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策略理论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01

策略理论范文(精选12篇)

策略理论 第1篇

1 运用化学史,强调价键理论的重要性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从1661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提出物质组成的元素说开始建立,走过了燃素学说这一段艰辛而又漫长的错误之路后。才步入化学发展的快车道,纵观化学的发展过程,发现它有三次重大的突破[1]。

第一次是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它合理地解释了当时的一些化学现象和规律。阐明了化学变化是原子间的化合与分解。从此结束了化学的神秘性。恩格斯曾给原子论以很高的评价,他说:“化学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

第二次是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物质之间相互变化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发现了著名的化学元素周期律,从而预示新元素的发现,指导化学理论和实验等研究工作的进展。化学元素周期律是现代自然科学 —— 无机化学现代理论的奠基之一。恩格斯评价说:“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第三次大突破是化学键理论的建立。1916年德国化学家柯赛尔和美国化学家路易斯创立了经典的电价理论和共价理论。从1927年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开始,化学键理论发展很快,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体系,成为化学的重要基础理论——现代化学键理论。美国杰出的化学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鲍林指出:“化学键理论是化学家手中的金钥匙”。

经典化学在19世纪已经完成了它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元素周期系和有机分子结构理论的形成就是其具体标志。但是对于如何认识化学键的本质问题却走进了死胡同。这是因为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的化学变化都要涉及到电子运动,而电子的运动只服从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牛顿力学不适用。化学家跟当时的物理学家一样,也同样存在着换脑筋的问题。时光回到1928年,此时却有两个人,一个是L·鲍林(Pauling,1901—1994),另一是R·S·马利肯,他们最先看到了用量子力学解决化学键本质的重要性,由于薛丁谔在1926年提出了薛丁谔方程,同年玻恩给出了波函数的几率诠释。1927年海特勒和伦敦成功地把量子力学处理原子结构的方法用于解决氢分子的结构问题。鲍林提出了价键法(VB),R·S·马利肯提出分子轨道法(MO)。从此开始了量子力学和化学结合的新时期。

虽然,VB理论与MO理论几乎都在20 年代前后一起创立,但VB理论先于MO 理论发展起来,较早在化学中普及。可是随着化学实践的不断发展,VB理论对经典价键概念的明显继承性越来越束缚其自身的发展,尤其在解释共轭分子结构问题时,VB 理论遇到了严重困难。还有,因过分强调电子配对,致使构成的分子电子波函数不便于数学运算。故从50年代开始,VB理论的地位就逐渐被MO理论所替代。进入70 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方法的不断突破,MO理论的迅速发展更引人注目。当然,有关VB 理论的计算最近也开始程序化了,这方面的进展也不容忽视。

总之,化学键理论虽然建立较早,至今仍在不断发展、丰富和提高,它与结构化学和合成化学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合成化学的研究提供了新型化合物的类型,丰富了化学键理论的内容;同时,化学键理论也指导和预言一些可能的新化合物的合成。

2 由“键”巧妙迁移到“化学键”

价键理论首先讲到的是化学键的概念,化学键由于知识抽象、概括性强造成学生难以理解,要以形象、直观、通俗的教学加以突破。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的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有关的感性认识,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对这类难点,解决的办法是讲解时,多联系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用活生生的实例来讲解抽象的东西,或以形象的比喻方法进行讲解。教材上谈到什么是化学键时写道:“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学生在学习时感到这句话很难理解,尤其是对“相互作用”的含义感到莫明其妙,认为这个概念十分抽象。我在教学中首先讲什么是“键”,查现代汉语词典知道:“键”是插门的金属棍子,安装门后面把两扇门牢固地连结在一起,外面的人就不能进入房间了。再有电脑上有键盘、电子琴上有键盘、钢琴上有键盘。每个键也是起连接作用的,当敲打某个键盘时,该电路或机械部分就接通了,由此可见,键是起连接作用的。化学键是用在化学上把原子和原子连接起来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不象前面提到的键那样直观,它是看不到的,它把原子连接到一起采用的方式也不一样,有三种之多。第一种是靠阴阳离子的吸引力把原子和原子连接在一起,象离子化合物氯化钠、氯化镁等。第二种是依靠共用电子对把原子和原子连接在一起,象共价化合物氯化氢、氨气等。第三种情况是靠自由电子把原子和原子连接在一起,象金属铁、铝等。由此可见,原子间的这三种连接方式要用一个高度概括的名词来加以描述,才能包括全面,这就是“相互作用”的由来。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相邻原子间靠化学键把它们连接在一起,也就理解了化学键的定义。

3 由共价键的形成联想人类社会

A,B 两原子各有一个成单电子,当 A,B 相互接近时,两电子以自旋相反的方式结成电子对,即两个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能相互重叠,则体系能量降低,形成化学键,亦即一对电子则形成一个共价键。

形成的共价键越多,则体系能量越低, 形成的分子越稳定。因此,各原子中的未成对电子尽可能多地形成共价键。配位键形成条件:一种原子中有对电子,而另一原子中有可与对电子所在轨道相互重叠的空轨道。在配位化合物中,经常见到配位键,在形成共价键时,单电子也可以由对电子分开而得到。

电子配对法,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还没有达到稳定结构时,必须同别的原子结合。才能达到最外层2个或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此时形成的物质能量也是最低的。CO2,H2O,CH4等分子都是如此。

在H2,N2分子中形成的共价键,叫非极性共价键,在HCl和H2S分子中形成的共价键叫极性共价键。前者共用电子对,没有偏移,正好在两个原子的中间,后者硫原子的非金属性较强,得电子能力强,与氢原子之间的共用电子对偏移到硫原子一边。

在人类社会中,人和人都是有联系的,人们都相互依存,相互依赖。这与无生命的原子世界多么的相似呀,但是在我们的社会里,还有分配不公,贫富差别,还有穷人和富人,这就象极性共价键构成的化合物。在硫化氢的世界中,硫原子是富人,氢是穷人。而在离子键化合物氯化钠中,氯原子可是不讲理了,把钠的电子彻底地夺了过来,不让钠用了。这就象人类社会的侵略,把别人的劳动成果占为已有,掠夺了别人的财富。这是多么的不平等。

4 利用故事诠释金属的共性

金属键是化学键之一,金属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所以在金属晶格中既有金属原子又有金属离子,金属原子和附近的离子交换着电子,这些电子可以自由地从一个原子或离子移到另一个原子或离子,可以看作这些价电子为许多原子或离子所共有。这些电子起着把许多原子或离子“粘合”在一起的作用。形成了所谓的金属键,有人把金属键叫改性的共价键。

大家知道,改性共价键理论很好地解释了金属的共性。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可以吸收可见光,然后又所各种波长的光大部反射。因此金属一般呈银白色。1968年8月20日,前苏联利用金属这一性质,闪电般地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在袭击前,苏联出动飞机向天空中撒了大量的金属箔,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人们利用雷达能看到千里之外的飞机,是因为雷达发射的无线电波,在碰到金属做的飞机的时侯就会反射回来,在雷达的荧光屏上显出一个光点。这与金属的共同物理性质之一,有银白色的光泽是一样的。因为金属把大部分光反射了,所以为银白色的。

如果无线电波在空中遇到别的用金属制作的东西,也同样会反射回来,苏联在空中撒了大量的金属箔,就是利用它来欺骗雷达的,雷达发射的无线电波射在一条金属箔上,就会反射回来,荧光屏上显示出一个光点,由于天空中飘浮着大量的金属箔,荧光屏上就出现了象烟幕一样的光斑。这时如果有飞机出现,在荧光屏上显示的信号也就看不出来了。这样,捷克斯洛伐克的雷达就很难发现苏联飞机入侵了。正是在这种“烟幕”掩护下,苏联出动了大批飞机,在一夜之间,把成批成批的侵略军运进了捷克斯洛伐克,占领了首都布拉格和许多城市以及所有的飞机场[2]。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在战争中,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是多么重要!

5 结 语

由于教学策略得当,教学效果显著。我所任课的四个理科班中,开学时,第一学期各班化学平均分数相差很少,因第二学期要讲价键理论,三个实验班采用了上述教学策略,一个班作为对照班只是用一般方法,实验结果证明,三个实验班比对照班平学期总评均高5分。

摘要:价键理论既是大学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笔者采用如下教学策略:运用化学史,强调价键理论的重要性;由“键”巧妙迁移到“化学键”;由共价键的形成联想到人类社会;利用故事诠释金属的共性。

关键词:价键理论,教学策略,化学史,联想,迁移,故事

参考文献

[1]汪小兰,田荷珍,等.基础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4.

体育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 第2篇

钱 钧1,熊正英2, 史 兵2

1.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西安市 710014 2.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西安市 710068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研究意义、建构体育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使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这三种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学习方式,作为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解释,建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体育教学策略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策略

体育教学策略

学习方式

建构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策略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人对特定环境的一种整体概括性思考,是建构在对特定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既具有目标性、计划性,同时又具有一种类似艺术的、在其具体情景中显示直觉性特征的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对教学的理解有广义的教学观和狭义的教学观,这就有相应的两种教学策略观:

一、视教学策略为教和学的策略;

二、视教学策略为教的策略。本文是从教的角度探讨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属于策略的范畴,是教学实施中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的一个动态过程,是通过概括性思考对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的预先谋划,作为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和完成教学目标而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并随情境变化而进行适时的调整。

国内学者对体育教学策略的内涵有多种见解,从整体性角度出发,体育教学策略可以定义为:在体育教学实施中进行系统决策活动的动态过程,是通过概括地思考对体育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的整体性预先谋划,是根据体育教育规律,作为体育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情境中为适应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需要和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而对多种体育教学方法的整合,并随体育教学情境变化而进行适时的调整。2 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意义

2.1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必然趋势

随着对体育教学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和科学化,和多种新的教育理论的渗透。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趋势,在于系统探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与体育教育目标、教学策略、课程设计、教材之间的交互影响,建构合理的体育教学体系。体育教学中如何同时运用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以形成更佳教学策略,必将成为体育教学理论最重要的课题之一。2.2促进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从理论上看,体育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体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从实践上看,体育教学策略既是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综合了教学过程诸多要素后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抽象化,具备系统完整性和简明可操作的统一,便于人们理解、掌握和运用。因此,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是联系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与纽带,有助于改变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状况。2.3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研究的发展,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内容、方向、目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体育教学领域内关注的范围已从运动技术特点、技术练习方法、人体生理特点,延伸到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的范围,因而以系统决策活动和动态过程为指导思想的容纳多学科理论的体育教学策略研究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尤为重要。美国教育学家对不同教师教学效果差别的研究,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点。

2.4是贯彻新课标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课标与旧大纲在很多方面存在区别。在贯彻和落实新课标时,教师具有了相当大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这必然要求体育教师转变观念,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体育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新课标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实践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关系和作用。3 建构体育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3.1主体性教育:体育教学策略的教育学基础

体育主体性教育思想是从对人的哲学分析入手研究教育对人良好素质的全面建构,提出了关于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思想;关于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想。其实质就是充分尊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当代教育培养具有开拓创新性人才的时代要求体现。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表现,可分为四个层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交往的主体;学生是自我生活的主体;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但是,受到学生自身的局限,主体地位、性质和形态,尚处于初级的软弱的阶段。

3.2学习方式:体育教学策略的学习论基础

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是当前以创新精神为核心教育理念下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各自包含着不同的意义:第一,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具有能动性、独立性、有效性、相对性的特点。第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第三,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这三种学习方式虽然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

3.3新课程观:体育教学策略的课程观基础

本次体育课程改革最根本的实质是体育课程内涵发展变化,教师的课程观必然需要发生相应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强调体育学科内容到强调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把学生健康置于课程的核心位置,避免把课程与竞技运动等同起来,以保证学生的发展。第二,从强调体育教学目标、计划到强调体育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把教学目标、计划整合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情景中,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第三,从强调单一教材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要求把体育课程就变为一种由四因素组成的具有整合性、动态性、成长性特征的完整文化系统。第四,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谋求在宽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情景中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以学习方式为取向建构体育教学策略

对于教学来说,教的实质就是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因此,使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这三种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学习方式,作为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解释,并作为建构体育教学策略的三种取向。

4.1实施自主学习的体育教学策略体系 4.1.1内涵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体育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立处理和运用体育信息、体育资源的能力,建构完整人格。4.1.2原则与方法

以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形式上的选择,赋予学生相应的权利,并使学生行使自己的权利为原则。给予自学的机会,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采用异步指导,做到“先学后教,先练后讲”。

4.2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体育教学策略体系 4.2.1内涵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去解决教材中或生活中的未知因素,通过“问、思、学、练”等方式,获得体育知识,增长体育能力,同时发展选择信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4.2.2原则与方法

采用以具体问题为依托,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通过探究和发现的方式,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原则。从体育运动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情景,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搜集处理信息、身体实践练习、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发展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4.3实施合作学习的体育教学策略体系 4.3.1内涵

在体育教学中借助体育活动团队的形式,以小组为形式,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配合共同学习,发展个体的体育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4.3.2原则与方法

以小组或团队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相互配合,重点培养协作、分享精神,为其在社会性群体中的适应和发展做准备为原则。采取学生自愿组合为主,小组成员间合作性体育学习、活动,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来克服差异、共同进步。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体育教学策略是通过概括地思考对体育教学全过程的整体性预先谋划,是可进行适时调整的系统决策活动的动态过程。

研究体育教学策略符合体育教学理论发展需要;可以促进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贯彻新课标的需要。

建构体育教学策略是以主体性教育思想;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理论;以及新体育课程观为理论基础。

体育教学策略的建构必须是围绕着学生的学,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是建构体育教学策略的三种取向。5.2建议

目前对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加强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工作,需要广大教育研究者高度重视和各级领导大力支持。

就体育教学策略理论体系而言,在教学观念与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下,着眼于整体性功能,在最优化建构其基础理论框架的同时,逐步拓展到发展性理论与应用性理论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出发,不断对教学经验予以总结、概括,通过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从教学实践中抽象出理论,丰富体育教学策略的内容。

对体育教学策略研究中应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策略研究成果,吸取经验、开拓思路,应关注、学习、了解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学的发展,使之能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参考文献

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策略 第3篇

一、 阅读教学中不同层面对话的理解

1. 关于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首先是一个读者,一个背负着教育传授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使命的读者。作为这一特殊读者,需要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不仅要把课文读熟、读懂、读透,而且要透过语言读出自己的审美情趣、独特见解、深刻感受、感悟与体验。同时更要读出作者巧妙的谋篇布局、精妙的语言应用、丰富的情感抒发、别致的材料选择等方式与方法。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对《语文课程标准》烂熟于心,对教材的编者意图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做到标明眼亮、纲举目张: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只有充分读入文本,教学中才可能引领学生读出超越,学生才可能在读中思绪敞开、灵性飞扬、想象驰骋、不断创新。

2. 关于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面对着同样的文本,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师生双方,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彼此化为生命成长的共同体,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当然,教师是教学的先行者,在课堂教学前已经和文本进行了对话,课堂上作为特殊的参与者,应顺学而导,给学生以方向和方法上的帮助。比如创建适宜的学习情境,提供简单的方法提示,在评价中进行指导等。以学定教是教师在对话教学中最恰当的定位。

3. 关于阅读教学中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把各自阅读文本的感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精彩绝伦的语文世界。诚如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语文课堂由此营造出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的氛围。学生和教师的对话是以文本为媒介的。在这个环节的对话中要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因为倾听是理解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对话态度,是一种语文能力。所有学生在听取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专心思考,及时记下对自己有用的内容,为自己的表达做好充分的准备。发表自己看法时,要清晰流畅、大方得体,让别人容易理解内容、把握要旨。

4. 关于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在积极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体验、感悟、理解文本,并再造文本和创造文本的过程,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构架和文本知识的磨合与对接。文本中的知识在对话过程中借助于相应的心理机制进入到学习者的心智结构中。王尚文教授说:“读解作品,就是读者与作者、与文本在对话中全方位、多角度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读者的感知、悟解中,作者、文本和读者真正打成一片,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所以,教师要引导和鼓励他们运用平时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阅读。低年级重在朗读,对每篇文章都能读得正确流利,直至有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高年级则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并学会默读、浏览等,让学生在这过程中作深层次思考。在自读的同时,要用较为规范的符号在书上批注,比如,给生字注音、圈画新词、标出段落序号、结合查词典及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针对课后习题试着找出相应的答案等。还要逐步学会写随堂笔记,借助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心得笔记等,追寻作者的创作缘由,思考为什么要写;把握语言的表达形式,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再想想自己从中读出了什么等。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笔记的交流,这也是一种非常适用而有效的对话形式。

5. 关于阅读教学中学生自我对话。学生和自己进行对话指的是反思和总结,也包括自我拓展和补救。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的自我对话形成习惯、趋于理性。语文教学可以将这种对话得以外显,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笔活动,如写日记、周记、作文等,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同自己的作品对话,在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潜能的激发、生命的唤醒与人格的塑造。

二、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策略

1. 把握准确的对话目标

围绕文本开展的对话必然要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对话目标的定位和实现问题。从而在对话教学还未开始的时候,无形之中就已经为对话教学确立了一个预设目标。在对话教学中,静态和有限的预设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指标;而生成性目标则是动态和无限的,是对于课堂教学中预设目标的深化和突破,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预设的对话目标之一可以是: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把握课文的层次。有一位教师让孩子潜心研读课文,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把课文的层次表现出来。结果,学生不仅分析准确而且创意无限:用文字叙述的,用线条表述的,用图示简述的……静态的预设目标,可以通过课堂的对话产生精彩的动态生成。

2. 营造亲和的对话氛围

在对话教学的中,我们追求和提倡的是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构──大家都是平等的对话参与者。教师在学生知识、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是必要的,但是学生对知识和意义的自主建构更为突出。作为对话前提的心理环境表现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学习氛围等。这些良好的氛围与情景需要师生共同营造,教师对学生尤其要有宽容和关爱之心,应从最初的“辅导员”转变为“对话者”,建立起彼此真正的尊重和信任,并以此为依托把师生间心灵沟通起来,把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经验和对话主题结合起来,从而将对话富有成效地向前推进。这就要求教师能循序渐进地用恰当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展开对话。

3. 倡导平等的对话精神

在平等的对话中,师生之间一种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共享的双赢乃至多赢的格局在建构。在平等的对话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倾听,彼此敞开心扉,真诚肯定对方、赏识对方、悦纳对方。彼此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丰富多彩的生活意义。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用心倾听别人的发言,真诚、中肯地补充、修正别人的观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金色的脚印》颠覆了孩子们印象中狡猾的狐狸形象——它们不仅有骨肉亲情,而且知恩图报;不仅有头脑,而且有毅力。因此,必须在平等的对话中,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作者的心灵。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感悟正太郎和狐狸一家的真情,利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寻找对话的良机。

4. 追求生成的对话境界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相互影响和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态度及价值观,这种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必然会导致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出现“见仁见智”的反应。这些反应是在对文本解读的对话过程中激发出来的,由文本引发而又超越文本,体现出偶然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提倡和鼓励尊重文本价值取向前提下的多元解读。面对不同的解读,教师必须积极地引导学生去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看法,在共享中达到对文本更加全面、真实和独特的理解。

对学习策略的理论思考 第4篇

学习策略是学习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过程, 离开了学习策略的学习是无效的学习实践。在学习过程中, 许多学生拥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但因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 致使知识的获得和应用常常受阻。因此, 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

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运用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学习的能力。它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 又是外显的程序与步骤。学习策略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直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具体方法, 又称为认知策略;一部分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策略, 称为元认知策略, 就是说学习策略具有方法性和自我调控性两大特性。区别“学会”和“会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于学生是否具有能对整个学习情境进行有效的监控。因此, 在学习策略中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元认知是学习主体对其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它是以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对象, 以对认知活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它是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所谓元认知知识是主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 即对影响认知活动的因素, 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的结果等方面的认识, 它包括认知主体的知识、认知任务的知识、认知策略的知识三个具体部分。在学习过程中, 元认知知识表现为:学生个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思维模式及思维发展水平的认识, 对学习内容、目标、学科特点的认识等。

元认知体验是主体在从事认知活动时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体验可能在认知活动的任何阶段出现, 它直接影响着认知活动的完成情况。积极的元认知体验会激发主体的认知热情, 调动主体的认知潜能, 从而提高认知加工的速度和有效性;反之, 消极的元认知体验, 会阻碍主体认知热情的激发和潜能的发挥, 从而影响主体认知加工的速度和有效性。在学习过程中, 元认知体验具体表现为:学习前对学习结果的预感;学习过程中意识到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 自己所选策略的有效性, 制订计划的合理性和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体验到成功的自信或是遇到挫折的困惑;学习活动后体验到最终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喜悦或焦虑,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艰辛。

元认知监控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 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认识对象, 不断对其进行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在学习中元认知监控具体表现为:学习前根据学习任务和个人特点制订学习计划, 包括学习时间安排、学习的具体步骤、可能用到的学习策略等;学习中检查自己的学习行为, 对思维进程不断进行自我评价, 对方向正确的操作要坚持, 对操作中的错误试着从别的角度选择思考方法和策略;学习活动结束时检查学习结果, 从整体上对学习结果的正确性、学习效率的高低、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等方面作出总结性评价。然后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构成元认知的各个成分并不是独立起作用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其中一种成分功能的突现, 往往需要另一种成分的辅助和支持。二者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元认知。学习活动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 同时还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了积极监控、调节和反省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造成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原因并不是他们的知识水平不同, 而是他们的元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说, 元认知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成分, 它在学习活动中起关键作用。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 首先要创造一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自己规划学习的进程, 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这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去学会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被动的机械学习是不可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的。

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第5篇

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的智能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观点,使我们的学生观要有所改变, 教师不能只问学生是否聪明,而要问学生到底在哪方面聪明,如何利用学生不同的智能优势组织教学.根据不同的智能提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智能,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作 者:栾志纯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6)分类号:G623.3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教学能力 教学策略

用理论指导美术习作之教学策略 第6篇

一、指导观察美的方法

班杜拉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延伸至美术教学,教师可以发现,人们对美的体验与作品的感知都源于由内而外的观察,可以说,观察是感知的第一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无意地教授学生观察的学习能力,通过引导与活动,帮助学生擦亮眼睛,给他们发现美的双眼,让他们主动地感知美术作品的美,去寻找实际生活中的美。在观察能力的培养中,教师的有意引导是尤为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只要教师加以强化,学生很容易养成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小学《美术》第三册《难忘夏天》时,笔者考虑到现在正值盛夏末,学生对夏天有亲身体验,而且低年级学生大多都喜欢夏天,因为在夏天他们可以尽情玩耍,由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尤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做生活的细心人。在作品欣赏中,笔者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暑假经历,说说夏天的画面有什么特征,引导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上的风景,人物、动物在干些什么,表情如何,同时,引导他们感受画面上的色彩和构成,找一找画面上最显眼的色彩是什么。

二、指导鉴赏美的方法

小学生天真无邪,感情丰富,他们对色彩与形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美术课是渗透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最佳时机。然而,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年纪尚小,缺乏经验,还不具备欣赏能力,因此,分析时面面俱到,生怕落下什么。其实小孩子有着独到的视角,在他们眼里世界更加开阔,色彩更加绚丽,表达更加丰富,只要教师细心地教会他们从何入手,引导他们如何感受,这些聪慧又好学的孩子们,很快就能踏上美术欣赏的体验之旅。由此,指导学生鉴赏美的方法是开展审美启蒙教学的关键,笔者觉得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

教学小学《美术》第六册《我造的小房子》这一课时,笔者考虑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教会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房子,了解其特征、作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第二部分则是操作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剪、折等方法,设计并制作小房子。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往往会草草带过或直接略过欣赏教学,直接让学生们开展创作活动,导致美术教学缺失应有的“美感”。笔者在教学中,十分重视中外建筑图片的欣赏与交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后相关图片,选定题材,介绍本小组最感兴趣的建筑风格,如城市的高楼大厦、古老的院榭寺庙等,鼓励学生们在收集、加工、交流与介绍过程中,欣赏各种房子的美,为接下去的“造房子”寻求灵感。

三、指导创作美的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个体的自我发展,主张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成为学习的实践者。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学生们的动手实践展开,不少教师在布置绘图或美工任务时,强调学生们作品的规范齐整,导致教学重心由原本的实践创造向刻意模仿倾斜,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局限了他们的想象空间。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们根据主题,发挥想象,在小组研讨的基础上,在实际生活的足迹里,放飞自己的思维,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美。

教学小学《美术》第六册《风筝》时,在美术欣赏与话题讨论后,笔者创设了一个以“放风筝”为主题的创作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笔者为学生们播放了一小段放风筝的动画视频。这段视频里,有蹦蹦跳跳的小孩子,有慈祥端坐的老伯伯等等。在视频欣赏过后,笔者示范了放风筝的几个动作,引导学生熟悉放风筝的姿态,在动作中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并启发他们在创造中感受人体的形态美、动态美。随后,引导学生们将放风筝的动作呈现于纸上,化作作品,并评选出“最佳创作奖”。

教学是一个精心打磨的过程。小学美术课程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审美情趣,通过美的引导与美的实践启发学生们留心生活,关注生活。当然,学习理论并非一成不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具体特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针对地选择相应的学习理论,并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精细加工,使其更加贴近学生们的发展需求,更加符合美术教学特点,为学生们的美术学习加油助威。◆(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小学)

面子理论的语用策略研究 第7篇

1 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

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了言语交际中的重要原则——合作原则。就他而言, 会话不是随机出现的, 它必然伴随着某些目的, 或者说会话具备一定的意向。因此, 从理解话语信息的角度出发, 听话人为与说话人使用的话语相互协调、相互关联, 以实现一定的交流目标。保障会话双方之间的相互了解是会话双方的共同目标, 双方务必遵照合作原则以确保会话的成功。

上世纪五十年代, 戈夫曼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有关面子问题的理论。戈夫曼认为在言语交际中面子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并且会为自我本身赢得社会的积极价值。戈夫曼指出, 面子工作普及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 面子约束人们的言语活动, 人们希望在社交过程当中对方留面子给自己。面子工作需要相互配合, 若是希望自身的面子不受损害, 最佳的方法便是不伤害别人的面子, 因为交际双方之间的面子总掌握在对方之手。所以, 人们在言语沟通中往往会贬低自己, 提高对方。

在戈夫曼面子概念基础上, 布朗和莱文森更清楚细致地解释说明了有关面子理论的问题。布朗和莱文森认为面子对于在社会交往中理性的成员都很重要。面子含有相互关联的两方面:消极面子, 即个人的行动自由和免受干扰的权利;积极面子包括对个人形象得到赞扬的渴望, 是自我的积极的形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都有可能会面临到威胁, 可能是威胁说话人的面子, 也可能是威胁到听话人或者第三方的面子, 这样的会话是“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

从根本上说, 布朗和莱文森相信一些言语会对面子造成威胁, 有可能是说话者的措辞损害到听话者乃至第三方的面子, 也有可能是说话人本身的面子遭到了威胁, 这是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理论的中心原则。因此, 倘若当我们面对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的时候, 我们要采取相应的适当的礼貌策略。按照威胁面子程度大小来说, 能够把礼貌策略划分为如下几点:

1) 没有任何威胁对方面子的言语行为。用图示来表示:

2) 说话人非公开地威胁面子:这种方式与消极礼貌策略和积极礼貌策略相比, 更为规矩、更为间接, 即下文要提及的暗语。

3) 说话人有补偿行为地公开地威胁会话对方的面子:在这种情形下, 说话人不但要清楚明白地表明自己的会话目的, 而且要恰当地修饰自己的语言。人们可以使用积极礼貌策略, 即为了减少对积极面子的威胁, 强调会话双方共有的利益和目的;人们也可以使用消极礼貌策略, 为了满足对消极面子的需求, 尊敬他人, 不干涉言语交际对象的自由。

4) 说话人不带补偿行为地威胁言语交际对象的面子, 即直爽不加修饰性策略, 直截了当地说明说话人自己本身的会话目的。

由此可见, 人们非常容易掌握直截了当并且不加修饰的语言和不对听话人实行威胁面子的行为的礼貌策略。然则, 对于怎么能适当地执行积极的礼貌策略, 消极的礼貌策略和非公开地威胁面子的礼貌策略来说, 人们就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除此之外, 布朗和莱文森研究下列三个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也对威胁面子大小的程度有影响:

1) 对于说话人来说, 听话人相对地所具有的势力, 即会话双方的相对权势。

如果听话人是说话人的领导, 那么说话人在与听话人进行会话交际的时候, 说话人应当小心措辞。

2) 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即言语交际双方的的熟悉程度和亲密程度。

如果会话双方是交往多年的好朋友, 说话人对听话人说出多“过分”的话, 对于听话人来说可能也算不上威胁了他的面子。但是, 如果对于会话双方来说, 他们是第一次见面, 情况则是完全不同的。初次见面的“心直口快”不仅会使会话对象感到反感, 而且也损害了对方的面子。

3) 人们在某一文化中对“强加程度”的绝对评价。

所谓“强加程度”, 我们可以理解为“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西方人崇尚自由和自我, 他们非常反感威胁他们的面子的言语行为, 尤其是会威胁到他们的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西方人不一定期待其他人称赞自己, 但他们希望有选择自己言语行为的自由, 希望自己的言语行为不受到阻碍。因此, 我们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时候, 为了满足他们的消极面子的需求, 我们可以使用消极礼貌策略;与西方人相比, 日本人更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 更关心自己在群体中的所处的地位。所以, 我们对西方人和日本人说一样的话, 对于西方人来说, 也许严重地威胁了他们的消极面子, 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讲, 这也许是一条利己的建议。

综上所述, 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理解威胁面子的程度是迥然不同的。因此, 为了更好地沟通, 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礼貌策略进行沟通。

2 使用修辞为他人留面子, 为自己争面子

2.1 先抑后扬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常得到他人的评价或者评价他人。在这些评价中, 有的事肯定和表扬, 还有批评和建议。肯定和赞扬属于正面评价, 维护了人们的积极面子;批判和建议属于负面评价侵害了人们的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所以, 如果当我们要给予听话人负面评价时, 为了减少对说话人面子的损害, 我们要适当地使用礼貌策略。我们通常选用“带补偿性地公开地威胁面子的策略”, 可以使用积极礼貌策略, 消极礼貌策略, 或者使用两者的结合体。

Example:

A:What do you think of her paper? (你认为她的文章如何?)

B:However, her analysis will need refining.Theoretically, researchers of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uld be interested in it, especially those with an interest in UG effects on acquisition. (尽管她的分析需要再加提炼, 但在理论上, 这篇论文可以引起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研究人员的兴趣, 尤其是可以引起那些认为普遍语法对语言习得产生影响的研究人员的兴趣。)

解析:

这一例中, B先是批评, 然后表扬。虽然一开始的批评会造成对A的积极面子的威胁, 但是, 多余批评的赞美足以冲淡批评。这种语言技能展示了B大力维护A的积极面子的礼貌用意。

2.2 委婉的规避

下面是一则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拉瑟对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采访:

Dan Rather:Are you afraid that you might be killed or captured? (你是否恐惧被杀害或被俘虏吗?)

Sadam:It is up to Allah. (那是由主安拉安排的。)

萨达姆巧妙地避开了记者拉瑟的问题, 而不是直截了当地拒绝回答他的问题:

1) 最常用的社交辞令可能是不作任何评论, 但是这样的回答往往有损于听话人的面子。拉瑟作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名著名记者向萨达姆提出了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然而机智的萨达姆用“那是由主安拉安排的”这句话回答了拉瑟的问题, 这样的回答不仅能给听话人留面子, 并维护自己了的正面形象, 而且还让人们觉得他的语言充满了智慧。

2) 如果萨达姆回答“是的, 我害怕”, 不言而喻, 他和他的国家伊拉克会被看成是一个胆小的懦夫, 他个人和整个伊拉克这个国家的正面形象将会受到损害。

3) 倘若他的回答是“不, 我不害怕”, 这种回答也许会引起美国人民的不满, 因为美国人民也许会认为在这字里行间中传达了“我当然不害怕了, 美国算什么”的暗含信息。像这种带有挑衅意味的回答是不尽人意的, 也许一直不支持美伊战争的美国人会因为这样一个傲慢的回答而改变了他们的主意, 从此支持美伊战争。

2.3 使用暗语

Example:

A:Will you choose our products? (你会选择我们的产品吗?)

B:We know where you are about your products’quality. (我们对于贵方的产品质量心中有数。)

解析:

在上面这组对话中, 虽然B嘴上没有明说A的产品质量的不合格, 但是B的心理确实是这样认为的。B使用了“非公开地威胁面子”的礼貌策略, 用“where you are”作为暗语, 挽回了A的积极面子。倘若B直截了当地说A的产品质量不好, 会使双方关系变得僵硬。A也许会因为B的直截了当反过来攻击A, 使用一些不愉快的话语, 使B得面子受到损害。

3 结束语

众所周知, 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一门语言的系统规则, 还要学会运用这门语言, 这是达到交际目的的唯一途径。面子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它是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之一, 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开始钻研面子理论策略。本文仅针本文所涉及的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既为我们生活中的某些语言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又为我们能够合理恰当地采取礼貌策略予以指导。而礼貌策略的实施离不开一定的语言修辞技巧。只有掌握理论, 采取策略, 运用技巧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交际。本文所讲到的委婉的规避, 暗语, 先抑后扬也只是语言修辞技巧中的几种, 要想真正地在交际中驾驭语言, 还需要多听多练, 多思考。我们应该是现实的人际沟通中, 灵活地使用一些面子理论的语用策略, 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摘要:面子是交际活动中常常涉及的议题。每个人都希望为自己树立威信, 为自己争得面子, 每个人都企盼交际和谐, 给对方留面子。在日常交际中, 为了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我们必须承认和意识到面子的作用。而每个人的面子都有可能受到某些行为的威胁, 即面子威胁行为。所以, 我们就有必要采取一些策略来削弱面子的威胁程度。该文通过介绍并分析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 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会话为例, 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互动关系出发, 分析得出委婉的规避、暗示、先扬后抑、先抑后扬等修辞技巧的运用, 可以使会话双方在不能按照合作原则进行对话的情况下, 依然礼貌地对待彼此。

关键词:面子理论,积极面子,消极面子

参考文献

[1]Brown, Penelope, Stephen C.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60.

[2]Goffman, Erving.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M].New York:Pantheon Books, 1967:45.

[3]陈融.面子留面子丢面子——介绍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原则[J].外国语, 1986 (2) .

[4]高航.礼貌现象研究评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6 (2) .

[5]桂诗春.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6]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7]刘森林.语用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基于感知风险理论的营销策略 第8篇

感知风险的种类

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时, 可能感知到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金钱风险, 即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或劳务是否值得他们所支付的金钱, 也包括时间。金钱风险的大小, 既取决于有关商品价值确定与否的程度, 也取决于购买者自身的特性。那些具有雄厚风险资本的消费者要比那些风险资本较少的消费者, 更少地知觉到金钱风险。 (2) 功能风险。即购买的商品或劳务能否像所期望的那样发挥作用, 消费者知觉到的功能风险的程度, 既依赖于产品或劳务的性质, 也依赖于购买者所拥有的功能风险资本, 而功能风险资本则依需要的程度和替代商品的易得到性而定, 商品功能失败的代价, 有时超过商品或劳务本身的价格。 (3) 安全风险。即购买的商品或劳务是否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消费者知觉到的安全风险直接关系到他们对商品的接受程度, 安全风险较高的商品和劳务, 既包括那些同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直接有关的, 也包括消费者所使用的电动和机械产品。 (4) 社会风险。即购买的商品是否会使自己在众人面前难堪, 也就是说, 错误的购买可能会使消费者失去社会亲和或降低社会地位, 在他们的社交圈内变得不再受人尊重和具有吸引力。 (5) 心理风险。即购买的商品或劳务是否会危害自我形象或威胁到自尊。心理风险同社会风险的区别在于, 在知觉到的心理风险中, 一般不会考虑别人怎样评价或反应。任何社会文化规范中都有一些内化到个人良心中去的一些禁忌, 如果消费者购买的东西违背了这些禁忌或同他们的行为标准发生冲突, 则可能失去自我尊重, 甚至可能坠入不断的自责之中。

消费者的购买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确认需要、收集信息、评价方案、购买决策和购买后行为, 但有时并不是完全如此, 尤其是参与程度较低的购买, 消费者可能会跳过或者颠倒某些阶段。有研究表明, 在购买过程的各个阶段, 感知风险的水平是不同的。在确认需要阶段, 由于没有立即解决问题的手段或不存在可利用的产品, 感知风险不断增加;开始收集信息后, 风险开始减少;感知风险在方案评价阶段, 继续降低;在购买决策前, 由于决策的不确定性, 风险轻微上升;假设购买后消费者达到满意状态, 则风险继续走低。

由于消费者在购买的整个过程中都冒有某种程度的风险。因此, 每个消费者都在努力回避或减少这种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就是一种减少风险的行为。其中, 在五阶段中, 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做出是对企业产品认同及接受程度最为直接的表现。而消费者改变、推迟或取消购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感知风险的影响。因此, 企业应该根据消费者在购买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心理需要, 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

及时提供营销信息

消费者在知觉到购买风险后, 通常会采取一些方法来减轻他们知觉到的风险, 其中之一是广泛收集有关信息。消费者的购买是一种信息加工分析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搜集到的有关产品信息越多, 不确定性越少, 因而知觉到的风险水平亦越低。

消费者的信息来源主要包括:个人来源 (家庭、朋友等) 、商业来源 (广告、推销员等) 、公共来源 (大众媒体、消费者评比机构等) 以及经验来源 (产品的操作、检查与使用) 。通过收集信息, 消费者可以了解竞争的品牌和它们的性能。在这个信息搜寻过程中, 消费者面临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问题, 为了减少消费者感知到的这种风险, 营销者可以采取通过权威机构来宣传产品, 如宝洁公司的“潘婷”洗发水通过广告向消费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瑞士维他命研究院认可, 含丰富的维他命原B5, 能由发根渗透至发梢, 补充养份, 使头发健康、亮泽”, 突出了“潘婷”的营养型个性。也可以通过搞好销售各环节的服务以建立良好的口碑效应, 对直接和消费者接触的相关营销人员进行培训等方法。

为了传达更真切的信息, 在促销中可以采用现场演示的方法, 通过对产品的现场演示, 让消费者对其产品的性能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山东某家俱有限公司生产的床垫, 在各经销点用压路机压辗床垫, 吸引了许多围观者, 压路机压过后的床垫完好无损, 很快恢复了弹性, 人们对该产品质量的疑虑悄然消失。也可以采用让消费者试用的方法, 消费者购买时存在的功能风险大多是价值较高的耐用消费品因此, 让消费者试用就能大大降低他们的功能风险。美国的汽车经销商大都把鼓励消费者试用他们的汽车作为一种促销手段。消费者看中汽车后即可开回去, 用后不满意可在一周之内归还。我国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出的“富康”牌汽车, 是在国内最早推出“先试后买”的厂家之一, 该公司在各地的经销商常备一辆新型的富康轿车供消费者试驾或试坐, 同时由技术人员现场讲解富康车的各项性能和特点。目的就是要让消费者有机会亲身体验富康车的优良品质。

实施形象战略

企业良好的形象, 可以大大减少顾客的各类感知风险, 同时也大大减少收集信息的时间成本。对任何一种品牌的信赖基础是消费者的良好体验。体验的满意程度和次数, 又直接关系到信赖的强度。一旦消费者信赖或忠实于特定品牌时, 知觉到的风险就大大减少了。在现实生活中, 消费者就是经常通过忠于满意的或声誉高的品牌, 而不轻易选购不熟悉的新产品来回避风险。

企业的形象价值是企业及其产品在社会公众中形成的总体形象所产生的价值。包括企业的产品、技术、质量、包装、商标、工作场所等所构成的有形形象所产生的价值, 公司及其员工的职业道德行为、经营行为、服务态度、作风等行为形象所产生的价值, 以及企业的价值观念、管理哲学等理念形象所产生的价值等。形象价值与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密切相关, 在很大程度上是上述三个方面价值综合作用的结果。形象对于企业来说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良好的形象会对企业的产品产生巨大的支持作用, 赋予产品较高的价值, 从而带给顾客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信任感, 使顾客获得更高层次和更大限度的满足, 从而在减少顾客感知风险的同时增加顾客购买的总价值。

从消费心理分析, 人们的消费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性消费, 即从消费品中获得直接的满足;另一种是象征性消费, 即消费者要借助于消费品显示自己的层次、地位、声望。企业品牌形象的有形内容反应的是功能价值, 而无形内容主要反映了人们的情感, 显示了人们的身份、地位、心理等个性化要求。所以, 企业需要通过优质的产品、高素质的员工、周到的服务, 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形象, 以减少消费者的感知风险。

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在形象战略中, 产品形象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产品的形象应该由二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产品的“外在秩序”;另一部分是产品的“内在秩序”。产品的“外在秩序”是可见的, 是表征的;而产品的“内在秩序”则是本质的, 不可见的。就产品而言, 人们通过感官系统如视觉、触觉、味觉等可以感受到的部分都可以称之为“外在秩序”, 其中视觉对"外在秩序"的传达是最快的, 因此, 形象的概念往往又是指视觉形象。人们通过视觉所观察到的是产品的形态、色彩、材质、产品的人机界面等, 以及依附在产品上非功能性的如企业的标志、标识、图形和包装、广告、产品说明书、产品售后服务卡等内容。而“内在秩序”部分是指产品的功能、性能、加工工艺、技术水平等, 这些是视觉无法辨认的, 要通过操作、使用、体验后才能感受到的。能产生这些需求功能的因素是隐藏在产品背后大量的技术层面的工作, 如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等, 牵涉到设计水平、生产水平、技术水平、设备水平、制造水平、管理水平等。因此, 它是“内在”, 当“外在”和“内在”的因素在人们的感官上达到一致性的统一后, 就会形成一种对产品的总体的印象, 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形象系统。企业应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来减少消费者对金钱风险和功能风险的感知。

企业要树立全员质量意识, 生产和经营产品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每一名员工都应强化质量意识, 把质量问题看作是企业的生命线, 把高质的产品奉献给广大消费者。要实施产品质量的“零缺陷”、消费者购物“零风险”管理。除了要具有明确的质量意识外, 还要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和保证。并且做到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外部承诺都落实到位。

策略理论 第9篇

一、从归因理论分析公共危机

所谓危机, 一般指突发性、具有危害性的大事件。面对危机事件的突然爆发, 公众一般的反应是寻找危机发生的原因。归因理论是解释关系中的危机事件的一个有效方法。危机归因可以揭示出组织对危机的责任, 组织责任归因越强, 对声誉的损害越大, 公众的不满也越大。[1]

归因理论提出三个临时性维度:稳定性、外部控制、个人控制。这三个临时性维度为理解组织危机责任提供了一个机制。稳定性是指一个事件是经常发生 (稳定) 或者不经常发生 (不稳定) 。事件越稳定, 个人对事件的责任归因越强。外部控制是指一个事件被某些外部力量控制的程度, 强烈的外部控制会强化情境对事件的归因。个人控制反映了一种意图和个人控制事件的能力, 对个人控制的意识越强越会导致个人对事件的归因。[2]

关于危机的定义很多, 罗森豪尔对危机的定义较接近于公共危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与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 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 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3]公共危机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突发性:危机的发生往往难以预测, 且事态十分紧急。 (2) 不确定性:危机的产生是由一系列不确定因素造成的, 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3) 影响的社会性:公共危机影响和涉及的是整个社会, 具有公共性。 (4) 危害性:公共危机具有危害性, 甚至会引起整个社会系统失去正常秩序。

按照2006年1月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行划分, 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4]然而这样的划分并没有涵盖所有的公共危机, 例如谣言引发的危机很难归入其中任何一类。本文拟从归因理论的三维度出发, 对公共危机作以下初步分析。其中, 冲突引发的危机对应《预案》里的社会安全事件, 并增加了谣言引发的危机这一类型。

(一) 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

自然灾害也称为天灾, 指由于不可抗力引起的灾难性突发事件, 包括地震、洪水、飓风等威胁人类生命、财产与安全的自然现象。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通常无法避免, 因而是属于经常会发生的公共危机。即使政府采取了充分的预警制度, 也只能尽可能避免危机的发生, 而无法完全杜绝此类危机事件的发生。因而, 自然灾害危机属于较稳定、外部控制较强的一类公共危机。

自然灾害发生之后, 社会公众首先关注的不是危机的成因, 而是政府如何紧急应对, 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Lerbinger曾经指出, 自然灾害危机发生之后的紧急应对策略主要包括:缓和 (Mitigation) :减少伤害人生命财产的努力;筹备 (Preparedness) :改进因应能力的努力;回应 (Res pons e) :灾难发生之前、当中与直接于发生之后, 立即采取之行动, 以减低危险;复原 (Recovery) :稳定灾区及使其恢复常态的活动。[5]

(二) 人为事故引发的危机

人为事故引发的危机是相对于自然灾害而言的, 指由于人为而非不可抗力的原因而引发的突发事故, 如工业污染、人员伤亡等。人为事故的发生是由于某些方面的管理行为失当引起的, 属于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避免的危机, 并不是经常会重复发生的。因而, 人为事故危机属于较不稳定、个人控制较强的一类公共危机。

人为事故发生之后, 社会公众首先关注的是引发事故的原因, 以及组织的管理行为失当之处。政府在这一类危机事件发生后, 首先要采取较为透明的信息发布策略, 把事故的真实情况与处理的进展及时通报给公众, 并且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减少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并杜绝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三) 公共卫生引发的危机

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危机是指由影响社会大众健康的事件引发的公共危机, 如重大传染病、严重且范围较大的食物中毒、群众性不明原因疾病等。从以前的SARS、多宝鱼含禁用药可致癌到2008年的手足口病、乳品含三聚氢胺事件, 我国公共卫生危机近几年频频爆发, 对社会大众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从引发的原因来看, 可以分成非人为的危机 (如传染疾病) 和人为的危机 (如食品卫生) 。公共卫生引发的危机属于较不稳定的危机, 如果是非人为的危机则外部控制较强, 如果是人为的危机则个人控制较强。

政府在这一类事件发生后, 应该先迅速组成调查小组调查引发公共卫生危机的起因, 立即建立信息公开的渠道, 了解事件已经造成的民众健康的损害情况, 及时作出有力的应对措施, 如停售召回相关产品、组织医院免费收治病人等。

(四) 冲突引发的危机

冲突引发的危机是指社会某利益团体与政府进行抗争, 通过某些极端事件的冲突以使需求与期望得到满足, 并对社会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包括恐怖袭击、社会骚乱等。不管是在哪个国家, 社会利益团体对政府的抗争行为都是不可避免的, 解决冲突的主要力量在于政府。因而, 冲突引发的危机属于较不稳定、个人控制较强的一类公共危机。

政府在这一类冲突事件发生之后, 首先应该切实了解利益团体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如果是较为合理并且是可以满足的,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出适当的缓解矛盾的措施。如果是对抗性明显的, 可以先采取协商的方式调和与对方的矛盾, 尽可能以温和的方式解决危机, 防止对社会大众的生活带来进一步的破坏。如果利益团体是恶意对抗政府且无法经过协调来解决的, 比如恐怖袭击, 只能利用法律甚至武装力量尽快解决冲突。

(五) 谣言引发的危机

谣言指在社会上出现并流传的未经证实的消息, 一经传播可能造成社会性的大众恐慌。当谣言已经通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渠道广为人知, 并对社会秩序带来负面影响, 就形成了公共危机。

谣言的类型很多, 包括牢骚性、攻击性、误解性、宣传性、牟利性的谣言。但不管是哪种谣言, 一般都不是经常性发生的, 且并非政府的行为失当引起, 因而谣言引发的危机属于较不稳定、外部控制较强的一类公共危机。当谣言在社会上流传并广为人知时, 社会公众首先关注的是谣言所说的消息是否真实。因而, 当政府一旦发现某种谣言已经对社会生活秩序与公众心理带来明显的影响时, 首要的应对策略是迅速调查真相, 并设立权威的信息来源, 利用权威的大众媒介在最快的时间内把真实的信息传播给社会大众。

二、公共危机的沟通策略

从危机传播研究的历史来看, 业界的研究可以划分成两种路径:一种是管理学取向, 一种是修辞学取向。修辞取向聚焦于危机传播中的“信息”环节, 探讨危机发生后组织的形象管理和辩护策略, 旨在帮助组织运用各种话语和符号资源来化解危机, 挽回形象。[6]其中, 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班尼特 (Willi am L.Be noit) 提出的形象修复 (Im age Re pair) 理论。[7]

班尼特认为, 危机发生后, 组织应该主动承担责任, 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组织形象受损的程度与范围控制在最小的限度。班尼特的形象修复理论提出了由五项策略构成的危机沟通管理模式, 包括否认策略 (Denial) 、逃避责任 (Evasion of Re s pons ibility) 、减少敌意 (Re duce Offe ns ive ne s s) 、修正 (Corrective Action) 和自责 (Mortification) , 为组织形象的修复和改善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策略。

形象修复策略存在两个重要前提:其一, 组织被认为对危机事件的发生承担责任。其二, 社会大众对组织责任的看法比危机事件的真相本身更重要。也就是说, 当危机发生后, 组织的责任归属并非通过事实来认定, 只要公众认为组织与此行为有关联, 即产生形式上的责任归属。从这个涵义来说, 关于危机责任的沟通效果将决定组织形象得以恢复的程度。因此, 不同归因的公共危机, 由于组织责任归属不同, 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 以期得到组织形象的恢复。

库姆斯的情境式危机传播理论 (SCCT) 在以往危机公关研究的基础上, 以危机责任 (crisis responsibility) 为出发点, 把组织责任分成受害型、 (无意) 事故型、 (有意) 错误型三类。其次, 他们在语艺批评研究的基础上, 以表明立场 (posture) 为切入点, 总结出了否认型、淡化型、重塑型、支持型等四种类型的传播策略。最后, 他们把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 针对不同的危机类型与危机责任程度, 就如何进行有效的危机传播提出了13项对策。[8]SSCT的突破在于整合了管理取向与修辞取向的研究成果, 并从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s) 和危机历史 (crisis history) 的角度再进行深度分析。[9]

然而, SSCT划分的三种危机类型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公共危机。而且, 危机发生后的处理包括应对阶段与恢复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的沟通策略是不尽相同的。因此, 本文尝试结合归因理论与形象修复理论, 拟根据公共危机的不同归因, 以及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 就沟通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 自然灾害危机的沟通策略

当自然灾害发生之后, 受灾的地区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未受灾的地区公众希望第一时间了解灾区的实际情况, 以及政府应对灾害的具体举措。此时急需政府迅速启动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案, 派出力量奔赴灾区现场, 抢险救灾,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当自然灾害的影响渐渐变小, 受灾地区的重建问题倍受关注, 政府的工作重点主要在于灾区重建工作上。

引发自然灾害危机的原因是不可抗力, 组织的责任小、外部控制力量强, 因而从信息的重点来看, 主要的沟通策略不在于辩护、自责等, 而在于支援与修正。根据危机形象修复理论, 自然灾害危机的处理阶段与恢复阶段的沟通策略如表2。

(二) 人为事故危机的沟通策略

人为事故公共危机一旦发生, 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是社会与媒体最为关注的, 政府此时应该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 及时地公布事件的真实信息, 组织力量调查事故的起因与责任方。如人为事故中存在政府的工作失职, 应该向社会大众道歉。事故过后, 政府应对事故的受害方进行适当的补偿, 制订新的制度以防止类似的人为事故再次发生。

人为事故危机是由人为的原因引发的, 组织的责任大、个人控制力量强, 因而从信息的重点来看, 主要的沟通策略在于辩护与自责。根据危机形象修复理论, 人为事故危机的处理阶段与恢复阶段的沟通策略如下:

(三) 公共卫生危机的沟通策略

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突发性事件, 具有高度的民生属性, 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而比任何一类公共危机都易引起媒体与大众的高度关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爆发时, 一般情况下都有不同程度的民众健康受损, 政府的沟通不仅要及时、准确, 而且要饱含关爱, 切切实实从民众的角度出发。当危机的影响渐渐弱化后, 政府并不能就此结束沟通, 而应进行修正, 制订完善的制度与措施减少类似危机发生的机率。

公共卫生危机如果是由非人为的原因引发的, 则组织的责任小、外部控制力量强, 主要的沟通策略在于支援与趋小化。如果是由人为的原因引发的, 组织的责任大、个人控制力量强, 因而从信息的重点来看, 主要的沟通策略在于支援与修正。根据危机形象修复理论, 公共卫生危机的处理阶段与恢复阶段的沟通策略如下:

(四) 冲突危机的沟通策略

因冲突引发的社会安全危机事件, 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十分直接, 政府在此类事件中的处理与应对是媒体与全社会的焦点。在应对阶段, 政府应尽快减轻冲突的程度, 防止冲突的进一步升级, 向公众及时传递政府的解决措施, 进行适当的解释。在恢复阶段, 政府的主要举措在于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冲突危机政府组织的责任大、个人控制力量强, 从信息的重点来看, 主要的沟通策略在于趋小化与超脱。根据危机形象修复理论, 冲突危机的处理阶段与恢复阶段的沟通策略如下:

(五) 谣言危机的沟通策略

谣言虽是未经证实的消息, 但由于广为人知, 在很短的时间内对社会生活造成很大的干扰, 如“海南毒香蕉”事件。处理这一类危机, 政府的反应速度与态度是最为重要的。能够在谣言不至于对社会造成相当大的破坏之前, 利用权威的信息源与大众传媒遏制谣言的进一步传播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

谣言危机引发的来源往往不明, 组织的责任小、外部控制力量强, 从信息的重点来看, 主要的沟通策略在于否认与趋小化。根据危机形象修复理论, 谣言危机的处理阶段与恢复阶段的沟通策略如下:

三、结语

本文尝试利用归因理论与形象修复理论, 根据危机的处理与恢复两个不同阶段, 粗略探讨不同归因的公共危机适合采取的沟通策略。然而, 正如已有学者已经指出的, 这种“行政式研究”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对社会现状、机制和权力关系的反思与批判。事实上, 应该有更多的因素在影响着公共危机的沟通效果。例如, 国外与国内的政治体制与环境并不相同, 文化因素在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影响力不尽相同, 因网络的出现并非政府处于绝对的“传者”地位, 新媒体的出现与应用改变了沟通的工具等等。这些维度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为公共危机沟通策略的真正适用性提出具有价值的参考。

摘要:本文拟利用归因理论与组织形象修复理论, 根据危机的不同归因与发展阶段, 探讨在政府的公共危机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沟通策略, 以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并有助于政府形象的恢复。

关键词:公共危机,沟通策略,归因理论,形象修复

参考文献

[1]陈先红.公共关系生态论[M].武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370.

[2]Marra F J.Crisis communication plans:poor predictors of excellent crisis public relations.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view.1998 (24) :461-474.

[3]Rosenthal Uriel.Charles Michael T., ed..Coping with crises: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Springfield:Charles C.Thomas.1989.

[4]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6-1-8.

[5]Otto Lerbinger.危机管理[M].于凤娟, 译.台中: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1:61.

[6][9]史安斌.危机传播研究的“西方范式”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问题[J].国际新闻界, 2008 (6) .

[7]W.L.Benoit.Apologies, Excuse, and Accounts:A Theory of Image Restoration Discourse.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6.

杰索普的策略关系国家理论 第10篇

一、杰索普研究国家理论的方法基础———策略关系方法

在杰索普看来, 马克思没有对国家投入太多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始于恩格斯和列宁的相关论述。他提到, “马克思没有提供一种与《资本论》的视野和严密性相当的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论分析;他关于国家的论述, 有一系列片段的、不系统的哲学思考、当代历史分析、报刊文章、偶发事件的评论组成;马克思很少直接关注国家机器、国家权力、资本积累机器社会条件之间的复杂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复兴, 西方社会中的阶级关系、国家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家理论重新成为各方的关注焦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也掀起了新的研究热潮, 密里本德、列菲弗尔、阿尔都塞、普兰查斯等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传统解释, 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创建了众多的理论流派, 共同组成了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杰索普认为, 这些理论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为国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素材。但也由于各流派研究基点的差异造成了各种理论范式的难以兼容, 使不同理论之间呈现出片段化、局部化的景象, 让人们难以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取得系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杰索普正是从这种现状出发, 提出了“接合的方法”, 试图将各派的研究范畴及其所使用的概念在不同的理论层面联系起来, 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框架。

同时, 在杰索普从事传统国家理论批判过程中, 逐渐接受了普兰查斯关于“国家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观点。他在《普兰查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 赞同普兰查斯关于国家性质的论断, 认为这个发现给了他将资本主义国家问题的研究路径确定为从抽象简单走向具体复杂以强大的理论支持, 而这种从关系视角研究国家, 再接合其他理论的优势, 经过进一步完善, 就形成了策略关系的方法。这样, 在早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批判的过程中, 杰索普逐渐发展处一种基于策略关系方法的国家理论, 其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解决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经济决定论与阶级还原论的二元对立, 重新调整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最终把它们整合在他的国家理论框架之中。

杰索普提出了建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接合方法和策略关系方法, 为国家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但他没有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内涵和价值, 错误的认为马克思没有国家理论的相关论述, 但在事实上并非如此。正如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列斐伏尔评论道:“如果有人想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寻找一种国家理论, 也就是寻找一种连贯和完全的国家学说体系,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他, 这种学说体系是不存在的;反之, 如果有人认为马克思忽视了国家, 我们也可以告诉他, 国家问题是马克思经常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多次论及国家, 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颠倒的国家-社会关系, 指出国家不过是服务于市民社会一种附加物, 国家只有服务于市民社会, 并服从于市民社会才具有真理性和现实性, “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为国家。它们才是原动力”。在1858年致拉萨尔的一封信中, 马克思提到《资本论》的六册计划, 其中专门把国家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 这表明了他对国家理论的重视, 只是这一宏愿最终并未实现。

二、策略关系国家理论的基本内容

杰索普的策略关系方法, 主要体现在他对于国家结构与策略的分析之中。他认为国家是策略产生的场所和主体, 国家权力是由国家形式决定的, 是斗争中的政治力量以及与政治相关的各种力量之间妥协平衡的物质浓缩。国家作为一个策略选择和策略协调的系统, 结构塑造着策略, 策略也塑造着国家。

杰索普对国家的理解明显受到了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影响。在社会理论与社会哲学中, 长期存在着“结构-能动”的二元对立, 要么过于强调结构的绝对限制, 要么过于突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吉登斯模型的关键之处, 是论证了特定的行动可能导致结构的重构, 反过来将影响今后的行动。杰索普的策略关系方法同样强调策略选择是时空的, 因为结构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之中, 所以变革结构的策略努力也必须随时间和空间来协调。“行动者具有反思性, 能够在既有的条件限制下重新形成自身认同和利益, 并有能力从事关于当前情形的策略计算。”其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 国家是一个策略选择的系统。国家系统的结构与运作方式对不同力量的不同政治策略具有不同的开放性。某国家类型、国家形式、整体形势的构造可能使一些力量比另一些力量更容易接近国家权力, 因此国家的制度形式对于一些类型的政治策略的追求更为合适, 也就是说国家具有策略选择性。国家结构塑造了各种力量的策略计算, 其策略竞争也塑造着国家结构。国家形式对政治利益的策略计算有着重要的作用, 反过来政治力量则有可能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试图变革国家形式。

其次, 国家结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国家系统的结构和运作方式本身能够超越政治策略和政治斗争而产生, 这些策略和斗争可能在国家系统内或远离此系统而得到发展, 并且维持或转变它, 从而“在这个意义上, 国家目前的策略选择部分地是它过去的策略选择与它寻求转变时所采用的策略之间相互作用的意外结果。”国家要维护其政治统治, 并不必然表现出倾向于某一阶级或阶级流派的利益与偏好, 它更多的是考虑如何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国家试图在不同阶级或利益冲突的空间内保持张力, 形式上让所有的阶级力量和阶级利益以及费阶级利益和非阶级力量展开“代表”竞争和政策争论, 更多地倾向于维护现有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而不是凸显或激化社会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由此可见, 在杰索普看来, 国家的结构与策略存在一种辩证关系。他认为国家政治策略的选择并不必然与资本积累需求、资本利益或资本部分的利益相一致, 其根源在于“国家与市场经济的制度分离, 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的和独特的特征, 由此形成了不同制度逻辑的统治 (潜在的相互矛盾) 以及国家与经济的不同计算模式。由此, 不能保证政治结果必然服务于资本的需要。”

杰索普对国家结构-策略的论述, 对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或结构或策略的单方解释起到了有益的纠偏作用。对于市场化进程中的国家机构改革而言, 合理定位政府职能, 科学设计部门结构, 是避免国家系统出现功能紊乱的结构基础;同时, 对于国家系统的不同目标追求来说, 注重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 不断寻求共同目标的实现, 是结构功能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

三、杰索普国家理论评析

杰索普的国家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研究的新角度, 对于政治与经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做出了独特的解释。他把资本积累与阶级斗争、国家权力与国家干预、国家形式与国家机器、国家的结构强制性与策略选择性等等都通过“策略”的概念中介而结合或统一进一个明确的连贯的国家理论之中。

但是, 他并未在马克思主义的谱系之中发展国家理论, 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国家的空场, 远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他否定马克思主义经典国家理论中的一些普遍规律,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改造为一种资产阶级能够接受的、体制之内的批判理论。虽然他试图发展、补充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却失去了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强烈革命精神, 也就完全丢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这些都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批判。

首先, 淡化经济基础的内在决定作用。杰索普把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结构去认识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当作一种已经过时的理论分析方法, 并错误的把二者对立起来, 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对于国家基础问题的理论精髓。马克思研究国家问题, 一方面是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关系中揭示国家的本质, 另一方面又是从这种社会的物质生活关系的变化中来探讨国家的产生、发展和未来归宿的。早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已经告诉我们:“那些绝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物质生活, 即他们的相互制约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 是国家的现实基础。”这就是说, 任何国家都扎根于相应的生产方式, 而生产方式内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一致或冲突则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根本命运。杰索普只是从政策之间的协调矛盾方面进行分析国家, 没有触及到资本主义的实质。

其次, 忽视国家理论中的阶级分析。在杰索普的理论中并未过多提及阶级的概念, 在他看来, 阶级斗争概念已经过时, 代之以利益集团之间博弈。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一部分, 他的理论脱离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他的策略关系方法强调权力关系网络之中社会力量的多元性以及这种多元性在塑造国家权力时的关键作用, 否定存在具有统一的权力支配阶级。国家的策略变成碎片, 在各种力量的博弈中不断重组, 最终达到一种超阶级的平衡。他用国家的相对自主性来反对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并把二者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 这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 绝不是对马克思的“补充”、“发展”, 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倒退。

“人们总是利用国家学说来为社会特权做辩护, 为剥削的存在做辩护, 为资本主义的存在做辩护……在国家问题、国家学说、国家理论上, 会随时看到各个不同阶级的斗争, 看到这个斗争在各种国家观点的争论中、在对国家的作用和意义的估计上反映或表现出来。”马克思的上述见解启示我们, 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去把握国家的实质是十分必要的, 它为我们理解一个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活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杰索普试图离开阶级分析建构国家理论, 也就离开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掏空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最终必然会陷入到唯心主义的主观臆想之中。

四、总结

杰索普的理论拓宽了国家理论的研究视野, 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生活的新发展、新变化提供了有益启示。但由于他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使他的理论建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性的具体操作。垄断资本在总体上没有发生质变, 现代西方的国家学说也不可能脱离它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我们应当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 认真汲取杰索普的理论贡献, 同时对其中的非马克思主义内容、方法保持警惕。在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的同时, 结合时代的新变化, 补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同时探索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建构问题, 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摘要:英国著名左翼政治理论家鲍勃.杰索普 (Bob Jessop) 以国家理论研究而著名。本文从杰索普早期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梳理入手, 介绍杰索普在研究各个学派的思想资源过程中形成的策略关系方法, 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杰索普的国家理论, 并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杰索普的理论进行评析, 发掘其中积极意义和局限之处, 以期为我们进一步思考国家的未来, 为国家重构、转型提供启示意义。

需求层次理论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第11篇

一、关心教职工生活,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必要的物质条件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学校管理者必须扮演好“后勤部长”角色,热心帮助教职工解决好后顾之忧,满足其生理的基本需求。教师的生活待遇、住房条件、赡养父母、子女的入学教育、家属的工作安排等等问题的解决都是教师能够进行正常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知识密集型人群对薪金有相应的要求以提高生活质量。每当教职工本人或家庭有了困难,学校理应想方设法帮他解决问题。否则,教师很可能会束缚于矛盾和困难之中,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职工福利待遇

教职工可以利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对自己在单位的地位权益、工作报酬、专业发展等提出建设性意见。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认真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公正地处理问题,使每个教职工都能在一种公正、安全的氛围中工作。特别要公平、公正、公开的处理好评优、职称晋升、工资晋级等敏感问题,以法律为准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实现管理法制化,创造安全氛围,满足安全需要。在现实中,教师对安全需求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障和就业上。另外,职称评定、岗位考核、科研经费申报、学术成果发表和上升空间的问题成为目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压力。

三、营造和谐氛围,创建向上的校园文化

教职员工不管从事何种工作,担任何种职务,也不管新进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要让其感受到他是学校教育团队中的一员,是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发挥着不可轻视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创建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形成独特过程,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过程,是教师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教师正是通过传播知识的途径亲自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起着导向作用。在创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找到了对学校的归属感,也得到了爱与被爱、自尊与他尊的满足。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教师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导向作用,在满足教师精神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建立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多种激励形式并行

教师劳动的实质是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如果能够对教师的劳动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不仅可以对教学日常活动起到管理和监督作用,而且可以满足教师自我尊重的需要。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评价标准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具有不同个性教师的劳动在客观上也是不合理不可取的;同时,这种方式把模糊的感觉转化为明确的分数,在操作上同样是缺乏科学标准的。现今学校应该推行一种更为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即发展性教师评价。满足员工的自尊需要,除了建立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外,最常用的是奖励,它不仅使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成就得到了尊重,同时也赢得了信任和社会地位。

五、树立多元化价值取向,提供更多自我实现机会

一旦前几项需求得到满足后,自我实现需求就成为教师的主导需求。马克思曾经说过“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 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表现。”自我实现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教师追求的是“桃李满天下”的境界;有的教师则追求在学术专业方面有所创新,成为某一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有的教师立志于学校管理工作,期望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员。只要它是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无论它属于何种类型或形式,管理者都应该给予尊重,并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管理者在满足教师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实质上也是在增强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应大力提倡树立共和共荣的人生观,求同存异,让更多的教师完成自身自我价值的实现。

图式理论下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第12篇

一、图式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 以Minsky、Rumelhart和Schank为代表人物, 产生了现代图式理论。现代图式理论是将计算机融入到了图式理论中, 使其更加适应这个时代。图式理论包括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三个方面, 其中语言图式是阅读材料的语言知识, 内容图式主要是指文章的主题, 形式图式是指文章的题材。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 图式理论逐渐应用到了教学中, 尤其是应用到阅读教学中。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 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与阅读过程中的新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根据Anderson ( 1983) 的实验, 在阅读中图式的作用如下: ( 1) 为同化新信息做准备; ( 2) 便于选择、注意和记忆重要信息; ( 3) 有利于推论文章中表达的含糊信息; ( 4) 使读者便于记忆和回忆。

可以说, 图式是读者原有知识的框架, 要实现有效的阅读理解, 最重要的就是图式如何激活、新图式如何在已有的图式基础上建立, 最后如何将图式进行巩固。本文将尝试性地提出在图式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策略。

二、图式理论下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探讨

( 一) 激活图式原则与阅读教学策略

激活图式是指教师在教授阅读内容前, 采取一些方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 同时这些知识与阅读内容一定是相关的, 即激活已有图式。

1. 预测策略

心理学家Goodman在《阅读是一种语言猜测游戏》中说: “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这种游戏涉及到思维和语言的相互作用。”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预测策略要求教师在教授一篇阅读前, 通过题目、文章插图、文章中的小标题, 以及黑体字和斜体字让学生进行文章预测, 还可以再给学生有关课文里的几个关键词语, 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对文章主题进行预测, 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相关图式, 有助于理解正在学的文章[2]。

2. 利用视觉刺激物策略

教师在教授阅读时, 学生会遇到两个方面问题, 一个方面是当学生对本篇文章的背景知识缺乏时, 教师要可以直接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另一方面, 学生具备文章中相关的图式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视觉刺激物策略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相关图式。视觉刺激物策略就是, 在学生头脑中已有相关的图式, 需要通过教师的一些手段将其激活, 通常教师可采用图片、多媒体视频影像等直观教具, 给予学生视觉刺激强化, 引入课文的话题, 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图式。因此, 采用直观的刺激物对于激活图式有很好的作用。

( 二) 建立新图式与阅读教学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 图式的激活很重要, 但是图式的激活是为建立新图式打基础, 最重要的是建立新图式, 也就是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建立文章的图式,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保持长时记忆。

1. 主题归纳策略

顾名思义, 此种教学策略是要求教师教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抓住主题句, 能行之有效地在略读中抓住主题句, 就能够获取段落的主题大意。主题句一般有如下特点: 第一, 具有对本段中心思想的概括性; 第二, 句子通常是简单句; 第三, 在主题句后面的句子是对其进行解释或说明的, 具体地解释其中的含义。

主题句的分析步骤是: 通常情况, 首句就是主题句, 分析首句与其余句子的关系, 如果其余句子是对首句的具体阐释, 则表明首句是主题句。从阅读的题材看, 说明文、议论文都符合这个规律。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准确判断每个段落的主题句, 综合来看, 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掌握也会迎刃而解。同时, 对于有些阅读材料, 如记叙文, 整个段落对文章的叙述, 没有一个中心句, 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细节去概括主题句, 从而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篇章体裁分析策略

通常说, 许多句子构成一个段落, 许多段落构成一篇文章。把握文章题材是有效理解文章主题的方法, 同时体裁也是教师应该注意教授给学生的, 如果教师掌握了各种体裁的教学方法和方式, 总结出写作技巧, 这无疑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提升, 因为通过多年的阅读理解考题的选择题中可以看出, 许多是从隐形的体裁中考学生的, 例如: 一篇记叙文, 一定有六大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出题的题眼一定会是在这六个方面考察学生, 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教授学生挑出这几个要素, 就会打破学生以往阅读知识点学习的误区, 其阅读理解的能力也会有相应的提升。

( 三) 巩固新图式与阅读教学策略

图式激活是前提, 将激活的图式与教师补充的相关话题图式发展为新图式是必要的, 同时巩固激活的图式与新图式也是重中之重。因为, 将所学的阅读文章的图式巩固成为学生自己的图式, 这对学生以后阅读文章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 对学生终身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 当教师教授完阅读内容时, 可以指导学生一些方法, 帮助学生强化所学的知识, 如: 复述文章内容、扩写文章、改写、模仿写; 当讲授一篇对话形式的文章时, 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扩展性活动。教师为了降低难度, 可以在PPT或者黑板上, 标出文章的关键词, 以帮助学生完成复述文章等扩展性活动, 从而巩固图式。例如: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图式理论的特点, 去开展扩展性活动, 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 也降低了学生完成活动的难度, 最主要的是能将学生新学的知识同化为自己的知识, 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而充实[3]。

三、结论

综上所述, 阅读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也可以说是阅读者对阅读素材的认知、理解、吸收的过程, 是现代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获取信息的智能活动之一。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 阅读理解的教学会很有效, 学生学习阅读也会很轻松。教师应充分利用图式理论, 积极地把图式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去, 用图式理论指导学生, 从如何激活原有的图式、建立新图式和巩固图式三方面去讲授阅读, 从而使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4]。

参考文献

[1]徐海燕.建构性学习策略在英语新课程中的应用[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2, (2) :197.

[2]陈家明.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3]祁光颖.图式理论框架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5) :186-188.

策略理论范文

策略理论范文(精选12篇)策略理论 第1篇1 运用化学史,强调价键理论的重要性化学作为一门科学,从1661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提出物质组成的元...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