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施用与天气
农药施用与天气(精选5篇)
农药施用与天气 第1篇
水剂型农药又称水溶剂, 是由可溶于水的原药直接溶于水中再加少量表面活性剂配制而成。水剂不易储存, 湿润性较差, 植物表面不易附着, 使用时加水喷雾施用。
可湿性粉剂型农药的施用方法由具有水溶性的原药、可湿剂加填料共同混和粉碎而成。可用水稀释成一定浓度的乳液, 其药效比粉剂持久, 但比乳剂差。
施用方法:
1、喷雾法。
2、浸种法。
3、泼浇法:把定量的可湿性粉剂加入较大量的水中, 进行泼浇。
二、粉剂型农药的施用方法
将农药与粘土或陶土混和粉碎而成。粉剂不易被水湿润, 不能分散和悬浮在水中, 故不可对水喷雾。其施用方法有:
1、喷粉法。
用喷粉器将药粉均匀地喷施在作物或防治对象上。粉粒能在空中飘扬, 故喷粉应在晴天无风时进行, 清晨和傍晚一般风小是喷粉的最佳时间。喷粉要适量均匀, 用手摸叶片略有粉感, 但看不到叶面有粉层。在作物生长的幼苗期, 不宜采用喷粉法。
2、拌种法。
将一定量的粉剂农药按比例与种子混合拌匀后播种, 可防治附带在种子上的病菌和地下害虫及苗期病害。
3、毒土法。
将粉剂与细土混和成毒土, 进行沟施 (播种沟) 、撒施 (播种面) 或与种子混合播种。施于地面时要求土壤湿润。
三、乳油型农药施用方法
由不溶于水的原药加一定量的乳化剂和有机溶剂互相溶解配置而成。乳油的渗透性强, 分散性好, 加水稀释即成为乳剂。其施用方法有:
1、喷雾法。
将乳油加水稀释配制成所需的浓度, 用喷雾器均匀地喷洒到作物上或其它防治对象上。施药量以叶面充分湿润而药液又不从叶片上流下来为准。
2、浸种法。
将乳油加水稀释成一定浓度浸泡种子。浸种时可把种子放在粗布袋或纱布袋里, 先放在清水中预浸, 然后沥干水再浸入配好的药液中。浸种时要注意掌握好浸种浓度、浸种温度和浸种时间。
3、拌种法。
农药施用与天气 第2篇
影响农产品安全的农业生产者行为因素研究
心理认知。笔者对于农业生产者使用农业研究中发现,农业生产者使用农药对于农产品安全影响最强的就是认知上的偏差,农业生产者在使用农药过程中如果对于农药残留物有着清晰认识,就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对于农药使用时间及数量上有着科学性安排。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许多农业生产在农作物生长到后期的时候仍然在使用毒性较高的农药,这种毒性高的农业对于农产品及生态环境都有着较高的影响。
农药认知水平是农业生产者在实际生产中使用农业情况的直接影响因素,进而对于农产品安全进行影响。本文对于农业生产者对于农药认识水平作为判断农业生产者使用农药标准行为的重要标准。
知识能力。农业生产者在农业使用农药情况将直接受到知识能力的影响。我国农业专业对于农业生产者使用农药情况研究认为,对于农产品安全影响较为明显了为农业生产者性别上的差异,男性在躲避风险能力上没有女性高,女性在农业生产中更愿意选择安全系数较低的行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于农药使用情况也有着一定差异,年纪较大的农业生产者在实际生产中更愿意选择毒性较高的农业,因为其想要迅速的将农产品上的病虫害消灭,而年纪较小的农业生产者在选择农药时,更愿意选择毒性较低的农药进行施用,保证农产品的安全。
农药施用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性别及年龄,不同情况的农业生产者在农药使用上有着明显性区别。综上所述,本文将知识能力也作为衡量农药使用情况的主要标准。影响农业生产者知识能力的主要有两个原因,分别为农业生产者的文化水平,还有就是农业生产者在实际生产中所获得的农业知识及技能,知识水平是农业生产者自身素质及获取知识的关键因素。
经济条件。农业生产者在购买农药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经济条件,农业生产者会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农药种类,最为明显的就是农业生产者购买新型的农药主要衡量的标准就是家庭的经济条件。农业组织对于农药市场中的农药进行研究中当发现,含毒性较高的农药在农药市场中较受欢迎,造成农业生产者在施用农药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农药中毒事故。我国农业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农业生产者如果拥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子啊一定程度上能够约束到农业生产者农药使用行为。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者在购买农药品种的过程中受到了农业生产者经济条件的影响,经济条件已经成为影响农产品安全的主要标准。农业生产者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客观因素影响的原因就是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条件。
农业生产者农药施用行为选择与农产品安全建议
农业生产者。农业生产者在实际生产中使用合理的农药是农产品安全的核心因素。但是农业生产者在使用农药上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应该对于农业生产中的农药使用行为进行约束,对于农业生产者经济及效益及损失情况进行重点关注。农业生产者在保证经济效益的条件下,经常会选择躲避风险,害怕将已经获得的经济效益流失,但是在经济效益无法保证的条件下,众多农业生产者对于经济效益流失的情况并不甘心,在实际生产中更容易面对风险,希望能够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农业生产者如果能够在农药市场中获得较为全面的农药信息,在实际生产存在风险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者将更加倾向于规范性使用农药,最终实现农产品的安全。
政府。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于农业生产者农药施用情况的重视,积极承担起应付的农药宣传教育责任,让农业生产者对于农药施用条件及时间等要求更加了解,政府部门可以定期对于农业生产者进行农药施用技巧方面的指导。农业生产者只有明确了农业方式对于农产品安全的影响,才会在实际生产中具有农药施用的安全意识,科学使用农药。政府部门加强对于科学施用农药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于农药流通的监管,为农业生产者制定相对应的农药施用惩罚机制,让农业生产者在施用农药方面也能够获得经济上的效益,降低农业生产者在农药使用上的随意,积极推动农业生产者规范性施用农药。
农产品安全与农业生产者施用农药行为间存在着直接性关联。保证农产品安全的主要措施就是规范农业生产者农业使用行为,加强农业生产者对于农药风险的防范。本文对于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简单进行介绍,进而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
(作者单位:淄博市临淄区农业局)
农药施用与气象条件 第3篇
1 温度
喷施农药的适宜空气温度一般为20~30℃, 其喷施效果比气温在20℃以下的天气条件使用要好;但当气温超过35℃时, 由于高温会促进药物分解而降低药效的持久性, 同时在喷施药液时, 喷出的雾滴水分在高温下也易挥发, 导致局部药液浓度加大, 加之作物新陈代谢旺盛, 易引起药害发生, 且易引起人身中毒事故。因此, 在晴天施药, 最好选择在上午11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进行, 避免在中午高温条件下施药。挥发性较强的药剂, 宜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喷洒, 有利于提高农药的挥发性和扩散性, 使农药对害虫的毒性增加, 渗入虫体的机会增多, 容易杀死害虫。
温度的高低可决定某些化学农药效果发挥的快慢。例如使用由植株表皮渗入、从气孔进入叶片中的内吸性杀虫剂防治害虫时, 若在喷药以后, 药剂表面能保持1~2h的湿润, 则药剂便能被植株吸取1/3以上。若在晴天高温时喷药, 药液便会很快挥发, 进入植株体内的药量则会大大减少。因此, 夏天用内吸性杀虫剂治虫时, 阴天比晴天施用的效果要好, 早晨比中午施用的效果要好。
另外, 高温季节病虫害活动的规律有一定特点。如害虫中有许多 (稻飞虱、稻叶蝉等) 都有喜阴避阳的习性, 往往集中于植株下部丛间或叶背, 而病害则多从叶背气孔和下部叶片侵入。同时, 在高温季节, 病虫害繁殖蔓延较快, 病虫害的抗药性也会增强。所以, 在高温季节施药时, 要根据病虫害的危害特征, 合理确定喷药部位, 掌握最佳的喷药时机, 并注重检查药效, 适当更换农药, 降低病虫害的抗药性, 以提高防治效果。
2 湿度
湿度与药效也紧密相关。湿度较大时, 一般要降低药效;但对粉剂农药而言, 则要具备一定的湿度条件, 才能充分发挥药效。因此, 在雾天、露水多或刚下过雨时, 不宜使用受湿度影响较大的波尔多液、氟硅酸钠等药剂。如必须使用, 则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 如喷波尔多液时, 要减少硫酸铜用量或增加石灰用量。一般应选择晴朗无风或微风、没有露水的天气条件下施药。在早晨或傍晚, 当露水或水滴未干时施用, 粉粒能与作物叶面很好地粘附。加之这个时段的温度较低, 光照较弱, 药剂不易分解, 相对地增长了农药的有效期, 在此时段内施药, 害虫活动活跃, 与农药接触机会增多, 更有利于提高防治效果。
3 日照
强烈的光照会加快药剂的挥发与分解, 使药的有效期缩短。如常用农药辛硫磷, 在阳光的直射下会分解失效。因此, 用辛硫磷防治害虫时应选择在阴天或傍晚时用药。在强光下, 作物新陈代谢旺盛, 气孔张开, 农药容易对作物产生药害, 甚至烧伤叶片, 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此类农药应选择阴天或傍晚用药, 以有利于发挥其药效。
4 风
喷药宜选择无风天气, 有风会给操作带来麻烦。一是刮风会把药剂吹走, 特别是粉剂, 同时, 还会加速药剂的挥发;二是由于农作物植株枝叶受到风的影响, 相互振动和摩擦, 会造成药剂机械性流失;三是喷洒的雾点或药粉易随风飘扬, 不能均匀地降落并附着在所要防治的农作物表面上;四是风大时药剂容易飘落到施药人员的身上, 增加中毒的机会。如果急需防治, 可用乳油及可湿性粉剂, 因其受风的影响较小。如果施用剧毒性农药, 更应注意风向及风速的变化, 以免产生药害, 发生人、畜中毒事故。因此, 大风天气时不宜喷施, 以静风或微风条件下施药较好。早晨或傍晚, 由于逆温层的存在, 气层静稳, 是喷药的最佳时机。同时, 还可利用风向喷施农药, 操作人员应顺风前行或背风倒退, 这样才能使药剂准确地喷洒到位, 且对人体安全。
5 降水
在防治病虫害时, 应注意选择晴天用药, 因为雨水能冲掉作物叶面上的药剂, 使有效浓度大大降低, 甚至导致药剂失效无效。但如果雨季正逢害虫防治适期, 不能过多推延喷药时间的情况下, 也可采取在农药中加入适量黏附剂和辅助剂, 或选用内吸性强、速效性农药以提高效果。最好是施药后1~2d内不要下雨, 若施药后很快遇雨, 应予补施;下雨后天气转晴, 清凉爽适, 害虫活动加剧, 是杀虫的好时机。
参考文献
[1]马芝平, 石素平, 席蔚, 等.农药施用的气象条件[J].现代农业, 2009 (8) :33.
[2]薛玉华.细菌农药的施用效果与气象条件[J].山东农药信息, 2006 (5) :33.
[3]易亮, 易峰, 朱定志.气象条件对农药施用效果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5 (12) :19.
正确施用农药讲究多(一) 第4篇
问:要做到正确施用农药,首先要能正确选择农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答:要选择适合的农药,就要注意以下两点:①针对防治对象正确选择农药。要准确识别病虫害的种类,确定重点防治对象,并根据发生期、发生程度选好合适的农药品种和剂型。②选择可靠的品牌。购买农药产品时,应尽量选择可靠的农药企业生产的产品,这样质量才有保证。
问:施用农药时,有没有一些注意事项?
答:农民朋友们可能注意到,有些农药对特定的某些病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对另一些病虫却无能为力,或者防效差。例如:敌百虫对黏虫等防效较好,但对螟虫防效较差;蚜虫发生时选用啶虫脒、吡虫啉等药剂效果要好于别的产品;地下害虫应选用毒死蜱,千万不可用甲拌磷灌根;红蜘蛛发生可选用哒螨灵、克螨特、阿维菌素等轮换用药,否则连续用同一品种农药防治,极易产生抗药性;枣树红蜘蛛造成的枣树落叶与枣锈病落叶有相似之处,往往被误认为是枣锈病等等。
问:施药就要用到施药器械,正确施药对施药器械有什么要求?
农药施用与天气 第5篇
【关键词】化肥农药施用;调控;措施;问题;必要性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土地如何施用化肥农药提出了更多要求,而现实生活中仍然采取的是粗放型化肥农药施用,由此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问题,专家呼吁: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注意化学品农业污染,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农业污染的治理,促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1 合理调控化肥农药施用的必要性
农业生产中长期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带来了较大面积的农业污染,严重影响到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的身体健康。研究表明,化肥、农药、农膜等的过度使用时造成农业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每年的化肥使用量高达4700万t,而利用率却还不到40%;农药的年使用量在140万t作用,利用率仅为30%。大量的氮和磷化物进入水体、空气和土壤中,造成严重的农业污染,农产品质量受到威胁。因此,合理调控化肥、农药的施用,提高其利用率是治理农业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在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今天,农业也要节能减排,不能盲目增施化肥、农药,而是应找寻一条适合农业高效发展的增收途径,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不合理化肥农药施用带来的问题
2.1 土壤恶化
化肥的施用非常简单,许多农民大量施用氮、磷、钾等品种的化肥,长期下去导致化肥残留于土壤中或是被雨水冲刷到河流中,出现土壤板结等问题,一部分耕地转变成中低产田,需要进行改良治理。而大量的动物粪便等肥料废弃不用,影响了农村的卫生,也造成了大量浪费。
2.2 有毒物质富集
农药对大气、土壤、水源都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农药的大量施用会导致有毒物质在环境中的浓缩富集,长久残留在环境中或是食物中,经过食物链的生物浓缩,将对自然环境和群众的身体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2.3 害虫产生抗药性
施用农药能有效抵抗害虫,产生非常显著的直接效益,但是对某一类害虫长期施用同一种农药就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影响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施用农药的同时还会对周围的益虫、植物等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3 化肥农药施用调控措施
3.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
适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当地农业特色和产业结构特点,改变种植物的结构特点,比如说:若以往的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比重较高,那么应适当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增加蔬菜、水果、花卉等的种植比例,以丰富的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农民一旦获得一定幅度的增收之后,就会花更多的精力在科学种植上,学习农业知识,为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奠定经济基础。
3.2 加强市场监管
坚持落实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树、药材等作为的规定,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农药经营渠道和基层农药服务体系的监管,从源头上控制农药销售行为,严厉查处违规销售农药行为,不定期检查农药销售者的经营许可证、经营状况等,从销售环节抑制高毒、剧毒农药流到田间,做好食品安全把关,促进农药合理使用。
3.3 制定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监督农药施用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农产品的监管,加强农产品的品质抽查,制定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规范农民的农药施用行为,通过市场价格机制促进农民自觉科学施用农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3.4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一方面加强化肥施用的技术培訓,提高农民的施肥水平,采用科学的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渗透进土壤、水、空气中的肥料量。另一方面要推广使用农家肥、绿肥、生物菌肥等肥料,尽量减少化肥的施用,既节约肥料成本,又保护土壤的生产能力。
3.5 全面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树立预防为主的病虫害防治理念,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比如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推广生物农药,制定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的补贴政策,单位面积施用生物农药达40%及以上者,每年给予10元补贴,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3.6 综合治理措施
化肥农药施用的调控还要依靠技术开发和推广,依靠科技进行化肥农药施用的节能减排工作,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推进环保农业的及那块发展。制定政府问责制、监控体系、考核体系和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整治化肥农药市场,加强节能宣传,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化学农药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
4 结束语
农村环境的恶化和农业污染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化肥农药的使用既带来了农业的增产,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过度的化肥农药施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大力进行化肥农药的合理调控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农业经济整治,开展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施用绿肥、农家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为绿色农业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淑平,韩国新,王雪萍.合理调控化肥农药施用,有效促进农业节能减排[J].现代农业科学,2008(11):80-81.
[2]梁启存.金平县化肥农药施用存在问题及对策[J].云南农业,2007(6):39.
农药施用与天气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