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猝死范文
预防猝死范文(精选8篇)
预防猝死 第1篇
关键词:猝死,原因,预防
猝死是指突然发生、非外因直接导致的死亡, 从发作至死亡时间在6小时以内, 80%为心原性猝死 (SCD) [1], 也是急诊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我们回顾性分析了猝死的原因, 提出预防措施, 以期降低猝死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急诊救治的猝死患者205例, 其中男129例, 女76例;年龄3d~90岁, 中位数52.6岁。占全部急诊抢救患者的2.5%, 急诊死亡患者的33.8%。
1.2 方法
对我院16年来急诊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详细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诊断、治疗、转归等。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SPSS12.0,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诊中猝死发生率
16年间我院急诊患者发生猝死205例, 占全部急诊抢救患者的2.5%, 占急诊死亡患者的33.8%。
2.2 猝死复苏成功率
初步复苏成功率为8.3%。
2.3 猝死病例年龄特点
<18岁21 (10.2%) 例;18~40岁34 (16.6%) 例;41~60岁68 (33.2%) 例;61~80岁60 (29.3%) 例;>80岁22 (10.7%) 例, 以41~60岁组发生率最高。
2.4 猝死的性别特点
男性129例, 女性76例, 男女比为1.7∶1。
2.5 猝死的季节特点
春季58 (28.3%) 例, 夏季41 (20%) 例, 秋季45 (22%) 例, 冬季61 (29.8%) 例。以冬末春初发生率最高。
2.6 猝死的基础病特点
未成年猝死患者的基础病中呼吸系统疾病10 (47.6%) 例, 心血管疾病5 (23.8%) 例,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4 (19.1%) 例, 原因不明2 (9.5%) 例, 以呼吸系统疾病最多。成年猝死患者的基础病中心血管疾病69 (37.5%) 例, 原因不明37 (20.1%) 例, 脑血管疾病29 (15.8%) 例, 呼吸系统疾病17 (9.2%) 例, 内分泌疾病14 (7.6%) 例, 消化系统疾病11 (6%) 例, 泌尿系统疾病4 (2.2%) 例, 造血系统疾病2 (1.1%) 例, 运动系统疾病 (重症肌无力) 1 (0.5%) 例, 以心脑血管疾病最多, 原因不明者比较较高。
2.7 成人猝死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种类
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占40.6%, 高血压占18.8%, 肺心病占11.6%。脑血管疾病中脑出血占43.6%, 脑梗塞占13.8%。
3 讨论
我院急诊资料显示16年间我院急诊患者发生猝死205例, 占全部急诊抢救患者的2.5%, 占急诊死亡患者的33.8%, 初步复苏成功率为8.3%, 说明急诊猝死发生率高, 需要引起关注, 有研究显示早期除颤能提高复苏成功率, 挽救大部分生命[2,3], 应加大对猝死抢救的培训力度, 以期提高救治成功率。
急诊猝死患者中, 男性是女性的1.7倍, 41~60岁年龄组占到全部猝死患者的33.2%, 成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最多, 未成年人以呼吸系统疾病最多, 在心脑血管疾病中, 以冠心病及脑出血最常见。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4]。青壮年一般对身体关心不足, 很少进行健康体检, 即使身体有疾病, 也往往觉得自己年轻, 体质好, 不在意, 这就构成了潜在的风险。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青壮年应该加强健康体检, 及时发现潜在的疾病, 积极治疗基础病, 防止猝死的发生。尤其是青壮年男性, 工作压力大, 节奏快, 心理压力重, 情绪激动, 经常处于过度劳累状态, 社会应酬较多, 饮酒、吸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常见, 也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
急诊猝死一般有其季节性, 多发生在冬季[5], 我院资料显示也以冬末春初多见, 在冬末春初气温变化大, 使患者血压波动, 血液黏滞度升高, 血流变慢, 容易使心脑血管疾病加重, 导致死亡。我们应该在秋季就加强健康教育, 让患者提高警惕, 尤其是对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 更应在冬末春初时按时服药, 监测血压, 保持血压稳定, 防止出现意外。
未成年人, 尤其是新生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 机体抗病力弱, 容易呼吸道感染, 我们的资料也显示呼吸系统疾病是未成年人猝死的首位原因, 提示我们对未成年人尤其是新生儿要注意保温, 防止肺部感染, 对怀疑存在肺部感染的患儿尽早检查确诊, 积极治疗[6,7], 减少未成年人的猝死发生。
参考文献
[1]朱建国, 那开宪.2006年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解读 (1) [J].中国医刊, 2007, 42 (6) :63-65.
[2]黄翠瑶, 邵尉.猝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实用医学杂志, 2002, 18 (11) :1137-1139.
[3]任众环.心肺复苏成功率与除颤时间窗关系的临床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5, 11 (2) :73-74.
[4]朱保锋, 陈建荣, 刘步云, 等.急诊抢救205例猝死分析及预防探讨[J].南通大学学报, 2010, 30 (2) :100-103.
[5]李春盛, 樊寻梅.中华急诊医学会第四届全国危重病及创伤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2, 11 (3) :211-212.
猝死的预防方法 第2篇
斑块的全称是动脉粥样斑块,是存在于动脉血管壁上的脂肪团。可以说冠状动脉内的斑块是不定时炸弹,一旦斑块破裂,就会立即在相应的血管内激发凝血功能,几乎在瞬间形成血栓,将冠脉的某分支堵塞,导致心脏突发缺血,即急性冠脉综合征,使患者处在危急关头。故防止斑块形成是从根本上预防猝死的最佳途径。
主要的预防方法是:科学的生活方式,包括科学饮食、坚持运动、摒弃恶习(最重要的就是戒烟)等,还要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通过上述做法多数情况下能有效地防止和延缓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2.第二道防线:防止斑块破裂
如果第一道防线不幸失守,患者冠脉上有了斑块,注意防护第二道防线——防止斑块破裂。只要斑块不破裂,就不会发生冠脉综合征,多数情况下也就不会发生心源性猝死。
主要预防措施是:在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上调脂药物,还应定期去医院检查。调脂药物通常是带有“他汀”这两个字的药物,如氟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这些药物可以起到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的作用。
3.第三道防线:防止室颤发生
患者的斑块破裂了,发生了急性冠脉综合征,还有第三道防线——防止室颤发生。室颤是心脏停搏的一种类型,是心脏急性缺血时出现的恶性心律失常,一旦发生室颤,患者的心脏失去了泵血功能,血液循环停止,患者此时已是九死一生。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后预防室颤的发生极其重要。
主要预防措施:8个字——静、卧、服药、呼救。
静:指发病后患者要安静、镇静及冷静。冠脉综合征发生时,患者的心肌极度缺血,此时任何增加心脏做功的因素都可能加重病情,甚至诱发室颤。如精神紧张、恐惧等,故保持冷静非常重要。
卧:患者应该就地休息,不要走动,全身放松,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卧位、半卧位及坐位等。卧是让患者尽可能减少心脏负担,以减少室颤的发生。
服药:冠脉综合征发生后,推荐患者口服的药物有三种:①硝酸甘油:该药的作用是减少心脏负荷,扩张冠状动脉。服药后症状不缓解时如有血压监测,只要血压不低于平时,可每隔5分钟含服1片。血压低于平时、心率慢者不能服用该药。②阿司匹林:作用是对抗血小板,减缓血压凝固。有出血倾向者、消化道溃疡者及对阿司匹林过敏者不能服用。③美托洛尔:作用是降低心脏耗氧,防止室颤发生。心率慢(低于60次/分)、血压低于平时者不能服用。如无禁忌证,上述三种药物都要服用。
呼救:立即呼叫救护车,并且强调需要带除颤器的救护车。如急救人员无除颤器,一旦发生室颤,医生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此外要注意,一定要等医生来,千万不要自己去医院,在没有心电监护的情况下去医院极其危险,患者途中有发生室颤的可能。
4.打急救电话
患者已经发生了室颤,还有最后一道防线——心肺复苏,通过心脏按压等措施为患者建立血液循环,以终止死神的脚步。
主要措施是:立即拨打医疗急救电话,同时让患者平卧,为患者实施持续的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每按压30次,为患者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心肺复苏操作不能停顿,一直坚持到专业急救人员到来,患者可能还有一线生机。
对于患有家族遗传性离子通道缺陷疾病的患者,预防猝死的方法除服药(如β阻滞剂等)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在体内安装植入式自动体内除颤器(ICD),一旦发生室颤,ICD会自动识别并立即放电除颤。
★ 饲喂蜂群之我见
★ WEB2.0有四个关键词
★ 学生创业有四个处方
★ 鼻塞的原因有哪些
★ 导致便血有哪些原因
★ 儿童尿血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 打喷嚏的原因有什么
★ 便血引起的原因有哪些
★ 不受孕的原因有那些
如何预防猝死 第3篇
1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坚持药物治疗是提防“猝死”发生的关键。对于已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的高危人群来说,要根据病情坚持服用相应的降压、降脂、降糖及改善血循环的药物,中成药具有效果好、副作用少等优点,如麝香保心丸作为冠心病防治的经典用药,坚持服用能起到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心肌缺血、抑制动脉炎症、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等作用。
2尽管“猝死”有发病突然,无法预测的特点,但并非所有的“猝死”都毫无预兆。临床资料显示,八成的患者在猝死发生前有过不同程度的预兆,有22%的患者会有心绞痛,15%的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其余的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在出现类似的预警信号时,患者应强化保健意识,立即在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等急救药物,抓紧去医院就诊。
3饮食方面,不宜过食油腻、糖类、高蛋白、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应尽量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以及豆类、麦芽类等富含钙、镁、铬、锌、硒、碘元素的食物,并要做到戒烟限酒。
4避免情绪激动、精神过度紧张,注意劳逸结合,不要熬夜及超负荷的脑力、体力消耗。
肉牛猝死症预防与防控措施探讨 第4篇
1 发病情况
该肉牛养殖场为小型饲养场,目前有存栏肉牛13头,其中架子牛8头,育成牛5头,饲养方式为栓桩方式饲养,主要以玉米秸秆及花生秧为粗饲料,精料由镇饲料店直接供给,并按不同的年龄段的肉牛给予不同的饲料。主诉:该次疾病是3月15日清晨开始,发现有病牛呼吸困难、急促,并不断的发出哞哞叫声,其它临床症状不明显,在短时间内突然倒地身亡。
2 临床诊断
死亡突然,死亡前夕呼吸困难,口中流出带白色泡沫状涎液,口腔黏膜发绀,肚腹稍胀,肌肉颤抖抽搐,突然倒地,四肢划动如游泳状,几声哞叫后很快死亡。死后口鼻流出泡沫状带血液体。检查全群,发现育成牛中有2头不吃料,神性萎顿,头低耳耷,嗜卧少动,听诊心跳快,心律不齐,体温偏低,口色淡青泛紫。迅速注射大剂量青霉素与链霉素无效,约1~2h后迅速表现出与前牛相同症状而突然倒地,四肢划动,很快死亡。
3 剖检变化
肉眼观察,可视黏膜发绀,腹部略显膨大,口流带血涎沫。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心肌有出血点,冠状动脉和腹腔主动脉均有出血;肺肿大、色深,肺尖叶瘀血明显,气管与支气管内有黏液;肝肿大、瘀血;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肿大,有出血点;胰脏出血或瘀血;瘤胃积食,皱胃空虚、黏膜出血;肠黏膜脱落,空肠、回肠呈广泛性出血,黏膜层脱落严重;肠系膜淋巴结显著肿大、出血有坏死灶;肾色淡有广泛性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采肝、脾、胃、肠、淋巴结等病料送专业实验室诊断。
(1)镜检。采用出血肠段黏膜与肠系膜淋巴结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粗大而两端钝圆的G+梭菌存在。
(2)在鲜血琼脂平皿上培养,有圆形凸起的单个菌落,直径约2~3mm,半透明,表面光滑,且菌落周围出现双重溶血;在乳糖牛奶卵黄琼脂平皿上,菌落周围和下面出现浮浊带,菌落周围呈红色晕环,确定为A型魏氏梭菌。
(3)肠毒素测定。取小肠内容物50g,按1:5稀释,3000r/min离心30min,用灭菌注射器吸取上清溶液注射于小白鼠尾静脉内,注射剂量分别为0.1ml、0.2ml、0.4ml、0.6ml。结果在10min内,4组小白鼠全部出现神经症状后迅速死亡,说明肠内容物含有大量毒素。
(4)病原分型。用魏氏梭菌A、B、C、D4型抗毒素血清进行交叉中和试验,只有用含A型抗毒素血清中和的肠液注射的小白鼠未发生迅速死亡,确定引起此次肉牛猝死的病原为魏氏梭菌A型。
5 治疗措施
(1)青霉素钠2万IU/kg、链霉素1万IU/kg、用适量注射水稀释,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d。
(2)灌服百炎净粉剂,首次1.4g/kg,以后每次0.7g/kg,每天2次,连用3d。3d后在饮水中长期加喂乳丁宝(含丁酸梭菌的活菌制剂)。
(3)灌服液体石腊油,1000ml/头成牛,犊牛与育成牛酌减量,每天1次,连用3d,轻泻以减少机体对肠道中魏氏梭菌毒素的吸收和加速排泄。
(4)全场用1:200浓度双氯酚酸钠(强力消毒灵)每天1次按每平方米50ml溶液量消毒,连续消毒一周。
经采取以上措施,疫情得到迅速控制,牛只没有再发生死亡,病情稳定后二周,全群用兰州生物药厂生产的牛用梭菌病多联浓缩苗,据牛体大小,每头皮下注射1.5~2ml,此疫情在该养殖场没再发生。
6 讨论
(1)魏氏梭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常以芽胞存在于土壤、污水、人畜粪便、饲料或饲草中。牛采食被病原菌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芽胞便随之进入消化道,在牛因某种因素导致抵抗力低下时,或突然改变饲料或饲草时,牛胃肠道内环境改变,菌群失调,导致进入肠道的魏氏梭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改变肠道通透性,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毒血症,导致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2)加强饲养管理,提倡采用全价精饲料喂养肉牛,科学合理地搭配青嫩多汁青贮饲料,坚决杜绝突然更换饲料,并做好牛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灭蚊,天天刷拭牛体,保证肉牛运动时间,从而增强肉牛体质,提高肉牛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
预防猝死没有捷径可走 第5篇
此外,还要注意过度疲劳的危险信号及重视发病的前兆症状,长期过度疲劳会引发身体出现一些改变如焦虑易怒、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及睡眠质量差、头痛头晕耳鸣、性功能减退、脱发明显等。对于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病史的人,在季节交替时,建议与医生进行沟通,是否需要调整疾病的治疗药物。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危险评估,包括进行常规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明确心律失常类型,评估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作出治疗决策。
从疲劳到猝死只需6步 疲劳是一个主观指标,一般情况下无法用客观的医学指标来衡量。但是当身体感到疲倦的时候,确实就要休息,不然就会积劳成疾。专家说,生活上要避免过度劳累,不要为了提神而经常吸烟、喝咖啡和浓茶,以防增加心脏负担。长期工作负荷重的人心理紧张,会产生交感神经性兴奋,体内会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缩。如果引起心脏血管收缩,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猝死。
专家指出,从疲劳到猝死只需6步:轻度疲劳→身体发沉→精疲力竭→身体有恙→疾病缠身→突发猝死。累了就该歇歇了!
68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预防与急救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患者, 均符合心源性猝死诊断标准 (无明显原因的、突然意识丧失、心跳呼吸骤停、颈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放大6h内死亡) [1]。其中, 年龄:30~40岁7例, 41~50岁23例, 51~60岁20例, 61岁以上的18例。男45例, 女23例。干部31例, 工人12例, 农民10例, 自由职业15例。有酗酒史者18例, 吸烟史者30例, 肥胖型36例, 无力型32例, 性情暴躁者20例, 内向型18例, 压力过大37例, 过度劳累12例, 房事3例, 有高血压病史者20例, 低血压病史者7例, 有晕厥史者15例, 呼吸暂停综合征的18例, 有心脏病史的34例, (但冠心病心肌梗塞、风心、肺心、先心、心肌病有Ⅱ度以上心衰或严重心律失常者及脑原性等因素引起者在本文中除外) , 有糖尿病史者7例, 有代谢综合征的24例, 癫痫综合症的2例, 上述征候群往往复合出现。既往有心电图记录其表现为心肌缺血18例, 心律失常的7例, 早期复极综合征 (包括T波高耸) 10例等常为其诱因。
1.2 救治方法
急救复苏成功的关键:采取三步十六法
第一步: (1) 早发现、及时现场救治, 在出诊途中应电话指导现场人员就地抢救; (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头后仰10°, 有效口对口呼吸, 吸痰、清理呼吸道; (3) 心前区扣击, 有效心脏按压, 以每分钟60~80次为宜, 部位胸骨中下段1/3处, 抢救者腕掌垂直、按压均匀有力, 按压深度3~5cm, 有效时可看到颈动脉搏动, 紫绀缺氧改善, 心电监护时可见机械收缩波[1]。
第二步: (4) 最快速气管插管, 简易呼吸器最好上呼吸机, 最大限度的纠正低氧血症。 (5) 起搏器起搏, 除颤器除颤。 (6) (1) 肾上腺素心内注射或静脉推注。 (2) 肾上腺素、阿托平、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推注。 (3) 静推高渗糖或1, 6二磷酸果糖或碳酸氢钠。 (4) 应用地塞米松。 (7) 建立有效静脉通道2~3条[2]。
第三步: (8) 尽快地应用心脏监护仪监护指导治疗。 (9) 升压合剂。 (10) 有效灌注, 低右, 胶渗液, 碱性液等。○11应用呼吸兴奋剂, 心脏二联、三联。○12及时纠正心律失常, 稳定恢复膜电位。○13改善心肌代谢, 充分供应心肌能量, 保障心肌血液供应, 激活自律细胞。○14恢复内环境稳定。○15复苏成功, 维持治疗。○16预防猝死再次发生。
2 结果
结果评定:68例患者年龄在30~50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上人群 (与除外重度心脏病相关) ;男性高于女性;院内发生猝死病人29例, 复苏成功20例, 成功率69%;院外猝死病人急诊送入39例, 复苏成功10例, 占26%。本组患者复苏成功30例占44%;未复苏成功38例占56%, 其中有院外送入的29例 (76%) , 院内9例 (24%) 。从发生猝死到急救开始3分钟内到33例, 6分钟内15例, ≤10min13例, ≥10min7例, 抢救成功率见表1。
实践证明:心跳骤停3分钟之内抢救开始者存活率67%, 6分钟之内者仅33%, 超过10分者存活率极小, 院外猝死抢救成功率远不如院内。只要抓住时机、及时准确救治, 病人是可以得救的, 急救开始时间越早, 存活率越高。
3 讨论
下述10种情况下发病者居多。 (1) 中青年人; (2) 男性; (3) 干部、自由职业; (4) 性情刚烈、内向; (5) 生活工作压力过大劳累; (6) 吸烟、酗酒; (7) 亚健康、肥胖、肥胖代谢综合征; (8) 有呼吸暂停综合征; (9) 心脑血管病史; (10) 上述征候群可复合出现, 酗酒、过度劳累, 情绪刺激、熟睡打鼾、性生活, 高温沐浴, 饱餐, 血压过高常为诱因[3]。
68例患者病史追寻, 对有上述10种征候群的患者, 尤其有心脑血管病史者、呼吸暂停综合征、肥胖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应高度警惕, 防止各种诱发因素, 并定期做如下检查:动态心电图, 运动平板、睡眠呼吸监护仪, 血脂血糖、血氧饱和度, 钾钠氯钙负离子间隙, 动态脑电图, 彩色多普勒心动图, 冠状动脉造影, 食道心房调博, 应激检查[4]。
临床出现下述情况, 我们认为应视为心源性猝死的先兆症状。 (1) 心电图有局部心肌缺血或早期复极综合征T波高耸, 心肌严重损伤者; (2) 出现U波或心电不稳; (3) 持续低电压; (4) 心律失常尤其心动过缓或短阵室速等; (5) 心律失常尤其运动、饮酒、饱餐后心律失常加重或有联律出现; (6) 运动后心电图ST~T改变; (7) 急性冠脉综合征; (8) 高血压危象; (9) 有呼吸暂停综合征的; (10) 不明原因晕厥;○11嗜睡、疲劳过度、代谢综合征, 体重过高;○12治疗不当, 电解质紊乱;○13不明原因药物过敏或毒性反应, 发现上述情形者应积极治疗, 往往能够避免猝死发生。
抢救应强调早期、就地、及时、有效 (包括口对口呼吸、心脏按压、用药等) 救治;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同时进行;有效除颤起搏应及时重复应用;应及时使用促进心肌能量供应、提高应激能力、活化自律细胞的药物, 保证有效灌注[5]。
总之心源性猝死猝不及防, 对有严重心脏病的患者临床多能采取措施防治, 对轻度心脏病、代谢综合症等疾病状态下发生猝死往往先兆不明显, 探讨其先兆症状预防措施是我们急诊心内科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马丽华, 郭崴。抢救51例心源性猝死的护理体会。中华临床护理杂志, 2008, 19 (3) :42~43。
[2]易芳, 张静, 丁琳等。急诊手术室危重创伤刚急救配合体会。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11) :1051~1051。
[3]李沁芬。冠心病的护理体会。中国临床医学与护理学科研 (四)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5, 368~369。
[4]郭宏, 李立。心肌梗塞病人在CCU中的护理要点。中国临床医学与护理学科研 (四)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5:12~13。
预防猝死 第7篇
1 流行病学
肉鸡猝死综合症多发于2~3周龄的肉雏鸡, 尤以10多天的肉雏鸡发病最多见, 最早可见3日龄, 最迟在35日龄左右, 但超过3周龄的很少发病, 本病的发病率为0.5%~4.0%, 死亡率1.0%~5.0%不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肉雏鸡在1~2周龄时发病率成直线上升, 3周龄时达到发病高峰, 以后呈下降趋势。肉用种雏鸡在幼龄时发病率很低, 但在开产后发病率高, 即在20~28周龄多发, 死亡率在1.0%~5.0%, 雄雏肉鸡发病率高, 即在70%~80%, 而雌雏肉鸡仅在20%~25%, 这可能与争胜好斗, 个体大有关, 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2 病因分析
目前对引起本病的根本病因还在研究之中, 并没有确切答案, 只能从饲养管理上存在的许多薄弱环节和弊端着手, 认为是目前引起肉鸡猝死症的重要原因。
2.1 饲养密度过大, 环境卫生差
饲养密度是影响夏季和冬季猝死综合症发病的一个原因, 养殖户为了利用空间, 减少为提高舍温的费用成本, 采取集中加温, 以至于2~3周龄的密度达到40只/m2。处于相对拥挤, 通风不良, 舍内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严重超标, 这些有害因素可诱发本病。
2.2 光照时间过长
多数养殖户采用24h全日制光照, 光照强度过强。平均超过60W/m2, 强烈刺激肉雏鸡的神经系统, 引起神经系统紊乱, 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 使肉雏鸡处于长久性疲劳, 这也是造成肉鸡猝死综合症的又一原因。
2.3 营养失衡
饲料配比不科学, 与日粮能量的高低、日粮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氯化胆碱有关。养殖户为了提高肉雏鸡的生长速度, 在用配合饲料的的基础上又加入高蛋白饲料原料, 如鱼粉、豆饼、蚕蛹、苍蝇蛹等, 使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高达25%左右, 比正常需求高出5%左右, 从而造成各项比例极不合理, 能量和蛋白质的比例严重失调, 不符合肉雏鸡快速生长的生理需求, 特别是2~3周龄的肉雏鸡由于自由采食和食量不限, 生长快、个体大的肉雏鸡最为突出, 出现生长迅速与自身功能系统不完善的不协调。营养失衡的矛盾, 促使本病的发生;另外饲料形态的大小也会影响本病发生, 饲喂颗粒样料的肉雏鸡群发病高于饲喂粉料形态的肉雏鸡群, 黄豆不去毒素也可诱发本病发生。
2.4 电解质平衡因素
日粮的电解质平衡问题可能与猝死综合症有关。有数据表明, 电解质 (pa+、k+、u+) 平衡低于200m Eq/kg时, 可能增加肉鸡的总死亡率及猝死综合症的发生率。
2.5 各种应激因素
饲养员突然变换工作进入鸡舍, 特别色彩鲜艳, 色彩刺激会使肉雏鸡惊叫、狂飞、肌肉痉挛、扑打翅膀、翻跟头而死。饲喂次数、异常惊吓使心跳加快、供血不足, 心力衰竭死亡。突然转换环境、拥挤、高热也能使本病发生。应少喂勤添, 多次给料。
2.6 其他因素
遗传品种及个体因素也可能引发本病。实践表明, 生长速度快, 身体状况良好的鸡易发病;公鸡发病率远远高于母鸡;红羽公鸡发病率大于其他羽毛的公鸡。
3 临床症状
多发于外观健壮、个体最大、肌肉最丰满的鸡只。发病前无明显征兆, 采食、饮水、运动、呼吸等均正常, 常常表现行动突然失控尖叫, 前后跌倒, 多呈仰卧姿势, 伴有共济失调, 双翅剧烈煽动, 继而颈腿伸直, 背部着地突然死亡, 从发病至死亡约1min左右, 腹部明显膨胀, 死亡肉雏鸡的体重超过同群鸡的平均体重较多。
4 病理变化
死后剖检无明显变化, 主要是肌肉组织苍白, 与缺硒的症状相似, 颈部皮下和肌肉严重淤血, 嗉囊内有大量未消化的饲料;心脏扩张大于正常的几倍, 特别是右心房较明显, 心脏积血, 心包液增多, 个别的心冠脂肪有少量出血点, 嗉囊、肌胃、肠道内容物充盈, 肺肿大呈暗红色, 肝肿大呈紫色并伴有白色条纹, 脾肿大, 胆囊空虚, 胆汁褪色, 肛门外翻, 其它脏器变化不明显。
5 诊断
死亡鸡营养良好, 个体大, 肌肉丰满, 发育正常, 死亡多呈仰卧姿态, 即背着地, 肚向上而死, 剖检病理变化如上所述, 死前突然惊叫、跳跃、两脚朝天、右心房扩张明显可诊断为本病。
6 综合防治
中青年如何预防心脏猝死 第8篇
中国心律失常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例/10万人,以13亿人口推算,每年心脏性猝死总人数高达54.4万,居全球之首。目前,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绝大部分人还没到医院就已丧失性命。而近期,已有三名中青年医生因过劳去世,中青年猝死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猝死是可防可控的,年轻人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就是最好的预防方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国刚比喻说,心脏就像汽车发动机,太疲太累就会 “罢工”停摆。
如果一个人平时没有任何心脏病症状,只要掌握以下几个关键词,就能做到远离猝死:“不熬夜”,生活没有规律、常熬夜,极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猝死;“心态好”,持续过大的心理压力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诱因,应尽量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通过聚会、出游等进行自我调节和放松;“戒烟限酒”,大量饮酒和吸烟一样,也会诱发猝死。
张国刚建议年轻人,要对那些潜在性的慢性疾病有所认识,做到对自己的健康狀况心中有数。无先天心脏疾病的年轻人如能消除不良嗜好、戒烟戒酒、有均衡合理的饮食结构、保证充足的睡眠、多运动、定期做体检,排除潜在的隐性疾病,就能减少猝死发生几率。
预防猝死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