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研发与应用
可再生能源研发与应用(精选6篇)
可再生能源研发与应用 第1篇
鄢陵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
情况汇报材料
为加大可再生能源在我县各类建筑的推广应用力度,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加快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兴产业,推动可再生能源在我县建筑领域大规模应用,实现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目标。鄢陵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成立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办公室,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在居民小区、医疗卫生、新农村建设、安置保障房工程等领域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目前,太阳能、地源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齐头并进、形式喜人的动人景象。
(一)国家补助资金补贴标准及管理办法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专项补助资金的90%用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奖励,10%用于配套能力建设。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建设项目按照建筑面积每平方米10元的标准补助,采用地源热泵系统为建筑物供热供冷的按照建筑面积每平方米20元的补助标准,采用太阳能和地源热泵系统集成技术的按照建筑面积每平方米30元的标准补助。
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分项工程完成工程总量的20%后,拨付补贴资金总额的50%至项目单位。项目完工后,经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50%的补助资金。
(二)近几年完成工作情况
按照《河南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绿色住宅小区。自2008年至2014年9月份,鄢陵县共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竣工项目居住建筑57个,建筑总面积为58.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17个,建筑总面积为3.61万平方米。新建建筑绿色比例达到了50%以上。
(三)下阶段工作计划
1.借助技术支撑单位力量,加强宣传力度 在示范县的推广实施工作中,应充分借助技术支撑单位的技术力量,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推广宣传力度,同时调动本县太阳能(光热、光伏)等生产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在我县土壤源热泵应用、地表水源热泵应用、太阳能构件一体化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应用及风能应用中有所突破,真正起到示范项目、示范县的作用。
2.建立健全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制度
按照市、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要求,要求建设单位在房屋施工、销售现场将建筑节能及绿色性能以张贴、载明等方式予以明示,按照施工图审查机构出具的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表、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筑情况,设置《建筑节能工程信息公示牌》。
3、强化检测验收,加强行业监管
1)、规范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每个项目都要按照规范要 求或标准图都要按照规范要求或标准图集进行设计并经过审 查,施工过程中要依法进行质量安全监督和监理,确保工程质 量和安全。
2)、严格工程竣工验收管理。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质量 监督部门要严把质量关。工程竣工时,要严格按照竣工验收相 关规定进行自检自验,在此基础上申请省级验收。
2014年12月17日
可再生能源研发与应用 第2篇
一、概述
简要说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的总体进展情况,如下达任务指标,已拨付资金额度及实施进度等,附以必要的数据或图表。
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情况
(一)省级管理部门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的工作情况
1.日常管理机构情况,包括日常管理机构的设立,是否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等。2.相关政策制定情况,包括地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法律法规制定、省级财政配套、经济激励政策和管理措施制定及落实等。
3.技术标准制定情况,包括已发布、在编、列入编制计划的标准、规程、工法、图集等。4.能效检测能力建设情况,包括能效测评机构、能效抽检等。
5.能力建设资金使用情况,包括资金的支出范围、管理措施、拨付程序、拨付标准及下拨等。
6.科技进步情况,包括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产品研发集成推广、相关产业进展等。
(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县)实施情况
1.组织机构落实情况,包括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领导小组的建立及议事协调(附会议纪要等文件)、专门管理办公室建立及运行等。
2.相关政策制定情况,包括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资源评估、地方财政资金配套、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示范项目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的制定。
3.示范任务进展情况,包括已落实未开工、已开工在建、已竣工的示范项目总面积、具体项目清单(附对应以上阶段工程建设形象进度照片)。
4.资金拨付及使用情况,包括中央补助资金的使用范围、使用方式、管理措施及拨付程序、拨付标准及下拨等。
5.能力建设情况,包括出台的相关技术规程、能效测评、运行监测建设。(三)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 1.示范项目概况
简要描述项目示范装机容量、补贴资金、与建筑结合的类型以及建筑类型。2.示范项目进展情况
(1)新建建筑主体建设进度(附图片);(2)光伏组件安装实施进度(附图片);(3)项目补助资金拨付及使用情况;(4)项目变更情况; 3.优惠政策及其它说明(1)所在地区上网电价或资金补助政策;(2)其它说明
(3)示范项目实施进度与原申报方案进度是否一致,明确项目完工验收时间;(4)若已进入调试运行阶段,简要说明系统并网接入及监测体系建设情况。
(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2006-2008)1.示范项目及补助资金拨付进展
重点描述未进行验收的项目,其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及相应的前50%补助资金拨付情况(附工程形象进度图片)。
三、主要经验做法
主要从应用推广手段、经济激励政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使用创新、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总结。
四、存在的问题
结合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分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产品技术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查找原因。
研发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实验室 第3篇
农村节能减排是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潜力巨大, 前景广阔。但目前我国农村节能减排的形势十分严峻, 农村节能减排任务极为艰巨。
来自农业部的统计显示, 2006年, 我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约为9亿吨标准煤, 其中商品能源约为6亿吨标准煤, 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1/4。
与城镇居民相比, 农村生活用能源仍以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为主, 室内外环境污染严重, 能源利用效率低, 仅为25%左右, 节能潜力巨大。
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 做好农村能源节约, 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民传统生活能源消费模式, 减少农民对商品能源的依赖, 而且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新能源供应的研发成为当务之急, 而河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充分依托综合性农业大学的各种优势, 以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为研究目的, 以可再生能源为研究特色, 致力于解决农村能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农村新能源研发成效显著
说到河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效, 不得不提“下吸式固定炉排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设计与研究”这一科技成果。
该成果属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 2005年12月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2006年8月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年11月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项成果从研究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燃烧特性入手, 优化出主要设计参数, 在较详细热工计算的基础上, 研制出下吸式固定炉排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 实现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分步燃烧, 缓解生物质燃烧速度, 使燃烧需氧与供氧的匹配, 从而使生物质成型燃料稳定、持续、完全燃烧, 达到了节能减排和消烟除尘的目的。
经河南省节能监测中心检测, 该锅炉的燃烧效率达到97.81%~98.20%, 热效率达到74.39%~81.25%, SO2、NO2及粉尘等污染物排放量远远低于燃煤锅炉, 填补了国内空白, 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燃烧1吨生物质成型燃料成本比燃烧相同热量的煤低25元, 该锅炉适用于洗浴、供暖及加热等领域, 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显著, 市场前景广阔。
而实验室研究开发的辅热集臬式沼气工程技术、生物质成型成套设备及粉煤灰静电脱炭设备等技术与产品已得到推广应用, 如河南省桑达能源环保能源公司提供的辅热集箱式沼气工程技术, 在河南、河北、浙江、江苏等地得到推广, 并多次在亚行沼气项目的国际招标中中标, 于2008年获得“中华第十八届发明博览会金奖”成为该届博览会河南省获得的唯一金奖;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已转化成产品, 并商业化, 目前已销到新疆、湖北和北京等省市;与北京三升公司合作生产的秸秆压缩成型饲料机远销到日本、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及内蒙古、河北、黑龙江、吉林等地, 在我国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发展上, 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河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依托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设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 该试验设备先进, 拥有先进和完备的测试、实验仪器和设备, 如气相色谱仪、厌氧发酵综合测试仪、自动定氮仪、COD快速测定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热成像仪、计算机绘图仪等。此外, 还拥有一个机械制造实习工厂。
实验室成立之后, 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太阳能光合制氢技术研究”、“中小型光合制氢系统生产性运行试验”、“生物质发电预处理技术研究”和“甜高粱制取乙醇技术研究”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太阳能光合制氢热效应研究”、“超微化秸秆光合生物制氢机理研究等, 国家博士点基金项目”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热动力学特征性研究等,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太阳能辅热型农村高效沼气设备工程化技术中试与转化”和“生物质秸秆成型燃料设备推广与示范等”,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新型高效规模化沼气工程”和国家跨越计划项目“秸秆沼气新技术及示范工程”等。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农村生态型沼气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研究”、“畜禽粪便生态化处理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示范”等, 河南省财政厅农业推广项目“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示范研究”等项目。尤其是近5年来, 实验室共承担有基础性和科技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型科研项目100余项, 其中2009年承担科研项目25项, 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125篇, 其中被SCI、EI收录26篇, 获发明专利5项。
实验室在农村户用沼气与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 沼气发电技术与设备, 生物质粉碎、干燥、成型、燃烧技术与设备, 生物质制氢科学技术, 生物质热裂解液化 (生物油) 技术等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理论和应用成果, 其中实验室提出了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的新理论, 并对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体系的光谱耦合特性、产氢机理以及制氢过程的热动力学等进行了研究, 系列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太阳能光合制氢领域的空白, 提升了我国在制氢领域的整体研究水平, 为我国氢能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 实验室研制的节能型太阳能温室能为植物生长营造出最适宜环境, 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最优的能量调控技术, 在我国中部地区的推广应用, 已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不断进取的创新团队
重点实验室最重要的是高素质人才, 说河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是我国从事生物质能源与农业生物环境工程领域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可谓是实至名归。
目前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27人, 平均年龄40岁, 其中高级研究人员22人, 中级研究人员4人, 初级研究人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4人, 基本形成了一支以博士为中坚力量的年轻科研团队。
实验室第一学术带头人张全国是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河南省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国家“十一五”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项目首席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科部的评审专家等职。
他是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项国家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国家跨越计划项目、1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等16个项目的第一主持人, 获得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5项国家发明专利。他主编出版4部专著, 发表论文168篇, 其中30余篇论文分别被SCI、EI等收录, 多篇论文分别被ISTP、CA等收录, 多篇发表在国外的《FUEL》、《Energy Policy》等国际著名权威性学术期刊上。
他又是首批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省管优秀专家和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河南省青年科技奖”、“河南省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励基金奖”等荣誉奖励。
在人才培养上, 实验室建有一套结构完善、层次齐全的人才培养体系, 从技工、技师等专门技术人员培养, 到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各阶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人才。近5年已为国家硕士研究生55人, 博士研究生17人, 博士后人员16。为社会培训沼气技术人员5 000余人、生物质能利用工3 000余人、太阳能利用工2 000余人、农村节能员1 000余人。这些人才的培养, 推动了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 为我国农村能源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成就。
为了学习交流, 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实验室从2002到2009年, 学科成员共参加了“欧洲生物能源技术研讨会及展览会”、“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第三届国际安全技术学术会”、“2004世界工程师大会”和“中国国际可再生能源设备与技术发展览会及国际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164人次。其中2009年参加16人次。2009年11月主办“全国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国家统编教材编写工作研讨会”。
可以说, 实验室紧密围绕国家能源发展需求战略, 在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工程技术、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并一直致力于解决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能源、环境问题及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各类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 为我国可再生能源事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 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研究成果更辉煌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农作物秸秆资源非常丰富, 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7000万吨左右, 是一种清洁和可再生的能源。
近年来, 我国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工作, 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对于农作物秸秆这一宝贵的生物质资源, 其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的力度还是远远不够, 而且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艺与农机结合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以及配套设备的相关技术研究相对滞后, 功能单一,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与生产装备产品质量及其稳定性有待突破。
实验室面对这些问题, 在省有关部门支持下, 于2009年成立了“河南省生物质能源院士工作站”, 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生物质能源命名的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 目前正在进行“农作物秸秆纳米化预处理及其能源化技术等项目研究”。
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在这个大课题中又有一系列子课题。包括农作物秸秆纳米化预处理技术研究、农作物秸秆光合生物制氢技术研究、农作物秸秆沼气制肥联产技术研究、农作物秸秆纤维素燃料乙醇技术研究、农作物秸秆气化甲醇二甲醚技术研究、农作物秸秆丙酮丁醇发酵研究、农作物秸秆直接转化汽柴油联产精细化工品研究以及相关的装备研制等。
项目围绕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际, 对农作物秸秆能源化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农作物秸秆纳米化预处理技术研究, 解决秸秆能源转换中的瓶颈问题, 实现秸秆的能源化利用, 为实施国家可再生能源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促进秸秆能源化利用的产业化发展, 形成一批具有优势的新兴战略支撑产业。
一段厚重的历史风云, 浸透、拼搏奋起的风华岁月, 共同谙就了实验室一段弦歌不辍的华彩乐章。栉风沐雨, 春华秋实, 实验室未来将更加辉煌。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探讨 第4篇
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教学
社会发展需要资源与能源的支持,但经过多年来开采与发掘,许多传统能源已经陷入紧缺的境况,加之传统能源的污染性,人居环境日渐恶劣,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迫在眉睫。我国目前能源发展已经步入稳定上升时期,高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然而这一课程的设置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落后于其他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不明确的课程内容设置阻碍了课程教学的进步,加之对该课程的科研实践与理论探究结合较弱,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应当明确该课程的重要性,用发展和探究的眼光看待,从而找到针对性的改革方法,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的现状
1.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落后
就目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的情况来看,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较为落后,近年来虽然许多高校增开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专业,但主要以核能相关专业为主,如核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不仅如此,一些高校虽然增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是基于原本能源基础课程之上的选修课,作为新能源课程的补充教学,缺乏针对性,使得课程内容的设置缺少科学性,专业性也不够强,与国家对这一方面人才的需求不匹配。
2.课程内容设置仍不明确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的设置应紧密结合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着重介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开生物质能相关内容,而当前我国高校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课程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片面,重点普遍都放在对传统能源的升级改造方面,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比较片面,缺乏时代性和前瞻性,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对能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但这种缺乏专业性特点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内容设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能源专业人才的进步。
3.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低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对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在世界范围内新能源的研究有条不紊,但新能源的教育教学方面却还跟不上时代进程,我国高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的教学仍然以理论为主要讲解内容,非常缺乏与实践的结合,使得学生常常熟知理论知识却难以进入今后工作的实际应用,对该课程的有效性和未来发展十分不利。
4.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开展优势及其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当前能源消耗是世界所面临的问题,如果依靠现有不可再生资源,在未来的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可能会造成资源干枯,人类也将面临巨大的灾难,因此,为了避免这个问题,需要不断地研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而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人才,应积极开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引起学生对能源的重视。另外,系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开展,可以通过系能源代替原有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使用,而且这些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其中太阳能产品如:太阳能热水器,不仅节省了大量的电力能源,而且相比于电热水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未来的发展中,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未来工业、农业、电力等多个行业发展中势必会起到至关重要的效果。
二、针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现状的改革方法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的问题,首先就是要进行创新,不仅要创新培养模式,还要创新培养目标,设定更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在这一方面,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应当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提高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避免片面而短期的课程设置,对于一些专业水平较强的高校及专业来说,新能源课程不应局限于选修课,而是要增开到必修课当中,让学生充分而具体的学习,掌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的过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专业性人才。
2.明确课程专业特点
少数高校开设了风能、动力工程、太阳能、光伏等相关专业,这些新能源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仍然不完善,有关生物质能的专业也少之又少,能够招收新能源专业学生的院校也较为匮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时应当明确这些专业的课程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例如,对动力工程专业学生教学时,着重讲解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紧密结合培养目标,这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通常会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因此,学生对这一课程的知识体系构建才是该专业的核心教学课程内容。例如,可以根据学校课程实际发展情况,适当开展如半导体物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比较基础的一些课程,并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基础课程之后,才能继续进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保证学生在掌握基础原理的基础上,对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理解更加深入,易于学生对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创新。
3.加强科研实践结合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重要标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强科研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加入与节能环保有关的工程实践,并在实践的环节中导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全新的科研成果,让学生根据科研成果深入探究该课程的内涵,掌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产生与转化过程,全力探寻提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转化效率提升的有效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逐渐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是顺应我国发展需要而增设的高校课程,能够为国家输送这一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一课程的教学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高校与教师应当协同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课程的专业针对性,进一步加强科研实践与基础理论的结合程度,保证该课程开设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巧杰,白连平.“新能源导论与创新实践”教学体会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 2013(27).
[2] 康重庆,杜尔顺,张宁,陈启鑫,黄瀚,伍声宇.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综述与展望[J]. 南方电网技术. 2016(03).
[3] 李品将,法文君.《新能源材料与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 能源与环境. 2014(03).
可再生能源研发与应用 第5篇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 徐 伟 孙峙峰 何 涛 宋业辉 1《导则》主要内容
《导则》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给出了检测程序;第二部分给出了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测评标准;第三部分给出了太阳能光伏系统的测评标准;第四部分给出了地源热泵系统的测评标准。下面就按照上述顺序分别介绍各部分的主要内容。1.1 检测程序
(1)检测条件及流程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测评应在项目竣工验收备案前进行,项目承担单位在申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验收前应自行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技术支撑单位等进行项目预验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应首先通过建筑节能分部和可再生能源分部工程验收,当项目属地已经实施建筑节能专项验收的应首先通过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预验收结论应为合格才能申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委托的测评机构进行测评。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申请验收流程如图1:
(2)测评报告要求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测评报告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形式检查报告。形式检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基本信息:
(1)项目建筑节能分部和可再生能源分部验收(或节能专项验收)的复印件;
(2)项目立项、审批、施工设计文件审查等文件的复印件;(3)项目关键设备检测报告的复印件;
(4)施工过程中必要的记录、试运行调试记录等的复印件;(5)其它对工程质量有影响的重要技术资料的复印件;(6)检测单位编制的《项目检测方案》。
第二部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性能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基本信息:
(1)基本概况,包括工程特性、系统类别、室外气象条件,以及检测对象、范围和主要目的。
(2)检测依据,包括标准、规范、图纸、设计文件和设备的技术资料等。
(3)主要仪器设备名称、型号、精度等级等。(4)检测方法和数据处理。(5)检测结果或者结论。(6)检测机构名称、检测人员和检测日期等。
第三部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能效评估报告。能效评估报告应包括以下基本信 息:
(1)示范项目的实施量,并给出实施量是否满足项目《申请报告》的结论;
(2)根据项目示范类型,给出所示范类型所有的工程评价指标,并给出考核性指标是否达到《申请报告》的结论;(3)项目的最终评价;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验收评估建议判断标准如下:(1)当示范项目形式检查报告、性能检测报告、能效评估报告均达到或者超过示范项目考核性指标时,建议示范项目合格;否则建议示范项目整改直至达到或者超过示范项目考核性指标。
(2)当示范项目整改仍然达不到示范项目考核性指标时,示范项目不合格。太阳能热利用系统测评标准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和太阳能供热制冷系统。各系统中太阳能部分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所以测评方法也基本相同。下面主要介绍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测评标准。2.1测试条件(1)太阳能建筑应用光热系统所采用的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热水器等关键设备应具有相应的国家级全性能合格的检测报告,符合国家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
(2)系统应按原设计要求安装调试合格,并至少正常运行3天,方可以进行测试;
(3)所有示范项目必须按照测试的要求预留相关仪器的测试位置和条件,其用水量、水温等参数必须按照设计要求的条件下进行测试;
(4)太阳能热水系统试验期间环境平均温度:8℃≤ta≤39℃;
(5)环境空气的平均流动速率不大于4m/s;
(6)至少应有4d试验结果具有的太阳辐照量分布在下列四段:J1<8MJ/m2d;8MJ/m2d≤J2<13MJ/m2d;13MJ/m2d≤J3<18MJ/m2d;18MJ/m2d≤J4。2.2测试方法
(1)集热系统得热量
集热系统得热量是太阳能集热系统中太阳集热器提供的有用能量,单位为MJ/天全天。需要测试以下参数:集热系统进口温度、集热系统出口温度、集热系统流量、环境温度、环境空气流速、测试时间。当上述参数分别测量时,集热器进出口温度、流量采样时间间隔不得小于1分钟,记录时间间隔不得大于10分钟。太阳能集热系统得热量 根据记录的温度、流量等数据计算得出。太阳能集热系统得热量可以用热量表直接测量。(2)系统常规热源耗能量
系统常规热源耗能量是系统中辅助热源所耗常规热源的耗能量。需要测量以下参数:辅助热源加热量、环境温度、环境空气流速、测试时间。当采用电作为辅助热源时,测量测试时间内辅助热源的耗电量。当采用其它热源为辅助能源时,系统常规热源耗能量的测量方法同集热系统得热量的测量。
(3)贮热水箱热损系数
贮热水箱热损系数为表征贮热水箱保温性能的参数,单位为W/K。选取一天,测试起止时间为晚上8点开始,且开始时贮热水箱水温不得低于40℃,与水箱所处环境温度差不小于20℃,第二天早上6点结束,共计10个小时;开始时贮热水箱内水温度、结束时贮热水箱内水温度、贮热水箱容水量、贮热水箱附近环境温度、测试时间。贮热水箱热损系数用式(1)计算:
式中:
Us--贮热水箱热损系数,W/K; ρw--水的密度,kg/ m3,Cpw--水的比热容,J/(kg·K); Vs--贮热水箱容水量,m3; Δτ--降温时间,s;
ti--开始时贮热水箱内水温度,℃; tf--结束时贮热水箱内水温度,℃; tas(av)--降温期间平均环境温度。(4)集热系统效率
集热系统效率为在测试期间内太阳能集热系统有用得热量与同一测试期内投射在太阳能集热器上日太阳辐照能量之比。需要测试以下参数:太阳能集热器采光面积、太阳辐照量、集热系统进口温度、集热系统出口温度、集热系统流量、环境温度、环境空气流速、测试时间。集热系统效率用式(2)计算:
式中:
η—集热系统效率,%; Qc—太阳能集热系统得热量,MJ;A—太阳能集热器采光面积,m2;
H—太阳能集热器采光面上的太阳能辐照量,MJ/m2;(5)太阳能保证率
太阳能保证率为系统中太阳能部分提供的能量与系统需要的总能量之比。需要测试以下参数:太阳能集热器采光面积、太阳辐照量、集热系统进口温度、集热系统出口温度、集热系统流量、环境温度、环境空气流速、辅助热源加热量、测试时间。
系统太阳能保证率用式(3)计算:
式中:
f —系统太阳能保证率;
QC—太阳能集热系统得热量,MJ;QT—系统需要的总能量;MJ。系统需要的总能量 用式(4)计算: QT=QC+Qfz
(4)Qfz—辅助热源加热量;MJ。2.3工程评价
工程评价的依据是项目《申请报告》,太阳能保证率和实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面积)为考核性指标,其中任何一项达不到《申请报告》中的要求,则该工程判为不合格,该项目不得通过测评。(1)太阳能保证率 方法一:短期测试
对项目的太阳能保证率进行评价,不得低于项目《申请报告》中提出的太阳能保证率。对全年太阳能保证率计算如下:
1)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小于8MJ/m2的天数为x1天;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小于13MJ/ m2且大于等于8MJ/ m2的天数为x2天;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小于18MJ/m2且大于等于13MJ/m2的天数为x3天;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大于等于18MJ/ m2的天数为x4天;
2)经测试,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小于8MJ/ m2时的太阳能保证率为f1;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小于13MJ/ m2且大于等于8MJ/ m2的太阳能保证率为f2;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小于18MJ/ m2且大于等于13MJ/ m2的太阳能保证率为f3;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大于等于18MJ/m2的太阳能保证率为f4;则全年的太阳能保证率f全年为
方法二:长期监测
实际测得一年周期内太阳辐照总量为J全年,一年周期内太阳能热水系统需要的总能量J全年,则全年的太阳能保证率f全年为
(2)常规能源替代量(吨标准煤)
对项目的常规能源替代量(吨标准煤)进行评价,作为评价项目的参考性指标。方法一:短期测试
对全年常规能源替代量计算如下:
经测试,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小于8MJ/ m2时的集热系统得热量为Q1;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小于8MJ/ m2且大于等于13MJ/ m2的集热系统得热量为Q2;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小于18MJ/ m2且大于等于13MJ/ m2的集热系统得热量为Q3;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大于等于18MJ/ m2的集热系统得热量为Q4; 则全年常规能源替代量(吨标准煤)为
方法二:长期监测
实际测得一年周期内太阳能集热系统得热总量为QJ全年;则全年常规能源替代量(吨标准煤)为
(3)项目费效比
对项目的项目费效比(增量成本/常规能源替代量)(元/kW·h)进行评价,作为评价项目的参考性指标。注:增量成本应依据项目单位提供的项目决算书进行核算。(4)环境效益 二氧化碳减排量(t/a)
QCQ2 =2.47 Qbm
>(9)式中:
QCQ2—二氧化碳减排量,单位:t/a; Qbm —标准煤节约量,单位:t/a;
2.47——标准煤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无量纲。二氧化硫减排量(t/a)式中: Qso2 =0.02 Qbm
(10 式中:
Qso2—二氧化硫减排量,单位:吨/年; Qbm—标准煤节约量,单位:吨/年;
0.02——标准煤的二氧化硫排放因子,无量纲。粉尘减排量(吨/年)QFC =0.01 Qbm
(11)式中:
QFC—二氧化硫减排量,单位:吨/年; Qbm—标准煤节约量,单位:吨/年; 0.01——标准煤的粉尘排放因子,无量纲。
(5)经济效益
计算项目实施后每年节约的费用(元/年)和静态投资回收年限。
(6)示范推广性
按照项目的《申请报告》,依据测试及评价结果,综合分析项目的节能减排效果及代表性、示范性和可推广性等,并最终形成项目的评价意见。3 太阳能光伏系统测评标准 3.1检测条件
太阳能建筑应用光伏电源系统所采用的太阳能电池方阵、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器、逆变器及用电器等关键设备等关键设备应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报告,符合国家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本标准只对太阳能建筑应用光伏电源系统进行综合性能检测; 3.2检测方法
(1)系统要求:太阳能建筑应用光伏电源系统应按原设计要求安装调试合格,并至少正常运行3天,才能进行光电转换效率测试;
(2)试验对气象条件和太阳辐照量要求:环境平均温度8℃≤ta≤39℃;环境空气的平均流动速率不大于4m/s;当太阳能电池方阵正南放置时,试验起止时间为当地太阳正午时前1h到太阳正午时后1h,共计2h;测试期间内,太阳辐照度不应小于800W/m2;
(3)独立太阳能发电系统:电功率表应接在蓄电池组的输入端;并网太阳能发电系统:电功率表应接在逆变器的输出端。
(4)试验步骤:试验开始前,应切断所有外接辅助电源,安装调试好太阳辐射表、电功率表/温度自记仪和风速计,并测量太阳能电池方阵面积;试验开始时,应同时记录总辐射表太阳辐照量读数及各仪表的数据;试验开始后,应每隔十分钟记录一次各仪表数据;计算试验期间单位太阳能电池板面积的太阳辐照量H。对于处在不同采光平面上的太阳能电池方阵,应分别计算试验期间不同采光平面单位太阳能电池板面积的太阳辐射量。3.3数据分析 系统试验期间单位面积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量Q(MJ/(m2))用式(12)计算:
t——试验时间,单位:h;
w——试验期间电功率表的读数,单位:kW; Ac——太阳能电池板面积,单位:2。
太阳能建筑应用光伏电源系统光电转换效率用式(13)计算:
当太阳能电池板不在同一采光面时,可用式(14)计算太阳能建筑应用光伏电源系统光电转换效率:
3.4工程评价
工程评价的依据是项目《申请报告》,光电转换效率、实施量(峰瓦值)和费效比为考核性指标,达不到《申请报告》中的要求,则该工程判为不合格,该项目不得通过测评。(1)光电转换效率
式(13)得出的太阳能建筑应用光伏电源系统光电转换效率η 即为全年的光电转换效率。(2)常规能源替代量(吨标准煤)
对项目的常规能源替代量(吨标准煤)进行评价,作为评价项目的参考性指标。
经测试,当地光伏电源系统光电转换效率为η。全年常规能源替代量Qbm(吨标准煤)为 Qbm=0.001ηWAc
(15)式中,Ac——太阳能电池板面积,单位:m2;
W——当地全年的太阳能辐射量,单位:MJ/m2。(3)项目费效比
对项目的项目费效比(增量成本/常规能源替代量)(元/kW·h)进行评价,不得高于《申请报告》中提出的费效比。注:增量成本应依据项目单位提供的项目决算书进行核算。(4)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示范推广性与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要求相同。地源热泵系统测评标准 4.1测评条件
(1)地源热泵系统的测评应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投入正常使用后进行。
(2)地源热泵系统制热性能的测评应在典型制热季进行,制冷性能的测评应在典型制冷季进行。对于冬、夏季均使用的地源热泵系统,应分别对其制热、制冷性能进行测评。(3)热泵机组制热/制冷性能系数的测定工况应尽量接近机组的额定工况,机组的负荷率宜达到机组额定值的80%以上;系统能效比的测定工况应尽量接近系统的设计工况,系统的最大负荷率宜达到设计值的60%以上;室内温湿度检测应在建筑物达到热稳定后进行。
(4)应同时对测试期间的室外温度进行监测,记录测试期间室外温度的变化情况。4.2测试方法(1)室内温湿度
测试参数:室内温度(冬季);室内温、湿度(夏季)。测试时间:室内温、湿度检测应在建筑物达到热稳定后进行,测试时间为6小时。
判定原则:室内实测温、湿度应满足设计和国家相应标准规范的要求。
(2)热泵机组制热/制冷性能系数
热泵机组制热/制冷性能系数是指热泵机组的制冷/制热量与输入功率之比。
测试参数:机组热源侧流量;机组用户侧流量;机组热源侧进出口水温;机组用户侧进出口水温;机组输入功率。测试时间:热泵机组的检测应在机组运行工况稳定后进行,测试周期为1小时。
数据整理:热泵机组制冷/制热性能系数根据测试结果,按下式计算:
式中:COPL —— 热泵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 COPH —— 热泵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 QL——测试期间机组的平均制冷量,kW; QH——测试期间机组的平均制热量,kW; Ni——测试期间机组的平均输入功率,kW。机组测试期间的平均制冷(热)量按下式计算: Q=VρΔtw/3600(18)式中:
V—— 热泵机组用户侧平均流量,m3/h; Δtw —— 热泵机组用户侧进出口水温差,℃; ρ—冷(热)水平均密度,kg/ m3;
c —冷(热)水平均定压比热,kJ/(kg.℃)。ρ、c可根据介质进出口平均温度由物性参数表查取。判定原则:热泵机组的实测制冷/制热性能系数应满足项目申报书和申请报告中的具体要求。(3)典型季节系统能效比
典型季节系统能效比是指地源热泵系统的制冷/制热量与系统输入功率之比,这里的系统输入功率主要是指热泵机组以及与热泵系统相关的所有水泵的输入功率之和(不包括用户末端设备)。
测试参数:系统热源侧流量;系统用户侧流量;系统热源侧进出口水温;系统用户侧进出口水温;机组消耗的电量;水泵消耗的电量。
测试时间:热泵系统的检测应在系统运行正常后进行,测试周期为2-3天。
数据整理:热泵系统的典型季节系统能效比根据测试结果,按下式计算:
式中: COPSL —— 热泵系统的制冷能效比; COPSH —— 热泵系统的制热能效比; QSL—— 系统测试期间的总制冷量,kW·h; QSH —— 系统测试期间的总制热量,kW·h;
Ni—— 系统测试期间,热泵机组所消耗的电量,kW·h; Nj——系统测试期间,水泵所消耗的电量,kW·h。系统测试期间的总制冷(热)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V—— 系统用户侧的平均流量,m3/h; tw——系统用户侧的进出口水温差,℃; ρ——冷(热)水平均密度,kg/m3;
c ——冷(热)水平均定压比热,kJ/(kg.℃)。ρ、c可根据介质进出口平均温度由物性参数表查取。判定原则:热泵系统实测的典型季节制冷/制热能效系数应满足项目申报书和申请报告中的具体要求。4.3工程评价
工程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相关标准和项目《申请报告》,热泵系统的系统COP为考核性指标,达不到《申请报告》中的要求,则该工程判为不合格,该项目不得通过测评。(1)节能效益评估
通过计算地源热泵系统与常规供暖、供冷方式的节能量和节能率,对地源热泵系统的节能效益进行评估。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按以下两种方法对系统的节能效益进行评估。评估方法一:短期测试
根据导则规定的测试方法,对地源热泵系统的特性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按以下方法计算热泵系统相对于常规供暖、供冷方式的节能量和节能率。
建筑全年累计冷热负荷的计算:根据测试期间系统的实测热负荷和室外气象参数,采用度日法计算供暖季累计热负荷(冬季);根据测试期间系统的实测冷负荷和室外气象参数,采用温频法计算供冷季累计冷负荷(夏季)。
地源热泵系统年耗能量的计算:根据热泵系统实测的系统能效比和建筑全年累计冷热负荷,计算整个供暖季(制冷季)地源热泵系统的年耗电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H —— 地源热泵系统制热年耗电量,kW·h; EL—— 地源热泵系统制冷年耗电量,kW·h; ΣQH —— 建筑全年累计热负荷,kW·h; ΣQL —— 建筑全年累计冷负荷,kW·h。节能量和节能率的计算:将地源热泵系统和常规供暖、供冷系统的年耗能量转换为一次能源
(标准煤),计算地源系统的节能量和节能率。电能与一次能源的转换率取为0.31。评估方法二:长期监测
根据地源热泵系统的具体设置情况,安装测试仪表。对地源热泵系统的供回水温度、水量以及热泵机组、水泵等相关耗电设备的实际耗电量进行长期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计算建筑全年实际累计冷热负荷和地源热泵系统的实际年耗能量。根据建筑全年实际累计冷热负荷计算常规供暖、供冷方式的年耗能量。根据地源热泵系统的年实际耗能量和常规供暖、供冷方式的年计算耗能量,计算热泵系统相对于常规供暖、供冷方式的节能量和节能率。(2)环保效益评估
根据地源热泵系统相对于常规供暖(冷)系统的一次能源节能率,参照消耗一次能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量,对示范项目应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所带来的环保效益进行评价。二氧化碳减排量、二氧化硫减排量、粉尘减排量与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计算公式相同。(3)经济效益评估
根据项目申报书中提供的增量成本和节能效益评估得到的系统节能量,计算项目的静态投资回收期。根据静态投资回收期,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静态投资回收期按下式计算:
式中:T —— 静态投资回收期,年; K —— 项目的增量成本,万元;
M —— 系统节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万元。(4)判定原则
可再生能源研发与应用 第6篇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应用农村
当前,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广和农村能源建设等领域在我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国家做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等重要决策。
一、我国农村建设领域加大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但能源建设作为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仍不很合理。农村能源利用总量已由1980年的3.28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05年的8.70亿吨标准煤;电力、煤炭等商品能源比重正在迅速上升,已超过总用能的60%;与此同时,传统生物质资源的低效率使用等问题还未得到很好解决。这些无疑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和村民的日常经济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并严重制约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因其环境友好、分布广、适宜就地开发等特点,为解决上述困境提供了可能。在农村建设中引入可再生能源技术,不但有利于提高村民的用能水平和品质,还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降低因消费商品能源而不断增加的能源支出,从而提高村民的生活舒适度和健康水平。这正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也是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 云阳沙市镇农村建设领域中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现状的调研调研问卷
问卷为了解云阳沙市镇农村地区能源应用状况,学校为我们设计了《农村地区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现状调研问卷》。问卷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共有27
个问题。具体涵盖了居民建筑基本情况、建筑用能情况、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与需求、热舒适度情况、家庭基本情况。总体调研情况
在云阳县沙市镇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在挂职实践中对沙市镇的部分村庄(复垭村、上坪村、新桥村等)进行了问卷调研,由于问卷总数不多,我们还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做了相关记录。从调研结果来看,沙市镇农村地区对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并不乐观。大部分村民并不太了解可再生能源,并且经济条件也制约着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地区的推广。调研的基本结果
通过对所回收问卷和走访结果的分析,初步得到以下几方面基本结论:
我国农村建设领域节能潜力巨大,房屋经保温处理的比例还很低,技术手段比较落后。问卷反馈中基本上没有房屋经过了保温处理,居民房屋在设计上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房屋建造材料多以实心砖、混凝土、土坯为主,保温性能较好的空心砖应用基本上没有;屋顶保温措施简单;很多住宅根本没有窗户,约80%,其他的也只是单层玻璃窗。
我国农村中主要应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是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和生物沼气池技术,而云阳县沙市镇农村主要应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只有太阳能,对生物沼气池技术的应用却很少。同时与房屋建设联系比较密切的技术,如主/被动式太阳房、地源/水源热泵空调等技术的应用根本没有,对它们根本就不了解。
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生活水平很低,农民很难承受新技术所带来的高额价格。从问卷的反馈结果,可再生能源推广过程中的最大困难主要表现在“财政补贴少”、“民众认可度不高”和“初期投资大”。应注意:出现强烈财政补贴需求的根本原因还是技术成本较高、村民初始投资较大,因此改善所推广技术的经济性、削减技术应用成本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现状
经过问卷调研、实地考察和文献查阅,沙市镇农村地区对可再生能源的了解很少,主要应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就是太阳能热水器。其使用技术以真空管比例最高,约占2/3,平板热水器次之,闷晒型热水器最少。对其他太阳能技术应用
却少。其可能原因是:村民可以在乡镇市场里采购到各种地方性太阳能热水器品牌。太阳能热水器经济性较好,村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可节省300~500元,一般5年内可收回热水器成本,而其使用寿命多都10年以上。尽管如此,太阳能热水器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也不超过30%。同时云阳县沙市镇农村地区对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却很少,并且对它们没有了解,比如太阳房技术,连最适合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沼气技术在沙市镇都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三、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在云阳县沙市镇推广的建议
可再生能源研发与应用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