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汤论文
麻杏石甘汤论文(精选9篇)
麻杏石甘汤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资料
1.1.1 药品参照《伤寒论》原方制作, 剂型为口服液, 规格10 ml/支, 含生药2.2 g/ml;磷酸组织胺:由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提供;医用酵母粉:购自美国生物工程公司;枸缘酸、巴豆油:购自上海化学试剂二厂。
1.1.2 研究对象 (1) SD大鼠, 雌雄各占50%, 平均体重 (200±17) g; (2) 小白鼠:雌雄各占50%, 平均体重 (20±18) g。上述老鼠均由专业动物中心提供。
1.2 方法
1.2.1 解热功效选取40 只体温正常的SD大鼠, 均皮下注射10%酵母混悬液致大鼠发热, 5 h后测量体温, 选取其中32 只体温升高的SD大鼠,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 (给予麻杏石甘汤4.0 ml/kg灌胃) 和对照组 (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4.0 ml/kg灌胃) , 5 h后测量体温变化情况。
1.2.2 抗炎功效选取28 只小白鼠, 分组与给药情况同上, 1 次/d, 连续给药3 d。最后一次给药30 min后, 在每只小鼠耳背涂抹巴豆油0.03 ml, 4 h后检测两组小白鼠的耳壳肿胀度。
1.2.3 镇咳功效选取28 只小白鼠, 分组和给药情况同上, 最后一次给药30 min后, 将25%~28%氨水0.5 ml置于500 ml玻璃钟罩内, 然后将小白鼠置于其中, 观察两组小白鼠咳嗽潜伏期和3 min内咳嗽发生次数。
1.2.4抗病毒功效选取40只小白鼠, 分组同上, 将经鼻腔分别滴入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 (剂量均为0.1 ml) , 连续3 d。至第4 d, 给予两组小白鼠灌胃, 方法和剂量同上, 观察小白鼠的病死数量。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温变化情况比较制热5 h后, 两组SD大鼠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给药5 h后, 实验组SD大鼠的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耳壳肿胀程度比较实验组小白鼠的耳壳重 (2.4±0.6) g,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4.0±1.0) 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724, P<0.05) 。
2.3 咳嗽情况比较实验组小白鼠的咳嗽潜伏期明显长于对照组, 3 min内的咳嗽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3。
2.4 存活情况比较实验组小白鼠的流感病毒感染和副流感病毒感染的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4。
3 讨论
中医理论是我国医学的一大特色, 经历代中医学家的深入研究和总结, 如中医辨证思想、升降理论、中草药药理等, 为临床疾病的诊治提供了重要参考。麻杏石甘汤作为张仲景名方, 能够起到良好的宣肺平喘、辛凉清热效果, 不仅治疗呼吸道疾病疗效极佳, 且在预防流感病毒、抗菌消炎、调节肌体免疫功能平衡方面均效果明显。目前, 虽然麻杏甘石汤的药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为大多数研究重心偏向于该方汤剂治疗的有效性, 缺乏对于疾病治疗有效物质与起效机制的研究。
麻杏石甘汤中, 麻黄据现代药理研究显示, 麻黄中的有效物质有生物碱、挥发油, Ⅰ-麻黄碱是其主要活性成分, 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可有效解除支气管痉挛[2];杏仁有效成分为苦杏仁苷, 经水解后, 可以产生另一种物质——氢氰酸, 其具有祛痰、镇咳等功效;石膏, 在古代一直有“白虎”之称, 属于较传统的解热药物, 且清热效果明显, 已广泛用于湿热证的治疗中, 此外石膏可对体温调节中枢亢进产生抑制作用, 具备良好的解热功效[3];甘草是一种较常用的中草药, 甘草酸和甘草次酸是其的主要成分, 据现代药理研究显示, 甘草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病毒等功效。将以上4 味药物组成麻杏石甘汤, 可产生抗炎、镇咳、抗病毒等多种功效[4]。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老鼠给药后的体温、耳壳肿胀程度、咳嗽情况、存活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麻杏石甘汤具有良好的解热、抗炎、镇咳、抗病毒等功效, 可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摘要:目的 探讨麻杏石甘汤的药理功效。方法 以大鼠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实验组[给予麻杏石甘汤 (4.0 ml/kg) 灌胃]和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 (4.0 ml/kg) 灌胃], 比较两组老鼠给药后的体温、耳壳肿胀程度、咳嗽情况、存活情况。结果 给药5 h后, 实验组SD大鼠的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小白鼠的耳壳重 (2.4±0.6) g,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4.0±1.0) 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724, P<0.05) ;实验组小白鼠的咳嗽潜伏期明显长于对照组, 3 min内的咳嗽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实验组小白鼠的流感病毒感染和副流感病毒感染的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麻杏石甘汤具有良好的解热、抗炎、镇咳、抗病毒等功效, 可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药理功效,麻杏石甘汤
参考文献
[1]黄晓洁, 魏刚, 张龙, 等.麻杏石甘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4, 30 (1) :110-114.
[2]陈炜, 常克.麻杏石甘汤的药理研究与儿科临床应用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 2015, 15 (1) :129-130.
[3]黄贵华, 周衡, 林华胜, 等.麻杏石甘汤药理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3) :181-182.
麻杏石甘汤论文 第2篇
关键词:麻杏石甘汤支气管哮喘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84-02
支气管哮喘是慢性反复发作肺部疾患,属中医“哮证”。其主要病机是宿痰内伏于肺,加之外感邪气,饮食不当,冷暖失宜,情志劳累等因素,致痰阻气结,壅塞气道使气道不畅,肺失宜降,引动内积之痰,所致哮鸣有声。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双重影响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是机体对抗原性或非抗原性刺激引起的一种气管-支气管反应性过度增高的疾病,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哮证”。其主要病机是宿痰内伏于肺,加之外感邪气,饮食不当,冷暖失宜,情志劳累等因素,致痰阻气结,壅塞气道使气道不畅,肺失宜降,引动内积之痰,所致哮鸣有声。全球约近2亿人发病,我国患病率为1%~4%,是目前危害公众健康的问题之一。
西药治疗本病虽有较好的平喘疗效,但停药后容易发作。麻杏石甘汤是《伤寒论》经典方剂之一,由麻黄、杏仁、制甘草和石膏4味药组成,各种配伍煎液中主要化学成分为麻黄碱、苦杏仁苷、水硫酸钙、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具有镇咳、祛痰,降低支气管痉挛,抗过敏,减少炎症细胞浸润、抗炎及退热的功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许多医家用麻杏石甘汤辨证治疗哮喘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笔者自2010年6月以来,应用麻杏石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35例,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2010年6月-2012年6月于我院就诊支气管哮喘患者3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在20-56岁,平均33岁;病程4-25年,平均15年;病情属轻度20例,中度15例。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于1997年10月发布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标准[1]凡具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诊断标准,同时按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符合轻、中度。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辨证属“热哮”。
1.3临床症状。35例均有不同程度咳嗽,气急及两肺闻及喘鸣音。首次出现哮喘者9例,哮喘屡作、一咳即喘者24例,有鼻塞、流涕等外感症状者19例,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者11例,有汗者10例,无汗者18例;舌质红18例,舌质淡红10例,舌质暗红7例;苔黄厚15例、苔白厚12例,苔薄白10例。肺部听诊:5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哮鸣音。发病诱因:呼吸道感染诱发20例,过敏物质如花粉、油漆接触诱发11例,因情绪波动诱发的4例。
2方法及疗效
2.1治疗方法。采用麻杏石甘汤(处方)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咳痰多,加川贝、桔梗、陈皮;痰黄不利,口苦,加黄芩、射干;咳嗽重加前胡巧克,金沸草肠克,白前巧克;胸闷,痰多易咳,痰湿壅盛明显加桑皮、葶苈子;喘重者加地龙,桑白皮,旋复花;肺气虚加川贝母、五味子;痰白易咳加干姜、细辛。水煎取汁250ml,每日1剂,早晚两次煎服。一般连服一周至半月,喘息完全缓解后,方可减量维持疗效,再服一周后停药。
2.2疗效标准。参照中医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哮喘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哮喘平息、听诊两肺喘鸣音消失。好转:哮喘减轻、听诊二肺偶及喘鸣音。无效:哮喘症状无改善。
2.3治疗结果。经治疗后治愈22例,占63%,好转10例,占28%,无效3例,占9%。
一般服药3天后开始显出疗效,最长的服药一周后好转。治愈需在服药后15至60天,平均36天。
3讨论
中医对哮喘有丰富的理论认识,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喘鸣”、“喘喝”、“喘呼”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别论篇》中“起则熏肺、使人喘鸣”,《素问·太阴阳明论》中“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入六腑则耳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其中的“喘鸣”“喘呼”即应指哮鸣音。[3]中医学认为,哮喘发作是体内因素和体外诱因相结合的病理反应,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外感风寒,气候变化,接触异物等对外因致肺失宣肃,宿痰伏肺,遇感诱发,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发为哮证。[4]所以,治疗此症需以清热宣肺,化痰平喘为主,故以麻杏石甘汤治疗。总之,从本研究结果说明麻杏石甘汤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有确切临床疗效,均能改善患者症状及肺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3):7-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治療原则[S].1993
[3]陈娜,梁仁.麻杏石甘汤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4,20(5):545
麻杏石甘汤治猪风寒束表热郁肺 第3篇
1 病例
1.1 母猪,4岁,约120 kg,空怀。
猪不食,身痛,先咳嗽,后喘气。体温40.8℃,体表不热,咳喘俱作,气急鼻扇,口渴欲饮,舌尖色红,舌苔微黄,脉浮数。
辨证:外感风寒,郁热闭肺,肺失肃降,故发热咳喘、气急鼻扇。热为阳邪,最易伤阴,故患猪口渴欲饮。风寒束表,太阳经气运行受阻,故身痛。邪热灼烤,则舌苔黄,正气拒邪于外,故脉浮,热邪所迫故脉数。此为外感风寒,郁热致喘之表证。
治则:辛凉透表,清热平喘,以麻杏石甘汤主之。麻黄6 g、杏仁20 g、石膏90 g、甘草15 g水煎去渣,候温灌服。
1.2 大约克夏公猪,2岁,体重约180 kg。
猪不食不饮,卧地不起,两耳发热,身痛,喘气,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无效,猪喘气更剧。患猪体温41℃,舌红、苔黄,脉浮紧。
辨证:病因仍为外感风寒,郁热致喘。风寒束表,邪热闭肺不外散,故喘甚;先伤于风,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口渴而不饮,为表实证。
治则:辛凉解表,泻肺止喘,以麻黄石甘汤加减主之。麻黄7 g、杏仁25 g、石膏110 g、甘草15 g、黄芩30 g、葶苈子20 g水煎去渣,候温灌服,2 d一剂。
1.3 架子猪,重约60 kg。
猪喜卧湿地,喝脏水,不吃食,先咳后喘,体表不热,身痛,体温40.6℃,咳喘俱作,舌红、苔黄,脉阳浮阴弱。
辨证:此乃外感风寒,郁热所致。病发于夏秋之交,阳气大泄之时,表有寒邪,内热壅盛,腠理不致,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为外感风寒而致温虐之症。
治则:清凉透邪,滋阴泻火,以麻杏石甘汤加减主之。麻黄6 g、杏仁15 g、石膏90 g、甘草15 g、花粉20 g、知母30 g水煎去渣,候温灌服,一日一剂。1.4杜洛克种公猪,4岁,体重约260 kg。猪卧地不起,不食,喘气、呻吟,身痛、拒摸,大便干燥。用卡那霉素等治疗未见好转。病猪体温41.2℃,体热不均,喘气,舌红、苔黄,脉浮急。
辨证:表有寒邪,内热壅盛,阴津已亏,欲转阳明腑实之证。
治则:辛凉解表,清泄内热,荡涤胃肠,以麻杏石甘汤加减主之。麻黄8 g、杏仁30 g、石膏120 g、甘草15 g、大黄20 g、艺硝30 g水煎去渣,候温灌服,一日一剂,连服二剂。
2 体会
麻杏石甘汤论文 第4篇
【关键词】麻杏石甘汤;中西医结合疗法;慢性支气管炎
【中图分类号】R562.+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56-01
慢性支气管炎是呼吸系统中一种常见病、多发疾病,多由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病情缠绵反复发作。急性发作期病情凶险,易引起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临床多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1-2]。我院分别采用常规西药和麻杏石甘汤联合西药,对116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8例患者给予常规西药进行治疗,研究组58例患者给予常规西药加服麻杏石甘汤治疗,两组均连续用药3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研究组中仅5例无效,临床总有效率为91.38%;对照组中12例无效,临床总有效率为79.31%,两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麻杏石甘汤;中西医结合疗法;慢性支气管炎
【中图分类号】R562.+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56-01
慢性支气管炎是呼吸系统中一种常见病、多发疾病,多由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病情缠绵反复发作。急性发作期病情凶险,易引起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临床多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1-2]。我院分别采用常规西药和麻杏石甘汤联合西药,对116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8例患者给予常规西药进行治疗,研究组58例患者给予常规西药加服麻杏石甘汤治疗,两组均连续用药3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研究组中仅5例无效,临床总有效率为91.38%;对照组中12例无效,临床总有效率为79.31%,两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麻杏石甘汤;中西医结合疗法;慢性支气管炎
【中图分类号】R562.+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56-01
麻杏石甘汤论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支气管肺炎130例, 男81例, 女49例, 年龄2个月~4岁, 平均1.6岁。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患儿在年龄, 性别, 病症等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抗病毒, 抗炎, 化痰止咳治疗,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麻杏石甘汤进行治疗。主方为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银花、连翘等, 并随症加减, 熬制成汤剂150 ml左右, 一日频频服用, 3 d为一疗程, 持续两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发热症状消退、咳嗽明显缓解、肺部啰音消失为显效;体温下降、咳嗽有所改善、肺部啰音有所减少为有效;体温未降、咳嗽未改善、肺部啰音未减少为无效。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效果比较 对两组患儿临床效果分析发现, 对照组50例患儿中, 显效32例, 占64%;有效10例, 占20%;无效8例, 占16%;总有效率84%。观察组80例患儿中, 显效63例, 占78%;有效14例, 占17.5%;无效3例, 占3.7%;总有效率96.2%。±统计学分析显示, 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50例患儿中, 咳嗽消失时间 (8.8±2.6) d, 发热消失时间 (3.2±2.1) d,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 (9.3±3.2) d, 观察组80例患儿中咳嗽消失时间 (4.2±1.5) d, 发热消失时间 (1.7±1.2) d,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 (4.5±1.8) d, 统计学分析发现, 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儿肺部啰音, 咳嗽, 气促消失时间均明显缩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支气管肺炎是儿科冬春季节最多见的疾病, 严重时会引起呼吸衰竭, 心力衰竭, 甚至危及生命。中医学认为本病起病急骤, 转变迅速, 属肺热咳喘的范畴, 主要是由外邪入里化热, 热蕴肺络, 导致高热, 咳嗽气急等症状。麻杏石甘汤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 止咳平喘, 其中:麻黄有解除支气管痉挛的作用;杏仁水解后产生微量氢氰酸, 抑制呼吸中枢而起镇咳平喘作用;石膏具有消炎, 抗过敏作用;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和抗炎, 抗过敏, 抗病毒, 镇咳祛痰等作用。本疗效观察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麻杏石甘汤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效果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支气管肺炎130例, 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给予麻杏石甘汤治疗加常规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肺部啰音、咳嗽、发热消失时间。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明显升高, 发热时间, 肺部啰音, 咳嗽均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麻杏石甘汤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效果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支气管肺炎,麻杏石甘汤,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73-278.
[2]周光谋.麻杏射干汤治疗哮喘性支气管炎的效果分析.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7:167.
麻杏石甘汤论文 第6篇
关键词:加味麻杏石甘汤,流行性感冒,疗效观察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简称流感) 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疾病之一, 主要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其临床起病急骤, 症状较重, 且并发症出现概率极高, 尤其是肺炎。而在治疗上, 至今仍没有治疗流感的特效药物, 临床上只能通过早期预防为主。如出现流行性感冒, 则只能通过尽早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1]。笔者自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流行性感冒患者,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4年制定的《流行性感冒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4年修订稿) 》[1]和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年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关于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制定。纳入标准:有感冒流行接触史;发热患者有符合流行性感冒的症状:发热≥37.8℃以上;至少以下2个症状:咳嗽、肌痛、乏力、头痛、寒战或出汗、咽喉痛、鼻塞;出现上述症状后不超过48h;未服用其他抗病毒药或感冒药者。排除标准:有治疗药物过敏史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造血功能障碍、出血倾向及出血性疾病患者;实验室检查, 尿蛋白、肝功及肾功超过正常值1.5倍, 血常规中白细胞>10×109或中性粒细胞>75%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月经期妇女;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晚期肿瘤者;依从性差或病情严重, 不能完成治疗者。
1.2 基本资料
选择自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间来我院就诊的符合流行性感冒临床诊断的患者共1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80例。治疗组男性病例55例, 女性病例25例, 平均年龄为 (24.36±8.33) 岁, 病程2~31h, 平均16.4h, 体温38~40℃, 平均38.8℃;对照组男性病例33例, 女性病例47例, 平均年龄为 (28.66±5.40) 岁, 病程4~43h, 平均19.5h, 体温38~40℃, 平均38.4℃。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治疗, 以宣肺清热, 化痰止咳为法, 方选加味麻杏石甘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加减, 拟方药如下:炙麻黄15g, 苦杏仁10g, 生石膏10g, 瓜蒌仁10g, 法半夏10g, 陈皮10g, 枳实10g, 生甘草3g, 生姜3片。发热重者, 生石膏加至30g, 瓜蒌仁加至20g;恶寒重者, 炙麻黄加至20g;痰多者, 法半夏加至15g, 陈皮加至15g;咳嗽重者, 苦杏仁加至15g。6岁以下小儿用量减半。日一剂, 水煎内服。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注射用青霉素钠 (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80万u/支, 批号:国药准字H20013260) (先做皮试阳性者改用其他抗生素) 320万u加入0.9%的氯化钠100m L静脉滴注, 日两次。若发热超过38.5°C的患者, 地塞米松 (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5mg/支, 批号:国药准字H20033553) 5mg加入5%的葡萄糖250m L中, 静脉滴注, 一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7d。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关于感冒的疾病疗效判定标准。体温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治疗24h内体温恢复正常无反复;显效:治疗24h内体温降低≥1.0℃以上, 但未正常;有效:治疗24h内体温降低0.5~1.0℃, 但未降至正常;无效:治疗24h内体温降低<0.5℃。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用药7d以内体温恢复正常, 感冒症状全部消失;显效:用药7d以内体温恢复正常, 感冒的大部分症状消失;有效:用药7d以内体温较以前降低, 感冒的主要症状部分消失;无效:用药7d以内体温未降或升高, 感冒的主要症状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计量资料使用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体温疗效比较
治疗组80例, 治愈39例, 显效18例, 有效16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91.25%;对照组80例, 治愈36例, 显效24例, 有效12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90%。两组体温疗效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流行性感冒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80例, 治愈43例, 显效13例, 有效20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5%;对照组80例, 治愈33例, 显效16例, 有效22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88.75%。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详见表1。
2.3 不良反应
2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都没有发现药物不良反应。但都有出现并发病, 治疗组:肺炎1例, 气管炎1例, 扁桃体炎3例;对照组:气管炎2例, 肺炎1例, 肠炎2例, 扁桃体炎1例。
3 讨论
流行性感冒潜伏期为1~4d, 其起病突然, 常以发热作为就诊的首要症状。如果是健康人群发病具有自愈性, 但在高危人群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一定的病死率。所以临床治疗上应采取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西医治疗常以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及对症处理为法。
流行性感冒属祖国医学“时行感冒”范畴, 其病因病机为时行邪毒袭表, 伤及肺卫。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 肺卫首当其冲, 出现肺卫表证之证候。但由于其传变迅猛, 所以治外祛表的同时还要注意防止邪毒内传。所以治疗上采用加味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 以宣肺清热, 化痰止咳为法, 其中炙麻黄、生姜以宣肺平喘, 苦杏仁以宣肺止咳平喘, 生石膏、瓜蒌仁以清热化痰, 法半夏、陈皮以化痰止咳, 枳实以宣肺气, 利咽喉, 生甘草以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既能宣肺卫之邪毒, 又能清体内之热毒。所以治疗流行性感冒有效率达95%。
实验中可以发现, 使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的治疗组在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临床效果上要优于使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在体温疗效比较上, 使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的治疗组与使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流行性感冒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4年修订稿) [S].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5, 28 (1) :5-9.
麻杏石甘汤论文 第7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 年龄32~79 (60.4±9.6) 岁, 病程1~12 (6.8±2.8) d;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 年龄30~80 (61.2±8.1) 岁, 病程1~11 (6.5±2.5) d。两组西医诊断均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符合《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中的诊断标准;并排除体温高于41℃、48h内使用过抗菌药物和清热化痰类中药、合并免疫受损和造血系统等疾病、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以头孢曲松钠 (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g/次, 1次/d, 静脉滴注, 连续治疗10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药方组成为:生石膏30g、芦根30g、川贝母12g、杏仁12g、黄芩12g、桔梗12g、百部10g、炙麻黄10g、款冬花10g、炙甘草6g。若伴气急、咳嗽加僵蚕10g、蝉蜕10g;伴胸痛加薤白15g、栝楼15g;伴浓痰加茯苓12g、半夏10g、陈皮10g。以水煎服, 1次/d, 连续治疗10d。
1.3 观察指标
(1) 临床疗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 病原菌完全清除为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实验室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病原菌清除超过50%为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好转, 实验室指标好转, 病原菌清除超过25%为有效;治疗72h后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无变化, 甚至恶化为无效[2]。 (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计算患者各证候积分, 主要包括咳嗽、气促、痰黄稠、壮热、胸痛、等证候, 按不同程度分别评为2、4、6、8分[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为8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相较于治疗前,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 (P<0.05) , 其中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临床最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疾病。随着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临床细菌发生不断变异, 耐药性随之增强, 导致治疗的难度上升。
中医学将社区获得性肺炎归属于“风温”、“肺热病”和“风温肺热病”等范畴。其内因为外卫不顾, 外因为外感风热病邪, 正气虚弱, 寒温失调, 热邪壅肺, 津液疏布失常, 痰热阻肺。由此可见, 本病病位在肺, 主要病机是肺气郁闭、痰热壅肺, 因此治疗以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为主[4]。加味麻杏石甘汤方是临床上的经典方剂, 出自于《伤寒论》, 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功效。方中芦根清热养阴生津, 生石膏清肺胃之热, 川贝母、杏仁、桔梗、炙百部润肺止咳, 黄芩清上焦肺热, 炙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 款冬花化痰止咳, 炙甘草调和诸药并防伤胃。诸药合用可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使邪去正复、肌体康复。研究表明, 社区获得性肺炎采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效果确切, 能降低C反应蛋白 (CRP) 、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等炎性因子水平[5]。另有研究发现,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可显著改善中医证候积分[6]。本文结果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相较于治疗前,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 (P<0.05) , 其中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了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 社区获得性肺炎采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向欣, 尹素凤, 刘运秋.医院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23) :4469-4471, 4474.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6, 29 (10) :651-655.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138.
[4]孙航成, 朱启勇.麻杏石甘汤配合千金苇茎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9 (12) :1741-1742.
[5]李颖, 张纾难.麻杏石甘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热型疗效评价及对血清降钙素原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4 (5) :1272-1275.
麻杏石甘汤论文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及造模 60只雄性SD大鼠, 体重180~200 g, 日龄28~42 d (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 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MG小剂量组、MG大剂量组、地塞米松组、MG与地米联合组。参照崔龙苹等[1]介绍的造模方法, 除正常对照组外, 其余5组于第1天、第5天和第8天分3次腹腔注射抗原液1 mL致敏。第14天开始将大鼠放入自制的不完全封闭的有机玻璃箱内, 予1 %卵蛋白 (OVA) 溶液用超声雾化器喷雾激发, 每天1次, 每次20 min, 共激发12 d。正常对照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激发。实验第17天开始给药, 每次雾化吸入激发前半小时给予药物干预, 中药组给予灌胃MG 每天4.24 g/kg, 地塞米松组给予灌胃地塞米松每天0.75 mg/kg, 以上各组大鼠给药容量均为10 mL/kg, 正常对照组和哮喘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 均每日1次, 共8 d。
1.2 主要仪器 402型雾化吸入器 (上海合力医疗器械厂) ;γ-放射免疫计数器FJ-2021 (西安二六二厂)
1.3 实验药物 加味麻杏石甘汤由炙麻黄6 g、生石膏24 g、炒杏仁8 g、炒黄芩12 g、瓜蒌12 g、蝉蜕10 g、地龙12 g、前胡10 g、炙枇杷叶12 g、甘草4 g组成。水煎, 过滤, MG小剂量组浓缩至每毫升含生药2.12 g (相当于临床30 kg儿童用量的10倍) , MG大剂量组浓缩至每毫升含生药4.24 g (相当于临床30 kg儿童用量的20倍) , 密封于无菌量瓶中, 4 ℃储存备用。地塞米松片 (0.75 mg×100片) 研细末, 用蒸馏水配成0.1875 mg/mL的溶液。
1.4 标本采集与测定
1.4.1 血浆采集 各组大鼠断头取血, 用一空白试管取血3~4 mL, 静置30 min后, 在4 ℃条件下低温离心 (3 000 r/min) 15 min, 取血清置于-20 ℃冰箱保存待测NO;另用含10 % EDTA二钠和抑肽酶40 μL (加入适量抑肤酶用以抑制血浆内源性水解酶对待测物的降解) 的试管取血2 mL, 混匀后, 在4 ℃条件下离心 (3 000 r/min) 10 min, 取血浆存于-20 ℃冰箱保存待测ET-1。
1.4.2 肺组织匀浆制备 取少量右肺组织用冰生理盐水冲洗后称重0.1 g左右, 按1∶9加4 ℃生理盐水, 用玻璃匀浆器在4 ℃条件下制备组织匀浆, 3 000r/min离心10 min, 提取上清液置于-20 ℃冰箱保存待测。测定前, 使样本置于室温中复融, 再次于4 ℃下离心 (3 000r/min) 5min, 取上清液测NO、ET-1水平。
1.4.3 血浆与肺组织中NO、ET-1含量测定 NO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ET-1购自解放军总医院所科技开发中心, 放免指标操作按说明书进行。NO测定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 ET-1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1.5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
2 结果
2.1 各组血清及肺组织NO含量变化
模型组血清NO含量增高, 各用药组均有所降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模型组肺组织NO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 (P<0.01) ;经药物治疗后, 各组肺组织NO含量均降低, 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MG大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MG小剂量组与MG大剂量组、地塞米松组、联合用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见表1。
2.2 各组哮喘大鼠血浆及肺组织ET-1含量变化
模型组血浆ET-1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 (P<0.01) ;经药物治疗后, 各组与模型组比均能明显降低血浆ET-1含量 (P<0.01) ;MG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比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1) ;MG大剂量组与联合用药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模型组肺组织ET-1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 (P<0.01) ;经药物治疗后, 各组与模型组比均能明显降低 (P<0.01) ;MG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肺组织中NO含量与肺组织ET-1含量有明显相关性 (r=0.689, P<0.01) 。详见表2。
3 讨论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参与的慢性非特异气管道炎症, 以气管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管阻塞为特征的。内源性NO是一种活性很强的自由基, 既是细胞信使分子, 又是细胞毒性分子, 在一定条件下参与组织炎症及损伤[2], 导致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上皮损伤。哮喘患者呼出气体中NO含量较正常人高2~3倍, 且炎症越明显NO呼出浓度就越高, 因此NO浓度的高低可帮助判断气道炎症程度[3]。本实验结果显示:哮喘模型大鼠血清NO含量有所升高, 而药物干预各组血清中NO含量较哮喘组亦降低, 但无统计学意义。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NO含量明显升高, 而药物干预各组血清中NO含量较哮喘组明显降低, 有统计学意义。
ET能直接通过刺激气道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厚, 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当体内ET升高时, ET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 也可促进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 间接作用于气道, 且ET-1水平与哮喘严重程度平行, 提示ET可能是哮喘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活性物质之一。本实验结果显示, 哮喘模型组血浆和肺组织中ET-1明显高于正常组, 肺组织中ET-1水平升高倍数明显高于血浆中ET-1升高的倍数, 提示ET-1的增加可能主要源于气道局部合成与释放的增加。药物干预后, 各实验组血浆及肺组织ET-1均减低, 表明加味麻杏石甘汤能有效降低哮喘大鼠血清及肺组织中ET-1含量水平, 减轻哮喘大鼠炎症反应, 并能通过降低气道平滑肌收缩而起到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的作用。
另外, 本实验结果亦显示肺组织中ET-1和NO均升高且呈正相关性, 提示两者关系密切, 一方升高, 另一方也升高, 两者相互促进, 加重气道炎症及支气管痉挛, 加重哮喘。
综上分析临床应用中药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理, 可能是通过降低肺组织NO含量, 降低血浆及肺组织ET-1的合成和释放, 从而减轻哮喘气道炎症及气道上皮重建, 达到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参考文献
[1]崔龙苹, 杨永清, 陈汉平, 等.过敏性哮喘大鼠模型的制备[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2000, 20 (2) :69-71.
[2]Ricciardolo FL.Multiple roles of nitric oxide in the air-ways[J].Thorax, 2003, 58 (2) :175-182.
麻杏石甘汤论文 第9篇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麻杏石甘汤,临床研究
在儿科临床医学领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研究发现其主要特征包括气道可逆性受损及高反应性, 临床病因较为复杂[1]。小儿因呼吸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相对成人更易罹患该疾病, 若未能得到及时治疗, 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 甚至导致患儿死亡。西医临床治疗以糖皮质激素、解痉平喘等药物为主, 长期反复使用糖皮质激素虽有一定的疗效, 但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影响临床治疗效果[2]。笔者根据临床经验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哮喘45例, 可获得显著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2例, 女38例, 年龄2~12岁, 平均年龄 (6.6±2.1) 岁, 病程1~10 天, 平均病程 (5.4±1.1) 天;病变程度分类:轻度48例, 中度29例, 重度13例。
将所有患儿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5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 即2003年卫生部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 (试行) ”中的相关标准[3]; (2) 符合中医诊断标准, 即《中医内科学》中热哮相关标准[3]; (3) 热哮表现为咳嗽、声高息涌、胸闷、面赤、口干、舌质红、苔黄腻等; (4) 年龄在12岁以下; (5)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对方剂中药过敏者。本研究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下进行, 且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炎、解痉平喘、抗感染、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雾化吸入氟替卡松等常规治疗。
实验组加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 药方组成:防风、黄芪各25g, 石膏18g, 杏仁、麻黄、贝母与百部各9g, 甘草6g;若患儿咳嗽较严重, 可加枇杷叶5g、连翘3g、金银花2g;若患者痰液较多, 可加苏子25g、葶苈子6g。 水煎取汁200mL, 每天1剂, 每天分2~3次服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 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各项观察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指标包括心率 (HR) 、呼吸频率 (RR) 及血氧分压Pa (O2)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等。
1.4 评定标准[4]
按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拟定疗效标准, 显效:哮喘完全控制, 其他症状与肺部哮鸣音均消失;有效:哮喘得以缓解, 其他症状与肺部哮鸣音均有所好转;无效:哮喘等症状及肺部哮鸣音均未见改善。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均有所改善 (P<0.05) , 实验组患者的HR、RR、PaCO2下降幅度及PaO2上升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n)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s)
注:与治疗前比较, mP<0.05;与本组对照组比较, nP>0.05, r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有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对照组有1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儿科医学领域, 支气管哮喘为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从现代医学角度出发, 认为该病是由多种细胞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病变, 患儿因支气管会出现平滑肌收缩与气道黏膜下水肿, 故诱发咳嗽、喘息、胸闷等症状表现[5]。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我国儿童哮喘罹患率达3.34%, 且随着近年来生活环境的变化, 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解痉平喘等为主, 本研究对照组所用氟替卡松即为临床常见的长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吸入本品0.5~1.5h血药浓度可达到峰值, 代谢期长, 具有起效快、药效持久等优势[6]。临床实践表明, 长期反复使用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较多, 长期疗效并不明显。近年来, 祖国医学蓬勃发展, 在小儿哮喘中应用前景备受关注。
哮喘属于祖国医学的“哮症”“喘症”等范畴, 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虚治主张培补摄纳, 实治主张祛邪利气。小儿为纯阳之体, 感邪后易出现热化, 故儿童哮喘多为热哮, 治疗应以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为主[5]。麻杏石甘汤源自于张仲景的《伤寒论》, 为辛凉解表剂的代表方, 方中杏仁有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之效, 与石膏配伍可强化清泻肺热之功能, 与麻黄配伍亦可强化麻黄的泻肺热之功效;炙甘草可护胃气, 免去石膏大寒之气对胃所造成的伤害;黄芪、防风具有补气固表之效, 贝母、百部具有化痰止咳之功效[4]。经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该方具有止咳、平喘、抗炎、抑制变态反应、调节免疫等效果, 用于治疗哮喘, 可明显促进支气管病理改变。
本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且各项观察指标改善情况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有研究表明, 长期使用激素停药后易复发, 本研究两组患者停药后复发率并未进行随访观察, 故有待进一步论证。
综上所述, 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哮喘收效明显, 有助于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 有效改善心率、呼吸及血气分析等指标,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钱超.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3) :32-32, 33.
[2]廉淑敏.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21) :117-118, 122.
[3]厉艳合.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 (20) :2650-2651.
[4]廉淑敏, 厉艳合.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急性期小儿哮喘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 2013, 28 (10) :1459-1461.
[5]刘明强.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哮喘病130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 (32) :126.
麻杏石甘汤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