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施工融合
设计与施工融合(精选12篇)
设计与施工融合 第1篇
关键词:公路桥梁,特点,施工,分析
1 西部山区高速公路及其桥梁的特点
西部山区高速公路的主要特点是地形、地质和水文情况复杂。地形复杂, 表现为地面高度差大, 坡陡且险要:地质复杂表现为岩溶、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陡崖、煤气地层等不良地质。
受到这些原因的影响, 路线布设时平纵横三个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约束, 一般就是平曲线多, 平面半径小, 纵坡大, 桥梁比例高, 横坡陡, 高挡墙多。山区高速公路桥梁也相应具有上述特点, 弯坡桥多, 高墩大跨多, 墩台形式多, 设计中必须协调解决好桥梁各细部构造与地形地质之间的关系。水文复杂, 表现为水系众多, 水文地质、暴雨、洪水、泥沙沿路线不尽相同。山区高速公路往往是沿溪展线, 受地形、地质、水文的影响, 路线布设时平纵横三个方面普遍都受到约束, 造成平曲线多, 平面半径较小, 纵坡较大。路线反复沿河岸交替设线, 斜、弯及纵向桥多;横坡陡, 半幅桥和半幅路基多;路线跨越众多沟壑, 高墩大跨多, 墩台形式多, 因此桥梁设计中必须协调解决好桥梁各细部构造与地形、地质、水文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与挡墙、隧道、交通设施、排水设施等其他构造物衔接, 从而体现细部处理见设计水平的观念。
基于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貌, 致使山区高速公路桥梁在路线中所占比例大, 往往选择曲线、大纵坡、高墩、长桥等设计方案。另外, 山区高速公路桥梁多为弯、坡桥, 曲线梁桥在弯扭耦合作用下, 具有沿某一不动点变形的趋势, 单向行驶的大纵坡长桥在长期反复的汽车制动力作用下, 梁体具有沿汽车行驶方向滑移的趋势, 如果采用全连续结构, 即上下构之间为橡胶支座连接时, 这种滑移趋势往往造成梁体受力不平衡, 支座脱空甚至破坏, 从而导致粱体开裂。因此山区高速公路桥梁宜采用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或墩梁固结的连续一刚构混合体系, 既适应平面线形, 又适应桥梁受力特点。
2 西部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及其特点
2.1 西部山区高速桥梁施工特点
2.1.1 施工周期长。
对于高空作业, 模板的受力自成体系, 从模板的受力性能考虑, 高墩柱混凝土的一次浇筑高度一般为4~6m。对于20m以上高墩的施工次数至少在4次以上, 最多的达到10多次, 这样每一根墩柱的施工周期相当长, 受机械设备等因素影响, 有的墩柱施工工期达到5、6个月之长。
2.1.2 模板和机械设备的投入大。
由于单根高墩柱的施工周期长, 且受总工期的限制, 各大桥的高墩柱只能采取平行作业的施工组织方法, 每根墩柱至少配备6m高度的模板, 使其自成施工体系, 这样模板的投入相当大。受起吊能力的限制, 高墩柱施工须配备大吨位的吊车, 且全标段高墩柱数量多, 分散于不同的山沟内, 致使吊车等设备很难相互调配使用, 导致机械设备的投入也大。
2.1.3 计量支付周期长, 资金周转压力大。
一根Y形墩为一个分项工程, 按业主的计量规定, 必须整根墩柱完成且该墩柱最后一次混凝土的龄期达到28d才有计量资格。由于高墩柱的施工次数多、周期长,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虽然墩柱完成的延米数大, 但其不符和计量原则的规定, 大量的未完工高墩柱不能计量, 施工单位垫付的资金不能回笼, 而在墩柱施工的中后期, 又开始了桥梁上构大梁预制场的建设, 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这两方面的资金周转压力之下, 一旦承包商的资金供应失控, 至此势必使工程施工陷入步步危机之中。
2.1.4 高墩施工定位控制难度大。
对于高桥墩来说, 截面相对面积小、墩身高、重心高、墩身柔度大、施工精度要求高, 是其显著的特点, 施工时轴线很难准确控制。
2.1.5 高空作业, 施工安全系数低。
2.2 施工要求
2.2.1 桥梁设计上要处理好跨径与墩高的关系。
跨径与墩高的关系按桥梁美学原则, 一般应选择比值为0.6l8~l之间, 通过经济比较, 往往又是经济的, 也就是说20m跨径T梁适应的墩高一般为l2~20m, 30m跨径适应的墩高一般为l8~30m, 40m跨径适应的墩高一般为24m~40m。山区高速公路地形起伏变化频繁, 通常应根据地形选择一种跨径, 不宜根据墩高频繁变化跨径, 墩柱高度变化很大时, 可以采用20m与30m或者30m与40m的组合跨径。当一座桥梁, 有几种跨径方案可选择时, 应结合上下构做造价分析比较再做选择。
2.2.2 综合实施支挡、抗滑、减重、反压、截排水等工艺
2.2.2. 1 滑坡治理以预防为主, 治理为
辅, 一次根治, 不留后患, 宜早不宜迟, 宜小不宜大的原则, 把滑坡阻止在蠕滑挤压阶段。滑坡治理应优先选择地面排水、地下排水、减重、反压等容易实施和见效快的工程措施。滑坡治理应尽量安排在旱季, 并尽可能少扰动滑体的稳定, 如先做地面引水工程, 支挡工程施工应分段跳槽开挖、加强支撑等。滑坡不能避让时, 首先应查清其性质和稳定状态, 分析其对桥梁工程的影响, 并使桥梁工程建设尽量不破坏和影响滑坡的稳定性, 施工顺序上必须先处理滑坡, 后施工桥梁。
2.2.2. 2 减载和反压都是土石方工程, 实施容易, 可用于救急或永久工程, 但应注意:
减重的位置在牵引段和主滑段;反压工程应填在抗滑段以下并保证自身稳定和滑坡不越顶滑出。
2.2.2. 3 抗滑桩由于其抗滑力大, 对滑动
稳定扰动小, 施工方便, 目前在大中型滑坡上广泛应用, 几乎代替了抗滑挡墙。当滑坡推力过大, 作为悬臂受力构件的抗滑桩不经济时, 即可根据条件采用锚索抗滑桩, 锚索长度一般30~50m (受力50~l50t) , 还有的达70~120m (最大受力达300t) 。抗滑桩除了单桩外, 还可两根或三根组合形成排架桩、刚架桩 (如利用桩柱式桥墩抗滑即属这种情况) , 还有在桩闻加挡板形成桩板墙。随着岩土施工机械和锚索防护技术的解决, 框架或支墩锚索在滑坡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2.2.2. 4 鉴于桥梁结构物特别是高等级
公路的重要性, 目前对于滑坡桥位设计, 基本上采取是先治理滑坡再建桥, 避免桥梁滑动的风险。在一些低等级和小规模滑坡中方可利用桥梁墩台抗滑。桥位滑坡处治安全系数应视桥梁规模或重要性分别对待, 一般情况。建议:特大桥、大桥、中桥、小桥分别采用1.25、1.20、1.15、1.10, 特殊情况可适当提高或降低, 但最低不应小于1.05。
2.3 高墩施工方案。
可采取履带吊吊装模板、钢筋、混凝土法。该方案为无支架施工方法。为了方便施工人员操作及安全需要, 在每一节模板的四周设一操作平台, 操作平台由三大部分组成, 用覬28钢筋制作三角支撑, 用以焊接在模板的竖肋上。三脚架上放置木板, 四周护栏用覬28钢筋与三脚架焊接构成施工操作平台。模板、钢筋及混凝土吊装用50t履带吊吊装, 该法操作简单、工效快。也可以实施搭设支架法。该法是在墩柱两侧搭设钢管或碗扣支架, 在支架顶部搭设横梁、起重装置等。每一节模板用小吨位卷扬机或手拉倒链提升, 然后平移就位。该法操作简单, 无需吊车配合, 可连续施工, 致使工程效率偏低, 这是基于适合地形条件差、墩高矮、机械设备无法就位的墩柱施工的考虑。混凝土可用高压输送泵输送。
参考文献
[1]马惠民.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病害防治实例[M].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第2篇
(一)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表现力,是教学改革的需求: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笔者一改以往思想教育课讲道理多易枯燥的特点,运用计算机网络找到相当多的案例视频等生动的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观看,学生像看电影一样从听觉、视觉上充满兴趣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生的课堂专注性大大增强了。(二)多媒体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视听功能,增强感染力: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这是作为现代教师一项新的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笔者本人在多媒体教学中十分注重课件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在教学中,设计课件时,注意利用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对人体各种感官的冲击和刺激作用,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课堂变成学生精神的丰盛大餐。(三)多媒体是辅助教学而不应是教学的全部手段:多媒体教学中最主要的媒体,不是计算机,不是图片,不是视频,而是教师本人。多媒体本身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全部,不然的话就会本末倒置、物极必反。所以多媒体教室中,演示的屏幕位置不能取代黑板,应该给黑板一个完整的空间,而屏幕应是教学内容的补充,真正符合其“辅助”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直观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原本觉得枯燥、难懂、抽象的问题感到生动、有趣和具体,从而爱学、乐学,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的愉快。(二)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引起学生对学习问题观察的兴趣和注意;能够增大观察的可见度和清晰度;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能够突出观察对象的重点和本质特征,提高观察效率;还可以对观察对象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剪辑,使之更集中、更典型,因而更有代表性,往往可以使学生获得比在现场观察还要好的效果。(三)信息技术可以把教材的各种美的因素(如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比教材中的文字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更形象,更具说服力,加之信息技术所特有的呈现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寓真理于具体的、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感染力强,能更好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教学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让我们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计算机等多种媒体技术,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让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这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完成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形式之一就是支持的自主学习
第一,注重使用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媒体组合,做好教学内容设计,提供教学服务,构建情境,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第二,注重促进技术的优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相互的结合,就会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实现有支持的学习;第三,注重新技术的应用。要根据各种教学需要,升级改造现有的应用软件系统,自主研发先进的教学管理系统,无缝集成,形成一个功能强大、性能优越的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开发小课程等微型资源,适应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时时、处处的自主学习支持。作为教师,课前应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课上应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扩充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元化教学交往。而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能利用网络平台登陆资源库自主学习,实现与教师的有效互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培养自己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浅析现代设计与设计美学的融合 第3篇
关键词:现代设计;设计美学;融合
设计美学、现代设计不属于同一个学科,但是却互相联系,从属于人文科学领域。设计美学学科主要是对设计的本质、形式美感、设计形态等深入研究;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设计美学的融合,可以有效提升现代设计的艺术水准。通过研究审美规律与现代设计本质,可以促使设计的美感得到提高,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相应的使用性能之外,还拥有较强的美观性。
一、设计美学与现代设计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美学概念最早是在1735年由德国人提出的,经过不断发展,美学学科逐渐成熟和完善,对美的追求代表人开始追求高层次精神生活。美的设计,打破了使用功能的限制;通过设计美学的运用,可以促使设计师的审美素养及设计水平得到提升,促进了现代设计运动的发展。过去的设计是传统手工业技艺,且存在着较强的模仿性,不属于真正设计。人们只有更加深刻的审美认识设计,设计价值方可以得到体现。对于专业设计师、美学家以及艺术理论家等,都需要充分重视现代设计艺术美学。
设计与美学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设计艺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生,充分发挥了设计文化的引导作用;设计艺术承载着文化,且外在表现了文化。设计与美学之间互相影响和促进。设计的基础内容为人文科学,而设计美学作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引导着设计的开展。虽然现阶段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开始广泛运用具有较高科学技术的设计工具,但是未来也不可能会替代人类的想象和创意。而设计美学这门学科则可以有效帮助人类深刻认识,通过一系列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萌发创意。
二、设计美学从理论角度支持了各专业领域的设计
众所周知,设计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将诸多方面给涵盖了过来,如社会、文化、经济等等;不可能会凭空出现设计,上述因素会影响到设计,而结合相应的理论基础,设计方可以得到发展。以密斯建筑设计为例,其个人特征和特点较为浓厚,主要就在于其形成的审美理论体系比较完善,在他所有的设计中,都将少既是多的原则融入进来,设计出来了具有较强美感的形态与面貌。对设计史中各种流派和运动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每一种风格的背后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包括新艺术运动、新建筑运动等等,前者主要是倡导回归自然,后者则是提出构造的作品,在功能要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只有符合理性法则和合理结构,方可以产生美。
三、设计美学促进了现代设计的发展
从概念角度上来讲,设计美学主要是对设计的本质和审美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对审美发展规律充分掌握,可以科学判断未来设计的走向。以上海双年展为例,将超设计作为展览的主题,又将其划分为了设计与想象、日常生活、未来构建历史等三个组成部分,相关策划人详细解释了第三个部分,未来具有无限可能,同时,这些可能又发挥着镜子的功能,既对今天的现实进行反照,又可以对未来的历史进行建构。这个部分从未来视角进行了回溯和反思,有效结合了现代艺术实验观念和社会历史的乌托邦想象,对历史与未来观念的演变和建构过程深入探讨。通过对历史发展规律合理把握,能够对未来观念演变过程科学判断,那么借助于审美规律,也可以对未来设计演变过程有效研究。因此,未来的设计发展中,将会受到设计美学审美规律和审美心理的引导性作用。同时,在其他专业的影响下,设计美学也在不断的解构与重构自身内部,且影响到了现代设计的形式、内容、色彩、材质等。设计从生活中提炼而出,同时要充分依据社会技术等大形势。对于设计师来讲,需要充分思考生活美学、技术美学和社会美学;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设计也需要不断创新,以上海双年展的超设计为例,就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时代的进步,超设计将当下人们的美学追求给有机反映了出来。设计除了作为一项技术,将功能性产物给制作出来之外,还将本社会的艺术价值、社会理想等美学观点给涵盖了过来。设计除了作品产物之外,还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理想体现了出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设计与生活、社会等息息相关。同时,设计美学也紧密联系着生活美学、技术美学,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制约到当代设计。具体来讲,设计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影响体现在这些方面:
(一)走进自然
这种设计美学理念,促进了人们将自由理想构建于无限的大自然面前,艺术的总体性特征得到实现,将设计美学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出来,这项要求指的是借助于个人能力和愿望,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靠近哲学
在设计美学中,引导设计与哲学无限靠近,以便促使设计艺术的内涵得到显著拓展。通过哲学的引导,设计除了具象表达之外,还可以将人的理性思维给激发出来,促使设计理论水平得到提升。
(三)真善美统一
设计艺术家努力融合自然美、社会美及艺术美等,将有一定意义和内涵的设计艺术形态给设计出来,设计的重要一个发展方向将会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设计美学规律有机指导着现代设计的开展,现代设计则是人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物质实践活动。有美学家用目的有机统一了感性与理想,必然规律支配着自然界的个别现象,统一起来,就具有了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美学指导着现代设计的发展,同时美学由设计来实践。设计美学与现代设计分属抽象与具象两个层面,不同的艺术设计,将差异化的美学思想给体现出来,而只有借助于具体设计,方可以体现不同的设计美学。现代设计有机结合了设计美学的原理与实践活动,在生活中体现了美学原理;艺术品主要是将某种美感经验给重现出来,而设计作品除了对美感进行捕捉之外,还需要将其实用功能发挥出来。因此,设计作品更加紧密的联系了生活,需要充分重视设计中的美学。
【参考文献】
[1]郑亦骏,李正.现代设计与设计美学的完美融合[J].中国包装工业,2014(10):123-125.
[2]范铁明,王承支.浅析禅宗美学与现代婚纱设计的运用研究[J].美与时代旬刊,2014(18):55-57.
艺术设计与商业设计的融合与差异 第4篇
一、设计的定义
设计这个词语源于英文当中的“degsign”, 指按照相应任务目的及要求, 预先制定出相应的工作方案及计划, 绘制出相应的图样, 从而为解决这个问题专门设计的图案。
简单来说, 设计是指设计师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相应艺术性的创造活动, 设计还是一种将相应的规划、计划、设想等利用利用相应的视觉形式进行传达。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环境下, 设计方式多种多样, 专业的设计师更加关注受众的需要, 打破了传统设计当中设计师同受众间缺少交流的局面, 而是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到实际的设计当中。设计既可以将相应的信息利用视觉符号进行传达, 也可以利用触觉、听觉让受众进行体会。
二、概论艺术设计及商业设计
1、艺术设计的含义及分类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 如艺术学、美学、材料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等。王受之曾经说过:“现代设计是现代经济和现代市场活动的组成部分, 因而, 不同的市场活动, 也造成不同的设计范畴。”从整体情况看, 现代的设计通常都包含这样几个范畴: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现代平面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特殊部门等等。从自然描述角度出发, 也可以将现代艺术设计划分为这样几个部分: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传统手工艺品的设计、文化传媒设计、时装设计、商业传媒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2、商业设计的含义
所谓的商业设计就是指为商业化产品的终端消费者进行的服务。商业设计不仅要满足相应消费者的需求, 还要具有规定和改变消费者行为及相应产品的销售运营模式, 利用相应的手段对相应的商品和销售作出整体的规划及设计, 从而达到企业及企业产品价值的目的, 这种形式就叫商业设计。此种设计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设计, 对为很多商业生产活动进行服务, 例如商业空间设计活动、商业规划设计活动、商业发展规划设计活动、商业布局设计活动等等。商业设计能够将设计和商业进行多角度、多专业的串联, 利用商业设计, 人们能够解决相应的商业规模、商业产品定位、商业产品发展规划等等问题。在进行商业设计的时候, 相应的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商家的需求、商业中各个形态的需求、消费者需求, 从而设计出一份优秀的方案。
三、艺术设计同商业设计的融合
艺术设计同商业设计虽然有所区别, 但二者绝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 作为一名设计师, 不仅要有科学分析市场的能力, 更要具备追求高雅艺术的心智, 只有这样, 才能设计出优秀而受欢迎的作品。当然, 绝不可以笼统的评价是艺术设计好还是商业设计好, 而是要将二者放在一定的场合来评价, 在不同的场合当中, 商业设计和艺术设计具有自身不同的价值, 如果能做到二者兼得无疑是更高的境界, 著名的设计师贝聿铭所设计出的产品就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 所以受到了大众广泛的欢迎, 因为消费者都喜欢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较高艺术性的商品。但凡优秀的设计作品, 无论是艺术设计还是商业设计, 都要建立在对相应量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的基础上, 在现今社会中, 因为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推动市场不断变化的时代, 要想设计出与众不同、广受欢迎的作品, 相应的设计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理论体系、较高的艺术素养, 较好的艺术天赋, 更要有十分丰厚的理论积淀。
四、艺术设计同商业设计的差异
从社会化需求方面来看, 商业设计和艺术设计具有一定的区别。商业设计中关注的是商品, 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但是设计内容是否可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同, 品牌及产品能够在相应消费者心中得到确立则是商业设计的根本。艺术设计的核心内容通常都是将美术当作创作的主体, 创作的内容主要是对相应形象的一种表现, 对商业理解通常都很表面化。一般情况下, 会经常出现企业最初制定的市场发展目标同消费者的需求使不想符合的, 所以, 使相应的设计师对产品的商业价值进行挖掘并使相应的消费者接受, 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因而设计师就要把相应的产品转化为能够被消费者接受的艺术品。进行商业设计之前, 相应的设计师应同客户进行深入的沟通, 从而了解并满足客户的需求。现代社会中, 成功的商业设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据相关报道显示, 英国的创意产业对其GDP的贡献率大大超过了制造业。我国拥有巨大的设计潜力, 可是需要所有的设计人员进行挖掘。例如, 小孩之间会玩“同心协力”的游戏, 将两个人的一条腿帮到一块, 然后同其他小组进行比赛, 如果两个人不能协调迈步, 没有清晰的行动条理, 那么不仅不会获胜, 还会磕磕绊绊甚至摔倒。因而, 相应的设计师一定要明确影响设计活动的各个因素, 理顺要素间关系。如果无法明确相应消费者的需求, 那么设计的成功率几乎为零, 从而阻碍我国创意产业行业的发展, 也会为相应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商业设计关注的是商品, 具有更高程度的社会化, 艺术设计关注的则是设计者自身, 在一定程度上是设计者对美的追求, 所以二者的不同还在于客观性及主观性。设计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也就是意见优秀的商业设计作品必然会受到消费者的肯定及欢迎, 可是一件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未必会受到大众的肯定或欢迎, 或者说不一定会受当时人们的肯定及欢迎。这是因为一件优秀的作品的创作者具有少数人拥有的艺术才华, 需要观赏者进行观赏的时候注入自身独特的理解及感情。
五、结论
在现代社会当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物质及精神都有了更高的追求。因而相应的艺术设计和商业设计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二者都属设计, 既有区别, 又有所联系, 相应的设计师只有充分运用各种设计因素, 有机将二者结合起来, 才能设计出受众欢迎的作品。
摘要:设计不仅是艺术的, 更是科学技术当中的一部分, 因而设计是一门交叉性学科。艺术设计的商业性是其同其他纯粹的造型艺术的区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设计更加具有商业性, 将设计的艺术性同商业性进行有机结合, 就可以收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从而提升艺术价值。本文将简单分析艺术设计同商业设计的融合及差异, 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艺术设计,商业设计,融合,差异
参考文献
[1]王敬东.论艺术与设计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3) .
[2]蔡子青.艺术和商业产品设计的关系——浅谈艺术在商业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3) .
[3]刘海平.商业化影响下的中国当代艺术[J].大视野, 2010 (20) .
[4]陈旭晴.设计·商业·管理——破茧成蝶的中国业主建筑师[J].时代建筑, 2005 (3) .
[5]代亚昂.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J].致富时代 (下半月) , 2010 (2) .
[6]冯明玲.艺术与商业之间[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6) .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第5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交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投与多媒体的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间题具体化、枯燥的间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I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通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关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治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
四、教学评价
1.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名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星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而使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3.能有效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4.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现代媒体能以自己的技术优势表现信息,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新的时空观名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有效地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5.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
6,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推动教有的现代化进程。
中式设计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第6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室内设计行业也进入了空前活跃的发展时期。设计师们在进行现代室内设计时,巧妙地将中国传统设计因素和现代元素融合,进而形成一种新中式风格。
关键词:中式设计;现代元素;简约;新中式风格
新中式风格主要是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其装修风格不是徒有其表,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继承符号,而是传承情感、探寻意境。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不断提高。于是人们越来越推崇传统元素,继而越来越认可新中式风格。
一、新中式风格的历史演变和当下流行的必然性
新中式风格产生于我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人们民族意识的复苏,设计师们研究本国设计行业的过程中本土意识增强,由此便产生了一种新中式风格。由于这种风格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是在现代背景下的演绎,并且还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因素和现代设计元素融合在了一起。然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表达了对端庄、含蓄、隽永东方精神的追求,而不是单单的堆砌设计元素。其次,新中式风格是以中国传统古典文化为立足点,致力于营造富有中国浪漫主义情怀的生活空间,像青花瓷、红木工艺品以及木雕等活现了古色古香的东方神韵。它追求的是一种极简主义风格,是东方几千年文明的浓缩,仿佛陈年佳酿一般,越久越迷人。最后,新中式风格是以现代人的审美眼光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所以,受到大众的追捧,并演变成一种流行风尚。
二、新中式风格的特点与表达
(一)新中式风格的特点
其一,层次特点。新中式风格的层次十分鲜明,在处理隔绝视线方面,其运用中式木门、镂空屏风或者窗棂等,同时借鉴现代简约风格的特色,将其简化成中式博古架或者隔断,这种灵动的空间分割形式巧妙地分割出室内空间,同时也展现出室内的层次感。其不断增加了整体空间的丰富感,还顿时让空间充实了许多,洋溢着一种清新明朗、浓郁的文化气息。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明清时期的家居最能代表中式风格,因为其造型雅致简洁,且制作十分精致。而在新中式风格的家居设计中,现代设计师常常可以将中式古典家具的特色和现代简约元素糅合在一起,设计出既简约现代又有明显中式风格的家居作品。
其二,造型特点。新中式风格具有独一无二的造型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传统风格的庄重、雅致。很多家居装饰都是以简洁、硬朗的直线条作为主体,然后和简约的中式家具组合搭配,其在满足现代人追求简单生活的同时,也流露出传统中式家居的内敛和质朴特点。与现代元素结合后新中式家居更具有实用性、现代气息。
其三,功能特点。这种风格非常讲究空间的分割,空间功能的合理运用。在设计的过程中非常设计师非常在意空间层次感,一般依据人口的多寡、室内功能需求等因素,合理分割室内空间。很多设计师在利用传统中式元素隔断空间,展现中式家居美感以后,又考虑到了空间上的功能分区。并且在室内还加入了简约的中式造型元素,丰富室内空间感,让室内充满中式情调的同时还富有现代灵动感。
其四,色彩特点。我国传统的中式风格主色调大多数是深色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色彩有大红色、金黄色、墨绿色、黑色等等。中式风格的色彩通常大气厚重,让人观之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庄重、脱俗的感觉。传统色彩象征着古代人追求一种有益于修身养性的质朴生活方式,而对于现代热衷于时尚的年轻人而言,要想使其对中式风格感兴趣必须改良传统的中式风格。比如:传统多以红木、紫檀木或者梨木等深色系当作家居主色彩,而当代新中式风格又增加了胡桃木、樱桃红及柚木等等浅色系,充满了现代色彩气息。现代室内设计师多喜欢将原来的大红色变为桃红色,黑色变为灰色,以迎合追逐时尚的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二)新中式风格的表达
自从简约主义在瑞典兴起之后,其凭借着天然绿色的材质、简单实用的形式,瞬间就发展成为设计行业的主流,并且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自然、朴素的设计风格深深地影响设计师们,于是在新中式风格中,很多设计师都会用简约主义表达设计理念。其次,室内设计的使用功能表达。现代的室内设计和我国传统文化是相互印证的,同时二者都是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想让传统文化因素与现代时尚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必须不断完善现代室内设计,将营造出良好的室内环境当作设计的目标,满足现代人们在室内进行娱乐、生活、工作的合理要求。
三、结语
总之,新中式风格是现代设计师通过提取传统中式设计元素与现代简约元素之后巧妙搭配、布局的结果。在整体家居设计过程中,新中式家居既带有传统文化的韵味,由契合了现代人们追求简约生活的心理,是传统古典和现代时尚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姚立娟.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新中式风格[J].大舞台,2010(8):182-183.
设计行为与自然法则的融合 第7篇
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 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受损生态系统依靠自然力量不能恢复, 只有靠人工的绿地系统重新整合, 再造一个相对合理的自然生态环境。水与绿无疑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线。它们是自然生态之灵, 是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根本。
一、绿色景观与建筑
1.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 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2.四季更迭的形与影绿色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也变得灵动起来, 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绿色景观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 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 而且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自然而然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限定。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 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
二、绿色植物的人文魅力
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因其姿态、生长特性的不同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格, 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互借和融合而显现出的整体性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精髓。植物历来是文人造园表意的主角, 在传统文人逸士的私人园林中, 植物的选择极大地反映了他们的意趣。精心配置的绿化景观, 使人产生无限遐思和美妙想像, 为园林增添了非凡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自然空间应是被绿化所包裹的。“技术不应该破坏自然, 而是应该帮助我们生存;空间不应该统治一切, 而是应该令人们感到愉悦。”植物体是有生命的活体, 有其生长发育规律, 具有大自然的美, 是园林构景中的主体。
三、水
提到水, 没有人会感到陌生, 它是大地万物不可缺少的一样东西, 没有水, 就没有生命, 更没有人类今天经济的繁荣。早在人们开始探寻世界各种事物的组成或者分类的时候, 它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水是生命之源, 它孕育了万物, 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水, 无疑是城市中最为自然部分, 它酝酿着城市的灵气, 蕴藏着城市的历史, 被誉为城市之“肾”。人类从临水居住开始, 在对水的认识和利用的过程中, 形成了人与水密不可分的关系。水景对于硬质的建筑空间环境有着无可比拟的灵活的塑造力。水体的景观形式亦是丰富多彩的。明袁中郎谓:“水突然而趋, 忽然而折, 天回云昏, 顷刻不知其千里, 细则为罗谷, 旋则为虎眼, 注则为天坤, 立则为岳玉;矫而为龙, 喷而为雾, 吸而为风, 怒而为霆, 疾徐舒蹙, 奔跃万状
(一) 水体塑造
水体形式多为四种, 水体因压力而向上喷, 形成各种各样的喷泉、涌泉、喷雾总称喷水。喷水的水声亲切而自然, 也可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1. 水体因重力而流动, 形成各种各样溪流, 旋涡
总称流水。流水至柔至善, 可轻易流过路径上的各处障碍。而涓涓细流的水声很具抚慰性, 有助于令身心疲惫的游客忘却一路的辛劳与仕途的不顺。
2. 水面自然, 不受重力及压力影响, 称池水。
在其中饲养观赏鱼、青蛙、水生植物等, 以形成生态链, 维持良好的生态平衡并使水质清新。池水可增加自然的美感, 为公园凭添无限的诗意。
自然界不流动的水体, 并不是静止的。它因风吹而漪漣、波涛, 因降雨而得到补充, 因蒸发、渗透而减少、枯干, 因各种动植物、微生物的参与而污染、净化, 无时不在进行生态的循环。
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
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 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 人类为了持续发展, 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人类发展到今天, 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 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总之,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应力求构筑一个结构合理, 布置均衡, 城乡结合紧凑的, 以农业为基础, 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为支柱, 以各种组团隔离带、防护林网、环城林带和各类绿色廊道为骨架的大地绿化系统。当城市绿化沿发展特色的方向不懈努力时, 绿化对城市形象的普遍意义便会向理念方向转化。发掘城市形象影响要素中绿化资源的潜力, 突出城市特色、塑造绿色城市, 改善城市生活条件, 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以至塑造新的城市理念等均有重要意义, 经济与财富、亮化与未来、自然与生态、文化与品位有一定对应关系, 而植物对应的是生
浅析室内设计中的无障碍设计
崔书恺 (湖北工程学院<原孝感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要:无障碍设计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一个具有“无障碍化环境”的室内设计可以方便所有人的生活, 提升整个家居生活的品质。“无障碍化环境”的建设是残障人士、老人、妇幼、伤病等相对弱势人群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 是方便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条件,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水平,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 对提高人的素质, 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 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室内无障碍设计的研究, 以无障碍设计规范为参考, 从建筑无障碍设计引申, 探讨在室内环境中视觉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 在公共环境和居住环境等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对公共设施进行设计;用视觉传递设计完善标识引导系统;用环境设计来完善公共空间的分布,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既有创新意识又蕴涵着人本主义的关爱。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限制性设计;残疾人;老年人;儿童
无障碍设计是一个理念, 是基于人性化设计主张而提出的, 为了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社会相对弱势人群的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 其主旨就是不分年龄、性别和能力在最大限度的可能范围内适合所有人使用方便的环境或产品的设计。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消费层次已经从解决温饱问题的层面转向了更高的精神与物质的层面。在我国室内设计行业发展的初期, 很多设计师的作品大多以美观奢华为主, 并没有考虑到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使用便利性。而随着室内设计愈加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 更多的设计师意识到设计是以人为本的, 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使用才是设计的宗旨。逐渐的, 无障碍设计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
本文将通过分析无障碍设计与限制性设计, 探讨如何合理地将无障碍设计引入室内设计之中。通过对室内无障碍设计与限制性设计相结合的研究, 探讨残疾人、老年人和其他社会成员的使用便利, 通过限制性设计以保护婴幼儿及儿童在内人群的使用及活动安全。用环境设计来完善公共空间的分布, 使无障碍设计普及千家万户,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既有创新意识又蕴涵着人文主义的关爱。
一、无障碍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 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无障碍设计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结晶产物。发展无障碍化建设是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弱势人群生活的前提和保证, 在方便他们日常生活的同时, 也可以提升整个城市的生活水平。对整个社会而言, 不仅可以对全民的公共道德素质有着促进的作用, 还是整个社会进步水平及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为我国大力发展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二) 国外无障碍设计的发展情况
20世纪初, 由于人道主义的呼唤, 建筑学界产生了一种新
命。使绿化成为营造城市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人类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谐。
的建筑设计方法无障碍设计。它运用现代技术建设和改造环境, 为广大残疾人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空间, 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国际上对于物质环境无障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 当时在瑞典、丹麦等国家就建有专供残疾人使用的设施。1961年, 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其无障碍环境建设既有多层次的立法保障, 又已进入了科研与教育的领域;各种无障碍设施既有全方位的布局, 又与建筑艺术协调统一, 同时给残疾人、老年人带来了方便与安全, 堪称世界一流水平。1961年美国国家标准协会制定了第一个无障碍设计标准。1968年和1973年国会分别通过了建筑无障碍条例和康复法, 提出了使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在公共建筑、交通设施及住宅中实施无障碍设计的要求, 并规定所有联邦政府投资的项目, 必须实施无障碍设计。
(三) 我国无障碍设计的现状
我国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是从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提出与制定开始的。1986年7月, 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同编制了我国第一部《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 (试行) 》, 于1989年4月1日颁布实施。
(四) 无障碍设计的发展趋势
我国无障碍设计的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已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无障碍化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仍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并要开发室内空间的无障碍设计, 我国在室内的无障碍设计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而人们在室内的生活时间远高于室外。因此, 对室内设计又有了新的要求, 即大幅度使用无障碍理念、最大限度的满足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自理要求、为弱势群体创造出更加温馨舒适的室内环境。这些新问题的出现, 也要求设计师不断的自我挑战, 解决新问题。
二、残疾人无障碍设计
很多公共建筑的设计并未考虑残疾人的使用方便, 尤其是对轮椅考虑不周。在有高度差的地方一般都仅仅设置了台阶, 并没有供轮椅通行的专用通道。设置轮椅通道也有相应的要求。轮椅的宽度一般为700mm左右, 加上使用者的手臂及预留的宽度, 因此过道的宽度应设计在1.2m左右最为合适。在室内, 也应参照上述要求, 在大型公共室内空间中, 最小的通道也应满足两辆轮椅通过的宽度, 即大于2.4m。室内中若有不同标高的地方, 也应该以坡道来代替台阶。并且为了轮椅的通行安全, 坡道应该做适当的防滑处理。例如一些餐厅中的公共卫生间入口一般都有高度差, 并且地面湿滑, 这时就应该以坡道代替台阶, 并在坡道上铺设防滑砖或地毯。
在某些高度差比较大的地方如室内中的夹层、会堂的舞台等, 应增加扶手及护栏, 以保护和方便残疾人使用。一般在护栏的0.6m处的地方加装扶手最为合适。
参考文献
[1]陈有民.《中国园林》《中国园林》杂志社2006年5月
[2]吴家骅.《世界建筑导报》.2005年6月.
[3]贺亮明.《谈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2010年.
[4]王伟.《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5]吴德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6]陆清水.《园林设计的系统规划原理》.
[7]孙一民袁粤《从景观设计到城市设计》.
设计与施工融合 第8篇
卫星通信范围大,可靠性高,易部署网络,不受地域限制,能够进行地面上任意两点之间的通信,但是由于卫星资源的限制,通信带宽所需的费用较昂贵。而3G通信系统已商用多年,且近年来发展迅速[1],在网络部署和终端市场上都有很成熟的解决方案,相同的接入带宽下接入和设备成本都较低。
为了更好地利用卫星和3G资源进行通信,部署一个范围广大,可靠性高,且通信成本较低的网络[2,3],本文设计了一个卫星与3G融合通信系统。该系统将卫星与地面3G网络进行了无缝连接,在拥有有限的卫星主站的情况下,让每一个系统都能共享卫星资源,并能做到卫星与3G资源的授权使用与切换。本文设计的融合通信系统,国内尚未发现同类产品,与国外类似产品对比,具有支持地面无线通道、支持不同通道端口带宽绑定,支持车辆间组网等独有技术。
1 总体方案设计
1.1 系统应用场景和要求
本系统为针对应急通信的场景而设计的车载设备,配备在应急通信车上。车与车之间组成车间网络。整个车载应用环境如图1所示。
卫星与3G融合通信系统通过车间接口接入车间网络。车间网络由多辆车组成,每辆车都搭载本系统和相应的卫星和3G设备。系统上可接3G模块,通过多波段天线利用2G/3G接入地面网络;也可接卫星小盒设备,通过自动跟踪卫星天线连接卫星接到卫星主站,从而通过专线接入地面网络。因而,本系统可向其他搭载本系统的车辆提供3G和卫星的链路资源。其他车可使用这些链路资源进行视频会议或进行因特网访问。用户可通过系统中的界面了解车辆所处的车间网中每一辆车上资源的状态,并能向其请求使用资源。有资源的车接收到其他车的资源请求后,可以允许或拒绝。若允许使用资源,请求车与资源提供的车就建立一条链路,以进行通信。
在实际应用中,每一辆车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备3G资源或卫星资源。以3辆车的应用场景为例,如图2所示。
车1不具备资源,只有视频会议终端和运行界面的PC机;车2只具备3G资源且与地面网络联通;车3同时具备3G和卫星资源,且接入了地面网络和卫星主站。在卫星主站端也有一个视频会议终端。具体应用时,车1可以向车2或车3申请3G资源以访问因特网资源,也可以向车3申请卫星资源以通过卫星与卫星主站进行视频会议。
1.2 系统设计方案
整个融合系统分为网关和管理界面两部分。网关接有3G模块、卫星小盒、WLAN网桥和视频会议终端,负责系统间组网并向本系统或其他系统提供3G和卫星链路。管理界面负责对网关资源进行配置、显示系统间网络上各系统的资源状况,并向其他系统进行资源申请,同时也能接受其他系统的资源申请并授权使用。多系统网络内,资源发现、申请、授权以及获知占用情况等功能都通过自行设计的通信协议完成。
设计时将车间组网和车内资源分为车内网络和车间网络两部分,车间用WLAN模块组网,车内使用多接口适配模块组网,车内外相分离[4,5,6]。系统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
各模块的功能如下:
1)融合系统网关主模块。
此模块是系统的关键模块,模块需提供两个网口:一个网口接WLAN无线网桥,进行车间组网;另一个网口接多接口适配模块,提供接口供卫星小盒、视频会议终端、管理界面,以及其他基于IP的设备接入。
2) 3G接入模块。
采用USB与网关相连,目前采用联通提供的3G/2G网络的接入方式。
3)多接口适配模块。
目前采用交换机进行连接,所有连在交换机上的设备,包括网关主模块,都处于同一个局域网内。
4) WLAN模块。
用于车间组网,车与车之间通过WLAN网桥连接在一起。车间形成一个局域网,任何在内车网的资源都要通过自行设计的协议在车间网络进行广播。
2 网关的具体实现
融合网关的具体实现分为3个部分:硬件平台、软件平台、服务程序和脚本。考虑到车载的应用环境,软硬件平台都采取现在比较成熟的工业级的ARM嵌入式系统方案,服务程序和脚本都运行在Linux环境下,以达到应急通信系统稳定可靠且高效的应用要求[7,8]。
2.1 硬件平台的具体实现
硬件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
2.1.1 MCU选型和设计
硬件部分中央控制器采用用基于ARM9架构的MCU以及外围设备搭建嵌入式平台,具体硬件设备如下:MCU选用Atmel公司的AT91RM9200芯片。该芯片是基于ARM920T核的高性能、低功耗16/32位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微处理器,内部集成丰富的外设资源,适用于要求外设资源丰富、功耗低、工作严格稳定的工业控制等方面,如嵌入式工业控制、医疗设备、网络通信、移动计算等。其最高主频为180 MHz,其双向32位外部数据总线支持8,16,32位数据宽度,26位地址总线可以对最大64 MB空间寻址。
AT91RM9200片内集成了非常丰富的外围功能模块,包括全功能MMU虚拟内存管理单元、内部16 kB SRAM和128 kB ROM、EBI接口控制器、增强的时钟和电源管理控制器,带有2个锁相坏的片内振荡器,4个可编程的外部时钟信号,包括定时中断、看门狗、秒计数器的系统定时器,带报警中断的实时时钟,带有8级优先级、可单个屏蔽中断源的先进中断控制器,7个外部中断源和1个快速中断源,4个32位的IO控制器,20通道外围数据控制器(PDC或DMA),1个10 Mbps/100 Mbps以太网控制器,1个USB 2.0主机接口,1个USB 2.0设备接口,2个多媒体卡接口,3个SSC(同步串行口控制器)(兼容IIS),4个UASRT(通用同步/异步串行口),1个主/从SPI(串行设备接口),1个两线串行接口TWI(主模式),JTAG/ICE接口等。
由于AT91RM9200只有一个MAC控制器,而系统又需要扩展一个网口。而根据MCU的功能,采用其中的静态内存访问控制方式来扩展一个网口。网卡芯片选择Davicom的DM9000AEP芯片,该芯片基本特征是:集成10/100 M物理层接口;内部带有16 K字节SRAM用作接收发送的FIFO缓存;支持8/16 bit两种主机工作模式;通过HP认证的AUTO-Mdix(支持直接互连自动翻转)功能;支持TCP/IP加速(IPV4check sum offload)减轻CPU负担,提高整机效能;10 ns I/O读写时间。DM9000A以太网控制器遵循IEEE颁布的802.3以太网传输协议。该电路还集成了EEPROM接口,自举时通过EEPROM接口输入到芯片中,从而实现自动初始化。在DM9000中,只有两个可以直接被处理器访问的寄存器,这里命名为CMD端口和DATA端口。事实上,DM9000中有许多控制和状态寄存器,但它们都不能直接被处理器访问,访问这些控制、状态寄存器的方法是:1)将寄存器的地址写到CMD端口;2)从DATA端口读写寄存器中的数据。访问十分方便。
2.1.2 3G模块选型和设计
3G模块选用深圳易通无线的W380,它是基于高通最新的MSM6290平台开发的UMTS标准的3G无线通讯Mini PCI-E卡,适用于EDGE,GPRS,GSM and WCDMA(HSPA)网络,可实现全球漫游。UMTS Mini PCI-E卡设计了丰富的外围接口和强大的软件支撑平台,具备友好的二次开发软硬件平台,可以支持多种外围设备,满足3G用户丰富的业务功能需求。
2.1.3 存储模块选型和设计
平台还需连接SDRAM和NAND FLASH,为系统提供存储空间。NAND FLASH采用三星公司的SLC芯片K9F1208U0C。此芯片提供64 MB的存储空间,足以应对网关对于存储空间的要求。
2.2 软件平台的具体实现
网关软件系统开发除了要进行上层应用程序的开发以外,还需要进行底层系统软件的实现,它包括:Boot Loader的开发、操作系统内核的开发、根文件系统的制作和相关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软件结构框图如图5所示。
2.2.1 底层软件的设计和实现
Boot Loader是系统上点后运行的第一段程序,其任务有:(1)通过各种硬件接口下载操作系统内核镜像、文件系统等镜像文件;(2)负责初始化网关硬件平台的设备,如:调试串口、存储设备等,以便启动和加载操作系统。本文涉及的Boot Loader代码使用的是U-boot。
操作系统内核是位于系统硬件平台和应用软件之间的一个软件抽象层,它对下提供了一系列对硬件平台的操作机制,对上层的应用程序提供了各种各样接口函数。本文基于嵌入式平台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系统的设计中使用了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在存储介质上储存文件的方法和数据结构。嵌入式平台常见的文件系统有:Ramfs,Cramfs,Yaffs和Jffs等。本文网关系统所采用的文件系统的组织形式为Yaffs。
2.2.2 管理软件服务端设计和实现
管理软件服务端与管理界面的通信采用自行设计的网关通信协议,采用UDP封包实现。软件服务端完成资源的状态采集和广播、资源的申请和释放,以及对本系统的资源的设置和控制的功能,使用C语言编写[9]。
2.2.3 自配置路由设计和实现
根据应用场景分析,车间网络的网络环境较为简单,不需要使用复杂的路由协议。因此,采用网关通信协议加静态路由的方式实现。需要使用资源时,系统通过网关通信协议与提供资源的车辆进行协商;协商成功后,使用资源的系统和提供资源的系统根据应用的业务和端口进行路由的配置。当需要撤销链路时,系统发出撤销请求,提供和使用资源的系统接收到请求之后同步撤销,将网关上的路由配置恢复到正常状态。
2.3 网关通信协议的具体实现
网关通信协议通过用户界面与网关服务端之间协商完成。界面与网关通过网卡由五类双绞线建立起点对点的物理连接。如2.2.2所述,用户界面与网关服务端之间协议封装在UDP协议里实现。服务端运行在网关的嵌入式Linux系统下,采用C编写;用户界面运行在PC上Windows XP系统中。
2.3.1 网关服务端功能模块具体实现
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网关服务端需要实现:(1)设备状态更新和记录;(2)网关信息的广播和接收;(3)服务请求的接收、转发和应答;(4)路由链路的建立和撤销。
系统管理软件对应要实现系统中网关以及3G等车载设备的信息显示、控制和数据记录。两部分结合如图6所示。(虚线框内为网关功能)
(1)设备更新与记录模块
定时检测和更新接在网关上设备的信息记录,为设备信息的广播和界面的交互提供底层信息。
(2)网关信息广播和接收模块
包括车间组网信息和设备状态信息广播。提供当前车辆所在组网车辆的详细信息:车载设备情况、链路使用情况、资源权限设置情况,为界面处理用户申请业务提供充足的信息。
(3)服务请求接收、转发和应答模块
接收发自界面的服务请求,针对不同的请求作相应的处理:本车控制对本车设备进行操作;服务请求则进行转发和自动受理等处理;应答消息则进行转发和相应操作。
(4)路由链路建立和撤销
针对视频和网页应用并且应对服务请求和应答情况对相关系统中的路由进行设置、更新和撤销。
2.3.2 网关服务端软件流程
根据网关软件功能模块的实现要求,已实现的服务端软件流程图如图7所示:
服务端在进行初始化以后,新建两个线程分别进行网关上连接设备状态获取和状态信息的广播。主程序中建立一个socket,对广播信息、控制信息、请求和应答的包进行相应的处理。处理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设备使用情况修改网关上存储的设备信息。
3 结束语
文章阐述了一个卫星与3G融合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包括其应用场景、总体方案设计和软硬件平台的搭建、以及网关内程序和脚本的编写。本系统已做出产品样机,在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卫星通信应急车上部署并正常运行。
新产品将针对多网融合的特点和自组织网络这一核心技术做进一步优化和升级,支持不同通道端口带宽绑定和视频、语音、数据等分流和聚合等功能,以满足应急应用对于通信高带宽、高可靠性、低时延的需求。
参考文献
[1]Deock Gil Oh,Pansoo Kim,Jun Jeong Song et al.Design considerations of satellite-based vehicular broadband networks [J].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5,12(5):91 - 97.
[2]Wan-Ki Park,Dae-Young Kim.Convergence of broadcast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home network using an EPON-based home gateway and overlay[J].IEEE Journal on Consumer Electronics,2005,51(2):485 -493.
[3]Lind R,Schumacher R,Reger R,et al.The Network Vehicle-a glimpse into the future of mobile multi-media[J].IEEE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Magazine,1999,14(9):27 -32.
[4]李春林,陈若炜,韦劭高.WCDMA/GSM网络融合的策略分析[J].电信技术,2011,4(8):53-56.
[5]王少波,蔡路阔.2G/TD与WLAN网络融合技术研究[J].网络与通信,2011,8(1):48-51.
[6]吴峥.固移无线网络融合实现技术浅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0,10(5):38-42.
[7]佘小莉,丁海.家庭网关实现家庭网络智能化[J].信息通信技术,2011,11(1):62-65.
[8]赵爽,郝明珠.由嵌入式网关实现网络访问控制的方案研究[J].电力学报,2010,25(5):426-429.
论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 第9篇
首先, 民间工艺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民间工艺高度忠诚与生活, 然而即便从一个国家内部来看, 不同地区之间的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宗教信仰、地理地貌、风俗习惯等等都有着极大的不同, 这就使得民间工艺也随着地域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 民间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从世界范围内看, 不同民族的民间工艺往往都与其民族的特点相结合, 如蒙古族的蒙古包制作工艺、朝鲜族的圆顶稻草土坯屋建造工艺, 就是以其民族的主要生存方式相结合的, 具有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独特功用和艺术美感。
再次, 民间工艺具有多样性。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内的民间工艺并不是指有一种或体现在一个方面, 而是由体现在人民日常成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纷繁复杂的工艺种类所组成的, 其丰富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2 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必要性
不可否认, 在西方工业文明和国内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下, 民间工艺已经式微, 民间工艺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精华, 其先天就符合人民大众的艺术趣味和功能需要, 而现代设计代表了现代社会对于器物功能和艺术的双重诉求, 要求以简约而富有艺术性的设计为社会大众提供符合生活需要的产品。可见, 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代表的诉求基本相同, 都格外强调设计对象的艺术性与实用性。这种诉求上的重叠使得二者之间的融合成为了可能。从这个角度上来看, 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就是基于同一诉求下的两个载体, 民间工艺承载的是传统和地域, 现代设计承载的是现代和国际化。在基本诉求上的重叠使得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技术鸿沟, 只要设计者对二者都有所了解就能够实现。
如何在设计上使作品在功能得到最大扩展的同时增加作品的美感是现代设计最主要的要求之一, 民间工艺恰恰有集合了功能、艺术和经济性三方面的优点, 可以直接服务于现代设计的创作。民间工艺在千百年的积累中, 充分的融合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元素, 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 这些素材不仅是实物的, 也可是创作形式及创作思路, 也可是创作材料或创作工具。
现代设计与市场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是市场生产环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就使得现代设计有时候会盲目的迎合市场的需要, 而忘了去主动创造需求。比如在产品设计上完全的模仿外来的审美习惯, 喜欢用一些洋符号来显示产品的高端大气, 或是为了突出产品的外形, 而在设计上极尽工巧之能事, 更有甚者连商标和企业名称都改成了西方风格。而同为儒家文化圈且文化具有鲜明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日本却成为了艺术设计大国, 其独特的文化也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所以,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艺术设计水平, 需要将目光转向国内, 融合民间工艺是我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3 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可行途径
用现代设计语言诠释民间工艺的内涵已经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了, 但“诠释”二字却是各有各的说法。最常见的解释是说用现代设计方法来开发民间工艺, 用现代设计语言诠释民间工艺, 要避免形式化和附庸风雅。民间艺术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就是因其质朴无华、贴合生活, 在设计中, 这一特点必须被全盘吸收。现代设计语言提升的只是民间艺术与工业生产的距离, 或是艺术从一件工艺品转移到另一件工艺品上, 这要求我们不能把民间工艺当成舞台唱现代设计的戏。在其中, 现代设计是工具, 不是目标。
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 首先要做的就是用现代设计的思维将传统工艺进行改良, 如用工业设计对产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改良, 使其能够摆脱手工制作的就模式。另外, 提升民间工艺的现代性, 就是要使民间工艺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的审美需求, 要使其适应现代生活的简约和快节奏。比如在制造风筝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现代社会中风筝生产、运输及使用的特点, 通过拼装设计使其可以通过工厂的流水线进行生产, 生产之后可以集约化的进行物流传递, 最重要的是, 要让消费者用起来方便, 简单的拼接之后就能够使用。所以, 提升民间工艺的现代性, 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关键点。
现代设计之所以要与民间工艺相融合, 就是因为民间艺术能够与大众生活及民俗艺术相契合, 用现代设计理念对民间工艺进行改造时, 如果不能很好的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那么这种融合也会变得毫无意义。所以, 在融合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中, 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好大众生活与民俗艺术这两条主线, 这样才能够设计出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与审美习惯的好的作品来。紧握大众生活主线, 设计才能得到市场认可实现利润;紧握民俗艺术主线, 设计才能被公众喜爱实现价值。
4 关于民间工艺的再思考
近三十年来, 民间工艺在工业文明的扩张中逐渐萎缩, 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即便有一些出现在媒体或市场上, 也是一些好事之徒出于猎奇的目的来哗众取宠。于是, 民间工艺被当成了“土”的事物而被年轻人及设计者所抛弃。如今, 民间工艺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很多设计师开始试探着将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以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益智元素与童装设计的创新融合 第10篇
1 儿童智力开发的重要性和开发渠道
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早期教育。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姆, 通过对近千名婴儿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若以17岁时的智力为100, 8岁时进行开发, 只能开发20%, 4岁时进行开发却能达到50%, 而更大的潜能开发在3岁以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儿童出生后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1]。所以, 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开始把生命最初3年儿童的发展, 作为本国21世纪争雄世界的第一战略。这不难看出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紧迫感和重要性, 抓住这个关键时期, 利用其脑神经的敏感性进行早期教育, 确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 家长们也逐渐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不惜下重金从各个方面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培养, 通过对中国家庭的调查研究, 发现目前比较常见的早期智力开发方法有:利用益智玩具, 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孩子手指肌肉的发育, 协调手眼动作的一致性及准确性, 培养孩子的耐心、细致与条理性;通过合理的阅读和学习;艺术熏陶, 如音乐、美术、书法的培养;身体锻炼, 如游泳、滑冰, 大运动锻炼身体协调能力;适当的游戏, 如围棋等, 培养动脑能力。
2 益智童装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传统童装简称儿童服装, 是适合儿童穿着的服装。我国童装是从20世纪30年代洋童装进入国内以后, 伴随着近代服饰发展史而诞生的, 是中外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童装的面料和工艺要求比成人的要高, 既要好看又要舒服健康, 国外品牌往往会有很多产品附加值, 这也是为什么面料很少的童装却往往比成人装价格更高的原因。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对于童装缺乏科学的认识, 不重视儿童服饰的研究和设计, 商家仅仅追求经济利益, 而附加值不高等原因, 致使国内童装始终徘徊在低档次的水平上。当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时, 儿童的社会地位相应提高, 儿童的心理、生理和教育也在快速发展, 人们发现传统童装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家长的需要时, 对其添加功能性、益智性的设计和创新也显得越来越有必要。作为益智童装, 它应该包括以下特点。
2.1 设计点以“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健康发展”为主
童装的心理学功能主要体现在:“认知”和“个性发展”两个方面, 主要从童装的各个要素对儿童各身心发展的影响来研究, 通过研究找到两点特征:儿童的身体和思维是必然会相互影响的;益智功能要划分层次, 必须与儿童年龄特征相适应, 划分不同年龄段对认知能力的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2.2 有众多益智教育功能
2.2.1 培养认知能力
儿童时期是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它为儿童了解认识世界, 获取更多知识, 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起到很大作用。
2.2.2 开发想象力
创造思维的核心就是想象力, 是衡量智力高低的非常重要的能力[2], 儿童正是借助创造想象才在绘画、音乐、制作等艺术活动和游戏活动中表现出创造性。在童装设计中, 可以设计合适的图案, 以图编故事, 用抽象图案联系实物的方法开发想象力。
2.2.3 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面料、图案锻炼儿童的观察力。如把柔软的毛绒面料和稍坚挺的面料相结合, 使儿童感受“软”和“硬”的对比, 也从大小、多少、长短和体积入手进行设计。
2.3 由眼睛“看”变为DIY动手
设计上可以采用立体式图案设计, 多层式造型设计, 比如可以把一本书搬到衣服上, 采用柔软材料制作, 不看时可以收缩起来, 儿童可在穿衣前随意翻看, 这样学习频率将会增加。把被动接受式变为主观能动式, 从生活中渗透, 大大提高了儿童的穿衣兴趣和自我动手能力, 从而起到全面智力开发的作用。
3 益智元素与童装的创新设计
3.1 运用仿生设计元素进行设计创新
仿生设计就是模仿自然和生物的各种特性或受自然和生物启发从而进行的广义设计。首先可以利用款式上的可爱造型使动物或生物特征一目了然, 比如青蛙、瓢虫和蝴蝶等动物是常用的童装仿生设计题材, 这些设计能使儿童在成长中获得对大自然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如图1, 此款童装不仅使儿童认识了“兔子”的样子, 还能从中了解到兔子喜欢吃是的胡萝卜和青菜, 进而用手感触兔子毛皮“毛茸茸”的质感。其次在设计中也可以利用借鉴自然界中的色彩和图案。
3.2 运用图案进行设计创新
图案的运用是当今童装设计中应用元素最多的手法之一, 可通过印、染、刺绣、拼贴和镶等手法实现。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童装如何进行设计创新, 就要把图案与益智教育功能相联系, 才能开发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同时有着寓教于乐功能的童装。实验研究表明, 3岁以上儿童有了性别喜好区别, 男孩多偏爱动物图案, 女孩多偏爱植物花卉图案, 男孩女孩都喜欢他们所熟悉的卡通图案和饱和度高、色彩鲜艳的图案[2]。
3.3 运用色彩进行设计创新
在益智童装设计中色彩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儿童在2~3岁时视觉神经发育到可以分辨颜色, 善于捕捉和凝视鲜亮的色彩。3~5岁时, 儿童正学习快速识别不同颜色, 结合儿童心理学, 他们的色彩感受的要求是积极向上, 对比鲜明的, 容易识别与记忆的, 便于归纳总结的。在设计时, 尽量不要让色彩灰暗, 这会引起儿童出现懦弱、暴躁的性格。5~7岁儿童已经认识光谱中所有色彩, 渴望与自然中五彩缤纷的色彩亲近, 设计时可以提取自然元素, 经过改良创新再应用。目前市场上的童装品牌为了迎合季度服装开发, 通常都会根据流行趋势进行主题开发, 这种主题有可能是儿童无法理解的或者不喜欢的, 童装设计师应该更多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 尽管它是非常微妙的, 与年龄、个性和生活习性都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只有读懂儿童, 与儿童同高度地接触, 才能设计出他们喜欢看, 喜欢穿的服装。
3.4 运用材质和装饰进行创新设计
材料是体现益智服装的基本素材, 无论设计简单或复杂, 都需要用材料来体现, 不同益智童装设计要选用不同的材料, 材料组织上的创新是直接制约着服装的造型特征。当今市场上童装用到的装饰手法有:印染、粘贴、刺绣、轧染、丝网印刷、绳编、钩织、剪撕和喷绘等。
4 结语
我国每年新生婴幼儿1500多万, 消费人群市场是很大的, “Play and Learn” (玩和学) 的口号, 即倡导学习和玩耍同步进行的新型理念已经逐步渗透人心。而对于品牌而言, 针对市场开拓全新的设计渠道是很有必要的。益智童装作为创新设计的发展方向, 可以满足儿童寓教于乐的功能, 也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研究益智化童装设计, 即可以保护儿童的身体, 陶冶情操, 开发他们智力, 又可以推动童装品牌及童装行业整体实力的提高, 我国童装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更积极的指导意义, 是值得服装从业者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一个实用性新课题, 也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大工程。站在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的立场, 为专业童装设计师在设计理念、设计手法方面提供科学的线索, 以此作为产品创新的一个突破口, 将早期智力开发、儿童心理学、仿生学等相关领域知识与童装设计结合, 进行学科交叉研究, 取长补短, 顺应了时代的需求, 填补了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引导国内童装设计朝着崭新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蒙台梭利的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设计与施工融合 第11篇
关键词:古建筑;设计;现代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样对于生活的质量就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在这些方面我们的企业单位面临着非常研究的考验。今天我们处于市场经济的大形势下,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处处充满了竞争,在这样的情形下谁更加的了解民众的需求,谁更了解市场的需求,谁更有创业,谁必将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建筑行业在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会,我们不断地进行改革,经过了千百年的朝代的变更,人们对于建筑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如今的建筑在追求质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其他的方面发生变化,像是风格与底蕴等等。中国的建筑有很多的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这些方面有来自于古建筑的,有来自于今天人们的建筑,正是主语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进行了不断地改变,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使大家了解的更多。
一、中国现代建筑的设计
(一)形式对功能的服从
今天的建筑有很大的变化,我们会发现高楼大厦看是不方便,其实在很多的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性,像是防火安全等等方面就是非常的好,但是我们也会看到很多的问题,在今天的建筑中有很多本身应该发挥的建筑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这也就说明了我们当今的建筑还有很大的发展的空间。今天的建筑更多的考虑是形式服从风格。
(二)把握本质,演化出更多更有创意的东西。
国度在建筑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解,不同建筑有着自己的风格,这与这个国家的文化、宗教等等方面都是有一定的关系的,这样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把这些因素很好的考虑其中,只有这样我们的建筑才能更好的被人们所接受。建筑是文化的体现,只有这些方面做得好了,我们的建筑行业才会有更大的的发展空间。
二、现代仿古建筑设计风格
现代的建筑经过多年的发展,慢慢的发现古建筑风格将是一个很好的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发现了很多的精华,这样我们仿古建筑的风格在慢慢的形成。所谓的仿古,并不是单纯意义的,有古代的建筑风格进行设计,而是通过现代的可以与古代的风格进行结合,这样用文化与科技进行交融,更好地体现了今天的建筑理念。这也是对于古文化的传承,避免了过于崇拜外来文明,仿古风格对于我们的发展是非常的有意义的,要更多的融入现代的理念。
三、古建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
(一)古建设计与现代的比较
从建筑材料来看,由于科技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国在古建筑方面更多的选择木制的框架结果,在很长的一个时期我们的建筑都是这样的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木制结构在不断地减少,更多的采用了品质更加优越的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两者相比较有着很大的不同点,今天的结构更加的安全与稳定,在很大的程度上減少了安全的隐患,对于资源与环境也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我国的建筑风格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很久之前我们一个体为单位,更多的考虑屋子与院子的组合,最为代表性的就北京的四合院,这是我们近代的一个代表。在我们的建筑中讲究主与次,方位与朝向你,今天的建筑与群体结合,整栋的建筑,每个建筑之间设施与绿化,也是我们发展中的改变,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土地使用不足的问题。
(二)思想上的融合
“中国固有式”建筑的正式提法出自民国政府,通过西方的建筑风格与古建筑相结合,慢慢的形成中国近代的特有的建筑的风格,这种风格在我们今天很多的城市都有很好的体现。在很大的建筑风格上出现了局限性,很难的进行有创意的建筑,使得近代的发展处于一个瓶颈的阶段,但是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单一的建筑的风格,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民族形式”建筑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便使这一阶段的建筑设计思想充满了政治性和传统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形势与社会的不稳定使得建筑师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出现了以宫殿式大房顶来表现民族形式的建筑。设计师们抛开低矮的木式建筑,将古代中国式的屋顶架在砖与水泥的结合体上,以衬托“民族”特色。
由横向发展变纵向发展,有人认为做到三层就已经不能算是中式建筑了,这种思想大大限制了中式建筑的发展空间。而部分项目把中式建筑的精华和理念应用于小高层、高层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
中国的传统住宅与西方的住宅在空间格局上的不同之处在庭院,西方是以起居室为核心来布置它的功能,而中国是以院子为核心的,生活的场景都在院子里面展开。因此,做好院子与房子的布局关系,也就做出了中式建筑的精髓。
四、建筑人才不足,加大政府的管理
建筑行业在近几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可谓是今天的黄金产业。人口在不断地膨胀,对于住房的需求在不断地增长,尤其在技术方面的需求尤为明显。在我国一直以来对于建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总是认为这一行业的技术含量非常的低,员工只要懂得操作就可以了,正是因为这样使得我们的员工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的工作,尤其对于新的技术产生了很大的排斥的作用。我们企业应该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加大员工的培训,使得N大家明白今天的建筑行业需要更多的科学技术,时时要与时代同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我们可以请专业的认识进行现场培训,使得大家能够很好的时间与理论相结合。建立严明的奖惩制度这样能够很好的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为未来的发展大仙坚实的基础。目前,很多的企业已经开展了该项工作,希望企业更加的重视。
建筑行业在今天的发展越来越快,总会发生各类的纠纷事故,这类事故对于行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问题主要来自于以下方面:第一,行业发展的过于快,不能进行很好的更新条文规定;第二,政府部门进行纠纷处理过程中有偏袒。这就是目前我们遇到的主要的问题,真对于这些问题,希望政府部门加大处理的力度,针对于问题进行很好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行业的进一步的发展。未来的建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各方的利益。
结语
中国古建设计与现代的融合还有很大空间,我们既可从传统、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又可以从国外借鉴经验,也可谓效法自然。今后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建筑的“意”“境”,找出属于中国的文化建筑。
参考文献:
设计与施工融合 第12篇
1 现代建筑设计思想
1.1 形式对功能的服从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对功能需求较为明确。由于建筑中应用电梯, 使建筑高度越建越高, 电子防盗系统、自动火灾系统使建筑使用更加安全。但是, 现代建筑结构形式较为单一, 建筑风格受到很大的拘束。此外, 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遵循形式服从功能要求, 使得建筑风格千篇一律, 无法体现每一建筑独特的风格, 也无法体现一个国家的建筑特色。
1.2 把握本质, 演化出更多更有创意的东西
在建筑设计大师设计理念中, 存在一个误区, 认为东西方的建筑设计理念是没有区分的, 即设计无国界。但是针对每一个建筑项目, 不仅需要遵守当地的人文风俗、地质状况, 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 因此不能简单地借鉴其他国家或者其它建筑的风格。
1.3 重视空间的设计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其主要是以建筑的整体作为设计的重点, 以建筑模型设计为参考方案, 改善了单一的图纸设计的方式。同时, 现代建筑设计中引用了西方的建筑设计思想, 建筑纵向设计, 减少建筑的占地面积, 节约土地面积。
2 现代仿古建筑设计风格
现代仿古建筑主要是参考古代独特的建筑风格, 借鉴古代建筑中较好的设计思路, 且可以较好地反映当地风俗人情的元素的建筑形式。仿古建筑不仅仅是简单地模仿古代建筑, 它需要在古建筑的基础上添加现代建筑特色, 并将其很好地融合在古代建筑中。研究发现, 仿古建筑设计风格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 在19世纪中期, 建筑设计大师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 纷纷在国内建设具有中西结合的建筑, 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风格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 在20世纪70年代,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建设设计受到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 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意义的建筑被拆毁, 建筑设计师过度对西方建筑风格的欣赏, 导致现代城市建筑风格千篇一律, 不能很好地展现我国古建筑的韵味。
3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的融合
3.1 古建设计与现代的比较
根据对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比较, 可以发现, 在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中, 其主要建设材料为木材, 其结构形式为木结构。而现代建筑主要是由刚度较高、稳定性较好、可塑性较强的混凝土结构, 很少用木材建造现代建筑。
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特色为院落式, 在一个核心建筑周围建设其他房屋, 从而形成具有亭台楼阁的包围式建筑结构形式, 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建筑建设的空间, 增大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而且有利于增加整体建筑的抗震性能。而现代建筑设计中, 将传统古建筑的横向发展演变为纵向发现, 越来越多的现代高层建筑拔地而起, 从一定程度上参照了古代建筑的设计风格。此外, 针对现代建筑设计中, 尽管大多数构件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构件中, 还是需要利用木材作为结构材料, 可以借鉴古代建筑的形式, 将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有机融合。
3.2 思想上的融合
在我国传统的古代建筑风格中主要有南北两大特色。在北方的建筑风格中主要展示院落主人的显耀身份和高贵地位, 特别是在北方的宫殿建筑, 例如首都的故宫, 其主要建筑风格是为青砖黄瓦, 以显示皇家的威严和地位。同时, 北方古代建筑还注重风水和方位, 一般而言, 对于宫殿周围的其他建筑, 则在建筑形式上较宫殿小, 从而充分体现宫殿的尊贵特点。在古代南方建筑中, 其主要侧重是建筑与人的有机融合, 并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势地貌、植被特色, 将院落设计与其有机融合, 增加建筑的自然风格。
现代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宫廷建筑的特点, 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人们注重将自然属性融合到现代建筑中, 充分彰显可持续发展理念, 增强现代建筑的自然特色, 利用自然环境, 减少人为对自然的破坏, 将古代建筑的天人合一设计思想融合到现代建筑中。同时, 现代建筑风格与古代建筑风格融合在一起, 例如厦门大学的科学技术中心, 就很好地将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4 结束语
现代建筑作为古代建筑的发展, 需要现代建筑与古建筑有效地融合, 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与古代木结构形式的有机融合, 以传承古代建筑的设计风格, 展示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人文特色。
摘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如何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有机融合, 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新方向之一。开拓建筑设计思路, 并将古建筑的艺术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 以提高现代建筑设计的风格。文章就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古建筑,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帅.殿堂式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抗震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2]李舜.仿古建筑装饰设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2010.
[3]郭讯.中国元素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 2013.
[4]米文杰.仿古建筑结构设计分析[J].建筑结构, 2013, (23) :62-66.
设计与施工融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