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范文
企业技术范文(精选8篇)
企业技术 第1篇
试论技术企业化与企业技术化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技术与科学相比,无疑是规划的重点.
作 者:刘进先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高新区战略发展研究院 刊 名:中国高新区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DUSTRY PARKS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企业技术 第2篇
恶臭作为一种环境公害,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日本,恶臭投诉仅次于噪声,占环保投诉案件量的第二位。石油炼制是一个恶臭污染较重的行业,近年来,我国炼油企业恶臭扰民案件迅速上升,有的恶臭污染甚至酿成公害事件,受到国家环保局查处。因此,开展炼油企业恶臭污染控制治理十分必要。
1、炼油厂恶臭污染物及其控制标准
恶臭是刺激人的嗅觉器官、引起不愉快或厌恶、损害人体健康的气味。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简称FRIPP)在对多家炼油企业的恶臭污染调查中,曾测定、检出过硫化氢、甲硫醇、乙硫醇、甲硫醚、乙硫醚、二硫化碳、二甲二硫、氨、甲胺、二甲胺、三甲胺、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苯酚、甲酚、总硫、总烃、C1~C8。烃等物质和项目,可以将这些恶臭污染物归类为硫化物、烃类、氨、有机胺等。
我国炼油企业要控制上述恶臭污染物,应同时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l4554-93)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l6297-1996)。
2、炼油厂恶臭污染源及其综合治理技术
炼油工业的恶臭污染源有10多种,其污染类型及治理技术有:
2.1碱渣湿式氧化脱臭
催化汽油碱渣、液态烃碱渣含有高浓度Na2S和有机硫化物(盐),pH>12,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加酸调节pH到中性,进污水处理场处理。在碱渣加酸调pH过程中,产生高浓度H2S气体,极易造成恶臭污染和中毒事件。
2000年,FRIPP开发的碱渣湿式氧化处理技术通过了中石化组织的技术鉴定。这项技术能够在150~200℃,0.9~3.2MPa,用空气中的氧将碱渣中的硫化钠和有机硫化物氧化为硫酸钠,将部分有机物氧化为H2O和C02,脱除COD,防止碱渣中和处理时产生H2S恶臭气体。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国内近20家企业应用。
2.2焦化冷焦水密闭冷却循环使用
从焦化塔排出的冷焦水温度可达85℃以上,含有挥发烃、重油和焦粉等,按传统处理方法,冷焦水经过隔油池、敞开式空气凉水塔冷却到约50℃,返回焦化塔循环使用。其中,在隔油池或敞开式空气冷却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的恶臭气体,严重污染环境。
中石化组织华东理工大学等参与开发的冷焦水密闭处理技术,能够有效控制恶臭污染。这项技术的特点为:
(1)采用“高温水一低温水混合注水技术”,即把部分经过冷却处理的冷焦水注入高温来水中,控制水温在70℃以下,然后一起进入冷焦水隔油池或储罐,减少恶臭气体散发;
(2)在隔油池或储罐中,采用重力分离方法除去比水重的焦粉并去除一部分吸油后密度减小的焦粉和一部分浮油;
(3)采用旋流分离器强化分离密度接近于水的那部分焦粉和大量的重油;(4)用密闭式空气冷却器取代敞开式空气凉水塔,消除冷却过程的恶臭污染。目前,该技术已在近30套大型延迟焦化装置上推广应用。
2.3常减压“三顶气”压缩进瓦斯管网
中石化某分公司加工高硫原油后,其常减压蒸馏装置的“三顶气”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减顶气不能完全进入加热炉作为燃料燃烧,剩余部分只能放空,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恶臭污染。
2005年,该分公司采取措施,将初馏塔顶提压至0.28MPa,尽量回收液态烃,同时确保初顶气直接进入系统瓦斯线去脱硫;将常顶气、减顶气用螺杆压缩机提压至0.20MPa进瓦斯线去脱硫,消除了减顶气直接排放造成的恶臭污染。
2.4污水处理场恶臭气体治理
石化污水处理场是重要的恶臭气体散发源,散发的恶臭污染物有硫化氢、有机硫化物、氨和挥发性有机物(VOC)等,按污染物浓度高低,可以将污水场恶臭气体划分为以隔油池废气为代表的高浓度恶臭气体和以曝气池废气为代表的低浓度恶臭气体。
为治理隔油池、调节池、浮选池、污油罐等散发的高浓度恶臭气体,FRIPP开发了“脱硫及总烃浓度均化—催化燃烧”处理技术。这项技术,采用多功能吸附剂,将废气中的绝大部分硫化物吸附脱除,防止催化燃烧催化剂中毒;通过多功能吸附剂对烃类化合物的吸附/解吸,使不断波动的有机物浓度得到稳定化处理;采用蜂窝状Pt/Pd贵金属催化剂,在反应器入口温度200~300℃,床层空速20000~40000h-1条件下,废气中的非甲烷总烃可以从2000~8000mg/m3降到l20mg/m3以下,净化气体无不良气味,符合GBl4554—93和GBl6297—1996排放标准。目前,该技术已在中石化广州分公司等6家企业推广应用。
为治理曝气池等散发的低浓度恶臭气体,FRIPP先后开发了适用于不同工况的洗涤—活性炭吸附法、生物滤塔法、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法专利技术。
洗涤—活性炭吸附法,以污水场净化水或碱液为吸收剂,洗涤脱除废气中的水(碱)溶性污染物,不溶性的烃类化合物进入活性炭床层吸附去除。这种方法,可以将废气中总还原性硫化物(TRS)降到5mg/m3以下,将非甲烷总烃降到50mg/m3以下。饱和活性炭用120℃以上的高温蒸汽再生,重复使用。
生物滤塔法,以泥炭、活性炭、空心塑料球等为生物载体,接种微生物,通过控制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成分等,使填料上形成适宜的微生物群落,在恶臭气体通过生物填料床层时,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达到脱臭目的。在镇海炼化污水场A/O池上进行的试验表明,硫化氢、甲硫醇、二甲二硫的去除率90%~l00%,苯系物去除率95%以上,净化气体达标排放。
在有隔油池等高浓度气体“脱硫及总烃浓度均化—催化燃烧”处理装置的情况下,FRIPP建议采用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法处理曝气池等低浓度气体。即来自曝气池等散发的低浓度恶臭气体,首先采用污水场的废水(可调PH)洗涤,脱除硫化物、氨、酚等污染物,洗涤水进污水处理场处理;洗涤净化气再进活性炭罐吸附脱烃,饱和活性炭用来自催化燃烧装置的高温净化尾气再生,高温净化尾气携带再生脱附的烃类化合物进催化燃烧装置处理。
2.5酸性水罐和含硫油罐排放气的安全、控制和治理
酸性水,又称含硫含氨污水,通常夹带一定量的油品进入储罐,从储罐排出的恶臭气体中含有硫化氢、有机硫化物、氨、烃类化合物、水蒸气和空气。
恶臭污染比较严重的含硫油罐包括半成品油罐和污油罐,这类油罐排放的气体中主要含有硫化氢、有机硫化物、烃类化合物和空气。
恶臭气体中的硫化物能够与储罐内壁上的铁反应生成硫化亚铁,在空气和烃类化合物存在下,可能发生硫化亚铁自燃导致储罐爆炸。
为保障酸性水罐和含硫油罐的安全使用、减少和治理恶臭气体排放,FRIPP开发了如下技术:
(1)采用罐内惰性气体保护,保障酸性水罐和含硫油罐的使用安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惰性气体可以是氮气、硫磺装置的SCOT尾气或经过净化处理的烟气。
(2)采取措施,减少恶臭气体排放。减排措施包括:
a)脱气罐。在酸性水进储罐之前,先进脱气罐,脱除在较高压力下溶于含硫污水中的硫化氢、低碳烃,气体排人低压瓦斯管网。
b)建立罐区罐顶气连通管网和缓冲罐。当一个罐进料,而另一个罐出料时,这两个罐之间通过管道和缓冲罐形成气体“呼”与“吸”的关系,减少废气排放量。c)控制来料温度,进入储罐的含硫污水或油品温度高,物料蒸气压就大,挥发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就多,因此,降低来料温度将减少废气排放量。一般应在产生含硫污水或油品的车间将它们的温度冷却到45℃以下。
d)保持含硫污水在适当的pH值,通过控制污水中的氨与硫化氢的比例或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控制含硫污水的pH,可以减少硫化氢和氨的挥发量。
e)拱顶罐改为浮顶罐,拱顶罐改为浮顶罐,或罐区气体缓冲罐为浮顶气柜,可减少废气排放量。
(3)采用洗涤—冷凝—吸附工艺处理酸性水罐排放的恶臭气体。从酸性水罐排出的恶臭气体,首先进入洗涤器,用氨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脱除硫化氢,当吸收液中含有氧化剂时,能够同时脱除有机硫化物;从洗涤器排出的气体进入氨蒸发冷凝器,冷凝脱水和部分烃类化合物,液氨来自酸性水汽提装置的氨压缩机系统,蒸发产生的氨再返回去压缩循环;从冷凝器排出的气体进入活性炭床层吸附处理,净化气体达标排放,饱和活性炭用6~8kg/cm2过热水蒸汽再生,再生气冷凝为油—水两相,进酸性水罐,不凝气低压瓦斯管网。
(4)含硫油罐排放气处理。根据恶臭气体组成,含硫油罐排放气可选用吸附或洗涤一吸附等组合工艺。
2.6轻质油品装车过程的油气减排和回收 轻质油品、芳烃装车过程,易散发大量油气。液下装车、在油罐与槽车之间安装回气管路可以减少油气排放;针对不同的工况,排放的油气可以分别采用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和膜法回收,相对而言,前3种技术更成熟,在国内外应用也更多。目前,中石化组织开发的活性炭吸附法、专用溶剂吸收法都已实现工业应用;FRIPP设计开发的三级冷凝油气回收装置正在进行工业化应用试验,冷凝温度分别为一级4℃,二级—25℃,三级“—60℃,油气浓度30%~60%(V),以C3~c3组分为主,油气回收率80%~95%。
2.7汽油氧化脱硫醇尾气治理
汽油氧化脱硫醇尾气恶臭污染严重,它含有高浓度挥发性有机物、二甲二硫等有机硫化物、氧气和氮气,不能进瓦斯管网,进焚烧炉也有回火爆炸的危险,因此,国内炼油厂大多直接排放或高架排放。
为治理汽油氧化脱硫醇尾气和液态烃氧化脱硫醇尾气,FRIPP和中石化沧州分公司合作开发了“冷凝油气回收-不凝气蓄热燃烧”处理技术,建成尾气处理量200m3/h的工业化试验装置,工业化试验表明,冷凝油气回收率可达80%—90%,每天可回收轻质馏分油l~2t,不凝气油气浓度l%~3%,不凝气与适量空气混合一起进入蓄热燃烧装置处理,净化气体总烃浓度50~100mg/m3,符合GBl4554—93和GBl6297—1996排放标准。
2.8克劳斯尾气催化焚烧处理
克劳斯硫回收工艺尾气中含有一定量的硫化氢和有机硫化物,从安全和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角度,必须焚烧后才能排放。
尾气焚烧有热焚烧和催化焚烧两种工艺。热焚烧温度650~850℃,燃料消耗较多,能耗高,操作条件不易控制,易发生炉膛超温、炉体变形事故,焚烧炉寿命较短。催化焚烧温度300~400℃,能耗和操作费用节约近50%,是一种安全、节能的新技术。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热焚烧技术,国外法国石油研究院(IFP)、壳牌(Shell)和法国罗纳一普朗克公司都有催化焚烧技术,应用壳牌(Shell)技术的催化焚烧装置有30多套。
FRIPP开发的FCl—xx克劳斯硫回收尾气催化焚烧催化剂,能够在反应温度350℃、空速6000h-
1、水蒸汽3%~5%(v/v)、过氧系数1.5~2.0、硫化氢进气浓度约2000mg/L、羰基硫进气浓度约700mg/L时,硫化氢转化率>99.9%,二氧化硫生成率为70%~80%,羰基硫浓度不超过150mg/L时,其转化率高于70%。净化气体达标排放。
2.9设备和管阀件泄漏检测维修程序
Exxon公司的统计表明,炼油厂设备和管阀件泄露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占其VOC排放总量的40%~60%,常见的泄露点包括阀、泵、法兰、接头等,泄漏排放的污染物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恶臭污染物。泄露是随机的,极少重复发生,目前国内还是通过人工肉眼观察来发现泄漏现象并进行处置。
在美国,已经建立了标准化的设备和管阀件泄漏检测维修程序(缩写LDAR),它有传统LDAR和SmartLDAR两种,传统LDAR采用EPA方法21(挥发性有机物泄露检测),用手持式仪器(如有机蒸汽分析仪、有毒蒸汽分析仪、光离子检测器等)定期检测每个部件;现行惯例是每个季度巡检一次,根据泄漏的污染物浓度、执行的维修等级和泄漏部件,决定是否处置和采用何种处置方式。
目前,FRIPP和中石化金陵分公司正在参照美国标准,建立我国炼油企业的LDAR,并将在金陵分公司1~2个恶臭污染严重的车间进行应用示范。
2.10停工检修恶臭污染控制和治理
众所周知,炼油厂停工检修过程易发生恶臭污染事故,目前,国内企业通过建立停工检修恶臭污染控制制度,注意施工期天气状况,吹扫蒸汽进冷凝器处理,使用专用溶剂清洗等措施来减少恶臭气体排放。对检修过程中,因为蒸汽吹扫、蒸罐或热空气吹扫而产生的恶臭气体,FRIPP正在开发移动式(冷凝、吸收、吸附、催化燃烧)处理装置,可用于不同企业、不同装置的停工检修过程。
3、结语
十年来,我国开发应用的炼油企业恶臭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有:碱渣湿式氧化、焦化冷焦水密闭冷却、常减压“三顶气”压缩进瓦斯管网、污水处理场废气催化燃烧、轻质油品装车过程油气减排和冷凝回收、酸性水罐和含硫油罐排放气洗涤—冷凝—吸附、汽油氧化脱硫醇尾气冷凝回收油气—不凝气蓄热燃烧等;正在研究开发的有克劳斯硫回收尾气催化燃烧、设备和管阀件泄漏检测维修程序(LDAR)等。
企业技术 第3篇
当今的国际经济竞争, 已开始由产品竞争向技术竞争转变, 并逐步演变为标准之争, 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 谁的技术成为国际标准, 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标准之争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科技、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技术标准的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网络发展加快了技术标准的竞争与合作。高技术企业集群的特定资源和整合能力应该包括制定和采用共同技术标准的需求和协调能力。集群内企业处于不断的竞合博弈中, 集群整体的竞争优势也在这一竞合过程中得到提高, 这是集群技术标准合作的内在机理。本文将技术标准合作引入高技术企业集群, 以集群网络中企业技术标准合作关系为切入点, 论证技术标准合作关系稳定性的原因所在。
1 技术标准合作与高技术企业集群
关于技术标准的定义国内外基本统一, 只是因各自的出发点不一样而对其功能有不同的表述。葛亚力 (2003) 认为技术标准是对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所使用技术方法、方案、路线的一种约束, 限定企业按照法定的 (可选择的) 技术方法、方案、路线提供达到一定性能指标的产品的文件, 而法定的技术标准则是企业必须遵守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而且, 技术标准又包含了专有技术、或者专利,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知识产权束, 也是企业在标准战中克敌制胜的主要武器, 企业技术专利化是企业进行标准战争的一个重要环节。王生辉、张京红 (2004) 对网络化产业中的技术标准竞争进行了分析, 他们认为影响技术标准确立的因素为:一是在位用户, 在位用户的多少是确立技术标准的基本条件, 对于理性的用户决定是否采用某种技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预期用户, 预期用户数量对于技术标准的确定来说往往比现有用户数量的作用更大, 一种标准即使已有大量在位用户, 但如果其发展不被看好, 那么它还是很难被潜在用户采纳;三是兼容性, 技术标准的兼容性指的是不同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在技术上的相互融合程度;四是价格, 价格水平在决定哪种技术标准将会胜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技术企业集群是指在高技术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聚集, 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 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 充满创新活力的有机体系。相对于一般的产业集群, 高技术产业集群最显著的特点是其网络外部性。在存在着网络效应的产业中, 技术标准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结果通常会出现“甩落”, 即一种技术标准会把竞争者的其它技术标准淘汰出市场。高技术产业集群机制主要包括竞争合作机制、专业分工与互补机制、创新机制、集群学习机制, 以及网络效应等, 其机理与技术标准化存在着内在的联系。Philip Geschel (1997) 指出多个技术标准分裂的趋势会引起区域集群, 因为地理上的接近性能使企业更好地合作。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关键在集群的网络中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尤其是企业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于提高集群的创新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复杂的标准需要与用户和各种系统部件的供应商进行协同和合作, 而合作主导与创新标准也日益成为高技术企业集群的重要动力与纽带 (langlois, 1999) 。集群中谋求确立技术标准的企业间合作通常有两种形式: (1) 与技术供应商、科研机构等组成的纵向合作; (2) 与竞争对手组成的横向合作。纵向合作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并形成稳定的互补技术产品供给来源, 以此影响消费者对未来市场的预期。横向合作是企业间“竞合”关系的一种体现, 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 拥有不同技术标准的企业为了避免直接对抗、缩短技术标准确立的周期和降低技术开发风险, 而将双方的技术取长补短, 合二为一;第二, 某一技术标准的拥有者以特许授权的方式允许其他企业使用自己的技术而形成的技术合作方式, 其目的是为了扩大集群中使用该技术的企业的数量、削弱那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发、完善自己技术标准的积极性。本文从集群中技术标准纵向合作和横向合作的稳定性来论证集群中技术标准合作的稳定性。
2 集群中企业技术标准纵向合作的稳定性分析
2.1 企业与技术供应商合作的必要性
技术标准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它既是企业创新竞争的结果, 也是企业为保证创新收益、降低创新风险而采取的重要策略。作为企业创新竞争的结果, 通过控制技术标准就能够有效地增强市场的控制力, 由此来巩固创新企业的垄断地位。技术标准正在越来越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其在发展中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 技术标准的产权化。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技术标准中纳入了越来越多的具有私人产权性质的技术, 从而要想使用符合标准的技术就必须征得所有者的许可。 (2) 技术标准的知识化。技术标准的知识化是指技术标准的创新性和知识性越来越突出, 技术标准不但在形式上需要推陈出新, 而且对技术标准编制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超前标准化、高新技术标准化等要求技术标准不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上, 更要对新生事物做出科学的指导规范。 (3) 技术标准的快速化。伴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的是技术标准制定周期越来越短, 基于技术标准的新特点建立技术供应商 (科研机构、企业等) 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分担技术开发研制的巨大风险及成本, 避免企业进行研究开发技术及推广标准的盲目性和风险。
2.2 技术供应商与技术购买方一次性合作分析
技术供应商、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是技术创新扩散的代表性形式。为了分析集群中两者之间持续有效的技术合作, 需要对此类合作关系的稳定性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拟从博弈论的观点探讨这一问题。技术市场中的行为主体由技术卖方、买方和中介机构构成。卖方主要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等;买方主要有企业和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是技术市场运行的管理者, 有时也以买方的身份直接介入技术市场活动。一般来说科研院所是技术市场中最主要的技术供给者, 企业是集群技术市场中最主要的技术购买者。假设高技术企业集群中存在技术供应商 (如科研院所、高校等) D和技术购买商 (如企业) E双方, 研制方可以选择开发与不开发, 同样, 购买方也可以选择购买与不购买。假定购买方不引进新的技术成果而利用原有技术从事生产所需成本为1, 研制方不研制新技术所需成本为也为1, 则研制方研制、而购买方不购买的成本为10;同样, 研制方不研制, 而购买方需从集群外购买或自己研制的成本为10;研制方研制, 同时购买方根据需要购买, 则两方成本均为8。在技术交易市场上D和E的成本矩阵如图1所示。
考察上述成本博弈矩阵我们可以知道, 如果购买方E与研制方D之间进行短期的技术合作或者说是一次性的技术合作, 符合囚徒困境模型, 由以上成本矩阵的纳什均衡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购买方E将选择不引进新技术而研制方D则将选择不开发研制。
2.3 高技术企业集群中技术标准纵向合作的重复博弈分析
成功而有效的技术合作是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需求, 高技术企业集群中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符合重复博弈的特征。重复博弈是指某些博弈多次重复进行所构成的博弈过程。这是因为: (1) 由于有一个长期利益的存在, 双方在当前阶段的博弈中要考虑到不能引起对方在后面阶段的惩罚或报复, 即不能像一次性博弈那样毫不顾及对方的利益, 如购买方Ei和研制方Dj需进行长期的技术合作。 (2) 集群中购买方Ei和研制方Dj建立起的长期战略合作是一个趋近于无限的合作模式, 即购买方Ei和研制方Dj双方都在对方合作的情况下愿意永久地合作下去, 即两者之间的重复博弈是无限的。 (3) 高技术企业集群的技术市场是一个完美信息的市场, 若某一个研制方Dk在任何一次成果交易中出现不合作的情况, 那么集群中所有的购买方Ei都会对这个不合作博弈所产生的结果有清楚的了解, 所有的购买方Ei在以后与此研制方Dk的技术交易中都会采用不合作的方式进行惩戒。 (4) 由于集群是一个完美信息的市场, 同样, 若某一个购买方Ek在任何一次博弈中出现不合作的情况, 那么技术市场中所有研制方Dj都会对这个不合作博弈所产生的结果有清楚的了解, 所有的研制方Dj在以后与此购买方Ej的技术交易中都会采用不合作的方式进行惩戒。
令δ为贴现因子 (假定两方的贴现因子相同, 0<δ<1) , 如果购买方Ei在博弈的某一阶段首先选择背叛, 则他在该期成本为0, 即得到0单位的支付, 而不是-1单位的支付, 因此他的当期净得是1单位;但他的这个机会主义行为将触发研制方Dj永远背叛的惩罚, 因此购买方Ei以后每阶段的成本都是-8单位。如果下列条件满足, 给定研制方Dj没有选择背叛, 购买方Ei不会选择背叛, 即:
0+δ (-8) +δ2 (-8) +-1+δ (-1) +δ2 (-1) +
或:
可以证明δ≥1/8, 则合作成立, 也就是说只要δ不是太小, 即未来的收益不是太无关紧要, 重复博弈中的企业不会选择欺骗, 从而重复进行的囚徒困境博弈实现帕累托最优。因此, 技术供应商与技术购买方的博弈中博弈双方将采取如下策略:购买方与研制方最初总是采用合作的对策, 然后按照对方上一次的选择去做, 如果对方也表现出合作行为, 则在下一次博弈时继续采用合作策略, 否则就采取背叛惩罚策略, 即在下一次博弈中采取不合作策略。所以说, 集群中技术标准的纵向合作关系是稳定的。
3 集群中技术标准横向合作的稳定性分析
3.1 企业间横向合作的必要性
集群网络中每家企业都想使自己的技术成为标准, 而对市场来说标准只能是一个, 这必然引起标准之争。技术的不兼容特性、技术的迅速变化和日益复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企业很难保证自己的技术是领先的优势技术, 即使是领先技术, 也由于用户基数的存在而不能保证其成为技术标准, 企业单独进行R&D及产品开发的风险因网络外部性的存在而扩大。不兼容技术的竞争是残酷的, 一旦在标准化竞争中失败, 为开发技术进行的大量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及在开发中积累的技术经验和知识将毫无价值, 巨大的损失远非某一个企业所能承担。企业间的合作对促进技术的兼容性、避免单个企业研究开发技术的盲目性, 以及对技术标准的制定及推广和提高集群的创新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对于集群网络企业间企业技术合作关系的稳定性, 我们可以用博弈论的方法加以分析。
3.2 集群中企业间针对技术标准的一次性竞合分析
标准的确立和技术相关联。一项新标准的产生可以看作是新技术的采用过程, 新技术的所有者使自己的技术为市场所接受, 从而使自己的标准得以确立, 这样企业的竞争就是一种技术间或标准间的竞争, 而不是常见的价格、产量等技术标准内的竞争。
(1) 一家标准主导企业的技术标准竞合
假定集群市场上已拥有了一个标准主导企业1, 它有较大的用户垒基和很高的声誉, 这样, 为了维持和扩大其顾客规模, 他宁愿技术不兼容也不与小企业合作。然而, 势单力薄的企业2为了从大企业的网络中分一杯羹而愿意进行兼容, 通常小企业采取跟随或模仿策略。大企业一旦选择技术后在短时间内不会再改变, 否则一方面会耗费成本, 另一方面也会失去现有的用户垒基, 所以它无法阻止小企业的跟随。大企业摆脱小企业跟随的策略通常有两种:①严格的产权保护;②经常的技术改变。如果大企业通过专利等方式对技术采取了保护, 那么就可能阻止跟随与模仿。经常地改变技术这一方法显然是昂贵的, 并且冒有失去用户垒基的风险;但若对用户垒基采取保护措施, 如免费升级、以旧换新等, 则是可行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间的一次性竞合关系为:主导企业与小企业采取不合作策略。
(2) 两家标准发起企业的技术标准竞合
企业是竞争着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技术, 因此也可能愿意采用相同的技术, 但在采用哪种技术上会有分歧。当企业1以技术1作为标准, 而企业2愿意以技术2作为标准, 则解决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承诺行为, 即企业1通过一些行动来向企业2表明他必须选择技术1。例如, 他可以建立用户垒基, 或进一步扩大基于这一技术的生产能力, 或是致力于旨在改善这一技术的研究开发;另外一种承诺行动方式是作出让步来相威胁, 这既可采取单边支付协议的方式, 也可采取作为采用技术1的条件, 企业1承诺与企业2联合对技术1进行开发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间的一次性竞争关系为:如果承诺行为可置信, 则合作关系成立;如果承诺行为不可置信, 则企业间不合作。
3.3 高技术企业集群中技术标准横向合作的重复博弈分析
同样, 高技术企业集群网络企业间的合作也具有重复博弈的特征。在重复博弈情况下, 博弈参加者过去行动的历史是可以观测到的, 博弈参加者在某个阶段的战略选择是建立在其他参与者过去的行动历史上的, 合作的原因在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假设有A、B两个企业构成双头的库诺博弈, 收益矩阵如图2所示。
如果A在一开始就采取合作态度直到B背叛, 而且只要B背叛一次A就不再合作, 即A采取冷酷战略 (grim strategies) 。同样, 如纵向合作博弈中, 令δ为贴现因子, 表示双方在合作情况下第n+1年的单位收益相当于第n年的报酬 (0<δ<1) , 如果B在博弈的某一阶段首先选择背叛, 则他在该期比合作多收益2, 但他的这个机会主义行为将触发A的永远欺骗, 其以后的长期损失为A、B在合作情况下的收益与A、B都背叛情况下的收益之差, 即:10* (1/1-δ) -9* (1/1-δ) =1* (1/1-δ) , 而B企业合作的前提为21* (δ/1-δ) (这里δ/1-δ中的分子δ相当于损失从B企业背叛后的第二年开始计算) 。可以证明δ≥2/3则合作成立, 也就是说只要δ不是太小, 即未来的收益不是太无关紧要, 重复博弈中的企业不会选择欺骗, 从而重复进行的囚徒困境博弈实现帕累托最优。克瑞普斯等人在KMRW的模型中进一步证明了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囚徒博弈合作的可能性, 即尽管每一个囚徒在选择合作时有被欺骗的风险, 但如果他选择不合作就暴露了自己是非合作型的, 而如果对方是合作型的话, 他就失去了获得长期合作收益的可能;如果重复博弈的次数足够多, 未来收益的损失就会超过短期被出卖的损失。因此, 在博弈的开始, 每一位参加者都会树立一个合作形象, 即使他在本性上不是合作型的。
4 结束语
关于产业集群研究的学派林立, 对集群的称谓也纷繁众多, 如产业区、新产业空间、地域生产综合体新马歇尔区、区域创新环境、网络区域、学习型区域等, 不同的学派研究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但增进集群网络企业间技术标准合作关系, 加速集群内部知识流动和知识产权保护, 构建区域性的创新系统是一个共有的重点研究方向, 稳固信任的技术标准合作关系无疑是高技术企业集群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集群中技术标准纵向合作和横向合作的分析, 得出高技术企业集群中企业技术标准合作的关系具有稳定性。但是, 集群网络的超稳定结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如与集群外部环境信息交换的缺乏将不利于集群的升级, 并产生发展上的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1]翁轶丛, 陈宏民.基于网络外部性的企业技术标准控制策略[J].管理科学学报, 2004 (2) :1-7.
[2]KATZ M, SHAPIRO C.Technology adop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 (4) :822-884.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4]祁红梅, 庞世俊, 王惠东.基于合作的主动知识外溢策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4 (8) :70-73.
[5]李红艳, 熊立, 储雪林, 等.促进技术成果转化长期合作的重复博弈分析[J].运筹与管理, 2005 (2) :41-46.
企业技术 第4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管理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不断研发和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生命力。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加强技术研发人员的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高新技术企业及技术研发人员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特点及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管理的策略。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高新技术企业。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识,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念。本文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域中运用当代最新的前沿科学技术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开发及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它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及应用等领域。一般来说。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收益、高创新和高风险的特点。
2、技术研发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定义为在企业中负责研制、设计、开发新产品、更新换代产品及提供技术专利或技术支持的人员。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研发人员,属于典型的知识型员工。其本质特征是他们拥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创新知识和创新精神,这种技术创新知识和创新精神与企业的其他资源相结合,能够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利润和市场。
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特点
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大多受过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具有较高学历,掌握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由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缘故,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大多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如开阔的视野、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等。
2、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通常具有较高的需求层次,往往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为此。他们很难满足于一般的事务性工作。而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实现自我价值。
3、高创造性和自主性。与体力劳动者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相反,与一般脑力劳动者从事的较低层次的脑力劳动不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从事的是创造性劳动。他们依靠专业知识和运用头脑进行创造性思维,并不断形成新的创新性成果。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更倾向于拥有宽松的、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注重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而不愿象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一样被动地适应机器设备的运转。受制于物化条件的约束。
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管理,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对技术研发人员的需求把握不准,激励方式需要优化组合。许多高新技术企业没有针对不同技术研发人员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需求分析。因此。造成了对技术研发人员的激励重点不突出。对象不明确。企业激励手段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导致激励不当和“放空挡”的现象。
2、“马太效应”现象严重。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研发人员的激励管理中,总是局限在技术带头人或个别优秀人才身上,只要有机会。各种奖励和荣誉都往他们头上戴。这种“马太效应”式的管理,容易使其它技术研发人员心理失衡,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
3、以职论赏,行政激励。高新技术企业往往把优秀的技术研发人员调整到管理或领导岗位,这样一方面使这些优秀的技术研发人员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浪费了人才;另一方面,这种以职论赏的管理方式容易造成人才错位,甚至会给企业管理带来更大的麻烦。
4、强调一般使用。忽视培训与开发。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研发人员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培训与教育也是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对技术研发人员的培养、培训和持续学习上,显得滞后和力度不够,对技术研发人员潜力的开发力度不够。
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管理策略
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依赖于企业的研发能力。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均取决于技术研发人员的状况。由于技术研发人员的鲜明特征,就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不断通过技术研发人员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管理,既要符合有关企业的基本理论,又要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能够反映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研发人员的特质要求并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和潜力。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特点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技术研发人员的管理:
1、形成有效的薪酬机制。国内学者张望军等研究人员从对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润讯通信发展公司、中国公用信息网、信息产业部信息化工程总体研究中心的150名技术研发人员实施了“创新型企业员工激励要素调查问卷”。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中国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第一位的是“工资报酬与奖励”。
因此,在高新技术企业。高薪对技术研发人员的激励意义不容忽视。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是吸引和留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前提,也是其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重要基础。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薪酬已不再是简单的收入分配问题。而成为人才价值实现的一种形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薪酬包括基本工资、业绩奖金、股权报酬等。
2、建立公平、科学的激励机制。虽然少数优秀的技术带头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贡献巨大。但是高新技术企业不能忽视一般技术研发人员对企业的贡献。高新技术企业应该依据技术研发人员对企业的贡献。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位技术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另外,技术研发人员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是其价值所在。如果放弃技术研发人员的核心能力,而将其放在管理或领导的岗位,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损失。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科学利用技术研发人员的专业特长,不断挖掘其专业潜能,发挥其核心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高新技术企业同一般企业一样,发展阶段可分为萌芽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具有不同的战略重点,因而应采取不同的技术研发人员管理策略。
萌芽期是创业者人力资本的积累期,此时企业只是一个概念并未实际存在。这里不作讨论。
初创期,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重心是技术创新。该阶段技术研发人员的工作压力比较大,而且技术研发人员的技术成果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在此阶段企业应给于技术研发人员较积极的鼓励政策和较宽松的发展空间。
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重心是市场创新。该阶段企业处于快速膨胀期,企业的业务量迅速增加,技术研发人员的数量也增加。技术创新仍是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给予积极的薪酬激励的同时,需要注意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稳定期,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重心是管理创新。该阶段高新技术企业日常技术维护的工作量增加,技术研发的工作量相对减少。在此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强企业发展的持久力。
衰退期,高新技术企业与一般企业一样。保持基本的技术维护工作尽可能获取较多的利润成为重点。在此阶段,企业保留基本的技术维护人员即可。
4、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培养和造就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宽松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使技术研发人员能够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高新技术企业的文化应该能体现技术研发人员所具有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责任感的特点,这种文化应该具有鼓励创新、允许失败、敢于负责的特征。只有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高科技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才能放开手脚开拓工作,使自己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另外,高新技术企业应培养学习型文化。创造更多的技术研发人员非正式交流机会,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加强技术交流和情感交流。从而增进他们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同时创造更多的隐性知识转移的机会,使技术研发人员所掌握的关键性的隐性技巧、诀窍和经验等。采用个人化的方式与其他技术研发人员共享,从而降低技术研发人员离职带来的风险。
四、结论
企业发展与企业技术队伍建设 第5篇
企业发展与企业技术队伍建设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在更深的程度上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它既为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制造型企业来说,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创新能力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 者:邓小明 作者单位:佛山市科信达科技有限公司陶瓷工程技术中心,528000刊 名:佛山陶瓷英文刊名:FOSHAN CERAMICS年,卷(期):2003“”(8)分类号:F27关键词:
企业技术 第6篇
204月14日,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172号)(以下简称172号文件).
作 者:文利 Wen Li 作者单位: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 刊 名:印刷杂志 英文刊名:PRINTING FIELD 年,卷(期): “”(3) 分类号: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税收优惠政策 印刷企业 科研
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对企业的好处 第7篇
企业所得税: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28条2款规定,(重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
(重点)企业所得税=(企业当年总收入-企业当年总成本)X25%高新技术企业免10%,只交15%
2.对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营业税:
对单位和个人在本市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从事软件著作权转让业务和软件研制开发业务,比照技术转让与技术开发业务免征营业税。
对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由市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安排专项资金给予奖励,对所获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关税:
1.来京投资企业进口符合有关规定的自用生产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资信良好的来京投资企业享受便捷通关待遇,并在重点口岸设立特快报关窗口。
2.对企业为生产《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产品而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企业引进属于《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所列的先进技术,按合同规定向境外支付的软件费,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列入科技部、外经贸部《中国高新技术商品出口目录》的产品,凡出口退税率未达到征税率的,经国家税务总局核准,产品出口后,可按征税率及现行出口退税管理规定办理退税。
人才方面
本市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所需的外省市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经市人事局批准,给予《工作居住证》,享受本市市民待遇。持《工作居住证》工作满三年的,经用人单位推荐、有关部门批准,办理调京手续。
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 第8篇
关键词:竞争优势,技术转移,企业技术能力
一、文献综述
乔治华盛顿大学商务及公共管理学院的Carayannis教授在其所著的《技术学习的战略管理》一书中指出, 随着技术变化的不断加速, 企业活动的灵活多变, 企业面临着难以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挑战;企业必须通过持久的学习才能够建立不断更新的竞争优势, 因此可更新的技能和知识, 特别是能够持续更新的技能和知识成为企业能力的根本。技术转移对企业的成长很重要, 企业有能力吸收转移技术, 创造和复制新的知识, 才能实现市场的扩张。
技术转移是一个跨组织互动的复杂过程, 早期Brooks、Hayami and Ruttan、Rogers、Allen等学者就转移的过程来定义, 界定技术的转移为个体间有系统信息扩散和交换过程, 以使接收者具有独立制造特定产品或提供特定服务的能力。后有部分研究就转移的内容来定义, 认为技术转移是一种积极的和具有企图的过程, 为了产生新的、改良的产品、流程或服务, 将有形的设计过程、知识或有关设计或过程的信息由一个组织或单位, 转移至另一组织或单位, 包括传统书面文件与生产产品的转移。
德赛是首先从企业角度研究技术能力的学者之一, 他把技术能力定义为企业购取技术的能力、操作运行的能力、复制和扩展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国内学者魏江比较系统深入地对企业技术能力做了大量分析, 提出企业技术能力是指企业为支持技术创新实现, 附着在内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的所有内生化知识存量的总和。他认为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解决问题过程中创造出的具有企业特性的知识, 并与外部获取知识结合, 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其提高过程是通过组织和经验积累得以完成的。
二、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
技术转移的本质是学习, 学习绝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是有目的的目标寻求活动并伴随某种意义上的努力。学习的过程中, 人们获得的不仅仅是开始时作为目标的特定知识, 还有可用于其它领域的知识。而且, 人们逐渐获得了指导未来学习努力方向的更一般的知识或能力。技术能力的本质是知识, 企业要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 其实质在于提高组织知识存量的同时, 要加强对企业内部知识的激活, 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
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技术知识, 技术能力因素也并非仅是技术知识本身, 许多在吸收特定技术过程中获得的技术知识可作为在同一领域寻求、吸收和提高新技术的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国杰就曾指出技术转移的关键在于“技术能力”的获得, 即技术转移的接收方能独立掌握转移的技术并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
Trott通过对化工行业的案例研究发现企业的技术转移要通过以下四个过程:了解 (awareness) 、结合 (association) 、消化 (assimilation) 及运用 (application) 。
1. 了解 (awareness)
当企业知道一项外在技术或知识时, 技术转移就开始了。企业的既有知识使得它能够评估外在的知识和它的来源, 去决定是否进行技术转移。这个过程可看成是Trott提出的“awareness”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去发现对技术有用的信息。
2. 结合 (association)
在做出技术转移的决定后, 企业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正确地了解外部技术源提供者的情况。此时技术转移的效果极大地依赖于外在技术的类型及企业的原有知识体系。为了将新技术与公司现在的运行的结构结合在一起, 需要整个企业至上而下都进行学习。这个学习过程可看成是Trott提出的“association”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去重新认识技术的价值。
3. 消化 (assimilation)
在技术转移时企业都会制定一个目标。这个制定目标的过程可看成是Trott提出的“assimilation”的阶段。吸收外部的先进知识并应用将其转化成自己的。学习和选择目标的内部过程可以被认为是知识产生的过程。在这个产生过程中, 内外部共享知识并且通过使用共享知识创造出一个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内部交流想法 (技术) 形成真实的商业机会。
4. 运用 (application)
一旦目标已确定, 企业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检查是否具备实现目标所需的技术, 一旦所需的知识体系建立好后, 技术转移也就完成了。这个过程可看成是Trott提出的“application”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为了竞争优势来实现这项技术。
从上述技术转移的过程中不难看出, 企业从两个方面着手实现其技术能力的增长:一是知识积累过程, 知识积累是指企业和个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遵循各自的途径依赖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是企业知识存量的总和;另一个是知识应用过程, 知识应用则为通过对企业存量知识操作, 将企业知识库内的知识转为产品和工艺的创造力。两者相互促进, 互为基础, 促进技术能力的提升。 (见图)
三、小结
技术转移的任务并非只是简单的获取一种或几种技术, 其最终目的是扩展技术接受者的知识背景。知识背景是组织吸收学习的结果, 并且通过交流不断地加强。只有这样的知识基础, 才是一个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因而成功的技术转移就是将新技术与企业的主流业务结合在一起, 通过组织学习, 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扩展企业的知识背景, 从而实现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Kogout.B&Zander.U, Knowledge of the firm and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M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3, 24;625~645
[2]Harris, R.G.&Mowery, D.C.Strategies for innovation review[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0, 32:7~16
[3]魏江:企业技术能力论:技术创新的一个新视角[M].科学出版社, 2002
[4]魏江刘锦:基于协同技术学习的组织能力提升机理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 (05)
企业技术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