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英语翻译理论作用研究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英语翻译理论作用研究(精选12篇)

英语翻译理论作用研究 第1篇

关键词:生成学习理论,视角,翻译,二语习得

引言

第二语言主要指学习者所学的外语, 是相对于第一语言 (即学习者的母语) 而言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一门外语时, 大都以母语为基础, 虽然这两种语言体系不尽相同, 并在所掌握的母语语言基础上获得外语语言知识。语言学家桂诗春先生曾经说过, 外语学习不是零起点而是以母语为起点。J.K.Hall (2001) 认为,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 母语总是存在于学习者的思维之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 只要使用母语, 翻译实际上就已存在。使用母语的二语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借助翻译来解决问题。

翻译是母语与二语交互作用的过程, 作为这一交互作用的中介, 翻译与二语习得有着本质的联系。翻译是外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也是学习外语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 比如:小时候刚接触英语, 为了方便记忆, 我们用类似的汉语把某个单词, 短语, 或是句子的发音给标注出来。当然从更科学的角度讲, 我们也可以从现行的各类外语教科书中双语对照生词表、翻译练习所占的比重以及各种学习辅导资料提供的“参考译文”得到证明。利用翻译进行外语学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指通过双向翻译实践 (translation from and into L2) 如英译汉, 汉译英等来学习, 二是指通过翻译文本 (translated text) 来学习。前者是把翻译作为外语学习的手段, 后者则是把它作为外语学习的内容。外语是相对于母语而言的, 外语学习学的是外国语言和外国文化, 由于原有的语言机制和文化观念已根深蒂固 (用思果先生的话说, 就是“在我们的血里”了, 2002:166) , 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会本能地或者下意识地把母语和外语、本族文化和所学外语国文化进、把新信息和已有信息进行比较, 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反过来, 这一过程又会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把语言, 文化知识进行内在化, 进而促进二语习得。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 美国著名的认知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维特罗克在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基础上, 提出了生成学习理论 (generative learning theory) 。维特罗克认为, 学习的生成过程就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信息相互作用, 使学习者主动地选择信息、注意信息和主动地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他于1983年提出了一个“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在这个模型中,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以及认知策略对当前环境中的感觉信息产生选择性注意, 获得选择性信息并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而建构该信息的意义从而获得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学习者长时记忆中的影响知觉和注意的内容 (即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 以及用特殊方式加工信息的倾向 (即认知特点) 进入短时记忆。

(2) 由这些内容和倾向形成个体的学习动机, 有了动机就使个体对当前环境中的感觉信息产生选择性注意, 从而选择所关心的感觉信息。

(3) 为了达到对该选择性信息的理解, 需要进一步建构该信息的意义 (这是学习生成过程的核心) , 即在该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有关信息 (原有认知结构) 之间建立某种联系, 这个过程也称为“语义编码”。

(4) 对刚建立的试验性联系进行检验, 以确定建构意义是否成功, 检验办法是从两方面进行对照:与当前的感觉信息对照和与长时记忆中的已有信息进行对照。

(5) 如果建构意义不成功 (未实现语义编码) , 则返回到选择性信息。去检查该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试验性联系策略是否适当。

(6) 如果建构意义成功则达到了意义理解的目的, 可转下一步。

(7) 达到对新信息的意义理解后, 将这种意义按一定类属从短时记忆加入到长时记忆中, 以同化或重构 (“同化”是把对新信息建构的意义结合到原有认知结构中, 从而促进知识的增长;“重构”是在原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信息意义的情况下, 引起认知结构改变, 从而促进了认知的发展) 。

二、生成学习理论视角下通过翻译学习外语的理论依据

从上述生成学习理论的过程和原理中我们不难发现:1、学习者生成对所知觉事物的意义, 总是与他以前的经验相结合, 即“理解”总是涉及学习者原有的思维品质和认知结构;2、学习就是人脑从环境中接受感觉信息, 通过主动地选择和注意来建构信息的意义;3、学习过程不是从感觉信息开始的, 而是先从对该感觉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

语用学顺应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在他的《语用学新解》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一书中提出来的。它强调“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选择发生在语言的每一个层面上, 并且同时进行的。黄忠廉在《翻译本质论》 (2000:4) 一书中将翻译的本质概括为:“翻译是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并求得二者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翻译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 在已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 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对语言项目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意义建构成功, 即:实现了意义理解和语义编码, 译者就达到了翻译的目的。那么新建构出来的意义, 就会被译者同化, 变成自己内在化了的语言、文化知识, 储存于长时记忆。否则, 就会重新返回到选择性信息, 去检查该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试验性联系策略是否适当, 再次进行语义编码的意义建构。总之, 译者必须在其长时记忆中有对源语语言, 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各种表象, 事件, 判断与技能的了解) , 并对需要翻译的语言项目产生选择性注意, 再加之正确热态度和动机, 进行信息感知, 语言编码和意义建构, 才能完成翻译的整个过程。译者自身的思维品质, 认知结构以及已有的语言、文化知识和以往的经验, 直接影响到感觉信息的选择, 语义编码, 意义建构以及建构意义和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对照, 进而涉及译本质量的高低。

三、结论

综上所述, 生产学习理论视角下通过翻译学习外语主要是在对已有知识和信息、源语和目的语、母语和外语及其负载的文化对比、选择中进行的。通过对以往语言文化知识和新信息的比较、选择和创新建构, 才能更好地了解其特点和用法。翻译既可以作为学习语言文化的内容, 也可以作为学习语言文化的手段。这一系列过程, 无疑会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调动, 思考, 应用并且同化已有的语言和文化知识, 做到温故而知新和举一反三, 进而更有效地学习, 使用外语。我们可以通过翻译文本进行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比较, 从而更好地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 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翻译实践来检验对两种语言文化掌握的程度, 并且提高准确运用语言 (尤其是所学外语) 的能力。总之, 翻译和二语习得关系密切, 具有很大的潜在研究价值, 本文就生成学习理论视角的粗浅看法, 希望能为后续更深入全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Vygotsky L S.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 MA:M IT Press, 1986.

[2]Campbell S.Translation into the SecondLanguage[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1998.

[3]Verschueren Jef, UNDERSTADNING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Bell, R.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M].New York:Longman, 1991. (4)

[5]穆雷.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 (四) [J].上海翻译.2006 (2)

[6]杨晓荣.汉译英能力解析[J].中国翻译.2002 (6) :16219

英语翻译理论作用研究 第2篇

摘要:奈达的译学思想在中国翻译界一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他本人最近宣布“我的观点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奈达学术观点的这一变化无疑会给我们目前译学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将着重从翻译理论的作用、翻译标准及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三个角度对奈达翻译思想的转变加以分析;重新阐述理论在译学框架中的地位及作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及翻译理论的意义。

关键词:翻译学;翻译理论;翻译实践;描写性研究

Abstract: Nida’s ideas on translation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nslation scholars. His recent statement-”My ideas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 -will surely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reasons for Nida’s change of views on translation. It will also give a re-evaluation of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s well as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theories; translation practice; descriptive study

一、奈达思想的转变及对我国译界的影响

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他的功绩在于:1、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2、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3、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周仪、罗平,:32-33)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国内无数翻译理论研究者与翻译教师对之趋之若鹜,中国翻译界形成了“言必称奈达的局面”。这些现象足以表明奈达在中国译界中的地位。

奈达本人对其理论进行了不断修改与发展,从描写语言学阶段到交际理论阶段,进而发展到社会符号学阶段。对理论进行不断的修改与深入,这是理论研究的一条必然的道路。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即可看出,奈达最根本的变化还是在对待翻译学的态度上。1964年奈达在其著作“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旗帜鲜明地打出了翻译科学的旗号;在1974年,《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认为“翻译远远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而且真正理想的翻译说到底是一门艺术”;1991年“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一文中说道,“我们不应把翻译变成一门科学大多数成就显著、富于创造精神的翻译家很少用得着、或者根本用不着翻译理论”。在“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见张经浩,《中国翻译》第5期,以下简称《笔谈》中,奈达正式宣布“我的观点已发生根本变化”(“My ideas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从最初首先提出翻译科学到完全放弃翻译科学,可谓是一个根本上的变化。鉴于奈达在中国译界乃至世界翻译界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他的思想转变对译学理论者至少会在心理上造成一次巨大的震撼,同时给我们正在积极兴建的翻译学科构成一次不小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对奈达的思想转变作以详细的分析,找出造成奈达本人放弃理论及翻译科学的`原因迫在眉睫,否则我们的翻译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工作就等于后院着火,自己乱了阵脚。本来这样一项工作应由译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来做,不过笔者迫不及待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期望能澄清当前的一些模糊认识,还恳请译界各位前辈批评指正。

二、奈达思想转变的原因

1. 对翻译理论作用的认识偏差

在《笔谈》中,奈达屡次提及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如,“各色各样的语际交流理论很少为大部分优秀的口、笔译专业工作者所使用”、“很难运用一般原理解决具体问题”等。似乎在他看来,翻译理论一提出就应马上可以用于指导实践(还有许多学者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有脱节现象,进而否定翻译理论的意义)。从一般哲学角度看,理论来源于实践,上述说法没有什么错误。但不要忘记翻译活动本身的特殊性质。我们目前所说的翻译理论(或是纯理论)是通过对翻译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而提炼出来的,主要用来检验翻译作品、检查翻译活动的效果,而并非像奈达认为的那样,直接用来指导翻译实践。

为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我们首先借助霍姆斯的译学理论来具体分析一下。在霍姆斯的译学构想中,翻译学被分为三大分支:描写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研究。他认为,“翻译理论研究分支主要是利用描写翻译研究的成果,加上相关学科的理论,建立用于解释和预测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的原则理论及模式”。(张美芳,)在他看来,理论是用来“解释和预测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的”。西文翻译理论家图瑞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翻译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和解释现象,而不是改造世界”。(陈德鸿、张南峰,2000:126)这里所说的“改造世界”显然指的是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奈达的“翻译理论无用论”关键在于他并未能真正把翻译理论与指导翻译实践的应用理论分离开来,把翻译理论的作用等同于应用理论的作用。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反问一句,难道所有的“一般原理”都要用来解决“具体问题”吗?众所周知,当今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数学,但数学中也有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之分,其中理论数学是应用数学的基础,但对具体的实践活动就无直接的指导作用,不能用来解决“具体问题”,它却是数学科学的基础,不可或缺。自然科学尚且如此,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杨自俭,2000)的翻译学更是如此。

另外,“奈达在阐述自己提出的新观点时,较少涉及具体的翻译技巧问题,而较多的涉及翻译中的语言学、风格学和修辞学问题。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从比较广泛的范围内对翻译的普遍原理作进一步的探索”。(谭载喜,1991:79)奈达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探讨的是普遍原理,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忽略在微观层面上对具体技巧的研究与探讨,得出的理论也就远离实践。因此他现在过多的强调理论对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

似乎是有悖于他的初衷的。

2. 屡次强调单一的翻译准则

奈达最初的研究认为,翻译研究应“采用描写性而不是规范性方法”(谭载喜,1983:51)。通过描写得出的原则本身就应是开放性的。而非规范性。但在《笔谈中,奈达却一再认为别人所说的准则都是规范性的,如他说“大多数专业译者屡屡违反理论家们定下的许多规矩”、“非严格遵守不可的规矩。”显然这与他最初设定的翻译准则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翻译标准本身的描写性质也注定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描写现象范围的限制,用描写方法总结出的理论或标准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奈达描写的现象主要集中于《圣经》翻译文本,而《圣经》是用来教育和感化人的,有其特定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注重的是听众或读者的接受情况,追求交际的效果,所遵循的原则是“功能对等”或“交际理论”。为达到这一目的,适当调节或改变形式是符合其原则的。如在没有雪的语言里,人们可能不理解白如雪是什么意思,那么换成白如霜或白鹭毛等保持交际功能未尝不可。(谭载喜,1991:273)但若换成科技文章或医学文章,再去依照交际原则进行转换肯定是行不通的。这也就说明任何准则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寻求“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是错误的。对这一目标所作的任何努力也都是徒劳的。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认识到追求唯一的万能的标准是不现实的,因此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辜正坤),“翻译不确定性理论”(奎因,参见郭建中,2000:90-98)。杨晓荣教授主张的“条件论”就是通过对翻译标准不定性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她认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文章翻译标准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每一条标准都应有其适用和不适用的情况。目前还有一些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其实如果将各自所研究的范围明确限定,许多争论就会不攻自破。

3. 过多强调和依赖语言学的作用

《笔谈》中他讲道,“要想翻译好就得多学语言学,其实不然。”首先笔者不清楚奈达先生说的“翻译好”指的是“翻译理论好”还是“翻译实践好”。不过不管是指哪一种,我们都要首先认识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单凭语言学知识去搞翻译研究是不行的。“我国一位有识之士明确指出,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理论已经使翻译理论的研究走进了死胡同,因为翻译与语言除有密切关系的一方面,还有毫无关系的一面,翻译中的非语言因素是大量的、普遍的。翻译过程决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语言学理论难以驾驭翻译的全过程,因而不可能把翻译理论建立在纯语言学的基础之上。”(郭建中,2000:107)奈达从描写语言学研究转到交际理论,再到社会符号学研究这一过程充分表明他本人也是意识到了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局限性,所以变换了研究的角度。但在《笔谈》中他仍认为其他人从事翻译理论研究非常依赖于语言学知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前提出的阐释学、目的论、结构主义及多元系统论等都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现象做出了较为科学、客观地分析。这足以证明人们研究翻译理论不仅仅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的。

三、重新认识翻译理论

1. 正确认识翻译学的结构框架及翻译理论在其中的位置

众多研究翻译学的学者几乎都谈过对其框架结构的构想。如谭载喜提出的翻译学结构包括“普通翻译学”、“特殊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三个部分;金堤提出的翻译学分为翻译学基础理论、翻译学本体理论、翻译学专项研究和翻译技巧研究;杨自俭主张的翻译学包含翻译工程、翻译艺术和翻译学;刘宓庆的译学构想框架中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两部分。范守义认为翻译学可由“基本理论”、“应用技巧”和“多视角研究”构成。威尔斯提出译学应由“普通翻译学、涉及两种具体语言的描写翻译学和涉及两种具体语言的应用翻译学”构成。(谭载喜,1991:283)再加上霍姆斯的“描写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位学者在构想译学框架时,虽然用的术语不一致,但无一例外地将理论与应用部分划分开来。在他们看来,理论是整个结构的核心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远离实践部分;而具体指导实践活动的属于应用部分(或是应用翻译学、翻译工程、外部系统、应用技巧、应用翻译理论)。杨自俭(2000)说过,“学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理论与应用部分界限清楚、自成体系,并能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和方法。”我们当前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应用界限模糊,常常有人将理论与应用混淆起来,看不到理论的作用,进而引出“理论无用论”的说法。当前我们的理论研究不是太多了,而是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理论的抽象概括还差得很多。霍姆斯也说过,“翻译研究各分支之间缺少一个清晰的界线是阻碍这一领域研究发展的主要障碍”。(Weissbrod,)杨自俭(2000)说,“理论核心抽象度高,独立性强,是学科取得独立地位的标志”。为早日建成翻译学,我们还必须大力加强这方面的描写与研究。

2.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为形象说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先画一个简图:

翻译实践部分

应用翻

译理论

翻译理论

英语翻译理论作用研究 第3篇

【关键词】阅读理论 阅读技巧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引导作用

阅读是一个思维运转的过程,更是一个读者与文本互动的过程。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不能够让学生仅仅弄懂某一个单词,而是必须让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文章的含义。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们对英语文章的学习大都从词汇与句子入手,很多都是停留在这个阶段。但是如此教学使得整篇文章的整体割裂,无法对文章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因此,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利用阅读手段与阅读技巧,从宏观上分析语文的结构,了解语篇的流程,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句子的基础上,能够更加理解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

一、阅读理论模型

(一)自下而上

所谓自下而上模型,就是源于人们对阅读的第一理解,人们在学英语时,都是由ABC……开始学习,之后才是单词、词组以及句子、文章等。很多人都认为阅读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由字母逐渐过渡到文章的一个线性发展过程,这样的模型强调的就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如果读者在低水平阶段出现问题,那么一定会影响到对更高一级的理解。由此可知,阅读就是自下而上的一个逐层叠加的过程,只有真正的认识每一个字,才能够真正弄懂整篇文章。例如:当学习I can not agree with you more这句话时,每一个单词大家可能都认识,但是真实的含义有可能在理解上存在问题(正解应是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通过对阅读理论的研究可知,这一个阅读模型忽略了读者对目标事物的已有认知,就好像,当读者已经看过球赛的直播之后,如果看到一篇关于此赛事的但是有很多生词的报道,已看过赛事的读者也能够猜出80%,但是那些不了解赛事的人,面对很多专业术语,即使有简单的单词也很难真正理解文章的含义。

(二)自上而下

阅读是一个认知的过程,由于自下而上模型存在着一定不足之处,由K.S.Goodman提出了自上而下阅读模型。主要指的是读者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对文章进行预测,利用下文对最初的预测进行证实或修订。如果确认之后,读者可以根据主题贮存信息,为进一步预测奠定基础。简单来讲,自上而下阅读模型就是猜测、验证、修改、猜测……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有时这个阅读过程被大家称为“心理语言猜测游戏”。

(三)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模型与自上而下模型密切相关。所谓图式,主要指的是大脑为了能够更为方便储存与处理信息,将提供的信息同已有的认知充分结合,进而形成一种有组织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图式理论认为整个过程就是背景知识同阅读材料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只要图式知识丰富,那么整体的理解力与记忆力越强。

换一种角度来讲,读者在头脑中形的图式可以分为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上两类。阅读时所见的文章有非常多的主题,例如医学、法律、人文等,只要背景知识越广泛那么就越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所谓形式图式,主要指的是文章体裁的特点,例如议论文、说明文等。文章体裁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词汇范围,进而使得不熟悉文章体裁的读者在理解上出现困难。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论与阅读技巧的具体应用

由于阅读文本的多样性,会出现诸多不同的阅读目的,例如,字面理解:主要的目的是理解并记忆文本上呈现的信息;推理性理解:主要的目的是灵活运用读者自身的经验以及已有的认知,合理地推理文本之外的意思;评论性理解:主要的目的是将文本知识同读者固有的知识进行合理性比较;欣赏性阅读:主要的目的是在阅读中逐渐获得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欣赏水平等。在大学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应当他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阅读材料,制定出不一样的阅读目的,同时要运用不同的技巧阅读文章,从而达到对文章内容的真实理解。

(一)合理应用默读与朗读

默读与朗读都与阅读相关,但是在方式、目的以及技巧上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朗读,除了使用眼、脑,还有必须有发声器直接参与,这样可以增强记忆并培养语感,让学生能够在理解之上灵活运用语音、语调等技巧,这也是练习口语的基础所在。

默读,主要适用在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如果是句子结构较为复杂且科普性非常强的文章,均适用此法。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需要抓住文章的主要线索,密切注意文章的具体细节,从而进行更为准确的推理、判断以及归纳等。默读的主要目的就是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而推断出作者的真实态度与观点。

(二)合理应用交互型阅读法

交互型阅读法主要就是将自下而上法与自上而下法交互使用。因为英语阅读就是一个处理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一个读者将已有的知识同现有的文本进行同化的过程。曾经有人将自下而上阅读法比喻成井底之蛙。蛙看见的一小片天空就代表着阅读文本时那些极小的语义组成单位,例如:句子。在阅读时,只有将语义单位同附近的语义单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理解全文。

除此之外,他还将自上而下阅读法比喻成鹰俯瞰全景的过程。因为鹰在天空中能够一览地面全貌,保证视野的开阔性与全面性。学生能够通过自下而上阅读法去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同时也可以使用自上而下阅读法去预测文本内容以及作者意图。在英语阅读中,预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学生经常会对文章的主题、结构以及词汇等进行预测,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这也是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三)科学地进行寻读与略读

在阅读文章时,寻读主要是从一些较长且较为复杂的文章中锁定细节。特别适用在节目单、时刻表等内容的阅读中。寻读主要方式寻找文章的标题、不同的字体以及专有名词、货币符号等,此法大都在学生做阅读题时使用。

略读指的是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简单讲就是跳跃式阅读。一般情况下,学生只需要注意文章的起始以及结尾即可,或者是关注每一段的主题句等。这两种方式都能够有效的实现快速阅读,从而以最短的时间获得对文章的理解。

(四)猜测生词

猜测生词主要是一种扩大词汇量的方法,以便于为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当文章中的生僻词或术语出现时,之后一定会有进一步解释词语出现,这样可以通过猜测同义词或者反义词,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例如:and前后的两个词一般为同义词,but or however前后的词一般为反义词。除此之外,还可以可通过构词法进行猜测,例如:添加前缀或后缀进而可判断词性以及含义。比如带有tion、sion等词缀的单词大都为名词,而且含有抽象意义。

结语

为了让大学的英语教学能够更有效率,很多教师都希望将自己的教学方式能够同现行的框架有机结合在一起,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完全采用国外的教学理论。正确的教学方式应当是引用先进的理念与技巧,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让其能够真正地适应大学的英语教学,能够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因此,我国的大学教师应当以阅读理论和阅读技巧为基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从而让学生能够克服英语阅读过程中难题,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杰伟.关联理论与大学阅读理解教学[J].西南大学,2008.

[2]胡丽娟.阅读理论和技巧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数字化用户,2013.

[3]杨辉.认知语境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大学,2012.

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的指导作用 第4篇

关键词:关联翻译理论,翻译过程,最佳关联

一、引言

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于1991 年在其著作《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首次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他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推理的过程, 认为翻译是以语码为媒介, 以语境为背景的动态推理过程, 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后来, 他的这套理论被引进中国, 许多学者诸如何自然、赵彦春、苗兴伟等对这套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本文试图从翻译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的过程, 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工作开辟新思路。

二、关联翻译理论的缘起

要谈关联翻译理论的缘起, 需从关联理论说起。关联理论是法国认知科学家斯博伯 (D.Sperber) 和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逊 (D.Wilson) 于1986 年在其合著的《关联:交际于认知》一书中共同提出来的。关联理论其实是一个关于语言交际的理论, 它的核心问题是交际和认知, 其作用是对人类交际和认知做出合理的解释。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 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于1991 年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翻译理论就是把翻译看作一种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 其研究的对象是大脑, 而不是语段本身或语段产生的过程。

三、关联翻译理论如何指导翻译过程

一般而言, 翻译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正确理解和充分表达。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的指导作用表现在如何推理理解原文、推理的依据和如何选择译语表达原文、选择的依据上。

(一) 关联翻译理论指导理解过程

在理解阶段, 译员首先作为原文的读者或听者, 根据原文文本内外因素设置语境假设, 再结合原文文本的明示信息进行推理, 获得关于作者交际意图的最佳关联。能否获得最佳关联、做到正确理解是翻译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 接下来本文要探讨如何从语义分析、语境分析和语用分析三个方面, 结合关联翻译理论来正确理解原文文本。

1. 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是语言分析的一个分支, 说明在一定语境中, 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词项之间的语义关系, 探索词项的意义。而一个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语法意义必须要在具体使用中才能体现, 词汇意义却是固定的, 包括两个部分:概念意义和关联意义。例如:下面的3 个book就有不同的含义。

(1) She is reading a book by Stephen King. 她正在读斯蒂芬·金写的书。

(2) Book early to avoid disappointment.及早预约, 以免失望。

(3) I am in her good books at the moment. 她现在对我有好感。

第一个例句中book是体现的它的本义即概念意义, 后面两个例句体现的都是book的关联意义。关联意义比较开放和不确定, 包括有四种形式:内涵意义、文体意义、感情意义和搭配意义。由于受到文化、经历、宗教、地理位置、社会背景和教育等因素影响, 译员在理解文本时, 一定要找到交际线索, 达到最佳关联, 首先要确保自己正确理解了原文文本, 才能做到把信息传递给读者。

2. 语境分析

首先, 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语境有别于语境作为言语上下文的定义, 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语境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语境是心理建构, 是听者关于世界假设的一个分集。” 以上所指的世界假设也就是认知环境, 包括各类信息的集合, 既有言语上下文的信息, 也有译员头脑中存储的各种信息。因此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 首先要充分利用自己认知环境中的各类知识, 根据原文明示信息推导出其暗含意义。

但是语境不是永恒不变的, 而是动态的, 所以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都只能是语境假设。译员要从这一系列语境假设中进行选择, 以获得一定的语境效果, 选择的依据就是关联性。例如译员在读到The Devil too has Achilles’heel时, 会先结合自己脑子里储备的语境知识获得以下信息:魔鬼也有阿克琉斯之踵。如果直接这样翻译, 读者会一头雾水。而熟悉西方文化尤其是希腊神话的译员知道, 阿克琉斯是希腊神话里的英雄, 他全身上下除了脚跟, 都是刀枪不入的, 也就是说“阿克琉斯之踵”指的是致命的弱点之意。有了这个认知, 译员再进一步推导:没有人是绝对强大的, 魔鬼也有他自己的弱点。

3. 语用分析

语用分析是也语言分析的一个分支, 其研究对象并非语言系统的内部构成, 而是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 并通过把握语言符号和使用语言符号的人的关系来达到真正理解原文文本的目的。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 要注意找到语言符号和使用语言符号的人的感情、态度、情绪、意念之间的关联, 了解这一点对于翻译来说非常重要。例如下面的一个例子, 如果只从语言的表面形式或词语的结构出发, 是很难理解这段对话的。

Selina:Has your leader gone mad? Why did he do that to you?

Mandy:Let’s go to get some tea.

从语言的表面形式来看, Mandy的回答与Selina的提问风牛马不相及, 按照字面意思理解, 根本不知道原文要表达什么意思。这种情况, 译员就要去推导讲话人的情绪或者意念, 找出语言符号和讲话人的意图之间的关联, Mandy突然话锋一转说要去喝茶, 其意图是想让Selina明白她现在不方便回答这个问题, 隔墙有耳, 或者老板就在旁边。将语用分析和关联翻译理论结合起来, 是增强对原文文本理解的必经之路。

(二) 关联翻译理论指导表达过程

翻译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表达。译员首先要对目标读者的认知环境做出猜测, 旨在使目标读者获得最佳关联。目标读者的认知环境包括: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以及大脑中所存储的各类信息和知识。在判断好目标读者的认知能力后, 译员就可以把自己在理解阶段建构的信息图使用最恰当的形式, 传达给读者, 让读者与原语作者之间建立起最佳关联。

当关联度特别强的时候, 可以采用直译法, 原语和译语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非常趋同。当只有部分关联或者关联度特别弱的时候, 需要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当译员在翻译“This was the last straw. I was very young:the prospect of working under a woman constituted the ultimate indignity.”这句话时, 就要特别小心。“This was the last straw.”不能直译成“这是最后一根稻草”, 这句话其实出自一则阿拉伯寓言, 这个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是:事情发展到一定极限, 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即便一个很小的事情都能压垮它。所以翻译“This was the last straw.”应该结合目标读者的认知能力, 意译成“我再也无法忍受了”。后面那句“I was very young:the prospect of working under a woman constituted the ultimate indignity.”就直译成“我当时很年轻, 要在一个女人手下工作, 对我是最大的侮辱”即可。

四、结论

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是:译员在进行翻译活动时, 一定要重视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的指导作用。具体而言就是, 译员作为信息的传递者, 要通过两次推理, 找到最佳关联, 才能达到翻译的交际目的。在理解阶段, 译员通过与原作者之间的明示—推理过程, 寻找关联线索, 充分解构原文。在表达阶段, 译员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做出推理, 发现最佳关联, 进而选择最合适的语码, 传递信息, 进而促成一次成功的翻译。

参考文献

[1]Sperber, D.and 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英语翻译理论作用研究 第5篇

图式理论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作用及教学启示

本文试图对图式理论在写作过程即计划、转换以及检查等三个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尝试着提出了图式理论对英语写作教学的若干启示,以期切实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质量.

作 者:章晓霞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10) 分类号:H3 关键词: 

英语翻译理论作用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创新理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质量工程;教学模式

创新是一切事物不断发展的前提。社会主义创新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发展,它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是新时期指导我们事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不断扩招,各大专院校的学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专科院校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出现了许多新情况,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在实践中,由于我们对高职英语教学经验不足,对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了解不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多数教师觉得不是很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学生掌握的英语知识、技能也是差强人意。这就与国家不断加强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初衷相悖离。

如何找准高职英语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中的位置,使享受高职教育的年轻人真正掌握英语这一基本技能。笔者在实践中感受到,必须深刻理解和科学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在各个领域发挥的积极作用,用以指导高职英语教学。

一、当前我国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英语教学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中怎样定位?这似乎是一个早有定论的话题。可以说,英语教学是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的声誉和培养质量,关系着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现代人才。因此,加强高职英语教学的研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创新教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向不明,矢的不清。

当前,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已逐步形成特色,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安排逐步趋于规范。但是职业技术英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英语教育有什么不同?职业技术英语教学要达到什么水平?课程怎么安排?显然在国家权威机构的大纲及相关主流舆论传媒上也难找到达成共识的结论。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沿用中专教学计划,照搬大学专科计划,因而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理论研究与探讨也相对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和影响教学质量乃至学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

(二)软硬失衡,学教失聪。

“失衡”说的是基础,“失聪”说的是观念。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中技或其他中等院校升格的,英语教学的基础设施(硬件)相对落后,据笔者调查,升格的院校,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所谓的热门专业建设,而对于基础课的英语教育,基础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导致英语教学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的办学理念的需求,从而客观上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与此同时,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师资队伍(软件)表现出无法完成现有的教学任务,许多英语老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的错位和偏差使本来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厌学、畏难情绪与日俱增,作为教学主体的师生,对高职英语教学基本特征及特殊性的认识殊途同归,这种认识上的不足或者定义浅薄,构成了高职英语教学相长的又一瓶颈。

(三)量多定论,质少考评。

当前,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有一个由来已久,日益严重的基础性、普遍性的问题,在高职教育中可以说更为突出,即高校教学第一线的各层次教师中,很多人只有来自科研方面的压力,只有来自教学“量”的、任务多的压力,却鲜有来自教学深度、广度、难度,以及来自教学效果、学生接受、教育质量方面的压力。而高职英语教学的特殊性或者说其“质”的考评的复杂性,导致学校或行政主管部门强化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量的考评,而对质的全方位较成功的科学的评估,却显得过于薄弱或者说低级。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

任何一个问题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深究其根源有助于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不适应现在的学习。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考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三年英语,英语基础非常差,对英语不感兴趣。面对这种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原有的教学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教学内容也偏深,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在教材方面,目前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符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由于学生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层次不一,比较难找到适合高职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在设备方面,高职高专学校普遍存在语音设备简陋、落后、资料缺乏等问题。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亟待充实和提高,使其在提高整体英语教学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师方面,我国职业技术学院普遍存在师资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在不少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学校教师同时兼任英语专业课程和公共外语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

三、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转变办学理念,端正办学思想

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现有条件,在实践中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学校应从长远目标出发,始终把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在质量中求效益,在效益中上规模,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信誉,让社会理解、认识和关心高职教育,为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立足当前条件,以发展专科层次为主,逐步提升教育层次,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二)改革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英语是一门技能,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转变传统难破、习惯难改的定型论理论,树立标新立异的创新观念;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课堂内外多采用启发式,通过机械和模仿的语言训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游戏式、小组讨论、报告会、演讲、竞赛、辩论以及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等,把教与学弄得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学校还可以不定期地把学生拉到社会上去(如涉外企业、交易会等)进行实践锻练,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英语教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颇。英语教学在整体规划和科学性、系统性方面欠佳,教材,教法有待改进。在教改中应该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改革的重点,在教材编写、教学改革、实验设计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强化作业的设计性、连续性和复杂性,倡导研究性学习。在考试方法上,改变一统天下的闭卷考试为开闭卷相结合。目前就英语教法而言基本达成共识,即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来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

(三)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使英语教学有“质”的压力

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亟需教师教学“质”上有压力,这个压力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课程教学要与时俱进,努力接近学科前沿,确立新质量标准;二是积极的开展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三是要认真把握教学大纲,使用和吃透新教材;四是通过教学,不仅仅传授知识点,重在授学生以“渔”,并启发学生以方法、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以奠定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能力。这些是无尽无休的,挑战、考验和压力常在常新,不可能一劳永逸。“压力”决定“质量”,在迎接挑战和应对考验中缓解和释放压力,这里有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课程教学上“质”的压力,对于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必要条件;有教学“质”的压力尚且不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没有教学“质”的压力是一定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四)要以创新教育理念来引导高职英语教育的创新模式和创新思想

创新型人才的首要物质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愿,热衷于创造性活动,他们不满足现状,具有很强的求新求变的理想和偏好。培养大学生树立这种创新理想和偏好,首先,需要更新高校的教育理念,克服狭隘的实用主义的教育观,特别是高职英语教育;其次,要以创新的模式,以超越性的人才培养理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让大学生体味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人生理想和创新激情。这些年来,我国高校中普遍流行狭隘的实用主义教育观,把学生能否掌握一种有用的技术、技能,甚至毕业以后能不能赚钱,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显然,这种狭隘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最多只能培养出工匠,培养不出创造者。学生的创造精神与他们的理想抱负是紧密相连的。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成功的欲望和执着的追求,将使学生不满足于一般知识的学习,不安于现状,而是努力去追求更新的知识,更高的境界,必然迸发出高昂的创新激情。因此,大学应该确立一种超越性的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引导学生去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和事业目标,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开拓他们的创新视野。

参考文献:

1.邓频声, 罗能生 《光明日报·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2007年5月16日》

2.王生 《和谐社会条件下高等教育的机遇与使命》(《大学学报》)2007年1期

英语翻译理论作用研究 第7篇

1 发音的标准程度牵制英语听说水平

英语语音的基本单位是音素, 每个音素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发音上的错误往往会引起意义上的误解。

如:I received two carts. (我收到两辆手推车)

I received two cards. (我收到两张卡片)

He speaks poor English. (他英语糟糕)

He speaks pure English. (他英语纯正)

I found John here. (我在这儿发现了约翰)

I found a join here. (我在这儿发现了接缝)

另外, 笔者发现, 学生在平时朗读英语时长短音常常不加以区别。很多长短音分不清楚, 并且错误地认为把长元音读短一点就是短元音, 忽视了长、短元音舌高、舌位、唇形和肌肉紧张程度等质的区别。比如学生容易混淆sheep和ship, peak和pick, pull和pool, feet和fit等。无法辨别不同音素会导致听力练习中把单词张冠李戴、混为一谈, 从而影响对整个句子和段落大意的理解。具备这种辨音能力的前提是掌握标准的发音, 只有发音标准, 才能把所学到的语音材料以正确的形式在大脑里保存下来并以正确的形式使它重现于他人面前。对于语音差的人来说, 外界传递过来的有声语言, 哪怕是一些已经掌握了的短语和句子, 也会由于大脑中储存了不正确的、不标准的语音信息而难以对号入座, 从而误解他人的言语, 也很难使对方听懂自己的意思, 有效交流无法持续。

2 对口语体音变现象的熟悉程度牵制英语听说水平

听力上的困难除了发音不准确之外, 有时是因为不了解口语体和书面语的区别。

Not (at (all. (连读现象)

Here (is (an (apple.Let me share (it.He hasa numberof toy cars.

( (He like (s) strong tea.)

He like (s) strong tea.同音合并)

Would you like so (m) e milk?

I use (d) to swim in the lake. (音的清化)

I wonder if you coul (d)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France. (完全爆破)

One of them wen (t) north, and the other wen (t) south. (不完全爆破)

What's your name? (音的同化)

What didn't you come to the party?

中国学生学英语时因受汉语语音结构和发音习惯的影响, 在说、念英语时, 常常把单词分开念, 每个单词都重读且用力均匀, 这样说出来的英语是支离破碎的, 被英美人视为“中国特色”。有一定英语语音素养的人都知道, 在正常的口语交际中, 音素总是一连串地发出, 流畅的语流不是以单个音素为单位, 不是以单词为单位, 而是以词组为单位的。在词组中, 音与音之间会相互影响而发生一些变化, 如连读、弱化、失去爆破、省音和音的同化等。对于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 这些语音变化已经内化为他的语音模式而意识不到, 而对于一个学英语的外族人来说, 缺乏对这些变化的了解会造成交流上的严重障碍。音变现象使得单词在词组中和分开读时读法有所不同, 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做听力练习时不知所云, 一脸茫然, 而事后参考答案时却发现句子中的单词全认识, 全会读。随着各类英语考试中对口语和听力水平的日益重视, 对真实语境的强调, 掌握英语口语中的音变现象成为学生突破听说难关, 轻松取胜的关键。

3 对英语语句重音和节奏的把握牵制听说水平

在英语语流中, 不是每一个单词都是信息重点, 如is/and/too, 我们把这类词叫做function words, 即功能词。这些功能词大多是助动词、单音节的介词、连词、冠词和代词。除了用于强调, 这类词我们通常读成弱读式, 也就是非重读形式。句子信息重点往往落在像beautiful/hardly/therefore这类的content words上, 即实词上面。实词通常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 这些词通常包含重音音节, 即重读形式, 。因此, 我们在说英语时不仅要注意发音的正确, 也要区分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 这样才能准确传达意图。如果我们把非重读音节读得和重读音节一样重, 那产生的结果可能是:

1) 外国人不容易听懂说话人的意思, 因为你违背了英语的重音突出, 轻重音交替出现的节拍;

2) 外国人可能会误解说话人的意思, 由于每个词均以强读形式出现, 对方无法抓住关键词。下面我们将从几个例子中了解重音位置的重要性。

高衣柜′tallboy高个男孩′tall′boy

英语教师′English teacher英国籍教师′English′teacher

我们通常从音高、响度、音长和音质这四个方面来区分重读音节 (steseed syllable) 和非重读音节 (unstressed syllable) 。重读音节比起非重读音节音调更高, 读得更为响亮, 长元音和双元音在重读音节中比在非重读中读得更长些, 且更为突出。了解以上区别, 就可以在听说练习中通过抓关键词, 也就是重读的词而理解句子的大意。

如:We must clean our house before our guests arrive.When it rains we have to stay at home.

When it rains we have to stay at home.

语言有节奏, 比如我们说“养成∕天天∕读英语∕的∕习惯。”“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英语也有节奏感。英语的节奏以重读音节为核心, 按均匀的节拍与非重读音节交替出现, 一高一低, 一重一轻, 一强一弱, 一慢一快, 构成英语口语的典型节奏。 (殷志磊173:2004) 也就是说重读音节一般声调较高、用力较大、时间较长、比较清晰, 而轻读音节一般声调较低、用力较小、时间较短。语流中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总是交替出现的, 而且重读音节之间的时间间隔大致相等。要掌握英语节奏, 首先要掌握句子重音和英语的弱读式。受汉语影响, 中国学生习惯强读式, 往往是照着音标去读这些词, 没有养成弱读的习惯, 因此很难形成轻重相间的节奏, 听起来不像英语, 使英美人难以接受。除此之外, 中国学生比较习惯于把每个单词的每个音节都读得很清晰, 并给予每个音节几乎同等的时间和长度, 结果英语的节奏感消失了, 语流很不优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那些对英语节奏特点有所了解的同学在听力练习中对关键词的敏感程度和对整体意义的把握上要明显优于其他同学。据一位同学描述:他在听力训练中遵照英语节奏的“省力原则”, 重读音节仔细去听, 非重读音节粗略听过, 而不是像其他同学力求听到每一个词, 眉毛胡子一把抓, 结果什么都没听到。不仅听力水平, 这些熟悉英语节奏的学生在口头表达能力上也更胜一筹, 他们说出来的英语抑扬顿挫, 就象小河流水一样, 起起伏伏, 接近native speaker的水平, 在招来其他人羡慕眼光的同时, 也极大地增强了学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4 英语语调功能牵制英语听说水平

人们交谈时, 嗓音或升或降, 音调或高或低, 构成语调。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调。语调在传递意义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有些语言比如汉语, 用语调来区分词的意思。比如, shu用平调读可以理解为“书”, 用升调读为“熟”, 用降升调读为“数”, 用降调读为“树”。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对于汉语, 如果改变声调, 不仅会改变词的意思也会改变词性。像这样用声调来区分词语意义的语言我们叫做声调语言 (Tone language) 。相反, 在很多其他语言中 (英语就是其中之一) , 音调的改变并不会引起词语词性或意义的的改变。拿“book”这个单词举例, 不论用平调、升调、降升调或是降调, book仍然还是book。但是对于英语语句, 语调的变化会引起意义的变化, 如“She is beautiful.”这句话如果用降调, 就是在陈述“她很漂亮”这个事实, 如果用降升调就有言外之意“她是漂亮, 但行为∕仪态等不端”。如果用升降调可能在感叹“她太漂亮, 太与众不同了!”所以英语语调在话语层面发生作用, 也就是在句子中, 而不像汉语的声调在词语层面产生作用。于是我们把这种语调对句子意思产生作用的语言称之为“语调语言” (Intonation language) 。英语语调对于英语口头语的有效交流发挥关键的作用, 诚如英国李奇教授 (Prof.Geoffrey Leech) 在“英语交际语法”一书前言中所写“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speech depends to a great extent on intonation” (有效的言语交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语调) (汪文珍130:2004) 英国语音学专家劳埃德?詹姆斯也提出这样的观点“发音是基础, 节奏是骨架, 语调是灵魂。”从中可见语调的重要性。但是, 长期以来, 很多人包括教师和学生, 只重视发音是否标准而忽略节奏和语调的训练。我们的学生在练习口语时, 语调的使用总是过于单一、死板。比如在以Wh-开头的特殊疑问句中总是用降调, 在以Is/Do打头的一般疑问句总是用升调, 在陈述句、感叹句中则一成不变地使用降调, 殊不知这些句式用不同的语调表达会产生丰富多彩的意义。笔者将举例介绍语调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意思。

1)

陈述句用升调表达安慰、鼓励和友好.

2)

陈述句用降升调, 意味观点有所保留, 态度有所怀疑或犹豫, 或有言外之意.

3)

陈述句用降升调还可用于纠正某人的话或表达相反意见.

4)

特殊疑问句用升调表明说话人对当前话题很感兴趣。

由此, 我们得知使用不同的语调, 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态度, 透露说话人的言外之意, 所以语调对于能否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起到重要作用。同时, 我们用英语口头交际时, 也应该灵活使用语调, 使语言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活泼。

摘要:英语语音的发音、音变、节奏及语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影响听说能力的水平。通过阐述语音理论对听说实践的牵制作用, 旨在让读者认识到语音理论对听说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使读者避免盲目的听说练习。学习语音知识, 可以培养正确发音习惯及对英语节奏、语调的敏感度及应用能力, 在极大提高听力水平的同时也使口语更地道、自然。

关键词:语音理论,音素,音变现象,节奏,语调

参考文献

[1]Roach P.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A Practical Course (2nd edition) [M].Cambridge Press, 2005.

[2]葆青.实用英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3]汪文珍.英语语音[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殷志磊.英语语音学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4.

[5]孟宪忠.英语语音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认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第8篇

1 语言运用与认知过程

人们究竟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要弄清这一问题, 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语言符号的本质。

1.1 能指与所指

语言学家索绪尔正确地论述了语言符号的本质特征。他认为语言符号具有双重性, 即具有能指 (significant) 和所指 (signifie) 的功能。所谓所指就是指语言符号的外在表现形式, 具体地说就是指语言符号的语音和书写形式, 但从本质上来说能指是一个能区分意义的音位学概念, 它可以有不同的体现形式。例如汉语中“妻子”的能指形式有“妻子”、“老婆”、“内人”、“爱人”等。所谓能指就是指语言符号的内容形式, 也就是指语言符号本身所具有的概念意义, 但从本质上来说能指是指向某一概念的, 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同一语言符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概念。例如对于“鲸鱼”, 有的人认为是鱼, 而有的人则认为是哺乳动物;语言中的一词多义、同形异义也是属于此类情况。另外语言符号还可用来表达其基本意义以外的意义, 至于所指究竟指向于哪一概念则由具体语境来确定。这说明语言不是一个规定性的系统而是一个导向性的系统, 在语言形式与概念之间即能指和所指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而一种动态的对等关系。能指是词的内涵、意义, 所指是词语的外延, 是实际意义。

1.2 认知与所指

一种语言形式可以指向不同的概念, 但在一定的情况下一种语言形式只能用来表达一种概念。语言既然是一个导向性而非规定性的系统, 这就说明它并非是界限分明、功能清晰的, 它只提供一系列的可能。在具体的语境下这种可能使说话人可以运用经济有效的方式把原语的内容创造性地解码表示出来, 使目的语的人能够理解。译者表达的只是目的语的意思, 而不是自己的设想, 有时他很难找到适当的言词来把心里的意思译成目的语;或有时语境不允许直接表达原语意思, 而要结合语境并考虑到说话人的意向和“知识系统”对它进行理解, 作出解释, 从而获得说话人想要传递的信息。语境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词语所指即语言的外延。这主要是“选择限制”规则的运用。例如:Stawberries are my weakness. (草莓是我宠爱之果) 。如果对weakness一词的所指局限于一定范围之内, 就会导致成“草莓是我的缺点”的误译。如果词语所译的目的语意义不适合于当时语境, 其所指的概念就会反映出认知系统中的局限。例如:Don′t listen to her, she is a cat.在这句中“a cat”, 就不再是该词的能指概念, 而是此句中受限于上下文的所指意义, 即“心地恶毒的人”了。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认知与所指的关系与原语的语境和说话者的意图是密切相关的。

1.3 认知与交际

人的认知在语言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说话者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需要考虑到受话人的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 用最简单的方式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而对于他认为受话人知道的信息则不再重复。而受话人则需要结合语境, 从说话人的话语出发, 对说话人的意图进行判断和推理。换句话说, 离开了人的认知, 正常的语言交际将难以顺利进行。但这种交际是基于一定语境之中的。人与人交际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 离开了具体的语境, 说话人与受话人就失去了交际的基础。

2 翻译中离不开译者认知的理解过程

翻译的主要过程就是正确理解原语的过程, 也就是对原语的意思进行破解。然而我们所看到的或听到的只是语言的符号 (意义的代码) , 那么如何通过语言符号或意义代码去了解原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呢?人们在交际中所看到或听到的只是语言符号的表现形式, 它和说话者用它来所表达的意义是不确定的。要正确理解原语的语义得依靠语言接受者的认知根据语境来进行判断和推理。例如, 英文句子Coffee, please, 如是食品顾客对营业员说的, 其含义是“ (我要) 买 (一瓶) 咖啡”;如在是酒吧里, 顾客对服务生说的, 其含义是“来 (一杯) 咖啡”;如果是主人在家里对客人说的, 其含义是“请喝咖啡”。所以, 对于一个译者来说, 首先得具有对原语语言本身的认知能力, 能对其语法结构进行破解, 然后译者得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和推理。值得注意的是原语可能不是译者的母语, 他对原语的交际过程、背景知识了解不够, 在理解中, 他应有意识地注意到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例如在英文句子He was so fond of talking that his collegues nicknamed him magpie.中的magpie是“喜鹊”的意思, 在我们汉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喜鹊”与“喜事、吉利”是相联系的, 而在此句中其意思与原文意义毫不相干对此我们应意识到英语与汉语读者认知环境的差别, 联想到喜鹊爱“喳、喳”叫的习性, 就不难推测“喜鹊”在英语读者认知环境中的喻义应该是“唠叨”, 由此我们可根据汉语的习惯把它译为“麻雀”。所以译者的认知能力对原语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

3 翻译中离不开译者认知的表达过程

在翻译中当我们对原语进行成功解码后, 我们面对的任务就是如何把所得到的信息传达给译入语的读者, 这时译者所扮演的是语言交际过程中信息发生者的角色。既然信息发出者在表达信息时必须考虑到信息接受者的背景知识, 并能创造性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所以对于译者来说, 首先必须考虑到译入语的读者的语言和世界知识结构。一是因为他们与原语读者的语言及世界知识结构是不一样的。例如英文句子I repair to the enchanted-house, where there are lights, chattering, music, flowers, officers (I am sorry to see) and the eldest Miss Larkins, a blaze of beauty.有人把此句译成“我来到那迷人的住宅, 那里有灯光、谈话、音乐、鲜花、军官们 (看见使我难过) , 还有最大的拉京小姐, 一个美的火焰。”此译表面上忠实于原文, 但令汉语读者不知所云。究其原因, 首先是译者没有理解说话者说此话的意图, 译者只理解了词句的能指意义, 而对文字的所指意义即对那家住宅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没有充分理解;其次是译者没能考虑到汉语读者与英语读者在语言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英文读者看到lights, chattering, music, flowers, officers, a blaze of beauty与汉语读者看到“灯光、谈话、音乐、鲜花、军官们、一个美的火焰”所产生的联想是完全不同的。译者应从原文所表达的意图出发, 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的表达效果。此句可改译为“我朝那家仙宫神宇走去, 那儿灯火辉煌, 人语嘈杂, 乐声悠扬, 军官纷来 (这是我看到极为心痛的) , 还有拉钦小姐, 简直是光彩照人。”这段译文应该说更好地表达了原语的意思;二是不同层次的读者其知识背景也可能不同, 译者应根据读者需要区别对待。例如英文句子Do you remember what Sherlock Holmes say?When you have eliminated the impossible, whatever remains howev er improbable must be the truth or may be it was Hercule Poirot对于了解英国文学、受过英语教育的读者, 译者只需把句中两人的名字音译即可, 但对于不熟悉这两人的普通读者, 最好在文中加上简要的说明, 译成“福尔摩斯大侦探”和“比利时大侦探波罗”。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对译入语必须有较高的驾驭能力。当然这种驾驭能力主要体现在译者对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和世界知识的充分认知上。

在翻译中应该从正确理解语言符号的性质入手, 充分认识语言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动态对等关系, 从而在解码过程中能自觉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进行判断和推理, 正确把握原语的意义或意图 (其中就包括语义和语用的解释) ;在编码过程中, 译者应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及语言知识结构并据此创造性地表达成译入语, 从而使译入语达到与原语形似乃至神似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Lyons.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8.

[2]程雨民.语言系统及其运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金堤.等效翻译探索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

[4]邱天河, 曹桂芳.人们交际过程中信息传递的类别[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1) .

[5]王广成.隐喻的认知基础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1) .

[6]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英语翻译理论作用研究 第9篇

一、给学生独立思考时空, 使他们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所在, 即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 通过自己的中介来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 让他们在自由独立的思考空间内积极主动学习, 不仅能够体现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 还能够使得他们开阔知识视野, 更好地主动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能将自己的独立思考转化为主动实践探索过程。根据英语课程学习要求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掌握知识, 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和潜能动力。一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独立自由思考时间, 让学生在充分的思考过程中发现问题, 增强学习的好奇心;另一方面, 关注学生的自我表达过程, 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适当的语言形式予以表达来呈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能使得他们将自己的主动学习融入自我实践探知的过程。

学生在这样的独立思考空间中, 更能有效地发现自己的价值意义。例如, 在《牛津高中英语》 (Advance with English) 模块七Unit 2 Fit for life的Reading“Two life-saving medicines”教学中, 可要求学生围绕“What’re characters about Penicillin and Aspirinetas?”来找出自己在阅读学习中的点滴收获。同时, 建议学生根据阅读引导提示, 深入思考:Why did the person need two medicines?让学生在独立自由的思考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以强化认知。

二、让学生互动合作探究, 使他们胜任交际

中介作用理论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探究, 即让学生在彼此交际的过程中增强主动表达的能力。基于学生彼此互动探究基础上的教学, 不仅能够体现英语交际性本质功能, 还能够让学生在相互探究过程中增强实践运用能力, 使得他们胜任交流, 养成团队学习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合作探究, 将英语知识重点和难点交给学生去自由表达和实践探索, 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知的欲望和信心, 还能够使得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学习见解和主张, 增强语言表达交际能力。在教学中, 一方面, 多做学生学习探究的朋友, 主动配合学生的学习交流过程, 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表达话语权和支配权;另一方面, 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交流, 让他们在相互交际过程中探究问题, 获取更为丰富的语言知识技能。

学生在彼此合作探究过程中, 能有效拓宽知识思维, 增强交际运用能力。例如, 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 2Language的Reading“English and its history”的教学中, 可要求学生运用小组探讨的形式, 就“What do you know about English?”来引导学生主动表达交流, 使得学生在阅读理解深入挖掘文本信息的过程中, 找到更为丰富的信息。同时, 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能更好地表达交流。

三、给学生自我展示机会, 使他们发展创新

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不妨多给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 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不断将自己的认知感悟予以表现。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也是他们语言知识技能不断升华的过程, 能有效增强他们的发展创新学习能力。在教学中, 不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探究情况, 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思考方法。一方面, 有选择性地帮助学生介入自我展示过程, 让他们成为课程学习的主角,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 建议学生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尝试运用不同的形式来相互合作, 以此来优化调整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 不断激活潜能。这样的自我展示, 不仅有利于学生将英语学习转化为自觉行为, 更能使得他们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由此可见, 运用好中介理论, 能更好凸显学生的课程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 帮助他们形成多元化的学习策略方法, 提升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 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思维, 促进知识技能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马依彤.中介语理论及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J].时代报告 (学术版) , 2012 (05) .

[2]于翠叶.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中介作用调查与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英语翻译理论作用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语境理论,词汇教学,作用

语境理论是目前教育界最为推崇的一种学习论据。它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中,它的益处表现得更为明显,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种理论的合理性与正确性,目前各个学校都开始逐渐落实语境理论这种教学策略,尤其是在英语的词汇学习中,发挥了极大的优越性。

一、英语词汇学习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意义

( 一) 学习英语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兴趣教学是学习英语的前提。英语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需要学好词汇,才能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一些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因此在对英语语句和英语作文教学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需要通过英语词汇学习,为英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 二) 英语词汇学习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高中英语教学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老师要鼓励学生使用英语和同学进行交流,加强英语在校园中的影响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榜样,让学生通过英语沟通和同学之间互相竞争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高中老师除了讲授课本上的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情境教学,毕竟英语学习的而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和他人进行沟通。

二、语境理论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

通常,我们所说的话语往往是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以具体的语言环境为依托,这对于人们理解话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学习汉语也是如此,当学习某些新的词汇或者比较生僻的词汇时,只要将它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便能加深理解,准确掌握词汇的用法及意义。英语的学习对我们国人是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这其中不仅有文化差异的原因,还有学习方法不到位的因素。首先,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多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氛围与思想特征。而美国则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的文化有着极大的差异,思想观念与考虑问题的方式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语言的学习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学习,这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我们学习英语存在一些障碍。而且,英语词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这对我们的判断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take这是一个简单的词汇,一般我们理解为带、拿的意思,然而它还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含义,这主要取决于它所在的语言环境,如果是take photos,这是拍照的意思。如果是take breakfast,就是吃早饭的意思,可见对一个词汇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它的某一个单层层面,而要考虑到它所在的语言环境。

三、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 一) 语境能够帮助把握词义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看某个词的意思并不是只看它的基本意义,而是要由它的语境或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共同确立的。一个单一的词汇并不具备太多实际含义,只有词汇组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它的意思才能重新确立,在语境中有一个新的准确的解读。在高中的英语教材单词表部分,每个英文词汇后面都相应的缀了多个中文释义,这种方式虽然是为了方便学生对单词的记忆,但是这种效果并不理想,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混乱,条理不清,效率也比较低。这时,我们对单词进行语境植入,从句子中理解词汇的意思,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

I had no hand in the mattter. ( 关系)

Would you please give me a hand?(帮忙)

This girl have got quite out of hand.(管束)

Hand本是手的意思,这是它最基本的词义,然而在这三个不同的语境中,我们将它释为三种不同的意思,并且结合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加深了学生对词汇的印象,同时也能够把握它的不同含义。

( 二) 语境对词汇应用的重要性

英语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其中包含了许多知识细节,如一些结构相似、意义相近的合成词,还有一些词汇,只是原来词汇的变形,在词性上有所不同,在句子中作的成分更是千差万别,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对词性的不熟悉,或是对语法的掌握不够,往往会导致使用错乱,改变了句子原有的意思。比如,我们在学习worth和worthyh这两个词汇时,容易将两者混淆,可以通过句子来分析它们的用法。

This novel by Luxun is well worth learning.

This novel by Luxun is worthy of learning.

This novel by Luxun is worthy to be learn.

这三个句子都十分简单,然而却让我们清晰明了的区别了worth与worthy的不同用法,并且无论以后遇到什么样的句子,我们都记得这个搭配be well worth doing sth、be worthy of doing sth以及be worthy to be do sth,这样也帮助我们正确使用词汇。

( 三) 特定语境的创设

情境教育法是教育学中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室是一个固定的带有一定局限的场景,如何在这个有限的环境下,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语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启发学生敢于大胆表达,并模拟场景,进行口语训练,只有敢说、敢用,才能有效提高英语水平。另外,对于一些新词的学习,可以采用名言带入的方式,一般情况下,这些词在整个名句中显得非常突出,意义也比较好掌握,这些名言对于学生还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可以鼓励学生背诵下来,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新词的用法和意义。

四、结束语

英语翻译理论作用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顺应理论 翻译研究 语用学理论

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即语言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做出动态顺应。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文语言的选择也是做出顺应的动态过程。

一、语义顺应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语际交流活动,它涉及到源语与译语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体系。译者与原文作者的认知环境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译者反复研读原文,既要弄清原文的字面意思,也要理解字里行间隐含的语用意思。译者要根据交际目的进行取舍,深入领会原语和译语词语的文化内涵,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力求译文的效果与原文的效果相当。例如“as cool as cucumber”就不应该翻译成“和黄瓜一样凉”,它其实和汉语中的“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语体的顺应

语言的功能是用于交际。从语言表层结构看,语体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语调、词语选择和句子结构上;从语言的深层结构看,语体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种族地域、宗教信仰、社会地位及受教育的程度等社会特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既要把字面意义表达出来,也要再现语体所隐含的语用意义。

原文:“I kept it from her after I heard on it,”said Mr. Piggott,“going on nigh a year. We was living then in a solitary place, but among the beautiful lest trees, and with the roses a-covering our Bein’to the roof...”

译文:“起那时俺听消息后,”辟果提先生说:“瞒着她快一年了。俺们那时呆的地方挺背,前后八方的树林子说不出的最漂亮,屋顶尽是蔷薇花儿……”

“arter”,“we was living”,“beautifullest”都属于不规范语言。译文中的 “俺”、“挺背” “前后八方的树林子说不出的最漂亮”等方言词的使用,不仅译出了原文的意思,也译出了原文的风格。

三、文字形体的顺应

翻译过程使用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而语言在外形与结构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英语中的“T-bone beef”对应汉语中的“丁骨牛排”。英语作为拼音文字,音和形结合得比较紧密,而汉语是表意文字,以形写意。正如刘宓庆所说:“诗歌集音美、形美、情美、译美于一体,令译者感怀而执笔,又令他痛惜无法表达而掷笔。”文字形体的审美信息具有直观性,诉诸于直接的形态示意。语言文字的排列能引发读者的视觉想象。例如,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写过一首题为“O Captain!My Captain!”的诗,用来纪念亚伯拉罕·林肯(美国的第十六任总统),诗中“船长”即象征“林肯”,“船”象征着“美国”。

原文:Captain! my Captain! our fearful trip is done, The ship has weather'd every rack, the prize we sought is worn, The port is near, the bells I hear, the people all exulting, While follow eyes the steady keel, the vessel grim and daring; But O heart! heart! heart!

O the bleeding drops of red!

Where on the deck my Captain lies, Fallen cold and dead.

译文: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目迎着我们的船从容返航,我们的船威严而且勇敢。可是,心啊!心啊!心啊!哦,殷红的血滴流泻,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惠特曼匠心独运,将此诗巧妙排成船的形状,读者从诗歌的外形马上联想到一艘扬帆起航的轮船。假如将此诗另做排版,则无法表达出原文形式所包含的意蕴。

结语:由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可知,译者应从语义、语体及文字形体等层面对原文做出动态顺应。顺应论表明:成功的译作往往是译者在选择的过程中,判断顺应层面,选择翻译策略,从而实现翻译目的,完成交际任务。

【参考文献】

[1]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 1999.

[2]戈玲玲.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简论语用翻译标准[J]. 外语学刊, 2002(3).

[3]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2005.

[4]宋志平. 翻译: 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 中国翻译, 2004(2).

英语翻译理论作用研究 第12篇

近年来,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单一性转为了多元化, 为了符合这种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 普通的单一性英语专业人才开始向多样性发展, 为了适应这种社会发展, 广泛的英语专业人才开始转变为专业型的英语专业人才。ESP理论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 进一步体现在了对英语教育的指导作用方面, 和英语相关的专业得到更一步细化和分工, 既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 也为他们在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有了进一步的指导意义。

二、ESP的概念

专门用途英语的全称是: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缩写为ESP。它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 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设计、开设的英语课程, 不同于通用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 划分了很多的专业列别和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 以及在特定工作环境中运用专业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三、ESP的特征

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者都有着直接明确的学习目的:掌握特定行业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 以达到阅读和交流的目的;在从事相关职业的时候, 通过对专门性英语有的了解和掌握, 能更进一步的得到相关指导和最新信息。专门用途英语重在“专门”二字, 它是英语基础教学的扩大和延续, 是从英语基础能力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程。

四、ESP的国内现状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 高职院校英语教育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高职英语所开设的课程过于宽泛, 没有专门拟定的教材, 也没有对相关专业进行专业的英语指导和培训。以计算机专业为例, 最新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教材都是英文版的, 专业术语和用词都是英语, 而学生学习的却是大学英语, 没有专业英语指导老师, 也没有专门的计算机英语课程。

而专业英语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并非专业教师, 基本上是由普通英语老师来担任, 专业知识不够具体, 专业指导存在盲目性, 专门用途英语教育与普通英语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欠缺和专业理论上与实际的脱轨, 在真正步入社会运用于实践之时, 高职院校学生并没有相较于本科大学学生的优势。

五、ESP理论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指导作用

(一) ESP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育的指导作用

对于非英语专业人才而言, 现在在学校里学习的基本都是统一的课程, 我们称之为大学英语。面向的是所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材的统一和教师的分工注定了大学英语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意义只在于这是英语基础教育的延生, 对于这些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 大学英语这门课程, 并不能带给他们与专业相关的教育和实践活动。

将ESP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中, 能进一步细化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的掌控能力和理解能力, 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有着绝对重要的作用。对于和英语息息相关的计算机专业而言, 如果能通过ESP理论, 将大学英语细化分类, 转为专业级计算机大学英语, 无论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 还是对于他们作为高职高专学生这一定位,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 社会实践中, 包括毕业以后的社会竞争中, 都能让这些高职高专学生和大学本科学生的竞争中占到绝对的优势。当然, 除了计算机英语, 还可以分类为机械英语, 汽修英语等等, 在这个与国际化日渐接轨的必然趋势下, 掌握专业技术英语,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 工作和进修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 ESP理论对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育的指导作用

现在一般的高职院校专业英语都有了细化分类, 比如英语教育专业, 商务英语专业, 旅游英语专业等等, 这正是ESP理论逐渐应用到高职高专学校的一个体现。但是目前英语专业的分类非常统一, 并没有特色专业, 这会导致高职高专学生在毕业之后与本科学院学生产生比较大的竞争, 却往往竞争力弱于本科专业学生。

而ESP理论对于高职高专学院的指导作用并不只在于此。细化英语专业, 开设特色英语专业才是高职院校学生具备更大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应该更强调实际应用, 在本科大学不涉及的专业方面细化和分类, 才能让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发展壮大。幼师, 护士护理等专业的开展这是适应这一需求的发展结果。

(三) 教材选编

在目前的高职高专大学的英语教学中, 要选择一本适合自己学习和专业的英语教材对于许多教师以及教学管理者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教材的选择要注重学生的需求发展, 专业要求, 同时也要结合当前的专业发展趋势, 教学实践。对于能达到这种教学目的的教材, 对于每个高职高专大学而言都有各自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基本的教材之外, 自己动手编写教材, 是英语教学更加专业化和实用化。

(四) 教师的培训

ESP理论在高职高专大学的应用, 不仅仅要求学生和专业的进一步细化, 对于教师同样要求专业的精通和对知识的掌握。要通过对学生需求的了解, 设计课程, 调整教学方案。同时要求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断的细化和更新。这也就要求了教师在专业领域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培训。

结语

以ESP需求分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中心, 其精髓在于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在进行ESP教学理论的研究和贯彻的过程中, 能进一步对各个学科进行分类, 细化和整理,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各职业的需求, 做到语言专业化, 职业定向化, 分类明确化, 从而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有竞争力, 能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 成为真正的专业性人才, 投身到社会的各个专业领域中, 展现自身的专业技能。

摘要:本文通过对ESP理论概念, 特征和教学方式的分析, 明确了ESP理论在高职院校中实施的可能性和发展前景, 通过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现状分析, 进一步阐述ESP理论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ESP,英语教育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 2004, (02) .

英语翻译理论作用研究

英语翻译理论作用研究(精选12篇)英语翻译理论作用研究 第1篇关键词:生成学习理论,视角,翻译,二语习得引言第二语言主要指学习者所学的外...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