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精神科护理分级标准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精神科护理分级标准(精选8篇)

精神科护理分级标准 第1篇

精神科分级护理制度

精神科分级护理是根据病人病情轻重和对自身、他人及周围环境安全的影响程度分为特级护理及一、二、三级护理。特级护理

(一)护理对象

1.精神障碍伴有严重躯体疾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2.有明显意识障碍,有极严重的自杀、自伤危险或自杀未遂者。3.被迫入院、极端兴奋躁动,有严重冲动伤人、外走危险者。4.因精神药物引起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如恶性症状群、急性粒细胞减少等,出现危象、危及生命者。

(二)护理要点

1.设24小时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制定护理计划,填写护理记录。

2.做好基础护理,认真落实各项治疗和护理常规,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

3.备好急救物品和药品,以备抢救之需。4.实行封闭式管理。一级护理

(一)护理对象

1.严重的自杀、自伤和极度兴奋躁动,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者,或有严重的幻觉、妄想,可能发生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外走者。2.重症病人,生活不能自理者。

3.特殊治疗需要严密评估病情和加强监护的病人。4.新入院不合作的病人。

(二)护理要点

1.安置于重点病室,严密监护,重点交接班,实行封闭式管理,病人的活动不能脱离护士的视野。

2.病人以重病室内活动为主,外出必须由工作人员陪同,生活物品由工作人员保管。

3.严格执行危险物品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危险物品,定期检查病人有无外伤。

4.有自杀、自伤、冲动、毁物行为的病人,遵医嘱予以保护性约束。5.做好基础护理,严密观察治疗后反应,填写护理记录。6.酌情进行针对性心理辅导。二级护理

(一)护理对象

1.一级护理病人病情好转而且稳定,或仅有一般躯体病症。2.精神症状不危害自己和他人。

3.有轻度自杀、外走观念,能听劝说且无行为者。4.生活自理尚需协助,或年老体弱、儿童病人。

(二)护理要点

1.安置于一般病室,以半开放式管理为主。可在病室内自由活动,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加户外活动。个人生活物品可由病人自行管理。2.定时巡视,密切观察、评估病情及治疗反应,填写护理记录。3.督促或协助病人进行生活料理。

4.有计划地安排病人参加病房的集体活动和工娱治疗等。5.加强心理护理,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三级护理

(一)护理对象

1.经治疗症状基本消失、病情稳定,等待出院的康复期病人。2.无自杀、自伤、冲动、外走危险的病人。3.生活能自理的病人。

(二)护理要点

1.安置于一般病室,可实施开放式管理。用物自行管理,在规定时间内允许病人外出或假出院。

2.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鼓励病人参加病区管理,集体活动和工娱治疗,逐步培养和锻炼回归社会的适应能力。

3.邀请病人参加工休会,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鼓励病人参加病房的集体活动和工娱治疗。

4.对病人进行出院前的心理护理、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5.记录护理记录。

精神科护理分级标准 第2篇

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2.护理要点:

(1)安排专人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2)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和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护理记录。(3)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药物。

(4)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严防意外发生。(5)实施床旁交接班。一级护理 1.护理对象

(1)新入院病人。

(2)精神症状丰富、处于急性期的病人。

(3)具有自伤自杀、冲动伤人、毁物、逃跑及剧烈兴奋躁动者。(4)各种原因导致生活不能自理者。

(5)年老体弱、儿童、痴呆等自我保护能力低下者。2.护理要点

(1)重点监护,注意安全,防止自杀、自伤、伤人及逃跑。必要时可安排专人护理。凡需保护者按约束护理常规。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3)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和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护理记录。

(4)做好基础护理和安全检查,防止意外和并发症,给予心理支持。二级护理 1.护理对象

(1)急性症状消失,病情趋于稳定,仍需继续治疗者。(2)生活可以大部分自理的患者。2.护理要点

(1)注意病情变化,经常巡视病房,注意安全,发现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

(2)关心观察病人生活、衣着、饮食和大小便等情况,对病人的生活给予督促和协助。(3)及时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组织病人开展健康教育和工娱疗。三级护理 1.护理对象

(1)恢复期的患者。

(2)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者。2.护理要点

(1)经常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及情绪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促进患者生活功能的恢复。

(2)督促病人遵守病房制度及作息时间。

精神科护理分级标准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诊治的612例神经科患者资料, 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 (CCMD-3) 诊断标准。其中男256例, 女356例;年龄20~64岁, 平均 (53.2±2.6) 岁;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264例) 和观察组 (348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风险分析

1.2.1 护理人员因素

从事精神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多年龄较轻, 工作经验不足, 工作年限较短, 对突发事件缺乏应变能力, 因而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易出现错误。

1.2.2 精神疾病因素

患者因受到精神症状的影响或心理因素而出现伤人、毁物、自伤、噎食以及自杀等行为, 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患者因疾病原因不能正确描述, 容易延误病情, 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2];精神科患者服药后可能会引发药源性精神障碍或不良反应, 患者长期患病, 病情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多次入院会增加其心理压力, 同时也会提升治疗难度。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过程中根据患者存在的风险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为: (1) 密切观察病情。对于危重症及存在危险的患者, 在交接班过程中, 如病情恶化应立即向上级医师报告, 及时治疗, 不定时对护理质量进行评分, 确保患者的安全[3]。 (2) 提升家属陪护质量。加强陪护和探视人员的管理, 加强对家属的宣传教育工作, 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指导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医师的诊治工作, 以免引发不必要的风险。 (3) 严格进行安全检查。认真做好各项安全检查工作, 对于新入院的患者要认真检查随身携带的物品, 并要家属做好配合工作, 嘱患者家属在探视患者时不可携带危险品进入病房, 每周对病房进行一次安全检查[4]。 (4) 提升法律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防御机制, 护理人员努力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专题讲座, 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相关条例; (5) 完善护理文书的书写记录。做好护理文件的书写, 护理文书记录是在出现护理纠纷时的一个重要法律依据, 当出现护理纠纷时, 护理文书就会被封闭, 无法进行修改[5]。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患纠纷投诉率、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以及医疗满意度。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患纠纷投诉率、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患者的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精神科是护理风险发生率较高的一个科室, 安全问题在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认为, 护理人员素质、患者精神疾病影响、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住院环境以及家属管理因素等是精神科最常见的引起护理风险的因素, 有效地识别、评估、分析以及落实护理风险, 能够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 缓解护患纠纷, 减少护理操作差错, 提升治疗的有效性和操作的熟练性, 进而提升护理质量[6]。

为了让患者感受到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需进行正确的护理风险管理, 以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保证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标准化管理将每个环节紧密连接, 护理人员相互监督、协助以及相互取长补短,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护理人员须具备安全第一的意识, 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 在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评估患者的病情, 确定护理风险类型。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给患者及其家属, 最大限度地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同时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 实行健康教育路径, 让患者和家属更加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7]。落实工作细节, 确保风险管理正确有序进行。鼓励患者及时将不良事件上报, 并通知上级部门, 组织责任人员进行研究和讨论, 相互分享经验, 使护理人员感受到工作氛围的安全性。在精神科护理过程中, 制订评估表提升护理质量,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提升风险管理制度, 不断改进护理质量[8]。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护患纠纷投诉率、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实施标准化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 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 对精神科患者护理过程中进行标准化管理, 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 且提高医疗满意度, 进而提升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标准化管理在精神科护理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医院诊治的612例神经科患者资料, 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64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348例患者在其过程中根据存在的风险实施标准化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护患纠纷投诉率、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以及医疗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患纠纷投诉率、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对精神科患者护理过程中进行标准化管理, 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 提高医疗满意度, 进而提升护理质量。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玉荣.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 2012, 24 (27) :512-513.

[2]周玲, 陈芳, 王芳, 等.住院精神病患者意外事件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J].上海护理, 2010, 14 (5) :875-876.

[3]杨丽.精神科风险管理中强化细节管理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22 (9) :575-576.

[4]马莉, 陈红莉, 柳学华.精神科开放病房患者自杀危险因素评估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12 (9) :241-242.

[5]陆叶, 卫勤.精神科暴力行为及其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 2009, 30 (4) :961-962.

[6]付丽松.加强法律意识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国伤残医学, 2010, 23 (3) :715-716.

[7]温云辉, 严梅.美学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23 (24) :241-242.

谈精神科安全护理 第4篇

【摘要】当前精神科安全护理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神障碍患者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症状的控制非常难,患者常出现冲动、伤人、自伤和其他特殊行为,护理人员稍有不慎,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精神科 安全 护理 患者

一、精神科护理安全的重要性

精神病人,尤其是重性精神病人,由于症状特殊,他们的思想、情绪都是属于幻觉的行为。对于这种症状,除了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已没有办法,药物虽然有镇静效果但明显有副作用,导致一些行为是无法控制的,患者可能在任何时间发生安全事故。因此,精神科护理安全是医院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制约医院的综合效益的重要环节。通过精神科护理安全,进一步消除各种隐患,确保风险的预防和避免事故的发生,最大程度地通过规范医疗行为降低不安全行为因素,避免病人和医护人员发生受伤,从而避免和减少病人,造成家庭成员和医院的经济损失,也避免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二、精神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特殊的心理疾病

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如严重的抑郁症,存在受害的幻想或者幻觉。因此精神病人,对现实缺乏认知能力,没有对环境风险的正确认识,超越正常思维强度,可能存在逃跑的强烈思想。

2.环境因素

环境和精神病患者护理风险之间有直接关系,包括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比如门窗的硬度、边缘和突出的岩石、棱角外露的管道、外丝、移动凳子、易碎物品、刀切断绳子、化学品、药物等,这些都可能对精神病人造成伤害。

3.护理因素

首先是员工的安全意识不足和风险意识缺乏可能导致纠纷;其次是不准确的理解和评估:如果忽略或无法找到一些危险的精神病患者的潜在情感或精神症状,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管理,不注重病人或者观察的技巧和方法的关键点不够,也会出现问题;最后就是,护理人员对风险环境中的潜在危险和病人的危险期不够敏感,时间如夜间。

4.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不到位

在精神科病房护理,必须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系,精神科护理管理系统涉及到环境安全管理,必须进行巡逻式的安全管理。

5.医院设施因素

医院的安全方面的执行:危险品的管理,医院病房的规范等。医院对美的追求可能引起的不安全因素,门和建筑物的窗户没有栅栏,洗涤池桌子太高,地面滑动扶手的缺乏,室内赤裸的线,没有特殊的搅拌室,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

三、完善精神科护理安全工作的相关策略

(一)环境安全管理

精神科病房环境的安全性包括:1.室内无易碎物品,如玻璃;2.床、柜等大物件不易移动;3.无外露钉子和线;4.保护电源插座。

所有的门和窗门都必须按照病房要求来设计,不能让患者走出治疗室,要使用医学及其他专用门锁。

(二)危险物品的安全管理

危险物品区域内必须妥善保管物品,且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

1.办公区,因为需要用刀、针和温度计,这些物品必须定量储备,并且使用后及时归还,每班交接。

2.患者用剪刀或者缝纫,一定在护士的监督下使用。

3.危险物品必须要有管理系统和监管系统,包括病人。外出返回病人或探亲回到病房里的病人要对其对物品进行检验,如发现危险货物应没收或统一保管。

(三)病人的安全管理

由于精神症状的特点,精神病人有安全隐患的准备,护士对患者安全管理,包括:

1.加强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问题。

2.根据病人和确定患者的开放程度和活动范围设定风险系数。对于暴力冲突、自杀和自我伤害等,应尽量远离风险。此外,患者应在活动中注意要受到护士的观察,并且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情绪和行为。

3.患者外出检查应做登记。

4.应该做好安全检查工作,防止危险物品进入。

5.住院患者使用危险品或药物应在办公区。

6.注意对病人的安全宣传,包括安全管理制度,避免危险物品进入的规定。

7.建立风险评估和干预的过程,在护理工作中和风险管理过程中时刻关注精神病患者。

8.病房的高风险环节的安全管理:比如夜里,探视时间也是安全管理的关键单元。

9.根据风险评估来确定关键管理目标,确定安全管理的重点,密切观察,注重交流,使每个员工做到心中有数。重点是防止危险的发生。

10.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

(四)家庭管理

1.做好安全宣传工作,告诉家庭成员不应带危险品来探望病人,在与病人接触时,应尽可能地避免语言和行为的刺激和避免患者情绪冲动和危险的行为。

2.除了患者,也要对其家庭成员做好相关危险行为的观察与指导,使家庭能了解一些病人的情况,协助调查发现,避免患者的一些危险行为。

三、结论

精神科安全护理需要注重护理安全系统的分析与护理工作总结,许多隐藏的危险因素更是安全护理工作的细节所在。因此各级医疗机构必须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细节教育,牢固树立“风险源于细节”的思想。精神科护士只有真正认识到护理工作的细节的意义和关键作用,继续加强她们的责任感,才能加强未来在精神科护理精神科护理安全防范意识,保证病人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凯,王凤春,袁桂琴.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02)

[2]赛雅娟,纪淑荣.谈如何做好精神科护理工作的体会[J].工企医刊.2007(01).

[3]程真霞.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4).

血液净化科分级护理标准 第5篇

分级护理是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能力,确定并实施的不同级别的护理。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

(一)、特级护理

1、适用对象

(1)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

(2)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需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患者(3)实施血液灌流(HP)治疗,并需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患者(4)实施血浆置换(PE)治疗,并需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患者

2、护理标准

(1)设立专人24小时护理,严密观察机器的各项指标及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监测CRRT机的压力变化(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方案(3)根据医嘱,准确配置置换液

(4)根据患者各种化验结果,及时报告医生,并根据医嘱随时调整治疗方案(5)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血液净化管路的护理,保证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及时准确书写血液净化记录单,严格床头交接班

3、专科服务项目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情况及管路凝血情况(2)每小时记录一次治疗参数、生命体征(3)及时补充肝素溶液(4)及时配置置换液及更换(5)及时倒空废液袋(6)及时更换管路及滤器(7)熟练迅速地解除报警

(8)做好血管通路的观察及护理(9)做好患者安全管理及心理护理

(二)、一级护理

1、适用对象

(1)合并有严重并发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有肢体功能障碍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高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4)视觉功能障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5)血钾≥5.5mmol/l或血钾≤3.5mmol/l的患者

2、护理标准

(1)每小时巡视患者,询问患者主诉,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透析机的各项参数

(2)根据患者病情,及时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方案、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血液透析管路护理(5)严密观察血管通路情况,及时准确书写血液净化记录单

3、专科服务项目

(1)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必要时抬高床头(2)协助患者定时翻身,必要时协助床上移动,做好预防压疮、跌倒、坠床的护理

(3)做好有特殊需求患者的生活护理如进食、排便及更衣(4)做好内瘘及留置导管处的皮肤护理

(5)做好体外循环管路的观察与护理,保证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6)做好患者的安全管理及心理护理(7)做好患者的健康指导

(二)、二级护理

1、适用对象

(1)病情相对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

2、护理标准

(1)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每小时测量生命体征(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3)根据自理情况协助进行部分生活护理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

3、专科服务项目

(1)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2)协助部分有特殊要求的患者完成如进食、排便等活动(3)做好内瘘及留置导管处的皮肤护理

(4)做好体外循环管路的观察与护理,保证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5)做好患者的安全管理及心理护理(6)做好患者的健康指导

(三)、三级护理

1、适用对象

(1)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稳定的患者

(2)生活完全自理且能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

2、护理标准

(1)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每小时测量生命体征(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3)做好患者安全管理

(4)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3、专科护理项目

(1)做好内瘘及留置导管处的皮肤护理

中医康复科分级护理试题及答案 第6篇

科室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

1、分级护理:

二、填空题1、2、3、救的病人;

4、5、三、简答题

1、二级护理适用于那些病人

答:急慢性疾病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的病人;病人一览表应用蓝色标记表示。

2、一级护理的适应症

答:适用于重症昏迷高热出血大手术后需严格卧床休息或生活不能自理有意识障碍的病人;病人一览表应用桔红色的标记表示;

3、三级护理的要求

答:(1)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生活自理。

(2)注意观察病情,巡视患者每班至少一次,做好护理记录。

(3)根据病情督促病人参加一些适当的室内、外活动。

分级护理标准解读 第7篇

2018年3月片区业务学习

科室

_____

姓名

_____ 得分_____

一.简答题(10分/题)

1.什么是护理分级?

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而确定的护理级别。

2.什么是Bartherl指数?

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进行测量,个体得分取决于对一系列独立行为的测量,总分范围在O~100。

二、填空题(2分/空)

1.自理能力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个体_____(照顾)自己的_____(行为能力)。

2.日常生活活动(ADL)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适应生存环境)_____而每天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活动。

3.护理分级通过________(患者病情)和/或______(自理能力)来确定。

4.我院规定(≤6)_____岁者不需要进行护理分级评估。

5.护理分级新标准理解与实施的关键就在于:依托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治过程、凭借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利用有效的评估工具,通过评估对不同的患者提供有助于疾病治疗、缓解、康复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__________(护理服务)。

6.护理分级间接的反映了患者所需照护的_____(难度)_____与(强度),所以管理者在保障患者安全诊疗的情况下,如何依此来调配护理人力包括护士的数量、专业技能、应急能力及身体素质等,这也是管理者进行__________(护理人力配置)、合理结构调配、完善绩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据。

7.护理分级于(2013年11月14日)__________国家卫计委发布。8.自理能力是通过对住院患者_____(进食)、_____(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10个项目进行评定,将各项得分相加即为总分。根据总分,将自理能力分为__________(重度依赖)、(中度依赖)__________、(轻度依赖)__________和(无需依赖)__________四个等级。

9.正确认识护理分级标准在临床的实际意义。结合本医疗机构的实际状况逐步建立、完善操作流程、规范护理行为,在正确认识患者疾病的基础上,_____(客观)、综合、_____(动态)评估患者整体情况,为不同疾病护理需求的患者提供及时、正确、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真正提高护理______(内涵),体现护理学科的专业性、科学性。三.简答题

实施分级护理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它遵循的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准则。

2.它不仅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明确了各级护理级别的综合依据,同样是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相应护理服务的规范实施护理的依据。

3.该标准与卫生部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不代替,但它是在卫生行政和法律法规规定下的技术支撑的行业规定。4.他不仅能客观界定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与自理能力和对护理的不同要求,同时也是反映护理工作的风险、责任、技能、与工作量多少的依据。

5.它不仅对临床护理以及管理工作起着规范性与指导性的作用,同时也是对护理工作进行轻、重、缓、急分类,做好合理人力资源调配的重要依据。

6.根据患者病情分成1—4级和每项护理操作所需时间,经科学测算得出每班所需护士数。护士长根据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能力和患者的需求分配分管护士,有效保证了分级护理质量的落实。

精神科护理分级标准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12月期间入住的男性患者作为对照组, 共78例, 年龄16~67岁, 平均年龄 (42.95±13.67) 岁, 诊断精神分裂症55例, 情感性精神障碍6例, 酒精性精神障碍4例,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4例, 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的精神障碍3例, 其他6例。2010年1~12月期间入住的男性患者作为试验组, 共80例, 年龄17~72岁, 平均年龄 (40.48±12.82) , 诊断精神分裂症56例, 情感性精神障碍3例, 酒精性精神障碍5例,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3例, 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的精神障碍7例, 其他6例。两组患者出院评估均为好转, 在年龄、诊断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评估量表和分级

暴力预测采用“护士观察量表 (NOSIE) ”中“激惹因子”项目评分[2]。该因子有6小项, 即“不耐烦、容易生气、不如意便心烦、拒绝做日常事务、易激动发牢骚、容易冒火”。每小项为0~4分, 共5级。6小项分数相加后最低为0分, 最高为24分。总分值在0~5分, 且单项均<2分, 为无暴力危险患者;总分值在6~11分或总分值<6分但有单项=3分者为低暴力危险患者;总分值在12~17分或总分值<12分且有单项=4分, 为中等暴力危险患者;总分值在18~24分, 为高度暴力危险患者。

1.3 测评方法

首次测评在患者入院72小时内, 继后每周一次, 每次由两名精神科工作10年以上, 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对其评分, 分值有偏差者取其平均分。参加测评的护士测评前集中进行培训,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测评者一致性KPPa值为0.85。

1.4 分级管理

试验组依据量表评估得分, 分为无暴力危险患者、低暴力危险患者、中等暴力危险患者和高暴力危险患者。对不同暴力危险级别的患者予以不同的预防措施。 (1) 无暴力危险患者, 安置在一般病室, 患者在病区内可以参加各种工娱乐活动, 病区范围内活动不作限制和隔离。每2小时护士巡视一次, 每次进出病区或会客后进行安全检查。每周一次健康教育, 适时心理护理。 (2) 低暴力危险患者, 安置在一般病室, 患者在病区内可以参加工娱乐活动, 活动期间作重点观察。白天护士每2小时护士巡视一次, 夜间护士每1小时护士巡视一次, 并作好患者情绪变化的记录。每次进出病区或会客后进行安全检查。每周一次健康教育, 适时心理护理。 (3) 中等暴力危险患者, 安置在观察病室, 移走一切随手可用的硬性物品, 包括生活用品。患者活动在工作人员视野内, 每1小时护士巡视一次, 患者外出时, 一位患者应有二位工作人员护送。每班护士对患者情况都作书面交班, 患者身边交接班。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不给患者提要求。 (4) 高暴力危险患者, 安置在监护病室, 移走一切随手可用的硬性物品, 包括生活用品。与其他患者隔离, 每半小时护士巡视一次, 患者情况每班护士都作书面交班, 患者身边交接班。给患者护理、治疗时有二位工作人员一起参与, 不予患者外出, 必要时约束保护限制患者活动。

对照组按精神科患者护理常规, 新入院患者, 实施一级护理, 限制活动范围, 进行隔离观察治疗三天, 之后按医嘱开具的护理级别实施相应的护理。

1.5 统计方法

运用百分比, 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

实验组为5%, 对照组为12.82%, 实验组暴力行为发生比对照组下降7.82个百分点。

2.2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3.1 暴力危险分级管理优于传统护理

传统护理中, 护士完全执行医嘱, 医生开出医嘱, 护士被动采取相应护理措施。这样有二种极端可能:一种, 医生对患者了解不够, 患者已出现暴力先兆不发现, 不开医嘱, 护士就没能及时采取防范。另一种, 医生认为防范无错, 只要患者以往病史中有过暴力迹象, 即开出防范医嘱后不再改变, 这样一个病区内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都有防范医嘱。精神科封闭式管理, 患者在一个局限的空间, 有限护理人员情况下, 无法采取针对性、个性化护理, 人人预防, 反而忽视高度危险的患者, 因而常常出现防不胜防的现象。

3.2 分级管理因人性化而被患者接受从而减少暴力的发生

住院精神患者实施暴力危险分级管理, 对患者的暴力及早识别, 及时干预, 帮助和保护患者, 将暴力危险消除在萌芽之中。患者因精神症状无法控制情绪时, 予以相应的限制活动、隔离、约束保护, 一旦病情好转, 症状控制, 患者又能与其他患者一样活动, 减少患者的一种被人欺负、监视, 或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的待遇等猜疑。有助于患者安心住院、接受治疗, 减少暴力。本资料中试验组患者暴力行为发生5%, 对照组的12%, 实验组暴力行为发生比对照组下降7.82个百分点。结果显示实施暴力行为分级管理, 能有效减少精神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

3.3 暴力危险预测为药物治疗提供

暴力行为的发生是由于精神病因素的影响, 导致患者产生错误的认知[2]。住院精神患者实施暴力危险分级管理主要是对暴力行为的有效预测, 也就是对精神症状的预测, 为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患者可以更早接受最佳剂量的治疗, 加快控制和稳定病情, 缩短患者住院日。

3.4 护理观察量表 (NOSIE) 方便、有效

有效预防精神患者暴力发生, 护士需要对患者的暴力行为及时有效预测, 才能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目前对于攻击行为的预测, 比较多的是采用“攻击行为量表 (MDAS) ”, 但该量表使用专业性强, 范围较窄, 因此没有在精神科上广泛应用[3]。邓秋雁等[4]自制“入院精神患者暴力危险分级评估表”, 只限于入院时评估, 而临床上暴力危险存在于患者住院治疗的整个过程, 有些患者已处于二级护理的康复期, 但仍会出现病情波动, 如不及时发现处理, 易致患者病情加重而增加暴力行为的发生几率[5]。而NOSIE是住院患者的行为观察量表, 对激惹因素得分高低的测评, 对潜在冲动性患者具有一定的预见性[6]。能便于护士跟踪测评, 及时预测患者暴力危险的反复出现。

精神病房实施暴力危险分级管理能有效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发生, 并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摘要:目的 评价暴力危险分级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发生和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对2009年1~12月期间入住的男性患者78例为对照组, 2010年1~12月期间入住的男性患者80例为试验组, 对照组按精神科患者护理常规护理, 实验组采用“护士观察量 (NOSIE) ”对暴力预测和分级, 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 实验组暴力行为发生比对照组下降7.82个百分点。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精神病房实施暴力危险分级管理能有效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发生, 并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精神科,暴力,危险分级

参考文献

[1]陈淑清, 王述彭, 刘静芬.精神科护理[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72-76.

[2]李凤玲, 高成.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0) :47.

[3]王小燕.住院男精神病人冲动行为预测及护理干预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6) :745-746.

[4]邓秋雁, 梁艳, 谢仲英, 等.住院精神病人暴力危险分级及干预的研究[J].现代医院, 2008, 8 (1) :8-10.

[5]施忠英, 曹新妹, 高麒.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0) :937-938.

精神科护理分级标准

精神科护理分级标准(精选8篇)精神科护理分级标准 第1篇精神科分级护理制度精神科分级护理是根据病人病情轻重和对自身、他人及周围环境安...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