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科学推理真题
act科学推理真题(精选4篇)
act科学推理真题 第1篇
三立教育ap.sljy.com
ACT科学推理重点分析
ACT科学推理的出题形式分为三种:数据描述题,研究总结题,观点证论题。
在2017年之前,ACT科学推理亚太地区总共是7篇文章。题型占比是数据描述题三篇,15道题;研究总结题三篇,18道题;观点证论题一篇,7道题。这些加在一起40道题,35分钟时间内答完。
其中2016年北美考区就进行了一个小幅度的改革,把七篇文章变成了六篇文章,但是题目数量不变。数据描述题少了一篇,由15题变成12题,而研究总结题则增加了3道变为21道题。
而亚太地区也终于在2017年12月的考试中变成了六篇试题。目前的趋势来看,之后的考试都将是北美和亚太一致,统一的六篇文章40道题。
从上面介绍可以看出,ACT是一个考试技巧比较强的考试,因为你需要在35分钟之内读完六篇文章,答对40道题。如果你正确率很高,但速度不够,是不能参加这个考试的。那么怎么提高速度呢?其实有一定的技巧。在考试之前经过一个系统的考前培训,基本上能做到35分钟甚至32分钟答完40道题,同时还能保证一个比较高的正确率。
ACT科学推理题目还可以分为图表题和文字题两种题型。
上文提到的数据描述题、研究题基本上最终会落到图表上,对图标进行分析一步步就可以把题做出来。
全文字题主要集中在第三种题型观点证论题,通过读取观点信息把题做出来。
相对来讲,同学们一般对文字题比较头疼。但它其实并不难,因为文字题虽然是全文字,但它观点鲜明。一些不同的人提出了鲜明的观点,对它的分析也有一定的技巧。三立教育ap.sljy.com
它涉及生物、化学、天文/地理、物理四大领域。每一次考试都会有2至5道题需要不同程度的背景知识。比如官方放出的第一套欧洲样题的第五题,你需要有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原文不会告诉你被捕食者的身体形态以及体貌特征要和周围环境一致,防止被猎食者吃掉。
这么多年来ACT科学推理考试一直突出进化论的背景常识,因为美国神学和科学之间关于进化论到底要不要在高中讲授的争斗有一些关系。从ACT出题来看,进化论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常识,包括里面的进化树、物种的分类等等。
另外,欧洲样题第一套第27题考到了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方程式你得知道,水和二氧化碳在光照的情况下生成氧气和葡萄糖。
ACT科学推理一般的题可以回原文找到相应的答案,但这样就会耽误一些时间。所以我建议参加ACT考试的同学要打好高中的数理化基础。
act科学推理真题 第2篇
ACT科学推理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熟悉ACT考试,ACT小编为大家带来ACT科学推理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一文,希望对大家的ACT备考学习有所帮助。
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magnitude)、方向(direction)、作用点(acting point of force)叫做力的三要素。
重力G(gravitational force)
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
公式:G=mg m=G/g,g=9.8N/千克。
弹力(elastic force)
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公式:胡克定律F=kx(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滑动摩擦力(sliding friction)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三立教育ap.sljy.com
公式:F=μF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
静摩擦力(static friction)
0≤f静≤fm(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fm为最大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牛顿运动定律(Newton’s Law of Motion)
(1)牛顿第一定律(Newton’s First Law of Motion)
也称为惯性定律(The Law of Inertia):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与质量有关。)
(2)牛顿第二定律(Newton’s Second Law of Motion):
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F=ma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Newton’s Third Law of Motion)
当两个物体互相作用时,彼此施加于对方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牛顿第三定律又称为“作用(action force)与反作用(reaction force)定律”。
密度(density)三立教育ap.sljy.com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 m=ρV
压强(pressure)
(1)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公式:F=PS(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2)液体内部压强:
公式:P=ρgh h:单位:米;ρ:千克/米3;g=9.8牛/千克。
(3)大气压强:
1个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barometer)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altitude)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boiling point)也降低。
浮力(buoyant force)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三立教育ap.sljy.com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即F浮=G液排=褚篻V排。(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且 ρ物<ρ液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F浮>G物且 ρ物<ρ液>ρ液
简单机械(Simple Mechanics)
(1)杠杆(lever):平衡公式F1l1=F2l2。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2)功(work):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距离。
公式:W=FS 功的单位:焦耳
(3)功率(power):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体做功快。
公式:W=Pt
act科学推理真题 第3篇
引题: ( 2014年四川理) 椭圆C:的焦距为4, 其短轴两个端点与长轴一个端点构成正三角形.
( Ⅰ) 求椭圆C的方程
( Ⅱ) 设F为椭圆C的左焦点, T为直线x = - 3上任一点, 过F作TF的垂线交椭圆于P、Q两点.
( i) 证明: OT平分线段PQ ( 其中O是坐标原点) .
( ii) 当| TF |/| PQ |最小时, 求T点坐标.
解析: ( 过程略) : ( Ⅰ) 1; ( Ⅱ) ( i) 略 ( ii) | TF |/| PQ |取最小值时, 点T ( - 3, ±1)
思考1: 本题第 ( Ⅱ) 问是针对椭圆有结论: ( i) OT平分PQ. 那么这种关系的椭圆是个性还是共性呢? ( ii) 当| TF |/| PQ |取最小值时, 求出T ( - 3, ±1) , 那么这里的最小值与T点坐标是如何由椭圆的a. b确定呢?不妨先来一个类比秀, 看看结果如何!
类比1: 椭圆C: ( a > b > 0) 经过点P (31/2, 12) , 离心率为
( 1) 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 2) 设F为椭圆C的右焦点, T为直线上任一点, 过F作TF的垂线交椭圆于P, Q两点
( i) 证明: OT平分线段PQ ( 其中O是坐标原点) .
( ii) 当| TF |/| PQ |最小时, 求T点坐标.
解析: ( 1) 由, 把P点坐标代入椭圆方程得, 联立两式得, 所以椭圆
( 2) ( i) 证明: 椭圆右焦点F (31/2, 0) 和右准线即T点在准线上, 设T (4/31/2, m) , 则kTF=31/2m, 当m = 0时, T为椭圆右准线与x轴的交点, 这时PQ为椭圆的通径, OT显然平分PQ; 当m≠0时, 由条件知, 所以直线PQ方程为:, 记P ( x1, y1) , Q ( x2, y2) 联立, 得, 因为
, 知PQ中点, 则, 又, 知 O, T, N 三点共线, 即OT过线段PQ的中点N, 所以OT平分PQ.
规律1: 椭圆的焦点为F, T为椭圆准线上任一点 ( 焦点和准线在y轴同侧) , 过F作TF的垂线交椭圆于P, Q两点, 则有: ( i) OT平分线段PQ ( 其中O是坐标原点) .
( ii) 当时, | TF |/| PQ |有最小值b/a, 这时 ( Ⅲ) 当T非x轴上点时,
( Ⅳ) 若P关于坐标原O的对称点为P', 则P'Q∥OT.
思考2: 把引题中椭圆更换为双曲线, 是否还有类似的结论呢?请看如下类比秀.
类比2: 双曲线C:的右焦点为F, T为直线上任一点 ( 非渐近线上点) , 过F作TF的垂线交双曲线于P, Q两点.
( i) 证明: 直线OT平分线段PQ ( 其中O是坐标原点) .
科学推理逆向演示 第4篇
最初教者是用小棒摆,明明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可就是有学生执着地认为能围成,而且围成了给教师看,眼见为实,教师再怎么解释都成苍白。大家感慨小棒太粗,体现不出边线。接着有人想到用长方形纸条,在纸条上画线,可纸条太宽边太多,学生还是能讨巧。再接着有人想到用透明胶片,在胶片上画线,都成线了,可还是有较真的学生能搭出三角形。再然后有人想到课件演示,长边不动,两条短边旋转,从开口很大到慢慢趋于重合,当学生惊喜地发现围起来时,借助放大镜放大接口,让他们看到看似靠在一起了,实际上还是有缝隙的,这种方法应该比较科学了,可毕竟曾有影像留在学生脑海里,总有个别学生执拗地相信可以围成。
2013年,作为市级骨干教师,我到一所乡村小学指导教学。学校推荐了几位年轻教师,但那天恰巧碰上年纪大一些的李老师去上《三角形的认识》,我很好奇:在乡村这课怎么上?征询他的意见后,我听了一节没准备的课。
師:会画三角形吗?好画吗?画几个不一样的三角形看看。(学生动手)
师:比长方形、正方形好画吗?
生:好画,它只要画三条边,而且边的长短随便。
生:还有角也不一定要画成直角。
师(很满意地笑笑):它的边真的可以随便画吗?把你文具盒里的笔拿出来,看看是不是随便哪三支笔都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很兴奋地操作,突然有个学生操作中出现了问题,李老师快步走过去,把他的笔收过来藏了起来,后来又有两个学生也发现难以围成,李老师同样处理。)
师:刚才大家一口咬定可以随便画,现在我们发现也有不行的情况,想看吗?
生:想。
师:想呀?先猜猜看是什么情况。你现在突然想到什么样的三条边肯定围不成三角形了吗?用线段画出来,并标上数据,看谁聪明。
(学生开始行动,他们几乎都想到了两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行,个别学生还想到了等于第三边也不行。)
师:同学们都想对了吗?我们来看看两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是不是真的不行。这两根之和是不是比这根短,比划一下还差多少。现在是平的,拱起来会怎么样?把它们的距离画下来你发现什么了?(教师演示并整理板书)
生:越裂越大,开始只差一点点,围不成;张开来后越差越大,更围不成了。
师:两边加起来没有第三边长,够不着,围不成三角形,那如果正好够得着行不行?它们拱起来会是什么样?没有正好的三支笔是吗?可以像老师这样在桌上画一条线,用这条线代替长的笔,然后向上拱拱看又会怎样。先告诉你同桌,然后动手验证。
(学生很快乐地进行交流和实验。)
师:这次又是什么情况?
生:开始正好碰到,是一条直线而不是三角形;一张开就越裂越大了,更围不成三角形了。
师:谁来表演给大家看看。
(师生共同操作并完成板书。)
师:现在知道要围成三角形,它的三条边必须得符合什么要求了吗?
生:两条短的边加起来长度要大于第三条边。
师:用铅笔再搭一个三角形,看是不是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
对比我们的教学和李老师的教学,我发现李老师这节课学生学得清清爽爽、明明白白,没有一个学生产生歧义:认为两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综观李老师的教学,他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科学推理,逆向演示,避开了使不可能成为可能的尴尬。我们的演示是由大变小的渐变,这不仅给了学生有可能的期待,而且在他们注意力越来越集中时让他们看到了围成了的假象。李老师的演示只是反了个方向,然而愣是没有一个学生纠结在那儿。
我去指导别人,却得到了别人的点拨。数学教学真是奇妙,一念之间谁都可以有更棒的处理!
act科学推理真题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