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平学习者
不同水平学习者(精选12篇)
不同水平学习者 第1篇
会话修正研究在课堂上的运用以Mchoul (1978)利用Schegolff等人提出的用日常会话中话轮转换系统检验课堂话语的结构为开端,他观察了一节英国高中地理课的课堂修正现象,发现他人启动自我修正比自我启动自我修正更多。到了20世纪80年代,会话分析被用于二语习得领域,很多学者采用修正的概念来研究非本国语说话者的交际行为,尤其是课堂语言行为,以试图找出修正结构在这一特殊会话场景下的特点,从而找到其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二语自我修正的研究以Kormos (1999/2000a/2000b)为代表,在Levelt (1983)和Bredart (1991)提出的母语修正分类基础上,结合二语的特点,提出了二语修正的分类。Schegloff等人对日常会话中的修正现象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他们指出,会话修正是指会话(以及其他互动言谈)中处理听、说和理解方面出现的问题或错误的做法(schegloff, 2000)。Schegloff等人将修正分为偏误源(trouble source)、修正启动(initiation of repair)及修正完成(completion of repair);并明确区分了修正和更正(correction),而修正不一定以错误(error)的出现为前提;修正的含义更宽广,既包括真正的错误(error),也包括消除误解、澄清误听、搜索词语、自我编辑等。
自我修正是母语和二语口语表达的共性,也是口语的主要特征之一,对自我修正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口语产出的本质,以及口语产出过程的监察机制。在西方,口语自我修正的研究最早是针对母语、在会话分析的范围内展开的,以自然会话为语料,考察说话者修正的倾向。
杨柳群(2002)对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过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英语水平的差异对学生的修补类型有显著影响,高水平组的学生倾向于恰当修补,而低水平组的学生倾向于错误修补和不同修补。陈立平(2004)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口语自我修正研究发现,大学生英语口语中自我修正的频率相当高,但相同信息修正和语言错误修正所占比例最高,而不同事实修正和恰当所修正占比例甚少。文秋芳和庄一琳(2005)对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口语自我纠错能力的研究却发现,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纠错仍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整体在线纠错数低于离线纠错数。以上均是对我国高水平学习者话语纠正的类型、特点和模式进行的研究,却未涉及非英语专业低水平学习者会话纠错的研究。本文主要对非英语专业不同学习者的修正模式进行探讨。
一、修正类型
1983年,Hindle将会话修正分为重新开始(fresh start)、更改修正(modification repair)和缩略修正(abridged repair)。1989年,Levelt将修正分为语误修正(error repair)和适合性修正(appropriateness repair)。1991年,Goodwin提出修正是为了吸引听话者的注意。1992年,Facrch和Kasper (1982)认为,含有话语错误的语段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 FTA),对这种话语错误所进行的自我修正是为了恢复面子。White (1997)也提出,通过对话语错误的修正,人们意欲建立和维持和睦、避免面子收到威胁、增加与听者的一致程度。
Schegloff等人根据修正的启动和修正的完成是由本人还是他人来执行,将修正分为四种:自我启动/自我修正(self-initiation/self-repair)、自我启动/他人修正(self-initiation/other-repair)、他人启动/自我修正(other-initiation/self-repair)、他人启动/他人修正(other-initiation/other-repair)。他们还发现,当会话出现问题需要修正时普遍存在一种偏好,即自我启动优于他人启动,自我修正优于他人修正。
我们对自我修正的分类主要借鉴Levelt (1983/1989)针对一语和Van Hest (1996)及Kormos (1999)等针对二语的自我修正研究。Kormos (2000)把自我修正分为四种:内容修正、恰当性修正、错误修正和重新措辞修正。陈立平将自我修正分为相同修正(same repair)、不同修正(different repair)、(appropriateness repair)和错误修正(error repair)四个大类,其中相同修正属于隐性修正,其余三项为显性修正。各大类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类。陈立平(2005)把恰当修正细分为恰当消岐、恰当替换、恰当插入、恰当删除、恰当衔接和恰当修辞。
会话修正是会话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管什么样的会话,在交际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阻碍,修正是排除阻碍,维持、保护会话继续进行的唯一的方法。修正结构是会话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课堂观察
外语课堂教学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注重交际双方的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而忽视学生输出的作用,其理论依据是Chomsky的普遍语法和Krashen (1982)的课理解输入假设;二,以Vygotsky (1998)社会文化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注重教师作为中介者的中介作用,中介作用特别强调教师的调控作用(regulating),所谓调控,指的是控制的中心由外部转为内部,如果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要由他人控制,称为他人调控(other-regulation);如果让学习者独立地完成任务,称为自我调控(self-regulation)。学习者在由他人调控转化为自我调控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从而习得语言。就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互动(interaction)而言,学生在产生言语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误。对待学生的失误有两种修正:一是让学生自我修正;二是教师修正。不同的修正模式对学生的注意力要求不同,对学生修正后的输出也有影响,因为自我修正要求学生注意到自己的语言失误,并且自我修正意味着学生保持着话权(floor),他人修正意味着话权的转移,这样学生产生修正后输出的机会就有差异,根据Swain&Lapkin (1995),产生修正后的可理解输出的过程就是一个语言习得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交际中的修正模式也影响学生的语言习得。
正如Markee (2000)所观察到的:“会话修正在二语研究者看来是一种能使学习者获得可理解输入的社会心理学工具。”一定类型的活动自然会导致一定类型的修正,所以我们发现在注重内容流利的课堂中,修正的目的是促进相互理解和意义协商,而在注重形式精确地课堂中,修正的目的是产生精确地语言形式。Musumeci指出由老师发起修正是有好处的,如果不让学习者重新组织语言,就不会出现促进学习者进行语法的协商。
Swain (1985/1995)明确指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仅有“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她认为如何使学习者进行语言产出对第二语言的习得非常必要,语言输出假设中最重要的组成因素是促使语言产出,学习者要通过推促(push)来利用自身的有效资源,且通过修正增强自身语言的适应性和准确性,充分发挥语言能力。学习者应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发挥和利用自己的语言资源,其中一个可利用的语境条件就是学习者与及教师之间的交互活动。Long (1996)提出的“交互式假设”(Interaction Hypothesis)强调通过交互式协商获得内隐性纠错式反馈,它能促使学习者修正自己的语言产出,从而促进二语的发展。这种类型的交互活动将学习者内在能力与语言产出结合在一起(Long&Robinson, 1998)。Izumi (2003)也曾提到当学习者对自己的语言产出进行修正时,他们可能产出新的语言信息,也可能对自己的话语重新加工,使学习者额外获得更多语言编码的机会。
Krashen (1981)在监控假说中提出,学习者可以运用已学到的语言知识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进行监控(self-monitor),监控需要两个前提:(1)学习者重视语言的准确性,有避免语言错误的强烈愿望;(2)学习者必须了解相关的语言规则。根据信息处理理论,除了上述两个条件外,监控还需要有一定的注意力资源(Skehan, 1998)。这就是说,交际任务的难度要恰当,允许分配一部分注意力资源来监控语言输出。自我修正(self-repair)指学习者在表达过程中,根据自我监控,从而对自己语言行为进行的后续调整,这种调整既包括对已犯错误的纠正,又包括对已表达语言内容的增加、减少和重组。自我纠错(self-correction)和自我修正很相近。它们都是以自我监控为前提,但前者比自我修正涵盖的范围窄,它只限于对错误的改正。
三、不同性别、不同水平学习者的修正倾向
自我修正是母语和二语口语表达的共性,也是口语的主要特征之一,对自我修正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口语产出的本质及口语产出过程的监察机制。在西方,口语自我修正的研究最早是针对母语、在会话分析的范围内展开,以自然会话为语料,考察说话者修正的倾向。下文是中国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一些修正倾向。
1. 中国英语学习者由于受语言熟练水平的制约,因而在话语修正的形式上倾向于自我修正,其动机在于把自我修正作为避免伤害他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言谈策略。
2. 说话者对自身话语输出的准确度和适当性关注不够。低语言水平导致“繁复结构”的出现。高水平语言学习者表达则更为准确、更为简洁且较少歧义。在非自然、非真实的外语学习场景下,他们对面子的顾虑比低水平语言学习者少,能更为主动地辨别指认他人话语中的错误。
3. 就数量而言,男生说话者采用的话语修正比女生多。女生尤其倾向采用自我修正。男生习惯用肯定句式表达看法,而女生则借助疑问句式和模糊限制语缓和其话语的语气。总体而言,女生更注意挽救他人的面子。
4. 男生在交谈中普遍占据优势地位,他们主动发起的话语修正次数比女生多。“对话优势”概念得到进一步验证。
5. 男大学生说话时比较注意传递信息而忽视信息表达的手段,较少纠正会话中出现的涉及谈话方式、语言恰当性和语言形式的错误,从而较少使用显性的自我修正和修正标记语;而女大学生则比较关心对方的反应和对方对自己的看法,努力寻求与对方的一致性,因此比较注意交际的互动性,从而使用更多的显性修正和修正标记语。如果以上解释成立,那么可以认为男女生在英语口语自我修正和修正标记语使用方面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是一语在二语或外语使用过程中的迁移。
四、会话修正具有以下意义
1. 产生可理解性输出。
言语的在线性使人们容易在会话中出现错误,或是陈述内容不准确。如果不对错误信息或不当信息进行修正,就会妨碍交际正常进行。
2. 体现说话者控制话轮的心理。
自我修正体现出说话者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会话交际策略。说话者通过自我修正,可以控制话轮,掌握说话主动权。自我修正体现出说话者不想让出话轮这一心理,而他人启动的修正涉及到建构新话论,争取掌握话轮的心理。
3. 有利于保全会话者面子。
Kasper提出自我修正体现了保全面子的原则。发生语误的言语对说话者面子构成威胁行为。自我修正有益于恢复面子,反映人们在维护面子需求和追求平等中的不确定性。
不同水平学习者 第2篇
复习语文要梳理知识,感悟提高。具体如何“梳理”?怎么“感悟”?当我们走进书房,面对因平时过于忙乱而摆放得“乱七八糟”甚至“一塌糊涂”的资料、教材,“我”的头绪在哪里?
一、如果你“一模”或之前的考试大多在90分以下,老师建议你至少做好以下两点——
1.把前五册语文课本找到,每天阅读一篇文言文(包括叙事诗)。怎么读?先朗读一遍,然后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翻译一遍,译不通的地方翻阅工具书。把工具书列举的义项一一筛查,甚至其中的例句也尝试着翻译翻译,直到敲定一个最准确的为止。翻译结束再对文章做一番赏析,看看语言、手法、形象、主题等方面有什么特点,具体的表现在哪里?对作者的生平、成就、风格也要做一番研究,筛选出重要的文学、文体、文化、文章常识,并强化记忆。最后再朗读一遍,需要背诵的,当然更要背熟了。高中三年你可能都没有做过,但现在你要这样做了,这样做了,你会有不小的收获。
2.研究一下自己的作文。我估计你的作文,要么是内容单薄,要么是表达不清。当然,“表达不清”原因有很多,比如“审题能力差”,“罗列材料或逻辑混乱”,“语言驾御能力薄弱”。所以需要“研究”,看看问题到底在哪里。如果只想写议论文,那么,先要搞清楚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什么,议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议论的语言是怎样的。实在不行,我劝你考虑写写记叙文(或叫散文),记叙文是由情节和细节组成的,假期里,你要多观察,为自己准备有关自然、社会、人生的几个故事、若干个(10个左右)细节。然后,好好地写两篇文章(可以采用高考题),开学后请老师帮你看看,指点指点。
二、如果你“一模”或之前的考试大多在100分左右,老师建议你—— 1.研究研究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把本学期几次重要考试的试卷找出来,摊开放在书桌上,按照题目的类型(依据是《考试手册》),逐题研究。先看自己的得分情况,什么情况下,被自己“蒙”对了,怎样的题目自己错得很“低级”,原因何在?原因无外乎四个,一是原文没有读懂,一是答题涉及到的知识有缺陷,一是题干没有读懂,一是答题的规范还没有掌握。以上四点难度依次递减,也就是说最难的是读懂文本,整体把握文本。要琢磨怎样才能在短时间里快速地把握文本,比如从文体入手,从语言风格入手,从构思方法入手等等。如果现代文阅读你能有一个稳定的发挥,相信你的语文成绩应该会有一个提高。
2.如果作文老是52分左右怎么办?各人的原因可能都不太一样,不过说明审题的问题你已基本解决了,文章也还“像个样子”。但是,可能存在着诸如“材料陈旧”、“个别段落空泛”、“内在结构不甚谨严”、“语言平淡”等问题,需要有效解决。好文章都是“磨”出来的,李白“铁杵磨成针”,而后成就为一代杰出诗人。我们也不要满足,从内容到结构,到语言可以找到自己的“新的增长点”。如果是材料问题,可以多读读书报杂志上的“短评”、短篇散文,看看人家都使用了一些怎样的生活素材、社会素材(包括细节),都是怎么用的,借此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样,既积累了素材,又提高了认识,积累了思想。如果是结构问题,再分析是条理问题,还是内在逻辑问题。找几篇往年的高分作文,研究一下别人是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结尾,如何紧扣观点举例等等。如果是语言问题,建议你不要太在意,朴素地表达就可以了。用牛车与用轿车去接新娘感觉固然有所不同,但最重要的还是新娘的“品质”如何,你说对吧?所以,许多时候貌似语言问题,实际上还是内容问题。
三、如果你已经长期都是110分以上甚至更多了,需要做些什么?
1.静下心来读点书、文章。比如,读点经典的有一定深度的社科类文章,如朱光潜、傅庚生、俞平伯的小书,找不到的话,周国平的也行。这些都是谈论文学、哲学的文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文学的鉴赏水平,以及对人生的认识。所谓“静下心来读”,指的是反复玩味,不求数量,而求领悟。还可以读读一些经典的散文,特别是一些当代中国诗人出身的散文家的作品(不是说08年考了牛汉的散文我才这么说,是因为受过诗歌训练的作家文章会更有味道些,更难咀嚼一些),不好找的话,买本《散文》杂志也行。这些文章可能都比教材里的文章难读,风格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正好可以提高我们细读文本的能力。
当然,阅读社会这本大书也很重要。必须走出家门的时候,多观察、思考世态人心,特别是容易被大家忽视的事和物。
2.如果作文想上到60分,除了祈祷“上帝”之外,想想自己还有那些事情需要“准备”好。比如,见识是否独到?视角是否独特?语言是否老练?材料是否新颖、充实?如果信心还不那么足的话,那么,我建议你尝试着做做两个“游戏”。一个是“一题多写”,一个是“一材多用”。“一题多写”的“题”当然包括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多种形式,看看自己能写出多少“新意”出来——既切合题意又切合时尚(如“环境保护”、“关注弱势群体”等)。比如,同样是“节约”,我们祖先或传统意义上的“节约”体现的是对“劳动”的尊重,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被要求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今天我们谈论“节约”,比如节约一度电,一滴水,更多考虑的是能源、资源的匮乏,是对环境的保护,对大自然的敬畏。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再围绕着“珍惜劳动”去举例、分析,当然也无什么不对,新颖程度却要打上折扣了。而如果赋予其时代的内涵,自然更发人深省,从而更“醒人耳目”。“一材多用”的道理也在这里,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个材料多个含义。
不同水平学习者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写作 高中生
一、 高中英语写作情况
1. 高中生写作的主要问题
首先,语言基本功不扎实。语音、词汇、语法是英语学习的三个基本要素。要充分表达自己思想,要求学生应掌握一定或足够的词汇量,充分了解词的涵义,并能够写出正确的句子;其次,词汇量不够。学生的作文中出现大量的拼写错误,影响理解;词语误用,表达不准确;某一词语反复使用,语言表达缺乏变式,单调乏味。比如, because就常被写成becaus, “很喜欢”就是very like, 如果一篇文章中多次出现“喜欢”,他们只用like而不懂得运用其他短语来表示“喜欢”之意,是词汇量匮乏的表现;再次,语法混乱。写作除涉及词汇外,也涉及语法规则和句型句式。语法规则和句子是写作的另一基本要素。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典型的错误主要是由语法错误引起的。学生在写作中的不规范语法、混乱的句子结构、不清楚的含义等这些情况屡屡出现。同时,他们的作文中还存在汉式英语现象。
2. 问题的主要根源
这些问题主要是受母语的影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以及不良的写作心理和写作习惯的影响。
首先,由于受到汉语的影响,汉语式的英语到处可见。想表达“有很多人认为游戏会对他们的学习和健康影响不好。”很多同学就直接把这个句子翻译成“Have a lot of people think the computer will make their study and health not good.” 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表达或思维方式去进行英语写作,组词成句,于是,汉语式的句子就出现了。他们套用母语的思维方式,用汉语来表达再译成英语, very like在他们眼里就是正确的说法。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词,他们也会根据汉语和构词感觉造词,因此,大量的“造词”就出现了。 ease本身就是动词,但有些学生以为它是名词,因此,很多学生就把eneasy当形容词用。
其次,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写作安排在教材的最后一课。很多老师忽视了写作部分。很多学校由于学生基础差,他们甚至放弃写作。另外,教师对写作指导的针对性不够强也是写作的一大不足。
再次,基础差使很多高中生都对写作有着担心、惧怕和厌恶的心理。他们审题不清,或者是不审题,不重视写作格式;另外,很多学生没有养成修改的习惯,他们不懂得去检查;不讲规范,轻视书法等。
二、 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对策
首先,对于简单的语言知识,教师应给学生不同的任务。语言输入是基本,应该要求学生背诵一些简单的句子,如It is ... for sb to do sth. 等。另外,学生能背一些写作必备的词汇和句型是很有利的,如描述人物的be born in a ... family, graduate from, major in, be regarded as等词汇和句型都很常见。
基础不好的学生,应鼓励他们每个意思背一个句型。基础一般的学生,让他们背诵两个或三个以上表达在写作时加以选择;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应提供多种表达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挑选一些高级的句子,增加作文文采。
其次,写作训练应先短后长、先易后难。很多学生基础差,连单词句型都搞不清楚,因此,作文应从句子开始。如人物介绍的写作中,首先让学生要思考 ① 人物介绍通常写哪几方面的内容? ② 人物介绍常用的词汇和句型有哪些?通过思考这些的问题,他们就明白了哪些句子是可能用到的。
再次,提供写作模板给学生。特别对于作文组织不好的学生,写作时应该先给学生一篇范文,让学生自己观察、模仿写作。学生应该从单词、短语、句型人手,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写作训练的强化,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重要句型和写作技巧。最后,让学生开始独立写作。完成初稿后,让同伴之间互阅互改,共同交流。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错误印象深刻,避免或减少同样的错误再次出现。
三、 加强讲评内容,提高学生写作技能
教师重视讲评,展示学生作品。改后,把学生的成果展示出来,让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评析,讨论文章的段落、词汇、句式等。教师应给作文打分,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教师评阅后应挑选较优秀的学生在下一节课朗读自己的作品,并常在校报,英语墙报,优秀作文集,班级作文展等刊登发表学生的作品。
四、 小结
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写作课应该吸收现代教育的特点,采用特色的课堂艺术,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是思维的创造,教师应该结合课堂艺术,使之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 俞月琳.中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9(4).
3. 吴一安,刘润清.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不同水平学习者 第4篇
1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1.1研究材料
研究选择2个甘蔗新品种,即福农38号和柳城05-136号,供试用的肥料为尿素、氯化钾和钙镁磷肥3种补充土壤氮、磷、钾营养元素。
1.2研究方法
选定甘蔗种植试验研究区域,选用的试验地要求坡度平缓,土壤的肥力基本相同的沙壤土,这种土壤类型代表了我国大部分甘蔗种植地区的土壤类型属性。通过裂区设计,甘蔗品种种植区定为主区,施肥种植区定为副区。按照1:0.5:1的比例对氮、磷、钾元素进行施肥配比,对福农38号和柳城05-136号进行低肥、中肥、高肥和极高肥4个不同施肥量试验。
不同处理的肥料用量如表1所示。
对研究区内进行同样的浇水、除草等其他相关处理措施,在甘蔗的不同生长阶段,设置不同的研究指标,并且结合实际对指标数据进行调查和分析。按照甘蔗生长的过程和阶段,甘蔗农艺性状和产量受到施肥量影响的指标体系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在甘蔗的出苗期,研究指标主要为出苗率、分蘖率以及宿根蔗发株率;在甘蔗的生长期,研究的指标主要为甘蔗株高度、蔗茎的生长速率;在甘蔗的成熟期,研究的主要指标为甘蔗糖分分的的含含量量;;在在甘甘蔗蔗收收获获时时期期,,对对甘甘蔗蔗的的产产量量和和有效茎数进行调查和分析。将调查的结果利用DP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施肥技术对不同甘蔗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1]。
2研究结果分析
2.1农艺性状分析
试验研究结果如表2
分别分析福农38号和柳城05-136号的4种施肥量的甘蔗生长性状可以看出,这两种甘蔗新品种出苗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反而成下降趋势,高肥和极高肥的出苗率都不高,但是在分蘖率方面,随意施肥量的增加分蘖率在逐步提升,说明提高施肥量能够有效地促进甘蔗分蘖。在甘蔗生长期和成熟期,不同的施肥技术并不会带来明显的差别影响,蔗茎的生长速度、株高和株茎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福农38号和柳城05-136号农艺性状对比分析方面,福农38号的分蘖率要略高于柳城05-136号,但是在株高和茎径方面,柳城05-136号更加突出一些。特别要说明的是柳城05-136号,该品种的发株率、株高以及茎径参数在不同的施肥技术下表现差距并不大,在蔗径伸长速率方面,中肥情况下的伸长速率明显降低,并且在这个施肥水平下的有效茎数也是最少的。从总体上来说,中肥、高肥的施肥技术下,柳城05-136号的发株率和株高表现存在优势,低肥和极高肥下的发株率和株高表现较差。柳城05-136号与福农38号相比,同样的施肥技术水平下,在发株率、伸长速率、株高以及有效茎数方面都比较大,但是茎径参数值比较小[2]。
2.2甘蔗产量分析
甘蔗产量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对于柳城05-136号来说,在高肥的条件下,蔗茎产量和甘蔗含糖量达到最高,其中蔗茎产量比平均产量要高出4.8%,含糖量增加4.7%。而福农38号的蔗茎产量和甘蔗含糖量在低肥条件下达到最高,其中蔗茎产量比平均产量要高出5.9%,含糖量增加8.2%[3]。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施肥技术下的不同甘蔗品种产量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可以看出,低肥处理条件下的甘蔗产量表现效果较好。另外,通过对两种品种的总体产量表现分析可知,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福农38号和柳城05-136号2种品种的甘蔗产量和含糖量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逐步提高。
结合上述农艺性状分析可知,高肥和极高肥施肥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甘蔗的产量和甘蔗的含糖量,但是在蔗茎的提高方面没有明显的影响发展趋势,甚至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蔗茎的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3结语
通过对柳城05-136号和福农38号不同施肥水平处理试验分析可以得知,甘蔗的出苗率和分蘖率受到施肥技术影响的程度比较大,对施肥量变化比较敏感,提高施肥量能够增加甘蔗糖分,但是对蔗茎的影响会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在实际种植过程中,要根据甘蔗品种的不同,结合不同的土壤肥力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
参考文献
[1]吴静妮,吴洁敏,杨业彬,韦海霞,陆国盈,韩世健,裴铁雄.不同施肥水平对3个甘蔗新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5(21):63-68.
不同水平学习者 第5篇
在田间两种磷水平下,应用大豆RIL群体对根总长、根总表面积、根宽、根冠比、根干重和根磷含量等6个根系性状参数和6个涉及植株磷含量、生物量及产量性状的指标进行遗传特性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磷水平下,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根系性状的变异幅度较大,符合正态分布的特征.土壤磷水平不仅促进了大豆根系形态的变化,同时也影响到根系构型的改变.低磷胁迫条件下,根系性状与植株磷含量、生物量及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并且这些根系性状都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率(0.47~0.60),可以作为选择指数应用于作物磷营养效率的.遗传改良中.在根系性状的6个指标中,以根总长、根总表面积、根干重、根磷含量等4个参数与植株吸磷量、生物量及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以作为评价不同磷水平下植物基因型差异的可靠指标,而根宽和根冠比则可作为特定的磷胁迫条件下基因型差异的筛选指标.
作 者:梁泉 尹元萍 严小龙 廖红 Liang Quan Yin Yuanping Yan Xiaolong Liao Hong 作者单位:梁泉,Liang Quan(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昆明,650201;华南农业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广州,510642)
尹元萍,Yin Yuanping(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昆明,650201)
严小龙,廖红,Yan Xiaolong,Liao Hong(华南农业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广州,510642)
不同水平学习者 第6篇
【摘要】 通过对我市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和分析,试图寻找出影响我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就其制约条件和发展思路提出参考意见。
【关键词】 体育消费水平;不同年龄阶段;城市居民
一、不同学历水平差异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我市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和硕博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的共计250名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对于大多数初中和高中学历层次的居民,对于日常体育活动的最主要方式是在居住小区周围的公共健身场地进行健身联系;对于体育消费最主要的投入主要是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的购买。根据经济收入水平,发现大约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居民在体育服装和体育器材上面的投入都选用的是中低端产品,在服装选择上他们很少选择名牌体育服饰,更多的体育服饰以物美价廉的休闲体育服饰为主,对于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取向是帮助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
二、不同年龄阶段的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大致上将调查对象的年龄阶段分为四个阶段:中小学生阶段、大学生阶段、青年阶段和中老年阶段。从调查发现,对于中小学生阶段来讲,在户外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花销是非常少的,但是对于体育服装的投资和购买能力并没有减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城市当中的家庭来讲,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投入成本越来越大,休闲化和时尚化的体育品牌服饰受到更多孩子的青睐,再加上体育活动也是孩子在学校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父母都选择给孩子购买名牌体育服饰。
一方面可以满足孩子在同龄人中间的攀比;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其休闲和舒适的设计适合孩子的穿着。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讲,由于其大多数都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性,且手里都有相对较固定的经济来源,很多学生在体育消费上的花销主要体现在服装购买和体育健身上,这方面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春节到夏季之间,更多的女生都愿意去健身俱乐部参加健身健美训练,来帮助她们完成塑身和形体美丽的展现。对于大多数男生来讲,都是为了使自己能看起来更加强壮和健壮。
这些时间段和季节,体育消费的支出相对会较大,体育赛事的现场观摩也是一个体育消费支出的亮点。对于越来越多的学生来讲,在追求时尚和生活的动态表现是喜欢和需要有活力的生活方式,现场观看各类体育赛事也是他们体育消费的重要支出环节。对于青年来讲是四个群体当中,体育消费水平相对最低的群体,通过询问和调查,大致上总结出一下四条原因:
(1)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城市生活负担使得他们在验证千年不变的那句老话,年轻的时候在用身体换取金钱,年老的时候是用金钱换取身体。
(2)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市场发展的疲软,很多年轻人为了最大化的节约生活成本和尽快购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或者还贷,在有限的收入下,节约昂贵的开支成为其主要方式,在服饰的选择上,昂贵的体育品牌服饰的选择相对较少。
(3)在工作之余,很多青年人,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往往都在开辟第二工作场所,这样无形中大大地压缩了他们休息和生活的时间,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去健身场所参加健身锻炼对于他们来讲更是奢侈的生活。
(4)由于他们正处在人生精力最旺盛的阶段,往往不会注意到自身的锻炼,也没有强烈的体育锻炼意识,从思想上根本就不重视体育锻炼,也是他们在体育消费方面投入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
三、不同性别的人群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根据被调查人数的统计,大约男性和女性各占一半,发现对于体育消费的支出男性要远远多于女性,主要是由于现在男性在体育消费上面支出的大幅度增加是他们改善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健康意识的慢慢形成也使得他们更愿意通过体育锻炼来强壮身体。
我市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与城市居民的学历、收入和职业有直接的关系,人们对健康的观念越强烈,参加体育锻炼的实践活动就越多,改善自身生活水平的重要体现就是体育消费的层次和方式。在大力宣传体育健身的同时,应该更多的是想尽一切办法使得更多的人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创造舒适、便捷和低消费的体育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1]卓伟.对我国健身俱乐部管理状况及未来管理模式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
[2]高灼荣.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不同营养水平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为贵州省惠水县贵州永红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肉牛育肥场。
1.2 试验时间
试验时间为2009年58月份。
1.3 试验牛的选择与分组
选用贵州永红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肉牛育肥场从贵州毕节地区购进的1.5岁左右、体况中等、体重340 kg左右的西×本杂交牛40头作为试验动物。将选用的40头杂交牛按体重配对, 随机分为5组 (即试验1, 2, 3, 4组和对照组) , 每组8头。
1.4 饲养管理及试验设计
采用分组饲养试验, 各试验组、对照组同时进入预饲期和正试期。分组后先预饲15 d, 并在此期间驱除体内外寄生虫1次, 观察试验牛的采食情况。称重后进入正试期, 正试期为60 d。试验设计见表1。
注:预饲期各试验组日粮从基础日粮逐渐过渡到试验日粮, 对照组始终用基础日粮。
1.5 精料补充料配方及营养水平 (见表2)
1.6 饲养管理
1.6.1 饲养方式与防疫保健
各组牛在同一栋牛舍中分组拴系饲养。预试期分别注射依维菌素、巴氏杆菌、炭疽杆菌和口蹄疫等疫苗, 口服抗蠕敏驱虫, 山楂健脾胃散健胃。待试验牛充分适应试验环境后开始正式试验。试验期每15 d用百毒杀喷洒消毒牛舍环境1次。
1.6.2 饲喂、饮水与卫生
每天分别于8:00、16:30投料2次, 先喂精料, 再投喂草料, 精料单牛单喂, 草料按组投喂, 不限量。每天分别于8:30、14:30给水2次。每天清扫圈舍2次并及时清除牛舍中粪尿, 保持牛舍干净。每周彻底清洗牛床1次, 每天刷拭牛体1次。
1.7 测定项目
肥育试验结束后, 每组按体重大、中、小各抽取1头肉牛, 禁食24 h、禁水8 h后进行屠宰。测定其常规成分、氨基酸、脂肪酸、肌肉pH值、肌肉嫩度、肌肉失水率、肌肉熟肉率、肉色等指标。
1.8 数据处理
试验开始和每个月末于清晨空腹称重1次, 每天记录每头牛的饲料消耗。所有试验数据利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并进行One-way ANOVA 检验, 用LSD分析作多重比较, 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营养供给量对牛肉品质性状的影响 (见表3)
注:同行数据肩注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3可知:各组间肉色、pH值差异不显著 (P<0.05) ;保水率试验4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熟肉率以试验4组最高, 比对照组提高了7.8% (P<0.05) , 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 ;与对照组相比, 各试验组大理石纹评分均较高, 但最高仅为2.00, 也未达到很好的效果;剪切力以试验4组最低, 分别比对照组、试验1组降低了1.91, 1.48 kg, 差异显著 (P<0.05) ;眼肌面积以试验4组最高, 分别比对照组、试验1组和2组增加了56.71% (P<0.01) 、53.97% (P<0.01) 、64.84% (P<0.01) 。
2.2 不同营养供给量对牛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2.2.1 对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结果见表4。
注:各组间数据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由表4可知:对照组和试验1, 2, 3, 4组牛肉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但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 粗蛋白、粗脂肪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粗灰分、水分有下降的趋势。
2.2.2 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结果见表5。
注:同行数据肩注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5可知:牛肉中的氨基酸总量以试验3组最高, 分别比对照组、试验1组、2组和4组高35.28% (P<0.01) 、21.82% (P<0.01) 、10.88% (P<0.05) 、10.90% (P<0.05) ;必需氨基酸总量以试验3组最高, 分别比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4组高32.55% (P<0.01) 、19.46% (P<0.01) 、9.46% (P<0.05) 、11.22% (P<0.05) ;鲜味氨基酸总量也以试验3组最高, 分别比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4组高43.53% (P<0.01) 、29.17% (P<0.01) 、14.01% (P<0.05) 、12.81% (P<0.05) 。
3 讨论
3.1 合理的日粮营养水平可以提高杂交肉牛肉的系水力和熟肉率
系水力和熟肉率是指肌肉蛋白质在不同处理下的保水能力, 系水力和熟肉率越高保水性能越好, 加工成品率也越高。在本试验中发现, 肌肉保水率以试验4组最高, 对照组最低, 二者差异显著;熟肉率也是试验4组最高, 对照组最低, 二者差异显著, 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这2项指标数量关系与5组牛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呈现出一定相关关系。这与刘希良等[1]报道的肌肉中蛋白质含量越高其保水力越大的结论一致。
3.2 合理的日粮营养水平可以降低杂交肉牛肉的剪切力
本试验结果表明, 剪切力以试验4组最低, 对照组最高, 剪切力与营养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这与刘丽等[2]研究的育肥期日粮能量水平越高肌间脂肪沉积越多、剪切力值越小、嫩度越高相一致。陈红跃[3]报道, 营养水平是影响牛肉肉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中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牛肉的嫩度有显著影响。
3.3 合理的日粮营养水平没有改善杂交肉牛牛肉的肉色和大理石花纹
本试验结果表明, 日粮营养水平对肉牛肉色改善效果并不明显, 这与Wulf D M Q等[4]报道的日粮组成会对肉色产生一定影响不相符;另外周光宏[5]研究表明, 肌红蛋白的状态与宰前、宰后所处环境有很大关系, 如宰前刺激、氧分压、pH值、细菌等;因此, 影响肉色的因素比较复杂, 但提高营养水平对肉色改善的效果不是太理想。
大量研究表明, 大理石纹与脂肪沉积呈正相关, 脂肪沉积越好大理石纹越明显, 而营养水平直接影响脂肪的沉积。在本试验中发现, 不同营养水平的5组大理石纹均不明显, 分析原因可能是育肥时间较短, 并且育肥试验前所有试验牛的饲养水平非常低, 牛体偏瘦, 由于代偿生长使试验期肉牛处于肌肉快速生长阶段, 营养物质大多用于沉积蛋白, 脂肪的沉积较少有关;试验牛胴体大理石纹不明显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肉牛没有及时阉割。据雷云国[6]报道, 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同卵双胎牛, 当公牛育肥到493 kg时, 阉牛可达455 kg, 屠宰后内脏脂肪、皮下脂肪和肌间脂肪阉牛比公牛含量高, 其中以皮下脂肪最明显, 增加130%。
3.4 日粮营养水平与杂交肉牛牛肉营养成分含量的关系分析
3.4.1 与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关系
从本试验结果来看, 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 牛肉中水分、粗灰分有下降趋势, 粗蛋白、粗脂肪有上升趋势, 但组间差异均不显著, 表明肥育过程中高营养水平对蛋白和脂肪的沉积有促进作用。这与田茂林等[7]、李石友[8]的研究结果一致。冯仰廉[9]认为, 牛体组织的化学成分随生长过程而有较大变化, 随着年龄和体重的增加体组织中的水分下降, 体脂肪升高, 体蛋白较稳定、仅稍下降。另据Kemp J P研究表明, 日粮蛋白质水平的改变对肉质成分影响很小或根本没有影响。但闫祥林等[10]研究表明, 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 牛肉中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显著下降, 粗脂肪含量明显升高。
3.4.2 合理的日粮营养水平可以提高杂交肉牛肉中的氨基酸含量
牛肉的营养价值主要体现在蛋白质上, 而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又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本试验结果表明, 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均以试验3组 (即精料占体重1.1%) 最高, 说明在一定范围内肉牛肉中的氨基酸含量与营养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总的来说, 在确定肉牛饲养方案时, 必须考虑影响肉质的营养因素, 适当调控其营养水平, 可以使牛肉的品质和档次得到提高, 进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希良, 葛长荣.肉品工艺学[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7.
[2]刘丽, 周光宏.饲养水平、年龄及体重对牛产肉性能影响的研究[J].黄牛杂志, 2001 (3) :10-14
[3]陈红跃.营养模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 2005.
[4]WULF D M Q, CONNOR S E A, TATUM J D.Using objectivesmeasures of muscle color to predict beef longissimus tenderness[J].Anim Sci, 1997, 27:129.
[5]周光宏.肉品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9.
[6]雷云国.肉牛生产技术讲座[J].现代化农业, 2002 (5) :9-10.
[7]田茂林, 夏先林.贵州黄牛杂交F1代直线育肥技术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 2008 (3) :136-139.
[8]李石友.营养水平对牛肉品质的影响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 2007, 34 (11) :25-28.
[9]冯仰廉.论生产优质牛肉的科学饲养 (续) [J].饲料广角, 2001 (23) :4-7.
不同钾肥水平对魔芋产量的影响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2年2—12月在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供试土壤为砂质壤土,肥力中等,海拔910 m。
1.2 试验材料
供试魔芋品种为德魔1号。供试肥料为腐熟牛粪、尿素(纯N 46.4%)、过磷酸钙(P2O516%)、农用硫酸钾(K2O 50%)。
1.3 试验设计
试验根据农用硫酸钾施用量不同设5个处理,分别为150 kg/hm2(A)、300 kg/hm2(B)、450 kg/hm2(C)、600 kg/hm2(D),以不施农用硫酸钾作对照(CK)。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7.28 m2(5.2 m×1.4 m)。
各处理均施腐熟牛粪15 t/hm2、尿素12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魔芋实行双行条播,播幅(包沟)1.4 m,大行距1.0 m,小行距0.4 m,株距0.35 m,种芋均重为200 g,小区播种量为6.8 kg,粒数为34粒,折合有效苗为47 250株/hm2。
1.4 测定方法
挖收魔芋地下块茎去土后,用电子秤称量总重,计算折合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收产量结果
德魔1号实收产量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施用钾肥能显著提高魔芋产量,其中处理B折合产量最高,为40 590.66kg/hm2,较CK增产4 285.71 kg/hm2,增幅11.80%;处理A折合产量37 335.16 kg/hm2,较CK增产1 030.21 kg/hm2,增幅2.84%;处理C折合产量38 791.21 kg/hm2,较CK增产2 486.26kg/hm2,增幅6.85%;处理D折合产量37 637.36 kg/hm2,较CK增产1 332.41 kg/hm2,增幅3.67%。各处理产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处理B>处理C>处理D>处理A>CK。
2.2 方差分析
由表1、2可以看出,各处理与CK平均产量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处理B、C与CK平均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余各处理之间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施用钾肥可以使德魔1号获得高产,其增产效果因钾肥用量不同而有所差异,最适量为农用硫酸钾300 kg/hm2。
3 结论与讨论
农用硫酸钾在德魔1号上有良好的增产效果,增幅为2.84%~11.80%,其中施农用硫酸钾300 kg/hm2对德魔1号产量增幅最大,达到11.80%。在各处理间施农用硫酸钾最大量为600 kg/hm2,但其产量仅排第3位,可见加大施用农用硫酸钾不仅增加种植成本,而且达不到高产效果[4,5,6]。
参考文献
[1]刘佩瑛.魔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徐文果,黄廷祥,张国云,等.红魔芋密植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9):200-202.
[3]张东华.株芽魔芋[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4]张国云,杨俊华,徐文果.优良魔芋品种——德宏红魔芋[J].蔬菜,2005,177(9):7-8.
[5]李剑美,杨燕,谢世清.云南魔芋的研究状况和开发应用前景[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1(1):73-75.
不同水平学习者 第9篇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2006年1月至2010年11月我科收住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指定的诊断标准[1],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 发病在48h以内, 均无脑栓塞、心肌梗死、心房纤颤、严重感染, 无严重肝、肾功能疾患。
1.2 分组及治疗
糖尿病组:有糖尿病病史, 共40例;男21例, 女19例;年龄43~80岁, 平均65岁。应激性血糖增高组:2 4 h内空腹血糖>6.1 m m o l/L, 4 8 h内糖化血红蛋白<6.5%, 共52例;男25例, 女27例;年龄41~85岁, 平均63岁。正常血糖组:24h内空腹血糖<6.1mmol/L, 48h内糖化血红蛋白<6.5%, 共30例;男17例, 女13例;年龄43~83岁, 平均65岁。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采用活血化瘀、抗凝、营养脑细胞, 调整血压、血糖及支持治疗;有并发症者给予对症治疗;疗程3周。
1.3 三组入院时脑梗死损伤程度比较 (表1)
由表1可见, 入院时脑梗死轻度损伤的构成比由低到高依次为糖尿病组、应激性高血糖组、正常血糖组, 三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31.74, P<0.01) 。总体上, 正常血糖组的脑梗死损伤程度最轻, 糖尿病组最重, 应激性高血糖组居中。
1.4 三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表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参考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
横向比较:三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纵向比较:治疗前后糖尿病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为最高, 其次为应激性高血糖组, 正常血糖组最低;我们选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为接近的糖尿病组与应激性高血糖组进行比较, 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1为糖尿病组与应激性高血糖组治疗前后比较
1.5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3) 本文中恶化包括死亡。
由表3可以看出, 基本治愈率由低到高依次为糖尿病组、应激性高血糖组、正常血糖组, 三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10.77, P<0.01) 。
2 讨论
急性脑梗死应激性高血糖指非糖尿病患者在急性脑梗死时发生的短暂性高血糖状态。其原因为脑卒中后脑组织水肿使中线结构移位, 刺激下丘脑-垂体靶腺轴, 引起交感肾上腺素系统功能亢进, 导致与血糖相关的激素水平异常, 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增加, 血清胰岛素浓度下降或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所致。
高血糖导致预后差的原因有: (1) 高血糖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引起血液高凝、高黏和低纤溶状态, 可使血栓形成风险增高, 并影响梗死区侧支循环, 导致缺血性卒中患者病灶体积增大和病情加重[2]。 (2) 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使血管舒张功能受损, 对血栓形成和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拮抗作用降低, 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使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液供应进一步减少[3]。 (3) 高血糖使脑组织缺血区无氧糖酵解增加, 引起乳酸蓄积, 加重和促进缺血脑组织的损伤, 使梗死体积增大, 同时乳酸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再灌注损伤加重, 从而加重局部脑组织缺血、水肿和坏死。 (4) 高血糖加速红细胞老化, 衰老红细胞增多, 聚集性增强, 脆性增大, 使血管梗死时侧支循环的血流减慢、红细胞淤积和破碎, 促进梗死体积增大和脑水肿加重[4]。有关高血糖的危害, 已有较多基础研究, 但临床研究相对较少。
我们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应激性高血糖组与正常血糖组, 比较分析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损伤程度、急性期预后。结果显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越高其病情严重程度越重, 急性期预后可能越差, 与Kolaos等[5]报道一致。因此,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注意血糖监测, 积极控制血糖, 当血糖>10mmol/L时开始药物干预, 干预后血糖维持在7.8~1 0.0 m m o l/L, 争取防止病情加重,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2]黄海波, 赵雪春.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J].内科, 2007, 2 (3) :105-108.
[3]郝金成, 穆振国, 郭见光.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J].中国民康医学, 2006, 18 (13) :594-595.
[4]郭娟, 赵瑞云.干预脑卒中后高血糖对其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 2003, 19 (11) :44-45.
我国不同地区居民水果消费水平研究 第10篇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膳食结构日趋科学,城乡居民干鲜瓜果支出占食品消费支出比例逐渐增加。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饮食习惯不同,城乡居民在水果消费量上存在明显差异,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水果消费量比农村居民高29.5 kg,预测不同地区城乡居民水果消费水平对林果业发展趋势及林果产品的市场配置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学者对居民水果消费水平的研究较为鲜见,且预测结果差距较大。其中苏畅认为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每年水果消费量为113kg,农村居民为51.1kg;赵俊晔认为2023年我国城乡居民水果消费量分别为72.8kg、36.9kg;而陶建平认为我国城镇居民水果消费量将稳定在55kg左右。因此,笔者按照预测模型不仅要拟合度高,还要考虑总体及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并且要经过误差检验的预测原理,对我国不同地区城乡居民水果消费水平进行预测,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同行提供借鉴。
2我国城乡居民水果消费现状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1995~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水果消费量直线上升,2006年以后水果消费量稳定在54kg左右。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得到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饮食习惯及饮食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水果消费量从1995年的13.14kg上升到2011年的24.11kg,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1、图2)。
注:C为居民水果消费量、I为居民收入
注:C为居民水果消费量、I为居民收入
由图1可以看出,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城镇居民的水果消费量变化趋势与全国变化趋势相同。历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城镇居民水果消费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其他地区,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水果消费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及其他地区,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水果消费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
由图2可知,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水果消费趋势与全国相同,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居民水果消费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其他地区,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水果消费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及其他地区,中部和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水果消费量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3城乡居民水果消费水平分析
3.1我国城乡居民水果消费趋向模型
首先利用IBM SPSS20.0对城乡居民收入与水果消费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及东、中、西、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水果消费量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62、-0.50、-0.51、-0.78;全国及东、中、西、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与水果消费量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83、0.76、0.61、0.66。表明收入与水果消费量间存在线性关系。再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水果消费量间建立线性、对数、复合、S、指数、logistic回归方程,得出R2分别是0.388、0.406、0.387、0.397、0.387、0.397、0.387。可知这六种回归方程的R2均较小,这是因为居民水果消费量的影响因素众多,而收入只是其中的一项,在微观经济学中,R2≥0.2即可,因此,选择其中R2最高的对数回归方程和S曲线方程最为预测模型的拟选方程。
据陶建平、资树荣对欧、美、日、韩、港、澳、台城镇居民历年水果消费趋向分析中发现,城镇居民对水果的消费量随着收入的提高而逐渐提高,受当地居民生活习惯、水果生产水平等多方面的共同影响下,消费量将逐渐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从我国城镇居民水果消费量的发展趋势来看,1980~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瓜果消费量直线上升,之后消费量呈现波动,但消费量保持在54kg左右。利用对数回归方程和S曲线方程对2015~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水果消费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对数回归方程预测的我国城镇居民水果消费量下降幅度过大,不符合实际,因此选取S曲线方程作为我国城镇居民水果消费量预测模型。
用S曲线方程对2005年至2010年6年间我国城镇居民水果消费量进行预测,对预测值进行误差分析,预测值误差在±10%以内(见表1),表明S曲线回归方程预测我国城镇居民水果消费量是科学合理的。
利用相同的方法分别建立我国农村以及东、中、西、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水果消费量的预测模型。根据分析结果,各地区城镇居民及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用S曲线作为预测模型,全国及东、西、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用对数回归方程作为预测模型(见表2)。
表2中预测模型对我国及东、中、西、东北地区城镇居民2005~2010年水果消费量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误差为:2.94%、3.08%、3.92%、2.62%、3.48%。农村居民2005~2010年水果消费量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误差为:3.06%、4.98%、4.01%、3.08%、4.32%。可见,平均误差在5%以内,其预测结果科学合理。
3.2城乡居民收入预测模型
对各地区历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指数函数方程拟合度最高,均达到0.99以上,拟选取指数函数为居民收入预测模型(见表3)。
注:I为居民收入
对居民收入预测模型进行误差分析,2005~2010年我国及东、中、西、东北地区城镇居民收入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误差为:1.71%、0.97%、1.88%、1.3%、2.6%。农村居民2005~2010年收入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误差为:1.72%、1.44%、1.99%、2.11%、2.17%。平均误差在5%以内,其预测结果科学合理。
利用指数函数方程预测出我国及东、中、西、东北地区城镇居民2015年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412元、41419元、29701元、29529元和29915元;2020年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4648元、72683元、54167元、54151元和55075元。我国及东、中、西、东北地区农村居民2015年纯收入为11445元、15109元、10905元、8844元和13176元;2020年纯收入为21650元、27321元、21056元、17291元和26337元。
3.3我国城乡居民水果消费量预测
根据我国及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预测模型得出收入预测数据,代入到预测模型中得出全国及各地区2015年和2020年水果消费量。全国、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城镇居民2015年水果消费量分别为54.5kg、53.4kg、53.6kg、48.6kg和59kg;2020年水果消费量分别为54.2kg、52kg、52.8kg、47.8kg和57.4kg。全国、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农村居民2015年水果消费量分别为24.9kg、27.5kg、22.9kg、17.5kg和31.4kg;2020年水果消费量分别为27.8kg、31.9kg、23.8kg、18.8kg和34.1kg。
4结果分析及建议
未来几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水果消费量继续处于波动期,整体会呈现下降趋势,但最终趋于稳定;而农村居民水果消费量还将继续上升。因为居民对水果的消费量都是随着社会经济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快速增加,然后有所下降,再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范围之内。根据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发展情况,我国城镇居民已步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居民对水果消费量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提高或下降,而将会逐渐趋于稳定;农村居民由于水果消费量偏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水果消费量将逐步上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水果消费量分别为54.2kg和27.8 kg。预测结果与欧、美、日、韩、港、澳、台居民水果消费量变化趋势基本相符。
其次,我国城乡居民水果消费量的差距逐渐缩小,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水果消费差距为38.7kg,到2011年缩小到29.5kg,预计到2020年将缩小到26kg。东部地区城乡居民2005年、2011年、2020年城乡居民水果消费量差距分别为40.6kg、27.7kg、20.1kg,中部地区分别为37kg、29.6 kg、29kg;西部地区分别为37.6kg、31.9 kg、29kg;东北地区分别为38.9kg、29.1 kg、23.3kg。东部地区城乡居民水果消费量差距缩小幅度最大,其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水果消费量的差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再次,各地区居民水果消费量差异明显,东北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水果消费量最高,城乡居民消费量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7.8kg、7.5kg。其次是东部地区,再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水果消费量最低。我国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消费水果水平高于全国的其他地区,在水果市场配置过程中,应把东北地区列入重点区域。我国东部地区城乡居民水果消费水平与全国相当,但是东部地区居民消费水果更倾向于高品质、绿色有机产品。因此,针对该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及喜好,在该市场增加高品质水果的供给量。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居民水果消费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受收入水平的影响,水果消费以大路货为主。
最后,农村居民水果消费潜力巨大,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即有4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居民是庞大的水果消费群体,但是受收入水平影响农村居民水果消费量仍然很低,提高农村居民水果消费量的途径就是提高收入、改变消费习惯、改善饮食结构。我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90%左右,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就要持续的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加强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村居民消费无后顾之忧;逐渐改善其饮食结构,让农村居民吃得更加科学健康。
参考文献
[1]苏畅.经济因素对我国成年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
[2]赵俊晔,武婕.2014~2023年中国水果市场形势展望[J].AO农业展望,2014(4):14-18.
[3]陶建平.我国水果消费水平与城市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6):18-24.
不同水平学习者 第11篇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训练水平对战士血清肌红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以300例战士为观察对象,根据军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名,观察血清肌红蛋白(Mb)水平。结果:观察组Mb基础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从不同兵种的战士Mb水平来看,仅侦察兵与其他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肌红蛋白水平与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肌红蛋白水平;训练强度;训练时间
【中图分类号】R446.11+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153-01
血清肌红蛋白(Mb)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细胞中,是一种具有传递和贮存氧功能的低分子色素蛋白质,与氧具有强大的亲和力,相当于血红蛋白(Hb)的6倍左右,储存了全身氧量的10%,在极低的氧张力情况下,肌肉缺氧时,可以放出氧供肌肉收缩的急需。它与运动疲劳及运动损伤有着密切关系,战士训练强度及时间与Mb水平有密切的关系,掌握其变化规律,可以较为科学的组织战士进行系统训练。为了解战士在训练后的Mb水平,使该项指标在科学指导组织训练中有重要参考价值,遂对某部队300名经过适当训练战士的Mb平均水平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1月年至2014年12月某部队建制战斗连队参军的300名战士作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均无心脏疾患和肌肉损伤,根据军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年龄为20~23岁;军龄3~5年;身高165c~185cm,平均身高(173.2±4.5)cm;体重:55~75kg,平均体重(62.5±5.6)kg;對照组,年龄为18~19岁;军龄6个月至1年;身高166~184cm,平均身高(174.1.2±3.9)cm;体重:56~76kg,平均体重(63.2±4.9)kg。两组研究对象身高、体重等情况比较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常规抽取对照组和观察组战士静脉血3ml,要求在停止训练及剧烈活动l~2d后的空腹时抽取,方法为当日清晨起床后,早上6时空腹稍休息后抽血;分离血清,置于-20℃低温条件下保存待测。采用试剂为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的Mb放射免疫药盘,使用双管(双抗体法)测定[1]。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肌红蛋白水平比较观察组Mb基础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肌红蛋白值(ng/ml)
组别例数肌红蛋白值平均值
观察组15046.90±15.34*
对照组15038.45±5.39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不同兵种战士肌红蛋白水平比较将观察组中一级士官按兵种分成普通步兵、侦察兵、卫生兵、通讯兵、汽车兵等五类进行统计分析,经两两比较只有侦察兵与其他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不同兵种战士肌红蛋白水平比较(ng/ml)
组别例数肌红蛋白值平均值
普通步兵3445.80±12.14
侦察兵2751.45±12.49*
卫生兵2844.70±13.56
通讯兵3046.10±12.08
汽车兵3145.30±11.54
注:与其他组别比较,*P<0.05。
3讨论
Mb在正常情况下只存在细胞体内,不能透出肌细胞膜,血清中浓度一般均较低。普通正常人血清Mb正常值为(29.85±16.04)ng/ml。在急性心肌梗死或横纹肌溶解症等肌肉破坏的患者中因肌肉细胞大量破坏,导致Mb释放入血,血清中浓度迅速升高,但一般保存6~10d,排除肌肉破坏的特殊情况,在剧烈运动后由于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血清中Mb水平也会明显升高,长期训练是一个运动连续过程,Mb水平会在整个训练周期内均保持较高水平[2]。本文通过对某部队150名接受较长时间训练的一级士官调查Mb水平测定,发现其Mb值明显高于训练时间较短的1年以内兵龄的新战士,这种增高可能是由于一级士官长期进行正规战术训练,训练量大导致耗氧急剧增高,肌肉细胞膜的通透性增高,而使骨骼肌及心肌所含肌肉中部分Mb透过细胞膜渗透至血液中,且长期训练致使Mb水平居于较高水平。
据文献报道训练量的大小是影响肌肉损伤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3]。对不同兵种战士Mb值来看,侦察兵组与其他组比较存在差异,这可能是侦察兵训练科目明显较多,训练要求高、强度大,导致训练中参与的肌群活动量大,Mb值明显增高。一级士官与新兵的Mb值存在着差异。这可能与战士所接受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有关。
综上所述,一级士官与新兵的Mb值存在着差异,表明血清肌红蛋白水平与训练量时间和训练强度有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肖祥蠓,邹颂.实用放射免疫分析及其临床意义[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5:115-117.
[2]王建芳.运动对血清酶和肌红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8,7(1):46.
[3]张疆琨.力量练习对血清肌酸肌酶、肌红蛋白和尿3一甲基组基酸水平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4,13(1):7 .
孕产妇不同时期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2013年我院对具备小学以上文化水平, 有基本读写能力和充分理解力, 获得知情同意的初孕产妇510人进行跟踪调查。排除标准: (1) 患有严重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 (2) 孕期服用可疑有害药物或接触过放射性物质; (3) 胎儿有显著畸形; (4) 多胎妊娠。其中:年龄22~46岁, 平均 (26.6±4.8) 岁;农村312人, 城镇198人。
1.2 调查方法
分别在孕早期 (孕1~12周) 、孕中期 (孕13~27周) 、孕晚期 (孕28周~分娩) 和产褥期 (产后42天) 进行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问卷调查[1], 统一指导语, 独立完成问卷。
1.3 统计学方法
用S PS S 1 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用大样本u检验, 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进一步用LSD方法行不同时期结果的多重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孕产妇不同时期SCL-90测试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 (表1)
(1) 躯体化、焦虑因子评分各孕产期都显著高于常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强迫因子评分在孕中、晚期和产褥期显著高于常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人际关系、恐怖、偏执在孕早期与产褥期均明显高于常模, 除孕中期的恐怖因子、孕晚期的偏执因子与常模接近外, 孕中、晚期的人际关系因子等均低于常模; (4) 各孕产期孕妇的精神病性评分与常模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5) 敌对因子评分在产褥期显著高于常模; (6) 阳性项目在孕早、中期显著高于常模。 (7) 除精神病性因子外, 孕产妇不同时期SCL-90测试结果的阳性项目数和其他因子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阳性项目数和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呈“U”形变化, 偏执因子呈波浪形走向。
注:1、2、3、4分别为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产褥期与国内常模比较, F值为孕产妇不同时期的方差分析
注: (I-J) 1、 (I-J) 2、 (I-J) 3和P1、P2、P3分别为孕早期和孕中期、孕晚期、产褥期比较的均值差值及P值; (I-J) 4、 (I-J) 5和P4、P5分别为孕中期和孕晚期、产褥期比较的均值差值及P值; (I-J) 6和P6为孕晚期和产褥期比较的均值差值及P值
2.2 不同时期SCL-90结果的多重比较 (表2)
躯体化因子评分随着妊娠期进展逐渐升高, 除孕中期与孕晚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其他各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强迫因子评分逐渐升高, 孕早期与孕中期、产褥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孕中期与孕晚期、产褥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际关系因子先降后升, 产褥期最高, 其次为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 各期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抑郁因子先降后升, 产褥期最高, 其次为孕晚期、孕早期、孕中期, 各期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焦虑因子先降后升, 产褥期最高, 其次为孕晚期、孕早期、孕中期, 孕早、晚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余各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敌对因子评分有上升趋势, 但孕早期与孕中、晚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余各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恐怖因子评分先降后升, 产褥期最高, 其次为孕早期、孕晚期、孕中期, 除孕中、晚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余各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偏执因子分均呈波浪形走向, 孕早期最高, 其次为孕晚期、产褥期、孕中期, 各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阳性项目数先降后升, 孕早期最高, 其次是孕中期、产褥期、孕晚期, 除孕中期与产褥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其他各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不同时期孕产妇心理健康水平不同
孕妇的不良心理反应不仅会增加妊娠期并发症, 同时也可导致胎儿生长发育障碍[2]。孕妇过度紧张、恐惧、悲伤等可使血管痉挛、肾血流量减少, 影响母体内分泌和胎儿血液循环, 进而影响胎儿发育。孕产妇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现状, 情绪状态稳定至关重要。任何一次怀孕和分娩过程都不仅是一种生理变化, 而是孕妇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角色的重新整合。因此, 各级妇幼保健院及相关组织应对孕产妇开展有针对性的、常态化的心理测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必要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本文调查结果显示, 孕产妇普遍存在极显著于常人的焦虑和躯体不适感;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产褥期又分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强迫、人际关系紧张、抑郁、敌对和偏执, 与国内文献[3,4]报道结果基本相符, 这给孕产妇的心理保健和临床心理咨询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结果还发现, 孕早期妇女的敌对, 孕中、晚期的人际关系, 孕中期和产褥期的偏执情况明显好于常人, 这可能与当前孕产妇的社会和家庭支持系统良好有关。
3.2 孕产妇不同时期心理健康水平变化规律
本文从纵向视角对510例孕产妇进行了组内设计调查, 分析了四个不同时期孕产妇的心理状态和变化特点, 研究历时3年。继往对产后抑郁情绪、抑郁症等报道较多[5]。对产前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结果不一, 缺乏系统、长程纵向的研究。本文将孕产妇不同时期的SCL-90结果绘制基本变化曲线, 结果发现:孕产妇的躯体化、强迫、敌对因子逐渐增高, 随着孕产妇孕周的增长, 其身体不适、强迫倾向和敌对情绪等症状会不断加重, 并在产褥期到达顶峰, 这可能与妊娠、分娩这一应激事件对孕产妇的持续作用有关;总阳性项目数和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呈“U”形变化, 提示孕产妇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在孕早期和产褥期较差, 孕中晚期较好, 这与龚爱香[6]报道结果基本相符。孕早期和产褥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可能与妊娠、分娩生活事件刚刚发生, 体内激素水平迅速发生改变等有关, 孕中晚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可能与早孕反应消失, 适应妊娠和获得家属及社会的支持有关;而偏执因子的波浪形走向则提醒我们在孕产妇的孕早晚期可能会有固执、敏感、多疑等偏执症状。
总之, 孕产妇不同时期均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且很多问题是有延续和变化规律的。不同妊娠时期都应对孕产妇开展必要的、常态化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工作, 增进孕妇心理状态的稳定性。
摘要:目的 探讨孕产妇不同时期心理健康水平及变化规律。方法 对510例孕产妇进行纵向调查, 分别在其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和产褥期进行SCL-90测试, 测试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结果 孕产妇不同时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显著异于常人;躯体化、强迫、敌对因子评分逐渐升高;阳性项目数和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呈“U”形变化;偏执因子呈波浪形走向。结论 孕产妇在不同孕期均有某些心理状态变化, 但不同时期各有特点, 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孕妇,产妇,心理健康,SCL-90
参考文献
[1]张瑶.SCL-90症状自评量表使用指导书[M].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监制, 1994:1.
[2]钟玉香.心理护理干预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 2013, 20 (6) :68.
[3]段武钢, 顾桂英, 曾德志, 等.100例初孕妇孕早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7) :951.
[4]曹霞.产褥期初产妇及其配偶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J].四川医学, 2013, 34 (12) :2000.
[5]Gold LH.Postpartum disorders in primary care:diagnosis and treatment[J].Prim Care, 2002, 29 (1) :27.
不同水平学习者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