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化肥生产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化肥生产范文(精选12篇)

化肥生产 第1篇

中国石化旗下的湖北化肥、九江石化、安庆石化、巴陵石化4家化肥生产企业在会上分别作了专题汇报, 认真分析了化肥亏损的主要原因, 汇报了减亏的具体对策及发展思路。化工销售公司作了当前化肥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对国内化肥产能、企业规模、生产情况、市场销售渠道和消费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相关部门分别对化肥企业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共同出谋划策, 帮助化肥生产企业度过难关。

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加剧

中国加入WTO后, 随着国内化肥市场逐步放开, 国外进口化肥的大量涌入, 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将增大。此外, 近几年, 国内化肥新建和在建项目很多, 化肥产能增加过快, 国内尿素市场供给的增长已经远高于工、农业生产需求的增长。有资料表明, 2007年全国尿素产能5400万吨, 2008年全国尿素产能达到5900万吨, 2008年尿素总需求量为5200万吨左右, 市场过剩700万吨左右, 基本依靠出口来消化。2009年全国尿素新增产能约为430万吨, 总产能将达到6300万吨。全国工、农业化肥用量总和约5200万~5300万吨, 产能过剩将首次超过1000万吨。综合分析, 目前我国化肥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十一五”期间国内尿素产能还将继续扩大, 预计未来几年, 化肥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国内尿素市场供大于求的趋势不会改变。

在国内化肥产能大于需求的情况下, 如果再有国外进口产品挤进国内化肥市场, 市场竞争加剧, 国内化肥生产企业格局将面临重新洗牌。据了解, 目前尿素产能在100万吨/年以上的化肥企业有11家。其中, 山东鲁西化工产能达到170万吨/年, 四川泸天化产能160万吨/年, 这些大型尿素生产企业在化肥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化肥市场行情。

中国石化尿素总产能为363万吨/年, 占全国产能的6%。旗下拥有7家大型尿素生产企业, 各企业的尿素产能分别为:巴陵石化61万吨/年, 镇海炼化60万吨/年, 安庆石化52万吨/年, 九江石化52万吨/年, 湖北化肥48万吨/年, 金陵石化40万吨/年, 齐鲁达州化肥50万吨/年。

面对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国内化肥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不利因素, 中国石化拓宽销售渠道, 凭借品牌优势和过硬的产品质量, 在巩固和拓展国内目标市场的同时, 努力开拓国际化肥市场。

7月1日至9月15日, 国家对尿素实施淡季出口关税, 关税从旺季的110%下调为10%。中国石化化工销售公司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从湖北化肥、安庆石化、九江石化、巴陵石化等4家尿素生产企业组织尿素产品出口, 三季度出口8.7万吨尿素到越南、马来西亚、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 约占当期全国尿素出口总量的10%。有效缓解了化肥企业销售淡季生产经营压力, 实现了国际、国内化肥市场协调运作, 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营战略。

原材料成本增大化肥企业普遍亏损

近年来, 在化肥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和化肥产品国家限价的双重夹击下, 国内很多化肥生产企业两头受挤, 普遍出现巨额亏损, 生产经营面临严峻的挑战。产品限价, 让化肥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受限;而化肥上游原料价格市场化, 煤、电、油、运价格大幅上升, 又使化肥生产企业成本增大。

在国家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的宏观政策带动下, 以及国家免征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各地对化肥的需求逐年增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国家对化肥等支农工业大力扶持, 从税收、能源、运输等各个环节都给予化肥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 同时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化肥市场的政策, 帮助化肥生产企业度过难关。

中国石化股份公司积极响应中央“三农”政策, 承担中央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 坚持以“工业支援农业生产”为己任, 努力克服化肥板块巨额亏损的生产经营压力, 尽量多生产化肥, 以实际行动支农、便农、惠农, 有力地保障了化肥市场供应, 全力支援农业生产建设。

节能降耗, 降本增效, 增强竞争力

据了解, 目前我国尿素生产企业原料基本采用煤、油和天然气, 其中以煤炭为原料约占63%, 以天然气为原料约占25%左右, 以重油为原料的约占12%。其中油头企业主要分布在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石油巨头。在国际油价攀升的压力下, 油头企业生产经营不堪重负, 纷纷投入巨资进行原料线路改造。

目前, 中国石化逐步对旗下7家化肥生产企业中的4家进行了“油改煤”、“油改气”化肥原料线路改造, 其中3家化肥企业已经成功应用了壳牌的粉煤气技术, 化肥生产原料的改变, 对中国石化化肥板块扭转亏损局面、摆脱经营困境是巨大的利好。安庆石化化肥装置“油改煤”工程建成后, 尿素生产成本下降40%, 每年企业可以增效3亿元以上。近期, 中国石化还将对九江石化等化肥装置实施“油改煤”化肥原料线路改造。

化肥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2篇

项目背景:

我国是一个钾肥消费大国,且钾肥的施用量逐年增加,现钾肥消费量已达1,000万吨(实物)。虽然随着近年来钾肥工业的不断发展,国内钾肥供需矛盾有所缓和,但国产钾肥满足率仅占50%左右。公司基本形成350万吨/年钾肥装置设计生产能力,但是仍然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钾肥消费量较高的增长需求。预计到,我国钾肥消费量将达到1,580万吨(实物),市场空间广阔。

本项目的建设不仅扩大了公司的`氯化钾生产能力,增加了我国钾肥的有效供给,提高了钾肥自给率,节约了大量外汇,符合国家西部开发的战略。同时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十二五”化肥工业发展规划》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指导目录(本)(20修正)》,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项目概况:

本项目将改造新增产能100万吨/年氯化钾,改造后生产规模为年产300万吨氯化钾。主要包括:采输卤技术改造及接替、延伸工程、盐田技术改造及接替工程、光卤石矿采输扩能改造工程、加工厂部分设备扩能改造工程等。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总论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简介

三、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四、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五、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第二章 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第三章 市场分析

一、市场环境分析

二、市场现状及需求前景分析

三、市场需求预测

四、市场分析小结

第四章 产品介绍

一、产品简介

二、产品特点

第五章 技术工艺

一、技术方案介绍

二、技术路线

第六章 项目选址

一、项目选址

二、项目建设地概况

第七章 工程建设方案

一、工程布局

二、设计依据

三、项目用地规划

四、用地规划指标

第八章 节能、节水

一、编制依据

二、节能措施

三、节水措施

第九章 环境保护

一、建设期环境影响分析与保护措施

二、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保护措施

三、环境保护综合评价

第十章 项目职业安全卫生与消防

一、安全卫生

(一)设计依据

(二)危险因素分析

(三)安全卫生措施

二、消防设计

(一)设计依据

(二)消防设计

(三)消防措施

(四)消防人员

第十一章 项目建设进度

一、项目实施各阶段

(一)前期工作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四)施工准备

(五)土建施工

(六)竣工验收

二、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范围

二、投资估算

三、资金筹措

第十三章 财务评价

一、基本假设

二、收入与成本费用估算

(一)收入与税费预测

(二)总成本预测

三、盈利能力分析

四、财务评价小结

化肥生产 第3篇

关键词:化肥生产;循化水系统;设备腐蚀;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B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5-0103-02

1 循环水系统设备腐蚀现状

设备的腐蚀是生产装置现场跑、冒、滴、漏的罪魁祸首,同时也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因此加强设备腐蚀的控制和在线监测,减缓腐蚀,势在必行。由于化肥生产过程中腐蚀介质多,操作条件复杂,产生腐蚀的因素主要有:电化学腐蚀、微生物腐蚀、氯离子腐蚀和设备泄露腐蚀。

1.1 电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是设备腐蚀的常见形式之一,在循环水系统设备使用过程中,电化学腐蚀不可避免。随着对电化学腐蚀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可以将电化学腐蚀的形式归结为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1]。顾名思义,全面腐蚀贯穿于整个设备之中,较为均匀的发生在金属表面,腐蚀反应速度缓慢稳定,不会引发紧急事故,而局部腐蚀紧紧集中于设备的局部区域,具有不确定性,设备突发事故的概率较大,点腐蚀、晶间腐蚀、缝隙腐蚀是局部腐蚀常见形式,经过统计发现,在循环水设备中90%以上的设备事故是由局部电化学腐蚀导致的,而全面电化学腐蚀只占不到10%。在循环水设备中水与碳钢等金属直接接触时,在金属的表面会构成众多的腐蚀微电池。这是由于金属表面存在不均一性,水的导电性,而水中溶解了一定量的氧气,导致活泼部位和不活泼部位分别形成微电池的阳极区和阴极区[2]。阳极上,碳钢失去两个电子被氧化生成亚铁离子,溶于水中的氧得到2个电子,生成OH-,亚铁离子与OH-进步反应生成Fe(OH)2,氧气过量时,反应继续进行,生成物主要为FeO·OH和Fe2O3·H2O。电化学腐蚀导致阳极区的金属不断溶解,导致输水管线和设备的腐蚀损坏,设备泄露的几率增大,产生的锈瘤会堵塞设备管线。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RD对设备腐蚀的典型部位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成分为Fe、Ca、Si、C、O等元素,主要为铁的氧化物和水垢的成分。

1.2 微生物引起的腐蚀

由于循环水系统结构密闭,微生物在其适宜的温度环境中得到繁殖生长,大量的微生物严重腐蚀金属设备,出现穿孔,管道堵塞现象,降低设备的热传递效率。在循环水系统中较为常见的微生物是硫酸盐还原菌。微生物腐蚀最早发现在地下管道中,研究发现,微生物腐蚀普遍存在于矿井、化工设备和循化水设备中,其对多种金属如碳钢、铝、铜等均具有腐蚀。微生物腐蚀给化肥生产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统计,在化肥企业设备腐蚀中微生物腐蚀占30%,每年造成的损失多达上百亿,因此,微生物腐蚀引起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与关注。

循环水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为微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较为适宜的营养物质、温度、酸碱条件和氧气。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中大量繁殖,其排泄的黏液会改变设备表面金属的理化特性,在金属表面形成粘滑的一层生物膜,微生物被包裹在膜内,由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在膜内外形成氧浓度差电池,加速设备的腐蚀[3]。贫氧区作为氧浓差电池的阳极,氧含量极低,而富氧区极易得到电子形成阴极。对设备造成腐蚀的微生物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硫酸盐还原菌、铁细菌、硫杆菌等。

硫酸盐还原菌是一种厌氧微生物,破坏能力极强,是微生物腐蚀的主要微生物之一。目前对其的腐蚀机理主要有阴极去极化理论和腐蚀产物相关理论两种。阴极去极化理论认为硫酸盐还原菌通过除去金属表面的氢原子,硫酸根还原为二价硫离子,由于此过程中有硫化铁的生成,导致了金属的腐蚀。而腐蚀产物相关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腐蚀产物上,一般认为腐蚀产物的堆积在金属表面局部形成电池,导致腐蚀的发生。铁细菌存在于金属腐蚀污垢中,通过氧化使铁离子由二价变为三价,生成Fe(OH)3,硫化物氧化为硫酸盐,加速金属的腐蚀。硫杆菌则主要是在设备中生成酸性水,使金属发生剧烈的腐蚀。

1.3 氯离子的腐蚀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工业用水供求矛盾日益增大,目前企业普遍采取浓缩循环水来深挖潜能,减少新鲜水用量。但是,随着浓缩工艺的进一步优化,循环水中各离子浓度随之上升,尤其是氯离子含量达到近800 mg/L,研究发现,氯离子对设备也产生一定的腐蚀。氯离子对设备的腐蚀主要体现在碳钢的全面腐蚀和不锈钢的孔蚀两个方面。氯离子的活化性能极强,在与金属接触后,可迅速破坏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并可阻止金属再次成膜。氯离子的破坏氧化膜是由于换热器的不锈钢金属内部本身存在内应力,使得金属组织的稳定性减弱,内部的晶粒在应力影响下发生了错位。在金属的表面通常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金属与溶液的直接接触。氯离子半径小,可穿透氧化膜直接和金属接触,与金属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物质,破坏氧化膜,使金属产生腐蚀。氯离子需要到达一定浓度方可破坏氧化膜,条件的差异对氯离子的临界浓度有很大的影响,在循环水中加入稳定剂后。氯离子的临界浓度由1 000 mg/L可提升到2 000 mg/L。氯离子对设备的腐蚀也收很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循环水的温度、酸碱性等。对腐蚀坑内外的腐蚀产物的分析结果显示:在腐蚀坑外的产物基本不含氯元素,而在坑内的腐蚀产物中含有氯元素,这是因为在孔蚀形成后,为了保持蚀孔内的电中性,氯离子率先迁移到孔内,增强了蚀孔内的酸性,进一步加速了孔蚀的速率。

1.4 设备泄露引起的腐蚀

循环水系统设备的腐蚀由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外部因素主要为设备陈旧,设备的泄露时有发生。化肥生产一般是通过原料间的化学合成实现的,原料的种类繁多,化学性质差异较大,一旦泄露对设备的腐蚀较为严重。氨是化肥生产的重要原料,在冷却设备泄露后,氨进入循环水系统和氧气在硝化细菌的催化作用下,通过硝化反应生成硝酸和亚硝酸,增加整个循环水系统的酸性,导致金属的腐蚀加快。同时,亚硝酸还会与杀菌剂氯反应,杀菌效果明显降低。设备泄漏后,诸如润滑油等也将进入循环水系统中,换热器的表面覆盖一层致密的油膜,设备的换热效率下降,生产成本增加。油类物质会消耗循环水中的氧气,促进厌氧类细菌的生长,导致氧化类杀菌剂的杀菌效果下降和加速点蚀的发生。油类物质的分解也为微生物提供了必需的营养物质。

2 防护措施

2.1 电化学腐蚀的防护措施

循环水设备的电化学腐蚀的成因与其所处的复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不能采取单一的防护措施来解决电化学腐蚀问题。

缓蚀剂保护、覆盖层保护和电化学保护是目前在电化学防护中普遍采用的措施。

缓蚀剂保护主要是向循环水系统中投放适量的能够保护设备,可减缓和阻止电化学腐蚀发生的化学试剂。缓蚀剂保护效率高,成本低,操作简单,但是其的应用受温度、废液处理等很多条件的制约,通常与其他防护措施配合使用。

覆盖层保护是在某些易被腐蚀的设备材料的表面覆盖抗腐蚀性较强的材料,阻止腐蚀的发生。耐腐蚀性材料包括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可以大幅提高设备的抗腐蚀能力。在进行覆盖层保护时,为了使设备表面金属和耐腐蚀材料更好的结合,需要对设备表面进行必要的除油、除锈清理。除油主要是将洗涤剂加入到系统中,在高温的条件下除去表面的油污;而除锈则是通过机械或酸洗法除去设备表面生的锈。磷酸盐涂层是科研人员研发出一种新型的防腐措施,是在酸性磷酸盐溶液中浸泡,在表面形成一层由磷酸盐晶粒构成的多孔的耐腐蚀的油膜,阻止腐蚀的发生。

2.2 微生物腐蚀的防护措施

循环水系统设备的微生物腐蚀的防护措施主要有涂层、物理和化学方法。涂层是在金属表面覆盖较为光滑的水性防腐材料使微生物不易被吸附,防腐材料中加入杀菌剂,涂层后杀菌剂从涂层中渗出,起到杀菌的作用。水性防腐材料的使用寿命最长也就几年,这限制其在防腐领域的广泛应用。物理方法是在源头上加以治理,通过紫外灯照射和超声波对水源进行杀菌处理,此外,物理方法还通过除垢等措施,严格控制水源中细菌的数目。化学方法是利用氯气、次氯酸钠等氧化型和季铵盐类、有机硫化物和醛类等非氧化型杀菌剂的杀菌功效,减少系统中的细菌。细菌在氧化型杀菌剂的活性酶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法是目前高效、方便、快速的杀菌方法。

2.3 氯离子的防护措施

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在系统中单独加入氧化膜类缓蚀剂或沉积膜类缓蚀剂,对于氯离子对设备的腐蚀的影响有限,使用氧化膜类缓蚀剂、沉积膜类缓蚀剂和锌盐类缓蚀剂配合使用,可以大幅降低腐蚀速率,但是分散剂会降低缓蚀剂的防腐效果。此外,有机磷酸盐缓蚀剂无法抑制不锈钢的孔蚀,但对于碳钢具有明显的防腐效果。

2.4 设备泄露的防护措施

对于设备泄露的防护主要是加强操作,严格控制操作条件,降低生产波动对设备的损害,此外还应加强循环水水质的监测,重点关注pH值、NO3-、氨氮等关键数据,针对监测数据判断设备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对设备的腐蚀。一旦发现氨泄漏到循环水系统,应尽快排查设备,切除漏点;置换系统中的循环水,增加缓释阻垢剂的投放量;尽量维持系统的pH值。油类物质进入系统时,要及时从源头切断,增加缓蚀剂的投放量,加入表面活性剂清洗油污。

3 结 语

综上所述,化肥生产装置循环水系统设备腐蚀涉及诸多因素,在实际生产中,只有坚强操作和在线监测,减缓各腐蚀因素对设备造成的腐蚀,才能实现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赵惠萍,赵文娟,张晓芳.金属电化学腐蚀与防腐浅析[J].化学工程与装 备,2013,(10).

[2] 吕红,魏存发,梁宝峰,等.大化肥循环水系统腐蚀率高的原因剖析[J].石 化技术与应用,2000,(6).

绿色食品生产不拒绝化肥使用 第4篇

一、绿色食品和施用化肥并不矛盾

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中要求种植业严禁滥用化肥, 但并非绝对不用化肥, 合理施用优质化肥不会造成污染, 只有盲目过量施用氮素化肥才会造成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下降。新兴起的高科技果蔬培植技术, 如无土基质栽培和营养液水培等方法生产出来的蔬菜, 人们都认为是放心菜, 却不知这些蔬菜生长所需的养分大都是用优质化肥或工业级化工原料经科学配方调制而成的。相反, 施用有机肥也不能一概而论, 并非施用有机肥生产出的产品就都是无污染绿色食品, 有机肥品种繁多, 质量管理难度大, 只用作物秸秆作有机肥, 养分不够, 还需补充其他肥料;若施用人畜粪便、垃圾等, 其含养分稍高于前者, 但仍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丰产需要。有机肥的重要功能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防止土壤板结, 提高化肥利用率, 而其本身所含有机态养分在土壤中需经生化分解 (矿质化过程) 转化为铵态、硝态氮和磷酸根离子形态才能被植物利用。有机肥对土壤、水资源等同样会造成污染, 特别是人、畜粪便中除了含有各种病原菌外, 还有人畜服用的药物, 以及生活、饲养环境消毒用的各种化学药剂, 这些蔬菜都会残留并富集在粪便中, 有的很难被生物降解。

与农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农业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污染。污染物分两大类:一是重金属类, 包括镉 (Cd) 、铬 (Cr) 、砷 (As) 、汞 (Hg) 、铅 (Pb) 、铜 (Cu) 、钴 (Co) 、镍 (Ni) 、硒 (Sb) 等;另一类是硝酸盐类。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工业废弃物未经处理污水用于农田灌溉直接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经其他途径进入农田。例如煤粉灰、煤矸石、矿渣和池塘污等往往以含养 分为由直接施入农田。20年来国内复混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生化肥、生物肥、磁化肥等, 凡需二次加工混配造粒的肥, 上述物料往往被选为填充料。这类物料并非绝对不能用, 应进行严格检测后酌情慎用。

硝态氮是植物生长中最易利用的氮素形态, 可为什么近些年来人们那么惧怕果蔬食品中有硝酸盐呢?实际上, 硝酸基对人畜无毒, 但在缺氧条件下被还原为亚硝基, 可与胺形成有致癌作用的亚硝酸胺。试验证明: 在正确施用尿素、化肥或只施有机肥与施用硝酸钙肥比较中, 收获时每千克大白菜体内硝态氮浓度可达2 000~3 000毫克, 储存2个月后则降至200毫克, 不同施肥处理间差异不大;而同样处理条件下生长的花椰菜 (生菜) , 收获时体内硝态氮浓度平均只有100毫克/千克左右, 而且并未发现施硝酸钙肥的两种菜体内硝酸盐含量比其他处理高。这是由于植物吸收硝态氮后在体内转化为氨基酸、蛋白质的过程因植物不同转化快慢不同而已。 过量施用氮素化肥和工业处理不当的有机肥都会造成氨挥发, 从而引发硝酸、亚硝酸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因此应以平衡施肥的原则合理施用化肥。另外, 有机肥的处理、保存、运输和施用也要科学化。有机肥料组成远比化肥复杂, 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若管理不善, 长期堆积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 即使不施用于农田, 因雨水冲泡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

二、科学施用化肥

1.适当控制氮肥用量

为了保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蔬菜有较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在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 适当施用氮肥是必需的, 但一定要控制用量。在目前绿色食品蔬菜尚未按质论价的情况下, 不施用化学氮肥很难解决质量与产量、产量与效益之间的矛盾, 菜农也是难以接受的。

2.严格掌握氮肥的追肥时间

化肥生产 第5篇

【发布文号】云政发[1994]237号 【发布日期】1994-11-07 【生效日期】1994-11-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化肥等农业

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实施意见的通知

(云政发〔1994〕237号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七日)

各州、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各委、办、厅、局:

根据《国务院 关于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通知》,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一、组织好农业生产资料供需总量平衡

(一)搞好农资需求预测。为实现农业生产资料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总量平衡,省农业厅、省农资公司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农业生产计划,于每年8月底前预测下一全省农资需求总量,提出总量平衡、品种调剂及调拨流向方案的建议;省化工厅、省轻纺工业厅根据农业生产对农资的需求,结合生产企业的状况,于每年8月底前提出下一全省化肥、农膜、农药分品种生产量的建议。

(二)认真编制计划。省计委在汇总各地和各有关部门农资供需总量预测情况和建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平衡,于每年9月底以前编制下达全省下一农业生产资料总量平衡(生产、收购、分配和进口)的预安排综合计划,向国家计委提报调出调入和进口农资计划,组织好品种调剂,指导农资生产企业搞好生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三)组织工商订货,认真履行合同。在农业生产资料协调领导小组指导下,各级计委商有关部门按照预安排的下一农资生产、收购、分配和进口计划,适时组织生产企业和经营部门双方签订农资订货合同,并认真履行订货合同,适时供应到农户。如因特殊情况未能履行合同的,必须在下一予以兑现。

(四)建立农资统计报告制度。从1995年起,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部门以及各地、州、市计委要每季度书面向省农资协调领导小组和省计委上报一次本部门和本地区的生产、流通、分配和调拨情况,省计委汇总报国家计委和省委、省政府。

二、二、合理确定省和地方两级调控农资和储备农资的品种和数量

省负责调控省内产不足需和供求基本平衡的主要农资产品;在省调控的品种和数量外,各地、州、市计委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的调控农资的品种和数量。

(一)化肥。省调控尿素、硝铵、碳铵、普钙4个化肥品种。具体数量由省计委根据下一化肥供需情况确定。尿素、硝铵主要靠云天化地方留成部分以及沾化、解化生产的化肥中收购,不足部分从省外调入或进口解决;碳铵和普钙从省内化肥企业收购。

无化肥生产企业的地区,对本地区所需的化肥(除省调控、分配以外的化肥品种和数量),可交由本地农资部门到区外化肥生产企业组织货源。

(二)农膜。省调控的农膜主要保粮食作物覆盖用膜、温饱工程用膜、救灾和农业示范区等专项用膜,重点用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高寒山区、灾区、农业试验示范区,具体数量由省计委分年下达。农膜调控的资源(包括农膜原料的组织)用招标的办法安排省内企业生产。各地调控的农膜,除省分配调控的部分外,不足部分可向当地或外地的农膜生产企业组织收购。

(三)农药。农药仍采取原办法供应,即省计委下达全省农药调控总量平衡计划,由省或地、州、市农资公司组织货源,并根据各地病虫害情况安排调拨销售。继续保留农业植保部门农药经营范围。

(四)农资储备。农业生产资料实行分级储备制度。省级储备的农资,品种和数量由省计委商有关部门分年确定。实行政府委托农资部门和工厂代储,收购、储备和销售的品种、数量、时间及价格,由省农业生产资料协调领导小组统一安排,所需资金分别由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贷款解决,所发生的银行利息和费用在农资淡旺季差价中解决,不足部分从省财政农资补贴中安排。储备部门销售后所产生的盈利结余,要单独列帐,由省掌握滚动使用,具体使用办法由省财政厅制定。

各地调控的农资,也要建立一定量的储备,储备的具体品种、数量、费用和办法

由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确定。

三、三、关于财政补贴

各级政府原用在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流通、推广等各方面的补贴不得减少。财政补贴的运用必须体现对边远贫困地区的照顾,使补贴切实落实到农民头上,以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补贴的具体办法由各级财政会同有关部门确定。

四、四、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

(一)化肥流通环节和费率。省级调拨的化肥由现行的两级批发一级零售(省或地、县批发,基层供销社零售)改为一级批发一级零售,即省农资公司批发,县农资公司与基层供销社批零结合,基层供销社推行代销制。地产地销和地、州、市调控的化肥,仍由地方经营,实行一级批发一级零售,即地、州、市农资公司一级批发,县农资公司与基层社批零结合。

尿素、硝铵的综合经营费率为11.5%,其他化肥的综合经营费率14.5%。其中省级或地州市级综合经营费率为2.5%。

(二)农膜流通环节和费率。省调控农膜原料的组织,由国家计划分配的农膜原料,省内有条件的农膜生产企业,可按省安排的国家分配计划与中石化订货采购;无力直接采购原料的企业,委托省级有经营能力的公司统一订货。国家计划分配以外的农膜原料,实行竞价招标采购。农膜原料的进销差价由省物价局核定。

省调控农膜的流通,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厂县挂钩,由农膜生产企业直供到县级农资公司(批零结合);不具备直供的地区,实行一级批发一级零售,由省或地、州、市农资公司向农膜生产企业收购,批发到县,县农资公司和基层供销社批零结合。流通环节作价办法及费率由省物价局确定。

(三)农药流通环节和费率。全省的农药实行一级批发一级零售,统一由省或地、州、市农资公司批发,县农资公司和基层供销社批零结合,农业植保站、土肥站、农技推广站(以下简称农业“三站”)零售。流通环节作价办法及费率由省物价局确定。

五、五、整顿流通秩序,加强市场监管

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一个主渠道两个辅渠道经营,即供销社、农资公司是经营主渠道,农业“三站”和农资生产企业是两个辅助渠道。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经营农资。供销社在推行代销制中不能转为个人经营。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1994年企业年检,对现有农资经营单位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整顿,重新核定经营范围。切实加强对市场经营行为的监督,严厉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坑农害农行为,严肃查处违法经营案件。

省内大中型化肥生产企业自销化肥数量:云天化、沾化、解化生产的尿素、硝铵控制在销售量的10%以内;云南磷肥厂、红河州磷肥厂和云南氮肥厂生产的磷铵和重钙除国家调出部分外,由工厂自销。其余化肥企业的自销量除省调控部分外,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分年确定。

省调控和各地调控以外的农膜,由农膜生产企业自销。

农资生产企业自销的农资价格,必须报经物价部门批准,价格必须低于当地同质农资的零售价格,只能销售给有农资经营权的单位和生产企业。

农业“三站”所需的农资,由农资公司按计划以批发价供应,也可从生产企业直接采购,但要专门用于技物配套,不得转手倒卖。销售价格按省物价局规定执行。

六、六、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管理

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实行分级管理,统一费率,严格监审。

化肥出厂价格:云天化生产的尿素执行国家规定价格;沾化生产的尿素、云天化和解化生产的硝铵以及全省各企业生产的碳铵、普钙由省物价局制定中准价和浮动幅度,其它化肥品种出厂价格管理办法由省物价局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另行规定。

化肥销售价格:省调控的尿素,仍实行全省统一综合销价,由省物价局确定。其他化肥由各地、州、市物价部门按照省物价局规定的作价办法制定本地区的销售价格,并上报省物价局备案。

农膜价格:省调控农膜的原料收购价格、供给农膜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价格和农膜出厂价格,由省物价局统一制定;农膜零售价格由各地、州、市物价部门按省物价局规定的原则分地区确定。

农药价格:省调控的农药调拨价格仍由省物价局管理,零售价格按省定的差率由各地、州、市物价部门核定。

以上生产企业和各地州市物价局每季度向省农资领导小组和省物价局报告一次本企业本地区的农资价格执行情况。

七、七、进口农资管理

根据全省农资供需平衡情况,省计委向国家计委申报我省进口农资配额计划,按国家计委批准的进口农资配额计划,下达省农资公司,由有进出口权的省级公司代理进口,省级公司要严格按规定的定额提取手续费,尽可能从国外生产厂家直接订货,减少进口环节。

八、八、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的领导

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要从扶持农业发展,支持农用工业,保持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精心组织,从严要求,密切配合,切实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督促农资生产和流通企业认真履行合同,严格合同管理,抓好查处违反计划和合同行为的工作。

(一)各级计委负责组织好全省和各地区农业生产资料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平衡;做好分地区、分品种的农资衔接平衡工作;编制好农资的收购、调拨、分配和进口计划,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协调农资生产、流通等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监督检查。

(二)物价部门负责农资价格管理和监督检查,对农资价格实行分级管理,统一费率,严格监审。

(三)财政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提出财政补贴资金安排意见,监督农资生产、流通中补贴使用情况。

(四)经贸委、技术监督部门、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好农资生产,督促生产企业按合同均衡交货,配合有关部门协调好农资生产所需的电力、资金、原材料等供应问题,为农资企业的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努力降低成本。

(五)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部门要进一步发挥供销社农资公司主渠道作用,减少轻营环节,降低流通费用,严格执行价格政策,按合同搞好农资均衡收购和及时供应,做好淡储旺销工作,服务于农业生产。

(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整顿流通渠道,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取缔非法经营,会同物价、技术监督部门加强价格、质量及市场管理,严厉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坑农害农行为。

(七)煤炭、物资、电力、铁路、交通、金融等部门,也要本着扶持农业发展,支持农用工业的精神,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流通,特别是化肥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燃料、电力、运力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确保供应。

省政府及各地政府在此之前下达的有关规定,凡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吃面包=吃化肥?! 第6篇

这样的标题着实吓人。可转念一想,面包这种食物普及面太广啊有没有?吃面包的远比吃馒头的还多啊有没有?咱们今天就来说说面包的话题。

甜味剂可怕吗?

其实,甜味剂和糖不一样,它能够提供甜味但是几乎不产生能量。最常见的阿斯巴甜,在使用前都会经过国家科学机构严格的安全性评价。美国癌症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等各国权威机构对常用甜味剂评估认为,甜味剂的摄入不会导致癌症或者增加癌症的风险。研究还认为,只要合理使用,允许使用的甜味剂都是安全的。用甜味剂替代面包中的糖也是有一定好处的,它能减少能量的摄入,降低蛀牙和龋齿的风险!

烘焙粉里的铝有毒吗?

有人说,做面包用的烘焙粉含有的铝,是癌症和老年痴呆症的罪魁祸首。其实这也是外行话。铝能致癌是根本没有的事儿。过量摄入铝与老年性痴呆是否相关,学界根本没有定论。目前学界较一致的看法,只是铝会影响骨骼和神经系统健康,但只要将使用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是安全的。

添加剂太多吗?

面包里有多少添加剂?首先必须肯定,为了达到口感和工艺的要求,做面包确实需要用到一些食品添加剂,比如膨松剂。谁也不想吃石头一样结实的面包吧!接下来要明白的是,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不是看你用了多少种,而是看你用了多大的量。只要用量符合标准,就是安全的。再说,哪个厂家这么傻,添加过多食品添加剂,增加成本、吃力不讨好。

不可否认,的确有些小作坊违规操作败坏了面包的名誉,我们的建议是,要想买到放心面包最理想的办法是去正规店铺,同时要有三个注意:一是注意看包装,包装一定要完整,否则外界细菌容易侵入。二是看标签,面包一定要在保质期内食用。三是还要看营养标签,选择适合自己的面包,如想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不妨选择全麦面包。

化肥生产 第7篇

俗话说:化肥是个宝, 关键在用好, 增产有大功, 污染惹人恼。化肥的广泛使用, 使用科学的化肥产品是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 化肥确实对于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 无论是在化肥的生产过程中, 还是在化肥的使用之后, 都对周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污染。为实现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 节能减排工作成为了每个化学行业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

1 化肥生产过程中能源、资源的消耗

目前, 我国农业广泛使用的几类化肥是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氮肥是以氮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 包括碳酸氢铵、尿素、销铵、氨水、氯化铵、硫酸铵等, 其生产主要以煤、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原料,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能源。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庞大, 人均占有的探明资源相对较少, 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求。在氮肥的生产领域, 全国的吨氨平均年工艺大约需要消耗1亿吨的标准煤。因此, 氮肥的生产与使用直接关联着我们赖以生存的能源。

磷肥是以磷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 包括普通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 其生产的主要原料是磷矿石。我国的磷矿储量虽然高居世界第二位, 但是却有着丰而不富的特点, 大多数的磷矿石的品味较低, 优质磷矿仅占基础储量的8.5%左右。据统计, 我国用于生产化肥的磷矿开采过程中采用了采富弃贫的矿石筛选模式, 每年有将近5000万吨的磷矿使用量, 从这种开采和使用程度来看, 我国的高品位磷矿只能满足20年以后的生产需要。因此, 磷肥的生产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钾肥是以钾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 主要品种有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等。由于我国的土壤结构问题, 我国的土壤钾元素含量极低, 这也导致了钾肥的匮乏, 钾肥在农业中应用比例很低, 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我国的钾肥主要来源于进口, 对外依赖程度极高, 世界钾肥市场的价格将直接决定我国的钾肥市场价格。目前, 我国的钾肥价格已经达到了3000元/吨, 高昂的价格使得农民望而却步。我国的化肥生产不仅需要上述几种资源, 还有其他种类的能源消耗。例如, 硫铁矿1200万吨 (均是年消耗量, 以下类同) , 硫磺1100万吨, 卤水8000万立, 电500亿度。目前我国化肥领域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巨大的能源消耗量进行化肥生产, 但是由于生产的以单质速效化肥为主, 养分流失快, 造成了化肥的低效利用率, 直接浪费了我国能源和资源。

2 节能减排技术在化肥生产中的一些具体应用

我国在长期的化肥生产过程中, 结合国内外先进技术, 已经形成了符合我国生产特点的化肥生产模式。但是, 由于资金和技术上不可避免的问题, 要想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 实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转变, 在化肥的生产领域还需要加大技术投入, 做到真正的节能减排。氮肥的生产主要是以无烟煤为生产原料, 其生产过程包括了氨合成和氨加工两大部分。氨合成又分为原料气的制造、原料气的净化和氨合成三个基本过程。现就氮肥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的节能减排技术进行分析。

造气系统可以采用三炉一废锅一洗气塔的流程模式, 加高造气炉体, 采用节能型锥形夹套, 利用DCS控制系统优化仪表检测水平, 同时, 对油压系统进行改造。可以通过阀门、油缸的改造加大油压的稳定性, 进而提高油压阀门的安全性, 造气炉改造能够提高制气强度, 降低煤消耗。对于造气炉渣、造气集尘器灰可以与煤末按比例混合作为燃。料进行综合回收利用, 进而减少三废的排放并降低煤消耗。对于造气炉产生的循环水, 可以通过微涡流塔板进行澄清, 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净化系统可以利用静电除焦器, 有利提高氮氢压缩机气体的净化质量质, 减少因煤气中焦油而更换压缩机阀片的次数, 大大延长了压缩机有效使用时间。脱硫系统可以利用高效脱硫剂以及不易阻塞的低阻脱硫塔, 提高整个脱硫系统的效率与稳定性, 减少了脱硫液的循环量, 降低电能消耗。变换系统应结合结构调整结果, 提高系统的变换压力, 进而完成压缩功的控制, 节约电能。同时, 也可以采用节能型全低变或中低低变换工艺, 做到变换率高、流程简单、阻力低、蒸汽耗少。

脱碳系统将利用引风来处理空气气提流程, 采用列管式散热器, 完成脱水系统的节能。并采用改进型的碳丙法、NHD法与变压吸附法脱除CO2工艺, 降低能源消耗。冷冻系统可以利用冷冻平台安置蒸发式的冷凝器, 疏通工艺管线, 降低冰机出口的压力, 控制系统稳压工作, 进而能够停止用于冷冻的循环水系统, 节约系统电能消耗。

合成氨系统利用经过分析测定的活性好、宽温、高强度氨催化剂, 使得其生产强度适宜, 不仅能够提高氨产量还能节电、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对于氨合成反应热的回收利用二级余热回收技术, 使合成气余热按位能高低获多级利用, 废热锅炉副产蒸汽, 软水加热器加热软水, 从而充分提高余热回收率, 减少循环冷却水的用量。对于氨合成排放的气体, 采用空中纤维膜, 将放空气中的氢气分离出来, 在进行利用增加氨产量。循环水系统主要是对于冷凝水的再利用, 对现有使用蒸汽加热而冷凝下来冷凝水大量被直接排放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 而且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可以在设备旁边增加过滤装置, 进行回收其热量减少锅炉燃料的消耗, 又能节省水费与水处理费、排水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节能又增效。

3 结束语

节能减排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节能减排理念在化肥生产中的广泛推广与应用, 才能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积极力量, 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汪家铭.化肥生产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J].氮肥技术, 2012.

[2]徐松华, 王文富等.探讨节能减排技术在合成氨生产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1.

[3]陈春风, 陈昊青.新型化肥科学深施, 节能减排多举奏效[J].科技风, 2007.

[4]赵昌富.化肥企业节能减排的实践和思考[J].化肥设计, 2010.

化肥生产 第8篇

1 化肥施用与粮食生产脱钩的理论框架

循环农业是指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脱钩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初能量消耗随经济增长而增加,二者成耦合关系;随后在某个阶段,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却逐步下降,二者脱离了耦合关系,呈反向变化。脱钩有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两种类型。“绝对脱钩”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不断减少,这是一种高效的经济增长模式;“相对脱钩”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资源消耗以一种较低的速度增长,或者在经济总量减少的同时,资源消耗以更快的速度减少,后者称为“负相对脱钩”[5,6]。发展循环农业,要求逐步改变农业生产与资源消耗之间的耦合关系,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减少生产资料投入总量,使二者达到脱钩状态,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粮食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三者之间的平衡。

本文拟采用增长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考察化肥施用与粮食生产的关系,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要素的变动情况[7],应用到循环农业领域,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依赖于化肥、水、土地、劳动力、农用机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此外技术进步也在粮食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函数表示为:

其中Y为粮食产量;X1,X2,X3,,Xn为化肥、水、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T为技术进步。

函数进一步表示为:

式中,A为方程截距项;α,β,γ,δ为X1,X2,X3,,Xn的产出弹性系数;λ为技术进步率;ε为误差项。在现代农业阶段之前,粮食产量增加主要通过外延扩大再生产进行,即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产量;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和可持续农业、循环农业理念的被广泛认可,粮食生产方式将逐步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即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使粮食产量保持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量不断较少。从这个角度分析,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可以实现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的脱钩。此外根据要素替代原理,如果能调整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比例关系,减少化肥投入,增加农用机械和适用技术的应用比例,也可以实现化肥施用与粮食生产的脱钩。

2 实证方法和数据来源及处理

2.1 研究方法

为了比较不同国家经济与环境之间的脱钩状况,OECD用给定时期终点值和始点值的比例定义了脱钩指标[8,9],即

其中Dx为脱钩指标;ECit和ECi0分别为第i个国家在给定终点时期t和始点时期0的能源消耗量;EGit和EGi0分别为第i个国家在给定终点时期t和始点时期0的经济增长量。这一公式仅仅以始点值和终点值来衡量脱钩指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粮食生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在研究时段的始点与终点恰遇极端年份,则计算结果偏差很大。为此,本文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粮食产量和化肥施用量在研究时段内的年均变化率,通过比较其大小,来分析粮食生产与化肥施用的脱钩状态。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02008》和《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02008》,采用的年鉴指标有:农用化肥施用量(104t,折纯法计算)、粮食总产量(104 t)、农用机械总动力(104 kwh)、粮食播种面积(103 hm2)、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构成(%)等。为了精确界定数据,将农用化肥施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等指标调整为粮食生产化肥施用量、粮食生产机械总动力,调整公式为:

其中:F为粮食生产化肥施用量;Fo为农用化肥施用量;S为粮食播种面积;Sc为农作物播种面积(包括:粮食、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药材、蔬菜、瓜类和其它农作物)。

其中:M为粮食生产机械总动力;Mo为农用机械总动力(以下所用数据均经过公式处理)。

3 结果及讨论

3.1 纵向脱钩分析

200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46217.5104 t,较1999年下降9.09%,粮食生产化肥施用量为2877.6104t,较1999年下降3.63%,粮食减产速度快于化肥施用量减少速度,二者呈耦合关系;2002年和2004年,粮食增产速度均快于化肥施用量的增长速度,二者呈相对脱钩状态;其他年份,我国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均呈现出较强的耦合关系。尤其是2004年之后,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但是粮食增速远低于化肥施用量的增速,二者之间的耦合态势愈加明显。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对化肥的依赖程度很强,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是以过度施肥为代价的。在我国大部分粮食种植区,科学施肥理念和测土配方施肥方式还未深入人心,粮食生产中随意施肥和加量施肥的现象比较普遍,这阻碍着循环农业的发展,也影响着粮食生产和化肥施用脱钩目标的实现。

3.2 横向脱钩分析

通过计算19992007年我国各省(市、区)粮食产量年均变化率和化肥用量年均变化率,可以将我国省级地区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关系分为三种类型:(1)相对脱钩,这一类型包含的地区有河北、山西、辽宁、重庆、青海、宁夏;(2)负相对脱钩,这一类型仅有上海市;(3)耦合,这一类型包含的地区有北京、天津、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西藏、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甘肃、新疆24省(市、区)。

(单位 :%)

3.3 影响脱钩的因素分析

在横向和纵向脱钩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31个省(市、区)脱钩类型不同的因素。众所周知,粮食生产受诸多因素影响,如耕作制度、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受灾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药和薄膜使用量、机械动力投入量、人力投入量、年降雨量等。为了分析影响粮食产量和化肥施用量的脱钩关系,我们选择粮食播种面积S(103hm2)、粮食生产机械总动力M(104kwh)为自变量,以粮食产量P(104t)为因变量,利用31个省级地区1999-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之前,我们对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比较,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最终选择了固定效应模型。从现实来看,我国各个省份之间粮食产量和化肥施用量均存在差异,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现实情况更为相符。计量模型为:

其中虚拟变量D2i,D3i,,Dki的定义是:

i表示第i个省份,t表示第t年,Uit为随机扰动项。

(1)相对脱钩地区的回归分析。选择相对脱钩地区(即:河北、山西、辽宁、重庆、青海、宁夏)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为:

调整后的R2=0.986,模型的拟合度高,拟合效果好;F=5029.4,在1%的水平上达到显著,方程在统计意义上极显著;同时观察S和M所对应的t统计量的p值,也远远小于0.01,S和M对P的影响非常显著。

(2)耦合地区的回归分析。选择属于耦合类型的24个省(市、区)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为:

调整后的R2=0.979,模型拟合度较高;F=13210.9,在1%的水平上显著;S和M的t值也极其显著。综合相对脱钩地区和耦合地区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粮食播种面积S和粮食生产机械动力投入量M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相对脱钩省份粮食播种面积S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了27%,耦合省份粮食播种面积的贡献率为37%,对比相对脱钩地区,耦合省份更倾向于通过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而在落后的施肥方式影响下,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1%,施肥量的增长率将超过1%,随着粮食面积的增加,耦合省份每一单位粮食增加需要耗费更多的化肥。相对脱钩省份机械动力投入量M对粮食增量的贡献率达到了41%,耦合省份机械动力投入量的贡献率为22%,相对脱钩省份每一单位机械动力投入量所增加的粮食产量远远高于耦合省份的边际粮食产量。相对脱钩省份可利用较多的机械动力投入,来弥补化肥投入较少带来的影响,而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从这个角度上讲,加大粮食生产的机械化力度,可以保证粮食供给,减少化肥施用量,节约生产资源,保持农业生态清洁。

(3)粮食作物品种的回归分析。粮食作物主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等,近年来,这5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占到我国粮食播种总面积的90%左右,其中稻谷、小麦和玉米3种作物的播种面积更是占到了粮食播种总面积的78%,3种作物的施肥量在总施肥量中所占的比重也极大。所以对稻谷(R)、小麦(W)和玉米(CO)的播种面积与粮食生产化肥施用量(F)进行回归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近年来,由于上述3种作物的种植结构相对固定,播种面积变动不大,为此,本文选用2007年的各省(市、区)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调整后的R2=0.941,模型拟合效果很好。F=155.2,相应的p值在1%的水平上达到显著,R、W、CO所对应的t统计量也很显著,这说明R、W、CO与F紧密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稻谷、小麦、玉米这3种作物中,小麦(W)生产耗肥量最多,每生产1单位小麦的耗肥量为0.057单位,生产1单位稻谷(R)耗肥量为0.032单位,玉米(CO)的单位耗肥量最少,为0.025。因此,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压缩小麦的种植面积,提高玉米的播种面积,可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有利于实现粮食生产与化肥施用的脱钩。

4 结论

我国大多数省级地区的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关系处于耦合状态,粮食生产对化肥的依赖程度很高,化肥施用量逐年上升,随意和加量施肥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仅有河北、山西、辽宁、重庆、青海、宁夏、上海属于相对脱钩或负相对脱钩状态,但以上“五省二市”的粮食总产量和化肥施用量还不到全国总量的15%,这不利于粮食生产和化肥施用量脱钩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循环农业的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因此,我们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4.1 科学施肥,减少化肥施用量

政府相关部门、农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主体要多渠道宣传科学施肥理念,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拓宽有机肥料来源途径。在粮食产量和化肥施用量均占全国总量85%以上的耦合省区,更应大力宣扬科学施肥,特别是在“中低产田改造”、“循环农业试点”等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积极改变落后施肥方式,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生态污染。

4.2 要素替代,弱化化肥作用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相对脱钩省区的农用机械动力投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程度要远远高于耦合省区的机械贡献率,每单位机械投入所增加的粮食产量较高。因此,可以通过加大机械投入力度、提高灌溉效率、增加薄膜使用等要素替代方式,弱化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减少化肥施用量,既能降低种粮农户生产成本、保证粮食安全,又能保持生态清洁。

4.3 调整结构,减少耗肥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

理论和实践均证明,小麦是耗水耗肥的粮食作物,且我国小麦种植面积较大,占粮食作物总种植面积的22.5%以上。因此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应适当缩减小麦种植面积,增加玉米的播种面积,在施肥方式转变缓慢的情况下,能够大大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加速实现粮食生产与化肥施用的脱钩进程。同时也有利于畜牧业发展和循环农业的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邓华,段宁.“脱钩”评价模式及其对循环经济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6):44-47.

[2]郭贯成.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分析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5):440-447.

[3]李效顺,曲福田,郭忠兴,等.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脱钩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8(5):179-184.

[4]陈百明,杜红亮.试论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脱钩研究[J].资源科学,2006,28(5):36-42.

[5]Wei J,Zhou J,Tian J L.‘Decoupling Soil Eros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in the20th Century’,CATENA,2006,68:10-15.

[6]吴玉鸣,张燕.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2008,30(1):25-30.

[7]贾绍风,张士锋,杨红,等.工业用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用水库兹涅茨曲线[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3):279-284.

[8]OECD.‘Decoupling:a Conceptual Overview’,Paris:OCED,2001.

化肥生产 第9篇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将低污染、低能源消耗作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从另一层意义上讲, 低碳经济是相对高碳经济而言的。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2003年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这一白皮书中, 随后, 2005年英国的布莱尔首相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向全世界各国发出相应的呼吁各国应该建立适应低碳经济的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 开发在使用和生产过程中低C O2排放的工程技术和产品以及C O2的再利用和捕集。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也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 推行低碳经济”, 全世界各国也都逐步进入低碳经济时代。

低碳经济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我们可以将其内在涵义大致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碳密集能源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而言的;其二,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其三,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从中我们可以获悉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 即必须通过各种技术、发展模式的创新, 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以此构建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新经济模式。

二、化肥生产过程中C O2的排放量估算

由于肥料本身具有特殊性, 所以其在CO2的排放中具有双重作用。化肥在生产、使用以及运输过程中不断消耗能量, 即产生和排放C O2。这其中, 施肥又能够促进植物、农作物的生长, 加大光合作用的强度, 从而又起到了CO2减排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 1公斤的化肥大约可增加7公斤左右粮食的产量, 扣除掉肥料在制造过程中排放的C O2以及消耗的O2, 净固定的C O2约为22公斤左右, 净释放的O2约为16公斤左右。

目前, 国内的化肥生产主要都是以碳基作为基础原料, 能耗的统计一般都是采用折合成标准煤耗的统计方式, 标准煤耗的热值是29.3MJ/kg, 不同燃料单位发热量的CO2排放量如表所示: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估算出不同燃料、原料生产化肥的C O2排放量。通过估算得知, 以天然气为燃料生产化肥, 其单位热值C O2排放量仅为以煤为燃料的42%, 因此, 笔者建议应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进行化肥生产, 以此达到CO2减排的目的。

三、化肥生产的CO2减排措施

(一) 化肥固碳

化肥固碳的原理是利用基础化肥N H3与C O2的反应所产生的特殊性, 以此固定利用碳基资源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C O2, 并将其最终固化成为一种化肥产品, 以此来达到C O2减排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可以正常生产化肥, 而且能够有效地减少C O2的排放, 是目前化肥生产过程中C O2减排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氮肥的生产过程中, 利用N H3与C O2进行化学反应生成的固态化肥产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尿素, 另一种是碳酸氢铵。具体化学反应式如下:

尿素的化学反应式为:2NH3+CO2NH2CONH2+H2O

碳酸氢铵的化学反应式为:NH3+CO2+H2ONH4HCO3

从尿素的化学反应式我们可以看出, 2份地氨能够减排1份的二氧化碳;根据碳酸氢铵的化学反应式能够看出, 1份的氨就可以减排1份的二氧化碳。由此得之, 碳酸氢铵的固碳效果明显优于尿素的固碳效果, 因此笔者建议应将碳酸氢铵作为化肥固碳的首选。

(二) 以尿素碳铵联合生产进行CO2减排

在生产化肥的装置中如果以轻油和天然气作为主要原料, 尿素为生产的氮肥产品, 应配以氮气和水等辅助原料,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根据该化学方程式可知:用轻油作为原料生产尿素, 可以在氨碳元素达到基本平衡的基础上得到化肥产品, 并且没有CO2排出。

以煤、水和空气作为主要原料的化肥装置, 如果生产的氮肥产品还是尿素的话, 其元素平衡式如下:

根据该公式可知, 氨碳不平衡, 其中氨较少, 而CO2过多, 并且过剩的CO2会排入到大气中, 给大气造成污染。

如果用上述原料生产碳铵, 元素平衡式为:

由该式可知氨过剩13个百分点。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将碳铵和尿素进行联合生产, 以此来确保氨和碳平衡, 从而达到减排C O2的目的。

尿素碳铵的联合生产工艺是将三分之二的氨制成尿素, 将剩余的三分之一的氨生成碳铵, 其元素平衡反应式如下:

由该式可知, C O2从原有的0.76923降至0.43593, 达到了CO2减排的目的。同时, 还将原有的尿素生产工艺予以简化, 使化肥生产的产能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昌富.化肥企业节能减排的实践和思考[J].化肥设计2010. (02) .

[2]何建坤.中国减缓CO2排放的技术对策与政策[N].清华大学学报.2007. (08) .

[3]王祥光.试论CO2的减排与回收利用[J].化肥设计.2008. (07) .

[4]华民.魏柏益.尿素一碳铵联合生产新工艺[C].中国化工学会化肥学会会议资料.2005.

化肥生产 第10篇

关键词:MES HOLLiAS-Bridge,DCS,PLC,OPC,DDE,数据采集

0 引言

在化肥这一生产行业中, 企业为了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各个部门的生产装置都会采用DCS或PLC控制。中化吉林长山化工有限公司是设计能力为年产15万吨合成氨, 25吨尿素的老企业, 从油头造气, 到煤头造气, 经历了痛苦的蜕变。到了21世纪, 随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系统进入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各种实时的生产数据的大量存在, 对生产系统的正常客观的分析就成了化工生产的改进和提高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由于公司的DCS生产自控系统是分工段各自独立的, 生产过程的信息无法共享, 无法实现数据专递, 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便于实时生产数据分析, 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 公司决定上马HOLLiAS-Bridge生产执行系统。

1 公司信息

为了使各个控制系统的实时生产数据共享, 降低消耗, 节约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 中化吉林长山化工有限公司于2010年开始安装、使用HOLLiAS-Brigde生产执行系统。由于公司控制系统的种类繁多, 要实现异构通信, 情况比较复杂。

2 OPC (DDE) 数据采集原理

1) DDE是一种动态的数据交换机制 (Dynamic Data Exchange, DDE) 。在使用DDE进行通讯的时候, 要有两个Windows的应用程序, 其中的一个作为服务器来处理信息, 另一个作为客户端;

2) OPC全称是Object Linking and Embeding (OLE) for Process Control, 它的出现为基于Windows的应用程序和现场过程控制应用建立了桥梁;

3) dde技术是绝大多数控制系统都支持和采用的数据交换方式。但是, 由于dde是基于windows信息传递而建立的技术, 因此, 当通信量较大时, 就会出现数据刷新速度慢、安全性管理机制差、可靠性能低等现象, 从而就有可能致使dde客户程序在较长时间内得不到回应。和dde技术相比, 基于com和dcom技术的opc技术具有数据传送性能高、安全性管理性能好、开发成本低等特点。

应用系统架构图:

DDE和OPC通讯机制比较表

在读取数据时, 客户可以选择两种方式读取数据:缓冲区 (CACHE) 或设备 (DEVICE) 。从缓冲区读取数据时可以有效地降低服务器负荷, 从设备读取数据获得的数据实时性要高一些。

3 MES HOLLiAS-Bridge与OPC、DDE的数据接口

MES HOLLiAS-Bridge可以很好的提高异构系统互联的功能。通过OPC客户端, DDE客户端及转发模块可以和其他的DDE服务通讯、OPC服务器, 实现实时的数据交互。当通过OPC、DDE通讯的点比较多时, 或者DDE服务、OPC服务器和他们客户端相互之间的通讯网络不可靠时, 为了提高MES HOLLiAS-Bridge系统的实时性以及可靠性, 可以使用MES HOLLiAS-Bridge的MisClient, 它不仅可以作为标准的OPC客户端软件, 可以和远程的OPC服务器或多个本机同时相连接, 读取OPC服务器中指定的Item的数据;另一方面, 通过MES HOLLiAS-Bridge的实时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存储, 完成OPC服务器数据和MES HOLLiAS-Bridge系统的数据交互。另外, DDE服务通过MES HOLLiAS-Bridge的DDE-OPC软件转成OPC服务器后, 进行数据交互。

4 MES HOLLiAS-Bridge系统软件功能

MES HOLLiAS-Bridge由6部分组成:

1) 流程图组态系统:设置MES HOLLiAS-Bridge系统的各项参数及访问权限;

2) 界面显示系统VIEW:用来显示由DRAW系统组态的各种工艺流程图;

3) 实时数据库系统SQL Anywhere:它是MES HOLLiAS-Bridge系统核心, 构成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基础, 负责存储历史数据、实时地处理数据、数据处理和统计, 请求处理数据服务、处理报警等功能;

4) I/O驱动程序:负责MES HOLLiAS-Bridge与I/O设备通讯, 将设备的数据读出, 送SQL Anywhere存储, 然后送运行系统的画面显示;

5) 网络通讯程序 (NET CLIENT/NET SERVER) :通过TCP/IP协议, 是Intranet和Internet上的MES HOLLiAS-Bridge的Nodes之间进行通讯;

6) Web服务器程序:为世界各地的远程用户实现用标准的浏览器来实时监控现场的整个生产过程。

5 系统结构

MES HOLLiAS-Bridge生产执行系统的服务器安装在生产调度室, 用于数据处理、数据采集、Web发布等各项功能。为了防止浏览的过程中病毒影响控制系统, 在浏览和数据采集方面采取了三级保护方式。共集成了生产自控系统的5000多点, 在保证网络安全和网数据安全的情况下, 以Web的方式实现了全公司生产调度和监控的应用。

6 结论

MES HOLLiAS-Brudge系统自2009年投运以来, 通过对实时的生产数据的采集, 对主要的生产工段的工艺参数进行调整、分析, 使管理决策层对全公司的生产状态进行实时掌握和了解, 及时调整工艺生产参数, 降低生产消耗, 降低成本, 提供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Wolfgang Mahnke, [德]Stefan-Helmut Leitner, Matthias Damm著.OPC统一架构[M].马国华,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英]Martin Fowler著.企业应用架构模式[M].王怀民, 周斌,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3]陈龙平, 岳有军著.工业控制网络与现场总线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

吃面包等于吃化肥? 第11篇

传言称“甜味剂中含有大量的糖分,而过量食用糖分会导致肥胖、龋齿、高血糖、高血压、情绪化等健康问题,是孩子要千万不要食用的”。这就完全将糖和甜味剂混淆了。这里其实说的是糖。

至于甜味剂,它能提供甜味,但却几乎不会有能量产生,所以,又叫低能量甜味剂、非营养性甜味剂、代糖等。目前,最受欢迎、应用最广泛的甜味剂有安赛蜜、阿斯巴甜、纽甜、糖精、甜叶菊糖、三氯蔗糖和高倍甜味剂等。

很多人担心甜味剂不安全,实际上,甜味剂在允许使用前都要经过很多科学机构严格的安全性评价。美国癌症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欧洲食品安全局等各权威机构对常用甜味剂都进行了评估,认为甜味剂的摄入不会导致癌症或者增加癌症的风险。

还有人担心甜味剂会导致其他健康问题,如癫痫、白血病、不孕不育、胃病及肝肾损伤等,而现在的研究还是认为,甜味剂并不会引起这些健康问题。只要合理使用,允许使用的甜味剂都是安全的。

其实,用甜味剂替代面包中的糖也是有一定好处的,它替代糖使用能减少能量摄入,还会减低人们患龋齿的风险。

膨松剂中的铝有害健康吗?

面包中的膨松剂主要是小苏打,即碳酸氢钠。不过,做面包时也有可能误用含铝的烘焙粉。铝是否会对健康产生危害呢?

铝对健康的危害,目前学界较一致的看法是铝主要会影响骨骼和神经系统健康。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于2011年6月在JECFA的第74次大会上将铝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确定为每周每千克体重2毫克,这相当于一个60千克重的成年人每周吃120毫克铝。需要提醒的是,造成健康影响所需要的铝远远超过JECFA设定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一般人也不用太担心;如果消费者吃进去的铝只是偶尔超过这个量,并非持续超出该水平,也不会影响健康。

由于铝不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过量摄入还可能增加风险,所以,我们还是希望能尽量减少铝的摄入。2014年,我国对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做出调整,限制含铝添加剂的使用,这对于我们减少膳食铝的摄入有极大帮助。不过,由于存在大量难以监管的小作坊、路边摊甚至黑作坊,超量、超范围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尤其是明矾)的情况依然会存在。

对于普通消费者,如果想避免摄入过多的铝,除了尽可能从可靠的商家购买食品,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北方人吃面食居多,铝摄入量远多于南方居民,平时可以减少面食摄入,搭配以米饭、杂粮等,促进平衡膳食;

2.油条、油饼、麻花等油炸面制品不要每天都吃或一次吃太多,也不要购买过于膨松的馒头、包子、蒸糕或烘焙与油炸面制品。

3.海蜇是铝含量最高的加工食品,虽然咱不是天天吃,不至于影响健康,但建议用醋泡泡再吃,有利于降低铝含量;

4.减少铝制器具、铝箔的使用,避免盛装酸性食物,比如番茄、醋等;

食品添加剂种类越多,危害越大?

还有说外购面包中含有五十多种添加剂,似乎在告诉我们添加剂使用的种类越多,食品就越垃圾、越不安全。其实,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归根结底是要看用了多大的量和吃了多少,而和使用的品种数量没有必然联系。

面包中的确需要用到多种添加剂,这只是因为,要达到生产工艺和口感的要求需要用这几种食品添加剂。比如,为了使面包做出膨松的口感,就得用到膨松剂,你不会希望所有的面包都跟老面馒头一样结实吧?为了使面包不易老化需要使用乳化剂,你不会希望面包放一会儿就硬了不好吃吧?而香精香料可以做出不同的味道。

事实上,只要符合标准要求,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而且,食品生产企业也要控制成本的,添加剂多加就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各大食品企业的研发部门都在竭尽所能寻找最合理的配方,既满足工艺需要,符合消费者的口味需求,又能控制成本。如果可以节省成本,企业也不会多加。另外,在实际生产中,多种食品添加剂的复合使用,往往产生事半功倍的“协同效应”,会大大降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总量。

由于面包的制作过程会使用多种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又属于“化学物质”,于是就有人说吃面包就是吃化肥。其实,即使面包中会使用到多种添加剂,但添加剂的使用量依然很低,它的主要原料还是面粉、鸡蛋,说面包是化肥完全是以偏概全,不足为信。

化肥工业 第12篇

北魏 (六世纪)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提到的肥料品种, 除人粪尿外, 还有其他类型的肥料, 如有关绿肥的记述有“若粪类不可得者, 五六月中, 慨种绿豆, 到七八月, 犁掩杀之。则良美与粪不殊, 又省功力”。此外还记载有“故墟新粪坏墙垣乃佳”, 这里提出的老旧墙土也是肥料的来源, 按现代分析老旧墙土中含有肥料的元素。到宋元时, 已使用石灰、石膏做肥料。

19世纪前, 欧洲农耕使用的肥料也是以人畜粪尿、肉粉、骨粉、草木灰等为主, 到19世纪开始使用天然磷矿和从炼钢炉渣中取得托马斯磷肥。这一时期使用的另一种天然肥料是秘鲁的鸟粪层, 其中含有丰富的磷元素, 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1809年南美的智利发现了硝酸钠矿, 平均宽3.2公里, 长320公里, 深1.5米, 称作智利硝石, 其中含有20%~60%的硝酸钠, 1825年开始大量开采, 成为当时世界上无机矿物含氮肥料的主要来源。1850~1900年智利硝石占世界氮肥70%。1861年德国的斯达斯菲特发现了世界上著名的钾矿, 矿区面积160平方公里, 矿层深达1000公尺, 表层是含氯化钾、氯化镁的光卤石。到19世纪90年代才开始建立从光卤石提取氯化钾的工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德国成了全世界钾盐工业的垄断者。19世纪初, 由于冶金工业的发展, 出现了能够回收炼焦煤气的炼焦炉, 在由焦炉煤气回收煤焦油的过程中, 发现其中有氨存在, 相当于炼1吨焦生成3~4公斤氨, 于是出现了用硫酸直接吸收煤气中氨以生产硫酸铵的工艺, 到20世纪初, 世界上化学肥料生产, 硫酸铵占首位。取代了天然智利硝石在氮肥中的地位。

1909年哈伯 (德国, 1868~1934) 成功建立了每小时生产80克氨的实验室装置, 后在波许 (德国, 1874~1940) 的努力下, 解决了一系列在实施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1913年在奥堡建成年产3.6万吨的合成氨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 合成氨工艺技术被迫公开, 于是各国相继建设合成氨厂, 到1934年合成氨法成了世界上固定氮生产中的主要方法。1937年全世界合成氨年产量达75.5万吨, 其中72%仍集中在德国的奥堆和芦纳。合成氨工业的出现, 使缺乏或不蕴藏天然硝石的国家也可用人工方法获得氮肥和硝酸, 对促进各国的国防和农业都有重大意义。

1909年, 我国开始进口少量智利硝石 (当时称肥田粉) , 1910年、1914年在河北保定和吉林公主岭农事试验场相继进行化肥田间试验, 成绩良好。但是, 在旧中国, 农民无力购买化肥。国内生产的化肥也很少, 沿海福建、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的经济作物所使用的化肥, 均由英、德、荷等国进口, 到1949年累计进口化肥300万吨 (实物) , 品种主要是硫酸铵和少量的普通过磷酸钙、氯化铵。20世纪30年代我国开始生产氮肥, 当时有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 日本军国主义占领东北后在大连开办的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鞍山、抚顺两个炼焦厂的副产硫酸铵车间和台湾肥料有限公司。产品以硫酸铵为主, 最高年产量的1942年只有22.6万吨 (实物) 。

化肥工业

我国合成氨工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 最早自办合成的合成氨工业为上海天利氮气股份有限公司和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 在东北则有日本人办的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我国1949年以前每年都要进口大量化学肥料, 其中硫酸铵占90%以上。

1924年至1930年间, 化肥进口逐年增加, 1930年后由于农村经济日益凋敝, 进口才逐年减少。10年中硫酸铵进口达100多万担, 值银8400余万两。化肥的输入一直为英、德两国所垄断, 以1933年为例, 由英国输入86万担, 约占51%, 德国输入63万担, 约占39%。英国所产化肥由卜内门洋碱公司一手经销, 德国的则为爱礼司洋行垄断经销。

1934年水利化学工业公司奋起自办化肥厂。但1937年2月全面投产后不到半年, 抗日战争爆发, 该厂遭破坏, 旋即被日军侵吞。1935年, 广东省营的肥田粉厂创建, 生产氮肥、磷肥、钾肥, 其中钾肥原料取自浙江矾石, 磷肥原料取自江苏海州, 氨则用固定空氮法取得, 机器设备由英国化学工程公司提供, 分合成氨、硝酸、硝铵、硫酸、硫铵5部分, 曾生产五羊牌肥田粉应市。我国东北地区和台湾也有日本人设立的化肥厂。

抗日战争后期敌占区的化肥厂均遭极大破坏, 南京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的硫酸铵厂以及大连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和台湾的基隆、高雄等厂生产每况愈下, 奄奄一息。抗战胜利后, 永利硫酸铵厂在全体职工的努力下, 1946年8月恢复生产。台湾的基隆、高雄厂也有部分恢复, 但产量离最高水准都有相当差距, 大连的工厂因遭受破坏严重, 恢复更是缓慢。

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南京铔厂 (即硫酸铵厂)

自20世纪20年代起, 我国每年需进口一二十万吨化肥和大量稻米、面粉来维持民生。1931年, 国民政府实业部计划建造大规模的硫酸铵厂, 由英、德两国公司承办设计。但这两家公司所提条件过于苛刻, 要求进口原料全部免税, 所有产品全由他们包销, 并另索巨额设计费, 致使这项工程胎死腹中。

永利制碱公司创办人范旭东在创办盐、碱企业成功之后, 深知要使中国民族化学工业有较快发展, 酸、碱两项基本化学工业一定要自立, 才不致受外人挟制。面对化肥年年大量进口和外商承办硫酸铵厂提出种种刁难、挟制的现实, 范旭东发愤图强, 立意呈请实业部准予承办硫酸铵厂。1933年12月8日, 国民政府实业部转发行政院第136次会议审议公决, 批准永利制碱公司总经理承办硫酸铔厂, 限于动工后两年半内建成。

范旭东以爱国实业家的责任感, 不畏艰难, 为发展肥料工业于1934年改组永利制碱公司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 并以借贷抵押方式集资1200万元, 筹建南京硫酸铵厂。经过缜密调查, 选定江苏六合卸甲甸为厂址, 该地面江背山, 水陆交通两宜, 适于建厂。1934年开始收购土地, 并派侯德榜博士率领永利谙熟技术的专员赴美与各国专家厂商谈判设计合同, 最后决定由美国氮气工程公司负责设计, 签订了正式合同。国内则由范旭东全面筹划码头、厂内交通、厂房建筑等工程建设, 同时开展国内定货、培训人员等工作。至1935年夏各项设备陆续到货, 9月时大气柜安置完毕。10月氨合成塔由美国运达, 百吨重的设备自起吊到安全落地前后约1小时, 体现了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对码头建筑和起重工程的考虑周密。1935年冬, 贮气柜、液氨贮桶、硫酸贮桶先后安置完成, 铁工厂、翻砂厂亦提早竣工。1936年春, 厂房、机器设备已完成过半;4月, 侯德榜全面完成国外任务, 回国担任指挥安装的全责, 他集合中外技师, 群策群力, 朝夕加赶工程, 到9月底焦气厂、压缩部、合成部、精炼部逐步完成;12月锅炉房、硝酸厂、硫酸铵厂、内外管线、深井工程等一齐告成。卸甲甸江岸数千米厂房设备拔地而起, 连云江上, 气象壮观, 一座远东屈指可数的现代化大型工厂宣告成立。1937年1月硫酸厂开工, 2月合成氨、硫酸铵厂全面开工, 正式投产。全厂年生产规模为:氨3.3万吨, 硫酸4万吨, 硫酸铵5万吨, 硝酸0.33万吨。当时它是远东一流的大型化工厂, 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永利南京硫酸铵厂合成氨工艺采用哈伯波许法, 由美国氮气工程公司设计。硫酸厂则以硫磺为原料, 采用接触法生产硫酸。硝酸则以铂为氧化触媒, 将氨氧化, 再以水吸收而成稀硝酸。

永利南京硫酸铵厂1937年2月全面投产, 开工不到半年, 抗日战争爆发。永利应抗战需要, 改产硝酸铵。日寇因该厂对军事、民用关系重大, 多次威逼范旭东就范, 均遭拒绝, 接着又3次轰炸该厂。到1937年底该厂终为日本侵略军海军陆战队占领。1938年1月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和东洋高压株式会社进驻永利铔厂。1939年5月以敌伪合作方式组成“永利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浦口工业所硫铵工厂”继续生产。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永利职工东返, 齐心协力恢复生产。11月铔厂接收完毕, 开始修复工作, 由于在日寇占领时期设备破坏严重, 经10个月抢修, 花费10万元, 恢复生产, 产量仅有战前的三分之一。

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1931年9月18日以后, 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在筹建“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建议书中明确写到:“化学工业的发展情况, 对战争的胜败关系极大战时可直接转向为军火工业满洲国内应迅速发展化学工业, 以解决国防的需要。”

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隶属于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筹建时资金2600万日元, 其中一半由满铁提供。建厂于大连甘井子, 占地43万平方米, 1933年动工兴建.1935年4月投产。原料煤来自本溪、抚顺和开原, 硫铁矿由日本和朝鲜提供。

该厂氨的合成采用Mont Cenis法, 用100万马克从乌德公司购得专利。氢气的制取是由3/4的水煤气, 经变换后和1/4的焦炉气混合成原料气。原料气经过精制得到氢气即为合成氨的原料。氮气则是用林德的深冷法从液化窄气分离而取得的纯氮气。将含75% (体积) 的氢和25%的氯的混合气在压力为90~150千克/cm²、温度为350~430℃和触媒作用下进行合成, 可得含量为8%~10%的氨。

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主要产品为合成氨、硫酸、硫铵、硝酸、硝铵。

1935~1944年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主要产品有:硫酸600849吨, 硫酸铵l152929吨, 硝酸51600吨, 硝酸铵56260吨。总产值达3.5亿元, 这在当时相当于粮食2748万吨, 步枪1000万支。其中51600吨硝酸可制造炸药54600吨, 制造子弹250亿发。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 工厂被破坏得很严重。1947年才由我国建新公司接收, 开始恢复工作, 逐步制造硝酸、乙醚等产品,

1948年浓硫酸也恢复了生产。

台湾肥料 (化肥) 有限公司

台湾自清末被日本侵占后, 其生产经营的模式可分前后两期。前期时, 主张“工业的日本、农业的台湾”, 以台湾作为日本农产品的供应基地, 所以较早推广了化学肥料的使用。以1938年为例, 共向台推销硫酸铵169462吨、氰氮化钙5694吨、过磷酸钙30131吨、硫酸钾161吨、复合肥料233213吨, 共计438801吨。超过我国大陆进口化肥最多的一年, 1930年 (进口185000吨) , 为后者的2.37倍, 可见在台湾使用化肥的普及情况。当然, 这些化肥全赖进口。当日本军国主义者确定南进侵略政策后, 开始在台湾建立一些工业, 其中化肥工业也有小规模的发展。到1945年止, 已有3家化肥工厂, 即基隆氰氮化钙厂 (主要产品是氰氮化钙和电石) , 基隆过磷酸钙厂和高雄过磷酸钙厂 (后两厂主要产品均为过磷酸钙和硫酸) 。产量最高的是1943年, 计氮肥11.745吨, 磷肥25.449吨。此后因受到美机轰炸, 产量大减, 1945年只产氮肥227吨, 磷肥400吨, 战争结束时, 这三个工厂已破败不堪, 工作全部停顿了。

由于农业的发展, 台湾每年所需肥料估计约75万吨, 1938~1939年实际消耗量为50万吨, 而1944年台湾当地所产化肥仅42000吨, 所产不及需要的1/10。

抗战胜利后, 资源委员会和台湾省政府组成台湾肥料公司, 三个化肥厂经过8个月的维修都先后开工出货, 到1948年基隆氰氮化钙厂产量达到1万吨, 后由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补助一批器材, 装配后使产量达年产氰氨化钙3万吨。基隆和高雄的过磷酸钙厂1948年产量达28000吨, 后发展到42000吨。

硝酸工业

著于1610~1620年间的《徐光启手迹》记录了一段他从欧洲来华传教的耶稣教士那里学来的“造强水法”, 全文如下:

“绿矾五斤 (多少任意) , 硝五斤, 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 将二味同研细, 听用。次用铁作锅, 约盛药外尚有空, 锅口稍敛以承过筒, 另用内外有油 (釉) 大坛一具, 约乘 (盛) 四、五十斤者则不裂。以玻璃或瓷器为过筒, 一端舍于锅口, 一端合于坛口。铁锅置碳炉上, 坛中加水如所损绿矾之教, 如矾折一斤, 则加水一斤也。次以过筒接锅坛二口, 各用盐泥固济。锅下起火, 初四刻用文火, 渐加武火, 满二十四刻, 灭火, 取起冷定, 开坛则药化为水, 而锅亦坏矣。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 加盐则化。化过它金之水, 加盐则复为砂, 沉于底;惟黄金不能成砂, 欲成砂必以酒靛 (点) 之。强水用过无力, 或有它物杂之, 仍用前之器制, 则复为水, 滓留于锅矣。盛水坛下宜置一缸, 恐一时迸破, 水犹在缸也。”

这里的“强水”一词在我国文献中为首见, 文中详细描述“强水”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用化学知识来分析, 所谓的“强水”和现在所说的“硝酸”无异。“强水”一词再次出现在我国文献上则在一百多年后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 摘录如下:

“强水, 西洋人所造, 性能猛烈, 能蚀五金。王怡堂先生云, 其水至强, 五金八石皆能穿漏, 惟玻璃可盛。西人造强水之法, 药止七味, 入罐中熬煎, 如今之取露法。旁合以玻璃瓶而封其隙, 以下文武火迭次交炼, 见有黑气入玻璃瓶中, 水亦随气滴入。黑气尽, 药乃成矣。此水性猛烈, 不可服食。西人凡画洋画必须镂板于铜上者, 先以笔画铜, 或山水人物, 以此水渍其间一昼夜, 其渍处铜自烂, 胜于雕刻, 高低隐显无不各肖其妙。铜上有不欲烂处先用黄蜡护之, 然后再渍。俟一周时, 看铜有烂痕, 则以水洗去强水, 拭净蜡迹, 其铜板上画已成, 绝胜雕镂, 且易而速云。”

欧洲在20世纪前, 普遍使用制备硝酸的方法, 仍是“智利硝石加硫酸”一法。18世纪末化学家已知:当电火花通过氮气和氧气的混合物时, 有氮的氧化物生成。1859年法国列费巴瑞取得按这一反应制硝酸的专利, 第一个成功的生产装置是1904年由伯克兰德和艾德设计, 1905年在挪威的那托登投入运转, 这是利用电弧法固定大气中氮制硝酸第一个成功的工业装置。1905年德国劳斯瑞根的一家煤气厂将氨进行氧化制硝酸获得成功。1915年空气氧化炉研制成功, 制出浓度为50%的硝酸, 自此电弧法制硝酸的工艺就失去了它的工业价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氨氧化法制硝酸”成功, 迅即为德国军方采用, 1915年底, 德国已拥有这类工厂303家, 到1917年德国最大的硝酸厂可日产100%硝酸200吨。1924年美国杜邦公司开发在8个大气压下合成硝酸的工艺, 可以生产50%~60%含量的硝酸, 硝酸的生产开始向大型化迈步。

我国自制硝酸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上海江南制造局, 当时该厂已能用铅室法制硫酸, 使用硝石加硫酸制造硝酸, 用硝酸制造“强水棉花”, 这一方法在以后的天津机器局、山东机器局、汉阳兵工厂等相继使用, 对发展我国的军事工业起到应有的作用。但这些厂生产的硝酸, 仅供自用, 市场上所需硝酸仍以进口为主,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1933年并无多大变化, 但这一时期国内轻工业日渐发展, 硝酸的需要量就与日俱增, 1932年进口硝酸25000担, 1933年骤增至39000余担, 可见当时我国尚未把硝酸当作商品来生产, 以1933年为例, 我国自产硝酸仅2250担 (军事工业生产的硝酸不计在内) , 而进口的硝酸则达39147担, 所产量仅占所需量的5.46%。

我国在商业上供应硝酸的工厂应以英商在上海开办的江苏药水厂为最早, 但该厂并不直接生产硝酸, 仅用进口的浓硝酸, 进行各种所需浓度硝酸的配置。采用淡氧化法制硝酸的民族工业则以吴蕴初1934年创立的天利氨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最早;后日本侵略者在大连设立的满州化学工业株式会社;1937年开工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 以生产硫酸!为主, 日产硝酸10吨。到抗日战争前, 我国先后创设生产商业硝酸的工厂7家。其中包括: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天利氮气股份有限公司、英商江苏药水厂、两广硫酸厂、广益化工厂、裕川化学工厂、集成三酸厂。

自1934年起由于民族化学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硝酸进口量逐年下降, 到1937年已有年5500吨的生产能力。1937年7月7日日本大举侵华, 上海天利、南京永利铔厂相继陷入敌手, 硝酸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进入大后方后, 天利、永利两厂虽一再力图重建, 但太平洋战争爆发, 使进入内地的国内、国际海口全部沦陷, 内地建设受阻, 硝酸生产能力仅剩300多吨, 至为艰难。

日本侵略者为加紧对我国的经济掠夺和建立全面侵华战略物资的基地, 全力开发东北资源。1933年5月20日在大连建立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杜, 1935年建成3套合成氨装置, 1套稀硝酸装置, 1套硝酸铵装置。1938年又建成两套合成氨装置, 使合成氨能力达到年产5万吨, 硝酸生产能力也逐年提高, 由1935年的1199吨跃升1944年的11256吨。

天利氨气股份有限公司

1932年以前中国是没有合成氨工业的, 工农业所需的氨、硝酸、硫酸铵全赖进口。1932年, 上海天厨味精厂、天原化工厂的创办人吴蕴初到美国考察化学工业, 了解到杜邦公司在西雅图的一座合成氨中间试验厂因合成氨已试验成功, 要另建大厂, 有廉价转让该厂之意愿。吴蕴初亲往考察后认为设备先进, 鉴于中国合成氨工业尚属空白, 遂欲购买。当时天厨、天原的股东由于吴蕴初创办事业的成功, 对新的事业也都乐于投资。于是, 在1933年11月即和杜邦公司达成转让协议, 1934年1月天利氮气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天利氮气厂) 宣告成立, 资金为100万元, 于上海沪西白利南路 (陈家渡) , 购地60亩设厂。

筹办天利氮气厂的同时, 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也宣告成立。为避免国人竞争内耗两伤, 吴蕴初和永利的范旭东议定:永利以生产硫酸铵为主, 天利则以生产硝酸为主。为此, 天利又向法国订购了日产稀硝酸12吨 (或浓硝酸7吨) 的全套设备。

1934年底各项设备自美国、法国运到, 立即着手安装, 1935年8月液氨试产成功, 9月稀硝酸出货, 10月浓硝酸问世。装置生产能力为年产浓硝酸32000担 (1600吨) , 硝酸铵、硝酸钙等共10000担 (500吨) , 政府曾核准给予在上海市享有5年专利, 并免征出口税, 及减低国营交通运输费等奖励。

天利氮气厂合成氨工艺采用改良的哈伯法 (又称美国法) , 原理与哈伯法大致相同:利用氢气与氮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等条件下进行合成, 强冷却而得液氨。氢气则由电解水制得, 电解所得的氯气一部分还用来燃烧空气中的氧气, 再除去其中的二氧化碳而得纯净的氮气。氢气和氮气在330千克/厘米2压力下进行合成, 所得的氨较用水煤气法制得者更为纯净, 但成本较高。天利氮气厂的硝酸部则利用3层铂网为氧化催化剂, 氧化率可达95%。

天利氮气厂投产后生产正常, 经营亦颇有成效。但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工厂被迫停工, 全厂职工在炮火威胁下将重要机件拆迁到重庆。工厂被日寇侵占后, 留沪原职工中无一人肯返厂复工, 充分体现了我国工人的爱国情操。在敌人占领的8年中, 开工仅历年余, 生产期间操作保养均极粗劣, 机件毁损严重。

天利迁到重庆后, 曾拟与政府的资源委员会合办四川氮气公司, 后因抗战胜利而作罢。抗战胜利后, 天利职工即回沪复员, 1946年开始修复沪厂, 1947年8月稀硝酸出货。后又从美国进口硝酸浓缩设备, 1948年10月浓硝酸也出货应市。但当时市场上充斥大量美货, 天利难以竞争, 致使生产不能正常进行, 出现了“开工一月, 停车半年”的局面。

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 (即硫酸铵厂)

1937年2月, 范旭东投资1200万元创建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投产。投产不及半年, 抗日战争爆发, 1937年12月铔厂被日本军国主义者强占。永利铔厂设备精良, 技术先进, 有远东第一之誉, 设计日产合成氨39吨, 其中大部用来加工成硫酸铵, 仅以少量加工成硝酸, 硝酸装置能力每天10吨。全套不锈钢装置由瑞典加工制作, 仅白金网一项价值4万美元。日军占领后, 原计划利用铔厂硝酸设备添设火药制造部, 后因所要增加的设备供应不上, 于1942年1月将全套硝酸设备盗拆至日本九洲东洋高压株式会社横须工厂, 继续生产侵略亚洲各国人民的军用品。

化肥生产范文

化肥生产范文(精选12篇)化肥生产 第1篇中国石化旗下的湖北化肥、九江石化、安庆石化、巴陵石化4家化肥生产企业在会上分别作了专题汇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