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田径世锦赛
北京田径世锦赛(精选7篇)
北京田径世锦赛 第1篇
1.1 概述
央视体育频道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中央电视台第一个新媒体业务组。央视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曾表示“央视体育频道将迎来‘TV+新媒体’时代,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大小屏互动观看体验将是未来央视体育重点突破方向”。央视体育频道新媒体总监田洪指出“一定要建立与受众的强交互关系”。本次田径世锦赛,央视体育频道在双屏互动报道方面采取了颇具特色的实践尝试。
1.2 央视体育频道世锦赛双屏互动报道特色
1.2.1《在赛场》(qr.cntv.cn):在报道形式上首次打破传统体育赛事直、点播+资讯为主模式的移动轻应用观赛平台
《在赛场》于8月12日(距离比赛正式开幕还有10天时)推出,首先在央视网体育微信平台、央视网体育官网推出二维码造势预热。
平台使用H5/时间轴一体化呈现方式,依据时间发生顺序把赛事资讯排序,依据报道内容将新闻归栏目,使不同时间进入页面的用户都可以及时获取完整的赛事信息;下设《星耀鸟巢》、《CCTV5记者连线》、《赛场快报》等多个栏目,并用短讯、图文加视频的报道形式,将前方记者、运动员、教练员、评论员嘉宾等多种角色有机聚合,做到了全景式、多角度的赛事报道,使用户实现“移动全景式观赛”。同时平台在每条资讯旁边设置分享,点赞和评论按钮,用户在操作手机上拉下滑时可以清晰地看到点赞数与评论数。
但由于田径世锦赛固定观众本身数量不多,加之相关产品推广力度不足,导致产品覆盖面不广。由内置的加油点赞功能就可看出,不少新闻点赞数只有个位数,极具新闻性的大事件也只有不到20的点赞(如图1)。这样一来,该平台并没有完全实现设计之初的目的。
1.2.2“指尖世锦赛”:互动场景化HTML5游戏
“指尖世界锦标赛”是由央视网体育推出的操作简单的H5休闲小游戏。游戏结束后系统还将根据玩家在游戏中跑动的距离和时间,推送相应的田径知识。玩家也可以将自己的成绩页面转发至微信朋友圈,使更多人参与其中。“指尖世锦赛”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互动场景化的特点,用户控制手机使角色在虚拟跑道上赛跑,既体现了田径世锦赛的特色,又使用户乐在其中。
1.2.3 在体育比赛直播期间引入微信“摇一摇”:融入参与互动的新型广告赞助模式
央视体育频道与广告赞助商一汽丰田合作,推出摇一摇互动活动。在观看比赛期间,观众拿起手机选择“摇一摇TV”就可能获得由一汽丰田赞助的礼品。对于电视而言,这种“摇一摇”的互动形式很好地补充了其作为传统媒体“弱交互”的短板,操作简便的双屏互动在体育领域展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对于观众而言,手机屏幕和电视屏幕的打通,让他们获得了和电视节目沟通的渠道,从以往“被动接受”的1.0时代,到“参与互动”的2.0时代,再到“参与互动+获得实惠”的3.0时代,电视节目让他们有了更多的亲和感;对于赛事赞助商而言,针对赛事的高效传播,既为他们提供了宣传平台,也拓宽了销售渠道。
1.2.4 收看CCTV5+,微信摇一摇回放精彩瞬间:借助“摇一摇TV”实现大屏小屏互联互通
CCTV5+是中央电视台的第二个体育频道,以直播和录播全高清体育赛事为主。用户在收看该频道的电视节目时打开微信点击“摇一摇”,进入后选择“电视”,对准正在直播的CCTV5+电视画面后摇动手机,可以回看精彩赛事,还可以分享给好友,让身处不同地方的电视观众能够方便地共享和讨论他们正在观看的体育赛事。“摇电视”弥补了电视媒体与观众沟通互动的短板,增强了用户黏性,提高了收视率。这一技术的运用也为电视体育栏目“双屏互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2. 电视体育栏目发展“双屏互动”的必要性
2.1 全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制作的影响
2.1.1 对内容生产的影响
2.1.1. 1 保持公信力。
互联网信息海量、传播迅速、互动性强,但电视媒体拥有强大的谈话、评论资源与公信力,因此电视媒体渐渐适当减少花费巨大人力物力的节目制作与播出,掌握独家核心内容,创新节目形态,为新媒体提供文字、图片等形式的即时新闻更新,以保在互联网冲击下立于不败之地。
2.1.1. 2 适应受众需求。
传统电视媒体唯有掌握核心版权,制作出符合不同平台、不同类型用户需要的内容产品,转型为“内容生产平台”与为广告主服务的“整合传播平台”,进行积极的运营,才不至于只能作为“影视制作机构”而失去影响力。
2.1.2 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手机为典型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已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传受之间的关系。正如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预言的一样,从前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
2.1.2. 1 传播方式由单一广播式的大众传播扩展至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并存,传播工具由单一的传统媒体——电视,扩展至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体。
除电视屏幕以外的“第二屏”拓展了电视媒体的触角,扩大了其传播力,使得传播者有机会实现对受众的无缝式传播。
2.1.2. 2 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二屏”媒介拥有广泛的网络社交资源,也是一个庞大的“隐形”数据库。
“第二屏”上的微信公众平台、观赛客户端、H5产品等可以让电视节目实现多次销售,从而扩大栏目影响;电视媒体通过收集”第二屏“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评论,可以低成本、快捷地整理出节目反馈,以改进节目质量,进一步提高收视率。
2.1.3 对受众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一方面在多屏影响下,观众注意力分散。根据群邑中国发布的《群邑山海今媒介趋势报告2015》,电视日到达率不断下滑(如图2)。另一方面受众的地位得到凸显,电视栏目不仅要第一时间向受众提供新鲜权威的内容报道,还要注意内容生产的分众化、差异化、多样化以灵活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2.2 搭建电视体育栏目“双屏互动”平台的必要性
对于双屏现象出现的原因学界存在共识,可表述为“电视自身的媒介特性”和“媒介使用综合化的趋势”,下面专门针对电视体育栏目谈一谈搭建“双屏互动”平台的原因及必要性。
2.2.1 受众读者分析
2.2.1. 1 作为电视观众的体育迷
“电视媒体展示体育比赛的现场过程,以满足受众对比赛过程的激情欣赏和对比赛结果的情感祈盼,这不仅满足了受众“先睹为快”的心理需要,也是电视体育赛事报道服务受众的主要思路。”作为电视观众的体育迷不仅仅有着观赛的需求,他们更希望在观看比赛的同时为自己喜爱的运动员、球队、组织呐喊助威,获得心理上的归属感。传统电视只是大众传播的工具,观众只能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其交流对象局限于身边的亲朋好友。从这一角度来讲,作为电视观众的体育迷是孤独的。
2.2.1. 2 作为手机用户的体育迷
习惯于使用手机关注体育比赛的这一类体育迷,大多对于某一体育项目的忠诚度较高。他们往往是由于日常学习工作生活较为忙碌,难以抽出完整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一整场比赛直播,所以逢重大赛事时常常通过手机端的社交工具,如论坛、微博、体育网站主页等去关注实时的赛况、比分,或是在平时的网络社交圈中与有共同体育爱好的陌生人交流感想。对于这类用户来讲,他们不缺少与他人同步交流的机会,但是电视内容出众的影音冲击力与实时参与的现场感,文字、图片无法企及。
2.2.2 双屏互动平台相较于其他互动平台的优势
2.2.2. 1 与社交电视相比
与社交电视“一屏多用”的互动形式而言,两个屏幕的分离更适合双方的发展:电视作为“第一屏”聚焦内容资源,手机作为“第二屏”则负责交流互动以及结果呈现,两者各自发挥作用,均衡家庭和个性需求,为用户提供电视观看中的社交性服务。
2.2.2. 2 与PC互动相比
PC端观看分散电视台收视率,手机互动则可以把用户拉回。例如手机端微信服务账号的一些应用,抽奖、游戏、“摇一摇”、直播互动等,借助节目本身和手机朋友圈的双重影响力,可以把节目和服务打造成一个统一的新平台。根据Nielsen的一项调查结果:将电视与社交平台融合,使用双屏的数量(内容量、发布量等)每增加9%-14%,就会给电视收视率带来1%的增长。《2015年世界电视媒体发展十大趋势》指出,电视媒体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强化移动传播、社交传播,这两种传播将成为新兴国际媒体全球传播弯道超车的利器。借助社交媒体,推动粉丝群转型为电视节目的虚拟社区,以虚拟社区成员共同的智力活动和情感投入提升电视节目的忠诚度,也将成为电视媒体越来越多采用的社交化互动模式。
2.2.3 发展“双屏互动”平台的意义
2.2.3. 1 对于体育赛事发展的意义
上述两种体育迷的身份可以通过“双屏互动”这一全新互动模式完成重合,“人们同时使用两个屏幕完成了一件事:欣赏并讨论电视。”体育栏目在第一屏之外,构建第二屏为体育迷提供一个平台,使得他们可以互相交流比赛观感,进行各种竞猜,查看即时数据以及上传自己生产的内容。“双屏互动”拓展了体育迷的交流圈,为他们设置了情绪宣泄的出口,由从前的面对面口口相传扩大至地球村内各个角落都可以实现同步分享交流,使得体育赛事的魅力及影响力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发酵拓展。
2.2.3. 2 对于电视体育栏目的积极作用
电视仍然是人们首要的内容获取渠道,拥有最大的观看量。但电视栏目不仅要第一时间向受众提供有关赛事的内容报道,还要注意内容生产的分众化、差异化、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所以,从体育赛事本身具有竞争激烈、悬念性强、可观程度高的特点出发,将赛事直播、赛事视频引进手机,并设置互动通道,使用户随时随地获得良好、无缝的观赛体验;同时在电视直播中,通过设置密切的互动增强节目参与感与用户黏度。除电视屏幕以外的“第二屏”拓展了电视媒体的触角,变“受众”为“用户”,扩大了电视栏目的影响力、传播力,使得传播者有机会实现对受众的无缝式传播。
3. 对央视体育频道世锦赛“双屏互动”报道的融合思考
3.1 良好双屏互动的实现条件
双屏互动由三部分构成:电视、手机(用户)以及各自在所处媒介环境中的影响力,三部分各自发挥作用形成三条互动路径。
路径一:电视作为广播媒介产生大众媒体内容,这些媒体内容无缝延伸到手机上,成为手机用户二次消费的内容。
路径二:手机用户接收互动信号,生产形式多样的UGC内容,这些内容通过互联网传播到电视上,成为媒体内容。
路径三:电视、手机在各自所处的媒介环境中发挥自身的媒介影响力,通过手机进一步集聚频道用户,使节目、赛事影响力呈滚雪球式扩大。
三条路径紧密结合,各自发挥最大价值,才能实现良好的双屏互动。
3.2 央视田径世锦赛“双屏互动”报道的不足与制约因素
本次田径世锦赛中,央视体育频道电视端与手机端的衔接互动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同样从上面提到的三个路径来分析:
路径一:央视体育频道本身聚合国内最海量的体育资源,近年来央视开发央视体育、央视体育VIP、CCTV5等观赛客户端,虽然种类不少,可是经过亲身试用以及查看用户评价可以发现,这些APP的使用体验并不尽如人意,并不能媲美专业的视频网站客户端,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比如优酷等视频网站推出“扫描二维码,跨屏追剧”功能,通过扫描二维码这一简单的操作“移植”观看进度到手机端,在另一场景中继续完成观看。
路径二:在用户上传UGC这一方面,观赛客户端设计不足,《央视体育》甚至没有任何可以提供互动的渠道(评论,分享等),其他几类也乏善可陈;而新推出的移动观赛轻应用由于推广不善等问题,关注度十分不理想,几乎无人问津,并没有实现期望中的良性互动。
路径三:央视体育频道是体育迷心中最为权威的播出平台,具备很强的媒介号召力,其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却缺乏良好的经营管理。手机客户端下载页面评价不高;CCTV5微信公众账号在田径世锦赛期间总共推文三篇,虽然由于其影响力保证了基本的阅读量,但对于良好的“双屏互动”来说显得远远不够。
4. 建议
对于体育电视栏目内容制作而言,让电视这一广播媒介顺利过渡到手机这一窄播媒介,可以参考如下建议。
第一,结合媒介特点,进行多种屏幕多种平台的差异化运营。电视端把握一手资源进行一线事实传播,微信、客户端对媒体信息进行资源整合。把电视体育赛事信息这一传统媒体上呈现的内容抽象成适宜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形态,制作适宜手机屏幕观看、符合现代信息传播碎片化特征的产品,放到手机中去。可多推出短小精致的图片、视频花絮、竖屏的HML5推广界面等,以便形成“病毒式”传播,扩大栏目影响力。
第二,充分利用手机微信这一重要阵地,将电视媒体与微信的互动贯穿整个节目的制作流程。微信传播的特点在于它能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其个性灵活的传播功能使得电视体育栏目的内容呈现更加多元丰富,其操作简单便捷的特点更使它成为一种能够长久运行的特色互动模式。例如微信“摇一摇”活动,“每个参与了‘摇一摇’的用户行为都能体现为数据:地理位置、观看时长、感兴趣的节目类型等,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根据不同属性为特定的用户发送消息”。
第三,注重互动时机。竞技体育比赛往往激烈而短暂,一场百米短跑比赛持续时间不过十五秒,如何在比赛的前、中、后把握时机,结合赛事、用户场景及实时收视率向用户发出互动邀请,值得仔细思索把握。在电视端播放比赛直播前、后,手机端可以相应推出参与此项比赛的运动员的赛前专访、花边新闻、该项目的历史资料介绍等,结合相关可分享内容来激活人们对赛事内容的讨论;在比赛中则运用微信“摇一摇”,或其他形式的互动游戏来尽可能丰富短暂的竞赛过程。
第四,积极创新互动手段,互动设计注重场景化、同步化,提升参与感。场景化、同步化能从很大程度上提升用户的使用兴趣与使用体验,增添使用趣味性,增强用户忠诚度。“带给浏览者‘沉浸感’,使交互的过程更加高效流畅”。
第五,活用大数据手段更好地实现信息的智能匹配,避免信息冗余,提高信息的有效到达率。
摘要:从电视发展史来看,每次大赛都是推动媒体变化和发展的重要契机。从2006年德国世界杯,央视网作为新媒体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报道,到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中央电视台将电视转播与微信、微博、H5和客户端等多种新媒体手段进行充分的融合实践,作为国内体育赛事报道水平的代表,研究央视体育频道在这次国际大赛中的表现对全媒体环境下我国电视体育报道的成绩总结,以及对今后电视体育栏目的发展创新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体育频道,双屏互动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1997年第一版.胡泳.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王萌.双屏时代的广告投放策略[J].青年记者,2013(20):86-87.
[3]曾鸿.我国电视体育赛事报道的拓展与创新[J].现代传播,2003(5):118-120.
[4]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世界电视媒体发展十大趋势[J].电视研究,2015(4):98-101
[5]徐楠.电视媒体与“双屏时代”初探[J].电视研究,2012(10):78-80.
[6]李游.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路径——以微信“摇电视”为例[J].青年记者,2015(17):65-66.
[7]王靖.多媒体节目界面的场景化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3:11-12.
[8]李游.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路径--以微信“摇电视”为例[J].青年记者,2015(17):65-66.
挑战赛为田径世锦赛做好彩排 第2篇
新体育:北京田径挑战赛与田径世锦赛是何关系?
王刚:两年前,北京申办田径世锦赛成功,国际田联把挑战赛放在举办城市举行,算作田径世锦赛的测试,其目的是为了锻炼团队。北京市体育局也主动申请承办该项赛事,打算将其打造成北京的一个品牌赛事。
新体育:三届挑战赛办下来,为世锦赛积累了哪些经验?
王刚:太多了。首先是场地、器材得到了整修与提高。今年翻修后的鸟巢场地已经得到了国际田联的A级认证,可以说比北京奥运会时的硬件条件还要好,在备战世锦赛的同时,也为奥运场馆的再利用做出了好的表率。其次,鸟巢管理团队的运行水平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再有,裁判的执法水平也得到了提升。除了执法的规范性与国际接轨外,裁判的外语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以前裁判执法只讲规则,把规则执行严格就是好裁判,现在,裁判除了执法,还要与国外的技术代表,技术官员去交流,这也有利于更顺畅地执法比赛。
新体育:挑战赛为何可以吸引到众多高水平运动员参赛?
王刚:赛事的场地和规模对高水平运动员有吸引力,鸟巢毕竟是奥运场馆,很多运动员会有这个情结,也喜欢到历史文化悠久的北京来玩一玩,体验一下这座古老又现代的都市。挑战赛的奖金对运动员也很有吸引力。北京田径挑战赛刚好在上海钻石联赛之后举办,很多运动员参加完上海站的比赛就来到北京,希望通过两站的比赛拿到更多奖金。
新体育:挑战赛在北京连续举办3年,对北京田径实力有何影响?
王刚:所谓的“京城三杰”,百米的张培萌、跳高的王宇和跳远的李金哲就是在2013年的田径挑战赛上涌现出来的。除了竞赛层面,挑战赛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今年就有一汽丰田、匹克等赞助商加入进来,说明市场已经越来越认可该项赛事。
新体育:对京城的体育文化氛围有何影响?
王刚:总体来说是越来越好的,比如第一届挑战赛举办的时候,组织来的观众比较多,大家也不太了解比赛。随着赛事的连续举办,加之今年有田径世锦赛,群众对田径赛事也越来越关注。而且,北京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田径运动,比如跑步,大家已经不仅是欣赏,而是参与其中。我们也考虑到这方面的情况,在田径世锦赛第一天的第一个项目男子马拉松中,我们也会安排一个群众参与的项目,在专业选手出发后,会有群众选手参与到该项赛事中。算是给群众一个机会,更深地了解、体验世锦赛。
下一站,钻石联赛
新体育:在国际田联的赛事中,田径挑战赛算何种级别?
王刚:在国际田联举办的综合类田径赛事中,最高级的是钻石联赛,然后是黄金大奖赛和田径挑战赛。我们也在向国际田联申请,明年将挑战赛升级到最高级别的钻石联赛。
新体育:挑战赛与钻石联赛有何区别?
王刚:首先,钻石联赛的级别高,赛事积分和奖金也会相应提高,可以吸引更优秀的运动员参赛。除此之外,在项目设置上,两个赛事也有区别。钻石联赛比较模式化,设项比较固定,每一站的比赛都差不多。但挑战赛主办方有一定的自由度,除了一些必有的核心项目外,还可以设置一些本国民众比较喜爱,或是本国运动员想要提高的项目。比如2013年我们设置的3000米障碍赛,就是非核心赛事。
新体育:升级到钻石联赛,最需要补强的地方在哪里?
北京田径世锦赛 第3篇
关键词:北京田径世锦赛,评论席系统,AEQ,系统设计,赛时运营
世界田径锦标赛, 创始于1983年的国际性田径赛事, 主办机构是国际田径联合会, 最初是每四年一届, 1991年起改为每两年一届。1977年开设的世界杯田径赛, 是国际田联单独主办的第一个世界性田径赛, 对世界田径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15北京田径世锦赛于2015年8月22日至8月30日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 每日比赛时间分为上午和晚上两个时间段。
在世界级体育赛事范围内, 田径世锦赛的电视转播规模仅次于奥运会。
中央电视台作为本次赛事主转播商 (HB) 承担本届赛事的公共信号制作任务、传输及分配, 并提供场馆内混合区, 演播室, 评论席等相关转播技术服务。评论席系统就是转播技术服务中很重要的一项。
一评论席类型
本次世锦赛, 中央电视台作为主转播商向持权转播商提供两种类型的评论席:全配置评论席 (Fully-Equipped Commentary Position) 和半配置评论席 (Partially-Equipped Commentary Position) 。
全配置评论席包含的设备和服务如下:1张桌子和3把椅子;1台监视器, 提供公共信号监看;1台CIS监视器;1个评论盒CU和2个耳机;500W技术供电;综合信号国际声监听;1盏台灯;ISDN编解码器;技术支持;第三个耳机 (可选) ;评论席协调四线 (可选) ;评论声延伸至IBC工作间 (可选) ;ISDN线路 (可选) 。
半配置评论席包含的设备和服务如下:1张桌子和3把椅子;1台监视器, 提供公共信号监看;1台CIS监视器;500W技术供电;1盏台灯;技术支持;ISDN编解码器 (可选) ;ISDN线路 (可选) ;评论席协调四线 (可选) ;评论声延伸至IBC工作间 (可选) 。
二评论席席位设计
为了更好地适应体育赛事现场评述的特殊场景, 根据中央电视台过往作为持权转播商报道赛事时使用评论席的经验, 我们对评论席位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每个评论席长为2米, 进深1.8米, 配1个评论桌和3把椅子。
图1为评论桌的设计图。首先桌面高度设计为最常用的72cm, 但是桌面进深设计为60cm, 与一般办公桌相比较窄。因为评论员需要追逐场内所有赛事的进程, 桌面进深较窄的话可以给评论员更大的视线范围。一般的办公桌没有挡板, 但由于评论席位于观众席上, 呈阶梯状分布, 桌子有挡板的话可以防止东西滑落相互影响, 同时也要考虑到视线遮挡的问题, 挡板不能过高, 所以我们在评论桌前加了一个高3厘米的挡板。评论席之间设置35厘米高的透明挡板, 维护转播商私密性的同时不对评论员视线进行遮挡。评论桌桌面为灰色, 带有颗粒感, 防止阳光反射看不清桌面上的屏幕。所有的评论席桌面上都标配一台19寸监视器提供公共信号监看, 一台CIS终端, 一个台灯, 如果预订了全配置评论席, 则还有一个评论盒终端和标配的两个耳机。桌面配3个开孔用于以上设备以及RHB自携设备的穿线等。
三评论席监看系统
在中央电视台作为主播商搭建2011年上海游泳世锦赛评论席系统时, 因为每个场馆只需要分别监看1路公共信号, 所以直接在评论席区域采取了SDI视频分配的方式进行监看。本次田径世锦赛一个鸟巢比赛场共有10路HD SDI公共信号要监看, 即在每个评论席的一台监视器上, 需要选切10路公共信号。在这种情况下, 一般都采用有线电视系统射频信号分发进行监看。
如果采用高清数字有线电视系统, 画面和音质有保障, 但由于在数字编解码和调制解调过程中产生的延时, 会造成在评论席看监示器解说的声音晚于现场实时画面, 使得声画不同步, 是应尽量避免的。经过测试, 我们采用模拟有线电视系统, 最大程度上减少延时的产生, 方便评论员紧跟场上节奏。
在研究方案的同时, 我们也发现了一种新的视频分发方式。HaiVision公司推出的视频采集, 视频编解码和视频分发系统基于IP网络。视频编解码延时不超过70ms。视频采集之后, 通过视频编码器Makito将信号进行H.264编码, 输出至有安全保障的IP视频分发平台Furnace。与此同时, 视频云和在线视频平台服务开启。在分发环节, 可使用Makito低延时解码器进行解码, 或直接使用网络播放器进行播放。整套系统现在已经广泛应用在温网、NFL等各种体育重大赛事的电视转播中。
四评论席需求
参与本次世锦赛电视转播报道的转播商共预订了72个评论席, 其中22个为全配置评论席, 50个为半配置评论席。评论席都位于鸟巢观众席的二层, 终点线延长线附近的区域, 保证最好的评论员观察视角。如图3所示。转播商可以在评论席放置摄像机, 也搭建小型系统完成其场内各处单边点的互联互通。对于很多转播商来说, 评论席是其在场地内的系统核心。
五评论席系统选型
现阶段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大型体育或文艺活动直播中使用的评论席系统品牌为西班牙AEQ和德国朗沃LAWO。AEQ在评论席系统的实施搭建和运营上有十分丰富的经验, 数届奥运会和大型体育赛事都使用AEQ的评论席系统。因为AEQ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和改进评论席系统, 使得它既有基于单场馆, 满足少量评论盒基本功能的简易系统;又有支持奥运会规模, 多场馆, IP传输等复杂功能的大型系统。朗沃公司是音频设备的专业公司, 生产的调音台等设备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 近年来朗沃研发了基于IP网络的评论席系统, 已经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2014年仁川亚运会中得到了推广使用。
本次赛事的评论席预订周期较长, 需求迟迟不能确定。对于AEQ来说, 其系统结构简单, 物理连接占比重较大, 单个评论席之间联系不是很紧密, 系统对评论盒数量的增减敏感度不高。朗沃基于IP的评论席系统集成化程度较高, 不论评论盒数量多少均需配音频切换矩阵等设备, 在评论席数量增减时系统需要改动更大。因此AEQ更能满足此次赛事的特殊需求。另外在相同的需求配置下, 朗沃的公开招标报价比AEQ高, 所以选择AEQ作为本次比赛评论席系统的提供商。
六评论席系统组成
评论席系统由评论盒CU, 评论声控制单元机箱CCU, 多通道网络音频传输终端AOIP, ISDN编解码器Phoenix Stratos和理线架MDF等组成。
1. 评论盒CU
本次赛事使用的评论盒型号为DSC-10。
如图4所示, 每个评论盒有3个耳麦输入输出接口, 支持3个评论员同时进行评论。评论员可以自行选择在耳机里听到International Sound, Public Address, Guide, Cue等多种声音, 并可以通过下方的旋钮选择耳机声音的大小。使用评论盒除了可以将PGM声音送出, 还可以实现两组通话, 一组为评论员与评论席控制室CCR技术人员的通话, 即Tech线路;一组为评论员与其后方导播之间的通话, 即Studio线路。
评论盒通过一根CAT5或CAT6线缆接入CCU, 接口为RJ45。这条线缆集成了评论盒所有的音频输入输出信号, 并提供控制信号和电源。因此评论席的集成布线十分简单。
2. 评论席控制终端CCU
评论席控制终端设计了控制和监控评论盒信号的功能, 每个终端可以控制最多10个评论盒。同时, 也是评论席控制终端向评论盒远程供电。可控制10个评论盒的终端有以下模块:
PGM输出信号的响度表;
输出选择器 (可选择输出PGM, 通道ID等) ;
数字混音模块。可以使用这个模块将国际声与评论声进行混音, 国际声可以通过DLP获得增益, 与DLP相关的音频参数可以通过控制软件进行编程修改;
向评论员返送AUX和GUIDE的模块;
独立的远程控制配置模块, 可以单独控制评论盒的四个通道;
为每个评论盒设置不同ID识别通道的模块。
控制终端配有监听单元, 使操作者能够接入所有的PGM和CUE通道。所有的通道都有一个精准的dB表。同时监听单元还配有和所有通道的通话线路。这种通话线路不仅限于系统内, 也可以接入与外部通话的四线。
CCU的供电模块在后背板上, 由两个独立单元组成, 为赛事直播提供冗余备份。每个单独的供电模块已经能够满足CCU和其控制的CU的用电需求。电源模块设计了功率系数和输入电压偏移矫正, 以及电源自切换等功能。
3. 多通道网络音频传输终端AOIP
本次赛事的CCR位于场馆内, 观众席一层, 而负责评论席信号向转播商分发的CSC位于鸟巢外南广场的国际广播中心, 两个机房之间的音频信号传输需要用光纤完成。AOIP是音频传输终端, 需要成对使用。它能够将多路音频信号复用在IP网络上, 通过交换机, 完成信号的远程传输。而交换机之间需要使用的光纤数量很少, 每对AOIP之间只需要1芯单模光纤。每个AOIP配有8个AES输入和输出通道, 以及16个模拟音频输入和输出通道。评论盒的PGM如果需要传输到IBC内向转播商进行分发, 可从CCU接出PGM的模拟信号, 接入AOIP后从CSC向IBC内的转播商分发。评论盒内供评论员监听的国际声, 需要从IBC内的转播车取信号, 也通过AOIP将其送至CCU进行分发。由于AOIP的端口较多, 所以除了使用其完成评论席系统的信号传输之外, 还使用其满足场内其他各单边点音频信号传输至IBC内转播商机房的需求。
4. ISDN编解码器AEQ Phoenix Stratos
本次AEQ提供的ISDN设备为AEQ Phoenix Stratos, 它可以连接IP、ISDN和X21/V35的电路。一台设备可以提供两路双向的音频编码通道, 满足传输2个独立立体声, 或者4个单声道的传输。
设备提供模拟和数字的标准音频传输。用户可以在前面板, 或PC上进行控制, 适合本地和远端控制。设备有很高的兼容性, 100%N/ACIPEBU Tech 3326的技术要求。
5. 理线架MDF Main Distribution Frame
评论席系统内的信号交换和与外部系统的信号交换都通过理线架来完成。理线架上通过图5所示的Krone Block进行信号连接。
信号接入规则如图6所示。
七评论席系统结构和功能
本次赛事的评论席系统如图7所示。
本次赛事现场共有22个全配评论席, 配备22个评论盒。每个CCU能控制10个评论盒, 因此配置3个CCU板卡, 集成在一个集成机箱内。机箱同时配备控制模块和监控通信模块。评论盒通过CAT5线缆连接到CCU, 评论声、技术协调通话、国际声返送、与CCR技术人员的通话都通过这条线缆进行传输。同时, CCU也通过这条线缆向评论盒供电。评论盒和CCU之间的线缆长度不能超过100米。
评论盒信号进入CCU后, 通过CCU输出端口将不同来源和目的的信号接入理线架MDF, 方便后续信号的分配。评论声信号主要有两个目的地, 一是通过ISDN线路回国, 一是通过评论席系统传至IBC内分发到其工作间。
评论席的PGM如果需要走ISDN线路, 为其配备的ISDN编解码器AEQ Phoenix Stratos放置在CCR内, 由评论席系统统一控制拨号, 监控线路通断状态等。ISDN编解码器的输出直接接入当地运营商的电信ISDN线路传输回国。除了全配评论席之外, 其余的半配评论席中共有15个也预订了ISDN线路回传评论声信号, ISDN通过大对数送至二层评论席, 将接入点放在预订了ISDN线路的评论桌上。ISDN的接入设备统一放置在CCR机房。
这次评论席系统内音频信号均为模拟信号, 每个AOIP有模拟音频输入和输出各16路, 根据需求在CCR和CSC两端配备2套AOIP设备完成声音信号在两地之间的传输。评论盒的PGM如果需要传输到IBC内向转播商进行分发, 可从CCU接出PGM的模拟信号, 接入AOIP后从CSC向IBC内的转播商分发。评论盒内供评论员监听的国际声, 需要从IBC内的转播车取信号, 通过AOIP将其送至CCU进行分发。除了评论席的声音信号传输需求, 转播商如CCTV, IAAF等提出了场内混合区, 演播室等与IBC内导播间的通话需求, 以及ARD/ZDF提出的12路模拟音频传输至IBC机房的需求, 由于场内各点与IBC距离较远, 如果使用音频光端机的话需要的路数太多, 成本很高, 所以选择使用AOIP的空余端口进行传输。
八评论席赛时运营
评论席系统在赛事期间共设置以下岗位:评论席技术经理, 评论席系统技术保障, CCR运营管理, CSC运营管理和评论席on-site技术支持, 共有18名工作人员全时投入工作。正式比赛8月22日开始, 评论席系统8月17日搭建测试完毕, 18号完成系统运行人员培训。随着转播商的陆续到来, CCR从赛前三天开始运营。评论席团队通过预定办公室向转播商通知8月20日、8月21日从早9点至晚6点接待转播商进行评论席的测试。但是如瑞典广播公司SESR, 瑞典电视台SESVT等需要在晚7点至9点进行测试和1个小时的直播, 我们也配合完成了服务。
赛事期间, 评论席运营时间为每个赛程前两小时到岗, 将22个评论盒和配套耳机摆放到位, 完成每个评论盒三个评论员通道的PGM, 导演协调及技术线路的测试, 并测试国际声返送, 按照转播商需求调整每个话筒增益。同时整理所有的72个评论席位, 打开电源空开, 调试监看公共信号的电视机和CIS。赛前一小时所有准备工作完成, 正式向转播商提供服务。每日赛事结束后, 评论席工作团队持续工作到赛后一小时, 将所有全配评论席的评论盒和耳机按照顺序收回摆放整齐, 将评论席桌面整理干净, 关掉电视机和CIS, 合上电源空开。
比赛过程中, 保证评论席四个区域分别有2人值守, 应对评论席上的各种突发状况。9天的赛事期间, 我们主要帮助转播商解决了网络接入问题, 半配评论席的ISDN线路问题, 帮助转播商对其自带评论盒进行调试, 完成了有些转播商第三个耳机的赛时临时预定等。8月30日比赛最后一天下大雨, BBC广播的一个评论席上的顶棚漏水, 我们帮助其排除积水, 放置挡雨塑料布, 并为其更换了进水的插线板, 帮助其快速解决了问题, 没有影响晚场比赛的直播。
另外在评论声控制室CCR, 每8个评论盒由一个CCU控制, 我们共使用了3个CCU, 每个CCU都由一名工作人员控制管理, 为评论席返送国际声, 监听评论声PGM, 调整话筒增益, 还控制监管对应的ISDN编码器。全配评论席的转播商如果出现任何问题, 通过评论盒的技术通话线路联系CCR, 我们协助其解决。
9天的比赛期间, 评论席系统的平均上班时间为早上6点半, 遇马拉松等项目时为早5点半, 下班时间为晚10点半, 每日向转播商提供服务超过12个小时。评论席系统工作人员不畏辛苦, 认真负责。赛时评论席系统零投诉, 结束时还受到了转播商的感谢和好评。
田径亚锦赛首日中国军团勇夺四冠 第4篇
谢文骏、江帆和张鸿林三位中国选手出战男子110米栏的比赛,均顺利晋级决赛。决赛中,首次参加亚锦赛的谢文骏实力无人能敌,最终以13.56秒的成绩夺冠。不过这个成绩与他的最好成绩存在不小的差距,赛后谢文骏表示,由于受到之前连续参赛的影响,他在当天比赛中并不在最佳状态。江帆和张鸿林分列第五和第七。
女子跳远项目直接进行决赛争夺,年少成名的中国选手陆敏佳第一跳跳出6.41米,第二次试跳则以6.52米创造了个人赛季最好成绩,尽管之后的四次试跳全部因犯规没有成绩,但她还是凭借第二跳的成绩夺冠。按照规则,本次亚锦赛的冠军可以直接获得北京世锦赛参赛资格,这样陆敏佳就将首次代表中国出战世锦赛。
在女子链球的比赛中,张文秀和王铮双双缺席,另一位中国队员刘婷婷最终以68.24米的成绩摘得冠军,罗娜获得亚军。
仁川亞运会冠军吴水娇出战女子100米栏,最终技高一筹,以13.12秒夺冠,哈萨克斯坦的安娜斯塔西娅和日本的木村文子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北京田径世锦赛 第5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在该项目上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日趋明显。因此, 研究世界最高水平女子100m运动员的全程速度变化规律及幅频参数等方面的竞技特点, 对提高运动训练与竞赛的科学化水平,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2009年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百米决赛的8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通过中国期刊网及查阅国际田联网站资料, 对所获得的生物力学数据, 进行数理统计与理论分析, 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阐释该项目的竞技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员赛前状况简析
对目前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在大赛中的表现进行探讨, 首先应该简要了解运动员比赛前的竞技状态。从表1可以看出, 4位运动员在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身高-体重指数等身体形态参数方面的差异很大, 在年龄上也不尽一致, 最小为弗雷泽23岁, 最大为斯特鲁普38岁, 这些指标上的差异, 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其步幅、步频产生影响。
运动员常年不断的训练最终的目的是要在最高级别的赛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而在大赛中的发挥率则可以反映运动员当时的竞技状态水平。从表2中可以看出, 进入决赛的8位运动员个人最高成绩的平均值为10.83s, 代表着目前该项目的世界最高水平, 年龄平均值为26.38岁, 比中国优秀女子100m运动员的最佳竞技年龄要大, 其2009年的赛季最好成绩平均值为10.88s, 表现出很好的竞技状态, 年龄平均值为28.88岁。从表2的对比中发现, 运动员在柏林世锦赛上的发挥率平均为99.37%, 其中弗雷泽、斯图尔特与威廉姆斯均在这次比赛中创造了赛季或个人最好成绩, 她们驾驭调控比赛的能力异常出色, 而杰特尔则没有充分表现自己的实力, 却在一个月后的比赛中跑出了职业生涯的最佳。整体来说, 柏林世锦赛的表现可以反映该项目的本质竞技特点。
2.2 运动员全程速度表现特征分析
短跑运动员全程速度的分配与表现特征是其专项成绩的决定因素, 世界优秀女子100m运动员的最高速度已超过11m/s, 而我国运动员远远低于这一水平, 并且最高速度出现的位置较早, 保持距离较短。因此, 了解世界优秀运动员的速度参数特征, 对于我国短跑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会有很大的帮助。
进入决赛的8位优秀女子100m运动员在全程比赛节奏中, 均在30~40m处达到10m/s以上的速度 (见表3) , 并将自己的速度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在70m左右达到本身的最高分段速度10.26~10.75m/s, 虽然运动员的最高分段速度水平和保持最高速度的能力各不相同, 但运动员最高分段速度与运动成绩呈非常显著性相关 (P<0.01) , Pearson相关系数为-0.926 (表4) 。因此, 最高分段速度参数可以作为衡量运动员训练水平的重要指标。
* 表示具有显著性相关 ** 表示具有非常显著性相关
从表3可以看出, 高水平女子100m运动员在达到最高跑速后, 仅在接近终点时才有不太明显的减速, 这与合理的100m全程跑技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合理的全程跑技术, 能更有效地利用和发挥短跑无氧能量的储备, 良好的持续加速与再加速能力, 是世界级选手的共同特点。研究表明, 女子100m全程跑最高跑速出现的距离有明显的延长且多次出现速度高峰, 其出现次数的多少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有关。如乔伊娜跑出10.54s时的最高跑速为10.99m/s, 出现在90m段落上。从表4可得, 40~60m与60-80m这两段区域的速度与运动成绩具有非常显著性相关, 并排序在前两位, 因此这短区域的速度参数可以用来评价运动员的综合竞争效果。
综上所述, 世界优秀女子100m运动员在比赛中都表现出了加速时间和距离的延长, 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适合于本人特点的全程节奏。
2.3 运动员全程幅频特征分析
步幅与步频是影响短跑速度的两个主要因素, 短跑技术在空间上要求尽可能增加每步的步长, 在时间上要求尽可能减少每步的时间, 统计得出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21, P<0.01。
从表5可看出, 虽然8位运动员的步幅各不相同, 但在全程比赛中, 其步幅在逐渐增大 (福谷森在后20m略有减小) , 其步幅在最后20m达到最高, 平均为2.26m, 表现出很明显的规律性, 全程平均步幅为2.06m;在步频参数方面, 8位运动员自身情况与特点不同, 彼此间的差异较大, 但整体上其步频都经历了较慢-最高-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 且在20~40m段落即达到步频最高值, 说明世界优秀女子100m运动员的加速能力非常强大,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 因为加大步幅而适当地减小了步频, 全程比赛平均步频为4.58Hz。
据宋光春对200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100m前8名运动员的幅频参数统计, 中国优秀女子100m运动员与之相比, 其平均步幅为1.88m, 平均差距为0.18m, 但步频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 (平均步频为4.59Hz, P>0.05) 。
由于步幅与步频呈显著负相关, 因此只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 才可能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建议通过采用屈蹬技术、改善动作的协调性和放松能力、加强上下肢力量的平衡练习等, 在尽量保持步频的基础上提高步幅, 以达到理想的全程效果。
3 结论
(1) 运动员最高分段速度水平和保持最高速度的能力是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 世界优秀女子100m运动员在比赛中都表现出了加速时间和距离的延长, 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适合于本人特点的全程节奏。
(2) 世界优秀女子100m运动员全程比赛中, 步幅逐渐增大, 平均为2.06m, 步频都经历了较慢-最高-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 且在20~40m段落达到步频最高值, 显示出很强的前程加速能力, 全程平均值为4.58Hz。中国优秀女子100m运动员与之相比, 在步频方面不具有差异, 但平均步幅仅为1.88m, 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3) 世界优秀女子100m运动员根据自身特点的不同, 表现出适合自己的幅频特性, 并力求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步幅与步频呈显著负相关, 因此只有在尽量保持步频的基础上提高步幅, 才能取得良好的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光春.步频与步长的合理组合对100m跑成绩的影响[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3 (5) :102-103
[2]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官方网站.http://www.iaaf.org
[3]罗力书, 魏家俊, 周国安.中外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的技术参数对比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 2008, 27 (3) :25-27
[4]董亚玲.世界优秀男子100m速度特征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 2003, 22 (3) :32-33
北京田径世锦赛 第6篇
田径是各体育项目的基础,因此有体育运动之母的说法。得田径者得天下早已被认为是奥运会颠扑不破的真理。北京奥运会,作为东道主中国代表团共夺得51金21银28铜共100枚奖牌,但在这个代表完美的数字之中田径项目却只贡献了两枚铜牌。体育大国的旗帜之下,不能掩盖的事实是中国仍是田径小国。刘翔的崛起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田径,但随着刘翔飞人的伤退,世界田径又没了中国的位置[1]。
在2009柏林第12届田径世锦赛中,中国选手暴露出了连续比赛能力不强,内战强悍,名战不济等问题。像女子三级跳远,谢荔梅在资格赛中跳出了14米62的整个资格赛最好成绩,但是决赛中却再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史冬鹏、宋爱民、马雪君等几位选手也有类似的问题。作者全程观看并深刻剖析中国运动员在三级跳、女子铁饼、男子跨栏等项目中的表现,完整技术发挥欠稳定、细小环节技术不完善等问题是导致我国选手没有在决赛或半决赛中发挥出应有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柏林第12届田径世锦赛,再次呼吁我国田径界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把田径运动项目中的细小环节技术放在重中之重,这样对于运动员发挥最佳的完整技术以及取得较高竞技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细小环节技术的概念
田径运动各个项目的技术是由肢体的不同大环节与细小环节组成的动作系统。而细小环节是相对大环节而言,是指肢体在支撑状态下的踝关节部位、肢体在摆动状态下的小腿以下部位、肢体在鞭打状态下手腕部位、肢体在游离状态下手臂部位。细小环节技术是指人体完成某一环节动作过程中,远端肢体或关节为体现整体动作效果而实现的特殊动作,这种特殊动作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合理充分发挥产生决定性效果。从目前的训练实践层面看,表面上细小环节技术对整体技术不产生主导作用,但实际上又对整体技术产生重大影响,对发挥人体的最大运动潜能具有决定性的实效和经济性作用。这种决定性的实效和经济性作用表现在合理用力方向、发力效率以及后续动作的合理性方面。
2.2 整体技术概念
在明确整体技术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动作技术原理。“动作技术原理是指完成某种动作技术的基本规律,它适用于任何人,不考虑运动员的性别、体型、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和心理素质等个体差异,是具有共性特点的一般规律。而最佳运动技术则是考虑了个人的身体形态、技能、心理素质和训练水平来应用一般技术原理,以达到最理想的运动成绩,即它是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特征的运动技术”[2]。所以体育运动项目的整体技术可归纳为:在不考虑运动员的性别、体型、运动素质以及心理和训练水平等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如何应用一般技术原理,完成肢体各个环节动作的协同,实现肢体完成特殊动作过程中的人体运动能力的合理充分发挥。
3 田径运动项目中细小技术与完整技术的辩证关系
3.1 认识细小环节技术与整体技术关系的依据
人类通过几十万年适应自然过程的合理进化,使人体的整个肢体行为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或系统。但是,这种完美的整体或系统只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然而田径运动中人体整个肢体行为是在特殊的限制条件下,只有通过认识各个肢体的合理动作特征,进行特殊练习,形成一种特殊的动作行为后才能构成一种特殊的完美整体或系统。因此,要认识田径运动项目中的细小环节技术与整体技术关系,必须深刻理解部分与整体、系统与部分的关系。
大家知道,部分与整体是对古老的哲学范畴,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第一,从结构上看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依赖于部分;第二,从功能上看,整体所具有的性质并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要素功能的有机结合;第三,从相互作用上看,整体起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整体决定、统率、支配着部分,部分反过来也影响整体,特别是作为整体主要环节的部分,对整体也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3]。
以上是部分与整体在哲学中的关系辨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促进,互为制约,共同发展的辩证观点。由于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是一个特定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在系统中认识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系统是一种帮助我们思考部分与整体的思想,他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每一事物的各部分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部分和整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互为制约,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在系统中,(1)如果构成系统的全部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能够相互协同,并能发挥出各自的功能,那么就能加强整体性能,可以理解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如果构成系统的全部要素中有一个要素,哪怕是最微小的一个元素在全部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没有与其他要素协同共存,或者是对整体性能的形成和加强起到阻碍、干扰或破坏的作用,那么整体就小于部分之和。因此,无论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是把部分放在系统中去研究,单纯的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或者整体小于部分之和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要辨证的去看待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认清构成系统整体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结构,使之更有利于我们对事物的分析和研究。
3.2 田径运动项目中的细小环节技术与整体技术的依存性
田径在运动项目中的整体技术都是由身体的各个大小环节技术所构成,没有各个大小环节技术也就无所谓整体技术。因此,不认识各个大小环节技术,也就不能清晰的把握整体技术。然而,在目前的训练实践中,往往从各个大环节技术认识整体技术的思路呈主流方向,而对细小环节技术与大环节技术和整体技术的关系认识不充分,影响了教学训练实践中学生或运动员掌握完整技术的程度。这种离开细小技术的整体技术,就像抽掉了某一部分的整体,只能是一种空洞的抽象。
教练员在加强整体技术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强化细小环节技术的正确技术概念、顺序和结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肌肉用力的感觉和对身体动作的影响。如果学生和运动员在学习中没有搞清楚整体与细小技术的正确技术动作概念,即头脑中没有形成清晰的思维逻辑,必然导致学生对技术概念的不理解,进而影响对整体技术的掌握。例如:跨栏跑项目中,起跨腿侧平拉过栏时踝关节动作的不合理不仅容易使学生造成运动损伤,还会增大起跨腿绕额状轴在矢状面内的摆动空间,不仅增高了人体重心与栏架最高点的高度,相对增大了垂直摆动半径,减慢起跨腿的提拉速度,而且对起跨腿下栏后迅速转为栏间跑的摆腿效果产生不利影响。跳远项目中,摆动腿踝关节动作的不合理不仅不利于人体的垂直做功距离,还会导致身体的前旋,进而影响身体腾空后的展体收腹。跳高项目中,起跳腿脚踝动作的不合理易使踝关节发生非生理性活动即关节不合槽运动,导致踝关节损伤,而且还会影响到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和摆动方向。投掷项目中,形成超越器械姿势时左脚落地动作(以右手持器械为例)的不合理容易使左腿在转向投掷方向的过程中膝关节弯曲,膝关节的弯曲现象又导致左侧支撑的不牢固,而且在由左侧支撑腿膝关节弯曲转向最后用力支撑腿伸直状态时,身体重心在向投掷方向平移的过程中高低起伏较大,从而影响了向前的速度。掷标枪项目中,投掷步最后一步手腕动作的不合理限制了标枪出手时前臂的快速鞭打动作,而且对于最后鞭打用力作用于器械纵轴以及标枪最后的出手方向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细小环节技术对整体技术的合理用力方向、发力效率以及后续动作的合理性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在加强主要环节技术教学的同时,强化细小环节技术的教学,有助于提高田径各个项目完整技术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是现实田径训练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4 总结
最后由上述可知,最细小的环节技术影响着大环节技术的经济和实效性,而大环节技术又是决定身体完整技术的关键技术,在身体的整个动作过程中,细小环节技术犹如处在食物链中最底层的生物一样,对整个环节技术的串接及完成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让运动员更好的学习动作技术并有助于他们对完整技术的掌握,在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应该在保证掌握大环节技术的基础上,对细小环节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使之更利于完整技术的掌握。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对2009柏林田径世锦赛中我国运动员在三级跳、女子铁饼、男子跨栏等项目中的失利原因作了深刻剖析,得出完整技术发挥欠稳定、细小环节技术不完善等问题是导致我国选手没有在决赛或半决赛中发挥出应有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再次呼吁我国田径界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把田径运动项目中的细小环节技术放在重中之重,这样对于运动员发挥最佳的完整技术以及取得较高竞技水平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辩证法,田径运动,技术,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陶朗加[EB/OL].http://sports.sohu.com/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2.
北京田径世锦赛 第7篇
本届世锦赛女子铅球项目的及格赛和决赛分别安排在8月22日的上午及晚上进行。对实力运动员而言,及格赛可能是运动员的一项晋级策略,但决赛中运动员是否能够将所具备的实力充分体现出来则十分关键。
一、历届世锦赛决赛前三名成绩比较
在2009~201 3年的三届世锦赛决赛中,该项目冠军成绩最佳为21.24米,近三届世锦赛均值达到了20.85米,总体水平相对较高。本届世锦赛冠军德国运动员施瓦尼茨成绩为20.37米,季军成绩19.76米,前三名运动员整体水平较往届有所下降。近年来,女子铅球项目一直由新西兰运动员亚当斯所统治,其个人最佳成绩为21.24米,由于受伤病困扰,亚当斯本赛季最好成绩仅为18.79米,使其他运动员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二、北京世锦赛决赛前三名运动员个人最佳及赛季最佳成绩比较
北京世锦赛女子铅球决赛前三名运动员中,从综合实力看,德国运动员施瓦尼茨竞技水平明显高于亚军和季军运动员。20.77米不仅是其赛季最佳成绩,同时也是其个人最好水平。我国运动员巩立姣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上以20.35米的不俗成绩创造了个人最佳成绩,时隔六年即本赛季巩立姣20.34米的成绩已经调整到巅峰状态,具备20.24米成绩的美国运动员卡特竞技表现为个人最佳状态的99%。从表2的统计结果得出,虽然3名运动员在实力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赛季竞技水平基本处于个人最佳,竞技状态的稳定性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前提。
参加国际性比赛,运动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实力,竞技表现能力十分关键。在表2的3名运动员中,我国运动员巩立姣表现接近完美,德国运动员施瓦尼茨和美国运动员卡特本场比赛的发挥均达到了个人最佳水平的98%。98%~100%的竞技表现能力是世界级运动员在本届大赛中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运动员只有具备高水平稳定发挥的能力,才有可能在大赛中实现超常发挥。
北京世锦赛之前的选拔赛,我国运动员巩立姣、高阳及郭甜茜3名运动员均获得世锦赛资格,其中高阳和郭甜茜个人最佳成绩均是在本赛季所创造。作为2名年轻的参赛运动员,二者实力相差无几,但是在本次比赛上,小将高阳发挥更为出色,在突破了19米大关的同时,也将个人最佳成绩提高到了19.04米,竞技水平提升了两个百分点。相对于高阳的超常发挥,小将郭甜茜的表现稍有不足,具有18.59米水平的郭甜茜在预赛中状态表现不佳,17.10米的成绩仅仅发挥出个人水平的92%。多年以来,郭甜茜都是以滑步技术为主,近一年来开始试用新技术,在定型技术向新技术转换过程中,由于练习时间短暂,新技术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在专项稳定性及心理因素的多重影响下,最终导致了运动员无缘决赛。
三、中外五名运动员资格赛、决赛竞技发挥比较
本届世锦赛女子铅球项目的及格赛参赛人数共24人,分A、B两组进行。及格线18.30米,未达到及格线但排名前1 2名的运动员可参加决赛。作为资格赛,高水平运动员力争一球晋级,既能节省体力又能给对手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对初次参赛及成绩相当的运动员而言,为取得决赛资格,每球必争是最基本的策略。从预赛参赛结果看,决赛前3名运动员均是一球进决赛,我国运动员高阳和郭甜茜过程则比较艰辛。
以运动员资格赛、决赛最佳成绩为参照标准,本届世锦赛前3名运动员资格赛成绩仅是决赛水平的94%~97%,其中美国运动员卡特竞技表现达到97%,我国运动员高阳为96%。如果与个人赛季最佳成绩相比较,前3名运动员资格赛竞技水平发挥区间为93%~96%,新人高阳则发挥出98%的水平。从表2的统计结果看,运动员决赛成绩达到了赛季最佳成绩的98%~100%,我国运动员高阳甚至表现出102%的超常水平。虽然希望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发挥并创造出更高的水平,但是如果没有雄厚的、稳定的基础积淀,结果或许只是昙花一现。
四、决赛运动员试投成绩分析
通过上午的资格赛选拔,女子铅球项目共有12名运动员进入决赛,根据比赛规则,决赛前三轮后最终会淘汰3名运动员,剩余8名运动员参加后三轮试投。从表4到统计结果来看,4名运动员前三投成功率达到了100%,充分说名运动员对前三次试投十分重视。在本次比赛中,美国运动员卡特六次试掷达到1 00%成功率,其余运动员成功率均为66.67%。很显然,多数运动员后三次试掷的成功率最低,三次试掷两次失败。究其原因,除了个别因成绩不理想主动犯规之外,多数情况下的犯规是由于运动员体力及技术的变形所引起,我国运动员虽然在技术上没有明显的问题,但是体能方面还是存在力不从心的感觉,后期在体能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训练。
由于是主场作战,运动员对自身的期望值明显提升,从六次试掷有效成绩均值看,德国运动员施瓦尼茨的表现还是要稍逊于巩立姣。如果将有效试掷均值和赛季最佳成绩相比,巩立姣竞技表现能够达到99%,小将高阳同样达到了98%,冠军和季军两名外国运动员竞技表现在96%~97%区间。赛前模拟训练只能接近但不可能超越现实比赛的氛围及环境,如果运动员没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及快速调节能力,那么主场优势可能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单位米)
(单位:米)
五、中外运动员运动发展过程分析
就竞技体育而言,运动训练的目的是为成功参赛而服务,运动成绩是竞技参赛的结果。在看到精彩比赛过程的同时,对运动员成长过程的关注与了解同样有助于对比赛结果的分析与判断。
首先在年龄上,德国运动员和美国运动员均为30岁,符合该项目的成才特点,我国运动员巩立姣、高阳与上述运动员相差4~8岁。国外运动员虽然技术稍显粗糙,但是在此年龄段依然能够保持较好的竞技状态实属不易。年龄上的差异也进一步显露了运动员在体能储备方面的不足。
运动员达到一定的竞技水平之后,往往会出现较长一段时间的平台期,如我国优秀运动员巩立姣自2009年以后竞技状态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德国运动员施瓦尼茨自2010年开始竞技状态的延续性相对较好,发展潜力巨大。美国运动员卡特与德国运动员施瓦尼茨竞技状态均呈现阶梯状增长(2009~2014年),其年度达到高峰后,次年竞技水平则出现小幅回落,第三年年度最佳成绩会如期突破前两年的峰值,规律性变化明显。与前3名运动员相比较,我国运动员高阳2014~2015年个人最佳成绩实现了两米增长的突破。
六、结论
与往届世锦赛相比较,本届世锦赛前3名运动员整体水平不是很高。运动员决赛竞技表现是个人最佳成绩的98%~100%。资格赛竞技表现为赛季最佳的93%~96%,决赛发挥明显好于资格赛。
4名研究对象中,前三次试投成功率为100%,后三次试投发挥明显较差,除美国运动员之外,其余运动员六次试投成功率仅为66.7%。但是从有效成绩的均值与个人赛季最佳的比例系数看,我国运动员巩立姣、高阳发挥十分出色,竞技表现区间为98%~99%。
北京田径世锦赛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