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加工范文
传统加工范文(精选6篇)
传统加工 第1篇
数控是通过计算机编程对机床运动及加工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机械制造方式。数控技术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因起步较早而处于领先地位。我国数控技术起步较晚, 但经过不懈努力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数控技术通过电脑程控技术可以程序性的系统性的进行工程加工来保证产品精度和工作效率。因此, 数控机床加工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和工业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数控机床加工的优点有以下四点: (1) 工序集中、效率较高。传统车床根据车、刨、铣、钻、磨的不同要求而专门制作, 通用性不强。车、刨、铣、钻、磨每完成一步就要变换机床或工作场地, 可谓“工序繁多”。多功能的数控机床可以在一次装夹后连续完成铣面、铣外形、钻孔、镗孔等加工 (当然要视数控机床类型不同而定) , 实现工序集中和效率提升。 (2) 装夹方式先进, 基准选择准确, 减少制作误差。装夹分为定位和夹紧两个步骤。传统车床每完成一次铣面、铣外形、钻孔、镗孔等加工就要更换一次机床, 这样夹具设计和制造的消耗就相对过高, 而多次的夹装会增加产品残次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操作传统车床的工人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数控加工夹装一次就可完成绝大多数工序, 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降低加工成本而且可以提高产品的精度和质量。在传统机床工件加工中, 因为工件形态的特点、测量方法各异在多次夹装后更增加了测量基准、工序基准、设计基准三者不重合的可能性, 进而出现“假废品”的现象。而数控机床加工通过系统编程和应用控制精度的坐标法能在电脑中数字化的模拟各段的形状和尺寸进而提高产品精度。 (3) 便于切削用量选择和控制热变形。传统机床在做曲面工件、三维工件和单件定做工件时困于工人的技术水平、机床性能和刀具切削性能等因素而不能高效经济的做好。数控机床通过电脑编程系统控制机床动作, 加工过程可以实行全电脑自动控制可根据工件形面而相应设置程序进而使刀具可自动、灵活、不间断的进行加工。这样不计提高了工序的综合比率而且提高了工件的系统刚度、耐用度和产品精度, 甚至可以通过合理调节各工序间的时间来控制热变形。 (4) 加工方式灵活和测量精度高。数控机床加工与传统机床加工方法相比在工业制造中明显经济高效。在铣削工件时采用高精度的滚珠丝杠的配置可以自动有效调整间隙并防止制作过程中在的意外窜动。数控机床一次夹装和在操作过程中应用红外线测距等仪器实现提高定位精度、重复定位精度。当然也应该看到传统机床在大批量生产简易工件成本较低、易于调整、维修便宜、维护成本低等优点。
二、目前企业数控机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在社会发展迅猛、知识更新较快的同时在机械制造领域也存在着一些对数控机床认识肤浅的情况。一是普遍存在着数控机床全面替代传统机床的过激思想。这种思想不仅造成了一些传统机床过早的报废造成了浪费而且失去了因为淘汰机器而下岗的有着优秀操作技能和经验丰富的技工;二是随着机床等制造装备的更新换代, 在校职业中专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好好学习传统机床上的基本业务技能的现象;三是工序安排的极端化和随意化。不注重数控加工与传统加工的契合, 数控加土更经济高效的一些工序安排给传统设备, 或是将所有加工都用数控机床的情形。这样忽视经济性和运筹学原理的做法无形中增加了加工成本。五是人力资源浪费和懈怠。企业在生产中不能根据企业现有的装备和工人的技术现状, 安排生产计划, 一味将工序安排给装备水平较高或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人, 进而导致原有技术的生疏或对传统技工的逆向淘汰。
针对当前数控机床加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四条建议:
一是合理配置人员和装备并制定培训计划, 提高工艺人员整体素质。数控机床自动化水平较高, 对操作者文化理论课要求较高而对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低, 一名刚毕业的数控专业大中专生经过短期实习或培训就能胜任。而一名传统设备的出色操作工至少需要三至五年的工作磨练。因此, 要根据生产企业的设备来合理安排人力, 并制定详实的培训计划以有侧重提高工人的整体素质。
二是合理选购数控机床和合理配置软硬件。要根据厂里的实际情况和人力资源状况及设备特点来采购软硬设备这一实现最优化。在购买数控机床设备时注意各类机床附件的购买以发挥出机床的全部潜力。
三是科学合理的安排工序。要突出数控加工精度好、效率高的优势, 在实现企业在曲面及三维工件加工、单件定制加工和复杂的标准化零部件加工中取得好的效益。
四是合理编制工艺流程, 做到数控机床与传统机床最佳结合。在大规模生产中应优先考虑转动率和效费比高的数控加工。当然在需要工件被大规模粗加工时可以由传统车床粗加工以降低数控机床的磨损
三、小结
虽然数控机床在当下是主流, 但是结合在中国小城镇中制造业传统机床仍占多数的现实在使用中找到传统机床加工与数控机床加工的最佳契合点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很有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精密数控加工已经成为影响工业发展和丰富人们生活的重要因素, 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外在表现之一。而当前我国在职教领域和现实经济领域中存在盲目迷信数控的倾向。因此, 本文重点分析数控机床加工工艺与传统机床加工工艺的优缺点, 为以后数控机床加工工艺与传统机床加工工艺的有机结合做有益探索。
关键词:数控机床,传统加工,契合
参考文献
[1]段明扬:《现代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实训教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陈子银:《数控加工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年。
[3]焦光明、党国义:《数控加工工艺的特点及管理初探》, 《航天工艺》, 1998 (4) :29-31。
[4]黄玉辉、赵葛霄:《数控加工中的工艺设计问题研究》, 《机床与液压》, 2002 (1) :150-151。
说说传统手工纸的加工 第2篇
先解答一下刚才的问题。纸为什么会“洇”?宣纸有生宣与熟宣之分,平常说的宣纸一般指“生宣”,生宣有渗化性能,也就是水到生宣纸上会洇开,控制得好会“墨分五色”,让墨色在纸面上产生丰富多彩的变化,控制不好就会产生像本文开头那样的尴尬情况。生宣一般用于书法创作、写意画、手工裱拓、木版印等;熟宣又叫加工宣,是把生宣作为原纸,在它的基础上加矾、胶等制成,不怎么渗水,适宜工笔画等用。除了制成不洇水的“熟宣”,纸张造成后,有时还要施用特殊的药剂防蠹(dù)或进行特殊工艺加工。
为了使纸更加美观或满足特定场合的使用,人们把纸用红花、 茜草、苏木、姜黄、藤黄、蓼蓝、朱砂等植物或矿物颜料染成了不同颜色的“色笺”,或者表面用砑花法砑上特殊的花纹制作成砑花纸。纹理独特的水纹纸怎么做出来的?我们来简单看一下用生宣制作水纹纸的过程:将一端粘在细木条上的生宣均匀地拖过药液槽,而后拎起在阴凉干燥处自然风干。水纹的形状跟拖纸的速度很有关系。
洒金或洒银的工艺是先在纸上涂胶料,再把金(银)箔或金(银、云母)粉洒在上面。制成的加工纸有洒金纸、洒银纸等。在纸面上用笔蘸上金(银)粉绘出各种图案就成了金花纸或金花笺。金花纸主要用于宫廷,制作成本不菲,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苏州织造上奏的一份文件中,可以看出金花纸工料的价格:“洒金蜡笺,每张加真金箔洒金工料一两一钱五分二厘,每张工料银六两二钱四分二厘。”而当时最高级的天鹅绒每尺三两五钱,一张金花纸的价钱几乎相当于一尺天鹅绒的两倍。金花纸的价格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传统加工与数控加工的特点比较探析 第3篇
1 工艺复杂性
数控加工工艺一般需要考虑加工零件的定位基准、工艺性、工艺路线制定、刀具选择、装夹方式、工艺参数以及切削方法等, 而在传统加工方式中, 这些注意事项均被简化处理了。所以, 数控加工工艺要比普通加工工艺影响因素更多一些, 也更复杂一些, 因此对数控加工工艺的整个过程要进行全面分析, 采用合理的加工工艺, 并从整体上对加工方案进行完善。在完成数控加工任务中, 一样的任务有多种不同的方案, 可以从加工刀具的角度来选择加工工艺, 也可以从加工部位的角度出发选择加工工艺。数控加工工艺的复杂、多变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 也是与传统加工方式的主要区别所在。
2 刀具选择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来选择不同的刀具。特别是对与传统速度切削加工机理迥异的高速切削来说, 此种切削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加工质量与加工效率、大大地缩短加工周期以及减少切削变形的显著优势, 由于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不断增加致使高速切削刀具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此外, 还有一种干切削方式, 干切削顾名思义就是在切削时加极少的切削液甚至不加切削液, 因其这一特性就对刀具提出了更高的耐热要求, 相比普通机床, 它对刀具的性能要求更高。目前刀具制造商的角色也与原先相比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现在的刀具制造商不仅仅单纯的从事刀具生产、供应, 也将精力很多地投入到开发新切削工艺及相应的配套技术、产品。他们合作关系中地位, 也从单纯的甲方、乙方提升到了制造企业在控制产品成本, 提升产品质量方面的生要合作伙伴, 同时他们也积极地为用户提供更为全面的技术与服务支持。
3 夹具选择
由于数控加工自身特点, 对使用的夹具有着基本要求。第一, 机床坐标方向较之夹具的坐标方向来说, 应保持固定不变。第二, 对于零件和机床坐标系之间的尺寸关系应协调好, 这一点是与普通机床加工的重要区别。为了要确保机床坐标系与零件工作坐标系固定的尺寸关系, 数控加工中心夹具本身应该以工作台的基准孔或基准槽进行定位并安装。装夹分别有定位与夹紧两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与传统加工需要多次装夹相比, 数控机床可以一次装夹并加工不同的面, 极大地减少了因装夹频繁带来的误差。为了定位与夹紧更为方便与迅速, 生产商也在不断设计和使用专用夹具, 但是此夹具的生产成本较高, 在产量不大的情况下分摊在每个产品上的夹具费也更高, 这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需要慎重选择。如果采用仪表调试方法进行定位, 选用普通的压紧元件去夹紧,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
4 热变形
一般在切削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热变形, 而精加工时热变形会影响最终产品加工的精确度, 在传统加工方式中, 区分各加工阶段十分容易, 因每道工序间的间隔时间较长, 故可待前一个加工产生的升温变为正常时再进行下步的精细加工, 如果精细加工可以分为多个步骤, 那么可以通过增加每个步骤之间的时间来进一步降低热变形带来的不利影响。
数控加工中的热变形则是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由于数控加工是同时对多个面进行加工, 这样导致切削中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消散, 但如果像传统加工那样空出停留时间则又会影响了加工效率。如果能够发现热变形的规律并通过编辑生产程序作以适当补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但可惜的是目前还未找到发现变形规律的可靠方法, 所以在生产精密度较高的零件时也只能采用普通机床加工先冷却后再进行精加工这一方式。
5 加工方式
由于数控加工的自身特点, 对于传统机床来说并不适用的加工方式, 在数控加工中的可行性却很高, 利用尾座导向支撑镗和传递的悬臂镗, 都已经被固定循环方式和调头镗所取代。传统孔位加工工艺中的修整法、充填法、空刀法都已经被背镗法、数控修整法和圆弧插补所替换。新的加工工艺硬切削, 在降低加工成本、减少设备资金投入、提高加工效率方面效果显著, 对传统加工方式造成一定冲击, 用切削取代磨削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作为绿色加工工艺的干切削, 较之湿切削具有很多优势, 然而, 也有切削变形加剧、切削力增大、工件加工质量不易保证、刀具耐用度降低等劣势, 通过分析干切削的影响因素和各种条件, 为了弥补切削的缺点, 需要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及技术措施, 上述缺点对于干切削来说瑕不掩瑜, 干切削将是未来的主流加工方式。对于数控加工来说, 高速加工受到广泛的认可, 以模具加工为例, 主要具备以下优点:传统加工工艺大致可以分为:粗-半精-精-磨削等流程, 而在高速加工时代, 这些工序可并为一到两个流程中, 并且由于其在加工精度方面的保障性, 可以将磨削加工工序省去。高速加工的切削速度较之普通加工来说有五到十倍的优势, 可以大幅节省加工时间, 为直径较小的刀具使用带来便利, 而且可以加工壁厚较小、强度和硬度都较高的脆性材料, 可替代某些工艺, 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其一道工序的加工质量和精度, 要普通加工经过多道工序方可达到, 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6 柔性化程度
传统通用机床的特点是拥有较好的柔性, 但效率较低;传统专用机床的特点是有较高的效率, 其适应性较差, 柔性差, 刚性大, 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能力较低。这就需要我们转变程序, 通过数控的方式进行加工, 在实现自动化的同时, 柔性和效率都能有所提升, 可见, 数控加工对于当前市场来说, 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7 结论
综上所述, 传统加工是数控加工的基础, 数控加工是集传统加工、CAE、CAM于一体的加工方式, 本文通过对传统机床加工工艺与数控加工工艺的对比, 归纳总结出各自的优点与缺点, 以期为数控加工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进而更好的编制出科学合理的文件。
摘要:数控加工工艺是传统加工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技术与计算机数控技术的有机结合, 该工艺源自于传统加工工艺。本文首先分析了数控加工工艺的两大特点, 在此基础上从刀具选择、夹具、切削用量、加工方式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数控加工工艺与传统机加工工艺的区别, 并对两者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传统机加工工艺,数控加工工艺,特点,比较
参考文献
[1]郭英杰.浅谈数控加工切槽与切断[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51-53.
[2]高素琴.数控车床螺纹加工指令的分析与应用[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11 (1) :77-79.
传统加工 第4篇
随着科学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技术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 改造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成为大势所趋。机电一体化作为从系统观点出发的系统技术, 它综合运用了软件编程、信息变换、接口、电力电子、微电子和机械等技术, 并且按照优化组织和系统功能等目标, 科学布局和配置了各个功能单位, 同时在保证能耗低、可靠性高、质量好、功能多的基础上, 实现了特有功能的价值, 确保了整个系统的最优化。因此, 在机械加工工业中, 将传统的机床改造成由微机控制来实现机电一体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复杂、小批量和多品种零件的加工需求, 还可以提高生产率和加工精度, 缩短生产周期, 降低生产成本。
1 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分析
1.1 机电一体化改造的必要性分析
改革开放后, 虽然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在不断提高, 还有部分单项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准, 并且很好地解决了复杂、精密、小批量、多品种的零件加工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加工质量, 但同时也受到了固有条件的制约[1]:
(1) 数控机床价格较为昂贵, 要一次性投入资巨大的资金, 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购置数控机床存在资金困难问题。
(2) 目前, 大多数企业都购置了大量的普通机床, 如果用数控机床全部替代普通机床, 难以实现和实施;况且, 若用数控机床全部替代普通机床, 在机床闲置时, 会造成较大浪费, 因此不可取。
(3) 在国内, 重新购置数控机床有着较长的交货周期, 难以及时满足生产要求。
(4) 当对数控机床投入使用并进行具体生产时, 会有很多没有用上的功能, 造成浪费。这些问题都直接决定了机电一体化改造的必要性和其所处地位的重要性。
1.2 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策略的探究
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 探究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策略成为必然。走普通机床数控改造道路, 运用数控体系对机床进行改造, 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产品的质量, 增加旧设备的利用率, 还可以大力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1.2.1 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的改造特征与优点
数控机床的改造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某个部位给予特定改造, 采取微机控制系统, 让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具备数控加工的能力。在传统机械加工机床中, 数控改造技术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其特有的优势。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特征与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交货期短且投资较少。对机床进行数控改造和购买新机床作比较, 成本节约了60%~80%, 改造费用较低。
(2) 有着可靠稳定的机械性能。数控改造床身所采用的基础部件不是传统焊接的构件, 而是较为坚固且精密的铸造件, 经改造之后机床具备质量高、性能好的优势, 并且可以当作新设备一直使用下去。
(3) 对设备了解透彻, 有利于今后维修操作, 而购置新设备则不清楚新设备是否符合加工要求。相比较而言, 改造能够对加工进行精确计算。此外, 由于原有设备已经被使用多年, 所以操作者早已了解机床特性, 故而对操作者进行维修和操作使用方面培训的时间就会缩短, 且见效快, 等安装完毕改造机床, 就可以实现机床全负荷式运转。
(4) 能采取最新控制技术来运行, 可按照技术改革发展的速度进行改造, 实时提高生产设备自动化的效率和水平, 不断提升设备的档次和质量, 把机床改造成为当今水平的机床。
(5) 对现有条件充分利用, 如对现有地基就可以充分利用, 这样改造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就可不必和购买新设备一样, 去对地基重新构筑, 如此不仅可以降低费用, 节约改造成本, 还可以有效缩减生产准备的周期。
(6) 改造可以有效提高产品工效和质量, 有着较高的自动化程度, 且加工的精度高、专业性很强, 有着较高生产效率。
(7) 缓解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降低了。
传统机械加工机床中, 大多数仍旧使用旧式的机床。用微机来控制机床, 将机电一体化改造落实到位, 会让机床较快适用于品种多、批量小和复杂零件的加工, 这样不仅会提高生产率和加工精度, 还会有效缩短生产周期, 降低生产成本, 适应本国国情[2]。全功能数控系统优点很多, 但其成本也较高, 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购买起来很困难, 但是为了自身发展,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改造原有机床, 来实现机床的自动化和数控化, 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1.2.2 经济型数控机床的特点分析
经济型数控机床创建的目的就是为了符合我国国情及现有生产的实际, 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尽量降低成本。目前, 经济型数控机床系统已在我国迅猛发展, 这有力推动了数控事业的发展[3]。经济型数控机床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性能好且价格适中。相较于进口数控机床, 经济型数控机床只需要几万元便可购买, 而进口数控机床则需要好几十万元, 甚至几百万元。
(2) 适合中小批量、多品种产品自动化的生产, 适应性较强。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所生产出的产品均可用经济型数控车床加工, 此时只需转变加工程序, 便可最快地适应生产, 满足生产需求。
(3) 提升了产品的质量, 降低了废品的损失率。经济型数控机床因其加工精度较高, 使得加工出的产品合格率高。
(4) 能有效地将复杂零件简单化, 解决控制问题。
(5) 降低生产成本, 节约工装费用。传统手工操作要大量成型刀具和靠模, 而经济型数控机床则无需工装, 这不仅节约了费用, 还有效缓解了工作人员的压力。
(6) 增强了工作人员的素质,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型数控系统的运用, 不仅拓宽了工作人员的视野, 激发了工作人员学习新型微电子技术的热情, 还为工作人员从纯粹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逐步走向智力型工作人员创建了有利条件, 从而推动了工厂技术的进步。
(7) 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经济型数控机床的应用, 使工作人员逐渐摆脱了紧张繁重的体力劳动, 降低了其劳动强度。
(8) 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为企业在日益竞争的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企业在采取经济型数控设备后, 不仅提高了设备的批量生产能力和加工精度, 而且还提升了其生产加工的效率和灵活性, 增强了设备自身的应变能力。
2 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的发展趋势
2.1 智能化
所谓智能化, 就是让机电一体化产品和人具有相似的能力, 如自主决策、判断推理和逻辑思维等能力, 让产品具备较高的控制性。而实现以上功能的技术保障来自于信息、模糊、软件和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智能化作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2.2 个性化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追求创新、同中求异、讲究个性成为消费需求的重要特征, 与此同时, 柔性化给产品的个性化提供了技术平台。因此, 在信息时代, 机电一体化的改造将会走个性化发展道路, 随之相应产品的生产观念和模式均会发生转变。虚拟、智能和精益生产等都会在未来不断涌现。
2.3 微型化
微型化就是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尽量缩小。MEMS (微机电系统) 主要指那些几何尺寸不超过1 cm的机床机电一体化产品。这类产品因具备运动灵活、能耗少、体积小等优势, 而被信息、军事和医疗等领域广泛运用。1986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发了首枚微探针用于医疗, 同时美国加州大学分校也研发了首台微电机。基于此, 我国同样在微电子机械系统上取得了较大进步。因此, 微型化势必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
2.4 快速化
数控机床在不断向着更加快速化的方向迈进。如今, 数控机床中车床主轴转速已经达到10 000 r/min, 相应地加工中心主轴转速也已超过40 000 r/min。此外, 快速移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速度增长幅度也在不断加大, 目前快速移动的速度已达到120 m/min, 而运动部件的加速度也从原来的0.5g增加到2g, 或者更高。随着数控机床高精度化进程的加快, 纳米机床随之出现, 纳米机床定位精度为0.005~0.01 nm, 最小分辨率为1 nm[4]。目前, 虽然纳米级机床并未得到推广, 但根据预测, 在不久的将来会更加广为运用, 用来满足机床对精度加工的需求。
2.5 环保型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 为世界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在无形中给环境带来了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 在不断改善自身条件的同时, 绝不能将破坏生态环境当作垫脚石, 因此绿色化产品观念随之而生。绿色化产品是指在对产品进行设计、生产、使用及销毁中, 要满足特定环境保护及人类健康的需求, 同时不可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或者危害较少, 并在最大程度上利用资源。因此, 绿色化产品概念势必会影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已经难以跟上时代步伐, 为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寻求传统机械加工机床转变策略成为必然。而改造传统机械加工机床实现机电一体化与购置新设备相比, 不仅达到了同样的加工效率, 还有效降低了成本, 方便了维修, 缩减了周期。因此, 改造传统机械加工机床, 实现机电一体化成为企业首选, 值得我们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摘要:传统机械加工技术难以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机电一体化作为综合运用各项技术的系统技术, 在合理配置各功能的前提下, 优化了组织的目标, 并实现了系统工程的最优化。因此, 分析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策略成为当务之急。现主要以改造为导线, 在分析机床机电一体化所面临的现状的前提下, 探究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的策略, 并对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传统机械,加工机床,机电一体化,改造
参考文献
[1]董建民.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机床数控化改造的必要性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5)
[2]孙续.浅谈现有数控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科学时代, 2010 (12)
[3]张葆青, 闫石, 陈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机床与测压, 2011 (24)
传统加工 第5篇
关键词:燕麦,熟化工艺,传统食品,营养指标
燕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营养食品之一。燕麦属于禾本科燕麦属, 可分为带稃型燕麦和裸粒型燕麦两大类。燕麦在世界八大粮食作物中总产量居第六位, 而我国90%以上的燕麦种植面积是种植裸粒型燕麦。裸燕麦又叫莜麦, 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 其营养价值在谷类作物中居首位, 含有15.6%的蛋白质和8.8%的脂肪。目前, 人们对燕麦的营养保健功能的研究比较多。研究得出, 在预防甚至是治疗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骨质疏松、肥胖等疾病上, 燕麦都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燕麦作物主要用于饲料, 很少一部分用于食用。在国外, 由于燕麦的营养特性、保水性和抗氧化性能够提高产品的加工品质和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 所以燕麦主要被加工成早餐麦片、面包、饼干、燕麦纤维和蛋糕。而在中国, 燕麦通过手工手艺做成风味小吃, 如燕麦挂面、燕麦窝窝等。
燕麦传统食品加工中需要用到熟化工艺, 也就是“三熟”加工过程。“三熟”食品必须经过“三熟”加工过程而制作的燕麦食品。在燕麦被磨成燕麦粉之前, 把籽粒炒熟, 并在和面时用热水烫熟燕麦粉, 通过蒸熟或煮熟方式食用燕麦食品, 这就是熟化工艺。三熟过程缺一不可, 不然影响食用品质。
燕麦窝窝就是典型的三熟食品。燕麦窝窝也叫窝窝头, 它的做法是在燕麦粉经开水烫面并和好面后, 在表面光滑的瓷砖上放一小块燕麦面, 然后用手把燕麦面团先推搓成片状, 再卷成卷状, 像蜂窝状把多个卷连在一起, 在笼屉上蒸熟燕麦卷, 故称燕麦窝窝。本文对“三熟”工艺加工后的燕麦窝窝进行试验, 针对不同熟化工艺处理燕麦窝窝, 对燕麦窝窝进行营养指标、流变学特性、所含热量、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等指标的测试, 针对“三熟”工艺对燕麦窝窝加工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 得出熟化工艺的影响程度, 为人们在做燕麦食品时提供良好的建议, 更有利于燕麦食品走上每家每户的餐桌上, 成为主食大军的一员。
1 三熟处理对燕麦窝窝营养指标及加工特性的影响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本试验样品是由江苏省南京农业科学院提供的裸燕麦籽粒。裸燕麦分为两种, 一种是炒制的裸燕麦, 另外一种是未炒制的裸燕麦。裸燕麦均清洗干净后磨成粉末备用。
本试验所用的试剂主要有:β-葡聚糖试剂、无水乙醚、总淀粉试剂、直/支链淀粉试剂盒:爱尔兰Megazyme公司;另外, 还要准备好分析纯的30%过氧化氢试剂。
1.1.2 试验仪器
本试验所用主要仪器设备如下:德国公司生产的布拉本德黏度糊化仪;长沙长兴高教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HR-15氧弹式热量计;澳大利亚科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瑞典富斯-特卡脱公司生产的凯氏自动定氮仪;莜面窝窝机[1]。
1.1.3 试验方法
1.1.3. 1 试验窝窝样品的处理
对试验样品的处理主要是使用传统滚筒式炒锅把裸燕麦炒熟。首先, 用水清洗燕麦籽粒, 然后把燕麦籽粒堆成一堆并静置, 8 h过后, 放在锅里炒制燕麦籽粒, 当燕麦籽粒表面温度达到150℃时, 15min后再出锅, 待温度降至20℃时, 把它们盛放在保鲜袋中。对炒熟和未炒熟的燕麦籽粒样品进行磨成粉末操作, 分别取500 g, 磨碎后装入袋中, 用冰箱冷藏保存。
1.1.3. 2 燕麦窝窝的制作
用不同温度的水和不同种类的燕麦制作燕麦窝窝。把炒熟燕麦粉和未炒熟燕麦粉分为两部分, 并进行两种和面操作, 一部分是用常温水进行和面, 另一部分则是用98℃以上的开水和面。和面时, 把握好燕麦粉和水的比例关系, 小心燕麦面团细软或者干硬;并对不同燕麦粉的加水量不同, 炒熟的燕麦粉加水量为粉的85%, 未炒熟燕麦粉加水量为粉的45%。然后, 将4种不同方式处理的面团分别搞成圆柱状, 并把它们放在莜面窝窝机中, 连接装置摇动手轮, 使成型的燕麦窝窝从面桶上端被压出。取下压出的燕麦窝窝, 再分别作蒸熟和未蒸熟处理, 经过8 min左右的蒸过程, 制成窝窝。最终得到10个不同的燕麦窝窝, 把这些燕麦窝窝放在38℃的恒温干燥箱中, 烘干24 h, 然后磨成粉末备用[2]。
1.1.3. 3 营养指标测定、流变学特性测定、过氧化酶活性及白度测定
具体营养指标测定参照以下标准:窝窝制作中含水量参照GB/T 5009.3-2003进行测定;窝窝含有的蛋白质含量参照GB/T 5511-2008进行测定;窝窝的总脂肪含量参照GB/T 5009.6-2003进行测定;窝窝的β-葡聚糖含量参照AACC 32-23进行测定;窝窝的热量用HR-15氧弹式热量计进行测定。
燕麦窝窝的流变学特性主要依据两个方面来测定, 一是参照AACC 76-13测定窝窝的总淀粉含量;二是参照AACC 61-03来测定窝窝的直/支链淀粉含量。一般通过先称量样品后量取蒸馏水, 快速搅匀后开始测样黏度测定方法和测定参数。
另外, 通过参照AACC 22-80测定燕麦窝窝过氧化酶定量以及通过剪开制备好而没有烘干的燕麦窝窝面卷, 平铺在桌面上, 用色彩色差计测得燕麦面片的L、a、b值来测定窝窝的白度。
1.1.3. 4 对燕麦窝窝感官评价
由研究可知, 窝窝的食用品质受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的直接影响。未蒸熟的燕麦窝窝粘牙, 不能吃, 所以也就不适合对这种不熟的窝窝作感官评价。因此, 试验所需的窝窝必须是蒸熟的, 这样才能进行感官评价。所以我们取4种蒸熟的燕麦窝窝样品, 炒烫蒸窝窝样品 (TBS) , 炒蒸却未烫窝窝样品 (TBN) , 烫蒸却未炒窝窝样品 (UBS) , 蒸却未炒未烫窝窝样品 (URS) 。随意选8名人员对食用这个窝窝, 总分20份, 每项5分, 分别对窝窝的香气、外观、滋味和黏弹性进行打分, 结果取其平均值。
1.2 试验结果分析
1.2.1“三熟”加工对燕麦窝窝营养指标的影响
经过炒熟的窝窝, 降低了粗蛋白含量、β-葡聚糖含量以及热量, 升高了粗脂肪含量, 可见, 烫熟对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和热量的影响不大, 使样品β-葡聚糖含量有所升高;经过蒸熟, 窝窝的蛋白质含量和热量没有变化, 但是窝窝的粗脂肪含量和β-葡聚糖含量升高。经过因子的方差分析, 可以得出, 炒熟对燕麦窝窝蛋白质、脂肪、β-葡聚糖含量以及热量的影响大, 而烫熟和蒸熟对窝窝品质的影响都很小。
1.2.2“三熟”加工对燕麦窝窝黏合度的影响
结合以往研究得出的结论, 食品的品质和淀粉起始糊化度以及峰值粘度有关系, 淀粉起始糊化温度越低, 峰值黏度越高, 食品的品质就越好。在这次试验中, 烫熟会升高总淀粉含量, 不会对样品的直链淀粉含量、起始糊化温度、峰值黏度和回生值发生改变, 所以烫熟的窝窝食用品质不高, 很难吃;蒸熟会升高总淀粉含量, 同样不会对样品的直链淀粉含量、起始糊化温度、峰值黏度和回生值发生改变;炒熟可升高窝窝的总淀粉含量、回生值、峰值黏度, 不会对窝窝的直链淀粉含量发生改变, 但会降低窝窝的起始糊化温度。
1.2.3“三熟”加工对燕麦窝窝白度和过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白度很大程度上受炒熟和蒸熟工艺的影响, 但烫熟对白度影响不大。炒熟会降低窝窝的L值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蒸熟会降低窝窝样品的L值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烫熟也会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但是却升高样品窝窝的L值[3]。这就说明炒熟、烫熟和蒸熟都有不同程度灭酶的作用。
1.2.4 对燕麦窝窝的感官评价结果
在作窝窝感官评价试验中, 对4种蒸熟的窝窝进行食用并感官评价。经试验得出, 炒熟烫熟蒸熟的燕麦窝窝感官评分最高, 口感最好, 炒熟蒸熟但未烫熟的窝窝次之, 蒸熟却未炒熟未烫熟的窝窝最难吃。炒熟处理制成的燕麦窝窝香喷喷, 有嚼劲, 还不容易粘牙;未经过炒熟制成的窝窝香味、外观和黏弹性都欠佳。经过烫熟处理的燕麦窝窝各方面的感官比未烫熟窝窝的口感好, 但是两者之间比较效果不明显。
2 结论
经过对10个不同熟化工艺处理的燕麦窝窝的测试和数据分析, 得出结论, 即不同熟化加工对窝窝的营养指标测定、流变学特性测定、过氧化酶活性及白度测定、和感官评价影响各自不同。
第一, 经过爆炒过的窝窝不含有较高的粗蛋白, 但是, 粗脂肪的含量比较高, β-葡聚糖的含量也发生了变化, 热量在不断下降, 烫熟不会对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发生改变, 但是升高窝窝的β-葡聚糖含量。窝窝经过蒸熟以后, 窝窝的蛋白质和热量不发生变化, 但是窝窝的粗脂肪含量和β-葡聚糖含量发生改变。所以, 炒熟会使燕麦窝窝的蛋白质、脂肪、β-葡聚糖含量以及热量发生改变。
第二, 在试验中, 炒熟制成的窝窝含有较高的总淀粉含量、峰值黏度和回生值, 但是该窝窝的直链淀粉含量和其他窝窝一样, 但炒熟的窝窝降低起始糊化温度;烫熟的窝窝含有较高的总淀粉含量, 但烫熟不会对样品的直链淀粉含量、起始糊化温度、峰值黏度和回生值发生改变;蒸熟的窝窝含有较高总淀粉含量, 蒸熟不会对样品窝窝的直链淀粉含量、起始糊化温度等有影响。
第三, 炒熟处理的窝窝失去了很多的过氧化氢酶, 降低了活性和L值;而烫熟出来的窝窝同样也失去很多的过氧化氢酶, 活性降低了, 但是样品L值却升高了;蒸熟的窝窝也失去很多的过氧化氢酶, 活性降低并且样品L值也降低了。可见, 不管是炒熟、蒸熟还是烫熟, 窝窝的过氧化氢酶活性都降低了。其中, 熟和蒸熟受过氧氢酶和L值的影响较大。
第四, 燕麦窝窝经过炒熟、烫熟、蒸熟后, 口感就好。可知, 经过炒烫蒸这些熟化工艺的窝窝比较好吃。对比发现, “三熟”工艺中对燕麦窝窝各方面品质影响最大的处理工序是炒熟处理过程。
在大量研究的结论的基础上, 结合本次试验, 炒熟、烫熟、蒸熟是燕麦传统食品制作工艺的最佳过程, 并且炒熟是“三熟”工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如果在磨燕麦粉状之前的炒熟籽粒这一工序没有做好, 那么蒸熟和烫熟工序可以说改变不了燕麦窝窝的食用品质。最佳的燕麦传统食品就是做好炒熟、烫熟和蒸熟的工作, 缺一不可, 把握好每个工序的时间和火候, 充分发挥好每一个工序的作用, 做出美味而又健康的燕麦食品。
参考文献
[1]张燕.熟化工艺对燕麦传统食品营养及加工品质的影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2]张燕, 胡新中, 师俊玲, 等.熟化工艺对燕麦传统食品营养及加工品质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 2013 (10) :86-91.
传统加工 第6篇
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食品加工业已经跃然成为我省第一支柱产业,根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我省食品加工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其中味精达20%,畜肉制品占7O%,速冻食品占60%,方便面食品占25%,饼干占22%。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已经形成以玉米等深加工为主的粮食加工产业、以畜牧为主的肉制品加工产业及以长白山自然资源为主的绿色生态食品产业为主导的三大产业,涌现出了长春大成公司,长春皓月清真肉业有限公司、吉林森工泉阳泉饮品公司等一大批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拥有了大批国内外知名的食品加工企业品牌。
1.1 产品门类齐全
吉林省食品加工业主要涉及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3大类 ;包括糕点及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酒精及饮料酒制造等9个中类,初步形成了较为齐全的食品加工业体系。在所涉及的9个中类中,植物油加工业、糕点及糖果制造业、粮食及饲料加工业、牛羊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业等4个行业构成了吉林省食品加工业的重点。
截止到2012年底,全省共有农副产品加企业2686家,占制造业单位总数的30.6%,从业人员89413人,占制造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6.4% ;其中规模在5002000万元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253个、从业人员18674人 ;20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03家,从业人员35636人。个体农副产品加工业39229户,占制造业总数的60.8% ;从业人员92869人,占制造业总人数的54.3%。食品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23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12亿元,实现利税71.9亿元,其中利润27.95亿元。全省已形成了以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加工制造等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1.2 加工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主
目前我省的加工企业已经告别了过去小作坊式经营模式,主要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家,超亿元的企业9家,在吉林省所占的比重较大。长春大成、长春皓月、黄龙食品公司、梨树新天龙酒精公司、梅河阜康酒精公司、长春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德春米业(辽源)、吉林新禾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华正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四平红嘴油脂有限公司等企业成为吉林省食品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1.3 形成独特的主导产业结构和特色优势
吉林省的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速度迅猛,逐步发展成为吉林省加工业的主导产业。全省依托特色资源优势,打造区域主导产业,围绕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玉米、水稻、大豆、肉猪、肉牛、禽蛋、乳品、参茸、蔬菜、林特产品十大产业系列,通过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促进企业间精细化分工和专业化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2013年,全省启动实施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166个,项目总投资304.3亿元,其中,中粮生化9万吨 / 年葡萄糖、森工泉阳泉特色饮品、金塔实业辣椒红色素萃取提纯、集安益盛药业扩产1亿支针剂生产线建设等项目已近完工。
2 吉林省食品加工企业营销渠道的现状
2.1 营销渠道扁平化发展。
传统的由生产者、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零售商组成的金字塔式的分校渠道具有操控性较弱 ;效率低下,不利于有序竞争 ;层次繁多,信息反馈不及时等缺点。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我省的食品加工企业逐渐打破了这种销售模式,采用越过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直接与终端零售商接触的扁平化的营销模式,削弱了中间环节的地位,凸显了终端的作用。
2.2 渠道类型趋于多元化
我省的食品加工企业由于企业规模、经营管理水平等差异,必然采取不同的营销模式,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企业的销售渠道趋于多元化,在采用传统的间接销售渠道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营销渠道的优势进行分销,在同一地区采用多种不同的销售渠道 ;针对同一产品也采取差异化的销售模式。这种转变一方面弥补了单一销售渠道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食品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2.3 营销渠道终端的个性化
消费者作为销售的终端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从单纯的接受商家推出的产品到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定制,这种消费需求的变化也要求生产企业能够满足。因此定制销售模式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和趋势。定制消费模式具有流通环节少,定价较高等特点,对于企业而言利润空间较大。但我省的食品加工企业在定制营销方面还处于起步尝试阶段,没有形成固定成熟的销售模式。
2.4 网络营销渠道发展迅速
在互联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成为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便捷的平台,网络营销渠道为我省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我省众多的食品加工企业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得成绩。通过建立企业网站,网上交易等手段拓展营销渠道。随着“数字农业”概念的深化和实施,网络营销渠道必然成为我省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3 吉林省食品加工企业网络营销渠道与传统营销渠道冲突的成因
3.1 成本原因
与传统营销渠道性比较,网络分销渠道在产品终端价格竞争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与传统销售渠道相比,网络营销渠道是订单化生产,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灵活的生产,食品加工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客户个性化的需求,通过降低库存,甚至零库存的方式进行加工与销售,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库存的成本,降低了自己周转的压力。
二是相较于传统营销渠道的由生产加工企业到批发商,再到零售商的多环节销售方式,由中间环节截取20%-30% 的利润,网络营销渠道在销售过程中流通环节的减少,势必带来最终销售价格的降低,从而更具市场竞争力。
三是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网络的便利性,消费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类型的企业商品进行快速对比并作出购买决策,因此网络营销渠道的企业也不得不采用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购买,从而加剧了网络营销渠道和传统营销渠道的冲突。四是市场透明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生产者不再独占信息源,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企业的生产成本,流程等信息,因此企业无法获得之前的超额利润。而这些信息的获得正是由于网络营销渠道的发展带来的。
3.2 信息反馈原因
传统的销售渠道是基于固定的销售地点和销售时间的基础上的一种销售模式,虽然是人人交互模式,但这种交互多为单项的,企业的相关部门无法及时获得客户的反馈信息,企业就无法及时的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产品改进和新产品的研发推广 ;而网络营销渠道却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人机交互模式,客户可以即时的反馈相关信息,而生产企业可以根据这些反馈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并根据客户的要求提供具有个性化的产品,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的周期和相关的市场调研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3.3 消费者消费体验原因
与传统的营销渠道相比,网络营销渠道因其便利性受到消费者,尤其是青年消费者的喜爱,但网络营销渠道的发展时间仍较短,大部分消费者还无法适应和掌握网络渠道的消费模式,由于网络营销渠道是人机交互模式,尤其对于食品加工企业来说,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只能通过视觉来选择商品,缺乏对商品的把握,这也成为很多人仍然习惯于传统购物渠道的原因。
4 吉林省食品加工企业营销渠道冲突的解决对策
4.1 建立高效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食品加工与食品物流与居民的生活关系密切,其巨大的需求量要求有高效现代的物流配送体系作为发展基础。食品本身的物理特征决定了货物价值一般较低,但体积较大,因此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完善的食品仓储系统既要充分利用运输的网络功能,也要在综合多种因素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存储量和存储时间,同时,装卸搬运活动是食品在流通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减少搬运次数也要最大程度上发挥专业机械设备的优势,增强物流配送的节奏和衔接性,进而提高整个过程的综合效率。物流配送中心等运输节点的设计要综合考虑产品特点、运输距离、客户对时间的要求、企业运输成本等因素。
4.2 构建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网络营销渠道与传统营销渠道成员之间需要建立一种规范性、经常性的信息共享平台,进而进行长期有效的沟通。渠道成员之间可以交流相关市场供求信息,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级管理层的互访,企业发展的宏观规划等信息,这种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渠道成员之间,渠道成员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消除了很多潜在的隐患与误解,保证了企业的营销渠道高效、正常的运转。
4.3 转变中间商职能实现共赢
解决传统营销渠道与网络营销渠道之间的冲突,从根本上是要对两类渠道进行有效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互联网络的出现建立了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快速销售渠道,使得中间商的职能大大削弱,中间商不再是营销环节中的骨干环节,而成为了这种快速直接销售渠道的服务提供部门。通过互联网实现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直接网络营销渠道,这时传统中间商的职能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环节的中间力量变成为直销渠道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同时,食品加工企业利用网络渠道和传统渠道进行销售时大势所趋,中间商要转变自身职能,如充当第三方物流配送提供服务等,通过自身职能的转变,实现生产企业,中间商和消费者三方的共赢。
传统加工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