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英美文学:《圣经》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英美文学:《圣经》(精选4篇)

英美文学:《圣经》 第1篇

一、《圣经》与英美文学关系的起源

在西方国家,基督教文化的产生最初起到的作用是对新兴国家和民族进行引导和庇护。到13世纪末,在意大利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然后文艺复兴运动逐渐波及整个西欧, 西欧各国和民族均受到基督教文化的重要影响。在文艺复兴运动过程中,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均在西欧各国得到推广,各国逐渐认知该种文化,并学习该种文化。在这个时期中,宗教改革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分别在两个地方兴起。北欧和中欧将这场运动称为“宗教改革”,而南欧和西欧则将这场运动称为“文艺复兴”,其实质上为存在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化思潮发展,二者均是由于基督教教会日益腐败,对人民的剥削日益加重,人性受到严重压制而引起的暴动。所以,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二者间存在不可割裂的联系。在名义上,该场文化思潮表现为对基督文化的反对,但是随着其不断壮大和发展其实还是离不开基督教文化,甚至还需要借助基督教文化的温床。但是其充分结合了新社会现实和新的历史条件不同程度地对基督教文化进行了摒弃和填充,除去了基督教文化的部分内容,增添了部分新的,与社会发展及时代背景更加符合的文化内容。《圣经》既是基督教的宗教经典,同时又是西方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的重要支柱。所以,英美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必可避免地会受到《圣经》的影响。不管是美国文学还是英国文学,二者的发展和壮大均离不开《圣经》的引导,离不开宗教文化。因此,英美文学的发展离不了《圣经》。

二、《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产生的具体影响

1.对英美文学作品题材产生影响。在众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均是以《圣经》里面的相关内容作为题材来进行文学创作的。在《圣经》中蕴含有丰富的内容均可成为文学创作的材料。在部分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均是直接选取《圣经》的素材来进行文学再创作,创作出众多的优秀文献作品。例如,英国的著名诗人弥尔顿就是直接选用《圣经》中的《创世记》作为材料创作出了著名的史诗《失乐园》。在弥尔顿的真个童年几乎均是处在浓郁的基督教文化环境中,因此, 其成长过程中深受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圣经》里蕴含的丰富内容为他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在其作品《失乐园》中,弥尔顿充分发挥文学想象力,在字里行间渗入个人思想,颠倒基督教的善、恶,塑造了一个另类的撒旦和上帝形象。其将个人思想赋予撒旦身上,将撒旦塑造成一个敢于和权势进行抗争的英雄形象。上帝则极为残暴,将其塑造成一个暴君的形象。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可发生,撒旦的个性主义体现为对权威的质疑和对自由的追求。但是,受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上帝在众多英美文学创作家的心中是绝对权力的象征。因此,在《失乐园》中,弥尔顿虽然赋予撒旦勇于对抗权威的勇气,但是撒旦并未对上帝的权威产生质疑。

2.对英美文学作品情节及人物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相当大一部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塑造均深受《圣经》中的故事、人物影响。美国著名作家麦尔维尔的作品《白鲸》中,主要是对人和宇宙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索,同时探讨人是否可以对自己的命运进行掌握的问题。在作品中的主人公哈伯船长多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其实就是《圣经》中的《旧约?列土记》所讲述的以色列国王亚哈。亚哈做事一意孤行,其不顾他人反对娶异教徒女子作为自己的妻子,因为他的这一举动为国家带来灾难。但是在战场上,亚哈却是一个威武勇猛的将军,其三次成功地将亚兰王的进攻打退。尤其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亚哈化妆成为一名普通士兵,勇猛杀敌,身受重伤之后还站在战车上抵挡敌人的进攻,直至身亡。而在麦尔维尔的《白鲸》中,哈伯船长执意要扑捉大到将他一条腿要掉的白鲸,但是他的执意因强烈的复仇欲望演变成为偏执狂,最后发展成为对自然,对宇宙的所具有的客观规律进行挑战,最终导致他自己和全体船员均走向死亡。但是他在面对困难是表现出来的顽强和勇敢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视死如归的气概却让人肃然起敬。由此可见,哈伯船长的原型就是亚哈。

3.对英美文献中主导精神产生的影响。《圣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博爱精神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在英美国家,基督文化作为文化的根基存在。基督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博爱精神,基督教所推崇的博爱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宽容和相爱,人与人应和睦相处。在耶稣的博爱精神里,博爱不是单纯的指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同时还包含爱自己的敌人。在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就是因受到《圣经》中博爱精神的影响而进行创作的,其讲述的一个关于爱和美的故事中始终贯穿着博爱精神。在这部作品当中,主要是通过凯普莱特家族与蒙太古家族存在的家族恩怨和这两个家族中儿女们产生的情感展开描述。作品所有体现的是原本美好的生活却因仇恨遭受破坏,但是作品的结局却又展现出“和谐”的景象。作者创作该部作品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表达一种乐观、积极的精神和态度。其将圣经中所倡导的博爱精神贯穿于作品的始终, 主张通过博爱来化解罪恶。在作品中,两个主人公罗密欧、朱丽叶虽然在最后均成为殉道者。但是他们之间所追求的爱情却最终能够将两个家族中存在的所有仇恨化解。此外,在美国作家霍桑的作品《红字》、英国作家斯宾塞的《仙后》、英国作家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中》均无不渗透着圣经倡导的博爱精神,这些精神全面、深刻地渗透到众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同时,英美很多文学作品也通过情节的塑造、故事的描写等, 将圣经中的博爱精神进行淋漓尽致地展现。

三、结束语

《圣经》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其更是英美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英美国家广为流传,并对英美文学产生重大影响。在众多英美文学创作者均喜欢将《圣经》里的基督教教义、人物、故事、标题、词句等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因此,文学阅读者想要充分理解和掌握英美文学作品的意蕴和深度就必须先熟悉《圣经》的内容和寓意。同时,《圣经》作为一部记录古希伯来人历史的史书也决定其成为英美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基本素材。《圣经》所蕴含的哲理、思想已经成为人们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也深刻的影响到人员的日常生活,甚至渗透到社会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其必然会对英美文学产生长久而深刻的影响。

摘要:《圣经》为一部世界公认的哲学巨著,其蕴含着丰富、深邃的内涵。《圣经》同时也是一般对希伯来人历史进行记录的史书。在文学发展的道路上,英美文学的发生深受《圣经》的影响,其成为众多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英美文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影响[最终版] 第2篇

《圣经》从最早成书的约伯记在3500年前左右(约公元前1500年)到最后成书的启示录(公元90-96年之间),历经1600年左右,共有超过40个作者。各作者受神的默感,描述神给各人的启示各自成文。此后口耳相传,最后由各宗教组织权势团体集结成册。并各自宣称正统《圣经》。《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圣经由亚洲传到欧洲非洲再到欧洲美洲澳洲,对英美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本文仅从人生礼仪、英语语言、文学、政治方面简要阐述其影响。《圣经》对英美国家人生礼仪的影响

作为“基督教国家”的英美国家,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无不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英美国家,孩子生下来后,往往要接受洗礼,父母把孩子抱进教堂或把牧师请到家中,牧师读完《圣经》中的词句后,把清水轻轻洒在孩子的头上,并用《圣经》中的人名给孩子取名。洗礼和命名结束后,有时父母会给孩子戴上一个小十字架,祝福孩子在主的保佑下一生平安。

《圣经》认为婚姻是一种永恒的关系,这使婚礼成为英美国家重要的礼仪。教堂里,牧师为他们主持婚礼,新人上帝面前盟誓、终生相爱,在亲友的祝福中结为一体,组成家庭。英美国家的丧礼也受到了《圣经》的影响,带着浓厚的基督教色彩。丧礼包含两部分,前半部分在家里或教堂举行,经过祷告、唱赞美诗以及牧师致辞,祝愿死者灵魂早日升入天堂。后半部分在墓地举行简短的入葬仪式,下葬时牧师进行祈祷,在英国,下葬时死者头朝东方,表示迎接日出或复活之意。葬礼自始至终保持庄严、肃穆的气氛。《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圣经》为英语语言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习语、格言、典故词、派生词等,丰富了词汇。以色列王亚哈(Ahab)的王宫附近有一葡萄园,是耶斯列人拿伯的产业,葡萄园连年丰收,贪心的亚哈对这座葡萄园垂涎已久,想据为己有,但遭到拿伯的拒绝,亚哈为此十分恼火。亚哈之妻耶洗别密谋诬陷拿伯,用石头打死拿伯,强占葡萄园。后来人们就用Greedy as Ahab 形容极度贪得无厌、不择手段侵吞他人财富的人。Manna 一词源于《旧约.出埃及》,当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在旷野绝粮,此时天降食物,众人取而食之,称之为“Manna”。现在Manna一词指不期而遇的东西,令人振奋的东西。“God”、“Christmas”在英语中应用十分广泛,“God is still in heaven”、“What else did you get for Christmas”用来讽刺某人像别人炫耀自己的东西。《圣经》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宗教故事是文学创作的题材,文学作品中也渗透着宗教故事的汁液。在英国文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圣经》被作者们的广泛化用。

作家们或直接引用《圣经》中的人名、语录作为作品的人物名称,或直接引用《圣经》故事或作为原型进行变形处理,作为创作素材通过比喻、隐喻或象征等手法,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情节中或人物性格里,使这些故事发挥有力的陪衬作用。如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剧本名典出《圣经·马太福音》,又如雪莱的《撒旦挣脱了锁链》。再如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典故——约柜(ark of the convenant),典出《旧约·出埃及记》第25章。此典意指至圣之物,不可冒犯和亵渎。作品中,哈代描述了苔丝家搬家的情形,描述那个碗架橱,“它仿佛是一个神圣庄严的约柜,非恭恭敬敬的搬运不可”。《圣经》本身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这些美丽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为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提供无穷的灵感与启迪,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圣经》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圣经》为美国的建设构建了一幅蓝图,这种植根于基督教思想并且在不断发展的政治文化深深影响着美国的政治行为。

从1620年“五月花”号到达美洲开始,圣经文化就正式开始了对美国的影响。而此前为了预防无政府状态,由威廉姆·布雷福德发起而签订的《五月花公约》实际上是一种教会盟约式的民主协定,它显示了初来殖民地的移民对民主自由的渴望,以及希望政府是来源于人民之间的社会契约这一愿望。这一公约乃是北美殖民地乃至当今美国政治社会规范的基础。随着英国的清教徒为躲避宗教迫害大批来到这里,一位名叫罗杰威廉斯的英国神职人员于1636年创建了罗得岛殖民地。他主张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两大原则,这就为美国的建国理念奠定了思想基础。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学说更加系统化,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和卢梭的“人民主权说”给予了杰斐逊和潘恩极大的鼓舞,他们将《圣经》中“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演化成“人人生而平等”。后来的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基本上是遵循着他们设计的政治蓝图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宗教始终与美国历史的进程机密地交织在一起。美国的立国之本和美国的宪法都是以圣经为基础的,基督教作为一种主流思想一直影响着整个美国的政治进程:如美国国家元首就职宣誓必手按《圣经》;美国的钞票上赫然印着“我们的上帝”;美国的国歌里有“上帝保佑美国”的歌词;国会参众两院的每一届会议都是以国会牧师主持的祈祷开始;法官判案要手按《圣经》;美国的军队里有牧师、神甫等各种不同宗教的随军神职人员,身穿军官制服,在军队中提供宗教服务。上帝和基督教救世主义给美国推行政治扩张、武装侵略和宗教渗透提供了最好的借口,救世主义不惜一切把一切非西方的意识形态降服甚至消灭,将美国自由、民主的光亮照耀在非西方国家的上空。

《圣经》对美国的内政及外交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探析《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第3篇

一、从题材方面: 许多非常有名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素材来自《圣经》

学习了那么多英美文学经典名著, 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作者直接引用圣经中的短语作为他们的作品的标题, 或者把人们的名字命名为圣经的名字。就这样, 他们使自己的作品与圣经有着相关的联系, 增大作品的可信度和真实度、为作品渲染气氛、奠定基词。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英国的文学作品中, 第一部长史诗Beowulf, 可以作为一个例子。贝奥武夫谈神说怪物半人格伦达尔是隐的后代。隐的故事源于旧约的一章———缔造。第一个男子亚当和第一个女人夏娃, 他是上造的。他因为嫉妒而杀死了他的兄弟阿贝尔, 然后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罪人。根据圣经的精神, 与格伦达尔恶人进行激烈的斗争, 隐是合理的。

二、从文体方面: 借鉴《圣经》的典故、象征的手法

英美文学作家喜欢借鉴《圣经》的典故、象征等手法, 引用到情节或人物性格当中, 发挥陪衬和烘托作用, 使故事更加形象、生动。如此, 他们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与圣经的对应关系。 以William Shakespeare ( 1564-1616) 为例。在《亨利四世》中有一段大法官和约翰·福斯塔夫两人的谈话。大法官对福斯塔夫的百般纠缠使得福斯塔夫异常地生气, 他大发雷霆地说: “我是像约伯一样穷的, 可是却不像他那样好耐性”。这里引用了《圣经》的一个典故———《旧约圣经约伯记》里说, 在乌斯这个地方, 位于阿拉伯半岛。有一位叫约伯的人, 他很富有同时对神很虔诚。因此, 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约伯的忍耐心看作是千古的佳话。很显然, 莎士比亚用约伯这一典故烘衬出了约翰当时的心情, 起到活泼圆转的艺术效果, 是读者更容易接受他们的作品, 也使《圣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再如《威尼斯商人》里, 第一场第四幕中那幕女扮男装的情节, Portia女扮男装作为一个律师出现, 假装反驳要求Bassanio。这使正在愤怒的夏洛克在敌对的气氛下感到十分欣慰。因而, 他情不自禁地喊道:“一个丹尼尔来判断是对的, 丹尼尔! 聪明的年轻法官, 我多么尊敬你! ”[2]在这里的“丹尼尔”是一个典故, 《圣经》中丹尼尔的才干是不凡的。因为他拯救了一个女子的故事, 成为大家公认的明智和公正的法官。

三、从思想方面: 以《圣经》的观念和精神与教义为主题

基督文化被誉为是西方文化, 其文化根基基督教精神, 其实处处体现着仁慈、宽恕和博爱精神。它告诉人们要对包括自己的敌人和睦、互爱、宽容。最早期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 Romeo and Juliet) 就被誉为一曲永久不衰的“爱”与“美”的赞歌。剧中男主角罗密欧和女主角朱丽叶出生在两个有着世仇的家族中, 这也决定了他们爱情一开始就是个悲剧, 最后他们为爱殉情, 用自己的爱化解了两家族的深仇大恨。英国学者柏格斯曾经指出: “莎士比亚吸取《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 乃至可以说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

四、结语

当我们谈论<<圣经>>时, 许多中国读者可能会保持距离, 因为这是基督教的书。但当我们仔细想想, 我们可以发现, 圣经不仅是一个史诗般的书, 只是记录了古代希伯来人的历史也是一种哲学作品的深层意义。在西方文化发展的过程当中, 《圣经》的影响是独树一帜的。它的思想和理念已经成为人类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语言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人类的共同语言中。它已成为西方文学的基本物质宝库。当我们在欣赏英美文学的时候, 它合理的反映了圣经内容和理念。因此, 探析《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有利于我们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美文学, 在学习的时候引起内心的共鸣。

参考文献

[1]Walt Whitman.“Children of Adam”, Leaves of Grass[M].American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65.

[2]William Shakespeare.The Merchant of Venic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英美文学:《圣经》 第4篇

基督教起源于公元一世纪中叶, 由犹太教演化而来, 沿承了犹太教的宗教理念, 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体系, 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基督教认为耶和华为上帝, 耶稣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

《圣经》是基督教的宗教经典, 分为《旧约》和《新约》 两部分, 《旧约》主要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犹太教的发展历史;《新约》主要记载了耶稣及其门徒的言行、早期基督教的历史事件、使徒书信及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等。

基督教作为西方影响最大的一个宗教, 在欧美国家得到了繁荣的发展, 其教义与理念在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 对于英美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广泛性和深远性是其他书籍所不可比拟的。同时, 作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书籍, 《圣经》被联合国公认为“对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因此, 在对于英美文化的研究中, 基督教和《圣经》是一个重要部分。

2.对英美民俗的影响

(1) 圣经对英美人民礼仪的影响

在英美国家, 一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首先, 婴儿生下来之后要接受洗礼。在教堂或者在家中, 牧师读完《圣经》中的相关段落后, 在婴儿的头上洒上清水, 口中念道“I baptize you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 and the son, and of the holy spirit.” 之后还要为孩子取名, 一般都会选择《圣经》中人物或者耶稣的十二门徒的名字。最后, 父母还会给孩子带上一个小十字架以祈祷孩子一声幸福。

婚礼作为天主教七种圣礼之一, 也不可避免地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婚礼一般有牧师在教堂主持, 新郎新娘在上帝面前发誓相爱一生, 表示表示珍惜上帝的安排和对上帝的敬畏。

英美国家的丧礼中也有很多基督教的因素。首先在教堂中由牧师进行祷告、唱赞美诗并致颂词, 表达对死者灵魂早日踏上天堂的祈祷;之后举行入葬仪式并有牧师做下葬祷告。

(2) 基督教对英美节日的影响

在英美国家, 很多节日的来源都与基督教有关。作为英美国家的最重要的节日, 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就是为了纪念耶稣的诞辰而设定的。每个家庭通常都会用常青的松柏作为圣诞树, 装饰上各种饰物, 在树下放置赠给亲人的礼物, 而且节日当天到处都是人们唱圣诞颂歌。无论是否信仰基督教, 英美的家庭都会庆祝圣诞节, 这也可以看出圣诞节已经成为了一种民俗。此外, 复活节、感恩节等众所周知的节日都来源于基督教, 并成为了英美国家民众的公众节日。

(3) 基督教对生活的影响

在英美国家, 《圣经》是学校学生的必读书籍, 基本上在每个家庭都会找到《圣经》, 而且十字架的饰品或者图案也随处可见;在美国, 晚饭前全家人都会做祈祷, 感谢上帝赐予食物;星期五被视为不吉利的日子, 数字13也被视为厄运的代表, 因为耶稣是在星期五被他的第13个门徒—— 犹大出卖了;很多家庭每周末都要去教堂做礼拜, 在耶稣像的前面忏悔自己的罪恶, 这是因为基督教相信人性是恶的, 但是可以通过忏悔来改正, 等等。这些例子都是基督教在英美人民生活中留下的烙印。

3.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 对英美的词、语乃至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地丰富和推动的作用。

首先, 《圣经》有很多故事中含有宗教术语, 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英语的词汇, 而且随着基督教的普及, 有些术语比如god、heaven、christ等等, 已经平民化, 广泛地应用到了生活中。

其次, 《圣经》中的很多典故如今已经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 并且在日常英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成为了某一种。如“the Garden of Eden” (中文译作伊甸园) , 这一典故就是来源于《圣经》, 伊甸园是亚当和夏娃生活的地方, 如今在英文中常被用来呆滞没有任何烦恼和痛苦的无忧乐土; “original sin” (中文译作原罪) 表示人类与生俱来的恶的品质, 源于《圣经》中上帝为了惩罚亚当夏娃偷吃禁果, 将他们逐出伊甸园;“the tower of babel” (中文译作通天塔) 源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人类想要建一座能够通往天堂的塔, 上帝为了惩罚人类使造塔的人语言不通, 人类计划就此失败, 现在该词常用语形容人类语言不通造成的障碍。

最后, 《圣经》和基督教术语中有大量的习语、谚语和俗语融汇整合到了英语中, 其中包含着深层次的宗教思想和宗教文化。如习语“scapegota” (替罪羊) 出自《圣经》, 指替人受罪的人;“god bless you” (上帝保佑你) 表示对某人的祝福;谚语“the rain falls on the just and the unjust” (好人也遭难) 源自《圣经》中《马太福音》的“for the makes his sun rise on the evil and on the good, and sends rain on the just and on the unjust.”

4.对英美文学艺术的影响

基督教的教义和精神是西方思想的核心, 《圣经》中丰富的富有哲理的故事也给了英美国家很多作家和艺术家以启发, 在很多名作中都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或者基督教的缩影, 对很多著作的诞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基督教和《圣经》对英美文学艺术有着深入骨髓的影响。首先, 很多著作的标题或者人名都摘引自《圣经》中的词语或人名, 如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 (The Sun Also Rises) 便是摘自《旧约》;其次, 很多著作的题材都来自《圣经》, 如弥尔顿的《失乐园》, 米开朗琪罗的壁画《创世纪》等等, 分别采自《圣经》 中关于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和神创造世界的故事;最后, 很多的作品都是以基督教和《圣经》为思想和手段进行创作, 如但丁的《神曲》便是以神话的形式讲述自己梦游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情景, 夏洛蒂 · 勃朗特的《简爱》的精彩结局也是以《圣经》中故事为隐喻的手段进行构思, 等等。

总结

基督教教义以及《圣经》不仅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 它们更是渗透到了英美国家文化的各个角落, 对于人们的思想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 研究基督教与《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影响对于英美文化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摘要:在欧美国家, 基督教是最主要的宗教之一, 在发展过程中对英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基督教教义和观念也深入人心。本文从民俗、语言和文学艺术三个角度分析了基督教及其宗教经典《圣经》对英美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 为读者深入了解基督教在英美文化中的产物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督教,《圣经》

参考文献

[1]董洪川.论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J].重庆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1, (03) :100-105

[2]高志旺.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向近代转型的作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336-337

英美文学:《圣经》

英美文学:《圣经》(精选4篇)英美文学:《圣经》 第1篇一、《圣经》与英美文学关系的起源在西方国家,基督教文化的产生最初起到的作用是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