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诗经·采薇》的翻译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诗经·采薇》的翻译(精选10篇)

《诗经·采薇》的翻译 第1篇

诗经之《采薇》翻译

“采薇”一词,还见于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此诗最后一章,优美动听,脍炙人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一)

全诗意境生动,但需要解释,注释如下:

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mi室靡家,玁yan狁yun之故;不遑huang启居

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gu,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mu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mu,四牡骙kui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er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薇”:野豌豆,可食用。这里泛指可以充饥的野菜。

“作”:这里是不及物动词,表示“发作,发生,发芽,生长,开始生长”之类意义。也可以是及物动词,表示“生出”、“生成”、“造成”、“创造”之类意义。如《诗经.大雅.桑柔》:“不知而作”,“既作尔歌”。又如《诗经.大雅.皇矣》第二章开头:“作之屏之”,“修之平之”,“启之辟之”。又如《诗经.大雅.崧高》:“以作尔庸”,“以作尔宝”。《诗经.大雅.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又如《诗经.大雅.商颂.那》:“自古在昔,先民有作”,“作”这里转化为名词,表示“作为”。“止”:句末助词。

这里相当现代汉语“了”。如《诗经.小雅.杕杜》:“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又如《诗经.小雅.庭燎》:“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又如《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宾既醉止,载号载呶nao”。又如《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汔”同“乞”,“汔可小康”即可以乞求小康生活。“作止”与下文“柔止”,“刚止”照应。“柔”与“刚”在《诗经》就常对应出现,又如《诗经.大雅.烝民》有一章:“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曰”:放在句首,是助词,但仍然带有“说”字的含义。《诗经.大雅.周颂.载见》开头:“载见辟王,曰求厥章”。比较《诗经.大雅.瞻卬》“岂曰不极”;“瞻卬”即“瞻仰”。再比较:《诗经.小雅.天保》:“君曰卜尔,万寿无疆。”《诗经.大雅.常武》:“徐方不回,王曰还归。”“莫”:“末尾”的“末”,“岁莫”,即“年末”。又如“维莫之春,亦又何求?”比较“暮春三月”之类文言!但本诗最后一句“莫知我哀”,“莫”表示“不”,后者是常见的用法。又如《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埠,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但《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皇矣》“求民之莫”:“莫”同“瘼”,表示“疾苦”。“靡mǐ”:无。“靡室靡家”,没有家室。这个“靡mǐ”字常见于《诗经》。王“王事靡盬gu”:国家的事情没有结束的时候。

此话又三次见《诗经.唐风.鸨羽》。

“遑huáng”:《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闲暇”。“不遑”:没有闲暇时间。又如《诗经.小雅.四牡》:“岂不怀归?王事靡盬gu,不遑启处。”“王事靡盬gu,不遑将父。”。但我查《诗经》,多次见到“皇”、“喤”等。“如《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皇矣》开头:“皇矣上帝”。《诗经.大雅.周颂.执竞》:“上帝是皇”;《诗经.大雅.鲁颂.閟宫》:“皇皇后帝”;又如《诗经.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皇”表示“盛大”、“伟大”,“堂皇”、“茂盛”之类意义。“不遑huang启居”:也可理解为“起居不安”,我认为:“

启居”即“起居“。遑huang:表示“安闲”,

遑huang比其同音字“惶皇煌偟凰蝗篁”等少见。而下文“启处”似表示“启程”。玁xiǎn狁yǔn:指入侵或骚扰边疆的异族。猃狁xianyun:当时称“匈奴”为“猃狁xianyun”;“猃狁xianyun”与“匈奴xiongnu”几乎同音,可能只是方音的差别。

“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又如现代汉语成语“载歌载舞”。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我守卫的边境还不安定,不让我回家探亲。“戍shù”:守卫。“聘pìn”:问,探问。

“阳”:阳光,阳光灿烂,春光明媚,似指春节。我联想到王安石《元日》中“春风送暖入屠苏”与“千门万户曈曈日”的情景。

“靡盬gu”:没有完结。“盬gǔ”:结束,完结。

“孔”:副词,表示“很”。

“我行不来”:我的行程没有到来。参见下文“行道迟迟”与“今我来思”,句尾的“思”字,是助词或虚词,相当“兮”字。“行”在《诗经》常表示“行路”、“走路”这类意义,如《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又如《诗经.唐风.杕di杜》:“嗟行之人,胡不比也”。常:常棣,植物名。

《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桦桦。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君子”:指将帅。“小人”:指士兵。

“戎(róng)”:车,兵车,战车。引申为“从军打仗”。如成语“兵戎相见”,“投笔从戎”,“戎马一生”等。

“牡(mǔ)”:雄马。

“四牡业业”:“业业”形容认真努力;见成语“兢兢业业”

。“四牡骙kui骙”:“骙kui骙”形容威武雄壮;比较成语“众目睽睽”“四牡翼翼”:“翼翼”形容警惕小心;见成语“小心翼翼”。“捷”:走捷径。

“腓féi”:庇护,掩护。

“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是象牙装饰两端的`弓。“鱼服”,是鱼皮制的箭袋或箭囊。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jí。”“日戒”:天天戒备或常备不懈。“孔棘”:很棘手,很厉害,很麻烦。“孔”:副词,表示“很”。《诗经》里常见。

“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比较”靡mi"(与糜mi同音),”,其同音字有不少,如“非菲匪扉斐绯”等。按《现代汉语词典》,“靡mi”:无,没有;如“靡日不思”。

值得注意的是:此诗最后一章(段)带有总结性质。前几段(章)是写出征守边的情景,因此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后六句则写今天回家途中的情景与心情:“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采薇》的翻译 第2篇

《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采薇

先秦 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注释

(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的故事。《史记 周本纪第四》记载: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刺就是指《采薇》。《汉书匈奴传》记载: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末助词,无实意。

(4)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7)不遑(huáng):不暇。遑,闲暇。

(8)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9)猃(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10)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11)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2)载(zà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13)戍(shù):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聘(pìn):问候的音信。

(15)刚:坚硬。

(16)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17)靡:无。

(18)盬(gǔ):止息,了结。

(19)启处: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

(23)常:常棣(棠棣),既芣苡,植物名。

(24)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

(25)君子:指将帅。

(26)小人:指士兵。

(27)戎(róng):车,兵车。

(28)牡(mǔ):雄马。

(29)业业:高大的样子。

(30)定居:犹言安居。

(31)捷:胜利。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32)骙(kuí):雄强,威武。这里的骙骙是指马强壮的意思。

(33)腓(féi):庇护,掩护。

(34)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37)棘(jí):急。孔棘,很紧急。

(3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雨: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

(41)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42)迟迟:迟缓的样子。

《诗经·采薇》教学实录 第3篇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的源头, 第一册我们学习了其中的《蒹葭》, 表现的是对女子或者说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今天学习《采薇》, 它表现的是西周后期戍边战士的生活与情感的诗歌。首先让我们聆听这首远古的战争诗。

二.聆听朗诵录音, 初步感受诗歌

师:从诗歌的节奏、结构、用词、句式等方面谈谈你的聆听感受。

生:四个字一句。

师:四个字按怎样的节奏来诵读的?

生:2个字一停。

师:2/2式节奏。

师:用词上有什么明显特点?

(拓展《桃夭》《蒹葭》)

生:叠词很多, 比如騤騤、业业、翼翼、依依、霏霏。

师:从句式方面我们会发现还有什么规律?

(展示PPT《蒹葭》《采葛》等诗)

生:句式相同、重复。

师:即一首诗反复出现同一句子或不同章节, 意义相近, 句式相同, 有些只是文字稍作变化的现象。谁能记得诗经中的这种显著现象的术语?

生:重章复沓。 (有部分同学低声说, 其他同学在观望)

再次聆听朗诵录音, 感受诗歌。

三.文本解读

师:《诗经》首句定题多起兴, 作者为什么从“采薇”写起?划出全文表示内容递进的词语, 说说他们的时序关系, 对表达诗歌内容有什么作用?

生:描写采薇的递进的词语是“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

师:谁来解释“作”“柔”“刚”?

板书:薇作、薇止、薇刚。

师:“采薇”和“归”怎样联系的?

生:薇的时令变化表明时令的推移, 证明诗人出征打仗的时间过去了一年。

生:采薇是诗人故乡熟悉的劳动, 由采薇想到了故乡。

师:很好。诗人由采薇起兴, 引出对家的思念。

把“采薇”和“归家”联系起来了。写采薇实际是抒发离家思归之情。

诵读1-3章的诗句: (见前“原文”第一节) 。

师:怎样概括这三章的主要内容?

生1:写跟猃狁打仗, 心情忧伤。

师:回答明确。

生2:跟猃狁打仗激烈, 时间很久才忧伤思家。

结合了“采薇”和“不遑启居”“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的内容, 理解合理。

可不可把两位同学的理解结合起来呢?

生3:跟猃狁打仗, 艰苦持久, 思念家乡。

板书:猃狁之故、旷日持久、思归愁苦。

师:怎么样?

同学笑了。 (作笔记)

师:继续研读4-5章 (见前“原文”第二节) 。

师:这两章写了哪些景物和事物?

生:盛开的常棣花, 将帅的战车、高大的公马。象牙装饰的弓箭、鱼皮作的箭袋。

师:诗人是怎样描写战车、战马、弓箭等军事装备的?

生:“戎车既驾”写战车已经套好马鞍, 随时可以驾驭出发。

师:怎么写战马?作者用哪些词描写马?

生:是騤騤、业业、翼翼三个词, 都描绘了马的高大、健壮、整齐。

师:“象弭鱼服”写出了战士的武器具有什么特点?

生:高级吧。先进吧。

师:是吗?再换换词。

同学说开了:精美。尊贵。锐利。

师:作者写车马武器装备是写战争写军队。诗人写出了我军怎样的特点?

生:强大、威武、神勇。

师: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板书:军容整齐, 严阵以待, 士气高昂。

师:诗歌中哪一个可以词概括这场战争?

同学很疑惑, 没有能够作出回答。

师:那么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些军事战备的作用和目的?

生:“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和“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师:作者在这里为我们描写了一支精备整肃之师的装备军容的, 由此, 你能想象这只军队将士们的战斗生活吗?。

生1:艰苦顽强。

生2:坚强勇敢, 不怕死。

生3:筋疲力尽, 殊死搏斗。

师:继续想象你自己就是这位身在军中的诗人, 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你的情感是怎样的?

生:痛恨战争, 是战争让我们有家不能回。

生:希望战争尽快结束。

师:这种情感是从哪些诗句传达出来的?

生:从“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看出来的。

生:“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也明确表达了战争带来不幸的痛苦。

肯定同学结合诗句的内容来理解, 很好。

师:诗人为什么要描写战争的军容整齐, 严阵以待, 士气高昂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过程中全军英勇顽强、殊死搏斗、筋疲力尽的表现?

师:诗人对战争的情感态度是否矛盾?

(沉默)

师:让我们回忆历史上的战争。相信会对战争有新认识的。

从我们都熟悉的战争说起。生:抗日战争。

师:行, 就说八年抗战:外敌入侵, 人人上前线。冲锋陷阵, 血流成河。妻离子散, 家破人亡。这些让你对战争有何感想?

生:流血牺牲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

生:战争必定有死伤。

师:对了。陆游有诗句怎么说?顾炎武有诗句怎么说?

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生:“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生: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这场战争尽早结束。

师:积极参战, 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每个公民应该责无旁贷。另一方面, 战争带来的灾难总是无法避免, 其残酷性是人所不愿的。这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纠结在一起就会发生矛盾。历史上的每一场战争都是这样。

师: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战争是国家行为。本诗把这场战争称为什么, 现在知道吗?

(发现)

生:“王事”

师;什么是“王事”?

生:君王之事

生:国家之事。

师:可是,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 不幸, 这就成了“家事”了, 而“家事”和“王事”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 同意吗?

学生表示赞同。

板书:王事家事

继续研读第6章 (见前“原文”第三节) 。

齐读。

师:借助联想和想象, 描写两幅画面。“杨柳依依”给你怎样的感受?“雨雪霏霏”给人怎样的感受?选择一幅画面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语段。

生:动笔写。

三位学生交流。

师:借助今昔景物描写重在抒发怎样的情感?

生:悲伤之情

师:以昔日的美好从反面来烘托今天的痛苦和悲哀, 这是一种手法。叫反衬表现手法。

师:“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生:直抒胸臆。

师:前面的四句运用的是什么抒情方式?

生:借景抒情。

板书:以乐衬哀、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师:我们赏析了本章的手法, 下面进一步品读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4-5章的理解, 把“伤悲”“哀”改为“愤”“恨”好不好?为什么?

生:“伤悲”“哀”反映了诗人的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愤”“恨”有点过激, 这种感情不明显。

师:从以下选项, 选出你认为最准确的表达。 (PPT)

A、愤怒控诉统治阶级漠视百姓疾苦, 常年征战, 穷兵黩 (du) 武。

B、诉说征战之苦, 抒发思念故乡的悲苦心情。

C、激励将士保家卫国, 表达卫国捐躯的英雄气概。

生: (讨论后) 选B。

师:还是回到对战争的应有认识上了, 诗人因为深明战争大义, 在一个杨柳依依的时节欣然出征;但是因为战争的持久和残酷使诗人日夜思归, 最后在风雪霏霏的寒冬踏上归途, 故而心情沉痛悲伤。板书:

“杨柳依依”暗合“王事” (战争义务)

“雨雪霏霏”暗合“家事” (个体情感)

只有这样理解, 我们才明白“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景物描写的不同心理背景。

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 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 薇之柔, 薇之刚, 棠棣花开, 依依杨柳, 霏霏雨雪, 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之苦和思归之切。

但是, 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 战争是一面镜子, 它能够折射出民族的真实性格。我们既要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对战争的反感这一层情感, 更要体会到诗人在国家大义和个人幸福之间选择了忍受和担当的爱国情愫。

《诗经?采薇》的主旨解读 第4篇

战争,总会关乎生死。而古代对少数民族的战争,除了死亡的残酷,还有离别的忧虑。所以,在战争频仍的先秦时代,戍边的战士难免就会生出思乡的痛苦。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它概括了《诗经》成诗的原因,也同时揭示了《诗经·采薇》中那位战士的心声。

“猃狁”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在无史记载,存于传说的时候,对于中原的政权就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猃狁”二字的“犬”字强烈而鲜明地传达着汉族对其的侮辱和恐惧,这也恰好说明了它有着“豺狼”一样的民族个性——拜“白狼”为图腾,既残暴又强大。周幽王时,它是攻入镐京的“犬戎”,汉武帝时,它是与之交战的“匈奴”,即使到了唐朝,时人谈之色变,两股战战。

当周朝的战车经过几百年的跋涉,在“春秋”这个拐点终于车破马乏。而猃狁这个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窥伺觊觎之下,当然也发现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进攻与防守,侵略与反抗,在双方的边境上不时上演。我们不知道他们在战争中抢夺了什么,损失了什么?也不知道在每一次的进退时死亡了多少,俘获了多少?历史的风烟连铁石都能消磨成沙,更何况那一小片血渍、曾经温暖的肉身?

但,即使再过几百年、上千年,因为有《诗经·采薇》的流传,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听到有那么一个战士,在频繁的战争空隙里的哀叹与呼吸;可以依稀看到他驰骏马,披铠甲,挽雕弓的飒爽英姿。可以感受他对家国内心的忧戚,对和平的期望。

战争,拉长了家乡的距离,阻滞了归乡的脚步,更使每一个时刻都变得难以消受。塞外是苦寒的天气,晚来的春,短暂的夏,漫长的秋冬。或许,这个战士只能凭借那荒原的草的荣枯来辨别季节,除了战争,除了流血与死亡,哪里还有“采薇”的闲情逸致?“采薇”是和平年代的生活场景,即使遇到荒年,以“薇”代食,那也毕竟不需要枕戈待旦,直面生死。看着草长草枯,想着家乡此时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了吧?一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但战争不休,何以家为?

对于战争的理解,我总觉得没有这个古代的战士理解的透彻。更别说真的让我持刀跃马,冲锋杀敌了。快意恩仇,杀人如麻,那只是小说家的臆想而已;悲啼呼号,望生畏死,或许才是人们的常态。

至于在极其残酷的古代战争里,竟然有人不贪生怕死,而心存家乡,这样纯粹的、深挚的感情,似乎只他所独有。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对这个古代的战士,不是同情,而是敬仰!

他归乡的心情是急切而真实的,但他没有因为戍边就怨天尤人,如一个怨妇那样控诉悲吟,他深知一点,那就是,导致自己远离家乡的,甚至有可能失去家乡的原因是外敌入侵。敌人是横亘在他归乡之路上高山,只有荡平贼寇,才会赢得回归。所以在每一节的诗歌里,他都会反复控诉:“靡室靡家,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王事靡盬,不遑启处”。这些语言,深刻的显示出这个战士的内心——把对家乡的爱,融化为对敌人的恨。正是爱之深,所以恨之切。

《采薇》之中的情感,是阳刚的,是正义的,是充满着战斗豪情的。当这个战士谈到战争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的到:那“君子之车”是多么的高大坚固;那“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是多么的剽悍神骏;那“象弭鱼服”是多么的装备精良、军容整齐;那“一月三捷”是多么的大快人心。这样的描述,正说明了这个古代的战士,他内心之中的大情感,是对国家的责任与爱。

《采薇》之的情感,是浪漫的,是写意的,是充满着乐观情怀的。在战场那“彼尔维何?维常之花”的绽放,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其实是战士对胜利的渴望。1929年,毛泽东在转战闽西时,红军上杭之战胜利,恰逢重阳节,那“战地黄花分外香”,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种对比,不只是自然环境的优劣之比,更是和平与战争的状况之比。诗歌用诗化的画面,而不是用世俗的语言来表现,在含蓄之中,蕴含着批判,在对比之中,增加批判的力量。

但战争残酷而漫长,究竟何时是个尽头,当现实摆在这个战士面前时,引得他无尽的哀愁。“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当个人的际遇与时代的命运交叠,多数情况下会淹没于时代的洪流之中,沉寂于芸芸众生之后。但总会有在大河奔涌向前时,偶尔泛起的浪花,逼人眼目,催人魂魄。如能如此,那也应该是个幸运儿。

这个潜藏在千年之前的战士,他发出的悲鸣因诚挚、真切,而感人至深;因深沉、厚重而催人奋进。这位心怀家国、屡经战阵而不死的勇士,在已是杨柳依依,薇草青青,棠棣葱葱的千年古道上,你是否安然返乡?

诗经采薇翻译及解析 第5篇

这首诗的第一部分从“采薇采薇”到“忧心孔疚,我行不来”重复三章,每章都以“采薇采薇”开头,这是《诗经》中常用的表达手法,即用重章叠句的方式来反复表达同一个主题,在这首诗中即是兵士的行役之苦。

开头便以比兴的手法借物起兴。所谓比兴,也即朱熹所说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在这首诗中就是先言“采薇”这件事情,然后引出“采薇”之人的悲苦生活,也即“采薇”接下来的“靡室靡家,猃狁之故”。猃狁是当时一个经常作乱的少数民族,根据历史记载,应该是周宣王时期北部的允姓戎狄,由于这个部落经常骚乱当时的周朝边疆,所以常年需要屯兵对抗,这首诗反映的就是驻守边疆的兵士的凄苦心情。三章虽然字词经常有变换,但基本意思是贯穿的,就是边疆将士思念家乡却难以回家的愤懑和焦虑的感情。诗中反复言及“猃狁之故”,可见当时的兵士对于戎狄的叛乱是多么痛恨,正因为叛乱的发生使得他们有家不能回,甚至音信都没办法传达到家中的亲人手上,怀着这忧郁的心情无处抒发,只能是积忧成疾,“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了。在古代边疆,生活环境非常艰苦,兵士的生活也十分的单调无聊,第一部分用重章叠句的表达,写季节从春至秋,薇菜从嫩而老,兵士却始终难以回家, 充分体现了战争带来的灾难和兵士的凄惨境遇。

二、第二部分:为国赴难的`当仁不让

《小雅》是《诗经》中的正面诗词,正如《诗大序》中所说“雅者,正也”,所以《采薇》除了兵士的思乡之情外,还表达了面对民族危机时,周朝兵士维护国家安全的大义,体现的是普通将士的责任感。这便是这首诗第二部分所表达的主题。

开头又以比兴的手法,用“彼尔维何,维常之华”来引出严阵以待的“君子之车”,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当时正在行军,而从“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中又可以看出兵士对当朝政权的赞美和必胜的信心。“君子”是对当时将帅的尊称,“戎车”即大车,“四牡”是四匹马连在一起的大的战车,这些人物和装备的描写非常细致,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的队伍雄风,也从侧面反映了兵士的自豪和威容,暗示了必胜的信心和结局。此章最后一句“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记载了当时的战争状况,即没有一天可以放松警惕,猃狁戎族,经常来犯,这也是士兵忧心忡忡的原因所在。但是虽然战争造成了兵士的常年戍守的状态,他们依然无怨无悔,坚守岗位,为的就是把猃狁之族赶出中原大地,保卫祖国的和平与安康。诗中所体现的当仁不让的责任感和兵士强烈的爱国精神,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三、对人生经历的深沉感慨与悲叹

诗的最后一部分又回到了抒情,只是不同于第一部分白描式的叙述,这一部分深刻表达了常年戍守边疆的悲苦,借用景物的冬春变化,含蓄地表达了人生亦如四季变化无常的深刻主题。当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杨柳依依,送我的人也温柔而缱绻;如今大雪纷飞的冬天,又还有谁在等我。人生无常,就如这冬春季节的变换,兵士的心理是非常无奈的,也透露了其对未知的未来生活的惆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认为是《诗经》中最有意境的句子,如果单独读这一句时,读者可能并不会想到写的是悲苦的边境生活,而放在整首诗中来看,正是这样含蓄柔婉的表达方式和刚烈的民族气节和粗犷的边境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在感慨边境将士的悲苦境遇之时,更添一种柔情,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认识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从《诗经》开始就非常讲究“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歌意境,在表达一个固定的主题时,往往用细节描写来突出那样一种情怀。乍一看去,这四句写的是季节,写的是人生,而放在整个行役之歌的大背景下,更加突出了当时兵士的一种“侠骨柔情”,这种大环境中看似相反的表达手法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啊,兵士要驻守边疆,几乎没有抒发自己情怀的渠道,但他们心中依然满怀深情,依然会触景生悲。只不过这一种关于人生与境遇的伤悲,只能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了。

四、结语

诗经静女和采薇的翻译 第6篇

娴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读到《静女》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是一幕幕话剧场景。曾经说过《诗经》里每首诗的文字不仅是一首诗,一支歌,更是一本小说,一个剧本,甚至是一部电影。今天就让我用一幕幕话剧来诠释《静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吧。

诗经采薇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诗经·采薇》的翻译 第7篇

二、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两首——氓

原文释义

采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称大巢菜,可食用)采薇,薇亦作止(作:生。止:语助词)。曰(说,或谓语助词,无义)归曰归,岁亦莫止(一年将要结束。莫:通“暮”。岁暮,一年将尽之时)。靡(无,没有)室靡家,玁狁(音(xiǎn yǔn):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之故。不遑(没空。遑:闲暇。)启居(启:跪坐。居:安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火势很大的样子,此处形容忧心如焚),载(语助词)饥载渴。我戍(驻守)未定(安定),靡使(传达消息的人)归聘(探问)!

采薇采薇,薇亦刚(指薇菜由嫩而老,变得粗硬)止。曰归曰归,岁亦阳(阳月,指夏历四月以后)止。王事靡盬(音(ɡǔ),休止),不遑启用。忧心孔疚(孔疚,非常痛苦。疚:痛苦),我行不来(不来,不归。来:回家)!

彼尔(“薾”的假借字,花盛开貌)维何(是什么)?维常(常棣,棠棣)之华。彼路(通“辂”,高大的马车)斯何?君子(指将帅)之车。戎车(兵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驾兵车的四匹雄马。业业:马高大貌)。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马强壮貌)。君子所依(乘),小人(指士卒)所腓(音(fěi),“庇”的假借,隐蔽)。四牡翼翼(行止整齐熟练貌),象弭鱼服(象弭:象牙镶饰的弓。鱼服:鱼皮制成的箭袋。服,“箙”的假借)。岂不日戒(每日警备),玁狁孔棘(通“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枝随风飘拂貌);今我来思(语助词),雨(音(yù),作动词,下雪)雪霏霏(雪花纷飞貌)。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宾语前置句,没有人了解我的悲哀)!

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

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

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第六章为最后一层,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深入探究

思想感情:

采薇(《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前三章的特点:

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来暗示时间的流逝,而人物内心的痛苦、焦虑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重唱,一唱三叹,表现出了诗歌特有的音乐美。四、五章的特点: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没有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当战争的残酷却明显可见。

艺术特点:

改写《诗经·采薇》 第8篇

四季轮回,花落花开,新芽已经长大,那盏灯还在遥远的地方亮着,每一条路都能通向我的家,可我却不能回去,吹熄它的等待,一幻想,一幻想就幻想了一年啊!一年啊!我不停地与敌人厮杀,不曾停止下来,只为了让祖国早日和平,我也能早日回到我的家乡,看到我的亲人……

冬去春来,柔嫩的小苗苗刚刚舒展出嫩绿的新芽,试图绿了那野山坡,还有那条冰封了的小溪,有盏灯在遥远的地方依旧亮着,一个战士在夜里忧闷,牵挂。举目茫然,我有着鸿雁要传书信,却不知该让它飞往何处?过了一会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想,我何时才能向那鸟儿一样回到我的家乡呢?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很快,就要回到家乡了,我的心都快跳出口中了,满心欢喜。在回家的归途中,又渴又饿,路途艰难而漫长,也常常想放弃,可是一想到见到亲人时的欢乐,踏上故土时的心情时我又开始努力,在我的几次努力过后,终于回到了家。

到了家乡,那里早已是冬天了,往远处看白茫茫的一大片,像是给大地穿了一件雪白的大衣一样。雪越下越大,莫不是谁和它生气了,好像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风还是刮得那么强烈,像一把看不见的刀一样刺入露在外面的肌肤。快要到家门口了,但我的心却难以平静。心想年迈的父母身体近几年来好不好?弟妹们有没有长高,懂事?窗户下的那株梅花,今年开得是不是比往年开得更艳丽呢?

一年了,整整一年了!还记得出征时正是阳春三月,杨柳依依,暖风浮动,多情的柳枝抚摸着银亮的战甲,温暖的暖风梳理着长矛上的红缨……

谁知我愁?昔日杨柳,片片薇菜。今日归来,一切的一切都变了。

诗经采薇的改写 第9篇

一柄闻名天下的好剑。一柄大将军的佩剑。

那位将军英明神武。

而他,又要出征了。也,带上了我。

我听不清那位锦衣玉袍的人说了什么话,只见他手上举着一团金黄,煞是耀眼。

而我听见,我看见,我感受到,将军深深的握着我,单膝跪地,跪拜行礼。然后,一句话从他口中说出。

我听见了。

他说,臣,遵旨。

这时我知道,他,又要出征了。

我看见了,那时,宫外翠绿的杨柳随风摇曳,吹起纤细的枝条。

哦,已经春天了。这一仗,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

荒凉的土地上,横尸遍野,血流成河。

吼着,叫着,打着,拼着,一个个人接着倒下,直到,远处只剩下残尸骸骨。

我的身上沾染了太多的鲜血和污秽,灵魂仿佛被困住了,连剑刃,也逐渐变得不是那么锋利,那么决绝了。

无论是敌方,还是我方,都损伤惨重。大军所过之处,只剩下遍地的死尸。

将军把这一切尽收眼底,他心痛了,这,真的是他的初衷么?

只有奋勇杀敌,早日剿灭国贼,才能改变这一切。他对自己说,紧握着我。我仿佛能感受到,他的血液,他的脉搏,他的心跳,他的振奋。

我不禁暗自叹息。

这场仗终于打到了头,我军大获全胜,士气振奋。而敌军溃败,已不成气候了。

是时候,能回去了。

将军坐在马上,我,挂在他的腰际。一步一步向王都走去。

我终于知道,这世上最珍贵的人,他名叫圣上。

而我们,就要进宫去觐见圣上。

我依旧不知云云他们所说的话,直到将军的脸上有了一丝悲痛。我终于明白了一点。

打仗,不好。

将军带着我踏出殿门,屋外细碎的雪花飘舞,而那春天的杨柳已积了一层雪了。那雪落在我身上竟有些冷。

已是冬季了。

这仗,还真是打得够长。在不知不觉的抗阵杀敌中,一季一季已从手中的兵器里划去。我不禁默默的叹息。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采薇的拼音 第10篇

诗经采薇的拼音

采(cǎi)薇(wēi)采(cǎi)薇(wēi).薇(wēi)亦(yì)作(zuò)止(zhǐ).

曰(yuē)归(guī)曰(yuē)归(guī).岁(suì)亦(yì)莫(mò)止(zhǐ).

靡(mí)室(shì)靡(mí)家(jiā).玁(xiǎn)狁(yǔn)之(zhī)故(gù).

不(bù)遑(huáng)启(qǐ)居(jū).玁(xiǎn)狁(yǔn)之(zhī)故(gù).

采(cǎi)薇(wēi)采(cǎi)薇(wēi).薇(wēi)亦(yì)柔(róu)止(zhǐ).

曰(yuē)归(guī)曰(yuē)归(guī).心(xīn)亦(yì)忧(yōu)止(zhǐ).

忧心(yōuxīn)烈(liè)烈(liè).载(zǎi)饥(jī)载(zǎi)渴(kě).

我(wǒ)戍(shù)未(wèi)定(dìng).靡(mí)使(shǐ)归(guī)聘(pìn).

采(cǎi)薇(wēi)采(cǎi)薇(wēi).薇(wēi)亦(yì)刚(gāng)止(zhǐ).

曰(yuē)归(guī)曰(yuē)归(guī).岁(suì)亦(yì)阳(yáng)止(zhǐ).

王(wáng)事(shì)靡(mí)盬(gù).不遑(bùhuáng)启(qǐ)处(chù).

忧心(yōuxīn)孔(kǒng)疚(jiù).我(wǒ)行(háng)不(bù)来(lái).

彼尔维何(bǐěrwéihé).维(wéi)常(cháng)之(zhī)华(huá).

彼路斯何(bǐlùsīhé).君子(jūnzǐ)之(zhī)车(chē).

戎(róng)车(chē)既(jì)驾(jià).四(sì)牡(mǔ)业(yè)业(yè).

岂敢(qǐgǎn)定居(dìngjū).一月三(yīyuèsān)捷(jié).

驾(jià)彼(bǐ)四(sì)牡(mǔ).四(sì)牡(mǔ)骙(kuí)骙(kuí).

君子(jūnzǐ)所(suǒ)依(yī).人(xiǎorén)所(suǒ)腓(féi).

四(sì)牡(mǔ)翼(yì)翼(yì).象(xiàng)弭(mǐ)鱼(yú)服(fú).

岂不(qǐbù)日(rì)戒(jiè).玁(xiǎn)狁(yǔn)孔(kǒng)棘(jí).

昔(xī)我(wǒ)往(wǎng)矣(yǐ).杨柳(yángliǔ)依依(yīyī).

今(jīn)我(wǒ)来(lái)思(sī).雨雪霏霏(yǔxuěfēifēi).

行道(xingdào)迟迟(chíchí).载(zǎi)渴(kě)载(zǎi)饥(jī).

我(wǒ)心(xīn)伤(shāng)悲(bēi).莫(mò)知(zhī)我(wǒ)哀(āi).

创作背景

从《雅采薇》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作于西周时期。至于此诗具体创作年代,有三种说法。一、《毛诗序》:“《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郑笺:“西伯以殷王之命,命其属为将,率将戍役,御西戎及北狄之乱,歌《采薇》以遣之。”可见毛诗认为《采薇》是周文王时事。旁证有《逸周书叙》:“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备玁狁。”朱右曾注:“《诗采薇序》与此略同。”二、汉代说《诗》者还有齐诗、鲁诗、韩诗。三家诗与毛诗不同,认为《采薇》是周懿王时事,旁证有《汉书匈奴传》:“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岂不日戒,玁狁之故。’”三、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据铜器铭文考证,认为“《采薇》《出车》实同叙一事”,“《出车》亦宣王时事”。“从现代出土青铜器铭文看,凡记猃狁事者,皆宣王时器”。

《诗经·采薇》的翻译

《诗经·采薇》的翻译(精选10篇)《诗经·采薇》的翻译 第1篇诗经之《采薇》翻译“采薇”一词,还见于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