方法,(CISPR13、EN55013)

*GB 9254: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干扰极限值及测量方法,(CISPR22、EN55022)

*GB 4343: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动、电热器具、电动工具以及类似电器的无线电干扰特性的测量方法和允许值,(CISPR14、EN55014)

*GB17625.1:低压电气及电子设备发出的谐波电流限值 (设备每相输入16A) ,(IEC61000-3-2)

*GB17625.2:电压波动和闪变的测量,(IEC61000-3-3)

此外,实验室还具备以下EMS和安全可靠性检测能力:

*GB/T 9383: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传导抗扰度限值及测量方法,(CISPR20、EN55020)

*GB 17618:信息技术设备的抗扰度限值及测量方法,(CISPR24、EN55024)

*GB/T4343.2:电磁兼容家用电器、电动工具以及类似器具的要求第二部分:抗扰度产品类标准, (CISPR14-2、EN55014-8)

*GB/T17626.2: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IEC61000-4-2, )

*GB/T17626.3: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IEC61000-4-3)

*GB/T17626.4: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IEC61000-4-4)

*GB/T17626.5:浪涌 (冲击) 抗扰度试验, (IEC61000-4-5)

*GB/T17626.6: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IEC61000-4-6)

*GB/T17626.8: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IEC61000-4-8)

*GB/T17626.9: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IEC61000-4-9)

*GB/T17626.11: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试验, (IEC61000-4-11)

*GB/T8898-2001: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安全要求,(IEC 60065:1998)

在电磁兼容与安全检测实验室中,电波暗室是其中的核心区域。电波暗室一般分为全电波暗室和半电波暗室。全电波暗室是在暗室的所有内表面全部装设射频吸波材料的屏蔽室,可将信号反射降低到最低程度,可以用来模拟自由空间的电磁传播环境;而半电波暗室则是指除了暗室地面未装设射频吸波材料、存在一些反射以外,其他内表面均装设射频吸波材料的屏蔽室,用来模拟实际开阔场地,在试验需要时在主反射区域地面装设附加吸波材料,形成全电波吸收区域。

广播电视规划院电磁兼容与安全检测实验室的电波暗室是半电波暗室,是本次CMMB终端性能检测试验平台的主体和核心,其性能指标包括屏蔽性能、场均匀性性能、场地归一化衰减性能、背景噪声性能、静区性能等,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测试、验收合格后,于2007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在3.1小节及3.2小节各测试步骤中,我们可以注意到:

(1) 使用电波暗室作为测试环境,以保证测试环境背景噪声的稳定,得到客观准确的测试数据;

(2) 在测试灵敏度之前,先对接收场强做校准曲线,得到发端功率与被测终端处的场强值的对应关系(图4),由于被测终端所处电波暗室静区背景噪声稳定,且无干扰,这个对应关系是稳定且准确的,测试时可以直接读发端频谱仪显示功率值,通过查图4得到被测终端所在的场强值;

(3) 由于被测终端没有数据环回,测试判决时采用主观判据作为失败判据:前端发送测试图像序列,在各项测试中,终端在1分钟观测周期内观察图像损伤(动态多径信道性能测试观测周期为5分钟),平均误秒率(ESR)不大于5%;

(4) 在开始所有测试项目前,仔细校准线路中的衰减值,包括不同频道的衰减,并对测试仪表设置统一的参数,如RBW、VBW、SWT及参考电平等等,以减小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和误差,增强测试系统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

由此可见,通过使用电波暗室,以及由暗室所提供的稳定测试环境,解决了第3节开始时所提出的整机性能测试的4个关键问题。

4 结束语

目前CMMB产业方兴未艾,本次在广播电视规划院广播电视计量检测中心受理的CMMB接收解码终端的入网检测工作也属首次展开。为了保障CMMB服务奥运,规范市场,以及引导厂商按照技术标准的要求完善终端,电磁兼容与安全检测实验室依据有关标准对各送检样品进行了客观、科学的测试工作。

考虑到目前试播的实际情况,在测试过程中,我们主要对透明电视业务的基本功能做出了强制要求,而另一些辅助性的功能、性能指标暂时作为可选项考察,随着测试工作的长期展开,通过与终端厂商的不断沟通,对前端和终端等技术要求、规范都将相继出台,这些标准的出台将有利于培育CMMB市场,促进CMMB产业化良性发展,而相应的电磁兼容方面的技术要求也将做出详细规定,以保障前端设备的正常工作,在提供优质、便捷的移动多媒体服务同时,保护广大终端用户的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GY/T220.1-2006, 移动多媒体广播第1部分: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

[2]GY/T220.2-2006, 移动多媒体广播第2部分:复用》.

[3]GY/T220.7—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第7部分:接收解码终端技术要求.

[4]GD/J019-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接收解码终端测量方法.

[5]陈淑凤, 马蔚宇, 马晓庆.电磁兼容实验技术[M],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1.5.

LTE终端的一致性测试进展 第3篇

1 LTE终端一致性测试规范

1.1 LTE终端射频测试

LTE终端射频测试的规范是3GPP36..521-1《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User Equipment (UE) 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Part 1:Conformance testing》最新的版本是2011年12月21日发布的10.0.0.这个规范的目的是使所有符合规范的LTE终端设备能在把干扰电瓶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的情况下精确地产生符合LTE技术规范要求的有用信号, 并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够准确地接收和解调有用信号。3GPP36.521-1把LTE终端射频测试分为四大部分:发射机指标、接收机指标、性能要求, 信道状态信息报告。

1.2 RRM一致性测试

RRM的目标是在有限带宽的条件下, 为网络内无线用户终端提供业务质量保障, 其基本出发点是在网络话务量分布不均匀、信道特性因信道衰弱和干扰而起伏变化等情况下, 灵活分配和动态调整无线传输部分和网络的可用资源, 最大程度地提高无线频谱利用率, 防止网络拥塞和保持尽可能小的信令负荷。RRM的测试规范是3GPP36..521-3《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User Equipment (UE) 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Part 3: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RRM) conformance testing》最新的版本是2011年12月21日发布的9.7.0.3GPP36..521-3把LTE测试分为六部分:E-UTRAN Idle状态的移动性管理、E-UTRAN链接状态的移动性管理、RRC链接移动性控制、传输时间特性、终端测试过程和测量特性要求。

1.3 协议一致性测试

协议一致性测试是通过观察具体实现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反应行为来验证协议实现和相应的协议标准是否一致。它的测试规范是TS36.523-1《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and Evolved Packet Core (EPC) ;User Equipment (UE) 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Part 1:Protocol 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最新的版本是2011年12月21日发布的9.7.0.

2 3GPP LTE一致性测试工作的进展

在3GPP中一致性测试规范主要由RAN5小组负责起草和管理, 通常在RAN1~RAN4的工作基本完成后, RAN5开始建立相应Work Item进行一致性测试规范标准化的工作。

在2011年11月在洛杉矶召开的RAN WG5#53会议上, RAN5汇报了目前在研究中的WI&SI (见下表) 。其中涉及LTE的WI&SI有不同国家对频谱划分的需要所提出的特定频段的测试需求LTE 3500MHz, Band23;有Release 9的技术特性如LTE Positioning定位, 华为公司2010年牵头提出的MBMS Support in LTE和Home NB enhancements for FDD项目等等。

LTE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获得了广泛关注, 移动运营商和移动设备商都已经在LTE技术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对LTE发展过程中有可能遇到技术难点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考证。在TD-LTE终端一致性的标准化方面, 国内的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移动研究院、中兴、华为、大唐等在技术研究和标准化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 并积极参与TD-LTE终端一致性测试标准的制定工作。

截止2011年7月为止, 涉及GCF R8认证的一致性测试用例的完成情况如下表所示:

通过一致性测试可以提高人们对通讯设备符合相应协议标准的置信程度。在理想情况下, 不同厂商按相同协议标准生产的终端应在网络环境下正常通信, 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的, 由于每个设计者对标准都会有不同理解, 以及各个厂家的设计理念不同, 导致其产品与标准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多厂家通信设备互连成的网络将有可能不能正常工作, 因此在设备进入实际网络前要进行一致性测试, 这样可以保证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也可以大大降低设备对网络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LTE作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 近年来发展迅猛, 各大运营商都在试验商用LTE网络, LTE终端设备的开发也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中。LTE一致性测试规范的逐步完善将有力地促进LTE的发展了。

摘要:主要介绍了LTE的起源以及发展, LTE终端一致性测试的规范体系, 开发LTE一致性测试规范的RAN5小组及其工作进展。

关键词:LTE,一致性测试,RAN5

参考文献

[1]PhilBrown, RAN WG5 BrieftoGCF CAG#27CAG-11-242, 3GPP

[2]Phil Brown, RAN WG5 Brief to GCF CAG#28CAG-11-350, 3GPP

[3]Phil Brown, RAN WG5 Brief to GCF CAG#29CAG-12-004, 3GPP

[4]Report from the RAN WG5#54 Meeting, 3GPP

移动终端测试与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 第4篇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3G业务逐渐展开, 3G终端作为市场最终用户的业务体验载体, 其性能与功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用户对3G业务的认可程度。因此, 3G终端测评工作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为充分了解这些终端的功能、性能、可用性、兼容性等情况, 必须进行必要的终端测试。目前在移动终端测试及质量评估方面, 无论是第三方测试机构、国家行业准入检测机构, 还是国际标准测试认证机构, 其测试的目的、方法、体系、策略等都无法完全满足运营商终端测试和质量评估的要求。因此很多国内外运营商纷纷结合自己终端和网络发展的需求, 建立 (或者已经建立) 面向移动终端的测试及质量评估体系和策略。该测评体系包含了终端测试和评价相关的测试规范、测试内容、测试流程和方法、终端测试支撑平台、测试管理及终端评价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建设和实施。本文对运营商终端测试体系的测试标准、测试内容和评价策略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 移动终端测试的现状分析

1.1 移动终端测试相关标准研究

为了保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以及维护广大移动用户的切身利益, 欧洲、北美和日本都对WCDMA终端设备实行了强制性的管制和全面型号认证制度, 各大运营商以及认证机构分别成立了相关标准组织及联盟, 主要有GCF (Global Certification Forum) 、PTCRB (PCS Type Certification Review Board) 等, 它们对于各种终端产品 (GSM/GPRS/WCDMA) 进行认可认证, 这对终端产品的品质和安全起了非常重要的管制作用。

1.1.1 GCF标准

GCF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 英文全称是Global Certification Forum (GCF) , 即全球认证论坛。GCF由全球多家运营商和手机厂家组成, 同时测试机构和测试设备供应商作为观察员参加。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为了确保终端在全球范围内的互操作性, 提出了协调一致性等测试标准, 通过独立的认证过程来确保终端的测试符合标准要求。GCF标准认证基于自愿原则, 虽然它不是强制性要求, 但对于目前来说, 全球的一部分国家和地区都会要求终端厂商按照或参考GCF标准进行测试, 因为通过GCF的认证标准, 终端生产厂商可以确认其产品是否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GCF标准主要适用于欧洲国家, GCF中GSM/WCDMA终端认证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一致性测试 (Conformance Testing) :为了保证各个终端的相互兼容性和一致性[1], GCF在一致性测试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协调一致的测试标准, 它在整个测试体系中定义了用来保证手机满足网络的部署[2], 以此来判断手机的行为是否和协议标准规定的内容一致。

2) 外场测试 (Field Trail) :GCF在外场测试中占有重要的角色, 外场测试是将各个终端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下进行测试, 以验证网络间的互通性以及其他性能, 确保终端设备能够安全地使用。

3) 应用测试 (Application Enabler) :目前GCF认证中的应用测试包括有彩信服务MMS、视频通话Video Telephony、IMPS、Po C等方面的测试, 这些应用测试都在认可认证之中[3]。

在通常情况下, GCF要求的一致性测试仅针对某一需求或功能的测试, 只是关注测试是否一致性符合协议规范, 它主要利用理想的参数进行一致性测试, 而对于其他方面的性能指标GCF并不涉及, 例如业务并发测试等[4]。

1.1.2 PTCRB标准

PCS型号认证委员会 (PCS Type Certification Review Board, PTCRB) , 它的组成包括运营商和手机厂商等组织, 同时, 还包括一些认可实验室。其认证的详细内容及认证流程列于NAPRD.03中, 而NAPRD.03-TC列出了参考3GPP标准和OMA标准而制定的测试项。PTCRB标准主要适用于北美地区, PTCRB对于北美地区的FDD II和FDD V终端的测试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一致性测试:PTCRB的一致性测试主要有射频测试、无线资源管理 (RRM) 测试以及相关的协议测试, 所有的测试项目都列在PTCRB的永久性参考文档NAPRD.03_TC。

2) 天线性能测试:除了认证各个终端的一致性和相互兼容性, PTCRB的测试认证也包括北美运营商和手机厂商同样重视的OTA测试, 即终端在实际工作的状态下, 测试终端天线工作的发射性能以及接收性能[5]。

总之, 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的终端测试相关标准组织对一致性测试最为看重, 可以说, 一致性测试是运营商、手机厂家等非常关注的一项测试。然而, 由于3G业务的复杂多变性, 对于运营商所涉及的全部问题, 单纯依靠终端的一致性测试并不能达到要求。因此, 运营商还需要根据自身网络和业务发展情况, 有针对性地制定其他终端测试规范。

1.2 国内运营商移动终端测试的现状

对于国内运营商来说, 根据业务的需求, 目前对移动终端进行测试的范围主要包括软件测试、硬件测试、协议测试、智能卡测试以及应用测试等。但随着3G业务的快速发展, 用户体验度不断提高, 在移动终端测试及质量评估方面, 以上测试的范围并不能完全满足运营商终端测试和质量评估的要求。运营商还必须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需求, 具体规定对移动终端的测试内容和需求, 实施过程中可以制定统一的测试规范以验证各个设备制造商提供的终端是否达到运营商所要求的标准。目前, 在入网测试的基础上, 国内大部分运营商进行网络兼容性测试、天线性能测试、智能卡测试以及其他性能测试等, 但测试内容并不完整, 运营商还需要根据网络和业务的发展, 不断补充和完善终端的测试内容。

1.3 运营商移动终端评价策略的现状

从全球来看, 很多国内外运营商结合了自己的评测需求, 建立 (或者已经建立) 终端的评价及管理制度, 使不同终端的评测结果可以进行直观的比较。目前, 某些国内外运营商采用的评价方案与以下方案类似[6], 具体如图1所示。

该方案对于终端的硬件和协议测试、业务和应用测试、智能卡测试、软件测试作为基本的测试, 这些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全部合格后, 才能对终端进行整体性能的评测, 终端整体性能评测的结果作为终端建模及评价子系统的输入。建模及评价子系统通过对每个测试项目进行加权, 对每个测试结果进行量化, 并通过科学的建模计算出终端整体性能的评分。

此方案只对终端整机性能的测试结果进行建模和量化, 对于其他的测试项目必须要全部合格后才能对终端整机性能测试结果进行量化评价, 最终输出的结果仅是对终端整机性能测试的得分。该方案无法对终端进行全面的量化评价, 评价结果比较片面, 但实施难度较低, 对目前测试和评价流程改动较少, 因此风险较小。

2 运营商移动终端测试与质量评估体系的建议

对3G运营商而言, 目前的评测体系并不能完全满足运营商终端测试和质量评估体系的要求, 还必须根据现网和业务的开展情况, 不断动态调整其测试要求, 有针对性地选择测试范围和内容, 建立起一套客观、公平、完备的评测体系, 以更好地服务于运营商3G业务的开展。为更加充分地满足运营商开展3G业务对终端测试的技术要求, 本文对终端测试体系中的测试标准、测试内容和评价策略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补充, 并分别对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2.1 移动终端测试相关标准的建议

目前, 对于移动终端测试相关标准的测试内容, 如一致性测试等主要关注标准规范是否符合国际规范的要求, 涵盖面窄, 无法体现终端的整体性能, 测试结果更不能全面反映用户感知。而随着3G业务的逐渐展开, 终端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 相关标准组织可对终端的关键性能指标和影响用户感知的重要因素进行针对性的评测, 测试范围可以增加主观体验评估和客观工具测试两类。其中主观体验评估由人工实现, 主要用于测试无法由工具判断的用户体验项, 如屏幕响应时间、滑动流畅性等。客观工具测试主要用于CPU、GPU、2D/3D、I/O性能、电池续航性能等测试。具体可以分为硬件性能评测 (CPU、GPU、Memory、I/O、屏幕性能、摄像头性能等) 、软件性能评测 (系统可靠性、数据性能、网页浏览性能、语音质量等) 、响应时间评测 (开、关机时间, 屏幕响应时间, 应用程序启动时间等) 、综合耗电和其他评测, 如屏幕滑动流畅性等。以上的测试范围可以最大程度反映用户感知。国内外运营商也可联合起来将此推向国际, 建立并完善一套客观、公平、完备的评测标准。

2.2 运营商终端测试内容的建议

目前, 运营商终端测试内容包括网络兼容性测试、增值业务的功能和性能测试、数据吞吐性能测试、天线性能测试、智能卡测试以及稳定性测试等。随着网络和业务的发展, 终端测试内容并不全面, 本文分析了目前的现状, 结合终端与网络的发展, 提出运营商终端测试内容的建议, 详细内容如图2。

本文建议, 运营商终端测试应该分为五大部分:硬件和协议测试、业务和应用测试、智能卡测试、软件测试、主观及整机性能测试, 其中, 硬件和协议测试包括:一致性测试 (射频一致性、协议一致性、RRM) 、IOT测试 (外场兼容性、实验室IOT) 、元器件测试 (蓝牙、Wi Fi、USB、CPU和内存、屏幕、摄像头) 、音频质量测试、OTA测试、电源及耗电测试等。业务和应用测试包括:基本功能测试 (闹钟、电话薄、录音、计算器、开关机等) 、基本业务测试 (短信、彩信、流媒体、WAP、Web、定位、可视电话、Java、Email等) 、自有业务测试等。智能卡测试包括机卡接口协议测试、智能卡电特性测试、机卡兼容性测试、智能卡基本业务测试、智能卡新业务测试等。软件测试包括操作系统评测、浏览器评测、Widget测试、应用商店软件等。主观及整机测试包括用户体验及可用性主观测试、整机性能客观测试 (现网吞吐量、现网音频质量、业务及页面载入时间、综合耗电、视频性能等) 。

以上是运营商对终端测试考虑比较全面的测试内容, 但实际测试的内容不能要求面面俱到, 运营商可根据实际的需求和质量要求, 抓住重点, 科学评测。

2.3 运营商终端测试评价策略的建议

运营商终端测试和评价不仅要有测试系统, 还需要具备终端评价系统。对于运营商来说, 终端测试的结果并不能直接用于终端的评价, 需要建立一个终端评价系统将测试结果导入其中进行分析和计算。移动终端评价系统可以收集较为完备的测试过程数据, 对测试案例和测试结果进行量化, 使不同终端的评测结果可以进行直观的横向比较, 并为运营商提供充分的测试分析依据。充分、科学、合理、高效地发挥测试环境的作用, 便于建立完备的终端测试及质量评估体系。

本文建议的运营商移动终端评价系统总体实施方案如图3所示。

在该方案中, 硬件和协议测试、业务和应用测试、智能卡测试、软件测试、主观及整机测试等所有测试类别下的测试结果全部输入到建模及评价系统进行量化、建模、计算。最终得出终端总的评价结果和得分。它将所有的测试项目全部纳入建模和评价, 最终输出的结果是对终端所有项目权衡后的总体得分。该方案可以对终端进行全面的量化评价, 在科学设置各测试项目的权重和建模后, 可以对终端进行总体的量化评价。

终端评价模型是移动终端评价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应包括量化、权重确定和综合评价三个模块。具体量化过程中, 对于功能测试结果为达到某种预期动作时, 成功得满分, 否则得0分;对于测试结果为达到预期数值时, 设置预期数值的临界点, 达到基本数值时得基本分, 数值越高, 分数越高;权重确定时, 根据终端类型的不同, 各指标的权重应该有所调整。以用户体验为中心, 根据基本功能和魅力质量设置权重、优先级, 必测项权重高, 可选项权重低, 各测试项权重确定方法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等;在上述两个基础模块上, 再通过合成法进行综合评价, 最终评分合成方法可以分为雷达图算分、加权得分、累乘得分等。

终端评价模型应针对不同的功能类测试分别需制定相应的评价模型, 同时由于针对不同终端机型其测试功能项组合各自不同, 因此需要设计分层式评价模型, 即可对功能评测按照分大类、小类逐层地进行评价。其设计上需实现如下的功能:1) 权重参数与具体计算评价模型相分离的设计, 模型分为基本计算流程和流程耦合控制参数两部分, 支持多种参数对评价模型进行微调。2) 可扩展的模型, 随着新的功能测试项目的加入, 模型能够扩展支持新的功能测试项目。3) 可自定义的用户模型, 用户可以通过相应的操作或者脚本对计算模型流程和计算项进行调整和自定义, 实现灵活扩展。终端分级管理与评价模块中评价模型与参数采用分离式设计, 参数可通过多种灵活的方式输入到评价模块中, 包括:相关部门自主定义, 交互式输入到评价系统中;还可以通过若干自适应学习算法自动从关联终端销售数据库中学习。

基于以上设计思路, 可以得到如图4所示具体实现方案。

移动终端评价系统实际上是一个自适应的系统。上述架构图主要包括了测试结果数据库、终端销售数据库、数据解析层、终端测试评价参数和综合分析评价模型五大部分。数据解析层对应上述的量化模块, 终端测试评价参数对应上述的权重确定模块, 综合分析评价模型对应上述的综合评价模块。具体流程是:首先, 终端测试完成后, 将测试结果输入到数据解析层并加以分析, 对硬件和协议测试等五大测试内容进行量化, 将各个量化结果和评价参数输入到综合分析评价模型中, 通过合成法计算如加权平均法, 进而得到评价结果。再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测试主管部门, 测试相关人员可将结果与终端销售数据库中的历年销售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评价结果与销售数据关联后, 依据关联结果对评价模型和评价模型参数进行微调, 应用微调后的评价模块对新终端进行后续预测, 然后跟据评测模型输出结果和销售数据, 计算当前主流性能终端评测分值。通过这样的负反馈自我学习的方式, 对已经投放到市场上的终端进行评测学习, 学习总结之后, 当新的终端需要测试时, 可以利用半年前的终端数据与之相比较, 实时调整评价参数和评价模型, 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 建立起一套客观、公平、完备的评价体系。

3 总结

3G终端测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综合工作, 它将自始至终伴随运营商3G业务的发展过程。运营商应当在标准组织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根据不同类型终端的上市需求来制定具体的测试和评测内容, 收集较为完备的测试过程数据, 建立科学的终端测试及质量评估体系, 为运营商提供充分的测试分析依据, 降低服务成本, 提升品牌效应。从而在终端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保持领先地位, 更好地服务于运营商3G业务开展。

摘要:对运营商如何建立一套客观、公平、完备的终端测试与质量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 介绍了相关标准组织对移动终端测试的要求, 然后详细分析了国内外运营商终端测试内容和评价策略的现状及其局限性, 最后就运营商终端测试的测试标准、测试内容和评价策略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智能终端,测试体系,质量评估,3G业务,评价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敬敬.移动终端协议栈一致性测试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

[2]苟鲲鹏.3G移动终端一致性测试设计及其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8.

[3]王陆潇.WCDMA终端一致性认证测试及其发展[J].移动通信, 2008 (3) :73-77.

[4]王湘宁.运营商WCDMA终端测试体系研究[J].通信世界:B, 2009 (27) :24-25.

[5]魏蔚.基于AT4wireless射频测试平台的一致性测试方法和应用[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9.

测试终端 第5篇

商用手机终端的WLAN手持式便携测试方式, 具有定位准确、软件资源丰富、功能全面、便携性高、成本低廉的特点, 界面简单容易上手, 功能使用方便无需培训, 为WLAN网络测试、分析优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各类主流智能手机均可通过软件实现测试, 也可在苹果封闭式操作系统中使用。商用手机终端的WLAN手持式便携测试方式, 也存如软件功能有限, 只能查看网络覆盖场强、信道占用等有限参数;无线测试、业务下载必须使用不同的软件;无法根据测试需求定制;软件对应的终端平台较为单一等问题。

1 商用手机终端介绍

商用手机测试仪表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网络维护例行测试, 代维人员15min可以完成对所在热点的例行检查测试;初级故障主动分析, 零维护基础的新员工也可以发现网络中存在的故障;服务水平统计对比, 对手网络覆盖情况, 做到知己知彼, 主动优化。

针对常用的测试功能, 与仪表厂家联合开发了一个WLAN商用手机终端测试仪表。系统硬件平台采用商用终端三星9108, 此款终端配置较高, 网卡支持802.11b/g/n, 用户使用感知较好。商用终端可采用iPhone4, 利用终端自身的地图信息定位功能, 开发实现代维人员签到、测试场景快照、周围热点查询等智能模块。采用IPad2, 后期利用平板电脑屏幕尺寸大等特点, 开发实现WLAN网络规划验收等功能模块。

2 商用手机测试仪表功能介绍

在现网商用手机终端中使用WLAN网络测试软件, 可以随时、随地的对WLAN网络进行测试和分析。可实现WLAN环境探测;通过地图查看本市的全部热点信息;快速测试全部的业务指标;相关业务质量测试等功能。

通过手机终端软件, 实现无线信号发现、强度检测、信号强度变化, 在现场利用手机手机本地信号, 通过信号强度等数据记录, 快速了解本地无线信号情况, 有利于网络维护、优化和管理。

目前测试软件支持Android、IOS系统, 功能点较多, 主要包括测试、分析两大模块。测试模块可实现:AP关联测试、WEB认证测试 (需预置帐号) 、Ping测试、FTP测试、HTTP测试以及一键测试等功能。分析模块包括AP信息查看、网卡信息查看、干扰分析、信道分析、时间走势图、Ap设备统计等。

可实现关联AP信道分析, 利用信道分析可快速诊断WLAN网络接入问题;帮助进行AP天线定位, 查找AP天线位置;查看和统计WLAN网络分类;根据现场提供专家建议, 帮助进行信道设计。信道规划分析功能, 为通信网络维护人员快速的进行信道勘查、信道的规划提供参考和优化的建议。

统计对比通信运营商的无线网络情况, 如AP使用用户数量、AP信号强度、所在信道等。利用后台报表, 体现对比移动、电信、联通等通信运营商的AP的信号强度。

目前商用手机终端的WLAN便携测试已实现了基本功能, 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测试功能, 包括:测试log记录及后台分析功能、部分功能点的完善、解决使用中的一些小bug、测试软件的多平台移植等。

3 商用手机测试仪表的数据分析

通过商用手机测试仪表, 可随时、随地、随意感知网络性能, 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系统简单易用, 功能实在, 对测试者几乎门槛限制;将专业仪表的功能与商用终端结合, 真实反应用户业务指标 (如图1) 。

商用手机终端检测数据传至后台PC, 实现数据综合管理与分析功能。使用终端后台管理, 制定手持式测试仪表的测试类型、测试地点、测试时间、测试次数。在手机测试工具与后台处理服务器联网实现联网分析。使用终端后台分析功能, 实现故障、用户感知和用户操作等的统计分析功能。

通过WLAN网管数据、后台服务器统计数据、WLAN感知平台、用户终端信息、手持式测试仪上报数据、专业测试工具等多种渠道实现采集层的数据采集。结合省内WLAN用户感知平台, 实现基于用户感知的综合分析。在用户感知平台之上, 增加了针对代维员工管理工具模块, 联合形成网优指标、维护管理、服务质量监控综合解决方案。

综合分析系统为网络管理者在制定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计划时, 提供决策依据;加强了对用户的体验管理, 增强商业用户依赖中国移动网络服务的粘性, 提高用户的APUR值;为管理者优化团队代维公司之间的高效沟通, 提供上下文的衔接依据。

4 结语

从实际使用效果来看, 该款测试终端使用方便, 可实现日常相关的测试功能, 方便、快捷的掌握当前环境下WLAN网络及业务情况。利用商用手机终端测试, 提升例行测试的效率, 直接提高了维护人员的测试产能。节约大量的人力维护成本。工程验收测试模板, 为新建热点工程验收质量提供有力依据, 明确了改进方向。缩短了新建热点的入网周期, 增加了设备在网的时长, 将直接产生更高的运营收入。专家库经验库的建立将更及时准确的发现网络故障, 缩短了投诉问题的处理周期, 直接挽回因故障问题产生的经济损失。

在今后的工作中, 应该开拓创新, 通过多种科学有效的手段, 为企业低成本、高效维护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摘要:目前常用WLAN测试方式有两种:基于笔记本终端的网络协议、业务的专业测试仪表;另一种是手持测试终端。终端通常专用终端和PDA终端, 例如黄马甲、福禄克的AirMagnet系列仪表。专业测试仪表尤其是笔记本终端类型功能强大, 但存在操作复杂的问题, 如图表多、视图多、数据层次多;定位高端的问题, 使用场景定位于需要频谱分析、数据包分析等非常见复杂故障问题;造价高等问题。手持测试终端为专表专用, 无法随身携带, 随时随地使用。

测试终端 第6篇

广播电视先进视频编码标准(Advanced Coding of Video Standard for Broadcasting,AVS+)是基于我国创新技术的自主视频编码标准,编码效率是MPEG-2的2~3倍,与高级视频编码标准(Advanced Video Coding,AVC)相当,而且技术方案简洁,算法实现复杂度低。相比较于国际音视频编解码标准,AVS+通过简洁的一站式许可政策,解决了AVC专利许可问题死结,更符合实际应用需求。

为推进AVS+自主创新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4年联合发布《广播电视先进视频编解码(AVS+)技术应用实施指南》,按照“快速推进、平稳过渡、增量优先、兼顾存量”的原则以应用促进AVS+产业发展,目前AVS+视频编码已经成为高清节目卫星传输的必要条件,已有北京、湖南、广州等多个城市开播AVS+节目。

为进一步推进AVS+落地应用,需制定配套的标准支持。对于数字电视接收终端,目前已完成AVS+解码技术要求及测量方法电子行业标准,本文对这项标准进行解读。

2 标准概述

SJ/T 11594.1-2016《数字电视接收终端音视频解码技术要求及测量方法第1部分:视频(AVS+)》规定了采用AVS+视频解码技术的地面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和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终端产品的技术要求及测量方法,适用于采用AVS+视频解码技术的高清晰度和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接收机和接收器等接收终端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检验。

标准分为两大部分:AVS+数字电视接收终端的技术要求及测量方法。根据AVS+推广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场景,标准制定工作组结合广播电视发送端节目流参数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要求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定:视频参数、码率适应性、编码参数适应性、音视频同步,以期尽可能覆盖终端对AVS+解码能力的考量;对应于各个检测项目,标准中测量方法规定了测量的环境条件、测量用设备技术要求及测量用TS流要求,进而根据不同的测量项目,描述了相应的测量框图和测量步骤。

标准同时提供了测试所需的AVS+码流库的描述,标准配套码流首先需符合GB/T 20090.16-2016《信息技术先进音视频编码第16部分:广播电视视频》中AVS+语法、语义的规定,在此前提下,给出测试码流库的内容、参数列表,结合实际测试工作量,以最少的码流条数涵盖标准规定技术要求的各个考核点,各企业、检测机构均可依据标准开发测试码流库。

3 标准符合性技术要求

3.1 视频参数

在《广播电视先进视频编解码(AVS+)技术应用实施指南》中,明确规定了高清视频节目应采用AVS+标准的广播类,采用级6.0.1.08.60压缩编码方式,因此在标准中,对AVS+视频参数技术要求规定详见表1,分别规定了高清节目(HDTV)与标清节目(SDTV)的视频参数基本要求。

3.2 码率适应性

考虑到目前地面、有线、卫星信道模式及现阶段节目带宽,经标准制定工作组讨论,认为高清节目的AVS+编码码率通常不会超过16 Mb/s,因此对于标清节目和高清节目,起草小组选择了几个代表性较强的码率点作为考察点,具体技术要求详见表2。

3.3 编码参数适应性

对于AVS+视频编码而言,关键参数包括:GOP(Group of picture,画面组)长度、GOP帧结构、编码方式及熵编码方式。如在实际节目中,GOP帧结构最常见为连续2个B帧的排列方式,但根据节目内容如场景相对静止的演播室节目或场景包含快速运动的体育类节目,则有可能灵活出现其余排列方式,因此在标准中,以AVS+编码端常见设置为基准,尽可能覆盖常见编码参数设置,具体技术要求详见表3。

3.4 音视频同步技术

音视频是否同步直接影响电视节目的收看感受,因此标准规定了终端对AVS+解码的音视频同步技术要求。根据人耳的主观感受,人们对音频信号超前视频信号有着较高的容忍度,结合人耳听觉特性,标准对数字电视接收器、数字电视接收机的音视频同步技术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详见表4。

4 标准符合性测量方法

4.1 测试用TS流

标准规定了符合性测试节目复用流共计12条,由23个节目流复用而成,其中第1~11条测试码流用于AVS+视频参数、视频码率适应性、编码参数适应性测试,第12条测试码流用于音视频同步测试。测试素材包括静止字幕、运动字幕、彩条信号、清晰度测试图信号以及三组苛刻度不同/考察要素不同的运动序列。测试码流的设计原则是:尽可能遍历本文第三节列出的各项参数的取值及组合方式,以便对数字电视接收终端的AVS+解码性能进行全面考察。

4.2 测量方法

以数字电视接收机为例,图1为AVS+视频参数、视频码率适应性、编码参数适应性测量框图,通过码流发生器逐条输出第1~11条测试用TS流,经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调制后接入被测接收机,每条码流循环播放两遍以上,主观评价测试码流在接收机端是否正常播出。如码流播放时发生卡顿、马赛克、伪轮廓等异常情况时,对应的测试技术点判定为不符合。

图2为音视频同步测量框图,码流发生器输出第12条测试用TS流,经数字电视测试发射机调制后接入被测接收机,在接收机端通过音视频同步测试仪或示波器测量音视频时间差并记录。

5 结语

SJ/T 11594.1-2016《数字电视接收终端音视频解码技术要求及测量方法第1部分:视频(AVS+)》于2016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采用AVS+技术的数字电视接收终端产品提供测试依据,目前国家数字音视频及多媒体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正式开展检测工作。由于AVS+技术正处于推广过渡阶段,各企业特别是解调芯片企业可根据检测工作验证产品AVS+解码性能是否需要整改或进一步优化。该标准能够对数字电视接收终端的生产、测试起到引导规范作用,并推动AVS+更迅速、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先进视频编解码(AVS+)技术应用实施指南[EB/OL].[2016-06-06].http://www.miit.gov.c n/n 1 1 2 9 3 4 7 2/n 1 1 2 9 3 8 3 2/n 1 2 8 4 3 9 2 6/n13917012/n15961016.files/n15960457.pdf.

[2]胡鹏,贾凯,董文辉,等.SJ/T 11594.1-2016数字电视接收终端音视频解码技术要求及测量方法第1部分:视频(AVS+)》[S].北京: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2016.

测试终端 第7篇

当电缆线芯中有电流流过时, 将会使金属护套上产生感应电势。在护套开路时, 这个感应电势可能会很大, 有时不但会危及人身安全, 还会击穿金属护套的外护层, 尤其是电缆线路发生过电压及短路故障时, 在金属护套上会形成很高的感应电压, 使电缆外护套绝缘发生击穿, 故应在金属护套的一定位置采用特殊的连接方式和接地方式。

这些不同类型的接地电流成分不仅可以反映电力电缆金属护层自身的状态, 也可以反映主绝缘的品质状态 (如老化以及缺陷等) 引起的局部放电在内的多类故障。所以在实际工作中, 可以通过专门的仪器对运行中的电缆进行测试, 来判断电缆内部绝缘是否存在局部放电的现象。

对运行电压下的电缆进行局部放电测试, 是监测其运行状态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但在进行此项工作时, 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当在电缆转架空线杆塔下进行电缆终端头局放测试时, 需要把传感器夹在电缆金属外护套接地引线上。

由于电缆金属外护套接地引线高, 需要工作人员攀爬构架才能进行局部放电测试, 此种测试方法存在人身高空坠落的风险。根据以往电缆局部放电测试的现场勘查, 电压等级110kV及以上电缆金属外护套接地引线大部分高度在6~7m处, 并且攀爬的构架没有很好的落脚点, 攀爬时容易踏空或者踩滑造成人身高空坠落。

此外, 如果遇到保供电需要对电缆进行局部放电测试特巡时, 由于时间紧、要测试的电缆头多, 若在电缆终端头局放测试消耗过多的时间和人力, 会使得工作进度缓慢、效率低下。

为此, 珠海供电局高压试验二班研制了一种电缆终端头局部放电测试辅助杆来解决上述问题。使用时, 辅助杆可以代替人手进行传感器的装拆, 所以试验人员就不必攀爬构架进行高空接线测试。

1 电缆终端头局部放电测试辅助杆

针对测试效率低及人身高空坠落两个问题, 珠海供电局高压二班研制了电缆终端头局部放电测试辅助杆, 其特点是:轻便, 对测试数据基本无影响, 实现以辅助杆代替人手进行传感器装拆工作, 避免攀爬构架进行高空接线测试, 降低人身高空坠落风险。

1.1 辅助杆前端结构设计

1.1.1 前端结构材料选择

辅助杆前端结构主要作用为固定传感器, 由于传感器开合是由弹簧弹力和细钢绳拉力来控制, 因此前端结构受到作用力比较大, 所以前端结构必须选择金属材料来进行制作, 使它的结构坚硬并且耐用。

常见的金属材料有铁、铜、铝、铝合金等, 表1 统计了这四种常见金属的相关特性。

从实用性出发, 综合考虑材料的耐腐蚀特性、密度、材料硬度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最终选择铝合金作为前端结构的制造材料。

1.1.2 前端结构形状设计

经分析论证,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 确定辅助杆前端结构形状示意图如图1所示。

使用时, 首先用前端结构的紧扣带把传感器固定住, 由前端结构内的弹簧机构把传感器拉至为常开状态, 然后将传感器夹在电缆金属外护套接地引线上, 最后拉扯细钢线至传感器紧密闭合进行测试。

对于传感器开口宽度的确定, 经现场考察, 各电压等级的电缆金属外护套接地引线直径一般为380mm左右, 因此传感器开口的宽度必须大于电缆金属外护套接地引线的直径且留有裕度, 但是传感器开口宽度不能过大, 否则会造成拉扯细钢线的幅度过大, 致使前端结构体积增大, 在浪费材料的同时也增加了辅助杆前端的重量, 不利于辅助杆的控制与使用。通过对考虑上述的问题, 最终确定传感器开口宽度为500mm。

1.2 辅助杆选择

辅助杆是基于绝缘杆进行制作, 根据现场测试实际情况, 可以由多根绝缘杆驳接来进行长度调节。在辅助杆总长度的选择方面, 统计了各个电压等级电缆终端头金属外护套接地引线的高度。经统计电缆终端头金属外护套接地引线的高度大部分在6~7m之间, 有小部分低于6m以下。从安全性及实用性的角度对辅助杆的长度进行选择, 确定辅助杆的总长度为6m, 分4根绝缘杆进行驳接, 即每根绝缘杆的长度为1.5 m。当电缆终端头金属外护套接地引线的高度在6~7 m之间时, 可以选择4根绝缘杆驳接的长度进行测试;当高度低于6m以下时, 可以选择2~3根绝缘杆驳接的长度进行测试。

2 辅助杆安全性及使用效果

首先对辅助杆进行了安全性现场验收, 测试点通常是位于电缆终端头本身的金属法兰下方 (电缆终端头本身金属法兰一定在高压一次引线放电范围之外, 否则在正常运行时可能会造成一次引线对其放电) 的电缆金属外护套接地引线上, 而在使用辅助杆后, 辅助杆的前端结构仍位于电缆终端头本身金属法兰之下, 所以安全性验收通过。

接着对辅助杆进行了测试效果的验收, 由于辅助杆只是单纯地将传感器送到高处的测试点, 测试连接线还是直接接在传感器上, 并没有通过辅助杆作为中间媒体把传感器和测试连接线连接, 而且也没有加长或缩短测试连接线, 所以传感器接收的信号与有没有使用辅助杆没有关系, 测试数据结果基本不受到影响。

继续对辅助杆的使用效果进行了验收, 主要验收项目为辅助杆使用前后所需的时间, 现场统计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明显看出, 使用新工具后, 测试单组电缆终端头 (单组电缆终端头A、B、C三相) 时间从25 min降低至15min, 缩短了40%的测试时间。

3 结语

本文所研制的电缆终端头局部放电测试辅助杆成功地解决了测试过程中出现的测试效率低下及人身高空坠落两个问题。同时, 在基本不影响测试数据的情况下, 使测试过程简单化, 为试验人员测试电缆终端头局部放电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罗俊华, 杨黎明, 史济康, 等.电力电缆及试验技术回顾[J].高电压技术, 2004, 30 (S1) :81-82.

[2]沈黎明.电力电缆应用技术[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11.

测试终端范文

测试终端范文(精选7篇)测试终端 第1篇CMMB终端各式各样, 但是归结起来, 功能上都是基于一个CMMB解调接收模块。这个模块首先解调从接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