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基础德语教学论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基础德语教学论文(精选10篇)

基础德语教学论文 第1篇

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探索改变传统枯燥的外语教学模式,尝试将诗歌教学应用到基础德语教学阶段,颇受学生欢迎。学生们在德语入门阶段,就通过欣赏和学习德语诗歌,将德语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不懂得诗,人生便失去诸多趣味。德语诗歌语言之凝练、韵律之优美、蕴涵之丰富,是德语语言文化的精髓。读诗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还可培养和强化我们的语感,对德语水平的提高有独特之效,本文即是笔者在这方面所做尝试的一些心得。

一、诗歌教学运用于高校德语基础教学的可行性和意义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像中国学龄儿童接受中文启蒙教育时背《唐诗三百首》一样,学德语的学生从入门阶段就开始学习德文诗歌,潜移默化中不仅可以增强语言能力,培养对德语的良好语感,还有助于提升今后的文学欣赏水平。

诗歌是德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学载体,但通常是在高级德语学习阶段的文学课上才开始介绍给学生,诗歌在德语初级学习阶段的特殊作用被忽视了。我们习惯认为,德语诗歌晦涩难懂,对于刚刚开始接触德语的学生来说难以驾驭。其实,德语诗和汉语诗一样,有难也有易,可以在不同阶段的德语课上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被广泛应用。

二、运用诗歌辅助德语基础教学

(一)“量体裁衣”,趣味教学

初学德语的学生,因为词汇量有限、德语语感缺乏,可以引导他们从一些易读易懂、简单明了的诗歌入手。德语的诗歌中有许多是适合入门阶段的学生研读的。例如诗人Rudolf Steinmetz的这首《变位》(Konjugation):

Konjugation变位

Ich gehe我走

du gehst你走

er geht他走

sie geht她走

es geht.它走

Geht es?还好吗?

Danke-es geht.谢谢,还好。

这首诗与我们印象中传统的德语诗完全不同,只是不断地重复一个词:“走”,是一首十分奇特的诗。其字面的含义似乎一目了然,但又让人思考。当学生们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感到好奇,试图揣摩分析诗人写作的意图,并纷纷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在学生们赏析诗歌的同时,已经轻松地把“走”这个动词的变位牢记于心。动词的变位是德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但通过这首小诗,枯燥的学习一时变得轻松有趣。同学们甚至开心地说,我们原来都是诗人,天天作诗,因为我们天天都在练习动词变位。

这首别具一格的诗其实是一首“具象诗”(Konkrete Poesie)。通过这首诗巧妙地向学生们引入一个新的学习点“具象诗”。20世纪中叶,在充斥着变革和实验的文学氛围中,德国诗坛出现了一股实验性的先锋派诗歌潮流,即所谓的“具象诗”,因其鲜明的语言实验特征,也被称作“语言实验诗”。具象诗的流行主要在20世纪50至70年代。具象诗人把诗歌语言作为文字游戏,将诗歌和图画艺术相结合,打破传统的诗歌创作形式和诗歌语言模式,通过语言文字的解构、建构,运用单词孤立化、排列、构图、标点等手法来进行创作。文字成了诗人们用来把玩和游戏的道具,诗也变成一种游戏[1]。

具象诗十分适合德语初学者学习,它形象生动,富有趣味,而且文字简单易于理解,不至于让人望而却步。让我们欣赏一首由诗人Rheinhardt Döhl创作的著名的具象诗《带虫子的苹果》(Apfel mit Wurm)[2]:

诗人巧妙地利用“Apfel”(苹果)这个单词,创造了这首颇具画面感的诗。题目就是整个诗的内容:带虫子的苹果。全诗通过单词“Apfel”(苹果)的多重排列拼成苹果形状,而在苹果的右下角隐藏着一个并不引人注目的“Wurm”(蛀虫)。一条蛀虫(Wurm)画龙点睛,让这个文字苹果(A p fel)立刻鲜活了起来,也打破了“Apfel”构成的苹果诗在视觉及意境上的单调,让人耳目一新。在这首诗中,语言完全成为纯粹的表现工具,诗的外部形式和内部意义完美地统一起来。对于初学德语的同学来说,他们可以毫不费力,轻松地记忆“苹果”和“蛀虫”这两个单词。同时鼓励他们发挥想象,从不同角度解读这首诗。而对于有一定德语基础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模仿诗人的创作方法,自己构思一首这样极富画面感的诗。既学习了德语,又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实,适合德语初学者的诗歌素材无处不在,作为一名德语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做个有心人,搜集、整理和筛选难度适中的诗歌素材。有了这些教学素材之后,就可以进一步根据学生的能力、学习进度、兴趣等,进行“量体裁衣”,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中诗歌导入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德语的基础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结合这个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探索将诗歌导入,并与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相结合,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1.通过诗歌导入锻炼听、说的能力

现代外语教学注重的不仅是语言知识的积累,更注重的是学以致用,能用外语正确、得体地进行交流。口语交际的基础是一口标准的发音。好的发音可以培养好的语感,能够增强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力,也就增强了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增加学习的信心。通过诗歌诵读可以练就良好的发音。例如下面这首诗歌:

Das ästhetische Wiesel优雅的黄鼠狼

Ein Wiesel一只黄鼠狼

saß auf einem Kiesel端坐在卵石上

inmitten Bachgeriesel.正好居在小溪中央。

Wißt ihr你们可知,

weshalb?为何如此?

Das Mondkalb这个傻子

verriet es mir已向我

im Stillen:静静地泄密:

Das raffinier-这只巧心思

te Tier的动物

tat's um des Reimes willen.不过在作一个韵律。

这首在德国家喻户晓的小诗出自诗人克里斯蒂安·莫根施特恩(Christian Morgenstern)之手。这首诗编排精巧、轻松幽默,语言机智而意味深长,是初学者借以学习德语发音的佳作[3]。R与L这对辅音字母对于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比较容易混淆。在发字母L时,学生们经常忘记舌尖抵上齿龈,发音不到位。字母R的发音也是难点,当字母R在长元音后且位于词尾时发元化音[ɐ][4]。本诗为我们提供了最佳的对比发音练习,同时强化这两个字母的读音,帮助我们区分二者的发音。这样—来,枯燥的发音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充满了乐趣。

学好语音,不光是学会发音,还要注重语调的训练。正确、灵活地运用语调,能帮助学生恰当地用德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与他人良好的沟通。请看下面这首诗[5]:

empfindungswörter

aha die deutschen

ei die deutschen

hurra die deutschen

pfui die deutschen

ach die deutschen

nanu die deutschen

oho die deutschen

hm die deutschen

nein die deutschen

ja ja die deutschen

德国诗人Rudolf Otto Wiemer的这首具象诗《感叹词》(empfindungswörter),连续用了十个不同的感叹词来修饰“die deutschen”(德国人),所要表达的内涵耐人寻味。朗诵者通过降调、升调或平调来朗读此诗,可以表达对德国人的赞叹、嘲弄、惊讶、讽刺、友好或无奈等不同的情感[6]。在课堂上,可以先由一位同学朗诵,再调动全班同学的想象力,从自身的语言认知和生活经历出发,来揣摩和解读这首诗每句话的含义。通过此类练习,可以加深我们对德语语调的认识,更好地通过恰当的语调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2.通过诗歌导入锻炼“听”的能力

语言是有声的,我们对语言的感受首先是声音作用于我们的大脑,如果不练习听力,只是默默地阅读和背单词,其结果不仅听不懂别人讲德语,而且阅读水平也难以提高。德国有许多文学音频产品,许多诗歌都被录制成朗诵光盘,这些是我们学习德语诗歌很好的资源。通过聆听诗歌朗诵,细细品味诗歌的抑扬顿挫、细腻柔美、委婉悦耳,起伏跌宕,有助于我们感受诗歌的意境,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通过诗歌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德语诗歌不仅语汇丰富,意境优美,而且渗透了大量的德语语言文化和人文底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以诗歌培养读者的阅读及理解能力,无疑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选诗时考虑学生初涉德语,水平有限,宜选短小精悍的诗歌,对于一些优秀长诗,则节选其最精华部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格律、音韵、节奏、意象和象征等诗歌要素,通过对诗句的品味、推敲,让学生感受到诗人遣词造句的精深微妙之处。诗歌里面有很多地道的词汇和表达法,通过阅读学习,在语境中学习词汇,学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如歌德的这首诗歌《流浪者的夜歌》(Wanderers Nachtlied)[7]:

Wanderers Nachtlied流浪者的夜歌(钱春绮译)

Über allen Gipfeln群峰

Ist Ruh,一片沉寂,

In allen Wipfeln树梢

Spürest Du微风敛迹,

Kaum einen Hauch;林中

Die Vögelein schweigen

im Walde栖鸟缄默。

Warte nur,balde稍待

Ruhest Du auch.你也安息。

这是一首德国人广为喜爱的诗歌,舒伯特、李斯特等都曾为此诗作谱曲,各路音乐家谱成的曲子竟有一百多种,在德国广为流传。这首小诗只有八行,易读易懂。诗人从远处的“群峰”,到近处的“树梢”和“栖鸟”,最终停留在诗人自身,抒写自己的情怀。“沉寂”“敛迹”“缄默”“安息”这些词单独列行,烘托强调了整篇诗歌的意境。它们作为诗人主观意愿的投射,将心灵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诗人在宁静的大自然中获得了内心的安宁。通过向学生介绍此类典范之作,学生就会渐渐喜欢上德文诗歌,阅读的兴趣自然就会建立起来。

4.通过诗歌导入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学习语言的时候,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相互促进的。练习写作对于德语水平的综合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德语初学者可以先从尝试学写简单短小的现代诗入手。通过诗歌写作,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各自的角度去思考和写作,当一回“诗人”,让学生体会到诗歌创作的魅力和趣味性。

比如十一字诗歌(Elfchen)就是德语初学者诗歌写作入门不错的选择。十一字诗歌(Elfchen)[8],是德语文学一种短小的诗体,通篇只由11个单词组成,共五行。第一行用一个词表达整首诗的主题,第二、三、四行分别从不同角度来描述该主题,第五行则需要用一个词来总结这个主题。每行的字数分别为1、2、3、4、1。这种体裁的诗歌虽然篇幅短小,却言简意深,充满趣味性,特别适合德语专业基础阶段学生的写作训练。这种短诗的写作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组词造句能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围绕主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限定主题,或给出多个主题让学生选择,或完全由学生自由选题,让学生临场发挥创作。以下推荐一篇学生的佳作:

Dunkelblau深蓝

Meine Stimmung是我的心绪

Sehr trüb ist 怅然若失

Lange sehe Mutter nicht只因久未晤母

Heimweh与羁旅乡愁

(福州大学德语系2013级禹颢如)

实践证明,只要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学生总会给我们惊喜。学生们精心创作,写出了许多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诗句。老师可以通过选取学生的佳作,进行全班交流,创造一个轻松的、充满趣味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结语

总之,高校德语教学的基础阶段,是一个启蒙和培养兴趣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教师对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启蒙,巧妙利用德语诗歌教学来辅助德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影响学生整个大学学习的热情和效果。通过诗歌这个载体来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语言运用能力。实践证明,将诗歌融入基础德语教学,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学习中快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和学习进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德文诗歌,辅助基础德语教学,还值得我们德语教育者们不断地去研究和探索,使之臻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励洁丹.别具一格的具体诗[J].德语学习,2007:24-28

[2]Guether und Irmgard Schweikle.Metzler Literatur Lexikon[M].Stuttgart:J.B.Metzlersche Verlagsbuchhandlung,1990:249-250

[3]郭力.德国名诗精选精析[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283-287

[4]李媛等.德语语音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59-71

[5]聂黎曦,梁敏.当代大学德语(第四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148-149

[6]励洁丹.浅谈20世纪中后期德语诗坛的具体诗[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28-31

[7]钱春绮.歌德诗集(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149

基础德语教学论文 第2篇

关键词:德语教学;德语国家概况;德语学习

德语(Deutsch)是德国、奥地利的官方语言,也是瑞士的4种官方语言之一。它最初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意大利的南提洛尔,比利时的一小部分地区,部分波兰地区和部分法国的阿尔萨斯地区内使用。另外,在这些国家曾经的殖民地内,拥有大量的说德语的人口,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中,仍有少量的说德语的少数民族。

一、德语国家概况

鉴于这样的语言了解德语国家概况,对于学习德语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德语国家知识概况教学中涵盖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了解德语国家概况的几个方面:

1.地理概况;

2.重大历史事件;

3.行为的文化类型—包括饮食、购物、文体活动等;

4.社会生活特点—包括阶级与阶层、就业、工作场所规定、婚姻、妇女地位、服饰与主要社交礼节等;

5.各种非语言表达方式如面部表情、手势等的意义;

6.民族、政府机构、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基本特点;

7.文学、艺术、音乐及建筑特点;

8.以上各项与本国文化的差异;

德语国家概况对德语学习的影响:

在德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要素中德语国家概况知识是很重要的。

二、了解德语国家概况,能够为学生创设德语学习环境

我们让学生了解德语国家概况,感受讲德语的国家的风土人情,各种习俗和习惯,能够给学生创设德语的学习环境。德语国家概况一般就是对讲德语的国家历史、政府、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介绍,对于这些方面的了解完全能够使得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国家的背景来掌握德语语言的渊源。在了解一部分德语国家概况之后,教师在此基础上教授学生德语课程就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因为此时的学生已经在自然的德语环境中,整个德语学习环境就是一个“天然的德语小世界”,学生就乐意学习并且学习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授德语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形成一个德语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中大家感受到德语世界与我们中国汉族文化的不同,深刻体会德语的相关特点,并且要求所有学生都要讲德语,不断地练习发音和听力,这便自主地为学生创立了一个天然的德语学习天地。

我们在这种语境的营造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根据德语国家概况开展的口语训练营、德语之乡、站立式早晚读、翻译实践课、各种德语国家“文化节”、大学生德语导购中心、导游中心和随行翻译中心等等模拟的德语环境都为学生学习德语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们正是在这样一个生动、自然、放松、自然地学习德语,他们的德语水平的提高更有效地带动德语国家概况的学习。

三、德语国家概况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学习德语创造德语学习资料

对于德语国家概况的学习,教师应当让每个同学通过自言自语,随时随地的讲述德语国家概况,在讲述概况的同时,不仅进一步促进自己德语水平的提高,还为德语学习开创了新的学习资源,当然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包括德语电视、广播节目、收音机、网络资源、德语电视、经典德语电影等,把学生时刻“浸泡”在德语环境中,用大量的德语信息冲击学生,从而培养外语语感,逐步建立外语思维。

例如,在讲授德语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世界讲德语的国家的分类,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国家,然后可以安排每一个小组用德语介绍自己所在的国家的风土人情,这样对于德语国家风土人情的介绍既锻炼了小组成员运用德语表达的能力,也为大家学习德语找到了素材。

作为教师本身,要熟练运用德语国家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场景用词用句,让学生学会“看”,也就是善于观察,看老师对事、对物、对所感所想是怎么用语言输出和表达的,用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去充分营造口语练习的广阔“情景空间”,对学生进行情景式思维练习,抛弃传统的利用单纯录音机播放选择答案的方式,塑造练习德语听力能力的语境。比如说去餐馆点菜、到车站买票、和同学购物等,拿出一段时间专门练习这些场景,学生在了解各个常用场景后,再遇到综合性的场景就不会紧张,就会做到“一见如故”,也就是对所学过的词句,见面就能认出来、说出来,能够很迅速地反应出相关外语词句,达到听懂的效果。

四、德语国家概况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到更加地道的德语

德语国家概况的学习,可以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听说不分家,听说一体化,教师授课的时候,运用德语来讲述德语国家概况,那么学生听到了,听懂了,然后转化为相应的外语进行输出,这是我们学习德语输出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听力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双向、多向交流演练。

例如,在课堂上,除了利用音像资料以外,让学生进行“说”“讲”的练习,可以把学生分组,一个同学说出来,另一个同学重复这个同学的内容,同学之间相互练习,也就是达到“你说我听,我说你听,生生互动,互相练习”的目的。

德语国家概况知识的了解对于德语学习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主要探讨关于德语教学中德语国家概况对于德语学习的影响。希望对于教授德语的教师对此方面的研究共同探讨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郭思琪.现代德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浅析基础德语教学中的教学法应用 第3篇

关键词:基础德语,情景教学法,跨文化交际教学法

基础德语课程作为全国高校本科德语专业的基础阶段的最主要课程, 对于学生的四年专业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 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直都是专业教师探讨的热门课题。基于基础德语课程的特点, 笔者认为除去日常的简单字句翻译的教学方法, 还需要合理综合使用情景教学法和跨文化交际教学法, 才能够达到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德语的课程特征

基础德语是德语专业的主要综合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德语语音、基础词汇和基本语法知识等, 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德语综合技能, 为进一步学习德语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其首先针对一年级德语专业新生开设, 授课对象绝大多数从未接触过德语, 体现了此课程的零基础性特点。本课程在本科阶段的前四个学期中均占有10-12的周学时, 战线长, 学时比重大, 体现了它是一门大规模课程。基础德语的完整授课阶段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五种技能, 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成为其前提。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 背后深藏着各自文化特色及内涵。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也在于培养学习者在不同情景下能够成功地用德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而这种交际也显然具有跨文化性。

基础德语课程零基础、规模大、综合性和跨文化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过程的复杂性, 单纯依赖一种教学法是较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若结合翻译法、情景教学法和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各自的则重点对其灵活运用, 则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二、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1.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 ( 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 是在听说教学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外语教学所采取的主要方法, 根据英国帕默 (H.E. Patmer) 和洪贝 (A. S. Hornby) 等人提出的情景教学的理论, 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自然“习得”语言 (刘莹2009 :79) 。

2. 教学应用

基础德语教学规模大, 综合性强, 主题情景涉及广泛。 在组织每个单元的教学活动的时, 教师当然不应忽视各个主题的情景差异。利用情景教学法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 可充分发挥其优势, 有利于取得理想教学效果。

外语教学课堂上, 进行相关情景对话表演被证明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课堂组织手段。教师可以检验学生的语言掌握情况, 学生也可以通过情景表演来提高自己在实践中用语言交际的能力。根据基础德语各单元教学主题, 由教师创设相应的诸如商店、餐厅、车站、医院等模拟环境, 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模拟环境中练习相关具体主题情景。首先,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够凭借音频和视频、静态和动态资料的综合处理能力为创造语境提供更广阔更立体的空间。在模拟角色表演中, 可将符合情景的图形、音频、甚至视频资料搭建成一个更为逼真的环境, 加强对模拟情景的学生各种感官的刺激, 增强其投入感, 激发其表达潜力。

基础德语相应情景教学过程中有时还需要必要的实物或道具作为支持, 帮助学生得到直观的认识, 加深对所学概念, 特别是相关名词的记忆, 如:德文信封、菜单、欧元、 邀请函等。完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给学生展示真实的实物, 更能加深学生的认识。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制作一些相关道具。这样, 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能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法的应用

1. 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教学法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学说最早在美国产生。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 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发展迅速, 并涉及到很多领域, 其在语言教学方面的运用只是一个方面。跨文化交际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往 (贾玉新1997 : 23) 。跨文化交际教学法主要任务就是在语言教学中注意传授文化知识, 使学生能利用文化背景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并进行交际,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比较能力 (吴华英, 李菊芬2006 :85) 。

2. 教学应用

基础德语课程本质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必然涉及跨文化领域, 而学习者本人也将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方发挥作用。

因为文化的概念内涵很宽泛, 由人们内隐和外显的行为构成。这些在语言中都有体现, 有时候又不会很直接地体现出来, 如果不了解就很难在特定的情景下成功完成交际。 所以教师在基础德语课堂中对不同文化的灌输并不是简单地讲问候、拜访等风俗的问题, 其涵盖的面也应该更广。

教师需要在基础德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交际对象的文化特征和差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就是价值观念和民族性格。以价值观念为基础的民族性格, 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和行为的重要方面, 它同价值观念一起构成底层文化结构, 对交际行为起着支配作用 (贾玉新1997 :81)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有计划地引入一些必要的相关知识, 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的了解, 为今后的实践活动做必要的准备。

教师在给学生引入必要的基础词汇、句型和文体形式的同时, 也不应忽视这些语言材料所涵盖的重要文化内涵。例如比较中德双语中称呼、邀请、拒绝、招呼、请求等言语行为的差异。从而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用正确的语法犯常识性的错误”。

本文结合基础德语课程的特点, 对翻译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在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作出了分析和讨论。以上所谈到的三种手段并非是绝对割裂的, 如果将其机的结合, 使每种手段充分发挥效果, 则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更有帮助。所以就需要教师结合起来看待和应用。这就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语音和词汇基础阶段多采用翻译教学法, 帮助学生尽快开辟以一定词汇数量为基础的语言土壤。在宏观的主题教学上注意教学内容的跨文化性, 在教学微观操作过程中尽量发挥情景教学法的优势, 合理利用相关手段追求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玉新, 1997,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吴华英, 李菊芬, 2006, 跨文化交际教学法与基础德语阅读课教学,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第16卷第2期:85-87

高职德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德语教学 高职 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09-01

在进行德语教学时,成功的教师往往会有培养长久学习兴趣的意识,让其德语学习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让他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且学会学习,达到忘我的学习境界。故而,在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上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且要注重语言实践活动的开展。笔者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并亲身实习的基础上,对德语学习兴趣的激发提出了如下几方面看法:

一、在适当时机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其求知欲

好的开始便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因而,应较好地运用课前十分钟,为课堂的开始烘托出较好地氛围。可以做一些游戏,例如“请猜猜”等,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大幅提升课堂趣味性,激发其求知欲。

二、吃透教材,认真备课,开展趣味性教学

在处理学习内容时,教师应采取由易至难,逐层递进的方式,而且要兼顾学习兴趣的激发程度,保证学生处于积极思想的熏陶之下,让其兴趣逐级递增。另外,要开展趣味性教学,多种教学手段齐头并进,推动其兴趣的持久保有。在展示语言材料前,教师应注重其情境的挖掘,设计新颖的情景博取学生的关注,再自然过渡至课本情景之中;同时也要利用简笔画、实物展示、现场录音、图片展示、多媒体课件以及挂图等多种形式,让其情景更为立体,更具情趣。

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大脑也只是单纯地视为盛放知识的容器,没有考虑到教学特点以及学生主体地位,更别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现如今,“以人为本”已逐步渗透教育界,广大教师也在追逐以学生为主,能够推动其主体性发挥的教学方法。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在进行外语教学时,“在教学中我们怎样进行相应条件的创造”已经取代“我们应该教什么”成为重点。新课标也对学生“能干什么”加以强调。故而,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其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让他们真正能够运用德语。

四、搭建新型师生关系,注重情感交流

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基本人性观的基础之上的。假设教育者持有下述观点,即人天性懒惰,不求进步,其良知只有通过严格教诲才能感知,无疑,最有效的便是权威性师生关系,所说的师道尊严便是最直接的表现。现代教育观则持不同观点,认为人有着积极向上的本性,寻求向上生长和持续进取,教育是为实现潜能的激发,推动发展的全面,可见,新型师生关系的搭建是迫在眉睫的。

1.和谐

和谐,即师生间一种情感联系,核心要素便是爱。爱需要教师赋予足够的热情,倾注足够的心血,对学习成绩不好的也应一视同仁。因为爱,师生间的“我”和“你”会融合成“我们”,在心灵上拉近彼此关系,能够一起分享喜悦、分担痛苦,作为强有力力量推动学生努力学习。

2.互动

站在社会学立场上可知,教学过程是基于师生交互作用产生的,就教学活动而言,其效果取决于师生互动的质量及其性质。考虑到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由一定教学观念支配的,并影响学生;学生也会基于其需求以及价值取向对教师影响选择性地接受,并反映于行动中;教师基于学生行动可对其教育行为以及观念予以修正并强化。可见,师生互动是正反馈机制的一种,既能强化正效应,又能加剧负效应。教学并不单纯是教和学的简单关系,还是师生思想碰撞、感情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意志以及情感都会产生直接化影响,也会波及到学生认知开展。一般而言,如果某位教师深得学生喜欢,其课堂势必也会较为活跃,学生也会有着高涨的学习热情。故而,教师应投入真诚的情感,激发师生间情感的共鸣。教师应借助表情以及言行,向学生表达信任、亲切、尊重或者鼓励,让学生勇于开口讲德语。对情感因素给予充分的关注,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保有较好的心境,拥有足够的自信心,无疑能够正向推动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长久保有。

五、总结

可见,学生德语兴趣的大小某种程度上决定其语言能力水平,一旦没了兴趣,何谈交际能力的培养?因而,德语教师身兼重担,不仅要传道授业,培养其技能,还要注重其兴趣的培养以及长久保有,如此才能将新课标的要求真正落于实处。

参考文献:

[1]岳英放.兴趣教学在普通高职德语教育体系中定位思考[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5,11(04):98-99.

[2]侯双霞.论德语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3(11):154-155.

[3]袁媛.游戏教学在基础德语口语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和实践[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5,16(01):56-57.

[4]白琳.游戏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上的设计与应用[J].华章,2014,04(11):241-242.

基础德语教学论文 第5篇

学生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外语与对象国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同时也是文化的写照[1]。因此外语教学的原则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地进行沟通的能力, 即跨文化交际的能力[2]。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看, 听说能力在外语习得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因为在人类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 听说是所有语言活动中所占时间最多的两项, 且关系最为密切。

在多种文化高度碰撞的今天, 单纯的听说外语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交流和沟通的需求, 如今更重要的是研究要交流什么, 什么时候交流, 怎么交流的问题, 也就是要深刻探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言之有方。因此要求外语教师在外语听说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期学生在日后的外语交际中更加的自如与贴切。

二、如何在基础德语听说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很多学者认同, 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交际能力是指语言能力, 即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基础知识, 和语用能力, 即人们运用语言能力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文化能力则指对于本国文化及异文化背景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因此在基础德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1) 提高学生的语感, 熟悉德语的语音语调

在初始阶段, 教师可循序渐进地从发音开始为学生播放听力材料, 让学生反复跟读, 辅以对德语发音方法和发音特点的讲解, 让学生体会德语发音与母语及学习多年的英语发音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要避免学生将母语和英语的发音习惯带到德语语音的学习中来。在材料的选择上最好选择德语真人发音, 标准且清晰的材料。另外, 为增强趣味性, 可适当加入德语绕口令、诗歌、儿歌等, 绕口令有助于区分各相近语音的发音, 诗歌、儿歌等则因其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而深受学生喜爱, 同时还能感受中德文化的碰撞, 如德国儿歌《Drei Chinesen mit dem Kontrabass (三个拉大提琴的中国人) 》, 及在中国脍炙人口的歌曲《小小少年》的德文原版《Kleine Sorgem, kleine Kinder》。这些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学习德语的积极性。

在学生完全掌握了德语发音之后, 就可以开始引入德语语调的训练。对此, 教师可选择难度适中的小对话, 利用有声材料让学生感受德语语音流的变化和不同句子类型的句重音、语调等特点。对话内容最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使得学生具有带入感, 能更好理解句子表达的思想。另外, 在学生掌握词汇尚少的情况下培养学生通过说话者的语音、语调和语气, 有时还有谈话的背景声音, 来推断说话者的真正含义和意图, 以及谈话双方所处的环境等信息。在这个阶段, 学生已掌握了一些简单词汇和简单语法, 所以可以在让学生反复模仿有声材料中的句子后, 先让学生以替换练习的形式造出句子, 在掌握了基本句型后再形成自己的句子, 并以对话的方式表演出来, 达到让学生张嘴说外语的目的。

(2) 加深对语法和词汇的理解, 了解词汇的语用特点

随着学习的深入, 学生逐渐掌握更多的德语词汇和较复杂的语法, 已能够听懂较长的对话以及大段的陈述, 此时即可选择有德语文化特色的材料, 不再需要学生逐字逐句跟读, 能够抓住重点、掌握中心意思即可, 教师可鼓励学生将其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理出, 加深理解和记忆, 感受其语用特点, 接下来激励学生展开“头脑风暴”, 分组讨论在该场景下能够用到的词汇、语法, 及其所表达的不同含义, 然后汇总, 接下来做“连词成句”, “连句成篇”的练习, 先是复述听力材料, 进而创作自己的句子和篇章, 比如听力材料中介绍的是一名德国大学生一天的生活, 那么学生在了解了德国学生的生活的同时可借鉴其中的词汇和表达来讲述自己的大学生活,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与结交德国朋友, 并将自己的生活讲给对方听。这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2. 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求谈话双方不仅要掌握本国文化特点, 还要掌握对象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行为等, 甚至还要了解对象国眼中的本国文化, 如德国人如何理解中国的针灸等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交流。在选择本阶段的教学材料时可以有意选择包含中德文化碰撞或各具中德文化特点的篇章, 比如《当代大学德语2》中《Andere Lnder, andere Sitten (不同国家, 风俗各异) 》就讲述了一位中国人到德国朋友家中做客的场景, 学生应该能够做到在听过材料之后用德语说出中德文化的各自特点, 并总结和学习两者的不同, 如对“准时”的不同理解, 餐桌礼仪的不同等。接下来教师可给学生派发“任务”, 即要求学生用采访、查阅, 甚至邀请德国人到家里做客的等不同的方法了解更多的中德文化不同, 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好记录, 最后在下次课堂上展示给全班同学, 从而做到相互补充。

三、结论

“听说领先”在目前外语教学界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听说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听说教学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 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 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听”“说”做到相辅相成。听说教学更不能延续传统的以语法讲解为主的语法教学法, 应注重双方面的文化导入, 加深学生对中德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了解中国两国文化存在的异同, 为日后的跨文化交际扫清障碍。

摘要: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而听说是外语交际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因此在听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听说能力关系的角度出发, 研究了基础德语听说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培养方法和培养手段。

关键词:基础德语,听说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守仁, 朱刚, 王文宇.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11) :49-50.

基础德语教学论文 第6篇

德语专业初级阶段的核心课程是得出德语教程的特点之一。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迅速掌握德语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和交际能力等为主要任务, 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 为学习新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主要授课对象为德语专业新生, 大多为授课对象从未接触过德语, 对德语专业知识极其匮乏, 结合此现象, 该课程会在前两个学期中均占8课时的周学时, 学时比重较大, 使其成为较为综合的课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五种技能为基础德语完整授课阶段的焦点, 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也成为了前提。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背后深藏着各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内涵。培养能够在不同情境下流利地用德语进行交际活动的学习者是基础阶段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这种交际显然是具有跨文化性的。综上所述, 基础教学具有零基础、规模大、综合性和跨文化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 那么单纯依赖几种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学者结合现今先进的教学方法对其灵活运用, 则有利于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项目教学法以及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微课教学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项目教学法, 是让教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的教学活动。此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提出的设计教学法, 并在德国职业教育中盛行。设计教学法的突出特点为以项目驱动、教学者为主导、学习者为主体, 改变以往的“教学者讲、学习者听”的单一模式, 让学习者成为主体, 主动参与、自主协作, 探索创新专业技能和提高实践能力, 这也是德语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所在。针对项目式式教学在《基础德语》课程上的应用, 笔者结合此教学方式, 主要应用于德语专业一年级《基础德语》的课堂中, 课堂教学主要以贴近学生生活为主题, 开放式的课堂形式为辅助, 提高学生提供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主题选定主要以教材内容为主, 再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让学习者真正感受到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笔者就以《当代大学德语》第二册中的第一课为例说明项目教学课堂的操作步骤。

教学内容为Eine Reiseleiterin sprichtüber München[1];教学目的是通过文章的学习掌握介绍一个城市常用的语法句型, 语言应用技巧。然后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个德国著名城市;授课对象是德语专业大二某班的全体学生, 人数共计40人, 教学时长为四十五分钟。

第一步, 教学者会抽出5分钟时间为学习者设定情景, 每四人一组, 选出一名代表, 每个小组需要描述一个城市, 学习者将完成的项目用图表和框架式的结构完整的展示在白纸上, 白纸上不能出现长词汇, 只能出现5个关键性的提示性词汇, 然后再将白纸粘贴在黑板上, 小组代表用德语连贯地叙述所得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 教学者在实施教学项目的时候, 切忌让给小组“孤军奋战”, 教学者要认真观察各个小组的实施过程, 迅速协作各个小组解决在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如提醒学生注意项目结构, 语言的组织等) 。规定每个小组的实施时间是20分钟, 然后随机抽取5组, 呈现项目成果, 展示成果时间为20分钟, 剩余的5分钟为项目互动阶段, 也就是教学者及时地进行总结, 更正学习者的错误并详细进行讲解, 各小组课后整理好上述的报告, 上交给教学者进行批阅, 并提出修改意见。

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把课上时间与课下时间紧密结合在一起, 多于学生进行交流,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预习和复习的能力。笔者在设计课外作业时, 也会在语法复习中引入项目教学法, 将学生所学的语法知识分类, 分为“名词第二格”、“阳性变化名词”、“动词被动态”、“主从复合句”“形容词比较级”的主题分成五组, 每个小组都按照所给的项目认真领悟该类别的语法的特点, 总结规律, 学习编写例句, 并列举在用该语法事所犯的错误, 编写出此项目中“常见的语法错误”模块, 教学者在这个项目实施中, 要给予学习者充分的指导。

教学者每周对各小组进行至少一次一对一的辅导, 专门处理各小组在项目实施中的问题, 在辅导中, 教学者要先对各小组的项目提出方向性的指导, 再检查学习者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语言方面的问题, 积极和学生讨论项目的结构问题, 从而规避错误太多导致失败。项目实施结束后, 各个小组需要全面进行总结, 再形成电子版发送给教学者, 教学者做深入细致的更正后, 打印装订成册, 发放全班成为班级语法复习与联系手册。这样既学习者在项目过程中巩固了语法知识,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使其印象更加深刻。又让理论知识进一步得到升华, 同时也建立了语法资料库, 为新的学生提供语法知识学习和复习的素材,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视频教学是支撑微课教学的载体, 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围绕着知识点和教学环节展开的教学活动。其时间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以内, 主题小, 但内容集中。在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的烘托下, 教学者把各种和教学相关的资源结合起来, 构建出结构化、资源多种化的课堂。会把沉闷的外语教学变得有活力。课后学习者便可通过网络自行下载微课教学资源, 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 大大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率, 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学的资源形式多元化, 大多是以音频、PPT、视频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存在的, 教学形式更加灵活, 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微课在高职教学中有着很大的作用, 合理应用微课作为教学视频, 灵活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课程导入、难点教学、重点讲解等环节都是可以使用的。微课的逐渐普及, 沉闷的课堂就变得生动许多, 吸引学生更多的关注。构建多元化课堂教学形式, 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弥补传统教学弊端。

1.复习旧课。复习旧课在教学中, 教学者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 制作关于旧课复习的视频, 安排学习者在课后进行观看, 巩固其所学知识。不论是语法词汇, 还是各个单元的核心内容, 都是可以通过课后的复习得到巩固的。

2.导入新课。教学者可以依据新课的主题从而设计新颖的问题, 制作精美的视频为导入的材料, 在课堂进行之前, 组织学习者观看, 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 使其产生好奇和兴趣。另外也要求教学者掌握每个主题单元的文化背景知识, 然后制作相关的视频资料, 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再在旁进行疏导, 从而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3.难点教学。难点教学不仅涉及到新的语法知识, 又有语言障碍, 总是有比较难理解的知识让学生困扰, 教学者就应该让学生充分阅读讨论后, 再组织观看视频, 才去讲解, 列表等方式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4.扩展练习。扩展练习是指在教学课后, 教师应当留一些视频提供学生观看, 这些资料可以是相关的阅读材料、文化背景知识和练习题等材料, 以便学生拓展知识面。

总结教学法在德语教学者的作用还有待深探, 篇幅有限, 故不做深究。教学法合理使用, 一方面要看学生和教师的条件, 另外也要关注学习外语的方法和环境。项目教学法和微课在德语教学中的作用, 还是要通过长期实践证明的, 我们要了解基本原理, 针对个体差异, 设计出合理贴切的“教学法”, 真正使用德语的“任务”促使学生用德语, 更好地掌握德语。

参考文献

[1]聂黎曦, 梁敏.当代大学德语学生用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基础德语教学论文 第7篇

1 高校中零基础德语学习者学习现状

作为在一线从事德语教学的教师, 自2011年以来, 笔者既教授过零基础学生的德语专业课程基础德语、德语听力、德语口语等, 其特点为专门性;也教授过非德语专业相关课程, 这类课程统称为德语, 其特点为综合性。这两类学生所学德语课程涵盖本科阶段四个年级, 其共同特点为这些学生大多生于1990年到1998年期间, 大的范围来说属于90后, 在德语学习方面也体现了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90后的个性特点。

目前对于90后学生的标签集中在如下几点:好奇心强, 知识面广, 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追求时尚, 崇拜明星, 张扬个性,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追求快乐, 追求幸福, 但不愿付出, 缺乏毅力;懒惰, 散漫成性, 自以为是;一般都有自己的绝活, 争强好胜, 但不缺礼貌。表现在德语学习当中, 就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学习过程当中的依赖性。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德语学习的过程中过度依赖已有知识, 照搬套用, 忽视德语作为一门独立语言的独特性;依赖教师和周围同学, 照搬同学已经完成的作业或者在考试时想方设法参照其他人的解答。具体体现在:在德语表达上套用英语表达方式, 实际上英语和德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各自有其独立的语言规则和独特之处, 并不能混为一谈;在发音上按照英语音标或者中文拼音拼读单词, 而德语中每个字母或字母组合有自己特定的发音规则, 所以在德语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先学习发音规则, 学完这部分后我们就能读出几乎所有的德语单词 (外来词除外) ;在作业、考试或者写文章的过程中囿于已经学习过的的句型, 或者从网络上直接搬来一篇成文, 不管其表达是否正确, 不懂得灵活变通, 或者按照汉语和英语的规则来造句子, 忽视了德语所体现的德意志民族的严谨性。诸如此类的错误在零基础学生的德语学习过程中比比皆是。

2) 盲目自信, 不问问题, 只相信网络显示出来的版本。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讲解德语的语法规则、表达习惯, 如果没有让学生亢奋的点, 往往课堂沉闷一片, 而当教师提到某个话题与所讲解知识的重合之处时, 学生往往亢奋不已, 继而沉入各个小群体的话题交流当中, 不能自拔, 渐渐地就偏离了原本的课堂教学, 而当教师询问是否清楚这一知识时, 又表现出一副完全没有问题的样子, 实际上, 在做课后练习和家庭作业时, 学生往往才发现没有掌握这一知识点, 这时的学生大多不问教师, 而是按照自己想当然的理解来运用这一知识点, 或者网络搜索后照搬网友提供的并不规范或者并不存在的表达, 而他们对于这些干扰知识往往记忆比较深刻, 难于更改, 于是就会耽搁知识的及时更正和记忆。

3) 懒惰, 常立志而不能坚持, 临时抱佛脚现象明显。

这一点不止体现在90后的日常生活中, 在语言的学习中尤其明显。作为零基础学习者, 一切都是新的, 原本应该像一棵小苗, 努力汲取德语知识的营养长成雄壮的参天大树, 但实际上, 现在的90后学习者往往得过且过, 对自己要求过低, 临时突击, 应付过眼前暂时的危机后就不再巩固学习成果, 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的掌握相应的德语知识, 这点在德语单词的记忆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 教师在考察单词之前学生才开始突击记忆, 往往有些成果, 但是, 当过了一周或者一个月之后, 这些已经学过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已经消失在学习者的记忆里了。

2 对零基础德语学习者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探究

众所周知, 在外语的学习上, 注重的是五种基本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译, 这五方面的能力培养从排序上就体现的很明显, 首先要掌握的就是听和说的能力。对零基础德语学习者来说, 针对德语这门语言的独特性, 还要求必须具备一项基本能力是准确的发音能力。基于对目前零基础德语学习者的学习方法特点研究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如下几种学习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 语音的反复诵读纠正法。既然学习者是零基础, 一切都是新的, 在学习的开始, 我们就应该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 勤快起来, 不要去纠结每个发出的音是什么意思, 而是关注语音阶段的重点——发音, 尽快掌握有哪个字母或者字母组合发这个音, 尽快形成所谓的刻板印象, 然后通过反复听并且跟读的方式掌握发音, 这一过程训练的就是语言的听和说的能力, 这对于德语词汇的记忆非常重要。

2) 词汇的联想记忆法。在学习德语之前, 绝大多数学生都学过英语并且对英语还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在学习德语的初始阶段, 许多学生往往不容易形成德语发音意识, 看到德语词第一反应为英语发音, 这对于纯粹的德语单词的正确读音与记忆很有弊端。因此, 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德语词汇联想记忆, 形成一定的词汇关系网, 发散思维, 正确记忆。同时, 德语词汇的记忆与英语词汇的记忆有着明显的不同, 学习英语时, 我们习惯按字母来拼读单词, 拼读完成后再念出这个单词的发音;而德语不需要按字母拼读记忆, 德语学习者只要发音准确, 尤其是元音的长短掌握清楚, 就能根据单词的发音写出正确的单词。

3) 版块、单元的海报学习法。在目前所用的教材中, 《交际德语教程》课本内容里提供一个学习方法, 那就是制作学习海报, 这对于知识的整合很有帮助, 笔者拿目前所教班级作为试验班级, 把全班同学平均分成六组, 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分组制作每单元的学习海报, 不拘泥于纸张的大小与形式, 通力合作, 刚开始时学生们一头雾水, 摸不着头脑, 为什么要做海报, 海报里要有哪些内容, 那么笔者给学生的建议是, 可以按版块制作, 比如把一个单元的知识点细分为词汇、语法、句型、发音、对话和背景知识等几方面, 每人负责其中一个小版块, 然后大家整合到一张海报上面, 或者直接在教室墙壁划定的范围内粘贴。等到周一上课时, 每组同学都呈现出了令人惊喜的海报手稿, 他们的创造力很强大, 除了课堂上所展现出来的常规技巧之外, 有很多平时看来沉默的学生让笔者大吃一惊, 有的学生在留白处手绘图片, 展现本版块内容;有的学生查阅资料, 加入还未学过的德语谚语、俗语、励志语之类的引起大家兴趣;有的学生手绘或者描画了德语国家地图, 使同学们对该单元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这种学习方式在本年级集体备课时笔者分享给了其他老师, 并随机展现了几幅成品图片, 很多同事都很赞叹, 表示会参照引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中。

4) 引导学生大胆说出来、走出去, 多方面展现自己。学习语言不应该是沉寂的, 默默无闻的, 而应该是抓住一切机会有所展现的, 这与教师的鼓舞和赞扬密不可分。初学德语, 可以在班内先举办德语书写比赛、朗读比赛, 规范学生的德语书写与发音;推荐提供在国内比较容易听到的德语歌曲供学生学唱, 启发学生寻找自己语言学习的兴趣点;举例往届优秀学长学姐的德语学习经验与参赛获得荣誉, 使学生具有对比赶超不服输的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德语教学的过程中, 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

以上四点是笔者在近五年来的德语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出的比较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当然, 每个班级的情况可能并不相同, 不能照搬套用, 但笔者希望能够把这几种还算可行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各位同行。

3 探讨语言学习的其它方法的可行性

语言是符号系统, 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德语作为一门语言, 承载的是德意志民族的思想成果, 作为德语学习者的交际工具,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渐渐趋于稳定并具有独立的德语语言体系。因此, 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 笔者认为, 应该引导学生从德语语言的各个方面来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首先, 认真对待德语的语音学习, 正确区分长短元音、清辅音浊化、元音与元音字母、辅音与辅音字母等各种规则。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大概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光景, 在其学习过程中, 顺便学习一些简单的句型和日常表达, 以调节枯燥的单纯发音练习。其次, 从对话到篇章的学习过程, 记单词, 看语法。德语和英语同属于印欧语系, 很多词汇的发音或者书写都是类似的, 语法也比较相近, 但学习起来还是需要下很大工夫的, 必须正确区分德语与英语。第三, 学德语必须抓住动词, 动词是德语的核心, 在学习上可以参考英语的句型结构, 但不是遵照英语规则来, 德意志民族的严谨闻名世界, 其语言也体现了其民族性格中的严谨性。必须一切从德语学习的实际出发, 牢记德语的词组、短语、句子。第四, 德语是很“讲道理”的一门语言, 许多语言现象下都隐藏着固定的语法规则, 许多规则要比英语复杂一些, 虽然德语听起来不如英语、法语等优美, 但思维表达更加严密。所以, 要重视语法分析, 重视句子结构分析, 如德语句子的框架结构以及句子中场各类补足语与说明语的排列顺序。第五, 和任何外语学习一样, 学德语也讲究一个坚持不懈, 大量的识记, 大量的阅读, 经常尝试翻译或者写作, 适当的场合练习口语……总之, 须做到每天都学, 哪怕一点点, 长年累月也能积累起丰富的知识。第六, 充分利用网络, 在当今时代, 有许多德语学习的网站, 学习德语的朋友也比较多, 充分利用这一切机会和可能, 给自己营造出快乐的学习氛围, 这样就可以轻松上路了。

总之, 德语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 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我们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扬长避短, 才能帮助德语学习者尽快掌握并使用德语这门语言。

摘要:在新的社会历史形势下, 德语学习和德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 学习者对德语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德语技能的全面化和德语产出的高质量。与之相对应, 今天的德语教学方法也应随之有所改变, 哪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本文阐述了本人对德语教学方法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以求培养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德语人才。

德语谚语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第8篇

关键词:德语,谚语,教学,应用

目前, 英语是我国第一外语, 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硕士、博士阶段都会接受系统的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 并且英语属于中学三大主要科目之一, 其所受重视程度不必多言。德语却不同, 我国学习德语的人数较少, 学校和市场中可寻找的德语学习资源更为匮乏, 许多学生都是上大学后才开始接触德语, 而资源的匮乏使得学生在德语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 这就要求德语教师要努力提高德语教学质量, 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近些年, 德语谚语被广大德语教师应用到德语教学中, 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谚语加强学生的德语词汇积累

词汇是构成德语知识大厦的基石和砖瓦, 熟练掌握和运用词汇是德语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德语教学中, 教师在教授学生完成发音学习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词汇的教学。而在词汇教学中, 为了加强学生对词汇的印象和掌握程度, 往往会对词汇进行造句, 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一般的例句, 就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还很有可能会转瞬即忘, 这就无法发挥造句原有的作用, 而且还浪费课堂学习时间。如果在词汇教学中加入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的德语谚语作为例句, 不但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还会提高他们对词汇的理解能力和记忆效果, 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记忆谚语时顺便记住其他词汇, 从而有效扩大学生的词汇量[1]。例如, 在学习“Kinder”时, 可以加入谚语“Viel Kinder, viel Sorgen ” ( 多子多虑) , 这样学生在掌握“Kinder”的同时, 也能掌握“Sorgen ”这个单词; 在学习单词“Zeit”时, 可加入谚语“Kommt Zeit, kommt Rat” ( 功到自然成) ; 在学习单词“Meister ”时, 可加入谚语“Uebung macht den Meister” ( 熟能生巧) 等。这类谚语都具有简练的语言, 并且十分押韵流畅, 使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 便于记忆, 学生也乐于记诵, 所学词汇自然就记得快, 记得牢。

二、在德语修辞和语法教学中运用谚语

修辞手法是对语言的升华, 能够提升句式的美感, 也能使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内涵丰富的内容。而语法是组织和运用德语语言的规律, 只有掌握良好的语法知识, 才能进行准确、规范的德语口语和书写表达, 从而为德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现阶段, 许多德语教师在德语教学过程中逐渐出现淡化语法的现象, 导致部分学生不懂语法, 语言运用极不规范, 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也降低学生学习德语的兴趣。而在修辞手法和语法教学的过程中, 适当地加入德语谚语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谚语有“Unter jedenm Dach wohnt ein Ach ”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Luegen haben kurze Beine” ( 谣言腿短) ; 运用夸张手法的有“Ein gutter Trunk macht Alte jung ” ( 美酒一口, 返老还童) 、“Vom Guten spricht man wenig vom Buersen desto mehr” ( 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 ; 运用明喻手法的有“Die Erfahrung ist die Mutter der Weisheit” ( 经验是智慧之母) 、“Ein gutes Gewissen ist ein sanftes Ruhekissen ” ( 不做亏心事, 不怕鬼敲门) 、“Reden ist Silber, Schweigen ist Gold ” ( 说话是银, 沉默是金) 等。而像“Was Haenschen nicht lernt, lernt Hans nimmermehr” (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Wer sich selbst erhoeht, der wird erniedriget warden ” ( 抬高自己者, 必被人贬低) 等这类谚语属于定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则包括“Wenn die Katze fort ist, tanzen die Maeuse” ( 猫儿出门, 老鼠跳舞) 、“Wenn die Not am groessten, ist Gottes Hilfe am naechsten” ( 否极泰来, 绝处逢生) 等谚语。德语教师在进行修辞手法和语法教学时, 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德语谚语的使用, 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修辞和语法的理解,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

三、利用谚语提高学生德语写作能力

德语写作一向是学生在德语学习过程中较为头痛的环节, 也是学生较为薄弱的技能。由于德语学生普遍没有良好的德语学习基础, 且受汉语表达及中文思维的影响, 在德语写作时往往会出现词不达意、语言过于单调、缺乏文采, 甚者不知所云等现象出现。德语写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整体德语学习水平的高低, 德语写作在德福或者德语专四、专八等各类专业考试中都占据着极大的比例, 德语作文也是考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德语谚语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达以及丰富的句子内涵等特点, 成为学生德语写作的良好素材。通过记忆一些好的德语谚语在扩充学生词汇量的同时, 还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德语语言的运用规律, 并使学生学会类似的规范表达手法, 从而提高他们的德语写作水平。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养成积累德语谚语的习惯, 在课堂中也应定期为学生进行谚语的补充和讲解, 提高学生对谚语的理解, 从而增强他们对谚语的记忆能力。学生在积累谚语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谚语进行分类, 以便他们在具体的德语写作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引用同类型的谚语, 从而增添文章的魅力, 提高文章写作的整体水平。例如, “Uebung macht den Meister” ( 熟能生巧) 、“Was man versprochen hat, tut der auch. ” ( 言必行, 行必果) 、“Andere Laender, andere Sitten ” ( 不同国家, 不同习俗) 、“Was Haenschen nicht lernt, lernt Hans nimmermehr” (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以及“Wo ein Wille ist, da ist auch ein Weg” ( 有志者, 事竟成) 等经典德语谚语都是德语写作极好的素材。

四、通过德语谚语帮助学生了解中德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是通过本民族独具特色的语言来记载本民族的文化, 文化又通过语言的形式进行反映和传播。而只有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 才能真正地了解这个民族的语言。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和生产中所积累总结的经验, 由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因素的影响, 各国谚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在德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德语谚语的讲解, 就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德国与中国文化的差异, 从而更好地理解德语这一门语言和德国的国家文化。例如, 德国人大多信奉基督教, 尤其《圣经》对德国的民族文化影响巨大, 德语中的许多谚语都源于《圣经》, 例如, “Der Geist ist willig, aber das Fleisch ist schwach” ( 心有余而力不足) 、“Gottes Maehlen malen langsam” ( 善恶到头终有报) 以及“Jeder fuer sich, Gott fuer alle” ( 个人为自己, 上帝为世人) 等谚语都体现了浓厚的基督色彩。而中国文化自古以来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出现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谚语, 如, “平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不看僧面看佛面”等谚语都充斥着浓厚的佛家文化色彩[2]。通过对两国谚语的学习和研究, 可以使学生对两国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而提高学生对德语的学习兴趣。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德语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适时地增加适当的德语谚语, 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德语的兴趣, 还能扩充学生的词汇量, 提高学生对德语修辞手法和语言的认识掌握程度, 了解德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从而提升学生德语学习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树人, 李立, 王岗.德语谚语的特点及其在大学德语教学中的应用[J].首都科技, 2013, (15) :33-34.

浅析英语学习对德语教学的影响 第9篇

摘 要:自然辩证法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些联系也是一分为二的,具体到语言学习领域,英语学习与德语教学之间也存在着辩证的联系,我国的绝大部分高中生都学习英语,英语的学习经历对后续的德语学习存在着很大的影响,既有帮助作用,也有不利影响。我国的德语教师应借鉴自然辩证法的相关原理,有效利用学生对英语的熟悉程度,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降低教学难度,提升德语教学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英语学习 德语教学 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5(b)-0114-02

自然辩证法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些联系也是一分为二的,既有带来积极作用的正向联系,也有造成消极影响的反向联系。具体到语言学习领域,英语学习与德语教学之间也存在着辩证的联系,学习德语的学生,自身的英语基础,既有可能给他们的德语学习带来一些积极影响,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授课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合理使用这种辩证关系。从德语的教学角度而言,在进入大学阶段、开始专业语言学习之前,我国的绝大部分高中生都学习的是英语,英语的学习经历对后续的德语学习存在着很大影响,既有帮助作用,也有不利影响,对专业教师而言,就应采取一些措施,排除英语学习对德语教学的不利影响,引导学生早日攻克德语这门语言难关。

1 英语学习对德语教学的不利影响

1.1 英语学习思维对德语学习的影响

传统的学习观念认为,德语是个小语种,适用范围远不如英语广泛,故我国适龄儿童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初步接触英语的学习,有的儿童在幼儿园阶段就在教师的引导下接触一些初步的英语知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国中小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生涯基本上都会持续12年的时间,这12年还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长时间的统一学习,英语的学习思维、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已经深入到每位学生的骨子里,英语学习思维对这些即将开始其他专业语言学习的学生的影响,肯定是根深蒂固的。对教师而言,英语单词的发音规则、拼读技巧、语法因素,都会给这些学生对德语语言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1.2 英语德语的差异性也会对德语教学带来不利影响

英语和德语在语音、拼读、词义、用法、语法规则等领域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就对这些学生的德语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会带来不利影响,根据一些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学生只要以前学习过英语,英语语言的一些因素都会干扰德语的教学和学生对德语的学习。有些单词,在英语和德语中,拼写是一样的,但发音完全不同,有些学生往往就不由自主地用英语发音来拼读德语单词,比如大学生student、电脑compute、收音机radio、沙子sand、加plus等这些单词,最初学习英语的学生,往往脱口而出的都是英语发音,这种不利影响就需要教师花上一定的时间来纠正,慢慢培养这些学生的德语学习思维与学习习惯。

2 英语基础对德语教学的有利因素

2.1 英语和德语同属于拉丁语系

从语言学的起源角度而言,英语和德语同属于拉丁语系,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慢慢进化、分化而演变成为英语语系和德语语系的,这两种语言具有同宗同源的关系,在语义、语音、词源等领域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德语的学习者由于具备一定的英语学习基础,对拉丁语系的发音、用法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在对德语学习时,就不存在入门难的问题,学习英语的经验就可以对德语的学习有所帮助,对教学而言,德语教师就可以辩证的利用这个同源关系,利用学生对英语的熟悉程度来降低德语教学的实施难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英语德语有些音标的相似性有助于学生掌握德语发音

语言的学习,最为根本的就是掌握这门语言的发音规则,首先得学会怎么发音;其次再进行后续学习,当然,发音也是困难最大的一关,除了需要发音准确之外,还需要对发音规则进行精确把握。英语德语在字母与语音领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学生的英语语音基础对德语的入门学习就有所帮助,教师只要稍微引导,学生就会很快把握德语的语音规则。英语单词有26个字母构成,这些字母也是构成德语单词的基础,只不过德语仅仅多了一个辅音字母和三个变化元音字母。辅音字母中,英语与德语的发音几乎完全相同,比如b[b]、p[p]、d[d]、t[t]、g[g]、k[k]、f[f] 、l[l]、m[m]、n[n]、x[ks]等,只要教师稍加引导,指出其中的规律,学生一学就会,省去了一定的学习时间。

2.3 语法的一些相似性也有助于德语教学的实施

英语与德语在语法领域,差别很大,德语的语法更为复杂,尤其是不同的语法环境,就涉及到谓语动词的变位情况,每位教师都把德语语法的教学作为教学难点,学生也会花大力气来解决这个难关。其实,英语与德语在语法领域,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相同的语法规则就有助于德语的教与学。比如,名词单数前面的修饰冠词,英语和德语采用定冠词和不定冠词,而且这两种冠词所表达的含义也基本一样;英语与德语都会出现动词不定式、有些时态也很相似,如一般过去时和过去完成时等等,这些对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点,教师在德语教学时稍微指点一下,学生就会触类旁通,很快熟悉德语的学习规律。

3 合理利用英语学习思维,实施德语教学

3.1 恰当使用英语思维的有利影响

教师在德语课堂的教学中可以合理利用英语的有利作用,防止其干扰影响,通过自己的讲解与引导,让学生自觉融入到德语学习环境之中,慢慢养成德语学习思维,摆脱对英语思维范式的依赖,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具体例子来说明并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德英对比,从中发现相同与不同,重点强调德语领域的知识,通过对比来加深学生对德语的学习印象。

3.2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强化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德英对比,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的内容就可简化,如连接从句的连接词,教师可以通过英语中连接从句的连接词that的对比,可使学生马上理解和接受这个连接词。再如kein,一般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只要对比英语的no学生就明白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这里要强调的是kein与名词的性、数、格一致关系。在es gbit这个短语上通过there is(are)对比就容易理解了。但容易产生干扰的是格的要求,这是教学难点,要多加练习,可采取汉译德、造句、填充等多种形式练习,但目的是要解决es gibt的需要加宾格(即第四格)这个问题。学生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采取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迅速理解这些知识点与难点。

3.3 针对英语德语的差异,事事从简到难的教学

有些内容,德语与英语完全不同,不仅难度大且集中,这就需要分散安排讲解。例如:德语的形容词修饰名词作定语,这与英语不同的是,德语有性、数、格的词尾变化,要与被说明的名词一致,而英语没有,德语的词尾变化还涉及到随冠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数词等等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集中讲解效果不好。教师最好安排几次讲解,先将最基本的有冠词的形容词变化进行讲解,然后再讲解带有与冠词类同的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等的形容词变化,最后讲没有冠词时的形容词变化,这样分散难点、由简到繁,不断加深扩展,可使学生不受英语形容词无词尾变化的干扰影响,学生不会因德语形容词词尾变化复杂而感到厌烦。

总之,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在英语德语的教学中同样适用,教师就可以有效利用学生对英语的熟悉程度,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降低教学难度,提升德语教学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陶学俭.试析英语知识与德语教学[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2):104-110.

[2]张继云,邱畅.德语可分动词与英语动词短语对照[J].德语学习,2005(1):55-58.

德语(二外)语音教学法探讨 第10篇

德语语音教学作为基础语言教学的第一步,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环节。语音阶段作为基础语言训练的入门部分, 直接影响基础教学的全过程, 从听、说、读、写这四项语言基本功来看, 每一项都与语音基本功密不可分。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德语是他们在大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语言学习经历。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和语言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加上母语及第一外语的影响, 在学习语音时很容易造成带有“个性”的发音。而英语和德语又同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因为相互影响的结果, 在语音和语法结构上不但有各自的形式与特点, 而且又具有一系列的共同特征。这对处于语言心理感知能力相对减弱的年龄段的第二外语学习者来说, 语音的辨析显得困难。同时, 国内传统的第二外语语音教学法通常是以朗读法和听写法为主。方法的单一性又不免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随意性, 不利于学生建立对德语语调、语速的知觉印象也是造成学生发音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笔者尝试着进行教学改革, 力求能使学生对语音有较完善的感知和认知。

语音教学方法新研究

如何改变传统语音教学的单调性和语音语法的非连贯性, 使语音阶段的教学更适应学生的记忆方式?笔者采用: (1) 发音上的视、听、触立体教学法, 即视觉法:运用图片 (唇位图、腭音位图) 、图表、等教具清晰发音器官在发音时的运动和主要音位;听觉法:主要采用多媒体设备, 让学习者反复听音和复读;触觉法:用压舌板或探条来感觉发音器官和音素的联系。这种视听触结合法给学习者以语音发音方式的立体感, 用于成人二外教育效果较好。利用电影、录像等感官刺激, 使学习者能从说母语者身上学到正确的发音、语调和节奏。 (2) 德、英语对比法: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七、八年的英语学习时间里他们对英语有了极其敏感的反应。因此在语音教学阶段, 加大德语与英语语音的对比力度, 能强化他们对德语语音的学习。此种对比包括了相同之处、相似之处, 以及不同之处的对比还有在英语语音里完全没有的语音的对比。如德语中的/a:/a/o:/o/i:/i/ai/ao/b/p/d/t/g/k/v/f/m/n/等发音是与英语完全相同的, 将此种相同之处指出来, 大大减少了学生学习德语语音的心理压力, 让他们对德语有亲切感, 觉得德语也并不是如想象中的那么难。另外也指出德语的有些音是特有的, 指出这几个音素与其它语音体系中相似音的不同处及其正确的发音方法:德语中与英语不同的或没有的几个音标, 如颤音/r/x/o:/y:/:/e:/, 这样学生就非常明确的知道德语语音与英语的差别, 也就能在平时的发音中注意两者的区别。在德语语音教学中, 教师还须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英语发音时如“含蛋于口中”, 口形小、声音“软”、连读多;德语发音时则口形大、声音干脆、连读少。教师用比较的方法, 使初学德语的学生借鉴已有的语音知识学习德语语音, 帮助学生减少已有语音知识的干扰, 尽可能变“阻力”为“助力”。具体的语音教学方法如下:

1.听力自测训练。重点为长、短元音, 单辅音、双辅音和词重音的辨别。最简易的方法是学生自己在语音室操作录音机, 反复听单元音:/a:/a/o:/o/i:/i/u:/u/y:/y/e:/://双元音:/ae/ao/, 单辅音:/b/p/d/t/g/k/v/f/z/s/m/n/x/h/∫/r/l/j/双辅音:/ks/kv/∫t/∫p/ts/pf/。如此分类的好处在于便于学生分清每一组长短音的不同, 促使自己注意自身的听力问题。通过训练, 听力的敏锐性会大大提高。

2.“模糊发声法”训练。这是Cauneaus (1992) 提出的一种语音教学方法, 适合于语音的提高阶段, 目的是激发学习者对语音练习的兴趣和提高反应灵敏度。方法是:教师将不同语调、不同类型的句子和容易混淆、不同音节的词列写出来发给学生, 然后轻声朗读其中一句, 让学生辨别是哪一句、何种句型或是哪一个词。练习可由易到难。

3.音节、重音和节奏训练。德语是语调语言, 其韵律因素包括语调、重音、节奏等, 语调是说话人在说话时的语气和腔调。语调反映说话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说话人的语调恰当, 可以促使人更好地了解说话人的思想感情, 能沟通双方的思想。词重音和句重音、语音节奏和语调练习在语言加工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它有助于学习者准确地记忆单词、克服不正确的发音方式、提高理解力。教师可通过打手势或打节拍来清晰音节和强调重音。

4.语音语法桥梁性练习。这是Dieling/Hirschfeld (1995) [4]特别推荐的方法。有些语法、词汇的确定也和语音有关, 语法和词汇都是通过语音得到体现的。只有学好发音, 才能把所学的语言材料以正确的形式在脑子里储存下来, 以正确的形式使它重现, 从而加强对语言的感受, 最有效地掌握语法和词汇。教师让学生写出某些有变化规律的名词的单复数, 旨在为语法阶段的名词性、数、格的学习过渡搭桥, 使语音到语法教学有连贯性。

在语音教学中, 上述方式通常相互配合, 穿插应用。例如, 教师讲述了某个音的发音部位就立即出示口型图和口头示范, 接着就让学生模仿、练习。而在进行讲述活动时常常采用分析、对比的辅助手段。在德语的基础学习中语音的运用贯穿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 因此, 要优先培养语音能力, 消除典型的是以母语或第一外语英语为基调的发音错误, 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地学好语音, 为以后的德语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凤.二外德语语音阶段教学方法研究科技文汇2007.1

[2]杜幸之.大学第二外语语音教学法探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5

[3]Dieling, Helga/Hirschfeld, Ursula.Phonetiklehren und lernen[C].Fernstudieneinheit (Erprobungsfassung) .1995.

基础德语教学论文

基础德语教学论文(精选10篇)基础德语教学论文 第1篇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探索改变传统枯燥的外语教学模式,尝试将诗歌教学应用到基础德...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