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送别王维的古诗
孟浩然送别王维的古诗(精选8篇)
孟浩然送别王维的古诗 第1篇
王维孟浩然送别诗
王维孟浩然的送别诗,将传统的黯然销魂的愁怨抛开,高亢激越,情景与现实密切结合,拓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
文学史上习惯将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并称王孟,大多是基于他们之间的一段情深意挚的莫逆之交,以及两人共同创立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两人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漫游名山大川,广交天下之士,创作了大量的送别诗。孟浩然有50余首,而王维则有70首之多。他们的诗歌在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都有创新。
王孟的送别诗,从体裁上看,既有五、七言古体诗,又有五、七言近体诗。而且王维的送别诗中还有骚体与五言长律形式,如叙黄鹊歌送别《与送李太守赴上洛》等。可谓众体兼备。从送别对象上看,两人的送别诗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送人赴边从军,送友归山隐居,慰人贬滴或落第,以及送人游历、还乡、赴任等。从整体上来看,他们的送别诗基调是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有别于传统送别诗那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悲苦凄惨的格调。虽有惆怅、伤感,但在双方惜别的感情中融注各自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容量,刷新了送别诗的艺术境界。
一、送人赴边感奋激发
送人出征,生离死别,多令人气结不能言,而“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送人赴边,并不显得悲苦,反而豪迈激昂。早在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中,就已显示出唐人献身边塞的爱国激情:“勿使燕然上,独有汉臣功!”“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只是数量较少。而王孟的这类送别诗,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内涵更深。
(一) 慷慨从征,忘身报国
边庭有急,一马当先。孟浩然的《送陈七赴西军》七闻边烽动,力一里忽争先。”以及《送王宣从军》“隆兵初灭虏,王粲始从军”,这种爱国的热忱,极大地鼓舞了诗人与后世的读者:“平生一匕首,感激赠夫君。”(《送王宣从军》)。再如《送莫氏处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入西军》“饰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廷。壮志吞鸿鹄,遥心伴。所从文与武,不战自应宁。”不仅写出赴边的昂扬斗志,雄壮威武,而且体现出了兄弟般的真诚友爱,以及作者对其能力的充分赞许和一种积的战争观。这类诗作在王诗中亦有体现。
王维的《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指出在春季,天上星宿将星摇动,喻指战争兴起。出征将士浩浩荡荡开往边塞,万里刁斗夜鸣,雄浑壮阔,抓住了赴边从军途中的典型细节,更富有感染性。是因为王维与孟浩然相比,他曾有过单车出塞的亲身经历,故而笔下边塞风物更真实、具体,感情更慷慨激昂。要报国杀敌,直取匈奴单于祭天拜鬼之所,豪气干云。又如《送张判官赴河西》:“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展示出一幅塞外黄沙漫漫,白雪覆盖、蓬草飞旋、云黄天远的奇异之景,境界浑涵阔大,让人顿觉心胸畅达,精神为之一振。诗人倚剑高歌,催人振奋,为国戍边。这种昂扬刚健之辞,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体现了盛唐风貌与盛唐气象,后人难以企及。
慷慨报国,并非是为了个人纯粹的功名利禄之心,而是出自一种强烈的爱国激情与民族自尊。应是“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运筹将入幕,养拙就闲居。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孟浩然《送告八从军》)体现了一种人生理想与态度,男儿志在四方,应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功成应身退。国有危难,应奋勇向前,是“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魄,激励鼓舞人奋发向上。
(二) 靖边保国,必胜信念
大唐疆域辽阔,对待少数民族进犯,应有正确的边疆、外交政策。在王维的一些送人赴边诗中,就包含这些政治内容。
《送刘司直赴安西》“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以历史上汉武帝派遣李广利伐大宛取良马,获胜凯旋,苜蓿、葡萄随之传入中国的典故,来说明对待外族,应巩固国防,加强国力,使之惧怕,不敢挑衅来犯。这也是王维对唐王朝雄厚实力的`一种高度自信与自豪。
总而言之,王孟送人赴边之作,将传统的黯然销魂的愁怨抛开,高亢激越,爽朗明快,催人奋进。
二、慰人失意真情厚意
封建时代的文人,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热衷于科考、仕宦,而仕途坎坷、宦海浮沉,落第、贬谪、弃官、归隐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王孟此类诗作,不仅饱含深情,精神格调高扬,毫无低沉、缠绵之态,而且能借题发挥,将情景与现实密切结合,拓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写出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作品。
(一) 宽人落第、真情慰解
孟浩然四十应进士举,本是踌躇满志,“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却不料名落孙山,自此仕途一直困窘,仅晚年一度在张九龄幕下征辟为从事,故而对人落第报以深切的同情,有一种强烈的遭际认同感,诗中愤懑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而王维少即闻达于诸侯,科场也一帆风顺。宦海虽屡有**,亦官亦隐,始终能以禅宗的闲静、豁达心态对之。也有不满与失意,但诗风主要偏向于平和与乐观。
孟浩然的《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虽读来令人心惊,但并不觉低靡。表现了诗人及广大士子科场失意后的心悸魄动。以己之遇来与对方共同分担挫折与痛苦,劝弟宽心、释怀。而孟浩然另有两首送人赴进士举的诗歌,从侧面表现自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不才明主弃”的愤懑不平。《送丁大凤进士举》“惜无金张援,十上空归来。弃置乡园老,翻飞羽翼摧。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对于自己赴举落第,仕途无望,归于朝廷无显贵当权者为其后盾,空有苏秦一样的才华,也只能黄金散尽,黑裘敝破,怅然而归。愤世疾俗之意,直抒胸臆。诗尾突然一转,劝友也应看清社会、官场的污浊,及早归隐,表现了他不满现实,不与之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送张子容进士举》,则通过自己与友人隐与仕的对比,对友人提出殷切希望:“无使《谷风》消,须令友道存”,间接批评了当时世风浇薄,朋友道绝的不良习气。
王维的几首慰人落第诗,则另是一番境地。“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安慰他,时值开明盛世,这次落第纯属偶然,不必担心天下无人赏识您的才华。显得旷达而乐观,真正是“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全诗笔调轻松。铩羽而归并不可悲,远离官宦,投身田园,效仿陶潜,饮酒读书,何等惬意。劝慰好友,无需曳裾豪门,谒拜求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维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理想。
再如《送丘为落第还乡》“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知弥不能荐,羞为献纳臣。”对丘为处境表示深切同情,而且从自己角度出发,时为左补阙谏官,却未能举荐对方,深感羞愧、歉意。以一颗真诚的心与诚挚的友谊融化对方心中的坚冰。
(二) 贬谪归隐,寄寓感慨
王孟的这类送人远谪、弃官、归山的送别诗,数量较多,而且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孟浩然《都中送辛大》、《送席大》、《送王昌龄之岭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送张五归山》等等。
《都中送辛大》:“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余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还寄《式微》吟。”赞誉对方,也暗喻自己,都有辅佐帝王济世治国之才,然“未逢”明时,生不逢时,将矛头直指统治者。“徒有”抱负,亦只能归隐,满腹牢骚、愤慨之情。“乡关万余里,失路一时悲”(《永嘉上浦馆送张子容》),则暗含了失意、不得志与当时平步青云朝夕瞬变的沧桑感,不必太在意,慰人慰己。而“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送席大》),则是一种同命相怜的喟叹。
送友贬谪,孟浩然不写悲凄伤感场面,而重在以浓浓的友情、乡情宽慰离人。设身处地为友人考虑,岭南远在天边,是“土毛无缟纟宁”,而“乡味有查头”,但也不必忧伤,真挚的友情会常伴左右,“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送王昌龄之岭南》)。
总而言之,孟浩然此类诗,既联系身世遭遇有愤怨不平之意,又显得无可奈何,只得归隐。这似与王维厌弃官场,深受禅宗思想影响,将世俗万物看空看虚,自主投身自然,向往归隐而有所不同。
王维的《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流露出作者对现实官场的不满。自己愚钝不谙此道,官场混浊,谁又能秉公持正呢?故而诗人也想辞官归隐,去过那种松山白云、醉卧菊丛的仙逸生活。在《送张五归山》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倾向:“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不过,他的隐居生活远不同于一般寒士的生活,有辋川别业,奉禄优厚,生活悠闲而舒适。
王维的送人贬谪诗,劝慰、勉励之意更浓,更积极乐观。如《送杨少府贬郴州》:“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虽用贾谊贬长沙之典故,但却反其道而行之,勉慰杨少府有才华,不会长期被朝廷弃置,不必自伤自悼。真是“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惟李供奉《巴陵赠贾舍人》与右丞此篇(指《送杨少府贬郴州》)结句,俱得忠厚和平之旨,可为用事翻案法。”
三、游历赴任积极乐观
王孟山水田园诗在艺术特色上给予送别诗很大借鉴,使送别诗里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二者水乳相融,引入更多的山水描写,沾染上人的思想感情,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孟浩然送别诗中景物描写,似主要用叙述笔调表现,看似平淡,无句可摘,但却饱含深情,越咀嚼越有味。“思归长望白云天,洞庭一叶惊秋早,漠落空嗟滞江岛”(《和庐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白云思归,秋叶飘落,滞留孤岛,都是带有明显离愁别绪的意象,用“望”、“惊”、“空嗟”这样感情色彩鲜明的字眼加以渲染,更觉凄清。《送友人入京》“君登青云去,余望青山归。云山欲此别,泪湿薜萝衣。”这里“青云”、“青山”、“薜萝衣”,不仅是实景,而且是有着特定含义,有典可依的。以仕途畅达与归山隐居作比,喻此分别后归期之遥,切合题意,故而泪洒友人。此外如“清旦江天迥,凉风西北吹。白云向吴会,征帆亦相随”(《送谢录事之越》)与“荆吴相送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之江南》),描写了一派水乡烟雾弥漫,水波浩渺的日落晚景,渲染衬托了游子飘泊在外的孤独与思乡之情,笔下的白云也似有情,伴随人左右。
而《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与《高阳池送朱二》诗中之景,色彩显然要明艳些,画面也更明朗些。描写鹦鹉洲日落及月下的优美风光,是因为“遥爱江中鹦鹉洲”。“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夕阳西下,岸边沙滩金光闪闪,夜晚明月与芦花互相辉映,皓月当空,风飘花香。这样的美景使人陶醉,忘却离别之苦,反而触发人回归自然,“君子来来莫相忘”。后者虽通过高阳池今昔盛衰之景的对比,有感伤之情:“红波淡淡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垂”、“四面荒凉人径稀空余草露湿征衣”,但并不痛苦,也引发了作者的归隐之心,要“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王维是个绘画行家,送别诗中的山水景物描写,极具构图、设色、虚实特色,而多有名言佳句。
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将树木拟人化,追随相伴旅人左右,这是远景;而此时送行之地正是余晖斜照,这是近景。前者为想象中的虚景,而后者则为眼前实景。虚实相映,不仅拓展了诗歌的艺术空间,而且将景写活,富有灵性,蕴含了诗人的一片真情。境界开阔,视角独特,符合中国山水画远近虚实散点透视画法。“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淇上送赵仙舟》)与“塞回山河净,天长云树微”(《送崔兴宗》“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送宇文太守赴宣城》)等,画面廓大辽远,景物都蕴含着人的感情“寒”、“净”、“急”,渲染了离愁别绪,在这样的环境中友人分离,为其操心担忧,所以是“解缆君已遥望君独伫立”,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感一致。
而“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槐色阴清画,杨花惹暮春”(《送丘为往唐州》)等,则侧重于画面的色彩效果,或幽旷、或新奇,移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孟送别诗在语言上摆脱前人送别所惯用的“灞桥”、“折柳”、“南浦”等俗语滥调,创作出清新自然、音韵和谐之作。多是近体诗作,如王维的《山中送别》、《送沈子福归江东》、《送梓州李使君》等孟浩然的《赠王九》、《送友人入京》、《送张祥之房陵》等。
王孟送别诗思想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孟浩然送别王维的古诗 第2篇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论王维孟浩然送别诗 第3篇
关键词:送别诗;高亢激越;催人奋进;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文学史上习惯将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并称王孟,大多是基于他们之间的一段情深意挚的莫逆之交,以及两人共同创立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两人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漫游名山大川,广交天下之士,创作了大量的送别诗。孟浩然有50余首,而王维则有70首之多。他们的诗歌在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都有创新。
王孟的送别诗,从体裁上看,既有五、七言古体诗,又有五、七言近体诗。而且王维的送别诗中还有骚体与五言长律形式,如叙黄鹊歌送别《与送李太守赴上洛》等。可谓众体兼备。从送别对象上看,两人的送别诗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送人赴边从军,送友归山隐居,慰人贬滴或落第,以及送人游历、还乡、赴任等。从整体上来看,他们的送别诗基调是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有别于传统送别诗那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悲苦凄惨的格调。虽有惆怅、伤感,但在双方惜别的感情中融注各自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容量,刷新了送别诗的艺术境界。
一、送人赴边感奋激发
送人出征,生离死别,多令人气结不能言,而“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送人赴边,并不显得悲苦,反而豪迈激昂。早在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中,就已显示出唐人献身边塞的爱国激情:“勿使燕然上,独有汉臣功!”“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只是数量较少。而王孟的这类送别诗,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内涵更深。
(一) 慷慨从征,忘身报国
边庭有急,一马当先。孟浩然的《送陈七赴西军》七闻边烽动,力一里忽争先。”以及《送王宣从军》“隆兵初灭虏,王粲始从军”,这种爱国的热忱,极大地鼓舞了诗人与后世的读者:“平生一匕首,感激赠夫君。”(《送王宣从军》)。再如《送莫氏处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入西军》“饰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廷。壮志吞鸿鹄,遥心伴鹡鸰。所从文与武,不战自应宁。”不仅写出赴边的昂扬斗志,雄壮威武,而且体现出了兄弟般的真诚友爱,以及作者对其能力的充分赞许和一种积的战争观。这类诗作在王诗中亦有体现。
王维的《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指出在春季,天上星宿将星摇动,喻指战争兴起。出征将士浩浩荡荡开往边塞,万里刁斗夜鸣,雄浑壮阔,抓住了赴边从军途中的典型细节,更富有感染性。是因为王维与孟浩然相比,他曾有过单车出塞的亲身经历,故而笔下边塞风物更真实、具体,感情更慷慨激昂。要报国杀敌,直取匈奴单于祭天拜鬼之所,豪气干云。又如《送张判官赴河西》:“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展示出一幅塞外黄沙漫漫,白雪覆盖、蓬草飞旋、云黄天远的奇异之景,境界浑涵阔大,让人顿觉心胸畅达,精神为之一振。诗人倚剑高歌,催人振奋,为国戍边。这种昂扬刚健之辞,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体现了盛唐风貌与盛唐气象,后人难以企及。
慷慨报国,并非是为了个人纯粹的功名利禄之心,而是出自一种强烈的爱国激情与民族自尊。应是“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运筹将入幕,养拙就闲居。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孟浩然《送告八从军》)体现了一种人生理想与态度,男儿志在四方,应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功成应身退。国有危难,应奋勇向前,是“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魄,激励鼓舞人奋发向上。
(二) 靖边保国,必胜信念
大唐疆域辽阔,对待少数民族进犯,应有正确的边疆、外交政策。在王维的一些送人赴边诗中,就包含这些政治内容。
《送刘司直赴安西》“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以历史上汉武帝派遣李广利伐大宛取良马,获胜凯旋,苜蓿、葡萄随之传入中国的典故,来说明对待外族,应巩固国防,加强国力,使之惧怕,不敢挑衅来犯。这也是王维对唐王朝雄厚实力的一种高度自信与自豪。
总而言之,王孟送人赴边之作,将传统的黯然销魂的愁怨抛开,高亢激越,爽朗明快,催人奋进。
二、慰人失意真情厚意
封建时代的文人,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热衷于科考、仕宦,而仕途坎坷、宦海浮沉,落第、贬谪、弃官、归隐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王孟此类诗作,不仅饱含深情,精神格调高扬,毫无低沉、缠绵之态,而且能借题发挥,将情景与现实密切结合,拓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写出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作品。
(一) 宽人落第、真情慰解
孟浩然四十应进士举,本是踌躇满志,“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却不料名落孙山,自此仕途一直困窘,仅晚年一度在张九龄幕下征辟为从事,故而对人落第报以深切的同情,有一种强烈的遭际认同感,诗中愤懑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而王维少即闻达于诸侯,科场也一帆风顺。宦海虽屡有风波,亦官亦隐,始终能以禅宗的闲静、豁达心态对之。也有不满与失意,但诗风主要偏向于平和与乐观。
孟浩然的《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虽读来令人心惊,但并不觉低靡。表现了诗人及广大士子科场失意后的心悸魄动。以己之遇来与对方共同分担挫折与痛苦,劝弟宽心、释怀。而孟浩然另有两首送人赴进士举的诗歌,从侧面表现自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不才明主弃……”的愤懑不平。《送丁大凤进士举》“惜无金张援,十上空归来。弃置乡园老,翻飞羽翼摧。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对于自己赴举落第,仕途无望,归于朝廷无显贵当权者为其后盾,空有苏秦一样的才华,也只能黄金散尽,黑裘敝破,怅然而归。愤世疾俗之意,直抒胸臆。诗尾突然一转,劝友也应看清社会、官场的污浊,及早归隐,表现了他不满现实,不与之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送张子容进士举》,则通过自己与友人隐与仕的对比,对友人提出殷切希望:“无使《谷风》消,须令友道存”,间接批评了当时世风浇薄,朋友道绝的不良习气。
王维的几首慰人落第诗,则另是一番境地。“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安慰他,时值开明盛世,这次落第纯属偶然,不必担心天下无人赏识您的才华。显得旷达而乐观,真正是“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全诗笔调轻松。铩羽而归并不可悲,远离官宦,投身田园,效仿陶潜,饮酒读书,何等惬意。劝慰好友,无需曳裾豪门,谒拜求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维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理想。
再如《送丘为落第还乡》“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知弥不能荐,羞为献纳臣。”对丘为处境表示深切同情,而且从自己角度出发,时为左补阙谏官,却未能举荐对方,深感羞愧、歉意。以一颗真诚的心与诚挚的友谊融化对方心中的坚冰。
(二) 贬谪归隐,寄寓感慨
王孟的这类送人远谪、弃官、归山的送别诗,数量较多,而且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孟浩然《都中送辛大》、《送席大》、《送王昌龄之岭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送张五归山》等等。
《都中送辛大》:“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余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还寄《式微》吟。”赞誉对方,也暗喻自己,都有辅佐帝王济世治国之才,然“未逢”明时,生不逢时,将矛头直指统治者。“徒有”抱负,亦只能归隐,满腹牢骚、愤慨之情。“乡关万余里,失路一时悲”(《永嘉上浦馆送张子容》),则暗含了失意、不得志与当时平步青云朝夕瞬变的沧桑感,不必太在意,慰人慰己。而“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送席大》),则是一种同命相怜的喟叹。
送友贬谪,孟浩然不写悲凄伤感场面,而重在以浓浓的友情、乡情宽慰离人。设身处地为友人考虑,岭南远在天边,是“土毛无缟纟宁”,而“乡味有查头”,但也不必忧伤,真挚的友情会常伴左右,“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送王昌龄之岭南》)。
总而言之,孟浩然此类诗,既联系身世遭遇有愤怨不平之意,又显得无可奈何,只得归隐。这似与王维厌弃官场,深受禅宗思想影响,将世俗万物看空看虚,自主投身自然,向往归隐而有所不同。
王维的《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流露出作者对现实官场的不满。自己愚钝不谙此道,官场混浊,谁又能秉公持正呢?故而诗人也想辞官归隐,去过那种松山白云、醉卧菊丛的仙逸生活。在《送张五归山》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倾向:“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不过,他的隐居生活远不同于一般寒士的生活,有辋川别业,奉禄优厚,生活悠闲而舒适。
王维的送人贬谪诗,劝慰、勉励之意更浓,更积极乐观。如《送杨少府贬郴州》:“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虽用贾谊贬长沙之典故,但却反其道而行之,勉慰杨少府有才华,不会长期被朝廷弃置,不必自伤自悼。真是“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惟李供奉《巴陵赠贾舍人》……与右丞此篇(指《送杨少府贬郴州》)结句,俱得忠厚和平之旨,可为用事翻案法。”
三、游历赴任积极乐观
王孟山水田园诗在艺术特色上给予送别诗很大借鉴,使送别诗里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二者水乳相融,引入更多的山水描写,沾染上人的思想感情,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孟浩然送别诗中景物描写,似主要用叙述笔调表现,看似平淡,无句可摘,但却饱含深情,越咀嚼越有味。“思归长望白云天,洞庭一叶惊秋早,漠落空嗟滞江岛”(《和庐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白云思归,秋叶飘落,滞留孤岛,都是带有明显离愁别绪的意象,用“望”、“惊”、“空嗟”这样感情色彩鲜明的字眼加以渲染,更觉凄清。《送友人入京》“君登青云去,余望青山归。云山欲此别,泪湿薜萝衣。”这里“青云”、“青山”、“薜萝衣”,不仅是实景,而且是有着特定含义,有典可依的。以仕途畅达与归山隐居作比,喻此分别后归期之遥,切合题意,故而泪洒友人。此外如“清旦江天迥,凉风西北吹。白云向吴会,征帆亦相随”(《送谢录事之越》)与“荆吴相送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之江南》),描写了一派水乡烟雾弥漫,水波浩渺的日落晚景,渲染衬托了游子飘泊在外的孤独与思乡之情,笔下的白云也似有情,伴随人左右。
而《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与《高阳池送朱二》诗中之景,色彩显然要明艳些,画面也更明朗些。描写鹦鹉洲日落及月下的优美风光,是因为“遥爱江中鹦鹉洲”。“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夕阳西下,岸边沙滩金光闪闪,夜晚明月与芦花互相辉映,皓月当空,风飘花香。这样的美景使人陶醉,忘却离别之苦,反而触发人回归自然,“君子来来莫相忘”。后者虽通过高阳池今昔盛衰之景的对比,有感伤之情:“红波淡淡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垂”、“四面荒凉人径稀……空余草露湿征衣”,但并不痛苦,也引发了作者的归隐之心,要“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王维是个绘画行家,送别诗中的山水景物描写,极具构图、设色、虚实特色,而多有名言佳句。
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将树木拟人化,追随相伴旅人左右,这是远景;而此时送行之地正是余晖斜照,这是近景。前者为想象中的虚景,而后者则为眼前实景。虚实相映,不仅拓展了诗歌的艺术空间,而且将景写活,富有灵性,蕴含了诗人的一片真情。境界开阔,视角独特,符合中国山水画远近虚实散点透视画法。“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淇上送赵仙舟》)与“塞回山河净,天长云树微”(《送崔兴宗》“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送宇文太守赴宣城》)等,画面廓大辽远,景物都蕴含着人的感情“寒”、“净”、“急”,渲染了离愁别绪,在这样的环境中友人分离,为其操心担忧,所以是“解缆君已遥望君独伫立”,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感一致。
而“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槐色阴清画,杨花惹暮春”(《送丘为往唐州》)等,则侧重于画面的色彩效果,或幽旷、或新奇,移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孟送别诗在语言上摆脱前人送别所惯用的“灞桥”、“折柳”、“南浦”等俗语滥调,创作出清新自然、音韵和谐之作。多是近体诗作,如王维的《山中送别》、《送沈子福归江东》、《送梓州李使君》等孟浩然的《赠王九》、《送友人入京》、《送张祥之房陵》等。
王孟送别诗思想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沈德潜.唐诗别裁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送别王维古诗的意思 第4篇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好友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好友心中郁抑不平。至于好友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的确写出,也不必写出,让读者自己去理解补充。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好友“不得意”后,对好友的劝慰。他劝好友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句中有诗人对好友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清人沈德潜评这二句:“白云无尽,足以自乐。
勿言不得意也。”(《唐诗别裁集》)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
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
古诗送别王维 第5篇
《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
⑴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⑶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
⑷但,只。
讲解
这首诗写的是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诗中“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送别》古诗赏析与翻译 第6篇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注释:
饮君酒:劝君喝酒。
何所之:去哪里。
归卧:隐居。
南山陲:终南山边。
解释: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你要到哪里去?你说因为不甚得志,要到终南山那边隐居。只管去吧,我不再多问,那白云没有穷尽的时候。
译文1: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 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 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 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译文2:
请你下马喝点酒,我要好好地为你饯行。我且问你,你打算到什么地方去?你说因为官场不得意,要到终南山边去归隐。那么,你就尽管去吧,我也不再细问了。因为我知道那里的白云是悠闲自在的,你从此以后所得到的隐居之乐,也一定会无穷无尽的啊。
译文3:
我下马为你准备了酒食,并问你到什么地方去。你说处境不好,准备到南山边去隐居。你尽管去吧,我不再苦苦询问了,那山中的白云悠悠足够你娱乐排遣了。
赏析: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 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王维送别古诗赏析带拼音版 第7篇
送别古诗王维带拼音版,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一起学习一下送别古诗王维带拼音版,送别古诗王维翻译,以及送别古诗王维赏析吧!
1、送别古诗王维带拼音版
sòng bié
送别
wáng wéi
王维
shān zhōng xiāng sòng bà , rì mù yǎn chái fēi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chūn cǎo nián nián lǜ , wáng sūn guī bù guī 。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2 、送别古诗王维翻译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送别古诗王维带拼音版,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一起学习一下送别古诗王维带拼音版,送别古诗王维翻译,以及送别古诗王维赏析吧!
3 、送别古诗王维赏析
孟浩然送别王维的古诗 第8篇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第一首: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前言]
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古诗山中送别的诗意_山中送别阅读答案_作者王维。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注释]
⑴掩:关闭。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古诗山中送别的诗意_山中送别阅读答案_作者王维。后两句化用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翻译]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
这首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这两句化用句意,但一点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觉得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自然流出的深情话语hTtp://。这里用典不仅贴切,而且灵活,巧妙。中的王孙是淹留山中,辞赋作者是要招其离开山中归家,而王维诗却反用其意,盼友人回到山中来;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而王维诗是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用的是直接感叹句,王维改用疑问语气,所传达的感情便微妙、丰富多了。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归不归”三字,有担心、疑惑友人去而不归,又有盼望友人明春归来之意绪。在王维之前,南齐谢
孟浩然送别王维的古诗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