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型学与汉语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精选4篇)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 第1篇
一、德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类型的定义。
1. 德语
德语属于屈折语flektierende Sprache, 这类型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其词形变化。在组织句子时, 相关的词类要进行外形变化, 比如:动词必须根据主语是单数还是复数来进行词形变化, 宾语也要根据动词所支配的格来进行相应的词形变化, 以显示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一类型的语言通过词缀来体现语法属性。
2. 汉语
汉语属于孤立语isolierende Sprache, 这类语言没有任何词形变化, 无论主语是第几人称, 是单数还是复数动词本身都不变化, 动词的宾语也没有任何词形上的变化。在这类语言里人们没法将词干和词缀进行区分。这一类型的语言是通过添加虚词来体现语法属性。
二、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用语言类型学的概念和理论分析德语与汉语的不同。
如中文句子“我爱你”的德语翻译 (1) :
我爱你
Ich liebedich
这里的ich (我) 因为是主语所以以第一格形式出现, 动词爱lieben要根据主语的人称变化而变化, 这个句子里的主语是第一人称, 这个动词相应的形式为liebe, du (你) 在这句话里是动词lieben的宾语, 要根据动词所支配的格进行相应的变化, 所以这句话里的du (你) 就成了四格为dich。
当然也正是因为德语作为一种屈折语有词形上的变化, 所以句子中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就相对灵活, 我们可以把上面那句话的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互换一下, 句子的意思没有任何改变, 如:
我爱你
Dich liebe ich
这句话的德语的意思没有变, 还是“我爱你”, 因为屈折语的动词要跟主语变化, 所以我们可以从动词的变形上判断究竟哪个成分是主语, 哪个成分是动词所支配的宾语, 然而在这个方面作为孤立语典型代表的汉语句子中的语序就比较固定。如果我们把汉语这句话里的主语和宾语的位置换一下, 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完全被改变了, 变成了“你爱我”。
此外, 作为屈折语的德语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还有一个与汉语不同的地方, 就是从一些词的外形上就可以看出这个词是动词还是名词, 而汉语则需要在句子中看出他属于哪一类词, 如:
我很喜欢游泳。
我们在游泳上也拿到了冠军。
如果汉语里游泳这个词独立于句子之外是没有办法确定他的词类的, 只有在句子中才能有固定的词类。从上面这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 在汉语句子里游泳这个词从外形上看都一样, 把它放在第一句里它是动词, 而在第二个句子里则是名词。而德语的schwimmen是个动词, 而Schwimmen则是个名词, 因为德语的名词的首个字母都大写。
隐性语言与古代汉语修辞教学 第2篇
关键词:隐性,显性,古代汉语修辞,教学
潜显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逐步形成的一种关于语言发展形式的语言观念。在中国语言学界, 王希杰先生率先提出了潜显语言理论, 他认为:语言=显语言+潜语言, 他把语言看作是显性语言和潜性语言的有机统一, 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并承认隐性语言占语言总和中的大部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奥斯古德 (C.E.Osgood) 也说过, 语言就像一座冰山, 语言符号中显而易见的东西仅仅就像露出水面的冰山的1/12, 其他的11/12往往是隐含的, 但是代表着共同的潜能。所谓隐性语言也称潜性语言, 隐性语言是相对显性语言而言的, 显性语言就是显现在表层、到目前为止人们在使用的并且得到社会公认的语言现象;隐性语言则指符合语言规律, 潜藏在语言深层、未被使用的语言现象。语言潜显理论的提出, 把潜语言纳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扩大了语言学的研究视野, 有助于更新语言研究方法, 增强语言学的解释能力, 提高语言学的科学品位。
修辞学是研究语言的表达效果的语言学。传统古代修辞教学是显性修辞教学, 它从显性的语言事实出发, 以显性的修辞现象为主, 很少关注隐性语言的修辞现象。既然语言是显性语言和隐性语言的有机整体, 那么对于语言研究, 应对显性和隐性这两方面都进行研究, 这样的语言研究才是完整的。因此, 在注重研究显性语言的同时, 也要关注隐性语言, 积极挖掘古代汉语修辞教学中的隐性语言, 开拓隐性语言的教学方法, 从而促进古代汉语修辞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 古代汉语修辞中隐性语言现象
1. 隐音。
隐音是相对显音而言的, 显音是指目前被社会承认并使用的语音;隐音则指目前没有被社会承认的, 但曾经或将来可能存在的语音, 如:
这些语音均以国际音标标注, 从上述语音可看出汉语发展的三大特点:一是上古汉语中存在复辅音, 即复辅音在上古汉语中是显性语音, 如*br、*mr、*sbl、*qhl、*ɡl、*ɡr、*ɡr、*kr等在上古汉语中曾经存在, 而发展到现代汉语, 这些复辅音已经消失, 成为隐性语音。二是上古汉语中以-p、-t、-k收尾的入声韵, 在现代汉语中都消失了, 即这些入声韵从显性语音发展成隐性语音。三是声调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显性现象, 而在原始汉语中却是一种隐性现象, 汉语的声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从隐到显的发展过程。
2. 隐词。
隐词是相对显词而言的, 显词是指目前被社会承认并使用的词语, 隐词则指目前没有被社会承认的, 但曾经或将来可能存在的词语, 如:A组:眼睛、吃饭、建房、剖鱼、角落;B组:目、食饭、起房、治鱼、阁落。A组和B组的词语是相对应的, A组是现代汉语常用的词语, 是显词;而B组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 是隐词, 它们曾经在古代汉语中常用, 但目前不太使用甚至不使用。如A组中的“眼睛”, 上古汉语用“目”表示;现代汉语中的“吃饭”中的“吃”, 古代汉语中常用“食”来表示;现代汉语中的“建房”, 古代汉语用“起房”;现代汉语中的“剖鱼”, 在古代汉语中是“治鱼”;现代汉语中的“角落”, 在古代汉语中用“阁落”表示。
3. 隐句。
隐句是相对显句而言的, 显句指客观存在着的, 已经被人们使用的句子。隐句则指目前没有被社会承认的, 但曾经或将来可能存在的句子, 如:A组:春风又绿江南岸;B组:冬风又黄江南岸。A组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艺术佳句, 被人传诵, 是显句。而B组中的“冬风又黄江南岸”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在语言运用中出现过, 它必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才可能出现, 是隐句。
(二) 古代汉语修辞学中隐性语言教学的构想
传统的古代汉语修辞教学以显性语言教学为主, 力图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于古代汉语修辞的教材也是针对显性语言方面来编写,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仅能使学生掌握有关修辞的显性知识, 但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没有多大进步。语言是显性语言和隐性语言的有机统一, 而且隐性语言占语言总和的绝大部分, 如果在古代汉语修辞教学中只给学生传授显性语言方面的知识, 那么学生所得到的知识不仅不完整, 而且还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因此, 在古代汉语修辞教学中隐性语言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为此, 对古代汉语修辞学中隐性语言教学进行构想,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构建“实践性”教学
所谓“实践性”教学, 就是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 积极参与修辞实践的教学。在古代汉语修辞教学中, 以古今名家的作品及改笔原文和学生的语言作品为修改任务, 要求学生动手改名家作品及自己的作品, 然后讨论、点评。
如在课堂上, 教师以杜甫《曲江对雨》中的诗句“林花着雨燕脂湿, 水荇牵风翠带长”为例, 把诗句中的“湿”字留空, 让学生进行填写, 然后根据学生填写结果, 又结合古代苏东坡、黄山谷、秦少游、佛印等四位名家曾对杜甫诗句中的填补情况进行点评和解说, 杜甫这首题壁诗, 写的是乱后曲江雨中冷落的景象, 用“湿”恰到好处, 后来“湿”字脱落, 苏东坡、黄山谷、秦少游、佛印等四位诗人分别补了“润”、“老”、“嫩”、“落”等字, 它们虽然不准确, 但反映了他们各自的处境、心情和风格。苏轼豪放乐观, 心情愉悦, 所以补“润”;黄庭坚老气横秋, “老”正是他风格的折射;秦少游柔婉, “嫩”是他风格的反映;和尚佛印, 四大皆空, 看破红尘, “落”字恰是他身世与人生哲学的缩影。通过这种“实践性”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潜意识的认知因素及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能力。
2. 构建“以语境为纲”的教学
语境是指影响和制约修辞的各种环境及其相关因素。所谓“以语境为纲”的教学, 就是树立语境意识, 坚持以语境为中心, 把语境作为统领修辞教学活动的纲目和原则的教学。“以语境为纲”教学是提高古代汉语修辞中隐性语言教学质量极为有效的手段, 是实现古代汉语修辞学中隐性语言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语境具有创设变异的功能, 并使修辞变异在特定的语境中正常化。所谓修辞变异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 表达者为了获得特殊的交际效果而有意突破语言使用常规的做法, 它实际上也是隐性语言显性化的一种表现。语言表达之所以能够打破常规变异使用语言, 完全是在语境的帮助下进行的。语境可促使汉语的语音变异、语义变异、语法变异等, 而这些变异有利于隐性语言的挖掘和利用。
以语音及语义变异教学为例, 要让学生理解语音变异及语义变异这个知识点, 必然离不开“以语境为纲”的教学指导思想。如刘禹锡《竹枝叶》: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睛却有睛。此诗“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无晴”、“有晴”表面语义指天气的阴晴, 实际语义是指“无情”、“有情”, 语义双关, 含蓄隽永。这种语音及语义上的变异, 是由诗歌的标题“竹枝词”和诗句“闻郎江上唱歌声”所提供的语境信息决定的。竹枝词是西南民歌中的一种, 主要歌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此诗中的“闻郎江上唱歌声”写的是当地男女通过唱歌来表达爱情的情境, 在这样的特定语境下, “无晴”所隐含的语义“无情”及“有晴”所隐含的语义“有情”才可能被人理解。又以语法变异教学为例, 启发学生对语法变异的理解, 也必须以“以语境为纲”的教学思想为指导。
如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 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 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 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这首诗中的“红”、“绿”是形容词, 这里变异为动词, 带宾语。这种语法变异与整首诗的上下文语境分不开的, “一片春愁待酒浇”, 点明时间是春天;“风又飘飘, 雨又萧萧”更具体说明这是一个春雨绵绵的季节, 这样的季节是催生万物的季节;“流光容易把人抛”抒写了春光逼人的感受, 这些内容为下文要具体描写春光做了很好的铺垫;“红了樱桃, 染绿了芭蕉”意思是时光已催红了樱桃, 染绿了芭蕉, 这正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具体表现。由于作者把“红”、“绿”变异为动词, 强调了主体的主动性, 这更有利于表现春光逼人的特点。如果不把“红”、“绿”变异用为动词, 这两句诗就成了“樱桃红了, 芭蕉绿了”, 这两个句子表示的是一种客观陈述, 显得平淡无奇, 表现不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特点。通过语境分析, 促使学生明白, 语境可以使修辞变异正常化, 从而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懂得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下创造性地运用隐性语言, 以提高自己口头语或书面语的表达效果。
隐性理论给古代汉语修辞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也拓宽了古代汉语修辞研究的领域。完全以显性语言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语言理论将缺乏解释性和实用性, 因此, 语言研究不但要研究显性语言, 还应研究隐性语言。隐性理论提供了新的语言现象产生的缘由和依据, 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但如何运用隐性理论来指导古代汉语修辞教学, 这仍是古代汉语修辞教学要面临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浅析美国语言政策与汉语国际推广 第3篇
1. 语言政策
汉语国际推广属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语言, 而是兼顾语言, 提倡联系语言本体之外的社会因素研究语言, 研究语言是如何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应用的。语言政策是对语言与政治关系的研究, 语言政策的形成必须考虑到语言对个体、民族、社会及国家的意义。在一般单一的语言政策研究中, 只是在研究一个国家内部如何处理好国家统一的语言和各民族语言的关系。更合理的规划语言的使用。而实际上在语言推广的过程中, 研究推广的语言与目的国的语言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汉语国际推广的案例中, 研究国别语言政策对汉语的推广也是很有必要的。
2. 汉语国际推广现状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 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增长很快, 汉语国际推广已经成为全球语言交际系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发展战略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转变, 工作重心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汉语加快“走出去”转变。据国家汉办统计, 截至2010年10月, 各国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 共计691所, 分布在96个国家 (地区) 。孔子学院设在91国 (地区) 共322所, 其中, 亚洲30国 (地区) 81所, 非洲16国21所, 欧洲31国105所, 美洲12国103所, 大洋洲2国12所。孔子课堂设在34国共369个 (缅甸、马里、巴哈马、突尼斯、坦桑尼亚只有课堂, 没有学院) , 其中, 亚洲11国31个, 非洲5国5个, 欧洲10国82个, 美洲6国240个, 大洋洲2国11个。
二、美国的语言政策
1. 文化霸权的概念
安东尼奥·葛兰西是一名积极的意大利共产党人, 同时也是一名作家, 他在《狱中札记》中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问题, 及文化霸权问题, 就是通过非暴力途径夺取市民社会的文化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而语言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语言也是文化和哲学, 它能够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另外, 葛兰西“霸权”的概念最早也是源于语言学。他认为语言同样可以起到霸权的作用, 语言的霸权是通过一个新阶级对其他阶级的文化统治或者一种新的语言对其他语言的支配来实现的。
葛兰西认为, 统治阶级对领导权的灌输是通过市民社会来完成的。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指上层建筑领域, 是和他所谓的政治社会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在他看来, 如果说政治社会代表国家的正式组织系统, 即法庭、警察、监狱、军队等强制暴力机构, 那么市民社会则是指非正式的、非暴力的、民间的、种种组织结构系统、精神力量, 以及直接间接影响政治的各种辅助力量。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政党、教会、工会、学校等社会团体以及各种文化组织和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等, 作为在思想文化领域传播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组织机构与技术手段, 他们总和在一起构成统治阶级政治的和文化的领导机关, 即市民社会。
2. 美国语言政策的特点
⑴美国语言政策的本质目标就是“维护英语的绝对中心地位, 打击排斥其他一切语言。”美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毁灭美国原住民的语言和文化。此外, 轰轰烈烈的“惟英语运动”严重损害了美国原住民与移民的语言权利与教育权利。“惟英语运动”直接导致了到2007年为止30个州通过了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法案并最终导致了2002年联邦政府出台《英语习得法》, 该法替代了1968年的《双语教育法》, 给34年的双语教育政策判了死刑。从这个层面理解, 语言是一种霸权。美国白人通过持续不断的将英语强加给印第安人和移民来实现了文化霸权。
⑵语言教育是确立和巩固英语作为主流或官方语言的地位, 打击和排斥其他语言的主要途径;美国的语言教育集中体现了美国的语言政策。语言教育通过大学、学术组织等机构发生作用, 而这些组织属于葛兰西的市民社会范畴。美国对国内语言使用的控制主要通过语言教育的手段实现。
美国早期的语言教育与语言政策更多体现在与原住民语言之间的冲突上。为了维护英语的地位, 美国政府继续实行对印第安语言的打击政策, 试图通过对印第安人下一代实施惟英语的教育政策来消灭原住民的语言, 对他们进行同化, 使他们使用英语。
⑶对外英语推广政策
美国对英语的对外推广非常重视, 同样用到了葛兰西市民社会的手段。例如通过专门的机构设置TOEFL或GRE考试, 国际学生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到美国留学;另外各种非政府的文化组织和基金会也积极地参与了英语推广的活动。
⑷以国家安全为导向的外语教育政策
美国外语教育政策的本质特征是以国家安全为取向。2006年, 美国政府提出了“国家安全语言启动计划” (NSLI) , 将汉语列入“关键语言的范畴”。该计划的目的是为美国培养更多精通外语的军人、情报人员和外交官, 维护国家安全。
三、美国语言政策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启示
1. 中国汉语国际推广的目标是提升“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 而不是“文化霸权”。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之后, 我国于2005年将汉语国际推广制定为国家新的文化发展战略, 并陆续探索出汉语国际推广的新途径。在美国语言政策中, 美国对国内英语的维护和对少数民族语言和移民语言的打击和排斥是一种文化霸权, 美国通过对语言的支配来维护白人文化的统治地位, 同化少数民族和移民文化, 这种行为是通过市民社会来实现的。而汉语国际推广并不是文化霸权, 《孔子学院章程》明确规定, 孔子学院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其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 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 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 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虽然目标不同, 但汉语国际推广可以借鉴美国在国内实现文化霸权的方式, 同样通过市民社会来达到推广汉语的目的, 即不仅通过政府从教育系统内部推广, 也通过各种民间组织、学校和媒体等方式来进行汉语国际推广。
2. 加强国内汉语母语教育。
美国语言政策的重心是维护自身语言的统治地位和国家安全, 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外语教育政策。而上文提到美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为国家安全而服务的, 二者的目标都是维护美国核心文化。
而在我国, 语言和教育政策过分强调了外语教育, 忽略了汉语母语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工作中的职称考试, 考生要通过无数英语测试, 这直接导致考生花费大量时间在英语学习中, 过分的受到英语文化熏陶, 忽视了对汉语的学习和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中国汉语语文教育政策研究也很不具体, 语文的教学方法缺少突破和创新。这样的现状会直接导致优秀汉语教师资源的稀缺。只有从基础阶段开始加强汉语母语教育, 强化中国文化知识, 加强汉语教学研究, 减少不必要的外语测试, 中国才能保持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才能更好地进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摘要:语言也是文化与哲学, 它能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语言政策是政府控制社会语言生活解决社会语言问题的手段。美国的语言政策是维护英语的绝对权威、排斥和打击其他语言的政策, 而美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也是以维护国家安全为根本制定的。在本文中, 作者结合美国语言政策的特点, 对汉语国际推广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文化霸权,美国语言政策,语言教育
参考文献
[1].蔡永良, 2007, 《美国的语言教育与语言政策》,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蔡永良, 2003, 《语言.教育.同化-美国印第安语言政策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张西平、柳若梅, 2008, 《世界主要国家语言推广政策概览》,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 第4篇
1 英语和汉语语言融合与渗透的方式
1.1 词汇的借用
在跨文化交流中,一种语言中的词汇部分是最容易被另一种语言所影响的。词汇在语言体系中是一个相对动态而开放的系统,英语和汉语语言在各自发展中,彼此借用对方的词汇,是两种语言产生渗透和融合最为常见的语言现象,这也是化解双方文化差异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之一。英语的表音文字和汉语的表意文字,要实现彼此间的词汇借用,必须通过音、形、义等方面在形式和组合上的相应转换,才能最终进入对方的词库之中。英汉词汇互借主要有音译、意译和音意结合三种方式,音译是按照对方语言文字的读音译成自身语言的借词,是一种词汇上的直接借用,如:英语词汇中的阴、阳、功夫、大妈、土豪,以及汉语词汇中的可口可乐、基因和披头士等等;意译则是保留对方词汇中的语义部分,按照词汇表达的实质内容在自身词汇系统中创造出一个新词。
1.2 句法的改变
汉语和英语的彼此渗透和融合,不仅体现在词汇借用等语言的表层方面,受对方语言的影响,它们在句法结构上也出现了部分改变。一些语言学家在对中国现代语法的研究中发现,受英语语法的干扰和影响,汉语在书面语上的某些句法结构发生了改变,出现了英语化的表现形式。例如汉语语序向英语语序的顺应和趋同;部分词性发生变化,原本的形容词和名词转作动词;词汇在语法结构中的作用发生改变,如副词性状语具有了担当独立成分的作用等等。同样,英语的句法受汉语的影响也发生相似的变化,其最具典型代表性的是对英语现代诗歌的改变。受汉语诗词英文翻译的影响,英语翻译家们为了模仿汉语原诗词的句法,使译文符合汉语表达的意合性,压缩了规范英语句法的逻辑,省略了英文中原本必须出现的主语、时态、动词等。
2 汉语和英语语言相互融合上的特点
2.1 简洁性
一种语言吸收和借用另一种语言,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简洁的表达出对方语言所蕴含的实质意义。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使用尽可能少的语句,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意图,是语用最大化的客观需求。在语言表达上,当一个所借用的词汇其意义已经被母语中更为广泛的人群所理解和认同,那么就没有必要再用更多的母语语言对其进行释义,只需要通过直接引用,就能够让受话方明白其所有表达的意义。
2.2 生动性
生动和鲜明是英汉词汇借用的重要特征之一,一种语言中的词汇进入另一种语言体系,必须被对方语言使用者所广泛接受和理解,生动性是保持其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能够看到在很多英汉语言互借的词汇中,既保留了其在母语中的本来意义,又符合对方语言的习惯和规范,这些词汇能够在思维和心理层面与对方语言的使用者产生互动和共鸣,更容易被他们所认同和接受。
2.3 时空性
语言不能脱离时代而独立存在,一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语言,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成熟和完善的。今天的英语和汉语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演变,与过去的语言表达形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所以说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融合与渗透上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不同时期两种语言在互借中都深深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鲜明特征[3]。例如:英语借用汉语词汇中的“大班”一词,是指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英美等帝国主义打开,在各个通商口岸人们对洋行经理的称谓。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和英语语言使用国家在经贸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在不断下降。又如“大妈”和“广场舞”这种当下使用频率极高的英语借词,是基于当下中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出现的,这些词汇有着鲜明的时代感。
3 英语与汉语言文化相融合和渗透的路径
3.1 文化交流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切,它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汉英两种语言彼此间的融合和渗透,文化交流是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中国与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交流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传教士传播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到帝国主义以坚船利炮开路所实施的文化霸权主义,再到新中国成立和中国的迅速崛起后,我国积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交流与输出的国家策略,汉语和英语的融合和渗透正在愈加的扩大和深入。汉语和英语的接触始于西方学者和传教士对中国的造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将中华文明告知本国人民,他们开始学习中文,并将《论语》《道德经》等东方哲学思想翻译成英文,当一些晦涩难懂的词汇无法准确用英语来表达时,词汇的借用就成为最为有效的翻译策略。
3.2 经贸往来
经贸往来是语言融合的另一个重要途径,随着英语和汉语国家从民间到官方的贸易量和交易额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产品在双方国家的市场上被售卖。由于很多产品具有地域上的独特性,对初次见到这种东西的人来说是完全新鲜和陌生的,同时在自身的语言体系中也很难能够找到相适应的词汇加以描述,因此借用和吸收对方语言的称谓,就成为一种有效和恰当的选择。海外华人在英语国家经营服饰和饮食等行业,以及众多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产品进入中国,是英语和汉语融合在经贸活动中的最初路径。例如对货币的表述,中国的元和英国的镑;对食物和酒的表述,汉语的高粱、豆腐、人参、绍兴酒,以及英语的威士忌、沙拉、披萨等;对生活用品和服饰的表述,汉语的炕、丝绸、长衫、旗袍,以及英语的席梦思、沙发、巴士等等。正是由于不同语言国家人们的经贸往来,汉语和英语都借用了大量具有对方语言特色的词汇,在丰富自身语言词库的同时,更加方便和快捷的促进了不同母语间人们的语言交流和经济活动。
4 英汉语言融合与渗透对双方文化的影响
4.1 有效促进本国文化的多样性
英语和汉语在语言融合和渗透的过程中,在丰富自身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消化和吸收对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使自身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多样性。汉语代表的中华文明与英语代表的西方文化,它们既存在一定的共性,同时也有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语言作为不同文化交流的媒介,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汲取对方文化中的养分,使自身语言系统在语法保持稳定性的同时,词汇上更加开放和兼容,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4.2 语言文化表现形式得以丰富
英汉两种语言的融合与渗透,客观上丰富了各自语言文化的表现形式,使自己的母语文化更加开放和兼容。随着两种语言国家和地区人们更加广泛和频繁的往来,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句法上都向对方更加靠近,其融合和渗透的领域涵盖语言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使英汉两种语言都更具生命力和亲和力。随着多媒体时代的来临,更多来自对方语言体系中的词汇融入到母语的语言生活中,有效地促进了跨文化下的语言沟通和交流。语言的融合和渗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在发展中必然会淘汰那些不符合母语文化习惯和人类语言规律的部分,而保留那些有益成分,使自己的语言文化更加丰富和有生命力。
5 结语
任何一种语言,其封闭性和开放性都是同时存在的。汉语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群和影响力最为广泛的语言,自其产生以来,就不断借用和吸收别国语言中的精华部分,不断丰富本语言的词库,使自身的语言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客观来讲,就英语和汉语相比,在两种语言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过程中,当前英语仍处于主导和优势地位。但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不断扩大,汉语对英语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加深,越来越多的汉语词汇进入到了权威性的英美词典中,汉英两种语言的融合和渗透正趋于对等化。
参考文献
[1]陶岳炼.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中国文化的影响[J].台州学院学报,2006(2):23-27.
[2]魏志成.汉英语言关系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2):69-74.
[3]齐晓燕.英语词汇与汉语语言的融合与规范[J].河南社会科学,2006(5):213-214.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