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蓝光照射范文
间歇蓝光照射范文(精选7篇)
间歇蓝光照射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04例,男婴54例,女婴50例,体重1800~4000g,平均(3080.76±177.91) g,年龄3d~3W,平均年龄(6.24±2.19) W;剖宫产70例,自然分娩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3例,男婴28例,女婴25例,平均体重(3041.87±171.84) g,平均年龄(6.05±2.11) d;实验组51例,男婴26例,女婴25例,平均体重(3120.91±172.64) g,平均年龄(6.41±2.17)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①患儿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结合胆红素>2mg/dL;③血清总胆红素已达到相应日龄及危险因素下蓝光照射治疗的干预标准,或总胆红素上升>5mg/(dL·d)或>0.5mg/(dL.d);④之前消失的黄疸再度出现。排除标准:①遗传因素所致黄疸;②肝功能障碍性黄疸;③有胆管阻塞导致黄疸;④严重溶血性贫血需要换血治疗。
注:*,和治疗前比较,P<0.05;*,和治疗48h比较,P<0.05。
1.3方法:
基础治疗:所有患儿均采用静脉输注白蛋白、纠正酸中毒、补充葡萄糖溶液等常规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患儿给予间歇性蓝光照射(每次照射5h,间歇3h,每日3次),对照组患儿给予连续性蓝光照射(连续照射16h,每日1次)。蓝光照射前,用眼罩和尿布遮挡眼部和会阴。采用蓝光波长为440~450nm,光箱温度为29℃,照射治疗过程中,如果发现患儿有发热、严重腹泻、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照射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d。
1.4观察指标:
测量患儿接受治疗前、治疗48h、治疗结束时的血清胆红素结果及粪胆素结果,观察患儿接受治疗前、治疗48h、治疗结束时的皮肤、黏膜黄染情况,上述观察项目以血清胆红素结果明显下降或降至正常为有效,同时皮肤、黏膜黄染情况需明显减轻或消失。治疗过程中还需密切观察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如发热、腹泻、皮疹、腹水、食欲不振等。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均有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患儿治疗前、
治疗48h、治疗结束后的总胆红素、粪胆素结果见表1。根据血清总胆红素及粪胆素结果比较,对照组53例,2例无效(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不明显,仍高于正常水平,黄疸无改善),有效率为96.23%;实验组51例,2例无效(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不明显,仍高于正常水平,黄疸无改善),有效率为96.08%。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见表2。
实验组51例患儿,其中4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4%;对照组53例患儿,其中12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42%;实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因素有胆红素分泌过度、代谢能力低下、胆汁排泄障碍等,这些因素导致患儿体内积累的胆红素升高,引发皮肤、鼓膜等器官黄染,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中枢神经受损,甚至会威胁患儿的生命[2]。目前治疗黄疸的主要方法有药物治疗、蓝光治疗、换血治疗等[3]。蓝光的主峰波长为428~476nm,而胆红素的吸收450~460nm波长的光线能力最强,因此蓝光照射可将体内的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的异构体,进而可通过尿液排除,对新生儿黄疸有较好的治疗作用[4]。本研究中,我们采用持续蓝光照射16h和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血清胆红素两组治疗后48h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疗程结束后较治疗48h明显下降;粪胆红素两组治疗后48h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疗程结束后较48h明显升高,说明两种蓝光治疗方式均可显著降低患儿的血清胆红素和粪胆红素水平。疗效对比,分别为96.23%和96.08%,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疗效无差别。但持续蓝光照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短时间歇蓝光照射,有统计差异。这是因为蓝光的照射过程中不但会转化未结合胆红素,还会损伤新生儿的DNA,同时患儿环境适应能力差,难以适应长时间(长达16h)在光箱中接受治疗,所以持续光照会导致不良反应增加[5]。同时有临床研究表明,蓝光照射后,患儿机体清除胆红素需要一个过程,且当光照达到一定水平后,增加光照时间并不能增加疗效,反而会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6],本研究结果进一步对此进行了证实。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持续和间歇蓝光照射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间歇蓝光照射可降低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适合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和间歇蓝光照射方法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病理性黄疸患儿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给予间歇性蓝光照射(每次照射5h,间歇3h,3次/d),对照组患儿给予连续性蓝光照射(连续照射16h,1次/d)。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粪胆红素的结果及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和粪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8h后和治疗结束时,两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儿的粪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有效率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42%。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和间歇蓝光照射方法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均有效,但间歇蓝光照射方法比持续蓝光照射方法产生的不良反应少,适合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血清胆红素
参考文献
[1]黄玉萍,鲍志强,郑建敏.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右江医学,2011,39(6):723-724.
[2]曾育葵.健康教育对蓝光照射治疗中患儿家长的作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107-108.
[3]王玉梅.间歇蓝光照射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比较[J].经验交流,2013,4:347~348.
[4]靖彩虹.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4,7(6):120-121.
[5]Chang YS,Hwang JH,Kwon HN,et al.In vitro and in vivo efficacy of new blue light emitting diode phototherapy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halogen quartz phototherapy for neonatal jaundice[J].J Korean Med Sci,2005,20(1):780-783.
新生儿蓝光照射的舒适护理 第2篇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收治新生儿黄疸32例, 年龄7~28d, 其中男17例, 女15例, 经实验室检查均提示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 有光疗指征, 即采用温箱加单面蓝光治疗8h/天, 3~5d不等, 均顺利出院。
2 舒适护理
2.1 蓝光治疗前的舒适护理
2.1.1 舒适外环境的准备
病室内洁净、通风良好, 配备中央空调, 保持室温24~26℃, 湿度55%~65%。光疗箱清洁、完好, 调试箱温33~34℃, 并以软棉布覆盖、固定于箱内准备放置新生儿头部的一侧, 防止新生儿活动后撞伤前囟及耳、面部。
2.1.2 新生儿的舒适准备
光疗前给新生儿洗温水澡1次, 更换清洁尿布, 修剪指甲, 防止抓破皮肤。护士以轻柔的动作给新生儿戴上眼罩、会阴罩, 松紧适宜, 必要时给予安慰奶嘴, 避免新生儿烦躁不安, 便于新生儿更好地接受光疗。
2.2 蓝光治疗时的舒适护理
2.2.1 卧位舒适
长时间单一卧位对肢体皮肤的压迫, 可增加新生儿的不适, 甚至造成头颅畸形。新生儿不可能自行变换卧位、光疗时护士必须协助新生儿左、右侧卧位交替。头偏向一侧, 喂食后不可立即蓝光治疗, 防止呕吐物吸入引起窒息。每2h翻身1次, 以利于身体各部位均匀照射, 提高治疗效果。
2.2.2 心理的舒适护理
新生儿刚出生不久, 处于与父母相互认同的情感连结阶段, 而光疗使亲子间情感连结中断, 会影响新生儿心理社会发展的需要。护士鼓励新生儿父母在新生儿烦躁或哭闹时以轻柔的语调与之讲话, 并通过对新生儿头部、背部或手部皮肤的抚触, 避免“皮肤饥饿”现象, 使新生儿安静, 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与舒适。护士也应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抚触, 通过对皮肤的刺激给患儿母亲般的情感。人体间的接触和抚摸是婴儿天生的需求。对小儿轻拍、抚摸和搂抱, 可使其大脑兴奋和抑制变得十分自然协调, 产生如在母亲怀中的安全感。这时新生儿得到爱抚感后对大脑的丘脑下部产生作用, 促进有稳定作用的荷尔蒙分泌系统的发育。抚触可为母婴之间联络的纽带, 密切两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避免患儿因分离而产生焦虑、恐惧不安。许多文献报道, 抚触可显著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 能使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 从而使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多, 增加新生儿的进乳量, 促使物消化吸收, 缩短胎粪排出时间, 从而加快胎粪和结合胆红素的排出, 减少发生核黄疸的危险和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率。抚触可促进新生儿的呼吸、循环功能、刺激其消化, 并使其安静睡眠的时间增加, 使抚触儿的体质量迅速增加,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生理功能得到改善。因此, 对蓝光照射患儿实施抚触疗法, 不仅可满足患儿的爱抚需求, 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新生儿黄疸、促进生长发育的辅助手段。
2.2.3 喂养的舒适护理
新生儿尚未形成规律的饮食习惯, 多数情况下实行按需喂奶, 每次以新生儿自觉饱感为宜, 并喂适量温水。新生儿食管较短, 胃呈水平位, 光疗时不能抱起拍背, 促进胃内空气的排出, 易出现吐奶, 因此喂奶时宜取侧卧位, 使奶水充盈奶瓶前部, 避免空气吸入胃内。为减少新生儿吸奶时耗费过多的力气, 可人为地间歇数秒后再次喂奶, 喂奶后协助新生儿取右侧卧位, 减少吐奶的次数和窒息的危险。
在光疗中特别要注意水及钙剂的补充, 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保证足够的水分及能量, 防止脱水患儿入光疗箱前及光照结束后均称体质量, 以便观察光照治疗过程中是否能补充足够的水分。光疗过程中常需静脉补充液体、电解质及输注药物, 我院儿科采用微泵控制输液速度。在光照治疗过程中进食不佳者, 也应及时给予静脉输液, 以保证水分供给, 静脉输液过程中观察是否通畅, 局部有无肿胀, 有钙剂渗出时, 及时用硫酸镁湿热敷。每班准确记录出入量及大小便次数、性状。
2.2.4 皮肤的舒适护理
新生儿初次接触光疗箱这一陌生环境, 容易哭闹, 出汗较多, 护士及时给予擦干汗液,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避免受凉。定时更换尿布, 防止尿液浸湿脐部而引起感染, 故光照治疗的新生儿除勤换尿片外, 还需用抗感染治疗、润滑皮肤的物质保护其臀部皮肤。另外, 新生儿在光照治疗中, 分解产物经肠道排出刺激肠壁, 引起稀便及排便次数增多, 排出的粪便及尿液产生氨类物质, 对新生儿皮肤刺激较大, 易引起臀红发生, 故给患儿换尿布后, 用红霉素眼膏涂于其臀部, 使之起到一层保护膜作用, 能有效地防止粪便对患儿臀部皮肤刺激, 防止臀红发生。箱内四周用布类与周围有机玻璃分隔好, 以免患儿哭闹时撞到箱内硬物而损伤皮肤。用黑色不透光的纸片或布, 制成眼罩遮盖患儿眼睛, 妥善固定, 避免眼罩脱落。用红霉素眼膏涂眼, 预防结膜炎。患儿会阴部用尿片遮好, 特别是男婴, 要注意保护睾丸, 皮肤不扑粉。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 应使患儿皮肤均匀受光, 并尽量使身体广泛照射, 禁忌在皮肤上涂油类或粉类, 否则将降低光疗效果, 同时油类也会增加光热的吸收, 使皮肤产生灼红。治疗中出现青铜症、皮肤皮疹, 停止光疗后会自行消退。
2.2.5 蓝光治疗时静脉输液的舒适护理
本组病例有12例需要光疗时给予静脉补充水、电解质及输注药物。我院儿科均采用BD第四代小儿留置针穿刺头皮浅静脉输液, 减少反复穿刺给新生儿带来的痛苦, 并用微泵控制输液滴数, 使药物均衡输入。期间护士经常巡视, 监视仪器工作状态, 测量新生儿T、P、HR是否正常, 鉴别有无光疗及输液引起的副作用。本组有4例出现发热, 5例出现皮疹, 均及时发现后汇报医生处理, 保证新生儿的安全舒适。
2.2.6 监测体温、箱温和室温
光疗期间患儿体温控制在36.7~37.3℃的中性温度, 每2 h测体温一次并据此调节箱温, 发热时暂时关闭蓝光, 体温正常后继续照射。保证水分和营养的供给, 光疗时患儿处于一个较封闭的环境, 哭闹、出汗, 不显性失水增加40%, 而且光疗分解产物经肠道排泄时刺激肠壁, 引起稀便, 机体水分丧失更多, 应及时补充水分并记录出入量, 必要时静脉补液。注意箱温温度, 防止过高或过低, 因箱温过高会引起新生儿体温发热导致水分过多丢失而产生脱水, 过低则使新生儿消耗过多热量, 易受凉而感染或发生硬肿症。
2.3 蓝光治疗后的舒适护理
光疗结束后, 注意保暖, 清洁皮肤后及时给新生儿穿上衣服。护士观察新生儿黄疸的消退情况及有无发热等, 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动态, 提供治疗依据, 促进新生儿尽早康复。
3 结果
本组32例新生儿黄疸通过蓝光照射和精心护理, 均好转出院。其中光疗72h 8例、48h 10例、24h 9例、12h 3例。
4 讨论
4.1 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性疾病, 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治疗, 10~15d后可自然消退。
而病理性黄疸有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危险, 导致胆红素脑病, 故需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尽快降低血清胆红素, 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方法有蓝光照射疗法、药物疗法、换血疗法等, 蓝光照射疗法经济、高效, 效果立竿见影, 但也给患儿带来一系列的不适问题, 表现为过度哭吵、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有些家长看到这种现象, 出于对患儿的怜惜, 会拒绝蓝光照射。因此, 让患儿在舒适状态下接受蓝光照射是患儿、患儿家长、医务人员的共同愿望。
4.2 蓝光照射患儿的不舒适因素分析:
舒适是指人体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 舒适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每个人在正常情况下都能满足自己的舒适要求, 但新生儿无法自我满足, 家长也无法在蓝光照射的特殊状态下让患儿满足, 他们需要医务人员的帮助。蓝光照射患儿的不舒适有生理、心理的不舒适。生理上的不舒适因素有玻璃躺板的平硬、饮食方式的改变等带来的不舒适。心理上的不舒适因素主要是母婴分离, 患儿离开了母亲熟悉而温暖的怀抱, 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而新生儿对自身的不适、需求, 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啼哭。
4.3 针对这些因素采取以上相应的舒适护理, 光照过程中防止患儿烦
间歇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病例为2006年3月至2012年12月杭州市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病例,回顾性分析间歇蓝光治疗和持续蓝光治疗两组治疗效果及相关并发症。
间歇蓝光治疗组:本组180例中,其中男115例, 女65例。年龄为生后6h~28d,平均6.0天;原发病: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32例,ABO溶血症18例,败血症12例,头颅血肿12例,母乳性黄疸6例,均有光疗治疗指征,均采用单面照射光疗暖箱机进行蓝光照射。 间歇光疗采用一天内连续照射12小时后停12小时, 持续治疗3天时间。持续蓝光治疗组:本组160例中, 其中男101例,女59例。年龄为生后6h~28d,平均5.5天;原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24例,ABO溶血症13例,败血症5例,母乳性黄疸18例,均有光疗治疗指征,均采用单面照射光疗暖箱机进行持续蓝光照射,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
1.2光疗方法及胆红素测定方法
光疗采用经皮测胆红素仪测定总胆红素水平,并抽血测定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光疗后再复查以上结果。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4.0软件进行分析,所得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mean±s)表示,前后两期数据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检验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间歇蓝光治疗组180例患儿,通过间歇蓝光照疗法和精心护理,黄疸顺利消退,发生皮疹12例、发热5例,未见其它并发症的产生。180例患儿均顺利出院。
持续蓝光治疗组160例患儿,通过持续蓝光照疗法和精心护理,158例黄疸顺利消退,发生皮疹24例、 发热11例、腹泻3例、低钙血症2例、青铜症2例,青铜症2例病人经过口服茵栀黄等药物治疗后逐渐恢复。两组蓝光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见表1。
*P<0.05。
3护理
3.1光疗前护理
光疗前给予修剪指甲,穿上婴儿手套,防止活动时抓破皮肤,并戴上眼罩保护双眼,纸尿裤包裹生殖器部位,给予安抚奶嘴,减少哭闹。保持光疗箱清洁,调试箱温32℃左右,根据患儿体温调节,低体温者适当增加箱温,发热者适当降低箱温。
3.2光疗中的护理
1光疗中的一般护理:光疗期间专人护理,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哭声改变、吸吮力改变,并观察患儿皮肤有无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与低钙血症并发症的出现,每2小时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 严格记录蓝光开始及结束时间,每2小时给患儿翻身1次,每光疗12小时后,给予间歇停止光疗,停光疗期间可摘除眼罩。如患儿哭闹不安,给予安抚奶嘴,并给予抚触,如不好转,则在光疗箱内双手托起患儿轻轻摇晃,使患儿安静,消除烦躁情绪。观察患儿排便情况, 及时更换尿布,并涂抹鞣酸软膏,预防臀红的出现。2光疗中的合理喂养:由于光疗照射使体表蒸发的水分增加,故光疗期间适当增加水分供给,防止患儿脱水。
3.3光疗后的护理
遵医嘱停止蓝光,将患儿抱出蓝光箱,穿好衣服, 解除眼罩及婴儿手套,测体温、呼吸、心率和血压,并记录间歇照射时间以及出箱时间和患儿情况。做好蓝光箱清洁消毒备用。
4讨论
间歇蓝光照射治疗黄疸原理是将体内的胆红素不断上升至皮肤表面后,使其分解,从而降低胆红素的方法[3]。有研究表明,长期光疗的潜在危险是可能损伤DNA,原因是DNA的修复过程中光疗对染色体有一定的损害作用[4]。光疗时间越长,对DNA的损伤越明显[5]。既往研究结果显示,间歇蓝光照射避免了持续蓝光治疗对体温波动及环境的影响,有利于疾病的恢复[6,7]。
间歇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光疗总时间仅为传统持续光疗时间的二分之一,研究表明间歇蓝光治疗与持续光疗治疗黄疸结果无差异,但而其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持续蓝光照射,故在临床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7,8,9]。根据我们的经验,在间歇蓝光治疗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更为精心的护理,光照过程患儿常常哭闹,过度哭闹会引起呕吐和过度换气等情况,间歇光疗可减少患儿烦躁哭闹的次数,停光疗期间可摘除眼罩,并辅助给予安抚奶嘴及抚触,一般可有效减轻哭闹,如不好转,则可光疗箱内双手托起患儿轻轻摇晃,使患儿安静,消除不安和烦躁情绪。 文献报道必要时还可添加相应药物治疗[10,11,12]。在光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做好相应记录。光疗前的充分准备和光疗过程中的精心的护理,是光疗顺利进行及尽早发现并发症和早期恢复的关键,需做到足够重视。另外,光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是否出现胆红素脑病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做出相应处理,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总之,间歇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满意,治疗期间对患儿精心护理对患儿的康复及减少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玉顺子.新生儿黄疸发病影响因素及其危害[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2):3399-3400.
[2]崔焱.儿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9.
[3]杜琳.间断及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分析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317-318.
[4]周晓玉,许植之,张小琼,等.光疗对新生儿姊妹染色体单体交换及微核频率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6,34(4):226-228.
[5]周晓玉,徐英美,张小琼.光疗对新生儿彗星细胞频率影响的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6):351-353.
[6]李华娟,刘月利.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36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1,41(16):49.
[7]张伟,孙艳萍.间歇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儿科杂志,2011,7(3):33-35.
[8]黄鸿.间歇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优势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13-14.
[9]陈保卫.间歇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87例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29):38.
[10]林纪秀.间歇蓝光联合中药敷脐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9):1532,1538.
[11]张扬.间歇蓝光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116-117.
间歇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优势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病房的黄疸患儿,一般情况好,按随机数字表1:1比例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纳入标准:血清总胆红素值(TSB)均符合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中的光疗标准: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220.6μmol/L,直接胆红素在68μmol/L以下。排除标准:(1)排除了溶血性黄疸;(2)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3)肝脏疾病、消化道畸形、梗阻性黄疸;(4)各种严重感染所致。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入院日龄、体重、黄疸出现时间、入院时总胆红素数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使用宁波戴维生产的载匀在型双面新生儿黄疸治疗箱,蓝光的波长主峰在425~475 nm。所有患儿戴上小手套、小袜套,会阴部纸尿裤保护,在蓝光箱的周围围上用柔软的棉布,防止患儿头、手、足的损伤。同时口服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 mg/(kg·d),分2~3次口服,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剂(妈咪爱)0.5 g,2次/d。治疗期间奶瓶喂养,保证足够热能及水分,每2 h测量体温1次,用经过标准化的经皮测胆红素仪(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咨询公司生产的JH20-1C型经皮黄疸仪)跟踪治疗效果。补液、纠酸;感染者使用抗生素治疗。(苯巴比妥片,海南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6020037,30 mg/片规;妈咪爱,Hanmi Pharmaceutical Co.,Ltd.,批准文号:S20020009,1 g/袋规)。观察组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4 h/次,2次/d,中间间断4 h。对照组连续照射16 h,1次/d。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开始治疗48、96 h后,分别抽静脉血测血清胆红素浓度,观察两组患儿皮肤黄疸消退程度和皮测胆红素值,同时观察治疗期间皮疹、腹泻、奶量减少、脱水、体温异常、烦躁哭闹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实用新生儿学》[1]:痊愈:患儿面目及周身皮肤黏膜黄染消退,伴随症状消失。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至正常;有效:黄染部分消退,伴随症状好转,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但未降至正常;无效:黄染消退不明显,伴随症状存在,胆红素下降不明显。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痊愈率为58.33%,对照组痊愈率为4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179,P=0.673);观察组总有效率95.56%,对照组为9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212,P=0.64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儿腹泻、吃奶减少、体温升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疹、脱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肝脏及胃肠道功能不成熟,肝脏摄取胆红素能力低下,排泄胆汁不足,或胎粪排清晚,胆红素肠肝循环重吸收多所致的一过性血胆红素增高。也可能是某种病理因素,如各种感染,头颅血肿、颅内出血、新生儿代谢性疾病、消化道畸形、梗阻性黄疸、地中海贫血及RBC形态异常等[4,5]。但无论是何种原因所致,当血清胆红素升高到一定程度都会引起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治疗,患儿病死率高,幸存者常留有手足徐动、听力下降、智能落后等脑损伤后遗症[6]。
间歇蓝光照射 第5篇
1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好发于出生后4~10d的新生儿, 多见与不足月儿及体质量过轻儿。本病是由于血清胆红素 (主要是间接胆红素) 水平过高, 引起皮疹以及皮肤及黏膜的黄染。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一般病情较轻, 血清胆红素多低于171μmol/L, 且1~2周可自愈, 故无需治疗。但是, 一旦足月患儿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不足月患儿>257μmol/L, 则可以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需要接受治疗[4]。治疗如果不及时, 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 病死率极高, 即使幸存, 也多伴有神经系统的严重后遗症, 严重影响今后的生活质量。
2 蓝光照射
蓝光疗法已经使用接近50年的历史了, 因为简单方便, 有效率高, 一直沿用到今天[5]。所谓蓝光照射, 其实就用主峰波长为425~475nm的光源进行照射治疗。因为人眼看到此波长的光为蓝色, 故称蓝光。目前, 蓝光照射的设备有:有蓝光箱、蓝光毯、蓝光床等[6]。治疗的时候, 根据患儿病情, 有全日连续照射、间歇照射两种方法。朱秀玲等研究发现:间歇蓝光照射与全日连续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相比较,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7]。但是, 间歇蓝光照射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低, 同时护理及恢复的时间也相应缩短。所以, 采用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更符合科学性。在疗程方面, 目前常用的是3~7d, 时间是每天8~12h。但是, 随着近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 许多学者发现在累计一定蓝光治疗时间下, 可以发生患儿染色体的损伤[8]。此外, 有小样本实验发现:有半数的早产儿蓝光治疗后, 可发生动脉导管再次开放的情况。于此同时, 延长照射时间的退黄效果并不增强[7]。由此可见, 在蓝光治疗中, 要加强护理工作, 严密观察患儿情况, 及时调整光照时间, 避免接受过多的光照, 并且要慎重对待光照治疗的早产儿患儿。特别要指出的是:蓝光照射的治疗过程中, 为了防止发生青铜症, 当结合胆红素高于68.4μmol/L, 且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及碱性磷酸酶增高时, 应立即停止治疗[9]。之所以蓝光可以治疗黄疸, 是因为间接胆红素可以吸收蓝光, 并在光的作用下分解异化产生无毒的水溶性衍化物, 并通过胆汁和尿液排除体外, 从而保证了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 改善黄疸[10]。蓝光照射治疗理想的光的波长是420~440nm。研究结果表明, 此波段的光分解能力最强, 其余波长范围疗效均不佳[11]。一般情况下, 患儿与光源保持25~50cm的距离。
3 蓝光照射的临床护理
3.1 光疗前的护理
(1) 护理人员在治疗前需要耐心地与家属进行沟通, 介绍新生儿黄疸的基本知识, 讲解蓝光治疗的目的ā疗效、注意事项, 消除家长顾虑,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指导产妇及家属, 尽可能的让患儿早吸吮母亲乳头, 每次不少于半个小时, 通过物理刺激乳头的方法来加快乳汁分泌的时间[12]。同时, 还要向其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秦丽霞等研究结果表明:尽早开奶和增加哺乳次数可增加肠蠕动, 并减少胆红素的吸收, 有利于患儿康复[13]。 (2) 检查设备:灯管全亮, 水槽内的水在标准线内, 箱温32~34℃, 湿度为55%~65%, 并将光疗装置放在避光、通风处。 (3) 建立消毒隔离制度, 做到所有设施都要按时消毒。出、入室时, 要及时更换衣服和鞋子, 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消毒。每天都要用湿式法对病房进行消毒, 同时每日还要用紫外线等消毒2次, 每次15~20min, 定期进行全面消毒。 (4) 治疗前用温水给患儿洗澡, 擦干皮肤后不要扑粉, 否则影响蓝光照射效果[14]。剪短患儿指甲防止抓破皮肤以免引起感染。充分暴露患儿的照射体表面积, 并用黑色不透光纸片或黑色纯棉布制作的眼罩遮挡眼部, 小块不透光尿布遮挡会阴。
3.2 光疗中的护理
(1) 将患儿裸放入蓝光床或蓝光箱的中间, 头偏向一侧, 防止溢乳呛咳吸入窒息[16];光疗尽量选择患儿安静睡眠状态, 若患儿哭闹应及时报告医师, 必要时应用镇静剂;光疗期间监测体温、箱温和室温, 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 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 体温控制在36.7~37.3℃, 箱温一般控制在30~32℃, 每2h测体温1次并据此调节箱温。 (2) 给患儿及时补充能量及营养物质, 有利于康复, 最好采用母乳喂养, 足月儿每3h喂奶1次, 早产儿每2h喂奶1次, 对吮吸无力等新生儿要耐心细致喂养, 哭闹易发生呕吐引起窒息, 患儿进奶30min内头部稍抬高, 右侧卧位。 (3) 根据患儿总胆红素的指数、皮肤黄染的程度和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照射时间, 每小时翻身1次, 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如果需要连续照射, 每治疗12h后间断1~2h再进行照射。 (4) 研究表明:蓝光照射可以造成患儿稀便和排便次数增多, 同时对新生儿皮肤有不同程度的刺激左右[17]。所以, 在护理时, 最好先用湿巾清洁臀部, 再外部涂抹上鞣酸软膏, 及时更换尿布, 每日保证1次温水浴。 (5) 观察患儿生命体征, 颜面及口唇有无青紫, 黄疸程度和部位变化, 黄疸有无减轻, 有无四肢颤抖、惊厥、哭闹、呕吐、腹胀、腹泻和大小便的量和颜色, 皮肤有无发红和皮疹, 吸吮力有无变化等, 并做好详细记录。既往有多例报告显示出现新生儿的皮疹, 停用光疗对症治疗后, 患儿很快康复[19]。 (6) 王凤等研究发现:蓝光照射会增加新生儿不显性失水, 新生儿在光照下多见哭闹、出汗等, 所以显性以及在光疗时的不显性失水增加40%[20]。所以, 在护理上要补充适当的水分, 比如可以在两次喂奶间期给患儿加服适量的糖水。对每个光疗新生儿均要采用静脉补液, 防止水、电解质的紊乱, 补液量根据进食量、有无呕吐、腹泻及失水情况而定, 适当补充钙剂, 避免发生低钙惊厥。
3.3 光疗后的护理
(1) 采用黄疸仪胆红素进行测定, 小于8mg/dL以及肉眼可见的皮肤黄疸症状减轻及消退的患儿可以出蓝光治疗箱。首先取下眼罩, 检查患儿眼部, 给患儿洗澡并检查皮肤是否发生破损, 洗好后穿衣送回病房。特别要说明的是早产的患儿需要送进保暖箱中。 (2) 最后, 观察患儿蓝光治疗后, 黄疸病情是否发生反跳。
摘要: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病, 其原因复杂, 一般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病理性黄疸如不及时治疗, 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 病死率极高, 即使幸存, 也多伴有神经系统的严重后遗症。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主要是蓝光照射和换血治疗。本文结合新生儿科研人员及临床一线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对近年来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并其护理方法的手段及发展进行归纳综述, 以期能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
间歇蓝光照射 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共180例, 男102例, 女78例, 平均日龄8 d~26 d.光疗前胆红素123~366μmol/L, 患儿均全身黄染, 其中母婴血型不合ABO溶血6例。
1.2 蓝光治疗前的准备
向患儿家长做好解释, 取得合作, 解释蓝光照射治疗的目的、注意事项及疾病的危害性, 消除家长的顾虑。清洁光疗暖箱, 进行光疗前应用95%的乙醇清洁擦拭灯管, 以免影响光线的穿透力, 检查灯管的亮度和灯管是否超过使用期, 禁止在暖箱上放置杂物, 以免遮挡光线。箱温升至患儿适宜温度, 湿度55%~65%.患儿沐浴后禁止涂粉和油类, 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肤, 黑色眼罩保护双眼, 会阴部尿片遮好。记录入箱时间及灯管开启时间。
1.3 蓝光治疗时的护理
光疗期间密切监测患儿体温、箱温和室温, 患儿体温控制在36.7~37.3℃的中性温度[2], 每2 h测体温1次并据此调节箱温, 发热时暂时关闭蓝光, 体温正常后继续照射。光疗时患儿处于一个较封闭的环境, 哭闹、出汗, 不显性失水增加40%[3], 而且光疗分解产物经肠道排泄时刺激肠壁, 引起稀便, 机体水分丧失更多, 应及时补充水分并记录出入量, 必要时静脉补液。光疗过程中引起稀便及排便次数增多, 粪便及尿液产生的氨类物质对新生儿皮肤刺激大, 易引起红臀。应加强皮肤护理, 用湿巾清洁臀部, 再用鞣酸软膏涂于臀部给予保护, 勤换尿片。新生儿胃处于水平位, 哭闹易发生呕吐, 呕吐物易呛入气管引起窒息。患儿进奶30 min内, 头部稍抬高, 右侧卧位, 防止呕吐。若患儿烦躁、哭闹不安应及时报告医生, 必要时应用镇静剂。光疗前后监测血清胆红素变化以判断病情, 光疗过程中观察患儿精神及生命体征、黄疸程度部位变化、大小便性状、有无呼吸暂停、烦躁、嗜睡、皮肤有无发红、皮疹, 注意吸吮力及哭声变化等, 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处理。本组有8例出现散在皮疹, 未做处理, 光疗结束后, 皮疹自行消退。
1.4 光疗后的护理
光疗结束后检查眼睛有无感染, 洗澡并检查全身皮肤有无破损, 用经皮测黄疸仪监测胆红素。记录出箱时间及灯管使用时间, 灯管使用1 000 h必须更换。做好蓝光箱的消毒工作, 保持灯管及反射板的清洁, 每日擦拭, 放在干净且温度、湿度变化较小, 无阳光直射的位置。
2 结果
本组18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通过蓝光照射和精心护理, 均好转出院。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能有效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 且经济方便, 被临床广为应用。同时蓝光仪器性能的完好、正确的操作方法及精心的观察和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摘要:目的探讨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新生儿黄疸患儿给予蓝光照射并配合药物治疗以及精心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80例患儿光疗1d ̄3d, 联合药物治疗, 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范围, 全身皮肤黄染消退。结论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原因很复杂, 及时采取光疗快速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 效果明显, 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光疗中给予精心的护理非常重要。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护理,观察
参考文献
[1]刘汉楚, 蔡宝珍, 许敬, 等.不同方法对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02, 8 (1) :5-8.
[2]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45-251.
间歇蓝光照射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 年10 月—2014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84 例新生儿黄疸患儿, 所有患儿在分娩期均无窒息、感染等情况发生, Apgar评分8 分以上, 孕产妇妊娠期间无合并症[4]。所有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符合伦理学原则。采用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2 例, 试验组男24 例, 女18 例;日龄3 d~11 d, 平均日龄 (7.2±3.6) d;体重2 500~4 600 g, 平均 (3 218.5±200.5) g。对照组男25 例, 女17 例;日龄2 d~10 d, 平均日龄 (7.4±3.5) d;体重2 480~4 500 g, 平均 (3 210.5±206.4) g。2 组患儿性别、日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疗方法84 例患儿均采用蓝光照射治疗, 将患儿裸置于蓝光箱中, 用专用黑色眼罩保护患儿双眼, 以专用黑色棉尿布保护患儿会阴部。采用上下双面灯光间断照射, 每照射8 h~12 h后间隔12 h~16 h, 照射时间不超过4 d, 胆红素下降至7 mg/d L以下即停止治疗。同时给予保暖等常规治疗, 合并感染者给予抗炎治疗, 根据患儿病情酌情给予补液、纠正缺氧、促进胆红素代谢等治疗。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包括观察蓝光照射期间黄疸情况, 新生儿情况, 详细向患儿家属讲解黄疸相关医学知识等。
观察组患儿采用精心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①蓝光照射时精心护理。新生儿蓝光照射治疗时需裸睡在光疗箱内, 突然由母体子宫环境进入陌生的箱内环境, 且与母亲分离, 使患儿缺乏安全感, 哭闹情况增加, 哭闹后易出现眼罩脱落等现象。护理人员在护理时, 应加强对患儿的巡视, 将手指塞入患儿手中, 使患儿能紧握住, 用其他手指包裹患儿手, 并轻抚患儿头部, 使患儿感觉安全。蓝光照射期间定时给患儿翻身, 可使患儿不断变换体位, 以避免长时间卧位导致新生儿不适[5]。②腹部按摩精心护理。按摩前护理人员先温暖双手, 将婴儿用润肤油涂抹双手, 使双手润滑。然后从新生儿右下腹开始, 经中上腹后, 滑向左上腹, 反复按摩, 每日1 次, 每次10 min, 在患儿无哭闹时进行[6]。③皮肤精心护理。蓝光治疗期间, 患儿可因过热、胆汁分解产物、接触紫外线等原因, 出现皮肤斑丘疹或瘀点, 护理人员应用温水清洗患儿臀部、会阴部皮肤, 保持箱内空气清新, 保持患儿皮肤干燥、清洁, 避免在患儿身上涂抹油剂及粉, 以免影响蓝光治疗效果。观察患儿皮肤有无破损, 观察患儿尿布有无尿湿、大便污染, 做好脐部护理, 预防皮肤感染。④家属心理干预。由于蓝光照射期间, 需母婴分离, 且患儿治疗时易出现哭闹, 使得患儿家属对于新生儿的上述表现过度紧张、焦虑, 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患儿家属黄疸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实时提供患儿病情, 以消除患儿家属的紧张、焦虑。同时还应耐心、仔细倾听患儿家属对于患儿病情的询问, 积极给予讲解。定期组织家属交流会, 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 积极询问对护理工作的意见, 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调整。⑤光疗后精心护理。光疗完成后, 及时给患儿穿好衣服, 去除眼罩时用消毒小毛巾覆盖眼部3 min~5 min, 以帮助患儿眼睛适应光亮。给患者进行全身沐浴, 检查全身皮肤破损情况及炎症情况, 观察全身皮肤黄染消退情况。光疗结束后, 继续监测2 d观察有无反跳出现[7]。
1.4 观察指标观察患儿每日黄疸指数, 观察蓝光照射治疗期间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黄疸指数、排便次数比较试验组患儿每日排便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 黄疸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 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试验组患儿眼罩脱落、呕吐、皮疹、体温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2 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满意度为10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发病率高, 患儿表现为黏膜、皮肤及巩膜黄染, 严重者可造成细胞代谢紊乱, 发生胆红素脑病而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蓝光照射为治疗新生儿黄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可通过光- 氧作用, 将脂溶性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胆红素, 使沉积于皮肤的黄疸通过大便排出体外, 从而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 达到退黄目的。但蓝光照射对患儿要求较高, 辅以合适的护理, 方可达到满意治疗效果[8]。
临床研究显示[9], 在蓝光照射治疗同时给予必要的护理, 可显著减少皮肤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本文中, 试验组患儿在眼罩脱落、呕吐、皮疹、体温异常等发生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新生儿皮肤稚嫩, 机体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极易在光疗中损伤, 精心护理干预可对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前处理, 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试验组在排便次数及黄疸指数上显著优于对照组, 提示蓝光照射治疗时辅以精心护理可显著提高蓝光照射治疗效果, 促进胆红素随粪便排出[10]。试验组在护理服务满意度上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提示试验组护理方法提高了患儿家属满意度, 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综上所述, 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同时辅以精心护理, 可显著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8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2组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精心护理。比较2组护理后排便情况、黄疸情况, 观察患儿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儿每日排便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 黄疸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儿眼罩脱落、呕吐、皮疹、体温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同时辅以精心护理, 可显著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4.
[2]王凤, 范维.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9) :1396-1397.
[3]冯婉萍.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J].当代医学, 2013, 19 (11) :90-91.
[4]叶满婷, 王凤岚, 胡健女.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并发症的预防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 2009, 21 (9) :1024-1025.
[5]闻燕.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2) :176-177.
[6]王惠敏, 潘攀, 邓益斌.两种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0, 16 (28) :56-57.
[7]杨丽清, 江英.冷光源蓝光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护理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16) :2746-2747.
[8]常素芳.蓝光辅助茵栀黄联合苯巴比妥钠防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9 (33) :4645-4646.
[9]温端仪, 沈文仁, 陈文珏, 等.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 (3) :143-145.
间歇蓝光照射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