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采薇》优秀教学案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01

《采薇》优秀教学案(精选6篇)

《采薇》优秀教学案 第1篇

采薇(节选)教学案

《采薇》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它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教学目的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指明读、齐读。教师指导学习“矣”、“微”、“依”、“霏”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互帮。

四、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那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对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查学生说一说诗的大意。

五、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老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明读,师生互读,读后评后议,齐读。

六、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七、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

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八、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九、布置作业

1、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的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这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从没教过这样整组诗歌的。诗歌,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对学生来说也是很陌生的。怎样让学生对诗歌教学既感兴趣又有所得呢?于是,我采用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这一单元。下面是我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诗经 采薇》教学反思:

教学《诗经 采薇》一课时,我首先激情导入课文后,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提出质疑,然后引导学习生字“矣”、“依”、“思”、“霏,再点拨四个字的巧妙压韵,使学生感到诗歌韵味独特,读起来有趣味。在感悟这个环节上,我还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对古诗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大力提倡“以读代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在小组中交流、在班级中展示自我,从而培养他们对古诗的语感。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生生互动,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理念,教学效果良好。

拓展阅读:《诗经·采薇(节选)》介绍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写作背景:

《诗经.采薇》是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进追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周宣生(公元前八二七至公元前七八二年在位)执政的前夕, 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和遭遇丈旱灾的机会, 侵扰北方边境.(公元前八二七年悬望曾出兵征讨)

诗的背景:

原诗共六章,阅读材料节选的是第六章的前四句,分别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这首四言诗,在我国以《诗经》为代表的古诗中是很常见的.

诗的意思:

春天,柳条随风飘动;冬天,雪花飞舞.

《采薇》优秀教学案 第2篇

教材分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

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学习第一篇《氓》时,已经带着学生复习了《诗经》的知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等,所以本课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赋、比、兴在诗歌中的体现,并培养一定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正如教材中所说,“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但是对诗歌的鉴赏,特别是对古诗鉴赏能力较弱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两篇,对《诗经》的基础知识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诗经》的语言和现代汉语,甚至和常见的文言文都相去甚远,所以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障碍同时,由于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时重背诵轻理解,学生对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的情感,通常是理解的比较浅且片面,这在考试中的诗歌鉴赏题中表现得很明显在这种现状下,要尽力帮助学生解决语言障碍,让他们透过语言理解深刻而细腻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思乡与爱国的矛盾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对战争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军训时学了军歌,大家还记得吗?有一首很好听的军歌,叫做《说句心里话》,听过吗?唱的是什么啊?(学生答:想家)什么人想家?(学生答:战士),学过范仲淹的《渔家傲》吗?(学生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种表达战士思乡的感情,我们现在歌唱,宋人也在歌唱,那么更早的时候有没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经小雅》的《采薇》

二、朗读课文

三、内容分析

1.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战士思乡

由此引出诗歌的两大主题:思乡 战争(板书)

2.划分段落

明确:123章写集中写思乡,45章集中写战争,6章写归乡

3.前三章写的思乡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怎么体现出来的?

明确:1)逐渐加深

2)直接表现的语句:忧心烈烈 忧心孔疚

间接表现的句子:薇的变化(作 柔 刚) 时间的流逝(莫止 阳止)

分析: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联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

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5.我们学习过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前三章中找一找

明确:前三章整体上是赋,采薇是兴

6.四五章描写战争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感情?

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

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7.结合前三章,说一说诗中对战争的情感、态度如何?

明确:既有自豪感,荣誉感,是出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又有无奈厌倦,是由于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和苦难

8.最后一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

明确:大雪纷飞,一个疲惫的戍卒孤独的走在漫长的回家路上充满了哀伤的感情

9.为什么凯旋生还,还要伤悲?(讨论)

明确:1)雨雪霏霏,载渴载饥,长路漫漫

2)对家人的担心(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长久的战争造成的伤害

10.本诗的最后一章历来评价很高,《世说新语》:谢公(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圣经若论佳句,譬诸九天而较其高也试着赏析一下

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

评价:

1、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

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3、“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

4、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

5、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四、小结

《诗经·采薇》教学实录 第3篇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的源头, 第一册我们学习了其中的《蒹葭》, 表现的是对女子或者说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今天学习《采薇》, 它表现的是西周后期戍边战士的生活与情感的诗歌。首先让我们聆听这首远古的战争诗。

二.聆听朗诵录音, 初步感受诗歌

师:从诗歌的节奏、结构、用词、句式等方面谈谈你的聆听感受。

生:四个字一句。

师:四个字按怎样的节奏来诵读的?

生:2个字一停。

师:2/2式节奏。

师:用词上有什么明显特点?

(拓展《桃夭》《蒹葭》)

生:叠词很多, 比如騤騤、业业、翼翼、依依、霏霏。

师:从句式方面我们会发现还有什么规律?

(展示PPT《蒹葭》《采葛》等诗)

生:句式相同、重复。

师:即一首诗反复出现同一句子或不同章节, 意义相近, 句式相同, 有些只是文字稍作变化的现象。谁能记得诗经中的这种显著现象的术语?

生:重章复沓。 (有部分同学低声说, 其他同学在观望)

再次聆听朗诵录音, 感受诗歌。

三.文本解读

师:《诗经》首句定题多起兴, 作者为什么从“采薇”写起?划出全文表示内容递进的词语, 说说他们的时序关系, 对表达诗歌内容有什么作用?

生:描写采薇的递进的词语是“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

师:谁来解释“作”“柔”“刚”?

板书:薇作、薇止、薇刚。

师:“采薇”和“归”怎样联系的?

生:薇的时令变化表明时令的推移, 证明诗人出征打仗的时间过去了一年。

生:采薇是诗人故乡熟悉的劳动, 由采薇想到了故乡。

师:很好。诗人由采薇起兴, 引出对家的思念。

把“采薇”和“归家”联系起来了。写采薇实际是抒发离家思归之情。

诵读1-3章的诗句: (见前“原文”第一节) 。

师:怎样概括这三章的主要内容?

生1:写跟猃狁打仗, 心情忧伤。

师:回答明确。

生2:跟猃狁打仗激烈, 时间很久才忧伤思家。

结合了“采薇”和“不遑启居”“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的内容, 理解合理。

可不可把两位同学的理解结合起来呢?

生3:跟猃狁打仗, 艰苦持久, 思念家乡。

板书:猃狁之故、旷日持久、思归愁苦。

师:怎么样?

同学笑了。 (作笔记)

师:继续研读4-5章 (见前“原文”第二节) 。

师:这两章写了哪些景物和事物?

生:盛开的常棣花, 将帅的战车、高大的公马。象牙装饰的弓箭、鱼皮作的箭袋。

师:诗人是怎样描写战车、战马、弓箭等军事装备的?

生:“戎车既驾”写战车已经套好马鞍, 随时可以驾驭出发。

师:怎么写战马?作者用哪些词描写马?

生:是騤騤、业业、翼翼三个词, 都描绘了马的高大、健壮、整齐。

师:“象弭鱼服”写出了战士的武器具有什么特点?

生:高级吧。先进吧。

师:是吗?再换换词。

同学说开了:精美。尊贵。锐利。

师:作者写车马武器装备是写战争写军队。诗人写出了我军怎样的特点?

生:强大、威武、神勇。

师: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板书:军容整齐, 严阵以待, 士气高昂。

师:诗歌中哪一个可以词概括这场战争?

同学很疑惑, 没有能够作出回答。

师:那么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些军事战备的作用和目的?

生:“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和“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师:作者在这里为我们描写了一支精备整肃之师的装备军容的, 由此, 你能想象这只军队将士们的战斗生活吗?。

生1:艰苦顽强。

生2:坚强勇敢, 不怕死。

生3:筋疲力尽, 殊死搏斗。

师:继续想象你自己就是这位身在军中的诗人, 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你的情感是怎样的?

生:痛恨战争, 是战争让我们有家不能回。

生:希望战争尽快结束。

师:这种情感是从哪些诗句传达出来的?

生:从“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看出来的。

生:“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也明确表达了战争带来不幸的痛苦。

肯定同学结合诗句的内容来理解, 很好。

师:诗人为什么要描写战争的军容整齐, 严阵以待, 士气高昂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过程中全军英勇顽强、殊死搏斗、筋疲力尽的表现?

师:诗人对战争的情感态度是否矛盾?

(沉默)

师:让我们回忆历史上的战争。相信会对战争有新认识的。

从我们都熟悉的战争说起。生:抗日战争。

师:行, 就说八年抗战:外敌入侵, 人人上前线。冲锋陷阵, 血流成河。妻离子散, 家破人亡。这些让你对战争有何感想?

生:流血牺牲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

生:战争必定有死伤。

师:对了。陆游有诗句怎么说?顾炎武有诗句怎么说?

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生:“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生: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这场战争尽早结束。

师:积极参战, 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每个公民应该责无旁贷。另一方面, 战争带来的灾难总是无法避免, 其残酷性是人所不愿的。这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纠结在一起就会发生矛盾。历史上的每一场战争都是这样。

师: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战争是国家行为。本诗把这场战争称为什么, 现在知道吗?

(发现)

生:“王事”

师;什么是“王事”?

生:君王之事

生:国家之事。

师:可是,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 不幸, 这就成了“家事”了, 而“家事”和“王事”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 同意吗?

学生表示赞同。

板书:王事家事

继续研读第6章 (见前“原文”第三节) 。

齐读。

师:借助联想和想象, 描写两幅画面。“杨柳依依”给你怎样的感受?“雨雪霏霏”给人怎样的感受?选择一幅画面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语段。

生:动笔写。

三位学生交流。

师:借助今昔景物描写重在抒发怎样的情感?

生:悲伤之情

师:以昔日的美好从反面来烘托今天的痛苦和悲哀, 这是一种手法。叫反衬表现手法。

师:“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生:直抒胸臆。

师:前面的四句运用的是什么抒情方式?

生:借景抒情。

板书:以乐衬哀、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师:我们赏析了本章的手法, 下面进一步品读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4-5章的理解, 把“伤悲”“哀”改为“愤”“恨”好不好?为什么?

生:“伤悲”“哀”反映了诗人的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愤”“恨”有点过激, 这种感情不明显。

师:从以下选项, 选出你认为最准确的表达。 (PPT)

A、愤怒控诉统治阶级漠视百姓疾苦, 常年征战, 穷兵黩 (du) 武。

B、诉说征战之苦, 抒发思念故乡的悲苦心情。

C、激励将士保家卫国, 表达卫国捐躯的英雄气概。

生: (讨论后) 选B。

师:还是回到对战争的应有认识上了, 诗人因为深明战争大义, 在一个杨柳依依的时节欣然出征;但是因为战争的持久和残酷使诗人日夜思归, 最后在风雪霏霏的寒冬踏上归途, 故而心情沉痛悲伤。板书:

“杨柳依依”暗合“王事” (战争义务)

“雨雪霏霏”暗合“家事” (个体情感)

只有这样理解, 我们才明白“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景物描写的不同心理背景。

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 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 薇之柔, 薇之刚, 棠棣花开, 依依杨柳, 霏霏雨雪, 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之苦和思归之切。

但是, 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 战争是一面镜子, 它能够折射出民族的真实性格。我们既要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对战争的反感这一层情感, 更要体会到诗人在国家大义和个人幸福之间选择了忍受和担当的爱国情愫。

《采薇》教学设计 第4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字词,疏通诗意。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过程与方法 :

1、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学习本诗中融情于景、重章叠句、赋比兴等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感情。

教学重点 :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一、 导入:(播放视频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血脉的故土亲情。正像余光中所说:“烧我成灰,我的汉唐魂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采薇》,去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之吟唱,来感受征人的一腔思乡情。

二、解决字词问题。(大屏幕展示)

1、注音

岁亦莫(暮)(mù)止

猃狁(xiǎn yǔn)之故

猃狁孔棘(急)(jí)

载(zài)饑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ái) 彼路(lù)斯何

四牡(mǔ)騤騤(kuí)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雨(yù)雪霏霏

2、通假字:莫---暮;棘---急; 华---花。

3、词类活用:岂不日戒(日:每天;名词做状语)

雨雪霏霏(雨:下雨;名词做动词)

4、古今异义词: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君子:将帅;(古义) 道德高尚的人。(今义)

小人:士兵或地位低下的人;(古义) 道德卑劣的人。(今义)

三、听读课文,把握阅读的节奏,并试着概括全诗的内容。(播放视频,《采薇》)

生:本文写了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的途中的所思所感。

师:从文中哪些部分可以看出?

生:第六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我们知道王维的诗画有这样的美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透过诗句想象画面,通过画面来赏析诗歌。首先我们来看第六节诗,在这节诗都画了几幅画?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留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大声朗诵全诗,分小组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明确: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只感到一片悲凉,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他忧伤地想起当初出征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柳丝低拂;而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濛的冬天了。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我似乎可以看到一个身心疲惫,面容憔悴的戍卒冒着风雪,忍受着饥饿,沿着泥泞的小路艰难的行走着,慢腾腾的走向画面的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悠怨的叹息。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这是写戍卒归途上的情形。路途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渴耐饥,挣扎着走向故乡。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痛定思痛,回忆起离开故乡后的种种经历,默默地吮吸着内心的苦楚,体会着自己的孤独,他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的心情非常悲苦,有谁知道呢!写出戍卒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今昔的对比和现实的困境(戍边之苦和归家喜悦的矛盾心情)

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他的一丝欢愉,为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第一至三节诗,

师:这几节诗里画了哪些景物?

生:薇草。

师:薇草在诗中的描述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生用原文的话回答。

生:“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

师:在“薇亦作止”时,士兵的心理有何变化?

生:“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师:为什么难以归家?

生:“猃狁之故。”

师:流露出士兵戍边在外难解乡愁的心情。(强调止、曰、莫等文言实词)

师:在第二段中,薇菜有何变化?

生:“薇亦柔止”。

师:士兵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

生:“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原来是边防战事吃紧,连委托一个去打探家里消息的人都没有。

师:第三节中,薇草有何变化,士兵的心境是否发生进一步的变化?

生:“薇亦刚止”;士兵的心境是“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师:同学们可以回顾前三段,发现随着微草的变化士兵的心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忧愁的思乡之绪在逐步加深,可以说这三段中的许多的诗句都表达出士兵强烈的思乡之感。

作者就是采用这种反复吟诵,渐次深入的方式即以采薇兴起,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让读者一步步走到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着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

既然是戍卒所作,当然少不了战争的描写,从整首诗看,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久戍边防、幸得回家的士兵,诗人是借这个士兵的口来回顾整个戍边生活的,那就不仅要写战士们盼望归家的心情,也要表现战士们雄武的军事生活,我们来看看四五两节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情感?

师:在这两段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生:棠棣花、君子之车和战马。

师:能否用诗中的原话回答?

生:“彼尔维何,维常之花;”“四牡业业;”“四牡翼翼;”

师:诗歌中的这些事物(花、车、马)的描写表达出士兵怎样的情感?

生:由于意识到猃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士兵对猃狁满怀怨恨,在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的气势更是怀有一种自豪感。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尽情的赞美军备的精良和气势的雄壮。

这是士兵对戍边军队和自己勇武的赞美。这种戍边战争是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可见戍卒的爱国豪情。

四、讨论:这首诗表达出什么样的复杂的情感?

明确:把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

五、课堂作业。

以“雨”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要求:通过对雨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伤、喜悦、愤怒、惆怅等)

六、结束语。

采薇学案教师版 第5篇

科目高一语文

编制

审核

高一备课组

班级

学生姓名

《采薇》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与意义,了解重点字词所包含的文言现象。

2、了解《诗经》常识:重章叠句。

3、了解家国之思的文化内涵,体会戍边士兵各种复杂情感。

4、通过意象体会诗歌的情感,并尝试借助某个意象来抒发某种情感。※学习重点:

1、在把握形象的过程中体会主人公内心丰富的情感。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掌握文言实词及文言现象。※学习难点:

对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的揣摩。

※学习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诵读法、探究法 ※学习指导:诵读—探究—交流—归纳—合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就让我们回到我们诗歌源头《诗经》,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一、基础积累

1、文学常识

《大雅》当中的作品就史官写的多一些,《小雅》当中以贵族,有一定文化的人作的多一些。而这一首诗,是民歌的形式,是一个征人的口气来写的,我们就假定这个诗的作者就是出征的战士,是在回来的路上作的。

2、课文梳理(给重点词注音、释义并翻译全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5、通假字

6、一词多义(一并归纳《氓》)

二、合作探究

1作者怎样写征夫渴望回家的?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从文本找出。

明确:通过时间推移来表现他内心的渴望。“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采

薇采薇,薇亦刚止”

2提问: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

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

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3提问:作者除了上文写征夫思归外,第四、五章还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

平定一中2012级学案

科目高一语文

编制

审核

高一备课组

班级

学生姓名

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4、最后一节是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历来为人称颂的诗句,几千年来激荡着读者的心,清人王夫之这样评价“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你是如何理解的?

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

5、概括本诗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感情极为复

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走在回乡的路上也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沉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对战争的不满以及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

三、拓展

1、采薇

释义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用典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古诗词例句古诗词例句古诗词例句古诗词例句 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诗经名句

0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语出《诗经·周南 ·桃夭》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此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比喻新嫁娘美丽成熟的风韵,语言质朴,但不乏流丽之态。

0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出《诗经· 卫风 ·硕人》。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这两句诗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卫庄公的夫人庄姜令人消魂的风采.微笑时酒窝中贮满了爱意,双目流动时,明亮的眸子更是黑白分明。

0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语出《诗经· 王风 ·黍离》。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东周初年,王朝大夫重返镐京,见到宗庙破败,黍稷离离的荒凉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诗人说,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怀忧郁,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他在寻找什么,老天在上,到底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 04、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语出《诗经 郑风 风雨》。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这个时候,女主人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因此,当意中人到来时,不由得欣喜若狂.诗句风格直率,无忸怩之态,十分快人心意。

0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出《诗经 秦风 蒹葭》。译:芦荻青青,白露成霜,在这寂寞的秋日,亲爱的人儿却在水的那一边.诗人以秋景作为发端,可谓道尽了人生的忧患.因为秋天是生命走向死亡的季节,天人相对,不能不激起满怀的悲绪,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悲凉感,而这几句诗可谓其滥觞。

0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译: [切、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学问上的商讨研究。[琢、磨]本义指制玉器时精细加工,比喻对德行或文章修饰使其精美。07.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出自《诗经·卫风·木瓜》。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08.风雨如晦①,鸡鸣不已②。出自《诗经·郑风·风雨》。①[如晦]昏暗得好像夜晚。②[已]止。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09.呦呦①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呜》。①[呦呦(yōuyōu)]鹿呜声。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10.兄弟阋①于墙,外御其侮。出自《诗经·小雅·棠棣》。译:兄弟在家中争吵,但对外来的入侵和侮辱却共同抵御。①[阋(xì)]争吵。

11.高山①仰止,景行②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辖)》。①[高山]比喻道德崇高。②[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1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呜》。译: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13.战战兢兢,如临①深渊,如履②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①[临]来到。②[履]踩,走。14.出自幽谷①,迁于乔木。出自《诗经.小雅·伐木》。①[幽谷]深谷。

15.靡①不有初,鲜②克③有终。出自《诗经·大雅·荡》。①[靡]没有谁。②[鲜(xiǎn)]少。③[克]能。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原句大意是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16、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正是我的好伴侣。

17、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1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1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2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3、体悟戍边士卒内心情感——《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采薇》优秀教学设计稿 第6篇

《采薇》用士兵的口吻,在战后归家途中,追述戍边作战时的苦况,再现从军生活的劳苦悲伤,多层次地表现行役之苦。下面是《采薇》优秀教学设计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字词,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

⑵ 了解《诗经?采薇》的思想内容及重章叠唱等艺术特色。

⑶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反复诵读,感知课文。

⑵ 小组合作探究,积累相关字词,理清课文大意。

⑶ 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

⑵ 通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2、体会本诗中融情于景、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及其作用。

3、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播放《说句心里话》歌曲导入新课

这首歌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表现的是和平年代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而思乡的情感在战争年代尤为浓烈。几千年来,表现战士思乡主题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清代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等等。在卷帙浩繁的文化长河中,这些优美的诗句涌动着无穷魅力。饮水思源,当我们追溯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耀着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第一部诗集的《诗经》,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经小雅采薇》篇,走进那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感受征人的情感和泪水。(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介绍《诗经》知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第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作品。

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检查预习

1、自读一遍课文,勾划出你认为要注意的字音。

多媒体展示生字:

遑 靡 载 疚 戎 牡 腓 弭

2、第二小组文字障碍是如何解决的?

⑴ 通假字

莫──暮 棘──急 华──花

⑵ 词类活用:

雨雪霏霏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

岂不日戒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日日)

⑶ 古今异义:

小人所腓小人

古义:士兵或地位低的人。今义:道德卑劣的人。

君子所依君子

古义:将帅今义:道德高尚的人

⑷ 重点词语:

作 柔 刚 思 维 止 斯

3、翻译课文。

4、齐读课文,注意重音和节奏。

四、整体感知

1、概括本诗内容:

明确: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感情极为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走在回乡的路上也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沉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对战争的不满以及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

2、理清思路(多媒体展示):

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

五、赏析课文

1、研读第一部分:

⑴ 作者怎样写征夫渴望回家的?

通过时间推移来表现他内心的渴望。

⑵ 怎样看出时间推移?从文本中找。

明确:开头两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绽放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

⑶ 你能描绘出士兵采薇的画面吗?

提示:诗歌一开始展示了一幅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摘野菜,一边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那种情感是焦急忧伤的。

明确:是啊!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这里用比兴的手法,说明时光的流逝,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回家呢?思家之情随时间的流逝一步步加深。

⑷ 体会重章叠句的手法及作用:

提问: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板书)这种手法我们以前在《蒹葭》里学过,另外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如周杰伦的《断了的弦》等歌词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

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⑸ 三读,体会音乐美和战士的情感。

分组比读,用低缓的语调,体会焦急忧伤的情感,看哪一组情感把握得好?

2、研读第二部分:

⑴ 提问:作者除了上文写征夫思归外,第四、五章还写了什么?

明确: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

⑵ 提问:描写边境生活的内容有哪些?写了哪些细节?体现什么感情?

《采薇》优秀教学案

《采薇》优秀教学案(精选6篇)《采薇》优秀教学案 第1篇采薇(节选)教学案《采薇》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