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白色念珠菌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10-031

白色念珠菌范文(精选11篇)

白色念珠菌 第1篇

1 白色念珠菌病多发的原因

白色念珠菌病是一种内源性的条件性真菌病, 当菌群失调或宿主的抵抗力较弱时, 就会发生该病。当免疫抑制成为根本问题时, 雏禽和衰老禽与并发症常常是相关联的。长期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破坏机体的微生物菌群, 可能是导致念珠菌病发生的最常见原因。禽类特别易患口腔和嗉囊念珠菌病。

2 临床症状

雏鸡易感性最高, 感染后易出现高死亡, 2周龄内感染的, 死亡率可高达50%。大雏阶段感染后, 呼吸道临床症状突出, 同时水样稀粪也明显。育成到性发育阶段, 呼吸道临床症状明显, 水样稀粪不明显。性发育到性成熟阶段, 一般临床症状多在与其它疾病并发时才明显。性成熟后一般无临床症状, 蛋鸡会有产蛋下降及易发大肠杆菌病、支原体病、弯曲杆菌病、成鸡白痢等病。受感染的小鸡表现生长不良、发育受阻、倦怠无神、羽毛松乱;当念珠菌为继发感染时, 其症状往往被主要疾病所掩盖, 这也是该病不被引起重视的原因之一。

3 病理变化

白色念珠菌病又称“鹅口疮”, 但典型的鹅口疮病症极少见, 蛋鸡感染后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多限于嗉囔, 正常的嗉囊为淡粉红色, 表面光亮平滑, 有许多浅的沟回, 而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嗉囊变得不透明、出现白色念珠菌菌落或形成一层假皮, 严重时出现溃疡甚至穿孔。肾变红肿胀, 有尿酸盐;表皮发炎 (易被误诊为肾性传支) 。法氏囊、胸腺、脾脏、骨髓等免疫器官萎缩。

4 治疗

白色念珠菌 第2篇

肺念珠菌病有两种类型,亦是病程发展中的两个阶段。

(一)念珠菌支气管炎

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咳多量似白泡沫塑料状稀痰,偶带血丝,随病情进展,痰稠如干糨糊状。憋喘、气短,尤以夜间为甚。乏力、盗汗,多不发热。X线仅示两肺中下野纹理增粗。

(二)念珠菌肺炎

临床表现为畏寒、高热,咳白色泡沫黏痰,有酵臭味,或呈胶冻状,有时咯血,临床酷似急性细菌性肺炎。胸部X线显示双下肺纹理增多,纤维条索影伴散在的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结节状阴影,呈支气管肺炎表现;或融合的均匀大片浸润,自肺门向周边扩展,可形成空洞。双肺或多肺叶病变,病灶可有变化,但肺尖较少受累。偶可并发渗出性胸膜炎。健康人痰中可查见念珠菌。诊断肺念珠菌病,要求连续3次以上痰培养有念珠菌生长,涂片查见菌丝,或经动物接种证明有致病力。为排除寄生于咽喉部念珠菌污染,留痰标本时应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含漱数次,弃去前两口痰,取以后的痰标本,立即送培养。亦可取经支气管镜或气管导管吸出液送检。应注意痰液不宜在室温下存放太久,否则亦可能有菌丝体生长。血清念珠菌特异IgE抗体测定有助于诊断,通常在感染14天后血清中出现血清沉淀素,是一项比较敏感的检测方法。但确诊仍需组织病理学的依据。

为念珠菌“平反” 第3篇

流传中念珠菌能引发的问题有很多,从头疼、关节疼、疲劳到体重增加、饥饿、过敏,不一而足。最近,有些网站竟宣称,如果饮食中避免摄入念珠菌,就能改善肠胃肿胀、排便不正常等慢性消化疾病或反复发作的阴道酵母菌感染。然而,尽管有些患者严格遵循了所谓的“防念珠菌饮食”原则,以上症状仍未消除。

那么,这种备受争议的酵母菌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替人受过的念珠菌

事实1:念珠菌感染一般不会影响肠道。

念珠菌感染也称作念珠菌病,会影响皮肤和特定的黏膜,包括阴道黏膜、口腔黏膜和食道黏膜。然而,肠道壁的细胞可以阻止其触角——菌丝的侵入。念珠菌病是一种机会性感染疾病,也就是说病菌的致病能力不强,只有在人体免疫功能较弱时才会感染。

念珠菌的易感时机包括使用抗生素后或由于艾滋病、癌症等严重疾病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后。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健全,接触尿布的部分或口腔处易发生念珠菌感染,哺乳时也可能从母亲的乳头处感染念珠菌。

由于以上原因,念珠菌不会感染小肠也不会在肠道处增生。事实上,在文献检索服务系统上搜索“念珠菌增生”这一术语没有任何结果。除非每位医学研究者都故意隐藏真相,否则绝对可以说“念珠菌增生”根本不存在。

如果你不相信,可以比较一下:口腔黏膜上的念珠菌感染是肉眼可见的,它看上去像奶酪块一样且不会自动消失。同理,如果胃肠道有念珠菌感染,那么它也是可见的,医生很容易就能发现。

事实2:肠道中的念珠菌不会引起胀气。

酵母菌是食物在肠道缺氧的情况下被消化时的副产品。与细菌相反,它不会产生氢气或沼气。酵母菌产生的是二氧化碳,可以迅速进入血液中,然后被肺排出。

你的肠道可能寄生了整整一斤的念珠菌,但是它们不会导致肠胃胀气,因为二氧化碳在肠道里停留的时间不会很长。换言之,如果你老是放屁或肠胃胀气,应该归咎于细菌而不是酵母菌。

事实3:饮食中的酵母菌无法影响念珠菌感染。

在真菌王国中有1500多种不同的酵母菌。食物发酵所使用的酵母菌通常来自酵母属而不是念珠菌属。因此,就像用来做酸奶的乳酸菌不会导致沙门氏菌感染一样,面包、啤酒等食物中的酵母菌也不会引起念珠菌所带来的感染。

事实4:你的血液中不会有念珠菌。

这话说得不太准确,应该说如果你的血液中出现了念珠菌,那么你可能已经在重症监护室中垂死挣扎,而不是顶着浆糊脑子到处乱走或肚子鼓鼓地看这篇文章了。

散布“念珠菌增生”谣言的网站声称,念珠菌会从肠道泄漏进入血液中,导致头痛、抑郁等症状。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除非皮肤或肠道黏膜由于外伤弄破或被刺破,否则真菌是不可能进入血液的。容易发生真菌进入血液这种状况的时机是:本来就在接受重症监护时、手术后、身体插入导管时。

如果酵母菌真的进入了血液,将会导致威胁生命的状况,也被称为真菌血症。真菌血症患者不能长时间四处走动,只能接受重症监护,而且除去饮食中的糖或酵母菌也是没有用的。

念珠菌感染,不可不防

如上文所说,容易感染念珠菌的是免疫力弱的人,包括老人、幼儿、艾滋病等重症患者。感染的部位通常是口腔黏膜、幼儿的屁股、成人的生殖器。

鹅口疮 念珠菌感染口腔的症状包括:口腔内部和舌头上出现白斑、嘴角溃烂、嘴巴红肿、咽喉疼痛等。治疗方法一般是口服或注射抗真菌的药物。

尿布疹 婴儿身上出现尿布疹的原因不一,只有少数是真菌感染引起的。如果导致尿布疹的原因是酵母菌,表现出的症状是:接触尿布的部位出现暗红色斑块,尤其是大腿部位褶皱的皮肤缝隙中,也有些患儿身上出现黄色流脓的斑点。

这种情况下,医生会开具抗真菌的药膏、药粉等,一般是外敷涂抹在患处即可。

阴道酵母菌感染 阴道酵母菌感染在女性中较为常见,女性朋友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此病可经由性行为传染给你的伴侣。

感染的症状包括:阴部异常瘙痒、阴部红肿疼痛、白带成块出现、性交时感觉疼痛。

有一些非处方类的药膏和栓剂可以治疗阴道真菌感染,使用时将其置于阴道中即可,但是用药前最好还是咨询医生为妙。

初次感染或者偶尔感染的人一次性服用150毫克的抗真菌药大扶康(Diflucan)即可。经常感染的人在症状出现时需要连续服用抗真菌药10~14天,之后的六个月中每周再服药一次;也可以服用两周硼酸胶囊。对于这些患者,医生还可能在饮食上加以调整,使用益生菌来预防感染。通常选择的食物包括酸奶、益生菌补充剂等等。

另外,男性的生殖器也可能发生酵母菌感染,主要是未进行包皮切除术的人。症状包括阴茎上出现红疹、顶端瘙痒灼痛等。

调查分析白色念珠菌医院感染因素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6例患者, 男63例, 女43例, 最大年龄89岁, 最小20岁, 平均63.7岁;其中≥60岁50例, 占47.2%, ≥40岁32例, 占30.2%, ≥20岁24例, 占2 2.6%。

1.2 方法

调查106例医院内白色念珠菌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感染部位、诱发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诊断标准: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为依据。

2 结果

2.1 感染病例

2010年1~12月共出院患者11236例, 发生医院感染438例, 感染率为3.9%。其中白色念珠菌引起医院感染106例, 占感染病例24.2%。在这106例感染病例中, 基础疾病与医院感染, 见表1。

2.2 感染部位

其感染部位, 见表2。

2.3 感染危险因素

本组106例病例中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32例次占30.2%, 泌尿道插管气管切开及各种置管引流等侵入性操作38例次占35.9%, 化疗和放疗24例次占22.6%, 伴糖尿病、肝硬化等疾病18例次占16.9%, 开展手术23例次占21.7%。

2.4 临床检验

本组106例白色念珠菌感染均通过培养找到白色念珠菌。其中混有细菌感染22例次与白色念珠菌比较占感染20.8%, 检出细菌前6位分别为肺炎克雷伯氏杆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

2.5 抗菌药物的使用

2.5.1 抗真菌药物的使用

在感染前预防应用抗真菌药物有16例占15.1%。感染后治疗均应用抗真菌药物, 选用前按照药敏试验选用相应药物。本组106例患者中, 均选用了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6种药物进行药敏试验, 白色念珠菌对这6种药物均敏感。

2.5.2 抗生素使用

10 6例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中, 有8 3例占78.3%, 患者在发生真菌感染前均使用过抗生素。主要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第三代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使用时间最长者为76d, 使用2种抗生素者占75%。其中预防用药占32.6%, 治疗用药使用占60.2%, 感染率为7.8%。

3 讨论

本组患者≥60岁得有50例, 占白色念珠菌感染病例47.2%;伴有糖尿病、肝硬化等慢性疾病者有18例, 老年人多种疾病并存, 往往是病情重、病程长, 多数患者免疫力低下, 发生医院感染机会比年青人多, 是易感人群。随着抗菌药物、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广泛应用, 医院内真菌感染随着易感染患者的增加而愈来愈多[1]。侵入性操作、免疫抑制剂使用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白色念珠菌又是真菌当中致病力强具有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菌株。

抗肿瘤化疗和放疗是治疗中、晚期患者的主要措施之一, 增加了机体对感染的易感性。本组56例是原发恶性肿患者。调查26例次使用了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14例次进行了化疗和放疗。许多患者进行了化学药物抗癌治疗, 而应用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抗癌药物, 消弱了机体防御功能, 侵入性操作损害了机体免疫屏障易发生真菌感染。而糖尿病患者常使用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 易造成菌群失调、生化代谢及防御功能紊乱, 给真菌的繁殖增加了机会, 是造成白色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原因。从感染部位看, 下呼吸道和口腔感染白色念珠菌发病率高, 其次是胃肠道, 呼吸道、胃肠道菌群是口腔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主要来源, 即肠道细菌逆向缓行和易位, 而胃肠道感染者结果均为胃肠道真菌感染合并细菌感染。近年来越来越多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激素及抗真菌药物广泛用于临床, 真菌种类和耐药性也在逐年增加[2], 准确了解和掌握医院真菌感染和耐药情况至关重要。

本组感染病例中, 抗生素使用率达到了78.4%, 70%患者再发生真菌感染前应用2种以上抗生素。真菌为条件致病菌, 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或菌群失调时才引起感染[3]。目前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高起点、长疗程、不合理应用现象, 是引起真菌感染的一个主要诱发因素。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生素宣传, 提示临床医师在选择抗生素治疗前, 尽可量做到在用药前留取各种培养标本, 依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用药, 避免过多预防性用药, 防止耐药菌株产生。制定合理应用抗生素原则, 减少医院感染。本组106例病例中, 泌尿道感染12例占11.3%有26例占24.5%进行了动静脉插管等侵入性操作, 给细菌创造了入侵的门户。必须严格掌握对各种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 加强对各种侵入性操作环节管理, 才能预防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振声, 金大鹏.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177.

[2]丽华, 张晓兵.临床标本中真菌分离及药敏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4 (15) :46.

老年念珠菌尿液检验结果临床分析 第5篇

【关键词】老年念珠菌;尿液检验;凝集法;显色法

人体中比较常见的菌种中,念珠菌是正常的,人的正常生活不会因此而被影响,但是如果人的身体机能稍微降低,就可能增加感染念珠菌的几率,皮肤和口腔是主要的感染部位[1]。当前,念珠菌的很多种类已经被发现,一些种类有着一定的致病性,其中有最高致病率的种类就是白色念珠菌。目前检验尿液的方法有显色法和凝集法,就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和详尽程度来说,凝集法可能更胜一筹。为了对这两种检验方法进行比较,以得出其优劣性,作者随机选择了老年念珠菌患者120例,均是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将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后,用两种不同方法分别检验其尿液,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20例老年念珠菌患者,均是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选择和分组都要具有随机性。在观察组的60例患者中,有35例为男性,25例为女性,年龄处于64~83岁之间,(72.5±5.8)岁为其平均年龄;在对照组的60例患者中,有37例为男性,23例为女性,年龄处于65~83岁之间,(74.3±4.9)岁为其平均年龄。在全部120例患者中,有20例患有慢性肺部疾病,28例患有心腦血管疾病,17例患有肝硬化,21例患有糖尿病,24例患有肺结核。在性别、年龄、患有的疾病等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的比较并无明显区别,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两组患者中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是可行的。

1.2 临床方法 培养标准菌株时选择白色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以及克柔丝念珠菌。在沙煲的固体培养基内接种念珠菌,对温度进行调整,到30℃时就使温度稳定,进行2~3d的培养。对于观察组的60例患者,在进行规范操作的时候要以快速凝集念珠菌的标准方法为依据,假如用肉眼观察,并没有紫色的凝集颗粒出现,那么就表示是呈阴性的检查结果,即念珠菌并不存在于该病人的标本中;假如用肉眼观察,有紫色的凝集颗粒出现,那么就表示是呈阳性的检查结果,即该病人的标本中存在念珠菌。对于对照组的60例患者,在显色的玛嘉念珠菌培养基内接种患者的样本,其培养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白色念珠菌显示为绿色,光滑念珠菌则显示为紫色,热带念珠菌则显示为蓝色,克柔丝念珠菌则显示为粉色。

1.3 统计学方法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中的患者数据进行对比,选择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18.0,将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做统计学处理,对比后发现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2 结果

2.1 阳性检出率分析 对两组患者的尿液样本进行检验后发现,观察组的60例患者中,有42例患者的检查结果呈阳性,呈阴性的有18例,其检出率为70%;对照组的60例患者中,其检查结果中呈阳性的有24例,呈阴性的有36例,其检出率为40%。比较检验结果发现对照组的阳性检出率明显小于观察组,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 阳性标本检验结果 观察组共42例阳性标本,其中有白色念珠菌23例,光滑念珠菌6例,热带念珠菌5例,克柔丝念珠菌4例,其他念珠菌4例。对照组共24例阳性标本,其中有白色念珠菌13例,光滑念珠菌3例,热带念珠菌3例,克柔丝念珠菌2例,其他念珠菌3例。在两组检查结果中,含量最高的都是白色念珠菌,其比例超过50%,因此应对其提高警惕,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人体的不同器官伴随着年龄的增大,会逐渐变得衰退,正常的机体机能也会一直下降,因此与其他年龄段较小的患者相比,老年患者有很大的概率会感染有害的念珠菌,使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威胁其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2]。白色念珠菌在患者感染的念珠菌中大量分布,其占有比例大于50%,念珠菌感染很容易发生在因治疗疾病而对身体有所伤害或需长期住院治疗的患者中,包括慢性肺部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念珠菌的检出率在尿液检测中较高。对念珠菌进行检测时选择凝集法,不仅操作十分简单,检验出的念珠菌种类还很精准,可以使检测准确度提高,从而增加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这样医生在进行治疗时也比较方便,可以针对菌种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使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高。而采用显色法进行检测时,培养基接种要进行两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检测结果,使检测的准确度降低[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患者有70%的阳性检出率,对照组中患者有40%的阳性检出率,前者明显的大于后者,因此在对老年患者的尿液进行检测时,为查出是否感染念珠菌,可以选用凝集法,与显色法相比其准确度较高。

总而言之,对老年患者进行念珠菌尿液检验时,为使检测敏感度增加可使用凝集法,使检验的准确性提高,医生也能针对具体病症进行治疗,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条件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洁.80 例老年念珠菌尿液检验结果探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163-1164.

[2]李治国,齐丽荣,张浩.老年念珠菌尿液检验63 例结果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2):53-54.

雏鸡白色念珠菌病的诊断及防治 第6篇

1 病原

在病死鸡的肠道及支气管中检查出白色假丝酵母菌, 又名白色念珠菌, 为真菌中的一种。

2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侵害1~3周龄的雏鸡, 6~7日龄后发病明显, 3周内发病较多。发病季节多在夏秋和冬初, 并呈流行状态, 11月份发病率逐渐减少。病鸡主要以消化不良和生长缓慢为特点。

3 临床症状

病鸡主要表现精神不振, 采食量下降乃至是废绝, 消化不良, 雏鸡生长缓慢 (20日龄时雏鸡体重平均不到200g) , 甚至出现生长停滞, 日渐消瘦, 羽毛蓬乱, 不爱活动, 喜欢扎堆。嗉囊肿大, 触之柔软, 用手触压或将病雏头向下提起两足时, 会有酸臭味内容物从口腔流出 (俗称大嗉子病) 。口腔、咽喉黏膜及舌肿胀, 有的黏膜已坏死, 并附着黄白色结痂, 导致病雏采食、吞咽困难, 常出现伸颈现象, 采食时挑料, 将颗粒较大的饲料刨出料槽外;粪便中有大量的未消化的物质, 甚至是根本未消化的进食料;患病鸡群应激反应强烈, 不时腾飞, 当有人进入鸡舍时鸡群纷飞鸣叫。

4 剖检变化

病理剖检可见肌胃肿胀, 肌胃角质增生, 肌胃与腺胃交界处黏膜呈白色增生, 肌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溃疡, 黏膜褶皱呈黄白色增生, 隆起明显;腺胃黏膜肿胀、出血, 表面有卡他性渗出物或有出血性溃疡灶。腺胃增生肿大, 很多病例腺胃呈玻璃球状;肠黏膜充血, 有时伴有点状出血和溃疡, 肠管内有灰白色或红褐色粥样内容物, 但肠管表面比较光滑, 肠壁增厚;嗉囊黏膜增厚并呈灰白色;有些病鸡盲肠内充满黄绿色液体, 后期病鸡法氏囊萎缩, 胸腺萎缩。病死雏鸡口腔、咽喉、食道和嗦囊黏膜上有灰白色或褐色坏死性伪膜覆盖物, 似豆腐渣样 (此为该病的特征性病变) 。

5 治疗方法

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对鸡舍进行清扫和消毒, 保持舍内干燥, 不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饲具、饮水设备等要经常消毒, 垫草要及时更换。提高饲料营养水平, 增强雏鸡免疫力, 并对发病鸡进行及时、及早隔离。

处方1:给患病鸡群按1:3000硫酸铜溶液进行饮水。不能自饮者可用细胶管插入食道, 灌服1~2mL/只, 2次/d, 连服3~5d。并按1~2g/只在饲料中添加大蒜, 2次/d。或将大蒜切碎, 按20g/kg拌料饲喂, 连喂3~5d。

处方2:制霉菌素拌料。按每片50万U饲喂10只鸡进行添加, 2次/d, 连用4d左右。

白色念珠菌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6例肺结核均按2001年全国结核病诊断标准[1]。白色念珠菌感染确诊标准:从深部咳出的痰连续3次直接光镜检查到菌丝和芽孢, 且培养得到同一种白色念珠菌。其中男性44例, 女性12例, 年龄2~81岁, 平均56.7岁, 病程最短1年, 最长18年, 平均9.7年;临床表现:咳嗽56例 (100%) 、咳痰54例 (96.4%) 、气促32例 (64.29%) 、发热34例 (60.71%) 、消瘦10例 (17.86%) 、乏力、纳差56例 (100%) 。合并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5例 (62.5%) 、矽肺2例 (3.57%) 、2型糖尿病10例 (17.86%) 、脑梗死偏瘫3例 (5.36%) 、咽结核2例 (3.57%) 。胸片显示:在抗结核, 抗炎治疗过程中出现原发病灶外的局限性或弥散性肺部侵润性阴影, 沿支气管分布。

1.2 药物治疗情况

在“四联” (HRSZ) 强化抗痨基础上用喹诺酮类54例次 (26.21%) , 头孢素类+酶抑制剂34例次 (16.5%) , 青霉素类+酶抑制剂21例次 (10.19%) , 大环类脂类17例次 (8.25%) , 糖皮质激素24例 (11.65%) 。其中, 半数以上用药均在2周以上。56例患者抗结核治疗均缓解不明显, 而联合抗念珠菌质量有明显效果。

2 讨论

肺白色念珠菌常寄生于正常人的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等处而不致病。当人体在营养不良、衰弱或长期应用抗生素和激素等治疗的情况下, 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功能减低时, 念珠菌可进入支气管或肺部致病。肺部在所有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中占50%以上, 是其好发部位[2]。而肺结核合并白色念珠菌感染与以下因素有关。

2.1

本组病例均合并肺部慢性疾病-肺结核。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 尤其是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而继发感染。

2.2

由于感染存在,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使机体呼吸道寄生的白色念珠菌与宿主之间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体正常免疫平衡功能受到破坏, 继发呼吸道真菌感染。从资料分析, 尤其在未明确病原菌情况下, 采用广谱抗生素联合用药时更易发生。而为缓解临床症状, 加用激素则更导致了白色念珠菌的感染。

2.3

由于患者本身营养状况差, 基础病重, 菌群失调而导致白色念珠菌感染, 且一旦发生感染则病情加重, 使治疗棘手。故而, 对于临床表现多、重、病程长的病例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及时检查, 明确诊断, 早作治疗, 以减少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于维汉, 等.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94.

白色念珠菌 第8篇

关键词:β-葡萄糖苷酶,白色念珠菌,都柏林念珠菌

都柏林念珠菌的表型特征和很多生化特征与白色念珠菌相似,因此常被误认为白色念珠菌。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简称β-Glu酶)试验在传统的酵母菌鉴定中很少应用。国外文献报道,β-Glu酶产生与否可用以鉴别白色念珠菌和都柏林念珠菌[1],本研究应用药物研究所近期合成的对硝基酚-β-D-吡喃葡萄糖(PNP-β-D-Glu)为底物,进行了白色念珠菌和都柏林念珠菌的快速鉴别,取得初步结果,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收集2001年11月至2002年6月本院、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临床分离的念珠菌18株,通过生长温度测定、菌落颜色、电泳核型、芽管试验以及菌丝和孢子的观察等实验,其中的16株被鉴定为白色念珠菌,其余2株为都柏林念珠菌。

1.2 底物

市中医药研究所合成的对硝基酚-β-D-吡喃葡萄糖。

1.3 底物纸片的制作

将直径6 mm的滤纸片置于玻璃皿中,高温灭菌。用分析天平取4 mg PNP-β-D-Glu,溶于1 mL生理盐水中,待充分溶解后,浸透滤纸片并不停搅拌,以均匀分配滤纸上的底物,然后置35 ℃干燥待用。

1.4 方法

在滤纸片上滴加pH 5.5的磷酸盐缓冲液,浸湿纸片;然后用接种环挑取酵母菌菌落少许涂于纸片上,35 ℃温育20 min;最后加一滴0.1 M的NaOH溶液于纸片上,观察涂菌落处有无黄色出现

1.5 结果判定

如果涂菌落处出现黄色,说明此酵母菌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将底物水解,使对硝基游离,为β-葡萄糖苷酶试验阳性;如无黄色出现,说明此酵母菌不产生β-葡萄糖苷酶,为试验阴性。

2结果

16株白色念珠菌的β-葡萄糖苷酶试验为阳性,2株都柏林念珠菌的β-葡萄糖苷酶试验为阴性。

3讨论

白色念珠菌是条件致病菌,常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上呼吸道及阴道中。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就容易引起念珠菌病,故它的检出很重要。在1995年采用分子遗传学方法鉴定时,在原来的白色念珠菌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未知菌即都柏林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的培养特性、染色形态及许多生物学特性都与都柏林念珠菌非常相似,容易造成鉴定错误。β-葡萄糖苷酶在酵母菌鉴定中的应用文献报道甚少。我们应用对硝基酚-β-D-吡喃葡萄糖为底物,检测了白色念珠菌和都柏林念珠菌的β-葡萄糖苷酶产生情况,发现白色念珠菌的β-葡萄糖苷酶试验为阳性,而都柏林念珠菌的为阴性。本实验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酶试验可在20 min内特异地将两种念珠菌鉴别开,值得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并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白色念珠菌 第9篇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 41岁, 因左乳突刀砍伤后开放性颅骨骨折于2010年7月2日入当地医院。给予广谱抗菌药物治疗10 d后, 患者体温达39℃。查体见伤口愈合好, 伤口下方扪之波动感, 穿刺抽出约70 mL淡黄色稍混浊液体, 细胞学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108×106/L。腰穿脑脊液呈淡黄色略混浊液体, 白细胞计数39×106/L, 多核细胞0.61, 考虑颅内感染, 继续抗炎治疗。数日后, 疗效不佳, 于2010年7月20日转入我院。腰穿取脑脊液培养发现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给予静滴稳可信 (万古霉素) 1.0g/12h, 注射用氨曲南3.0 g/12 h, 并腰椎置管引流。治疗过程中体温控制不理想, 再次脑脊液检查时未发现真菌孢子及菌丝, 但尿液及咽拭子培养均发现白色念珠菌, 双肺、心脏、四肢未见明显白色念珠菌感染征象, 给予口服氟康唑150 mg/d, 体温控制仍然不理想。2010年8月19日脑脊液培养出白色念珠菌, 2 d后颅脑强化MRI显示硬膜囊、大脑镰、小脑幕弥漫性强化, 符合硬脑膜炎性肥厚诊断 (图1a, b) , 高度怀疑颅内白色念珠菌感染。之后数次脑脊液培养均培养出白色念珠菌, 诊断证实。治疗上停用抗生素, 静滴氟康唑200 mg/d, 10 d后患者体温仍在37.5~39.3℃之间波动, 提示该药疗效不佳。停用氟康唑, 首日静滴伏立康唑400 mg/12 h, 第2日开始静滴200 mg/12 h。9月17日复查颅脑强化MRI显示之前所示脑膜强化信号已基本消失 (图2c, d) 。9月20日体温基本降至正常并趋于稳定。改为口服伏立康唑200 mg/12 h维持, 1个月后复查脑脊液指标正常后停药, 随访至今未复发, 已正常参加劳动。

2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少见, 文献报道颅内真菌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30~50岁之间[2]。颅内真菌感染常继发于肺部或消化道内的原发病灶。病人易患因素包括血管内留置导管、入住ICU、应用胃肠外营养、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长疗程激素治疗、肿瘤化疗、实体器官移植、AIDS和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

念珠菌性脑膜炎较为少见, 国内报道总数不到100例, 主要由血行播散或脑室引流等引起。颅内真菌感染的起病常隐匿, 表现为慢性或亚急性过程。患者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 起病多表现为发热、头痛、颅内压增高、颅神经损害[4,5]等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症状, 但颅内压增高随病情进展较为突出。从发病至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需4周以上, 但亦有部分患者急性起病, 尤其在严重免疫力低下时[6]。

研究发现正常寄居的白色念珠菌呈酵母相, 白色念珠菌感染时, 转变为芽生菌丝或菌丝相, 穿入细胞内生长, 合成分泌大量的水解酶、脂酶和蛋白酶等破坏人体细胞而致病[7]。

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早期诊断困难, 诊断的“金标准”仍是脑组织或脑脊液中找到真菌, 但脑脊液培养只有1/3~1/2患者阳性。真菌性脑膜炎细胞数轻至中度增多, 一般为 (20~500) ×106L。少数患者由于长期应用大剂量激素或AIDS等严重免疫缺损患者, 细胞数仍在正常范围[8]。早期影像学检查一般无明显表现, 随病情进展可出现相应变化。临床表现上多为高热、头痛、颅内压增高等非特异性表现。因此, 对一些颅内感染患者, 经正规的抗菌、抗结核治疗无效, 病情又在进一步加重时, 即使脑脊液真菌涂片、培养均阴性, 诊断性抗真菌治疗也可尝试。

目前念珠菌性脑膜炎大多采用两性霉素B治疗, 因氟康唑在脑脊液中浓度高, 且与两性霉素联合能发挥协同作用, 故将两者联用治疗念珠菌脑膜炎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案。翁心华[6]等治疗2例念珠菌性脑膜炎患者, 1例经置换引流管及单用氟康唑治疗后恢复正常;另1例应用氟康唑和氟胞嘧啶治疗4周后停药无复发。张瞿璐[5]等应用静滴氟康唑100 mg/d, 联合两性霉素B 0.1 mg脑脊液置换治愈一例颅内平滑念珠菌感染患者。

对于治疗白色念珠菌性脑膜炎, 有学者建议使用氟康唑400~800 mg/d, 口服或静脉注射直到临床症状改善, 标本培养阴性, 涂片染色阴性[9]。两性霉素B虽然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一线广谱用药, 但由于其较严重的肾毒性和较低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影响了临床对它的应用。伴随着深部真菌感染率的升高, 临床使用抗真菌药物日益频繁, 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临床分离株也逐渐增多, 往往导致氟康唑治疗无效。

伏立康唑是一种新型广谱高效抗真菌药, 体内外抗真菌活性强大, 组织分布广, 能够较好地通过血脑屏障从而在脑脊液中保持足够的浓度, 临床主要用于氟康唑治疗无效的念珠菌感染、对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无效的曲霉菌感染和对两性霉素B耐药的土霉菌感染等[10], 往往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摘要:目的 介绍1例颅内白色念珠菌感染病例成功治疗经验并文献复习。方法 通过脑脊液真菌培养和颅脑磁共振检查确诊为颅内白色念珠菌感染。结果 静脉注射和口服伏立康唑, 患者痊愈。结论 伏立康唑治疗氟康唑治疗无效的颅内白色念珠菌感染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颅内感染,伏立康唑

参考文献

[1]Mitchdl TG, Perfect JR.Cryptococcosis in the era of AIDS-100 years af-ter the discovery of Cryptococcas neoformans[J].Clin Microbial Rev, 1995, 8 (4) :515.

[2]Claudio Y, Marcelo C, Ricardo N.Fungal cerebral abscess in a diabeticpatient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surgery followed by prolonged antifun-gal therapy[J].Revista Iberoamericana de Micologia, 2010, 27 (1) :6-9.

[3]Marr KA.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s:the changing epidemiology[J].On-cology (Williston Park) , 2004, 18 (14 Suppl.13) :9–14.

[4]尹变利, 丑小宁.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在隐球菌性脑膜炎中的治疗体会[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13 (1) :67.

[5]张瞿璐, 姚国杰, 靳桂明.氟康唑加两性霉素B联合治疗颅内真菌感染1例[J].中华临床神经外科学, 2003, 6 (8) :422.

[6]翁心华, 朱利平.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诊治要点[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7, 25 (4) :250-252.

[7]任南, 文细毛.白色念珠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3, 4 (2) :157—158.

[8]Parker JC Jr, Dyer Mc.Neurologic infectious due to bacteria, fungi andparasites.Doris RL, Robriston MD (eds) :Texbook of Neutopathology Bal-timore[J].Williams, 1985:632.

[9]张慧琳.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诊治[J].合理用药.2004, (2) 2:25-27.

白色念珠菌 第10篇

【关键词】念珠菌;老年患者;尿液检验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028-01

念珠菌是真菌(霉菌)的一个大类,包括隐球菌科念珠菌、高里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其中白色念珠菌是人类最主要的致病性念珠菌[1]。念珠菌可引起皮肤粘膜浅层或全身系统性感染,感染不同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疾患[2]。老年人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加上基础疾病增多容易导致机体正常菌群失调,从而引发念珠菌感染。对老年人行尿液检验确定是否有念珠菌感染对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有很重大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本次实验针对100例老年念珠菌尿液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55-79)岁,平均(61.5±3.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56-78)岁,平均(62.3±5.8)岁。这100例患者中糖尿病患者有20例,心脑血管疾病者有40例,呼吸系统疾病有31例,肝硬化有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分别取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尿液,首先进行标准菌株的培养。标准菌株主要有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以及克柔念珠菌。将以上念珠菌接种到在温度设置为27-30摄氏度的沙堡固体的培养基内持续培养2-3天。用标准化的凝集法对观察组的标本进行检验,肉眼可以观察到有紫色凝集颗粒,说明标本里含有念珠菌,肉眼观察不到紫色凝集颗粒,说明标本里不含有念珠菌;用显色法对对照组标本进行检验,将标本接种到相应的培养基内,按照培养标准严格进行,若最终出现出现紫色则是光滑念珠菌,粉色则是克柔念珠菌,出现绿色则是白色念珠菌,出现蓝灰色则是热带念珠菌,最终结果以连续传代3次培养为准。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尿液检验结果念珠菌检出率为78.0%,而对照组尿液检验结果念珠菌检出率为3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在观察组检出念珠菌的所有标本中,白色念珠菌高达66.67%.在对照组检出念珠菌的所有标本中,白色念珠菌高达55.56%。如表2所示。

3讨论

在两组研究对象尿液标本中,检验出阳性的标本中可以统计发现白色念珠菌所占的比例最高,超过半数以上。说明老年患者念珠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3],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会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芽生菌丝相)侵入细胞引起疾病。白色念珠菌可侵犯人体许多部位,可引起[4]:(1)皮肤念珠菌病,好发于皮肤皱褶处(腋窝、腹股沟,乳房下,肛门周围及甲沟,指间),皮肤潮红、潮湿、发亮,有时盖上一层白色或呈破裂状物,病变周围有小水泡。(2)粘膜念珠菌病,以鹅口疮、口角炎、阴道炎最多见,在粘膜表面盖有凝乳大小不等的白色薄膜,剥除后,留下潮红基底,并产生裂隙及浅表溃疡。(3)内脏及中枢神经念珠菌病,可由粘膜皮肤等处病菌播散引起,有肺炎、肠胃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等,偶尔也可发生败血症。近年来随着大剂量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器官移植术的开展,其发病率渐趋增高,并可危及生命造成严重后果。生殖器念珠菌病分为念珠菌性阴道炎和念珠菌性龟头炎。两者与性行为关系密切,可以通过性行为互相传播。念珠菌性阴道炎,又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由阴道内的念珠菌,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阴道及外阴的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典型的豆腐渣样白带及剧烈的外阴瘙痒为特征。急性发作的病人如果治疗不彻底则容易转为慢性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龟头炎是念珠菌引起的男性包皮龟头的炎症。因此,临床上对老年患者念珠菌尿液标本检测十分有必要,对于早期辅助发现念珠菌感染,提早治疗以及促进患者康复都十分有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上采用凝集法对老年念珠菌尿液标本进行检测有更高的检出率,并且检测结果更有效准确可靠。对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有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圆圆.老年念珠菌尿液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4):78-79.

[2]董德平.微生物检验泌尿系统的病原菌结果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4(27):145-146.

[3]杨发.尿液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影响因素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3):134-134.

白色念珠菌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6株白色念珠菌为2012年5月~2013年12月期间作者医院住院患者送检的各类细菌培养标本中分离出来的病原菌。

1.2 仪器与试剂

念珠菌鉴别琼脂 (显色培养基) 购自浙江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革兰染液购自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鉴定药敏使用TDR-200B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酵母样真菌生化药敏实验卡购自湖南天地人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1.3研究方法

微生物培养标本采集、培养和鉴定程序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5]进行, 所有标本接收后于30 min内接种于念珠菌鉴别琼脂, 置37℃孵育16~24 h, 对培养出的优势菌进行分离鉴定和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标本来源的科室分布

共分离出156株白色念珠菌, 其中神经外科病房61例, 占39.1%;ICU病房38例, 占24.4%;呼吸内科病房23例, 占14.7%;泌尿科16例, 占10.3%;儿科9例, 占5.8%;神经内科4例, 占2.6%;骨科3例, 占1.9%;其他病房2例, 占1.3%。

2.2 标本类型分布

156株白色念珠菌的标本中, 痰液109例, 占69.9%, 尿液28例, 占17.9%;分泌物9例, 占5.8%;血液7例, 占4.5%;其他3例占1.9%。

2.3 白色念珠菌耐药性分析

经药敏试验, 见表1。156株白色念珠菌主要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伏立康唑耐药性较低 (0~25.4%) , 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耐药性较高 (51.3%~69.9%) 。

3 讨论

各个医院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及损伤免疫系统的多种药物广泛应用及放化疗等, 使得医院真菌感染率逐年上升, 真菌感染的迅速增加已引起临床极大重视。本研究显示白色念珠菌是人体最重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之一, 并且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 并有增加的趋势[2]。

本研究显示156株白色念珠菌感染部位的标本以呼吸道感染的痰液和泌尿道感染的尿液为主, 分别占69.9%和17.9%。分离的156株白色念珠菌临床分布以神经外科和ICU病房为主, 分别占39.1%和24.4%其次为呼吸内科病房占14.7%。

耐药性监测结果显示分离的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伏立康唑耐药性较低, 在0~25.4%;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性较高在51.3%~69.9%。这提示临床可将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作为本院白色念珠菌感染治疗的经验性用药。抗真菌药物的滥用, 使真菌耐药现象增加, 掌握念珠菌的感染及其药敏情况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准确的药敏试验结果对合理筛选抗真菌药物及发现耐药菌株具有重要意义[3,4,5]。当临床上怀疑真菌感染时, 应尽可能早、及时、多次取有关部位的标本进行培养和微生物学检查, 是临床诊断真菌感染的重要依据之一。一旦发生真菌感染, 应尽早监测真菌的耐药性, 按抗真菌药敏结果, 进行抗真菌治疗, 这是降低真菌感染病死率的关键[6]。

参考文献

[1]徐英春, 王彭, 陈民钧.辉瑞公司全球多中心酵母菌敏感性监测结果.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3, 3 (3) :187-190

[2]谢灵, 周贵民, 吴坚.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的耐药性.中华内科杂志, 1995, 34 (4) :266.

[3]罗玉珠, 范毓松.196株念株菌的分离和耐药性分析.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4, 7 (6) :426

[4]彭敬红, 赵均秀, 周有利, 等.136株念珠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11) :863-864.

[5]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831-834.

白色念珠菌范文

白色念珠菌范文(精选11篇)白色念珠菌 第1篇1 白色念珠菌病多发的原因白色念珠菌病是一种内源性的条件性真菌病, 当菌群失调或宿主的抵...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